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09: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认识自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认识;潜能;自信;发掘;超越
大千世界,人来人往,形形的人和事构成了我们的社会关系。立身于芸芸众生中,我们总感到人际关系的复杂,常受到一些难以捉摸的人和事的困扰,常认为某些人难以认识。其实,相对于自己,对他人的了解要容易得多,人最喜欢的是自己,最难认识的也是自己。
从总体上看,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活泼好动,聪明,动手能力强,但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基础差而不爱学习。所以,职院学生的管理远远难于其它院校。如何扬学生的长处、改变影响他们发展的不利因素,从而发掘他们的潜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这是许多高职老师都在探索的问题。其实,大部分学生是不愿意浑浑噩噩一生的,不能充分认识自己、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却因基础差让许多学生缺乏了自信心、没有奋斗目标,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动力。要从根本上改变这部分学生的这种状况,就要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发掘其潜能,重塑其自信心,建立奋斗目标,从而让他们有了学习的动力而主动努力奋斗。为此,我也尝试过许多方法,其中,充分利用入学教育的时间及时引导,使新生一开始就在新的起跑点重新奋起。
每次新生的到来,为了鼓励大家,激发同学们的潜能,我往往于入学教育时安排一次主题班会,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从而战胜自己,不虚度光阴,为将来在职场上拼搏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问到同学们认识了哪些人时,都可以喋喋不休说出一大堆,但问到“你们认识这个人吗――‘我’”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是很可笑的问题,谁会不认识自己!可是经过几个简单问题的测试后,就不是那么可笑了,我们大部分人还真的不能完全认识这个“我”!
测试要求受试的同学如实回答问题,这是前提条件,必须诚实,否则,活动没有任何意义。
测试1、请问你们觉得自己傻吗?答案可选a、傻b、不傻c、很聪明
测试结果,有人选b,有人选c,但迄今为止还从来无人选a。可见,大家的智商是正常的,有的甚至是高智商。说明大家应该都是智力正常的人了。
测试2、请问你们的身体是健全的吗?答案可选a、健全b、有残疾
测试结果,一般情况是基本选a,说明身体基本正常(个别有点残疾)。虽不敢说都健康,但就目前观察的结果,还只发现了个别同学身体有不是很明显的问题。
测试3、请问,有没有人觉得自己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以至于无法承担起你的教育费用?回答可选a、家庭经济条件不困难b、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但能承担学习费用c、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不能承担学习费用
测试结果,有人选a,有人选b,几年来无人选c,说明家庭经济条件并没有影响自己的学习。
测试4、既然许多同学认为不认识自己这个问题可笑,那就是说都认识自己了,而在大家智商、身体条件、经济状况都良好的条件下为什么参加高考只考到那么低的分数呢?
这个问题一般没多少人回答了,即使回答也是各种客观理由。到此,很自然就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认识的自己只是年龄、身高、体重、长相、性别、习惯等等,这些是外在的自己,还没有深入到内在去全面地认识“我”的能力、性格、气质、智力、潜力、社会中的角色等等。全面认识自我,不仅要从身体和生理方面来认识,还要从心里方面和社会方面来认识。认识不全,就会忽视自身内在的力量和现有的资源,就会导致我们学生这样的现状。可见,蕴藏在学生身体里有着巨大能量,只是他们还没有全面发现这些的巨大的潜能,当然也不可能发挥出这些潜能的作用,那能说真正认识了自己吗?不仅如此,反而会因基础差导致成绩差而逐渐失去自信。
当然,主题班会只是一种手段,还有其它许多方法都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如何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加以挖掘,改变自己目前状况,这就要让学生真正的全面的认识自己。事实上,即便是智商低的人,照样有大成就者,这些成就者利用自身其他的优势加上积极努力让自己飞得更高,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因“愚钝糊涂”被勒令退学了)。身体不好,有谁比海伦・凯勒更不幸的吗?可能有些同学家庭会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造成经济困难,但现在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国家资助,有企业或慈善人士的资助,可以勤工俭学……不管怎样,学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了。与那些低智、身残、家贫如洗的人比,无论是在身体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或是社会方面,原来自己最起码有这些优越的条件,蕴藏着那么大的能量和资源。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自信?为什么不能重新开始拼搏?当然,自信心要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可以从小事做起,尝试用小小的成功来获得成就感。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这或许就是闪光点,哪怕是游戏、打球,只要能证实自己的能量,就能激发一种感受――原来我这么强!从过去的学生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有着很强的优势,而这恰恰是我们这样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所要求的。
发现了自己的潜能,还要行动,用行动去挖掘这种潜在的力量。在积极的心态下不懈地努力,才能一步步让自己发光闪烁。综观世界古往今来,任何一位成就大事者,都不是仅仅因为聪明而获得成功的。智力因素对他们来说只是成功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誉为日本梵高的智障画家山下清,他的画作被认为是日本至今无人能超越的巅峰。事实上,默默无闻的人基本智商正常,且许多是高智商。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大部分人不能充分认识自己,另方面是缺乏斗志,懒于发奋。爱拼才会有赢的可能,经过竞争才能脱颖而出。因此,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闪光点后,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奋斗。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首先要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建立奋斗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再一步步用行动去实现。其次,做好该做的事,这些事是责任内的事。人在每个阶段的责任不同,主要要做的事也不同。现阶段主要做的事就是学习,学习做品行高尚的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学好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锻炼综合能力,培养社会能力。再次,做想做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做才会有兴趣,做感兴趣的事,心情是舒畅的,乐意做,高兴做,功效高。因此,现阶段要加紧了解自己的专业,培养专业兴趣,使自己对专业乐学、爱学、学好;对自己感兴趣又有益的事积极参加,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另外,还要做社会需要的事,社会需要才有施展自己手脚的天地,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守法纪法规,遵守公共道德约束,在这个前提下,努力学习,培养将来所需的技能;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服务,同时获取自己所得,从而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担当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
新学期开学后,刚拿到高一(3)班的花名册,就有好几个同事问:林甸是不是在你们班?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看来这个林甸是个“人物”。一打听,才知传闻非虚。
林甸,口头禅是“本少爷什么也不缺”,来自干部家庭,家族唯一的男孙,自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和父母关系冷淡。活泼机智,与班里不少男生关系密切;善察言观色,对领导油嘴滑舌,对普通老师则常耍性子。不爱学习,上课不是蒙头大睡就是看恐怖小说;作业基本不交;爱玩暴力游戏。
遇到这种“刺头”,对于班主任经验不多的我来说,确实很头疼。果不其然,开学头两周,他总是在我整顿班纪时充当“出头鸟”,让我颇为难堪。
对此我该怎么办?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我决心扭转局面。
通过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我觉得对这种有个性的学生,硬碰硬是不行的,否则两败俱伤。林甸个性像弹簧,外界越用力,他的反作用力就越强。其实,他和其他问题孩子一样,并无什么特殊之处。我决定迎难而上,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变他。
林甸有诸多不良嗜好,对自身、他人难有正确认识。他表面乐观不羁,但由于和父母缺乏沟通,他与长辈相处时总显得没有分寸。这是他自我概念发展不完善的表现。
1890 年,威廉・詹姆斯首次提出系统的自我概念理论。所谓“自我概念”,即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学生人格结构的核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国外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研究体育锻炼与自我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取得一定成果。
这些成果,我想我们是可以借用的。
由于是农村学校,我们的设施比不上城市学校,只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林甸沉迷恐怖小说和暴力游戏,我想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恐怕与其个性外向、精力无处宣泄有关。为此,我打算通过体育锻炼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并据此引导他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树立正确价值观。
但林甸从不运动。什么形式的体育锻炼比较适合他呢?我开始琢磨。
博斯切尔的研究结果表明,慢跑对抑郁、过于自我、有不适感等有明显舒缓作用。此外,还有研究表明,30分钟跑步能使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状态明显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改善。
这给了我灵感和信心,我决定尝试以慢跑为主,让林甸先有个适应的过程。
开学第三周的班会课下课后,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林甸,走!陪我去操场跑两圈!”
全班同学哄笑起来。而林甸对我的话毫无反应,只顾低着头津津有味地看着最新一期的恐怖小说,。
我搭着他的肩膀,煞有介事说:“你不是想知道李香兰是不是汉奸吗?陪我跑两圈,我就告诉你!”
最近一直在探究这个历史故事的林甸顿时两眼放光:“跑就跑!谁怕谁!不过,你说话可要算话啊!你觉得李香兰到底是不是汉奸……”
就这样,我“连哄带骗”地把从不运动的林甸带到了操场,开始了通过体育锻炼来完善他的自我概念的转变之路。
可想而知,这段路走得不容易。刚开始的两个星期特别困难,因为林甸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用来看恐怖小说、用手机打游戏之类。为了带动他运动,我首先必须“以身作则”,每天以不同理由把他带到操场。结果还好,两个星期后,林甸就已习惯了在下午慢跑20分钟了。
为保持他对慢跑的劲头,我开始想办法丰富体锻形式。
在班里,林甸人缘极好,大部分同学都能和他打成一片。于是,我动员了几个和他关系特别铁的学生,下课后一起到操场跑步。渐渐地,他们几乎成了操场上的一景。
另外,我找了班里几个爱打篮球的男生,让他们课后打球时叫上林甸。篮球是团体运动,能让林甸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意义,培养集体精神,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显然,这些活动比独自一人看恐怖小说要有趣得多。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经过一个多月的刻意强化,林甸已养成了每天慢跑的习惯,且课后打篮球的次数越来越多。就在我以为困局已破的时候,一次事件让我再次面临挑战。
那是校运会前几天,做眼保健操时,我发现林甸在摆弄着一副小型麻将。我猜他是打算在校运会期间“大开杀戒”,于是二话不说,迅速予以缴交。他很明白,按我的性格,麻将是拿不回去了。
随后,我收到林甸发来的短信:你不把麻将还给我,我就把你的班搞垮!
看来他是在向我宣战了。我心情有些沉重,毕竟我知道他有这样的号召力。
当天午睡时间,我去宿舍检查人数时,发现林甸不在。当时已是初冬,且天下着小雨,他会去哪里呢?我想起他曾经提起的街口的黑网吧。果然,走进乌烟瘴气的网吧,我一眼就认出了那正在奋战的背影。我不动声色在他身边坐了下来,十分钟后,他伸懒腰时才发现我。惊讶之余,他默默地跟我回到学校。
往后的两天里,林甸接二连三地故意违反班规。课堂上他嗑瓜子打断老师们上课;午睡时间拉着和他称兄道弟的男生去网吧;下午怂恿表现懒散的学生一起偷溜;晚自习以倒垃圾之名频频迟到。
对于这些和林甸一同违纪的学生,我都分别按事情的轻重做了处理。唯独对林甸,我视若无睹。我没有打算妥协,不然林甸对这个世界就会形成一种态度:欺软怕硬。我决定孤注一掷:不借助任何外力,引导他通过自我教育来消除内心的蛮横之气。
周四的晚上,林甸没有来上晚自习。我给他家长打电话,确定他回了家,但对他这两天在校的表现,我一个字也没提起。
挂断电话后没多久,一个陌生的号码打了进来。
“我有个问题要问你,为什么我和他们一起犯错,你就不罚我?”
林甸的这个电话,证实了我的判断是正确的:相处三个月,他开始在乎我对他的关注。
我装作有些泄气地说:“因为我还没想到处理你的方法。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你才会考虑我的感受,就像我处处在你父母面前维护你一样……”
电话那头沉默了。
我缓了缓语气,说:“我那天连续上了5节课,午睡时间还得冒着冷雨,跑去黑网吧里找你。难道你觉得我去找你,是因为你的家庭背景吗?是为了要讨好巴结你的家人吗?你是我的学生,我才会关心你的安全!不然的话,你爱怎样就怎样吧……”
就这样,我和林甸因为麻将风波产生的心结,因一个电话而解开了。
第二天早上,我发现一本最新一期的《读者》静静地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书下还压了一张纸条:“下午一起跑步吧。”字条没有署名,但我一眼就认出了那熟悉的字迹。
【案例反思】
班级管理中,所谓问题学生的管理无疑是重点,而每个问题学生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事实上,正是因为个性独特,才使部分学生成了所谓的问题学生。所以,转化他们的关键,是必须找到根治他们“病症”的药方。
1.真诚友好相待,建立教育基础
林甸后来之所以主动打电话给我,是因为开学以来我和他结下了某种朋友般的情谊。和他相处,我有两个原则:一是投其所好;二是真诚相待。
例如:林甸对稗官野史颇感兴趣,我会和他谈论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事件,譬如李香兰是不是汉奸。尽管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可他还是很喜欢跑到办公室听我讲名人轶事。
又如:课堂上,当看到林甸趴桌睡觉时,我会默不作声地走到他身边,轻轻把他的头托起来,在他那堆书里把课本抽出来,给他打开页数,并拿起一支笔塞进他手里。尽管他每次都仍然双眼惺忪地坐着,但渐渐地,他上课睡觉的次数越来越少。
再如:周末时,我会发短信给林甸的家长,告诉他们最近林甸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爱吃什么样的零食,使家长接续起对他的关爱和教导。
2.满足心理需要,引导自我认同
根据马斯洛的心理层次需要理论,人在满足了低级需要的基础上,就会渴望满足高级需要。
90后学生家境大都很好,生活上基本上“十指不沾阳春水”。但长辈们关注的一般是孩子的“生理”和“安全”这种低层次的需要,关心孩子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但对于正处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最主要的的需求是“相属关系和爱需要”以及“尊重需要”。相较于长辈的嘘寒问暖,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内心感受得到关注,渴望别人给予他们应有的认同、尊重和爱。遗憾的是,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在处理学生错误行为时,往往都容易忽略这一点。
3.完善自我概念,促发自我教育
真正有效的教育,一定是结合了自我教育的教育。像林甸这样一位有个性的中学生,拿班规校纪和家长权威来压制他是徒劳的,只能令他更逆反。因此,对于他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我以劝导为主,真诚感染他,耐心等待他,引导他理解我对他的宽容,建立对自身对他人的正确的认识,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人看待,逐渐激发出其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
而适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自我概念的合理发展,学会与人更好地交往,适应社会化的进程,帮助身心健康发展。林甸的转变,正是印证了这一点。
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会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事,认识自我是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现在五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因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或自我评价过高,或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影响其情绪和人际关系,甚至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我要通过本课自我分析和他人评价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悦纳自己。
辅导目标
认知与技能:认识自我的重要性,能够借助自我分析和他人评价的方法正确地认识自己。
情感与态度:积极、真诚地评价自己与他人,勇于面对,乐于接纳。
行为: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人格:正确面对自己的优缺点。
辅导内容
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活动中明确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难点: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与思考中认识自我。
辅导策略
鼓励 支持 暗示 故事启迪
辅导实录
活动一:热身活动――抓手指
同学们好,今天冯老师要和咱们五年三班的同学一起上一节活动课,既然是活动课,就让我们先来活动活动吧!
要求:请每组的同学站成一圈,每个人将各自的左手向左伸开,掌心向下。右手向右,食指顶在同伴手心下。听老师音乐,当音乐停止时进行左手抓捕,右手逃离活动。
音乐《小小的我》响起。
谈同学们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
在活动中,我们看到每一个人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你们是独一无二的,你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想充分认识一下自己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自己。
板书《认识自我》
【设计依据】通过热身活动,消除学生紧张的情绪,而且引起学生对自我认识的关注与兴趣。
活动二:故事启思――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让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的表现能给你们带来哪些启示。
课件:身上带着细链子的大象(图)。
这是一头马戏团里的大象,驯象人只将一根细细的铁链绑在大象的腿上,然后把它拴在一个小木桩上。就是这简单的细铁链和小木桩就让大象无法逃脱。为什么它会乖乖地站在那里呢?原来当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曾无数次尝试挣脱铁链,但每次努力的结果是,它的腿被铁链磨得疼痛、流血。于是渐渐地小象不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它的想法依然是:我不行,我不会成功的。
(1)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我觉得应该了解自己的能力,大象就是不了解自己,它觉得现在自己的力量还和小象时一样。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来完成这件事情。
(2)师小结:我们可不能像小象一样对自己一无所知,我们要在日常活动中认识自己。
【设计依据】通过故事启迪,使学生认识到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活动三:大家都来说一说――他人认识
下面我们来进行下一个活动《大家都来说说我》。
请同学们互相帮助将一张纸条固定在每个人的背后。同学们可以在教室里四处游走,谁都可以对他人进行简单的评价。
5分钟后同学们回到自己的座位,取下纸条。现在请把纸翻过来,认真地默读同学们给你写的优缺点,再看看自己写的优缺点。然后好好地思考一下,面对这些优缺点,你有什么想法?哪位同学能谈谈?
(1)老师示范。同学们给我写的是……下面是我自己写的……
通过看同学们的赞扬和自己写的优点,心里很高兴,今后,我会发扬我的优点,继续努力,大胆地去尝试,我相信我还会进步!
(2)请几个同学谈感想。
下面哪位同学来谈谈?
有几位同学读了别人给他写的优点和自己写的优点,得到了大家的鼓掌和老师的鼓励表扬:看,你多棒啊!有这么多的优点!
(3)抓个典型案例突重点:找个优点很少,或不愿发言的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老师鼓励:“现在就是你克服困难、战胜自己、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了,勇敢点。”
(4)发动大家帮他想改掉缺点的办法。将他的纸快速地在同学中传递,让同学们给他添写……然后读出来,分享。
(5)再让他谈谈想法
辅导效果
考点1:珍爱生命
1.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1)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精彩;生命是顽强的,但也是脆弱的。
(2)各种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关,我们要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2.生命因独特而绚丽
(1)人的生命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人类的生命最具有智慧;更多表现在,每个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都是与众不同的。
(2)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独特闪光的成才之路,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财富。
3.让生命之花绽放
(1)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我们在肯定、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该同样尊重、善待他人的生命。
(2)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挫折,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我们应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3)提升生命价值。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要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价值;我们要珍爱生命,追求生命的质量,实现人生的意义,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提升生命的价值。
考点2:走进青春
1.青春期的心理矛盾
(1)青春期心理充满着矛盾。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它们构成了我们向前发展的动力;但如果处理不好,也会成为我们发展的阻力。
(2)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各种力量调控青春期的心理矛盾:向老师、家长、亲友以及社会寻求帮助;自己当自己的“心理医生”。
2.感悟青春
(1)正确认识个性和人格独立:追求个性不一定要在装扮上标新立异。真正的个性在于从内心深处散发的魅力,真正的独立是逐渐摆脱依赖,敢于为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
(2)正确认识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从而营造一种和谐温馨、合作团结的氛围。
(3)青春更多体现在一个人的心态、意志、气质、想象力和情感中。青春是活力的象征,蕴涵着智慧、勇敢和意志。
考点3:认识自我
1.正确认识自我
(1)用全面的眼光认识自己:既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缺点。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懂得每个人都是变化发展的,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
(3)认识自我的途径:通过自我观察、通过他人、通过集体认识自己。
2.认识和发掘潜能
(1)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发现自己的潜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2)发掘自己潜能的方法: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想象出更好的自我形象,激励自己的斗志;从小事做起,培养有利于激发潜能的习惯,在实践中激发潜能。
3.新形象、新规划
(1)善于从不同榜样的身上学习不同的优点,不断完善自我。
(2)确立个人成长的目标: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与潜能,了解社会对各种职业的角色期待,从社会需要与自身的实际出发。
(3)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重在知识学习与品德培养。实现美好的目标需要我们自省、自律,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
考点4:调控情绪
1.情绪的基本类别
喜、怒、哀、惧。
2.情绪犹如双刃剑
(1)积极影响:情绪可以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和能力,促使我们健康成长。
(2)消极影响:情绪会使人感到难受,抑制人的活动能力,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和活动效率,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甚至违法的事情。
3.学会调控情绪
(1)情绪是可以调适的: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情绪。
(2)排解不良情绪: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有很多,如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等,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个人的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
(3)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人的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
考点5:品味生活
1.高雅的生活情趣的意义
高雅的生活情趣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能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有助于我们提高学习效率;能涵养品性,有利于我们提升道德境界。
2.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的途径
(1)培养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这是陶冶高雅情趣的重要条件。
(2)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
(3)学会鉴别不同情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能盲目从众。
(4)参加丰富的文化生活,这是陶冶情操、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
考点6:拒绝诱惑
1.金钱的诱惑
对待金钱,我们一定要取之有道,通过正当途径来获得,绝不能沾染法律禁止的违法犯罪行为。
2.游戏机的诱惑
可以通过玩电子游戏来适当放松和调节自己,但决不能沉迷于此,要以丰富的学习、健身、交友等活动来抵制。
3.不良诱惑的危害
黄、赌、毒、等不良诱惑,侵蚀人的肌体,毒害人的精神,影响学习,可能会使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4.拒绝不良诱惑
能否自觉抗拒不良诱惑是对每个人意志的考验。只要我们有战胜不良诱惑的决心,主动远离不良诱惑,就能免受其消极影响。
考点7:学会自尊
1.自尊的内涵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2.知耻与自尊
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知耻,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3.做一个自尊的人
(1)绝不丧失人格,做有损人格的事。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2)养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做到自尊适度。
(3)要善于尊重他人。
4.尊重他人的原因
(1)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尊重他人能带来快乐。
(2)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不尊重他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3)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
5.尊重他人的表现
(1)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人格。
(2)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善于欣赏、接纳他人,能由衷地欣赏和赞美别人的优点、长处,允许他人超越自己。
(3)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
考点8:学会自信
1.自信有助于成功(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自信者乐观,面对困难与失败,不轻言放弃,而是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努力实现目标。
(2)自信者好奇,他们有不断思考、不断奋斗的动力。
(3)自信者专注,目标明确,不会感情用事,不会被与任务无关的事情干扰,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间的有效利用率高。
2.培养和增强自信
(1)看到自己的进步:经常体会点点滴滴的进步与成绩,为自己喝彩、鼓劲。
(2)发现自己的长处,这是自信的基础。采用场景交换的方法,寻找“立体的我”,发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
(3)增强信心与实力。实力是撑起信心的最重要支柱。
3.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
一个有强烈民族自信心的人,必定会在国际交往中自觉地展示中国人的气度和风采,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决不会做有损国格的事情。
考点9:学会自立
1.人生需要自立
(1)内涵: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意义:自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自立能使我们完善自己,学会自尊,增强自信,增强法律意识;逐步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和谐相处;积极融入社会,关爱社会,奉献社会,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
2.培养自立的品质
(1)告别依赖,独立生活,学会自主,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2)多实践、多锻炼,最基本的是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要大胆地投入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
(3)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自觉地储备自立的知识,锻炼自立的能力,培养自立的精神。
考点10:学会自强
1.自强的表现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志存高远,执着追求。
2.人生当自强
(1)自强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我们健康成长、搞好学习、将来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
(2)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
(3)自强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自强的人不会自暴自弃。
3.培养自强的品质
(1)树立坚定的理想,确立自强的航标。为人生的理想执着追求,是所有自强者的共同特点。
(2)战胜自我,这是自强的关键。放任自我,是自强的拦路虎。
(3)扬长避短,这是自强的捷径。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长处,据此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
考点11:应对挫折
1.正确认识挫折
(1)造成挫折的原因: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各种人为因素,以及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的缺陷等。
(2)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3)挫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会使人们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从而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另一方面有利于人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
2.勇敢面对挫折
(1)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正确认识挫折,冷静分析造成各种挫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3)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全身心地去探索、去创造,是战胜挫折、克服消极心理的有效方法。
(4)善于自我排解、自我疏导。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增添战胜挫折的勇气。
考点12:磨砺意志
1.坚强意志的作用
坚强的意志是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中克服干扰、战胜挫折、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具体表现为:
(1)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
(2)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意志。
(3)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坚强意志。
(4)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强意志。
2.磨砺意志品质
(1)树立明确的目标。
(2)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
(3)善于管理自己,制定并按照计划做事,坚持下去,形成习惯,培养自己的意志力。
(4)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易混易错】
1.不能认为珍爱生命只是珍爱自己的生命
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不丧失生的希望是正确的;但在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应同样善待他人的生命,特别是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2.不能误认为珍爱生命就是维护生命的存在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但不能只维护和爱惜肉体的生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我们要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努力实现人生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3.不能误认为为了调节情绪就可以随意发泄情绪
我们要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做到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因为人的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一个人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人,我们不能只顾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4.不能误认为自尊的程度越深越好
适度的自尊有助于我们面对批评,改正错误。过度的自尊会使我们过于敏感,作茧自缚,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对他人的批评与议论,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斤斤计较,得理不让人。当然,对恶意的侮辱与诋毁,则要及时予以回击,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尊。
5.不能把虚荣与自尊相混淆
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荣耀、光彩的心理。虚荣心重的人,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总是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容许他人否定自己。自尊的人实事求是看待自己,虚心接受他人批评,虚荣不是真正的自尊。
6.不能把自负、自卑、自信和自强相混淆
第一,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自以为是。自负者所依据的事实是虚假的,追求的目标根本不可能达到。第二,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的潜力,就会产生自卑。自卑的人轻视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即使可以做得好,也不敢尝试。第三,自信者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信者所追求的目标是真实的。第四,自负与自卑者,都以自我为中心,这使得他们远离成功,而自信有助于成功。自信重要的是相信自己能行的心态;自强则是不满足现状,不断进取,奋发图强的心态。
7.有坚强的意志,就一定能够战胜挫折
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的保障,但并不一定具备坚强的意志就一定能够战胜挫折,因为战胜挫折还需要自信自立自强,还需要能够控制自己等。
【跟踪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10月17日,黄浦公安接110报警称曙光医院10楼重症监护室有病人家属砸医院物品。经初步查证,嫌疑人叶某、王某因家属送医抢救无效去世,情绪失控,砸坏重症监护室内的办公用品。随后,叶某、王某因扰乱单位秩序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这告诉我们()
A.不同的情绪对人正常水平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
B.要学会调控情绪,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
C.人的情绪主要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表情表现出来的
D.情绪可以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
2.对下面漫画分析正确的是()
①路边的野花只包括“黄赌毒”②这些不良诱惑,会侵蚀人的肌体,毒害人的精神
③这些不良诱惑,可能会使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④我们应该有战胜不良诱惑的决心和意志
A.②③④B.③④
C.①②D.①②③④
3.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对自己的了解不仅仅是最困难的事情,而且也是对人最残酷的事情。”要想对自己的了解不困难,就要正确认识自己,这就需要我们()
①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缺点
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③发扬优点,回避缺点④掌握好认识自我的途径
A.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饮用花茶对保健养生、美容养颜有着一定的功效,也是一种高雅的情趣,一些爱美的女士,对花茶情有独钟,她们经常大量饮用花茶,效果不错。而一些人,看到别人如此也纷纷效仿,喝起了花茶,结果却适得其反,美容不成反“受伤”。这警示我们培养高雅的情趣要()
A.学会鉴别不同情趣,不能盲目从众
B.培养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
C.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
D.参加丰富的文化生活
5.下面漫画告诉我们尊重他人()
①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②最基本的表现是对人有礼貌③不做有损国格的事情④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
A.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2013年9月第一周,各大高校已陆续进入开学季。近日,清华大学在校园内拉起“家长止步”的警戒线。其提倡新生独立报到的举措引发公众热议。清华大学的这一做法()
①能使学生完善自己,学会自尊,增强自信
②有利于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关爱社会③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和交往④定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A.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2013年10月15日《华商报》消息,陕西乾县一中出台最严校规:男女同学交谈,不得使用QQ聊天、不得用手机;教室里没有其他人在场时,男女同学不能一对一交谈;男女同学不得在校内结对散步……对这一做法认识错误的是()
A.可杜绝早恋现象
B.不利于男女同学身心健康发展
C.不益于男女同学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D.不利于营造一种和谐温馨、合作团结的氛围
8.下面几种行为依次对应的心理品质是()
浙江男排核心队员边红敏坦言:要知耻而后勇;孙杨在2013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夺冠后,喊出:“我能行!”张亮16岁就学会了养活自己,供姐姐上学;李福娟在人生逆境中勤工俭学,刻苦学习
①自信②自强③自立④自尊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
C.④①③②D.①③②④
二、非选择题
9.2013年9月初,河南省夏邑县中峰乡小李庄一女子突然失踪,家人苦寻半月无果。9月16日下午,邻村村民收玉米时在一口废井中发现该女子。据了解,该女子已在井中困了15天,其间吃了三穗生玉米,靠雨水维持生命。目前,女子仍在医院接受治疗,不过没有生命危险。获救女子讲述求生经历,每天强迫自己吃玉米,体重从原来的115斤到目前不足80斤。生命有时很脆弱,可有时却顽强得让人肃然起敬。
该女子的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
10.2013年9月11日下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颁奖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脑瘫博士张大奎当选。两岁被诊断为脑瘫的他,现已成长为一名计算机博士。曾经的他因为脑瘫而无法站立和行走,如今的他却早已经在精神上成了一个行走的巨人。
两年前,在张大奎博士生面试的那天,他的导师樊孝忠教授正巧碰到他滑倒在楼道里。张大奎一个人努力地爬起来,无声地拒绝了周围所有人的帮助。曾经的张大奎对于自己脑瘫的身份绝望而自卑。而如今的他,更愿意用自己的经历去感染鼓舞更多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他到北京晨光脑瘫儿童康复中心分享自己的康复和读书经历,帮助那些患儿和患儿家长们建立信心和信念,鼓励他们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他说,脑瘫患者仅仅从生理层面上站起来是绝对不够的,要想好好活下去,一定要从精神上真正地站起来,做一个强者。
(1)张大奎遇到了怎样的挫折?
(2)“脑瘫博士”张大奎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
(3)张大奎最终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2013年11月13日至14日在水立方举办的国际泳联短池游泳世界杯比赛中,宁泽涛成了“男一号”。他此前甚至还没有进入过国家队,但在全运会和东亚运动会上都曾大放异彩。宁泽涛小时候曾经练过200米和400米的混合泳,具有一定有氧能力基础,爆发能力强,能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但他的教练曾透露他现在处在一个比较“躁动”的年龄段。所谓的“躁动”,是指宁泽涛有时急于求成,训练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就容易出现出急躁情绪。这样的情绪体现在生活中就是会产生复杂的想法,体现在比赛上就是容易自乱节奏。在这个时候,教练用经验和正确的方式引导他有张有弛,给他客观积极的暗示。告诉他有些情况下,即便表现没那么好也不用那么在意。
(1)从材料对宁泽涛的分析来看,认识自我,需要坚持怎样的原则?
(2)“体现在比赛上就是容易自乱节奏”等信息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教练教给宁泽涛调控情绪的方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2.A3.B4.A5.B6.C7.A8.C
9.她的故事启示我们:生命是顽强的;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要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10.(1)脑瘫、不能独立行走等。
(2)自立自强、意志坚强等。
(3)坚强的意志是克服干扰、战胜挫折、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
11.(1)全面认识自我。
挫折可以将一个人击垮,也可以使一个人重新振作,这取决于这个人如何看待和处理困难。正如罗威尔所说:“人世间不幸的事如同一把刀,它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割伤。关键是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我们只有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困难,把困难变成让自己上进的坚强动力,我们才不会让挫折消磨自己的意志,才有希望跳出困境的旋涡,重新走上成功之路。
【选文一】
两扇磨盘也能磨亮人生
崔修建
尤利乌斯・马吉出生在苏黎世郊区的一个贫困的农家。他对童年和少年最深的记忆便是清贫,无法形容的清贫,让一家人似乎永远都看不到希望。异常窘迫的家境,造成他没有读完初中,便开始了艰难的打工人生。
然而,多年过去了,他唯一的特长只是像父亲那样磨面粉。父亲曾悲哀地对他说:“你这辈子就是磨面粉的命了。”
马吉不甘心地回答父亲:“不,我不会一辈子迈着沉重的步子,一圈圈地推着两扇磨。”
父亲无奈地叹息:“那你还想怎样?多少人都这样对付着过日子,难道你还能从这两扇石磨上磨出什么希望来?”
“别人是别人,我就是要磨出一份我想要的生活。”马吉的眼里闪射着热切期待的光芒。
他绞尽脑汁,想了许多改变状况的门路,结果却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父亲撒手而去时,留给他的唯一遗产便是那两扇简陋的磨盘。
望着那转了无数圈的磨道,望着那两扇默默无言的磨盘,不服输的马吉又在思索着走出窘境的途径。
苦心人,天不负。20岁那年的一天,马吉偶尔从朋友舒勒医生那里得知――干蔬菜不会损失营养成分。于是他想:若将干蔬菜和豆类放在一起磨,一定会磨出营养丰富的汤料,那样,岂不可以让那些家庭主妇们熬汤更快捷、更方便一些?
说干就干,马吉立刻借钱购置了干燥机和搅拌机等设备,开始磨自己想象中的那种汤料。就这样,一个灵感加上果断的行动,马吉很快便赢得了难以想象的成功――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便磨出了最早的速溶汤料。产品一投放市场,便大受顾客的欢迎,因为用他的汤料,只需5分钟即可以做出一盆营养丰富的香汤。备受鼓舞的马吉再接再厉,到1886年,他陆续开发出数十种袋装速溶汤料,产品迅速畅销欧洲。
然而,马吉仍不满足,他的眼睛继续紧紧盯着那两扇磨盘,思索着接下来该磨出什么样的新产品。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1890年,他终于磨出了可以改变沙拉、凉菜、鱼肉、汤和配菜味道的万能调味粉。后来,他又磨出了十分畅销的浓缩食品。到1901年,他已是拥有超过亿元资产的大型跨国公司的老板。
在苏黎世大学举办的一次演讲中,马吉自豪地告诉人们:“即使命运只赠给我两扇简单的磨盘,我也懂得用信心、智慧和执著,磨出亮丽的人生。”
没错,只要不肯向所谓的命运低头,不甘在原来的生活里转圈子,开动脑筋,努力打拼,平凡的人也能像马吉一样磨出精彩的人生。
(选自《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3期)
阅读思考
1.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读完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你说一下。
【选文二】
给自己找一双合脚的鞋子
冷俊
他从小就是一个爱动的孩子,那时他喜欢看一些舞蹈比赛,时常被表演者优美灵巧的舞姿吸引,于是,他便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登上表演的舞台。鉴于他的这个爱好,父亲把他送到舞蹈训练队。在训练队,他很努力,也练得很苦,小小年纪常常累得直哭,但他仍咬牙坚持着。再后来他又迷上了唱歌,父母赶紧请了家庭教师教他练嗓子,以至于他经常深夜吊嗓子而吵醒熟睡的邻居。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又迷上了板球,因为板球是他们的国球,他又梦想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一个让人羡慕的板球明星。于是,他就反复练习击球动作,并向一些球员请教怎样提高手眼的协调能力,以便做一个最好的板球队员,进入国家队为国效力。
由于他爱好运动,所以饭量惊人,他10岁时的饭量就是他父亲的两倍了,身体也长到了1.70米,14岁时长到了1.90米,这时他参加了学校的篮球队。有一次他过生日,父亲问他需要什么礼物,他说需要一双新鞋。父亲就带他来到一处鞋摊前。看着眼前花花绿绿的鞋子,他有些眼花缭乱了,顺手拿起最漂亮的一双,对父亲说:“就这双吧,这双鞋看上去很好看。”父亲说:“鞋是穿在脚上的,不要光看着好看,不试一下你怎么知道合不合脚?”他试了一下,果然穿上有点夹脚。在父亲的帮助下他试了几双,终于买到了一双合脚的鞋。最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买鞋就要买最合脚的鞋,穿上去才能跑得快,才能把别人甩在身后。不要因太多的鞋子而看花了眼,要多试几下才知道哪双是最合脚的。做事情也是这样,要多试几次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事情。”父亲的话给他启发很大,可以说从小学到中学,他有好多个梦想,但似乎他还没有找到一个最适合他的。
不久,在学校举办的一场篮球比赛中,他的一个远距离冲刺投球的动作被一名田径教练看到了。比赛结束后,这名教练找到他,说他跑得非常快,并领他到短跑场地试跑了一下,结果他百米跑出了11.28秒。教练说:“小伙子,你的天赋在田径上,跟我练跑步吧!”这时他想起了买鞋时父亲跟他说的话,就痛快地跟着这名教练来到了田径训练场上。从此他放弃了其他的梦想,在赛道上开始了自己的运动人生。他也在一点一点很快地接近自己的梦想。
在2002年举行的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上,15岁的他在200米的比赛中以20秒40的成绩首次被关注。
他就是当今被誉为“飞人”的牙买加运动员博尔特。虽然他起步比较晚,但在情同父亲的米尔斯教练的指导下,他的成绩一直在突飞猛进。
在北京奥运会上,博尔特以9秒69的成绩打破了自己保持的100米世界纪录,随后又以19秒30的成绩打破了自己在200米的世界纪录。这使他成为第九个在一届奥运会上同时获得100米和200米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
2009年8月17日,在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百米决赛中,博尔特遇到了美国人盖伊和同胞鲍威尔的强有力挑战,但他再次大幅度打破世界纪录,以9秒58的成绩获得冠军。毫无疑问,博尔特已经逼近了人生的一个新巅峰。
成功后的博尔特多次在公开场合坦言父亲对自己的引导,他说:“人生总是曲折坎坷的,没有谁会轻易成功。是父亲教育我,不要因众多目标而看花了眼,要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脚踏实地地走下去。哪怕前面有再多的挫折,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念,坚持走下去,你就能苦尽甘来,实现梦想。”
(选自《感悟》2010年第2期)
阅读思考
1.“不要因太多的鞋子而看花了眼,要多试几下才知道哪双是最合脚的。”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关键词:自我认识;历史性;理论哲学;实践哲学
哲学思考离不开概念,根据哲学家对于概念的不同理解,我们可以将他们的哲学思想划分成两种进路,即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如果一种哲学认为哲学概念具有独立于人的现实生活的自足性,即没有实践的来源,那就是理论哲学的进路;如果一种哲学认为哲学概念仅仅只是对人类现实生活的一种抽象,它脱离了后者将毫无意义,那就是实践哲学的进路;人的存在特性——历史性在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只有从合理的历史思想出发才能实现对他的认识,而从不同的哲学进路出发认识历史,会形成根本不同的历史理论,并导致迥然有别的关于人的自我认识
一
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卡西尔指出,“从人类意识最初萌发之时起,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外向的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内向观察就变得越加显著。”所谓外向观察,实指人类对于宇宙自然的认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为了更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宇宙自然,没有对它的科学认识是不可想象的。所谓内向观察,实指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卡西尔无疑言明了人的自我认识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性。
“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人之为人必然会不断地追问其生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人注定“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正因为如此,人的问题成为了哲学永恒的话题,从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哲学就是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论思考,通过这种思考,使人类更有智慧,更有价值地生活,从而也匹配于其“万物之灵”的美称。
在哲学史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关于人的理论观点,鉴于这不是本文的论述要点,这里便不再赘述。但是,结果却是人类更大的生存困惑。欧洲普遍的人性危机的出现,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对于人的自我认识的这种境况,马克斯·舍勒曾经指出:“在人类知识的任何其他时代中,人从未像我们现在那样对人自身越来越充满疑问。”无疑,造成此种境况的一个原因在于人的问题的难解。但笔者以为,其内在根源则在于众多关于人的历史理论在根本上疏离了人的本源性的历史性存在方式,从而难以实现对完整的人的真正理解。诚如海德格尔所说的,直到如今,“人们还在这种不恰当的解释的阴影下来认识此在的建构,非但如此,人们还把它当作某种自明的东西呢”。
毫无疑问,在海德格尔的视野中,人是一种历史之在,本真的生存历史性是人的本源性的存在方式。可以说,人的这一本真属性的呈现构成了海德格尔的力作《存在与时间》的理论视界,正是在此视界的基础上,海氏展开了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在海氏看来,作为“此在”的人是一种“能在”,即人总是面向未来而存在。此一存在方式在根本上源自于人的实践存在方式,“操心”自己的生存构成了人的天命。马克思也曾指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正是此种天命使得人处于一种本源性的时间之中,此种时间根本不同于其他自然物所在的时间,如马克思所说,它是人的“积极存在”。人的本源性的生存时间性造成了人的生存历史性,海氏指出:此在“并非因为‘处在历史中’而是‘时间性的’,相反,只因为它在其存在的根据处是时间性的,所以它才历史性地生存着并能够历史性地生存。”
人的本源性的历史存在方式决定了对人的认识必然是一种历史认识,其学理依据在于,任何合法的认识论理论都离不开本体论的支撑,即离不开对其对象的考量。物理事实的存在特性在于其现成性,即“它们具有一个给定的确定的结构或坚固性”。由此决定了我们可以通过观测实验等方式,“透过变幻不定的现象深入到恒定不变的本性或结构中去”,但“人不是一个物,谈论人的本性是不正确的,人并没有本性(当然,这是从永恒不变的角度而言的——笔者加)。……人类生活……不是一种物,没有一种本性,因此我们必须决定用与阐明物质现象根本不同的术语、范畴、概念来思考它……”这种思考毫无疑问是一种历史的思考,唯有立足于一种切合了人的生存历史性的历史思想才能实现古希腊德尔裴神庙上的箴言,即“认识你自己”。胡塞尔说:“为了获得彻底的自我理解,显然必须以一种历史的和批评的方式作一番历史的回顾,恐怕除此以外再也没有什么有助益的方式了。”
众所周知,基督教神学历史观第一次把一种人对时间和事物发生的新态度带入精神世界,但在其视野中,历史根本不是现实的人的生存历史,而仅仅是一幕体现天意的戏剧。在此种历史之中,个人是无任何自主性的,其责任就是要作为一个推进历史客观目的的自愿工具,个人的命运如何,完全决定于历史,由此,“世界历史就是世界法庭”成了中世纪的至理名言。在此种对待历史的认识中,一种合理的关于人的自我认识理论只能被归结为不可能。
二
古希腊哲学是一种本体论哲学,在对世界的思考中,“人们产生了一种想法,承认有所谓存在的贯彻的统一性,而且又认为有一原因上之彻底统一性与上述的统一性相对应。这种统一性只有纯粹的思维能够掌握。”这一原因在概念上表现为“一”,它是世界的本体,世界万象作为“多”产生于“一”,并且由于这个“一”而“表现为一种整饬有序的多样性”,“一”是古希腊哲学的理论视角和基点。但是,由于这个“一”“被剥夺了空间和时间的维度”,具有绝对的自明性,古希腊哲学是一种理论哲学的进路,并且这个“一”的存在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世界统一性的把握缺少认识论的审思,因而是建立在独断论的基础之上的。
由于对古希腊哲学独断论特性的不满,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但是,这种转向没有改变这样的前提,即在世界万象的背后存在着永恒不变的秩序和法则。近代人深信,只要把握了这一秩序和法则,一切问题即可迎刃而解。英国诗^亚历山大一蒲柏在为牛顿所写的墓志铭中,以诗句的形式表达了近代人的这种信念:“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暗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照亮。”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对世界之本质的认识呢?随着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原则的提出,近代哲学找寻到了追求世界本质的出发点,“自我”存在的确然性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对世界的绝对客观性的知识。
“自我”作为整个近代哲学认识论的基点,被引入到历史认识中来。近代历史哲学为自己规定的任务实质上就是从“自我”出发去“发现”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背后的绝对规律。但是,诚如海德格尔所说:“如果说此在的存在在原则上具有历史性,那么显然每一实际科学都与这种演历分不开。不过,历史学此外还以特有的突出的方式把此在历史性设为前提。”这无疑是说,对历史的把握必须奠基于人的生存历史性的基础之上,如此才能真正呈现人的本真的历史性存在,并形成积极的有益于人生的理论。近代哲学所忽视的恰恰是此一根基。
我们知道,“自我”的根本特性在于其自明性、绝对性,它在根本上被抽离了时间性和历史性的维度。“自我”由此成为一个完全外在于人的现实生活的绝对的理论基点,这就导致“自我”只能作为绝对的本原、以理论理性的姿态踏上自我认识的过程。这必然导致立足于现实生活的自我认识的不可能。黑格尔虽然认识到“自我”只有在一种历史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认识,但从这种根本脱离了本源历史性的“自我”出发所发生的“演历”只能是一种从概念到概念的逻辑推演。马克思批评说:黑格尔“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一个当做前提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形成的历史”。
在这种对待历史的思辨处理中,现实的人被彻底概念化了,“人”成为了一个构造理论体系的环节。在这里,近代哲学处理任何认识对象的普遍原则再一次凸现出来,即认为“在这个世界中的对象不是单个地、不完全地、仿佛偶然地被我们获知的,而是通过一种理性的、连贯地统一的方法被我们认识的,随着不断应用这种方法,我们最终能彻底认识这里的一切对象的自在的本身。”如同对自然对象的处理一样,近代哲学也将人放置到一个被严密规定了的历史理论体系中,并以此作为对人的彻底认识的实现。
歌德曾经指出:“凡是只教训我,而不丰富或直接激励我行动的事物,这一切我都憎恨。”如果歌德不是随意而发此言的话,那么近代哲学视野中的历史必然在其憎恨的事物之列。其原因在于,近代哲学将人作为被理论规定的对象,结果造成一种对人的压迫,使人失去反思的能力以及面向未来的创造力。近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合理化与此有相同的功效,在这种合理化中,工人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失去自己的自主性,变成一种直观的态度,从而越来越多地失去意志。近代普遍的人性危机的出现,其根本的原因即在于此。
三
海德格尔是一个极具批判性的哲学家,但是他却给予马克思以高度的赞扬,认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维度中去了,所以,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但因为胡塞尔没有,据我看来萨特也没有在存在中认识到历史事物的本质性,所以现象学没有、存在主义也没有达到这样的一度中,在此一度中才有可能有资格与交谈。”那么,马克思何以能够深入到历史的本质中去呢?从海德格尔的赞语中透露出关键,即只有在“存在”中才能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而“存在”在根本上是人的存在,其特性在于“历史性”,唯有建基于此,一种合理的历史认识才有可能。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现实的人的生活史,是人源于一定的生存需要的生产史,科学的历史认识应该从这里出发。针对蒲鲁东从固定的经济概念和逻辑出发把握历史,马克思指出:“只要你们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的人物和剧作者,你们就是迂回曲折地回到真正的出发点,因为你们抛弃了最初作为出发点的永恒的真理。”
在此,一种实践哲学的视野凸现出来。其要义在于坚持“历史创造原理”,而不是“原理创造历史”。原理作为历史认识的理论产物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马克思举例说到,为什么某个原理出现在11世纪或者18世纪,而不是出现在其他某一世纪,纯粹的逻辑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而是应该仔细研究一下11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18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他们各自的需要、他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样的;最后,由这一切生存条件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是怎样的。实际上,马克思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来考察历史的实践哲学路向也是现代西方许多哲学家致力的方向,但从实质上而言都没有达到马克思的水准。后期的胡塞尔引入了生活世界的概念,并由此出发“对近代自然科学客观主义遗忘自我的理想化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但是,胡塞尔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在根本上并非是人现实的生活于其中的真实存在,而仅仅是一种理论构造的产物,胡塞尔说到:“这个世界的存有是通过主观的创造活动所产生出来的存有,这是如此自明,以致任何一种其他的世界都是不可思议的。”
而作为构造这个世界的主体却是一种非历史性的纯粹存在,“一个只是设定了纯粹客体之存在的纯粹主体”旧。如此看来,仅仅立足于人与世界的纯粹理论关系,不可能进入人的真实的历史,胡塞尔乃至整个近代哲学的失足恰在于此。原因是,此种视界在根基上遗忘了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这一历史的真实内容,从而丧失了它的意义基础。海德格尔指出,“历史实际上既非客体变迁的运动联系也非‘主体’的漂游无据的体验接续”,“历史的演历是在世的演历”,而此在“在世”本质上就是生存于世,操劳于世。这无疑是说,历史乃是人与世界之间的通过实践而发生的关系的变迁。马克思说到:“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过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通过对历史真实内容的呈现,马克思实现了对历史的“祛魅”,“实体”和“自我意识”及由它们产生的所谓的“高深莫测的创造物”被归为纯理论的虚妄。
通过对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及其变迁这一历史真实内容的发现,马克思为实现人的自我认识找到了立论的基础。毫无疑问,对任何对象的认识都离不开对其对象的存在方式的考量。既然我们只能在历史中认识人,而人又以一定的活动方式造成自己的历史,那么我们就只能从人的活动方式出发才能实现人的自我认识。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关键词】自我;失去法
孩童时,我们经常把属于自己的东西看作是自己的,可能这是自我的雏形;长大后,我们慢慢懂得了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功,那就得学会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自省,于是出现了一个积极的自我,然而当遇挫,不顺利时,我们又会感到自私、自怜、自卑,于是展示一个消极的自我。为什么要了解自我?什么是自我?如何了解自我?
一、了解自我很重要
谈论自我的人很多,但真正认识自我的人却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关于自我的概念晦涩难懂,令人迷惑。哲学家把自我称为小我,心理学家把自我称为客观我,精神疾病学家把自我称为自我相关性,物理学家把自我看作量子缠绕,生物学家把自我看作神经反应,神学家把自我看作是神的处所等等,莫衷一是。
二、自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西蒙斯指出,自我是一个发展完善并经常使用的结构,它可以促进信息的精细加工和组织加工[1]。法国人类研究所的罗格朗教授,提出了很多带有调侃性的问题[2]。比如,哲学家眼中的自我是一个神秘小人,它住在人的心灵里,人的一切行为和心理活动都由这个小人暗中操纵,哲学家习惯把这个小人称作小我。罗格朗[2]质疑说,如果这个叫做自我的小人真的存在,那么在人的体内一定存在它的住所,因此,如果要证明这个小人的存在,一定要先找到这个住所才有说服力。
再如,精神疾病学家认为一切与自我有关系的事物都是自我的一部分,都可以代表自我。针对这种说法,罗格朗批评说,假如与自我相关的东西都是自我,那么这将陷入悖论,导致自我与他人没有区别,因为这个世界既与你有关,也与其他人有关,既是你的,也是他人的。
罗格朗认为,我们对自我的认识还停留建构主义的水平:即自我仅仅是人构建出来的一个概念。
三、失去法是一个有效了解自我的方法
只有通过“失去法”[3],才可能发现自我:如果失去一件事物会导致一个人不再是他自己,那么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人的自我。罗格朗认为,以人类目前的认知能力,人类可以给自我这个概念一个内涵,但无法给出外延,换句话说,自我对于现在的我们可能只是抽象的存在,我们找不到自我的实在。虽然罗格朗的观点对于言必谈自我的人来说,是一种打击,但并不影响“失去法”成为研究自我、发现自我的标准和出路。
虽然“失去法”是否真的有助于发现自我还是个未知数,但这种方法的确是非常有效的认识自我的方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会与某个人扯上关系,这些事物与这个人的关系参差不齐,存在差异,这种差别就是自我距离。自我距离主要用于测量事物与自我联系的紧密程度,一个事物与自我联系得越紧密,这个事物的自我距离越近;一个事物与自我联系得越不紧密,这个事物的自我距离越远。通过了解事物的自我距离,人们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与其他人和物进行合理的交往和沟通。
当采用“失去法”认识自我时,失去的事物与自我距离越近,人就会感到越痛苦,失去的事物与自我距离稍远,人就不会感到太多的痛苦。通过比较失去事物后人的痛苦程度,我们可以判断失去的事物与自我的P系。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问大家眼睛重要还是耳朵重要,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觉随口给出答案。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就可以使用“失去法”,想象一下没有耳朵时和没有眼睛时自己的痛苦程度,如果你觉得失去视力更痛苦,那么眼睛的自我距离就近一些,如果你觉得失去听力更痛苦,那么耳朵的自我距离就近一些。
同一物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自我距离。还是上面的例子,有人觉得眼睛的自我距离近,有人觉得耳朵的自我距离近。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眼光去揣度别人,不能用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别人的快乐或痛苦。你轻视耳朵的作用,不代表别人也不重视耳朵。
另外,在不同的环境下,事物的自我距离会发生变化。在某个环境下与自我亲密的东西,在另一个环境下就可能与自我变得疏远。比如,大多数人会认为眼睛的心理距离要近于耳朵。然而,在矿难发生时,人们长时间被困在井下,没有光线,只有依靠听力才能获救。这时,人们会发现与眼睛相比,耳朵的距离更近。自我距离这种环境依赖性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才能真正认识自我。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学会“失去法”,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任何属于你的或和你有关的事物失去后,都不影响你成为你,也就是说,你能想到的任何东西都不是自我。这种认知与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的非我有些类似,自我唯独不是自我,自我只在非我之中。这种自我更像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中的自我,自我是不可知觉的存在于心灵的人类意识长河中的一部分。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自我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发展性》;项目编号:412559。
作者简介:刘沛汝(1986-),女,汉族,山西临汾,讲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认知。
参考文献:
[1]Symons, C. S., & Johnson, B. T. The self-reference effect in memory: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7, 121(3),371-394.
关键词:中职生;差生;自信;成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3-0140-02
许多人认为“上高中考大学”走的是阳光大道,上了大学将来可以光宗耀祖,过人上人的富裕生活,而上职校是“走邪道”,将来是出苦力的蓝领阶层,只有“无能耐没本事”的人,才去职业学校学习。“学而优则仕”与“学而差则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世人皆挤高考桥,唯有差生上职校”就是现实的写照,不少中职生在学习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被忽略的,在没进入中职学校之前就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不对他们抱有太大的希望,甚至有的家长说“送你到学校就是让你在这儿呆两年”。许多中职生感觉自己升学无望,求职无门,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前途渺茫,他们的内心充满了自卑。
自卑抑制了自信心,自卑会导致失败,自信心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信心能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所以,重树中职生自信心是我们每一个中职教育者的第一要务。重树中职生自信心,就要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找回自尊,重新扬起信心的风帆,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都能够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专业人才,做事业的成功者,成人生的姣姣者。
一、重新认识自我,弃自卑
中职生自我感觉前途渺茫,自己什么都不行,以致自卑,从表面上看是学生本人的问题,而本质上则是“应试教育”不同程度上污损着莘莘学子的心灵肌肤,人为地制造了一大批所谓的“差生”。因此,“差”,并不是中职生的本质,只是一种外在的,被贴上的“标签”,中职生的内心世界同样充满着极积向上的美好愿望,需要教育者的精心呵护。如果中职生因此前的被“差生”,而扭曲了自我,这种扭曲十分不幸的在职校“重现”的话,将强化中职生“差生”的外在标签,会毁掉一大批人才。
教育家布鲁姆认为“优等生”和“差生”没有严格的界限,每个学生身上潜藏着一些智慧和才能有待开发。对“差生”也要用同样的眼光看他们,不能持有偏见。人无完人,谁没有缺点,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我们应该把学生缺点看成特点,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校正工作,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位置。
自尊心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培养自尊心,必须倾注真挚的情感,从尊重入手,主动去关心和帮助他们。面对学生,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我们要多设计、多开展一些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充分展现其能力,让其他学生赞赏。对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有小小的进步,也要激励,奖赏,选择值得表扬和肯定的事件在适当的时机及时给予表扬。老师对于学生的赞扬不能吝啬,多一点赞美,学生学习的勇气会大增;多一点赞美,学生学习的信心会大增。有时学生回答问题发生错误也不能厉声厉语地批评,应该语调婉转让学生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缩短师生交流的距离,诸如“真聪明”,“以后多努力”等赞美,会使学生情绪高涨,会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赞美,会使他们把好的品德,好的行为,好的学习成绩保持下去,不断向更好的方向转化。赞美,会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找到前进的动力,找到新的支点,重新扬起信心的风帆,滋润学生自卑的心灵。赞美,会让他们找回自尊,恢复自尊。
二、体验成功快乐,树自信
虽然大部分中职生是“差生”,但是,研究表明,中职生的智力水平与普通高中生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定不移地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以名人事迹启迪学生,以名言警句激励学生,以身边榜样带动学生,给学生心中点上“一把火”,并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体验成功,让每一个中职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每一个中职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自我激励。
古今中外,人才辈出。有很多就是因为自信,才敢成功,才能成功。因为自信,关云长单刀赴会;因为自信,毛遂脱颖而出;因为自信,布鲁诺视死如归;因为自信,比尔・盖茨弃学从商。早年就曾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诗以明志。自信是生命和力量,自信是奇迹,自信是创立事业之本!天助自助之人。有人问美国的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先生,假使你的财富一晚上化为乌有,您会怎么办?”洛克菲勒自信地笑着说:“给我10年的时间,照样再造一个洛克菲勒帝国!”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自信而成功的。一心朝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相信自己能行,便会攻无不克。失去金钱的人,失去很少;失去健康的人,失去很多;失去自信的人,将失去一切。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完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惟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来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一些。”爱因斯坦在纵向比较中树立自信。名人,伟人的事迹能在学生的内心激起共鸣,能照亮他们的心,唤醒他们的自信。老师要因势利导,用这些名人的事迹启迪学生,帮助学生逐渐确立起“我也能成功”的信念。
哲学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陶行知先生说“奋斗是成功之父”,马克思说,“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等等,我们要让学生以这些名言警句为座右铭,重树自信,活出自己、实现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渴望自己被别人承认。这正是促使人们奋发向上,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当学生体验较多成功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概念,自我约束力就比较强,并由此化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他们的各种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培养健全的素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总结学生的闪光点,逐步培养一批奋发进取,确有成效的“榜样”学生,学校要多组织开展一些文化体育活动和专业比赛活动,经常开展“比技术竞赛”,为“比赛优秀生”颁发荣誉证书,发给他们一些“能工巧匠”的纪念证书或纪念徽章,培养中职生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意识,让他们找到成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学授予“三好学生”称号;对自觉遵守规范的同学授予“规范标兵”称号;对学习尖子授予“学习标兵”称号;对关心集体,
乐于助人的同学授予“公仆奖”;对学习进步的同学授予“进步奖”;对工作有新招,学习有绝招的同学授予“创新奖”,并宣传他们的事迹,评选优秀,树立榜样。让进步的学生体验成功,激励他们再上一层楼,为“差生”树立学习的典范,让“差生”看到希望,看到成功,从而勇敢地抬起头,迎着朝阳阔步前进,产生强大的,持久的,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力与能力,促进主动发展,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做一个站直了的大写的人。
三、努力扬长避短,求发展
人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根据钉耙理论,最长的钉齿用的最多。无论科学家还是工程师,无论教师还是医生……都是靠专长谋生的。最长的钉齿最先落地,也就是人靠特长立足社会。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也就是说,现代社会要求发展一个人的专长,所要求的人才类型已经不是“通才”而“专才”。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与现代社会的要求并不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全优发展”,全面发展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应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开发自己的最佳潜能,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用正确的文化思想引导他们,创设环境,让他们自己主动的、有意的去训练,扩大他们交流的视野范围,把他们潜在的能力挖掘出来并给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会唱则歌,宜舞则跳,能工则做,让他们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学习指导,让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对错误较多或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给他们指出问题所在,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进步和提高。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都能够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专业人才。
2013年5月28日,新华网一则独家报道“泳衣遮盖部位不许碰”――如何应对“性骚扰”课程走进小学课堂,掀开了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一角。报道中讲述了在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四年级的一节性健康教育课堂上,老师播放了一段卡通片,当片中小女孩被男性碰到隐私部位时,全班男生发出厌恶的声音,接着调皮地大笑。老师问:“短片中的小朋友遇上了什么事情?”一个男孩儿站起来说:“一男性直接触碰片中女孩的隐私部位,这种行为非常不好。”接着,他摇摇头说:“这是用什么词都无法形容的。”
我校于2010年开始开展性健康教育。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初衷源于学校孟夏校长对教育的思考,他认为教育是直面生命个体的事业,应该从理解生命开始。学生们在成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道德问题、心理问题等,有些就源于我们性健康教育的缺失,性健康教育其实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能回避的“必修课”。面对在家庭中性健康教育基本呈空白化,在社会上缺乏有组织、科学、专业、主题明确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组织的现状,作为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充,针对学生们成长中的需求开展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
考虑到性健康教育这个话题的敏感程度,我校在开展之前,依据专家的指导,针对家长和教师进行了前期调研,说明了学校的性健康教育包括:生理与心理的教育、爱与尊重的教育、责任与保护的教育、道德与法制的教育、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调研结果显示,面对综合全面的性健康教育,95%以上的家长都认为很需要,表示支持。
虽然有了家长的支持,但推动性健康教育工作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学校现有教师绝大多数在其自身成长过程中也从未接受过性健康教育,这种成长经历造成了现有教师对性健康教育的多种多样的认识和理解,这其中不乏误解和困惑。
2010年,学校投资40万元建立全国首家专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基地。2010年12月,基地启动使用。我们邀请专家研究团队来到学校,为全校教师们作了一场有关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培训。随后,培训又推广到安贞里学区所属12所学校。在专业机构的支持下,我校教师在该基地内参加性健康教育培训并开展研究工作,学生们在这里学习、了解生理知识与卫生保健知识等。
通过培训,首先转变了教师的观念,让他们有了正确的认知。培训,让教师开始正视性健康教育,也开始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
为了引领教师将认知转化为行为,学校抓住课堂主阵地,致力于性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在专家的指导下,学校依据学生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把性健康教育内容合理分配到三级水平中。三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6年为一个周期,逐步完成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水平一:小学1-2年级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自我保护。水平二:小学3-4年级了解生长发育知识,认知生命。水平三:小学5-6年级懂得青春期保健与保护。
依据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总纲,我们整体进行了课程内容的安排。新华网报道的《对性骚扰大声说“不”》一课,其实是课程《守护我们的身体》的一部分内容。
从两年前开始,我校就为学生们开设了性健康教育课。最初由校医在健康课上渗透相关知识,但我们认为仅有认知层面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通过多种生活场景的创设,吸引学生走入情境,在参与体验式学习中潜移默化地体悟。《对性骚扰大声说“不”》一课就是采用了这种方式。
通过关键课程的重点指导与打磨,教师上性健康教育课的理念越来越清晰,教学方法立足学生现实也越发灵活多样了。2013年,学校推荐《对性骚扰大声说“不”》一课参加全国性健康教育论坛进行说课展示,教育理念和贴近学生实际的授课方式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性健康教育让校园中的每个人在生命探求中逐步了解“我是谁”,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认识生命的美好,在坦然的沟通中学习自我保护并建立亲密关系。全校师生在彼此陪伴中,静候生命的成长,静听花开的声音,为每个人的幸福人生奠基。
“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去找回自尊和自信,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对赏识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独生子女或留守儿童的大量的出现,对于他们的教育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赏识教育体现的就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健康人格、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就此,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浅谈一下自己对此的看法。
一、“赏识”和“批评”的认识
首先赏识和批评,就象人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每个孩子都有让他人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就有让他人可批评之处。但现在有些老师、家长对赏识的认识和理解比较片面,出现了对学生只表扬不批评的矫枉过正的现象。也有些老师,手里握着赏识和批评两种武器,却戴着“惟分是举”的有色眼镜,用的是“变脸”教育法。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笑脸赏识;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板脸批评;对学习中不溜的学生,表情平淡,既不赏识也不批评。作为老师就应该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去发现他们的优点,指出他们的缺点,该赏识则赏识,该批评就批评,不应戴着“有色眼镜”进入教室。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有让别人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有让别人可批评之处。正确地赏识,可以给予他们以极大的鼓舞;恰当的批评,也会促使他们进步。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积极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指出他们的缺点,该赏识则赏识,该批评就批评,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挖掘他们多方面的潜能。
二、赏识则鼓励、信任和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中,我们常常对有些学生是“恨铁不成钢”。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忽略了一点:这些学生其实更期待鼓励和赞扬,他们其实更渴望上进。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有一个积极的认识。“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每个人身上也都有闪光点”,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会去鼓励他们,给于他们一个美好的目标,并给予他们极大的信任和期待,我相信他们会对自己更有自信。
其实,在班级中我们有些学生虽然学习不怎么样,但他的人缘非常好,源于他热爱班集体,乐于帮助他人,而且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强,让同学们感觉他们就像大哥哥、大姐姐,非常信任。我觉得这样的学生更期待别人的赏识,只要我们给予他们一些自信,给予他们一些信任和鼓励,就会很乐意去展示自己,上进的动力更大。
三、赏识则“两勤”
大家在一起常常说“不怕学生学不好,而是怕他们不学。”是呀,只要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学就是好学生。如何让孩子们主动地自觉地去学呢?作为老师首先要“嘴勤”。只要孩子们有一丁点的进步,我们就应该积极的给予肯定,如使用一些鼓励性语言:“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好听!”“你今天的作业非常及时,字真漂亮!”“你走路的姿势真美!”……我觉得这些“一丁点的进步”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其次,要眼勤。作为老师就应该拥有一双善洞察的慧眼,时时、事事去捕捉学生的点滴变化,不怕麻烦及时的给予对错的指出或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无处不在,其奥秘就是让孩子们拥有“悟心”,在不知不觉中去推掉压在身上自卑的巨石,让他们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就会形成一个崭新的面貌。这是我们老师都所期待的,所以说,“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可以说,赏识教育就是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每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以长处带动短处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相对而言的是抱怨教育,他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
本人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一名人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长期以来一直在人事管理部门工作,按照工作时间分段,本人的工作经历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1995年至1999年3月1995年,我从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劳动人事专业毕业后,到贵州铝厂第三电解铝厂人事科参加工作,1999年3月调入贵铝工贸实业总公司人事科。在这期间,我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贵州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贵铝第三电解铝厂时期,我所上报的各级各类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1999年3月至今 我在1999年3月由于机构变动调入贵铝工贸实业总公司人事科以后,我除主要负责上述类别的保险统计工作以外,还主要具体负责全公司职工工资管理工作。我认真做好每月的劳动工资统计审核工作,保证各项原始数据准确无误,并根据上级各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地上报给各业务部门。包括每月向贵州铝厂人事处上报,每季度向贵阳有色公司上报,每半年和年终向贵阳市统计局、劳动局、白云区劳动局分别报送人事劳动工资报表等,除此之外,我建立健全了公司职工工资管理各类各项记录台帐,并按规定办理日常的职工转正、职务变动、岗位变动及工龄变化等工作调整的办理工作,多年来,由我经手上报的各级各类报表无差错、无遗漏,时间上从不滞后,多次在有关业务检查、审核中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度好评;xx年4月,贵铝分流改制上市,工贸总公司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拉开序幕,作为人力资源部的工资管理人员,我参与了公司推行工资实行全额浮动的劳动工资改革方案措施的制定、讨论和修改工作。在具体讨论、修改到最后的定稿过程中,我多次提出有见地、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改革方案思路,受到主管领导的肯定。最后,由我执笔完稿的我公司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在经过反复的调查摸底、纵向核算比较后,在年初职代会讨论通过后开始实施。同时,在我的提议下,公司还进行了岗位结构工资制的改革,我和同事们一起,对全公司职工工资收入进行反复核算比较后进行套改,将原来名目较为繁多的工资明细项目用统一的岗位工作制来套改替代,职工工资由岗位工资、奖金、职称补贴、保留工资四个部分组成,突出了岗位定收入高低的特点,公司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真正形成了“岗位凭能力”“收入靠贡献”的格局,为公司xx年推行三项制度的改革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上是我从事人事工作8年多时间来的主要工作经历,总的来说,我自1995年浙江经专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一名人事科的业务经办人员,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经验,有较为熟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企业的生存、改革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认识 择业心理影响 心理调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55-02
大学生处于成年初期,是由青年走向成年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自我认识蓬勃发展、社会生活领域也迅速扩大,特别是毕业生,正处于择业就业时期。“我该怎样选择我的职业”“什么样的工作有利于发挥我的才能”“这是我期待的工作吗”等一系列与大学生择业密切相关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们。
一、择业过程中的因素
大学生在择业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形成了一系列的择业反应。这些反应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然而过多的择业困难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极端反应。根据行为主义S―O―R模式,择业过程包括择业情境(挫折源S)、自我认识(自我认识O)、择业反应(挫折感R)三个方面。三者中自我认识最为重要。对于同样的择业情境,不同的自我认识会产生不同择业反应。自我认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这三部分对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同的。
二、自我观察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
自我观察是为更深层次的自我了解奠定基础,也是自我认识的基础。自我观察包括对自己精神状态、形象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系统了解。如果大学生对自己没有系统的了解,在择业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根据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第一印象的影响,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因此,在大学生择业时,用人单位往往根据第一印象来决定大学生的去留。而有些大学生在择业面试的时候,不太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面对面试人员的问题,不能结合自己的情况做出合理的回答,导致无法顺利就业。接二连三的失败让大学生在择业时很容易产生自我否认的倾向,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最终形成自卑心理,从而减少了成功的机会。
大学生通过初步的自我观察,了解了自己的基本状况,在择业时便能从容面对,更好地把握就业方向,在众多的择业单位面前,根据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取舍。
三、自我分析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
自我分析是指个体把从自身所观察到的思想与行为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性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每个人都有其社会价值。不同的人适合不同职业,大学生在求职时,面对众多的择业机会,却不知道自己适合哪种职业,就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而处在各方面的压力下的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引发嫉妒心理。
(一)从众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当个体由于认识和经验的不足,在许多未知的情景中,人们会选择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目前,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大城市、知名企业、政府单位等物质条件较好的就业单位,他们觉得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许多毕业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加上没有就业经验,从而产生从众心理,不愿意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和条件相对较差的偏远地区就业。有些大学生,虽然目标明确,但是看到那么多的同学选择地域条件较好、物质待遇高的岗位,在这种群体的压力下,自己也变得迷茫,不知所措,最终产生从众行为。大学生在择业时,要考虑自己所选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的专业,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做出相应的分析结果,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二)嫉妒心理
大部分人都存在不愿输给别人的意识,习惯于和别人做比较。而每个人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在比较的过程中,如果用自己的劣势和别人的优势相比较,就可能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嫉妒就会悄然而生。大学生在择业时,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强烈的竞争意识,看到别人某些方面超过自己,于是变得眼红和不甘心,并为此产生恼怒。除了内心的怨恨之外,绝大多数嫉妒都伴有发泄行为,如讽刺、诽谤甚至于伤害。只有当看到别人和自己同等或不如自己,嫉妒者才会心理平衡。
大学生在择业时要发挥自己的个性特征,避开其他方面的欠缺,是事业成功的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更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分析,找出自己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从而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自我评价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
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自我评价分为适当与不适当的评价,不适当的评价又分为过高的评价和过低的评价。不恰当的评价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斯旺曾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确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根据这个结果表明,在就业中,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较高,他就会寻找能确认这个自我图式的信息,而排斥否定信息,从而产生盲目攀高心理和攀比心理;而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他会寻找能确认自己不足的信息,而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从而产生过度焦虑心理和消极依赖心理。
(一)盲目攀高心理
大部分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毕业生在择业前便精心构建自己的未来。到了择业时,他们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择用人单位,对工作的期望值很高,而不考虑当前的实际情况,最终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他们总是错误地理解“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以幻想代替现实。
(二)攀比心理
有部分毕业生自认为很有才华,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因而傲气十足,即使当时有机会进入非常适合自身发展的单位,但因为某个方面可能比不上同学的就业单位,就都放弃。他们认为自己学业、能力等方面都比别人强,在未来的就业上理所应当地优于他人,不应当委曲求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如果大学生还像在校时那样一味地孤芳自赏,自以为是,结果只能在择业竞争中四处碰壁或以失败告终。
(三)过度焦虑心理
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把这种压力化成一种动力,由此而产生积极的行为。但是,有一些较为内向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默默无闻,在别人的光环影响下渐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觉得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如果长时间地承受这种心理,很容易发展成心理疾病,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四)消极依赖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由家长、老师选择专业、学校,渐渐地养成了依赖心理。而这些学生往往在校表现也不主动,找不到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做任何事都抱着依赖别人的思想。在就业的时候,更加依赖家人的社会关系,试图想通过关系就业。坚信 “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会掉馅饼”。即便是有选择就业岗位的机会,也不知所措,拿不定主意,最终还是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决策帮助,以致贻误择业的最佳时机。
五、大学生择业心理调试
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个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应该学会尽可能地去改变不可能的状况。大学生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在这种复杂的环境和压力下,不合理的思维和行动会随时产生,从而也能引发不合理的情绪困扰。大学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放松身体等方法来减轻自己的情绪困扰,但是想要根本地解决心理障碍还是要学习专业系统的方法,针对就业过程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心理调试。
(一)理性情绪行为治疗
人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不合理的思维和信念。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人们会通过不断地内化形成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比如“我必须成功”“我一无是处”“这糟糕极了”。这些信念是无意识的,但是它却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因此,要让大学生学会分辨哪些是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不应该对任何事物抱有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灾难性想法。让他们学会和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最终改变为合理的信念,从而消除情绪困扰。
(二)认知治疗
认知疗法认为个人对某情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大部分取决于他对该事件如何理解、解释并赋予意义。它认为认知过程是心理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对许多事情的看法都只停留在表面,并且很难发现自己有哪些认知上的歪曲,如果一个人经常认知歪曲,他就无法顺利地完成任务,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客观事实和负性自动想法的关系,将其中的逻辑错误揭示出,找出歪曲的认知。
(三)现实治疗
现实疗法认为,不论过去犯过什么错误,它们与现在都无关。我们不能控制客观环境,但是我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既然我们能控制的是自己的行为,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目前行为。大学生在择业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并且要做出选择,以不同的方式回应客观现实,如果我们能一直选择积极的、自我提高的各种行为,我们就会看到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理性的、幸福的、满足的人,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
六、结束语
自我认识是大学生择业的基础。大学生应该学会全面恰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包括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及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等。不要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而自大,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而自卑。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难免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关键是让大学毕业生懂得如何去调适自己的认知,以减轻或消除择业心理障碍,从而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诧摩武俊.嫉妒心理学[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4]郑日昌,江光荣,伍新春.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5.
[6]陶国富,白苏娣.大学生择业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2002.
[7]徐平福.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杨心德.大学生心理障碍自我超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3.
[9]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0]郑日昌,江光荣,伍新春.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