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应急避险

应急避险

时间:2023-05-31 09:0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应急避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应急避险

第1篇

__村四组__寺地灾点属于滑坡,长约200米,宽90米,前缘厚达15米,裂缝为20公分,体积万余立方米,该灾害点为小型浅层岩质顺层滑坡,上面烂泥,下面泥夹石,一年四季都在滑动,危害程度属中等。影响5户村民共计房屋17间、人员20人、牲畜5头猪,约40万的经济损失。

5月25日上午,__乡在该乡__村四组县级地质灾害点开展应急避险演练活动,乡民兵应急小分队、乡卫生院、所辖行政村两委干部、监测员及灾害点群众共60余人参加演练。

此次演练现场设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应急抢险组、医疗救护组、监测预警组、治安防范组、后勤保障等6个工作组。演练命令下达之后,随着警报锣声响起,演练拉开序幕。“广大村民注意了,本村地质灾害点已出现险情,请大家赶快离开……”监测员敲锣提醒村民撤离。指挥部接到警报后,立即指挥治安防范组迅速赶到村口封锁公路,应急抢险组工作人员冲进村庄,分别进入农户家中,疏导村民撤离现场,对一些年纪大的村民和小孩,应急队员就扶、背村民逃离,在规定时间内将所有群众全部疏散转移到指定的临时安置点。在临时安置地点,医疗救护人员对撤离的受伤群众实施紧急救治。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有序,组织有力,预警与响应快速,达到预期目标,演练圆满成功。

演习结束后,乡长作了总结。他指出,只有常抓不懈、扎实有效的工作,并将防灾责任、防灾措施落实到实处,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才能确保全乡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要求乡村干部要全面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切实把地质灾防责任落实到一线和具体人员,建立完善地质灾害联动预防机制,扎实开展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强化应急值守和督查工作,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一)加强培训,提高水平。为确保这次应急演练成功,切实体现统一指挥、迅速、高效和相关部门协调的一体性,提前召开了协调会议。会议内容是:(1)介绍演练工作方案;(2)向当地群众讲解掌握地质灾害前兆、监测方法、报警方式、撤离路线等有关知识;(3)讨论演练方案实施的有关问题,征求参会人员意见,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群测群防意识。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乡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和演练总指挥;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和现场总指挥;全体乡机关干部、__村干部和乡应急队、卫生院为小组成员应急演练工作组,并明确了各组工作职责,各司其责。

(三)周密细致认真总结。1.总结推广经验和做法。演练工作结束后,领导组召开总结工作会,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针对演练工作方案在演练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疏忽和不足,需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工作方案。2.将应急避险演练过程在乡村干部大会上组织学习、推广经验。3.定期不定期开展组织地质灾害点群众再学习、再提高。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演练,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落实人员、经费,保障了应急避险演练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体制建设模版,建立完善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运行。

(一)部分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了解太少,缺乏一定的地质灾害自我识别、自我监测、自我预报、自我防范、自我应急、自我救治的能力。

(二)部分群众对应急避险演练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互相配合不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

(三)演练方案设想不到位,有待于更进一步完善和添置措施。

第2篇

一、演练目的

安全教育是我局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通过“防震逃生”安全常识的普及和演练,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局应急机制,熟悉《预案》程序,明确职责要求;另一方面是不断增强全局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提高职工应对各种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各种突发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指挥机构

成立县城区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指挥部

三、参演人员

由各部(室)、中心等机关人员组成,参演总人数约30余人。

四、演练地点

县邮政局办公楼大院

五、演练时间

2014年5月12日上午9时整至9时15分。

六、演练内容

防震避险常识普及,人员安全有序疏散,地震现场冷静指挥,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七、演习步骤

1、听到“地震警报”时,参演人员果断就近避险一分钟(至9时01分)。

2、主震发生1分钟(至9时01分)后(即“地震警报”声响结束),参演人员按规定线路有序撤离。

3、到达局办公楼大院后,由各部(室)、中心主任迅速清点人数,向总指挥报告安全撤离人数、失散人员和其他有关情况。

4、9时15分,听到鸣响“解除警报”一分钟后,演练结束。

5、由总指挥在局办公楼大院对演练情况进行现场总结,及时发现和纠正在演练中出现的问题。

八、演练要求

1、注意事项

(1)发生地震要冷静应对、有效避险、服从指挥、有序疏散。

(2)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3)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4)按规定线路疏散。

(5)严密组织,认真对待,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

2、避险要领

(1)上班时发生地震要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办公桌下。

(2)在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3、具体要求

(1)各部门要强化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克服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真抓实干,确保防灾减灾教育和演练工作落到实处。

(3)演练形式多样化。各邮政所可以参照本方案组织本所员工进行演练。

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一、应急避险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对于安全以及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单调,提升不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传授效果不好,直接导致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不足,意外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如何改变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需从课程的特征入手,注重操作实践,同时还需要一些技巧和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危险的状况下,化险为夷,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应急避险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然而现实生活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精力和心思全都用在文化课程的教育上,忽略了对于安全的教育,即使有的学校有相关的教育课程,大多也流于形式。新课改明确要求安全教育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并将其归类于体育教学课程中,赋予体育课新的教学职能,从身体健康教育迈向了身心健康的新台阶,两者相辅相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二、如何培养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1.构建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单靠学校一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要加强社会家庭教育的力度。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宣传三者相辅相成,构成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上的资源大力发展对于应急避险能力的宣传与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危险意识和避险能力,增强其安全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作为培养安全意识的前沿阵地,作用尤其关键,社会作为宣传的媒介,唯有三者共同努力,相互融合才能促进学生自然形成应急避险意识,为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及避险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2.体育课程教学要实事求是,加强实践性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技能教授给学生,比如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应急实践,结合体育教学中的一些体育技能如奔跑、跳跃等,进行有效躲避。日常的体育教学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运动项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跑步、球类运动等。大多数需要特定的环境,不具有代表性质,难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性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引导学生,组织更多的体育比赛项目,培养学生坚强自信、不屈不挠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

3.改进教学模式,融入网络教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体育教学的缺点也显现出来,其优点在于拥有很强的实用性,缺点在于对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应该在传统体育教学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与网络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课外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课堂与网络以及活动三者相辅相成,形成立体式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课堂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加强课外活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应急避险能力,学会如何在实际活动中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最后,采用网络教学,强化对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

4.建立健全应急避险的专业课堂

应急避险能力要从小抓起,从点点滴滴积累,因此,小学的相关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由于其在体育课程中来体现,所以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并引导学生对于危机和危险有感性的认知能力。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征进行有差异性、层次性的教学。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指导学生如何预防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危险以及避险的方式和技巧,如防止迷路、防火、防盗、防电等。将每种危险的避险技能以及救护知识传授给学生,多开展类似活动,丰富教学内容,譬如开展如何使用灭火器的消防演习等,了解灭火的常识与方法,以及面对火灾时所需要做的应急避险措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与避险能力,实现素质全面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应急避险能力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相关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可以借鉴一些国外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帮助我们完成体育教学的改革。让每个学生拥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一定的应急避险能力,为完成这个教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4篇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避险培训机制,及时、有序、高效、妥善的处置安全生产突发事件,使职工掌握应急避险知识,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我矿安全稳定。

2、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律以及本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急救援演习计划》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培训计划。

3、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预防减少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矿领导班子统一领导下,实行分战线、区队、班组进行培训,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各司其责。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急培训体系。

(3)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充分发挥领导、专兼职教师的作用,做好事故应急知识培训工作。

4、培训领导机构成员

(1)矿领导应急避险知识培训领导小组 组 长:代卫 成 员:李时军

5、培训职责

领导小组职责:负责矿井应急避险活动全程组织领导,审批决定矿井事故应急避险培训的重大事项。

(1)矿领导全面协调培训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2)矿安检科、机电科、生产科为培训的责任科室,安检科为培训 工作事宜的主体科室。与培训有关的所有机构、组织事宜统一受矿安检科领导。安检科对培训组织牵头。安检科、生产科、机电科执行培训的具体事宜。培训领导成员协调全矿的培训工作。

定期对全矿职工进行岗位应知应会、自救互救、安全防护等应急避险安全教育,以增强灾难发生时职工的逃生几率。

此外,应急演练的参战单位要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每周都要组织全体员工学习相关的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知识、本岗位职责,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

(1)安检科根据矿领导要求组织编制各类专业应急人员、企业员工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同时,对应急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内容包括:

(a)培训时间 (b)培训内容 (c)培训师资 (d)培训人员 (e)培训效果 (f)培训考核记录等

(2)各科室队组是应急避险培训学习的主体,处队长为第一负责人,负责总体组适合指挥协调,确保培训内容和培训覆盖面的实施落实。

(3)培训工作人员、培训专兼职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认真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完成培训任务。

(4)矿井应急救援领导、科室、区队主要负责人作为兼职教师要对矿党委负责,做好培训授课工作。

(5)各单位在矿井培训的基础上,鼓励职工广泛开展对安全事故的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常识的宣传教育,利用周一安全活动日,业务理论学习日,安全学习“三个一”活动形式,组织本单位职工进行集中培训,各战线、科室、区队、班组负责人负责,分科室、区队、班组排定课程表,单位负责人要亲自授课,对职工进行集中强化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应急应变能力,提高救援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6、奖励和责任

对在应急知识培训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在工作中不认真履行职责,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要依据培训工作规给予负责人行政处分。

第5篇

一、地震应急避险疏散的组织保障

(一)、成立紧急避险疏散演练领导小组

组长: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

副组长: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

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

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纪检组长

成员:局各部室负责人,及防空警报器管理人员、等同志为成员。

(二)、领导小组责职分工

1、组长:负责全局紧急避险疏散演练的总协调、总指挥。

2、副组长:,负责指挥监督防空警报器管理人员按县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指挥部统一部署,按时拉响震情警报。

3、副组长:,负责震后被压埋人员自救互救演练。

4、副组长:,负责协调全局各部室人员的有序疏散。

5、成员:各部室负责人负责组织本部门人员按指定时间、线路有序进行疏散。

二、紧急避险疏散演练的要求

(一)紧急疏散线路

由广电大楼前门出----经----至心工商银行门口集中。

(二)演练程序

1、局演练领导小组成员集中:5月12日上午8时50分00秒,组长,副组长,各部室负责人,在演练指挥中心三楼局长办公室集中。

2、模拟地震发生时间:5月12日上午9时00分00秒。

3、震情警报拉响:9时01分00秒,我局防空警报器管理人员、负责配合全县的地震应急演练,按要求拉响安装在我局的防空警报器。

4、地震警报拉响的同时,全局干部职工果断就近避险一分钟(至9时02分00秒)。

(1)、地震发生后,全局人员必须沉着冷静、果断快速避险,切忌惊慌失措、争先恐后往外挤。

(2)、室内避震时要迅速关闭电源,尔后在室内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脚等牢固物,保护头、颈部、眼睛,掩住口鼻。

5、主震发生1分钟(至9时02分00秒)结束后,迅速组织参演干部职工按规定线路有序撤离。

(1)、撤离时不能争先恐后一窝蜂往室外乱拥乱挤,要与外墙和窗户保持一定距离,继续保护头部,以防砸伤。

(2)、撤离时要按楼层从低到高,按过道从里(楼梯口)到外,按顺序撤离。

(3)、下楼时各楼人员成两路纵队下楼,以免碰撞、拥挤、摔跌、踩踏,撤出建筑物后不要东奔西走,排纵队按路线到达指定地点。

6、到达指定集中地点后,各部室负责人迅速清点人数,向单位总指挥报告。

7、演练结束后,由局应急演练总指挥对我局演练情况进行现场总结。

第6篇

一、成立地质灾害避险应急搬迁安置工作小组

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县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敬东明为组长,国土资源局局长尼郎为副组长,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和科技局等为成员单位组成的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应急搬迁安置工作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陈渠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相关工作。

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作要求

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搬迁户应以搬迁紧迫程度和较迫的村民为主,严格按照受地质灾害威胁情况分轻重缓急逐渐落实搬迁安置,遵循村民自愿搬迁的原则,逐户落实,必须严格按照批准后的年度实施方案进行,不弄虚作假,要实事求是,对违反规定进行搬迁的,不验收不给予经济补助和政策扶持,一切后果由自行组织实施方案的单位负责,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三、2015年防灾避险搬迁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1、广泛宣传。通过广泛宣传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严重后果,让受灾害的群众明白此次避险搬迁安置工作的重要意义,形成广泛的思想共识,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

①洛须镇人民政府、虾扎镇人民政府、呷依乡人民政府、奔达乡人民政府、真达乡人民政府、温波乡人民政府、瓦须乡人民政府、组织召开一次乡镇、村干部和灾害区域村民参加动员大会,做好思想工作。

②洛须镇人民政府、虾扎镇人民政府、呷依乡人民政府、奔达乡人民政府、真达乡人民政府、温波乡人民政府、瓦须乡人民政府组织人员再次排查,逐户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做好危险区域内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每户有一份明白卡。

③洛须镇人民政府、虾扎镇人民政府、呷依乡人民政府、真达乡人民政府、温波乡人民政府、瓦须乡人民政府根据本实施方案编制宣传资料,向需避险搬迁的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3、避险搬迁安置地点。我县洛须镇、虾扎镇、呷依乡、奔达乡满真寺、真达乡洞古村、麻达村、温波乡、瓦须乡四村结合当地情况,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纳入当地相关规划建设。

4、实施工作程序。拟避险搬迁户书面申请交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县国土资源局逐户审查合格后下达指标—各乡人民政府与搬迁户签订协议—各乡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县级相关部门会同乡人民政府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一次性发放补助资金到搬迁户。

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考核工作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作,纳入县政府对相关部门考核目标内容,今年安排84户的应急搬迁安置;应于2015年10月30日前完成后报上级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验收。

第7篇

本文从城市公园防灾避难改造设计的角度,分析了公园在防灾避难改造中的改造原则与设计依据,并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公园防灾避难改造项目建设的意见与对策,期望引起更多的学者和社会的关注,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防灾体系建设水平。

【关键词】城市公园;防灾避难;改造设计;莲花池公园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迅猛增长,环境污染、交通事故、人口拥挤、城市噪音和地质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城市灾害也随之而来,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37万人受伤,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在灾时,当地众多的公园、绿地、学校操场以及体育场等空旷场地为灾民安置提供了良好的防灾避险空间。

研究表明,在现代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城市灾难中,绿地发挥了重要防灾减灾作用1。因此在城市综合防灾避难体系中,城市公园及绿地系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1. 国内外对城市公园防灾改造设计的现有研究

1.1 国外

1.1.1 日本

在城市防灾公园的建设方面,国际上已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就是在地震频发的日本。1923年日本发生了关东大地震,伤亡惨重,但是在这场大灾害中,城市的绿地、广场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在灭火和阻止火势蔓延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时占东京人口70%左右的市民都因及时逃到这些公共场所避难而得以幸存2。

从1956年起,日本相继出台并修改了有关防灾公园的法律《城市公园法》、《城市绿地保全法》、《紧急建设防灾绿地计划》、《城市公园法实施令》、《防灾公园计划和设计指导方针》等,就防灾公园的定义、功能、设置标准及有关设施等作了详细规定3。

1.1.2 美国

在西方城市化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里,城防灾绿地对生态的调节作用早有体现。1871年,芝加哥发生大火,因木制建筑在市区中较为集中,导致火势蔓延极快,10万余人无家可归。在随后的灾后重建过程中,美国开始考虑以开敞的绿地空间分隔原本连成片的市区的方式建造公园系统,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指导。

2001年,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美国政府为强化整体防卫,积极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其中包括把绿地公园与灾时避难相结合的计划,进一步明确防灾公园是灾难发生时民避难的重要场所4。

1.2 国内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学者发现唐山的城市园林绿地在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城市绿地的抗震思路得以提出5。2001年10月16日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市实施办法》,2002年10月17日通过的《北京市公园条例》第二条规定:“公园具备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游览观赏、休息娱乐和防灾避险等功能。”在2003年7月1日第11次建设部常务会议讨论通过、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中,第九条规定制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包括市、区级避震通道及避震疏散场地(如绿地、广场等)和避难中心的设置与人员疏散的措施6。

北京市在2003年10月建成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这是北京第一个具备应急避难功能的城市公园,并随后在城区乃至更大的范围内开始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目的保证市民在十分钟内就可到达。近年来,在逐步强化与重视城市绿地空间防灾功能的基础上,天津、上海、南京等各大城市也开始大规模建设城市防灾公园。

2. 城市公园防灾避难改造原则与设计依据

为能在灾时提供给受灾群众良好的避灾环境,北京市防震抗震工作领导小组文件(京震防[2008]1号)中提出,“要抓紧落实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充分利用公园、绿地、体育场馆、学校操场等空旷地带增建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

2.1 改造原则

按照平灾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公园现有资源,增加应急避险功能的配套设施,发挥公园防灾避险的功能。

2.2 设计依据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412-2007;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

《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 14-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3. 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公园防灾避难改造项目建设

3.1 项目背景

为完善丰台区防灾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为广大民众提供(如:发生地震等突发事件)安全的避难场所,丰台区地震局委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园林一所,对丰台区莲花池公园,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中对I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为规划标准,对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规划建设提出改造方案。

3.2 公园现状

3.2.1 区位

莲花池公园地处丰台、海淀、宣武三区交汇处,东临西客站南广场,西临西三环路(六里桥至莲花桥路段),距天安门广场8公里。莲花池公园四周交通便利,新建小区林立,人口密集,东侧紧邻西客站,战略位置重要,适合进一步改造成为防灾避难场所示范点(如图1)。

图1 丰台区莲花池公园区位图

3.2.2 面积

公园总面积约为44.6公顷,为自然式山水园林,其中水面面积15公顷,陆地面积29.6公顷,绿化面积24.5公顷。

3.2.3 人口

公园周边以居住区和商业金融性质用地为主,距公园边界500m的范围内,约有20公顷的居住用地,且多为中高层建筑,容积率约为2,按照人均居住面积30计算,约有居民13300人;约有21公顷的商业金融用地,容积率约为3,按照人均办公面积15计算,约有工作人员42000人,在此范围内使用者共计约为55300人。

3.2.4 有利条件

公园附近有首航与物美等仓储超市,北京电力总医院等医疗设施,六里桥小学、太平桥第二小学、太平桥中学,西站南广场、西站北广场、莲花池长途客车站广场、西站公交汽车站广场和西站地上停车场等。可用篷宿区面积为:33730,有效篷宿区面积为:26950。

公园有3个主要出入口,主要出入口处均设有入口广场及停车场,停车场总面积约为7085。在东入口处有公园管理用房。公园内现有公共厕所3处,每处厕所有男厕蹲位7个,小便池6个,女厕蹲位11个。

3.3 改造方案(如图2)

根据相关规范及公园的有效避险面积,推算出公园可容纳避险人员17250人,基本可以满足周边500m半径内31%的人口在此避险,其余避险人员可由周边大型广场和学校用地承担。

图2 莲花池公园防灾避难改造方案示意图

3.3.1 防护隔离带

公园周边建立20m宽的防护隔离带,可利用公园周边道路及河道。

3.3.2 出入口

公园西侧、南侧和东侧各有一个主要出入口,并均设有入口广场,灾时可利用广场,作为避难人员疏散广场及临时物资堆放点。

3.3.3 应急篷宿区数量

根据公园现状道路及广场等场地划分,以公园内大面积湖泊为界,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大区,共8个小区。

3.3.4 应急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

利用公园内现有管理建筑内的部分房间和规划的应急指挥中心内的部分房间设置2处应急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点,灾时可放置相关设施,平时作为公园内管理用房或医务室使用,建筑符合GB18306-2001中规定的抗震要求。

3.3.5 应急供水设施

根据避险人员数量及篷宿区分布情况,共需设置67个饮水处以及171个取水龙头,根据公园现有条件,可设置18个固定应急取水点,平均分布在公园中,每个取水点可加装5个取水龙头,并可结合水处理装置,设置应急饮水处。灾时如固定设施无法满足,则采用供水装置加以补充。

在公园东门入口广场上设置一处800加仑的直饮水机,便于灾时直饮净水的供应,平时也可为公园游客进行正常使用。

新规划管线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包括将2012年2月通过《丰台区2011年区属公园绿化用水使用雨水和再生水改造工程(莲花池公园)》申报喷灌系统的中水管线作为应急消防水源,且没有重复建设项目。

3.3.6 应急供电设施

依托现有供电设施,用2台小型汽油发电机(10kw汽油发电机)作为应急供电设施,灾时如现有应急供电设施无法满足则采用应急供电车加以补充。

3.3.7 应急厕所

根据应急避险人员数量及公园内现有条件,灾时共需111个蹲位,除现有3处厕所54个蹲位外,增设固定应急厕所1处,约20个蹲位,其余采用临时厕所补充。

3.3.8 应急垃圾储运设施

根据篷宿区数量,共设置临时垃圾收集点8个,并在公园南入口停车场和公园北侧分别设置两处垃圾转运站作为应急垃圾储运站。

3.3.9 应急标志

在避难场所周边主干道、路口,以及公园内应急避难设施处设置应急标志牌,约114个,其中包括应急避险入口指示牌3个,应急避险设施指示牌69个,篷宿区方向指示牌39个,功能介绍图板3个。

3.3.10 应急消防设施

结合公园现有消防系统,并根据篷宿区分布,需设置21组应急消防设施,消防设施为灭火器,每组4个,在灾时统一由相关政府部门发放,必要时,可将公园内的景观水体,作为应急消防水源。

3.3.11 应急物资储备设施

利用公园内内规划应急指挥中心的部分房间作为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建筑符合GB18306-2001中规定的抗震要求;入口广场及停车场可作为灾时临时应急物资堆放点。

3.3.12 应急指挥中心

在公园内现有东门管理建筑用房南侧新建面积约为900一层平房作为应急指挥中心用房,建筑符合GB18306-2001中规定的抗震要求。

3.3.12.1 应急监控设施

利用公园内的监控设施。在现有设施损坏的前提下进行适当增设。

3.3.12.2 应急广播设施

新建无线广播设施,与应急通讯设施改造相结合。

3.3.12.3 应急照明设施

利用公园内现有太阳能照明设施,并在篷宿区周边进行适当的增设。

3.3.13 应急停车场

利用公园内现有停车场作为灾时应急停车场。

3.3.14 应急停机坪

可利用现有的东门入口广场西北角作为停机坪,面积约为2070。

3.3.15 人数统计设施

利用红外计数器对公园内避灾人员数量进行控制,以防止超出公园所能容纳的避灾人员极限。

4. 结语

在都市人不断的实践中,城市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系统逐步受到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广大公众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的公共防灾绿地规划主要还是停留在对原有城市公园及绿地进行防灾避难改造,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紧急避难的目的,但是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综合性防灾功能仍然缺乏整体性的考虑,相应降低了防灾功效。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在设计规划之初就充分考虑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进一步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宋欣/1986年生/女/北京人/硕士/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院园林一所助理工程师(北京100120)

1许浩.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

2林展鹏. 高密度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研究――以香港作为研究分析对象[J]. 中国园林, 2008(9):37-42.

3姜乃力. 日本城市防灾减灾的经验与启示――以城市防灾公园建设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04,13(4):46-50.

4夏季.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第8篇

【关键词】压风系统 矿山 紧急避险系统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矿山开采一般需设置安全避险的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六大系统”。其中,按照《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紧急避险系统建设规范》规定: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应建设完善紧急避险系统,并随井下生产系统的变化及时调整;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紧急避险应遵循“撤离优先,避险就近”的原则。

另外,按照《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紧急避险系统建设规范》规定: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应根据安全避险的实际需要,建设完善压风自救系统,压风自救系统可以与生产压风系统共用。也就是说要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设计合适的紧急避险系统和压风自救系统,本文以一实际生产情况来说明紧急避险系统和压风自救系统之间的关系。

一、工程概况

城郊镇隔应村皇山井萤石矿区位于邵武市区西南223°方位,直距约15Km的皇山井一带,行政上隶属邵武市城郊镇管辖。矿区有林业公路约7km至山口与邵武-泰宁公路相接,再行程约19km至邵武市城区,交通较方便。矿区属低山-丘陵区,最高海拔标高+690m,最低标高+400m,相对高差290m。区内地形切割强烈,山势陡峻,一般自然坡度35-40°,局部45-50°。矿山I号矿体已建有400m、371m、323m中段巷道;II号矿体480m中段。其中400m巷道已延伸至II号矿体480m中段下部。矿山的供电系统已经形成,10kv供电线路已接至矿山。矿山的机电维修、仓储、后勤服务等配套辅助设施均已建成,为矿山今后稳定生产、进一步规范开采作业行为提供了良好的基本条件。

二、紧急避险系统方案与压风自救系统方案

(一)紧急避险系统方案

根据本矿实际情况,本矿紧急避险系统由紧急避险设施、避灾线路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成。

1.紧急避险设施

设计I矿体竖井开拓、有轨运输方案,布置371m、332m及300m三个开采中段,400m中段为残采兼回风;II号矿体平硐开拓,人工推车运输方案,布置480m、510m两个开采中段,550m中段为残采兼回风。井下最远工作面距离安全出口约400m,井下人行按照3km/h的行走速度计算,从最远地点到达硐口仅需要8min。设计最低生产中段距离安全出口垂直高度仅100m,根据《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紧急避险系统建设规范》以及《福建省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和维护使用指导意见》(闽安监管一[2011]227号)规定,本矿可以不建设紧急避险设施,但需为每个下井人员配备自救器,本矿在井下任何一个地点,只要选用额定有效防护时间为30min的自救器即可满足要求,设计选用ZL30型自救器,按照最多22个下井人数1.1倍配备25个ZL30型自救器防护时间:使用时间为30min(中等劳动强度)。

2.避灾线路设置

矿山设置有2个及以上独立的直达地面的安全出口,分别为400m平硐硐口、420m回风斜井口及各平硐硐口,硐口间距均大于30m。井下生产中段均至少有两个便于行人的安全出口。每个采场均有两个便于行人的安全出口,并经上、下巷道与通往地面的安全出口相通。设计要求矿山井下各巷道交叉路口要标明安全出口的方向,避灾线路图要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及时更新,并在主硐口显著位置悬挂。

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要求矿山按设计提供的避灾线路图,制定完善的井下各灾变应急预案,矿山应及时组织全矿职工熟悉预案的内容,矿山事故救援预案应定期进行训练及演练,矿山各类事故救援预案每年至少演练一次。同时做好井下避灾路线的标识。井巷的所有分道口要有醒目的路标,注明其所在地点及通往地面出口的方向,并定期检查维护避灾路线,保持其通畅。

(二)压风自救系统方案

矿山井下最多作业人数为22人,每人每分钟供气量需0.3m3/min,则总需气量为:

Q=22人×0.3m3/min=6.6m3/min

设计利用矿山硐口附近的空压机房内4台LGJ10/7型空压机(Q=10m3/min,P=0.7Pa,55Kw)作为压风自救系统的供气气源,可以满足最多作业人数供气量的需求。

1.供气管道:压风自救系统供气管道可利用生产压风系统所用的无缝钢管,进硐主管道为φ100×4mm,其余中段支管为φ50×4mm。

2.阀门及三通的设置位置:每个水平生产中段巷道长约为400-500m,因此设计在生产中段在中段中间附近安设一组三通及阀门;根据《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中的4.7规定:有毒有害气体涌出的独头巷道掘进工作面不大于100m处的压风管道上应安设压风自救装置。本矿为萤石矿,矿石和围岩自身不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因此设计要求独头掘进巷道距掘进工作面不大于100m处安装一组三通及阀门,共需6个三通及阀门;其三通及阀门安装地点应选择在宽敞、围岩稳固或支护良好、没有杂物堆的人行道一侧。每个独头巷道安装1套六个接头的ZYJ压风自救器,共安装1套,压风自救器供气量30~55L/min,供气压力0.3-0.7Mpa。

三、小结

目前,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已经广泛的被应用,在紧急避险系统和压风自救系统相辅相成的作用下,安全突发事件能应急救援,将损失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罗忆,卢文波,陈明. 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研究综述[J]. 爆破,2010,27(1):14-20.

第9篇

通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增强机关广大员工中小学生等人员防震减灾意识,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震后紧急疏散的程序、路线和避震场所,确保地震来临时,地震应急工作能够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确保安全、简便易行。演练工作以模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保证安全为原则。为简化演练程序,保证演练过程顺畅。

(二)以人为本、力减损失。把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震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预防为主、平震结合。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救助相结合,全面做好地震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在__镇党委的领导下,建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按照统一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进行事故应急处理。

为确保地震应急演练工作顺利进行,特设立演练组织指挥机构,构成如下:

(一)演练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下设演练指挥部

总 指 挥:

副总指挥:

成 员:

演练指挥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总体指挥应急行动,根据事态发展进行决策,下达各类应急响应指令。

演练指挥部电话:

演练指挥部设以下四个应急救援小组,分为:疏散引导组、信号发送组、后勤保障组、演练评估组,并由专人担任各组的组长。其组成及分工如下:

1、疏散引导组

组 长:

成 员:

工作职责:负责组织楼层人员疏散,组织确认本楼层人员是否全部安全撤离;对来访者及客户进行正确引导,避免造成人群拥堵、挤压、踩踏等伤亡事件发生;组织收集并向现场总指挥或副总指挥报送负责楼层的情况,包括是否所有人员已安全撤离。

2、信号发送组

组 长:

成 员:

工作职责:根据方案要求准时发放地震演练信号,第一次为震时避险信号,发送开始时间为16时00分,第二次为应急疏散信号,发送开始时间为16时04分。

3、后勤保障组

组 长:

成 员:

工作职责:负责在演练前检查确认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打开各楼层安全出口;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

4、演练评估组

组 长:

成 员:

工作职责:在全面分析演练记录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参演人员表现与演练目标要求,对演练活动及其组织过程作出客观评价,并负责编写演练评估报告。

5月15日16时00分—16时15分。

__镇中心小学办公楼。

__镇中心小学全体师生。

地震知识普及、应急避险演练、紧急疏散演练。

(一)演练培训阶段

2015年5月15日8时30分在__镇六楼会议室召开地震演练动员会,宣布办公大楼地震应急演练方案,下发《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说明》。

(二)演练具体步骤

1、演练开始

16时00分,尹昌明宣布演练开始,此时警报响起。

2、紧急避险(疏散)

(1)一二层楼员工在疏散引导人员指挥下快速有序疏散到__镇小学操场。此过程持续2分钟;

(2)三楼以上(含三楼)王广昌、袁 武、李兴华、王从金、王 盛、张丽源、王绍宁、谢海源、王 珅、王荣强立即告知各年级学生“地震来了,赶快避险”,并用书籍等硬质物品顶在头上或双手保护好头部躲到桌下或墙角。此过程持续1分钟。

3、开始疏散

16时04分,警报再次响起,全体学生从楼梯撤出,在疏散引导人员的引导下快速有序疏散到教学楼前操场。

4、演练结束。学生安全疏散到指定安全地带后,演练结束。

第10篇

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不仅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与人文关照,同时也使人们对城市景观功能的完整性提出了思考。本文以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为例,分析现在城市景观中对景观功能的完整性,提出了城市景观中美化之外的另一种含义,即环保与抗灾功能。

关键词:城市;景观功能;防灾避险;环保

一、引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灾害性事件的威胁日趋严重,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却远落后于城市现代化进程,在当今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中,有许多是因为我们不合理的设计所造成的。快速的城市化及无序扩展而造成的天地人关系的失衡、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景观作为一种能容纳和安排各种复杂城市活动的组织结构既是自然过程,又是人文过程的载体,能使两方面交换与融合,能够增加城市文化内涵和改善城市环境;同时,作为能够容纳和安排各种复杂城市活动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容忽视的潜在功能。正如澳大利亚景观设计师理查德・韦勒(Richard Weller) 所言: “景观本身就是一种载体,所有生态交替都要从它上面穿过,它是基础设施的未来。\+①

二、对现代城市景观功能的概述

景观[landscape] 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从景观的概念就可看出,现在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认识,往往处于一般的功利和审美认识,而未来的趋势就是对景观功能的更高层次的认识,这里又涉及到了另一个名词,就是景观功能,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 指景观与周围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及景观内部发生各种变化和所表现出来的性能;景观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近几年自然灾害事件频发,日本7.8级地震、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给周边人们带了巨大的损失,这无非给中国发展炙热的城市景观业敲了一下警钟,过分强调城市景观的审美性,必将使景观构成中的其他功能弱化,出现一些质的问题,自然灾害带来的沉重损失,证实了这一问题的后果,试想一下灾难发生区域的景观设计,多考虑一点周围景观减灾抗灾的功能,损失会不会少一点呢?汶川地震已经让民众感受到地震灾害的毁灭性,也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城市景观防灾避险功能的建设工作,深入研究这一内容,认真看待城市景观功能的缺失,这个问题在未来景观的发展中会日益突出,考虑到城市景观的连锁效应,对城市景观中防灾避险等功能的强调,势在必行。

三、对现代城市景观中功能缺失现状的分析

伴随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景观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化进程,以至于现在的城市景观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灾害性事件的频发给人们带来的威胁和损失。目前城市景观的建设,过分重视形象上的视觉形态,讲究城市景观美化,忽视城市景观潜在的功能,较为突出的就是城市绿地的功能,现以城市景观构成中的城市绿地为例,分析对城市景观中功能缺失的现状。

城市绿地的功能,具体有环保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防灾抗灾功能。城市绿地环保和景观功能都是为大家所熟知的,环保功能就是可以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调节和改善局部小气候等。

绿地的景观功能

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景观元素,城市绿地可以把城市构成中的其他元素连成一个整体,美化、衬托和改善城市面貌。城市绿地在视觉上能给人以柔和安静感,以树木、灌木、草地、花卉等点缀着城市整体环境,以不同的形状、 色彩和姿态吸引着人们,具有丰富多样的观赏性, 大大丰富了城市景观。

绿地抗灾功能

城市绿地具备特殊的防护功能, 尤其是以乔木、 灌木为主的绿地能有效地起到防风防火的作用;大面积的道路绿地能抗洪防震,起到阻挡洪水和疏散人群的作用, 为城市其他防灾抗灾设施起到辅助作用。

绿地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可以使城市内部的道路、设施、公园等,与城市的田园、 山体、 河流等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形成连续的绿色生态系统,为构建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景观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并起到改善地域小气候生态条件的作用。

城市绿地在城市景观构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有些城市盲目为了推进城市经济增长,一些部门热衷于城市形象建设,在城市视觉形态上做文章或者城市的一般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城市安全意识,忽略了城市绿地具有的防灾避险的景观功能,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居民在灾害突况下,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心理和行为能力偏弱, 对灾害发生后怎样利用城市绿地避难、逃生和安置缺乏基本的认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我国对防灾抗灾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

从城市景观角度来看,目前的城市景观中适合用于防灾避险的城市绿地数量太少, 而且分布不均。城市绿地中,并不是所有的城市绿地都能用于防灾避险,在以往的城市规划用地选择上, 往往都是见缝插绿,绿地只是城市建设的附属物,将一些不利于作建设用地使用的废弃用地、边角地划作城市绿地,有些城市绿地还与高压线走廊、危险区域或是坡度较大的山地、河滨地带过于接近,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加之一些风景名胜公园、历史名园、动物园等特殊类型的绿地都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使真正可在灾害发生时担负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数量有限,与需求相比严重不足。此外,避灾用地的面积应与人口密度成正比,人口稠密区需要更多的城市绿地和开敞空间。但目前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区仍普遍存在着绿地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有限的绿地多分布在城外, 使得灾害发生短期内灾民无处可去,避灾困难。\+②

四、景观构成中环保、抗灾功能的或缺――以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为例

北京在2003年10月建成国内第一个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它拥有19个疏散区,具备了10种应急避难功能,目前可利用作为避难场所用地的总规模为5312.5hm,可以说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国内最有代表性的防灾避难公园。\+③

在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可以看到,应急避难设施指示牌竖立在绿地内,指示牌上,蓝底白字、或红色或蓝色或绿色代表不同含义的符号,在草坪、绿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指示牌箭头指向避难设施所在区域,包括应急棚宿区、应急物资供应、应急供电供水、应急厕所等内容,应急避难设施比较完备。

城市景观中除了公共安全设施外,城市绿地对应急避难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 拥有较大的开敞空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大面积的集中绿化带等优势,在灾害发生时能有效发挥其防灾避险的潜在功能, 是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最佳选择。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中,用于防灾的公共安全配套设施、城市绿地及功能有待完善,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用于防灾的配套设施、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开发往往不尽完善, 往往处于被动避灾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园中普通的设施设置未考虑平灾结合、平灾转换的需要,设施功能较为单一。与之相比,日本公园设计

比我们做的要好很多,日本公园的普通设施的设置也充分考虑到防灾避险的需要,例如园亭用帆布围合, 就能成为临时避难场所,形成独立的避难空间(见图1);花池边的挡土墙式座椅在灾时能够作为炉子使用等(见图2);造景的水池和喷泉在险时能够提供饮用水之外的生活用水(见图3)。

(2)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作为功能特殊的防灾公园,公园中防灾配套设施功能有待完善。以防灾公园中的宣武区万寿公园为例,应急水井平时就是隐藏在假山底下,一旦地下隐藏的自来水管线因为地震等原因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水井就能发挥作用了。园中的应急饮用水台,虽然伪装巧妙,构思也算完善,但是应急水井与市政供水管网直接,也没有自备井等备用设备,市政供水管网一旦毁坏,就不能正常使用(见图4)。而在日本防灾公园中,应急饮水设施包括地下应急贮水槽, 在灾时即使与市政管网断开, 应急水井可以保证在一段时间内的独立供水。(3)绿地面积与绿地内的防灾避险有效面积未明确区分。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应扣除场地内水域占地面积、大于7%的陡坡占地面积、文物古迹保护占地面积,以及建(构)物倒塌影响的面积。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绿地内一些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的场地也成为了应急避难场所的一部分,影响到绿地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和承载容量的准确计算。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虽然是北京市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但场地狭长,地形落差大,小月河两岸仅通过几座桥梁连接,平坦、开敞、可达性好,易于进行避难、救援活动的安全场地并不充裕。\+④

五、对现代景观中重视景观功能的思考

现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认知和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形象上的视觉形态(城市美一点、绿化多一点、环境好一点等),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所谓“视觉”体验或者经验,也就是人们的审美水平普遍提高,目前大家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就是看城市视觉形态、生态好不好看,广场有多绿,建筑要有花园、密度要减小,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因此当今社会也被定为“大审美时代”,设计工作人员以及受众过多的讲究城市景观美化,忽视城市景观潜在的功能。

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曾说过:景观不是花园,景观不是园林,景观不是街头艺术品,景观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更确切地说是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生态过程而非固定的形态。现在的城市规划设计,往往把景观作为城市建筑的陪衬或者附属物,建筑成为城市规划的主体,忽略建筑与周围环境景观的关系,对城市景观其他功能的漠视,让我们景观设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对这一问题不得不反思一下。

在过去10年内,一种新的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这一“主义”最早出现在北美和欧洲的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领域,由是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景观设计学者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提出的,而使这一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是建筑学教授Mohsen Mostafavi以及英国AA 建筑学院,同时一些具有建筑学背景的景观设计从业者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论点是:景观,而不是建筑,更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体验。\+⑤这一观点把景观设计学推到了城市设计的前沿,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

景观都市主义,使我们认识到城市景观的发展不是建筑的放大或道路的延伸,也不是审美的表象,而是表现城市的透镜,是建设城市的载体,将公共空间作为出发点,而不是建筑体块,并以景观为载体创造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这一理念的提出,势必会改变城市规划发展的方向,改善城市的防灾避险体系。

在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下,建筑和基础设施是景观的延续或是地表的隆起。景观不仅仅是绿色的景物或自然空间, 更是连续的地表结构, 一种加厚的地面, 它作为一种城市支撑结构能够容纳以各种自然过程为主导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以多种功能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 并为它们提供支持和服务,这种开放的能预判和参与未来需要并能够行使功能的载体,就是我们所说的景观基础设

施。\+⑥

景观基础设施的地提出,既解决了城市景观形象问题,又缓解了城市景观防灾避险功能缺失的局势,并落实“平灾结合”的设计原则,这也是笔者想要提出的“审美之上,再次功能”,这似是一个口号,但恰恰不是,是一个设想,是一个城市景观发展中解决现存问题的一个方法,也许这种提法会有一些错误,但纵观设计的发展史,无非就是“形式追随功能”的功能主义、“式样决定功能”的样式主义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等等,功能与形式(也是我们景观中提到的视觉形态)的关系问题,那一方面再设计中的占的比重稍微大一点,现在的城市景观现状,就是过分的追求形象工程,城市的审美化,弱化了城市景观的潜在功能,造成的天地人关系的失衡、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这些挑战也为“审美之上,再次功能”的设计方法的提供出了契机。这个设计方法不是简单的重视功能或形式的循环过程,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一步一步的循序渐进,使城市规划设计的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推动现代城市高品质、高格调的景观化发展。

六、结论

景观都市主义的提出,给了建筑学与景观设计学一次大融合的机会,它敲打去长期以来审美形式与功能之间的藩篱,同时也为“审美之上,再次功能”的设计方法在现在高速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中践行创造了最大的机会,使城市景观作为一种能容纳和安排各种复杂城市活动的组织结构既是自然过程,又是人文过程的载体,并能为两者提供相互融入和交换的界面。这种融合和发展,势必改善城市景观的潜在功能的实现,为城市生活提供更高水平、更高档次的城市环境,城市景观在未来城市的发展中的作用,也会日益明显。

注释:

①翟俊.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 [J]建筑学报 2010.09.29

②郑 曦等: 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探讨―― 基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思考.[P]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年 第18 卷 第6 期

③刘虹.关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 21 卷第 1 期, 2009 年 3 月

④郑 曦等: 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探讨―― 基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 第18卷 第6期

⑤俞孔坚.景观都市主义:是新酒还是陈醋・『国际观察 [世界概览]

⑥王晓胤,林鹏飞.初识景观都市主义.[J].经营管理者.2011 年06期

参考文献:

[1]万艳华著.城市防灾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刘虹.关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 21 卷第 1 期, 2009 年 3 月

[3]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7):16-22.

[4]王晓胤,林鹏飞.初识景观都市主义.[J].经营管理者.2011 年06期

[5](英)道格拉斯・斯宾赛 著,赵晶 译.AA景观都市主义.[J]风景园林 2009 第三期

[6]郑 曦等: 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探讨―― 基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 第18卷 第6期

[7]翟俊.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 [J]建筑学报 2010.09.29

注: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 防灾减灾 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本文为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项目《防灾避险视角下的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23140094-6)。

1、城市防灾减灾绿地规划研究概况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国外防灾避灾绿地规划研究

1.1.1欧美国家防灾避险绿地实践

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的建设和发展多与城市灾害的发生和灾后城市复建有关。欧洲城市防灾绿地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如1693年的意大利卡塔尼亚和1755年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在灾后的重建规划中,将城市林荫大道与城市广场相结合,相对完善的防灾、避灾、救灾体系[1]。1852-1870年的巴黎旧城改造,开辟了多条笔直的林荫大道,建设环城道路,兴建众多城市广场和公园等。使巴黎的公共卫生条件改善、传染病绝迹。

美国的城市规划借鉴了欧洲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避免了许多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促使美国开始考虑建造公园系统,以绿地开敞空间提高城市的抗火灾能力。这一规划方法和思想,成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 [2]。1883年,昆・布朗提出公园系统的建设应该起到保护自然环境、净化空气、防止火灾和传染病蔓延等作用。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3],将社区公园、开放空间与防灾减灾、灾时避难、灾后重建相结合。

1.1.2日本防灾绿地的发展

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四面临海的岛国,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等引起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其防灾绿地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江户幕府时期设置具有防火带作用的火除地。早在1919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第一部全国通用的城市规划法规《都市计画法》,规定各城市必须将城市公园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列入城市规划。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使公园绿地的防灾功能受到城市管理专家们的瞩目,并被列为研究对象,“防灾公园”建设被正式推动[2]。1978年,具有防止地震火灾功能的城市公园建设被纳入日本国家预算中,有效促进了防灾绿地建设的展开。1993年,日本对《都市公园法实施令》进行了修正,对城市公园建设时的灾害应急设施进行了必要的定位。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公园绿地在灾时避难、救灾及灾后复建等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4]。促使日本政府再次认识到城市公园在防灾救灾方面的作用,编制了《防灾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进一步推动了防灾公园建设的展开。

1.2我国防灾避险绿地的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自古灾害较多,城市防灾减灾绿地建设远远跟不上城市经济和人口的发展。1976唐山震后重建中,增加了城市公园面积,将抗震通道与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相连,保证抗震救灾工作通畅及时,居民能迅速疏散到绿地中去[5]。2003年10月,建成国内第一个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6]。2004年11月开始实施《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促进了北京市应急避难绿地的建设发展。此外,西安、泉州、天津、上海、重庆、南京等城市对防灾公园的建设也予以了高度关注,并着手开展准备、规划和建设工作。

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中国地震局印发了《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意见》,积极推动城市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建设思路、管理要求提出了建议。

2、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功能及分类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是指“在各种城市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为了保护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强化城市防灾构造、建立并完善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防灾体系与能力而建设的起到减灾与防御工程、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避难道路和灾后恢复据点作用的城市各类绿地”[7]。所以城市绿地除了娱乐休闲、改善环境等功能外还承担着防灾减灾功能:(1)灾害发生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临时或较长时间的避难场所及避灾、救灾通道;(2)充当灾害的隔离带,防止火灾或灾害气体蔓延;(3)救援、修复家园和复兴城市活动的据点;(4)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及消防、储运生活物质集散地;(5)灾时情报的收集与传播。

根据其功能性质不同,可将防灾避险绿地分为五种类型即:(1)中心防灾避险绿地;(2)固定防灾避险绿地;(3)紧急防灾避险绿地;(4)隔离缓冲绿地;(5)绿色疏散通道。

3、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原则

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的建设与改造,除了满足基本观赏和生态功能外,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对其进行合理完善的生态规划。需遵循以下原则进行:(1)综合防灾、统筹规划:配置防灾绿地应当着眼于各类避难场所的综合防灾功能、统筹规划,全面发挥各开敞空间的防灾减灾功能。(2)均衡布局、就近避难:综合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考虑各避难绿地的服务半径和人均绿地面积,做到就近避难。(3)通达性:充分考虑道路交通的通达性,如设置不同方向的两条以上的对外通道、防震通道的建设、停机坪的设置等,保证灾时人流和物资流通。 (4)可操作性:紧密结合市区中可以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各类公园绿地、体育场、学校操场、各类广场和空地,以及连接上述场所的道路,划定避难场所用地和与之配套的绿色疏散通道,使各类救灾设施的设置、布局更便捷、操作性更强。(5) “平灾结合”:做到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健身和生态等功能,灾时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6)步行原则:充分考虑防灾绿地的服务半径,尽可能在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共建筑等人群聚集区域多安排紧急避险用地,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

4、对邯郸市防灾绿地建设优化思考

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是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角度,对不同类型、不同地段、不同条件的绿地在非常时期的作用加以研究。构建防灾避险绿地体系,充分发挥灾时绿地功能,是提高城市安全性的有效手段。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应纳入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之中,使之一个有机的整体。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纵向上应与上位的城市总体规划有很好的衔接、横向上与相关的防灾减灾专项规划有充分的协调和融合,同时,对每一处避难绿地的规划设计进行指导。

邯郸市地处我国华北地区,属地震活动地区,遭受灾害威胁严峻。目前,邯郸市境内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三项指标逐年持续增长,分别达到43%、35%和10.9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但在对城市绿地防灾减灾规划方面所做工作仍有所欠缺,为此,我们应借鉴目前世界尤其是日本和美国丰富的防灾经验,结合城市绿地的功能,增设或规划现有绿地的综合防灾功能,平灾结合,建设好灾害发生时的避难场所。在建设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步骤的逐渐完善城市防灾绿地的相关法律规范,构建具有合理层级结构的城市防灾绿地体系,加强绿地内的避难救援设施的建设等,此外还应考虑绿色植物本身的防灾减灾功能,如增加防火、耐火树种的种植等。

参考文献:

[1].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国外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J].中国减灾,2009(3):24-25.

[3].Living with Risk: A Global Review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itiatives 2004. United Nations Pubns,2004.

[4].苏幼坡等.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与配置原则[J].世界地震工程,2004,20(4):27-29.

[5].洪金祥,崔雅君.城市园林绿化与抗震防灾―唐山市震后绿地作用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1999(3):57-58.

第12篇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 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国家减灾委员会为此下发了《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6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我校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宣传周”系列教育活动,进一步突出今年的宣传主题,突出了安全工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合力,狠抓了学生安全防范,提高了学生安全自护能力。现将学校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学校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管理。

学校在5月初,组织全体教师和学生认真学习了《关于做好2016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应急避险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应急避险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方案。

二、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1.5月9日,学校召开班主任专题会议,宣传布置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安排,确保了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2.5月12日,学校“应急避险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对校内所有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立即整治(线路老化、周边拆迁造成的不稳定因素)。

3.5月12日,每班发放一份《安全知识教育》,配合5月13日的防震安全演练,由班主任对学生开展防震自救自护的培训,重点加强学生的逃生意识和技能训练。

4.5月13日下午,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防震安全演练活动。广播室突然发出警报声,在学校校长的统一指挥下,教导处迅速组织教师到位,后勤保障人员立即开展营救活动,模拟学校教学楼内感受到震感,各班学生在班主任组织下迅速撤离班级。整个过程,师生有序地从楼梯应急口逃生,迅速到达操场集合。此次防震演练,进一步提高了师生在应急事件中自救、自护的能力,提高了师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5.以校信通形式面向全校家长进行防灾减灾工作的学习宣传。

三、学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效果

1.拓宽了教师和学生安全知识面,增强了安全意识。

2.通过对各种灾害避险知识的学习,教师和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3.学校安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教育责任到人,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