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0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循序渐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于所有的学生而言,大家都希望自己在投入大量精力努力学习后会有一个好的收获――说一口地道的英语,考试得一个理想的高分。但是,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只要一段时间不接触英语,我们会觉得自己的英语能力开始下降。比如说在放完寒暑假以后,当我们再回到课堂上时,往往会觉得很难跟上老师的进度,甚至之前所掌握的英语知识也变得十分陌生;当老师提及之前所学的英语时,我们仿佛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有时候想得起来,有时候却又想不起来。其实这种现象每一个学生都会经历到,而它会影响到我们学习英语的信心,甚至影响新一学期的英语学习。但是,如果我们能及早地意识到这种现象,并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这样便能防止及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下面,我将从学习方法和学习情感两方面来分享一下如何在寒暑假期间进行英语学习。
(1)查漏补缺,复习所学
对于刚刚放假的学生而言,大部分人都会想着如何去享受这个假期,或者也有报名培训班的,准备继续的进行英语学习。无论如何,这段时间都是我们最宝贵的放松和学习时间。要抓住这段宝贵时间来培养自己自主的学习能力,学会主动去进行学习,而不是在家长或者培训班教师的监督下被动的进行学习。此外,对于这段时间学习什么,我们也要做好打算。以我个人多年学习英语的经验来说,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去预习和准备下一阶段的学习,而是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之前一学期所学过的知识。有些同学可能认为参加完期末考试后,那些学过的书就可以置之高阁了,其实不然。《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要求的就是复习之前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尤其是初中生,积累英语单词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复习就可以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通过整体复习该学期所学过的单词,就能够找出自己之前掌握不到位、运用不当的单词部分,再单独列表整理出来,然后突击记忆这些单词,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巩固知识。
(2)预习新知识
除了要复习已学过的知识,我们还要学会预习新知识,这样在新学期开始时,才不会对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感到茫然无措。俗话说的好,预习是学习的开始,同样,预习也是我们独立学习的尝试。不要总是等到老师给自己下任务说“今天必须向前预习多少部分”,这样永远也不能学会自主学习。要主动地进行预习,培养并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预习也讲究方法,不只是单一的记住新单元的单词,会读新单元的课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只是第一层的预习。第二层是在预习的时候,做好笔记,如果有自己不懂,不理解的部分,要重点突出。第三层就是要突破书本的限制,学会从外界补充预习的相关知识。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或是不理解的部分,可以主动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收集资料,来进行补充。这样就可以在新学期开学时,更好和更快地跟上老师的进度,掌握好学习的知识。
(3)循序渐进,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复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预习将要学习的知识,还离不开最关键的一点: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形成系统的英语学习。举个例子来说,上一个学期学到了bank, shopping, dinner等单词和其相关表达,而在预习下一学期学习内容时,遇到travel这一主题内容的单元时,就可以用一个笔记本把他们汇总在一起。可以运用联想和图画结合的方式来帮助稳固知识:travel的时候,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得先有钱,那么就必须去bank, 去bank办理的时候就可以旁注相关表达的句子;之后在travel时,遇到好看的物品想要shopping,那么这个时候就涉及到shopping的表达;最后,travel一天累了,该吃饭了,那这个时候就该dinner的相关表达上场了。这样,通过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就能形成一个系统,否则所学的知识只能是一块一块的断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良好的情感对外语学习的开端以及对语言磨蚀的抑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平时要学会树立自信心,培养积极的情感,将英语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这样在漫长的假期中,才会主动地去学习英语,而不会将学习看作一种负担。即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不要灰心丧气,消极悲观,要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这个错误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去记住这个知识点,这样就会更加积极地去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最终总会有好的收获。
总之,学习英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积累英语知识,并以一个好的心态,自信、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尤其在寒暑假期间,一定要注意保持学习的过程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防范英语磨蚀的发生,从而在新学期更好地学习英语。
循序渐进学写人
在小学阶段,写人记事的作文是一个难点,如何指导泩突破这个难点:我觉得应当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循序渐进地训练。
一、首先从写亲近的人开始训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与他们朝夕相处,学生对他们的职业、特长、个性,以及外貌特点都十分了解,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列出作文提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沉重就会把父母、爷爷、奶奶这些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感觉到写人并不难。
二、其次写熟悉的人。平日里和学生经常接触的有邻居、同学等,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清楚他们的外貌、言谈举止、所作所为,看看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值得效仿,记下他们有代表性的言行。然后老师指导学生根据作文要求写入作文中。写熟悉的人是为了练习观察人,但往往越熟悉越容易忽略,这就需要学生养大养成观察、记录的好习惯。
三、最后陌生人。这可以说是写人作文的创造阶段。在写亲近、熟悉的人的基础上,沉重已掌握了一定的写人记事的方法和技巧,只要把这些方法、技巧灵活运用就可以了。这一阶段训练重点放在积累上。如路上陌生人扶起摔倒在地上的孩子,清洁工默默的奉献精神……让学生准备个日记本,平时多记一些姓在自己身边的有意义的事,留心身边的模范人物,建立个素材库,以便随时取用。
如此循序渐进围绕沉重的生活圈训练写人,不仅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发展规律,也容易使学生尽快掌握写人记事的方法。
一、引言
修辞是汉语语言运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我们汉语的一大特色。从小学阶段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学习和运用。在新版小学语文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修辞手法,包括拟人、顶针、对偶、借代、比喻、反复、对偶、层递、对比、设问、回环、夸张等。一方面,这些修辞手法在句子中以个体出现,比如: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另一方面。2种修辞并用。如:“烛光像母亲一样温馨,用她的爱来温暖着子女的心。”前半句把独光比做母亲,这里是比喻,后半句把独光当作母亲来写,这里是拟人,然而,把人比作母亲的子女,这里又是比喻;“她眼泪如暴雨一样哗啦啦下来”,这里的眼泪比造雨,这里是比喻,而使用夸张来形容焦急泪流。“天上的月亮时而像银盘,时而像小船,时而像眼睛……”这其中就用了比喻和排比。此外,多种修辞手法的并用也常见,如:“你的眼睛犹如天上明亮的星星;你的长发犹如轻轻摇动的柳枝;你的红唇犹如天边的红霞;母亲对子女的思念犹如空中细雨。”可以说,修辞手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又是一大难点。需要我们正确引导和积极教学。
二、引导学生认识修辞手法的妙处
语言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和交际。我们学习语文就在于学会运用汉语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包括书面和口头两大方面。而正确、恰当运用修辞能使学生在这两方面表达中呈现出更好的效果。首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一些教材中难度稍大的课文,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教师就应该加强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仅要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以及背景,要与作者达成统一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修辞手法不但能帮助学生语言形象生动,有感染力,还能很明确地表达出思想感情,使文章思想内容清楚地表达出来,使语言更具有逻辑性。其次,修辞在语言中主要是帮助修饰语言、磨炼语言。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能达到语言的优美。进而使让文章更加生动,更加艺术。使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更加生动、明确,达到感动读者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种心理欲望,能使人主动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对于刚进入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讲,这个时期是最好玩的时候,而且学生变数太多,兴趣对他们来讲只是一时兴起。所以,在小学语文修辞教学这块,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课程中设计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游戏来达到学生学习目的,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刚进校的低年级学生。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的第二册第10课,形容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为例子,来组织游戏小组比赛,让学生分成5组比赛,看哪组说的比喻句正确率多。每个小组都能列举好多的比喻句,例如:水中荷叶像一把伞;月亮弯弯像小船;天上的星星像明亮的眼睛……游戏比赛结束后,让学生根据类似的比喻句来写,学生基本上都能写上几句。其次,通过让学生学习和领悟到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意义,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如教学《荷花》中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句子并展开想像,先认识这句话是把荷叶比作“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再从“一个个”体会数量的“多”,从“碧绿”体会颜色的“美”,从“大圆盘”体会荷叶大而圆的形状,然后从整个句子体会作者对荷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感悟运用比喻手法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
2、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鉴于小学生年龄和思维能力的局限,修辞教学是一大难点。因此,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各类修辞手法的出现和安排都是依据循序渐进的方式的。同样,修辞教学也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逐步推进。小学一二年级学习修辞是从儿歌开始的,例如,语文教材拼音第一册中的儿歌就出现比喻:“坐如钟,站如松。”然后,就在识字部分教学中,“小小竹排画中游”“一座架在水里的桥,很傺一栋长长的房子。”对于一二年级小学生学习来讲,这些修辞语句生动形象,很难掌握,这就需要教师来带领学生学习。还有拟人句以物喻人:“白杨树在公路的两边像军人一样耸立在那里。”把人的色彩赋予没有生命的事物,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根据学生对修辞有了基本认识而慢慢逐步渐进,教材中修辞知识也越来越多,在课文后的习题中也有专门的修辞知识的练习,并且习题出现都是由人称为代词。例如语文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中《美丽的小兴安岭》练习题:找出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语句,你找了有哪些?小兴安岭风景一年四季,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五六年级不能与三四年级相比,要比中低年级修辞手法难度要高一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理解修辞语句所表达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明白修辞语句运用的好处。如课后练习题:“读下列这段话,说说运用的修辞好处以及哪些修辞手法:清澈的溪流,一年四季都潺潺地环绕村。在溪的两边,树立着几棵柳树,柳枝如长发一样风中飘扬。优美的舞蹈,是那么美丽,那么自然。有几枝特别长在水中粼粼绘画着。当站在齐腰的歌唱水鸟时,水流也加入了合唱,发出悦耳的声音。”让学生通过这样方式来理解修辞运用的好处。渐进式进行修辞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领悟和学会去运用。
【 作者单位:赣县城关小学 江西】
成功是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坦途。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很多人容易在艰巨的任务面前产生焦虑情绪,觉得任务太困难无法完成,于是选择逃避,企图推迟到明天再做。结果,明日复明日,一拖再拖,任务一直无法完成。如果我们把大目标分解成比较容易完成的小目标,化整为零,降低任务难度,一步一个脚印,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十千米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他们只被告知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千米,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的人几乎愤怒了,他们不停地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更有甚者坐在路边不愿走了。在整个行进过程中,这群人始终焦躁不安,情绪也越来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走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想知道究竟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往前走。当走到全程的3/4时,大家开始觉得疲惫不堪,情绪也逐渐低落起来。这时,突然有人说:“快到了!快到了!”听到希望就在眼前,大家不由地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是什么,行进的路程有多远,而且可以看到公路旁的里程碑,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走了多远,还要走多远才能到达目的地。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很快就到达了村庄。
心理学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人们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够不断将行动与目标加以对照,那么他们就清楚地知道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种明确性可以使行动的动机得到维持和加强,帮助他们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实现目标。
不要畏惧过于遥远的目标,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大目标分解成可以企及的小目标;不要抱怨每天忙碌于如此多的琐事,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循序渐进,让每天的忙碌都发挥功效,才能距离目标越来越近。
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尽快拿到诗歌解读的钥匙,课堂外,老师们有的给学生印发了大量与具体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有的归纳了古代诗歌各种意象的普遍意义,有的总结了各种题型的答题模式,有的概括了解读诗词的各种方法技巧,可谓殚精竭虑,煞费苦心。课堂上,老师们或者字字解剖,条分缕析;或者循循善诱,巧妙点拨,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学生呢,也不负师望,时而显得茅塞顿开,时而会意地频频点头。师生各司其职,各得其乐,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按说,照这样发展,诗歌鉴赏难题应迎刃而解,诗歌鉴赏成绩应扶摇直上,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年过去了,从各省每年高考后统计的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来看,学生的成绩却难如人意。它不仅没有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普遍亮点,反而成为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传统难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经过对古诗本身特性及其教学流程的反思,我觉得应该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上讲,首先,古代诗歌写作年代久远,学生与古人生活经历、表达方式存在很大的隔膜,无法或者说很难准确触摸、正确把握古人的思想脉搏。
其次,古代诗歌是文言的最集中表现形式,思路的跳跃感、文字的含蓄性很强,其语序甚至同一般的文言散文都存在很大差别,这些都决定了其解读上存在相当的难度。
再次,除了教材上的诗歌板块和考试中的相关题目,学生读过的古诗其实极其有限。再加上各科作业的挤压,社会普遍的重理轻文倾向,即便是手头仅有的这些诗歌,学生都未必有时间细细咀嚼消化,因此,缺乏对古代诗歌应有的熟悉感和亲近感。
从主观上讲,首先,上诗歌鉴赏课时,老师们往往注重对诗歌情感、技巧的把握而忽视句读、字义等基础性的东西,为了抢进度赶时间,常常在学生还未读懂字面句意的情况下便引导学生架空分析,以至学生总是吃夹生饭,始终处于懵懂、朦胧的认知状态,对诗歌不能得到透彻的理解,真切的感受。
其次,由于古诗对古文字功底捉襟见肘的现代中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种“曲高和寡”、“望洋兴叹”的高雅文学样式,再加上老师们讲这类课时习惯使用过于典雅和书面化的语言,讲解理论过于高深,术语使用相对频繁,于是无形中拉大了诗歌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学生如堕云里雾里,深感诗歌虽美妙但玄虚,既高深又莫测,自己境界太低,语言太俗,无法达到鉴赏的高度,久而久之,就对诗歌望而生畏,继而望之却步,敬而远之。
再次,诗歌鉴赏题目的答案限制过死,挫伤了学生的解答积极性。诗歌的解读本是高度个性化的鉴赏活动,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首诗歌,由于解读对象的身份、年龄、经历、修养、心态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解读结论,更何况有的诗歌本身就有很大的模糊空间。但遗憾的是,每套试题诗歌鉴赏题的答案都是基本固定的,灵活变通的余地很小。结果,如果学生的思维屡次无法和答案合拍,合理的解读得不到认可,创新的火花被粗暴掐灭,信心便会大打折扣。
最后,每一首成熟的诗歌无论长短,都同文章一样自成天地,都是一个独立的完整世界。解读诗歌首先应着眼于诗歌的全局,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品味名句、诗眼的独特作用,去咀嚼别词、个字的精妙之处。值得商榷的是我们老师在引领学生鉴赏诗歌时却普遍将诗歌分解得支离破碎,并在学生出现争议、分歧的情况下,将名家或教参上的所谓权威定论强加给学生,以致破坏了学生自己感悟到的有可能更接近诗歌本真的独特境界,并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以上所举都是我多年来耳闻目睹眼见后得出的一些切身感受,希望能够引起各位同仁的思索。
那么,诗歌鉴赏课应该如何来上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我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夯实基础,增加积累,多印古诗,加大阅读。前些年,受到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语文的教学和数理化一样,从高一开始,就不得不频频和高考挂钩,在学习新课的同时,不断进行各种类型的强化训练,这种做法其实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因为大家知道,语文学习不同于理科,它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而需要细水长流,循序渐进。令人高兴的是,从去年开始山东省强力推行素质教育,取消了各种排名列队的阶段性考试,给学校松了绑,这就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成为可能。既然学生读不懂古诗与阅读量少有直接的关系,那么,我们不妨在授课的同时,精心选择一些课本、读本上没有的同时又有代表性的诗篇,或者利用课前演讲的环节让学生讲,或者分门别类地不间断地给学生印发下去,让古诗同美文、时文一样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萝卜”、“白菜”等家常菜、必备餐,而不是只用来宴大宾的“鱼翅”、“燕窝”,增强学生和古诗的亲近感,视觉上不陌生,心理上不抵触,触目可见,触手可感,从而培养出对古诗最基本的感性认识。
2、加强诵读,让朗朗的书声成为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道独特风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的诗歌,学生看一遍可能不太明白,但多读几遍,意思也许就会了然于心。老师没有必要事事越俎代庖。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我认为可以将其分为几个环节:
【一读】让学生凭直觉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表象。
【二读】从字音、句读、节奏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让学生尝试美读,体会诗韵之美。
【三读】利用多媒体展示或印发材料,给学生提供疑问较多又不能自行解决的生僻字词的释义及相关典故,让学生了解字面大意。
【四读】提供诗歌的相关背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和内容倾向。
如果严格按照以上程序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我想学生一定可以由浅入深,理解诗歌的大体内容。
3、引导鉴赏。我觉得“诗词鉴赏”课时少、内容多,应当从培养学习兴趣、教会自学方法入手。诗词的鉴赏不仅是一个技巧问题,更是一个感悟的过程。教师的引导应由整体到局部,力求简单化。具体说来,拿到一首诗后,在学生已经通过了四个诵读环节的基础上,可分四步进行解读:
【第一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人?事?物?景?感觉?)它属于哪类诗?(思乡?怀古?咏史?送别?山水?田园?边塞?咏物?言志?写景?哲理?)
【第二步】引导分析:本诗写了哪些具体场景?包括哪些具体意象?这些场景的基调是暖还是冷?是喜还是悲?
【第三步】引导分析:这些场景或意象是怎么描绘的?好在哪里?如果让你写,你打算怎么着笔?和作者的想法有何不同?
【第四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流传至今选入课本并经常用作考题的好诗一般都不会无病,“为赋新词强说愁”,不会为写景而写景,为记事而记事,一般都会有所寄托,那么作者写这些场景或意象的用意何在?这些场景、这些意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我想,经过这样几层探究,学生应该能够大致鉴赏到位的。
4、对学生的评价。我认为,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应允许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对一些幼稚、浅薄的见解,需要包容;对有创新色彩的独特看法,则需热情鼓励,毫不吝啬地进行赞赏;而对一点不沾边、明显偏离诗歌基调的错误认识,则需要委婉指出,因势利导,尽可能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5、教师的鉴赏语言。我觉得诗歌鉴赏课的教学语言固然应当求美,但如果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口语和学生能普遍接受的术语,雅俗共赏,亲切自然,可能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当然,老师也不能一味迎合学生,有意悦俗媚众,应当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学生的用语习惯,提高学生的表达层次,使学生的鉴赏语言在老师的引领下逐渐走出一条由通俗到高雅,由“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蜕变”之路。
6、必要的知识储备。诗歌的写法不同于散文,因此解读诗歌不能照搬散文。为使学生融入诗境,老师平时阶段性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古典诗歌构思布局的常识性技法当然还是很有必要的,如借景抒情的诗往往“先大景,后小景;先背景,后主景;先写景,后抒情”,如“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往往是“情”的寄托物,“物”往往是“志”的代名词,如常见古典意象的文化内涵,等等等等。
7、教学目标的阶段定位。我总觉得,高一高二两年是让学生进行量的积累的阶段,不应该对诗歌的解读语言、答题思路作过多的限制,以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到高三的下半学期,在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鉴赏积淀的前提下,再根据高考的要求,教给学生一些答题的基本思路和各种题型的解答模式,使学生在“量变”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并最终走上理性、规范的发展轨道。当然,这种作法是否可行,还有待商榷和检验。
以上就是我对诗歌鉴赏课上法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班门弄斧,不胜惶恐,恳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关键词:看图 听课 模仿 比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84
1 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教材,笔者首先让学生学会“看”,在教学中,通过课件、图片等色彩鲜艳的画面,加上一些肢体语言,让学生慢慢学会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看图(看题)顺序。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数一数时,我用课件出示了完整的例图,然后开始引导学生看图:我们先来看看图的上面有什么?再来看看图的下面有什么?谁能说说图的左面有什么?谁还能说说图的右面有什么?谁能有顺序地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呢?
当然,刚刚走进课堂的孩子,一下子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不可能完整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急躁,要一点一点肯定学生答得好的地方,以鼓励的方式让学生慢慢学会“看”的方法。“看”是审题的基础。
2 听
学会听题,学会听课,是孩子学会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笔者经常会在用课件播放问题前提醒学生:我们来听一听,茄子老师有什么问题?我们来听一听青菜老师怎么说?看谁听懂了,豆荚老师说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重复题意或问题。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对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也大有益处,规范的数学语言有助于学生学习自己审题,理解题意。
3 仿
模仿,是学习的一个基本方式。人们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学习绘画、学习唱歌、还是学习一些动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学会审题,也同样是从模仿开始。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看”的顺序,通过“听”的训练,知道了说题目的一些基本语言“左边有……”、“右边有……”、“合起来是……”、“原来有……”、“拿(飞)走了……”、“还剩……”等等,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就在教学完例题后,出示试一试或练一练的题目(大多数是图),问:谁能想刚才我们做的那题一样,说一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呢?然后指名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并不断加以肯定和鼓励。几个学生说过以后,再让学生“和你的同座位说一说,会吗?”给每个学生说的机会。
“仿”的训练,在练习中也可以进行。比如,下面这题,老师只说一遍,小朋友认真听,看谁听一遍就学会说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听的习惯和“仿”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 演
一年级的孩子热情、天真、表演欲强。苏教版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图文并茂,例题和练习题中都有很多的小动物和创设的故事情境,如何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这一优点呢?在学生们能够比较准确流畅的表述数学语言后,在孩子们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在解答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时,笔者就对学生说:“下面,我们来演一演,谁来演小兔?谁来演兔妈妈?谁来演茄子(豆荚)老师?”学生的情绪立即高涨起来,读自己所扮演角色的那句话也格外认真,而听众们呢,也听得特别仔细。
通过“演”,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进一步培养了孩子的审题能力。
5 比
比赛,是一年级的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之一,在一节课的教学进行了一半以后,学生们有时会出现疲劳,情绪不高的现象。这时候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学生需要一个兴奋点来激发一下,于是笔者会说:“小朋友,想不想进行一个比赛?”学生当然回答:“想!”笔者再提“下面这道题特别难,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能把题目读出来。而且说的一点也不错”,这时候,被点到读题的孩子会特别认真,听的孩子也会特别挑剔。但是这不是重点,接下来笔者会说:“某某读得真好!其他小朋友听得也很认真。可是老师还想知道,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说一说?”学生解释以后,再问:“那怎样解决呢?为什么?”
以比赛为引子,一步一步地让学生从读题开始,到理解题意,再到分析数量关系,逐步学会正确的审题方法。
人本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教学过程的重心应是“学会学习”。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知识上,成为学生产生意义学习动机的促进者。
在培养一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过程中,几个理念和原则给了笔者很大的支撑和帮助:
第一,养成教育理论。“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学生独立的审题能力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也同理。
第三,赏识教育理念。赏识教育是让父母孩子都学会赏识别人、学会自己快乐并带给别人快乐的教育,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的探索与创新。 在赏识的过程中唤起他们的自信心,促使孩子审题能力的发展。一是主体性培养,让学生了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审题的重要意义,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体。二是引导学生主动审题,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水平参差的学生都参与审题,满足各种水平的学生的参与需要。三是发展性评价,进行及时准确有针对性的表扬性评价,让学生在发展性评价中感受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四是民主性氛围,用和谐教育、民主教育、平等教育等思想,为改变“教师一言堂”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教育教学氛围。
一年级孩子的审题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运用和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让孩子逐步的体验和感悟,在学会审题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格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Z].
[2]沈东云.因材施教管孩子[Z].
在北京图书馆里,我遇到过这样一个青年:他带着干粮和水杯,在那里苦钻《高等数学分析》,看来已经学了大半书。可是,同他讨论问题时,才发现他连导数的概念还没有弄清楚。类似的情况还不少。这些青年朋友,为四个现代化而勤奋学习的精神是很好是,没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把学习的起点选得过高,来了个“高空作业”,逾规而进。这样,很容易搞成一锅“夹生饭”,结果是欲进不能,欲罢不休,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所获无几。
万丈高楼,一定要有坚实的地基;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也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学习应当一步一步地深入,一点一滴地积累,这是学习的规律。这里仅就如何打基础的问题,提供一点粗浅的意见。
一、要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各个专业,性质不同,各有不同的基础,但也有共同的基础,在大学教育中,分为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基础知识,主要包含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定理、定律和方法等等。它们之所以是“基础”,在于深入、概括、稳固。将来,无论你研究多么高深的问题,都要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去分析。举例来说,关于物体受力的分析,这是一个力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机械设计处处要用它。不论多么复杂的机床或力学仪器,最初的设计方案的论证,都离不开受力的分析。这就是它深入、概括之所在。一般说来,在一定时期内,这些知识是稳固的。对于基础知识,不仅要学懂,而且要熟练地掌握,重要的还要记牢。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用时犹如钝刀割肉。比如分析受力情况,少一个力或多一个力,搞不清方向或作用点,那就不成了。有的青年,满足于一般地懂得,以为能照着课本做几道习题就行了。这是远远不够的。相反地,应当做大量的习题,在做题中,检查基本概念掌握得牢不牢;从做借的地方,找出症结。题做多了,概念也就牢固了。熟才是真正的会。基本的东西熟练了,你就能用它来敏捷地推理、熟练地运算。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年轻的时候,都是在基础知识上下了功夫的。数学家苏步青,年轻时对微积分就做过上万道
习题。可见,基础知识的掌握要靠练。
二、要培养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这里说的主要是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无论学习书本知识或者观察科学技术现象,都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如果不会提出问题,来一个“一概承认”,那就没有什么钻研可言了。对于正确的书本知识,你不去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不能加深理解。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知识,有很多学习的机会,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善于提出问题,去摄取知识。比如,见到新机器、新的电路,就可以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设计?它有什么优点?进而分析它、了解它,这就积累了新的知识和经验。总之,提出问题,也就是发现矛盾,这是我们深入掌握知识的第一步。
所谓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指善于把学习的内容、或要认识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把各个环节搞清楚。这里可能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要牵连到其它问题,要翻一些书,这就要不厌其烦地追下去,一丝不苟地、逐个地弄懂它。
不但要会分析,还要善于综合。因为经过分析的阶段,我们的认识还只是孤立地反映对象的各个侧面,还没有把握各部分之间的内部联系,弄清逻辑和层次。这就是说,没有把握整个事物的本质。因此,必须进一步探求各个部分之间的复杂的联系,将贯穿在各个环节中,统帅全局的“红线”拎出来,形成一个概念和逻辑的系统。这样,从细节到反映本质的“红线”,都清晰地在脑子里呈现出来。有的青年朋友容易犯“粗”和“浅”的毛病,学习一掠而过,自以为懂了,但你问他几个问题,就被问倒了。还有的青年遇到难题,就“绕道走”;或者问题一多,就不耐烦了。这些毛病,是应当克服的。我们养成分析、综合问题的习惯,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不是一个“书篓子”。这样,才能在学习与实际工作中,“独立地”向前闯,有所作为。当然,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包含有其它内容,这里就不多说了。
三、要训练“动手”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要“心灵”,还要“手巧”。在现代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几乎所有的科技工作者,都离不开设备和仪器的研究、设计、调试与使用。不仅搞工程技术的、搞实验的离不开仪器和设备,搞理论的也是如此。因为,新的理论的提出,往往是从实验中发现新的现象开始的,任何理论又都要用实验来验证。而无论多么现代化的设备、仪器,都需要人去装配和调试,手下功夫的好坏,就直接影响着仪器的质量,影响着研究的成果。因此,不掌握这种基本能力——“动手”能力,是很难搞好工作的。所谓动手能力,是指应当积累一些机、光、电方面的生产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平时,我们可以动手装调收音机,修修自行车、缝纫机等,把手练巧。当然,不能蛮干,要逐步来。现在,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人们接触现代化设备、仪器的机会少一些,更应重视训练动手的能力。学校和家长要为青少年创造可能的条件。
四、要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工作要有条理性,记录书写要清楚,要有自己的技术档案,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等。有的青年同志缺乏良好的习惯,做实验没有表格,乱记数据,整理时找不到头绪,甚至返工重来,这些都会影响工作。资料的积累是很重要的,看到好文章,或者有启发性的材料,可以做摘记,分门别类地存放起来,以后好查找、总结。这样,天长日久,你就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库了。
这些基本功的掌握要靠练。常言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科学技术也应该有这种苦练基本功的精神。
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应当“行之以渐,持之以恒”。要摸清自己的“底”,认清起点,选准起点。要循序渐进,一步不懂,不要轻易跨出第二步。对自学者来说,只要方法对头,坚持几年,肯定会有明显的效果。青年同志若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新的路上,一定会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的。
第一阶段:直接打高血压,营销武器是“广告”。
陈海滨:“长安长清”批准的功能是.“调节血压,调节血脂”,在这个阶段我们是在用广告和西药竞争,利益是“稳压”和“改善脏腑”,这是我们进入高血压市场的主要思路。因为这个市场很大而且患者高度急迫,重要的是这一领域除药品外无强势品牌,而药品不能打广告,保健品还未有人介入。
在初始操作阶段,我们比较乐观的看法是,北京有200万的高血压人口,如果我们用比较有震撼性的广告,比较强的概念和承诺,使十分之一的人先后购买5盒(我们强调5盒为一个阶梯),则仅北京市场销售即可达8000万元(这也是通常保健产品创造奇迹的方式)。
我们最初的广告投放是按这个思路走的,不管“阶梯降压”、“稳压”还是“脏腑调压”等概念利益,其实都是和降压药在争夺市场。广告打出后咨询电话很多,并且在接电话中,我们发现很多消费者很排斥西药的副作用,这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念,坚持用一周一次的整版轰击(因为承诺比较重,我们判断只有整版才具有最强的可信度)。12月初(2~12日),我们策划了一个突破信任度的“签约销售活动”,活动期内销售火爆,一版广告的咨询电话量达到900多个,最后两天的日销售达到了2000多盒的业绩,这是我们第一阶段营销的顶峰。
按一般业内规律分析,达到这种效果产品的营销启动已基本成功,接下来则需坚持广告投入。销售则会在活动结束后有一定的下滑,然后稳定,再稳步攀升到每天几百盒,这就可以实现较好的盈利。但事实并没有像我们预计的那样,而是下滑后几周连续低迷,没有像预想的那样较快起量。
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其实我们打动的还只是高血压的表层冲动人群。这是因为:
1.高血压人群分为两种,一种是表层冲动人群,这些人一般以一期高血压患者为主,得病时间短,对高血压还较为恐惧,迫切要求治愈或改善高血压,或是对西药的副作用深恶痛绝,因此我们以“战胜高血压”为主题的系列广告首先打动的就是这部分急迫人群。另一种是理智人群,这部分人群因为得病时间长,服药期长,对高血压知识了解多,或是较多的听取医生的意见,因此对新的高血压药物和保健晶的选择较为理智。
2.医生成为我们营销的障碍。因为高血压是大病症,患者很少会自作主张,且西医已有定论,需终身服药,近80%的患者都会征求医生的意见,而医生对保健类产品会产生本能的抵制心理,所以即使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询问医生得到的意见也多是否定的,正因为如此,除一小部分自己做主的冲动人群产生购买外,大部分人群则在观望、犹豫,很难下决心。这是造成销售量没有继续扩张的原因。
这样看来,我们原来想用单纯的广告轰炸方式使大部分消费者购买,从而站稳脚跟的想法是有问题的。同时这也说明,直接简单的和西药竞争的方式是有障碍的。
戴赛鹰:“长安长清”遇到的问题也是保健品营销的困局,比如国家批准的24种保健功能几乎全部与准字号药品存在着功能重叠,而食品不可代替药品的法定结论给消费者以“功能不及格”强烈印象,只是降压类产品在消费者习惯认识的基础上又多了医生主流意见的消极抵触。这是“长安长清”等保健食品要在市场上站住脚,实现销售持续增长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广告理念重新定位,避开与高血压药品的直接交锋,进行理性渗透。这时的武器是“广告组合+服务中心店”。
陈海滨:2005年过年前后,我们在总结第一阶段得失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改进:
1.广告理念进行重新定位。原来我们是和降压药直接抢高血压市场,实践证明这种方式遇到消费者认识观念和医生传统意见的双重阻碍。经过思索,我们把广告理念定位于高血压引起的大病(高血压的并发症、后遗症等)的二级预防,成为与高血压药品不冲突的、可相互补充的治疗预防手段,这样就可以避开与高血压药品的直接竞争,从而化解消费者和医生观念上的阻碍。
2.在广告表现上,我们调整了前阶段那种强迫式的诉求方式,变为和广告理念风格相同的丝丝入扣的理性诉求形式,并且投放媒体选择了风格气质比较合拍的《参考消息》北京版、《北京日报》等报媒。
3.针对中老年消费者和高血压患者的购买特点,逐步开始建立服务中心店。咨询服务中心是适合老年人的售卖服务模式,是广告营销的补充方式,也是会议营销的细分和常设方式。服务中心有这样几方面的作用:(1)可以和医生见面,我们在服务中心里有常设的咨询医生,消费者可随时见面沟通,这样满足了高血压患者需见面指导的心理需要。(2)可持续服务,设立会员制度等优惠方式留住消费者。(3)可有效挖掘周围社区的消费潜力,作为会议营销和广告营销的增值服务机构。(4)最重要的是,这种形式也是打破医生不合作意见阻碍的重要方式。
今年初,按我们新思路在《参考消息》北京版上的第一个半版“血管清淤泥话长寿之一”即取得喜人的效果,当日共接咨询电话250余个,直接送货350盒,几乎达到《北京晚报》一个整版的效果,而广告价格则是晚报的五分之一,投入产出比证明这条思路是成功的。3月3日,《参考消息》上的“血管清淤泥话长寿之三”的效果更加明显,当日共接咨询电话500余个,送货630盒,一周产生咨询电话共计1000余个,销售9万余元,投入产出达到1∶5。
同时,我们于今年初在积水潭设立第一个服务中心,第一个月接待消费者近200人,实现销售1550盒,表明这种形式是成功的。于是,公司开始逐步有计划地建立新的服务中心店。
赵强:我们不难发现一条规律,近几年凡是取得较好业绩并持续发展的产品,其功能与药品属于互补关系,或不存在强烈冲突――排毒养颜胶囊,核酸的免疫调节、脑白金的年轻态改善睡眠、肠清茶的清肠美容等,消费者对这些功能价值的理解其实可以归纳为“无法由药品代替”。“长安长清”的理念定位逐渐避开降压药,以高血压患者的大病预防保健姿态存在,与降压药互为依存,这是很明智的定位策略。同时,广告表现和建立服务中心店,也可以从营销手段上提高成交效率和成功率。
戴赛鹰:高血压患者需要的利益不单纯是降血压,比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等等以防止生活质量的降低,这就给
了保健品定位策略以空间。补充性的定位策略不但可以化解来自病理和产品属性的深层矛盾,更能赢得患者信任和专业医生的支持,同时能够凸显产品价值理念,创造附加值和美誉度、降低功效敏感度,预防后期信任危机。这样的探索也确实是保健品营销值得期待的一个方向。
第三阶段整合“广告组合+服务中心店+会议营销”模式,建立可持续性营销体系。
陈海滨:在对已有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我们以服务中心店为基地,以周围社区为目标,开始组织名为“长安长清会员联谊会”的会议营销。会议营销是老年产品采用较为成功的营销模式,它符合老年人需要深度沟通、需要气氛、需要他人验证的购买行为方式。因会议营销中可用医生讲课、诊断沟通的方式,因此是突破医生消极意见的有效方式。
5月中旬,我们组织了一次40人的小会,会上医生对产品进行了全面介绍,并由服用效果好的消费者介绍感受,且因为长安长清品牌已为参会者所知,因此效果很好,当场购买200盒。现在我们组织会议营销优于单纯的会议营销公司,因为品牌的价值在不断增大,消费者更容易参加和接受。
现在我们在北京市场已经建立了6个服务中心店和相应的会议营销组织人员。打算年底前在北京市场建立10个以上的服务中心店。这样“长安长清”的销售就分别来自广告直接销售、服务中心店销售和会议销售这3块,形成了3个利润来源。
这样我们就形成了广告、服务中心、会议营销的整合形式,在有效的整合几种营销手段后,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
1.与传统的品牌专营店相比,服务中心店在专业可信度和工作流程设计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1)服务中心店的选址多为医疗机构的大楼内,即租医院的房间建立“长安长清检测服务中心”,这样会使患者产生强烈的信任感、安全感。同时辅以高端检测设备和“家庭医生咨询联系卡”等服务举措,提高了会员顾客的二次开发成功率和广告咨询购买率。(2)通过对服务中心店工作流程的规范管理,可将药店顾客转移到直销网络中,强化忠诚度,同时大幅提升盈利空间。
2.我们的会议营销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会议营销:(1)会议营销依托于广告和服务中心店,是我们整个营销环节的一环和补充形式,只是整体营销实现中的一种形式。(2)我们编的《长安长清养生操》在北京各大社区、机关大院、干休所等受到欢迎,它不仅是一种长安长清的品牌传播形式,更是我们会议营销的消费者资源的一种组织形式,有效化解了会议营销的资源组织危机。
3.整合式的营销链达到了如下效果:(1)最大限度地把可能的潜在购买人群转化为实际购买者,比如传统意义上用单一的广告营销,咨询电话的成交率是30%的话,现在有服务中心店和会议营销模式的辅助和补充,则可达到70%以上,大大提高了成交率。(2)可使单次购买转化为二次购买和多次购买,提高了消费者的忠诚度和对产品的美誉度。(3)使一个消费者可以带动其他潜在的消费者,即一名老顾客可以带来多名高血压病友。
4.广告理念的定位、服务中心店和会议营销的补充,使得产品的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在积累,这样使得产品的销售具有了可持续性的条件。
何坊:我对广告营销模式、中心店营销模式和会议营销模式都比较了解,这种整合有创新价值,首先它避免了单纯的广告营销所面临的营销成本居高不下、广告成效持续下降的尴尬;其次避免了中心店模式对单个消费者过多挖掘从而引起信任度危机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会议营销面临的资源组织危机的难题,从而把三者的优势有机地组合了。从其管理流程上可以看出,这种模式实现了潜在消费者向消费者转化,消费者向忠诚消费者转化,并且可以提升满意度。探索销售的可持续性,这对于保健品营销可以说是有特别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体育;校园足球;循序渐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31-01
校园足球作为国家足球长远发展的最基层的一环,已经被写进足球发展改革纲要,这表明我国足球发展的迫切性。但校园足球不可激进,必须要有循序渐进的策略。文章从六个方面探寻校园足球循序渐进开展的有效策略。
一、思想转变
现在的高中体育教学,大方向有两类。一类是体育特长生,一般由专门的体育教师负责训练,课时充足,为的就是高考体育分数;一类是非体育特长生,上体育课主要以放松为主,虽然教师也会结合自己特长讲解篮球、武术等运动技巧,但缺少教学计划。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校园足球运动在高中开展,思想转变是前提。在一切以本科上线为标准的高中,开展这种似乎“不务正业”的运动,思想不转变,无从谈起。要切实从对升学率的斤斤计较中跳出来,从更高的学生成长甚至民族发展的高度,认识校园足球的重要意义。
二、师资培训
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不缺学生,缺的是专业体育教师。以前,鉴于各自特长和毕业以后的需要,报考体育专业的学生,很少有人选择足球作为自己专业发展方向。让不会踢足球的体育教师教足球,显然不合适。大批量的足球教师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大力培训。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分批组织体育教师外出参加培训。要由上级单位安排有资质的足球裁判、退役足球运动员、大学足球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从规则到技术训练再到对抗训练,全方位立体化培训,考核过关之后发放结业证书。学校也可以把校内有足球专长的教师调动起来给其他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或者请一些足球专业人士到学校培训。
三、兴趣激发
参加校园足球运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兴趣是成败的关键。可以利用室内课,播放一些足球明星的进球集锦、某一比赛的精彩集锦、世界杯精彩片段,既让学生感受足球运动的魅力,也让学生看到足球场上观众的热情。一次播放亚冠恒大决赛战胜对手获得冠军的视频之后,学生久久不能平静,讨论热烈。当教师告诉学生:偌大的中国,十多亿人口,男足竟只参加过一次世界杯,而且是连输三场小组垫底,学生难掩失望落寞之情。接着问学生想不想踢足球,为国争光?“想!”这声音响彻云霄,学生参与的激情达到顶点。
四、基本规则
光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学习基本规则,所有的运动都有规则。很多学生是第一次学习足球,对于足球规则的了解几乎为零。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室内课,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讲解足球运动的规则,从足球场地、器材尺寸及要求,到足球各类犯规界定、守门员的权限,都要让学生了解。难以理解的重点规则,要借助实际训练给学生进行演示,或者借助多媒体,截取典型的实战对抗视频,运用慢镜头方式告诉学生。比如对“越位”和“反越位”的了解,就是重点和难点,完全可以这样操作。同样,对于中守门员和防守一方的权力及限制,尤其是防守犯规可判极刑的规则,更要交代明白。此外,“点球”“角球”“任意球”“门球”是在哪些情况下使用,也要借助课件让学生清楚。
五、技术演练
对于习惯运用双手的大多数学生来说,要让双脚也能随心所欲,需要进行很长时间的技术训练。因此,教师要从最基本的技术开始进行训练。可以借助网络视频资料讲解基本要求,然后来到操场上,身体力行地进行技术示范和指导。例如“颠球”,训练脚与球之间灵活的变化衔接,对于膝关节、踝关节、脚型的变化都有严格要求。又如“带球”,要做到球随人动,球我合一,就要进行各类训练,比如直线带球、曲线带球、二防一带球过人、人球分过。再如传球配合,要指导学生进行短传和长传、一对一传球以及三人之间传球配合,尤其要指导学生学习一脚传球以及无球人的跑位要领。最主要的还有“射门”训练,不同角度的射门,有不同的力度和射门脚法。要注意观察守门员位置,是选择远角还是近角,要有一个瞬间的选择。教师要在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射门训练。
六、实战对抗
实战是对足球规则、足球技术训练的巩固。进行一段时间的前期学习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小型对抗演练。刚开始,可以是半场五对五对抗,以减轻运动强度,等到学生逐渐学会熟练运用各种技巧之后,再开展全场对抗训练。也可以组织班级之间的对抗赛,甚至建立校内联赛机制。在不影响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前提下,班级之间进行足球比赛,可以让校园足球氛围更加浓厚。当然,如果条件成熟,上级部门可以组织学校之间的高中足球联赛,让足球像篮球、乒乓球一样普及。
七、结束语
本文从思想转变、师资培训、兴趣激发、基本规则、技术演练、实战对抗等六个方面,研究校园足球循序渐进开展的有效策略。校园足球的发展是一项利在长远的战略工程,作为体育教师,要立足学校,着力提高学生的足球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系统训练 积累素材 作文能力
文如其人,写作能力是个人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作文,中考60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让许多语文老师感到困惑的事。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训练应当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学习不是循序渐进的吗?那么就需要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与学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能有好的效果。”①可见,作文教学必须设计一个合理、有序、富有效率的训练过程,才能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与写作教学规律,提高写作教学质量。
心理学通过研究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顺序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童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少年期的学生抽象的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青年初期的学生,抽象的思维居于主要的地位,能进行理论的推断,富有远大的理想。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应遵循这些规律,适应这种顺序性、阶段性。作文教学也不例外,要遵循思维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安排实施。
一、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三大问题
1.教材中作文训练的系统性不强。
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需要循序渐进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中学作文教学没有独立的教材。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把写作理论和写作知识点安排在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或单元练习里,分解成一个一个的训练要点,散编于每个单元之中,系统性不强,单元与单元之间跳跃性大,训练要点也只能维系着一种松散的联系,难免会遗漏一些基础性的单项训练。如此知识断层、链条缺环,不符合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规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难以操作。
2.作文教学的无序性与随意性较强。
教师在每学期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对作文的计划制订比较随意,只是粗粗地计划写多少篇,缺少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训练目标及内容的包容量侧重点不明确,更谈不上训练要求的梯度性和渐进性。
正由于作文计划的整体目标不清楚,因此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教师往往是随着兴趣随意命题,或者简单地把当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目拿来让学生训练。如此支离破碎的作文训练,不但无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反而容易使之产生消极敷衍的心理,这无疑是作文教学的大忌。
3.作文教学的功利性过强。
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但实际情况是,中考作文设置分值60分,占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作文成绩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语文成绩的高低,而语文成绩又直接影响了总分,影响了高中的录取。因此,提高中考作文成绩便成了老师的直接也是最根本的目标。于是,作文训练便成了一种快餐式的训练,背几段优美的开头语,积累几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固定一两种行文结构模式,便能让学生的作文得到很好的分数。更有甚者,出现了万能开头,万能材料,万能作文,能应付各种类型的作文题目和作文要求。从短期效应看,这似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之路,但从长远来看,学生日益陷入“模式化”“程序化”的怪圈,没有学会写真正意义上的作文,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二、循序渐进作文训练的方法和步骤
语文教学是一个个性化色彩较浓的过程。只有立足校情,结合学生实际,深入探索或借鉴吸引而形成教师个性化作文教学序列才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心之所在。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
1.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只有将课本和课外阅读学到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在生活的海洋里运用施展,才能让学生找到倾吐、展示、提升的欢乐舞台。为此,引领学生热爱生活,有计划地挖掘生活的资源对写作指导极为重要。
鲁迅在《故乡》中写道:“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其实,这段话描写今日之学生也未尝不可,学生视野太窄了。他们只好学会人云亦云,道听途说,模仿甚至抄袭。因为他们写作的源泉几乎是干涸的。
学校、家庭、自然体验、社会生活。魏书生很早就借叶老给语文下的定义,阐述过“大语文”观念:“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说话,那时就注定了我们无时无刻都可以学语文。”叶圣陶先生曾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平。”②陶行知的“六大解放”③中也主张首先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会观察。所以从初一开始,我就应该让学生真正从狭窄的“四角的天空”中走出来,踏入社会这个大学校,读社会生活这部大课本。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落落大方地与人交际,要听得懂,说得清,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平时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要思考一番,看透事物外表包裹着的实质,练就“一双发现的眼睛”。学生把有感而发的文字,以日记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既是一份美好的回忆,又是日益成长的过程。
抓住学校或班级的某些活动,一些有计划的语文活动与社会实践:如三分钟演讲、办手抄报、办文学社报、参加征文比赛、学法交流、课文小品剧表演、调查报告、综合性学习;又如为灾区捐款、全校元旦联欢晚会、学校冬季三项运动会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写进文章的好材料。只要是一项活动,肯定有太多令人回味的东西,老师只要做个有心人,抓住一定的契机,就能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和动机,并乘机激励他们用五彩的文字留下他们青春的足迹。
2.巧用教材,训练技巧。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尽管初中语文教材中对作文的训练系统性不强,但是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选自名家名篇,内容切合学生生活实际,题材多样,是中学生写作最好的范文。立足课堂,充分利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能力是绝对可行的。
通过对课内、课外精品文的评析、鉴赏,精心点拨各篇制胜之法,让学生在讨论、练习中悟出写作的技巧。这样,既能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汲取写作知识的精华,从范文中探索到成功的奥秘,从而悟出“怎样写”的真谛来;还可以避免学生阅读中的盲目性,使优秀范文发挥“以一当十”的作用,这可以说是一种两全其美之法。
3.适时鼓励,激发兴趣。
教师适时的鼓励是延续学生写作激情的不竭动力。美国教育学家巴士卡里雅博士宣称:“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他的妙方就是赞扬和鼓励。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地探索,产生灵感,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不管哪个年级,保护学生写作积极性都至关重要。因此作文教学中需要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寻找学生习作中哪怕一丁点儿闪光点,尽情地表扬、激励,让学生从写作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力,激发学生对作文的渴望和高昂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高度的激发状态,达到不吐不快的境界,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驰骋,产生不竭的创作动力。
4.完善计划,有序实施。
初一,激发写作兴趣,积累各种素材。我让学生写日记、勤练笔、背语段、重积累,着重训练记叙文。并要求做到:写事一波三折、摇曳多姿,写人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整体记叙文框架到位;尝试写好头尾。
初二,指导写作技法,积累写作材料。初二是从初一的大量积累材料到了有选择性的筛选材料的阶段,所以,我推荐了大量的范文、满分作文,让学生体会、品味,让他们逐步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好作文,怎样才能写出好作文。鼓励他们积累优秀的写作素材、积累有文采的、有思想的语言。在赏析大量范文的同时老师指导写作技巧,并同步运用各种技巧与习作或随笔之中。
初三,训练主题作文,命题专项突破。两年的积累,两年的阅历,初三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会迅速成熟起来,作文教学也到了正规训练的阶段。
我在进行初三作文教学的时候,上学期是有重点地训练主题作文,循序渐进。每次习作一个主题,从“亲情”到“师生情、友情、邻里情、社会情”,从“成长类”到“挫折类”“励志类”,从“理想、信念、追求类”到“道德、责任、善良类”,从“情景交融类”到“关注他人、关注心理”等,这样训练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写作素材,追求在作文题目千变万化的过程中寻求不变的几大主题。下学期,开展的是作文专项训练,从命题作文的审题到如何编写作文提纲,从拓宽作文的选材到半命题作文的拟题,从注重作文的细节描写到如何开头结尾,从作文的立意训练到如何让作文的语言亮起来,一次训练一个重点,着力解决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问题。与此同时,配合训练重点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同题佳作或满分作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作文,自己的作文问题出哪儿,怎样才能写出好作文。也就是让他们学有目标,改有方法。
无论什么时候,面批作文都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如果能一眼就能看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或者几句妙语点拨,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修改意见,不仅会立刻赢得学生对你由衷的敬意,更能让学生豁然开朗,并提高写作水平。
三、循序渐进作文教学的意义
从教师的角度看,循序渐进指导作文教学,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合乎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合乎作文教学规律,合乎学生学习的规律,能让写作教学更具科学性,摆脱传统写作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同时牵动整个语文教学,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出困境,并且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还能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解决学生作文的三大难题,即“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加具体化,系统化,规范化,使学生在有序的训练下逐渐提高作文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看,循序渐进地学习写作文,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作文的素养,提高了学生作文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作文的成绩,提升了学生的品格,使学生更加热爱写作、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没有深入探索作文教学序列,没有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引导,作文教学如无头苍蝇盲目乱撞,实效自然甚微。只有摸清学生写作的心理发展规律,找到符合写作规律的科学序列,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教学,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从根本上逐步得到提高。
注释:
①出自《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
②出自叶圣陶.作文论.
③出自陶行知.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即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
参考文献:
[1]吴小燕.运用系统论指导初中作文教学研究.
[2]欧秀东.初中作文序列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3]钟建琴.激活学生创作的源泉.
长期卧床的危害
身体出现病痛时,病变组织需要修复,必须依赖营养物质的补充,而适度的运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加速病变组织的恢复。如果患者赖床不起,不参加适当的锻炼,患病器官就会日趋衰退,而使病情加重。
同时,患者虽长期卧床,体力活动减少,但大脑思维却很“活跃”,常常会胡思乱想。脑组织过于“活跃”,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此时如果活动减少,势必影响食欲,导致营养供应不足,长此以往,会引起大脑功能减退、记忆力降低,从而导致大脑早衰。此外,骨质疏松、褥疮、排尿困难或尿失禁、吞咽困难、呼吸道和泌尿系统感染等一系列长期卧床者的并发症,都与缺乏运动有关。
循序渐进,锻炼四步走
第一步:被动锻炼和机器长期不用会生锈一样,肌肉和关节长期不用也会导致废用性萎缩、强直。对于瘫痪在床或暂时无法自主活动的患者,应在家属的帮助下进行被动锻炼。床上运动开始得越早越好,家属最好每天帮助患者无法活动的肢体运动lOO~200次,肢体可活动的患者应在床上作患肢伸屈运动。
第二步:从卧到坐患者从卧到坐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如果突然坐起,会因变化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导致面色苍白、头晕、全身出汗,故锻炼应循序渐进。
具体做法是:每天加10度让患者头背逐步抬高,每天抬高练习2次,每次3~5分钟;一周后患者可在有靠背的床椅上坐稳,然后两足踏地,手紧握床栏,辅助者双手扶住患者肩部,每日锻炼3~5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随着患者坐稳程度的增加,辅助者可渐渐撤离双手,让患者手抓住床栏维持平衡,然后鼓励患者撤离双手,完全靠身体平衡坐稳。偏瘫患者锻炼时应避免向瘫痪侧倾倒。
第三步:站立锻炼患者开始时站立并不能平稳,必须有辅助者的帮助。站立锻炼每次3~5分钟,每日数次,视进步情况可逐期增加次数和时间。
具体做法是:先让患者背靠墙站好,辅助者双手扶患者腋部,双膝顶住患者膝关节,经过几天站立后,辅助者可试行双手撤离。患者靠墙独自站立后逐渐扶床栏站立,然后在辅助者保护下,让患者双手扶床栏,进行躯干左右旋转运动,再进一步可做左右摆动,而后扶床栏,两替提起,进而横向移步,为行走打基础。
第四步:行走锻炼患者用手扶住辅助者肩部,辅助者以手扶住其腰部,从原地踏步开始,缓慢小步行走。经过数天锻炼后,患者可逐渐撤离辅助者的帮助,改为扶拐行走。扶拐行走的距离宜由短到长。弃拐行走锻炼的途中要有依靠物,以便在有依靠的情况下徒手行走,逐渐加长行走距离。
当然,以上几步是在患者恢复情况允许的条件下的康复步骤,瘫痪患者具体适合哪个步骤的锻炼,还得视肌力的情况而定。
锻炼要坚持,安全应牢记
要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按规定的时间进行,不能中断。时断时续地锻炼,不能使被锻炼的部位感受到一定的重复性刺激,也就不能产生适应性的反应。
目前来看,施先生的家庭基本开支会因女儿的出生而增加,整体来看,将来育儿、买车、孝亲、养老等理财需求都会产生不少的经济压力,需要整体重新规划,好好安排一番。
家庭财务现状和理财目标分析
从施先生家庭的月度和年度性收支转光表来看,按施太太正常上班、雇佣家政人员日常照看孩子、限制性消费不铺张这几个条件来看,未来每月收支结余大约5000元,年度性结余约3万元。
从各方面数据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施先生家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1)2010年由于买房导致家庭无储蓄额,经过三年努力目前所积攒的金融资产额仍不多;
2)受限于房贷、育儿费用压力,夫妻双方一个都不能失业;
3)收入结构单一,夫妻双方都只有工资收入;投资经验不足;
4)缺乏家庭基础保障。
同时,从施先生的描述和实际情况来看,夫妻俩认为目前中短期的理财目标是希望安排好孩子的照顾问题、购车、投资、孩子和大人的保障问题,潜在的,中长期还有孩子的成长教育基金、双方父母养老、夫妻俩自身养老等理财需求和理财目标。
买车压力大 计划可暂缓
根据他们家庭的财务现状和收入可能性,我们建议买车计划应暂缓。虽然有车对有小孩的家庭有很多便利之处,但就施先生家庭现有的现金流状况来看,买车必定使得这个家庭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汽车属于纯粹的消费品,即便只是买一辆10万元左右的车,也会占用该家庭目前仅有的25万元金融资产的五分之二,买车后的油钱以及保险、养护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对于月度结余仅为5000元的家庭而言,还是有一定压力的。而且他们也意识到,上海的车牌实在太贵,2013年元月已经达到7.5万元,今后还可能再涨,而对外地车牌的限制又在日益增加。综合以上情况,建议施先生夫妇可以考虑把买车计划延后2~3年,等家庭收支状况明显好转再做打算。
资产结构不当 有待完善
施先生家金融资产为25万元,固定资产比例则较高,存在相当大的流动性风险。需要逐步积累金融资产,改善家庭资产结构状况。而且,金融资产中存款等低风险资产与股票等中高风险资产比例约为23:2,相较他们的年龄结构和收支特点来看,过于保守,今后可进行一定调节。
此外,对于施先生一家而言,孩子出生后整个家庭的现金流出增多,流入减少,现金流状况实际是变差了,因此,有些弹性的开支,比如外出就餐、不必要的购物等,可以适当减少。也可以让施太太下载一些记账软件来“监控”家庭现金流状况,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为今后积累更多投资资本。毕竟,“孩奴”、“房奴”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当的。
育儿金可选择“日积月累”
孩子的养育和教育金需求,可以通过金融资产投资理财方式来解决。其中,基金定投是一种不错的教育金积累方式,平摊投资成本,积少成多,省心省力。而且,施先生也提到,他们的股票投资计划受挫较多,交给基金打理日常积蓄,虽说业绩也无法保证有多好,但一来可减少日常亲自操作的烦恼,二来实践和研究表明,坚持中长期定投,还是能化解一些系统性风险,一定程度上平摊进场成本。
保障循序渐进 就实避虚
对于施先生一家而言,孩子的保险尚不少最重要的,反而他们夫妻俩自身的基础保障应该先行计划和强化,因为对孩子而言,父母是他们的保障支柱和经济来源,年轻的父母应先保大人,再考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