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09: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能手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未来物联网将建立在什么硬件基础上?国内最大众筹平台点名时间的CEO张佑认为,智能手环将是物联网的入口。未来,手环就像身份证一样,成为人们的ID识别设备。不戴手环,物联网的其他设备就无法正常运行,物联网的设备也无法自动化、智能化。为什么物联网入口是手环,而不是人们现在已经习惯了的手机?张佑认为,手环比手机更贴近人,无感无负担,可以24小时贴身佩戴。
假如智能手环必然成为物联网必不可少的一环,谁还敢不戴手环?但“万物联网”不是一家公司或者一个创业团队能够办得到的,迄今为止,缺少物联网属性的智能手环更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玩具,只能维持用户三分钟的热度。
由于手环具有贴身和无感的属性,目前智能手环主要针对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但中国用户对健康手环的需求到底有多强烈,还是一个未知数。无论市面上的健康手环外观、质感、价格存在着多么大的差异,但功能都大同小异。例如监测卡路里消耗、监测睡眠质量、简单的运动跟踪功能……虽然每款手环都能提供一组组详细的健康数据,却没有从根本上影响用户的日常起居、生活规划,切实帮助用户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何况,由于产品不成熟,一些手环提供的数据并不太可信。
曾经获得国内智能硬件项目最大一笔众筹资金的麦开网创始人李晓亮表示,在国外,良好的运动环境和健身意识迫使人们需要一款能够监测健康数据的硬件产品,而且欧美用户对数据、图表更为重视,所以智能手环更有实际意义。而在国内,消费者对健康的认知和对锻炼的态度与欧美用户大相径庭,所以智能手环遇冷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需求不强烈,目前国内智能手环工业设计缺陷很多,体验蹩脚,也是手环沦为鸡肋的原因。
比如三星最近了智能手环Gear Fit,这个手环有心率传感器,为用户提供详尽的健康报告;而安装了软件后,则具备时间、日程、电话、邮件、闹钟等功能,相当于半个智能手表。此外,这款智能手环外观设计非常性感,腕带方便拆卸,既可以把Gear Fit当作手环使用,也可以放在兜里或挂在脖子上。
就是这样一款看上去尽善尽美的产品,工业设计的一两个缺陷却让其注定只能是小众产品。首先,Gear Fit通过蓝牙4.0连接互联网,这就意味着手环必须手动连接手机,才可以通过手机连接互联网,将数据同步到网络。也许一开始用户还能兴致勃勃地手动连接蓝牙,同步传送数据,但Gear Fit的定位是24小时不间断记录健康数据,用户的新鲜感一过,就很难坚持每天手动同步传送数据。无法连续不间断地获取、同步传送数据,手环的健康监测功能还有什么意义?
另外,三星Gear Fit的续航时间仅为3–4天,让它的市场地位更加尴尬。既然手环的任务是记录健康数据,要求用户24小时佩戴,就应该完全不影响消费者的生活行为,应该隐身、无感,甚至变成用户身体的一部分,在用户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完成采集、上传、分析数据的任务。智能手环每让用户增加一个多余的动作,都等于远离用户一步。三星Gear Fit每隔三天就要让用户取下来充电或者更换电池,显然远未达到“不知不觉”的要求。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目前智能健康手环的数据监测仍处于初级阶段,对用户的实际意义不大。这是因为目前智能手环只是简单记录使用者一天走了多少步、吃了什么、睡了几个小时,很容易让人产生厌倦心理。而真正满足健康需求的智能产品,应该与云端的健康顾问相结合,甚至联合专业的医疗机构,为消费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健康报告和健康解决方案。
由此或许可以描绘出未来健康手环的图景:它美观、轻便、时时联网、无知无觉、续航时间长,并且与千里之外的专家联动,成为用户贴身的健康顾问。而当人们身边的智能设备越来越多、物联网标准越来越统一的时候,它则将成为每一个人在物联网时代的身份证和通行证。
智能手机被当做是用户的控制中心,但智能手机也是有着它的界限的,比如对人体内部身体的挖掘,跑步、睡眠、心跳等数据的挖掘,手机是不可能贴身放置的,所以它无法检测到这些信息。智能手环算是最早的智能手机硬件的衍生品,另一个衍生品是互联网电视,作为衍生品,它一开始就“不走寻常路”,不和智能手机正面冲突,主打的功能是健康、睡眠、提醒等,当然对于智能手环厂商们来说,它们则对智能手环贴上了“贴身”、“贴心”、“伴侣”等标签,一开始打的就是创新的牌子,它们是创新的产品。
可惜,从一开始智能手环就不被看好,至少BAT没有将重心注入,其他的中小玩家们试图以此为据点,玩出一个大市场的野心也逐渐消弭。最初的手环产品,被拓上了玩具的烙印,现在来看,即使一年后,它们陆续推出了二代甚至三代产品,依然逃不出玩具的“宿命”。
拉低了价格,拉不高价值
智能手环始于2013年,当时的价格基本上都在500元以上,79元的小米手环面世后,一举拉低了整个智能手环产品的价格,范儿的智能手环产品被拉下“神坛”,bong的价格则由当初的599元,直接降低到99元,尔后,市场上的手环产品价格也是以小米的价格为模板。
不得不说的是(作者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虽然小米手环质量一如既往的“屌丝”,但低廉的价格,让不少伪极客们都有机会一窥智能手环产品的契机,毕竟两三千元的智能手环产品并不便宜,大部分二三线城市用户所使用的智能手机价格也不过是这个价,再花高价去购买一个手环产品,太“奢侈”。
小米官方公布的数据是,手环产品销量在600万,而其他如bong、华为手环等销量是要低于小米的。某电商网站上显示智能手环的搜索结果达到1.5万个,除去品牌重叠的,大约有2000多款产品,从整个市场总量来看,肯定不超过2000万台。
再来看看手环产品的功能和作用,其主要集中在记录用户的日步行数量、睡眠时间,电话提醒,闹钟提醒等功能上,当然,其他的也会有一两个功能上的差异,但主要还是这几个。去年我曾问过知名自媒体人郝志伟,为何他会佩戴手环产品,他就提到,是为了记录运动记录的(今年没看到他再佩戴过)。
小米手环一代、bong一代、华为TalkBandB1产品,都是有着些许瑕疵的,这些瑕疵包括蓝牙连接不稳定,数据记录不准确等。现在的几大手环厂商,基本上都推出了二代产品,细节上做了诸多优化,功能上也做了细微的创新,但对于用户来说,并没有大的价值提升,无非是数据记录方面准确性提升了,我这里说的价值提升指的是,突破性的创新功能并没有出现。
用户79元买来的手环产品,和玩具无异,对于一线城市的用户来说,他人好奇的局面已经过去了,而对于用户自身来说,仅仅记录步行数据是不够的,即使融入了社交元素,让附近的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在这个数据池里相互比拼,但比拼的价值在哪里呢?用户知道今天走了5000步,明天走了10000步,只有最基本的数据记录,能提供多大的价值呢?用户需要做哪些调整呢?或者说对于用户的身体健康状况来说,这些“死亡”的数据,不能拥有任何更改的机会,没有任何提示。
低价格的背后是需要有高价值的链条连接的,否则仅仅只是低价买一个玩具,又有什么用呢?互联网遵循的“用户为王”定律,在手环产品上的体现是,有心无力,它们无力创造出能够为用户提供高价值的功能,所以,低价策略只能让一批玩具流向市场,所谓的除手机外的移动终端,多像一个笑话。
“友商”的致命冲击
手环也有“友商”吗?是小米手环和华为手环?NO,现在来看,手环产品的“友商”是手机和智能手表。手环产品最重要的功能是记录用户的运动数据,而现在的情况是,不少智能手机产品都有这一功能,微信运用就能够记录用户的日步行数据,其他也有不少第三方APP也提供记录用户运用数据的功能,手环最大的效用直接被PK。
另一个友商是“智能手表”。记得去年在某硬件厂商大会上,有不少厂商就推出了带有屏幕功能的手环产品,从外观上看,更像是手表产品。而苹果等智能手表产品与手环产品的功能非常类似,苹果的手表产品还和手机相互打通,已经有不少应用支持苹果的手表产品。反观国内的智能手环产品,太过于鸡肋,至于手机来电功能提醒,更像是自己生生造出的伪需求,用户完全可以通过手机来知道来电提醒,何必再通过手环来知道呢?也许用户的手机不方便是么,恩,手环戴起来也不方便,因为所有的数据手机,都需要用户24小时佩戴它,一旦用户不使用它,那么所有的数据是无法被记录的,一旦数据出现断层,数据就是不完整的。
手环产品自身是依赖于手机的,诸多功能上,因为屏幕的限制,其必须能够有一个手机终端,但既然是手机终端,手机也完全可以自己来做这些功能。来自手机的逆袭,是智能手环产品所想不到的,毕竟,要知道“虎毒不食子”,更何况手环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和手机进行竞争。
可以预见的是,一方面由于自身价值无法提升,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功能的重叠,智能手表产品的不断完善,手环产品好不容易打出的一点儿市场,将会被逐渐蚕食。
手环的价值
智能手环是否一无是处呢?明显不是!2014年智能手机在国内的出货量达到峰值,自2013年后,这种快速增长的趋势就在逐渐下降,软件层面,已经被BAT们大肆占领,而硬件层面,各大厂商还在激烈的竞争着,手环产品在国内已经推出,国内肯定是要“山寨”的,所以不少创业者瞄准了这块市场,功能上则直接模仿国外的产品,同时也是最热门的功能——健康。
手环的价值之一是,硬件方面最先为广大用户提供记录的工具,同时普及用户通过互联网工具记录数据的习惯。DT时代,很多看似无用的数据,是需要被记录的,比如用户的阅读习惯,用户的步行数据,心跳数据,体重、身高等,都有了被记录的机会。手环产品算是第一个在硬件领域提供给用户记录的硬件,手环之后,不断有产品开始记录用户自身的各项数据,如血压计、体重秤等如雨后春笋般推出,功能上和手环如出一辙,只不过其提供的是垂直领域的数据记录。而对于广大用户来说,虽然其得到的是玩具的体验,但用户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对自身身体状况进行记录,健康预防方面,也算是一大提升。
第二个价值在于过渡。手机和软件之间的连接,并不是非常顺畅,手机虽然能够随身携带,但无非贴肌肤而存在,也就是说它终究还是无法24小时伴随着用户的,单靠软件是无法实现巨大价值的。手环产品则恰巧出现在了这中间,通过手机,让用户联网,这就是它的过渡桥梁作用。即使未来被某产品替代,手环的过渡价值无可替代,毕竟用户是不可能一下子就突然接受某新鲜事物的,手环产品反而替用户增长了“智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当笔者拿到爱都智能手环ID 111HR(以下简称ID 111HR)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很小巧轻便,整体造型简单。从外观上看,ID 111HR拥有0.49英寸OLED显示屏。表壳采用IML工艺,可防止被刮花。表带使用TPE材质,佩戴舒适,但是佩戴过久会有点点闷热,需要时不时摘下让腕部休息透气。
从配置上看,ID 111HR内置Gensor kx022-1020三轴加速传感器,并结合爱都独特的滤波抗干扰处理,运动计步精准度可达90%以上。心率传感器则采用美国德州的Silicon Labs,能辨别不同的肤色,心率监测比市面上大多数智能手环更加精准。此外,ID 111HR配备了60mAh聚合物锂电池,续航时间可达5~10天。ID 111HR还提供了生活防水功能,可防汗和防溅水,但游泳或者淋浴就不能佩戴它了。
从功能上看,ID 111HR拥有运动计步、运动距离、卡路里燃烧、来电显示、睡眠质量分析、时间日期显示、闹钟提醒、拍照控制、手机手环双向查找和抬腕显示等基础功能。可以自己设定目标,并查看目标达成度。比较人性化的是,当手机与ID 111HR距离过远时,手环还可以通过震动来提醒用户。此外,在蓝牙有效范围内,用户还可以通过ID 111HR来查找手机的位置,对于记性不好的人来说可算是一大福音。
配套APP,玩法更多样
虽然ID 111HR科技感十足,但笔者是个“土货”,从未玩过智能手环。经过一番研究,笔者才知道这货是要搭配APP使用。这款名为《全新Veryfit2.0心率版》的APP不仅能连接手环和手机,还能提供方便的数据管理功能。在应用商店里下载并安装好《全新Veryfit2.0心率版》之后,打开手机蓝牙,按照APP的提示信息绑定智能手环即可。在绑定成功之后就能接收到手机的来电、短信、QQ和《微信》等信息提醒。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接收,在设置里面取消提醒通知就行。运动之后,还能通过APP将运动数据分享到社交平台上。
小编观点
ID 111HR虽然谈不上高端,但其功能的实用性都比较高,尤其是测试心率和睡眠质量分析给了小编不错的印象。虽然《微信》和QQ信息提示会延后几秒,但也无伤大雅。目前,该手环的市场售价为159元人民币,亲民的价格配上不错的功能,使ID 111HR显得诱惑力十足。
内外结合,表里如一
欧西尼X6智能手表主打商务和运动,原钢色、黑色和玫瑰金三种配色为商务人士提供了多种选择。和欧西尼的其他传统手表类似,欧西尼X6的大表盘直径达到41.5mm,很适合商务男士佩戴。不过,由于内置了电池以及传感器,手表的厚度被牺牲了―12.5mm的厚度确实使手表显得有些笨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佩戴的舒适感。
笔者到手的这款欧西尼X6搭配的是米兰表带,另外还有皮表带可供搭配。表带里还藏有一块强力吸铁,这样一方面是为了方便进行佩戴,且松紧程度可以自由调控。另一方面也能有效的稳固住表带,使之不会出现意外脱落的情况。
欧西尼X6主体为黑色,表盘除了有传统手表常有的时分秒针之外,在中下方还有一个长方形的电子显示屏,主要显示智能功能的相关数据。将欧西尼X6翻过来,我们可以看到手表背面主要由底盖与传感器组成,另外手表的底盖还带有无线充电功能,电池容量55mAh,官方宣称充电两小时,可以待机一个月。实际测试下来,能正常使用两周左右。虽然没有达到官方的标称时间,但和其他一些品牌的智能手表相比,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每隔两三天就要充电的麻烦。
由传统手表向智能手表转变,当然要从硬件设备开始抓起。欧西尼X6以一颗微处理器作为主芯片,再加上进口的石英机芯作为辅助,兼顾传统计时和智能功能。此外,欧西尼X6内置的稳定三轴传感器和心率血压传感器使得它的健康机能监测功能得到了保障。
如果拥有这样一块手表,你一定不会希望它被日常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弄得伤痕累累,欧西尼X6表盘上这块硬度高达9H的蓝宝石表盖和不锈钢表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现被磨花情况发生。
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下欧西尼X6的其他细节,在它的表盘右边有两个按键(除了表冠之外)。分布在表冠上方的按键的主要是功能是选择,而在表冠下方的按键的主要功能则是区间记步与翻页。
上面笔者已经介绍过欧西尼X6智能手表采用了无线充电模式,充电的时候只要把手表平放在充电底座上即可。充电进行时,充电底座上会有一颗绿色的LED灯闪烁,而充满电后LED灯会一直亮起。
健康监测,商务首选
欧西尼X6既可以通过手表上的显示屏显示监测数据,也可以通过APP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如果你是使用过智能手环的用户,那么上手这款与欧西尼X6适配的APP―Wearfit就易如反掌。在我们的智能手机上下载并安装好该APP之后,首先要做的是将其和手机通过蓝牙进行配对。首次打开APP,我们需要先设定好性别、身高和体重等个人资料,以提高用欧西尼X6进行一系列监测的准确性。
现在市面上的很多智能手表都存在打着智能手表的旗号,却仅有一两个普通的智能功能的尴尬。欧西尼X6在这一点上做得还是不错的,除了具备来电提醒、信息提醒、久坐提醒和闹钟等这些手环都具有的功能之外,Wearfit中还有一项功能比较人性化―这项功能名为双向防丢。我们在开启这一功能之后,当手表和手机之间的距离超过一定值的时候,手表就会通过震动来提醒用户,同时手机也会开始响铃提醒(手机响铃仅限Android用户,iOS用户只会收到通知消息)。
在欧西尼X6的自我介绍中,有一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其大致意思是:由于该智能手表首次亮相是在京东众筹上,首期目标用户群也仅是针对国内用户,所以它还专门针对亚洲人的w色和体毛进行了改进,可以比较精确的测量血压、心率等健康数据。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我们目前尚不能知,但是笔者在后面的使用过程中发现,欧西尼X6对于这些健康数据的测量准确性还是比较高的。单拿心率测试来讲,误差基本上不会超过±2次/分钟。此外,我们还可以在APP中按照日、周和月的分类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制定相关的应对方案。
虽然欧西尼X6支持时下流行的抬腕亮屏和每小时数据监测功能,但是要想尽可能的提高手表的续航能力,笔者还是建议关闭这两项功能。经笔者实测,在开启抬腕亮屏和每小时测量的功能下,手表每天约消耗10%的电量。但就算如此,欧西尼X6的续航时间也远远超过了大多数智能手表。
作为一款介于传统手表和智能手环之间产品,欧西尼X6在外观上更加的稳重大气,适合在商务等正式场合佩戴。心率、血压和血氧监测功能也非常实用,尤其是对现在生活节奏快,没时间锻炼身体的商务人士而言,欧西尼X6使他们能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
1、下载智能手环对应的应用,安装后打开.还未进行连接的时候,会提示,开启蓝牙,此处点击允许。
2、在打开的智能手环应用中,此时可以看到蓝牙的连接是已断开。
3、在智能手环应用的主界面,点击左上角的菜单按钮进入继续。
4、在出现的智能手环应用菜单中,点击设备绑定,进行操作,解除绑定也是通过这里进行的。
5、此时会出现设备连接的界面,点亮智能手环的屏幕,点击智能手环应用的搜索。
6、很快智能手环的设备连接中就会出现相应的智能手环型号,并显示为未连接。
7、点击该 未连接的设备,会出现正在与xxx绑定的提示,连接成功后,会在列表中显示已连接。智能手环绑定手机是一次性的,绑定后,断开会自动连接的。
8、返回到智能手环应用的主界面,当原来蓝牙图标变成同步图标时,说明智能手环跟手机的绑定连接已经完成。
(来源:文章屋网 )
多条腿走路,有朝一日“横”着走
今年1月,小米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德宣布,2015年小米手环销售量超过1 200万只,华米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可穿戴设备公司。本以为“全球第二大”是小米的自我吹嘘,可市场研究公司IDC在8月的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小米手环让华米在今年第二季度成为了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上排名第二位的厂商,仅次于市场龙头Fitbit。在国内,《智能手环2016年6月电商平台大数据销售及服务分析报告》显示,小米手环的市场份额接近30%,也可谓独占鳌头。
基于在手环上的成功,华米坐不住了,毕竟张爱玲曾说过“出名要趁早”,这话换到互联网来说则是―挣钱要起早。于是华米站了起来并推出了AMAZFIT运动手表。
除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是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另一大细分市场。华米之前推出的智能跑鞋,声量太小,销量和小米手环一比更是相形失色,差距不止一星半点。然而在互联网市场万万不能一条腿走路,比如很多手机厂商都在触角四伸,做这样做那样,忙得不亦乐乎,以求多条腿走路,期望有朝一日能如螃蟹一样“横”着走。华米也深谙此理,但目前它只有小米手环能拿得出手,于是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就成了当务之急。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小米手环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华米完全可以借着这股东风,一鼓作气再干几票大的。可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此次华米推出的智能手表名不叫小米手表,而叫AMAZFIT运动手表。糟糠之妻尚不可弃,让小米手环大获成功的“小米”品牌,为什么就被华米“抛弃”了呢?
有“江湖传闻”说,华米欲上市,所以要减少对小米的依赖,以求品牌独立。仔细想想,倒有几分道理―8月底华米CEO兼创始人黄汪曾表示华米上市的时间是3~5年,而2014年1月成立的华米,距离成立3年的时间也并不远了。
此外,小米手环成功之后,华米在可穿戴设备市场也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口碑,理论上具备独当一面,独立操作一款产品的能力。那么为何不将华米打造成一个独立的可穿戴设备品牌呢?这样也能创造出更多的品牌价值,如同当年步步高独立出OPPO和vivo两家公司。
而从小米角度来看,去年开始小米一直在努力撕掉身上的“潘俊北昵,就连红米手机都卖到1 999元人民币的高价,799元人民币的AMAZFIT运动手表自然和小米的最新定位不符。并且智能手表不同于智能手环,能靠低价快速打开市场,存在着不小的风险。比如作为全球手机和科技领域的翘楚,苹果依然在智能手表市场“挣扎”,Apple Watch的销量也持续下跌。所以,此次AMAZFIT运动手表没用小米冠名,也不排除小米害怕一款不成熟的智能手表砸了自家招牌的可能性。但如果运气好,AMAZFIT运动手表成功了,那未来小米可能就会以此为基础,推出一款“小米手表”。
有备而来,就能万无一失?
不管什么原因,深谋远虑也好,冲动而行也罢,AMAZFIT运动手表不叫小米手表已是既定事实。然而不叫小米手表,似乎也没有太大影响―据华米官方消息报道,AMAZFIT运动手表开卖后,第一周在天猫、京东和亚马逊全平台智能手表品类中销量均位居第一!不过谁能保证这不是须臾之势呢?
近两年智能手表市场发展迅猛,多家品牌瞄准该领域发力,除苹果、三星、联想、华为和魅族之外,豪雅、MK和卡西欧等传统手表品牌也纷纷入局。市场很热闹,可智能手表依然处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据IDC报告指出,今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表销量同比萎缩了32%,仅为350万只。2016年全球智能手表的出货量预计为2 010万只,仅比去年增加3.9%。总之,入局者越来越多,可市场却没有得到相应增长。
操作方法:打开小米运动APP,点击“我的”,找到实验室功能,打开门卡模拟,回到“我的页面”,点击小米手环,选择门卡模拟,之后按照系统提示进行操作即可。小米手环使用技巧:1、如果电池损坏,可以联系售后更换新电池,另外不要私自拆开设备安装新电池,如果损坏无法享受保修服务。
2、除了运动监测功能,手环一般具有语音助手、发短信、运动监测、睡眠监测、心率监测等功能。
资料拓展:智能手环是一种穿戴式智能设备。通过手环,用户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锻炼、睡眠等实时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手机、平板、ipodtouch同步,智能手环主体一般采用医用橡胶材质或者记忆橡胶材质。智能手环内置了相关组件,可以通过振动唤醒睡眠中的你。
(来源:文章屋网 )
1、点亮小米手环4的屏幕后,从主屏幕向右侧滑动。
2、滑动后,页面会提示绑定后可以使用付款码支付,点击下方的确认。确认后,页面会提示可以在智能手环页面查看协议,再次点击确定的选项。
3、确认后,页面会提示可以在智能手环页面查看协议,再次点击确定的选项。点击后,页面会展示绑定的二维码,打开手机支付宝应用。进入支付宝主界面,点击扫一扫,然后扫描手环的二维码。扫描后,点击同意协议并绑定的选项。
4、点击后,页面会显示正在绑定,等待绑定完成。绑定后,可以对智能手环重命名,然后点击下一步。点击后,在存入零花钱界面,可以存入零钱或设置其他支付方式。设置完毕后,小米手环4就会出现支付宝的付款码,就可以使用该二维码或者条码来支付。
(来源:文章屋网 )
从一月份CES上展示的Pebble Steel智能手表、英特尔、Garmin、Razer的智能手环,到三星Gear 2、Gear 2 Neo和Gear Fit、谷歌眼镜、三星Gear VR虚拟现实头盔、复古时尚的Withings Activité、Cogito、Jawbone UP3、微软的Microsoft Band、索尼SmartWatch 3和电子纸智能手表FES Watch。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使用Android Wear操作系统的Moto 360和LG G Watch。
Moto 360的出现,掀起了一股圆形智能手表风潮,果壳和inwatch竞相推出抢占眼球的产品。虽然后两者价格较高或功能较少,相对于搭载Android Wear系统的Moto 360来说各方面还是远远不足。在Apple Watch还未正式发售之前,Android Wear的确是目前最吸引人的系统,但是谷歌这个不懂中国市场的少年除非后续开放Android Wear第三方语言服务,否则国内销售量还是不尽人意的。
各行家都在猜测,Apple Watch很有可能在销售数字上一骑绝尘。
Moto 360
这一年来无论是展会还是电商平台上满满都是可穿戴设备,健身和运动、医疗和健康两个细分领域的可穿戴中国市场被寄予厚望。言及智能产品,可穿戴设备已成为时尚尖端的象征。但是,国内市场现状真的如大家所盼望的一样乐观吗?
在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节,京东官方披露销售排行,智能硬件前三名为三星(Samaung)、麦开(Mecare)、Fitbit。
当前大多市场机构统计的基本上是企业的出货量,而非面向消费者的销量,在此安珀网总结了京东国内几个热销品牌硬件。销售量前几名分别为ibody手环、360儿童卫士2智能手表、华为荣耀手环、小米手环。
相比国外较为成熟的市场,国内可穿戴设备处在培育市场阶段。国内厂商在工业设计、生产代工环节欠火候,相同商业模式下,做的产品还是不尽如人意。另外,可穿戴设备的销售渠道和分发渠道一部分是电商销售,如京东、淘宝、亚马逊等,一部分是自有渠道,例如与公立或私人医院等机构合作,或是B2B与企业合作打包销售;一部分是实体店销售,还有一部分是点名时间等网站的先期预定或分发。另外与之相对应的是软件和应用的捆绑销售,一个产品对应一个App,软件同质化严重,用户粘性差,商业模式尚不成熟。
在智能硬件的生态系统中,有三类主要的角色:在硬件商方面,主要依托对供应链的控制力,如美的、海尔、坎坤等;在渠道商方面,主要依托对渠道的控制力,如京东、点名时间、众筹网等;而在服务商方面,主要依托对云服务的控制力,既包括云平台服务商,如百度、阿里云等,也包括直接面向个人用户的C端服务商,如墨迹天气、友乐活等。
官网/官方授权时最主要购买渠道,占57%,实体专卖店占16%,C2C购物网站占16%,电器商场4%,展览会占3%,连锁超市占3%,众筹平台或其他占1%。智能手表手环市场主要领跑者是三星、小米。三星智能手表品牌占有率51%,小米智能手环品牌占有率34%。而科技网站是主要的认知渠道,占30%。
数据显示,在对可穿戴设备有所了解的用户中,有68.9%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可穿戴设备,只有31.1%表示不会购买可穿戴设备。在愿意购买的消费者中,35.6%可以接受的可穿戴设备的单价在300元以内,300-500元之间的占28.6%,500-1000元之间的16.7%,有19.1%表示可以接受1000元以上的可穿戴设备。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智能设备市场走向垂直细分化,360推出儿童手表,小米、墨迹、猎豹打起PM2.5的主意。而在小米等的刺激下,硬件市场正朝着零利润方向发展,这是未来的趋势,智能软硬件商只能通过内置的各种增值服务区建立起互联网化的商业模式。
对于国内的智能穿戴设备厂商而言,市场现状不容乐观,有些问题已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有人感叹,好时候还没有到来。
1.不完备的硬件产业链
产品设计完成后,却发现整个上游供应链都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零部件―这是目前不少智能穿戴设备创业团队都面临的尴尬。一些创业团队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其实有一些很好的想法,但是现在还没有办法完成技术实现。”事实上,虽然发展了几年时间,整个产业链没有完成高度整合,也没有较好的现成方案。
单是一个智能手环,就需要很多的配件。而现如今,弧形电池和显示屏等产量都不高,良品率也上不去。专为穿戴设备定制的低功耗芯片等,也没有太多可供选择。果壳电子CEO顾晓斌也坦陈:“目前的瓶颈主要涉及客制件供货周期及高性能材料的选择上,相关元器件的研发和量产离我们的需求还有一段距离,比如续航能力更强的电池和能耗更低的处理器。”
由于产业链不完备,加之创业团队研发能力薄弱,缺乏革命性产品的国内穿戴设备的市场,也并未真正形成。有迹象表明,国内热钱与概念堆砌而来的智能穿戴设备虚火,正显现退烧迹象。
前不久,咕咚网宣布完成6 000万元B轮融资。但咕咚网同时表示,未来会专注软件及数据服务,努力构建大数据平台。言下之意,这家智能穿戴设备起家的创业公司,已经开始准备转型。
2.各自为战的软件和服务
目前,国内的智能手表基本都采用深度定制的Android系统,而智能手环也多是采用蓝牙和手机APP搭配的工作方式。除了硬件操作体验非常无力,产品所收集到的数据也并未深度处理,进而无法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健身手环记录了我每天的运动数据,但只是记录数据,并未给我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一位智能手环用户这样告诉记者。他的抱怨不无道理,这样的产品真正的功能其实不在于采集,而在于获得服务。对于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我们很难确定地说它解决了什么刚需。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认为,可穿戴设备必须要和云、大数据连接在一起。业内分析师孙昌旭则表示:“这需要突破的技术是传感器技术和后台的各种应用数据分析,而这两个目前还处于比较初期或者资源十分短缺阶段。”
智能手表也存在类似问题。顾晓斌直言:“有很多宣称智能手表的产品,其实是伪智能手表。”为了迎合市场,一些创业团队在宣传上为产品套上各种流行元素,什么火就做什么!然而,这些产品上市之后,却并没有与之对应的APP可供选择,高贵冷艳的智能手表成了廉价粗糙的功能手表。
其实,这是由于硬件厂家各自为战,无法形成统一的平台和标准所导致的。主流观点认为,在Android Wear系统套件之后,这一情况将得到好转。不过,Android Wear虽然带来了较为完善的软件设计方案,但如何将产品所监测得到的数据,转化成可靠的服务反馈给用户,仍是各位厂商需要思考的问题。
两种全新的发展思路
除了问题,机会也同样存在。当整个领域都难有突破之时,两个新的思路或许值得参考。
1.非技术公司带来的机会
与Android Wear同时到来的,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消息,美国时尚配件品牌Fossil(曾推出腕式设备Wrist PDA,基于Palm OS)也宣布将成为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投身智能穿戴设备的设计和生产。可以预见,时尚品牌、运动品牌和健康设备等厂商,在智能穿戴设备新闻中曝光的次数将会不断攀升。
这些非技术公司的到来,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解决智能穿戴设备目前所存在的“逼格”低、功能LOW和实用价值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自智能手表推出以来,主要手表品牌没有跟进,部分原因是他们缺少相关储备。但他们有资金支持、设计储备和品牌效力,Android Wear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转型的可能性。如果智能穿戴设备厂商能够和这些非技术公司实现跨界合作,想必会有不错的想象空间。此前耐克和苹果的合作,就是很好的范例。
2.来自愚人节的新思路
成立16年多,它号称为智能手环鼻祖级公司,曾经是可穿戴之王。2015年初,凭借8亿多美元的总融资额估值30亿美元,大概是200亿人民币。
1年后的今天,刚刚融完1.65亿美元Jawbone,总融资额已超过10亿美元,估值却缩水到15亿美元,相当于2011年时的水平。
融资、缩水的同时,还有4%的裁员,和加入Jawbone只有8个月的公司董事长Sameer Samat的离职。
更惨的消息是,据美国财富网站引述消息人士称, Jawbone计划对外转让无线音箱业务,并且可能会退出运动手环领域。Up系列手环已经全面停产,现有库存全部出售给了第三方经销商。
一个估值高达200亿人民币公司,为何在一年时间就上演大溃败?
曾经一夜爆红,又跌入谷底
Jawbone主推3种消费类电子产品:蓝牙耳机、无线扬声器(Jambox)和智能手环。这三类产品起初都让Jawbone的名声一时无两,但可惜的是最终都被淹没在茫茫大海里。
Jawbone的创始人兼CEO拉赫曼(Hosain Rahman)是一个很能干的人。
Jawbone曾经做蓝牙耳机的时候一夜爆红,不用拿着手机就能接电话让Jawbone的蓝牙耳机在美国市场爆红。从没有投资人愿意投钱,到众多资本抢着来投,拉赫曼也迅速成为硅谷的领军型人物。
随着汽车制造商把蓝牙功能加装在汽车上,以及金融危机的爆发,2009年,Jawbone蓝牙耳机销量萎缩,Jawbone也脱离了上市路线。
Jawbone随之调转方向,研究新产品。2010年,成功推出无线扬声器Jambox,创出一个全新的消费品类。
无线扬声器,Jawbone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是惊喜,但在这个过程中去也把扬声器行业的巨头唤醒了,Bose选择花巨资保卫自己的疆土,Jawbone无法以小博大。
死在一个点上:颜值太差
2011年,Jawbone才推出第一个UP系列手环,同样好评如潮,其健康人体健康与睡眠质量的功能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健康”也逐渐成为了Jawbone公司产品的主要方向。
Jawbone的可穿戴设备坚持3点:优雅的设计,硬件与软件的功能完美匹配,数据分析改变人们的生活。
其UP系列手环定位的人群是这样的:酷、自信和健康。
一切都那么美好,外观也很有设计感,很时尚,更像是一种饰品。
但是,随着Fitbit、Misfit、三星、苹果、小米等公司强力杀入手环行业,Jawbone在一个最关键的点上落后了。
金错刀认为,这个最关键的点就是颜值。
这个颜值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是好看。当对手用太空铝、视网膜屏等材料技术进行更新时,Jawbone还是那个土土的手环。
第二是用户体验。
第一款UP手环很快开始出故障,Jawbone公司为所有要求退货的人退了钱,包括那些手环没有问题来浑水摸鱼的人。2012年,Jawbone基本上退出了健康追踪设备市场,对生产线进行了升级,并融了更多钱继续推进手环的技术研发与生产。
虽然Jawbone后来恢复了生产并重新进入市场,但是其产品仍然饱受诟病。原因之一在于其略显华而不实的设计,尽管外观很有设计感,但将所有线路贯穿整个橡胶环,反复的弯折会造成电路的磨损。
最主要的是,表面上Jawbone花时间去打磨产品,实际上市场在这期间已经严重流失,很快被后辈Fitbit占据。
这就是Jawbone与Fitbit不同,Jawbone总是想等到技术都完全成熟了之后再大举进行市场布局。
结果,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环出货量达到1970万,年比增长了67%。排名靠前的有Fitbit、小米、苹果、Garmin以及三星,想当年称霸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的Jawbone早已从榜单中消失,而小米手环成功超过了高逼格、高价格的苹果手表,小米成了全球第二大智能手环生产商。
它们的销量和市场份额都远远高于Jawbone。市场老大Fitbit的市场份额为25.9%,小米为15.4%、苹果为14.9%。在颜值的基础上,Fitbit胜在实用功能强,小米胜在价格上,苹果赢在品牌和技术上。
在后续开发新的UP系列手环的过程中,Jawbone出现过推迟上市时间的情况,原因就是不断试图调整产品所导致的。持续的变化令Jawbone无法制定长期的营销计划或者为新的设备寻找零售合作方。
没有人能搞清楚Jawbone想要干什么。Jawbone内部有人说,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想把有关新功能的想法传递给管理者,太难。
转型很难: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最近这一两年,Jawbone也在转型。Jawbone开始聘用大量的设计师和数据科学家,就为了让Jawbone的手机应用功能更强大。拉赫曼说UP系列手环是一个可以24小时与用户进行互动的设备。
去年年底进行裁员时,拉赫曼说裁员是为了精简公司,Jawbone要打造一个平台做内容。在为用户提供健康信息的同时,Jawbone也收集到了大量的用户健康数据。许多食品公司和护理用品制造商会花钱购买这些数据。
这些数据确实,非常值钱。
问题在于,想通过Jawbone的硬件利用内容赚钱,是一个典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因为现在,Jawbone的蛋,也就是硬件并不赚钱,能赚钱的部分,也就是鸡还没有生出来。
智能手环、智能腕表、智能耳套、智能虹膜、智能腰带、智能鞋……各种具备检测体征、睡眠、坐姿、脑电波等功能的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市场上掀起热潮。在媒体热捧和强大的营销攻势下,很多乐于“尝鲜”的消费者趋之若鹜;享受着可穿戴设备带来的美妙体验与保健功能。然而,也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与行业专家发现,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产业链尚未完善,产品的功能仍然存在不少局限。而对于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而言,可穿戴医疗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三大潜力和投资新宠
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当下前沿科技的热点,医疗产业则是近年中国改革的核心。当可穿戴设备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势必引发各方的高度关注。可穿戴医疗设备是将可穿戴技术应用于体征检测、运动数据统计及健康状况改善的设备统称,具备监测生理指标、记录数据、动态观察等三大作用。
据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报告显示,未来5年内,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市值将超过80亿美元(约合480亿人民币),主要受益于医疗保健类产品的推动。而根据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对移动医疗行业的测算标准,预计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人民币。可穿戴医疗设备为何会引爆中国市场?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可穿戴医疗在中国发展的三大潜力:
第一,数字医疗势不可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比重稳步上升,这与中国当前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低和供给不足形成矛盾。在中国,医疗服务的规模大约是2~3万亿人民币,占GDP的5%~6%;而在美国,这一数值是2~3万亿美元,占到GDP的17%左右。医疗服务的数字化可以缓解我国医疗供给不足,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数字医疗结合了大数据、可穿戴科技、移动终端应用、社交网络、认知计算、3D打印等前沿科技。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健康管理,维护健康的同时,节省了普通医疗检测的支出。目前,可穿戴设备已经被应用到慢性病管理、疾病预防、健康保健、居家养老等方面,如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可穿戴产品,就是美国可穿戴技术及音频设备开发商Jawbone公司推出的UP智能手环,它能监测并管理日常活动、睡眠情况和饮食习惯等数据。
第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特殊医疗服务需求。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多数家庭的结构呈现4-2-1的倒金字塔形态,即一对年轻夫妇同时要赡养四位老人,并抚育一个孩子,其中任何一个人的健康出现问题都将可能带来难以承受的金钱、时间及精力方面的压力。因此,与健康管理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正越来越受到重视。类别繁多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应运而生,方便、舒适,可实时监控老人和孩子的体征,为繁忙的上班族提供了关怀家人的更好途径。
第三,可穿戴设备综合硬件和软件的优势。一方面,硬件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终端的外形越来越小巧,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到可随身佩戴的小物件;另一方面,无线网络、云计算和社交媒体等能为可穿戴设备的用户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形成丰富多元的商业生态系统。
在这些客观因素的驱动下,百度、三星、谷歌、盛大、九安医疗等IT硬件、软件、服务提供商和医疗器械公司纷纷加入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竞争中。如九安医疗与苹果公司合作,设计生产可便携式医疗设备、手环等,检测血压、血氧、体重等基本体征,并通过APP应用进行数据记录、分析和慢性病跟踪、管理。2013年创业板“九安医疗”的股价尚在10元左右徘徊,而2014年2月一举上涨到25元以上,反映了投资者对可穿戴医疗产业前景的乐观态度。
五大瓶颈需要突破
当智能眼镜、头罩、手表、手环、脚环、睡衣、鞋子、袜子渐渐“攻占”人体的各个部分,形成人体信号的体域网(Body Area Network),人们是否会质疑可穿戴设备果真如此神奇、潜力无限?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面临哪些市场挑战?
首先,可穿戴设备应回归用户需求和价值定位。大数据、粉丝经济等新概念层出不穷。可穿戴设备外观炫酷,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吸引一部分消费者购买。但是冲动引导的购买行为,无法产生持续的购买力;已经购买的用户,也不会持续、长期地佩戴。并且,可穿戴设备背后的社交媒体、大数据和云计算,由于缺乏足够的用户群和数据积累,无法体现进一步的价值。
当下,不少智能硬件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联网而联网、为了开发应用而开发应用,未能真正抓住用户“痛点”,迷失商业模式本质的三大要素——客户价值的独特性、关键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和盈利途径可持续性。比如,基于百度云开发的可穿戴设备“咕咚手环”,主打“运动状况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无声唤醒”三大功能。但手环其实只能起到提示的作用,无法纠正用户的不良生活习惯。如何鼓励用户长期佩戴,培养用户黏性,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值得深思。
其次,可穿戴设备须摆脱“智能手机附属品”的窘境。目前,可穿戴设备大多非必需品,比起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并不具有颠覆性。众多智能手环可以记录睡眠时间和行走路径,而智能手机很容易就能实现这些功能。如盛大旗下果壳电子的一款智能便携设备GEAK Watch,可引入WiFi模块、搭配蓝牙4.0技术连接智能手机,接收信息提示、查看邮件标题等,但它仅仅还是智能手机的一种附属品。目前少量可独立使用的可穿戴产品已经问世,值得进一步探究。
第三,需要击破硬件开发的技术壁垒。可穿戴设备是人与世界沟通的新工具,开启了物联网2.0时代的大门;但与软件相比,在硬件方面,可穿戴设备面临更大的技术壁垒。如MEMS(微机电系统)承担了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重任,但中国MEMS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初创企业聚集于长三角,其技术远落后于国际巨头。此外,可穿戴设备还存在电磁辐射、电池续航能力差、依赖智能手机、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有待改善等问题。
第四,需要提升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在美国,可穿戴设备上市必须经过FDA认证,而中国尚未出台相关的监管法律或法规。可穿戴医疗设备的检测结果能否被医院认可,对可能发生的医疗事故如何处理,尚无定论。另外,即使可穿戴医疗设备准确捕捉了使用者的各种体征,它是否能妥善分析这些医疗“大数据”,得出靠谱的结果,来指导人们的睡眠、饮食、工作、运动,仍然需要临床测试来进行验证和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