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考语文时间

高考语文时间

时间:2023-05-31 09:09: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语文时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考语文时间

第1篇

一、 回归教材研读考纲,复习基础知识

很多高三学生在高考语文复习的时候都会感到无从下手,需要复习的知识点太多,一时间找不到头绪。针对这样的情况,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明确的具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从而提高学生复习效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归语文教材,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知识点,加强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尤其是名篇名句的默写和文言文的理解等。无论高考语文题型怎么变换,只要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就一定可以轻松面对。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课文选编上进行着不断的尝试和改进,所选课文都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知识性,对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具有引导作用。在语文高考复习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研读高考考纲,考纲是高考语文复习的依据,也是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知识点的深度归纳。在研读考纲时,教师不仅要关注高考语文的考试范围和新增内容,还要关注高考语文的各种题型及命题走向,让高中生可以灵活开展语文复习。

二、 重温历年高考真题,明确命题方向

在高考语文复习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历年高考真题,带领学生重温历年真题,让学生有效把握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命题方向等,增强学生的语文解题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选择近三年的本省高考语文真题和一些有价值的外省高考语文真题作为学生复习的重要材料,来检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提升自身语文水平的有效方式。

尤其是在高考备考的最后阶段,学生心理压力大,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调整状态,保证高考时良好的精神状态。教师可以将做语文高考真题的时间调整到每天上午,这样就与高考语文的考试时间相仿,可以促进高中生合理调节生物钟。在高中语文复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纠错本,将做真题时易出错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并经常翻看,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利于避免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再次出现。

三、 培养阅读习惯,拓宽写作思路

高考语文复习要注重阅读训练,学生不仅要全面阅读语文教材,还要阅读与高考有关的各类文章,包括现代文、文言文等。只要高中生在语文复习的时候突出重点,发挥自身的优势,一定可以提高语文成绩。

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深入阅读苏教版语文教材,扫除字词以及语文知识结构的障碍,查漏补缺,训练他们的知识归纳能力,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在阅读语文教材时要着重体会语音知识、文学常识、修辞手法、标点知识、写作知识、文言知识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语文教师开展全面复习,也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头绪。

其次,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文章。比如阅读现代文不仅可以提高语感,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还能够增加高中生的写作素材,形成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阅读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的文言文,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文学素养,提升文言文语感。而且高考语文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大多是开放性的,并不是孤立的,所以高中生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语文知识专题复习,重视模拟考试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高考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在复习的时候仍需要把握系统性和合理性原则,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要灵活运用各种语文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高考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专题复习,按照专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以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教师要充分结合苏教版语文教材,根据语文学科的考试特点和近年来的试题特点,选择有层次性的训练内容。

同时,教师还要提高学生对语文模拟考试的重视程度,让他们把每一次模拟考试都当作高考。很多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复习时总是喜欢题海战术,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让学生反感。因此,教师要尽量做到精讲精练,大胆舍弃无用的复习资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对学生来说,必须要有充分的耐心和毅力,勇于面对高考,自觉去学习语文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

第2篇

关键词: 语文学科 高考改革 分值提升 新思考

一、在高考改革的进程中语文学科愈发得到重视

近期各地省市都在酝酿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有的省市已经陆续开始出台细则,最显著的变化是在学科成绩的分值上有了调整,特别是以北京为首的2016年高考语文分值将从150分提升至180分。

凤凰网在2013年10月至11月发起的“你如何看待北京高考改革”的网络调查中,短短一个月有22万多人参与网上投票,超八成网民支持北京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认为对国学教育的重视要反映在分数上。此次的高考语文学科改革得到了国人的积极回应,这表明提升高考语文分值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愿,对于课程建设和坚持教育教学的正确导向无疑是必要的,这也表明了在高考改革的进程中,语文学科愈来愈得到重视。

二、提升语文分值将突出母语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现在母语学习普遍不受重视,语文教学已经被边缘化。因为语文素养提升要靠大量阅读,要长期积累,很难依赖短促突击的复习提高考分,某些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不学都差不多,这势必放逐语文,把本该学语文的时间挤出来给英语或其他好拿分的学科。有的学校甚至公开要语文给其他学科让路。高考改革方案适当增加语文分值,将有利于恢复语文应有的地位,让全社会重视母语教育。

分析中国近100年以来教育走过的路,我们发现中国教育越来越呈现国际化趋势,而中国本身的东西越来越少了。然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发展,作为中国人了解本国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对本国文化也熟悉的情况下,一个中国人的国民素质、自信心、创造力才会提高。国家强大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文化觉醒是必然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祖国语言载体的语文课高考卷提升分值,加大比重,显然有加强汉语语言文学亦即母语学习、强化民族文化传承的意味,将凸显母语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分值提高了,学科压力就跟着增长。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语文老师的要求都会提高,不单单是学时方面、教学任务的增加问题,各方面都会被提出更高要求。分数的提高,意味着考试时间必须延长、试题容量必然加大,对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这意味着对语文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的理性认识和对语文教育改革实现实质性突破的无限期待。

三、语文分值的提升对语文学习者提出新要求

北京市教委解释,高考语文分值提升绝对不是要让语文学习者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让语文学习者掌握利用汉语表达自己思维的方式,考查的重点在于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者的个性特征。

此轮高考语文改革方案一方面是提高分数,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习者思考、领悟和汲取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形成现实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语文的背后是文化,写得一手好字、熟读中国经典名著,这既是语文学习的要求,又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项。国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甚至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都可以纳入。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应以阅读理解为主,感受文章背后的东西。语文对学习者也是思想和人格的教育。通过文学熏陶,增加文学积累,对于以后的学有裨益。

四、语文分值的提升对学科教学者提出了新要求

高考语文分值提升,语文考试权重加大后,文言文、古典诗词、名家名作教学比重都将有所增加,对语文教师的个人语文素养也有了更高要求。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学生人文理性的启蒙,是让他们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不是单靠哪个年段或很短的时间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首先,优秀的语文老师首先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老师要从提高自身修养出发,应当努力丰富充实自身的语文生命。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国度,语文教师对祖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应有大致了解,四大名著肯定是要看的。

其次,教师更要具有反思的品格。一个教师一生教书30年,大概有1万个课时,如果每堂课都能进行反思,每课一得,则肯定能成为教育家。

再次,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对艺术、哲学方面都有所涉猎。对近代名家更应关注,比如鲁迅的激昂、林语堂的幽默、老舍的平和、冰心的清雅、朱自清的超然,等等。除了要有文化的积淀以外,语文的知识融会贯通,对于非本专业知识的积累,也是语文老师的必备。总而言之,知识储备量丰富,语文老师就会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后,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要努力地构建、创造学生的语文生活。老师应当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水平,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营养,超越他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认知,带给他们启迪。语文学习,走出课堂之后,学生的学习依然延续,这就需要教师发现挖掘学生的生活,勾连语文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在生活中慢慢渗透和浸润语文的内容与方式。也就是说,理想的语文教育必然是教师用自身丰满的语文生命带动另外一个或一群语文生命。如果可以实现这样的循环,就比较完美了。

当然,语文不能没有考试,真正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能够经受得住考试的检验,同时要让学生超越考试,提高语文素养,因为语文素养的许多东西是考试无法检验的。此外,学校应当有所作为,要为学生语文学习创造良好环境,如推荐必读书目、必看电影,甚至设立语文节,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竞赛活动、展示活动,不断拓展语文教育的空间。

第3篇

2014年成人高考安排在10月25日-26日举行,

点击进入>>>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成人高考语文答案┊成人高考数学试题┊成人高考数学答案成人高考英语试题┊成人高考英语答案┊成人高考政治试题┊成人高考政治答案考后关注:点击进入>>>各地2014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汇总点击进入>>>各地2014年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历年成人高考分数线汇总

第4篇

寒假是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期,如果能够把握好寒假这段时间,那在新学期的学习会有很大进步,尤其是对高三学生来说。那高三学生在寒假要怎么进行高考语文备考呢?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方法技巧,供大家参考。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方法技巧

一、避免打破作息规律,学习没有时间保障。

寒假放假了,离开了学校,没有了学校纪律约束,没有老师监督,一些学生养成了晚睡晚起习惯。没有锻炼身体,不能正常高效学习。高三寒假备考最好遵循学校上学期间的作息表和课程表,早睡早起。这需要学生自律,更需要家长监督。家长提醒孩子早起,提醒孩子下课,提醒孩子体育锻炼。好身体是学习好的前提,坚持锻炼不必是室外锻炼,可以做做扩胸运动,可以踢踢腿,要锻炼,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可以健身。寒假备考再忙,也不要忽略健身;寒假延期,不要打破作息规律。

二、线上学习避免从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很多学生纷纷线上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一部分学生网上学习效果并不好。先问自己,我的知识薄弱环节在哪里,我的关键能力哪些方面需要加强,根据自己的学情,选择适合自己的线上内容。不要盲目从众,不要互相攀比,选择适合自己学情的线上学习,让学习更有针对性。

三、避免闭门造车,要与老师同学多联系。

与同学联系,互相鼓励,让学习更有动力,更有激情;与老师联系,询问学习方法,咨询时间安排,探讨线上学习内容。线上学习,最好是遵循学校与老师安排,以老师讲解为主,以其他线上学习为辅。经常与老师、同学联系,接受老师指导,发现学习不足;接受同学鼓励,学习充满斗志;在师生互动中提高自己,寒假备考更高效。

制订学习计划认真查漏补缺

在寒假初期,建议学生们首先制订一份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制订后,要严格按照计划行事。不要花费很长时间做一份计划,然后还是我行我素。而关于这份学习计划,一是要有假期整体计划,包括学习的计划、休息的计划。二是要有每天具体复习的计划。同时可以按照考试时间和要求限时做一些成套试卷,提高解题速度与准确率,同时调整考试心理,提高考试技巧。

梳理学科要点狠抓薄弱学科

刚结束的高三第一学期里,学校基本已完成了第一轮复习。利用寒假,学生把复习期间的考卷拿出来,重新整理一下,便可发现知识的弱点在哪里。这时,学生可以利用寒假期间把自己薄弱的知识点重新复习一遍,做一做相关练习题,解决这个知识盲点。

寒假时间有限,要坚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因此,寒假学习中要多补习“瘸腿科目”,对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分析看看哪科没考好,冷静分析丢分原因,判断该科是不是弱科。如果是,则要抓紧寒假时间,多补弱科基础知识,避免中考时“瘸腿科目”拉分。

调整心态张弛有度

其实,这个寒假对于正在备战中高考的学生而言,的确是不轻松的。因此,学生在保证复习的同时,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张弛有度。另外,同学们的知识面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还要与时政热点建立联系,因此在寒假这段时间内,要多阅读,多积累,特别是一些对社会时事总结性强的期刊和报纸等等。

高三语文寒假复习备考小建议

1,切忌心浮气躁,提前放弃

高三全年复习是漫长而艰辛的路程,其间需要持续承担着不小的内心和外部压力。在复习期间,同学们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或者感到焦躁和厌倦。与此同时,相比于理科,语文这个学科又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现象,导致一些同学在复习中过早地放弃语文学科,宁愿把时间留给其他科目。但殊不知,越是不愿意提供时间,就越没法看到成效,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可取。

因此,同学们需要建立信心,在一天两天中,语文确实无法看到明确的效果;但如果是一个月、一个学期,语文可以获得的提高绝对不比其他科目小。建立这样的心态,是成绩飞跃的前提。对基础不太牢靠或者学习不得其法的同学来说,一二十分的提高也是可以期待的。

2,课内知识要纳入考试中复习

高考语文的特点是“直接”与课内知识相关的部分较少。但很多同学往往把它理解成“很少考课内”,在复习中对于课内知识不够重视。但实际上,高考语文的考查方式是“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即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以“非课文”的形式考察出来。因此,课内知识的归纳和落实也是复习的要点所在。

在复习中,同学们要注意将曾经松散学习的课内知识点纳入到考试试卷的体系之内,落实清楚每一个知识点在高考中的考察位置。例如,课内文言文字词往往会在文言文阅读题中改头换面,用课外文章的例句来考课内知识;再比如,课内诗词鉴赏往往是熟悉作者的陌生作品,或者是熟悉流派中的陌生人(比如用南宋豪放派的张孝祥唤醒你对辛弃疾的记忆)。实际上,高考语文对我们的要求,无非是“学以致用”四个字而已。

3,课外知识以积累阅读经验和写作素材为主

第5篇

关键词:诗歌鉴赏;思维导图;高效课堂

学习思维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学中我一直坚信这一点。但是在高考语文的复习中,知识点的分散庞杂让教师对学生语文复习思维的训练变得并不容易。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借助“思维可视化”这一教学技术,让学生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呈现出来,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更有条理性和系统性。几个月以来,我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中思维导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高考语文备考复习,收获颇多。

古代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复习既是高考语文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以自己在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感受为例,谈谈在“思维可视化”与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整合中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直观形象,思维可视化让知识点的归纳更加简洁

知识归纳是思维导图在各个学科的备考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地方,语文学科也不例外。

在语文学科的复习中,我最头疼的就是诗歌鉴赏。因为它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仅按高考出题的常规方向就可以分为形象、语言、艺术手法和情感主旨这四个部分。以艺术手法类考题为例,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又下设多个知识点,学生难以记忆且容易混淆。如果按照传统的线性归纳复习的方法,学生需要整理大量的笔记,这既耗费了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不符合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

随着“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开展,我试着把思维可视化技术引进课堂,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进行整合和归纳,没想到效果出奇得好。

学生在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之后,就能将所学知识点初步加以梳理、沟通,从而形成简单的知识网络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学生已经能够潜移默化地综合运用左右半脑的功能,以形象化的方式把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同时还能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在理解基础上的图式归纳,不仅让学生有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让学生形成了长期的形象记忆,大大提高了学生复习的效率。

二、条分缕析,思维可视化让诗歌分析的流程更加清晰

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的困难是学生根本读不懂诗歌。对于一个每天都在题海中征战的高三学生来说,要让他们静下心来好好地读诗并且读懂诗,何其难也!因此,在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手”“脑”并用,从读诗的趣味入手,以图解诗,也许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我在讲解欧阳修《晚泊岳阳》时就曾有过这样的尝试:

图1 图解欧阳修《晚泊岳阳》

欧阳修《晚泊岳阳》是一首七言诗,原诗如下:“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本诗作为一首典型的羁旅题材诗歌曾经出现在2009年辽宁省的语文高考试卷中。在分析本诗时,我就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按照诗歌的阅读顺序来“图解”诗歌,同时我自己也动手“图解”(图1),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除了引导学生按照常规的诗歌阅读顺序来图解诗歌外,我还在课堂上结合刘濯源教授的思维可视化技术,尝试根据诗歌“形象”“语言”“手法”“情感”四个考点来对诗歌进行图解(图2),这样的思维分析方式让诗歌的脉络更加清楚,也让我的复习教学更有实效。

图2 图解皇甫冉《送魏十六还苏州》

三、循序渐进,思维可视化让答案的整理更加规范

如果说读懂诗歌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那么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则是得分的关键。但是学生在实际做题过程中,由于审题能力的欠缺和答题意识的不到位,往往会出现答题语言不够简洁,术语运用不够规范,甚至答非所问等问题。因此,在高三的备考复习中,学生答题规范性的训练就是很重要的内容。思维导图本身具有直观性的优势,我就结合传统的答题步骤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图解题目,找准设问角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答案的整合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善假于物”,这是荀子给我们留下的思想精髓。几个月的实践下来,借助思维可视化这一实用的教学技术,在帮助学生改变学习观念,提高复习效率的同时,也让我的复习备考教学变得更加切实和有效,思维的转变更是让我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第6篇

广东高考结束后,每年都有很多家长和考试不知道广东高考成绩排名如何查询、广东高考成绩什么时候公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2021广东高考成绩公布时间出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广东高考成绩公布时间根据往年广东高考成绩公布时间预测,2021年广东高考成绩公布查询时间大概在6月23-25日

2021年广东高考报名人数近日,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广州召开,今年广东高考报名人数达78.3万人,比去年略有下降。

广东作为全国8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之一,今年考生将迎来新高考首考。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夏季高考由3门全国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组成,实行“3+1+2”考试模式。其中,全国统一高考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使用全国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所有参加高考的考生均需参加。3门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自主选择1门,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自主选择2门。

广东2021年高考志愿设置及填报本科和专科录取批次普通文理类均设1个平行志愿组,分别设置15个院校志愿数,每所院校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艺术类统考、体育类设1个平行志愿组,设6个院校志愿,每所院校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

考生根据教育部和省招生委员会有关规定,结合自己考试成绩排位、身体条件及高校招生章程要求,合理填报志愿。填报志愿时,须充分考虑志愿风险,因志愿填报不合理而落选,由考生本人承担责任。

每批次录取结束后,视院校未完成招生计划的情况,省招生办公室统一组织征集志愿。

高考评卷结束后,按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及考生成绩总分从高到低排序,并在公布成绩同时予以公布。符合政策加分的考生,排序时以统考科目成绩总分加照顾加分合成分值后参与排序。

文科类、理科类考生排序成绩总分相同时,则按统考科目成绩总分(即不含政策性照顾加分,下同)从高到低排序,统考科目成绩总分仍相同时,则按单科顺序及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单科成绩的排列顺序为:文科类为语文、文科综合、文科数学、外语;理科类为理科数学、理科综合、语文、外语。

体育类考生按合成总分从高到低排序,合成总分相同时,依照体育术科统考成绩从高到低排序,体育术科统考成绩仍相同时,按照高考语文、理科综合、理科数学、英语科目成绩依次排序。

第7篇

高中语文 高考 接轨

一、引言

高中语文新课改在目标设计和课程结构设置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给人的信号是:不能仅以一次考试和一次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而是要与过程性评价要挂钩,以引导学生健康和谐地学习和发展。这也与当代高考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统一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与高考接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着重阐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之间如何接轨,旨在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使其更好地与高考接轨。

二、高中语文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培养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学生得以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同时它也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学生便有了一定的素质,而学生所具备的这种素质是经得起高考考验的。具体而言,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1)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自己在学什么以及学习到何种程度,使其有意识地主动参与至各种学习活动之中;(2)注重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语文知识的习惯,并使其养成动笔、动手以及动脑的好习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学习;(3)积极培养学生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4)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有条不紊;(5)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其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和个性等心理因素。

三、依据新高考命题走势采用科学的复习方法

1.突出课改亮点,变“镣铐”为“鲜花”,举着鲜花跳舞,让新课改为高考添彩

比如,“综合性学习”就是新课改的亮点,但是许多学校都称师资不足,班级太大太多,无法开展,综合性学习名存实亡,以至于高考一遇到综合性的试题就头疼。认为考试的难度太大,要求降低难度。这是理解的误区,仿佛认为综合性学习就是上大课,要语文与音乐体育美术等各科目综合,其实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中。比如,课程中的的梳理与探究,就是很好的训练材料,教师没有充分运用;每篇课文的综合性能力的培养也没有认真完成;学校许多的综合能力培养活动(演讲,研究性学习,比赛等)只是少数同学参与。如果把综合性学习寓于课堂教学当中,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将来的高考还是“镣铐”吗?

2.新课改要求与高考的要求一致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指出,高中语文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能力,不断地拓展其观察事物的视野。而对于高考语文的要求也如此,也是在拓展学生视野以及加强学生的社会洞察力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对于传统的教学与备考模式而言,已经不适应新高考的根本要求和考试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就提出了应该创新传统的教学与备考模式,注重与高考接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应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务必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仅限于教学课堂以及语文复习的怪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对当代文艺给予高度地关注与重视,关注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生,尤其是重要的社会主流媒体报道或者探讨相关问题,努力做到语文课堂内外的有机整合以及导学与自学之间相结合,这样就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语文的基本素养。

三、注重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变化

有人曾经说过,一堂课“像不像样”,主要是看“一课”有没有“一得”,即是该堂课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预习课最后就是要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不结巴,不错,不漏,明白文章大致意思;教读课就是要学生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写作课就是要学生会使用一种文体完成800字左右的文章;等等。现在,新课改赋予了语文教学新的内涵,但是我们教师仍然不能忽视课堂以及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课堂效果。新课改后,我们仍然要改变对灌输知识这一词的看法,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现实中,直接灌输不仅少不得,而且还要加强,不然,鉴于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完全自学达不到预期效果。语文新课程的重心是回归课堂。所以说,我们既然强调“回归”,就必须要考虑“课堂”定位:只有将教读课、自习课、写作课、语文活动课的课堂定位准了,才能考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比如,有老师认为,作文就是将文章提供的材料抄在开头,中间加上平时背诵积累的文章片段,结尾再将文章材料稍作改造,使之形成“照应”,就算完整;也有老师说,改高考作文卷,凡卷面不整洁或者字体不工整的一律“不及格”。而我认为,就作文指导而言,应该是平常或总复习的某节课怎么上,如先确定写什么文体,具体安排训练某种文体结构以及掌握某种写作技巧,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有可能会提高。

四、新课改的教学内容能够与高考考点相融合

对于新课改而言,紧紧地抓住了高考考点,在高考考点进行深入地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内容进行改革。例如,高考语文中有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这一项,语文新课改内容中对这一项也有所反映,并以专题的形式对这个考点加以练习与训练。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高考要考好只靠解题能力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将使应试能力得到增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高考没有突出的矛盾。那种认为只要高考不变就谈不上课改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所谓的解题技巧等是与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分不开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的要求与高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此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新课改与高考的接轨程度日益增强,排除了以往高考语文中所出现的一些与语文教育目的不相符等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体现高考语文的根本价值。

参考文献:

[1]冉启红.小议新课改与高考的关系[J].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学),2010,(7).

[2]袁菊.高中语文新课改如何接轨新高考[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0,(1).

[3]曹茂才.高考语文走向何方——感伤高考语文所考与实际语用的背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

第8篇

内容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语文考试纲领》对于培养和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明确表述,深化思维能力培养,成为语文新课改的亮点之一。贯彻新课标这一重要理念,建立旨在培养语文学习中必要逻辑思维能力的语文思维学,得到语文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同。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关键词:语文 思维学 教学实践

语文思维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改变“中国式思维”。中国式思维并非与逻辑思维绝缘,著名学者李约瑟在提出“李约瑟难题”的同时,认为中国人一方面缺乏对于形式逻辑思维,另一方面擅长辩证逻辑思维。中国式“曲线型思维”也有汉语本身的特点。基于此,在发展语文思维学过程中,要针对中国式思维的特点,巩固中国思维内涵的优良辩证思维传统,贯穿于语文学科各方面发展过程中。要在树立大逻辑观,全面吸纳逻辑思维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原则下,特别注重对于形式逻辑的引入,这样才能有效为中国式思维补缺,从而消除思维短板,实现全面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

在新课改语境下,应如何发展语文思维学呢?

首先,要合理利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作用。追溯我国的高考制度,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如今的高考除了担负着选拔人才的重任,还承担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至于高考所牵涉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就更赋予其严谨、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高考的命题趋向不仅是一线教学的“指挥棒”,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当代的人才观,价值观。

高考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逐渐重视,无论在考纲变化还是在命题实绩上都卓有成效。但这一努力还没有形成一股改革创新的潮流,仍然是少数而且不稳定的一些题目上的变化。这也是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学界一直在提倡但很少付诸实际教学的的原因之一。只有从高考命题上逐渐加大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才能使语文思维学不仅止步于理论上的探讨,而是真正为教师一线教学所需要,为学生实际学习所需要,从而形成语文思维学进步的不竭动力。

其次,思维教学要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语文思维学不是一种独立的新学科,而是一门针对语文学科的辅逻辑学习板块,是普及逻辑学这一社会任务在语文学科的具体体现。近几年,在上海一些中学开展了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旨的SDP(Cambridge Skills Development Program)课程,采用选修课的形式,多由外教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SDP课程的一些经验是可以为语文思维学借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授语文思维学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采用选修课的形式,由受过相关培训的教师进行授课,也许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

最后,要加强师资教材的配备。要促进语文思维学形成常态化学习,相关的配套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逻辑学与语文教材曾有过短暂的“缘分”,改革开放初期高中语文课本中曾专门开设《逻辑知识短文》的栏目,是当时“语修逻”三位一体语文传统的体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形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这其中有高考指挥棒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启示我们,语文思维学要“应情应景”地走进日常教学,就不能只寻求与教材的直接结合。笔者认为开辟独立的自成系统、自设层次、有针对性的配套教材。

同时此外,有学者指出《逻辑知识短文》“短命”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师资,当时的一线老师普遍缺乏教授逻辑知识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能力。因此发展语文思维学还需要加大投入,从教材和师资两方面去奠定其基础。

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关系着教育模式的转型和发展,关系着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 ,更关系着整个民族思维品质的进一步发展,其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都不容忽视。语文学科是承担着弘扬人文内涵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学科,高考语文各地高考的核心考查科目之一,直面新一轮的新课改,语文工作者应该着力于试卷立意的继往开来,更加务实地审视高考语文命题,把握新课改脉搏,真正实现培养和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新理念,彰显语文学科的“中国新特色”。

王晶,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逻辑。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24-01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表现

1.1 漠视语文。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1.2 应付老师,平衡自己。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1.3 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1.4 投机取巧。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2.成因

2.1 急功近利,让课本束之高阁。对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很多学生在认识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有的学生急功近利,一旦努力后效果甚微,就一蹶不振,信心全无,导致语文成绩下降。其实,与其他学科相比较,重视能力考查是高考语文的一个特点。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语文学习的成效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只要不懈努力就一定会有显著效果。也有一些学生对语文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关系在认识上有严重偏差。审视分析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走势,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命题的材料绝大多数来自课外,对此一些教师和学生便错误地认为课本对高考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本来就有投机取巧心理,企望"题海捞针"的学生对各种"精编试题"更是"顶礼膜拜",把语文课本"打入冷宫"。殊不知,高考试题是"流",而语文教材是"源",这正是"题目在课堂外,答案在课本内"。

2.2 偏科现象严重,调控能力较差。在高中阶段,特别是到了高三阶段一些学生轻文重理的偏科现象仍比较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理科的试题没有弹性,有很高的透明度,其答案也是唯一的,学生做对这样的题目有强烈的成就感。而语文的题目恰恰相反,既有弹性,透明度也比较模糊,而且答案也并非是唯一的。有的学生煞费苦心地完成了作文,自我感觉还不错,但却因不切题意等原因而被教师"枪毙",导致"满盘皆输"。与其如此学语文"赔了夫人又折兵",还不如做效果"立竿见影"的理科题。学生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失去了调控文理科学习关系的能力,对语文愈发"敬而远之",把时间和精力几乎都用在了理科学习上,将语文中的"阅读与理解"这类"软作业"丢到一边去了。

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第10篇

关键词:高考语文 字形题 错别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7-0013-02

作者简介:孙丽群(1968―),女,辽宁盘锦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辽宁盘锦市盘山县高级中学教务处主任,辽宁省骨干教师,辽宁省新课改先进个人,辽宁省优秀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近年来,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取消了字形题。字形题的取消从根本上减轻了师生的负担,然而字形题的取消,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书写能力不作要求。比如,在考试说明的作文评分中出现了这样一条标准:“每一个错别字扣一分,重复不计,扣满五分为止。”把考查学生的字形掌握能力放到写作这种具体的语言应用中去,既实现了测试内容和学生实际使用情况的统一,又能反映出考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掌握能力。应该说,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并贯彻这一理念,那学生的书写能力就会有质的飞跃。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几年学生的识字率和书写能力在逐年下降,作文中的错别字越来越多。笔者曾在所任教城市的6所高中对100多位语文老师做过调查,95%的教师认为学生的书写能力明显下降。笔者在所任教学校高二年级的一次考试中做了一次抽样调查,随机抽取试卷180份,全卷没有错别字的仅4份,错别字6个(不计重复)以上的超过131份,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用十年的时间学习语文,却有半数不过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多元化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学生对母语的轻慢态度越来越严重,而外来语和网络用语对学生的语言认知和使用影响尤甚。

二、应试教育的功利追求

学生写错别字,与教学方法有关,更与教育指导思想有关。多年来,舆论没少抨击应试教育,但应试教育主宰着学生的命运、老师的待遇、学校的声誉,要想走出其控制可以说困难重重。事实上,包括家长在内,各方力量都在向考试“靠拢”。在高考取消字形题的考查后,错别字不过是个“副产品”,错多少也不会影响考试成绩。如此,谁会重视错别字问题?

三、高考作文扣分并没有引起师生的重视

对字形的考查虽然体现在作文中,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学生并不是每天都写作文,为了不写错别字,学生避重就轻,选最容易的词语入文,对此教师也无从要求。长此以往,学生的书写能力下降是自然的。高考作文的评分也很笼统,有限的时间、流水线式的阅卷方式本就有可能造成粗线条式的阅卷,学生很难知道自己作文的错别字扣了几分,不能形成指向性的评判,最终作文的错别字扣分成了一笔糊涂帐。因此,字形题考查的转向实质上并没有引起师生的重视。

四、社会对此现象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当前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非常严重,滥用繁体字、异体字、简化字,街头牌匾、建筑物名称、商标品牌、广告用语等也很不规范,而报纸、杂志、影视屏幕中错别字也频频出现。《咬文嚼字》杂志设有“追踪荧屏”栏目,专门刊登影视上的语文差错。仅2006年一年,《咬文嚼字》认定的3551条差错中就有2238条是影视节目中的,占总数的63%。

笔者认为,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就在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小,追求目标很明确,社会对其影响相对小一些。字形题的取消及师生对此的认识淡薄直接导致学生书写能力的下降,而其背后的应试教育和功利思想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写几个错别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己的母语缺乏敬畏之心。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很多高中教师认为,经过小学、初中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应该养成了良好的识字写字能力。其实不然。3000个常用汉字掌握起来并不容易,高中阶段需要继续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汉字的严谨态度。一切草率、忽视、游戏及功利心态都是错误的,要让学生明白他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他们有责任将汉字写好、用好。其次,要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在字形题没取消之前,大部分高中生还有查字典的习惯,但取消之后,很少有学生有意识地去查字典,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字典。所以,必须让学生抛弃功利之心,养成查字典的良好习惯。教师应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字典。第三,让学生养成阅读和积累的好习惯。书读多了,认识的字就多了;认识的字多了,理解能力就提高了。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规范书写汉字责无旁贷。首先,教师必须提高思想认识。不得不承认,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的下降,和教师的意识淡薄紧密相关。字形题取消后,教师从功利角度出发,放松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学生书写水平的下降。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板书要端正,用字要规范。第三,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教师可以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出发,可以从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记忆和使用文字。第四,加强检查和训练。字形题取消后,对字形题的训练已经大打折扣,甚至取消,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完全跟着高考指挥棒走,为考而教,要重拾字形题取消前的精神,为母语的纯洁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对高考字形题的考查方式进行深入思考

把书写放到作文中考查的初衷是好的,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但现在看来,并没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学生书写水平总体上在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即使高考作文不出现错别字,也不能说明学生书写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提高,更何况,错别字的现象目前看来已经非常严重。简单地取消字形题,不能不说有矫枉过正之嫌,如何在语文高考中有效地考查学生掌握和应用汉字的基本能力,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全面和深入的思考。事实上,有些语文教师已经对高考语文字形题的考查方式进行了很深入的思考。比如,从字形题本身的设置来进行改革:“看来用这种错误信息多的命题方式去考查错别字是不行的,语文老师用这种题型、这种方式去训练学生,自然也是得不偿失的。那高考是不是就不考字形题,学生就不用训练字形题呢?自然不是。因学生要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是高考语文大纲的要求,只是目前这种考查方式不利于学生正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因为每一道字形考试题里,设置的错别字较多,错误的信息越多对学生越不利。在试题里应该尽量减少错别字,尽可能让错误的信息越少越好。”[1]

综上所述,熟练掌握和正确应用汉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环节。而任由错别字泛滥,不仅影响到学生学识的积淀和今后的成长,而且不利于文化的传承。而辽宁取消高考语文字形题以来,事实证明,虽然减轻了师生负担,但却使错别字现象更为突出。显然,关于高考语文字形题,不能简单定存废,而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

第11篇

2009年,我省高考模式保持稳定,继续实行3+X,即语数外+文/理综合。其中,语数外三科由我省自主命题,文/理科综合使用教育部命制的全国卷。

专家预测,2009年高考,各科试卷难度总体不会有太大变化,局部学科略有调整。其中,数学卷将调控文科难度,英语卷阅读速度可能会有所提高。命题依旧体现“重基础、考能力”的命题思想,坚持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推荐:湖北省2009年高职统考只分三个科类

展望命题趋势纵谈备考策略

编者按:昨日,武汉市教科院公布2008年高考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该市语、数、外等9科教研员及部分高中骨干教师,评析了今年高考试题,展望了2009年我省高考命题趋势,并提出高考备考建议。

语文:试卷趋于成熟着重考察能力

试卷回顾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湖北卷),进一步彰显了高考语文湖北卷“重视基础,突出能力,注重人文性与审美性相融合”的命题风格,试卷趋于成熟。

第一大题语言知识和运用部分,选材限于常用的范围,较好地引导教学注重基础,题目难度不大,导向性好;第二大题紧扣时代关注环保,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时代与社会;第五大题阅读主观题的设置,表述到位,限制性好,极大地提高了命题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答题和教师阅卷。第六大题在原有题目特点上适度创新,拓展了应用题的形式和范围,使试卷呈现出不少新意,而该题也是将来高考最容易出新之处。

今年高考语文的理科平均分为98.84分(满分为150分),难度系数为0.66;文科平均分为94.26分,难度系数为0.63。作文的平均分为43.01分。

备考建议

搞好语文高考备考,首先要明确几个观点。

1.搞好语文基础备考

语文备考任务只分布在几个板块上:对常用字的音与形的精确识记,对常用词、成语、熟语的准确辨析,对常规标点符号和病句类型的准确辨析,读懂浅易文言文并完成相应的题型要求,读懂常规的科学文并完成相应的题型要求,读懂古典诗歌并完成相应的题型要求,读懂文学作品并完成相应的题型要求,读懂题目的要求并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这些构成了高考语文的主体内容。没有庞杂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复杂的变化形式。只有几个核心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这些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又依赖教学和备考的几个关键环节。

2.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

经过多年的改革,高考语文命题已经完全而彻底地转移到对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查上。

高考语文体系中也有知识和方法,但这些知识和方法对提高备考效率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有些甚至还起副作用。单纯的语言知识(语法知识、语用知识)、修辞知识、阅读鉴赏知识、写作知识都不可能成为高考语文的直接考查对象,同时,孤立地学习这些知识是无法形成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

在高三语文极为有限的备考时间里,大量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的讲解充斥课堂,挤占了宝贵的备考时间,而真正需要时间形成的能力与素养无法落实。高考语文考查的直接目标是能力和素养,非知识、方法。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必须有大量的时间和活动是直接针对能力的训练,这如同体育项目,长期的训练是第一位的,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的讲解要以训练为前提。

数学:关注新增内容训练规范答题

2008年高考数学理科卷难度与2006年、2007年相当,重考查“数学推理”和“理性思维”;文科卷难度有所下降,减轻了文科生的心理负荷。

专家预测,明年高考,除全面、综合测试基础知识外,将重点考查新增内容。其中,重点考查主干内容,如函数、不等式、数列、直线与平面、圆锥、曲线。考查新增的内容:平面向量、概率与统计、极限与导数。此外,命题将调控文科难度,平衡文、理科试卷的难度差异。

失分分析

阅卷中发现,考生常见失分点即“拉分点”,恰恰是由于对基础知识理解不透,掌握不牢,运用不当造成的,也有考生的心理控制能力与答题习惯等原因。主要有:

1.“三基”掌握不到位。常用公式记得不准确;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不熟练。

2.运算能力低,缺少必要过程。

3.综合能力不强,运用能力较差。

4.时间分配不科学,前松后紧。

5.答题不规范,答题位置出错。

6.应变能力较弱,心理素质不强。

备考建议

1.抓主干知识,加强知识网络化和横向联系。

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技能。

2.平时多思考。

善于纵向探究思考,如知识点的延伸,题目结论的扩充等;逆向思考,如一题多变;多维思考,如一题多解等。在思考问题时,可以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

3.注重答题规范与细节。

①数学符号及语言表示、计算过程、逻辑推理要严谨,防止结果不化简,语言表达不规范等现象;②数学推理及计算过程要完整,应用题建模与还原过程要清晰,概率题要有公式及必要文字叙述等;③减少不必要的笔误,合理安排卷面结构。要记住:好的习惯有利于高考取得好成绩。

4.备典型例题和错题本。

5.重视非智力因素。

要注重意志品质、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注意答题策略:a.“六先六后”: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同后异、先小后大、先点后面、先高后低。b.审题要慢,解答要快。c.难题可缺步解答,也可以跳步解答。(武汉市教科院孔峰洪山高中张爱军)

英语:熟悉各种语境提高阅读速度

命题趋势

2008年高考英语试卷,武汉市理科生人均分为88.38分,比2007年上升6.98分,高于全省人均分2.80分;文科生人均分为77.13分,比2007年上升3.33分,高于全省人均分0.28分。武汉市文理科均分都有较大提高。全市最高得分文理科均为145分。分别出自武昌区和青山区。

2009年湖北省高考英语命题仍会遵循“稳定中求发展”的指导思想,即命题原则、题型结构不变,总体难度基本保持一致。其定性仍为“语言交际能力测试”,并将继续加大对此能力的考查力度。何谓“交际”?Communication(交际):Knowledge(知识)+Situation(情景),也就是说要在特定语境中考查语言运用能力,整套英语试卷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大小语境,此中考查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备考建议

1.练听力要会选择录音材料

要提高英语听力,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选择录音材料。既要听一些与考试要求接近的录音材料,注意语速不宜太慢。同时注意扩大范围,更好地利用资源,例如合适的英文歌曲乃至原版动画片或其他电影光碟等,都可以作为听力训练的材料。

2.平时阅读要注意速度

在平时训练中一定要注意坚持阅读速度要求。一般应保持在60wpm(每分钟词数)左右,按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毕业时甚至应该达到70-80wpm(以参考给时35分钟计,2009年“阅读理解”大题的读速要求达到69.3wpm)。

高考试卷的阅读材料中,出现生词完全正常,平时培养处理词汇的能力,考试中才能应对所出现的各种情况,也正是真实语言运用中所需要的一种能力。

3.多听多读提高写作能力“完成句子”和“书面表达”从不同层面涉及写作水平的考查。学习中应该注意:语言的输入决定语言输出,想要写出更为地道的英文,必须通过听读这类接受性的(receptive)语言活动来提高自己对于语言的感悟能力,即语言意识。只有通过与真实语言的充分接触,才能让自己获得一定的鉴赏眼力,对于英语语篇材料中的篇章结构以及词汇语句表达中的多样性、连贯性、准确性和得体性,学会观察品味而后模仿,进而获得运用英语自如进行表达的能力。(武汉市教科院沈启智肖启)

物理:考纲不会大变培养多种能力

试卷回顾

2008年理综物理试卷难度系数为0.437,难度略大,湖北省考生人均分为52.49分,武汉市人均分为53.29分。考生对很多试题感觉似曾相识,但是命题者对每道试题的编制都深思熟虑,以能力立意,推陈出新,在考生原来比较熟悉的模型中,进行知识点的的重组和变形,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学生。一些学得比较死的学生,就很容易失分。

备考建议

1.研习考试大纲,把握备考方向。

与2007年的考试大纲相比,物理学科2008年高考大纲没有做任何实质性的修订,预计2009年考试大纲物理部分不会有大的变化,目前可以根据2008年考试大纲进行复习。

2.全面夯实基础,突出主干内容。

在物理复习中,夯实基础至关重要。考试大纲规定了物理试卷中易、中、难试题的占分比例控制在3:5:2左右,一般年份高考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试题占到80%,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应立足本学科,全面复习,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对“双基”的理解与灵活应用,不要一味地去解难题、偏题、怪题。

3.知识方法并重,逐步提升能力。

中学物理的知识内容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研究方法、物理模型、规律的表达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对比分析,区别不同点,掌握共同点,以期提高学生能力。

中学物理思维方法有隔离法与整体法、联想与类比法、等效法、理想模型法、图像法、合成与分解法、逆向思维法、假设法、微元法、极限法、对称法、外推法、数学(函数、几何、归纳、数列、极值)方法等。

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重点考查能力和素质,除了考查五种学科能力以外,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看图识表能力、建模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在能力提升方面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突出主干知识,寻找提高能力的支撑点;强化思维训练,寻找触类旁通的链接点;精选能力型试题,寻找提高能力的切入点。

重视实验复习,寻找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和科技,寻找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着眼点。(武汉市教科院陈继明市49中陈锋)

生物:卷面书写减少联系社会热点

试卷回顾

今年全国理综卷Ⅰ生物部分和2007年相比,难度有所下降。而卷Ⅱ生物部分和2007年全国卷相比,难度有所上升。

与去年相比,填空式问题增多。如全国卷I2007年有20个空,今年增加到25个空;今年全国卷Ⅱ也设计了16空。这减少了答案字数,又增加了考生思考的时间,同时,也并未降低对学科语言表述能力的考查。

此外,卷I、卷Ⅱ均设置了一些陈述理由或原因的简答题,对逻辑推理、语言表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摒弃以往答案冗长,考生难以把握的论述题模式。而将非选择题的很多设问改为考生熟悉的填空题模式,采分点增多,每空的分值变小,降低考生错答的风险,考生文字书写量大大减少。

失分分析

1.教材外知识储备不足

如高考卷30题第Ⅱ问,难度适中,是关于生态的热点问题,与十七大精神以及绿色奥运理念相吻合。本题关于食物链的考查,对考生应该有一定的难度。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此外,本题还要求考生具备“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富集作用”等这些教材之外的知识储备。

2.审题产生歧义

如高考第31题考查生物育种,这一内容历来是生物高考的重头戏,多次出现在高考试卷中。部分考生对题目的要求产生歧义,从而出现错误的回答,这是本题对考生来讲较难的原因。(华师一附中魏威黎昌林武汉市教科院付燕)

地理:关注区域地理强化活学活用

今年高考,地理单科全省最高分为92分,武汉为90分;全省均分为39.14分,武汉均分为37.57分。试题整体难度明显高于去年。

与去年相比,试卷的题型、分值不变,但题量减少,地理学科内综合题由2题减少到1题,综合题“踩”分点分值变大,选择题部分“串题”突出。单题分值提高,对区域知识、自然地理规律、自然地理原理的运用考查有所上升。

失分分析

从阅卷情况来看,主要失分原因是答题中非智力因素影响过大,导致考试丢掉了很多不应该丢的分。

1.审题不严,答题不规范。

2.迁移能力差,逆向思维能力不足。

如第36题(3),若考三角洲形成的条件,考生能熟练地回答。但考没有形成的原因,许多考生就不知从何说起,得分不高。

3.空间定位能力差。

4.答案要点残缺。

备考建议

1.注重基础整合主干知识

高考不回避已考知识,某些考点的重复率极高,如时间的计算、气候类型判断一直都在考。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高考命题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变,不回避已考过的内容。

2.重区域地理强化读图能力

近年来,区域地理一直是高考文综试题命题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复习呢?专家建议:首先,进行区域定位训练。其次,进行区域地图的训练。第三,进行区域对比训练。

3.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由于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因此,复习内容也应以能力立意,学好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关注地理热点活用基础知识

热点问题发生地的相关地理问题,往往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问题等。但对地理热点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角点都在课本。

在跨学科综合上,高三复习不必做过多文章,而应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因为文综试题仍以“拼盘”为主,力戒过多、过早地灌输所谓的综合知识。

(武汉市教科院余克四)

历史:关注社会热点提高综合能力

今年高考,文综历史全省最高分为77分,平均分为41.82分。选择题12道共48分,学科内综合题一道32分,学科间综合题一道20分。

试题坚持学科内综合为主,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强调学科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

今年,历史试题的选材主要有文字与表格、地图、图片等形式。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不依据教科书的重点,采取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脱离教材考”是在向新课程过渡期间,高考的一个重要策略。以材料呈现、创新考试情景、注重能力考查、重视考试本身的思想教育作用,是近年高考题的共同特点,这种命题形式日趋成熟,将会在未来的高考中反复出现。

失分分析

依考生的阅卷得分情况,反映备考中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2.学科基本能力培养有欠缺。一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差,找不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二是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高考试题设问的角度,大多是教材中没有涉及的,但解答问题,依托的知识却是教材中的。三是概括归纳、分析评价问题的思维能力差。四是审题不能有效地抓住问题中的关键内容词、条件限制词。

备考建议

1.近年来,“脱离教材考”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考查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好像读了教科书、背了教科书对提高成绩没有多大帮助。这是片面的看法和想法。须知能力脱离知识是不存在的。只有准确记忆了重大史实、重要制度、历史阶段特征,才能正确回答这种倾向下的历史试题。

2.重视阅读提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迁移能力训练,切忌漫无目的地搜寻材料进行所谓“适应性”训练。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指望“碰彩性”抓到与高考一样的材料和命题立意是不可能的,会陷入更大的困境。

3.规范答题。平时练习时,要严格按答题纸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作答,特别是不要超出答题区域;要对应好答案与设问的顺序,以防颠倒错位。形式上要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

(新洲区教研室刘汝明武汉市教科院曹松林)

化学:培养发散思维减少无谓失分

稳定是高考化学命题的一个特点。包括试题难度、内容要求、试题结构等估计都会保持相对稳定,可能不会有大的变化。尤其在今年理综化学难度稍大的情况下,估计2009年的化学试题难度不大可能超过2008年。

命题将会逐步与课程改革接轨,要注意研究在新课程下的高考命题方向和模式。开放性试题是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反响很好,虽然今年体现不充分,但估计会继承和发扬。

学科内综合是近几年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根据目前形势估计会继承和发扬。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也是化学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方面的教学力度。

化学计算是化学命题的组成部分,但新课程中要求有所降低,因此高考主要以基本计算为主,要重视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学不能盲目地要求过高。

失分分析

全卷均分为59.4分。难度系数约为0.55,比去年稍难。考生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和典型错误主要有:(1)基础知识有缺陷。如选择题失分较高,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错误仍较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等等。(2)知识体系不够完整。不少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综合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能力)较弱,思维的严密性、完整性有欠缺,考虑问题不够全面,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经常出现。(3)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较严重。(4)在规范答题方面失分较多。(5)不重视教材。

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抓主干,注重基础性。

高考复习备考一定要降低重心,淡化“热点”,立足基础,回归教材,抓主干知识,对考纲规定的每个知识点都要认真落实,把握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形成坚实的知识体系。

2.剖析真题找规律,注重规律性。

高考年年考,试题年年新,但在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宗旨是相同的。注意研究近几年的高考新课程理综试题化学部分的命题趋势,尤其是要研究2004—2008年高考非课改理综十套试题中的化学试题,归纳和总结其中的规律,对于把握命题规律是很有意义的。

3.精选考题强化练,注重代表性。

适当进行专项训练和配套练习能有效提高学科能力。训练中应注意二点:一是精心选题,高度重视高考题的研究。二是重视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分析过程,归纳方法,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力求举一反三和举三归一,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武汉市教科院蔡玺祥省实验中学韩高义武汉六中刘炜)

政治:整合基础知识锻炼审题解题

今年高考,全省政治最高分为84分,武汉最高分为82分。全省均分为52.26分,武汉为51.12分。试题关注社会,注重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知识的整合、拓展与应用。非选择题首次出现“举例说明”类的开放性设问,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审题能力。

失分分析

从阅卷情况来看,主要失分点有:

1.基础知识欠缺。这是最主要的问题,在大多数试题中都有体现。

2.审题能力欠缺。如第26题。

3.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差。如第25、31题。

4.审题意识不强,答题方向错误,知识范围把握不准,堆砌知识点,填充卷面,材料分析不够或不知所云。

5.表述不规范,缺乏条理性、逻辑性,错别字多、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

备考建议

1.第一轮复习时,要以基础理论为主线,整合知识专题。基础主干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及其相互联系。基础主干知识所占比重很小,却构成了学科的骨骼,这部分知识必然成为高考重点。

2.第二轮复习时,以时政热点为主线展开,整合课本知识与时政知识为目标。首先,对时政热点的复习,要突出重点,反对漫天撒网,平均用力。其次,坚持“实际联系理论”,重点培养知识运用能力。

3.提高审题技巧和解题能力。

审题时,首先要略览全题,明确主题,把握命题思想。其次,审读设问,明确范围,把握答题方向。

提高解题能力,即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12篇

古人有文无定“法”之说,但并不等于说文无“法”。也就是说,高考作文应该有一套独特的写作之“法”,是有“法”可循的。其实,高考作文不管用哪种命题题型,都只不过是题型变化而已,最终的写作能力考查和选拔目标都是不变的。所以,探讨命题规律,总结写作窍门,这些都是作为备考的我们必须要做的。我比较赞同徐飙老师的《我的非教育写作观》一文提出的观点,即我们可以把写作分为教育写作和非教育写作,那么学生的高考作文写作就属于教育写作。起码来说,学生的写作大多都是为应考而作,这也是千百年来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原始、最有效的手段。

按照多年的备考经验,我将高考作文写作的内容划分为三个大类别。

[作者简介] 张宇,教育部“十二五”课题组高考作文研究专家,河南省高考语文评卷组专家组成员,中学名师,中国语文教育协会会员,市模范班主任,从事高考语文教学与研究16年。其高考作文课题――“高考写作热点问题教学策略研究”获教育部课题组表彰,参与教育部课题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参与编写高考语文书籍8部。

1 和乃万事万物之本

和,有相安、谐调以及平静之意。我们这里所说的“和”,主要包括人与客观世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国家与国家等诸方面的和谐关系。“和”这一话题涉及许多方面,例如,和谐、和平、祥和、和蔼、和美、和睦、温和、和气、和悦、和煦、和约、和议、和顺、和畅 、和好、和缓、和会、和解、和局 、和乐 、和暖、和洽、和善、和婉、和衷共济、温和清朗、温和美好、惠风和畅、和蔼可亲、和风细雨、和颜悦色等等。

高考作文试题中体现“和”这一话题并非偶然,因为不管哪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和”就谈不上自由,更谈不上发展。所以,“和”这一话题是高考关注的,是社会发展应关注的,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要关注的。可见,2011年高考江西卷作文中引用孟子的“君子三乐”之论让考生探讨“和”这一主题就并非偶然了。古人注重“和”,今人更应注重“和”,“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家庭之“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自然人际之“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国之“和”。无论作文题目的客体怎样变,主体情感是不变的。你可以把客体换成“旧书”“镜子”“国家巨大政治经济成就”“假苹果”这些具体的物象,还可以换成“寓言故事”“名言名句”“漫画”“哲理学说”等抽象客体,主体的爱国爱家的“和”之情永远不变。

【高考真题归类解析】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与你为邻”,是一道典型的写人际关系方面的题目,当然这道题目中“你”涉及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另外,题目背后也隐含着“与你为邻”的另外一个对象是“写作者本人”。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告诉考生,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这就涉及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材料取自孟子关于“君子三乐”之论述,是典型的把和谐具体化的作文。一乐为和谐中的和睦,二乐为和谐中的和洽,三乐为和谐中的和弦。

……

2 人乃茫茫宇宙之尊

不管是以人为本的提出,还是人文、人本思想在历史中的巨大作用的体现,都足以证明人类这一地球的主人在整个地球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一切的事物与人发生关系之后才是活生生的精彩生活的体现。人有情感、心理、意志、思维等内在因素,有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因素,也有教育、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现实、未来、科技等外在因素。人的发展,人与自然的斗争,人的道德、幸福指数、喜怒哀乐等因素都可作为命题的范畴。“人”涉及的话题很多,例如人才、人品、人性、人权、人文、人山人海、人各有志、人迹罕至、人情世故、人满为患等等。

联系到高考作文层面,“人”这个话题并不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并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空洞的。人本身有具体、有抽象的理解。作文应以主体――人为中心去命题、去创作。从重视客观载体到重视人的情感体验,正是作文变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归根结底,一切客体只不过是作文命题人拿来考量主体的载体罢了,最终还要归结到主体――人对客体的理解与看法上,即怎样达到人与客体的和谐上。在这里,作文命题与写作中的人则具体指写作者这一主体,如果这道作文试题主要涉及考生的自身成长问题等,那么我们就说这道作文题是倾向于“主体”的作文试题,如果这道作文试题是倾向于“客体”在主体感知中的地位,我们就说这道作文题是倾向于“客体”的作文试题。当然,一切文章都是写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文章。只不过这个关系有些人能理得顺畅些或者有条理些,有些人理得就不那么顺畅、不那么有条理了。

再具体些说,比如,某一道作文试题考查的是考生本身的人品、人格、情感趋向、人生感悟、人生成长这些问题,也就是说考生本人倾向自我一类的作文,我们则把它定位为“主体”式作文。比如,我的童年,我的幸福,我的诚信价值观,我的人生画卷,我的职责,我的奋斗等等,这类文章我们说是倾向于考生内心深处的灵魂触动性的东西。

【高考真题归类解析】

2010年江西高考作文题 “找回童年”,直接涉及社会中一类特殊的人群――考生自己。要找回童年,作者就要对自己的童年有所忆,有所感。童年不单单是童年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之类的,但是,找回的方法、理由等问题也是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010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 “幸福是 ”,给考生留下了自由创造标题的空间。幸福的可感性离不开考生,离不开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生,所以,这道试题也是把命题的目光投向了考生本人,这也是高考作文近几年“向内转”的具体体现。

2011年高考江苏卷 “拒绝平庸”这一命题作文紧紧扣住了“人的性格和意志”这一内涵,深刻挖掘自身的价值,培养人的高尚品性是命题的主旨所在。

2011年高考重庆卷的“情有独钟”话题是典型的“人之情”话题。

2011年高考四川卷的作文题 “总有一种期待”,题涉及人的期待心情,是一个心理学话题,更是一种人文情感话题。

……

不难看出,这些都是涉及考生本人的话题,直接让考生去体验,让考生用自己的眼观察世界,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考生为本的理念,是大势所趋。

3 客乃人类生命依存

客在这里指“客体”,也指除人之外的一切客观事物。笼统地说,它可以是天、地,以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也即整个客观世界。物象、自然规律、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世界气候、就业环境、就业条件、生活条件、生存条件、公共设施等一系列话题都可作为客观世界的客体进入考生的视野,走进考生的高考作文写作之中。

这里所说的客体,一方面,从命题人的角度讲,命题人选择某类素材中的具体物象就是命题人考查考生能力的切入点,也可能是迷惑考生的障眼物。另一方面,从考生写作的角度讲,考生应抓取命题人设置的具体物象这一客体,去理解、感知命题人要求考生怎么想、怎么写才是符合命题人的要求的。由此看来,这里有一点像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一样,这一切似乎都应该豁然开朗了。

比如,2011年新课标高考作文试题,命题人提供“祖国的发展变化”这一抽象又具体可感的客体,让考生去写对客体的感受,而不是考生自己本身的变化、本身的性格特征、本身的情感历程等,可见这一道作文试题是倾向于“客体”感悟的作文。像这样的作文试题,在作文中主体情感就不能体现太多,甚至不能直接体现出。

可见,对客体的关注与感知,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命题方式。

【高考真题归类解析】

201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星空”和“大地”都是考生所要面对的客体。这两种客体既可以是具体的物象,也可以是“理想”与“现实”的两种概念的交织。考生不管从具体下笔还是从抽象入手,必须对客体――“星空”和“大地”有深刻理解,才可能写出符合要求的精彩文章。

2010年高考天津卷的作文试题“我生活的世界”,是一道把“主体――我”和“客体――生活的世界”融合得最好的一道作文试题。它给考生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这个客观的世界不是离开人的世界,是“我”真切感受的活生生的世界。

2011年高考山东卷的“这世界需要你”这一命题作文,把“客体――世界”与“主体――你”之间的关系作为写作命题的重心,可谓纲举目张,条清理晰。

2011年江西卷小作文是将鲁迅先生的画像作为“客体”让考生去感知,将“人物”作为客体是这一作文的典型特色。

2011年浙江高考卷的作文题 “我的时间”,与安徽卷的“流逝的时间”十分相似,而“我的时间”更具体突出了“主体――我”和“客体――时间”之间的关系。

2011年高考广东卷“回到原点”,“原点”是一个典型的“客体”,前面加上“回到”一词,将“主体”与原点之间联系起来。当然“主体”可以是“人”(主要指人),也可以指人之外的“生命体”。由此看来,弄清楚主客体之间关系命题是命题者的最终意图。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则是一道典型的“主体”(即考生)对 “中国的六条巨大变化”这一大大的“客体”的具体感知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