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元宵节美术画

元宵节美术画

时间:2023-05-31 09:09: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元宵节美术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元宵节美术画

第1篇

关于元宵节活动策划最新范文   一、活动主题:

  小区元宵节灯谜会(闹元宵、猜灯谜、游园会)

  二、活动目的:

  为活跃社区文化,营造和谐社区,创造和谐氛围,庆祝元宵佳节,增进物业服务中心与业主间的交流。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地点:

  五、集合时间:

  六、主办单位:

  七、活动总负责人:

  活动现场布置及结束清场负责人:安全员名单:张贴谜语条、礼品摆放、收库:兑奖员:礼品发放员:活动现场秩序维护员:

  八、奖品设置:

  九、活动内容:

  1、所有工作人员需在当天下午18:30前做好活动准备工作,并准时在小区服务中心前集合

  2、19:00由项目经理宣布活动准时开始

  3、活动期间,各工作小组各司其职,做好灯谜兑奖及礼品发放工作

  4、秩序维护员负责维护好现场秩序

  5、21:00活动结束,工作人员做好现场清洁及其它收尾工作。

  十、各项物品、准备:

  灯谜条、帐篷、射灯、彩带、气球、礼品台、照相机等。

  十一、注意事项:

  1、秩序维护队须维护好活动现场秩序,确保业户及活动现场人员安全

  2、活动的准备工作需提前做好,工作人员需准时集合,避免活动现场混乱

  3、灯谜兑奖及礼品发放需专人负责

  4、做好活动的收尾工作和现场清洁。

  关于元宵节活动策划最新范文

  一、活动背景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新年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节日,又称“上元节”、“灯节”,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很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为了使美琪的孩子们对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民俗习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通过包汤圆、画灯笼、猜灯谜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充分地让孩子们感受“元宵节”特有意义及给人们带来的喜气和欢乐。

  二、活动主题

  欢乐元宵节

  三、活动目的

  1.尝试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元宵节的相关经验,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2.通过各项活动营造节日喜庆氛围,让孩子大胆地想象与创造;

  3.加强孩子动脑、动手能力,达到孩子能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的教育意义。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

  六、参与人员

  七、活动流程

  1.主持人开场致辞;(3分钟)

  2.故事讲述:元宵节的由来(老师提前准备故事生动的讲述);(5分钟)

  3.欢乐元宵——一起包汤圆(20分钟)

  规则:老师将提前准备好的面粉、水、糖心分发给学生和家长,一起动手包汤圆(并在其中三个中藏入小枚硬币,作为最后的幸运奖奖励),最后将汤圆入锅。

  4.欢乐元宵——书写心愿卡片(20分钟)

  规则:老师给学生发放准备好的卡纸,画笔,打孔器等活动需要材料并设计属于自己班级的许愿卡片,让孩子和家长一起书写心愿卡片,最后裁好并打孔穿线,交于教师保管。

  5.欢乐元宵——提灯笼游戏(30分钟)

  规则:本轮为亲子游戏环节,家长在规定时间内,用提灯杆在指定路线往返运送灯笼(可用旺仔易拉罐代替),挑选12组家长和孩子参加,游戏分三轮,每轮4组规定时间内孩子筐里瓶数最多者获胜,赢得奖品。

  6.欢乐元宵——猜灯谜(30分钟)

  规则:老师将家庭分组,每6组家庭围城一圈,每组分发5-10道谜题,答对题数最多组获胜,获胜组可以扎“幸运气球”赢取礼品。

  配合音乐:欢快节庆音乐

  7.欢乐元宵——和我一起吃元宵(20分钟)

  规则:后勤人员提前做好的元宵和大家分享,汤圆中有三枚小硬币,吃到含有硬币的孩子(家长)则为本次活动的幸运奖获得者,并赠送奖品;

  配合音乐:《卖汤圆》

  八、物料准备

  面粉、糖心、小枚硬币、矿泉水、奖品(猴子玩偶)、卡纸、彩色画笔、剪刀,打孔器,丝带、提灯杆、红灯笼、易拉罐、玩具筐、气球、条幅、音乐、桌椅、灯谜、答题卡、铅笔、活动背景、衔接ppt、电饭煲、碗、勺子

  九、人员分工

  1名主持人

  6名老师提前一小时到会场做布置;

  10名老师负责活动时各班级学生秩序和纪律;

  1名老师负责音乐和现场PPT播放;

  4名老师负责物料采购,现场物料发放和收集;

  5名老师负责汤圆的烹煮和发放。

  十、注意事项

  1.现场纪律秩序控制;

  2.活动过程中排除安全隐患,避免孩子在活动中受伤。

  十一、费用预算

  活动物料尽量使用学校原有资源,适当购置相关物品,活动预算控制在300元左右。

关于元宵节活动策划最新范文   一、活动目的

  为弘扬民族文化,引导学生体会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活动的热闹氛围,了解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学校将组织学生进行小型多样的闹元宵活动。通过活动,营造欢乐祥和、健康向上的节日氛围,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分工合作、乐于分享的态度。

  二、活动主题

  “寻找__小的年味”

  三、活动时间

  20____年__月__日星期__(下午14:00)

  四、活动内容和具体安排

  1—2年级:“巧手剪窗花,开心闹元宵”

  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会用手中的剪刀剪出不同的窗花和手工编织中国结福。元宵节当天下午,班主任老师可邀请手巧的家长(或美术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裁剪各色各样的窗花和打福结,布置、美化教室。

  3—4年级:“巧手做花灯,创意乐无限”

  元宵花灯“巧手装扮”制作行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节能环保的意识(发挥想象,利用布料、彩纸、纽扣等废弃物品创意装扮花灯)。每班上交十件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展示。

  5年级:“巧手迎元宵,师生共欢乐”

  活动由班主任、家长志愿者组织,开展做小汤圆和元宵的活动,让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元宵,静静品元宵,欢乐送元宵,亲身体验浓浓的节庆氛围。

第2篇

自贡花灯会:以动取胜

说起四川花灯,数自贡的花灯名气大。自贡灯会堪称历史悠久。最初自贡地区的各种灯节活动,一般是由各类祠庙主办的。每逢节庆,这些祠庙便要点红灯,元宵节还要放鞭炮、燃烟火。自贡民间的灯节活动分布面广,风情盛行。

自贡花灯会的全景造型依山傍水、嵯峨间置,不同艺术风格的建筑群灯、不同类型和品种的工艺灯、走马灯、花鸟灯、人物灯、大型组灯,在这自然美与人工美相互交织的艺术境界中争奇斗艳。灯的造型也因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的不同而丰富多彩,千种风情,万般姿态,构成自贡灯会独有的造型风格。

在灯会上,既可置身于动态的大海,也可在淙淙小溪旁尽享安宁。让灯动起来,是现代彩灯最有代表性的特点。自贡灯基本上做到了空中的能动、水中的能动,动得自如,动得巧妙,动得出奇。灯里边的人物会动,灯外的人物也可以动。水平运动、曲线运动、上下运动,动得让人啧啧称奇。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自贡灯会最为显著的艺术特色,它做到了形、色、声、光、动的统一,成为现代彩灯的代表。

泉州花灯节:绚丽多姿

泉州花灯历史悠久,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它集绘画、书法、刀刻、糊裱、彩扎于一身,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和纷繁夺目的色彩,及五彩斑斓的灯光,构成绚丽多姿的艺术品,烘托节日喜庆氛围,令人赏心悦目。一盏上品花灯,蕴含着工艺、文化、科技和美学价值,能使观赏者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泉州的“灯节”始于唐朝。唐朝士族南下,将闹花灯习俗带到泉州。泉州的“灯节”在宋朝发展到顶峰,花灯之盛,冠绝天下,形成“上品花灯”,有“春光结胜百花芳,元夕分华盛泉唐”之说。泉州话中“灯”和“丁”谐音,寓“祈望人丁兴旺”、“迎接光明”之意。

泉州花灯的内容,以山水风景、历史人物、飞禽走兽、亭台楼阁为主。就其制作材料和方法而言,可分为丝灯和彩扎灯两类。最具泉州特色的是“无骨灯”和“料丝灯”。其中“无骨灯”为泉州独创,直接用硬纸连接而成,与一般灯用竹子做骨架的做法不同。而“料丝灯”则八面通透,采取镂空的制作方法,点起灯后整灯通透。花灯的制作,可谓式多样巧,造诣高深。

每年元宵夜,泉州古城华灯生辉,那“月牵古塔千年影,虹挂长街十里灯”的良宵美景,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

海南花灯会:灯舞成趣

每年元宵佳节之夜,海南各市、县都要举行以彩灯为主的庆祝活动,其中尤其以琼山市府城镇元宵灯会红火热闹。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当夕阳把椰岛染得一片绯红时,府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就已沉浸在节日的氛围里。大街小巷,彩缎飘拂,锣鼓阵阵,男女老幼,喜气洋洋,准备晚上尽情地赏灯。夜幕刚刚降临,府城灯会的帷幕便随之徐徐展开。海府路、马鞍街、绣衣坊……各条街巷华灯齐放,火树银花,霓虹闪烁.流光溢彩,如同白昼,使府城变成一座晶莹剔透的水晶宫。

府城镇的彩灯格外独特,名称也别致,有流苏灯、霓虹灯、纱灯,还有满天星、俏媳妇、一朵花、蒺藜球、金鲤鱼……千姿百态的彩灯五彩斑斓、辉煌绚烂,把元宵之夜的府城变成了灯的世界。成千上万的游人步行在灯火辉煌绚烂中,观灯、赏灯;人在灯中行,灯的光辉和人的笑靥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副祥和的盛世吉祥画。

海南人除了在热闹的街面上张挂花灯之外,还有在家门口高挂彩灯的习俗。府城镇绣衣坊是一条仅300米长的小巷。元宵佳节期间,绣衣坊巷口的坊牌门被装饰成一座辉煌的彩灯门,游人未进小巷先见到一片绚烂。走进绣衣坊,只见精致玲珑的各式彩灯耀眼夺目,全都悬挂在通街两边家家户户的门口。彩灯造型有逗人喜爱的小动物,有吉祥如意的小;有的豪华气派,有的形状逼真。那一盏盏的彩灯闪闪烁烁,它们寄托着绣衣坊居民对绚丽生活的执著追求和真诚祝愿。

海南人对元宵灯会的喜爱已达到入痴入醉的地步,他们不仅在实际生活中“年年元宵办灯会,一年胜似一年红”,而且运用民间艺术形式把元宵灯会的盛况搬上舞台。舞台上,一群姑娘和小伙子提着小巧玲珑、金光夺目的莲花灯、鲤鱼灯,载歌载舞。姑娘们举起莲花灯,舞着扇子,犹如天池中的面面荷叶,艳艳荷花;小伙子们舞起鲤鱼灯在荷花中来回穿梭,蜿蜒前进,仿佛鱼翔浅底,游龙吐珠,有时又像鲤鱼跳龙门,云路登程。花灯一会儿组成簇簇荷花,一会儿组成一条璀璨的银河;巨龙时而俯首戏水,仰卧翻身,时而腾云驾雾,扬眉吐气。灯舞融合,相映成趣。

云南花灯狂欢节:别具一格

时值农历正月十五,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密祉乡民就会上演一年一度的传统节目“花灯狂欢节”。这一天,各村各寨的村民们换上了节日盛装,扶老携幼地来到位于太极山下的花灯广场。

只见,大红宫灯随风旋转,五色彩旗迎风招展,各样花灯绚丽耀眼,五彩缤纷,聚成彩色的世界。进入会场,三步一灯,五步一彩,整个会场,成了花灯的海洋。随着大铁炮震耳欲聋的“轰!轰!轰!”三声巨响,表演正式开始。此时,鼓乐喧天,各村灯按顺序上场,随着鼓点的节奏,表演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花灯节目。据说,这些不同的灯目都有一定的寓意蕴含其中,如耍虎灯的,是预祝“风调”;耍龙灯的,瑞兆“雨顺”;耍狮子、跳龙门灯是除魔灭疾,也叫“青狮保清吉”;玩白象叫做“白象兆升平”,意为“太平景象”;有的村过去因为出过学士,则耍麒麟灯,叫做“麒麟吐玉书”,象征“翰墨流香”;住在凤凰山下的村民,以耍凤凰灯为主,叫做“双凤朝阳”。

第3篇

【关键词】节日民俗;区角环境;亲子活动;社会实践;自我创作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的家乡震泽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镇,其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本土文化教育资源,有着丰富的民俗节日,如:端午节的赛龙舟、舞龙舞狮活动;元宵节的赏灯、猜灯谜、大型踩街等。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结合本园的课题研究,尝试让家乡的民俗节日引进我们的园本课程,引导幼儿感受节日活动,使孩子个性得到陶冶,传统得到延续。

一、把节日搬进幼儿的游戏,节日民俗在区角环境中的再现

1.创设富有园本特色的区角,让幼儿体验传统节日活动

①“震泽节日民俗”文化馆的成立,为节日民俗活动拉开体验的序幕。“震泽节日民俗”文化馆是指专门介绍震泽节日民俗的特定区域,是“震泽节日一条街”序幕,其中主要包括震泽各种节日民俗的描述、图片及相关的节日代表典型物。“震泽节日民俗”文化馆建立的主要功用是幼儿了解我们家乡节日文化的窗口,也是幼儿游戏“震泽一日游”的起点站。

②“震泽节日一条街”的创设,为节日民俗活动打开深入的通道。“震泽节日一条街”的创设是“震泽节日民俗”文化馆的延伸,主要是各个节日的细化和凸显,目的是给予幼儿操作的机会,将自己对某个节日的理解,通过具体的操作得以升华和创造。对于幼儿来言,这些节日民俗的教学,如果只通过初步的感知,那么,幼儿所获取的知识就是表面的,初浅的。因为节日民俗本身就是动手、动脑、动身的艺术,节日就是与提取一定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艺术。

2.开展富有园本特色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文化

我们从儿童自身出发,根据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了分层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充分体现了教育的递进性、层次性。

小班:开展“红红火火过大年”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了解家乡春节“贴春联、拜年、打莲湘、舞龙”的传统风俗,能说出新年祝贺语。

中班:开展“端午节里人们做什么”、“张灯结彩闹元宵”的主题活动,让幼儿知道端午节、元宵节家乡的民间风俗活动,并能用多种形式表现节日活动。

大班:开展“团团圆圆过中秋”、“重阳节的礼物”、“清明节”主题活动,加强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中民间故事的了解,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二、把家长引进幼儿的活动,节日民俗与亲子活动的融合

亲子活动是指以游戏活动为主要教育手段,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提高家长教育能力为目的的,为父母和孩子提供共同游戏与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使教师、家长和幼儿三者之间进行互动游戏的活动方式。

1.搭建家园互动合作平台,搭建节日民俗教育舞台

为了赢得家长的支持,我园采用家长讲座的形式宣传家园合作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并通过“传统节日专栏”宣传“中秋节”、“重阳节”以及“新年”等节日的含义。各班教师还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家园直通车”、“家园联系栏”、“家长信箱”等形式,搭建家园之间相互郊游传统节日的信息平台

2.建立“家长助教团”资源库,搜索节日民俗教育资源

“家长助教团”资料库主要包括家长的社会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三个方面。在开学初,我们都会利用调查表、自主报名、网站发帖等多种形式,让家长填写在每个节日活动中可提供的各种资源,包括社会资源、物质资源及人力资源,并尽可能将家长资源从幼儿的父母拓展到亲朋好友,甚至更广泛的范围。然后,我们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筛选出有价值、有实效性的资源,并作为资源信息,分别纳入到各个民间节日活动的计划之中。

3.开展节日民俗的亲子活动,体验节日民俗教育的魅力

结合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可以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更有助于节日活动的深入开展,将节日风俗习惯植入到幼儿的心中,充分感受家乡节日民俗的魅力。

三、在自我创作中凸显幼儿的体验,节日民俗通过自我创作进行升华

1.通过美术作品表达幼儿的自我体验

在结合民俗节日开展幼儿美术活动时,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形式,引导幼儿用灵巧的双手展现家乡节日文化。如“春节”,我们让幼儿“粘贴鞭炮、剪窗花和雪花、制作彩链和拉花、欣赏年画、线描画生肖等”;“元宵节”我们开展了亲子制作彩灯、装饰彩灯、做元宵等。

2.通过游戏再现民俗节日的魅力

第4篇

【关键词】农村;资源;开发;优势;特色

发挥农村资源优势 开展特色美术教育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和认识,特别是美育被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但由于经济、观念、师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城市美术教育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农村美术教育却存在着长期落后,举步不前的状况。根据农村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觉得农村美术教育工作者可根据当地的实际,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开展特色美术教育。

1.农村美术教育现状

1.1 优势。农村孩子虽然在物资等多方面不及城市孩子,但并不等于农村的美术教育就比城市的美术教育困难许多。相反,农村美术教育也存在着许多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让农村美术教育也有着无限的就地取材的机会。例如: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平原田野、红花绿叶、水中游鱼、空中飞鸟,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激发人们无限的美感;端午节、元宵节、除夕、庙会等千百年的农村文化、地方风情富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这些都给农村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1.2 存在的问题。

(1)在我国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还没有它应有的地位。师资投入不足,学校表面上抓素质教育,而实质上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广泛存在。(2)在传统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一味地说教或强制,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乃至相反的效果。(3)教材内容安排方面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没有针对农村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安排教材内容。教材内容简单划一,存在明显的成人倾向……农村孩子知识文化水平的不及与教材出现了断层。

2.搞好农村美术教育具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在我国,农村人口的比例占绝对优势,农村人口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我们全民族的素质,农村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全国美术教育的整体水平。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实施。关系到我们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

发展农村美术教育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进步的需要。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了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明的需要。农村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把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与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联系起来,有利于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上积极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来。另外,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发展农村地方经济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农村地方经济中,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在许多地方农村经济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发展农村美术教育对于民间美术工艺的发展自然就会有着其特殊的作用。

3.开展农村特色美术教育的探究

鉴于农村美术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影响其发展的一些原因,作为一名农村美术工作者,我觉得应该对农村的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有重新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主动担负起农村美术教育的重任,充分挖掘农村美术教育的潜力和资源,根据农村教育的实际特点大胆的进行农村美术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变劣势为优势,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美术教育的新路子。

新课程强调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广大农村地区有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程资源可以为我们所选择。1.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自然景观:如广阔的田野、美丽的河流山川、蓝天白云、动植物和奇花异草;天然材料:如木、石、竹、土等等。2.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民间艺术:雕刻、编织、泥塑、纸扎、蒸花馍、剪纸、蜡染等等;民风民俗:独特的节日、各式各样的民间习俗……;身怀绝技的民间工匠和民间艺人等。

3.1 教师角色转变,成为农村艺术资源开发的主体。课程资源是课程教材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和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过去,教师担当的是课程实施中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消极的接受专家学者开发的课程。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开展特色美术教育就要求改变过去教师注重教材,注重机械训练的倾向,成为艺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主角,不仅要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利用资源,而且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空间”,“教师不但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

特色化美术教学顺应教改的需要,教师要努力开发农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大胆地对原有美术进行增、改、补充。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增:即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美术课。如:《美丽的羽毛》、《萝卜雕刻》、《听话的泥巴》、《麦草画》、《玉米根艺》等。改:即对原有的教学活动做一些适当的修改。在教材中《高大的楼群》,农村孩子对一幢幢高耸入云的大厦形象模糊,因此我们可以把内容改成家乡的建筑。补充:如剪纸,结合农村当地的民间剪纸,可以剪各种动植物、人物、窗花等。

3.2 开放教学过程,满足学生需要。

3.2.1 走进生活,丰富素材库。美术根植于生活。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岭、红花绿叶、水中的鱼、空中的鸟、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这些事物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由于独生子女现状和“家长承包制”,使孩子失去体验生活的机会,缺少有目的地观察生活。因此,作为他们的美术老师,努力引导他们走向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

(1)农村风貌,激发美感。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等等,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罗丹论艺术》)。因此,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题材资源。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2)乡俗之趣,陶冶个性。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农家人自娱自乐,表现出农民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如农家庆贺节日、婚丧嫁娶仪式等,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节俭了一时的农民杀猪宰羊、走乡邻、访亲友、逛庙会……农家的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家特色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不同的时节,农民有不同的庆贺方法。如清明节家家户户吃饺子、端午节包粽子、元宵节放焰火、挂灯笼……。学生生活在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中,陶冶了个性和情操,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同是对美术的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

3.2.2 观察家乡变化,激发乡情。改革开放以后,家乡富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一台台现代化的播种机、收割机挺进农田;一个个养殖场、蔬菜大棚等,这些都是现代新农村的亮丽风景线。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通过观察、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到家乡今天的飞速发展,此时引导学生畅想未来,为家乡设计宏伟蓝图。如:我们的新农村、家乡新居、乡村体育馆、影剧院等等,同时学生也发现了家乡环境的日趋恶化,此时引导学生通过画宣传画、变废为宝等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总之,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片质朴的、可爱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尽情去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

3.3 探究教法,开阔教学空间。

3.3.1 组织出外写生,感受自然。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美术课,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但需要到生活里捕捉题材内容,而更本质的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受,去真实描绘和创造生活。以往的美术课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欣赏教材中的图片,传授技能,然后让学生坐在课堂里临摹,或凭记忆苦思冥想,结果学生不但画不好,更甭提有创意,而且越来越讨厌画画。因此在特色化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出外写生的方式,去田野、河边、草地上、花丛中写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自由发挥。

3.3.2 活用各媒材,开拓表现法。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作画,会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效果。而新课标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因此我们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绘画技法指导,让学生在尝试新的画种的绘画过程中,掌握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更加随心所欲地创作,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

农村学校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会看到诸如小溪边的卵石片、泥土、家禽羽毛、各种树叶、农家的各种秸杆都是进行工艺制作的好材料。结合当地资源,可以设计出象《有趣的草编》、《树叶拼贴》、《萝卜雕刻》、《捏泥人》、《种子粘贴》、《玉米根艺造型》等工艺课。

实践证明,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活动,不仅使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热爱美术、学习美术的人多了,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大面积的提高,农村的美术教育才会逐渐形成特色并走向正规。

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的特点,扬长避短,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开展特色美术教育,是需要广大农村美术教师不断去探索、研究、思考的课题,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农村教育对我们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张桂木 《美术课程标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5篇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运用童谣来启发幼儿联想创作,更好的实现对情与美的理解。每一首童谣特定的故事情节,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语言的表述,让孩子感悟、联想,激发创作欲望。那么如何利用童谣的特质,辅助幼儿进行绘画活动,如何使童谣与绘画的有效结合呢?

一、利用童谣,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在绘画活动中如何利用童谣,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呢?首先要创设出具有童谣氛围的活动空间,让幼儿喜闻乐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童谣题材。

利用童谣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利用童谣游戏激发幼儿园绘画的兴趣,比如童谣游戏《吹泡泡》让幼儿在室外边念童谣边吹泡泡。幼儿边玩边观察,使幼儿在玩中画,在画中玩,在玩画中找到乐趣,大大提高幼儿兴趣,激发幼儿绘画欲望。孩子们玩得开心,手拿画笔小嘴巴边说童谣边画画,孩子们兴趣盎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兴趣,用心去呵护、发展幼儿的绘画兴趣。通过童谣的传唱与运用,循序渐进的进行绘画实践,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巧妙运用童谣独特的魅力逐i培养起幼儿对绘画的浓厚兴趣。

二、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适合童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童谣培养幼儿绘画活动的创造力是行之有效的。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是激发了幼儿创作的灵感,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保持探索的兴趣和创造的热情。童谣的范围很广,那我们就要选择一些适合幼儿。

童谣绘画教学可以定位为三个层次:如小班可以以简短形象的童谣为主,培养幼儿的感官能力,帮助幼儿形象积累,在多听、多看、多记中,强化幼儿的形象记忆;中班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联想、能发散思维的童谣为主,促进幼儿在美术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创新能力;对于大班幼儿可以借用童谣的仿编与创编,培养幼儿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让幼儿异想天开,不受拘束。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因此简短而又生动形象的童谣十分适合小班的幼儿吟诵与记忆。如在画《小螃蟹》时,会说“小螃蟹,圆身体,小小眼睛溜溜转,两把钳子手中拿,八条腿,横着爬。”很多幼儿愿意积极地与我互动,一边吟诵童谣,一边绘画创作,仿佛是在和蜡笔宝宝做游戏。

中班幼儿所选择的童谣的内容就可以更丰富一些,比如在活动《过元宵》,我们老师通过童谣《元宵节》“元宵节、挂彩灯,圆的灯,方的灯,动物灯,花朵灯,亮闪闪,真漂亮”,这首童谣内容就比较丰富,符合中班喜欢想象的特点,能借助童谣让幼儿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各种彩灯的明显特征。

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单一的童谣对幼儿已无挑战性,可尝试让幼儿先自己绘画,再根据绘画内容进行童谣的仿编与创编。活动前考虑到幼儿的能力,我们就提供了仿编的童谣,如“地上有座桥,小鸟天上飞,小兔地上跑……”接着就让幼儿围绕自己的画面,将所画的内容编入童谣中。小朋友来介绍时,一下子就引用童谣:“地上有座桥,小猫地上笑,小鸡吃虫子,白云飘呀飘,老虎尾巴翘。”有了一个幼儿的带头,其他幼儿也纷纷模仿了起来,“我也有我也有:地上有座桥,小鸟天上飞,小兔地上走,太阳笑,气球天上飘。”幼儿你一言我一语,介绍得特别起劲,有几个幼儿偶尔出现语句、节奏拖拉时,大家还一起帮助他缩字、改字,使每个幼儿的作品都成为了一首好听的童谣。当然,幼儿的词汇及语言的发展并未有那么高的层次,幼儿能根据图画说出图意,即可不要一定押韵,或对字数有规定,让幼儿大胆说,敢于说。总之,要让幼儿放手去说,去做,尝试了就是成功的。

在以童谣为载体的绘画活动中也可以通过描绘、评价、创编等方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结合童谣促进幼儿绘画技能的提高。

绘画活动如果没有技能支撑就形同无源之水,可是单纯的技能学习又枯燥无味,而将语言融入绘画技能的学习中,不但可以提高趣味性,还能使学习取得明显成效。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作画过程中,他们往往以自我们为中心,同时也不断地用语言、动作补充画面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活动《冰房子》中,运用自编童谣《小房子》(“地平平,墙弯弯,没有窗,只有门,一块块,冰做成,客人来了请住下。”)将半圆形的绘画方法融入到童谣中,让幼儿在说童谣的过程中了解、练习的半圆形的绘画方法。童谣的内容顺序就是绘画过程的步骤,童谣念完了,画的主要内容也完成了。在活动《小乌龟》中通过童谣“小乌龟,爬得慢,肚子平,背向上,四条腿,在下面,伸出脑袋看一看,小小尾巴摇一摇,外面世界真好看。”将绘画直线和圆形的方法都融入其中了,幼儿在自言自语中画着自己的“小乌龟”,每一个幼儿都非常的开心,减少了对新技能的惧怕心理,体验了难以形容的成就感。

第6篇

一、选材生活化,满足幼儿欣赏需求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民间美术作品就来源于生活,极富生活情趣,但其内涵所却不全是幼儿所能够理解的。因此为幼儿选择欣赏作品时,应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而幼儿的感知经验主要来源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对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才会有其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1.捕捉周边生活中的民间美术。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 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把周边的民间美术引入课堂。如日常生活中的穿戴的蓝印花布、刺绣饰品,周边的石桥、门雕、寺庙等古建筑,竹篮、草鞋、斗笠等生活用品,传统食品的包装图案、文字设计等。幼儿在欣赏这些丰富形象的民间美术时也体味着现实生活的美好。

2.选择与生活经验相融的民间美术。《指南》强调:“应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因此选择的民间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贴近幼儿生活,与幼儿生活经历相似,其内涵才能被幼儿真正理解。例如:《 跳房子》《捉迷藏》《看花灯》等作品有着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类似的活动场景,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幼儿所能够理解的,容易与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幼儿好奇心、亲切感,会让欣赏活动充满浓浓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手段生活化,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美是可以被无限度挖掘的,教师应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挖掘民间艺术作品之美。陈鹤琴先生也曾经倡导:“不能把幼稚园生活和幼儿实际的生活截然分作两途。”更是告诉我们,幼儿园教育与生活不是两回事,要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应该源于孩子的现实生活,用能经常看得到的、接触到的、真实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1.结合生活情景来感受和理解。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数源于生活,是人们生活的现实写照,一般以节日、特殊意义的日子等为背景,如《看花灯》,它的背景来源于元宵节,只有让幼儿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民俗民风,才能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此作品,又如表现丰收的作品《摘果子》,教师要结合秋天丰收的景象,人们因丰收产生的喜悦心情。只有了解其背后的意义,才能使幼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解。

2.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感知与理解。《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进行的,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欣赏时,教师要尽量地创设条件,让幼儿获取直接的、感性的经验,如欣赏作品《跳房子》时,先让幼儿亲自玩一玩跳房子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跳房子的经验,在欣赏时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作品。“老师,跳房子时身体要弯一下。”“跳房子是眼睛要看好地上的房子。”……通过在生活中亲身体验让幼儿有认同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

3.利用科技手段再现生活,协助幼儿进行欣赏。有些民间作品离幼儿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有些作品如:舞龙舞狮、刺绣、斗鸡、京剧脸谱等,虽然幼儿见过,但在生活中让幼儿亲身体验有一定的困难,他们的经验是破碎不全的,有时教师的表述,对于幼儿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而具体形象、直观生动的画面更易于幼儿理解。如欣赏作品:《中国戏剧脸谱》,我们利用网络平台, 播放视频京剧《五台山》,让幼儿初步领略到了什么是戏剧,使他们对戏剧脸谱的经验更具丰富,欣赏活动不再乏味。科技手段的利用对于民间美术作品欣赏有推波助澜的功效。

三、创作生活化,激发幼儿的艺术灵感

《指南》指出:“艺术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幼儿的想象,能进行大胆的创作。”创作是欣赏活动更深层次的表现,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进行多样的表现与创造,才能促进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因此,表现创作也要融入生活。

1.动作创作,释放全身表现美。美术是视觉的艺术,但不是无声的、封闭的世界。在美术活动中,老师应更好地调动幼儿的肢体,让他们在体验到美术活动快乐的同时,能进一步得到心灵上的愉悦。创作不局限于画一画、贴一贴、剪一剪,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动一动,演一演。比如在剪纸欣赏活动《老鼠娶亲》后,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娶亲呢?然后提供材料让幼儿学一学,演一演。在表演中,幼儿的身体得到了舒展,心情得到了释放,并且有了一个很好地表达美的机会。

2.作品创作,释放童真创造美。为了让幼儿做到学以致用,利用新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欣赏了《各种各样的窗花》后,可以设计一些窗花来装饰自己的班级、家庭;欣赏了《脸谱》,可以创作、设计和制作“脸谱”来参加化装舞会;欣赏了《花灯》,可以结合传统节日,设计制作花灯来布置环境。这样,能把幼儿从课堂引向生活,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丰富了课外知识,让幼儿真正体会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第7篇

【关键词】年俗 春节 赣东北地区 江西

年俗作为一种复杂奇特的传统文化现象,在几千年文化心理轨迹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隐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和艺术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研究相关课题,对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春节,俗称“过年”。从狭义上讲,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一般是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开始,然后有祭灶、小年、吃团圆饭、熬年守岁、祭祖、拜年、灯彩等,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其中又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为三大。因此,春节以农历岁首为界,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多月,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而江西人过春节总共要经过五个阶段:腊月二十九之前是春节的第一阶段,包括过小年、办年货、祭灶、扫尘、贴春联;腊月三十是第二阶段,包括吃年夜饭、除夕、守岁;大年初一是第三阶段,包括燃爆竹、拜年、压岁钱等;大年初二至正月十四是第四阶段,包括回娘家、迎财神等;正月十五元宵节是第五阶段。

一、赣东北地区概况

赣东北地区主要包括5个地级市及其管辖的周边县市、乡村等;5个地级市分别是鹰潭市、抚州市、上饶市、九江市、景德镇市。

鹰潭市位于信江中下游。长期生活在鹰潭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们,形成和保持着独特的传统习俗,蕴涵着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春节时,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玩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演大戏等,为传统的节日增添了吉祥与热闹。

抚州市东邻福建,南接赣州,西近京九铁路,北濒鄱阳湖。古为临川郡。荆楚、吴越文化交汇于此,中原、闽粤文化滋润其中。秀美的风光、发达的农业、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灿烂的“临川文化”。魏晋以来,特别是两宋以后,名人辈出,文事昌盛,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誉称。

上饶市东邻浙江衢州,南连福建武夷山,西濒鄱阳湖,北连安徽黄山,是闽、浙、皖、赣四省结合部。该地区过年的准备工作往往从农历腊月十五日起就着手进行,此间,要杀猪、宰鸡、腌鱼、制糕点、做新衣、购置敬神祭祖物品和其他节日用品,还要通阴沟,扫屋宇,擦家具,洗衣被,里里外外彻底清洗打扫一遍,然后挂年画、贴春联,将住房内外布置一新。

九江市位于万里长江、千里京九和五百里鄱阳湖的交汇点上。辖浔阳、庐山两个区;九江县、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9县;代管瑞昌市(共青城市)和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

景德镇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处,它群山环抱,河流纵横,美丽而又富庶。昌江横贯市区入鄱湖、越长江、通大海,千百年来把名扬中外的陶瓷运抵世界各地。总面积5200平方公里,人口140万。历史上,景德镇市是典型的陶瓷经济区,城区的绝大部分人均以陶瓷生产或相关的行业为生,繁荣昌盛的陶瓷业引来大量的移民,移民主要来自鄱阳、乐平等人口众多的邻近县区,因而过年习俗各异。①

二、赣东北地区年俗情况

赣东北地区除了过春节五个阶段外,每个地市还具有自己的年俗特色。

1.鹰潭地区年俗

鹰潭市较有特色的年俗活动有造果子、初一闹春跳灯、上谱。

鹰潭地区的农村在农历的腊月有十二场事的说法。即归亲、嫁女、乔迁、收账、还钱、买年货、做糖、酿酒、造果子、杀猪、除尘、看立春。农村的造果子,包括印饼崽、打麻片、炒花生、炒大豆、炒米花、做米糖等,尤其是印饼崽,需要人手多,左邻右舍妇女自带小锤,把饼崽印里的米粉敲紧,叮叮哐哐热闹非凡。

初一天刚蒙蒙亮,家家户户放鞭炮,图“开门大吉”,早在外面守候的“龙灯”立马动了起来。龙用稻草扎成,七人一伙,儿童五人跳灯,一人敲锣,一人收礼。跳灯至乡民家厅堂,由龙头喝彩,其余应彩。房东看见跳灯的儿童活泼可爱,开年又得了好彩头,自然要打爆竹欢送,并用果子或钞票打发。龙灯、狮子灯、“旱船灯”、马灯、罗汉灯、高跷灯等到来之前,都由下帖子的人先到各家各户散发,是亲戚的下“全帖”,还要招待吃喝,但灯不能年年出,中间须间隔数年。

吃过早饭后,祠堂大门之内早已云集了同宗的男女老少,等待同族内年纪大、辈分高、有文化的执笔人,将过去一年里出生的男丁的姓名、生辰八字记录在族谱上,谓之“上谱”。上谱后还得送谱,即将上了谱的男丁姓名、生辰写在红纸上,敲锣打鼓送到男丁家中,名曰“送喜”。

2.抚州市年俗

抚州市最具特色的年俗活动是“玩灯”。正月“玩灯”为南方民间常见的节庆活动之一。乐安县流坑村的灯彩独具特色,一是其规模盛大,二是表现了浓郁的文化气氛。流坑桥西房的三义庙年年初八出灯,文晃公房的太子庙正月十二出灯。文肇公房“七甲”的仰山庙,正月十一出灯,唯有此庙连续出灯三夜。而出灯和游神又是同一天开始的,白天游神,晚上出灯。仰山庙人多势众,游神也最有声势。庙里菩萨一出,共有20多尊,并全副銮驾。旌旗招展,管弦弹奏,锣鼓喧天,神铳、鞭炮震耳欲聋。神像出行,必定游遍全村8条大巷,前后要用七八个小时。是时,围观者人山人海,连周围村庄的人也赶来看热闹。到元宵夜,出灯达到。为灯彩队开道的,是4人抬的两个火盆,盆中炭火炽旺不熄。一对锣鼓,两把神铳,紧随其后,鼓铳不断,声势威武。尾随鼓铳队后的是一位年高辈长的老者,头戴礼帽,身着长袍,一手执蜡烛,另一手执文明棍。紧跟其后的是一个纸扎大坊牌灯。这是第一个露面的灯,是个门面,十分为人们看重。大坊牌灯前后均写有楹联,均系描写当夜景象的赞语佳句。

坊牌灯后,是神轿、罗伞、锣鼓、花灯等。菩萨随灯出游,有“押灯”之含意,一正压百邪,以防鬼魅邪神作怪。神轿后,便是各种各样的灯彩了。灯内皆点着蜡烛,大的穿在竹杠上,两人抬一个。小的皆由孩子们手提,每人一个,多达数百甚至可逾千。灯名有“八纱宫灯”“龙头灯”“狮子灯”“凤灯”“小桃红灯”等,以及依照马、猴、兔、鱼等动物造型,以及鼓形、六角、八角等几何图形的各色花灯,灯火通明,争奇斗艳,鼓乐喧天,热闹非常。灯队殿后者是龙灯,一般也有八九条之多。元宵之夜,乐安县流坑村八巷之间是各式花灯,而各家各户也都张灯点烛,门前檐下灯火达旦,四处通明。

3.上饶市年俗

余干的年糕和婺源的四角粽子是必不可少的年货。“爆竹声中年糕香,稻香村里庆丰年”。春节期间,余干家家户户做年糕,寓意“年年高”,形状为砖头。而婺源的粽子(“四角开”)包有四角,吃粽子要打开四角,寓意四处都吃得开。

元宵节前后,玉山、婺源、上饶、广丰等县市的农村,皆有舞板龙灯等习俗,即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各户自扎,每户各置一长条形板凳,上扎2至5个花灯为龙身,内点蜡烛,长达2米,由一人手持,一条龙灯由上百节板凳连接而成,穿行于村镇小道,灯光映天,如巨龙游走,引来万人围观,场面非常壮观。

而婺源最具文艺气息,一到过年,龙灯、地戏、抬阁、豆腐架、旱船、傩舞等各式各样的地方文艺纷纷登台,歌舞升平,热闹非凡。在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过大年,能最大程度享受地方文艺的视觉盛宴。

4.九江市年俗

九江市的年俗特色最多,除了过春节的五个阶段,还有其特色活动:灯节、出天方、叫花子年、杀年猪、还年福等。

其中以元宵的灯节最为热闹,各县的灯节形式不一。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做灯粑。鄱阳湖地区很多地方都有正月十五做灯粑的风俗,炒些米磨成粉,做成猪、牛、鸡、鸭等造型,熟后供奉祖先,作为新年伊始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兆头。灯粑中的猪承福(猪头)、牛、猪、鱼、孵鸡窝、禾秆堆等几样大件为供奉祖宗的祭品。猪承福(猪头),做得越大就象征这年养的猪越大,一般要做男人的拳头那么大。孵鸡窝在灯粑中的地位很重要,既象征着一年鸡多蛋多,还象征着这一家人丁兴旺,其中5个鸡蛋和5只小鸡又都是五子登科的意思。

九江县龙灯表演开始先要打歌,谓之灯歌。歌词内容多寄托龙灵保佑天下太平、人寿年丰。旋律欢快、热烈、跳跃、爽朗,演唱形式有独唱和一领众和,并用锣鼓过门。玩龙灯的同时,还有赏灯彩的习俗。如舞狮子、采莲船、耍蚌壳精、推二姐等,他们结队而行,载歌载舞。

彭泽县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城乡四境彩灯辉煌。主要种类有草龙、布龙、板龙、纸龙、狮灯、鱼虾灯、蚌壳灯、车(船)灯等。灯彩中,以板龙最为壮观。舞龙时,配以鼓乐,龙前有大锣大鼓开道,龙后配有细吹细打的十番,夜间龙头龙身龙尾均点上蜡烛,穿街过巷,绕村串乡,光耀夺目。接灯时,各村鸣放鞭炮,摆上茶点,男女老幼竞相观看。

永修县春节、元宵期间,举办龙灯、狮子灯、蚌壳灯、船灯灯彩活动。船灯由艄公、艄婆、姑娘三人表演。龙灯有滚龙、撑龙等形式。表演时一人持彩球,引出分别有7、9、11节组成的彩龙,表演舞蹈性节目,龙灯有到群众家喝喜彩的习俗,接灯者则燃放鞭炮、摆设香烛迎接,表演结束时赠给“红包”。

5.景德镇市年俗

景德镇市主要包括浮梁县和乐平县。腊八为农历腊月初八,景德镇旧俗过年有的从这一天算起。所谓“腊八腊八,抓鸡杀鸭”,即是为过年做好准备。

浮梁县在农历年的腊月初一开始涤尘;初二斋馔洁身;初三杀鸡送德、辟邪辟凶;初四撒谷祭鸟雁(天神的信使);初五杀猪、做酒、打年糕;初六试新衣,迎接外出的亲人返回;初七族会;初八腊祭,跳大傩(小狂欢);初九赛歌、赛诗;初十比牛马(体育盛会);从十六到十八唱社戏,情人聚会;十九吃家家,有点烹饪比赛的味道;腊月二十四辞社,二十六迎春接福,二十八到三十,迎神(灶神)接年(除夕)。

乐平县民间称春节为“大年”。年前家家准备年货,多数人家宰“年猪”,腌制咸鱼腊肉。腊月二十八以后杀“年鸡”。除夕上午做“年饭”,午后蒸“年饭”,一般都是梭尖打冒一甑,其意为“吃剩有余”。甑下用大砂锅装鸡、肉、豆泡、片笋清炖,俗称“年”,为过年主菜。厅堂正上方置一个装满谷米的桶,外糊红纸写“黄金万两”连体字,桶内插一支很大的红烛,称为“通宵烛”。待春联、年画贴妥后,男女老幼洗脸净手,将饭菜搬至堂前,燃放鞭炮,随后用餐,俗称“团年”。如果一屋数家,则等家家饭菜都备齐,再鸣爆团年。除夕晚上妇女打果仂、包饺仂,准备初一食品。男人则带着小孩给农具、家具、果木等物贴红纸条,俗称“披红”。诸事办妥后,时近半夜,再鸣炮“封门”。正月初一凌晨,男人起床鸣炮“开门”。这一天,男女老幼都换上新衣,庆祝一年之始。

结语

赣东北地区年俗属于长江流域民俗圈,具有长江流域的大部分特点,浪漫、温情、灵活、凝重、质朴,但由于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等原因,又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在古代,由于部分地区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颇少,因此有一定的封闭性,这就使得赣东北地区的年俗更加古朴,因而更具有原生态和独特性。年俗作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戏剧发生学等学科提供了丰富、珍贵的资料,如目前仍然活跃在赣东北地区的傩戏、傩舞、傩俗等节目,大都具有奇异、神秘的色彩,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发现。

另一方面,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研究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民俗民风,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展示地方风采,扩大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对促进人类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保护,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提升区域经济、文化对外开放度、扩大对江西区域的宣传、促进江西地方经济的繁荣及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同样重要意义。

注释:

①梅联华.江西年俗[M]. 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147—153.

第8篇

一、江宁的民俗传承背景

1.江宁地区的基本概括

“南京猿人”的发现,使江宁的历史可追溯到50万年前。长江文化、秦淮河文化、湖熟文化在这里融汇;秣陵、丹阳、湖熟西汉侯国的历史文化在这里积淀;牛首山佛教、方山道教、湖熟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这里生存发展。曾是“六朝金粉地,十代帝王家”,在明清两代中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造就了兼容并蓄、包容豁达、宽厚开放的秉性。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江宁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改革开放以来,江宁人继往开来,勇于创新,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文化设施全面改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为全市文化强区。

2.理念探索

调查研究主要采用的理论框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另一个是布尔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理论。根据罗伯特•雷德菲尔德的分类,将文化分为大传统与小传统两个不同层次。大传统,也就是上层社会的传统,包括诸如史料撰写、文人墨客的文章、贵族名仕的生活记录等。小传统,即民间传统,包括民间艺人的口头传唱、民间风俗习惯传承、民间风俗典故的传递等。在江宁区春节调查中,不仅有知识分子阶层对于春节文字记录的内容,同时也有民间口头传唱、民间艺术的内容。春节活动呈现一个立体式的变迁内容。布尔迪厄认为,个体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才能产生各种“合乎理性”的常识,而惯习则是一种“外在的内在化”。群众的春节活动还与其个体的具体利益驱动机制相关联,在文化、利益等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发生参与或者组织春节活动的可能,并在一定时期中逐渐形成惯习,这种惯习在传播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群体,民风民俗就此形成。

二、常见民俗项目

调查小组自1月26日进驻调查点,记录的春节内容主要包括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二十四扫尘,从该日开始到除夕洗浴,腊月二十九、除夕开始贴门神、年画、对联、门头,除夕中午进行祭祖,晚上放烟花炮仗、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除此之外,还有年货的准备,包括杀猪宰牛、杀狗宰羊、鸡鸭鱼肉腌制、做肉圆(当地又称“开油锅”)、龙须面粉丝年糕的制作、包水饺蛋饺元宵、什锦菜准备、各种干果糖果、扎花灯等。新年大年初一抢富水、吃元宵,从初一开始亲戚相互之间开始拜年,初五接财神,十四送茅姑娘娘,十五元宵节,十六爬城楼。中间包括各种民间活动,民间艺术类如送春、玩龙灯、玩麒麟、唱花船、打神鼓、玩狮子,民间娱乐活动,包括各种游艺、猜灯谜等。其中年货的准备工作是最忙碌的了,因为春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家团圆、喜气洋洋的节日。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各种肉类、干果类、蔬果类年货。杀猪宰牛、杀狗宰羊、腌制鸡鸭鱼肉,当地狗肉比较出名,很多外乡人都前来购买。除此之外,地方特色的小吃中还有制作龙须面、粉丝以及年糕。当地有一个风俗就是开油锅,俗称炸肉圆,将猪肉或者鱼肉或者藕片切成块状,放入淀粉,搅拌至粘稠状,用勺子一个个放入油锅中炸。在炸油锅之前,是将买来猪肉中的肥肉部分放入锅中,炸出油来,一部分油是要分装到很多瓶瓶罐罐中,以后日后食用。另一部分就是用来炸圆子的。通过油锅将围绕自己家人的晦气、污秽之物统统炸干净,吃下去有阳气护体,百邪不侵。什锦菜又称十样菜,当地的一道特色素菜。意思是将香芹、金针菇、黄豆芽、胡萝卜等不少于10种蔬菜炒制而成,讲究一点的人家会选16种或19种蔬菜,取“和顺长久”寓意。十多种蔬菜也各有说法,黄豆芽形似如意,寓意“事事如意”;荠菜音似“聚财”,寓意招财;芹菜读音与“勤快”相近,取“勤劳致富”之意;黄花菜寓意花样年华、前程似锦;香菇意为“和和美美”;就连豆制品千张,也有“千秋百代、代代兴旺”的说法。

三、中国未来民俗的发展

民风民俗的出现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民俗逐渐消失,另一些新的民俗逐渐形成了。春节在中国传统文化占据了重要位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在这个节日中,各种民俗得以充分展示。这种内容与形式的惯习在历史的长河中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模式,对于一种重要节日的内容仍然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就春节而言,腊月二十三送灶,除夕贴春联、守岁,初五接财神、十五闹元宵等,各地就基本相同。就具体的调查而言,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各地的民风民俗又呈现一个逐步相同的过程,很多传统的约束逐渐消失,在调查中仅初一或者除夕团圆吃的内容也是各异,同一村子中有吃元宵,也有吃水饺、也有吃年糕的,北方的馒头、包子,南方的春卷等,在很多家庭里都有,而不是一种很单一饮食结构。这充分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对一些民风民俗产生很大的冲击作用,特别是市场流通、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人不一定需要遵守传统约束,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来过节。 新时代春节呈现出一个以个体自我需求为主、传统需求为辅的特点。

在调查中,笔者通过与多位当地居民访谈,发现春节并不是想象中热闹场景,这可能是历史发展给人的一个错觉,或者是因为历史或者说正史是由贵族知识分子阶层所撰写,其春节内容也仅仅是描写了或者反映了贵族知识分子阶层的春节状况,并没有真实反映出普通百姓,尤其是下层劳动人民的春节活动状况。很多老人回忆说,解放前后,农村的生活非常艰苦,常常是吃不饱穿不暖,春节能吃一点好东西就很不错了。解放前是的苛捐杂税、地主的盘剥,基本没有什么过节的概念。比如,我们采访唱送春的一位老同志,他就说过去唱送春、玩麒麟就是为了赚点养家糊口费用。解放后,由于、以及运动,生活也是比较艰苦的,那个时候很多参加群众性活动也大多是为了吃口饱饭或者增加公分才去的。真正热闹的春节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从物质层面逐步过渡到精神层面,春节从一个物质匮乏时代的产物逐步过渡成为一个中华文化的符号。

结语

中国地方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代劳动群众为了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愿望,以他们不息的创造精神,在他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中自觉地传承和发展着他们自觉的视觉艺术,创造了无数不同品类的艺术形式,那些粗犷、单纯的表面形式,不仅顺应着他们所处时代的审美需求,也充分反映出劳动群众的审美意识和智慧,显示了积极、向善、健康、乐观的民族心理,寄寓着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伴随着他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南京市江宁区资料汇编

南京市江宁区文化局.2009

【3】[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梅琼)译.中信

第9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幼儿活动;欣赏兴趣

如今,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迅速,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却开始远离人们的生活,如果我们再不加以重视,那么我们审美基因的重要源头就会因此丧失。所以,我们应当从幼儿开始就对他们进行民间艺术的熏陶,使他们对民间艺术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本文就以我国民间艺术之一――民间美术为论点,以幼儿为教育对象,对此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和论述活动。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经历,对如何在幼儿活动中有效开展民间美术教育这一论题展开详细的论述和研究,以供其他同仁参考和借鉴。

一、采用多种有效形式,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的欣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想使民间美术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有效开展,首先就得想方设法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的欣赏兴趣。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可采用以下方法:

比如,幼儿都喜欢听故事,而我国的民间文学题材又比较广泛,如童谣、童话、神话传说等等,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民间美术教育时,我们可以将民间文学与其结合起来,通过给幼儿讲述与民间美术相关的故事,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的欣赏兴趣,并以此帮助幼儿深刻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

又比如,在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节日,对幼儿进行民间美术教育。如春节的时候,我们可以对教室进行装点,如贴窗花、挂灯笼,然后在这喜气洋洋的气氛下,带领幼儿对窗花、灯笼进行欣赏,这样既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兴趣,又提高了幼儿对民间色彩的感知力。

二、渲染民间美术氛围,使幼儿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受到熏陶

教室是幼儿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为了使幼儿真切、深入地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我们就可对教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布置,使有限的空间变得具有生机和活力,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此,幼儿在民间美术学习过程中就会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比如,我们可以在窗户上贴上各种人物、戏曲、山水、花鸟鱼虫的剪纸和窗花;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挂上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故事图案,如西游记、神笔马良等;在区域角摆放一些用泥、木头、草、竹等制造的民间玩具,如陀螺、泥哨、布老虎以及一些泥塑和面塑;也可组织幼儿进行一次制作风筝活动,然后把幼儿制作出来的色彩鲜艳的风筝装饰在教室的主墙上……总之,我们要把教室这一狭小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把它布置得有条有理、美观鲜活,这样,学生在浓厚民间美术的氛围下,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

三、进行巧妙有序的引导,促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低,所以,若是只让幼儿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单一欣赏,幼儿可能只感受到美术作品的色彩,

对其所表达的寓意却不能有效理解,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开展民间美术的教育活动时,我们必须对幼儿进行巧妙有序的引导,使幼儿既能获得充足、全面的民间美术知识,还能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比如,在组织幼儿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时,如果我们向他们提出问题,而且问题十分具体,那么我们就会使幼儿的观察思路受到限制,与他们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也有可能产生背离,久而久之,他们甚至会对我们产生依赖性,对美术作品不会有自己的判断。因此,在提问问题时,我们不可提出“画上有什么图案”“画是什么颜色的”这样比较直接的问题,而是问“你看到了什么”“还看到了什么”这样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然后让幼儿通过自主观察、自主研究、自主讨论,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样,幼儿不仅会对民间美术作品有深层次的体验和领悟,审美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

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重视对幼儿的民间美术教育意义深远。所以,我们要让幼儿多接触那些美不胜收、具有极强乡土味气息的民间美术作品,从而开阔幼儿眼界、丰富幼儿知识,使幼儿在享受美的过程中萌发表现美的愿望。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乡土美术;乡土文化资源;农村美术教育

乡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对乡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因此,加强美术课程中对乡土文化的教育,对于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本身相对于其他学科教育显得尤其薄弱。对于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来说,学校办学师资、设备、资金等紧张,像美术这样的艺术教育就显得更为薄弱。但农村这一广阔的天地,却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资源,台州市仙居县皤滩古镇乡土资源丰富、文化悠久、底蕴深厚,地处永安溪仙居县最大的河谷平原,总面积67.03平方公里。皤滩古镇是我国农村文化的典型缩影。这片神奇的土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沉淀和积累,仍保存着三华里长鹅卵石铺砌的龙型古街,街旁经唐、宋、元、明、清、民国时遗留下来的民宅古居,气势宏伟、布局精美的“三透九门堂”,还有桐江书院和曾获得中国艺术展览会金奖、第四届国际博览会金奖的针刺无骨花灯,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能让你体会到千年文化的内涵。皤滩人民创造了辉煌的乡土文化,依托这些文化资源,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提供框架内容,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去寻找艺术美,培养审美能力,体会美术的魅力。

一、资源普遍化

1.饮食美:饮食中包含的乡土美术

仙居饮食丰富,比较有名的有老太婆面、哑巴饼、老潘烧饼、洋糕等吃食,有蜜梨、西瓜、葡萄、猕猴桃等产自本地的水果。水果本身所具备的色彩以及外在质感都是表达艺术的一种潜在方式。这些乡土特色确实是我们宝贵又独特的资源。

2.布艺美:布艺中包含的乡土美术

仙居有一种染织布,其印染技术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即蓝花布印染技术。把仙居蓝花布印染艺术引入课堂,或带学生实地考察,让学生体验蓝印花布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汉族民俗风情,柔贴、自然、清新、美观、秀气典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它融美术、雕刻、印刷、染色化工等艺术于一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结晶。

3.建筑美:建筑中包含的乡土美术

仙居县皤滩古镇所呈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古朴的民风民俗,恬淡悠闲的生活方式对久居于喧闹现代化城市的人们来说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享受。以明清建筑为主体的皤滩古镇很好地保留了当时的民居风格,青砖黛瓦、石灰粉檐、古色古香,造型精美,结构精致。

二、教学灵活化

1.雕镂之美

《文心雕龙・情采》有这样一句“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在美术教材中,几乎每个年级都或多或少涉及传统文化。浙教版《美术》教材中就有《传统门饰》《悠悠老街》,我们可以欣赏到中国传统门饰;雕镂之美不光是在些门饰上,教材中还有专门关于雕刻艺术的体系贯穿其中,如浙教版四年级《砖石上的雕刻》六年级《东阳木雕》等,就是专门了解某一类型的雕刻艺术特征做开设的课程,培养学生审美也可以从传统文化及地区风格等方面指导。

2.材料之美

尝试多角度的个性化组合小学生兴趣的可控性较差,提供的工具材料等是单一、固定的,会使他们感到乏味,缺乏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拓展工具材料的新鲜性和独特性,激发学生兴趣。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创想和制作,养成从发散思维创作作品的好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善于选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增强“变废为新”的创新意识,如一年级《卷纸动物》《小小书签》等把生活中常见的废纸板制作成个性化的镜框、书签、小动物等手工作品,并且还可以启发孩子多角度地去思考利用这张废纸板,如用彩绘、水粉画、线描的形式。

三、课堂整合化

如果我们仅仅是在教室里做静态的描述、临摹,仅仅是看书中的照片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其文化背后鲜活的艺术魅力和那历经时间流逝的斑驳痕迹。然而农村就具有这样一个历史痕迹的场所,我们不应该让学生只限于书本和课堂。我们应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让学生其身临其境,使学生通过感性的体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对美术的欣赏素养,传承文化。

不仅如此,我们对教材进行选择性的利用,结合实际加入了许多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将乡土美术中的文物古迹用于欣赏教学中,也可将欣赏课带到当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环境中,与写生课和创作课相结合。尝试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如春节、元宵节时各地都有花灯等用于游艺活印

参考文献:

[1]齐大任.艺术教育[M].艺术教育编辑部出版,2005.

第11篇

《四川教育杂志》2015年第Z1期

一、教学师资:不拘一格用人才

由于多年忽视,中小学国民教育中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非专业研究者很难胜任其传播重任。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但在专业队伍尚未建立之前,为了切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教学师资上可以“不拘一格用人才”,如《纲要》所言,“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

以四川的绵竹年画为例,绵竹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齐名,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绵竹年画南派掌门人”的著名老艺人陈兴才,有民谣如此:“村名叫做射箭台,住个老汉陈兴才,伏羲南派他掌门,年画技艺传下来。”陈兴才10多岁时便师从父亲学习年画制作,在70多年绘画生涯里,其年画不仅被当地人在过春节时张贴,还被美国、日本、欧洲的爱好者收藏,如今他的手艺正在两个儿子手中发扬光大。此外,四川还有能在25秒内变14张脸的“变脸大师”彭登怀,有从事蜀绣50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郝淑萍,有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这些或藏于民间或驻于馆内的大师,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师进校园”并非难事,我校就曾在教师节、艺术节邀请过川剧院的艺术家为师生表演《贵妃醉酒》《三岔口》《昭君出塞》《拾玉镯》《盗库银》等传统剧目,共享国粹盛典。

二、教学形式:知行结合重入脑

《纲要》指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通俗来讲,即以考试方式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与落实。如果考查中能避免死记硬背,注重方式的灵活多样,则可以有效引导中小学的教学。不过笔者以为,传统文化的教育重在激发兴趣、联系生活、入脑入心,只要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合理采用教学手段,有效抓住教学契机,用好多种社会资源,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体现学段特点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利用学科特点进行有机渗透,尤其是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除此之外,还应当“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灵活变换教学方式。小学阶段重在寓教于乐,多采用故事、游戏、歌谣等活泼有趣的形式。如石家庄市大谈小学以配乐、舞蹈的形式,编排了一套《三字经》课间操,孩子们一边诵读《三字经》,一边做操。中学阶段则可以采用文化讲座、实地参观、实践体验、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使传统文化的教育多样化、生动化。如北京四中设定专门的国学日,在当天开展祭孔活动和礼仪剧展演。

2.教学时间抓住契机,用好常态生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和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成人礼仪、祭祖礼仪等传统节庆和礼俗。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用好这些传统节日,组织学生进行文化探寻。如了解春节的来历,熟悉春节的习俗,学习春联的写作等等。又如在学生年满十八岁时举行成人礼仪,帮助了解古代的成人礼仪文化。成都的杜甫草堂每年正月初七都要举行祭拜诗圣活动,主祭人仪态庄重地完成净手、奠帛、诵读祭文等环节后,都会有中小学生集体诵读祭文。

3.教学场所物尽其用,开发社会资源《纲要》要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要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除了课堂这一固定场所,传统文化的教育还可以大力积极拓展教学场所,大力开发社会资源。

以四川为例,在杜甫草堂感受杜甫心忧天下的儒家思想,在武侯祠领略诸葛亮运筹帷幄的兵家智慧,在广汉三星堆和金沙博物馆探索古蜀文化的奥秘,在望丛祠追寻古蜀文明的起源,在青城山的香火中走近道教文化,在都江堰重温李冰治水和文翁化蜀的历史伟绩……用好身边的这些社会资源,便可让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在现场教学中重新焕发出活力。

作者:田间 赵清芳 单位:成都市石室中学

第12篇

著名画家傅伯星回乡汇报画展,今年元宵节在他的家乡湖州市举行。这天上午,画展开幕式结束后,人们纷纷走进展厅参观。尽管厅内有些拥挤,气氛却意外的宁静,然而仍可听到有人轻轻地惊呼:“震撼!”这是因为展出的作品中,那些大幅描绘唐宋宫殿以及民间风情的画作,令参观者感到意外。在《临安年市图》前,参观者更是看得仔细,流连忘返。在当下常见的中国画里,人们见到的大都是山水、花鸟、人物等,像如此全景式反映历史面貌的巨幅工笔画,确实罕见。这种包括建筑物与风俗描绘在内的画作,美术界称为“界画”。界画是傅伯星长期的追求,也是他近20年来潜心创作的独到成就。

生于1939年的傅伯星,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习画,稍长又经过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附中的严格培训。在校时,他就开始了连环画的创作;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浙江刚侵社选中,开始了近40年的美术编辑生涯。那时的铅印报纸,需要刊登大量插图,傅伯星一开始就非常适应,工作得心应手。从上世纪五六十代到2002年的46年里,他除了在报刊上发表连环画以外,在京、津、沪、苏、闽及浙江的多家出版社出版了连环画共约70余册,其中包括西泠出版社出版的《南宋风云录》10册,福建人美出版的《说岳全传》5册,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的《兴唐传》12册,有的曾被评为80年代最佳古装连环画。连环画很受群众欢迎,影响深远,至今互联网上还在高价拍卖他的作品。

可以说,连环画创作是傅伯星进入美术界后的第一个台阶。乘势而上,他又顺利地登上了第二个台阶――历史题材的界画创作。历史题材的界画创作,十分讲究细节的真实,只有细节真实才能再现情节和环境的真实感和可信性,增强艺术魅力。因此他努力搜集历代人物与环境的各种形象资料,包括服饰、建筑,器物。首先集中搜集唐、宋两代的资料,然后由此上伸下延,基本掌握传承与发展中的一些状况。对细节真实的追求,加上创作能力的提升、绘画功力的提高,当他年届花甲之后,便开始了心仪已久的界画创作,并以南宋皇城杭州为基点,走出一条不同于他人的界画创作的路子。

傅伯星的界画记载南宋杭州曾有而消逝已久的建筑,既是想象的,又是曾经实有的。其《望海楼图》《苏堤水阁》《宫苑翠韵图》等,就是货真价实的现代界画。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的名胜古迹得以修复和重建,产生出多种多样的绘画需求。由此傅伯星忙得应接不暇,创作达到了高峰期。到2002年,他开办了自己的壁画工作室。善作界画,如同有了“敢揽瓷器活”的“金刚钻”,使他得以带领美术青年为各地完成了许多具有古建筑背景的巨幅历史画。这种任务始于为陕西法门寺博物馆创作大型陈列画,继而遍及杭州及周边不少县市。其中陈列于上海青浦博物馆的《海纳百川图》(730×240cm),就以长街深巷、高桥远塔组成近中远景,再现了800多年前海港小镇的繁盛景象,令观众宛如见到了另版的《清明上河图》而惊叹不已。而在杭州城垣陈列馆中占据一面墙的《杭州十大城门民谚图》,也得力于界画技术的灵活运用。他的不少画友认为,如果没有界画创作实践“打底”,画如此宏大的场面是无法掌握好万屋归一点的透视原理的。但在傅伯星的画中,不论城墙如何转折,地势如何高下,房屋或遮或显,皆合透视原理。画面上建筑物栉比鳞次,层层推远,直至天际;遥山远市,历历在目。由于他把握了传统中国画“高远”、“深远”、“平远”的变化奥秒故能运用自如。

傅伯星在绘画创作中,非常重视文史知识的研习,并把绘画创作与治学结合起来。他有方“以画演史”闲章,表达了他的研史是为了画史。研史的结果,使他逐渐进入了史学领域。较早探索的成果是先后出版的《南宋皇城探秘》和《岳飞正传》。他写的《岳飞正传》是在岳飞故事连环画创作过程中,将清代钱彩的演义小说《说岳全传》和有关史籍相对比,从中发现了小说演绎中存在许多与史实不相符合的地方,于是决心来一番辨正。这本岳飞传记著作得到了宋史专家的肯定和读者的欢迎,一版再版。这正如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倪士毅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所说:“作者对南宋整个的形势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对南宋的文物制度、社会生活又有深入的研究。大者如每人每事的立场观点,小者如一地一物的名称考订,都仔细钻研,力求符合史实,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诚属难能可贵。”这是对傅伯星绘画创作和文史研究相结合的很好的评价。这表明他逐渐登上了第三个台阶,即学术研究。

傅伯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他于2010年完成的《宋画中的南宋建筑》。这是一部被美术理论家、中国美院杨成寅教授称为“独具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从南宋绘画解读南宋建筑”的专著。另一位著名的古建筑专家认为,“其研究的立足点与切入点,以及所提出的基本观点均为南宋建筑研究工作开拓了一个新视野,对填补南宋建筑研究领域的空白有极大的帮助。”

傅伯星探索南宋古建筑艺术的动因,是有感于南宋古都建筑遗迹之全无,有关建筑史中南宋部分之语焉不详,南宋皇城建筑更如一片空白的现状,才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决心。于是他积多年对南宋画中建筑的搜求与临摹,从众多传世的南宋绘画中寻找南宋建筑的真实图像,包括“当时人都难得一窥的宫城御苑”。顺着这个思路,他终于走人了南宋建筑的绚丽世界,并从以下几方面去进一步开拓:首先考察研究南宋皇家画院的绘画,他发现“他们笔下的建筑大多造型严整,比例适度,透视正确,空间感处理得好,作品现场感强。可以确信真有其楼,且系作者所亲见”,可以作为南宋官式建筑的形象依据;第二,研究南宋民间画工的画作。“尽管它传达的信息不十分精准,但仍华丽而雅致,具有时代与地域特色,值得引录与研究。”第三,南北宋为同一王朝的两个时期,两者有地域上的差异,但在文化传承上有其共同点和连续性。因此,北宋乃至同一时期辽金地区绘画中的建筑,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即通过异同点的对比,可以避免张冠李戴,并了解何处存在着互相渗透与改造。为此他在书中将现存于南宋绘画中的建筑分为类型,按图逐一进行分析,并多处自画插图。全书列举的图例及插图共达100多幅。在现今已出版的所有古建筑图书中,没有一本书的南宋部分拥有如此数量的图例。有了这样的积累,傅伯星才敢说南宋建筑的特点,就是“小、轻、精、雅”四字。“小”就是面积小,体量小,用料小;“轻”就是轻装修,用料既小分量就轻,便于拆装、移动;“精”就是设计精密,结构精巧,制作精良,外观精妍;“雅”就是注重实用,不尚华饰,以文人的审美标准为标准,去艳去俗。

了解傅伯星绘画生涯中的这三个台阶,就会对画展展标中冠于傅伯星姓名前的定语“研究宋代形象史料的学者型画家”一词,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