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奥巴马的演讲

奥巴马的演讲

时间:2023-05-31 09:09: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奥巴马的演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奥巴马的演讲

第1篇

但如果我们开诚布公,就会承认还有太多的父亲不在其位――在太多孩子的生活里,在太多的家庭里,父亲的这一角色是缺失的。他们置责任于不顾,表现得像小男孩,而不是男子汉。我们许许多多家庭的基础也因此变得薄弱。

在讲这些话时,我心里明白,我不是一个完美的父亲――我知道我犯过错,而且未来还会犯错;我希望能有比现在更多的时间待在家里,陪伴妻子儿女,可是无法做到。所有这些我都明白,却仍然要这样讲。是因为纵然我们不完美,纵然我们面临重重困难,却仍然有一些经验教训,是我们身为人父必须努力经历、努力总结的――不管我们是黑人或白人,富人或穷人,来自贫穷的南区或来自富裕的郊区。

第一个经验是,我们必须给子女做出一个绝佳的榜样――因为我们如果对他们抱有厚望,我们自己也应该志存高远。你有工作是件好事,有个大学文凭好上加好。如果你结婚成家,儿女绕膝,那再好不过,但不要整个周末在家里看ESPN体育台的“体育中心”。许多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傍着电视机长大的。作为父亲,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时不时地把他们手中的游戏机或电视遥控器换成一本书。这就是我们打好家庭基石的方法。

我们明白教育是创造孩子未来的关键。我们明白为了获得好的工作,他们跟世界各地的孩子竞争。我们明白为此所需的辛劳、学习和应达到的教育水平。要想真正参与竞争,他们需要高中毕业,然后大学毕业,也许还得拿一张研究生文凭。让我们握握他们的手,叫他们把屁股挪到图书馆的座椅上吧!

要把这种追求卓越的理念灌输进孩子的头脑,就得靠作为父亲和家长的我们。我们有责任告诉我们的女儿,别让你的自身价值被电视上的形象影响,因为我期望你的梦想无极限,期望你去追求这些梦想。我们有责任告诉我们的儿子,虽然收音机里的歌曲美化了暴力,但在我的家里,我们歌颂成就、自尊和辛勤的劳动。我们有责任提出这些厚望,那就意味着,我们自己也必须达到这些期望,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卓越的榜样。

第二个经验是,作为父亲,我们应该传递给孩子感同身受的价值观。不是同情,而是感同身受――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能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时候我们是那么容易地执著于“我们”二字,忘了我们相互之间应该承担的义务。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文化观念,认为牢记这些义务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我们不应该显得软弱,因此我们不应该对人表示关爱。

但是,我们年轻的孩子们――孩子或女孩子――会观察到这一点。他们会看到你对妻子置之不理拳打脚踢,他们会观察到你的自私,所以在学校或在街上看到同样举止行为是不足为奇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身作则,把感同身受和与人为善也传递给我们的孩子。我们需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告诉他们强者不是把别人击倒,而是把别人扶起来。这就是我们作为父亲应该负起的责任。

我们应该采取这些做法,为我们的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明白,即使我们做到了,即使我们作为父亲和家长尽到了应尽的义务,即使我们的政府也履行了职责,我们在生活中仍然会碰到许多艰难的挑战。我们仍然会有挣扎与痛苦的日子,风雨仍然会袭来。

因此,我们作为父亲应该总结最后一个经验,也就是我们可以送给孩子最为贵重的礼物,就是希望。

我们的希望不是空谈的希望,不是那种盲目的乐观主义,或者是对所面临问题的有意忽视。我讲的希望是那种长存于内心的精神――即使所有的迹象都不乐观,这精神也让我们坚信有更好的未来在等待我们,只要愿意为之努力,为之奋斗。只要我们有这个信念。

第2篇

领导者应该看看美国总统是如何讲话的。

大多数人的失败,是因为演讲的方式有问题。我们可以从奥巴马的演讲中吸取经验——刚好是三条。

奥巴马不使用PPT。在Google上搜索“死于PPT”,你会发现,PPT多年前就开始招人烦了。但几乎所有企业高管讲话时都会带一个U盘,里面存着几十页PPT。

PPT对听众的折磨倒不是最主要的问题。虽然这也够讨厌了:PPT的内容下面的听众一般根本看不清,它的唯一功效只不过是证明演讲者写的东西和说的东西一样枯燥无味。

演讲者需要为PPT额外操心。遥控器没出问题吧?没翻错页吧?要是我点错了、提前点开了下一张幻灯片怎么办?

只在一种情况下使用PPT,那就是你有一张特别能说明问题的幻灯片要展示时。比如一张图表,显示其他所有人的销售额都在急速下滑,而你的公司销售额却在飙升。或者一张地图,显示你的公司销售网点已遍布全市。并且,当你展示完那张幻灯片,就接着凭嘴巴说,不要再借助电子设备。

如果要展示的图片太多,即便是再老练的PPT使用者也必须盯着屏幕看,而这也是演讲者的大忌。这就要说到奥巴马的第二条经验:

看着你的听众。从总统的就职演说视频中你会注意到,奥巴马非常注意这一点:他先深深地注视右侧的听众,然后目光坚定地投向中间的听众,最后凝视左侧听众。注意,他在演讲中不断重复这样做。

所有演讲者都知道要看着听众,但在演讲时他们很容易忘记这一点。你在发表演讲时,往往只能模糊地看到下面的人群。你可能会觉得眼花,演讲台上或许有灯,让你能看清自己的讲稿,但却让你看不清讲台下的听众。

因为你看不到听众,你就很容易忘记他们的存在。但他们能看到你。所以,在演讲中请一直看着听众。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因为你还得不时低头看讲稿。与总统不一样,你讲话的地方或许没有配备电子提词机。

有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确保讲稿打印的字体足够大。一些人开玩笑说,打印字号应该与你的年龄相等。这是有些夸张了。其次,多练习。演讲需要花时间,需要提前准备。将演讲的大部分内容背下来。这样一来,你只用偶尔瞟一眼讲稿,而不用老盯着它看。你可以掌握演讲的节奏,这是奥巴马带给我们的第三条经验。

第3篇

开学了,第一节语文课老师给我们观看了奥巴马的开学演讲,这段视频虽然很短,但却令我受益匪浅!

奥巴马的演讲跟其他人的不一样,他很真实,就像是一位父亲正在教育不想上学的孩子。

奥巴马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以自己为例子,叙述了他小时候,他妈每天早上为他补课的事。奥巴马同样告诉了我们,学习得靠自己,因为就算你有了最敬业的老师,最优秀的学校和最尽力的家长,如果你自己不付出成功所必需的努力,这一切都会毫无意义。

他也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才能。如果你不接受培训,你将不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更不可能会对国家做出贡献!

他告诉我们总会有一些因素扰乱你的学习,他也举了许多例子:可能在你们的生活中,没有成人能给出你们所需要的那些支持。你们家庭中可能会有人失业,经济拮据。可能你们生活在不够安全的邻里环境,或受到过行为不端朋友的影响。但是这些都不是你逃避学习的借口。你需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可以很简单,但你一定要坚持。奥巴马举了许多人的例子,例如:贾斯敏·佩雷兹、安多尼·舒尔兹、香特尔·史蒂夫、迈克尔乔丹。成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没有关系,失败并不是意味着你不行,而是说明你离成功更近了一步。面对失败,你不应该放弃自己,而是应该从中吸取经验,从而在下一次做出改变。

奥巴马的这次开学演讲不仅坚定了我的决心,更是教会了我不少读书的方法和心得。这使我想起了拿破仑曾说过的一句话:“我成功是因为我有决心,从不踌躇。”

上海市鞍山实验中学初一:高辰良

第4篇

记者;心龙,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第一次接触演讲的?

杨心龙:随意的演讲,是从5岁就开始了,要是正式的演讲应该是从2008年开始的。我从5岁开始就能一口气说一个小时的话,这让爸爸很吃惊,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我这方面的能力。每到有重大事件发生,比如说奥运会、全运会,或者像外国元首访华,还有一些重大的灾难性事件如南京撞车事件等,爸爸都会拿这些做素材,让我讲上一段。

记者:现在网上流行的你演讲的“奥巴马”那个选题,你和爸爸当初是怎么构思的?

杨心龙:我妈妈爱听收音机,每天晚上她都打开收音机听新闻,而且她听的时候总是每个台每个台地换。她那天突然听到奥巴马首次访华的新闻,她很激动地告诉了我,我也激动,我爸爸更激动,立即打开了电脑,希望我做个视频发到网上去。在我构思的时候,爸爸已经链接上了录像机,根本没有时间准备,我的第一反映就发出去了。那绝对是原生态。

记者:你有没有看过其他名人的演讲?

杨心龙:看过。我最喜欢的就是奥巴马的演讲。

记者:你还记得奥巴马演讲是一个什么状态吗?

杨心龙:我发现奥巴马演讲一般都是在早上,很少在晚上。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说”,他站在讲台前面,目光不总是盯在一个地方。就像我现在一样,目光总是盯在一个地方,而他则不同,所有他周围的人,他都环视一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对每个角落的人指指点点,所以说他那种气势我非常喜欢。我想,假如我在他那个场合,我也会把整个会场先看一圈,然后边说边配上手势。这样,所有人的情绪就会被我“High”起来,我讲的时候就不再担心了。

记者:现在你每天花多少时间温习功课,花多少时间进行演讲?

畅峭龙:周一到周五我都在上课,几乎没有时间演讲,除非遇到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友谊、理念、思想,如果我灵感来了,爸爸一定会随时随地拿出录像机拍摄,哪怕是深夜。不过,在周六、周日的话,我们会有意找一些话题来说。

记者:你会不会跑过去跟你爸说:“爸我有个灵感,你现在给我拍一下。”

杨心龙:不会,我和爸爸都是在交流过程中,撞击出来灵感的,常常抓不到最精华的东西。爸爸曾经很遗憾地对我说,应该在我们的家里布满摄像头,这样就不会漏掉我随时讲出来的精品了。

记者:你自己会很关注视频在网上的点击率吗?

杨心龙:开始会,现在我再也不看了。以前50次点击是我的梦想,每段视频一到50次,我妈妈就会高兴得蹦起来。可是现在我爸爸说,达到1万次都已经是很轻松的事了――你不必再关心点击率,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记言:我记得你演讲过一个主题,好像是跟嫉妒有关。你生活里面有没有人真正地嫉妒你,让你有非常不好的感受?

杨心龙:其实我知道我们同学所谓的嫉妒,也就是不想让我超过他们,其实我也有这种心理。如果一个太优秀的同学他在成绩上超过了我,我一定会在心里嫉妒他。我嫉妒他,因为我想打败他,这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本能吧。为什么不能把这种嫉妒看成前进的动力呢?

记者:从5岁开始接触演讲之后,这么多年走下来,你觉得自己的演讲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杨心龙:儿童期,是在我4岁~6岁期间,这时说话是我的本能:朦胧期,从7岁到9岁,开始了有意识的演讲;现在是我的探索期,我逐渐发现自己演讲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陷,主动探索自己的风格。

第5篇

美国演员伊曼・克罗森居然以奥巴马总统的身份在全美游走,出席各种公司庆典、公共集会。

有人给奥巴马总统提建议:政府是否要干预一下,克罗森如此招摇过市,也许会损害总统您的形象?然而,奥巴马不仅没有接受这项建议,反倒给克罗森提出建议,让他与自己更逼真些。

这是2014年3月的一天,奥巴马高兴地邀请克罗森来白宫小聚。会面时,奥巴马当场请克罗森模仿自己演讲。对于他的模仿,总统赞不绝口。最后奥巴马建议说:“要是再有点白头发就更像了。”

这个建议恰到好处,克罗森1982年出生,比奥巴马小了整整21岁。尽管在衣着、语气、动作上,尽量向奥巴马靠拢,但从面庞上看依然是一个大男孩。

克罗森是地道的俄亥俄州人,风趣幽默的性格与生俱来。5岁那年,美国传奇福音歌手雪莉・凯撒邀请观众中的小朋友登台表演,他自告奋勇地跑上台去。其他孩子表演结束后都回到了座位,只有克罗森不愿下台,继续扭来扭去,自顾自地跳着舞着,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也许是见到克罗森特别爱好表演,以及他在表演上的天赋,12岁时,父母把他送进了辛辛那提市的创意和表演艺术学校。毕业后,为了让技艺更上层楼,克罗森又前往莱特州立大学继续学习,接受了更系统的艺术训练。走上社会后,尽管演技精湛,可运气不佳,曾一度失业。

2008年7月,26岁的他在朋友的鼓励下,决定制作模仿总统竞选人奥巴马的滑稽视频。“之前我没有做过模仿视频,可我想,如果我是第一个模仿他的人,最后他又赢得大选,那岂不是很好。”这个夏天,克罗森凭借一段时长30秒钟的模仿视频,赢得了“奥巴马全国模仿赛”第一名的桂冠。

克罗森一炮而红,他在YouTube(著名的视频网站)上的关注度也开始飙升,由此,他受邀参加了《美国达人秀》节目。很快他成了一名受人瞩目的模仿秀明星。2009年1月,奥巴马宣誓就职后,克罗森也更加忙碌了起来,频频出现在各大电视节目、报纸和网站上。2010年,他受邀在第六十六届美国广播电视记者协会晚宴上模仿奥巴马,博得台下阵阵掌声。2012年,他又推出模仿视频“奥巴马对战罗姆尼”,其中的配乐获得了美国唱片业协会金奖。

因为奥巴马总统的大度让他成为了明星,克罗森也想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总统做点什么。经过思考,他找到切入点:2013年12月,他制作了为奥巴马医改计划做宣传的模仿视频,美国一些年轻人受其影响开始积极投身医改计划中。

当一位失业者期望通过模仿总统有碗饭吃,甚至能红起来时,总统却能以一颗大度的心予以包容,终于让白宫里出现了“两个奥巴马”有趣味也堪称典范的事。无论贵为总统,还是一介平民,都要和善待人。相互和善则两利,白宫里出现两个“奥巴马”所显示的力量,会比只有一个强大得多。

(冯国伟摘自《滨海时报》2014年4月30日)

第6篇

5月的一个周末,在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的一家纪念品商店里,几名员工走来走去忙着为店中带有希拉里头像的T恤和大头玩偶贴上“半价清仓”的标签。而柜台上的奥巴马玩偶,仍旧保持原价销售。

在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人们早就意识到游戏已经结束,党内初选的获胜者将是黑人小子奥巴马。就在一年前,世界还只知道希拉里,这位最有希望成为美国第一任女总统的竞选人,但现在她却只能含泪祝福她的“黑马”同僚了。

1960年,肯尼迪在首次电视直播的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赢得了选民青睐,事后被舆论界认为是第一位借助电视媒体当选的美国总统。而48年之后,颇具肯尼迪式魅力的奥巴马很可能成为第一位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力量成功当选的美国总统。

奥巴马通过对自身的准确定位,以及对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络和大量Web 2.0新媒体的运用,在美国掀起了一股草根营销的革命。如今仅从“奥巴马女孩”、“奥巴马狂热”这些新词的不断出现,就不难看出奥巴马这一政治品牌的巨大价值。知名互联网搜索指向标Google Trends网站显示,2008年美国网民搜索“奥巴马”的次数远超著名品牌IBM、诺基亚与麦当劳搜索次数的总和,也就是说,如果奥巴马是一个商业品牌,那么他足以跻身美国十大品牌之列。

奥巴马是如何做到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大幅度提升自身品牌价值的呢?

选我吧,我将改变这个游戏!

“黑马”的优势就在于“黑”,而不是一心要去漂白。

客观地说,与党内初选的主要对手希拉里相比,奥巴马无论在出身背景还是从政经验方面都处于劣势,开出的施政纲领也没有明显的差异。只有非凡的演讲口才和个人魅力,是奥巴马为数不多的优势。如果他这时候去弥补经验无异于自断前程。

选战初期,奥巴马竞选班子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奥巴马定位。在提出"变革"的竞选主题之后,奥巴马把自己刻画成孤身与华盛顿的庞大政客团体和陈腐官僚体制对抗的勇士,宣称美国再也不能重蹈白宫那些老套政治的路线,需要改天换地,创造新的政治规则。

针对希拉里在竞选中不断突出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奥巴马向他的支持者发出了宣言:“有些人说:选我吧,我更了解政治游戏。我说:选我吧,我将改变这个游戏!”

在美国这个崇拜英雄的国度,“变革者”的定位一下子抓住了年轻人、自由派和一部分中产阶级的心理。紧接着,奥巴马在演讲中开始不断重复“是的,我们可以”这句马丁路德金式的口号,以极强的感染力带动听众,彻底树立了知行合一的社会变革者形象。

不过,如果仅是做到这些,奥巴马这个品牌的价值充其量也只能在特定的区域、种族和年龄群体里体现,并不能对竞选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竞选班子接下来围绕这个品牌定位采取的创新行动,从根本上确立了奥巴马相对于其他党内竞选人的优势。

“奥巴马女孩”掀起视频热

希拉里就像一个传统的品牌,手握强悍的政治人脉与关系渠道,而奥巴马要想黑马出线,自然得独辟蹊径,于是奥巴马选择了将重兵囤积于新兴的网络社区。事后看,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

奥巴马竞选班子很早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网络营销战略,包括宣传、筹款、和选民交流等多个部分,为奥巴马建立了一个立体的网络形象。与其他参选人不同,奥巴马的竞选网站设计简洁,重点突出,首页即是捐款页面,而最重要的部分则是一个内置的社交网络工具my.省略。任何人只要在这里注册,就能得到名为“我的奥巴马”的网络即时通告,详细了解奥巴马的动态。支持者们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邮政编码,就能得到所在地区为奥巴马进行助选活动所具有的信息列表,并据此加入支持奥巴马的团体。截至今年3月份,奥巴马官方网站上的注册用户已达50万人。

在推出官方竞选网站的同时,奥巴马还在美国16个主要的社交网络和Web 2.0网站上建立了与选民之间的互动。在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上,奥巴马的官方竞选频道中包括1104个视频,频道观看总次数超过1400万。而希拉里的竞选频道中只有258个视频,总观看次数不到200万次。值得注意的是,每条奥巴马官方视频的后面均有大量的用户留言,其中最多的一个视频有9000多条留言,形成了良好的选民交流氛围和社区感觉。除了官方视频,奥巴马的支持者还大量上传自制视频,包括浏览量超过800万次的“奥巴马女孩”和“是的,我们可以”,而前者入选了《新闻周刊》2007年度十大短片。这些官方和民间视频每天被YouTube的数千万用户观看,极大地强化了奥巴马在选民大脑中的地位。

在美国知名微型博客网站Twitter上,奥巴马每天向超过3万名支持者发送自己当日的活动信息,并同时接收这些支持者发来的信息。而在同一网站上,希拉里只有4000多名支持者,并拒绝接受任何支持者发来的信息。希拉里这种忽视同选民进行交流的做法,导致其Twitter上的支持者远远落后于奥巴马。在美国另外两个社交网络大站Facebook和MySpace的个人竞选页面上,奥巴马分别有95万和40万名支持者,均数倍于希拉里。可以说在使用流行的互联网工具积聚人气方面,奥巴马占据了绝对优势。

“搜”出来的总统提名人

当奥巴马成为总统提名人时,在中国也有一个人为此欣喜异常,那就是百度CEO李彦宏。因为他有一个值得自豪的理由:早在今年4月,百度就将奥巴马评选为百度的“首页人物”。

奥巴马的成功也是搜索引擎的胜利。百度在“上榜理由”中称,奥巴马从默默无闻到如今“天下谁人不识君”依靠的就是互联网和搜索的力量。

事实确实如此。数据显示,为了推广竞选网站,2008年奥巴马仅在Google一家搜索引擎上就投放了300万美元按点击效果付费的广告,占其竞选网络广告总投入的约80%。作为回报,奥巴马官方网站的访问量也远超其竞争对手。互联网流量检测网站Alexa提供的数据显示,访问奥巴马竞选网站的用户数量是希拉里竞选网站的2倍,而被访问的页面数量则接近希拉里的4倍。

奥巴马在竞选活动中对按效果付费网络广告的大规模使用,颠覆了以往美国总统竞选中传统媒体占主导的广告方式,揭示了品牌推广中面向效果营销的新趋势。这也展示了一个很有趣的时代变革:“搜索引擎决定你是谁”。奥巴马是什么样的人,他的政见如何,别人怎么看他?如果人们有这样的问题,几乎都会到网上搜索一下。而正是因为人们这种对搜索引擎的信任――或者说是依赖,所以搜索引擎的推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选民对奥巴马的认知,从某种程度而言,也决定了未来的美国总统是谁。

百度的自信揭示了品牌营销的一种新趋势。根据3月20日,赛迪顾问的“2008中国品牌竞争力报告”,百度稳占中国市场第一位,“百度一下”成为67.8%的网民常用的词语。李彦宏甚至高调宣称:“无论网民是Nokia的消费者,还是欧莱雅的消费者,无论网民是思科的消费者,还是蒙牛的消费者,每一次搜索都表达了消费者的属性,百度搜索都可以精准的把他们进行分类,帮助企业在数亿人中精确的找到自己的消费者。”

撬动铁杆支持者的社交圈

奥巴马竞选班子为铁杆支持者提供了多个可以运用自身能力为奥巴马助选的平台,其中包括官方网站内置的社交网络工具,以及其他各种助选志愿者项目。

在官方网站上,奥巴马支持者可以主动发起各种助选活动,并邀请朋友邻居参与。目前,奥巴马网站上已经出现了3万多个支持者自发组织的助选活动。这些活动所覆盖的人数远超官方网站的注册用户数量。

与此同时,奥巴马充分借助第三方网络服务,借助事件营销和病毒营销等多种方式,吸引选民的眼球。“奥巴马女孩”视频出现在YouTube网站之后,奥巴马竞选班子第一时间作出澄清,表示与该视频没有关系,并拒绝发表评论。这一行为反而进一步激发了选民对这段助选视频的好奇心。到今年6月为止,YouTube网站上奥巴马团队的官方视频与用户自行的奥巴马竞选相关视频数量之比达到了1:200。

奥巴马团队选择互联网作为竞选宣传的主要平台并非偶然。目前互联网上存在为数众多的Web 2.0服务,如果善加利用,在营销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杠杆效果。奥巴马团队看到了这一点,把营销重点放在争取铁杆支持者,以其为支点力争产生宣传的病毒效应。这一措施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施展“长尾”筹款

在美国,竞选比拼的不仅是民意,还有金钱。

在以往的美国总统竞选活动中,参选人只有在拉选票时才考虑“长尾”,而筹款时通常把重点放在“短头”,也就是那些个人捐款大户和企业捐款者。这种方式省时省力,也为希拉里所采用,她的支持者中就有不少人已经捐到法律规定的4600美元的上限。

不过,“龙有龙道,蛇有蛇路”。本次大选中,奥巴马团队就创造性地将长尾策略同时应用到宣传造势和筹款这两项最重要的工作中,互为补充。通过官方网站和其他在线支付渠道,奥巴马的支持者可以少量、多次地灵活捐款,在完成筹款的同时更形成了一种选民与参选人之间的良性互动。

除鼓励支持者自行捐款之外,奥巴马团队还在各地组织数万名志愿者设立大量个人网页向他们的朋友亲属募捐。这种筹款方式不但可以吸引到大量捐款,更重要的是加强了捐款人与奥巴马之间的联系,并促使他们进一步转化为新的筹款志愿者。

奥巴马通过增大捐款人基数同时降低人均捐款额度的方式,保留了其支持者进一步追加捐款的空间。一个典型的例子发生在今年2月,当得知希拉里为竞选自行捐出500万美元时,支持者在奥巴马竞选班子的号召下24小时之内就临时捐赠了800万美元,一举超过希拉里新增的竞选资金。

截至6月份,奥巴马筹得的2.65亿美元竞选资金中,有半数来自于200美元以下的小笔捐赠,这其中大部分来自互联网。

借助"长尾"的力量,奥巴马同时赢得了竞选筹款和拉选票两项任务的胜利,并为年底进军总统宝座奠定了资金基础。

奥巴马启示

奥巴马赢得美国总统候选人提名,来自于其品牌塑造、推广战略的完美制定与执行,同时展现了依托于互联网的各种新型营销手段的强大力量。在战略制定层面,奥巴马团队则清楚分析了自身品牌的优缺点,通过巧妙定位,将劣势化为优势。在执行层面,则充分挖掘选民中那条长尾的价值,并通过扩大铁杆支持者基数和病毒效应来引爆品牌的流行。这几乎就是一个完美的商学院案例。

今天,品牌营销的目标群体已经从电视机前慢慢转移到电脑前,尤其是那些精力旺盛,消费能力强的年轻一代。可以说,正因为奥巴马选择了互联网,所以互联网也选择了奥巴马。

纵观奥巴马的成功出线,我们发现扎根于网络社区,运用长尾筹款,扬起搜索引擎等创新的营销手段,即将改变传统的商业格局。而国内,当大量80后、90后消费者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力军时,那些久经沙场的跨国企业、百年老店是该思考一下,如何才能不被取而代之了。

第7篇

关键词:语调 交际功能 信息传递 调群理论 演讲

1 引言

想要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除了单词发音准确,措辞搭配合理以外,语调合宜、应景也是必不可少的。英语属于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汉语的语调主要是体现在单个词语层面,单词语调的不同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可以完全不一样,因此汉语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英语的语调系统很复杂,且主要在句子层面体现。英语使用者使用各种语调来表达话语的意思,也借其传递态度、感情和情绪。英语语调使用不正确可能导致信息误传,影响交际效果。语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使之成为各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总之,语调关系到语言艺术所有的人。再如R.Kindon所言,语调实是语言的灵魂。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在语调研究领域多有著述;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如英国伯明翰话语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Brazill,就从说话者和听者互动,共有和非公有知识及会话控制的角度来探讨语调和意义之间的联系。Chafe对语调的研究则更加注重对认知因素的考察。总体而言,传统上对语音语调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单音和词重音进行探讨;对节奏的研究也主要因其在诗歌中的韵律作用才收到关注。此外,对语调意义或功能的探究也主要还是围绕着其语法功能(grammatical function)和表态功能(attitudinal function)展开。近30年来,随着语篇分析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调的语篇功能(discourse function)及与此相关的交际功能(communicative function)越来越被语言学家们所关注。笔者认为,正是语调的语篇功能及交际功能最好的体现出了语言的工具性作用。讲话者通过语调的超音段音系学的特征(properties of suprasegmental phonology)达到信息传通的目的,即让听话者知晓、明晰话语所包含的含义;明确话语流中哪些是重要信息,哪些是非重要信息。如此可见,在口语语篇中,语调可以辅助讲话者完成信息传递。语调的信息传递功能正是本文论述的切入点。

2 语调的定义及其功能

语调是连贯语流(connected speech)里声音音响变化所造成的旋律模式。换言之,语调是人们在说话时,音调时高时低如波浪起伏般的音高变化。Peter Hawkins指出了语调的三个基本特征:

(1)它是语言所共有的属性,没有任何语言是单一声调的(level tone);

(2)语调是功能性的,其在语言中的应用有目的性,它绝不只是装饰;

(3)在任何语言中,语调是成体系的。

总而言之,语调是一个有规律的系统,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社区(speech community)中约定俗成的语言使用模式。语言使用者们应用这些模式表达感情、情绪、态度和言外之意。

2.1 语调的功能

对语调功能的解释,各派学者都有不甚相同的观点,但基本都一致认可英语语调的传统功能,即其表态功能。除此之外,学者们对语调的功能做了很多分类尝试,如Paul Tench把语调的功能分为六种:信息的组织、交际功能的体现、表态功能、句法结构功能、篇章结构功能和语体辨析功能。更常见的分类是由Peter Roach提出的。他把语调功能分为四种:表态功能、重音表示功能(accentual function)、语法功能和语篇功能。所谓表态功能是指在语言交流中,说话者会根据具体情形使用一些非常规的语调来表达感情、情绪和态度,如兴奋、发怒或厌烦等;语调的重音表示功能是指,当讲话人在话语中强调某个信息时,通常会将主重音置于要强调的词之上。此外,重音的变化可以表示言语中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变化;语法功能是指不同的句子种类可通过不同的语调模式来区分,如一般疑问句句尾为升调,特殊疑问句句尾为降调等。

Peter Roach在其语调功能分类中还提到了语调的语篇功能。他指出,将语调应用于口语语篇研究中,主要涉及到两个领域:一是通过语调将听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最为重要的信息上(“注意力聚焦功能”attention focusing);二是语调能调节对话行为(“对话行为调节功能”the regulation of conversational behavior)。

在口语语篇中,说话人会通过调核重音(tonic stress)的位置向听话者标示出话语中那些部分承载着重要信息,将听话者的注意力聚焦到核心信息上。通常情况下,调核重音的位置(tonic stress placement)与信息内容(information content)呈对应关系。调核重音一般会置于包含有重要信息内容的词语之上(words with high information content)。如下例所示:

a. I’ve got to take the dog for a walk.

b. I’ve got to take the dog for the vet.

以上两个句子重音位置不一样,被强调的单词dog和vet在各自句子中所包含的信息就更为重要些。

关于语调对对话行为的调节功能,Peter Roach认为,语调在两个或多个对话者的会话互动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调在一些特定的会话互动中能对话论转换机制(turn-taking system)进行调节和管理,如在医生与病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中,特定的语调及其中所包含的音韵特征(prosodic components)能够确定话论是否转换;此外,听者也能通过语调确定讲话者的真正含义,如询问、质疑、忠告、反对等。除了上述特定的会话互动以外,其他会话形式也能体现语调的作用。讲话者用不同的语调表示他的讲话已经结束,期待他人讲话或需要某种回答。如:

a. They are coming on Tuesday, aren’t(降调)they?

b. They are coming on Tuesday, aren’t(升调)they?

a句用降调表明讲话者希望听话者对已知信息进行确认。而b句用升调表明讲话者要求听话者对其不确定的信息进行确认。

此外,在口语语篇中语调是实现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降调能表示递进关系,如:She had almost failed the exam, but her sister, by contrast(降调), had done very well. 降升调能加强转折,如:-I don’t like my present job. You don’t like your job(升调)? In that case(降升调), why don’t you leave?

2.2 韩礼德的调群理论和英语语调选择系统

作为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韩礼德对语调研究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他的“调群”(tone group)理论为在非标记情形下(unmarked situation)将句法、语调和信息三者的结合提供能理论分析框架。

韩礼德的调群理论及其语调选择系统突破了对英语语调功能的传统研究,即语调的表态功能、语法功能。他从概念(ideational)、人际(interpersonal)、语篇(discoursal)三大元语言功能角度出发,将语调功能研究转向其信息功能领域。若语调的交际功能涵盖的是“为什么这样说”这一层面,那么信息功能所涵盖的则是“说的是什么”。韩礼德在其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中,揭示了语调对话语信息的组织功用,阐释了话语信息是“如何被说话者说出来的”。

2.2.1 语调的基本单位

韩礼德在其调群理论中指出,英语语调的基本单位是语调组或调群(tone group)。韩礼德认为,在非标记情形下,尤其是在演讲等语篇中,调群一般与小句、名词短语、介词短语等句法结构或语法结构相对应。在每个调群内都有一个在节奏、音高、音强等方面突出的重读音节(a stressed syllable which carries the main burden of the pitch movement in the tone group),这个重读音节被称为调节(tonic syllable)。调节也被称为调核(nucleus)。在调核前面的音节称为调头(head),在调核后面的音节称为调尾(tail)。在一个调群中,调核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非标记情形下,调核会落脚于调群中最后一个实词上(the last lexical item in the tone group),该实词承载着该调群的核心信息(新信息/前景信息)。

2.2.2 语调选择系统

为了将调群理论和话语信息结构联系起来,韩礼德提出了语调的选择系统。语调的选择系统由调群切分(tonality)、调核位置(tonicity)及调型(tone)三部分组成。调群切分指如何将一段话语划分成调群;调核位置指如何在调群内确定重读音节和调核的位置;调型指调群的核心语调,一般指调核的语调。

结合语调选择系统,从语调的信息功能来看,调核(调节)的位置、调群的切分确定及调型都可以确定话语的信息焦点,都可以向受话着表明什么是重要信息或新信息(未知信息),什么是非重要信息或旧信息(已知信息)。韩礼德认为在一个调群内,新信息和旧信息靠调核位置来区分,调核所在的位置就是该掉群的信息重点。换言之,说话人用重读音节来强调调群内的新信息(重要信息),用非重读音节来标明已知信息或共享信息(shared information/knowledge)。如:

(1)a. Who phoned Marry? b. JOHN(重读)phoned Mary.

(2)a. What did John do with Mary? b. John PHONEd(重读)Mary.

(3)a. Whom did John phone? b. John phoned MARY(重读).

以上三组对话中,大写部分即为调核的位置,也就是话语中重读的部分。可以看出,b部分调核所包含的信息都为a部分问话者所不知晓的新信息;b部分除重读调核外的部分都是非重读的音节,也即回答者认为不重要的或问话者已了解的信息。由以上例子可知,调核位置和话语的信息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在非标记情形下,调核位置决定调群的信息结构。

以上例子仅仅是单个调群,它与单句紧密对应。如果在一段由过个调群组成的话语中,新信息和已知信息就要靠调核位置与调群的调型来共同确定了。一般而言,降调表示新信息或者前景信息;升调或降升调表示对话双方共知的信息(旧信息或背景信息)。例如:

/ Since the last time we MET(降升调)/, when we had that huge DINNER (降升调)/, I’ve been on a DIET (降调)/.

以上语段由三个调群组成,调群之间用“/”标记。三个调群中的调核用大写加下划线标注,分别在“met”、“dinner”和“diet”上。前两个调群的调型体现在调群末尾的实词met和dinner上,都是降升调,也就是说这两个调群所传达的信息都是会话双方已知的背景信息;而第三个调群的调型是升调,即该调群所传达的信息是发话者强调的,未被受话者了解的信息。

在非标记情形下,调核落脚于调群末尾最后一个实词上,该实词即为调群的信息焦点。但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发话者会根据信息传递的需求,改变调核的位置,使调核落于承载着重要信息的语段。

总之,英语调核位置的确定取决于说话人对信息传递的需要。无论是无标记调核还是有标记调核,都是新信息最高点的标志。鉴于调群切分、调核位置及调型与信息结构的密切关系,分析调群及其相关要件有助于理解话语在口语交际中所要传递的信息。

3 实例分析

演讲辞属于较为特殊的语篇形式。它的体裁与书面语篇很接近。无论从句法、词汇,还是从修辞手段来看,演讲辞都非常严谨和正式。但演讲辞最终还是要通过演讲者之口将其所载的信息传递给听众。因此,演讲者的演讲技巧就显得尤为关键。演讲者恰当的音高、语速、吐词及语调有助于演讲信息的传通,最终达到说服、鼓动听众的目的。

下面,文章基于韩礼德的语调选择系统,尤其是调群切分和调核位置确定原理,分析2008年奥巴马胜选演讲的演讲辞片段,以揭示调群中调核位置对演讲辞文本信息传递的辅助及强化作用。

笔者主要通过听辨结合句法结构及标点符号确定调群边界;同样,通过听辨感知明显的音高变化从而确定调核位置。在以下分析中,“/”用以区分调群;大写字母用于标明调核所在位置。

(1)/There is new energy to HARness/, and new jobs to be CREATed/; new schools to BUILd/, and threats to MEEt/, and alliances to REPAIR./

“我们要蓄积新的力量,创造新的工作,建设新的学校,直面危机,修复盟友关系。”

在这句话中,调核全落脚于调群末尾的三个实意动词上。借此,奥巴马强调了奥巴马政府上台后马上要采取的新动作,借以表明其政府的立场。

(2)/The road ahead will be LONG/. Our climb will be STEEP/. We may not get there in one YEAR or even one TERM/. But America, I ha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than I am tonight that we WILL get there/. I PROmise you we as a PEOple will get there/.

“前方的道路是漫长的,我们的前行也将是艰难的。可能我们无法在一年或一届任期中达成目标。然而,我从未有过像今晚这样如此充满希望的相信我们一定会达成目标。我向你们保证,我们作为一个民族,一定会实现我们的目标。”

在这个语段中,出现了一个调群中同时存在两个调核的非标记情形。通过调群分析,我们可知奥巴马客观的陈述了美国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也同时强调,只要美国人民团结一心,就能共度时艰。

(3)/But I will always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I will listen to YOU/,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 And above all, I will ask you JOIN in the work of remaking this nation/…

“但是,我会永远诚实的告知你们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当我们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我会认真听取你们的意见。而最重要的,我邀请你们加入到我的工作中来……”

通过该段演讲,奥巴马想着力树立奥巴马政府的擅于纳谏的亲民形象,拉近与听众、选民及支持者之间的距离。

(4)/…This victory alone is not the change we SEEK/. It is only the CHANCE for us to MAKE that change/. And that cannot happen if we go back to the way things WERE/. It cannot happen without YOU/, without a new spirit of SERvice, a new spirit of SAcrifice/.

“我们所追求的也并非是一次胜利,而是一次机会,一个让我们能够造就变革的机会。如果我们仅仅回归到一切原来的样子,我们所追求的改变是不可能发生的。没有你们,没有奉献和牺牲的精神,这些也不可能发生。”

奥巴马强调选举胜利本身不意味着变革,更重要的是国人要本着奉献和牺牲精神,摈弃原有的做法,才能造就变革。这里他同样肯定了“你们”即人民的作用。

(5)/Let us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fall back on the same PARTISANship and PETTIness and IMMATURITY that has poisoned our politics for SO long…./

“长期以来,两党隔阂以及不成熟的狭隘主义造成了我们现在的失败政策,所以让我们一同抵制住这种倾向,避免回到那条老路。”

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调群。调群中有五个调核。很显然,奥巴马通过调核位置,强调了他认为的困扰美国的政治倾向,那就是党派政治。同时,他也号召选民,包括其他政党携起手来,摈弃分歧,共同致力于美国的振兴。

(6)/And to THOSE Americans whose support I have yet to earn/, I may not have won your VOTE tonight/, but I hear your VOICES, I need your HELP, and I will BE your president too/.

“我要告诉那些没有将选票投给我的朋友,也许我没有赢得你们的选票,但我将聆听你们的声音,我需要你们的帮助,因为我同样将成为你们的总统。”

奥巴马继续向不同政见者喊话,表明他的开明态度和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博怀,作为总统他不会排挤任何人。同时,值得玩味的是,他强调“be”动词,表明他将行使总统应有的职权,以树立总统的权威;任何不同意见只能通过国家法制的渠道来表达。

(7)/To THOSE/- to THOSE who would TEAR this world DOWN/, we will deFEAT you/. To those who seek PEACE and security/, we suPPORT you/. And to all those who have wondered if America’s beacon still burns as bright/, toNIGHT we proved once more that the TRUE strength of our nation comes not from the might of our arms or the scale of our wealth, but from the enduring power of our iDEALS: deMOCRACY, LIberty, opporTUNITY, and unyielding HOPE/.

“我要告诉那些试图破坏这个世界的人们,我们将打败你们!我要告诉那些追求和平和安全的人们,我们将全力支持你们!我要告诉那些对美国的未来持怀疑态度的人们,今晚,我们再次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国家拥有强大的力量,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众多的武器和财富。民主、自由、机遇、坚定不屈的希望才是这个国家保持强大的持久力量!”

奥巴马的这段演讲可谓慷慨激昂,语调起伏跌宕,他的政治自信表露无疑。同时他也再次强调了美国的立国根本:民主和自由。现场的听众听到这里,立即群情振奋。可见演讲者的激情以及演讲的内容确实引发了他们的共鸣。

(8)/America, we have come so FAR/. We have seen so MUCH/. But there is so much more to DO/. So toNIGHT, let us ask ourselves/ – if our CHILdren should live to see the next century/; if my DAUGHters should be so lucky to live as long as Ann Nixon Cooper/, what CHANGE will THEY see/? What PROgress will we have MADE/?

“美国,我们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太多,但前方仍有许多梦想等待着我们去实现。今晚,让我们大声地问自己,我们的孩子是否还能看到下一个世纪;我可爱的女儿是否能和安妮·尼克松·库珀一样幸运,享受漫长的人生。他们将看到怎样的变革?我们将取得怎样的进步?”

奥巴马强调了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美国人作为一个民族,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胜负沉浮,而正是这些经历造就了美国。当前,面对严峻的经济危机,他号召美国人民为了后代子孙努力奋斗,完成变革和进步,实现梦想。在这段调群中,几处调核的安排可谓恰到好处,把演讲者想要传递的重要信息凸显了出来。

(9)/This is our CHANCE to answer that call/. This is our MOment/. This is our TIME/, to PUT our PEOple back to work and open DOORs of opportunity for our kids/; to restore prosPERITY and promote the cause of PEACE/; to reclaim the American Dream and reaffirm that fundamental TRUTH, that out of many, we are ONE/; that while we BREATHE, we HOPE/, and where we are MET with cynicism, and doubt, and those who tell us that we CAN’T/, we will resPOND with that timeless CREED that sums up the spirit of a people: Yes we can/.

/THANK you, God BLESS you, and may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这是我们给出答案的机会。这是属于我们的时刻。这是我们的时代:让人们有事可做;为我们的孩子打开机遇之门;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再次锻造美国梦,重申这一不可动摇的事实——虽然我们每个人不尽相同,但我们是一个整体,只要我们呼吸尚存,希望就永不磨灭。我们将用那历经时间考验的不朽信条掷地有声地直面质疑:‘是的,我们可以!’

谢谢!上帝保佑你们,保佑美利坚合众国!”

这是奥巴马胜选演讲的最后一部分。诸如“机会”、“时刻”、“时代”、“和平”、“繁荣”“希望”等,无一例外都是在鼓动民众,展望未来;向民众传达了应树立自信,坚信美国美好未来的信息。

2008年11月5日,当选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的家乡芝加哥发表了激昂的胜选感言。演讲辞构思精巧,句式、词汇使用得当;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演讲技巧使用的恰到好处,声音富有磁性,吐字清晰,语速快满适宜;尤其是其语调的高低起伏,与演讲辞本身配合默契,相得益彰,重要信息通过调群的切分及调核安排得到了强调和凸显,使听众很容易就抓住了重点,引发了共鸣;文本信息顺利实现了传通。

4 结论和不足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可以看出语调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重要性。语调除了具备传统意义上的表态功能、语法功能外还具备信息传递功能。在演讲中,演讲文本信息的传达与演讲者的语调处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恰当调核位置可以强化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反之则会造成传通障碍,演讲也就不能达到其预期的目的。

在文本分析过程中,笔者并没有采用仪器进行辅助,只是通过听辨结合句法分析来确定调群及调核。这很有可能导致调群边界及调核位置标注不准确,从而影响分析的可靠性。

本文借助韩礼德语调的三大选择系统理论,结合奥巴马演讲文本,粗浅的分析了语调结构和信息结构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在口语语篇中,语调对信息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语调使用不当可以直接导致信息交流的失败。因此,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掌握正确的语调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David Bolinger,Intonation and Its Parts. London: Edward, 1986

[2]田朝霞.英语口语语篇中的调核位置与信息焦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4):60.

[3]Peter Hawkins, Introducing Phonology. London: Hutchinson & Co. Ltd, 1984

[4]Peter Roach, 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A Practical Cours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5]曲明文.英语语调在口头语篇中的意义[J].外语教学, 2006(3)

[6]田朝霞.英语口语语篇中的调核位置与信息焦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4)

[7]M. A. K. Halliday,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 Part 2', Journal of Linguistics,3,1967

[8]Gillian Brown and George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10

[9]平洪.英语语调的语用理解[J].外语教学,1999(2):29.

第8篇

一、引言

对于名物化的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生成语法,认知语言学以及功能语法都有涉足,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要属于功能语法。名物化是生成语法隐喻的唯一最强有力的资源,通过这种方式,过程和特性被重新措辞为名词,他们在名词词组中担当事物的角色而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属性。在各种语篇类型中,名物化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一般来说,语体正式程度越高,名物化的程度也越高。美国总统就职演讲作为一种正式程度较高的语篇形式,其名物化的分布及功能长期以来受到的关注程度较少。因此,本文将基于功能语法理论,对奥巴马就职演讲中的名物化分布特征及功能进行分析,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此类政治演讲的意义和功能。

二、英语中名物化现象及分类

功能语法学派用一致式来解释语法隐喻以及名物化现象。根据韩礼德的观点,在一致式中,动作的参与者,过程,属性和环境成分分别由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或介词词组来承担,如:The doctor did not care much about the patient,so the patientdied。该句由两个独立小句组成,包含了两个参与者doctor和patient,两个过程eare和die,分别由名词和动词承担。而在非一致式中,过程和属性都由名词或者名词词组来承担,这样由词汇所表达的句子表层意义就与语义上的深层意义产生了不一致,这就是功能语言学家所说的不同语言层面的张力。正是这种张力的存在,才最终产生了语法隐喻。如果把上面的句子转换成The carelessness of the doctor caused the death 0f the pa-tient,那么它的非一致式就产生了。前句中的参与者变成了后句中的限定性成分,它的两个过程也变成了后句中的参与者。因此,非一致式是一种间接反映现实的语言结构,而名物化则是非一致式,或者说是语法隐喻的体现。Halliday和Matthies-sen把语法隐喻分为13种,表现为4种现象,即名物化,动词化,形容词化和介词化。基于Halliday的研究,朱永生对名物化的分类进行了简化,把它分为三类:动词的名物化,形容词的名物化以及情态词的名物化。朱的分类囊括了词汇和小句层面的名物化,简化了复杂的语言现象,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奥巴马就职演讲中名物化的分布及功能分析

基于以上名物化的分类,本文对奥巴马就职演讲中的名物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显示,整篇演讲词汇总量2393个,名物化出现76次,频率为3.12%。其中把过程看作事物47次,把评价看作事物28次,把评价看作事物1次。与其他研究者的数据相比,奥巴马就职演讲中的名物化使用频率远低于科技,法律等语体。其主要原因在于,名物化是书面语的主要特征,其频率随着语体的正式程度上升而上升。就职演讲作为一种正式程度很高口头语言形式,其名物化的频率自然要低于书面语体,但要高于一般的口头语形式。那么在此类政治演讲中,名物化又承担了什么样的功能呢?

首先,通过名物化,小句的某些成分,如环境成分,参与者等,成为了预设,即作者知道他自己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他以为读者也知道这个意思,或者认为读者能够通过推理得到这个意思。因此,名物化是实现语用预设的一个手段,通过名物化,小句的环境成分或者参与者被故意省略,使语篇变得更加客观、可信,从而达到演讲者或作者预期的目的。如下面的例子:

a.I thank Present Bush f10r his service t0 our nation.as well asthe generosity and cooperation he has shown through this transition.

这句话中的service和transition分别来自于动词serve和transit,因此本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两个过程被概念化和静态化,通过这样的处理,演讲者实际上是想把他的思想强加给听众,即:前任总统确实服务了民众,国家的领导权也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交接。这就基本上容不得听众去思考前总统是否真的服务于民,政权是否完全顺利交接这样的问题,这样,演讲者把前总统的贡献和权利的顺利交接作为一个大众已经接受的事实来呈现,从而偷偷地把自己的意图强加到了听众的身上,使得演讲变得无可辩驳。

同样,上句中的另外两个名词generosity和cooperation分别由形容词generous和cooperative转换而来,这样小句中的属性转变成了事物,从而形成了一个概念化的客观事实。正如在本节开头提到的那样,名物化过程中,一些环境成分被省略,从而使小句更加客观、可信,因而也更具有说服力。

其次,名物化结构能够将小句浓缩成名词性短语,从而减少小句的数量,增加小句中的信息密度。小句的信息密度可以通过与词汇密度的对比获得。Halliday提出词汇密度可以通过实词的词项数除以小句数获得,其公式表现为:词汇密度=词项数/小句数量。如They knew that our power grows through itsprudent use和We use our power prudently,thus enabling itgrows.

前者为后者的名物化表达形式,前句包含一个小句,按照上面的计算公式得出其词汇密度为10,而后句中包含两个小句,其词汇密度为4.5。显然,通过名物化,小句的词汇密度明显提升,所包含的信息量也显著提高。在公众演讲中,演讲者的时间以及听众的耐心都是有限的,因此必须通过合理地运用名物化,演讲者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

最后,名物化可以使语篇更加权威、严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话语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从而影响交际目的的最终实现。在就职演讲中,演讲者预期他新的政策能为公众所熟知,同时也期待说服公众能够接受和支持这些政策。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演讲者会巧妙地运用名物化,使语言变得更为严谨,庄重,从而达到鼓舞人心的目的。

b.I stand here…,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v our ancestors.

上句通过对两个过程trust和sacrifice的名物化,使演讲的语气变得更加沉重,尤其是名词sacrifice的运用,让听众对先辈们肃然起敬,同时也激励着人们继续投身于国家的发展。

第9篇

于我而言,全国“创课大赛”“山东聊城”,这些颇令人激动的词汇,像是远方的召唤,又或是理想的指引。

这些年来,我之所以还能执着于语文教学,不就是一直相信教学的创造能带来教育的改变吗?而创课大赛,不就是一次展示创造之可能的良机吗。只是,真正开始准备这次赛课时,又难免纠结。时间很紧,是拿较为熟悉的现成课例呢,还是重新创出一课来?

当时的我,正教着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二单元。这个单元有两篇演讲,但更多的教师是把它们当作议论文来教的;这个单元确也有写演讲稿的任务,但更多的是拘于陈旧的技巧和主题的作文。我们的写作真的太缺乏鲜活的知识和实用的追求,教材编排和日常学习就是明证。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好好写写演讲稿呢?我想起我的学生跟我说“体育老师说语文老师(我)不称职,因为没教会大家怎么写入团申请书”;我想起水鱼老师说“就选演讲稿吧,今年山西省的中考作文就考演讲稿,但很多学生不会写”;我还想起曾经某本书上看到叶圣陶先生的话“写作,最好在实用方面下功夫。说清楚一点,就是为了适应生活上的需要而写作”。

从写作目的和ο蟮慕嵌龋上一堂“走心”的课,作为如何写演讲稿的起始课,也作为我尝试写作变革的起点课。创课于我,当是一次教学的改变和尝试。

创造,为了学习的改变。

不是为了技巧,而是为了思维。这堂课,能否给予学生确切的演讲稿写作技巧呢?很难说,但我必须让学生从几种角度形成以听众为中心进行写作的确切认知,以此为以后的演讲稿深入写作打下基础。所以,我舍弃了《我有一个梦想》这样的经典示范,舍弃了以学生误例作为写作训练提升的基础,而以自己的示弱为契机,以奥巴马的演讲为正例,在自嘲中深入,在比照中强化,不断激活思维,引导学生强化目的和对象的意识。

不仅是走向写作,更是走向生活。或许是演讲的力量,或许是我意在尝试,这节课不是从一个环节走向另一个环节,而是从一个活动走向另一个活动:当“听众”听教师演讲的活动、当“选民”听奥巴马演讲的活动、当“选手”参与学校社团竞选的演讲活动。

写作课的最终目的是走向写作吗?是,又好像不是。如果只是为了走向写作,那么就需要更多更好的“写”的训练;如果写作是为了走向生活,那么就需要更多的活动;如果写作是走向实用的,就需要更多的情境;如果写作的最终是为了立人,那么,写作课就要打破写作的局限甚至是语文的局限,走向综合。犹如鲍勃・迪伦本只是为了音乐,但他的歌首首都是真正的诗,这种来自生活的力量不是书斋式的写作能够相比的。

创意,其实只需改变一点点。

翰林学校的赛课,终究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时间的不足,比如学生任务的设计,还并未将本课的重难点进行充分的解决。回到温州后,我又陆续进行这一课的尝试,总体设计保持不变,我在课前将学生按社团兴趣进行分组,让学生理解奥巴马的演讲时更多地安静下来,圈画批注;让学生上黑板写心得时,我主动的将粉笔拿到座位中递给愿意接受的学生……我发现这些后来的课,比起在大赛之中不仅来得更为从容深入,时间上也更为高效;我也渐次发现,师生本身,才是最佳的创意之源;而真正的创意,有时就在于改变一点点,并且不断地接着改变。

第10篇

这几周来,不论你打开电视还是广播,浏览报纸还是网站,说给全美人民,尤其是首都居民的事儿只有一件――两百多万人涌入城里观看总统就职大典,要乱套了,要封路了,气温又骤降至零下,人家要早做准备了,老弱病残都省省了!20号早上四点多,我先生就从地铁里给仍旧睡眼惺忪的我发来短消息:“地铁车厢已经挤得水泄不通了。”先生的短信和无缝不钻的媒体一样,令我稍稍慌张了一会儿,但仍强作镇静地宽送孩子去学校,回家停好车,才信步走向地铁站。

九点多,离就职典礼还有3小时,但平时只要十几分钟的车程现在却说不准了。像我这样的懒鸟还挺多,但终究属于广大亢奋民众中的少数,地铁不仅不挤,我还找了个座儿。一个中年男子止参着DV拍他太太,一边拍一边解说,“我们在见证历史的路上!瞧,我们居然还有座儿!”太太忍不住笑出求,男人自己大概也觉得有点过,笑着放下了DV。

说说笑笑的乘客随着一声“临时停车”的通告而担忧起来。据说中国城地铁站有人失足掉下铁轨了,大家开始着急了,有人强作欢颜地开玩笑,说:“看来我们要在地铁里庆祝新总统就职了。”但是几乎没人笑,反而更烦了。我们在获悉了一些小道消息之后,迅速决定在地铁中心前一站就下车。

走上地面,逼人的寒气扑面而来,好在阳光灿烂。随着国家大道的接近,五花八门的小商贩们也都冒了出来:奥巴马别针、奥巴马海报、奥巴马旗子、奥巴马冰箱贴……比较实用的,应该是奥巴马帽子和手套围巾了。抗议示威的人也没有错过这个良机,三三两两地举着标语和喇叭;有的甚至租了小货车,贴上海报,反反复复地开来开去。还有什么时候比此时更有曝光率了呢?

一到国家大道,我就直奔华盛顿纪念碑附近。虽然这里只肴得到国会山的一小部分圆顶,离奥巴马的就职台有将近4公里,但略高的地势却可一窥前后延绵不绝的人群。能亲眼见到新总统本人固然令人向往,但周围这些动情的人们,难道不是更令人值得感受和纪念的场景吗?他们中有美国黑人奴隶的后代、拉丁美洲的打工族,有五月花号船上下来的第一批新英格兰移民后裔,还有和我一样黑头发黄皮肤的业州人……不论什么肤色,来自何方,这一天国家大道上的人心所向,真可谓是高度一致。奥巴马和米歇尔在大屏幕上一亮相,众人便摇旗欢呼;布什和切尼一现身,立马嘘声一片,人们甚至自发地唱起“再见”歌,如此残酷而不留情面的评价,让我这个不喜欢布什的人也有点替他难过。

奥巴马的演讲一过半,还没冻糊涂的我便开始悄悄找退路了。等会儿仪式一结束,又将是一拨撤退大潮,要是和这百万大军一起,被堵在城里回不去,我那学校里的,埘个小儿可怎么办?归途还算顺畅,只有我和少数归心似箭的人快步往回赶着,垃圾桶边堆成小山一般的咖啡纸杯和食品袋在空旷的街上显得尤其落寞,地铁车厢更是空空如也。是啊,今晚的DC城里将有无数欢庆的派对,连酒吧和餐馆都可破例24小时营业,正在兴头上的人们怎舍得这么早就离开这千载难逢的狂欢呢?

我连蹦带跳地(太冷!)回到自家地盘,一出地铁就先奔超市买吃的。付账时,那个平时熟络的收银员看似随意地问道:“你在那儿吗?”“是的,我刚回来、”我一边划卡,一边说,“棒极了!”

“我知道。”他把袋子递给我。我们心照不宣地笑了。

第11篇

日韩两国在历史问题上的纠纷迟迟未能解决,这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美国在亚太的两国重要盟友日本和韩国的关系。为了不影响美国亚太战略的实施,奥巴马政府对日韩历史问题纷争采取了背后劝和的做法。

(一)奥巴马为调和日韩盟友修改行程,撮合安倍与朴槿惠见面

为了调和日韩盟友,奥巴马亲自打电话给安倍,与其讨论访问日本的计划。并把东京和首尔都放进下个月亚洲访问的行程,予以安排,而此前韩国并不在其访问行程中,日韩之间渐行渐远的历史问题纠纷引起了奥巴马政府的高度重视,此前担心韩国提出要求奥巴马对日本错误历史认识表达看法,奥巴马并没有打算访问韩国。

为了改善日韩两国的关系,加强美日韩三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合作,奥巴马总统撮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韩国总统朴槿惠参加美日韩三边会谈,此次会谈的地点设在美国驻荷兰海牙的大使馆内。这也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韩国总统朴槿惠各自执政后首次面对面会谈。

(二)拜登副总统调停日韩矛盾

2013年11月,中国公布了在南海设立新的防空识别区计划。这一做法引起了日本高度紧张,美国随后也称对中国单方面设定防空识别区的做法表示反对。为了表示美国重视“重返亚洲”战略,美国副总统拜登于2013年12月1-7对中日韩进行了访问。“拜登6日在首尔的演讲中呼吁同为同盟国的日韩与美国一起反对中国单方面划设防空识别区,但在具体措施方面,同盟国没有展现出一致步调。在敦促日韩改善关系方面,拜登此行并未取得明显的成果。”①

二、历史问题上含蓄地批评日本

美国政府对于日韩在历史问题上的纠纷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冷战结束后,美国扶植日本作为其在亚洲的人,利用日本平衡日益崛起的中国。对于日韩历史认识纠纷,美国采取了偏袒日本的做法,强调美日韩同盟的重要性,并不断安抚韩国,用美日韩同盟在安保上的优势,劝导韩国在历史问题上向前看。安倍政权上台后,其在试图美化日本侵略历史的不当言论和做法,引起了中韩两国的强烈不满,导致日韩关系一度陷入低谷,至今日韩首脑没有主动进行双边会谈。日本在历史认识上越走越远已经严重损害了美国在亚太的利益,为此美国改变了以往的态度,在历史问题上对日本提出了公开批评。

(一)奥巴马顾问敦促日本尊重历史

安倍晋三出任日本首相以来不断美化侵略历史,企图挑战战后秩序。2013年12月26日,他悍然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激起受害国强烈愤慨。美国对安倍此举也表示“失望”。2014年1月2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本・罗兹发表言论敦促日本尊重历史,在重大历史问题上展现敏感性。罗兹当天在华盛顿美国国务院外国记者中心举行记者见面会。在回答如何看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时,他说,“美方当时就对安倍参拜表示“失望”,美方一直建议日本、韩国和中国对各项争议背后的重大历史问题展现一定的敏感性。”②罗兹说,“行为处事应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在因领土争端引发局势紧张之际。他说,亚太地区局势保持稳定对各方都有利。”③

(二)美国18名众议员联名批日本否认历史问题

韩日围绕慰安妇问题的国际外交战持续在美国升温,继美国多名重量级人物表示忧虑外,27日又有18名美国国会议员联名写信,抗议日本政府重新调查“河野谈话”,“称日本政府否认历史的行径“不可接受”,希望日方采取“毫不含糊的负责任态度”,正视并化解慰安妇的痛苦。”④有评论认为,如此多议员联名谴责日本政府实属罕见,显示了美国主流社会对慰安妇问题的重视。18名美国众议院议员27日联名致信日本驻美大使佐佐江贤一郎,抗议日本政府重新调查“河野谈话”,称日本政府提交“河野谈话”调查报告的时机和报告的行为“令人遗憾、不合时宜”。这是美国议员首次就慰安妇问题向日本政府递交抗议信函。由于美国议员的信函明确注明希望日本驻美大使转交首相安倍晋三和外相岸田文雄,“非常罕见”。有分析认为,如此多美国议员联名表态,显示了美国国会对慰安妇问题严重性的认识,是否还有后续动作令人瞩目。

三、领土上鼓励双方和平解决。

第12篇

练口才并没有专门的文章,与之有关的文章是讲方法技巧的。下面介绍一下如何练口才:

1、找演讲稿或辩论赛,学习演讲的技巧。推介找名人的著名演讲和奥巴马外交的演讲,观察语言用词,讲话技巧;

2、推介书本《演讲与口才》。懂得一些方法技巧外,还可以学会观摩别人;

3、多在公共场合讲话或主动与人交流,恰当合适地正确表达出来。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