时间:2023-05-31 09:0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籍测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地籍测量,注意事项
从古至今,只要有政权的建立就会有地籍测量工作的开展,每当一个新的政权建立起来他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其所管辖的区域的实际面积进行细致的测绘和统计,以便于其进行相关的管辖工作和建设性的施工,所以说地籍测量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它既是一项政府行为中的基础性的地质地形的测绘工作,又是当局政府部门职能行驶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权利,尤其重要的是地籍测量是具有法律意义的一项政府性的技术行为。从我国的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难发现,历次的地籍测量工作都是有由当时的执政政府部门下令进行的具有国家权利性质的工作,其不断进行地籍测量的根本性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源上明确以及保障相关的政府所辖土地的税收以及同时性的兼有对个人土地产权的保护性意义。在我现阶段的发展中,对于地籍测量工作又提出了许多的现实性的工作要点和意义,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外形式的不断不变化,国家为从根本上加强其国防防御力量同时为了更好的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国家曾几次大规模的进行相关的地籍测量工作从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发现了诸多在实际的测量当中应注意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结合在房地产地籍测量工作的实际情况简析地籍测量工作应注意的相关问题以及其改进的具体措施。
首先,在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的地籍测量面积中,其具体的测量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计算面积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实地所得数据的基础之上,主要利用数学解析法直接计算出索要测绘的土地面积;另一类方法则被称为图商量算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建立在地形图(地籍图或者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之上,并且按照现行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所要求的精确度,采用相应的方法来量算算出所测土地的面积。这两种方法都是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几乎都需要依靠相关的一起进行完成例如全站仪,但是有很大的人为操作因素和仪器自身因素在里面,一旦发生人为的操作失误就会造成测绘结果的不准,给日后的房地产的开发设计带来很大的影响。
其次,就我国目前的房地产的发展势头可以说地籍测量工作已经切实的关系到了人民大众的实际问题,从人们目前对所要求的住房条件和现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的基本走向来的角度分析来看,现在人们在购房当中碰见的最为关心的房价问题真可谓是“寸土寸金”,无论缴纳购房的款项还是缴纳相关的物业管理的费用,这一切都是取决于你所购得的房屋的面积的大小,而在实际的房地产的地籍测量中又会涉及到公摊面积,建筑面积等等问题,所以这些都对于在房地产中进行实际的地籍测量工作提出了耕作的严谨性的要求。
再次,地籍测量工作看似虽小,但是责任却十分的巨大。他上关系到国家的实际的土地利用率的统计和分析,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所以说房地产的地籍测量工作急需要严谨细致,同时还需要有严格的检查制度和体系,而我国现在的针对房地产的地籍测量工作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督管理工作,这就造成了在实际的房地产的地籍测量工作出现夸大或者瞒报的情况,使得国家对其已经开发利用的国有土地资源统计不确切为国家以后的设计规划造成了在诸多的不便,同时也严重损害了纳税人的切身利益,造成因房屋的实际面积小于所测量的面积而出现的多付购房金额和相关税款的现象的情况的发生。
既然出现了问题,我们就应该及时的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以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得到应有的保护,确保国有资产的不流失,不浪费。具体来说主要有一下啊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地籍测量仪器产生的误差力争使其降到最低。任何测量无论其精确的仪器,任何测绘工作人员无论其多么的仔细,都不可能产生绝对的精确数据值,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细致严谨的工作使其误差降到最低,以在最大限度上的保障地籍测绘工作的准确度。
第二,房产地籍测量人员必须严格的实行合格上岗机制,对于每一个工作在一线的人员进行严格的技术培训,持证上岗以保障能够正确的运用各种测量仪器以及保障其工作操作的正确性,力争减小误差。同时还应定期的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工作,开展相关的技术经验的交流会,以保障各种先进的地籍测量的科学理论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及时的应用于工作的第一线。
第三,减少周围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虽然说地籍的测量工作一般都较少的受到外界坏境的影响,但是相关的测量仪器对于一些环境的干扰还是存在的,他也会干扰到最后的地籍测量值。所以说应该较少的受到环境的干扰,减少温度、湿度、光线的强弱的干扰,提高仪器的敏感度。
第四,设立严格的统一的地籍测量的规章制度。设立专门性的针对房地产的地籍测量工而设立的严格的切实可行的工作规章制度,明确其应有的地籍测量的责任以及工作目标,规范其具体的测量行为。明确各项工作制度的建设,并且及时根据房地产地籍测绘工作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对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同时在年度目标的考核中适当性的局部加大房产测绘工作和检查质量工作的考核比重。
关键字:地籍测量; 权属调查; 界址点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 from the concept of cadastral survey, measurement content and measurement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several aspects,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cadastral survey.
Key words: cadastral survey; ownership; boundary point
中图分类号:P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地籍测量是地籍信息系统的前期工作, 地籍测量的好坏直接牵涉到地籍信息系统的质量, 因此对地籍测量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是十分必要的。在地籍测量中需要进行野外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地籍产品质量检验、地籍图数据录入和建库等工作过程, 各个环节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地籍信息系统的最终质量。本文就地籍权属调查及地籍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地籍测量的概念
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它是以地籍调查为依据,以测量技术为手段,从控制到碎部,精确测出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境界、权属界址点的坐标与宗地面积以及地籍图,以满足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部门的需要。
为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等,并计算其面积,绘制地籍图,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而进行的专业测绘工作。它是土地管理的技术基础。要求分级布网、逐级控制,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二、地籍测量内容
1、根据地块权属调查结果确定地块边界后,参照表10-2设置界址点标志。
表10-2界址种类和适用范围
2、界址点标志设置后,按照下述“二”中的测量方法进行地籍要素测量。
3、测量内容:城镇各级居民点内部包括区划、权属、地类、地形四要素的所有面、线和点状对象,外加等高线和高程注记点。
三、地籍测量方法及精度要求
测量方法:原则上采用数字地面测量,即使用全站仪或其他解析型地面测量仪器,配合棱镜,实地测量测站至待测碎部点的方向、距离和高差,同时输入待测点图式编号及其相关点的连接码,并采集待测对象的主要属性数据。
精度要求:
地物(貌)点测定精度
①地物(貌)点分类
地物(貌)按点位精度要求分为三类:
A、类地物点。又称主要地物点,指主干街巷或支巷的拐点和巷侧建筑物的明显角点。
B、类地物点。又称次要地物点,主要指设站施测困难的城镇明显建筑物角点和村庄内明显建筑物角点。
C、类物(貌)点。除上述两类地物点的其他地物(貌)点,主要指无法准确定位的地物(貌)点。
②平面精度
地物(貌)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不超出表7.2的对应规定范围。
同类邻近地物(貌)点间的距离中误差应不超出表7.2的对应规定范围。
森林隐蔽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表7.1规定值方宽50%
表7.1地物(貌)点平面点位中误差(厘米)
③高程精度
地物(貌点)高程精度按表7.2等高线间内插点高程中误差要求。
表7.2 等高线间内插点的高程中误差
四、地籍测量应注意的问题
1、权属调查表填写
由于权属调查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参与人员多且水平不同等原因, 填写后的地籍调查表往往会出现单位名称填写不一致、土地使用性质不统一、相邻宗地四至不衔接、填表字迹潦草或使用简化字等一些情况。特别是一个单位在该区有多块宗地或者是填写宗地四至单位时容易出现此类情况, 这将影响到建立信息系统时不能正确地自动的归户; 另外, 在填写土地使用者性质时, 本应填写全民或集体或个体或个人, 而出现了国营或国有或
私营这样的名词; 还有在填写宗地四至时, 如两宗地共用一堵墙时, 则只能出现两宗都至墙中, 或一宗至墙内另一宗至墙外, 但填出了两宗都至墙外或墙内等情况; 有的表填写字迹潦草、使用简化字, 让人难以辩认, 表的内容填写未全、任意涂改等现象。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 在实际作业过程中, 以街坊划分作业单元, 采用申报 调查勘测均在同一时期由同一作业组实施一步到位的作业模式, 并要求填表时应做到内容填写齐全, 用词规范, 字迹清楚工整, 不得涂改, 只能划改, 同一内容的划改不得超过两次, 划改处应加盖划改人的印章。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差、错、漏, 做到责任明确, 从而达到确保外业权属调查质量的目的。
2、共用宗地的处理
一个地块被几个权属单位共同使用, 而其间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 这样的地块称为共用宗地。对共用宗地的处理方法一是分宗填写地籍调查表, 二是只填写一份地籍调查表, 在表中注明各权属单位分摊面积。对于前者, 共用宗地有多少个土地使用者就填多少份地籍调查表, 表上的内容按各分宗地填写。这样做的好处是所填内容详细, 调查表和土地登记申请书、审批表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增大了填表的工作量,其二增大了复杂程度, 在填写四至时, 如遇一个土地使用者使用几个地块则不得不写清几个地块的四至; 为填清界址标示, 又得设置内部界址点, 增加了宗地草图和地籍图的负荷量, 填表时如不小心还会造成表与表之间的相互矛盾。因此应该采取第二种方法, 这样可以克服方法一的缺陷。
3、提高界址点精度的措施
规程规范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是较为严格的,这就要求野外作业者要总结各种有益的经验, 提高测量精度。一般来说,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控制。
(1)作业前要严格进行仪器检校。特别是光学对点误差和2C 值误差对测量精度产生的影响较大。
(2)要严格控制转站。在一般情况下, 连续转站不得超过3次, 这一点一般都能做到。
(3)因地籍测量一般在城镇且建筑物较密集, 所布导线边长都较短,故测站定向时应尽量选择长边。
(4)碎部测量立棱无论在什么位置, 都能准确测定。
(5)在困难地区。尤其在老居民区, 先测, 用支点向内部多打散点, 然后用丈量及边长交会等多种方法进行测量。
(6) 对隐蔽的界址点可以采用引点距离交会法和直线延伸法等测量方法, 以提高测量精度。
(7)采用层层把关、严格检查的作业制度。为此可以设计解析界址点精度检查表、相邻界址点。之间及相邻界址点与地物点之间精度检查表、不相邻界址点之间及不相邻界址点与地物点之间精度检查表等, 这三种表格可供外业自检及质检部门抽检, 并做精度统计。
4、界址点测量与数据处理
目前, 界址点、地物特征点的数据获取采用全野外解析法进行, 通常采用外业数据采集软件进行, 如武汉瑞得的RDMS、南方公司的CASS、清华三维的EPSW 电子平板等系统。其数据采集的一般过程为: 核对界址点、测量界址点和地形点、绘制草图、数据录入、数据编辑、地籍图绘制、地籍数据入库。在实际作业中要做到:( 1)先核对地籍元素, 然后进行测、算、绘作业,以确保外业权属调查数据的正确;
地籍测量必须准确定位每一项土地接线,绘制精准的地籍图。一般地籍测量中要求数据单位为厘米,通过GPS-RTK测量技术测绘地籍信息,然后保存到GPS内,用于构成精准的地籍信息图[2]。GPS-RTK测量技术在多项工具的支持下,实现细化测绘。所以,主要在基准站、测绘作业以及内业处理三方面,分析GPS-RTK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1.1选定基准站
基准站是GPS-RTK测量技术的核心,支撑测量技术的顺利进行。准确选定基准站的位置,有利于GPS-RTK发挥测量优势,因此,针对基准站的选择,提出三点要求:(1)确保基准站的高度,基准站发射信号时,需借助天线电台,为避免传输受阻,尽量保障足够高的选址;(2)避开反射作业区,部分水域、建筑对传输系统造成影响,导致GPS-RTK的测量信息无法顺利传输,丢失诸多信息数据,基准站在安置时,必须在无反射物的环境中;(3)基准站安置在无线电通信稳定地区,如果选定地区存在信号干扰,需根据地籍测量的需求,重新选定基准站的位置,用于控制基准站的测量环境,避免产生电波干扰。
1.2基于GPS-RTK的测绘作业
GPS-RTK测量技术在地籍中的测绘作业,也称为外业测量,分配测绘人员。一般测绘由两名测绘人员构成,一人留守在基准站处,另一人实行定点测绘,即:记录每一个测绘点的数据,便于绘制测量图。规划GPS-RTK在测绘作业中的具体应用流程如下。第一,确定GPS-RTK所使用的坐标系,可以根据地籍测绘的需求设定,也可直接采用国家标准级坐标系,再规划投影参数,如:GPS-RTK确定地籍测量的已知点,规定中央子午线,如果子午线为已知,直接选定,如为未知,则需选择合适的子午线,以地籍测绘的当地环境为主。第二,关闭GPS-RTK测量装置的参数,设置基准站。基准站同样分为已知、未知两种,两种布设方式主要取决于基准站的设置点:(1)已知点处基准站进入测量状态时,需要经过人工操作,通过Tab功能存储基准点并命名,所有待测点的目标值输入完成后,提取存取的基准点,规划GPS-RTK的测量时间,完成基准站的布设;(2)未知点与已知点存在明显差异,其在定位基准站坐标时,需以高程为主,尽量拉近高程值,由此才可确定基准站的布设效果。第三,实质操作,促使GPS-RTK测量技术进入工作状态,测量人员根据操作项目,执行地籍测量。基准点中包含GPS-RTK的测量结果,根据对应按键,测量人员准确获取测量结果,必要时可实行转换参数,如果测量点的数据存在较大误差,GPS-RTK还需执行重测,控制误差在标准范围内。
1.3内业处理
测绘作业中得出的测量参数组成GPS-RTK的数据库,无法直接应用在地籍绘图上,所以还需转化数据格式,转化的数据格式需要与所用的绘制软件保持一致,促使测量人员迅速完成地籍绘制[3]。比较常用的绘制软件为CASS5.0,GPS-RTK数据转化时,可以该软件为主,保障地籍测量的真实性。由此,提高测量数据的应用能力,确保各项数据的可用程度,不会出现无用数据,发挥GPS-RTK数据存储的优势。
2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质量控制
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有效提高测量数据的质量和精准度,成为地籍测量中不可缺少的技术。GPS-RTK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科学的质量控制措施,才能完善地籍测量。
2.1构建控制网约束测量数据
控制网是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基础,由传统GPS测量技术获取相关数据,用于检测地籍测量中的各项数据。控制网在检测数据的同时,控制GPS-RTK测量技术的准确度,重点检测转换、输入中的测量数据,以免干预数据的准确度。控制网可以控制GPS-RTK测量技术在任何情况下的测量质量,基本不会出现测量误差,完善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各个数据链。
2.2排除干扰控制测量误差
虽然控制基准站的位置,但是难免会出现不同情况的误差干扰,通过质量控制的方式,主动解决地籍测量中的误差,排除干扰。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实际应用,基本会产生误差,证实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测量人员在排除误差时,以手簿为主,通过核实、观测的方式,判断测量数据的真实价值,还可在测量点上实行重复测量,分析多次测量的结构,得出最准确的测量数据[4]。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有利于稳定测绘结果,体现数据准确的价值,规避地籍测量中的误差。防止由于测量误差引发地籍纠纷,保障地籍测量的质量。
3结束语
地籍测量实习心得
20xx年9月17号,在我们学院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土管92班的同学开始了我们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的土地测量实习。 测量是一实践性较强的工作。而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首看去,为期14天紧张而又难忘的测量实习生活已经结束了。不同于最开始对于实习中会面临的困难的抗拒和不安,在结束整个的实习课程之后,在我心中留下更多的是14天里感受到的充实和快乐。因为在这不长不短的14天里,我学习到了很多书本上不能学到的东西,比如团队的合作、比如敢于钻研和敢于动手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实习,首先是更好地巩固、扩大和加深了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既然是要测量,就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对测量学知识的最好检验。之前在课堂上听,我并没有掌握很多具体知识,尤其是对仪器的使用,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这些要真正要操作的东西更是一塌糊涂。当第一天开始测量的时候,我的心里还一阵的发愁,不知道该如何把任务进行下去。可是当真正动手的时候,发现其实并不难,翻阅一下课本或者向同学请教,然后自己动手操作一遍,就能基本掌握方法。当然,为了提高效率和测量精度,可以就一定要向老师取一
些“经”,在加上自己的反复练习,举一反三,每一个人都可以又快又好地完成从仪器的架设到读数记数的一系列动作。这些知识是十分基础但是又十分重要的知识。从简单的开始,积累经验,使我真正从实践中汲取知识。
另外一个我的感悟就是,团结就是力量,纪律才是保证。一次完整的测量实习,单靠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进度快速而高效地进行。这次测量实习最直接地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和凝聚力。我们这次实习的原则就是要让每个组员都学会运用课本知识而且会实际操作,而不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所以,我们每个组员都分别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站,并准确进行计算。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直至符合测量要求为止。所以我们是最早开始进入计算阶段的小组,又是最后提交完整数据的小组。我们深知搞测量,就是需要的就是细心,做事严谨,容不得作假。
当我们在外面测完所有需要的数据后,还要回来在电脑上进行绘图,标出相应的图幅号、街道号、界止点等。可是由于这一项工作操作起来不是很好上手,加上不是每个组员都带了电脑,所以就不能每个组员都充分练习了。所以电脑绘图这一块,我个人而言还不是很熟练,以后还需多练练。
总的来说,测量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以前零零碎碎学的测量知识有了综合应用的机会,很好的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之间的交际合作的能力。当然其中不乏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帮助。这一段时间,我们也体会了不少酸甜苦辣,有的测量很顺利甚至零误差,有时测量处处碰壁,但也算过去了,最后完成测量的时候还是由衷的高兴的。 我很珍惜学校为我们安排实习这理论与现实连接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不仅理解了基本测绘工作的全过程,系统的掌握测量仪器操作、实测、计算、地图绘制等基本技能,而且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还使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在实习中培养了踏时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献身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关键词:地基测量;测绘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地籍调查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测量,但是以往的地籍测量方法和所用的仪器比较单一、笨重,已经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所以现代的测绘新技术应时而出,掀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尤其是以“3S”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更是加快了传统测绘方法的淘汰速度,且已在实际测量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地籍测绘的重要性分析
地籍测绘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讲具有政府行为,是政府为了保证税收以及合理用地的基础保障,并且为维护土地所有者的权益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依据。在城市规划建设、住宅建设以及工业技术的开发方面,都需要地籍测绘工作提供详细的数据,以便能够合理的规划用地,减少土地的浪费,提高利用率。在现代化测绘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测绘工作人员不断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熟练使用新型的高精度仪器,提高地籍测绘质量,为我国的城镇规划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2、地籍测量之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2.1、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2.1.1、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技术构成
GPS-RTK在地籍测量中利用差分原理,主要在位置、相位和距离方面实现技术应用。GPS-RTK的工作方式以基准站为主,流动站为辅,在两者结合下,统一接收卫星数据,修正地籍测绘的数据值。基于地籍测绘的应用,GPS-RTK工作被分为差分、修正两部分,促使地籍测量的坐标更加准确。差分与修正的结合,体现GPS-RTK深层次的应用。实质GPS-RTK的应用,与其在地籍测量中的技术构成息息相关,分析GPS-RTK的技术构成,如:GPS-RTK测绘技术最主要是由数据链构成,连接基准站与接收站两点,同步、连续的收集卫星测绘信息,明确地籍测量的各个绘制点。GPS-RTK测量技术的高水平应用,必须明确测量方法的选择。GPS-RTK在地籍测量中,基本使用两种测量方法,第一是键入法,人工输入测绘信息,将其记载到测绘手簿中,支持数据测量后期的数据转换,还可强化测绘数据的审核力度,避免出现数据干扰。第二是直接法,不需要借助任何中间环节,通过基准站与接收站直接构成数据,促使测量坐标对应实际测绘地点,规范地籍测绘。
2.1.2、GPS地籍控制网点的精度以及密度
在地籍测量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应该对全测区进行控制测量,地籍测绘控制测量主要可以分成基本控制测量以及地籍控制测量两种。基本控制测量通常可以分为一,二,三,四等。而地籍控制测量则是在基本控制测量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主要可以分成一,二等。此两种控制测量则都可以布设相应等级的三角网,测试网,导线网以及GPS网等等。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则是以界址点的精度以及地籍图的精度作为依据而指定的。
2.1.3、GPS地籍控制网的建立布网原则和观测方案的拟定
地籍测绘控制测量,则是测设地籍基本控制点以及地籍图根据控制点。根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相关的规定,除了以上把地籍平面控制网布设成为二,三,四等三角网,三边网及边角网以及一,二级导线网,GPS网等等,并且还规定了依据城镇规模可以把各等级地籍平面网点当做首级控制。但是,在使用GPS技术进行地籍控制之时,则缺少常规三角网(锁)之时可以使用近似等边而替代。2.3.3基准设计GPS的基准包括网的位置基准,方向基准以及尺度基准三部分。通常在GPS网的基准设计之中,通常值的是网的位置基准问题,确定网的位置基准,可以选择网中一点的坐标值并且对其加以固定或者给以适当的权,或者网中的点均不固定,可以通过自由网伪逆平差或者是稳拟平差,这样就可以确定网的位置基准。
2.2、摄影测量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地籍测绘工作中,往往由于获取的数据不够准确而影响到测绘的质量,所以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度,在现代地籍测绘工作中应用了摄影测量技术。摄影测量技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在操作的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干扰少,所以在数据的获取方面比较容易,具有很高的准确度。通过摄影测绘获得的数据可以实时更新,获取的信息量较大,在进行线划地图中,具有明显的几何特征,数字清晰直观,具有很强的易读性,不会受到通视条件的限制。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在进行地面摄影时,前面的物体可能会对后面的物体造成遮挡,所以为摄影工作带来难度。在进行空中摄影时,因为需要飞机来运载航空摄影机,而飞机在水平度的保持方面相对于规范来讲不会太严格,所以在曝光方面会受到影响。不过,通过先进技术的使用,这些弊端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为地籍测绘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
2.3、数字测绘技术的使用
通过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产业,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从而绘制成像,这是当前数字测绘技术的主要特点,也是现代测绘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通过数字测绘可以得到野外基础地形图以及野外基础地籍图,这些数据资料为我国的国土管理、房产开发以及城市建设和水利电力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地理信息。而在地籍测量中,地基数据库以及管理系统会直接受到测量模式的影响,不同的测量模式采集到的地籍数据会直接影响地基数据库以及管理系统的好坏。而数字测绘则会为数据库以及管理系统提供可靠标准的数据。另外,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相对较好,那么就可以多方面的供许多部门使用,无需重复测量,这也节约了测绘投入。需要注意的是,在地籍测量过程中,测量的质量需要以科学化的流程作为保障,并且还需要注意测量工具的使用与搭配。
2.4、扫描数字化测量的应用
扫面数字化测量模式主要是针对采集地籍测量内业数据而言的,也是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地籍测量模式。其主要是利用扫描数字化技术对已有地形图或地籍图,进行数字化采集地籍数据,而界址点的坐标数据则由之前所述的两种模式测出和计算得到,或把已有界址点的坐标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将这两部分数据叠加,并在数据处理软件的控制下得到各种地籍图和表册。“准地籍测量”是近年来出现的内业扫描数字化模式,即根据已有的地形图上的相关资料,划分街道、街坊、调查区及编号,若是地形图上标示不清或精度不符的地区,可待日后做地籍调查和变更填补;这种地籍测量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测区内的地形图或地籍图现时性强,并且具有完备的控制点和目标点。
2.5、全站仪测量的应用
2.5.1、全站仪和电子记录薄进行搭配
通过全站仪和电子记录薄的配合方式进行地理测绘,能够有效的把握地籍上的要素数据,将利用数据采集软件采集到的各项数据记录在电子记录薄上,之后在进行数据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转化为相应格式的数据文件,依据文件进行草图绘制,最后经过测图软件编辑成测绘图。通过以上两种技术相配合的方式进行测量能够更好的实现角度和距离的自动计算,它们的操作方法并不难,经过简单的培训测量人员即可掌握其操作技巧。不过要特别注意在使用时因为其很容易受到硬件设备的影响,一旦出现测绘时天气恶劣可视性较差情况,就很难保证测绘数据的准确性。
2.5.2、全站仪和掌上电脑的搭配
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地籍测绘时可以使用蓝牙传输数据,同时在进行数据采集的时候可以利用全站仪的前端采集部分。近些年来随着体积小、携带便捷的平板掌上电脑的普及,使得地理测绘的智能化和电子化进程逐步加快。运用掌上电脑进行地籍测量的时候,不但可以将数据多格式的呈现出来,而且还能够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在进行测量的时候还能够实现自由测站的功能。和其他技术相比这一技术所需的经费较少,操作方法简单,还能够实现现场同步生成图像,所以得到了较大的推广。但是,这种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并不十分的完善,对于使用时出现的问题相关的操作人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保证测绘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
3、结语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地籍测绘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且在地籍测绘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地籍测量的精确性,而且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并且逐渐取代了传统地籍测量方法,为我国土地普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孙铁军,任伟.浅谈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导刊,2007,04:62-64.
[2]侯莉.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130.
关键词:地籍测量;数字化;探析
1.数字化地籍测量现状
1.1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特征
作为先进的一种测量方法,和模拟测图方法相比具备显著优势与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一,整体性较强,仪器精度高。常规的地籍测量将幅图作为单位进行组织施测,数字化地籍测量不受测区内图幅的限制,可依据道路、河流等自然分界划分作业小组任务。观测值采取自动传输的方式,工作人员只要对变更部分的数据进行输入,进行数据处理就可进行原有数据和香港信息的更新。完成测区整体的控制网建设后,即可在测区内任何位置进行分组和实测作业,且成果可靠,精度均匀。第二,自动化程度和适用性强。野外测量实现数据的自动记录和自动的解算处理,并且自动的成图和绘图,自动化的劳动强度小,自动化效率高,错误几率低,所绘制的地图美观精确。由于采取数字形式储存,可根据需求输出一定范围之内大小不同的地籍图和分层叠加的专业性专用地籍图;传输和处理方便,能够自动第提取两点距离、输出各类地籍表格等等。从而,满足各个专业管理系统和地籍信息系统的需求,其适用性强。
1.2数字化地籍测量使用流程
地籍测量利用测量仪器,采取几何计算方法获取地面物体平面的位置,以坐标形式表现。仪器、工艺流程、操作人员、作业环境皆可能产生错误或者误差,如何确保这些因素影响最小并避免错误的发生,是数据质量获得实质保证的关键。数字化地籍测量需要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这一系统的构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是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具体上,地籍测量分为数据的采集、处理、输出这三个阶段,数据采集过程中室内和野外的电子测量和记录设备获取数据,这些数据按照计算机所能接受与运用程序界定的格式进行记录。所采集的数据转换成地图数据的过程,需要使用计算机程序采取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坐标转换等处理,即为数据的处理阶段。以数字和图解方式进行地图数据输出,其中图解方式使用自动绘图仪进行绘图,数字方式是进行数据的储存和数据库的建立。
1.3数字化地籍测量的问题
第一,数据标准缺乏统一规范。新技术的运用使得作业方式向多样化延伸,同时也形成了成果多样性的局面,传统检验法与之无法相适应。在缺乏技术衡量标准的情况下,数据格式无法得到同意规范,无法对质量进行良好控制。第二,数字化适用性有待提升。需要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和电脑批量录入的特点进行数据的填写和归档,当前存在冗余数据太多的情况,软件的计算错误的问题也同样不可忽视。第三,数据之间的兼容性不够强。这主要表现为数据入库环节,因数据加工软件具有多样性,使得数据入库的格式也同样存在多样性,数据转换难做到具体全面。建设地籍信息管理的系统软件在数据转换上也存在一定难度,数据之间的兼容性不高,缺乏相对独立的一个软件模块进行数据成果检查。数据质量和与之对应的提升数据质量管理之检验方法,是地籍测量数据处理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需要全面地解决数据质量问题,规范数据质量的要求,使之满足适用性、规范性、兼容性要求。
2. 数字化地籍测量的质量提升探析
2.1外业数据的质量检验
系统数据分为图形与属性两个大类,其质量优劣对系统的实质使用价值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数据需要从外业直接或者间接的采集才能获得。第一,对已有资料的精度采取评定措施,确定精度能否满足测量工作需求。一般可以使用秩亏自由网平差方法进行评定,使用高精度全站仪当中的尺度精度进行已知点精度和稳定性的测量。当测区仅有两个点数时,通视条件之下采取使用全站仪对两点的高差和平距进行测量,后转换到同一个坐标和已知点坐标反算值比较,不通视条件下使用GPS进行测量,确定自查无误之后再测量下一步。当测区平面的控制点超过两个,可将部分点作为基准点,使用平差之后的结果对另一部分分点进行检查,根据规范所要求的限差进行点的精度比较。
第二,进行控制测量当中的数据质量检验。对于导线闭合差和最弱点的点位误差,使用常规测量方法进行,这类方法较为成熟;采用自动化程度和精度高、全天候自动化、布点方便灵活的GPS定位技术进行质量检验,从而检验、了解网内的符合精度,对网中可能存在的系统误差和粗差进行观察。第三,碎步测量过程进行数据检验。对于支导线和测算路径,因地形复杂,支导线的布设十分重要,由于支导线可靠性不高,如何进行检测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项技术问题。实际操作过程当中,一般以支导线端点为起点进行对向的测算,确保其正确性得到尽早检测,降低错误带来的损失。对于地物点和界址点,因起精度对宗地的面积、地理位置等等属性信息起到直接影响的作用,界址点一般进行直接勘丈后和反算边比较,若无法比较则通过和临近地物点的距离进行比较,确保界址点获得100%检测。数字测图法是碎步测图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具备的精度高、周期短等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地籍测图要求。
2.2内业数据的源数据检验
对外业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和整理,从而达到建立管理系统的要求,是内业数据处理的目的,因此需要进行源数据检验。数据的采集日期、分类和位置正确与否、数据采集和编码等等,对源数据的质量都产生影响。为提升质量,主要讨论从以下几点进行检验。在数据采集环节,为确保数据的精度,采取野外全数字化采集方法,自动的完成测量的记录、图形、计算等环节,全面提升数据的正确性,减少检验的工作量。这一步骤要求精密设备全站仪的数量充足,工作人员的技术素养满足采集工作需要。在地籍建库和数据衔接上,应当在测量工作初期就安排素质技术水准满足现代化测量需求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进行技术的管理与协调,确保宏旭系统建设工作的持续性;对于已有的数据资料转化,应当总结关键问题并组织工作人员开发相适合的数据交换软件,文件格式等应正确无误,在相同的环境之下进行,确保数据的质量。
3.结语
地籍测量涉及的范围广,关于测量技术和测量数据地籍属性,由于地籍属性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不同的平台采取的处理方式不同,很难保证其规范性和系统性,细微的错误都容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计算机运用的普及,加之各类软件不断增加,电子测量仪器不断发展运用,测绘技术逐步朝着数字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测量成果不再单一的表现为纸质图,还包含存储在计算机设备当中可传输、共享、处理的数字化地籍图。多数的判断由电脑自动完成或者辅助的完成,人工操作一旦不当则对数据处理可能带来严重影响。由此,地籍测量数据自动化的检验是确保数字化地籍测量高效高质的一个重要保证,应当对检验方法不断地进行理论探讨和实际检验,寻找符合客观现实的方法,予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卫星.周懿.城镇地籍调查中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3
关键词:测绘技术;地籍测量;影响;应用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测绘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也得到了的广泛地应用,同时对其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我国早期的测量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如今城镇工作生活的需求,所以必须依照先前技术,经过不断的完善,研发出符合我国当代城镇要求的新测绘方法。我国当代测绘技术不仅能为地籍测量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还可以建立强大的地籍数据库,能够方便资料的详查和系统的土地登记。使其相应的工作效率能够更好的提高。我们在以下的文章中,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的意义及测量技术模式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供参考。
一、地籍测量的意义分析
地籍测量工作是为了完成城镇的规划建设所采取的一项探测技术,这项工作的开展能够实现对土地境界、土地所属权等多项内容的准确划分,通过在完成这项测量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有效的反映出这个地区的土地地质情况、土地发展状况、土地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状况等,通过测量工作开展我们能够提前做好该城镇的发展和建设计划,确保其建设规划符合城镇土地发展要求。
通常开展土地地籍测量工作有几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能够为国家做好土地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信息,通过了解城镇土地管理和规划发展现状,能够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发展计划,有利于做好国家土地管理工作。其次,测绘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城镇土地开发状况,对于各个地区的地质情况通过及时的地图更新和记录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控,保护我们的不受侵犯。最后,地籍测量数据的准确获取对于城镇开展现代化建设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建筑商能够直接利用已经获取的资源数据开展建设规划和建设工作,节省了建筑资源,提高了建筑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于国家而言,加速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化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的推动我国城镇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建设。
二、城镇地籍测量应用模式的分析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阶段,所以,国家在对城镇地籍测量技术也进行了全面投入与建设发展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求我国的地籍测量技术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进步,那么在当前的发展条件下,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完善地籍管理体系和数据库建设,确保我国的地籍测量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保证所获取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地籍测量最大的要求,就是地籍测量的精度,那么在开展地籍测量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改革其不适应的测量发展模式,不断的变更发展模式,使得其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前地籍测量工作的开展。可以将地籍测量模式进行划分,比如包括一些GPRS定位测量、数字化测量和扫描等,通过对其进行不同模式的划分,使得不同的测绘技术能够很好的应用于不同的地质环境条件下,确保测量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地籍测量技术的应用
(一)数字测绘技术测量模式
通过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产业,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从而绘制成像,这是当前数字测绘技术的主要特点,也是现代测绘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通过数字测绘可以得到野外基础地形图以及野外基础地籍图,这些数据资料为我国的国土管理、房产开发以及城市建设和水利电力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地理信息。而在地籍测量中,地籍数据库以及管理系统会直接受到测量模式的影响,不同的测量模式采集到的地籍数据会直接影响地籍数据库以及管理系统的好坏。而数字测绘则会为数据库以及管理系统提供可靠标准的数据。另外,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相对较好,那么就可以多方面的供许多部门使用,无需重复测量,这也节约了测绘投入。需要注意的是,在地籍测量过程中,测量的质量需要以科学化的流程作为保障,并且还需要注意测量工具的使用与搭配。另外在这举例说明,根据某区域数字地籍图的编辑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利用数字测绘技术,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时,可以把Microstation生成的图形文件引入MAPGIS后,再加入地籍要素。然后再由MAPGIS软件生成图形交换文件*.EBF文件、*.EBP文件、*.ATT文件和*.NOT文件。最后执行入库前的数据检查,若无错误则可以入库。当直接应用MAPGIS软件成图时,则需调用该软件的“编辑外业文件”功能,来编辑*.EBF文件和*.EBP文件,再执行“入库数据检杳”和“数据入库”功能.这样就律立了她籍管理信息系统。可见图表
地籍数字化成图软件成图工作流程图
(二)GPS 测量模式
这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测绘方法及测绘技术,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完成地籍测绘过程中,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定位追踪仪器来开展地籍测绘,那么在测绘过程中,GPS定位测量方式表现出了强大的优势,其具有实时性、全球性等特点,在地籍测绘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很好的进行定位和测绘工作开展,通过利用动态差分法可以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同时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取地籍信息,对于完善城镇的土地化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降低测量误差,避免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浪费资源。动态差分法在完成测绘过程中,当前一种是利用接收机接受信号,然后将接收到信号进转化,再传输到绘图软件中,将其地质情况完整的测绘出来,第二种就是接收机、全站仪、微电脑以及绘图软件组成,这种系统配备比较齐全,同时能够进行任意比例的地籍测绘工作开展,在完成测绘工作时,能够提高测绘的精确度,但是相对程序复杂一点,那么在完成地籍测绘过程时,需要根据地质情况选择适合的地籍测绘。
(三)遥感测量模式
遥控感应式地籍测绘模式,这是一种新型的地籍测绘方式,在当前的城镇地籍测绘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利用,由于其高效率的测绘工作开展,明显的节省了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地籍测绘工作开展过程中,在航空摄影技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将航空采集到的相片作为数据收集对象进一步提供更加直观、具体的地理信息,然后经过绘图软件处理后,就可以确保测绘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对于测绘工作的开展,相比于传统的测绘方式,提高了工作开展的安全效率,不需要进行实地测量,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测绘技术。
四、地籍测绘技术的影响
数字国土,是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一项政策,其必须应用到当代城镇测绘技术中,并且联系地籍信息系统,三者关系密切。现代地籍测绘主要负责提供数据,而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则是为了能够有效的管理土地资源,为地籍测绘成果的共享提供一个平台,通过存放在系统中的土地属性、分布以及相关的图形信息,将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在各个级别上提供相应的应用分析基础。利用空间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将数据库中的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数字国土不仅仅包括广泛的信息还有涉及范围较大的数据资源,其最重要的数据便是高分辨率的数字地图以及相关的影像资料,而数字国土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以地籍测绘结果作为基础,通过现代地籍信息系统以及地籍测绘建立起数据清晰的数字国土。
结束语:
现如今,测绘技术与地籍测量的紧密结合,为地籍工作降低了难度,大大提高了精确性,这为土地建设工作和土地普查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现代测绘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手工测绘理念,从而自发形成了目前最高效的一套数字化测绘方案。同时,由于我国城镇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应用中,还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新课题, 谋求新发展,促进新技术,有力地推动地籍测量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莉. 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130.
[2]刘沙明. 地籍测量中测绘技术的应用简析[J]. 科技致富向导,2013,17:224.
关键词:GPS–RTK;地籍测量;基准站;碎部测量;基准站
一、GPS-RTK的定义及原理
(一)GPS-RTK的定义
全球定位系统(GIobaIPositioningSystem,简称 GPS)是美国从20世纪 70 年代开始研制的用于军事部门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并于1994年全面建成。GPS的整个系统由空间、地面控制和用户部分组成。
RTK(Real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技术是在GP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实时提供流动站在指定坐标系中的3维定位结果,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厘米级精度的一种新的GPS定位测量方式。
(二)GPS-RTK的原理
RTK 技术采用差分GPS三类(位置差分、伪距差分和相位差分)中的相位差分。这三类差分方式都是由基准站发送改正数,由流动站接收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改正,以获得精确的定位结果,所不同的是发送改正数的具体内容不一样,其差分定位精度也不同。前两类定位误差的相关性会随基准站与流动站的空间距离的增加其定位精度迅速降低,故RTK采用第三种方法。
RTK 的工作原理是将一台接收机置于基准站上,另一台或几台接收机置于流动站上,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时接收同一时间相同GPS卫星发射的信号,基准站所获得的观测值与已知位置信息进行比较,得到GPS差分改正值。然后将这个改正值及时地通过无线电数据链电台传递给流动站以精化其GPS观测值,得到经差分改正后流动站较准确的实时位置。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
二、GPS-RTK的工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
在出测前检查仪器是否能够正常工作;保证数据采集器、接收机等设备电源的充足;数据采集器有足够的存储空间用以存储采集的数据;接收机的内置参数设置正确。为了保证测量精度,要在控制网内选取合适的已知点求取转换参数,做点校正时应选择 4个以上的校正点,并且待测点应位于校正点的控制范围内。
(二)架设基准站
基准站的安置是顺利实测 RTK 作业的关键之一,将基准站架设在测区中央的已知点上。将 GPS 接收机与GPS 天线连接好,电台主机与电台天线连接好,电台与GPS 接收机连接好,最后用电缆将电台与电瓶连接起来。基准站要架设在地势较高,视野较开阔的地区,无高大建筑物、树木等地物的遮挡,无强的电磁干扰(如变电站、高压线等),以便扩大通讯半径,降低对电台信号的干扰。
(三)启动基准站
架设完毕后启动基准站接收机,在主菜单中选择“配置测量形式Trimble RTK基准站选项”,对基准站和无线电进行设置,主要对采样率、天线视角等参数进行设置;设置完毕后启动基准站,输入天线高度、天线高的测量位置及基准站点名。
一般采样率要大于或者等于移动站的采样率。在测量基准站天线高度时,要测量两次,当两次测量的高度差满足设计要求时才可以输入,否则应重新测量。
(四)设置流动站
在流动站的设置时测量类型选择 RTK,记录设备选择控制器设置流动站 GPS 接收机的采样率、天线视角。流动站无线电的频率必须与基准站的频率一致。移动站的天线视角应大于基准站的天线视角,这样可以保证移动站的所有可见 GPS 卫星都包含在基准站的可见卫星中。
(五)开始测量
流动站设置完毕后即可将流动站接收机移动至待测点进行测量。回主菜单选择“测量测量形式TrimbleRTK测量点”,输入待测点的点名几天线高度,观测前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得到固定解且收敛稳定后开始记录。
天线高输入为实际天线高。
测量采用 3 测回方式施测,3 次测量所得出的结果相比较,差值满足设计要求方可取平均值作为该点位的坐标。
三、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要点
(一)地籍测量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是地籍调查中依法认定权属界址和利用现状的技术手段,是地籍档案建立的信息基础。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类型、面积等。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量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本质的不同表现在于,凡涉及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地籍测绘的基本方法有如下几种:
1、地籍控制测量,它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的测量工作。
2、地籍控制网加密测量,在布测控制网时,首级控制边长较长,无法满足地籍碎部测量,这就需要进行控制点的加密。
3、地籍碎部测量,他是地籍测量中采集一系列离散点的空间坐标的过程。要想正确的描述出所测得物体就必须确定其属性。然后将离散点连接起来。
(二)GPS-RTK地籍测量的相关技术问题
1、地籍测绘的精度要求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但条件不允许的地区可采用地方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制定的。根据地籍测量的有关规定,地籍控制点相对起算点的中误差不能超过+0.05m。
地籍碎部测量就是地物点坐标、地类要素的获取,包括定境界线,土地权属界址线和界址点等的测绘。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测区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
2、GPS-RTK 地籍碎部测量
GPS-RTK地籍碎部测量前必须熟悉接收机的操作,差分处理软件的使用,制定野外测量操作规范及组建作业队伍等。同时,对现有测绘控制网的审查,测区内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已知控制点。否则,可以用GPSRTK静态差分定位进行引点加密。其作业方法及步骤如下。
(1)选择好坐标系
当前已知点是什么坐标系就采用什么坐标系,不清楚的可采用国家基本坐标系。
(2)设置好投影参数
知道已知点坐标中央子午线的,采用实际中央子午线,不知道的则选取择当地经度作为中央子午线,X常数用0,Y常数用500000,投影尺度比用1。
(3)使七参数和转换参数都处于off态。
(4)设置基准站,当基站设在非已知点上,获取该点的单点定位坐标作为基准站坐标,高程如果相差太大,可以用估计的值输入。然后分别到测区的两个已知点上(两已知点距离要尽量远,且已知点要有足够的精度),进入碎部点测量,采集两点的坐标;当基站设在已知点上,进入碎部点测量,采集一个点坐标为基准站坐标。到测区的另一个已知点上(两已知点要有足够的精度),进入碎部点测量,采集该店的坐标。
(5)进入“求转换参数”,并将参数存储到“转换参数”中。在计算转换参数时,要注意已知点最好选在测区四周及中心,均匀分布,能有效的控制测区。为了提高精度,最好选5个以上的点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转换参数。
(6)地籍碎部点的采集。
(7)内业处理,外业测量存储的dat文件是专用的数据库文件,不可直接用来给成图软件调用,用“测点成果输出”功能可以把dat文件转换为用户所需要的格式。转换后的格式与我们所用软件格式相一致,结合外业的草图,从而快速地完成数字化内业成图工作。
3、GPS-RTK 的缺点及应对措施
(1)受大气电离层影响
大气电离层能使电磁波折射,反射,散射,吸收,严重影响微波通
信,会吸收能量和引起信号畸变。一般说来,气温高,电离层活跃,GPS RTK精度低,应避免在高温中测量。
(2)被工作环境干扰
微波的自身特性导致其易受相关环境干扰,如磁场,同频噪音等,因此在利用RTK技术施测时,应避免在高压线、无线电台、电视信号发射塔、移动通信基站、大型金属建筑物,强能量噪声源等附近,同时也要保证施测点位周围垂直角15°以上天空无障碍物。
(3)受卫星状况限制
根据GPS-RTK空间卫星群的均匀分布,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地平线以上可以至少接收到4颗GPS-RTK卫星发送出的信号,但如想得到稳定的测量精度,接收的卫星信号应达到5颗。因此,一般情况下,高山峡谷深处、密集森林区及城市高楼密布区等地区接受到的卫星信号较少,不适宜采用GPS-RTK技术测量。
参考文献:
[1]李建杰.GPS技术在城镇地籍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河南测绘,2007.3.
关键词:RTK技术;勘测定界;地籍测量;实际应用;土地勘察
一、RTK技术
(一)定位原理。通常RTK测量系统的组成包括1个或多个流动站和1个基准站。其中基准站主要内容包括:发射数据电台、GPS卫星信号接收机;而流动站主要内容包括:接收数据电台、GPS卫星信号接收机以及手持遥控器。通过在基准站上放置接收机,以及在流动站上放置一台或几台接收机,RTK技术可确保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时接收相同GPS卫星信号。在基准站比较控制已知信息和所获观测数据,从而获取GPS差分改正数值。随后借助无线电数据将差分改正数值传递到流动站上,进而对GPS观测值进行修改完善,促使流动站在修正后得出较为准确的实时位置数值。在RTK技术中流动站可保持静止,也可随时移动。RTK技术包括差分法和修正法。前者是由流动站接收基准站搜集到的载波相位测量,并执行求差解算坐标行为。而后者则是由流动站接收基准站修正过的载波相位测量,以此获取改正的相应载波相位测量。
(二)测量方法。RTK技术测量方法包括:键入参数法和无转换/无投影法。前者是在手薄中键入并转换地方坐标和静态观测求得的WGS-84坐标,同时也可在键入静态观测平差时进行参数转换作业。但此方法只能将基准站架设在已知点上进行测量,却无法对其它已知点进行测量,为确保测量精准度,通常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应该进行一定量已知点的观测。后者却可直接在基准站和流动站上利用接收机进行WGS-84的数据接收,紧接着再根据一定数学模型进行相应地方坐标和已知点WGS-84坐标的转换。此方法不一定要将基准站架设到已知点上,只需要按照转换方法的变化,进行一定数量已知点的观测即可。
二、地籍测量中RTK技术的应用
(一)测量控制。地籍测量控制按常规来说,可利用导线网或三角网这两种方法进行测量,而相邻控制点间必须通视是这两种测量方法的基本要求,技术规范同时也要求着导线长度、图形,但由于导线精度在外业测设过程中无法进行实时监控,若是完成测设后,在内业执行平差处理时,发现测量精度达不到规范实际要求,则必须及时返工重测。RTK技术的应用却有效改善了常规控制测量中的种种问题,RTK技术在测量过程中对点与点之间不作通视要求,也不作导线平差的要求,更不要求控制点之间的边长、图形,并且,RTK测量技术可获得实时定位坐标数据,确保其精度,在勘测定界及地籍测图工作中,若是利用RTK技术进行测量控制,并进行地籍测图控制网的布设,不但可降低费用成本和人力强度,还可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效率。但要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RTK技术设置控制点时,必须进行4个以上的高等级控制点联测。
(二)对地籍测量精度的要求。一般来说,国家统一坐标系统是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的基础,但若是某些地区条件方面达不到,则可采用任意坐标系或是本地区坐标系进行测量。通常界址点精度与地籍图精度均为地籍控制测量精度制定依据。根据相关规定,地籍测量过程中对地籍控制点中相对起算点绝不能超过+0.05m的误差。地类要素和地物点坐标是通过地籍碎部测量获取的,其中还包括测绘界址点、土地权属界址以及定境界线等。
(三)测量地籍碎部。传统地籍碎部测量均是利用全站仪或平板仪,根据已有的图根控制点进行测区测绘图专业,且皆是通过输入各个点地物编码测量每个点,然后再通过相应的成图软件将成果绘制成地籍图,该方法在进行实际作业时,对测站点及被测区附近的地貌地物等碎部点作出必须要具有通视的要求,不仅如此,在这种测量方法下,至少需要2-3人同时操作一台测量仪器,方可进行正常的作业。RTK测量技术在进行测绘图作业时,却并未作出通视要求,只需在基准站架设好之后,由一名专业人士拿上测量仪器,即可实现测量绘图。由于RTK测量技术在点位测定时不要求通视各点位,也无需多人共同进行作业,便能直接完成测绘图作业,故而促进测图工作效率得以有效提高。
(四)RTK技术其他功能。在测量建设用地的过程中,RTK测量技术能够实时的对界址位置进行测量,并计算各类用地面积,明确当前使用土地的界限范围等,且RTK测量技术是以直接放样形式进行勘测定界放样,故而在勘测建设用地过程中,其可直接测定界址中面积,并可利用GPS软件中计算面积的功能进行检核计算。因此,比较起复杂的常规放样解析计算方法,RTK测量技术在勘测建设用地时,可有效简化工作流程和步骤。
总结:测定界址点位方面RTK技术精度可达到厘米级,对每宗土地均能实现更加快捷准确的权属界址点测绘、地籍图绘制,以及宗地权属面积的精准计算;同时,其提供给数字化地籍管理工作高效准确且重要的基础数据库。故而,在地籍测量中RTK技术得以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测绘,地籍调查,建库
1、 引言
近年, 随着国家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城镇地籍测量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各地对地籍图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地籍测量是城镇建设的基础工程, 是一项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免费论文。其目的是为了全面澄清城镇土地的属性、位置、面积、用途、经济价值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为建立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奠定基础。采用常规的测量方法要达到规程要求难度很大,随着GPS、GIS、全站仪等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 数字化测图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 使得地籍测绘逐步走向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地理信息时代。
2、地籍测量的任务与作用
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技术工作是地籍管理的中心内容,它要保证土地信息的可靠性与精确性,所以地籍测量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为目的的测绘工作。它为地籍管理和其它土地管理工作服务。具有专业性强等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1)带有法律性行政行为;(2)具有较高的能满足地籍管理的精度指标; ( 3 ) 有配套的成果资料, 包括图、表、册、卡等成套的成果;(4)须保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当地籍要素变化后,应及时同步地进行变更测量。地籍测量是调查和测定土地极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范围大小、质量等级、土地利用类型等土地基本状况信息的测绘工作。现代地籍测绘主要是采用自动采集地籍要素的方式,利用全站仪、计算机或PDA 采集地籍要素,传输到计算机上,运用专用的地籍数据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编辑和入库。其基本流程为:
1、资料分析:对测区已有的地籍数据(包括已有的地形图、地籍档案资料、已有的控制资料和电子文档等)进行分析,熟悉测区地形,根据本身已有的设备和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的要求确定采用何种测量技术。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可以考虑能否使用“准地籍测量”。
2、数据获取:数据获取途径包括两种:第一种是通过上述分析,直接利用已有的资料,如原始的正确的地籍档案资料等;第二种是野外直接采集与收集。数据采集必须根据建立数据库的要求,得到适宜的数据格式。免费论文。数据获取的内容一般包括全要素地形数据、地籍数据、地类数据、控制数据。
3、数据编辑、整理、入库:对于获取的各种数据,按照数据库建库技术要求进行编辑、整理、入库,并进行各种统计、分析、汇总,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形成地籍管理系统。
3、地籍数据库建立
地籍测量不但能提供一份图形资料,更关键的是其提供了一份含有各宗地数据信息的数据库, 地籍数据库包含宗地属性信息库、界址点坐标数据库、地物点坐标数据库、宗地数据信息库、宗地面积数据库、街坊、街道分类面积数据统计等。其中宗地属性信息库必须是最先建立的, 有了它我们才能建立其他各个数据库, 宗地属性信息库是根据地籍调查表提供的信息录入整理成的, 这里不再重复, 这里主要讲后面的三个数据库的建立方法。
1、宗地数据信息库
宗地数据信息库是每一个宗地的界址线信息及各种地物的数据信息, 即界址线及各种地物是由哪些点构成的, 这是一个实体文件, 在数据库建立软件中, 这个实体文件可以录入, 并利用实体文件绘制地籍图, 也可以先绘制地籍图, 从图形文件中根据宗地号自动读取宗地信息, 建立宗地信息库。
2、宗地面积数据库
宗地面积数据库中包含宗地占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 面积计算方法基本上有三种, 即坐标解析法, 实地量距计算法和图上量算法, 因现行测定地籍图方式基本运用全数字化测定坐标值的方法, 所以我们计算面积常用坐标解析法, 这种方法对任意多边形利用三角面积求算法, 求得面积能保证精度, 面积值精确, 运用公式:
3、 街坊、街道分类面积数据统计
街坊面积用图幅内测定的街坊界线点的坐标计算, 这样精确得到街坊总面积, 然后利用解析法、部分解析法或图解法, 得到其他( 如道路、水域、空地) 面积, 街坊内各类面积总和与街坊面积相同。街坊面积分类统计即把街道内各街坊的面积分类统计在一起, 得到街道面积分类统计表, 因此, 街坊面积分类统计是街道面积分类统计的基础。
4、 地籍资料的更新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数量、质量、地类、地权及房产情况不断变化, 因此地籍资料必须进行修正,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地籍资料更新包括地籍要素调查更新,界址点线修补测、地籍图的更新, 修测以及后续的各类资料更新计算统计等,更新后的宗地号按原街坊内最大号续编,原号作废,界址点编号采用同样方式。
4、地籍调查结果分析
地籍调查是地籍测量中一项基础工作,地籍调查的项目必须完整齐全,同时保证其准确性。地籍外业数据采集必须满足各项技术规范的要求,这是保证地籍测量数据精度的必要条件。免费论文。数据库建立软件对现行的数字化地籍测绘工作预以全程支持,每一项工作均配有相应程序, 解决了常规测量测绘成本高、环节多、精度低、重复工作量大等不利因素,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 提高了外业工作的效率,使内业工作时间大大缩短。软件合理地把测量内外业结合起来,使测绘工作更加轻松。实现了地籍测绘的一体化、现代化。
5、结束语
地籍测绘工作是需要各个单位积极配合的工作,所以在加强《土地法》和《测绘法》宣传的同时,应该对测区范围内的地籍测绘工作的意义和需要加强宣传力度,这样可以让工作更为高效顺利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 T1014- 2007)
[2] 金其坤,地籍测量。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年
[3] 詹长根.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4] 徐绍铨.GPS 定位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土地科学,1996年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地籍测量;测绘新技术;运用
随着国民经济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土地监管部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土地的管理工作要做到精细化、科学化。特别是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的政策一经推出,立刻引起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反复测量、核实,在保证地籍数据精准、全面的同时,达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测量工作中,有关单位一定要运用先进的地籍测绘技术,并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有效解决土地确权的归属问题,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1.土地确权登记的重大意义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这一举措的意义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能够促使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的稳定和完善,保障党的农村基本政策能够落实到位。准确地说,国家通过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确权,弄清农民承包土地的位置和面积,重新确定土地承包关系,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为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落实提供有效的依据。
(2)可以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调动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测量并登记之后,国家会按照《物权法》的规定,给农民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证书,作为城乡统一过程中不动产的凭证,而且也使农民土地财产权得到依法保护和有效落实。
(3)能够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国家进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的举措,一方面对耕地进行了保护,使全国人民不用为吃饭问题担忧;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登记的数据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强农、惠农政策,引导农民对土地进行规范流转,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
2.地籍测量中测绘技术的基本方法
2.1地籍碎部测量
(1)地面测量方法。作为一种高科技测量仪器,全站仪在进行地面测量时可以对不同碎部点产生的数据做到相对全面的统计和分析,包括水平角、高度角、斜距等,而且在自动记载相关数据时,可以借助掌上电脑或者外业电子手簿,实现对界址点三维坐标的精准计算。
(2)摄影测量方法。地籍测绘的方法其实有很多种,如果想要获取目标物的准确方位,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测制底片和航摄像片。现实测绘工作中,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可以精确目标物的点位坐标,但是如果遇到界址点较多、地面通视条件不好的情况,就可以进行摄影测量,因为在不利条件下用摄影测量出来的结果精准度往往非常高。不过目前来看,工作人员在进行地籍测绘时最常用的方法是航测法。
2.2地籍控制测量
所谓地籍控制测量,实际上是指工作人员按照界址点、地籍图的精确要求,对空间区域、测试区域中存在的控制点的数量和等级情况进行视测。调查发现,有关部门之前就已经对很多城市进行了测绘工作,并创建了城市控制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有控制区域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各方面的需求,加之部分原有控制点遭受了巨大破损,所以这一问题亟待解决。解决办法是,利用GPS定位技术对现有城市控制网加以强化和完善。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就是以原有城市控制网为依据,在进行新一轮的地籍测量时,至少选取两个控制点与原有控制点进行联测。
3.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地籍测量中测绘新技术的运用
(1)GPS外业控制测量。要想提升测图的精准度,除了对基准点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和选择之外,还应该有效引入测试区域中其他的控制点。事实证明,采用GPS测量技术进行外业控制测量后,计算测量数据而得出的数值往往并不精准,由此可见,我们无法通过数据计算的方式提升检验数值的精确度。举个例子,假如反复测量的50个控制点中,有26个是已知的,那么在经过反复测量之后不难发现,先后测量的数据之间往往存在正负2.31cm的误差。所以在开展测量工作时,有关人员应该进行多次测量、反复核实,最好将全站仪应用到导线复测的环节,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才足够精准。
(2)使用遥感摄影影像图进行归属权的调查。跟传统的线划图相比,利用具有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图测绘技术绘制出来的成像底图不仅信息量十分丰富,而且能够将数据直观地显现出来。同时,它还有另外一个优点,那就是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在成像底图上对所属宗地进行编号、划分,从而大大提高相关数据处理的共组效率,保证数据整合之后的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和完整。除此之外,遥感影像图测绘技术也可以检查相关的数字线划图,甚至能够实现像底图到线画图的转化,并以此为依据,在业内进行整体检查,只要发现问题就能及时完善外业的工作。鉴于遥感摄影图测绘图技术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将其应用到农村集体土地确权中,可以对农村土地中的建筑的归属权进行实时调查。
(3)全站仪数字化细节测量。在进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地籍测量工作时,难免会遇到农村住房复杂的情况,这个时候要想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测绘结果,单纯依靠GPS定位技术很难做到,而引入全站仪数字化技术可以解决测量工作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最终实现预期的目标。为了确保测绘工作中能够采集到完整的信息,全站仪数字化细节测量要求测绘人员一定要选择视野开阔的场地建站。总之,全站仪数字化细节测量技术既能完善测量工作中的细节部分,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效率。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地籍测绘工作中,相关人员经常结合使用GPS测量技术和全站仪数字化测量技术,以确保确权登记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为上级主管部门、为国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4)3S技术一体化运用。测绘工作者经常会提到3S技术,3S技术到底是什么呢?其实,3S技术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现代信息技术。由于综合运用高科技进行测绘,所以对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分析、传播以及应用可以同步实现。尽管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更新和完善3S技术,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GPS全球定位系统虽然在确定目标物的坐标时时间很短,但受技术缺陷的制约,无法完善对相关的地理属性的表述;RS遥感系统虽然可以采集、整合测量空间的平面信息,但光谱波段会成为测量过程中的障碍;GIS地理信息系统虽然能够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检索、分类及综合分析,但获取和存储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鉴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测量工作的严谨性,测绘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应该明确3S技术中各系统的优缺点,发挥优势,规避缺陷,从而全面、有效完成土地信息的采集、管理、分析,为日后的综合运用提供依据。
(5)内业成图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野外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然后根据这些内容绘制图件,最终呈现出数据精准的地籍图的过程。业内成图技术的优势在于,它能够通过多种格式,在不同的端口之间对数字化图片进行传入和输出,方便部分GIS软件读取。全站仪技术与先进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让地籍测绘工作效率得以提升,信息更加精准和全面,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测绘中常见的问题,
关键词:GPS定位系统;RTK;地籍测量
中图分类号:P228 文献标识码: A
GPS定位系统的优势
GPS定位系统,全称为“授时与测距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Navigation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为“全球定位系统(GPS)”。
与传统的测量技术相比,GPS定位技术有以下特点:
(1) 观测站之间无需通视。传统测量要求测站点之间既要保持良好的通视条件,又要保障三角网的良好结构。GPS测量不要求观测站之间相互之间通视,这一优点既可大大减少测量工作的经费和时间,同时也使点位的选择变得甚为灵活,这样避免了常规地籍控制测量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同时也没有常规三角网(锁)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及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加测对角线或增设起始边等繁琐要求,只要使用的GPS仪器精度与地籍控制测量精度相匹配,控制点位的选取符合GPS点位选取要求,那么所布设的GPS网精度就完全能够满足地籍规程要求
(2) 定位精度高。现已完成的大量实验表明,在小于50km的基线上,其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0-6~2×10-6,而在100~500km的基线上可达10-6~10-7。随着观测技术与数据处理方法的改善,可望在大于1000km的距离上,相对定位精度达到或优于10-8。
(3) 观测时间短。目前,利用经典静态定位方法,完成一条基线的相对定位所需要的观测时间,根据要求的精度不同,一般约为1~3h。快速相对定位法,其观测时间仅需数分钟至十几分钟。
(4) 操作简便。GPS测量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在观测中测量员的主要任务只是安装并开关仪器、量取仪器高和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和采集环境的气象数据,而其他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另外,GPS用户接收机一般重量较轻、体积较小,因此携带和搬运都很方便。
(5) 全天候作业。GPS观测工作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连续地进行,一般也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基于以上优点,GPS卫星定位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对地籍测量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GPS具有布点灵活、全天候、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使GPS技术在国内各省市的地籍测绘中得以广泛应用。
表1是几种常用GPS定位方式的精度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应用GPS快速静态能够满足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RTK、网络RTK能满足地籍图测绘、界址点测量的精度要求,常规差分GPS和事后差分GPS 、广域差分GPS能满足土地动态监测的要求。下面将具体介绍几种GPS测量模式在地籍控制测量、地籍碎部测量和地籍调查中的应用。[1]
表1 几种常用GPS定位方式精度比较
GPS定位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控制测量:
首先在测区内布设首级控制网,边长大于15km的长距离GPS基线向量,采用常规静态测量方式;边长在10~15km的GPS基线向量,采用快速静态GPS测量模式;边长小于5km的一、二级地籍控制网的基线,采用RTK方法,对于观测条件复杂等不利于GPS观测的地方采用传统测量方式-导线测量,首级控制网布设完毕后,计算测区范围内准换参数。
地籍图测量:
地籍图测量是测定地块(宗地)范围内的细部信息,测量工作量大、精度要求高、工作环境复杂、人为因素影响大。对于地形开阔、上层无遮挡的地物,应用RTK 技术测定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以及测绘地籍图,同测绘地形图一样,能实时测定有关界址点及一些地物点的位置并能达到要求的厘米级精度。将GPS 获得的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GPS 系统,可及时地精确地获得地籍图。对于地形复杂,无法直接到达的地物,采用RTK测量方式布设图根控制点,使用全站仪测量其坐标点。
界址点测量:
土地勘测定界(含界址点测量)工作中,主要是测定地块(宗地)的位置、形状、面积、数量以及地块(宗地)内的细部信息如房屋、围墙的位置、面积等数据。由地籍调查规程所知,在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上的地籍碎部测量,对于城镇街坊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0cm,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5cm。因此,利用RTK测量模式能满足上述精度要求,同时相对于传统测量方式,采用RTK方式进行碎部测量速度快,作业效率高。同全站仪一样,RTK测量单点的时间需要几秒到几十秒,但是,它不要求通视,不需要频繁换站,减少了全站仪频繁换站所花的时间,而且可以多个流动站同时工作,且其测量误差为随机产生,不会随着距离的增加产生误差积累。工作开展时测量员可跟着地籍调查员,在不同宗地指界完成后随时进行界址点测量,避免因界址点丢失、损坏给后续工作带来麻烦。同时,可以随时对地籍图内未进行的标注的新增地物进行更新,使其最大限度的满足现势性的要求。
土地变更调查:
近20年和今后数十年内,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土地利用的形式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随时摸清土地利用形式的变化,进行土地利用变更登记,将是我国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和经常性的工作。
土地变更调查中,通常对应不同的位置精度要求,在采用GPS测量模式上,可以使用单点定位、常规差分GPS、PPK、广域差分GPS等方式。这些GPS测量方式,可成倍地提高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动态监测速度,其精度和可靠性得到极大的改善,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种种弊端,省时省工,适用于各种各样复杂的变更情况,真正地实现了动态监测的实时性和数值化,保证了土地利用数据的现势性。
关于常规差分GPS和广域差分GPS定位方式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实例不多。实际上,我国在沿海地区已经建立了20个常规差分GPS信标站,市场上有很多商用的常规差分改正信号接收机,沿海省市可以利用这些免费的信号资源,应用于土地调查活动,将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另外,美国已经提供了商用的广域差分GPS服务,我国和欧盟也将提供类似服务,如果土地部门购买相关设备,完全可以实现大区域的土地实时调查工作。当然,使用这两种定位技术,需要购买差分接收设备,增加了设备费用。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