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秋水翻译

秋水翻译

时间:2023-05-31 09:09: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秋水翻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秋水翻译

第1篇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秋水【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秋水【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第2篇

“小姐,”门外传来一个女佣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

"HOW

are

you?"我问。

“我是来送校服的”

"OK,Come in"我轻轻拭去了一颗晶莹的泪珠。转过身去。

女佣手中的那件校服的颜色…雪一样的白色,刺痛的我的眼,

“拿回去,”我冷冷的说,女佣颤抖着走出房门。

第二天……

我很随意的换上一条蓝色的裙子,将栗色的头发很随意的散在肩上,优雅的走下楼。坐在餐桌边吃起早点,“小姐,洛林校规…。”女佣队正在吃早点我的说。“够了,你很烦知道吗?”我推开刚吃了几口的早点,走出了家。

洛林…。。

我刚走进校门,就引来一阵感叹:“这个女孩好漂亮!”“有什么!我认为她比不上林梅”在一片赞美声中,这句话格外刺耳。“林梅?莫非是她?”(林梅是我哥的女朋友,是他害死我哥) 在一片议论声中,我走进了3年9班(其实,我已经从剑桥大学毕业,读完了哈弗大学博士学位,只是因为年龄问题,我不能直接在哈弗任教。万般无奈下,我只有回到雪城,去寻找,几乎没希望找到的秋水晶。)

我推开了3年9班的教室门,过滤掉一切不屑,嫉妒还有惊叹!径自走上讲台,完全不顾林梅铁青的脸色,在黑板上写下:白兰儿。然后,轻声对林梅说:“林梅,你还我哥!!!"然后带着一缕恬静的微笑,走下讲台。坐在一张没人的桌上,听着大家的纷纷议论,露出一缕不屑的笑“林梅,我恨你一生!”我默默的说。从包中取出P5听着音乐,“白兰儿,请写出这道题的答案!”林梅叫起正在听音乐的我,我稍一愣,继而开口“22254”然后,坐了下来。

下课后,突然注意到,下一节课林梅的,“哎,无奈!”

…………。

“白兰儿,请阅读第12课课文。”林梅点起我,我站起来,看了一眼课文,继而流利的读了出来,“林梅,你忘了吗?我生在法国,长在法国。又主修法文,”我轻声说。林梅的脸顿时变得铁青。

林梅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一些怪异的文字让我翻译,我愣住了,那是一种南美土著的语言,现使用的人数以少之又少,她怎么会?“白兰儿,你哥没告诉过你吗?我在大学时主修土著语言!”林梅用口型对我说,“天哪,我怎么会呐?”我心里哀叹着,“不会么?”林梅假惺惺的问,那种语调,分明就是我以前报复她时的语气。“会”我倔强的说,尽管我真的不会!我站在那边,费尽心思翻译着,正在这时,教室门被踢开,“浩奇,你来了!”林梅有嗲倒不行的声音说那个叫“浩奇”男生推开他,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然后,在林梅走神的一刹那,他飞快的在一张纸上写下一段话,放在我面前,我明白了,他在帮我,我毫不犹豫的读了出来,林梅显然很生气,但却没表现出来,只是冷冷的让我坐下。“谢谢你,”我冲“浩奇”一笑。

…………。。

“你好,我是白兰儿,谢谢你帮了我。”下课后,我对浩奇说。

“我是蓝浩奇,你怎么这么爱说‘谢谢’?”那个男生问

“我只说了一个而已!”

“那,那个微笑算是什么?”

“什么,他懂我的笑,怎么可能?”我心中默默得想

“行了,我请你喝东西,算是谢谢你吧!”

“好,我们走吧!”

就这样,我和刚来学校的浩奇一起翘课去喝东西,

“兰儿,我们去哪?”

“你说吧,”

“你说吧”

“L.O。V。E吧!”

“OK!”

…………。L.O。V。E……。

我和浩奇一起走进店,引来了一片呼声。“无聊”我心不在焉的走着路,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浩奇连忙揽住我,不经意间,四目相对,“天哪,好清澈的目光,我快要融化了!”我心中感叹到!

“谢谢!”我红着脸对浩奇说,

“喝点什么?”浩奇很绅士的拉开椅子,问。

“这应该是我问吧!”

“呵呵,也对!”

“那你喝什么?”

“樱之泪吧!”

“Waiter,两杯‘樱之泪’”

“是,小姐。”

“你常来这?”

“这是我的店啦!”(夜儿;沉不住气的小丫头,就你家有钱!兰儿;早说晚说都一样。再说了,剧情实际你安排的!)

“小姐,”服务员端上了‘樱之泪’

浩奇优雅的端起杯子,抿了一口,皱了皱眉。

“怎么了?”我着急的问。

“没什么,就是味道不纯,”浩奇轻轻的说。

“你等等,我马上就来!”我走向了调酒台。

“她去干嘛?”浩奇奇怪极了!

几分钟后……。

“久等了,尝尝吧!这是我亲手调的!”我把一杯‘樱之泪’放在了浩奇的面前。

“果然,味道好极了!难不成,你就是那个发明‘樱之泪’的白兰儿?”

“O(∩_∩)O~,你说哪?”我调皮的一笑!

“不过,就我所知,白兰儿从不为外人调‘樱之泪’的。你怎么……?”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听到你说味道不纯时,我就很想为你调一杯,让你尝尝最纯正的‘樱之泪’”

“O(∩_∩)O哈哈~,我知道了,你一定是爱上我啦!”浩奇很自恋的说。

“哪有,你这个不折不扣的自恋狂!”我冲他吼。

……………次日………。

我走进教室,突然发现就每一个人手中捧着一大束玫瑰,我也没多想,就坐在了座位上。可是……。。所有人把花放在我桌子上,然后,每人都说“蓝浩奇送给他最爱的人玫瑰花!”“这个死人,在搞什么?”我很生气的想,不过,心中甜甜的!。

“兰儿,做我女朋友吧!”浩奇很诚恳的对我说,

“浩奇,对不起,我不想谈这些,”我很抱歉的说

“为什么?”浩奇着急的问

“因为我在找一样东西!”我很心痛的说。

“是它吗?”浩奇取出一个盒子,放在我手上。

我好奇的打开它,耀眼的光芒是我睁不开眼。几十秒后,我定睛一看,天哪!那居然是……。。只属于我的白色秋水晶耳钻, 欣喜的泪水不由得流了出来,我不顾一切的抱住浩奇。

“现在,可以答应我吗?”浩奇问。

我放开浩奇,擦了擦脸上的泪。小心翼翼的把浩奇左耳的耳钻取了下来,戴上秋水晶。

“你答应我了!你真的答应我了!”浩奇抱起我,开心的旋转,“我会对得起这枚耳钻的!”

…………两个月,风缘(一个竹林)………

“奇,你怎么知道这颗水晶是我的?”我倚在奇的肩上问。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L.O.V.E.

吗?”

“sure”

“我问你是不是‘樱之泪’的发明者,你回答是。我就知道了!”

“那你知道,秋水晶的含义吗?”

“秋水晶,世上仅存有两颗,可幸运的是,这两颗却在我的公主手上。据说,秋水晶代表幸福,当拥有者,遇到了自己的真爱,就把蓝色的送给对方,对吗?”

“嗯,很对哦!”

“对了,奇,你准备考哪所学校?”

“剑桥”

“不是吧!你该不会忘了我明年就可以去剑桥做老师了,那样,你就是我的学生!O(∩_∩)O哈哈~!"我开心的说。

“当然记得啊,所以我才去剑桥的!”

“不可以的,你去了准会缠着我,我怎么嫁人啊!”我故意说

“嫁我好了!”浩奇很开心的接了一句

“NO ,NO.我有一个学长,就在剑桥任教,人长的帅,对我又好,就嫁给他了!”我坏坏的说。

“白兰儿!你听过‘生米煮成熟饭’吗?”浩奇问

第3篇

(一)必修一涉及考点梳理――识记、理解与应用

1.大量元素有?

2.酶的本质?其单位分别是?

3.染色体的成分?DNA中的糖?

4.膜结构中的磷主要分布在?

5.单层膜的细胞器?双层膜的细胞器?

6.叶绿体中产生ATP场所?消耗ATP场所?

7.细胞凋亡定义?

8.判断: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产量越高

9.质壁分离的质指什么?

10.酵母菌有氧、无氧呼吸公式?

11.三大有机物的鉴定方法?CuSO4的作用?

还原糖 蛋白质 脂肪

12.区分实验中酒精、盐酸作用?

(酒精)脂肪鉴定: 有丝分裂:

(盐酸)有丝分裂 低温诱导:

13.水光解的场所?葡萄糖分解成CO2的场所?

14.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生理活动? 研究碳循环的方法?

15.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装置内O2量?

呼吸作用等于光合作用,装置内O2量?

呼吸作用小于光合作用,装置内O2量?

测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如何设置对照实验?

16.高温,酶失活的原因?酶的 被破坏.

17.探究“测定ATP时所需荧光素酶溶液的最佳浓度”,自变量是?

18.细胞内ATP的数量?

(二)必修二涉及考点梳理――识图、分析与计算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上清液? 沉淀物?

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出现什么现象?

该实验说明了?

有没有说明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

2.减数分裂辨图,说出分裂时期?四分体数?染色单体数?

3.基因突变概念?时期?特点?

单倍体植株特点?

无籽西瓜原理?

无子番茄原理?

4.DNA复制条件?模板?酶?特点?

在复制完成后,DNA两条子链分开时间?

5.伴性遗传特点?

6.各类育种的优点?实例 育种名称 育种原理 育种手段 优点 缺点高产的青霉菌株、黑农5号大豆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处理生物再选育 优点:提高突变率,产生新基因,创造新性状,操作方便. 不足:具不定向性,盲目性大,需反复筛选. 高杆抗病、矮秆

不抗病矮抗小麦 杂交自交选优不断自交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优点:集优、可操作性强不足:育种周期长.高杆抗病、矮秆

不抗病矮抗小麦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优点: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不足:技术相当复杂, 须与杂交育种配合.无籽西瓜 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

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优点:器官巨大,提高产量和营养成分. 发育迟缓、结实率低,一般只适用于植物抗虫棉基因工程育种获取目的基因

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优点:打破物种界限,定向改造生物遗传性状.不足:导入的目的基因不一定表达,技术复杂,潜在难以预见的风险性.白菜-甘蓝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 细胞膜的流动性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去壁融合组培优点: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杂种细胞同时表现出两种亲本的性状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7.

思考: 12号基因型及比例?

若12号与一白色雌狗,则生出沙色狗的概率为 .

8.比较转录和翻译过程?

转录翻译场所 过程1.DNA,以条链为模板;

2.DNA与RNA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关系:

3.聚合酶将核苷酸一个个连接起来 1.核糖体沿着移动;

2.携带氨基酸的进入核糖体内与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3.在酶的作用下,一个个氨基酸连接成肽链模板 碱基互

补配对 原料 产物 (三)必修三涉及考点梳理――识记、辨图与理解

1.ABCD依次代表?A B C D .

2.成分的异同: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 .

3.疫苗指?产生抗体的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的细胞?吞噬细胞的作用?

4.激素是否直接参与代谢?

5.生长素的产生、分布部位?运输特点?

6.能量流动的起点、特点?生态农业好处?生态工程的意义?

7.右图空心箭头表示什么途径?实心箭头呢?

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关系?

8.写出下图中ABCDEF的名称?

写出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三个价值,分别举例?

abc分别指什么?

(四)选修三涉及考点梳理――识记、辨图与理解

1.卵裂期特点?每个细胞的体积?胚胎总体积?DNA?有机物总量?细胞数目?

2.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内细胞团分别发育成什么?囊胚、原肠胚的特点?

3.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解旋酶、逆转录酶的作用?

4.试管苗、试管牛、人工种子、脱毒苗?

5.下图是蛋白质合成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密码子:赖氨酸(AAG),谷氨酸(GAA),苯丙氨酸(UUC),亮氨酸(CUU)

(1)遗传信息的转录是以的一条链为模板形成的过程.

(2)翻译的场所是[ ],翻译的模板是[ ],运输氨基酸的工具是[ ].

(3)图中②的最右端的三个碱基UUC决定的氨基酸是.

(五)选修一涉及考点梳理――识记

1.稀释涂布平板法?

2.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

3.如何鉴定尿素分解菌?

4.如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5.画出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装置?

6.制作果酒和果醋时如何消毒?

第4篇

关键词:文化 翻译 影响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15-02

1 引言

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是有目共睹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入于语言之中。不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就不可能掌握所学的语言。人们研究文化与语言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在单一的语言与文化中研究,也可以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与文化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不同。研究两种以上的语言与文化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就需要翻译。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在比较两种语言与文化基础上,还要研究译入语中的表达方式,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在译入语读者中的理解和反应。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总合。文化具有一贯性,持久性,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风俗习惯,服饰礼仪,婚丧庆典,节日禁忌等等。据说文化影响已深埋于人的大脑皮层(neocortex)之下,成为集体潜意识。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畴,“人类交际受情境的制约,而情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Nord:1)。因此翻译必然受原语文化和译入文化的制约,一些学者甚至提出翻译与其说是语言交流不如说是文化交流。研究不同文化层出不穷的语言使用习惯背后的本质差异,分析不同文化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态度对言语交际的影响,无疑会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带来新的启示。

2 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2.1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思维方式是“个人选择,评价和组织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将外界刺激转换为个人体验的过程(Singer,1971:1)。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不仅影响个人的交际形式,同时还会影响其他民族的反应,影响译入文化对原语文化所持的态度:是赞成,欣赏,还是贬低,排斥。

首先,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西方人偏好分析思维,尤其从中医和西医来看,迟疑就非常清楚,所谓分析思维,就是把各个现象区分来思考。北大过世的张岱年教授曾经讲过,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整体思维,笼统而不准确,强调直觉,轻视实际观察,轻视分析方法。这是讲传统的,并不是讲每个人具体是怎样,但总体上中国人受这种影响很深。中国人的思维是流水句,就像河里的浪花一样,一浪接一浪无穷尽。很多中文文章,满篇都是逗号,有的长到一句话就是一个段落。这就是受传统的中国古汉语影响,古汉语中根本没有标点符号。而英文的句子结构完全不同。一般复杂句,只有一个主句,然后在不同地方加入从属的结构,有分句,有介词短语,等等。就好像树枝与树干的关系。这两种句法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充分考虑译入读者的可接受性和理解力,译者需要尽可能考虑这一点,采用增译或缩译的方式,是译文更具有可读性。例如,“西风秋雨雁阵,衔着落日的远山交融在一起,更增添了打猎者的无限兴致”。这描写的像画一样,作为译者,就要加“autumn stream”,秋水跟西风的关系是,“ruffled by the west wind”,必须加上这个动词,再加修饰的词语,用西风来修饰秋水,还有“enbracing the sinking sun, harmoniously meged to enhance the joyo of the hunters”,此处添加了很多词汇,就是因为它需要树杈被它衔接起来。否则,在英文里完全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就因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没有交代清楚。

其次,不同的民族对外界事物的观察点和反应相差极大。据说有一位美国人,一位德国人,一位日本人和一位中国人一起参观水族馆,美国人尝尝会发出感叹:“Terrific!”赞美鱼硕大优美的体型;德国人是详细了解水温和鱼的习性;日本人是考察鱼缸的质地和成本;中国人则想知道观赏的鱼是否能吃,是否好吃,如何烹饪。这一传闻的真实性姑且不谈,但不同文化的反应的确不同。比如,美国人注重物体的大小和价格;而日本人认为颜色应该是更重要的标准(Samovar, 1981:37)。这就要求译者了解相关民族的语言和行为,理解相关文化的参照系,熟悉相关文化的思维方式。

2.2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除了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之外,不同文化的信仰,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也是千差万别。这些观念上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在语言和交际行为上表现了出来,成为翻译的难题。例如中文的九跟英文的七,都有特殊的含义,都是比较神圣,比较好的词汇。英文里有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 seven virtues, seven heavens, 中文里则是,九龙壁,九死一生,九九归一,等等。

信仰可分为经验信仰,信息信仰和推论信仰。经验信仰通过直接感受和体验而获得,因而受到地域和社会环境的制约。据说发过的男孩能轻易列举出十余种酒的名称,阿拉伯语中设计骆驼及其身体各部委的词语有数百个,而爱斯基摩人则有无说的词语描绘雪和雪的各种形态。文化焦点的差异往往会是翻译时译者出现“词穷”。例如,在高度重视人际关系的中国文化中“叔叔”一词就很难贴切的翻译成英语。要么用缩译法翻译成“uncle”,要么用描述法翻译成“uncle on the father’s side and younger than father”。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似乎都只能勉强达意。相对而言,文化对经验信仰的影响远不如对信息信仰和推论信仰的影响深远。信息信仰形成于外界舆论,书报杂志,电视电影等新闻媒介的影响。推理信仰的差异也间接地表现在不同文化的审美情趣上。例如,中国的国画虽然也有工笔画,但主流仍是求神似不求形似,注重写意和主观 表现,讲究浓淡,印象,夸张,暗示;而西方则注重客观再现,讲究光线,比例和结构。

2.3价值观念和态度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个文化的价值体系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文化价值观表现于哲学和道德观念,是一套“做出选择和解决冲突的行为规范”(Rodeach,1968:16)。价值观念往往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向文化中每个成员灌输好与坏,正与误,真与假,正与反,美与丑等标准,使人们明白应该学习什么,批评什么,捍卫什么。

首先,以“主义”这个词为例,写过《反对自由主义》,意思是不要自由散漫,不要不遵守纪律,还在文章中罗列了十大罪状。若是查英汉字典,英语里的“liberalism”现在的解释,就完全不对等了。它是一个褒义词,不是贬义词,意思是某个人政治上很开明,相信渐进之一。因此,翻译是遇到自由主义,切不可随意翻成liberalism。第二个例子: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跟唯物主义对立的,是哲学中的一个词。查到的英文是“idealism”,但“idealism”的含义是理想主义,这也是一个褒义词。比方说:“When I was a student, I was full of idealism.”意思是:“年轻上学的时候,我充满了理想。”第三个例子: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翻译在翻译里是个难题。因为个人主义,在中文里就是个人利益第一,不关心集体利益,如某人个人主义很严重。但是,“individualism”在英文中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它是相信个人权利和自由至上的一种信仰。

其次,以“狗”为例。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过去形象并不佳,所以关系狗的词语大多数都是贬义词,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头军师,狗血喷头哦,狗改不了吃屎,狗腿子,癞皮狗,走狗,痛打落水狗,等等。而在西方,狗是正义,忠诚的象征。“the dog is men’s best friend”,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伙伴,或许这是跟西方国家过去大多是游牧民族,早期发展畜牧业可能有一定关系。所有大多与“狗”有关的短语或句子都是中性或褒义的。英国人把领导称作“top dog”,将失败者或弱者称之为“end dog”。“You are a lucky dog.”,表示一个人很幸运。“every dog has its day.”,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得意的时候。

最后,年龄在许多文化中都是重要的价值观念,但在各个文化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东方文化中长者是智慧,权利和权威的象征。在中国许多地方称“老”肯定不错,如:“老师傅”,“老干部”,“老大爷”,“老奶奶”。与此相反,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级价值,青年代表着未来,象征着无限的可塑性和可能性。在人们眼中,“It’s great to be learned, it’s greater to be young. ”

3 结语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还要不断把这两种文化加以对比,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西方文化较为公正,平等的进入到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中,实现翻译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概念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王欣.纵横:翻译与文化之间[M]. 外文出版社,2008.

[3]孟红松.浅谈文化差异与翻译[M].咸宁学院学报,2010/07.

第5篇

今人阅读学习古人的文章,其十分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翻译,准确而恰当的翻译是理解与分析文章的前提。高考对古文知识的考查也明确地涉及到了翻译,然而在具体翻译时,有一些句式如果不加以仔细区分辨识的话,就很有可能使翻译不够贴切,乃至出现严重错误。其中“谓之”句与“之谓”句就像而不同,翻译时就应仔细辨识并区别。下文就“之谓”与“谓之”句式略谈拙见。

先说“之谓”句。如例:“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有人认为:“我”是主语,“谓”是谓语动词,“之”是放在主谓之间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的作用。如此分析,那么这个“者……也”判断句子应该翻译为:听到过许多道理,便凭此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知道得多,是我说的呀。这样翻译根据上下语境推测显然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再如: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同样有人会将“夫子之谓也”分析为:“夫”发语词,“子”即您,对他人的尊称,“谓”是谓语动词,“也”句末语气词。如此便理解为:是您说的呀。同样这种翻译是违背原文意思的。

由此可知,正确的辨识这种句式是准确翻译的前提。那么“之谓”句式,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句式呢?应该怎样分析才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回头再看前面的例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此句话中“我之谓也”应该是宾语前置句:“我”是前置了的宾语,“谓”是谓语动词,“之”语法功能说法不一,一说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作为代词复指宾语,并把宾语提前。一说“之”是结构助词,无义,只是提宾标志,但无论“之”作何功用,在此都不影响此句子为宾语前置句,按照现代汉语将这一句子还原,则成为“谓之我也”。那么意思就很清楚了——说的就是我呀。同理,“夫子之谓也”还原后就成为“夫谓子也”,说的就是您呀。

在先秦典籍中,“之谓”句式,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宾语前置形式。这在古汉语中是比较常见的变更动宾语序的一种语法手段。经过长久的演变,有的还用“也、矣、乎”等语气词煞尾,宾语的前面有时还加副词“其”表示某种语气。出现像“……之谓也”、“斯……之谓矣”、“此……之谓也”、“其……之谓也”变式结构。就表达方式来说,它们是总结性的判断。这种格式的使用,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诗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如: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韩愈《原毁》)。“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庾信《枯树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墨子·尚贤上》)。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所以从结构看,它是宾语前置句,基本句式为“B之谓A”。B通常是名词(含非名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和代词,用来表明谓语所涉及的对象——谁、什么,作谓语动词“谓”的宾语。翻译“之谓”式的句子时,就要将倒置的动宾语序再调整过来,“之”就无法译出,也不必译出。

从句意功用看,“之谓”句式多用来表示说话者个人对某一对象的主观认识。特别在双方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理解的争辩中,说话人常用“B之谓A”句式(B表示说话人自己的看法,A表示某一被说明的对象),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为仁与不仁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国语晋语一》)从例子中可以看出,“为仁者”认为“爱亲”才能算作“仁”,“为国者”则认为“利国”才能算作“仁”;同是一个“仁”,各有各的不同认识。“之谓”句常有施事主语出现(如此例句中的“为仁者”与“为国者”),强调的是各自的不同看法。

再看“谓之”句,从句子结构看,“谓之”句常用“A谓之B”的结构体系表判断。A通常是名词(含非名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和代词,是谓语动词“谓”的主语。“谓”是谓语动词,“之”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作为代词复指宾语。B是对A的解释说明或称谓。全句可翻译为:A叫做B或A就是B。如:“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褒禅山”是主语,“谓”谓语动词,“亦”修饰谓语动词的范围副词,“之”代词,指代前面的“褒禅山”作直接宾语,“华山”作间接宾语。应该翻译为:褒禅山也叫它华山。又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其中“谓之后洞”正确的翻译是:叫它为后洞。

从句意功用看,“谓之”句是用来表示社会上对某一对象公认的、约定俗成的说明或称谓,常用“A谓之B”句式,A代表某一被说明或称谓的对象,B代表社会上对A公认的、约定俗成的说明或称谓。如:“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鳏,老而无夫者谓之寡。”(《礼记》)。“孤”、“独”、“鳏”、“寡”是社会上公认的、约定俗成的对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的称谓。这种句子一般都省略了“谓”的施事主语(因为是社会公认而无需出现施事者),而把受施主语放在前面。

由上面分析可知,“谓之”句和“之谓”句结构相似但功能不同,不能等同视之,更不能相互替换。因而我们在阅读或写作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否则,便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6篇

折桂令·春情

徐再思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折桂令字词解释:

⑴馀香:自己就像一丝香气在此徘徊。

⑵何之:到哪里去了。

⑶证候:即症候,疾病,此处指相思的痛苦

折桂令翻译:

生下来以后还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了相思。身像飘浮的云,心像纷飞的柳絮,气像一缕缕游丝,空剩下一丝余香留在此,心上人却已不知道在哪里去留?相思病症候的到来,最猛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灯光半昏半暗时,是月亮半明半亮的时候。

折桂令阅读答案:无

折桂令创作背景:无

折桂令赏析:

此曲写得真挚自然,纯乎天籁。题目为春情,写的是少女的恋情。首三句说少女害了相思病,不能自拔,感情波澜起伏。三、四、五句写少女相思的病状,用浮云、飞絮、游丝比喻她病得魂不守舍,恍惚迷离,十分贴切。六、七句写病因,游子一去,徒然留下一缕余音,彼此没法相见,只有望穿秋水地盼望。最后两句点出相思病最难捱的时刻,灯半昏,月半明,夜已阑。半明半暗的光景,最能勾起相思之苦。这意境与李清照《声声慢》词所写“乍暖还寒时侯,最难相息”相近。此曲押韵有其特色,开头处连用“思”字三次,结尾处连用“时”字四次。连环重叠,写法大胆而自然,颇得本色之趣。徐再思擅长写相思之情,他另有一曲《清江引·相思》说:“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也写得真率坦诚,不假辞藻而墨花四照,与这首[折桂令]异曲同工。所以,《坚瓠壬集》卷三说这两曲“得其相思三昧”。

第7篇

在中国封建社会,朝廷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熟读四书五经,在科举考试中一举高中,登上仕途,成为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尤其到了明朝,统治者阶层把儒经当成全天下唯一的学问,认为自然科学无用,排斥先进思想和科技知识。读书人必须死记硬背朝廷编撰的《四书五经大全》。八股文更是把“死读书”,“读死书”推到了极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但读经仍然是学校里学习的主要内容。1912年,以先生为总长的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突出强调废止清末中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读经。1919年开始的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言文一致”。提倡打倒孔家店,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了后来对国学的忽视,国学开始衰落。在七十年代末,整个社会刮起了一股重理轻文之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务实者们觉得学习理工科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创造物质财富,而文科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叶圣陶先生和柏杨先生都认为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大大脱节,应该扔进故纸堆。而二十一世纪初,国学热又悄然兴起,儿童读经再度回归。文言文的废与兴,似乎总在不停地交替上演。

中学生为什么要学文言文,综合现有看法,总结下来有以下四点:

1.可以提高学生现代汉语语言水平。

2.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

3.对学生将来从事古代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的相关工作有重要作用。

前两点尤其重要,第三点只是针对将来从事研究古代文献的少数专业人员,因此在此不予以讨论。

首先来看第一点,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现代汉语语言水平。王力先生指出:“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段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里继承和发展过来的。”“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其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前一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古代汉语词汇是以先秦词汇为规范的,所以文言词汇及各个词的词义相对稳定性。现代汉语从古代汉语中继承了大量语汇,现代汉语合成词的结构方式和古代汉语类似,现代汉语语素由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演变而来。各朝代典籍浩如烟海,璀璨如天上繁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出一万多种文献资料,达十万多卷,加上未收录的,大约八万或十万种,卷数更是无法统计。先秦的《诗经》及史传散文、诸子散文,秦汉时期的辞赋、乐府诗,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骈体文、五言诗、七言诗、乐府民歌,唐代的古体诗(复兴)、近体诗、新乐府、古文(复兴)、传奇,宋朝的词,元代的杂剧、散曲,明代的戏曲、小说,清代的诗文、散文。篇篇语言凝练,行文优美,遣词华丽,思想高尚。

每个汉字,都是经过千百年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浸润,生活经验的凝聚而创造出来的。以汉字“秋”为例,秋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只蟋蟀。虫以鸣秋,借以表示秋天。秋现在的字形是“禾”加“火”。秋天,禾苗经过像火一样的阳光的灼晒,变得金灿灿,所以秋天又称为麦秋,金秋。“秋水”指秋天的江水,雨水。在王勃的《滕王阁序》里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水还可以比喻明澈的眼波。唐自居易《宴桃源》词:“凝了一双秋水。”元赵雍《人月圆》词:“别时犹记,眸盈秋水,泪湿春罗。”而“秋波”,形容美人的眼睛如秋水一样清澈。单单一个汉字背后就有如此多的意义。

现如今,网络上的不规范用语以及深受年轻一代拥护的火星文铺天盖地、泛滥成灾。这些随意加工创造出来的语言,已经把话语意义瓦解到了分崩离析的程度。如果说火星文是年轻人个性张扬的凸显,那么口水话直接体现了语言能力的匮乏和思想的苍白。长期使用和接触此类语言的中学生,语言能力一再被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捍卫汉字的纯洁和优美,也是语文教师面对的任务之一。

第二点,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立足的根。中华文明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有的通过口口相传,其他的大部分凝聚在一卷卷古籍里。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过去,尽管物质条件如此匮乏,但古人的精神却如此富足。学好文言文,才能汲取古人智慧,服务现在,做到古为今用。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出自《周易》乾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周易》坤卦的“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我们经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其实是出自《庄子・山木》,原文是:“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除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外,学习文言文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比如旧时儿童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里面都对为人处世做出规范。《三字经》中“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千字文》“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弟子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要重视文章整体深意的挖掘,在文言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人文教育。教师不应把文言文教学简化为古汉语教学,只是机械地把晦涩的难词翻译成对应的白话文,却忽略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要了解文章所包涵的气节,修养,情操,哲理,通过诵读,从中体会中国古典诗词作品的意境美,音韵美,结构美,语言美,思想美。读登岳阳楼能体会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广阔胸怀;细细品读王勃的《滕王阁序》,会发现词句背后的“舍我其谁”的磅礴大气;读李密的《陈情表》,感受到他对祖母的孝心;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是显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现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

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文言文教育的功能,清楚地认识它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通过文言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第8篇

什么是被动句呢?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在动词谓语句中,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施动者,这样的句子叫主动句;如果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受动者,这种句子就叫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为了突出宾语的受动地位,一般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但为了不改变句意,必须在动词前加“被”“让”“叫”等词,让动作的施动者成为宾语。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用被动句表达句意,只不过使用形式要比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复杂得多,其句子的结构方式也和现代汉语不大一样。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八种形式辨识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1.……于……句式,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2.……受……于……句式,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见……句式,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4.……见……于……句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5.……为……句式,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6.……为……所……句式,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7.……为所……句式,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8.……被……句式,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注意事项

除了掌握上述几种形式外,具体运用时还要注意几点:

1.并非所有的“……于……”句式都表示被动。

“于”字是文言文里使用较为广泛的一个介词,表示的意义、关系也较为繁多,同样作为介词结构的句子,如何判断是不是被动句呢?

首先,看“于”前面是动词还是形容词,如果是形容词,一般是表比较,翻译成“比”,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其次,如果“于”前面是动词的话就要看“于”后面的成分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还是动作行为产生的时间、处所、对象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句中,“廷”是“设”的处所,所以这句话不是被动句。

2.并非所有的“……见……”句式都表示被动。

“见”的义项也很多,怎样判断是不是被动句,就要看“见”后面是什么词,如果是名词或代词,那么“见”便成了及物动词,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见”后面是动词,那么就要考虑到“见”前面有没有动词的承受者,有的话,此句是被动句,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我)是以见放”(《屈原列传》);如果没有,“见”本身可能就是这个动作的承受者,那么这个句子就不是被动句,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见”就是“背”的承受者,相当于“我”。

3.并非所有的“……被……”句式都表示被动。

判断句子是否是被动句关键要区别“被”的词性,因为“被”常作名词或动词用,直接用于动词前组成“被+谓语”的格式时,才表示被动,如“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4.有些用了使动用法的句子,在意思上有时可理解为被动句。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报任安书》)这句话中的“辱”属于使动用法,“使……辱”。按照主动句翻译则句意为:“最上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从文意和语气上看此句应该突出强调“辱”的宾语“祖先”所以我们把它按照被动句的要求译为:“最上是祖先不被侮辱,其次是自身不被侮辱。”两句比较,显然是被动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依据上下文意是否贯通,风格是否一致,是否更符合作者的意图而定。

5.还有一些句子虽然没用任何的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但是依据上下文表达的意思可以确认这些句子为被动句。

第9篇

“对文”这个词本身就含有“相对为文”、“对举”等意思。“对”是“相对应”或“相对称”的意思;“文”指的是“文字”,也就是词或词组。“对文”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或词组。“对”“文”连起来作为一种修辞或训诂使用时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的词或词组,意义相同相似或相反,意义相同比相反更常用。古人行文忌用语重出,在遇到上下文有重复的词语出现时,往往用近义词或同义词来替换。古人或称作“错综为文”。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能使语言凝练传神,富于变化,增强表现力。利用这种同义词替换的特点,可以据已知的词来推断未知的词义,有时虽然不能解释的很准确,但至少可以弄清楚释词义的大致范围。这对我们学生理解文言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对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举例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运用到了“对文”这种修辞手法,当然以文言文居多,还有相当多的现代文中运用的成语用了“对文”这种修辞手法,如张洁的《我的四季》中的“怨天尤人”和“幸灾乐祸”。

(一)“对文”在中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举例分析

1《.庄子•秋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课文注解将“少”解为“小看”,将“轻”解为“轻视”。其实,这二者并没有什么差别,小看就是轻视,避复而已。?

2.苏洵《六国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与“愈”意义相同,都是“更加”的意思。

(二)“对文”在中学语文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举例分析

教材中现代文里也有“对文”这种修辞的出现。而且很多现代文中运用的成语运用了“对文”。

1.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尤其是其中的精彩语句:“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其中“骄傲”和“自豪”意思相近,但用词有变化,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对文”。

2.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山也虚无,林也缥缈”。“虚无”和“缥缈”很明显在这里是一个意思,运用了“对文”。

三、“对文”在高考中的举例分析

江西省语文自主命题的翻译题有一句是: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分析:此句中的“急”有急躁、紧急、急速、紧、迫切等义,到底应取哪一个呢?其实上面没有一个适合,那么“急”到底该怎么翻译呢?如果学生知道这句存在古汉语修辞中的“对文”现象,根据下文的“宽”是“宽松”之义,很快可得出“急”是“严厉、严猛、严酷”之义。可见,了解古汉语修辞方面的知识很重要,很实用。

四、成语中“对文”的举例分析

第10篇

牌名是企业文化的缩影和体现,对消费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和亲近力,能够缩小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区分不同企业之间的产品,从而便于产品的广告实施和推销。同时,牌名又是消费者偏好、习惯以及心目中对产品质量的选择依据。因而牌名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取一个既符合产品性能特征又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名字,无疑会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有太多好的牌名让产品开始广为人知,甚至神奇般地带动了一个新品类的茁壮成长,比如商务通、康师傅、背背佳、娃哈哈等品牌便是如此。

当然,一个单独的品牌名字仅仅是品牌规划的一个元素,公司的运行还需考虑命名战略、体系协定,以及产品、服务与其他相组合因素的清晰定义和有效沟通的层次。品牌命名法则应定义合适的词汇,以清晰地表达品牌的价值主张,避免产品和服务之间的混淆,从而区隔竞争对手,有效建立品牌资产。

给新品牌、新产品取名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优劣分水岭。根据行业性质、产品性能,按照汉字原理、CI原理、美学原理,参照地理、人文知识,加强创意,注入文化内涵,恰当定位,综合分析,并结合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广告设计、品牌设计等多方面要求,这样才能创作出易于识别、传播,利于企业发展的优秀品牌名称。

笔者在此总结出一些命名技巧,供大家参考。

命名要与产品的特征和功用相关。如电风扇用“顺风”、收录机用“声宝”,这些都是很好的名字,既能体现商品特征,也道出了它的功能;要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让人在欣赏夸饰巧喻的愉悦中达到记忆的目的。例如霞飞牌化妆品的“霞飞”二字暗引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名句,寓意使用该化妆品可使人永葆青春红颜,神彩飞扬,给人以高雅华贵的美感;要易于传播,不致混淆。例如用“长城”、“海河”等给产品命名,则易于与同名非同类产品所混淆,它不可能成为一种产品及其特征的代名词,因而对创立名牌和人们认牌购货是不利的。

产品命名要讨口彩,朗朗上口,容易辩认和记忆。例如,香港产的一个领带名叫“金利来”,就讨了口彩,朗朗上口,“金钱、红利一起来”之喻意,也对其销售起了推动作用;要字音和谐,韵味悠远。如“茅台”、“凤凰”均为叠音词,读起来朗朗悦耳、众口成诵;若是出口商品,还要注意世界各国发音的不一,因此,对于国外引进、合资生产的产品进行命名时翻译要灵活。例如,leftmidazole可译为左旋咪唑,但这种化学名称难为大众理解,而根据它的功用译为“肠虫清”就很好,能使人从汉语意思中了解产品的涵义和作用。

最后,产品命名还要研究消费者的喜好和禁忌。尤其是出口产品更要注意了解所到之国的习俗,切勿犯忌。例如“山羊”品牌在我国可用,但在英国不能用,因为山羊在英国民俗中被喻为“不正经的男子”,作商标当然就不合适了。

第11篇

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感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呢?笔者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利用工具,让预习成为文言文学习的重头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提到预习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预习先行解决一些学习任务。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对文言文有排斥感,但都有一颗上进的心,对教师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教师要引导他们利用《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词典》和互联网资源作为自主学习的帮手,特别是在预习过程中,设置导学学案明确学生预习的任务,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来完成学习任务。设置任务时注意学生的层次,难度尽量简单点,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置感兴趣的学习任务,由此逐渐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吸引过来。在教《鸿门宴》一文时,笔者要求学生预习,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借助字典去理解文章的内容,设置了司马迁、刘邦、项羽的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它在整个楚汉斗争中起着什么作用?课文节选部分以什么开始,以什么告终?为什么刘胜项败?等自学任务。学生对照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讲述,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任务都熟悉了,他们自然体会到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快乐,提升了学习兴趣,进而求知的欲望就会增强,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文言之美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离不开网络,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正面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网络这个大平台,查阅到学习中需要的资源。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篇目都是经典,很多历史事件、名人故事都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或者微电影,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观看影视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鸿门宴》、《孔雀东南飞》时,由于文章较长,人物关系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而电影却能很好的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出来,学生就会产生极大兴趣,并且会根据剧情发展对照原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对文言文的翻译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文言文的音韵美在抑扬顿挫、平仄压韵中得以体现,发现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是在诵读过程中。“诵”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熟读成诵,这样既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积累,也可以培养语感,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真挚情感,陶冶学生性情。笔者利用晨读和晚自习前十五分钟的经典诵读时间开展诵读,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诵读方法进行指导。学生在诵读中,遇到稍难的课文如《琵琶行》,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读前听录音或者教师的范读,以便从句读的停顿和抑扬顿挫上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在遇到短而易的课文如《秋水》,可以让学生直接朗读,以培养语感,加深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处理好细节,在诵读中体会文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文字中的音韵、情感之美。

三、利用教法改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是以教师串讲为主,老师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个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文言文课堂就没有活力。要让文言文课堂焕发生机,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中职学生尽管基础较差,但多年的语文学习,对文言知识还是一些积累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焕发活力。学生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既能掌握知识,还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在教《秋水》时,笔者采用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通过河伯、海神等角色的扮演,使对话场景得以再现。有的小组还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编,由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学生表现很活跃,初步领会到了做课堂主人的自主性。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顺畅地将文章大意弄清楚,成就感便油然而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也就与日俱增。

四、利用国学经典,让学生体悟文言文的内涵

中职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在学好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是重要,但通过文言文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更重要。中职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大多是经典国学,这些经典蕴藏诸多思想美德,能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见贤思齐,行有标杆,德技双修,促成“工匠精神”的养成,早日成为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感受古人精神境界的同时提升自我修养。

如学习《国殇》时,通过歌颂为国壮烈牺牲的将士,学会咏唱爱国精神的赞歌和对国家的责任心;学习《陈情表》,通过感受李密的“孝”,学会慈孝;学习《秋水》,知道山外有山,学会要有谦虚的心;学习《师说》,知道术业有专攻,一定要坚定理想学好技能;学习《侍坐》,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自己的志向。

第12篇

六、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称凝固结构,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

⒈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询问或反问,意思是“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如,2009年安徽卷第7题中的⑶题: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这里“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有时连在一起用;有时分开,中间夹进名词或代词,形成一种表疑问的固定格式“奈……何”、“如……何”、“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为“对(拿)……怎么样(办)”。如,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译文: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⒉有所……、无所……

意思是“有(或没有)什么……”。“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字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这个短语充当“有”或“无”的宾语。如:2009年湖北卷13题中的⑶题: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译文: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⒊有……者

常用于叙述的开头,以突出叙述的对象。有时“有……者”是定语后置的一种形式。如:楚人有涉江者。((《察今》)翻译时,让“有……者”作“人”的定语,即“有个乘船过江的人” 。 “有……者”如果没有这种修饰关系, 就不是定语后置。如,如2009年辽宁卷第7题中的⑵题:

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译文:有个彭城人刘融,讨饭病重,无家可归,朋友把他抬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来接待他。

⒋宁……耶

表示反问 ,意思是“怎么能……呢”或“难道能……吗”。如2009年福建卷第4题中的⑴题:

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译文: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⒌何以……哉(何……焉为)

这是表示反问的一种形式,意思是“有什么……呢?” 如2009年重庆卷11题中的(2)题:

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常见的格式是“何以……为、何……为”,意思是“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

这里“为”是语气词。“何”字可换用别的疑问代词,如,“奚以……为”、“恶以……为”、“安以……为”,意思不变。

译文: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⒍莫如、莫若

意思是“不如”、“没有……比得上”。如:2008年全国I卷11题中的⑴题:

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⒎得无……乎、得无……耶

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莫非……吧?” “该不会……吧?”。如2008年北京卷8题中的例句:

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译文: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恐怕会有伤教化吧?

⒏何……之有

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呢?”,“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2008年天津卷15题中⑶题:

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这句中“此何难之有焉”,即“此有何难焉”,意思是:这样有什么困难呢?“以为”即“以(之)为”,介词宾语省略。

译文: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⒐若……然

相当于“像……一样(似的)”,如“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或相当于“像……这样”。如2008年上海卷19题中的⑵题:

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译文:即使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

“非若吏人、百姓然”中的“若……然”,即“像……这样”。

⒑“非惟……抑亦……”连用

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如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陈寿《隆中对》)如2009年江西卷第13题中的⑶题:

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译文: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下列几种固定式,近三年虽未考查到,但也不可忽视。

⒈“无乃……乎”

表委婉的商榷语气,意思是“恐怕……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奈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部队精疲力竭,远方的对手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⒉孰与、与……孰……

表示比较和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个(厉害)?

⒊不……亦乎

表示委婉的反问,意思是“不是……吗?”或:“”岂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⒋何所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意思是“……的(人、东西、事情)是谁(什么)?要根据“所”字后面的动词灵活翻译。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

“何所营”就是“所营者为何”,直译:经营的东西是什么?

译文:卖炭得到的钱作什么用?

⒌有以……、无以……

就是“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所以”和后面的词语组成名词性短语,作“有”、“无”的宾语。意思是“有什么可拿来来……”、“没有什么可拿来用来……”。如:

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译文: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

⒍“庸……乎”连用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⒎“……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格式,意思是 “说的就是……啊”。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译文:听到许多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⒏唯(惟)……是(之)……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有强调意味。如:

诸君而有意,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译文: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看着我马头的方向来决定进退(意即听我指挥)。

余,指我;瞻,看的意思,做谓语动词。原语序应是看我的马头,也就是将宾语“马头”提前了。

再如:

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

文言文翻译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

一是语言标志意识:如“者”、“也”常表判断句;如,“为……所……”、“见……于……”等表示被动。如固定格式,都有特定语言标志。

二是具体语境意识:如2008湖北卷13题中的“当夙夜以继志为事” 句,其中“志”承前省略“ 章君”,定语省略,“为事”承上文“乃辟塾聘师”,应补上动宾短语“办好义塾”,译文才文通字顺。再如动词意念上表被动句,省略句的成分怎么补,都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理解,准确判断,准确翻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