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0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绿豆的生长过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夜过去,我早晨起床,看见绿豆已经把壳胀开了,当时下了我一大跳,以为绿豆已经死了。下午放学回家我去看,它已经长出胚芽来了。第二天早晨,我又去看,它已经有一寸来高,还长出了根,而且在胚芽的中间长出细细的、尖尖的嫩叶来。到第四天的时候,我去看它,已经长到四五厘米高了,而且它根上还长出了许多白色的须根。晚上它又长高了一些,它的叶子从黄色变成绿色了,而且两张嫩叶慢慢张开了。又过了几天,它的两块豆瓣枯黄了,落进杯子里。渐渐地,豆芽越长越高,叶片完全张开了,变的更绿了。
我想这几颗绿豆种在地里,一定会长的很茂盛的!
步骤:
1、钉一个大小合适的木盒,大致相当于要发的绿豆体积的15倍左右;
2、选品质较好的绿豆。把绿豆用温水浸泡到绿豆发出小小的芽。去除坏、烂的豆子;
3、将木盒底部铺上毛巾。把绿豆倒入木盒。铺平。在绿豆上再盖一块毛巾。在毛巾上再压一块木板,上面压一块重物;
4、每天浇水两次左右。浇时要让水逐渐渗透,将绿豆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带走;
5、冬季大约7天左右,绿豆芽就生成。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天,我在我家的院子里种了一些绿豆,把它们放在一个杯子里,放了一些水等它们泡。
中午,本来小小的绿豆却变成了一个个胖子,像水晶宝宝一样。
晚上,绿豆胖子慢慢的裂开了一条口,我想,它们应该快发芽了。
第二天,我又跑去院子里看,看见绿豆已经发芽了,而且身子更胖了。
第三天,豆芽又长高了一些。我心想,明天就可以吃到自己亲手种的豆芽了,真好啊。想着想着,我口水都流出来了。
第二天早上,我一起床就去看豆芽,看见豆芽已经可以做成菜了,我心里非常高兴,于是,我大叫起来,“豆芽可以吃了,豆芽可以吃了。”妈妈听到我的叫声,就说:“今天中午我们就吃炒豆芽,好吗?”我连忙兴奋地点头同意。
这次种绿豆,不仅让我发现了从绿豆到豆芽的生长过程,还让我明白了豆芽要一天一天地长高的自然规律,我们的成长不也应该是这样吗?(指导教师 姚兴桥)
当前许多课堂仍然存在着包办探究明确道理、叙述实验灌输结论、活动杂乱低效无果等问题,这些做法,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知识固然学了不少,但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桎梏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其实,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学生作为科学课程学习的主体,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一、拓展教材资源
课程标准提出“用教材教”的理念,能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融合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与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一是时间上的拓展。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应引领学生课后进行研究,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制作,通过向课外拓展,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
二是空间上的拓展。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空间的限制,许多活动不能很好地展开,这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和大自然中去进行更多的研究活动。
三是内容上的拓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教材的内容,安排他们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或者写小论文等活动。这样不仅巩固了科学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案例一:《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活动方案
“种子发芽实验”主要是探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教材主要环节:通过猜想提出问题——设计对比实验——进行实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种植绿豆芽。显然,依靠课堂40分钟是不可能完成此探究活动的,而且种子发芽的过程是阶段性的,变量的控制要求很严格,实验的数据必须准确。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题性的探究活动《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
1.分析学情
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条件有所了解,但对种子发芽的知识了解不多,对发芽条件的认识更是模糊。通过课前了解发现,学生通常认为阳光、温度、土壤、水、空气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认为光照越好,绿豆越容易发芽,芽长得越长,以为种子发的芽就是植物的茎、叶,不清楚根的形成与芽的关系。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做简单对比实验的基础,了解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
2.预期目标
全程经历绿豆发芽过程,即通过土壤栽培,探究绿豆从下种、发芽、长叶、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提出问题,合理进行猜想,根据问题猜想,找到实验条件,选择控制变量,设计实验,制定实验计划,按照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认识到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意义。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探究,整理分析数据,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真实地感受到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实验人员
实验学生40人,辅导教师1人,市场被调查者1~2人,专家1人。
4.方案详情
(1)活动内容。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温度,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
难点: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探究。
重点: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探究。
创新点: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探究。
(2)可利用的各类科技教育资源除学生家庭外,还包括菜市场、农业大学等。
(3)活动过程。
活动一:种子发芽实验
如下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每个实验两组同做。
①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②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温度;③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④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⑤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
教师要善于抓住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引导学生做延伸研究,如观察时从培养皿的底部可以看到根的状态(如图1所示),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机会,观察根的结构,认知根能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了解根的向地性,为根的研究做好知识储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材料深入探究,如选取对比实验时,同一个装置中的绿豆芽分开培养,一个放在阳光下,一个罩盒放在暗处,进行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对比实验。又如,选取另一个装置中的豆苗,分开培养,做豆苗的向光性实验。
活动二:观察豆苗的生长过程
经历黄豆和绿豆种子在土壤中种下、发芽、成长(长叶、长高)、开花、结果的过程,按时做好科学观察记录,探究分析植物生长过程、发芽率、向光性等。
豆苗的生长过程需一个半月的时间,可以让学生经历种植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锻炼坚强的意志,习得科学方法。
活动三:调查访问
教师带领同学们到菜市场调查卖豆芽的商家,请教科学专家,上网查阅资料,并写出科学小论文。
二、挖掘环境资源
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创设独特浓郁的科学氛围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理念。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把校园营造成一座科技育人的乐园,让他们置身其中,每天能感受到浓浓的科技气息,从小就受到科技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的。
案例二:动态星空
“四季星空”的观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以往采用的方法多是利用投影、活动星图,但投影出示的是竖直的平面,活动星图可视性很小,无法实现指导时共同观察,存在空间方位上的差异,教师利用这两种手段难以有效指导。
我设计了4米见方的活动星图置于屋顶天花板上(如图2所示),通过技术手段(电路驱动、led发光管、地面遥控等)调控,实现了观察、交流、指导同步进行。鲜活的动态模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夜间观星的热情。有了校内动态星空做引领、校外活动星图做帮手,教师再引领家长带领学生夜间观星画图,学习效果非常好,很容易地化解了“星空教学”的难点。
案例三:安装科技橱窗
学生小制作能将知识与探究紧密结合,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不仅丰富了学习资源,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小制作参与者毕竟是少数,如何以点带面成为一种辐射呢?
我们将三楼走廊设计成科技长廊,在楼道墙壁上安装多个活动橱窗,设计了可动手操作的实验装置,如串联并联电路、音调的高低、哈哈镜等(如图3所示),还留出了几个空闲的橱窗,作为学生制作展示平台,小杆秤、水钟、摆、小开关等学生作品成了大家争相参观的内容。作品时有更新,激励了大家创作的欲望。橱窗使学生动手动脑趋于主动,观察思考渐成习惯。
案例四:奇异的彩虹
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留心身边科学,让探究成为一种习惯尤为重要。
201 1年10月14日下午4点多,学生急匆匆地叫我到操场去看奇异的彩虹。只见在天空的右上方出现了一抹“彩虹”,可是没有下雨呀,更奇的是弧度和彩虹相反,我赶紧用手机拍下了照片(如图4所示)。面对学生叽叽喳喳的追问,我留下了查阅资料的作业,并请他们明天交流。
第二天,我们专门上了一节汇报课,先是学生反馈,我用提前做好的课件相机补充。有学生查得这种现象是环天顶弧,它是一种由太阳光折射形成的天文奇观。阳光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在距离地面约为6096米至7620米处,日光与云层中的细小冰晶扁平面相接触时,光线在每个晶体内发生弯曲,并折射出七色光谱。因为冰晶呈扁平状是六角形,它们反转了光线,形成一种倒挂曲线。我通过课件图像引导学生把它和彩虹进行比较,更加清楚了两种自然现象。
有的同学还查到了双道彩虹,知道了比较明显的那一道彩虹称之为虹,而外面那一道暗一点的彩虹称为霓,在水滴内经过一次反射的光线,便形成人们常见的彩虹(主虹)。若光线在水滴内进行了两次反射,便会产生第二道彩虹(霓)。
有没有三道彩虹呢?学生提出疑问。我上网查阅资料呈现给学生,看着他们高涨的热情我也很兴奋。顺着网页的提示,我们发现了更多的趣闻,并把知识做了梳理(如图5所示)。
学生的探究由身边的科学现象展开,获得了相关知识,圆满地解释了神秘的自然现象,增长了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三、创设实践平台
当前,学校开展科学教学面临师资、场地、器材、经费等困难,充分利用社区科技教育资源优势,依靠社会力量服务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科研机构、科技馆、气象局、水利局等单位,是中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阵地。科学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走出去参观、访问,争取器材设备或资金的赞助。
案例五:参观气象台,开阔视野
3.23是世界气象日。每年气象开放日我们都带领部分学生到气象局参观。学生在气象台天气预报室,近距离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感受卫星云图、天气雷达、数值预报等高科技的魅力。在《天气预报》演播室,学生观看科普片《小小气象站》,并在摄像机前过了一把主持瘾,再现了主持人播报天气的真实情景。气象局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和专家的互动答疑,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激发了他们的科学志趣。
气象局还赠送了《小学生防雷手册》《气象谚语手册》《气象知识手册》以及气象科普光盘等,为服务学生探究天气搭建了知识平台。经学校与气象局协商,对方同意援建学校小气象站的需求。
四、开发校本课程
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为了提高活动的高效性,我们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发了校本课程《亲历科学》,促进活动的有效实施。
《亲历科学》有明确的目标:深化科技特色文化,提升学校科技文化品味,充分体现科技示范学校的办学特色,创建创新型校园;引领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程,促进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亲历科学》系列教材包括《仰望星空》《小小气象站》《种植管理》《趣味实验》四册。具体安排如下表:
校本课程成为推动学生成长的平台,激励学生创新发展(图6为学生观测“猎户座和北斗七星”的记录)。
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更广阔天地;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教师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教师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最近,我刚看完一本书——《漂亮教师和坏小子》。这本书是《五?三班的坏小子》的续集。作者杨红樱在书中讲述了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女大学生米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聘为白果林小学六?三班的班主任,因此与坏小子“肥猫”(鲁云飞)、“米老鼠”(米奇)、“豆芽儿”(黄豆豆)、“兔巴哥”(战小欧)发生了一系列既温暖又幽默风趣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六?三班的米兰老师能把芭啦芭啦舞跳得像迪斯科那样奔放,像现代舞那样抽象,像芭蕾舞那样优雅,令全校都羡慕六?三班有一个会跳芭啦芭啦舞的漂亮老师。
米兰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别的老师大有不同,她见到两个班的男生打架,别的老师会让打架的学生写检查、请家长,学生回家后不免受一顿皮肉之苦,而米兰觉得老师自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非要请家长呢?本来嘛,有几个男孩子是不打架的?又有几个男孩子说得清楚他们为什么打架?要是说得清,他们就不会打架了。
米兰去“肥猫”家家访,米兰发现这些自以为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豆芽儿”想让米兰去他家家访,米兰编了一个善良谎言送了一个医治尿床的偏方。
人人都在赞美春天,夏雪儿却能够用自己的眼睛、用身体、用心去感受春天。有一本书上这样写过:“第一个把姑娘比作花朵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姑娘比作花朵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姑娘比作花朵的是蠢才。”人人都爱春天,都在赞美春天,夏雪儿却敢于表达她不喜欢春天,敢于批判春天。关于春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溢美之词太多了,已经妨碍了我们用眼睛、用身体、用心去真切地感受春天了。不“人云亦云”,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就像我们的班主任彭老师。有一次,一个园地的作文是要求写《植物的生长过程》,彭老师事先就让我们种绿豆、观察绿豆的生长过程、写日记,后来的作文大家就都写得既生动又具体了。
米兰老师教一个软弱的男生如何?I卫自己的尊严,同时教给他一个道理: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
在这些故事中米兰老师认识了“肥猫”、认识了“豆芽儿”、认识了六·三班。书中融入了作家杨红樱对教育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校长心目中的好老师和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否一致?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平等?书中米兰老师“把人性关怀放在首位”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给予我深刻的启迪。
五年级:李佳骅
本文对国内绿豆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对绿豆芽的继续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绿豆芽;研究;现状
1 绿豆芽生芽方面的研究
目前,对绿豆芽生芽技术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有研究利用绿豆芽生长过程,使一些微量元素在芽体内达到一定程度的富集,增强绿豆芽的保健功能。如,采用40mg/kg的三氯化铬为铬源,一次浸泡种豆24h,25℃发芽5天培养富铬绿豆芽,其铬含量为普通绿豆芽的100倍。采用壳聚糖谷酸盐对浸泡绿豆后发芽,绿豆芽的得率、茎长、茎粗、硬度、Vc含量均有显著提高。
2 绿豆芽深加工方面的研究
目前, 绿豆芽大多被作为一种简单的烹饪原料,在深加工利用及研究方面,报道也在逐渐增加。有绿豆芽饮料、全绿豆芽混浊汁等,由于豆芽汁口味太过清淡,常将豆芽汁与其他水果汁进行合理的调配,已达到调节风味、营养素互补的效果。如张明霞等将黄豆芽汁、绿豆芽汁、苹果汁等以1:1:1的比例,调节糖酸比,用0.3%β-环状糊精掩蔽豆芽生豆味后制得豆芽苹果复合饮料。王潆雪等将绿豆芽与苹果汁液,比例1∶1、汁液量为22%、蔗糖用量为7%、柠檬酸用量为0.20%制得绿豆芽苹果复合果汁,并加入0.2%~0.4%β" 环糊精以掩蔽豆芽的异味。程彦伟等对此也有研究。袁江兰等将绿豆芽经沸水烫漂后榨汁再与菠萝汁、0.1%CMC-Na、0.1%黄原胶复合后制得绿豆芽菠萝汁饮料。程彦伟等将切断干燥的板蓝根和新鲜的绿豆芽汁以1:1配合后去25%与4%白砂糖、0.25%柠檬酸、0.12%稳定剂(羧甲基纤维素钠和黄原胶1:1)制得板蓝根绿豆芽汁复合饮料。绿豆芽原汁25%、火棘果汁20%、砂糖10%、柠檬酸0.18%、山梨酸钾0.04%和水制得绿豆芽火棘果复合饮料。
陈仪男对绿豆芽真空冷冻干燥的复合渗透液预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以色泽、形态、脆度、干品率作为评价指标,经二次正交回归分析,得出经21.2%麦芽糊精+0.16%CMC+2.5%淀粉复合渗透液处理后再脱水,脱水绿豆芽的质量较好;杜卫华等报道了食盐烫漂和糊精浸泡作为预处理对真空冻干绿豆芽品质的影响,得出食盐浓度为5%时豆芽色泽较好,20%麦芽糊精浸泡30min后能提高脱水豆芽的成品率,同时,产品的口感和饱满度感观评分也最高。刘春燕将绿豆芽在0.15%柠檬酸水溶液中,90℃烫漂2.5min过氧化物酶完全失活后在0.4%CaCl2;溶液中浸泡6Omin,恢复豆芽脆性制得营养价值高于绿豆的脱水绿豆芽。
其他方面有绿豆芽腌制技术的报道和糖渍绿豆芽的加工等方面的报道。除此之外,就是郭香凤等采用在温度95℃热水中添加2%的柠檬酸, 0.15%的抗坏血酸, 0.15%的L-半胱氨酸,烫漂1min, 制得的绿豆芽罐头。
3 结论
综合以上调查,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绿豆芽菜在深加工过程方面也只局限于制汁和干燥方面。因此绿豆芽的深加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待于研究学者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H.K.,Lee K.S.,Parker M.J.,ect.Chitosan thereanent affects yield,ascorbic acid content, and hardness of soy bean Strouts J8.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03, 68 (2) :680~685
[2]张侠.绿豆芽饮料加工研制[J].食品工业科技1997,(4):47
[3]程彦伟等.绿豆芽全肉质饮料工艺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年4:48~5 [4]张明霞,张浩.豆芽苹果复合饮料的加工研究[J].饮料工业,2002,5(3):46~49
[5]袁江兰,康旭,林向东.绿豆芽菠萝复合营养爽的研制[J].饮料工业,2001,4(5):28~31
[6]程彦伟, 李勇慧等.板蓝根绿豆芽汁复合饮料的研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 年12 月第33 卷第6 期81~84
[7]王潆雪, 黄晓江, 冯翠萍.绿豆芽苹果复合果汁的研制.试验报告与理论研究.2008年第2卷第1期:18~22
[8]程彦伟等.绿豆芽苹果汁复合饮料的配方及工艺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32( 5) : 43.
[9]丁筑红.绿豆芽火棘复合饮料的研制[J].食品研究与开发,1999,20( 2) : 32.
[10]杜卫华,陈移平.前处理对真空冷冻干燥豆芽成品率及品质的影响[J].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2004,10(3):17~19.
[11]贾淑村,刘永涛,何波.绿豆芽的营养成分及生芽技术IJ].吉林蔬菜,2004(4):19
[12]陈仪男.复合渗透液配方优化及其处理对绿豆芽真空冷冻干燥的效果[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2):195~199.
[13]杜卫华,陈移平.前处理对真空冷冻干燥豆芽成品率及品质的影响[J].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2004,10(3):17~19.
[14]郭香凤等。绿豆芽罐头加工及烫漂护色工艺的研究农产品加工·学刊[J].2008年第3 期:67~70
在我们的生活中,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你就会发现任何事情都与科学息息相关。幼儿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感知着周围的世界,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往往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
当今的都市生活中,孩子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进行简单的种植活动,是他们直观感受植物生长过程的良好机会。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植物的兴趣,还能因势利导地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的爱心、耐心、责任心以及观察和比较的能力。在我们的幼儿园里有一块种植园地,学校将它分成了八小块,每个班级都分到一小块作为班级的种植园。我决定要好好利用这块种植园,培养孩子们的种植兴趣,让孩子们从种植活动中了解到植物生长的规律。
一、种植前认识种子
每次在种植活动开始前,我都会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和种子,并且提前让幼儿来认识。我发现当幼儿参与到前期的准备活动中时,幼儿会对被种植的植物产生兴趣和期盼感,因为参与其中,他们会急切地盼望着种子的破土而出。种植活动真正开始后,孩子们就会对这件事情非常感兴趣,并且非常乐意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我准备在种植区里种植黄豆、绿豆和玉米。我先开展了认识这三种种子的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认识这三种种子的名称,然后对这三种种子进行细致地观察,比较他们的不同点,黄豆和绿豆都是圆圆的,但是黄豆比绿豆要大,玉米和黄豆都是黄色的,但是玉米是扁扁的,活动中我还给幼儿较充足的时间来玩一玩,这样孩子们对种子的外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为接下来的种植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亲身参与种植活动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这次活动中,教师主要引导幼儿对种植的活动形式、内容、结果进行观察,例如,在这次的种植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探索的重点是“观察种子的出芽情况”。我将幼儿分成了三组,每组选择一种种子进行种植,并在土里插上小牌子做好标记,同时我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一本观察记录本,一旦发现种子有变化就将变化记录在本子上。于是,种植地旁常常有孩子们的身影,他们好奇地看看、指指、摸摸,还时常议论着,“这是我种的绿豆”“我的豆子要浇水了”。终于在四五天后绿豆和黄豆先开始发芽了,孩子们欣喜若狂。由此可见,给幼儿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孩子参与到种植活动中来,不但可以提高幼儿当时参与活动的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探索做好了铺垫。
三、种植后的观察
在种植活动开始后,孩子们往往会有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去发现去帮助孩子解决。黄豆和绿豆的种子种下去一段时间后开始发芽了,但是玉米却迟迟不发芽,这时一位宝宝和同伴说:我们的玉米怎么还没发芽呀?绿豆和黄豆都长这么大了。另一个幼儿难过地说“我们种的玉米不发芽了!”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进行判断:幼儿缺少生活经验,对种子发芽没有经验,不知道种子的发芽有时间的先后。这可以作为一个探究点,于是我让种植玉米的宝宝不要着急,耐心地再等待两天,结果宝宝们惊喜地发现:玉米宝宝也发芽了。
在种植的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幼儿从中获得的经验是零散的,只有通过老师的指导从而达到知识的整合。例如,“这三种种子发的芽都一样吗?”先请幼儿来说说自己已经发现的现象,然后再大家一起来观察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得到了考验,幼儿不仅调动了自己已有的经验,而且结果对幼儿来说都很有冲击力,幼儿印象深刻。
在种植活动中,教师要组织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在种子发芽一段时间、孩子们对于整个活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幼儿来说一说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发现。例如,在种子发芽后,教师动员大家一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请大家说说这三种种子发出来的芽有什么不同之处。孩子们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孩子用语言表达说:“绿豆和黄豆的芽都是圆圆的,而玉米宝宝的芽是细细的长长的。”有的孩子则借助动作模仿表现加语言讲解的形式,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将三种种子宝宝的不同发芽形态解释得更加清楚。
四、种植经验的迁移与拓展
孩子们获得经验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种植活动中,老师需要给孩子们提供不断探索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并且能将已有的经验和新的经验进行整合。例如,在第一轮种植后,我又组织幼儿进行第二轮种植。这次同样是种这三种植物,但是是放在水里培养。这样做有很多的好处,将这三种种子放在透明的水养容器中更利于孩子们观察他们发芽和生长的情况。第三次我选取另外的材料,如大蒜,将大蒜分别种在泥里、沙里以及水里,让幼儿观察大蒜在这三种不同环境里的发芽情况。这是对幼儿种植经验的另一种拓展了,在这样的种植活动中,幼儿的兴趣一直很浓,每天都要去看一看,将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河北省沧州市是全国金丝小枣主产区,国内外闻名的金丝小枣之乡。目前全市金丝小枣种植面积10.7万hm2,结果面积8万hm2,年产量24万t。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栽培模式改变等原因,病虫害发生较严重。经调查,沧州市有害虫122种,病害11种。发生较普遍,常常造成灾害或偶发形成局部灾害的有35种,最严重的虫害为绿盲蝽、皮暗斑螟等[1]。绿盲蝽以卵越冬,越冬卵主要分布在夏剪剪口、多年生枣股和其它伤口处[2]。若虫不能飞行,主要依靠爬行转移。成虫受振动或惊扰后可飞行[3],但常见爬行上树危害或转移,抗药性很强,喷药后被击昏落地,苏醒后的成虫仍能沿树干爬行上树,防治非常困难,需多次喷药才能控制其危害[4]。绿盲蝽以若虫和成虫刺吸枣树的幼芽、嫩叶、花蕾、幼果及裂果,近年来在枣产区大范围发生,已成为危害枣树的主要害虫之一[5]。为有效控制该虫的危害,提高防控效果,对枣园绿盲蝽生物学特性及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选取
试验地位于河北省沧县高川乡朴寺村和泊头市齐桥镇。朴寺村为枣树栽培专业村,枣树面积50hm2。试验地为纯枣园,株行距为(3~4)m×(4~5)m,500~830株/hm2,树龄为15~100a,树下零星种植黄豆、绿豆、爬豆及瓜类蔬菜。朴寺村试验分精细管理区和粗放管理区,精细管理区树下杂草少,能够及时浇水、施肥、夏剪和冬剪,且喷药均匀周到;粗放管理区树下杂草多,树枝过密,喷雾不均匀。齐桥镇试验园总面积15hm2,枣树树龄25a,长势良好,株行距3m×5m,管理粗放,虫害发生较重。树下间作绿豆,5月20日播种,宽度2.5m,长势良好。
1.2方法
1.2.1历期和雌雄比
取各代绿盲蝽的初孵若虫各100头,放入缸内饲养,每缸10头,每天进行观察并补充新鲜嫩枝,成虫羽化后鉴定雌雄,记录若虫的脱皮时间和成虫的雌雄数量。将同一天羽化的成虫放入田间罩有枣树根蘖苗的纱网内,每天观察成虫的存活情况和成虫寿命。
1.2.2产卵量
将各代2头雄成虫和1头雌成虫放入罩有绿豆苗花盆的纱网内,共30重复,自第5天起每2d调查1次,观察每株绿豆上的卵量及卵的排列方式。
1.2.3成虫活动规律、交尾方式及趋光性
在野外对绿盲蝽成虫进行跟踪观察,在诱虫灯下放置不同颜色的黏虫胶板,观察黏虫情况。7月上旬,在田间捕捉大量绿盲蝽成虫放入罩有枣苗的纱网内(纱网长、宽均为50cm,高1m),连续观察3d,在夜间分别用白光、红光、黄绿光进行照射,观察成虫的活动、交尾及取食情况。
1.2.4寄主
在绿盲蝽发生期,对田间的各种植物进行调查,观察是否有绿盲蝽或其危害症状。
1.2.5转主寄生规律
在齐桥镇枣园内设置3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60m×40m,各小区间隔30m,按“Z”字型在每个小区内选定10棵标准树。在每个小区的绿豆地内选择3个调查样点,每个样点1m2。10d调查1次,在上中下东西南北12个树体方位,各选取1个多年生枝梢(约30cm)进行调查,记录若虫和晃动枝梢飞走的成虫总数;对树下的绿豆采取隔板分离观察的方法,记录若虫和成虫总数。
2结果与分析
2.1绿盲蝽生殖生物学
2.1.1历期和雌雄比
在沧州地区绿盲蝽1a发生5代,各代若虫平均历期为21.6d,最长25.4d,雌雄比例平均为1.19∶1,成虫平均存活时间41.8d,最长53d(表1)。绿盲蝽世代重叠现象严重,若虫、成虫历期长,对枣树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
2.1.2产卵量
绿盲蝽羽化后1~2d即可交尾产卵,生长季节在嫩叶、叶柄、主脉、嫩茎、果实等组织内产卵,卵盖外露,卵散产,每处2~3粒,平均每雌产卵286粒。进入9月上旬,大量成虫和少量若虫陆续迁回枣树,危害裂果和嫩叶,并产卵越冬,越冬卵多产于夏剪剪口、各类伤口、多年生枣股的芽鳞中。
2.2生活习性
2.2.1若虫
若虫刺吸危害寄主植物的嫩芽、嫩叶、花蕾和幼果。若虫孵出1~2min即可迅速爬行,多隐藏于嫩芽内,不易被发现,受强烈振动可落地,并迅速逃匿。3龄若虫在空气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可耐饥饿35~47h。
2.2.2成虫
绿盲蝽成虫喜阴湿,怕干燥,避强光,高温低湿不利其生存。昼夜均可活动,但天亮到10∶00,16∶00到日落是全天活动高峰期,为主要取食危害时间,夜间基本不取食,10∶00到16∶00气温高、天气晴朗时多在叶背处隐藏或爬行,少有取食,若阴天则整个白天均有取食。绿盲蝽成虫爬行迅速、飞翔能力较强,在同一株上活动以爬行为主,当受扰时迅速起飞,1次飞行距离为3~9m,主动迁飞时为2~5m,少有连续2次以上飞行,当寄主植物能满足其食物需要时,一般不会做远距离转主。蜀葵为绿盲蝽的喜食寄主,曾在离枣树7m远的蜀葵上发现大量的绿盲蝽成虫,但在离枣树40m远的蜀葵上未发现绿盲蝽成虫。
2.2.3成虫趋光性
不同颜色的黏胶板以黄绿色的黏虫最多,黄色的次之,红色的最少。诱虫时间多集中在凌晨和傍晚,深夜基本上诱不到。夜间对罩有纱网的枣苗用不同颜色的光源进行照射,当用白光和黄绿光进行照射时,绿盲蝽成虫表现活跃,对白光和黄绿光趋性较强。
2.2.4交尾习性
交尾时间多数集中在凌晨和傍晚,交尾时雌虫在叶片上慢慢爬行或不动,雄虫迅速向雌虫靠近,然后交尾,交尾持续时间很短,一般不超过10s。
2.2.5寄主
经调查在沧州地区绿盲蝽寄主树木主要有枣、沙枣、木槿、苹果、杨、柳、梨、李、桃、国槐、刺槐、葡萄、月季花;作物及蔬菜主要有棉花、绿豆、黄豆、油菜、苜蓿、黄瓜、生菜、白菜、南瓜、君达菜、向日葵;杂草及草本花卉主要有锦葵、蜀葵、刺菜、地肤等。
2.2.6转主寄主规律
枣果进入果实膨大期后,树上环境不适于绿盲蝽的生存,大量成虫开始转移到其他寄主如豆类、白菜、杂草和棉花等植物继续危害、产卵,转移高峰期在7月初,之后枣树上虫口数量急剧减少,间作物上虫口数量增多,危害一直持续到9月中旬,9月下旬后该虫又开始陆续迁回枣树,危害裂果和嫩叶,并产卵越冬。由此可以看出绿盲蝽在其生长过程中存在转主危害的特点,具有趋嫩性,当枣树上没有幼嫩组织,不利于其吸食生存时,便会转移到其他寄主如间作物绿豆、棉花以及树下杂草等继续危害,当间作物逐渐成熟,组织变老,不利于其吸食生存时,又会回迁到枣树,继续危害裂果和嫩叶等幼嫩组织。
3结论与讨论
[关键词] 五谷杂粮 中学 素质教育
一、引言
“五谷”是养育世界各族人民的粮食,但随着今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学生辨不清“五谷”。因此,很有必要开展种植“五谷”科普实践活动。为此,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生物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成立了五谷杂粮实践小组,在飞鹅山生态园开辟了五谷杂粮实践基地,结合生物课程种植和识别“五谷”。同学们亲自动手参与,记录种植过程,写观察日记,分组交流,认识“五谷”的生长过程及果实形状和用途。
二、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宣传、理论学习“五谷”知识)
(1)给学生(初一级约500人)培训“五谷”发展的历史。
(2)购买一批农科书籍、由老师辅导学习相关种植知识,病虫害防治知识。
(3)宣传招收“五谷杂粮实践种植小组”成员。
(4)学生收集、调查有关“五谷”资料。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高粱、大豆、玉米,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
(5)制定各种种植试验方案。
2.实施阶段(2009年4月各班成立学生参与的常规性种植管理小组,全程参与种植、观察与各种种植方案的实施)
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
(1)选地整地。2009年4月1日,生物老师指导下在飞鹅山生态园南面建立了五谷杂粮实践基地,并进行整地(见图1)。整地是指耕地后、播种之前对表层土壤进行碎土、松土、平土、镇压等各种加工的作业项目。整地的目的:一是为作物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二是为保证高效、优质、低耗地完成后续作业创造必要的条件。学生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地整好,有些同学手都起泡了,但学生们很开心,因为学生们整了好几垄地,此前这可是杂草丛生的地方!
(2)测发芽率、选种。 2009年4月2日,同学们有些从家里带来了花生、豌豆、玉米、黄豆、绿豆、红豆、马铃薯、地瓜,有些从种子店买来了稻谷、粟米、棉花等种子。我们按照初一生物课本教的办法用培养皿测了稻谷、花生、豌豆、玉米、黄豆、绿豆、红豆和粟米的发芽率,发现各种子的发芽率为稻谷90%、花生88%、豌豆85%、玉米80%、黄豆90%、绿豆90%、红豆82%和粟米40%。为何大部分发芽率都超过80%,而粟米只有40%的发芽率呢?通过了解才发现:原来同学买的粟米是陈年的!看来种子也有一定的寿命。为了能提高种子品质,学生们选了粒大饱满的种子准备播种(见图2)。
(3)播种。进行出土萌发、留土萌发的探究性试验,并探究种子萌发类型与播种深度的关系。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种子的萌发类型有两种:黄豆、绿豆、红豆、棉花的子叶在在萌发后伸出土壤表层,属于出土萌发类型(见图3);豌豆、玉米的种子本身在萌发后都没有深出土壤表层,属于留土萌发类型(见图4)。
子叶留土萌发:种子的上胚轴伸长,下胚轴基本不伸长,所以子叶留在土中而并不随胚芽一起伸出土面,直到养料耗尽而死亡。子叶出土下胚轴是伸长的。花生种子兼有出土和留土的特点。反了,形成子叶出土幼苗的宜浅播,而形成子叶留土幼苗的可适当深播。这是考虑到出土幼苗需要顶土出地面,过深有可能因为其顶土力不足而出不来,子叶留土幼苗不存在这个问题。
(4)浇水。刚播完种到小苗刚长出来时,同学们争着去浇水,但我告诉学生们,浇水要讲究技巧:①要用洒水壶轻轻撒水(见图5),不能用水龙管直接喷。因为,如果水压太大会把种籽和刚长出来的幼苗冲走。②要控制水量,不旱不浇,可促进幼苗向下扎根。
(5)除草。幼苗一天天长大,可一块地里也长出了各种各样的杂草,老师教学生们要及时除草,不让杂草会抢掉作物的肥料,抑制作物生长。学生们听了急忙去掐杂草,可没几天它们总能长出来,后来有同学提出“斩草除根”的办法,用锄头小心把杂草连根除去,这办法确实很管用!
(6)施肥。现在有机食品很受人们欢迎,所以学生们尝试不用化肥,改用有机肥。学生们把生态园动物屋里养的动物的粪便收集起来沤肥,再给作物施肥,效果比没施肥的作物效果好很多。可是动物粪便毕竟有限,有同学又提出用花生麸沤肥,学生们找来一个大桶把花生麸加水放在里面沤肥,再稀释作肥水浇作物(见图6),效果不比粪便差!虽然这些肥水都是味道很难闻,可为了我们的有机食品,同学们都不怕脏不怕臭。
(7)除虫。老师还组织学生观察作物病虫害,了解病虫害发生的规律性,并从动物学、微生物学等角度来识别病虫害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史及其食性,繁殖等科学知识。为了有机食品,我们很少喷农药,有同学专门负责捉虫除虫。为了不用农药除虫,同学们用辣椒水、香烟泡水等作试验自制杀虫水,有一定效果。
(8)收获。一分辛勤一分收获,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见图7)。几个月来我们收获了花生、豌豆、玉米、黄豆、绿豆、红豆、马铃薯、地瓜、稻谷、粟米、棉花、番茄、淮山等。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有些同学不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现在学生们知道水稻成熟后收割稻谷,稻谷去壳才是大米,真是粒粒皆辛苦啊!
3.提高阶段(邀请老农、专家现场指导帮助我们提高种植效果)
(1)2009年4月12日,邀请校内外具有“五谷”种植经验的老农,给学生介绍种植经验以及交代注意事项。
(2)2009年5月9日,邀请镇农业推广站的专家来基地指导相关的种植的科普知识。
(3)2009年7月10,上午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生物教研员省课程改革专家组副组长杨计明、东莞市林科所主任刘颂颂博士、东莞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科技活动室主任高星原、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生物教研员高原等专家一行来到谢岗中学进行生物调研活动(见图8),他们在参观完校园之后对我校五谷杂粮实践活动及学校生态园建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4.总结阶段
(1)利用网络的相关议题组织同学们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讨论,在讨论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2)同学们写观察日记,写实验结论,出宣传栏,到广场、社区进行粮食安全,节约粮食的科普宣传。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以学“五谷”为依托延伸的活动,学生们学习了许多与“五”(如“五毒俱全”、“五湖四海”、“五光十色”等)有关的知识延伸。
(3)在大量的实践中总结有成效的经验,编写校本生物教材。(4)按季度出版相关的科普知识专题宣传栏(见图9)。
(5)制作专题片,在科普播放室给来宾及本校师生播放本科普活动情况。学生为主体,社会参与,教师指导的科普实践活动。
(6)成功申报2009年东莞市十大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项目资助。
三、活动效果
我们采取小组种植、开放参观,目前为止,直接参与人数120人以上,不断扩大受众面,直接受群众2000人,有家长参与,甚至阿婆都很乐于给学生们做种植示范,受到家长及社会的热情参与和高度重视,科普受众遍及到社会各阶层。通过此活动来给广大青少年普及人类最简朴的生存科学。我校“五谷杂粮实践活动”被评为2009年东莞市科普资助项目。东莞市谢岗中学飞鹅山生态园科普基地被评为2009年十大科普基地之一。
四、活动感悟
(1)几个月来,我们许多学生亲自参加了松土、整地、播种、浇水、施肥、拔草、除虫等活动,体验了劳动生活,感受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提高了对生活的认识,更加珍惜每一粒粮食了。
(2)结合生物课程种植和识别“五谷”。同学们亲手动手参与,记录种植过程,写观察日记,分组交流,认识“五谷”的生长过程及果实形状和用途。同学们不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青少年。
(3)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以学“五谷”为依托延伸的活动,使学生们学习了许多与“五”(如“五毒俱全”、“五湖四海”、“五光十色”等)有关的知识延伸,丰富了知识面。
(4)通过“出土萌发、留土萌发的探究性试验”等实验,我们总结种子萌发类型与播种深度的关系,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素养的形成,从教学评价开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一些经验,认为孩子们科学素养的形成,应从教学评价开始。
一、评一评,实验习惯形成了科学课堂上要用到的实验材料,大部分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而小部分的材料,因为实验室不具备或只凭教师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准备,就要由学生自带。如:蚂蚁、蜗牛、蝗虫等小动物。这样一来,许多问题就出现了。依赖性大的学生认为:带实验材料这么麻烦,我才不带呢?反正我们组有这么多人,肯定会有人带这些实验材料回来的,我可以用别人的实验材料做实验。于是,每次上科学课,他只是带了书本和笔。难得的几个带有实验材料的同学中,由于自私和不平衡的心理在作怪,也不愿把自己带来的实验材料与他人分享,做实验时,一边做一边用手遮挡,不让别人观看,更不用说是与他人一起合作完成了。这样,一节由教师精心策划的科学课,就在学生的遮遮掩掩、吵闹和埋怨声中结束了。我发现,若是光靠批评学生,不采取一定的评价机制,这样的情形会屡禁不止!后来,我把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实验过程的互相协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结论的得出都纳入了学生的学习评价中。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组员间互相监督,并告诉学生:这学习评价将决定着他的期末成绩的高与低。例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评价: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自评 他人评价我带来的实验材料 能带齐(A)缺一种(B)缺两种(C)一种也不带(D) 我设计的实验方案 能很好地实行(A)经同学修改后能实行(B)根本不能实行(C)我不能设计(D) 我协助做的实验 在我的协作下实验做得很成功(A)在我的协作下实验做得一般(B)我没有协作(D) 我亲自做的实验 我做得很成功(A)我需要别人的协助(B) 我想出的结论 正确的(A)我需要别人的协助(B)错误的(C)我没有想(D) 今天表现最出色的是 由于实行了评价机制,我惊喜地发现了学生自带的实验材料充实了,学生的互相协助、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的实验习惯形成了。
二、评一评,学习冲劲来了我发现,每个班上总有这样的学生:由于平时寡言少语,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协作能力较差,造成了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这些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懒懒散散、目光呆滞、爱理不理,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的。他们认为:自己永远只配当观众和配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评价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教学《植物的一生》的时候,我给每个学生都发了三颗绿豆的种子,让他们在学校的生物园里把种子种下,让他们根据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学到的知识在课余时间给种子浇水、施肥、捉虫。每隔几天后,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绿豆的成长过程,我还会发下这样的一个评价表,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学习评价。观察日期 绿豆苗号 前三名高度(厘米) 种植人 根据评价表的情况,我让榜上有名的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种植绿豆的经验。通过这样的实践和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他们都很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我惊喜地发现了:最先向我汇报绿豆生长变化情况的,是一些平时寡言少语,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协作能力较差,对学习缺乏自信心的学生;生物园里长得最高、最壮的绿豆苗,是属于他们的,那是他们辛勤劳动、努力学习的结晶。从他们快乐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他们对学习的乐趣;从他们滔滔不绝的演讲中,我读懂了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三、评一评,课外学习继续了小学科学的探究活动,不可能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有相当一部分的活动是需要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的。如观察月相、星座的变化,饲养小动物等。为了能使这些科学活动得以在课后继续开展,我采取了让学生写观察日记、画观察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些观察日记、观察画,我先让学生家长参与评价。通过家长的参与,指导和监督学生继续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这些观察日记、观察画,我每个星期收集一次,然后张贴在教室的黑板上,让全体学生参与评价。他们评价的方式不是评分,而是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如:你比我观察得更仔细!你的画画得真美!你还要继续努力!……这样,学生的长期的课外学习得以继续了,而且,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会了欣赏他人。泰勒认为:“评价过程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问题。然而教育本质上是指人的变化,即是说所指向的目标是为了在学生的行为模式中产生所期望的某种变化,这样,评价就是确定实际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的程度的过程。”他认为教学的评价必须评估学生的行为,对同一对象的评估应该是多次而不能只是一次。科学评价相对传统的测验,有着许多优点:测验是神秘的,学生不可能知道自己正确的努力方向,只知道把书中的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的机器;科学评价是公开的,它指导着学生的努力方向,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素养。科学评价是全面的,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测验是局部的,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和信心。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是从对孩子们的教学评价开始。
关键词:双辽地区;速生杨;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79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196-1
速生杨是从美洲和欧洲引进的黑杨品种当中选育的树种,由于其具有生长速度特别快、抗病、抗虫害能力强等特点,所以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与普及。
生长特性:速生杨对土壤要求不高,只要是土质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地,酸碱度适中、含盐量不高的河滩地、冲击滩、山岗丘陵均可生长,适合全国地区栽培,而在东北地区尤其适宜。双辽地区位于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三省区交界,风沙大,气候干燥,不良气候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这就决定了双辽地区对土地快速绿化的要求十分迫切。而双辽地区平地、低洼地、河滩地、沟壑和沙土地、盐碱地都有分布降雨量充足,通风良好。速生杨具有品质优良,生长迅速,抗寒搞病虫害能力较强,木质轻,易加工,好管理等特点,是在双辽建设速生丰产林的极佳树种。
1 林地的选择
速生杨可在双辽地区绝大多数范围内栽植。沙地、粘土地、中度盐碱地,速生杨都能健壮生长,在双辽地区零下28℃~39℃严寒与零上39℃~46℃高温下,速生杨不会冻死、晒死,但要营造大面积树林,必须选择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疏松且具备排灌条件的地块,山坡高地不宜营造速生杨林。双辽地区多为沙壤质土,排水良好,又有辽河流过,地下水源较充足,所以,在大多数地方,均可栽植。双辽地区卧虎镇的万亩民兵林,就根据其土壤特点,栽植了一定数目优良品种的速生杨,在双辽市区北部的辽北地区,也广泛栽植了大量的速生杨,由于长势喜人,被当地人亲切的称为“辽北速生杨”。
2 速生杨苗木的选择
经过实践验证,双辽地区可选择的有欧美107杨、108杨,美洲黑杨69、中汉杨592等,苗木的选择,对幼林后期的成长,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应该选择1~2年生,胸径1.5厘米以上,充分木质化的、根系完整发达的优质速生杨苗木,并且尽量没有机械损伤,没有病虫害损伤。
3 整地与栽植
在双辽地区,最好选用晚秋或深冬进行,这样的天气利于土壤风化,提高土壤肥力,降雪蓄积雪水,更能提高造林成活率。
先平整地面,作好排灌渠后全面深翻30厘米以上,统一挖坑50×50×60厘米,亩施有机肥1500~2000公斤,并掺入过磷酸钙40~50公斤。排沟深度1.5~2.0米,条田面积面宽40~50米。
栽植时一般采取单行2×3米或大小双行2×(1+5)米,在双辽地区推荐的造林模式为2×(1+5)米,每亩栽植110株左右。大行间也可间作作物2-3年,这样充分发挥农林间作对林木的促进作用。栽植时要降低苗木的水分消耗,增加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起苗过程、运苗过程、栽植各个环节都要注意防止水分流失。为防止水分流失造成干旱、低温冻害,插后应立即覆土,以保暖防害提高成活率。
4 抚育与管理
每年进行2~3次松土、除草,如果降雨量不够,就要进行2~4次浇水,在6~8月施2~3次氮素化肥,结合浇水,以促进肥效发挥。林下可以间作作物,如小麦、花生、豆类等粮食作物,可明显促进林木生长。林农间作,可以促进幼林的速生与丰产。在对农作物的深耕、施肥、松土的同时,又对幼林进行了抚育。品种可以选择绿豆、黄豆等低矮农作物,以保通风,互相增产。
修剪时要紧贴树着干进行修剪,使剪口尽量平滑,不要损伤到树皮,也不要留下突出的尖茬。
浇水要适时适量,按当地的气候实施条件动态管理。一般十到十五左右天可以浇一次水。由于双辽地区十年九旱,在干旱时节,可以采取漫灌等灌溉方法,确保苗木成活与生长速度。
在林木的生长过程中,修枝这一抚育环节必不可少,因为速生杨较快的生长速度,容易造成枝杈分布不均衡,严重者可在大风、大雪季节造成树干、树枝的折损甚至折断,所以,要根据速生杨的生长态势进行及时修剪,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 病虫害的防治
速生杨的优良品种,抗病虫能力较强,要以预防为主。主要容易发生以下几种病虫害。
5.1 锈病
在锈病发病的初期,每隔10~15天,喷以下农药: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1:2:200的波尔多液;也可以加喷65%可湿性代森锰锌400~500倍液。
5.2 蚜虫
发现蚜虫,用40%的氧化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喷施。为确保防治效果,可间隔数日后再喷施一次,以防止其蔓延。
5.3 舟蛾
用白僵菌粉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者4.5%高效氯氰菊酯浮油1500~2000倍液喷施。为确保防治效果,可间隔数日后再喷施一次。
6 结语
速生杨以其难以替代的生产速度深受双辽地区的广泛欢迎,正在成为改善双辽地区气候条件的优良树种,它也将进一步成为建筑装修、造纸等行业的重要原材料。掌握好速生杨的特性及栽植技术,对双辽地区林业的发展及整体气候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六大解放”思想 自然角 有效互动 实践研究
一、活动背景和理论基础
班级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是幼儿观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一个充满生机的角落。自然角活动是对幼儿进行自然生态教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均要求引导幼儿亲近大自然,喜爱动植物,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认为:“要从学校以外到大自然、大社会中求得活的教材。”“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作宗师。”“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陶行知先生在科学教育的理论中也指出:要给儿童“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要让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索感兴趣的科学现象。自然角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是非常必要的。为充分发挥自然角的教育意义,让自然角成为孩子和大自然互动的场所,我们改变以往自然角以简单呈现自然物、单纯观察为主的自然角环境创设和活动方式,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开展了如何让班级自然角和幼儿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
二、基于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理念开展的实践研究
(一)解放儿童的眼睛
通过多种呈现方式引导幼儿观察自然角中的多种自然物。大自然赋予我们各种各样的自然材料,我们可以和幼儿从很多方面收集、呈现自然角的物品。植物类:各种盆栽植物、种子、水果等,动物类:金鱼、乌龟、蚯蚓、蚕、蚂蚁等易于饲养的小体型的动物,石头、树叶、木头、羽毛等其他种类的自然物或者相应的工艺品。除了摆放在柜子上的方式,还可以有悬挂、粘贴在墙面和柜面上等呈现的方式。我们的自然角分为:
1.七彩植物园,呈现孩子们带来的绿萝、虎皮兰、发财树、文竹、吊兰、观音莲、太阳花、红掌等植物。
2.快乐农场。为了体现孩子们的参与性,我们还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用废旧物品制作了可爱、美观的种植罐,孩子们按照组别分别在种植罐中种有生姜、大蒜、洋葱、土豆、花生,我们还提供了按照1~5组标有1~5数字的生长标尺,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种植物的生长状况。
3.种子乐园。提供了红豆、绿豆、花生、芸豆、菜籽等16种豆子的实物,并将豆子装在封口的小塑料袋中,便于幼儿观察。另外,我们还提供了绿豆、花生、芸豆的发芽实验。
4.大自然拾趣。我们将孩子们收集来的各种海螺、贝壳、鹅卵石等物品呈现在透明盒子中,还将孩子们带来的小木船、海螺工艺品展示出来。
5.奇妙生态园。为让孩子们了解植物和鱼类的共生关系,我们还将孩子们带来的小鱼和绿萝等植物放在同一个器皿中进行饲养。
6.动物好朋友。展示了孩子们从家中带来金鱼、泥鳅、乌龟、泥鳅、龙虾等小动物。我们针对自然角的动植物都制作了图案明显的标签,便于孩子们认知。还在自然角上方开辟出“我的生长日记”以及“小园丁在行动”的图片区,展示幼儿种植物:大蒜、洋葱、生姜、花生、土豆的生长过程和孩子们照顾自然角的照片。
(二)解放儿童的双手
活动幼儿的身体,引导幼儿用双手自由地探索自然世界。我们引导幼儿在天天观察、亲自管理和动手操作中发现自然角中的秘密。例如,每一组的值日生会轮流照顾自然角的植物和动物,除了进行绘画形式的记录,幼儿还给已经浇水和喂食的动植物插上标有“我喝饱了、我吃饱了”的插卡。在我们的“种子乐园”,我们还打印出孩子们带来的种子长大后的植物图片,并塑封,引导孩子们玩帮种子找相应植物的插卡游戏。孩子们在这样的插卡游戏中逐渐认识了种子以及长大后的植物。在“大自然拾趣”的版块,我们也提供了木头、石头、树叶、海贝的图片和相应的工艺品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进行将原材料和相应的工艺品进行匹配的插卡游戏。我们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将“七彩植物园、快乐农场、种子乐园、大自然拾趣、奇妙生态园、动物好朋友”的分区标志表现出来,激发了幼儿管理自然角的积极性。一次,嘉嘉小朋友暑假里去海滩边玩后主动带来了很多形态各异的小石头,在晨谈的时候我们展现了他带来的小石头,宸宸说他在校外美术培训机构里学过在石头上作画。云云说也能装饰螃蟹壳,他们的提议引起大家的共鸣,针对孩子们的兴趣点,我们又发动家长带来了一些洗干净的螃蟹壳。我们组织孩子们在石头上进行作画,运用多种材料装饰螃蟹壳。孩子们将自己的石头画和螃蟹制品展示在自然角的“大自然拾趣”,孩子们看到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呈现在自然角,去自然角活动的热情更高了。
(三)解放儿童的头脑
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引导幼儿不盲从,而是要相信自己的亲眼观察和亲自探索,并将自己探索的结果记录下来。除了常规的植物生长记录,我们还开辟了一些植物实验区。例如,有一天,灿灿小朋友看到种子发芽的实验,就问旁边的涵涵小朋友:“你猜猜种子种在水里和土里,哪个种子长得快?”围绕这个问题,很多幼儿也参与了讨论。有的认为在水里长得快,有的认为在土里长得快。hh小朋友说:“我和妈妈一起玩过种子发芽的实验的,我是把种子种在沙子里的,也能发芽。”我受到孩子们的启发,在“种子乐园”开辟了“种在哪里长得快?”的实验区,提供了种有花生的装有水、土、沙的器皿,并在实验区的下方张贴了相应的记录单。引导幼儿先猜想哪个器皿中的花生长得快,然后通过实际观察,记录哪一粒花生长得快。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们发现在水里的花生长得快。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实验,才能发现植物真实的生长规律。
(四)解放儿童的嘴
在自然角活动的过程中,孩子是观察自然角、探索自然角的主体,鼓励幼儿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发现。例如,一天,梵梵小朋友从家中带来了“蚂蚁工坊”,孩子们看到蚂蚁在蓝色的“土壤”中挖道,觉得非常神奇。孩子们围绕“蚂蚁生活在哪里?蚂蚁喜欢吃什么?蚂蚁家族里的成员如何分工?蚂蚁如何交流”等方面开展头脑风暴式的讨论,针对孩子们的兴趣点,我们专门开展了有关蚂蚁的生成活动。孩子们从家中收集到很多有关蚂蚁的图片,家长们将幼儿对于蚂蚁的认识的话写下来,布置成展板展示在自然角的动物区。我们鼓励孩子们大胆和同伴、老师交流自己对于蚂蚁的认识,通过这样头脑风暴式的交流逐步积累了幼儿对于蚂蚁的认知经验,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关于自然角中“七彩植物园、快乐农场、种子乐园、大自然拾趣、奇妙生态园、动物好朋友”这六大分类,我们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如何将自己收集来的自然物进行分类。经过讨论,最终确定了这六个分区。
(五)解放孩子的空间和时间
更加广阔的大自然提供给幼儿无尽的自然科学教育素材,要提供幼儿充分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时间和机会。自然角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自然角是来源于幼儿周围的大自然。因此,我们把班级自然角的活动与幼儿生活周围的大自然结合起来,不仅仅局限于班级自然角这个小角落。例如,我们引导孩子们将在“种子乐园”进行发芽的绿豆、花生、芸豆继续移栽到幼儿园的种植园地,以延续种子的生命,在这样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体验生命旺盛的生命力。孩子们在班级自然角中体验到和自然互动的乐趣,很多幼儿还在家中开辟了一个小小的自然角,摆放了自己喜欢的盆栽植物,饲养小乌龟、小金鱼等小动物,还和家长一起进行种子发芽的实验。我们还建议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户外,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幼儿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中自由探索自然的奥秘,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框架。
在自然角活动中解放了孩子的头脑、双眼、双手、嘴巴,解放了孩子的空间和时间,而这些正是培养幼儿在自然科学的探究中的观察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前提条件。丰富多样的自然角活动拓展了幼儿探索自然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幼儿在与自然角互动的过程中,用眼睛仔细观察,用双手去自主操作探索,积极动脑、不断内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并用语言表述自己对于自然的认识和发现。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每天都能从孩子的脸上中看到探索自然的好奇和发现奥秘的快乐。孩子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徜徉在奇妙的自然环境中,在与自然环境、同伴、老师、家长的互动中不断建构自己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结构,在观察、探索自然角的过程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观察、操作实验、记录等方法。在与自然角的互动中也激发了幼儿关爱动植物、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怀,自然角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将继续深入进行如何让班级自然角和幼儿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志明.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