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片段教学

片段教学

时间:2023-05-31 09:09: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片段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片段教学

第1篇

一、片段教学的含义

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来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我们把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作比较,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而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前者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教研而用,而后者主要是为了传授知识。

二、片段教学的类型

从教学内容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

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实境型片段教学为教者提供真正的课堂,教者可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虚境型则只能面对评委或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进行模拟教学。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尽管有脱离学生主体之弊,但常常被人们所采用。

从选题来源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自定和他定两种类型。自定型是由教者自己选择片段教学的内容;他定型则由他人(专家、评委、组织者)指定选题,教者按要求进行片段教学。

三、片段教学的形式

片段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带有浓厚的虚拟色彩。没有学生的教学活动是如何进行的,通过什么形式来反映师生双边的活动状况呢?这是我们所面对的难题。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进行施教。

1.单口相声式。单口相声式,就教师身兼师生双重身份,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反应清楚地展示出来。。

运用单口相声式,学生的活动、发言,可以通过“老师……”的开头语,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清楚地区分开来,清晰地再现师生双方的活动情况。像单口相声演员一样表演师生双边的活动。

2.重复评价式。重复评价,就是通过教师重复学生的发言,评价学生的发言来展示师生双边的活动情况。“重复”学生的内容,并相继引导和评价,能很好地展示师生的互动过程。

3.转述说明式。有时也可以采用教师转换叙述方式,将学生的回答内容清晰地转述出来。教学时为了节省时间,有时采用转述说明的方式。

四、片段教学的意义

由于片段教学不受时间、场地和人数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不管是教学研讨、教学技能大赛,还是职称评审、招聘教师等都可以使用,具有评价教师业务水平的作用。我认为,开展片段教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1.片段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者而言,片段教学要求他在某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分析教学内容入手,寻求最佳的切入角度,科学安排教学活动。对听者而言,由于片段教学的精短使自己更容易吸取精华和发现问题,作为今后教学的借鉴。

2.片段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通过片断教学,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的思路,这样就可以克服教学中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训练不到位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片段教学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听评课是常规的教研活动形式,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只能听到个别教师的课,虽然不乏针对性,但形式单一容量不大,实效性不高。

五、片段教学活动中常出现的问题

片段教学的大量使用是近两年的事,但目前许多老师对它的认识还肤浅,为此在片段教学与其他的“度”的把握上存在问题。

1、片段教学与说课混淆不清。说课是说教学依据,而片段教学是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说课是片段教学的理论依据,而片段教学就是一种教学实践,是说课的具体体现,这两者有关联,但实际展示时又不能混为一谈。

2、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比如,前不久举行的市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中,不少选手的片段教学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第四自然段,而有的选手由于审题不清,就把目标定在全文的教学目标上,这样,即使他上的再精彩,给评委的感觉还是目的不明确,纯属离体,分数自然就不高了!

3、没有重视教学设计。备课要写教案,这大家都知道,是毋庸置疑的。但片段教学方案设计却经常被人们忽视。

第2篇

片段教学能否成功与教师常态教学的质量息息相关,只有常态教学的卓越,才能有片段教学的精彩。那么,如何在常态教学中苦练内功从而获得片段教学的成功?

一、读懂教材是前提

读懂教材是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教师开展片段教学的基础。要把一节课的片段教学上好,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至关重要,读懂,读不懂,甚至误读,在实际的片段教学中,其最终的效果大相径庭。怎样做到读懂教材,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

一是从理解编者的意图的角度读教材。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来看,可以从“主题图”“问题情境”“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等呈现的内容中正确理解编者的意义,理解编者为什么这样编排内容。

二是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把握本节知识内容的来龙去脉,明确各阶段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内容,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是这样的。

三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读教材。要注意抓住数学的本质内涵看教材,思考教学内容蕴含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数学核心思想”。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同地域的学生是不同的。例如,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在“探索与发现”中安排了一课“有趣的算式”,原来教材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而对于很多发达地区的孩子,这显然要求偏低,为此,我校刘胜峰老师在参加全国赛课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教学目标调整为让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应用“以小推大,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的调整,《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张丹老师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二、精心设计是根本

一部优秀的影片一定先有一个优秀的剧本。同样,一节精彩的片段教学,首先源于一个精彩的片段教学设计。从这个角度来看,片段教学的成功,精心设计是根本。和常态教学一样,片段教学在设计的时候同样需要思考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情境、教学语言(板书)、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作业练习等内容,但是,片段教学和课堂教学毕竟是有区别的,它的设计应该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新课导人要精彩。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吸引孩子积极地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在一次片段教学考核课中,一位教师抽到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他设计了这样一个导人。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玩个游戏,老师出一道题,结果是多少,请大家用拍手的形式告诉老师,好不好?

师: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得到多少个?

生:(拍手):啪、啪。

师: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得到多少个?

生(拍手):啪。

师: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得到多少个?

学生拍不出来,脸上露出疑惑。

师:咦,怎么不拍手了?

生:老师,这次分不成多少个了?

师:原来是这样,那么,到底是分了多少呢?

生:半个。

师:很好,谁能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苹果。……

二是核心内容设计要新颖。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片段教学由于时间相对较短,我们要展示的只能是重要环节的“实况”,因此,在新课教学的核心部分,设计一定要有新意,要体现新课改理念。只有核心部分的精彩,片段教学才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同一次片段教学的考核中,一位教师抽到了“角的度量”,在核心内容的教学上,他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比一比”。

比一比(一):出示两个角,让学生比较,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和把两个角重叠的方法,比较出角的大小。

比一比(二):出示另两个角,让学生思考: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在学生无法得出大多少的时候,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为5度的“小角”,让学生去度量这两个角,分别量出9个和7个,这样就很清楚地知道第一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比一比(三):再出示两个角,度数分别是43度和37度。再让学生思考: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显然,再用刚才5度的小角去度量,是无法度量出完整的个数。这样就很自然地把思考的方向指向寻找新的度量单位,也就是1度的教学。

片段教学的设计,教师除了在内容上要突出重点,在设计思路上要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之外,还应结合片段教学的特点,换位成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可能怎么理解、怎么回答、怎么合作、怎么辩论。换句话来说,在备教师的教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深入思考学生是怎样学的。

三、把握学情是关键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片段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教师的模拟来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在开展片段教学之前,认识学情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学生的已有基础,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的困难所在,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片段教学才能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开展。相反,学情把握不准,片段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情况的模拟,势必出现许多违背规律、胡编乱造的失误。

例如,一位教师在《平行与相交》的片段教学中,出示一组画好的平行线,提问学生:他们会相交吗?为什么?然后模拟学生的发言:因为这两线之间的距离都相等,所以他们不会相交。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后指出“在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显然,教师在这里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为依据,来“证明”两条线不会相交。而事实上,平行线的性质是在平行线的认识之后学习的,这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把握不准,从而导致了用后续知识解决前面问题的错误。

第3篇

片段1:教学内容——七年级《规律探索专题》

教学片段:

师:都说数学是美的,在你心中你觉得数学是怎样的呢?

生1:做出一个很难的题时,就非常兴奋。总想把这种感觉与别人分享……

生2:数学能锻炼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变得聪明……

生3:我不觉得,我不喜欢数学,因为我每次都考得不好,在老师的眼里我是一个很差的学生,我体会不到数学有多么的美……

师:生3请坐,在座的其他同学可能也有这样的观点,也许我们是应该好好找一找它到底美在什么地方?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一起来寻找。生3你相信自己今天能找到那种美吗?

生3:也许……

师:我们相信你一定可以,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反思:这是本节课的开头,我们见过情境引入的好例子特别多,相比而言这个引入并不算特别漂亮。没有收集很多资料,也没有涉及知识点,然而它却使得师生关系融洽起来,增加了老师的亲和力,给整个一节课的效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细细咀嚼这个引入真是恰到好处,它里面包含很多人文的关怀和鼓励,“相信你”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希望,潜移默化中营造出的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设下悬念,“寻找”美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真正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欲望。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情境引入的方式非常多。常见的引入形式如:问题驱动式、归纳发现式、欣赏式、游戏式等。但不管怎样的情境,或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应以一个和谐的环境为前提,使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一种学习探索与创新动机,产生一些无意识的自然反应(比如说突然想动动手,想试一试,想看看下面会怎样,等等)。新课标下的课堂引入应该别具一格,我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思考、多学习、多积累,寻找到适当、巧妙的引入方法,一定能让学生喜欢去探究、去学习。

片段2:教学内容——八年级《设计轴对称图案》

教学片段:

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案欣赏,同时,让学生谈感受。

师:欣赏完这么多美丽的图案,你可曾想过怎么去画这样的图形?(略停)让我们来探索一下这其中的奥秘吧!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了很多好的方法)……

师:选择我们共认的好方法,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同组的伙伴一同设计吧,看谁设计的图案最漂亮。

(学生设计)

师:展示一下我们的作品吧(教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投影),请给你的作品作一个点评。

师:我们设计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案,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设计出轴对称图案吗?大家讨论讨论。

生:可以用纸折出对称轴,用剪刀剪出起始的图案,再展开就能得到一个轴对称图案……

反思:

以往数学教育无外乎在课堂上解决一些问题,无论是进行简单计算还是解答一道综合题,都注重最终的结果,其实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是死教书本知识,应该能让学生学会思考,能产生出一些想法,但并不强求是别人想到的还是别人没有想到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思维飞跃”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通过互相讨论,合作交流,让每个人的大脑得到解脱,想其所想来解决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自发组织讨论,学生自然会自问:对呀,还可以怎么办呢?于是便有了强烈的探索意识,从心理产生想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进行有效的合作。课堂上对于本课知识点——设计轴对称图案的关键及方法——探索是开放的。学生在一种急切心情中相互的讨论场面让人记忆犹新,而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百花齐放,让老师们赞叹不已,也使我们大开眼界:原来学生的思维尽会如此的宽广!事实也证明,学生的参与率很高,学生的学习是愉悦的,是有收获的。开放度高,合作交流得多,自然会让学生有别出心裁的想法,也自然能让知识在此处得到升华。

第4篇

教学资源:

硬件:塑料直尺、木板、乒乓球、重物块、弹簧、细线、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1.探究压力的方向

学生活动:用右手按压左手

实验:(1)用手压缩弹簧、压塑料尺观察用力的方向与形变的效果;(2)观察放在水平塑料尺上重物对尺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1)演示乒乓球自由下落在水平木板上,观察乒乓球弹起的方向。

(弹起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设问:乒乓球自由下落在斜木板上其弹起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吗?

演示实验:(2)演示乒乓球自由下落在斜木板上,观察乒乓球弹起的方向。

(弹起方向不是竖直向上而是垂直于斜木板的)

总结以上可得:压力的方向是垂直并指向受压物体的表面。

演示实验的现象是落在水平木板上沿竖直方向弹起;落在斜木板上沿垂直于斜木板方向弹起。对比分析弹起现象,自然得出压力方向是垂直并指向受压物体表面的结论。此处运用转换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用实验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压力的方向。

2.压力与重力的比较

学生讨论、表达(用表格培养对比的思维方法)

第5篇

关键词:片段教学;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161-02

片段教学在义务教育的教学研究中使用较多,在招聘教师面试时与说课同时使用也较普遍,1998年,福州市就组织过中小学片段教学比赛。而职业教育领域对片段教学的应用与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片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做一些探讨有一定的意义。

片段教学的特点

除了具有实践性、完整性、虚拟性、预设性等基本特征外,与课堂教学、说课和微格教学相比,片段教学有其自身特点。

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次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的,通常是选择一次课的一部分教学内容,由教师在限定的时间内(通常是10~15分钟)完成教学任务,展示自己的教学亮点,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片段教学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只是常规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其教学对象是虚拟的,听课者是同事或评委,其作用不是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而是进行教学研究或对授课者的教学能力加以评价。

片段教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教研形式,可以与说课结合使用。很多教研活动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通常先由教师说课,再进行片段教学,通过片段教学验证其教学设计,或通过片段教学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说课与片段教学组合运用,可以综合考察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弥补二者单独使用的不足。

片段教学比微格教学更方便,不受硬件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通常采用录像、录音设备和电教技术,记录、反馈和分析教学活动过程,以提高培训效果。美国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微格教学的功用倾向于培训、练习,片段教学则倾向于研讨、示范和评价。

使用片段教学的意义

一是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培养目标上较大的区别是除了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师构成中有约60%的教师应经过某种专业培训,具有该专业能力。由于国内培养职教师资的高等院校较少,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很多来源于非职技高师的毕业生,还有些来源于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任教前他们大多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培训,任教后教学工作量过饱和,使之无暇参加相关培训,他们的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片段教学是提升其专项教学能力的一种较好的选择。片段教学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事先要进行片段教学设计,要进行学习者及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制定与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设计等,并要按教学设计予以实施,以验证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这个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次较系统的训练。此外,片段教学还可以对授课者进行特定教学技能或教学薄弱处的强化训练,以提高其教学能力。

二是可以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和效果。通常的教研活动多为安排教师开设示范课或研究课,听课人员进行评课,虽然具有完整性、针对性等优点,但受到时间、教学进度、场地等限制,参与人数、单位时间内研讨的内容都不多;评课时,因听课人员对整堂课的兴趣点不同,评判议论较分散,难以形成精细化研讨。而片段教学是一种大容量的教研形式,通常一个半天就可以安排近十名教师进行片段教学,而且对每个片段教学可以逐项进行讨论,能够议深议透,有利于教学研究的精细化。如在专业课教学中,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一堂课可以由几个任务组成,某个任务适宜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片段教学验证;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一项复杂技能是由多个简单技能组合形成的,这些简单技能适宜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需引入哪种教学媒体,也可以通过片段教学进行研究、验证。课堂教学是由多个片段教学组合而成的,片段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整节课的效率也能得以提高,因此,片段教学的运用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此外,片段教学还有不受教学进度、听课人数、场地、时间的限制,不需要学生在场等优点,使得教研活动更加便利,可以极大地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三是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可信度。常用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方式有听其授课和听其说课等。听课可以完整地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但费时较长,不便于对大批量教师的评价;只能了解授课教师当前教学进度下的教学状况,难以反映授课教师在该课程纵向或任教其他课程的教学状况。说课可以体现教师专业(学科)知识是否扎实,体现教师的教育理论基础、教学思路,以及板书、语言表达、教态等教学基本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形成一个初步评价,但说课只是说教学实施的方案,而没有具体的教学实施行为,难以较好地展示教师实际教学能力,有坐而论道的缺憾。在时间较紧的限制条件下,如仅靠听课、说课的形式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其结果可能与其真实教学能力存在差异,不能反映授课教师稳定的、一贯的真实教学能力。如在听课或说课后安排授课教师进行命题式片段教学,则可弥补上述缺憾,在短时间内更全面、真实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评价的可信度。

片段教学在职教领域的主要运用

片段教学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教学研究、师资培养和教师评价方面已有较好的运用。

在新教师培养上,可以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展示精彩的教学方法,展示处理重点、突破难点的艺术,供新教师观摩借鉴;也可以安排新教师做命题式的片段教学,使他们把精力集中于要突出掌握的教学能力上,在较短时间内使其迅速掌握急需的教学技能。

在教学研究上,片段教学可以剔除前铺后叙的其他课堂教学环节,将焦点凝聚于教研的重点问题,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媒体如何应用于教学过程等。特别是可以运用片段教学对一体化、任务驱动型等教学模式进行精细化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在中等职业教育实践中,片段教学已较好地应用于下述几个方面:在课程类别上,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及专业技能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作业讲评、新课导入、新课内容、课堂小结;采用的教学媒体有实物、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在教学能力评价上,可将听课、说课、片段教学三种方式有机组合,以解决不同数量、不同要求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甄选等问题。在时间充裕、被评价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听教师授课为主,辅以说课和片段教学方式;在时间紧或被评价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说课加片段教学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沈亚强,蔡铁权,程燕平,楼广赤.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启森.汽车钣金维修[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4]王骁勇.听课,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53.

[5]张瑞,孟庆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56.

作者简介:

第6篇

师:(出示:种桃能手)在课文当中,“种桃能手”指的是谁?

生:王大伯。

师:汉字往往一字多义,手在这里的意思是“人”。

师:(出示画面)升旗的叔叔我们叫他—

生:升旗手。

师:(出示画面)手擎火炬的,就是——

生:火炬手。

师:(出示画面)这位蓄势待发的叔叔,我们叫他——

生:赛车手。

师:如果这位叔叔在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我们就可以称他——

生:赛车高手。

师:赛车水平高的人,我们叫他“赛车能手”。那“种桃能手”说的是——

生:种桃水平高的人。

【评析】以上环节的教学,由“种桃能手”入手,依次呈现了“升旗手”“火炬手”“赛车手”等画面,启发学生说出相应的称呼,进而引出“赛车能手”,再与“种桃能手”做比较,使学生对“手”和“能手”的涵义及用法有了比较深刻的感知,也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汇。

【教学片段2】

师:(指名读第2自然段)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剪枝?

生:“咔嚓、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师:把前面的象声词去掉,再读一读。

生: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师:这样好不好?

生:不好,不生动了。

师:具体说说,为什么?

生:没有“咔嚓、咔嚓”,就听不到剪枝的声音了。

师:“咔嚓、咔嚓”准确地模拟了剪枝的声音,让我们如闻其声。把它放回到句子中,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生齐读)

师:既然去掉两个象声词不行,那咱们去掉一个,保留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生:课文中剪掉了很多树枝,保留一个好像只剪了一下。

师:真会读书。联系语境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生:“剪刀挥舞”,说明他干得很熟练,不可能只剪了一下。

师:由此看来,王大伯真是名副其实的种桃能手!

生:“咔嚓咔嚓”,读起来很有节奏。

师:真好,同学们读懂了语言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很不简单。没想到,象声词里的学问还真不小,我们把这个词语积累下来。

【评析】上述环节的教学,以象声词“咔嚓、咔嚓”为抓手,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比较有无“咔嚓、咔嚓”,以及“咔嚓”和“咔嚓、咔嚓”的不同,使学生对象声词的作用和种桃能手的形象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悟,对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教师相机渗透了“比较阅读”“联系语境”等学习方法。

【教学片段3】

师:(出示图片)多么诱人的桃子呀!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赞叹。把这种感受带到句子里面,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师:是啊,桃子成熟了,王大伯的心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带上这种感受,再读。(生齐读)

师:一份汗水,一份收获,我们都为王大伯感到高兴。把这种心情读出来。(生齐读)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在卡片上仿写句子。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几句。

啊,桃园里红云片片,!

啊,桃子,真惹人喜爱!

啊,王大伯真是名副其实的!

啊,剪枝的学问!

(生写话,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第7篇

“可能性”是儿童掌握概率概念的必要基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如果缺乏对“可能性”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则较难建立这一概念。本节课课堂上教师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灵活组织了“抛硬币”“摸球游戏”等既促进学生理解又有应用价值的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且向学生渗透了猜测、实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课堂意外

由于此次“年组同一课下窜班授课活动”不允许教师事先接触学生,课堂上便有了这样一次意外。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计了一个摸球比赛,以使学生体验到“可能性”教学中的“一定”和“不可能”现象。课堂实录如下:教师出示2个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着6个白球,另一个盒子装着6个黄球。

师:现在,请男生和女生进行一场比赛。比赛规则是男生和女生各摸5次球,摸到黄球次数最多方获胜。

(男生摸装有6个白球的盒子,五次摸到的都是白球)

生:(七嘴八舌)盒子里面肯定是白球。

(女生摸装有6个黄球的盒子,连续两次摸到的都是黄球。)

师:(对摸球的女生自信地说)这一次我不看了,我猜她摸到的一定是黄球。

(女生第三次摸到的果然是黄球,随着女生第四次、第五次摸到黄球。)

生:(嘀咕)盒子里一定都是黄球。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女生摸的盒子里都是黄球。

师: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1:你看都没有看,就猜到女生摸到的是黄球,所以那个盒子里一定都是黄球。

生2:男生刚才摸到的都是白球,所以那个盒子里都是白球。

生3:老师,我们才摸了5次,我还想再摸一摸。

师:看来你还要继续摸。好!你到前面来,再摸一摸。(听课的老师因他的执着而笑)

(老师的处理是满足学生的要求,让他有足够的机会摸球,以使学生清楚无论怎样摸都是徒劳,根本不可能摸到黄球。)

(生摸了几次后,摸到的都是白球)

生3:这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白球,那个盒子里装的都是黄球。(众笑。)

师:他判断得对不对,我们把两个盒子的球都倒出来看一看。

(老师分别打开两个盒子)

师:看来我们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比赛不算数了。大家想一想,在A盒里摸球,只要任意摸一个,会怎样?可能摸到白色的吗?

生:因为都是黄色的,不可能摸到白色的。

师:(板书:不可能)还不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生:绿色的,黑色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盒子里都是黄球,不可能摸到其他颜色的球。

三、意外反思

在男女生“不公平的摸球比赛”活动结束后,没想到还有一个执着的男生表达了不服输、不想放弃的愿望。教者顺势将他领到台前,给他摸球的机会,可他还是摸出了白球。这时这个可爱的学生说出了他的发现:他摸的盒子和女生的盒子不同,才出现了这种失败的结果。教师追问:“根据你的判断这两个盒子里的球有什么不同呢?”男生道出自己的理解:“男生摸的盒子里装的都是白球,女生摸的盒子装的都是黄球。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教师将两个盒子打开,公布了真实的情况:一个盒子里装着6个白球,另一个盒子里装着6个黄球。当时这一教学行为把课堂教学推向了。

第8篇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有这样的描述:“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马克思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目前,各种版本的英语教材都编入了许多应景的英文歌曲,英文歌曲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知识点之间的距离,它们通俗易懂,旋律优美,节奏感强,而且朗朗上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新课的学习。特别是将歌曲配以动作,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学习兴趣自然就提了起来。这些英文歌曲多与本单元所授的知识点相关,教师可以用好它们,把它们作为片段教学的导入。如闽教版三年级下册Unit4的歌曲:What’s the time in London?Unit5 Parts of the Body中的歌曲:Follow me等都是片段教学导入首选。如果教材里没有合适的歌曲,教师也可以自编,用学生熟悉的朗朗上口的旋律,填上与今天学习目标相关的新词、新句唱给学生听。歌曲不仅可以起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还可以是新知识点呈现的“排头兵”。片段教学中,歌曲唱完,紧接着要利用歌曲中的某一元素,将本课知识点跟进,或展开新单词、新句子的教学,或由歌曲引领走进课文,以此拉开片段教学序幕,让导入设计更具艺术美和科学性。如教授闽教版三年级下册Unit6 Clothes Part A,歌曲导入:Who is wearing a T-shirt today?后,马上开始教授新词T-shirt,而后听课文,关于《森林运动会》的故事就此展开了。如果直接进入英语单词或句子的教学,无异于把学生的形象思维捆绑起来,难以让学生的情绪高涨。而用歌曲导入,是将语言和情境结合在一起,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获得愉悦心情的同时,其学习的心理内驱力一定也是最大的。

使用歌曲导入的策略还要考虑教师个人的教学素养,歌唱能力较弱的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歌曲导入法。此外,如果教材中没有安排导入歌曲,而教师要选择这一教学方式时,切忌所涉及的导入歌曲与所衔接的知识不相关,避免导入与教学目标脱节。导入歌曲在选择上还应该注意简短精练,不宜过长。在了解学情之后,尽可能地选择学生熟悉且喜爱的曲调,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与教师共同演唱的兴趣。

二、谈话导入,亲切互动

现阶段,不论哪种版本的英语教材,课文都以话题为单位进行编写,这让教师们很容易找到应景的话题,开门见山地与学生“谈天说地”。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新知与旧知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简洁明快地讲述、设问或加入简单的对答,这些平等的交流,亲切的暗示,是学生容易接受的,也是成功学习新知的一个关键。如教学闽教版四年级上册Unit6 Weather一课,导入时,教师可望望窗外,然后说:Oh,it’s hot/warm/cool/cold. 或说:It’s a sunny/ cloudy/ rainy/ snowy day. How is the weather in...?通过应景的对话,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本课的知识点,理解词意、句意、文本。同时,师生间共同的话题也能促进“教”与“学”双边情感融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利用谈话法做片段教学导入时,要注意谈话内容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关联性,谈话内容要为今天教学目标的完成起推动和引领作用。如闽教版四年级下册Unit 2 Cleaning Day一课,诸多教师对导入部分不知从何下手。我的建议是:教师一到教室,可认真地望着黑板说:Oh,it’s dirty. Who’s on duty today?让值日生把黑板擦得更加干净。教师望着值日生说:×× is cleaning the blackboard.然后,教师也帮助擦黑板,并说:I’m cleaning the blackboard. I’m cleaning the teacher’s table, can you?引导全体学生擦自己的书桌并说:I’m cleaning my desk.紧接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What’s Yang Ming doing? What’s Lily doing? What’s Sally doing?

以谈话的方式导入片段教学,特别适用于只有一个小时准备时间的片段教学比赛,在无太多外力(网络、教参、同事等)帮助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是比较容易实现的。选取谈话导入的方式,一定要把握好谈话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挂钩,为重点内容的教学复习旧知、做下铺垫或设置悬念。切忌进入正题过于缓慢,一般片段教学只有10~15分钟,而导入完成的最佳时间是1~2分钟。

三、简笔画导入,意趣盎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认知策略中指出:“在学习中善于利用图画等非语言信息理解主题。”作为教师,在展示片段教学中,用简笔画开头,是容易让人眼前一亮的。所谓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所绘对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洗练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对教师而言,在课堂上画简笔画,就是通过各种规则和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抓住事物形象中最具特征的地方,用粉笔将要展示的形象画在黑板上(也可以先画在纸张上,授课时贴在黑板上)。简笔画是一门提炼、夸张的艺术,画起来很快,生动有趣,对于学生而言,又易于观察和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

近年来,教学媒体不断进步与更新,动画画面的使用在课堂上越来越多,简笔画的身影越来越少,特别是新进的年轻教师,对于简笔画的使用更是少见,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遗憾。在片段教学中,简笔画较之课件有许多的优势,因为执教者说:Look at the screen.此时,学生是看不到任何画面的,它还需要教师用学生听得懂的英语来说明画面,而简笔画就可以通过惟妙惟肖的画面解决这个难题。在以话题为单元的小学英语教材中,多以动物、服装、运动、人物等划分学习单元,教师若能在日常工作中,多随手描一描,画一画,那么,在片段教学导入时,无论是要复习旧知,还是要开门见山直授新知,都可以通过简笔画这个媒介导入。如教学The seasons时,寥寥几笔,和煦的春天便跃然于黑板之上。片断教学从一幅画说起,自然、奇妙、有趣、实效。这样的导入,不仅有效地契合了新知的开启,也更好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兴奋度,在引发学生视觉认知的同时,教师个人的魅力也增色不少。

第9篇

一、目标确定:忌泛化,倡明确

〔描述〕某教师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片段教学目标拟定为:认知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能力目标――发展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情感目标――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体验转化迁移的思想方法。该教师就上述片段教学目标的拟定背景作了阐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重视三维目标的统一,片段教学作为常态课堂教学的缩影,同样也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分析〕片段教学受特定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制约,其目标应比课时目标更加精简、具体。然而上述片段教学目标看似全面,但指向不明。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常态教学中受“数学教学应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统一”的禁锢,习惯教学目标面面俱到,导致教学目标形式化,缺乏可操作性、可检测性。事实上,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不必面面俱到。教学目标只有具体、鲜明、精练、可及,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引路标。就上述片段教学而言,针对特定的片段教学内容,可将教学目标拟定为:“通过测量、剪拼、折叠等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这样,教学目标变得简约、具体、明确,教学活动才具有方向性、针对性。

二、内容选择:忌臃肿,倡精练

〔描述〕某教师就上述片段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1?郾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引出课题。2?郾让学生画出几个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和,得出“大小、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的猜想。3?郾让学生将三角形三个内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4?郾让学生把同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叠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受到片段教学时间15分钟的限制,教师“教色”匆匆,虽然教得飞快,但最终还是没有完成预设内容,使本片段教学因残缺而遗憾。

〔分析〕该教师的片段教学之所以“上不完”,从表面上看,是时间太短,但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教师在常态教学中习惯了追求教学资源“多”、“全”、“新”,而不是追求资源内容精当和综合运用。数学教学讲究时效性,教学内容不在多,而在于精,尤其注重教学内容能否引发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积极思考。上述教学,前两个活动可以整合,后两个活动有重复之嫌。据此,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教学活动变得精练:1?郾组织学生通过测量、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引发猜想。2?郾启发学生不用量,自己探究用剪或折的方法验证猜想。这样精选教学内容,就能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充分而深刻,让数学课堂更富有实效。

三、教学调控:忌盲从,倡预设

〔描述〕学生动手测量、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答案各不相同:有的说179°,有的说180°,还有的说181°……大家争相辩解,相持不下。教师见状,忙加引导:“认为内角和是179°的同学是怎样量的?”教师让测量结果不是180°的学生一一上台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测量过程,再由其他学生评价、纠正。结果在测量计算这一环节花了近10分钟,而动手拼角、折角等活动只能蜻蜓点水,匆匆而过。教学活动“头重脚轻”,重心失衡。

〔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并非完全靠测量、计算得出,因为受测量工具、测量方法的制约,学生动手测量不一定能得到一个精确的结果,只要获得一定的体验、知道三个内角之和接近或等于180°就行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盲目随着学生的思路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近似值”进行细致测量计算是没有意义的。上述片段教学中教师被学生的思路引着走,折射出教师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对学生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动态生成缺少精心预设。数学教学要重视课堂现场生成,更要强调课前精心预设,从教学目标达成的高度对课堂生成信息提出取或舍的对策;既要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给他们个性化的思考提供空间,也要正确引导他们将精力和思维集中在学习的核心处、知识的本质处。当学生测量、计算出三角形内角和大约为180°后,教师不必纠缠于此,而应通过“刚才大家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在180°左右,到底是多少呢?接下来我们动手验证”的过渡语,引导学生转入剪、拼、折等验证环节,直指教学目标,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方法选择:忌花哨,倡实在

〔描述〕在让学生动手折、剪、拼角的活动中,教师是这样组织的:同桌两人一组,每组发一张三角形纸片,同桌合作,将三角形的三个角组合在一起,看看它们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合作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有的组一人做,一人看;有的同桌两人重复操作,浪费时间;还有的为谁先谁后操作而争论不休……课后,教师在反思中提到,这里之所以要设计同桌两人共同操作的活动,意在体现新课改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

〔分析〕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先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没有多大难度;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在一起,变成一个平角,仅凭同桌两人合作则很难完成,需要教师点拨。可见,这里的合作探究没有多少合作的必要。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组织同桌学生合作操作纸片,是追求时髦、故弄花哨的表面形式,简单地把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当成“新课堂”的展现点,而没有从学生“学”的角度对各种学法的实效进行评估,更没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形式。因此,教师要从提高实效出发,对各种学习方法进行比较,并作出选择。如,通过剪、拼活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操作活动,可让学生独立完成,获取丰富而深刻的数学体验;通过折角验证内角和的活动,可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描述操作过程,并分析结果。这样的课堂教学尽管没了花哨的形式,却因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而更富有实效。

第10篇

片段回放:

片段一:用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数

师:我们学过哪些数?

生:1,2,3,4,5,3.5……

师:英文中有哪些字母?

生:a,b,c,d……

师:(出示a,b)认识吗?在哪儿见过?

师(师添上运算符号成为a+b=b+a):这儿就有一个认得出来吗?

生:加法交换律。

师:在加法交换律中,a和b分别表示什么?

生:a和b表示的是两个数。

师:奇怪,既然a和b表示两个数,为什么不直接用两个数表示呢?比如4+8=8+4,这样不更清楚、更明白吗?干嘛还要用字母表示呢?

生:4+8=8+4虽然清楚,但只能表示4和8相加这一种情况,不能代表其他数相加的情况,而用字母就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情况。

生:数又是不只有4和8

师:你们认为这里的a和b除了表示4和8以外,还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生:字母a,b在这里表示哪个数都行。

师:看来,确定的数只能表示某种特定的情况,而字母却可以表示任意变化的数,多方便呀!

片段二:用字母可以表示未知数

师:出示3盒已打开过的钙片,摇一摇,请肯定地回答我,里面各有多少颗?

生:有5颗。

生:10颗吧?

师:你能确定吗?

生(摇头):不能确定。

师:既然不能确定,我们怎么能说有5颗呢?有10颗呢?这时候我们该怎么说?

生:有a颗。

师:你为什么不像刚才那位同学说有5颗、6颗、7颗?

生:我们不知道盒里有多少颗,说几颗都不合适,所以说有a颗。

师:此时此刻,对你们而言,盒里究竟有多少颗钙片是个未知数,黑板上有很多具体的数,但正是因为它们太具体了,所以哪个数都不好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用到数学符号,比如用字母来表示。的确,字母不仅能表示任意数,还能表示暂时不能确定的未知数。

师:不过,这么多的字母,该选哪一个呢?

生:我想,选择哪一个都一样。

师:非常聪明!26个英文字母用哪一个都可以,我们不妨就用x来表示吧!

师:那这儿的x究竟代表多少呢?谁说了算?

师(将一盒递给一名同学):你说了算呗!打开盒子数一数,一共有多少颗?

生(打开后只倒出一颗来):只有1颗。

师:既然这盒里只有1颗钙片,就说明字母x此时此刻表示几?

生:1。

师:真不错!字母x此时此刻代表1,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成字母x取1。

师:请问字母x究竟取几谁说了算?

有同学很快接过另外一盒钙片,倒出来数后说:“有12颗。”

师:字母x此时此刻取几?

生:12。

师请第三位同学打开盒盖数一数后汇报:有25颗。

师:现在呢?生:现在x取25。

师:x在这儿可以取1000吗?

生:不可能,装不下1000颗。

师:可以取0吗?

生:也不行,0表示没有,可明明有的呀?

师:可以给个取值范围吗?

生:盒上写着100片,就可以取1至100。

师:这就说明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x还能表示一定范围的数。

片段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关系

师(出示另一盒已打开过的钙片):这是一盒已吃过的钙片,谁知道有多少颗?

生:x颗。

师:呵,以不变应万变呀!(加入1颗)现在呢?

生:x+1。

师:(再加入1颗)现在呢?

生:x+2。

师:(再加入3颗)现在呢?

生:x+5。

师:x+5到底是多少呢?

生:那要看x是多少,如果x是5,那x+5就是5+5,如果x是20,那结果就是20+5。

师:真了不起,那x+5和20+5有什么不同吗?

生:x+5是一个含有字母的加法算式。

生:20+5是一种具体情况,而x+5有好多种可能。

师:从x+5里可以看出现在比原来增加几颗吗?

生:现在比原来增加了5颗。

师:看来这小小的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表示一共有多少颗这样的数量,还能表示出现在与原来数量间的关系呀!

片段赏析:

1.教学平实、真实、扎实。

这堂课虽然没有借助课件,却拓宽了思路,这不正是一线教师需要的返朴归真的课堂吗?片段中用一连串既简单明了又层层递进的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思维碰撞。看似简单的师生对话,却导出了用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和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的真谛,真正体现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的理念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这一观点。

2.准确定位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分层教学延伸教材深度。

片段中先教学用字母表示任意数、表示暂时未确定的数,让学生对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让学生真正理解“有了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3.关注教学细节,彰显教育智慧。

第11篇

【教学片段】

师生共同整理好口诀表后,教师指着黑板上编制的口诀进行教学。

师:(指着黑板上编制的口诀)下面,我指哪个就读哪个口诀。

(教师任意指口诀,学生朗读)

师:好,下面自己念,一分钟,念熟了!

(学生自由读口诀)

师:停,口诀终究不能写在黑板上的,应该写在哪儿呢?

生:书上。(有学生笑了起来)

生:不对,应该记在脑子里。(该生的发言立即招来一片注视的目光)

师:对,要写在脑子里。那我们就把它擦掉。(随着擦的节奏让孩子齐读:一二得二……)

师:擦完了,可谁装在脑子里了?(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好,我们一起背一遍。

师:嗯,不错,再给一分钟时间,闭着眼睛独立地背,把口诀背熟。什么才叫背熟了呢?脱口而出。因此,在背的时候注意发现秘诀,待会儿交流。

(学生都闭上了眼睛大声地背诵。有的学生记不住,想了想后睁开眼偷偷地看了看黑板上的乘法算式继续闭眼背)

师:有什么秘诀?

生:口诀的第一个数字除了第一行是“一”外,其他的都是“二”开头的。

生:口诀的结果从上往下看每次都多了2。

生:从下往上看每次都少了2。

生:二七就是2个七,7加7就等于14。

生:老师,她说的就是如果不会乘法的话,就往心里想加法。

……

师:好,我们把算式也擦掉了?

生:擦掉吧。(答得很干脆)

师:好,这次我倒着擦,你们倒着背。

(学生随着老师擦的节奏背诵:二九十八,二八十六……)

师:现在认为自己能背的有谁呀?会背的孩子站起来!

(学生都站了起来,虽然有几个有一些勉强。学生很整齐地背诵了一遍)

师:不错,我们夸夸自己。会夸自己吗?

(孩子们不好意思地相互看了看)以后哇,觉得自己做得很棒可以夸夸自己。怎么夸呢?我教大家一个办法……(学生自己夸奖自己)

师:谁不仅能顺着背,还会倒着背?

……

【评析】真正的好课是用平常的方法、朴实的手段达到优质的效果,这是这一教学片段给笔者的最大感受。这一感受突出表现在执教者以“二擦(顺擦、倒擦)”带“三背(硬背、巧背、倒背)”,独具匠心,浑然天成。

具体说来,在学生整理出2的乘法口诀之后,执教者看似随意实则暗藏深意的一句问询:“停,口诀终究不能写在黑板上的,应该写在哪儿呢?”即生成了智慧:应该写在书上,应该写在脑子里。课堂在师生对答中洋溢出浓浓的哲理意味。同时,这一饱含哲理的对答也为教师“熟背”这一环节的引入作了铺垫:口诀不能写在黑板上、书上,应该写在脑子里。这样,熟背就成了自然。于是,伴随着教师的第一次“擦”,学生开始了第一层次的背――“硬背”。

“擦完了,可谁装在脑子里了?”这一问,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不错,再给一分钟时间,闭着眼睛独立地背,把口诀背熟。什么才叫背熟了呢?脱口而出。因此,在背的时候注意发现秘诀,待会儿交流。”显然,这时的背,重在内在联系,是一种“巧背”。

“巧背”之后,黑板上还剩下9道算式。课的结束留给学生的应该是一幅整洁的黑板。因此,执教者顺水推舟,将这9道算式也一并擦掉。不过与上一次不同的,这一次是倒着擦,不仅擦的形式有了变化,还为倒背提供了契机:倒着擦,学生自然要倒着背。

朴实最见功力,细节成就完美。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没有眼花缭乱的课件,没有动人心魄的情境,然而执教者就是凭借简单的教学环节和平常的教学手段,营造出了返璞归真、浑然天成的教学情境。“将简单的事做得不简单”,彰显的是积淀,凸现的是功力,映射出的是大家风范。(作者单位:湖北省仙桃市仙桃小学)

【对评析的评析】

这个评析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1.抓准了特点。评析者对片段中执教者上课“朴实”这一特点抓得很准,也很及时。当前,少数教师认为在课堂中运用的现代媒体越先进、手段越复杂、形式越丰富,教学效果越好。其实,无论将来教学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朴实”的可行性、经济性、适用性决定了它具有存在的空间和魅力。

第12篇

关键词:课程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78-1

课程意识,就是用课程价值的眼光去优化教学内容,需要语文教师不仅要看懂教材内容,还要看准除教材内容之外的课程内容,并能合理实施。目前来看,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手段的教学模式依旧是普遍现象。其原因之一,我们在羡慕别人“怎么教”(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风采)的同时,却总是不注意本质问题:为什么要教这部分内容?为什么要这么教?

【甲老师教学片段】

师:(生默读两分钟后)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

菩萨的神态是怎样的?天王呢?力士呢?

你能用你的朗读来展示这些彩塑吗?

为了突出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作者先写彩塑的全貌后又重点写了卧佛,谁来读课文中卧佛的描写?(相即评价,指导朗读)

莫高窟只有这几尊彩塑吗?

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如果你就是游客,站在这些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称赞?

你们觉得人们仅仅是在称赞这些彩塑吗?

感受着我们前人高超的彩塑艺术,我想在坐的每个人都会升腾出自豪感,让我们带着自豪感读读这一段话。

【乙老师教学片段】

师:观看了莫高窟彩塑介绍视频(两分钟无声视频)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师:作者是怎样把这么多不同的彩塑描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生齐读该段)

师:我们平时只注意写的内容,却没有注意内容是如何表达的。这么多的彩塑,作者有没有全部写出来?是怎么表述的?(生思考片刻)

是把它们分成了――?

生:把两千多尊彩塑分成了几个种类来写的。

师:对了,这就叫划分类别。(板书:分类别)

师:是怎么形容这些不同类别的彩塑的呢?

师:这些彩塑各有各的特点,神态都不一样,就叫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师:从第三句中的这几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是抓住特点,能不能将“威风凛凛”换成“凶恶狰狞”呢?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词语都表达了作者对彩塑的赞美之情。

师:所以,描述你喜爱的东西,不但要抓住特点,还要多用优美词语来形容。

(指名练读三、四两句,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每一种彩塑都着重描写了吗?

师:这就叫有详有略。(板书:有详略)

师:所以,我们如果写一大堆的事物,要注意怎么写?(指向板书)

生:分类别,抓特点,有详略。(齐读三、四两句)

师:作者用“分类别、抓特点、有详略”的方法具体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的样子(板书:具体介绍),那么这一段的第一句和末尾句又各自讲了什么?

这些彩塑形象逼真,活灵活现,也就是――(栩栩如生)。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就是说――

他们都会赞叹些什么呢?

(两生模拟游客的赞叹)

师:古代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这么多惟妙惟肖的彩塑,游客赞美这些彩塑,实际上就是在赞美――(古代劳动人民)

师: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莫高窟的彩塑,更赞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

(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教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学法迁移,按“分类别、抓特点、有详略”对壁画内容进行归纳、讨论,课后作业中也有相应的练笔写话。)

甲老师的教学目标: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感悟彩塑之美,体会作者对彩塑的赞美之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后比对后发现为移植教案)。朗读感悟的方法是“用你的朗读来展示这些彩塑”、“让我们带着感情读读这一段话”;通过“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作者先写彩塑的全貌后又重点写了卧佛”间接或直接告知描述方法。学习过程中,老师亦步亦趋地带着学生走,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很多重要的结论(详略、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被接受。播放有声视频本意是补充教材,由于时机、手段不当,反而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紧接着的模拟赞叹环节中学生无法专注回答。教师看到的还只是教材的本身内容,目标依旧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层面,看不透此段内容的教学价值,课程意识浅显模糊。

乙老师的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描写彩塑的方法,既注意语文内容,又关注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课堂重心从“理解和感悟”到“言语训练”,教者课程意识清晰,实践方式有序。

“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凭借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理解、琢磨。教者课程意识的浓与薄,直接关系到在教学过程中预设多少教学情节、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实现哪些教学目标。只有从课程意识出发,才能先考虑好“教什么”,再考虑所选的内容“怎么教”。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教师除了关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情感外,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内容、作者情感是怎么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将教材的范文作用发挥至极致。如果教学内容、目标没有优化组合,缺失了课程意识的参与,即使再精致、出彩,其教学价值也是极为有限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