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线条的魅力

线条的魅力

时间:2023-05-31 09:0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线条的魅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线条的魅力

第1篇

关键词:陈洪绶;线描艺术;中国画

中国画的人物画自古就注重线造型,早在魏晋时期顾恺之那里对于线条就有很高的要求,他注重“以形写神”,他的人物画线条被后人称之为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连绵,循环超忽”,并称其为“铁线描”,这种线描的方法并不只是单纯的画出轮廓,而是体现出笔法的修养和对绘画对象的特点和情感的发挥。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这种线描的风格称作“密体”与吴道子的书体相对,并认为“知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陈洪绶晚年的人物画线条连绵不断,清圆细劲,较顾恺之的“铁线描”更加圆转。

一、通过线条表现情感

陈洪绶的中年作品《水浒牌》,则用变化曲折的线条来来表现起伏变化的复杂部位,线依结构变化而波折变化。在形体动态关系最密的部位线条组合较密, 其余部位的线条较疏,有的甚至省略不画,线条组织简练而严整。画家虽然以“造化为师”,但不是照搬造化,他的线,虽然是客观生活在画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但它已不是原来生活中的线,而是经过画家艺术处理过的线,有时是想像和处理过的线。

其次,从线描的形式美来说,只有状物传情,渗情达意的线条,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中国绘画中,单独一条线并不存在美与否的 问题,只有当线条依附于具体形象,组织起来,并形成一定的形,线才能赋予感情的流露。因为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一定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形式,刻划不同身份, 不同思想感情的人,就需要在选择点、线、面过程的同时,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段。显然,更新的形式是受变化着的内容支配的。

二、线条组合的表现

陈洪绶的早期的线条以方着为主,方中有圆,《九歌图》时期较早的一套。画中屈原的衣纹线条的表现圆中带方,背景的石头勾勒得很细,多用方笔。方折的颇多,方折处用笔劲健,随意斩错,充满勃勃之气。人物衣纹线条飘逸,用笔流畅,圆润处有李公麟白描的风格。

陈洪绶大约在28岁时做的《水浒叶子》,其中的人物衣纹“线条刚硬,多方折直拐,且易整为散。”线条就全部转为方笔,易整为散,线如钢针,只有其中四幅由于是后来添上去的,所以与前三十六幅风格大不相同,这四幅线条皆为圆笔,几乎没有方折之处,是其中年的风格。《水浒叶子》能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线条勾勒,表现出人物所特有的性格和气质。又通过对线的组织和运动来表现对象的质感、量感和富于旋律的装饰效果。此外,《水浒叶子》还采用抓住某一特定故事情整理节的方法来塑造人物,使读者一看而能够辨识其人。《水浒叶子》刊刻问世后,由于作品的极大成功,而且在画坛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追随效法者不乏其人。

陈洪绶的人物画线条在中年是发生变化,多用圆细线条为主,但也不乏方折的用笔。人物衣纹的表现不像早期那样刚硬,而是更为圆转流畅。以《对镜仕女图》为例。画中的女子衣纹线条细劲,而女子袖口处的衣纹比较细碎,多用方笔。整幅画方圆结合,强调了对比的效果,背景的树石主要以墨线勾勒,刚劲有余,与女子衣纹的圆转相对比,互相呼应。《杨升庵簪花图轴》也基本是一样的,只是线条更加圆滑,有劲。

晚年的陈洪绶因心境的变化,绘画风格自由。线条圆润,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般。其作品精且多,内容也也丰富了很多。《蕉林酌酒图轴》可以作为晚年作品的代表之一。其线条细劲高古,圆转流畅,背景上的树石也不像前期那样刚硬,而是线条较为柔和,但石头还是有一些刚硬的因素,与人物的衣纹形成对比。陈洪绶1950年所作的《捕蝶仕女图轴〉线条也是一样的高古,但由于没有背景的衬托,只有在人物内部产生对比,因此女子袖口处的衣纹比较稠密,但也并不像《对镜仕女图》中那样方折,而是圆转得多综观陈洪绶在人物画上的成就,壮年时已由“神”人“化”,晚年则更炉火纯青,愈臻化境。造型怪诞、变形,线条清圆细劲中又见疏旷散逸,在 “化”境中不断提炼。 直到近代,陈洪绶的作品还备受推崇。他不愧是中国艺术 史上一位光彩熠熠的伟大画家。

注释:

①《陈洪绶》陈传席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26页

②《中国美术史教程》薄松年 陈少丰 张同霞 编著 76页

③《陈洪绶》陈传席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156页

参考文献:

[1]《陈洪绶》陈传席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第2篇

引言

线,它是艺术世界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是各种造型、装饰艺术的表现载体。同时线在各种造型、装饰艺术中有着独特的魅力,更在陶艺造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线的概念

自然界中线条无处不在。所谓线条,是指点移动的轨迹。它可以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线有直观和抽象之分。直观的线具有比较明确的位置和形状,几何层面上的线即是如此。而抽象的线,例如器物与外界连接的部分,或是物体影像的边缘。它并不是具体实在的线,而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在视觉设计中,设计师们不仅要注重直观线条的灵活运用,更要重视抽象线条在表达作品艺术形象及艺术意蕴方面的重要作用。

线条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

线条在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作用。如:绘画作品、陶艺等,它能简明扼要地勾划出对象的形体特征。一条简单的线在绘画中无足轻重,但当它被用于表达某种精神和意境时就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例如郑板桥的墨竹如,他所采用的多是苍劲有力的线条,表达出竹子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作者通过对线条的灵活应用使作品的艺术形象更加生动具体,也使其艺术意蕴更加耐人寻味。

线条在陶艺中也发挥着作用。我国原始彩陶时期的各种灰陶、黑陶、几何硬纹陶,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造型。例如:我国马厂型原始彩陶,其两侧抽象的曲线形成浑圆的壶身,较短而又略向外张的瓶颈,在造型上长短曲线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在该形体上以明亮的黑色线条绘出带有一定规律的波浪状的纹饰,产生一种旋动流畅的质朴的感觉,外形与装饰相融合使整个造型饱满、流畅。

在此同时作为造型要素的线也被充分运用,陶艺家可以在坯体上运用线条的变化来进行艺术处理,手法有很多种,比如捏制,按压,通过改变泥条的长短方向以及形状来塑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如右图中的独特的造型,线条交错贯穿于该陶艺品上,面的转折搭配及表面附着的线条既有变化又做到了整体的统一,使其整体造型丰富多变别具个性。作者运用了曲与直、长与短的巧妙搭配,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性。

线在陶瓷造型中的作用

陶瓷造型,最终还是通过一定的造型形态来实现的。造型对器物的形态和样式方面起着决定的作用。我们知道,线、面、体在陶瓷造型中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所以,线的潜在功能在一切造型艺术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1.线条的韵律和节奏在陶瓷造型中的作用

线条是一种明确的富有表现力的造型手段,线的表现力主要表现在韵律和节奏上,艺术作品中线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在于线的轻重缓急、浓淡疏密等,在变化中寻找线的韵律节奏,体会变化产生的美。如一件精致的陶艺作品线形的流畅、形体的起伏、面的转折及相互关系,通过造型的轮廓线来构成形体;其造型充分的应用了线的各种处理方法,形象概括、线条柔和,整体的曲线表现出韵律感,红绿色彩对比强烈明快,显示出健康、质朴的艺术特色。

2.线条的情感因素在陶瓷造型中的作用

作为造型要素的线,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情感因素,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动力,我们透过作品可以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线具有较强的性格。如一件陶艺作品构成的线主要有直线、几何线、曲线。直线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给人一种挺拔、刚劲之感。曲线则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体现出韵律感,自由曲线的方向性及走向自由,给人以活泼欢快的感受。

3.线条的装饰作用

在器物的造型上线条大致可以分为外轮廓线和内部的线。外轮廓线由于表现比较直观具体,视觉效果明显。这种线对于加强陶瓷造型的形式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通过处理造型内部那些抽象的或是直观的线来丰富造型的内涵、从而加强造型的形式感。从原始的刻划线,彩陶上的各种纹样如螺旋纹等,到后来的用釉来装饰瓷器,及现代陶瓷上的几何图案等,它们通过多变的处理方式来决定着形式的美观,表现出来的氛围给人一定的艺术感受。

对线的把握和驾驭是艺术的特殊标志。人们在艺术的追求中不断更新审美需求,这就要求创作者应该全面而且深层次地理解线在造型与装饰上的独特地位与作用,剖析线的自身特点,吸取前人在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优秀成功经验,融合自己对线的独特感悟与见解,去开辟线在陶瓷艺术中的崭新天地。

结语

第3篇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其艺术魅力的认识,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书法独特的魅力和它带给人的深深的感染力。它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蹈却有舞蹈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书法,正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世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和发扬书法艺术,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书法艺术的过程中感受书法所体现的美学魅力与人格魅力。

    一、书法的美学魅力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构成书法的基本要素——线条以其浓谈、干湿、刚柔、动静、方圆等千变万化的姿态向人们呈现着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画卷,诉说着动人的故事。

    首先它呈现给我们的是线条的和谐美与动态美。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而突出表现作品独特的美感。隶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工整险峻。楷书方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力。行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绵婉使转,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而在充满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的线条力感与态势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又或许感到小桥流水,轻流慢淌,或如飞流瀑布,落于九天,或如林中老树,静谧安祥,或如骇雷惊电,震撼环谷……所有这些感受,都是书家通过用笔的控制,写出神态各异、丰富多变的动感线条,体现笔墨之外十分微妙的精神内涵。从优秀作品中不仅看出书家笔墨技巧的娴熟,更能看到对作品的“韵”的把握。即使人产生抑扬顿挫,似高山流水,时而泻于千里之外,时而旋于险滩之间,起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其次它带给我们是犹如音乐和舞蹈般美妙的节奏美。书法的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至整幅作品中、由于笔画的轻重缓急、字形的大小变化、字形的结构、广窄、开合、伸缩、倚正以及自然的牵连飞渡等等的巧妙运用,使它如舞蹈般富有旋律节奏和诗情画意的意趣,使欣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书法和音乐一样,以抽象的语言创造抽象的形象,运用妙笔创造出使人感到旷远,博大、幽微、深沉、高逸,使人精神得到升华的境界。就像优美的乐曲能激动人的心魄,激励人的情性、激发人的幽思。这抽象形象所表达的虽不是明确的什么,但它仍是和人的审美理想、人的情性修养肯定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就是来自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情志,一种由时代精神折射出来的精神面目,所有这一切铸成的审美内涵,它寓于运笔中的点画、布白之中,让读者通过书家创造的总体形象观赏它,感受它,品味它。

    再次书法给我们展现的是它的形体美和气势美。书法由形体由笔画、结构和章法三者组成。优秀的书法作品在字的笔画、结构都力求做到“平中寓险,险中求平、中宫收紧、左右挥洒、倚侧有正、曲中求直”;在章法布局上或“相呼相应、相承相接”,或“虚实相生、空灵相映”。人们追求真情流露、天趣盎然,如在颜真卿《刘中使帖》、怀素《自叙帖》中,在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又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21个 “之”字,各具情态,形象生动,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品的形体极尽变幻,时整齐匀称,时参差错落,时空旷清朗,时密不透风、形随笔出,字随势生、呈观万千气象,诸多风情,对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真挚,强烈的感情贯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而感而动,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二、书法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书法的魅力不仅在于它自身所传达的一种和谐、动态、形态、气势之美,更在于文字所传达出书家的思想倾向、价值追求、学识水平、人格精神,让人在欣赏书家书法艺术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共鸣、震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字外功”,作者的“字外功”愈深、立意也愈高。他所追求的作品也愈真;愈真则愈美;愈美则愈雅,愈隽永、愈耐人寻味,受到的共鸣与震撼就越强。

    我们研读“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发现他的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如被“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作者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从书法的内容、线条、结构、章法、体势等体现了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再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当时提倡馆阁体的书风下,在书法上大胆创造、锐意革新,创造出“板桥体”。他的章法如“乱石铺街”但“乱”出法度,“乱”出神韵、从中可以窥视他高风亮节的卓然傲世的精神;现代书家弘一法师,他的字充分体现了佛教精神。又如晚明书家黄道周,他一生耿直,性格执着、孤傲和纯,他一直以“忠”、“孝”为安身立命的指针,以维护封建纲常伦理为己任。他一踏上仕途,即带去骨梗朴直、光明磊落的性格,他从不巧言令色、惑人眼目,一生四起四落,徘徊于江湖与庙堂之间。他的书法笔法奇快、章法对比强烈,与他的性格相得益彰。有意味的是,每一次政治失意时,黄道周都有非常精美的小楷作品出现,如崇祯八年(1635年),被贬官到福建漳州榕坛时书《榕颂》;崇祯十四年(1641年),经受庭杖之厄时书《定本孝经》;直至隆武二年(1646年),殉国前夕狱中行吟书《后死吟三十首诗卷》。作为一个始终坚持纲常伦理信念的大人物,他的不妥协、不苟且在笔杆的游动中,享受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书写中附加自己的价值取向,用自己作品去抒发个人的价值观,感化他人。他实现了书法与思想的完美统一,让书法作品中与他正直刚毅的人格,以及他传奇的宦海浮沉经历高度地协调统一在一起,达到人书合一的境界。读其文,暗地里有一股对国家、对理想、对道义的忧患感扑面而来,震荡人心。由此而知,每一个有成就的书家总有自己的个人风格、每件作品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意境美,体现着令人震撼的人格魅力。

    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当你的心和书法作品紧贴在一起,徜徉其中,细细品味,你就能感受到书法带给你的美的享受,感染到书法带给你的快乐、震撼,博大精深,感受到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带给你的冲击力,聆听到浩瀚历史中优秀书家与你的对话,真正体会到书法艺术的价值所在。

第4篇

关键词:儿童画;线描教学;魅力

目前,在小学教学中,对于美术教学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美术教材也已成套地编成并且付诸教学实践,而且已有成效。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远有未尽人意之处。主要是忽视了美术教育与儿童对美术的关系问题没有处理妥当。

笔者认为,按照儿童的心理与生理特点,运用“线描”教学的各种方法,朝着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发展这一目标努力,还是颇有成效的。

现把线描教学的巨大魅力论述如下,以供同仁们的切磋与参考。

一、符合儿童自然天性,乱涂乱画有美育

儿童喜欢画画,尤其是低段学生,更爱独自在纸地上、墙上、课桌上无拘无束地涂画,各种线条让他们兴奋不已。事实上,任何一个儿童,只要他们拿起任何笔(色笔、铅笔、蜡笔、圆珠笔),只要有地方可以让他人意涂画,他们都是高兴的。可知,在纸上或墙上、地上乱涂乱画,确实是符合儿童的自然天性,而他们所画的又全都是“线”,而这“线”又是我们美术教学中的级别呢要素之一,如像达芬奇画“蛋”一样,在“线描”中已经包含了美育观念的因素。因此,我们应当从这点着手,引导孩子,在线条描画中鼓励他们,培养他们对画面的信心,引导他们把各种线条构成丰富多彩的画面。

二、掌握线描类型特色,分别予以引导提高

从孩子们所描绘的线条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画得一样的。从每个儿童应有的本性及其所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每个孩子所描绘的线条也是各有千秋,但都能看出他们所画线条后面的一些端倪,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在直线中有粗有细,在曲线中有圆有螺旋有波浪有条纹,各种线条所体现的各种类型,又各自有各自的特色。我们就可以掌握这些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线描中,分别加以引导,或者使之成为一种物体的形状,如牛、羊、人、鸟等等,或者让他们自己想象他们画的线条是什么物体,进一步在肯定他们创造性的前提下使之提高。

事实证明,孩子们非常乐意接受老师这样的指导,而且进步飞速,这是因为,创造力与自然表现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我们作为美术老师就有责任与义务对他们因势利导,充分发掘,而不应以旧有的“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法予以束缚。

三、拟定线描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我们提倡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在乱涂乱画中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学画信心,鼓励他们在创造中进入画境,但这不等于没有教学计划,反之,我们可以也应当运用线的特性,进行“描”绘性的训练,使“线描”成为孩子们欣赏美、创造美的基础。这种教学计划是根据“线”的种类与客观事物的成型外轮廓而制定的,不可过于复杂,但却必须包括绝大部分外面物体型的曲线及直线相关的类型,以便循序渐进地进入更高的境界。

在通常情况,我们应按由简单到复杂,由直线、斜线到曲线等步骤安排训练内容,在线描中又宜结合孩子们的爱好在描出各种线条时所显现的多方表现力,组织他们适当的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以线描为主的写生画。

在我们的线描教学计划中要有一个大致上的训练时间、训练内容以及训练方法,同时运用“公布”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考查,让他们知觉地学习。

四、在比较中不断提高,在提高中反复比较

我们知道,线条的形式无穷,但在各种线条之中,往往蕴含了各种特性,由于这种种不同的特征,构成了人们视觉上的动感、持续感、安定感等各种表达情绪的感觉,同时,更可反映人性的一些细微的差异。

例如,直线,有各种刚直强劲之美,而曲线又有柔和、细腻、丰富多姿的美;长线,是有持续性、速度性及时间性的动感等等。

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孩子们渐渐地学会线描的比较,比较各种线条的特色。如在直线中,就有长、短、粗、细、垂直、斜线之分,曲线就有圆、椭圆、抛物线及自由形的各种曲线之别。我们在指导孩子们进行线描时,就要让孩子学会这种比较方法,使他们在自己所描绘的“线”中比较其不同,又与他人的线描进行比较,然后在比较中不断提高他们运用线描构成形状的绘画能力。当然,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有了比较,才能有所变化、完善。因此,我们又必须让孩子们在提高的基础上反复进行比较,借以构成“比较——提高——在比较“的教学环境。使”线描“教学为孩子们的绘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不断开扩想象源泉,始终培养创新思维

美术,本身就是认识世界、衡量品行、培养情感的美育,让孩子在线描教学中渐渐养成审美、爱美的观念,又是线描教学中的一项巨大功能。而其原因,却可以通过开扩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这一魅力中获得之。

在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线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孩子不断地开扩他们想象源泉,例如,当他们用线描绘成一幅在他们自己认为十分得意的“作品”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启发他们开展想象,或是让他们根据这一幅图画再加上一些什么或一些什么,使这幅线描作品成为一个更美更有意义的图画。又如,我们让他们去观察有关事物之后,使他们把观察到的事物与某些事物相联系,展开想象,孩子们是非常乐意地去努力绘制另一幅作品的。

第5篇

1、自信,女生戴锁骨链的含义之一就是自信,我们知道,喜欢戴锁骨链的女生一般来说都是自信的,不管是对自己的脸型还是自己的脖颈锁骨都是满意的,是非常有自信的,这种女生本身就非常的有魅力,再戴上锁骨链更是突出了这份自信与魅力,因此无论什么样式的锁骨链都能戴出自己的风格,自信的女生自然是有魅力的。

2、美观,女生戴锁骨链的含义还有美观,锁骨链的佩戴可以有效的修饰脸型,方脸女生可以搭配具有弧度且纵向略长于横向设计的锁骨链,再搭配上长椭圆,花瓣等形状的吊坠,这样的锁骨链会让脸部的线条更加柔美,看起来更有女人味。脸圆的女生可以选择方块,水滴等锁骨链来适当的突显脸部的线条,可见,锁骨链的佩戴可以美观的修饰我们自己的缺点,更完美的彰显自己的魅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关键词:线;造型与装饰;艺术花板

        序言

        线,是人类最古老的造型艺术语言。康定斯基认为:“在几何学上,线是一个看不见的实体,它是点在移动中留下的轨迹。”用线造型,以线立骨在中国绘画中有重要的特殊意义。

        线,它是艺术世界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是装饰艺术和各种造型创作表现的载体。装饰线造型:线条作为基本的绘画语言也是一种视觉语言,在绘画中,线的运用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复制,还是思维符号,是独立、有生命的。作为直观视觉意义上的线,它还是一种具有塑造形体的表现力,同时是表达意向念,思想,情感的手段。线在装饰艺术花板造型、装饰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尤为突出,它体现出创作者在艺术花板造型、装饰中的某种理念、创作灵感。纷繁复杂的各种造型与装饰无不基于线的构造与演变。

        1 线的节奏与韵律

        艺术花板是现代装饰常用到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常用的装饰花板基本呈现特征大概可分为两类:镂空花板和浮雕花板。其中线造型在镂空花板中的表现是平面二维的。线条的本质属性是平面二维的。平面二维性或称为表皮性,依靠雕刻刀或钻头,手工或激光雕刻机器对木,金属等表面进行装饰处理。有阴刻和阳刻两种。往往只有一个面进行欣赏。这种花版讲究刀法,力度和线条的完美结合。在镂空花板艺术创作中,木板镂空后产生的正形或负形就相当于绘画作品中的线条,是花板艺术作品的生命,体现线条性格和韵律。

        远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线条已经显示出二维艺术的平面表现能力。战国时期,出现了用“线条”绘制的帛画人物,发展到顾恺之,吴道子,黄宾虹,齐白石等各代名家的平面二维绘画作品中,无不以线条的变化和线条的气韵生动而构成,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独立线条的节奏与韵律,二是整幅画面线与整体的节奏与韵律。

        (1)独立线条的节奏与韵律。线条的长短,疏密,交错,层叠,浓淡,虚实,呼应等,形成二维空间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在画面中,讲究线条和谐的应用与排列,利用系列符号的程式手法将纷繁杂乱、模糊抽象的物象规律化,条理化,具体化。浮雕花板不是本文的重点,暂不详谈。

        四川邛崃文君酒店的文君花板设计,将线条的二维表现艺术达到高度概括、精炼、明确的程式化。文君故事是《史记》记下的唯一的一个情节完整的爱情故事。故事浪漫动人。在设计平面稿时,线条所呈现的风格与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线条已远远超出简单的塑造形体的要求,成为表达情感,意念,思想的载体。

        二维平面中,线条不仅可以构筑起自然物的形、质和空间,蕴育了画家的主观情思。形成一种形而上的追求。如:陈老连的“高古奇亥”顾恺之的“春蚕吐丝”等都是完全超越物象之范畴,超越画家的情感范畴,进入审美层面。

        (2)线的整体空间的节奏和韵律表现。线条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之外,在整体空间的装饰中,设计师对空间的线条和花板的线条的节奏与韵律,需要很好的衔接与考虑。文君酒店运用艺术装饰花板作为门的装饰手法,镂空的花版门与酒店的建筑装饰设计能很好的融合。一路走过听着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闻着文君酒的醇香,看着精心制作的文君艺术花版,艺术气氛与情感都达到一种融合。在酒店公共空间,镂空花板的艺术形式视觉效果强烈而突出,提升了酒店主题文化。

        2 线造型的抽象与具体的表现力

        作为造型艺术的线,它在造型中要体现的是对装饰花板造型的丰富表现力。

第7篇

传统白描的线

白描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造就了中国画以线条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

中国历代名家都把线的运用放在了一个极高的高度。东晋画家顾恺之沉浸线的艺术,孜孜不倦,其人物画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谓之春蚕吐丝。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 、 《论画》 、 《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都强调外形的重要性,为中国传统白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朝画家陆探微,他改变了顾恺之用线如“春蚕吐丝”的特征,画人力求能做到“精利润媚”、“笔迹劲力,如锥刀焉”。创造出“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将他评为第一品第一人,说他的绘画:“穷理尽性,世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

南朝大家曹仲达,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褶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宋郭若虚亦有论述曰:“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

阎立本的描法描法富于变化,有粗有细,有松有紧,用笔也较顾恺之细密精致,笔法圆劲,气韵生动,线条刚劲有力,富于表现力。吴道子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描摹对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以上所举例子皆为体现传统白描在中国画中所占的艺术地位,后人将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整理之后有十八中描法,统称十八描,其实线作为绘画语言的一种,是对物象轮廓线的概括,在很多古代画论中都有所提及并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南齐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法”,其中把线条看成表现物象的基本形式,更是重申了线条的价值。

白描线条的作用

第一,白描线条的概括性决定了它具有造型功能。线条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在造型时可以人为地舍弃一些繁杂的东西,则其要者而为之,突出其特征性的东西。

第二,白描线条的表现性决定了它具有表情功能。笔墨所产生的不同的线型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与表现特性,画家们对此肯定有深刻的体会,俗话说,画如其人,画家的个性、情感必然通过线条反映到画面上来,相反,绘画语言也毫无疑问的反应画家的情感与个性。

第三,白描线条的写意性决定了它具有审美功能。宋代文人画的兴起,白描线条被赋予了文人情节,中国画的线条和它所描绘形体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因而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使画家可以单独的追求线的品格问题,从线的组织和构成中体现艺术家的人生观、价值观。

传统白描对现代画家用线的启示

当今的时代,艺术家的生活环境与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家要体现当代文化的内涵,就必然要寻求新的方法,使线这一表现形式能更好的负载时代精神。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和发展,吴冠中就是一位在中西融合上获得伟大成就的画家,他的绘画重视点线面的构成,半抽象的花草树木,给作品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带人走进一种朦胧的感动和情感的升华。

传统白描不但具有很强的书法性,而且中国书法的书写性和专篆刻的金石味对中国白描的线影响是巨大的,白描创作在书法和专篆刻的节律性、序列性、自由性以及抽象性中汲取无尽的营养。可喜的是当代画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革新,例如:著名画家陈子奋将金石味融入白描用线之中,其线条多颤笔而且跳动,且具有别样的意味,他的线描曾得到徐悲鸿先生的赞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其作品要反映现实,只有反应现实的作品才能打动人,画家的作品往往放映社会的最前沿,记录现代人的情感,只有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成为创作一幅优秀作品的前提。徐悲鸿的艺术都是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在《愚公移山》等一系列作品中,他的每一根线条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他那浓烈的爱国之情,人物形象真实、生动、感人,真实的反应了社会现实,所以才成就了他在中国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成功的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结论

白描以线组织画面,体现了线的艺术表现力,古人创作出线的巅峰之作“十八描”,其实每人每时每刻的思想感情都不同,在线的运用上,又会有不同的韵味,有何止十八描,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观念的丰富变化,中国画在线条的处理上,装饰性、旋律性、意象性越来越强,使得当代白描既有传统的滋养,又有现代的丰富。中国画的线的品格和表现力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有其独特的

魅力。

第8篇

关键词:形式美感;节奏与韵律;情感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035-01

点、线、面是构成一切事物形体的基础,积点成线,积线成面,积面成体。在几何中,线是面与面相交的边缘,是点的运动在时间中留下的轨迹。在艺术活动中,线是人类观察世界、力图尝试表现世界的直觉符号,是艺术最基础的语言和构成形式;线从来就不是客观的真实存在,而是主观视觉对客观事物的抽象,线条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和浓重的感彩及个人审美意识。因此,在艺术上它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

线条的粗细、长短、方圆、纵横、斜正、虚实、疏密、聚散等变化与组合传达着不同的审美特征与情感。古今中外对线的运用与审美追求构筑了丰富的人类艺术长河。下面我们通过中西方不同艺术形式对线条的运用阐述线条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线在中国艺术中的运用

对于中国审美艺术而言,线是中国画的基本元素、灵魂,它是人的主观创造,线是人类“观物以取象”渐渐演化成的一种符号,线本身就是艺术。

(一)从外在形式来讲,线条作为一种语言在中国艺术史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特殊的观察方法,并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艺术魅力。

中国画的线条极富表现力,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古朴之美、淡雅之美等都可以通过线条来表达。

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对线的运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创造出了独具中国审美特征的十八描;如琴弦描、铁线描、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钉头鼠尾描、战笔水纹描、兰叶描、减笔描、混描等。

除了用线括定形状外,中国艺术家还将线看作是一个“宇宙”, 强调的是线的内部运动规律及丰富的运动形式。如“屋漏痕”、“锥画沙”、“绵里针”、“折钗股”等, 讲究的是线的力度、内涵、韵律等审美潜质。

除了绘画艺术外,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书法,更是用线演绎的艺术,更具有线的形式美感。

中国书法是抽象的线条艺术。书法线条的形式美主要从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两个最主要的形式规律中体现出来的。

1、对比与统一

书法线条的对比与统一法则主要体现在书法结体和章法上。书法的结体形式就是字的结体法则,有避就、穿插、偏侧、相让、补空、朝揖、管领等结字法,书法力求追求风格多样,也促使了书法线条自身形态的变化。线条会随着结字的需要,书写工具的不同,书写情境的不同,变化着自身的形态。可长可短,可浓可淡,可虚可实,可粗可细,可方可圆,这样也促成了书法形体的变化。

2、节奏与韵律

线条是书法艺术语言构成的最基本元素之一。线条具有长短、粗细、浓淡、润枯、方圆等艺术表现因素。

(二)线条具有人文精神内涵,中国艺术的线条不仅仅是表现物象的轮廓、结构,同时还以不同的书写形式表现不同的生命感觉,传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状态和意趣精神。

1、中国艺术中的线具有情感性特征。历代的中国艺术家由于其自己的情感经历、气质修养等因素,赋予“线”以人的情感性格。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线”的独特艺术风格。线条的情感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线的质地,中国书画线条传达出的刚柔、迅疾、转折、提按以及墨色变化等丰富信息体现了线条本身的特殊质感。如书法线条讲求的“折钗股”,“屋漏痕”,“锥划沙”等等。中国书画艺术讲求线条的曲直,方圆,刚柔,涩润,顿挫。蔡邕《笔论》中写道:“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 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线的力度,卫夫人《笔阵图》中道: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更有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努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勾如劲弩筋节。”

线的韵味,蕴涵在线条中的艺术家的独特审美趣味赋予他笔下的线条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气质,这就是线条体现的韵味,也体现了线条所具有的情感特质。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说道:“观古人所作人物,但落落数笔勾勒,绝不施渲染,不但丘壑自显,而且或以古雅,或以风韵,或以雄杰,或以隽永,神情意态之间,断非寻常世人所易得,苟以庸俗之笔仿而为之,则依然庸俗之状而已,则甚矣用笔之足尚也。”艺术家对于物象造型的理解、以及他运用怎样的线条去建构物象、表达情绪、艺术家本身对于线条的驾驭能力、自身的学养审美,都不可避免的渗透于线条之中,左右着线条的韵致。

2、中国艺术中的线具有思想性特征。中国画线条和书法线条的“藏露”之说体现了儒家哲学的 “中庸”之道,同样,讲究“内美”,要求“不激不励”、“藏而不露”、“内敛”、“含蓄”、“藏锋入笔”等也是老庄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体现。这与中国人的“天人合一”、 “回归自然”的生存理念是一致的。线条不再是单一、机械的线,而是活泼泼的线,它包含了诸多的信息,它充满玄机、充满哲理、博大精深。

二、线在西方艺术中的运用

线条在西方艺术中也具有非凡的意义。无论是希腊瓶画, 埃及墓室壁画, 还是波提切利、荷尔拜因、安格尔的作品,线条都是重要的形式语言。在20世纪初的西方绘画视觉革命中,线条更是被关注的热点,这一时期的绘画更是充分发挥线条魅力的时代。不论是抽象艺术还是具象艺术,甚至在现代的大众和广告艺术中, 线条的运用都更加灵活、丰富多样和具有表现力。线条不再隐藏在色与色、光与影的边缘,它独立地跳上了这个时代的绘画舞台, 扮演着一个新的重要的角色。

随着绘画艺术从原始的记录事件到再现物象、表现物象,再到完全抽象地表现物象,线具有了运动感、方向感、节奏感等表现情感特征的倾向。线也从单纯的物象轮廓线的作用走向了更独立复杂地表现物象形体及画家情感的作用中来。线条演进到抽象绘画时,其表现力从塑形构物的功能中完全解放出来,其构成性因素与表现性因素急剧增强,成为“有意味的、有内涵的形式”。这种有意味的线在现代绘画作品中更充分直接地传达了画家丰富而又多变的情感世界,从而彻底独立地表现出情感特质。如西方的抽象绘画大师蒙德里安、康定斯基、克利等,他们都很善于用线。

蒙德里安使用最简单的要素组成他的画:直线和纯色。“他渴望一种具有清楚性和规则性的艺术,能以某种方式反映出宇宙和客观法则。”为了表现静静的冷抽象,他甚至平静地选择直尺来勾画线条。康定斯基,他的全部努力在于建立绘画元素和情感之间的联系。线条作为一种重要的绘画元素当然不会例外。他的作品《即兴二十八号》,犹如一台强劲的钢琴曲,节奏铿锵,线条密集有力,充满了生气。

线条的审美价值是伴随着视觉审美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无论是以这样或那样的面貌出现,是隐藏还是显现,它一直伴随着我们所热爱的视觉艺术,使我们对线条充满了热情和关注。这种关注和热情又促使我们对它有更多更新的认识, 以便能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中带给我们更多地裨益。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版.

[2]康定斯基.点线面.台北: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85年版.

第9篇

关键词:石湾公仔;形态表现;神态美;个性;作品主题

中图分类号:J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40-02

石湾人物陶塑,俗称“石湾公仔”, 是指流传于佛山市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制陶技艺。它以陶泥、岗沙和釉药为原料,在南方龙窑煅烧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了我国其它名窑的工艺精华,兼顾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其生动传神、质朴素雅,具有惊人的艺术魅力,在我国众多的陶瓷人物雕塑中独具一格。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就“石湾公仔”陶塑人物的形态表现进行研究。

一、以流畅线条突出人物神态美

人物陶塑注重以简洁的造型、流畅的线条等因素的融合表现人物的神态美。表现人物陶塑外形的线条有刚硬的直线、柔和的圆弧线、生动的波纹线等各式种类。直线多表现器皿物件,也用于表现人物的神态;圆弧线用于勾勒人物的个性脸面和张屈肢体;波纹线用于刻画人物的衣纹裙饰,表现人物形体的运动状态,“直线和圆弧线及其各种不同是组合和变化……能够产生出无限多样的形式,”它们都是“美的线条”,创造出的人物陶塑能够令观者感受到线条美的魅力和人物的神态美。

优美流畅的线条不仅令观众赏心悦目,感觉到线条舒服、自然的美的魅力,更启发观众的想象,通过各种线条的组合变化感受到人物陶塑粗犷豪放、温柔娇媚的神态美。

二、以绚丽釉彩渲染人物个性

石湾人物陶塑的艺术形象凝练、单纯,主要表现在陶艺师运用极其简洁明快的线条和块面整合构成,陶艺师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情动态的同时,却在袖彩方面不尚浮丽,以突显人物陶塑浑厚纯朴的艺术风格。人物陶塑的釉彩斑斓绚丽,能够更好地渲染人物的内心情感,让观众对陶艺师塑造的人物陶塑耳熟能详之余,也突出袖彩的衬托作用。

釉色虽然五彩斑斓,但其基本色系有:红、橙、黄、绿、青、蓝、紫。红色是像火一般的热情、热烈;橙色是活泼、兴奋、温暖;黄色是柔和、欢乐、明朗;绿色是生机、和平、清新;蓝色是宁静、淡雅、深邃;紫色是尊贵、神秘、幽婉;以及白色的纯洁、朴实;黑色的庄重、静谧等。陶艺师自由灵活地运用釉色,不管是暖色釉还是冷色釉,单独或混7合使用产生精彩夺目的视觉效果。陶艺师选择恰当的釉色更充分地表现作品主题,传达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感。绚丽多彩的釉色有助于突显人物陶塑个性:“一般武牟人物作品多用红、蓝、绿等仿钧窑,它有浑厚凝重、粗犷豪放等艺术美效果和韵味,有利于武牟人物性格的表现;而文人秀士,则多采用灰白釉、半透明釉,如月白釉、青釉、粉蓝等,它有淡雅、古朴、洁净、流丽等艺术韵律美感,对于表现这类型人物性格及其内心世界、思想情感起着烘托作用。”釉彩能够渲染、衬托人物陶塑的内心情感,所以陶艺师不会随便运用各色釉彩,他们运用的釉彩要求和人物形象相互和谐协调,并且还要服从艺术创作目的,这样能够更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美。

(一)热情振奋的红色袖彩

石湾陶泥质朴粗拙,向来不适于表现光滑细腻的人物形象,但陶艺师巧妙地藏拙显巧,用陶泥塑造的人物坯体虽然粗糙,却能运用五颜六色的袖彩遮盖陶泥粗糙的不足,使得人物陶塑的衣物纹饰釉彩虽然厚重,却和陶土头像相得益彰,表现出人物陶塑形象拙雅古朴,釉色豪放多姿的艺术特色。

陶艺大师刘传创作的《钟馗捉鬼》:钟馗神情严厉怒目圆瞪,张口唬喝,左手抨起右臂衣袖,右手伸向前方,迈开步伐,一幅捉鬼的态势。钟馗的脸和手臂用没有上釉的陶土表现其粗犷厚实的肢体,衣袍采用大面积红釉,强烈地渲染钟馗豪放强健、正义凛然的内在品性。“红色往往被看成是一种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像火一样炽热,表现出令人亢奋的“崇高性、尊严性和严肃性”。陶艺师运用的红色釉彩浑厚凝重,很好地衬托出钟馗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二)恬静柔和的青黄素彩

陶艺师塑造的仕女陶塑注重对人物的抒情写意,契合人物的神韵以及融入自身审美情趣,表现仕女陶塑恬静柔美的品性。在陶艺师看来,雕塑如同绘画,笔到意到,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对釉色的运用如同山水画中行墨运色,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造就意境和传神的艺术境界,使得人们观赏陶瓷艺术釉色美,如同在观赏中国山水画一样,被陶塑的艺术和科学的和谐统一所创造的扑朔迷离又耐人寻味的人物品格和艺术意境感动。陶艺师塑造的仕女陶塑是运用温暖活泼的橘色、柔和欢乐的黄色、清新和平的绿色、宁静淡雅的蓝色、幽婉尊贵的紫色等表达仕女陶塑恬静柔美的神韵,充满恬静韵味的仕女陶塑含蓄传达陶艺师的审美情感,两者和谐统一为一体,构成艺术品无尽意境和艺术魅力。

(三)庄重纯朴的黑白釉彩

石湾人物陶塑五彩斑斓的釉彩浑厚凝重、不尚浮华,没有釉彩的人物陶塑形体单调乏味,一旦它穿上绚丽多彩的“外衣”,不仅增添艺术美,更充实艺术内涵,既表现和衬托人物陶塑的丰富内心情感,又传达和实现陶艺师的审美理想。陶艺师运用恰当的釉彩有助于表现和渲染人物陶塑的个性和情感,令观众深受其艺术魅力所感染,体会人物陶塑情景相互交融的艺术美。

三、以奇特造型彰显作品主题

人物陶塑是一种典型的造型艺术,属于雕塑范畴。陶艺师通过可塑型的陶泥创造出具有立体感,并且占有一定空间的艺术形象,这个艺术形象就是可见、可触的人物陶塑。小说、戏剧、舞蹈、绘画、音乐等艺术有着诸如文字、肢体动作、色彩、韵律的艺术语言,雕塑的艺术语言则是以高度的凝练的线条、概括的形状、丰富的色彩以及明暗的光线等造型因素的密切结合所形成的表现形式,这些艺术语言是艺术家表现艺术构思和传达感情的基本方式。人物陶塑是陶艺师通过线条、形状、釉彩等造型因素塑造而成的艺术品,它不是单纯的造型艺术品,而是承载陶艺师思想情感以及反映社会现实的载体,也是陶艺师和观众相互联系的桥梁。观众在审美过程中会获得或沉重、或快慰等多种不同的审美体验,并且通过人物陶塑和陶艺师的创作缘由产生共鸣。

(一)夸张瞬间表达人物品性

近代刘佐朝创作的《米莆拜石》,是一件以夸张造型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陶塑作品。米莆脚踏木屐,身躯高大,脸面却很小,浓眉细眼,一身乳白色龟裂纹衣袍夸张地勾勒出他近乎90度的鞠躬,他忘情地双手作揖,躬身下拜,口呼“石丈”。

陶艺师把米莆痴石成癖的神情动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夸张之余又生动形象。陶艺家为了准确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会在创作时都会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瞬间,这“一瞬间”也称为“最有意义的瞬间”。选取雕塑造型最有意义的瞬间,并不是表现人物的神情动作的顶点,而是“在情节动作发展到顶点之前的某一顷刻。”这一倾刻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并在想象中令静止的人物陶塑活现起来,完成人物动作的过程。

(二)外丑内美体现审美理想

神仙罗汉向来是普通百姓的精神崇拜偶像,陶艺师一般会把这些佛道宗教人物塑造得慈眉祥目、圆润丰肤的艺术形象。但陶艺师也会把一些仙佛罗汉塑造成瘦骨嶙峋的艺术形象,人们对这些诙谐幽默的人物形象往往忍俊不禁,取名为“瘦骨仙”。“瘦骨仙”是石湾人物陶塑的传统类型,以人物形销骨立而著名,颇具独特的艺术魅力。陶艺师有意在人物的“骨”上极力夸张,塑造的人物形象瘦到极致,甚至达到令人倍感寒酸、丑陋的地步。这与传统崇尚圆满丰肤之美的艺术形象大相通庭,体现石湾人崇尚丑陋的审美心理。

在审美活动中,观众对“瘦骨仙”外丑内美、美丑相称的艺术形象中会产生幽默的审美效果。这种幽默的艺术效果是一种带有喜剧性的,以“内容和形式的不统一、不协调来显示人的不自由状态,” “是肯定性的喜剧性,它以矛盾倒错、荒谬悖理的形式来间接肯定内容和本质的美”。 “瘦骨仙”之所以带给观众幽默的美感说到底是因为其自身内容和形式的不协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形骸骨销的外在体形相互不协调、错位,这是一种“在自由尺度下的消极的状态,并以间接的方式肯定自由”,侧重内容美的艺术形象。

(三)变形揉和表达民众心声

陶艺师陈渭岩在第二次期间,塑造绿釉《巴夏礼夜壶》是一件寄喻广大民众爱国思想的作品。陶艺师以英国侵略军头目巴夏礼为原型,塑造一个屈足侧卧的躯体为壶身,以礼帽为壶口,左手支腰为壶柄,右手撑托下巴,衣冠楚楚而神态狠琐的绿釉夜壶,巧妙地表达石湾人对外国侵略者的极端藐视和憎恨,寄寓作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表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社会思潮,是一件具有深刻时代特征和深刻爱国主义思想的人物陶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湾公仔陶塑是一种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我们在欣赏人物陶塑时,应该凭借其有限的动作、姿态、脸型、服饰以及整体的风度、风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以偏概全,以有限概括无限,感受石湾公仔陶塑的艺术魅力和美感。

第10篇

一、通过欣赏作品,感知线条魅力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让儿童亲自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才能提高儿童对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乱画是儿童画涂鸦的显著特征,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有的本能。线条与口语、表情、动作一样共同表达着他们的内心感觉和思想。如何将低年级学生的握笔涂画刺激所产生的愉悦进行引导,使他们的绘画不只停留在简单、重复的低级阶段?

1.选择经典艺术作品,提高艺术鉴赏力

歌德曾说过:“鉴赏力不是光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不同的艺术大师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我们有意识地挑选了一些形象鲜明,线条清晰、明朗,具有形式美的名人名画。如徐悲鸿的骏马图,齐白石的虾、蝌蚪、昆虫之类,毕加索画中那凌乱的线条、破碎的形体;都是非常好的欣赏材料。低年级学生从小接触经典,感受不同画家手下那不同的线条,有利于他们更敏锐地感知和选择线,从而在创作中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

2.欣赏线描画作品,发现独特魅力

低年级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多以彩色的物体居多。黑白线描画可以让低年级学生体会到:没有其他颜色,也可以这么美,从而了解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色彩感受。黑白世界虽简单,却仍然可以表现自己的意愿。仅仅是细细的线条也可以组合成色块,仅仅是一种黑色或其他深的颜色也可以作画。黑白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和美感。如低年级学生欣赏线描画作品《棒棒糖》,画面上两根一大一小、有丰富花纹的棒棒糖,线条流畅,造型各异,每一根棒棒糖身上变化多段的花纹都是由点、线、面这样的基本的元素构成。这样一幅作品立刻吸引了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他们在欣赏后都发出了阵阵赞美声:“哇!好漂亮啊!”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低年级学生感受到了线描画与众不同的美感,大大激发了对线描画的浓厚兴趣。同时,要向低年级学生展示他们同龄人的作品,能促使他们拥有亲切的感觉,并能激发他们竞赛意识,对低年级学生潜在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新线描画的教育方法,培养低年级学生线描画的技能

在大自然中到处可以看见线条组合对比产生的美。潺潺流动的水波中点缀的小蝌蚪像五线谱上的音符;屋檐的角落里蜘蛛结的一张神奇的蜘蛛网……无一不带给我们美的享受。那么,怎么去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呢?如何只用一种颜色的笔却能描绘出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呢?提供相关的线描画作品让低年级学生欣赏分析并理解参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要让低年级学生明白,线不仅仅只是画物体的轮廓的,线条除了可以勾勒外形和结构,还可以用来装饰美化画面。利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轻重、疏密,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写实和夸张的有机变化,具体和抽象的有机统一就能使我们的绘画对象更美。

比如《画昆虫》这一课中,我首先出示放大的蜻蜓实物照片,刻意引导低年级学生观察蜻蜓翅膀的纹样、质感和颜色。真实的蜻蜓翅膀纹样看起来比较细密,像一张轻薄的小纱网,然后出示范画,范画里的翅膀纹样却多变了,有各种点线面构成的纹样,看起来特别夸张。两种直接的视觉冲击带给低年级学生深刻的感受和无尽的想象,低年级学生通过真实到夸张,了解了线条装饰运用到绘画中的方法,掌握了创作线描画的基本要点。

这一阶段的教学题材,多以线条设计和添加动植物表面的纹理和图案为主。低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理解,将线的形式、纹样的组合构成画面去体现自己的审美观念,其中有两个过程是互相紧密交叉的,一是直觉的感性反应,他提供了物象的信息,二是艺术思维,它渗透于作画的整个创作过程。

第11篇

关键词:中国画;线条;情感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0-0027-01

一、中国画中“线”的简要发展历程

早期中国画刚刚形成时,多用线来表现客观物象。人们结绳记事,在石块、甲骨和兽皮上记录事件,此时线条就产生了。仰韶时期的彩陶绘画中把线作为基本表现手段在陶器上进行描绘。而早期的原始岩画也是用线来表现原始先民的生活状况。至春秋战国、五代、隋唐及至以后,陆续出现的帛画、漆画、壁画等,都把线条作为基本的造型基础。在此之上,抓住物象的基本形态富有稚拙夸张的特点,通过线条的描绘体现出一定的审美性。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此时文人士大夫也积极投入到绘画创作中,中国的绘画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空前发展。人物画更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同时在表现技法上总结出如“行云流水”、“高古游丝”等传统的线的表现方法。这一时期将中国画中线的运用发挥到极致,它寄予了作者本身鲜明的个性和所处的时代特征,显示了它在中国画中的重要作用。

二、“线”的情感象征和审美要求

中国画是以线为基础造型的。“线”作为中国画中重要的表现手段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要求,它既写形又传神,是画家主体意识对客观物象抽象理解后的提炼,也是画家情感的概括与传达。线条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和精神。简言之,线是中国画的生命,这些丰富且姿态各异的线可表现生活、可展示自我、可寄兴、可遣怀。同时,线条也是观赏者和画家沟通交流的桥梁。线条作为中国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艺术语言,它能让中国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线”贯穿于中国古代艺术史,它作为情感的象征,是画家借以抒发自身情感的重要途径,而不同的“线”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内涵。如:下垂的“线”经常用来表达悲伤、郁闷;向上的“线”多表现愉悦;平卧的“线”代表心灵的平和与宁静;流畅的“线”则多与欢乐有关;艰涩的“线”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沉郁的感觉。除此之外,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浓淡、繁简、虚实、交错、连断、顾盼、呼应等不同的变化,其中的情感色彩又各不相同。线又有直线与曲线之分,直线是刚强的代表,往往象征坚硬与明朗;曲线则代表柔和、优雅与飘逸。著名画家吕子凤阐述了线条的不同形态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他说:“凡是表现愉觉的线条,总是一往流利,不做顿挫,转折也是不露主角的,凡属表示不愉情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出一种艰涩状态,停顿过甚的就显示出焦灼和忧郁感。”如狂草大师张旭能够将胸中复杂的情感:“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等等“于草书发之。”他写就的谢灵运与庾信的古诗四首: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笔婉转自如,跌宕起伏,动静交错。他的字奔放豪迈,笔画连绵不断,有飞檐走壁之险。而山人朱耷能在以简拔奇峭的线条建构的艺术世界中抒发不满于现世,漠视人间的情感。徐渭的《墨葡萄图》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样的画已经脱出常画,完全是其人生感慨之意的奔腾。其点、线一片狼藉,顿挫充满涩意,所表达的情绪正如他在画中的题款:“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而张萱笔下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线条婉转流美,婀娜多姿,细劲圆融。这是盛唐气象的充分展示,那个时代人们的浓情愉悦和自信充满了画面。

三、画家笔下不同性格的“线”

不同的画家运用质感各异的线条来表现对象,抒发感情。顾恺之的用线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显得细密绵长而富有流动性。张彦远平说道:“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忽,调格逸品,风驱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用游丝般柔美细劲、飘逸灵奇的线条描绘洛神和曹植的形象,将一段凄艳的浪漫爱情传说演绎的深婉缠绵。而诗人“抗罗袂以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分”的情怀,已经在这联翩起伏的线条中得以永存。“画圣”吴道子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一个是“挥毫落纸如云烟”的狂草大师,一个是“壁上笔纵龙虎腾”的诗人兼书法家,吴道子那“吴带当风”式的线条与张旭、贺知章的草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吴道子用草书般的线条来作画,使它成为那个时代用线最为出色的画家。从《送子天王图》中可以体会出线条的强烈运动感和节奏感,或飘逸、或劲挺、或遒丽、或雄壮、或磊落、变化多端,有如莼菜之状,有飘举之势。明代陈洪绶的作品《水浒叶子》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农民英雄人物。他大量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十分强烈,线条都比较短促,起笔略重,收笔略轻,清劲有力。其所画人物,注重神情刻画,并把他们的不幸遭遇、内心感伤、超然狂傲的生活态度表现于作品之中。不同时期的画家通过对不同线条的熟练掌握进而运用于所要表达的物象之中,以此来感动观者、传递感情、引起共鸣。

中国画的线性表达不仅仅是画家本身情感的宣泄,也是对自然界物象充分理解之后的简练概括。在一幅工笔花鸟画中,线条可以说是整幅画的骨骼,而不同的部分由不同质感 的线条来阐释:柔和、婉转、流动的线多用来表现花朵的柔美多姿;挺拔有力,生命力勃发的线易抒写蕴含无限生机的叶子;遒劲的枝干常用苍劲、老辣、古朴、质拙的线来强调。不同质感与姿态的线富有各自不同的旺盛生命力,也囊括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中国古代画家也善于将心中意气糅合进千变万化的线条之中,以此来展示大千世界中一草一木的动人之处。

四、“线”在时展中的新内涵

我们可以认为线是中国画的命脉,它的确担负起了这样的重任,它不依赖彩墨的渲染,而只凭线条的起伏,来刻画出物体的质量感,以及人物花卉的形态与性格。它不仅仅是描绘客观对象的轮廓线或结构线,也是画家自身情感的印迹。中国画的线发展到现在,一路走来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师古而不泥古,不断的创新,它总能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如现代花鸟画家陈子奋在技法上深受陈洪绶和任伯年的影响,以金石入画,平时多对花写生,表现各种不同季节的花卉,秀丽自然,笔法挺劲,有独到功夫且别具一格。“温故而知新”是艺术创造应有的态度。中国画的“线”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它同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它也体现着时代赋予的审美理想,而每个风格各异与审美情趣不同的画家又赋予线条独特的个性与魅力,以及新的生命。“线”作为中国画的命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有更多的形态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这其中必然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创新精神,我们期待着被这样的情感所打动也希望能感动他人。

参考文献:

吕凤子.中国画法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记》见俞建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第12篇

【关键词】 篆刻 审美 情趣 线条 章法设计 欣赏

在小学书画教育中,美术教育和篆刻教育类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何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审美特征更好地融入到篆刻艺术教学中,我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在线条中体现审美情趣

一般来说,篆刻艺术因缺少书面的墨色表现,再加上其线条的单一,使得篆刻无法在体势和墨色变化上去寻求表现的空间,但反过来,篆刻中的线条单一精细和外形空间的小巧玲珑以及以刀的利落,韧劲和钝性强,增加了对汉字点画,结字布白的细致准确的表现,更有一种“铁笔生花”的新感觉。线条是篆刻中最为表现力的元素,线条在我国造型艺术中,又是最简洁,最概括,最单纯而又最深刻的,几乎是人类生命的象征,人类在长时间的观察分析中,总结出线条主要可以分为直线、曲线和折线,其表现力各不相同:直线表示力量、稳定、生气、刚强;曲线表示优美、柔和,给人以柔美的曲度感;折线表示转折、突然、断续,折线形成的角度感受则给人以上升、下降、前进等方向感。把各种不同形式和表现力的线条综合在一起运用于篆刻,便可以将力量美、节奏美、形体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正做到“刚劲之力如铁画银钩、柔和之力似绵里裹铁”。对篆刻艺术而言,线条是由形到神的展露,作为线条化的篆刻艺术,更需要艺术线条无穷的魅力。自然而然要强化如下步骤:

1、教学中强化提炼线条的训练

一幅优秀的篆刻作品不正是线条的长短、粗细、方圆、欹正、疏密等诸因素有机调和成的一幅线条画吗?因此,在篆刻教学中不断地强化对学生线条的训练是提高篆刻技能的关键和基础,在实施教学中我往往采用“一看,二写、三比较、四总结、五再写”的步骤对学生进行线条训练。“一看”就是要求学生在拿到篆书字帖后不要急于拿起笔书写,应先观察字的结构布局,哪几个笔画靠得近,哪几个笔画分得开,笔画的粗细、转折运笔是有变化的,必须要求学生观察清楚。“二写”就是学生在仔细观察字的结构笔画的基础上进行书写,这样学生书写往往会带着思考去摹写,而不是一味得随心所欲胡乱写一通。“三比较”就是要将自己书写的字不停地与样帖进行比较。“四总结”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自己书写的字与样帖在结构、笔画上有什么区别,哪些地方有待改进。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再书写”,想必进步会更大。当然,这五个环节必须多次循环训练,才能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在教学中能坚持这样做,必然能取得不错的收效。

2、运用不同的篆刻材料,体现不同的线条魅力

古人用刀在龟甲、兽骨、竹片上刻字、刻画,当然是受到时代的限制,但是这种书写形式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也不乏美感,的确不同材质选择,会产生不同的艺术美感。为了提高篆刻作品的艺术效果,我尝试了以青田石,萧山珍粟红石为主的若干种印石的线条训练,从不同纸质到不同石材,用不同笔性书写篆书,到不同石材进行篆刻线条的训练来体现书法、篆刻的高雅艺术,体现汉字线条的顿挫、转折、疾迟、崩裂等,使学生从中感悟线条的艺术美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章法上,提升学生对篆刻作品的审美品味

所谓章法,就是指对一方篆刻作品的整体字体安排。章法的形式构成是感知书法篆刻形式美感的直接外在因素。一幅优秀的篆刻作品往往给人以疏密相间、顾盼多姿、韵律和谐、气势贯通、浑然一体的整体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般提供青田石,萧山珍粟红石为主的印材,由于石材质地确定线条的质感,让学生在线条成形过程中,感受崩裂的线条对章法所产生的效果。在兴趣小组的指导活动中,我特意精心设计,参照美术教材第12册第7课潘天寿先生的印章“一味霸焊”(如图)来尝试线条的训练,通过摹写、临刻、比较、感悟线条对印章内容、章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从中感到潘老篆刻追求雄大、奇险、强悍的风格,给人以振奋向上的感受,从而让学生在学书法篆刻艺术时对章法的关注,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创作欲望及美术素养。

三、精心设计印稿,体现篆刻艺术的过程美

学习篆刻,一般应从临摹入手,临摹是继承和借鉴优秀传统艺术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篆刻的主要方法。通过临摹,能够较深入地认识与体会优秀篆刻艺术在字法、章法、刀法上的表现技巧,掌握带规律性的东西,化为己有,到时再进行创作。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如下阶段:

1、临摹阶段:选印谱,一般从秦汉印起步,也可以用明清以来取得较高成就的著名篆刻家

的印谱为范本。初学者应选择印面完整,文字清楚的白文印来临摹,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确定印章时,首先要“读印”,待掌握其特点后,再将印章文字用水印法,或用反写法将字反写石上,经审视调整后奏刀。奏刀用冲、切刀为主,白文印从细到粗的笔画成形过程,朱文印则反之,刻好一遍后,钤盖在纸上,再与范本对照不似处修改,如此反复数次,努力做到酷似原印,并可用敲击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残破审美效果。

2、临创阶段,在一定量的临刻汉印的基础上,即可开始进入临摹与创作相结合的阶段,这叫“摹仿创作”,这个阶段很有用,也很有成效,故很有必要。具体方法:一是确定所刻内容后,从印谱中去找寻自己喜欢达到一、二个文字风格,再从工具书中查找所需的范字,用填字法与之统一协调后动手文字上石等其他步骤。另一种摹仿创作是完全风格上的摹仿创作,选择印谱中类同的印式风格,在工具书中找到所需内容文字,基本照原本在印面上排版,视觉效果相仿,再奏刀。当然,较高境界的手段是自己设计印稿,这一过程必须是前两个阶段基本功底较扎实的前提下,还要了解印稿章法构成的基本原则,如平而不板,奇而不怪,呼应有情,对立统一,善用残损,避免雷同等原则。经过这一过程中,你为在时而的成功中获得喜悦,享受过程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