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09: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童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杨 静
童话是儿童原始思维与现代小说创作有机融合的产物,童话作品灿若星河,滋养着儿童的想象力,使儿童得到真善美的陶冶,使生命浸润在丰厚的沃土之中,使美好的人生有了最初的根基。
一、童话滋养儿童的想象
童话中丰富的幻想,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有积极的意义,可使他们勇于进取,产生向新的世界探索的欲望,童话故事的创作把握住了儿童的思维特点,迎合了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天性,无疑是激发儿童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形式。童话作家能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是能用儿童的脑子去想,真是了不起。童话集中了人类最大胆、最自由、最优秀的幻想。它的读者长大后也一定是最具幻想力、最具创造力的人。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就说过:童话在孩子生活中“天天产生,处处产生”,爱童话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
二、童话塑造儿童的品性
童话对真、善、美的追寻,对良好品质的颂扬使其潜在的德育价值彰显无疑,童话开启了儿童对于道德智慧最初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儿童自主地构建自身的道德体系。儿童就像刚刚抽芽的树苗渴望着阳光雨露一样,当他们捧着一本本神奇的童话阅读的时候,当他们全神贯注听老师讲一个个动听的幻想故事的时候,他们纯洁的心灵也正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精神的营养。优秀的童话故事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并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真正的好童话是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能够陪伴终身的。真正的读童话不仅是读故事,更是读生活,读人生。
三、童话播下文学的种子
童话是一座桥梁,可以瞬间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童话是一个宝库,可以向孩子提供他们心灵所需要的养料;童话是一个魔术师,可以给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成就他们的梦想。童话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们拓展想像的空间,积累语言,写出富有童趣的,更有意义的作文来。
小学生作文教学应以“童话引路”,给他们一片幻想的空间,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又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想象,真是一举两得的事。首先,在童话中感受童话的色彩。童话丰富的语言,奇幻的想象,吸引儿童走近它,我们还要带领孩子去了解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童话读物。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其次,阅读童话可以先读目录和简介,大概了解故事内容,再慢慢去读懂人物,读出道理,还可以尝试写写读后感。在读故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初步的鉴赏能力。最后,学以致用,创作童话。当学生可以自觉、主动参与阅读的时候,我们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帮助学生在阅读之后进入自己创作的境地。阅读的童话故事多了,学生才能渐入佳境,学会创作童话。多读童话故事,不能不说是一条学写童话故事的路径。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说:“童年多阅读一些属于自已的文学书,这是种植童话。你听说过种植童话吗?就是把非常奇异的想像力、非常美妙的心愿、非常善意的爱惜……搁入自己的脑里,搁进思维和精神。它们不像一棵树成长是让你看见的,可是只要你成长了,它们也就附入了你的生命,是一大片的绿荫,鸟儿站在枝上是快乐和歌唱,阳光洒下,就总有灿烂和灵感。”这样的话语让我感动得几乎落泪。安徒生在他的自传中也说:“人生就是一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着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阅读童话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守护着我们的童心和爱心,使我们平凡的生命、平淡的生活焕发出非凡的亮丽。好书如良人,阅读即是与之为友。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我们有阅读相伴身边,便永不会孤单寂寞。 美好的人生从幸福的童年开始,幸福童年从快乐阅读开始,快乐阅读从童话世界开始……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少华街小学)
关键词: 安徒生童话 儿童形象 童真世界 文化内涵
19世纪丹麦的世界童话大师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4.2-1875.8.4)有过一段清贫、孤独而不乏温馨幸福的童年生活经验。他曾经形容人生是一部美丽动人的童话。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孩子的他,是一个童心永存的“老小孩”,或者说在深层精神心理上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老小孩”。他一辈子拥有抹不掉的儿童崇拜情结,这使得他的童话创作心理有儿童心理特征。他总是用儿童清纯的目光描写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的儿童的生命、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心灵世界。正如中国最早研究安徒生的周作人所说:“天性自然,行年七十,不改童心……”[1]“他能用诗人的观察,小儿的言语,写出原人――文明国的小儿,便是系统发生上的小野蛮――的思想”。[2]
19世纪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曾在《童话诗人安徒生》的研究论文里,高度赞扬安徒生是丹麦发现儿童的人,说他在童话里找到一块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肥沃土壤。事实也如此,安徒生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文人童话的开创人。在童话这块土壤中,他以儿童为本位,推崇儿童生态和儿童文化,改变丹麦当时落后的成人本位的儿童观。他在创作的大量童话经典中,成功地塑造天真烂漫、圣洁纯真、坚韧忍耐等各种类型众多的儿童形象,构建了一个飞扬童年独特生命体验和诗性特征的童话小主人公形象画廊。笔者以安徒生笔下天真型、圣洁型、坚忍型等类型儿童形象塑造为例,咀嚼、品位这些童话小主人公背后蕴含的丰厚人文内涵和文化意蕴,从而感悟安徒生童话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有益启示。
一、天真型:活泼稚气儿童形象的塑造
安徒生童年生活在丹麦一个风光绮丽、落后迷信、民风淳朴的小镇欧登塞。他的童年孤独而清贫,但在具有丰富想象力的鞋匠父亲和拥有一颗爱心的慈祥母亲疼爱中,倒也拥有过纯真简朴、自由率性、奇异快乐、飞扬着想象翅膀的童年生活。这些珍贵的童年生活经验和体验,在他脑海里刻有深刻印记,一直影响他日后的童话创作。他笔下童趣盎然的童话小主人公们,与民间童话的主角一样,天性亲近大自然,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向往自由梦幻的幻想世界,可以任意变形穿越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难能可贵的是,安徒生始终保持童真的创作心理,以儿童纯真的视角、儿童化的言语、朴素可爱的幽默感,刻画了众多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天真型童话小主人公形象。
《小意达的花》是安徒生早期童话的代表作之一。安徒生塑造了一个天真、简单、好奇、好幻想、有爱心的小意达。这是他以自己朋友诗人蒂勒的小女儿意达为原型刻画出来的童话主人公。故事写小意达很爱听那个快乐的学生一边为她剪出美丽图案,一边为她讲一些非常美丽的故事。故事情节在小意达天真地相信那些“病倒了”的花儿们是因为夜晚去参加跳舞会之时缓缓展开。小意达因担心而让自己心爱的小玩偶苏菲亚让出床来给病倒的花儿睡,用小被子把它们盖好。而后,我们跟随小意达在梦中,看到花儿们快乐地呼朋唤友举行的一个别开生面、热闹非凡的“大型舞会”:那些“生了病”的花儿还有在国王宫宫殿花园里的花王和花后――两朵鲜艳的玫瑰花带领下,一大群美丽的花儿也进来了。花儿们在地板上团团跳起娇美的舞。小意达心爱的玩具:狂欢节别人送给她的一根桦木条,小小的蜡人、扫烟囱的人、最后连那个原来不情愿让出床铺的玩偶苏菲亚,也在花儿们友善亲切的慰问中,羞愧于之前的行为,其乐融融地和花儿们一起跳起舞来。童话诗人还巧妙地安排了一个诗意化的结尾:让小意达和两位来自挪威的――两个活泼可爱而不乏男子汉气度的表兄弟,一道“隆重”地为这些花儿举行葬礼。他们都坚信死去的可怜的花儿们,到来年夏天会再长出来,成为美丽的花朵。这是一个精彩纷呈、飞扬着儿童独特生命体验的童真世界。在这个童话境界里,读者可以跟随小意达展开自由自在的幻想的翅膀,穿越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间。
《皇帝的新装》中那个敢于率真坦诚指出成人世俗世界丑陋的小男孩儿,《红鞋》那个控制不住自己爱美欲望的小女孩珈伦,《踩着面包走的女孩》那个顽皮、傲慢、虚荣但又知错想改的小英格儿……这些顽皮可爱、率真童稚的童话小主人公,他们是如此鲜活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以儿童天马行空的奇异幻想、追求自由和快乐的天性、敢于认错、包容、充满怜悯之爱的天真可爱的童心,为我们展示有别于成人世俗世界具有原初意味的童真世界。正是在心理上还是孩子的安徒生,才能用一种儿童的视角,还原一个飞扬着童年健康快乐生命体验的诗意化的童话意境和童话审美氛围,奠定安徒生作为经典童话的审美价值取向。
透过安徒生笔下的儿童形象,我们还发现一块可以净化当代人心灵的精神净土――童真世界。这块净土正好可以比照愈来愈麻木世俗的成人世界。在当代,不仅能启发我们重新发现儿童、回归纯真善美的童真世界,还能用来抗衡成人钝化的感官,审视和批判自私、虚伪、丑恶、愚昧的成人世界。正如《皇帝的新装》的结尾,那个天真小孩凭着自己看到的真实,一针见血地指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以其童言无忌的真诚、自然、率直发出尖叫声,在保持沉默的成人世界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引起人们对现状的反思。由此可见,具有浓郁宗教情愫的安徒生,用一种憧憬彼岸理想世界的深沉目光,找到一个值得人类永远珍爱的精神家园,无疑为提倡以儿童为本、重新发现儿童的当代儿童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启示。
二、圣洁型:“小天使”形象的塑造
英国诗人布莱克在《天真之歌》赞美过天使般可爱的孩子:“可爱的孩子,从你的脸上,/我能找到那神圣的形象;可爱的孩子,有一回就像你,造化躺着为我啜泣。”[3]在西方,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们发现并赞美纯真美善的儿童。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和布莱克在诗歌里就有许多对天使般圣洁儿童形象的赞美。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喜欢以童话创作模式表达对儿童的讴歌。浪漫主义诗人对儿童的崇拜来源于圣经文化传统。在《圣经・新约》里,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马太13:20)当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马太18:22)《圣经》认为人也有神性的,因为上帝按照自己模样造了人,并且看着是好的,所以人性本善,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带着原罪的。尤其像圣婴一样圣洁纯真的儿童,自然是真善美的化身,因此得到上帝的特别恩宠。
安徒生显然传承了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讴歌纯真善良的儿童和与赞美诗意化自然的文学传统。他笔下童趣盎然的童话小主人公们,与民间童话的主角一样,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向往自由梦幻的想象世界,可以任意变形穿越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他们既有儿童好奇心强、爱幻想、爱自由独特的诗意生命体验,安徒生又赋予儿童小天使般美善、纯真、圣洁的神圣价值和道德价值取向。他们就是天国小天使在人世间的小使者,是圣婴耶稣在人世间的表征:纯真、善良、圣洁而神秘。
《白雪皇后》写小女孩格尔达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小玩伴――小男孩儿加依的故事。童话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温柔可爱、坚强执著的童话小主人公――小女孩格尔达的形象。她和男孩儿加依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好像兄妹一样亲密无间。小加依的心因为粘上一块可以把伟大和善良,鄙俗和罪恶的东西颠倒过来的丑恶玻璃碎片,变得像块冰块一样。加依终于在寒冷中被冰雪皇后带走。万分悲伤的格尔达凭着一颗对玩伴纯真的心和对基督虔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吃尽苦头,终于在冰雪皇后的宫殿里找到亲爱的小加依。她以自己善良的热泪温暖融化加依心里的雪块,分化那片魔镜的碎片。结尾时,教堂的钟声响起来,他们回到祖母家。祖母正坐在上帝明朗的太阳光里,高声地念着《圣经》:“除非你成为一个孩子,你决计进入不了上帝的国度!”一瞬间已经长大成人的加依和格尔达,听着奶奶念的圣经,豁然开朗,立刻明白打小就懂念的那首圣诗的意义。“山谷里玫瑰花长得丰茂,那儿我们遇见圣婴耶稣”。而此时此刻,“他们两人坐在那儿,已经是成人了,但同时也是孩子――在心里还是孩子”[4]。读者这时才豁然开朗:正像故事中那个芬兰女人所说那样:“我不能给她比她现在所有的力量更大的力量:你没有看到这力量是怎样大吗?”“她的力量就在她的心里;她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这就是力量。”[5]原来,天真无邪、善良的童心是格尔达力量的源泉,也是使她能达成愿望,过上温馨幸福的理想生活的根本。安徒生由衷地赞美了儿童的天真、纯洁,告诉读者只要一直保持一颗童心,回归童真的善与美,就会拥有一个像夏天一样暖和、愉快而充实幸福的人生。在《顽皮的孩子》、《野天鹅》、《雏菊》等童话故事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这些“小天使”的身影。他们都有一颗质朴、天真、纯洁、善良的童真之心,给人生带来更多希望和朝气。
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安徒生具有儿童崇拜的情结,这与他的童年生活经验有关。他出生在具有浓厚基督教文化氛围的丹麦菲英岛的欧登赛,那里的人们坚信上帝和女巫,再加上有着虔诚信仰的父母影响,使他从小就拥有强烈的宗教情愫。他秉承基督教文化将儿童神圣化、赞美儿童的传统,崇拜儿童。另外,安徒生爱旅游,他除了是个童话作家闻名于世外,我们也不能忘记他是一个天性崇尚自由、爱漂泊旅游、广泛交友的文化旅行家。他的足迹几乎遍及整个欧洲大陆。这使他自然受到19世纪欧洲这些作家的影响。安徒生童话对儿童的崇拜景仰,从儿童身上发现“天使”圣洁的影子,有益于今天的我们把儿童作为独立生命个体关爱珍惜,有益于尊重儿童个体的生命价值和诗意化生存的意义。
三、坚忍型:为美好梦想而甘于坚忍奉献儿童形象的塑造
如果说侧重天真型和圣洁型这两种类型儿童形象的塑造,体现安徒生对儿仰慕和崇拜的目光的话,那么,在另一种坚忍型的儿童形象塑造上,则凝聚安徒生一种悲悯、和蔼、恩慈的目光。他带着一种忧郁和悲悯的姿态描写这些童话小主人公。他们都忍耐着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们具备乐观、和蔼、仁慈、谦卑、博爱、坚毅、隐忍、无私的性格特征。他们都有一颗信仰基督的虔诚之心。在这些童话小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安徒生本人自传性质的影子,还可以看到为世人得到救赎而无私奉献、忍受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神圣的影子。
比如,《拇指姑娘》描写在花园一样美轮美奂的童话境界里,有一位柔弱、娇嫩、明朗、纯洁、美丽可爱的拇指姑娘。她能唱着“从前没有任何人听到过”的柔和甜蜜的歌,但她的婚姻路却坎坎坷坷:先是老癞蛤蟆想要她下嫁给自己那个不能讲话,就只是“阁!阁!呱!呱!呱!”的笨儿子,后来老田鼠要她嫁给自己穿着“黑天鹅绒袍子”的“有钱”和“有学问”的邻居――鼹鼠。他们都不是拇指姑娘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她对幸福和未来有不懈的追求。尽管生活上有许多悲苦和不如意,丝毫不影响拇指姑娘拥有一颗悲悯、温柔、善良、懂得关爱帮助比自己更不幸的弱者的心灵。在一整个冬天里,拇指姑娘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一只被误以为冻死了的小燕子,救了小燕子的生命。出于感恩,小燕子带着她一起飞到了那个遥远美丽温暖的国度。让她终于能与自己一见钟情的小小王子――花中的安琪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安徒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坚信上帝“可以指向不同的方向,不管可能发生什么事,对我而言,其结局都是美好的。在我心中,这种信仰牢固地扎下了根,并且使我活得快活自在”。[6]梁工先生说:“在福音书中,‘光’意味着一种启示,象征着耶稣基督。”[7]在《圣经》里,耶稣曾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翰8:12)既然光和圣洁在《圣经》中象征耶稣基督,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部分,写小女孩在“这些火柴发出强烈的光芒”中看到远在天国的奶奶,与奶奶一起,“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那块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8],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小女孩心目中,上帝代表光与圣洁,代表着幸福和美好。与上帝在一起,就意味着与善良、和蔼的奶奶在一起,意味着找到了幸福和温暖的归宿。小女孩在临死之前嘴角仍带着微笑,面对生活的苦难,仍乐观地期待未来,幸福地憧憬着与奶奶一起。“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是多么光荣地跟祖母一起,走到新年的幸福中去”[9]。我们可以体验到小女孩此时此刻的幸福感,与对上帝虔诚坚定的信仰紧密相连。
安徒生以一种悲悯同情的情怀,塑造了许多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虽然遭遇生活的不公与苦难,但仍怀有虔诚信仰,为了美好的梦想而坚强、隐忍,善良、纯真,甘于奉献的儿童形象。比如《海的女儿》中为了得到一颗不灭的灵魂,情愿忍受“每一步都好像是在锥子和利刃上行走”苦痛善良的小人鱼;《野天鹅》里一心只为帮助哥哥而忍受着荨麻的刺痛的英达尔;《丑小鸭》那只尝尽苦难,但从不放弃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的“小鸭子”;《雏菊》里那朵外表可怜、卑微,但内心高尚、伟大的谦虚朴素的小花雏菊,等等,他们都与上帝一样,有一种无私奉献、牺牲自我的博爱精神品质。透过这些儿童形象,我们感悟到浓厚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圣经・新约》说:“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马太24:9-13)“爱是恒久忍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圣经・哥林多前书13:7)童年饱尝苦难与痛苦、一辈子没有结婚的安徒生,始终对代表光明和幸福的上帝抱着坚定信仰和感恩之心,并拥有基督式对人类的爱与悲悯之情。他自身就具备一种为了憧憬幸福美好生活而隐忍、坚毅、谦卑、和蔼的基督徒人格。“人首先应该遭受打磨难,而后才会成为有名的人物”[10]。哪怕是成名以后的他,都与变成美天鹅的那只“丑小鸭”一样具有谦卑、和蔼、悲悯博爱的人生态度。他认为爱与同情是每个人心里应该具有的最重要的感情,对底层人民的爱与同情当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撇开宗教元素,我们依然透过他笔下坚忍型儿童形象,感悟到安徒生对弱者的同情和爱及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他的童话形象永远激励身处底层的人们在遭遇苦难坎坷时仍需怀揣梦想,执著追求,坚忍善良,保持一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之心。他为他们展示像丑小鸭终究会展翅高飞的美好景象,对倾注了对“小人物”深情的同情和宽厚的爱。
综上所述,安徒生成功塑造了一批深受世界儿童喜爱的童话小主人公。他们天真无邪、自由乐观、善良可爱、坚忍圣洁的自然天性,顺应儿童好奇、爱自由、爱冒险、爱幻想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对童话的审美需要。安徒生笔下这些童话小主人公,蕴含丰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意蕴,体现作为虔诚基督徒的安徒生谦卑悲悯的情怀和高贵人格。安徒生童话在今天的儿童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可以从小培养和熏陶儿童纯洁、高尚的人文素养。正如乐黛云先生所说的那样:“我认为安徒生童话的真正价值是给人一种人文素养。”[11]当代儿童从安徒生童话那些纯真善美儿童形象身上可以找到许许多多认同感,逐步形成成熟的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完成“社会化”成长的历程。总之,安徒生童话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原初味道、天真无邪、童稚拙朴的童真心灵世界,既可以培养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对儿童的道德成长和心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又可以呼唤人们返归童真,回归这一块可净化心灵的净土,重建一个爱与善、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11.
[2]周作人.读安徒生的《十之九》[C].王泉根评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872.
[3]〔英〕布莱克.摇篮曲[C].袁可嘉,译.布莱克诗选[M].袁可嘉,查良铮,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99.
[4][5][8][9][丹麦]安徒生.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M].(卷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05;399;484;484.
[6][10][丹麦]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玄之,译.我的一生[M].东方出版社,2006:361;30.
关键词:童话;儿童;认知发展
童话对幼儿有着特殊意义,是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载体。就像有人说:“童话是儿童与自然的对话,童话是儿童与自己的对话,童话是儿童与梦想的对话。”可见,童话与儿童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下面从童话的涵义来进一步说明童话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以及希望能够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提高对童话的重视提出几点建议。
一、童话的涵义
童话一般是指符合儿童想象方式的富有幻想性的奇妙故事。而在《辞海》中对童话是这样界定的: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于自然物往往做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童话是为儿童所写的,是儿童所特有的。童话中的形象是幼儿所熟悉的,幼儿的许多知识也是从童话中习得的,童话是儿童认识社会的途径之一。他们从童话中认识了自然的特点、动物的习性,了解了简单的人际关系,为他们进入社会奠定了一些基础。
二、童话对3-6、7岁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影响
1.童话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
童话里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儿童在听或读童话的过程中,能够认识物体的性质、特点和关系,还可以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关系的理解逐渐了解掌握社会生活中各种行为准则,获得初步的自然认知和社会认知。因此,把知识融化在深得他们喜欢的童话形式中,是向幼儿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
2.童话还可以促进幼儿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的发展
童话是具有知识性的作品,然而知识性的作品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告诉他们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且要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发展他们的智力。童话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却不是真实的生活。成人在给幼儿讲童话的时候,不要仅仅是在讲述,还要适当地提出一些质疑性的问题,让幼儿凭借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寻找答案,也可以让幼儿对童话进行复述和表演,在复述和表演的过程中,幼儿要记住童话的内容,组织好逻辑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所有的活动,无一不对幼儿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起着促进作用。
3.童话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幼儿不仅喜欢听童话故事,也愿意对别人讲他喜欢的童话故事,更喜欢在童话剧里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在讲述和扮演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组织自己的语言,以便使人能够听明白,还要使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能够吸引他人。表演时更要一遍一遍地练习童话中优美、生动、规范的语言。这些都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有利于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利用童话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
1.家庭中应提高对童话的重视
在0-3岁时期,家庭的生活环境对幼儿起着主要的影响,这一时期幼儿的语言正逐步发展,需要外界的刺激来给他们做些积淀。家长要尽可能地陪幼儿看带有鲜艳色彩的童话书,给他们讲故事,这样会在幼儿的头脑中建构一定的认知,为他们的表达奠定一些基础。等到幼儿会说话以后,与幼儿一起共读童话故事,让幼儿复述或表演,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成人还要适当地带领幼儿去观察故事中出现的实物,加深幼儿的记忆和理解。
2.幼儿园要加强对童话的重视
幼儿园的环境不仅包括室内外的环境,还有教师的素质。首先,现在幼儿园的室内外的环境布置中,让童话进入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很重要,让幼儿一入园就可以感觉到故事中的美好事物,展开幻想的翅膀,在愉快中学习。其次,教师的素质对儿童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教师要有大量的童话阅读,只有自己对童话有了深刻的认知,才能言传身教,发挥童话的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去引导幼儿。
3.社区也要加强对幼儿的关注、对童话的关注
社区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也应营造适合幼儿生长发展的氛围。儿童不仅喜欢玩耍,更喜欢在童话的世界里畅想,所以社区不仅要提供幼儿玩耍的区域,还应创设一些有童话般氛围的空间和一些与童话有关的活动,使幼儿愿意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在幼儿与社区互动的行为中,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知,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方卫平.儿童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郭瞻予.论童话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
儿童有哪些审美特点?如何根据学生的审美特点进行童话课文教学?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在以往的童话教学中,我们发现儿童有这么一些审美特点,即,直观性、趣味性、表面性和不稳定性、随意性、单纯性等。
1、直观性、趣味性 《小蝌蚪找妈妈》是向儿童介绍青蛙成长过程中几个不同的形体变化的知识。只有完整引导儿童读这则童话,那亲切浅近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才能吸引儿童。这表明,儿童的审美特点具有直观感受性和趣味性。
2、表面性 《美丽的公鸡》这则童话中,公鸡先后与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它只注意到自己“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的外表美而感到骄傲,却将啄木鸟、蜜青蛙分别贬以“长嘴巴”、“鼓眼睛”、“大肚皮”的称号。在儿童尚未对课文作深层理解的时候,我以此试问儿童:“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谁美?”儿童几乎异口同声说:“大公鸡美丽。”这实际上反映了儿童的审美特点,只有表面的审美力,单纯地看问题,没能看到啄木鸟、蜜蜂、青蛙地内在美。而要使儿童认识这一点,就要引导他们比较分析“公鸡地审美特点。
(二) 从儿童地审美特点出发,选择教学方法,组织童话教学,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
1、表演讨论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审美直观性、趣味性提出来的。所谓表演讨论法,就是引导儿童感知童话形象,然后进行“化物为我”的表演,在讨论表演中求得深刻的理解。如教《聪明的大公鸡》: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先知道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导两名学生分别扮演鸡和狼,进行表演。
(2)让学生对照课文,指出“表演者”表演的优缺点,讨论:为什么说这只大公鸡是聪明的?
这样,在游戏的乐趣中理解了课文,发展了思维。
2、描述对照法 这是根据审美的表面性采用的一种教法。这种方法很适合看图学文的童话课文的教学。例如,教学《小猫钓鱼》:
(1)教师指导学生描述第一副图,思考这么几个问题:老猫和小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老猫钓着了大鱼,小猫为什么没钓着?描述后,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一、二节,再将学生的口头描述和课文描写对照比较,指出优劣。
(2)学生自己描述第二副图,对照学习第三至第四节。教师在朗读上作重点指导。
(3)学生比赛描述第四、第五两副图,对照课文评比。并思考:小猫起先为什么钓不着鱼,后来为什么钓着鱼了?
这样从易到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的深刻性。
3、比较法 采用比较的方法教学,训练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审美的单纯性,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审美水平。如教《小白兔和小灰兔》:
(1)从图入手,比较说话。 师:你们仔细看看图,说说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干什么?再学生看图说出:小白兔要菜子,小灰兔拿了白菜后,教师要注意引起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可以提出激起学生争论的问题:小白兔和小灰兔谁聪明呢?
(2)从文入手,比较阅读。 阅读课文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小白兔的聪明之处:小白兔不白菜而要白菜子,这是小白兔眼光远大的表现,因为它懂得:“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道理。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①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儿童文学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其翻译的作用也愈加重要。因此,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关注,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拟从儿童文学的特点和作用入手探讨其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以求对儿童文学翻译有所帮助。
二、文学的特点和作用
儿童心理学中通常把儿童期限定在6/7~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语言和文字的反映尚未完善,因而以这一群体为目标读者的儿童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正如高尔基所说:“儿童文学不是的附庸,而是主动拥有和法则的一个独立大国。”②这一“独立大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和审美特征。一方面,儿童文学的语言需浅显明白,形象化,富有较强的节奏感;另一方面,儿童文学应充满稚拙美和奇特的幻想,是不同于的奇妙国度。儿童在其中不仅能汲取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发展语言思维能力,体验乐趣,陶冶情操。这一“大国”为儿童茁壮成长提供必不可少的养料。
儿童翻译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成分,它为儿童引进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他们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基于儿童文学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同样也是为儿童服务的,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异于成人,这对于大多数成人译者来说在翻译时需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突出儿童文学的语言和审美特征,满足儿童的阅读兴趣以引起小读者的共鸣。
三、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不同民族、不同群体都有其不同的文化,如何处理文化间的差异是翻译中的一个难题,尤其在儿童文学翻译这一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文化差异问题更是个大难题。一方面,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语言与思维等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儿童文学翻译中也存在语言间的文化差异问题。
1、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之间的文化差异问题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文学翻译也有其特殊性,即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主要是成人,而读者主要是儿童。儿童文学翻译可以说是成人与儿童间的交流,而两个群体又有其不同的文化,如果译者在翻译时意识不到或处理不好这些差异的话有可能会阻碍他们之间的交流。其中一个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译者可能会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忽略读者是儿童。例如,Alice’sAdventureinWonderland中这句的翻译:
“Curiouserandcuriouser!”criedAlice(shewassomuchsurprised,thatforthemomentshequitefor-gothowtospeakgoodEnglish.)
译文1:“越来越离奇了!”爱丽丝嚷道(她诧异之下竟然忘了正规的英语语法)。
(注:“越来越离奇”的原文是“Curiouserandcuriouser!”。英语习惯是形容词和副词如果超过两个音节,比较级不在字尾加er后缀,而在字前加more)
译文2:“越变越奇罕了,越变越希怪了!”(阿丽思自己诧异到那么个样子,连话都说不好了。)(赵元任,2002)
译文1忠实传达了原文的意义,但却不难发现其表述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儿童读者是否已掌握英语语法。对那些对英语知之不多的儿童来说,“英语语法”和加注的内容有可能会使他们不明白注释本身的含义,更无法准确体会爱丽丝的惊奇,进而对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果整个译文中过多地出现这样的翻译可能会引起儿童的反感。相较而言,赵元任先生的译文“连话都说不好了”既达意又传神。
著名的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先生认为“做好外国儿童文学翻译工作最要紧的是熟悉儿童。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再明确不过:是儿童。不熟悉他们就做不好这项工作。”③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独特的思维和说话方式。如果成人译者能走近儿童,熟悉他们的思维和语言,了解他们的需要,翻译时就能更容易揣摩儿童的思维,运用儿童的语言,从而译出童趣,获得儿童的喜欢。如TheSelfishGiant中的这句:
ThentheHailstoppeddancingoverhishead,andtheNorthWindstoppingroaringandadeliciousperfumecametohimthroughtheopenwindow.
苏福忠、张敏两位译者将此句译为:
雹子停止了在头顶砰砰乱跳,北风不再呼呼吼叫,一股扑鼻的香气从开着的窗扉飘到了他跟前。译文中运用了“砰砰乱跳”和“呼呼吼叫”这样的拟声词,突出了儿童文学节奏感强、趣味盎然的特点。如果换成“狂舞”和“呼啸”就会顿然失味,没了童趣。因此,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时,成人译者如果能尊重儿童,熟悉儿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就可以译出好译作,成为儿童成长路上的知心伙伴。
2、语言与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问题
翻译中译者在完成源语言与目标语言转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语言背后文化的转换。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原文中对源语小读者而言的基本常识可能对译文小读者来说是陌生的、怪异的。译者如何处理这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会直接影响目标语小读者的阅读兴趣。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问题时常用的两种策略是归化和异化。德国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在1813年6月《论翻译的方法》的长篇论文中提出翻译可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④前者指异化,后者指归化。施莱尔马赫提出的这两种策略对翻译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文学翻译应以异化为主,在最大程度上进行文化交流。然而,笔者认为儿童文学翻译却不能一概而论,这是因为儿童文学的读者主要是儿童。一方面,儿童年龄小,思维不成熟,且尚处于母语学习的阶段,语言中异化的成分容易对儿童造成干扰,不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儿童文学作品只有满足了儿童的情感需要和阅读兴趣才能达到陶冶情操和教育认知的作用,适量的异域文化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但如果这类陌生的文化过多,则会打击儿童的阅读兴趣。因此,儿童文学翻译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在处理儿童文学翻译中语言间的文化差异问题就宜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策略,使小读者容易接受。例如,在Alice’sAdventureinWonderland中的这句话:InanothermomentdownwentAliceafterit,neveronceconsideringhowintheworldshewastogetoutagain.
赵元任先生将其译为:
不管四七二十八,爱丽丝立刻就跟进洞里去,再也不想想这辈子怎么再出来。
原文用了倒装表现出爱丽丝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译文中用“不管四七二十八”做了归化处理,使小读者易于接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流的频繁,儿童读者认知能力也在增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接受一些异域文化,因此可以适当地采用异化的策略,如加注等,保留一些易于儿童接受的文化因素。如TheYoungKing中的这句话:
“Arenottherichandthepoorbrother?”askedtheyoungKing.
“Aye,”answertheman,“andthenameofthebrotherisCain.”(TheYoungKing)
苏福忠、张敏两位译者译为:
“富人和穷人难道不是兄弟吗?”年轻的国王问。
“是的,”那个人回答说,“可这位富兄的名字是该隐。”(《年轻的国王》)
(注:“该隐”源于《圣经》,据说杀死了弟弟亚伯)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经典,让儿童简单了解其中的故事有助于他们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因此,在处理儿童文学翻译的源语言与目标语言文化差异时宜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在儿童接受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进行文化的传递。
安徒生童话里,《皇帝的新装》结尾处孩子大叫:“国王并没有穿衣服!”,之后发生了什么?《王后的新衣》在儿童节当天为小朋友们续写了这个经典童话故事。由北京动动鞋子儿童剧团和台湾联合打造的《王后的新衣》首次在北京海淀剧场与大陆小朋友见面。这是动动鞋子儿童剧团继《弹珠巫婆魔法国》、《老鼠招亲记》获得父母和孩子的好评之后,再次和台湾鞋子剧团合作出的新作品。
和孩子们比拼想象力
导演李明华认为,没有哪个成年人可以超越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以在编剧方面,《王后的新衣》用独特的开场把小朋友们带进一个神秘的规矩王国,所有臣民只能穿黑白服装,吃黑白食物,过一层不变的生活。为了配合剧情,舞美和服装设计大胆采用黑白色,并把黑白色巧妙地渗透在“规矩王国”生活里的每个角落,营造出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宫廷感觉,在视觉上给孩子带来独特享受。
用音乐贴近孩子的心
剧中音乐也值得推荐,音乐为台湾音乐大师吴心午编创,旋律优美大方,有的诙谐幽默,非常贴近孩子的欣赏习惯,歌词风趣易于理解,而且充满生活气息,比如由宫众们合唱的《好吃》,一首歌里出现了近30道颜色为黑白的美食。中央戏剧学院声乐老师王萍说:“作为一部专门为孩子制作的音乐剧,《王后的新衣》是目前国内儿童音乐剧市场上少见的作品。”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演出当天剧组在海淀剧场大厅发售13首音乐的CD光盘。
每个人都是演员
给前来观看演出的小朋友化一个可爱的卡通妆,是动动鞋子儿童剧团首创并且一直坚持的特色活动,每次彩妆都由专业化妆师根据剧目特点进行设计。剧团制作人杨小夕说,这次给小朋友设计的妆扮与《弹珠巫婆魔法国》、《老鼠招亲记》都不同,采用黑白两色,让小朋友一走进剧场就会融入黑白王国的气氛里,摇身变成黑白王国的公民,让每个前来看演出的小朋友都成为小演员。
一些小惊喜
在演出结束后,每个小朋友都收到一盒名为“幸福”的八喜冰淇淋,这是剧团工作人员为小朋友特别准备的一份惊喜。在小观众眼里,它与所有冰淇淋意义都不一样。除此之外,所有演员都会在大厅和观众合影留念,让小朋友与黑白王国的臣民们亲密接触。剧团还为没带相机的家长免费提供照相服务,并在一周内把照片寄到孩子手中,将遗憾变成礼物。
一、童话中的性别书写与角色定性
《格林童话》中女性空间布局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从古至今的童话故事,不难发现故事中的女主人出现的场景以及随之出现的道具,基本都是在室内而且其中家庭居多;而男主人公则恰恰相反,大多是在室外。这与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几乎吻合。《格林童话》所包含的“性别刻板印象”分别体现在对男女主人公的外貌、性格包含所处的空间布局与才干的描述上。固定的女性空间布局是《格林童话》诸多故事中所展现的“性别刻板印象”的第一个传统倾向。
例如:《无所畏惧的王子》里,主人公“王子”自小就不愿被束缚于王宫的高墙深院,而是具有探险精神,勇敢坚持出去闯荡大千世界,这潜移默化地给人们一种男性无所畏惧、具有冒险精神的信息。后来,王子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巨人时毫不畏惧,并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实力,获得了更强大的力量,又凭借勇敢和机智降伏了众魔,赢得了姑娘的芳心。格林兄弟这样塑造男性形象,无形中是对王子等一类男性独立、勇敢、冒险的一种肯定。有人曾经研究发现,《格林童话》中女性固有的职业角色只有两种:家庭主妇和女佣,这就无意识地意味着女性应该要固守在家庭。与我们女性职业的固定单一相比,男性职业就相对比较丰富:教父、裁缝、地主、鞋匠、牧羊人、军医、士兵、樵夫、商人、猎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社会角色,促使原本那些美丽、丰富多彩、满腹经纶,具有各种潜力的女性不敢走出家庭。
格林童话故事中体现了这种经济形势,表达勇敢、英勇的利剑、弓箭等工具,代表生产力的白马、老黄牛等,无一不体现男性权威的绝对性,男性成为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总控者。女性出现的地方不是在厨房,就是在花园等生活中处于劣势群体的角色或者跟环境息息相关。童话总是无意识地把女性群体放置在家庭中整理家务,养育孩子,抑或者是在一些人的庇护下偶然偷偷出去活动。男性则被塑造成勇敢坚持,具有冒险精神与探索能力,大胆走出家庭为了自我、家人、国家的利益勇于献出生命,最终赢得爱情、权利、金钱等。
《格林童话》中女性的外貌、性格特征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男才女貌”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当今社会形容男女最美妙的词汇,这也源于童话故事中对男女主人公的外貌、性格c才干的描述,女性在《格林童话》中总是被突出年轻貌美的外在形象、温柔顺从的性格。
二、在童话中科学建构儿童的性别意识
儿童通常在5到7岁的时候开始表现出了一种性别守恒,不仅认识到自己的性别,而且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不会因为名字、服装或行为的变化而变化,然后逐渐发展到别人身上。可见,3到6岁是儿童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化的结果。父母的引导、幼儿园的教育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等,都会直接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其中,童话作为目前幼儿园、家庭、父母教育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媒介,对幼儿的性别角色的影响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张晓风在《安徒生童话全集》里说过:“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煌……”,作为同一时期的《格林童话》也是一样,是陪伴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睡前故事,也是他们长大后萦绕心头的回忆。
提到《格林童话》首先你肯定会想到《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莴苣姑娘》等广为人知的一些故事,然而这些你记忆里的女孩已经超过了“200”岁了,正是由这对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格林兄弟对德国民族特色、地域风情的故事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完成,让这些女孩的形象传遍全世界的。《格林童话》充满了趣味性和娱乐性,对培养儿童养成真、善、美的良好品质有极大的意义。对儿童性别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透过《格林童话》中各式故事的讲述,以性别角色的眼光了解故事背后性别意识的深层内容可以发现,格林童话对男女两性性别特质、性别角色和性别规范行为的描述,为儿童提供了一种示范性榜样的作用,说白了就是一种模仿。童话所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性别期待,则强化着儿童对作品中的性别观的认同,稳固着儿童的传统性别意识,使儿童不自觉地趋同于童话中的性别符号,并用它来指引自己的行为活动。
综上所述:3到6岁是儿童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父母的引导、幼儿园的教育和大众传媒中例如本文研究的童话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都直接影响着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但是,在进行其研究的时候,我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当务之急,是如何去解决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迅速提升,典型的那种性别角色观念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了,越来越多的女强人出现,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模糊,从而在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中出现了一个新型的词汇:“双性化”。在这个领域,我认为可以在此篇的研究上继续进行深入,从而为儿童良好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做出贡献。
关键词:学前教育;童话故事;作用;方法
童话故事是一种适合儿童阅读的故事类型,与小说的写实特征不同,童话故事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幻想,故事情节亦虚亦实、如幻似真,儿童的思维在童话故事中不受约束,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童话故事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又高于现实生活,往往能够借助夸张、象征、拟人等变现手法,通过奇幻的故事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传递生活真理和道德观念,能够使儿童在快乐中成长为一个明事理、辨是非的人。
一、学前教育中童话故事的作用
童话故事在学前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儿童想象力
童话故事中的故事情节充满着奇幻的想象,包含了各种神奇的事物,往往能够引起儿童极大的兴趣,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并且童话中的人物往往拥有超能力,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而其他原本没有生命的各种角色,如小草、小鸟等,也都有了人的思想和情感。当儿童处于奇妙的童话故事中,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可以与其中的各种角色进行心灵互动,使儿童的想象力得到有效激发。
(二)增强儿童记忆力
童话故事往往因情节生动、奇幻,往往能够在儿童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神笔马良》中无所不能的神奇画笔,《龟兔赛跑》中出人意料的比赛结果,《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惊险的历程等,都会在儿童的脑海中烙下深刻的印记。儿童通过阅读这些童话故事,不仅能够开拓自身眼界、学习到故事中的道理,还可以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其记忆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会得到强化提升。
(三)帮助儿童养成良好性格
童话故事中有着形形的角色,并且每一个角色的性格都各不相同,比如《白雪公主》中善良的七个小矮人、《七色花》中乐于助人的珍妮、《丑小鸭》中积极乐观的丑小鸭、《奥德赛智胜独眼巨人》中的机智勇敢的奥德赛等。这些角色都有着良好的性格品质,能够成为儿童学习的对象,起到榜样作用,使儿童在感受童话故事中奇妙世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1]。
(四)培养儿童正确道德观念
童话故事往往可以借助奇异的故事折射现实生活,教会儿童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渔夫和鱼》的故事,一条神奇的金鱼可以帮助渔夫实现三个愿望,但是因为渔夫老婆的贪念,使得他们失去了实现三个愿望的机会,而最终渔夫什么也没有得到。儿童通过这个故事便能够懂得人要学会知足的道理,不可贪得无厌,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二、学前教育中发挥童话故事作用的方法
要想充分发挥童话故事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就需要借助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营造童话环境
通过布置童话环境,能够将儿童代入到童话世界中,加深儿童对童话故事的体验。学前教育教师应该结合童话故事情节,围绕着故事主线,在教室内布置一些童话中涉及到的美丽事物,营造一种真实感较强的童话环境,使儿童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童话场景中自由想象、交流。比如在学习《三只蝴蝶》的时候,可以布置一些花盆、鲜花、小草、蝴蝶模型等。
(二)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利用动听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出童话故事中的情感,在营造轻松、欢快故事氛围的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加深对童话故事的情感体验,进而起到更好的学前教育作用。比如在学习《灰姑娘》时,当阅读到灰姑娘穿着水晶鞋、坐着南瓜车去参加舞会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愉悦、轻松的音乐,让儿童感受到灰姑娘的喜悦之情。
(三)展示童话画面
展示童话画面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教育方法,符合儿童喜欢看图片、看视频的特点。在学前教育中,老师可以将童话故事中的故事场景制作成色彩鲜明、线条简单的图片,或者在网上下载一些童话故事片段在课堂上进行放映,利用图片、视频等画面形式将童话故事呈现出来,带给儿童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儿童在看图片、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习其中的道理。
(四)扮演童话角色
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使儿童对童话故事有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能够充分发挥童话故事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在学前教育课堂上,老师可以选取适合角色扮演的童话故事,组织儿童进行角色体验,同时自身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带领儿童走进童话世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动的性格,采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童话角色扮演,从而加深儿童对童话的感受和理解。
三、总结
学前教育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必须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童话故事的教育意义,实现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通过营造童话环境、创设音乐情境、展示童话画面、扮演童话角色等方法,可以将童话故事科学、有效应用于学前教育中,帮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低段语文;小学生;童话教学
翻阅小学语文课本我们会发现,低段每一册语文课本都安排了童话。小学低段语文教材收入了33篇童话,所占选文比例高达26.7%。上好童话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动机,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感,还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所以,研究小学低段语文童话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童话与小学语文教学
童话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儿童文学文体,其内涵界定经历了诸多演绎、变化过程,不同学者对其解释略有差异。有观点认为,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成长。一般童话故事神奇曲折,内容和表现形式浅显生动,对自然物的描写常用拟人化手法,能适应儿童接受能力。有学者认为,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的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有学者认为,童话是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还有学者认为,童话“为儿童读者而采记、复述、加工、再创作和创作的荒诞性与真实性有机结合、协调统一的奇妙故事,是最容易具有历史和人类的共同性的文学样式之一。”“童话是以幻想为核心,以拟人、夸张、变形等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满足于表现人类普遍愿望的适合儿童欣赏和接受的叙事文学样式。”笔者认为,童话,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的叙事文学样式。
尽管对童话的定义有所差别,但这些概念都重点关注儿童作为童话的接受对象,以幻想、夸张为特点的表现手法,以故事为主要叙述文体的特征。作为小学语文重要的课程资源,童话作品被广泛地选入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本文试对小学低段语文童话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二、探讨小学低段语文童话教学策略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证实:童话犹如儿童潜意识的梦,反映了儿童无意识层面的心理冲突。通过阅读童话故事,儿童心中负面情绪能够得到释放,进而正面积极的力量得到增强,童话可谓是儿童最好的精神食粮。童话,承载着深厚的教学价值,如何构建高效的童话教学课堂值得语文教师思考、探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课标将童话放在首位,不单单因为童话所占比重较重,更重要的是童话反映了儿童生活中面临的主要冲突,c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符,再加上童话故事中丰富大胆的想象,清新纯美的语言,质朴单纯的道理,都深深吸引着孩子。
三、小学低段语文童话教学策略
对低段学生对童话态度状况调研发现:低年级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童话,希望教材中童话的数量再多些;学生喜欢的童话理由是“好听”“能感动人”;学生大多都喜欢以朗读、配音乐、图像等活泼的方式来学习童话。因此,要深入讨论语文童话教学策略。因此,在低段童话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用情朗读童话。
童话类文章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教法,而用情朗读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童话语言优美自然、活泼明快,词语简单重复,象声词多,非常适于朗读,而在不同的年段,童话类文章的朗读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朗读的训练,要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贯穿于各个学段之中。”教师可以采用范读、领读、引读、自由读、同桌互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演读、默读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如《狮子和鹿》一课,指导朗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在学习第一、二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出鹿喝水的悠闲和发现自己水面倒影的惊喜。第三段和第四段是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评价,要读出截然不同的语气。对角是喜爱、赞美:“啊! 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要读出自我欣赏、自我赞美的感情;“啊!”“多么”“多么”拉长读,抒情一些……
2.用心感悟童话。
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童话作品无论是对于儿童、还是成人,都有着极高的可读性,本文主要分析安徒生童话的叙事视角。
关键词:安徒生;童话;叙事视角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作为儿童文学之王,在儿童文学发展历程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古老的童话逐渐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童话,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文体更加成熟。同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能够满足不同需求人群的叙事手法,不仅仅能够适合儿童阅读,而且对于成人阅读也能够具有多元化的理解和阐释。为此,本文就从安徒生童话故事的叙事角度来看待安徒生的作品,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动人们对安徒生童话故事的理解。
一、以儿童的视角来进行叙事
安徒生作为一位世界著名的儿童作家,在其作品中,有的是涉及到诗、剧本以及小说等方面,唯独只有在童话故事成绩最为突出,使得其在世界文学史 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从童话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的都是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其的童话故事中可以让儿童尽情遨游,充分让儿童在童话中进行独立地思考。
第一,在童话故事的叙事方式上看,主要是表现在以儿童视角的独特性来进行挖掘,通过以成年人为叙事者,将成人叙事者作为孩子,以孩子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所发生的事件,这就是为什么安徒生童话能够获得儿童喜爱的原因。在另外一方面,由于有效打破 了传统的叙事框架,尽量利用儿童的叙事视角来阐述相应的思想,逐步引导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如何去思考,这样就能够为安徒生童话故事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安徒生作为一个成年人,如何来 利用儿童的思维视角来叙事,这就成为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在童话故事让儿童能够看到懂,充分将儿童的视角来融入自身的作品中,才能更好地推动童话故事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第二,利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构建全新的童话故事。在儿童视角的选择上,就是要能注重对作品中主人公的塑造,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来实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和童话故事主人公的形象之间的融合,这就必须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中,有的是丑小鸭,有的是人鱼公主,还有的是拇指大小的姑娘,而所有的这些,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另外,在故事语言的构造方面,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语言风格独具匠心,总体上呈现出风趣幽默,这就是与儿童创作视角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孩子的眼光来看待成人的世界。因此,这就必须要在语言上必须要直白、自然,才能让儿童接受。最后,在对于童话故事中营造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例如,《海的女儿》和《皇帝的新衣》等作品,都是充满丰富多彩的想 象,而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可以给予安徒生故事作品更加具有优美感。
二、叙事声音上的单一性
从某种程度上看,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在世界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众所周知,传统的童话故事都是以口头文学的方式来进行讲述,但是,安徒生的童话则是充分融入民间文学的特点,灵活地将童话内容进行拓展,使得童话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独立的文学样式。安徒生利用真挚饱满的笔触为儿童勾画出梦幻般的世界。而这种单一的叙事方式,使得其作品更加具有生动性和传神性。同时,在这种单纯的叙事声音下更加体现出其丰富的内涵性,在作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叙事。
叙事方式的单一性,就是通过一个整体叙事者来完成,作者不在故事中出现。而这种具有单一性的叙事模式,能够在作品中逐渐把握好故事发展的线索,有效地促进故事作品的整体性。而且,在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中,叙事过程中的成人只是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出现,也就是通过旁观者的身份来开展故事的讲解,例如,在《白雪王后》中的开场便写到“我们现在要开始讲了“,这种叙事方法能够更加方便儿童的理解,在作品中到处充斥着对孩子浓厚的爱意。
在另外一方面,这种单一的叙事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样在作品中融入相应的思想和知识,不仅仅能够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打下务实的基础,还能够让成人在其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总体上看,安徒生童话作品主要是分为早、中以及晚等三个不同的阶段,而这三个不同的作品发展时期表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度正在不断增强。例如,早期《皇帝的新衣》讽刺了皇帝的无知和腐朽,中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进一步展现了作者对穷人的同情,以及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深度不满。可以说,安徒生在故事中,进一步阐述了其对社会人情的深度剖析,可以看出,安徒生能够在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中还能够将社会问题浅析化,通过以最为朴素自然的语言来传达自身对整个社会阶层的理解,在这一点上,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无疑是做的非常成功。
三、结语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作品,总是以一种童话的方式来进一步让人们更加深入洞察社会中的问题,通过自身的方式,以此来诉说他对世界任何事物的理解和自身的理解。同时,他也总是以成年人的身份来讲述一个一个充满爱的故事,并且尽量将人生、现实和命运等方面都做出诗意化的表达,利用孩子的眼光来传达出现实生活,给予儿童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样的,作品中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精神实质,给予时代下人们诸多的思考,让安徒生童话始终活在儿童和成人的心中,在世界文坛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参考文献]
[1]杜芳. 安徒生童话自我虚构的无限与真实的有限[J]. 昆明学院学报. 2011(05).
[2]廖韵涵. 幻想与残酷――安徒生童话儿童性与成人性之极端体现[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01).
习作教材是小学习作课程的主要载体,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基本训练内容。但是这毕竟是教材编者为了教学而“制造”出来的“作文教学文体”,在客观上与适合儿童的“具体而微、灵活多变”的“现实文体”存在着必然的差异。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作文教学文体”有着必然的存在价值,但是植根儿童文化场域、适合儿童言语和精神发展的“现实文体”也不可小觑,也应当成为习作课程中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甚至还可以成为一种改善和变革传统习作教材的向度和力量。基于此,笔者以为,习作课程要契合儿童言语和精神,适合儿童发展和成长,应当走出“作文教学文体”的窠臼,走向充盈儿童文化精神的“现实文体”,让习作教学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方式。
让习作课程与“童话”相遇。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没有童话,周围的世界对于他就会变成虽说是美的但却是画在画布上的画,童话却能赋予这幅画以生命。”“童话”是儿童的梦想,“童话”是儿童的思维方式,“童话”是儿童的言语结构。面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就是主动去发现儿童的“童话”,自觉走进儿童的“童话”,顺势引导儿童用言语表达自己的“童话”,当教学引领儿童踏入这个世界时,他们的四肢就会自然伸展,所有感官都会苏醒,言语和精神的世界就会变得澄明敞亮。
让习作课程与“游戏”相遇。南京师范大学边霞教授认为:“游戏,作为儿童生活和儿童文化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不仅仅意味着‘玩’,甚至也并不仅仅是儿童用以了解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手段,它实际上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儿童生存的一种状态。”习作课程要成为适合儿童的“现实文体”,就应当让儿童习作成为一种游戏。首先,让习作教学置身于游戏的情境中,让每个儿童的习作处于一种游戏状态,使每次习作教学过程成为一场精彩的游戏活动。其次,游戏是儿童当下“即时性”生活,它饱含着儿童快乐的情感,寄予着儿童鲜活的体验,儿童的游戏在不断生成,习作课程资源也在不断拓展。
让习作课程与“活动”相遇。走向儿童的习作课程,就是要营造适合儿童的“活动本性”的教学生活,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儿童的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通过活动以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通过活动为习作教学搭建起一个动感开阔的平台,通过活动在师生之间构筑起共同的言语世界。以“儿童活动”为主线的习作课程教学,寓习作兴趣激发于活动中,寓习作知识传授于活动中,寓习作技能训练于活动中,寓习作交流于活动中,让儿童在充分的“活动”中历练言语的翅膀。
“童话”给儿童营造了一个鲜活的表达情境和样式,让儿童享受言语创造的快乐;“游戏”解放了儿童的精神,让儿童以愉悦的状态走向习作;“活动”则解放了儿童的肢体,让儿童拥有更多的生活实践。这三种文化与习作课程在儿童的言语和精神的世界里相遇,彼此互融互渗、相辅相成,构筑了适合儿童、充盈活力的习作课程体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区教培研中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17-01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的主要体裁,是一、二年级学生的主要阅读内容。苏教版的教材是新课改后的一个重要教学版本,研究其童话选材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苏教版语文低年级教材童话选材上的不足
苏教版教材秉承了新课改的精神,在课本的选编中开始重视童话作品,但是还是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童话比重过低
根据新课改要求编写的教材一共有三套: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这三套教材都加大了儿童文学作品的比例,可见语文课程的改革将更加关注儿童需要。但是,苏教版相比人教版教材,在童话的选用上数量较少。这样的情况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如果影响了低年级儿童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不利于他们长远的发展。所以适当选择和合理安排儿童文学作品,才能有利于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二)选材中的童话比较单一
苏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如《蚂蚁和蝈蝈》《小松树和大松树》《猴子种果树》等,都是教育学生要勤奋、谦虚或者勇敢之类的故事,基本上以讲述道理为主要目的。这样的选材使童话的形式呈现出单一性,影响了语文的审美性。低年级的小学生长期学习这样的童话故事,就会失去对童话的兴趣,也束缚了想象力。这些故事可以说是不具备童话艺术标准的“伪童话”,更像是寓言,低年级的学生智力水平毕竟是有限的,一部分这样的童话应该挪到更高年级的课本中去。
如果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最后只是为了突出教育意义,那么童话故事就变成了政治思想的教化。其他几篇如《蘑菇该将奖给谁》《蜗牛的奖杯》等,只是在角色和情节上略有改变,基本的模式却是大同小异,课本的童话选材要避免这样类型单一的堆砌。
(三)超人体童话较少
童话分为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和超人体童话三类,拟人体童话趣味性很强,常人体童话往往具有很强的讽刺性和象征意味。苏教版的教材基本上选用的是拟人体童话,如《三袋麦子》《航天飞机》《谁的本领大》,基本上是以人为主人公,超人体的童话几乎没有。但是现实中那种充满了奇幻想象力的超人体童话更受学生的喜爱。如《哈利・波特》,像这样富有创新想象力的作品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完善童话选材的主要途径
(一)加大童话在低年级课本的比重
低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读物就是童话,但是自己在课外阅读和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学生得到的感受不一定是相同的。教材中童话的数量要增多,还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组织,在选材上就更不能单一了,应增加超人体的童话,淡化道德教育的倾向。收录的童话要注重文本的美感,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经验和想象力的发展。
(二)引入儿童影视作品
现在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儿童能接触到很多卡通影视作品,但是语文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这个方面,这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多少有一些脱节。教师要利用好动画和影视对儿童的影响,教材就更应该涉及这个方面。教师和教材的编者要转变观念,不能单纯地认为影视作品只是闲暇时候的消遣,要认识到它对儿童的影响,并大胆引用。
(三)翻新童话故事
苏教版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的童话大部分都是我国的作家创作的。近几年,我国的童话创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相比西方的童话来说,由于起步太晚,始终还未能超越。所以在童话的选材上要多考虑选用一些国外经典的童话和新创作的童话。让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更有价值,更有时代的魅力,自然就更能吸引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