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时间:2023-05-31 09:09: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问题

第1篇

关键词:社会变迁;农村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本文为2015年河北行政学院年度科研项目(2015XYKT025)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日

一、影响农村环境的社会变迁因素

(一)社会结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不断向前推进,农村社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从宏观方面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变化对农村环境影响颇深:一是乡镇企业的崛起;二是城市工业的下乡。乡镇企业为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因沿用高消耗、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投入多、利用率低、效益差、排污量大,给广大农村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与此同时,城市的环保政策日趋严格,环境成本较高的企业逐步向农村转移。地方政府基于税收等硬性指标的考虑,对一些在城市无法落脚的冶炼、化工等高污染企业伸出橄榄枝,企业产生的工业污水、有害气体甚至不加处理便直接排放,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二)生产方式变迁。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带来了乡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在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以精耕细作、小面积经营为特征,用农家肥培肥土壤,以人力、畜力进行耕作,采用人工措施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但随着现代农业发展,人们逐渐吝啬人力的付出,依赖化肥提高土壤肥力,依靠农药控制病虫害,以粗犷的机械化代替精耕细作,单位面积的耕地产量在短期内迅速提高。缺乏环境知识和环境质量敏感度的农民在此驱动下,越发盲目地使用农药、化肥,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威胁。

(三)生活方式变迁。传统农村基本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状态,乡村生活系统自成体系。粮食、衣物自给自足,而且形成自然的循环系统,浪费非常少,如旧衣服可以浆洗后做小被褥、纳鞋底,餐饮泔水可以饲养禽畜,人类粪尿可以在猪圈堆肥。那时的生活化学品用量很少,人们刷洗餐具使用麸皮、洗衣服用碱面,基本不会产生污染。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商品化生活方式成为农村主流,衣服更新很快,化纤旧衣物大量堆积,甚至被直接扔至田野沟壑中,难以自然降解而成为环境隐患;化学制品的广泛使用,导致生活污水量剧增,但农村很少有污水收集设备,更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环境问题如影而至。此外,对塑料包装的依赖、一次性用品的普及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农村生活环境的恶化。

二、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社会变迁是一个自然的客观过程,它并不必然带来环境问题。农村环境之所以日益恶化,其根源在于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和观念未能随社会变迁过程而做出相应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体制。城乡二元结构固化。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与其相关的管理模式,是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第一,与城市相比,农村一直处于被剥夺状态,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落后。但在商品经济的快速冲击下,农民的消费需求却不断上升,由此带来更大的改善生活的压力。在生存挤压之下,农民无心也无力顾及环境质量;第二,我国对城市和农村的环境实行差别化管理,城市基本都建有垃圾回收处理站、污水处理厂等排污系统,但农村排污设施落后,农民只能将生活垃圾和污水随意倾倒,造成了农村耕地、水源和空气污染,影响了农民的生存环境。因此,要想真正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就必须消除城乡二元模式,在城乡一体化理念下对城乡环境同级保护、同等治理。

(二)机制。基层政府组织弱化。村委会作为基层政府本应是农村环境治理的最佳机构,但其在现实中并未发挥足够的作用。一方面大部分村委会作为政府下属机构的色彩较浓,作为农村自治机构的色彩较淡,在GDP至上的政绩论指导下,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在于发展经济,作为基层代言人的村委会也自然如此,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还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改革之后,特别是随着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村委会在村庄中的凝聚力和话语权逐渐降低,单凭一己之力很难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提供公共物品,导致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对农村环境治理有心无力。

(三)观念。农民群体边缘化。在众多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的文本中,农民大多被冠以“环保意识薄弱、环境素质较低”的表述,诚然该群体是部分环境污染的直接制造者,但若将责任全部推给农民,则未免有些偏颇。其致污行为的发生除了上文提及的基于经济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一直未被整合进环境治理体系中。我国现行的农村环境治理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忽略了发挥公众参与的基层力量。这不但使农村环境治理和监督成本高居不下,治理的效果与目标预期产生严重偏差,同时也使农民处于边缘化,常常成为旁观者、被动者甚至是对抗者,农村也成为环境纠纷的多发地。

三、农村环境治理建议

第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将城市和农村的环境治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和布局,实行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一方面坚决杜绝城市污染和农业污染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增强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中的重视力度,如加大农村地区环境公共设施和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的投放力度,通过政策扶持和财政激励等物质引导措施鼓励农民采取环保的生活方式,利用财政支持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第二,加强基层建设,发挥村委会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对村委会成员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补充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思想动力;支持村委会为环境治理和环境维权而合理进行的资金筹集活动,与此同时制定资金管理细则进行监督;强化基层组织的环境保护职责,把农村环保指标纳入县、乡、村三级政绩考核体系中,促进政府对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视。

第三,建立农民参与机制,创新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农民是农村环境的直接感受者,也是环境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其真正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首先,开展环境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的环境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其次,要做好环境信息收集和公开制度,让农民能及时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情况;再次,培养以农民为主体的环境治理社会组织,让农民在组织框架和制度约束下履行治理环境的义务;最后,通过市场手段激励农民积极参与,由此实现政府引导、市场激励、社区自治、农民参与四位一体的农村环境治理新模式,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改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桂英.生存方式与乡村环境问题[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第2篇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在我省经济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省富民强民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这对我省农村的发展既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更高、更明确的要求。然而随着我省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解决好农村水污染问题成为我省农村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59

1我省农村水污染的现状

我省大多数农村水环境已经收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我省农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并且还严重威胁到农村村民的饮水的安全和健康。水是我省现实与未来矛盾最激化和最早爆发的领域,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也必定是环境领域最重要、最紧迫的主题。我省农村的水污染事态越来越严重,加强治理势在必行。

2农村水污染的原因

2.1重金属的污染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高科技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如农药已经成为获得农业高产的手段,但农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农药的大量使用,某些农药在其组成中含有重金属,经常使用这些药物容易引起重金属污染。而在农村却普遍存在农药滥用的现象,在河流湖边还会看到许多遗弃的农药瓶;生活中的垃圾也会存在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单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池,由于农民缺乏对电池污染的准确认识,因此大多废电池同其他垃圾一样被倒进河道中,电池的主要成分是锌、汞、铅、锰等金属物质对水污染极大。

2.2无机物的污染

经过几年的发展,村民不再向过去一样对农田施加农家肥,而是更多的使用化肥,化肥中的氮磷钾元素,它们会随着水流入到河流,、渗入到地下中,这是水中的无机物含量增加,再者牲畜养殖规模的扩大,且处于无须的养殖状态,大量的牲畜的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水质的污染更加严重,导致淡水中频频出现“水华”现象,藻类死亡,水中鱼虾死亡,这样的恶性循环,是农村水污染更加严重

3政府解决我省农村水污染问题的对策

3.1加大投入

农村水污染的防治是一种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理论上讲,它是由政府财政投入提供的。从省财政到村镇财政都要优化财政结构,加大财政对水环境治理支出的力度,建立健全稳定的农村水环保经费增长,提高水污染治理的资金在整个环保工作中的比重,从资金的来源上给予充足的支持。同时,政府不断支出资金,也应该多渠道的汇集资金,鼓励村民、企业和民间组织多方参与,保障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治理水污染的问题上,形成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资金链,更能完善治理水污染的措施,改变农村水污染的现状。

3.2创新模式

政府应该充分的依靠财政的投入,支持对治理农村水污染科技的投入,根据每个村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从技术层面解决农村的水污染问题。另外,政府可以开展农村水资源环保行动,以清洁水源环保家园等口号,号召农村村民跟随农村水环保的行动,让节约水,清洁水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选取有条件的村镇开展水环保生态示范村建设,把村镇治理作为整个省建设水环保的细胞工程,支持治理好的村子推广其技术经验,鼓励治理落后的村子积极学习,以优带劣,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奖补结合的方式促使农村水环境良性循环,形成治理水污染的潮流。

3.3综合治理

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通过发展沼气、生产农家有机肥的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依据土地的净化能力,进行牲畜粪便还田,积极开发新能源建设,重点推广沼气处理废弃物的生态模式,优化农村生活使用能源的结构,实现循环利用,进而减少农村生活垃圾对农村水源的污染。

在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上,各个村子可以植树造林,推进村镇绿化建设,对生活上的垃圾实行定点存放、定时清理、集中清理。生活上的污水可以根据村子的人口数量以及污水的排放量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净化等系统的处理方式,政府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3.4加强宣传

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宣传和教育阵地,运用电视、报纸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对水资源环保的方针、政策、法规。不仅要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环保意识,还要对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加强中小学生的节约用水、对水资源环保的教育。利用世界环境日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开展对水资源环保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其深入人心,以增强人们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第3篇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第4篇

【关键词】WTO体制 环境与贸易 冲突 协调

一、引言

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保护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两个派别:环境保护主义者和自由贸易主义者,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这不得不使得贸易与环境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WTO在形势的要求下,将环境与毛意思设为新一轮谈判的重要议题。协调环境与贸易之间的关系,成了当今一项紧迫的任务,自由贸易和环境的保护在表面上是两个相互矛盾的问题,但从最本质上来说环境保护和自由贸易又是相互协调的,二者相互协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贸易与环境的关系

(一)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如果只是追求片面的自由贸易,而忽略了环境的保护,就会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会给环境问题带来难以想象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贸易自由化会导致会导致许多废弃物的越境排放,从而加剧了全球的环境问题,另外就是会使得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资源的直接依赖,使得该国的资源枯竭速度加快,产生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使得该国的生态环境退化。同时贸易自由化还促进了污染型企业转移到别国的发展,更加使得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加剧,还有就是在生产和运输方面贸易自由化会因条件的约束而使得环境恶化。

(二)环境对贸易的影响

由于每个国家制定的环保法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问题制定的,所以很难做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兼顾,只是对本国的贸易产业做了相关的约束,但是就目前来看,环境问题已经到达了全球化的阶段,因此国际贸易必须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制定了严格环境的保护法律,然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会制定一些严格的环保法,使得发展中国家无法达到其要求的标准,反而长了发达国家变相的贸易保护。环境不仅对贸易具有一些约束外,对于贸易来说也是种贸易资源,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进行保护,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与贸易相互协调又相互统一

就理论来说,二者是相互统一的,环境保护和自由贸易是相互协调的,二者的发展都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人们的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贸易机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环境的压力。然而在现实来看,环境和贸易二者是相互制约的,这主要是由于环境资源的有限,然而贸易活动是在不断增加的,这就使得环境资源不能满足贸易的需要,导致了二者之间的矛盾。

三、WTO体制下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冲突

(一)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冲突

具体表现在: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基本原则的冲突。WTO中的非歧视原则、关税减让原则、透明度原则等都是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然而这些原则在促进贸易自由的同时也在对环境问题产生了冲突,比如关税减让原则和各国内部的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税费之间存在不一致的矛盾,从而被认为是该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导致了贸易争端;多边环境协定自由贸易的冲突。首先就是对非缔约国家的待遇歧视,使得在贸易和环境的待遇上存在差异,使得与最惠国待遇产生了根本的冲突。其次就是禁止缔约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来往,严重违背了WTO贸易自由化的原则。

(二)贸易与环境问题冲突的实质

由上可见,贸易和环境的冲突主要直接来源于WTO法律的规则上,各国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使得各国之阿金贸易争端不断发生,成了贸易与环境问题存在冲突的实质性原因。

四、WTO体制下如何完善贸易与环境问题

(一)在WTO体制的理论基础上进行重塑

众所周知,只有可持续发展才是解决目前环境资源问题的直接有效的方法,所以WTO在建立环境保护法的同时,要正确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其视为WTO各项提议的基础当中,而不是只是作为一个口号,而不付诸实践。

(二)解决好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问题

和以前相比,发展中国家成员经济上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就整个世界而言仍然处于下层地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局水平,这就需要WTO在协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收益作出更大的努力,督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要逐渐密切,使二者之间达成协商原则,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问题上升为重要议题。

(三)增加解决争端的透明度

除了现行的解决争端的程序外,WTO还应加强解决争端的透明度,使得各项政策都建立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同意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组织同时参与决策的制定,比如可以召开年会的方式来进行,并且向已经建立了贸易政策审议机构的组织中也要强调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四)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可以增加环境税来约束生产者,其目的不是在于收费,而是为了利用收费的价值规律,给那些损害环境的单位或者个人在经济生一些压力,促使他们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从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可制定适应本国的制度来对本国的贸易与环境问题进行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谷祖莎.绿色屏障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与中国的选择[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王金营,戈艳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需要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

[3]许罗丹,申曙光.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与环保问题[N].北京大学学报,1997,(5).

[4]曾建平,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

第5篇

1环境条件下财务会计核算难点

1.1损耗与收益的配比问题由于环境资源风险性与收益性并存的特性,企业在利用环境资源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损耗,也有可能产生收益。因此,环境资源的使用应属于企业资产中,企业需要承担的环境责任以及环境义务作为负债的项目,发生收益的部分应可以与负债项目进行抵消,最终的环境收益应作为最终企业经营成[2]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就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来看,在具体核算过程中对这一项并没有进行列示,这将会直接使得企业的表面资金流动与潜在的盈亏产生巨大出入。

1.2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财务会计理论体系重建过程中环境价值的介入,对于相关技术操作的要求会更高。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技术性客观要求着相关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的提高,传统会计工作人员必然会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和淘汰,会计专业所有学科知识建设需要重组,这一要求无疑加大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难度。

2环境问题基础上财务会计理论重构的基本方法

2.1新会计分支的有效建立国家审计相关部门应着力建立新的会计分支——环境会计:开设专项培养科目及专业,培养专门性的环境会计人才;技术性审核团队的建设,就环境会计而言,属于技术性较强的会计种类,因此,需要技术以及科技力量的大力支持;专门性研究队伍的成立。就环境会计分支的建立而言,离不开相应理论知识体系的支撑。

2.2计价问题就传统会计方法来说,其会计基础主要包括收付是限制、实收实付制两种现金基础制度以及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两种应计基础。收付实现制是通过款项的收付实际实现作为记账基础,权责发生制则是通过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的关系,以过去的交易事项为记账基础,就这两种记账方式来说,都是可以对未来损益进行有效预估,将具体项目交易的发生情况作为记账项目进行的。如果将环境问题纳入到具体会计核算中,未来交易则充满了不确定性,随环境问题而来的财务变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仅记账工作难以进行,监管工作更是存在技术难度。就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而言,不仅要对传统会计方法进行有效运用,更要提高相应监管措施的技术含量,采取专项监管的方法,通过某种证明措施来获得相应环境资源的价值,并通过相应的方法来计算其损益。

2.3财务报表财务报表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对外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记录,二是对内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财务依据,综合两种用途的本质来说,实际上就是提供决策的依据。就现阶段财务报表的应用现状来说,已经存在一系列弊端,如果建立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理论重构,必然面临更多的问题。因此,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于现有财务报表的结构进行改善,细化项目,提高财务报表的精确程度;增加报表数量,针对一些专项工程或项目,应具有专门性的报表;结合项目的技术环境,弥补会计的信息局限,提高整体财务水平;对于不能用具体价值衡量的资产或者损益,通过技术性措施给定参数值;社会责任以及环保义务的承担不记入负债项,直接转化为实际的费用等。

3结语

总而言之,就财务会计理论的重构而言,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工作。在重构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积极落实相关部门组织,加强引导,争取为我国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转型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准备。

作者:张美玲 单位:营口中专学校

第6篇

关键词:采石场;环境问题;措施

1概述

采石场诱发的矿山环境问题愈发严重[1-2],某采场开采几十余年,为当地城镇和道路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在过去的大规模采石时期重开采、轻保护的粗放式经营思想指导下,为了尽可能多的为地方建设提供急需的石料资源,只求产量而忽视了地质环境保护,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对采区自身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在采区及周边产生了诸多地质环境问题。废弃采坑、废渣石的排放破坏了采区的地貌景观。的废渣、废弃的采坑使采区(公园)上空经常尘土飞扬,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再次,采区内废渣堆大多未经整治,荒芜的渣堆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2采石场诱发环境问题分析

2.1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危害

治理区范围内的采坑边坡高度为1-50m,边坡坡面角一般为30°-85°,出露岩性为侏罗系上统安山岩,稳定性较差,在大气降水、风化及震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高边坡段已发生了岩体崩塌地质灾害,发生边体崩塌的采坑的危岩体体积为1600m3,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的规模较小,发生崩塌地质灾害所危害的对象主要为临近的天然牧草地,造成的损失约20万元,因此,危害程度小,影响程度较轻。

2.2矿业开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

建筑用石的开采,土地资源的产生挖损破坏;影响程度严重;根据现场调查,整个治理区由2个大采坑和1个废渣堆组成,破坏土地面积为39223m2。废渣堆废弃废石土约2500m3,破坏土地类型为天然牧草地和采矿用地,对当地矿山地质环境产生影响。

2.3废渣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早年,查布干山开采产生的废渣较多,露天开采造成地表,对土壤产生扰动,易发生扬尘和水土流失,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3采石场环境问题分析治理措施

3.1边坡治理措施

边坡治理主要是清除危岩体。采用人工方法清除危岩体,局部位置采用挖掘机开挖,根据边坡情况放缓坡度。工程量计算,采用Qx=n×L×v,式中:n为清理系数,根据本矿山开采的特点,对照同类矿山的开采经验,清理系数取30%,Qx为清理土石方量(m3);L为边坡长度(m);v为单位坡长清理土石方量。共计清理危岩体2554.02m3。清理后进行覆土,覆土来源于查干山北侧的制砖厂的剥离土,为地表腐植土,存量约3.5万m3,运距约7.5km。覆土厚度为0.3m,覆土后进行人工平整,覆土量为7283.96m3。平整后进行恢复植被,撒播草籽。草籽选择择羊草,草籽单位用量为50kg/hm2。

3.2坡底场地治理措施

坡底场地治理主要是平整、覆土、植树、种草。坡底场地平整,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的方式将凹凸不平的场地随形就势、削高填低进行平整,采用三角网法对各个地块进行土方计算,场地平整面积共计13702.9m2,平整土方共计18487m3。

3.3废渣堆平台治理措施

废渣堆平台治理主要是平整、覆土、植树、种草。废渣堆平台平整,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的方式将凹凸不平的场地随形就势、削高填低进行平整,采用三角网法对场地进行土方计算,场地平整面积共计1240.5m2,平整土方共计1525m3。

3.4网围栏防护工程

为防止人畜误入,在北部边坡建设网围栏,建设网围栏长446.98m。网围栏设计:用水泥柱和5道钢丝网片(网片及钢丝网片规格7×90×60型,高度1.05m,刺丝高度1.25m,水泥桩用12号铁丝将网片及刺丝固定在预留挂勾上。)进行围封,每隔10m栽1根水泥柱,高1.80m。大门撑桩在安装网围栏前预留好,门宽在3.0m左右,门桩用内斜撑支持,竖桩规格0.12×0.24×1.80m,斜撑规格0.10×0.10×2.20m,角度45°。每隔10m栽一水泥锚拉桩,规格0.1×0.1×1.8m,埋桩深度50cm,栽桩后检查各桩是否一条线,使支持网片与桩面保持一个平面,最后将桩坑踩实。

4结论

探索了采石场导致采区采坑、固体废弃物(废渣)等地质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和治理方法,提出了边坡治理处理措施、坡底场地处理措施、废渣堆平台治理措施和网围栏防护工程,研究结果将为矿山环境提供有效的处理措施,对其他工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金润.来安县采石场环境综合治理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第7篇

关键词:私家车 环境问题 尾气污染 能源短缺 资源浪费 低碳生活

私家车的大量普及带来的直接环境问题有尾气污染加剧、能源日益短缺、噪声污染严重等,另外,私家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不可能孤立存在,与之有关的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起的间接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加剧城市热岛效应、洗车业造成的水污染和水浪费、停车场大量占用土地等等。

面对私家车便利与污染的矛盾,科学引导私家车的发展是重中之重。一是相关政策的调控,如推行清洁能源;二是改进技术手段,如改进发动机结构,降低尾气污染;三是转变公民意识,如倡导绿色出行,做到低碳生活。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目标是购买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而在21世纪的今天,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目标也在不断提升,加之车购税下调、燃油税改革等措施的出台,近几年,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私家车的购买出现热潮。诚然,私家车带来的便利和享受让寻常百姓感受到了生活的富足,也在捉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扩大消费等方面都具有不容置疑的作用。然而,私家车的大规模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直接和间接的环境问题,如尾气污染,能源短缺,噪声污染,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土地、水的浪费等。面对购车热潮,解决和平衡私家车的便利与污染的问题迫在眉睫。

一、私家车带来的直接环境问题

1、 尾气污染加剧

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醛类及含铅化合物,在排入大气后,会引起光化学烟雾的产生。另外,由于汽车是一个流动的污染源,会造成空气的大面积线源污染。

20世纪40年代以来,光化学烟雾时间在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等城市多次发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在危害城市环境的同时,光化学烟雾不仅影响人们的呼吸道功能,还会造成农作物和植被的破坏。

虽然,在私家车中以小排量居多,在表面上看来不算重大污染源,可是数量的急剧增多仍然造成巨大的排放总量。有关专家统计,到21世纪初,汽车排放的尾气占了大气污染的30~60%。随着私家车的增加,尾气污染有愈演愈烈之势。

2、 能源日益短缺

当前,我国的能源现状为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私家车的大规模增多将会给我国带来能源危机。

据权威机构预测数字显示,中国目前是有需求增长将占同期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介绍,中国石油市场是世界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比较保守的估计,2020年需求量达到3.8亿吨,缺口达到1.6亿吨。

3、 噪声污染严重

由于机动车数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来源。私家车的增多使道路上充斥着汽车发动和鸣笛的声音,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和工作。

长期在噪声污染的环境中生活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威胁,使人感到疲劳,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引起疾病,尤其是对人的睡眠影响极大。为了保护人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噪音的允许值在75~90分贝。然而,在一些城市甚至县城中,交通噪音仍会达到90分贝以上。

二、私家车带来的间接环境问题

1、 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除了由于城市中大量的人工构筑物(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外,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大气污染。私家车的尾气中,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另外,机动车消耗能源过后,一部分生成物以热量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多,局部热源越来越多,使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2、 洗车业造成水污染和水浪费

私家车逐渐遍布大街小巷,洗车队伍也随之发展壮大。

据了解,一些洗车行为了利益的最大化,拒绝引进节水设备,甚至直接用水管接自来水洗车,而洗车时从车轮上冲洗下来带泥沙的污水(1辆车上泥沙达1.5公斤~3公斤),未经过沉淀直排到下水管网,经常引起管网堵塞,洗完车后的洗涤剂、油污等都直接排到了下水道,从而污染城市的排水系统。一个中型的洗车行一天就要耗费水十余吨,小型洗车行也有五六吨,浪费水资源现象较为严重。

3、 停车场占用大量土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民生之本,是不可再生资源。由于私家车的不断增多,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也随之而来,不少地区弃耕地而不顾,改成停车场,表面看来是发展经济、促进城乡发展,实质却是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我国人口仍在不断增长,照此发展,耕地逐渐减少,粮食供求矛盾便会日益突出。

为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珍惜、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是必由之路。

三、面对私家车带来的环境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私家车带来的环境问题,北京、上海等城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来限制私家车的购买和使用,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压力,却不是长久之策。国家在发展,经济在腾飞,私家车的普遍是潮流所趋。

我国应该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解决私家车的环境问题。在政府方面,出台有关政策,科学引导私家车的发展,推行清洁能源,使“油改气”更加普及,另外,加大对洗车业的监督力度,倡导其引进节水设备,合理布局停车场,避免占用耕地;在汽车生产商方面,改进技术手段,采取先进技术降低汽车排量,改进发动机构造,避免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从而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出;在公民道德方面,提高环保意识,努力做到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矿山生态环境;存在问题;预控策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世界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就拿矿山开采领域来说,开采矿石的过程无非就是一种机械式破坏大自然的过程。所以,如果不加强对环境破坏的监督和管理,那么它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就会更加严重,这样一来,生态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就也会更加突出,也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矿山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1.1矿山基层管理部门和企业业主的对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薄弱对于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政府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然而,在现实管理中,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太过重视,导致资源开发过度,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也就使得矿山的基层管理部门和企业重视生产,轻视生态环境的现象非常普遍,长此以往,管理部门更加重视业务管理,对生态环境的监督和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弱。人们总是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从而使得矿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1.2对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中执法能力较弱。当前的生态环境法律规章制度中,对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非常少,在很多环境问题上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是目前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执行力度上,我国有些地区对矿山生态环静保护工作上还是十分薄弱,例如,政府执行机构的体系不健全,在很多环保部门内部,没有单独的生态环境保护科室,其次部门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不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缺乏环境监理的专业人才,政府投入的资金力度不够,由于上述种种问题,才使得我国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没能得以有效的保护。1.3矿山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的职能相互脱节。当前阶段,环保局虽然矿山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方面渐渐的加大了力度,但是与实际要求比较,还没有达到。政府的有关部门在矿山生态环境管理职能上缺少明确的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都没有明确规定,各相关部门之间由于隶属于不同的科室,造成彼此之间信息的闭塞,在安排具体任务时,由于各部门各自为阵,在工作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纰漏。在办理矿山开发的相关证件的审批过程中由于各政府部门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就达不到审批过程中受到监督的规定。1.4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治理环境的资金缺乏。矿上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为了经济利益,对矿产资源进行过度开发,违背了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不管是新建矿山还是老矿山、闭坑矿山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但由于老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矿产资源开发已临近枯竭,而企业的负担过重,经济效益变差,历史欠账太多,使得很多企业已经无力恢复和治理已经被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由于矿山环境的治理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多渠道、多方面的筹集资金,加大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的投入。

2解决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对策建议探究

2.1加强调查评价,全面摸清矿山家底。在这方面,湖南省国土资源部门充分发挥地质勘查部门的技术支撑作用,与地勘单位密切合作,主要做了两件事:①2012~2015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部署在全省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经过3年的工作,投入工作经费5000多万元,共计调查矿山7328个,编制调查与评价报告136份,开展了5个专题研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档案7328套,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②围绕矿业集中开采区,重点对湘江流域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开展了一系列基础调查,如湖南省洞庭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区土地环境地质调查、湖南省湘江流域南部土地环境地质调查,以及复合污染土壤典型污染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迁移转化途径研究。相关专题的调查成果为治理矿山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2.2深化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恢复保证金制度。在学习了国外一些先进的经验及法律法规之后,我国颁布实施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并建立了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这些举措对我国处理矿山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在处理一些特殊的矿山项目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应该对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①在评价区域环境时,应该考虑到矿山周边复杂的生态环境、并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潜伏性进行评价。②在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预测评价时,应该尽量确保预测结果的客观性。③要对矿山开发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做出定期地动态环境影响评价,使环境影响评价跟上开发活动的步伐。再者就是建立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①矿权人在享受应得的权利时,还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履行矿山环境治理的义务。为了保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义务有效的被履行,以保护地质环境和自然景观,采矿权人应该缴纳保证资金。②保证金的数额要依据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过高了容易让人望而止步,太低了又起不到效果。③当地的地方政府应该创建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对于那些停办、关闭、闭坑的矿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负责统一组织治理。④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如果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效果比较好,环境的恢复也比较好,在通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合格验收后,矿业主缴纳的保证金以及利息将会全部返还。2.3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体系。由各级人民政府牵头,开展矿山环境综合防治。①由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矿山环境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方案,划分责任主体,明确防治方向,部署重点防治工程。②科学开展防治工程,根据矿山环境问题分布、影响范围等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安排防治工程,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③加强矿山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提高矿山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完善矿山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编制矿山环境保护基础图系,建立矿山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开展矿山环境保护宣传培训,全面提升矿山环境综合防治水平。2.4创新投入机制,多方筹措资金,切实加大资金投入。①对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矿山造成的和现阶段矿业权人灭失所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由各级政府编制矿山环境保护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矿山环境保护专项基金。②充分发挥备用金制度的约束作用,督促矿业权人主动加大投入。③在目前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按照“谁投资恢复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创新投入机制,建立PPP模式,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3结束语

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对矿产资源的毫无节制的开发使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而且我国目前阶段法律制度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趋势。所以,针对当前的现状,根据我国目前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根据这些情况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保护好矿山的生态环境。使得矿产资源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能够和谐共处。

作者:段敏 单位:冷水江市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王克帮.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法律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王伟,王海芳.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山西化工,2014(02):55~58.

第9篇

摘要:中国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及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米袋子”、“菜篮子”影响到城市的发展。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既有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健全的影响,还有政府环境管理行为不当与农村的环境保护设施和投入严重不足影响。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现状;背景;原因

 

在城市工业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城市污染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污染流向农村,农村一边自身产生的污染无法处理,一边却要接受城市的污染。可以说农村环境的恶化已经影响到农村人口的生存,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已成为社会和谐建设的一大障碍。如不妥善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将会动摇三农的基础,也会阻碍发展的步伐,甚至影响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1]。在这种背景下,对中国农村环境问题原因的探析就显得十分必要。总的说来,产生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而谋取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方式,目前农村生产主要有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生产。(1)农村乡镇企业生产方式落后。乡镇企业在为农村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的同时,也使农村污染变得非常突出。中国农村乡镇企业的生产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以自然资源作为生产投入要素,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型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造成对环境资源的肆意掠夺和破坏;另一种是有一定技术和资金投入的农村非农业生产方式,但是由于规模小,无力建立相应的污染处理设施。(2)集约化养殖场造成的污染。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发展畜牧业、养殖场是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规模化养鸡场、养鸭棚、养猪场、养牛场等迅猛发展起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畜禽养殖的污染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开设养殖场,对饮用水源水质造成较大影响;二是个别地区畜禽养殖过于集中,大量养殖污染物排入同一水体,严重超出水体环境容量,致使水质恶化;三是个别养殖场选址不当,恶臭污染扰民现象突出,污染纠纷频繁”[2]。(3)中国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中国农业生产的特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的、原始的生产经营和传统的养殖与无节制地使用化肥、农药相结合的方式。由于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大量的农药、化肥投入到农田生产中,导致了土壤板结和土地生产力的下降,而农药化肥流失又造成水体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造成对人体的危害,以致农民不敢吃自己种的粮、养的鱼。温室大棚和地膜保温对农作物生长有促进作用,但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残膜却会阻碍农作物生长,并对土壤产生破坏作用。

2.农业生活方式落后。农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较深,在日常生活中较少考虑到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1)由于千百年来的习惯和农民自身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形成了多数农民守土恋家,居住分散,布局混乱,缺乏整体规划状况。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不利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2)个别村户生活垃圾到处露天堆放,任其腐烂、发臭,蚊子、苍蝇到处飞,厕所随意搭建,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里,严重影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3)靠山砍山,平原烧秸秆的“就地取材”的传统能源利用方式,造成水土流失的同时,造成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空气污染严重,极大地影响了人的健康,同时也威胁着交通以及输电线路的安全。(4)人畜混杂,一些农村现在仍然是人畜共处一院甚至是一室,大量的畜禽粪便在道路两侧、庭院一角随意堆放或随污水就近排进沟渠河道,对空气、水体造成严重污染。(5)“破家值万贯”的持家理念以及“够了就行”的农民消费观使农民生活节俭,什么都不舍得扔,破烂乱堆、乱放,不仅有碍观瞻而且也污染到农村的生态环境[3]。

二、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健全

1.相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中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1989年12月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4],但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中的立法空白。中国宪法立法过于抽象,原则性太强而执行性差,如宪法第26条中“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认为作为社会中的人,有获得良好环境的权利,但没有确切的通过法律对农民的环境权利加以确认。(2)《环境保护法》在制定过程中针对的主要是城市的环境保护,没有对农村的环保进行规范。《环境保护法》第20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

第10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意识;制度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251-1

环境建设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自然和城市环境不但能够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基本的自然生存条件,而且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新时期,我国提出了和谐发展观的崭新理念,这是符合时代需求的,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在当今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遭受巨大的破坏,许多环境问题凸显,而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环境保护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1 当前环境破坏带来的问题和环境建设的不足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空气质量不断下降

空气质量与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我国许多地区的自然植被越来越少,而工厂生产废气、人们日常生活排放废气、汽车尾气的无限制排放,都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带来了沉重的负荷。另一方面,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减少,而玻璃建筑、空调等的增加,都使得我们生活环境的气温逐年升高,空气中有毒成分的含量明显超标,现在我们都普遍感到,在城市中很难呼吸到以往清新的空气,取之而来的则是难以忍受的汽油味道、烟尘气味、刺激性排放气,人们因为空气质量下降所承负的身体疾病已经成为了当前阻碍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大因素。

1.2 水体和垃圾污染较严重

与空气质量下降类似,我国水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废水的无规则排放,加之我国许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尚不完善,废水不能得到很好的自然净化。工业废水的处理更是不容乐观,由于缺乏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监管部门的不力,加之企业利益至上的经营理念,频频看到有关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饮用水源河流的报道,这种恶意人为的水污染在当前水体污染中占有很大比重。

1.3 人们环保意识薄弱

恶化的环境问题,很大原因是因为公众的环保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环境问题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生存带来的危害。许多人心中仍然有这种想法: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事情,和我自己没有关系,还有些人认为环境污染既然无法避免,就可以先污染后治理,殊不知这种思想是行不通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2 提高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对策

加强环保建设,可以从意识层面、法律层面和管理层面等角度入手:

2.1 增强环保意识,提倡全民环保教育

意识决定行为,要想让全民主动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首先就要强化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这主要可以通过借助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进行,在各级学校开设环保课程,向学生讲授环保知识,在社区进行环保知识定期宣传,结合黑板报、小区报和小区广播等手段,营造环保氛围。环保意识和知识宣传活动中,公共媒体要承担起应用的责任,政府可以采取积极干预手段,在地方媒体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倡导良好的环保道德和健康的环保行为,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和谐生态观。

2.2 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

因为环保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经济利益存在直接的矛盾点,因此单凭企业实体的自觉自为很难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这就提示我们必须建立环保的法律体系,健全有关的惩处条例,对存在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惩,这涉及到惩罚程度的问题,以往许多污染罚款的普遍做法虽然有效果,但是对于有些企业来讲,无异于隔靴搔痒,具有高额利润的企业很乐于接收简单的罚款处理而不愿对污染处理进行更多的投资金投入。所以,出台这样的法律法规,不但要在力度上加大,更应该坚决贯彻执行,作为立法,必须对环保监管有明确的规定,只有这样立法才有实质意义。

2.3 建立具体的环境管理运行体制

有了法律作为保障,就需要具体单位和个人进行贯彻落实,这就要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对具体的排污、净化、转化等环节有详细的操作过程。这种环保体制可以从层次上进行明确,地方政府、企业实体、个人在环保中所承担的责任要落实到位。在这一过程中,除污能力关系到环保效果,因此我们还要加大对环保科研的投入力度,不但要注重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还要建立地区性的环保研究合作体,实现资源的共享,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以实现环保措施的优化。

2.4 作为一种公众行为,政府要有意识地塑造环保文化

如目前一些城市都开始建设带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而其核心部分之一就是城市环境的建设。在尽量遵循地域自然环境特色的基础上将环保意识融入到城市建设的每个环节中,小到每条街道,每排路灯,大到每座公园,每片小区,都结合自然景观进行打造和传承。城市文化建设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有力措施能在人们心中会形成一种道德底线,达到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引导。除了地域自然景观,城市环境还可以通过建筑风格加以体现,如主张将现代化小区和小桥流水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环境效应;自由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又一次激起国际社会对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重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人们更加关注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争

国际贸易的开展对环境保护是有利还是不利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自由贸易论者与环境保护论者两派观点。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自由贸易论者

自由贸易论者强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认为世界经济的改善应依赖于个人财富的增加,而增加个人财富的最佳途径是允许个人按照自己的选择追求其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在对待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上,自由贸易论者认为贸易自由化将有益于环境的改善,他们的论证依据如下:(1)贸易自由化能促进经济繁荣,增加用于环境保护的资源;(2)自由贸易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3)贸易自由化促使环保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利于减轻环境压力。在自由贸易者看来,贸易制度本身不存在不利于环境的因素,而是由于环境政策设计不当造成了贸易与环境政策之间的紧张,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政策与自由贸易并不矛盾。环境保护论者反对自由贸易,是因为他们对环境政策和自由贸易的实质理解有误,但阻碍自由贸易必将带来全球福利水平的下降。

(二)环境保护论者

环境保护论者关注整个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强调整个人的共同利益,其中包含个人的长远利益;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个人有时需要牺牲眼前的利益。环境保护论者认为:(1)贸易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增加了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存在越境污染时,自由贸易也使其他国家的环境恶化;(2)贸易规则凌驾于环境政策目标之上,会导致环境标准降低。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在污染产业会具有竞争优势,因而促使要素流动到污染成本支出较低的这些国家,使其成为污染的避风港;(3)危险品国际贸易会危害环境,废物进口国比出口国在废物处理与储存方面更不具有优势,废物出口使这些国家没有动力去制定环境政策来减少废物产生;(4)贸易需要运输,这将增加能源使用,从而破坏环境。所以,环境保护者认为要强化贸易成员国制定环境政策的权利,并主张制定相应的国际环境协议及限制性贸易措施来处理贸易带来的环境问题。

两派在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上的观点迥异,这是由于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在涉及到环境问题的国际贸易过程中,经济学者对哪种观点是正确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环境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其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二、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环境保护必将影响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学术界对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三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假设。

(一)“环境竞次理论”

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待环境政策强度和实施环境标准的行为类似于“公地悲哀”的发生过程,其逻辑基础是“囚徒困境”,即每个国家都担心他国采取比本国更低的环境标准而使本国的工业失去竞争优势,为避免遭受竞争损害,国家之间会竞相采取比他国更低的环境标准和次优的环境政策,最后的结果是每个国家都会采取比没有国际经济竞争时更低的环境标准,从而加剧全球环境恶化。

(二)“污染避难所假说”

如果在实行不同环境政策强度和环境标准的两国或多国间存在自由贸易,那么,实行较低环境标准的国家企业所承受的环境成本较低。由于具有较高环境政策强度和高环境标准国家的高污染企业较高的环境成本,这些企业会倾向于将高污染行业投资到较低环境政策强度和低环境标准的国家,从而造成污染产业在不同环境标准国家间的转移。

(三)”波特假说”

波特等人认为,短期内,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会提高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长期内,由于环境压力的刺激,企业在进行环境投资改造的同时,会改进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等,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环境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减少疾病的发生,这些积极因素有利于降低环境因素带来的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这些理论假设提供了解释环境保护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分析框架,对构建计量模型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三、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

grossmanandkrueger(1991)最早对国际贸易中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后来的学者们多用他们的分析方法研究贸易的环境效应,并将其分解为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

(一)三种效应的界定

1.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源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在传统比较优势分析中将环境因素包含进来,是指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进行,专业化分工在得以全球范围内进行,原来自给自足的国家会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对于一国环境来说,如果出口部门生产活动的平均污染程度低于进口生产部门,那么该国将从扩大的出口中获得正的结构效应;反之,如果进口生产部门的平均污染程度高于出口部门生产活动,则该国将从规模缩小的出口中获得负的结构效应。这样,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使得污染产业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重新配置,将污染问题从“清结”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到具有比较劣势的国家。

2.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在生产活动的污染系数和产业结构布局一定的条件下,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扩大了经济规模,从而增加了污染环境的产品产量,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规模效应使得国际贸易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3.技术效应

技术效应是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清洁环境的偏好增加,愿意支付更多的货币购买以对环境负责的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促进生产厂商对清洁生产过程的投资,新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被应用于生产,降低了单位产品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因此,在不存在“政策失灵”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将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法规,降低单位产品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促使环境质量的改善。

(二)环境效应分析

国际贸易活动对环境的最终影响是三种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对这三种效应的分解有利于人们明确哪种效应在起作用及其作用效果的大小。copeland和taylor(1994)研究了南北国家间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在征收不同税率污染税的前提下,污染工业将向南方国家转移,结构效应使北方国家的污染减轻而南方国家的污染加重;国际贸易促进经济活动扩张,规模效应降低了两类国家的环境水平;收入的增加和两国政府提高污染税税率的行为降低了单位产品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技术效应发挥着作用。如果对清洁环境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收入的增长速度,理论上说,技术效应有可能抵消规模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是,对南方国家来说,较低的环境标准使它们在污染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且也因为它们较低的环境标准,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将会超过技术效应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因此,贸易自由化减轻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

我国学者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刘力(2005)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效应作了相关研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将贸易的环境效应解释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收入效应、产品效应和法规效应六个方面,其产品效应是对前人研究的补充,指与产品性质相关的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产品效应与技术效应密切相关,贸易产品本身或其生产技术若是环境友好的,该产品的贸易带来正的环境效应;另一方面,如果贸易增加了有害物质的国际扩散,或贸易产品是濒危物种,就会对环境产生负面效应。

四、政策建议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虽未达成有实质约束力的协议,但此次峰会所激起的各界对环境的关注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她的成功。合理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不仅是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顺利开展对外贸易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为达到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当前与长期来看,需要国际社会和各国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建立起完善的国际贸易体系与环境保护体系。

(一)加强对发展中及不发达国家的援助

根据1990年grossman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the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环境污染指数同人均收人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环境状况逐渐恶化;当达到一定水平后,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是因为,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开始较多地关注对环境服务的消费,且已具备了改进生产工艺的技术和资金,能够对降低环境污染指数有所作为。南方国家的人均收人远低于北方国家,当北方国家已对减少环境污染采取措施时,南方国家却在担心经济增长速度。即使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关注不是特别强烈,南方国家也普遍缺少改进生产工艺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全球环境质量的提高需要发达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与技术援助。

(二)加强南北环境合作与协调

由于南北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有着不同看法,南北国家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国际环境立法等方面存在对立与分歧,需要南北国家进行环境政策的协调与合作。环境政策必须协调好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创新制度激励机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和加强全球范围的国际环境合作。一方面应加强国际环境管理措施的协调,重点是环境管理制度和程序;另一方面加强环境标准的协调,减少由于不同环境标准造成的贸易摩擦。当前管理环境的国际措施存在只注重程序,缺乏强制性的缺点。虽然环境政策的国际协调还面临着如各国对环境协调的概念理解上的差异、协调方式、协调范围和协调的优惠待遇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环境管理措施的国际协调已经开始,包括国际范围内的环境政策协调(如iso14000)、区域内的环境政策协调(如欧盟生态管理及审计制度(emas))等。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广泛应用必将带来全球环境标准的协调统一,环境政策的国际协调将成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第12篇

提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环境问题给全球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障碍,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已经将人类逼上了危险的境地。要更好地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很好地解决环境问题。

关键词:环境问题;经济学;生态技术

一、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但要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亚当·斯密所描绘的神奇的“看不见的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时,就出现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就是市场机制的某些缺陷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使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

(一)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环境既包括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环境实物资源,也包括环境容量、生态平衡和调节、空气质量等环境质量资源。其中一些资源可以被所有人共用,一些资源被一部分人共用,还有一些资源被私人利用。这就涉及到环境的物品属性分析。经济学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把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共有资源是具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将物品属性分析引入环境领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环境质量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像清新空气就是最纯粹的公共物品,既无消费的竞争性和也无排他性。即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同一环境物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一个人不论付费与否,都不能从这一环境物品的消费中被排除出去,即环境质量作为公共物品,使得无法、很难或不必对其进行收费,私人企业赚不到利润,市场机制就无法激励其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来提供清新空气这一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必须政府干预,由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

2、环境资源的共有资源属性。像森林、地下水、野生动物等就是典型的共有资源,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由于共用资源产权不明以及不能或很难向使用共用资源的人收费,即人人都可以自由取用而不负担成本,必然导致环境资源消费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滥用环境资源。以我国的草场为例,由于草场属于共有资源,任何牧民都可以随时到牧场免费使用牧草,牧民们为了从牧场上获取最大收益,竞相增加畜牧数量,结果导致出现过度放牧现象,导致草场退化,甚至毁灭性破坏,这就是“公地的悲剧”。经济学分析认为,当今社会,资源的枯竭、生态的恶化,与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有密切关系。

(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环境污染是指经济活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环境,超过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经济学认为,“市场之所以能有效率的运作,是因为价格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双向传递了信息。然而,有时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当一种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生产或消费活动产生不反映到市场价格中的效应时,就存在外部性。”外部性的内涵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当企业或个人的行为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环境时,便有了外部性存在;(2)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价值规律无法发挥作用,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这种非市场性的影响,对社会有利的称为正外部性,对社会不利的称为负外部性。将外部性理论引入环境领域,实质是把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放到环境-经济复合系统中考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产生了不能全部反映到市场交易价格中去的额外社会成本。如上游化工厂向河流中倒入废酸液,使下游的游乐场所不能用于游泳或钓鱼。由于无须向任何人赔偿损失,从而导致外部不经济的产生。由于环境污染并不构成私人生产成本,必然出现企业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这一差异被转嫁给社会和公众,外部性成本的顺利转嫁,必然导致这种带有负外部效应的物品的过度供给行为,使资源配置扭曲,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社会福利损失。

二、环境政策的创新:与市场的整合

(一)国际的启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环境问题既要用足市场机制,又要依靠政府干预,但政府的干预应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为前提,以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近10年来,西方国家环境政策手段已经开始由传统的命令——控制型手段向基于市场的经济手段转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1年提出的《关于在环境政策中使用经济手段的建议》,建议成员国更加广泛、坚定地采用经济手段,以作为其他政策手段的补充或替代。该建议提出了4类经济手段供成员国参考:一是环境税和收费;二是许可证交易;三是押金制度;四是财政补贴。该建议推动了经济手段在欧美国家的应用。

目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已有许多国家征收环境税,尤其是欧盟一些国家,已将环境税作为优先使用的环境政策工具。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凭借其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新税种。它主要有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行为税和有污染的产品税两种。前者如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税;后者如含铅汽油税、含氯氟化碳产品税。发达国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环境税是燃料环境税,如对含铅、无铅汽油实行差别税,对含硫、含碳燃料征收硫税、碳税等。

对我国来说,应借鉴发达国家对污染大户课征高额环境税的做法,大幅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向环境税过渡。排污收费标准的提高和收费方法的改革,在短期内可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是有利的,可以促进企业积极开动脑筋来控制污染,降低环境成本,最终也能使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

(二)环境政策的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起源于20世纪初关于福利经济学的分析,以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所表述的政策措施为代表,即为了消除外部效应,对产生负外部效应的单位征税或收费,对产生外部正效应的单位给予补贴,这就是“庇古手段”。虽然这种环境经济政策需要政府对费额、税率制定的科学性,但对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会产生动态有效的刺激,促使企业开发新技术,新的环境友好产品和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因为每一单位的污染削减,都将以节税的形式得到回报。随着20世纪七十年代著名学者科斯的“产权理论”的兴起,运用“科斯定律”来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很大发展。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指出,污染问题是相互的,因为制止污染也会给企业造成损失。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换可以看作是一种权利(产权)的交换,那么污染权也能够交换,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使污染问题达到最有效率的解决。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排污权交易、自愿协商为代表的“科斯手段”。排污权交易的主要内容是:充分利用市场主体的自发的趋利避害本能和市场交易工具,在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进行环境保护。即政府向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企业根据排污许可证向特定地点排放特定数量的污染物,排污权是可以买卖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排污权。“科斯手段”的管理成本低,有利于刺激企业革新技术,减少污染排放,以多余的排污权在市场交易而获得利润回报。

综上所述,环境经济政策与命令控制型政策相比较,命令控制型政策需要直接决定污染控制,需要实施者监测污染物排放,具有强制性,以政府行为为主;而环境经济政策是为污染控制提供财政上的激励,不需要实施者监测污染物排放,具有诱导性,以经济主体参与为主。通过要么在污染者与公众之间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如环境税收或收费、财政补贴和产品税等;要么创建一个新的市场,如排污许可权交易,使经济主体以他们认为最有利的方式对财政刺激作出自主反应,从而达到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目的。

三、更好地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综合利用资源

1、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有的国家发展以节能、节材、节水、节约资本等重效益、重品种、重质量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度;有的国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加工、精加工的“朝阳工业”转变,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2、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多国家提倡废物资源化,把再生资源称为“第二次物料革命”,或“第二矿产资源”。例如,巴西、意大利每年所消耗的贵金属几乎全部来自再生,其他废旧金属的80%~90%均被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为减少水资源消耗,有些国家工业用水的回用率已接近100%。

3、对资源内涵的认识愈来愈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注重物质投入的外延正在向注重资源内涵扩大的方向转变。如回收利用垃圾也能创造新的价值,日本对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90%,法国每年从垃圾中回收废纸占造纸工业原料的40%。现在世界各大国正在进一步对回收垃圾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荷兰正设计用“雨”(利用雨水下降冲击力)发电。此外,将还有更多的替代资源、人造用品面世。

(二)推行清洁生产。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首先提出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中国21世纪议程》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

很多国家为推行清洁生产,正在实施“零废物排放”工业(简称零排放工业或闭环式工业),其实质是从生产过程和产品两方面理解的:一是就生产过程而言,为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将生产过程中一端的废弃物排出,转为另一端的原料输入的方法;或者将一个生产部门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原料供应;二是对产品而言,近年来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开发一些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也称“绿色产品”或“环保产品”,其含义是指能够保持社会环境和对人类无害的产品。例如,德国制造世界第一种生态轮胎、生态电视机、生态冰箱,日本制成生态电池、生态塑料渔网,加拿大开始生产实用的燃料公共汽车(无污染物排放),美国研制出生态服装,瑞典推出一种生态画,我国生产出安全、营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等等。可以预料,绿色产品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三)树立生态技术观。每当新科技成果向经济建设转化时,总会带来生产的大发展,产生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和质变效应。然而,进一步深思,又发现另一种倾向,大多数技术的应用,如果是以单一目的性——经济效益为前提,那么技术越尖端,单一目的性越明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就越大。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技术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这主要取决于人类自己,而非技术本身。

21世纪的技术观应当是生态技术观。生态技术观的含义为:1、科技发明的指导思想,要坚持技术的单一性目的与多元性目的的统一,即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双重目的,或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多重目的;2、科技成果的应用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内在承受性和外部承受性,如资源再生循环技术、环境无害技术,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