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陈太丘与友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相委而去”的“委”是指“抛弃、舍弃”,出自《陈太丘与友期》中“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这句话的意思是“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抛下别人就离开了”。
《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知识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文人骚客抒发豪情壮志的资本;是国家兴旺发达,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人们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石。因为知识就是力量。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1《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非:不,不是
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2《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
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
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3《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 “成”
2、古今异义“险”
“穷” “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一.配乐助读
镜头一:闫丽老师在学生初读《春》以后,询问学生喜欢读哪些段落。有四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了他们喜欢的段落,分别是第3、4、5、7段。闫老师说:“读优美的文章要有优美的旋律来伴奏,下面在音乐声里,你们按照段落在文章中的的先后顺序,接力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多媒体播放班得瑞《四月之春》,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读课文。
现场点评:配乐朗读贯彻了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的特点。配乐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起到推波助澜、烘托气氛的作用,让语文课生动活泼,变成一种艺术的享受。但是也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选用乐曲的风格和课文的题材、体裁保持一致,朗读写景的文章选用节奏欢快、旋律明朗的音乐,班得瑞《四月之春》就非常适合给《春》伴奏;二是音量要适中,配乐声过大会喧宾夺主,音量过小效果也不好,所以配乐时要注意音量的控制。音乐刚响起的时候声音过大,淹没了学生的声音,闫老师及时降低了音量,效果就很好。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配乐朗读是培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做法。
二.动作助读
镜头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动词“钻”非常重要,怎样读好它?闫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动作:把一张纸覆盖在手中的笔尖上,一用力,笔尖钻透了纸。她接着说:“读这个词就要重音重读,读出力量,读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镜头三:“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怎样读出春日里百花争先恐后竞相开放的情态?闫老师点拨学生在同位之间互相推搡顶靠,学生们边做动作边读这句话,境界全出。
镜头四:闫老师领着学生高举手臂,挥舞拳头,大声齐读“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的时候,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现场点评:以身体语言辅助语文教学作用很大,新课标就强调“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鸿沟,需要用实践去填平。也就是让儿童通过亲身的体验,鼓励、激发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而在奥尔夫的教育理论里面,教学中的学生不是被动地在学习,而是主动地进行动作表演,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文字的美妙。所以,用动作辅助朗读,重视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动作实践,对于提高七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等方面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
三.方法助读
镜头五:刘金兰老师执教《陈太丘与友期》,分两步指导朗读文言文:第一步是在“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环节,大屏幕出示朗读方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第二步是在“品读人物,感悟主旨”环节,大屏幕出示朗读方法“读出感情(语气、语速、语调)”。
现场点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是三个有递进性的不同层面的要求。七年级学生朗读文言文要达到这三个目标有难度。刘老师把朗读训练设计为两步,这样就降低了难度,第一步“读准字音”就是“正确”朗读,“读顺句子、读出停顿”就是“流利”朗读,这是读通读顺;第二步“读出感情(语气、语速、语调)”就是“有感情朗读”,这是读懂读透。这样的训练循序渐进,效果扎实有效。七年级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既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方法,又培养了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学习习惯。
四.合作助读
镜头六:闫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第一句的时候,安排老师读“桃树、杏树、梨树”,女生读“你不让我”,男生读“我不让你”,大家齐读“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时候,男生读第八段,女生读第九段,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镜头七:在《陈太丘与友期》中,客人和元方各说了两句话,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刘老师指导学生同位分工读、男女生分工读、老师和学生分工读,因为角色不同,读出的语气和感情不同,体验也就会更深刻。
现场点评:分工合作提高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两位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分角色朗读,必然使学生对课文“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形式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师生共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五.评价助读
镜头八:一个学生朗读《陈太丘与友期》后,刘老师是这样评价的:你朗读的停顿、节奏较好,注重了语速的变化,如果再读出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表达效果会更好。如在读“非人哉”“便是无信”“便是无礼”这样的评论性语句时,语气重些,语调高一点;“非人、无信、无礼”这些关键词语要重音重读,从而突出表现友人的粗鲁、元方的义正词严。
现场点评:刘老师的评价针对性强,既指出了优点鼓励表扬,也指出了不足帮助学生加以改进。另外,刘老师非常注重鼓励性评价,在短短的45分钟里,教师对学生个体或者全体的鼓励性评价达9次之多,如“你的声音很洪亮”、“勇气可嘉,你读得很投入”等等。这些鼓励性评价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初中语文,更需要老师的关心鼓励。在朗读训练的每个环节,要像刘老师那样充分发挥评价语言的魅力,欣赏学生投入的朗读,传达教师的关爱,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关键词:范宁;论语注;辑佚
范宁(339-401),字武子,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东晋经学家,官至豫章太守,封阳遂乡侯。《后汉书》作者范晔的祖父。他推崇儒学,反对玄学。著有《古文尚书舜典注》一卷、《尚书注》十卷、《礼杂问》十卷、《礼论答问》九卷、《春秋谷梁传例》一卷、《薄叔玄问谷梁义》二卷、《春秋谷梁音》一卷、《范宁启事》三卷、《范宁集》十六卷,诸书皆佚。别有《春秋谷梁传集解》,是现存最早的《谷梁传》注解,收入《十三经注疏》中。范宁所注《论语》,史志不载。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为一卷,序云“共得四十八节”,然马国翰所谓“四十八节”云云,实仅四十四节,且有一节属于误收者。今重辑此书。
学而第一
贫而无谄。
不以正道求人为谄也。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孔子以为不骄不谄,于道虽可,未及臧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也?”
子贡欲躬行二者,故请问也。切磋琢磨,所以成器;训诱学徒,义同乎兹。子贡富而犹吝,仲尼欲戒以礼中。子贡知心厉己,故引《诗》以为喻也。
为政第二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发言少过,履行少悔,虽不以要禄,乃致禄之道也。仲尼何以不使都无尤悔,而言寡尤乎?有颜回犹不二过,蘧伯玉亦未能寡其过,自非圣人,何能无之?子张若能寡尤悔,便为得禄者也。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也?”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舍贤任佞,故仲尼发乎此言,欲使举贤以服民也。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也。奚其为为政?”
夫所谓政者,以孝友为政耳。行孝友则是为政,复何者为政乎?引《周书》所以明政也。或人贵官位而不存孝道,故孔子言于此也。
八佾第三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射无争。
里仁第四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世衰道丧,人无廉耻,见仁者既不好之,见不仁者亦不恶之。好仁恶不仁,我未祝其人也。
子日:“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适、莫,犹厚、薄也。比,亲也。君子与人无有偏颇厚薄,唯仁义是亲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十四引首句)
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弃货利而晓仁义,则为君子;晓货利而弃仁义,则为小人也。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顾探诸己,谓之内省也。
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名芝,字子长也。公冶行正获罪,罪非其罪,孔子以女妻之,将以大明衰世用刑之枉滥,劝将来实守正之人也。(陆德明《释文》卷二十四止引首句六字,司马贞《史记索隐》引作“公冶长,字子芝”)
子使漆雕开仕。对日:“吾斯之未能信。”子悦。
开知其学未习究治道,以此为政,不能使民信已。孔子悦其志道之深,不汲汲于荣禄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日:“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仁道弘远,仲由未能有之,又不欲指言无仁,非奚诱之教,故托云不知也。武伯意犹未惬,或似仲尼有隐,故再问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束带,整朝服也。宾客,邻国诸侯来相聘享也。
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S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夫宰我者升堂四科之流也,岂不免乎昼寝之咎以贻朽粪之讥乎?时无师徒共明劝诱之教,故托夫弊迹以为发起也。
令尹子文。
子文,是谥也。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藏怨于心,诈亲于形外。杨子《法言》日:“友而不心,面友也。”亦丘明之所耻。
雍也第六
子谓仲弓日。
谓,非必对言也。
子日:“不有祝鸵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祝舵以佞谄被宠于灵公,宋朝以美色见爱于南子。无道之世,并以取容。孔子恶时民浊乱,唯佞色是尚,忠正之人不容其身,故发“难乎”之谈,将以激乱俗,亦欲发明君子全身远害也。
子日:“谁能出不由户者?何莫由斯道也?”
人咸知由户而行,莫知由学而成也。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艰难之事则为物先,获功之事而处物后,则为仁矣。
述而第七
子于是日也哭,则不歌。
是日,即吊赴之日也。礼:歌哭不同日也。故哭则不歌也。
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夫《韶》乃大虞尽善之乐。齐,诸侯也,何得有之乎?日:陈,舜之后也。乐在陈,陈敬仲窃以奔齐,故得僭之也。
泰伯第八
子日:“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泰,善大之称也。伯,长也。泰伯,周太王之元子,故号泰伯。其德弘远,故日至也。(裴驷《史记集解》云:“泰者,善大之称。伯者,长也。周太王之元子,故日泰伯。”)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有二释。一云:泰伯少弟季历,生子文王昌,昌有圣德,泰伯知其必有天下,故欲令传国于季历,以及文王。因太王病,托采药于吴越,不反。太王薨而季历立,一也;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武王立,于此遂有天下,是为三让也。又一云:太王病而托采药出,生不事之以礼,一让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历主丧,死不葬之以礼,二让也;断鬟文身示不可用,使季历主祭礼,不祭之以礼,三让也。
诡道合权,隐而不彰,故民无得而称,乃大德也。
子罕第九
过之,必趋。
趋,就之也。
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圣人应于物作教,一事时或再言。弟子重师之训,故又书而存焉。
乡党第十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齐以敬洁为主,以期神明之享,故改常之食,迁居齐室也。
席不正,不坐。
正席,所以恭敬也。或云:“如礼所言,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是各有其正者也。
先进第十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德行,谓百行之美也。四子俱虽在德行之目,而颜子为其冠。言语,谓宾主相对之辞也。政事,谓治国之政也。文学,谓善先王典文。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厚葬非礼,故不许也。门人有厚葬之意,故欲遂门人之深情也。言回虽以父事我,我不得以子遇回。虽日师徒,义轻天属。今父欲厚葬,岂得制止?言厚葬非我之教,出乎门人之意耳。此以抑门人而救世弊也。
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日:“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责也。复礼,谓责克己失礼也。非仁者则不能责己复礼,故能自责己复礼则为仁矣。乱世之主,不能一日克己,故言“一日”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言为仁在我,岂俟彼为仁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大宾,君臣嘉会也。大祭,国祭也。仁者举动使民事如此也。《传》称:“臼季言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先事后得,非崇德与?
物莫不避劳而处逸。今以劳事为先,得事为后,所以崇德也。
子路第十三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仲弓以非不欲举贤才,识昧不知人也。孔子以所知者则举之,尔不知者,他人自举之。各举所知,则贤才岂弃乎?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上能正己以率物,则下不令而自从也。上行理僻,而制下使正,犹立邪表责直影,犹东行求郢,而此终年不得也。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衣食足,当训义方也。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
冉求早朝晚退,故孔子疑而问之也。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夫所谓直者,以不失其道也。若父子不相隐讳,则伤教破义,长不孝之风焉,以为直哉?故相隐乃可为直耳。今王法则,许期亲以上得相为隐,不问其罪,盖合先王之典章。
宪问第十四
公绰之不欲。
不欲,不营财利也。
季氏第十六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孟子曰:“君子不教子何也?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忿。继之以忿,则反夷矣。父子相夷,恶也。”
阳货第十七
一、兴趣领先,熟读巧背
布卢姆认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既如此,指导学生学习、背诵文言文,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如在新课导入时,可运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的音画视频供学生欣赏,并鼓励学生跟读。当学生跟读的浓厚兴趣被强烈激发出来后,再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下,熟读巧背。
二、边读边译边记诵
通常情况下,将文言文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教学文言文、指导学生朗读与背诵文言文的前提。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与背诵指导过程中,我曾经指导学生采用边读边翻译边背诵的方式熟读背诵文言文,起到了极好的效果。不过,这种背诵方式一般适用于诸如《陈太丘与友期》《咏雪》《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等故事性比较强、篇幅比较短小的文言文篇目。
三、串联回忆,限时背诵
这种背诵法适应于诸如《出师表》等篇幅比较长的文言文。具体方法为:每翻译完一个文段,师生共同理解这个文段的内容,并找出文段的重点字词,写在黑板上,与学生一道将每个文段的重点字词串联起来记忆,然后限定背诵时间,要求学生当堂成诵,并且在课后还要巩固背诵。以执教《口技》一文为例,在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口技者模仿一家四口人深夜熟睡时的那段表演中的标志性词语“遥闻”――“既而”――“又”――“当是时”――“宾客”等书写在黑板上,学生据此提示回忆课文内容,并串联快速背诵。
四、抓住句式特点,比较背诵
有些文言文,如《木兰诗》《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其中的文段借助比喻或者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教学上述文言文时,我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结构基本一致的语句找出来,画上波纹线,抓住句式的不同特点,加以熟读记诵,效果很好。如执教《木兰诗》一文,我指导学生将课文中描写木兰准备出征与奔赴战场这两个自然段中,比如“东市买骏马……”等语句用波纹线标记出来,然后加以记诵。因为上述两个自然段几乎都是五字排比句,句式非常整齐,很适合学生朗读与记诵。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学生诵读的语速逐渐加快,最后自然而然地熟读成诵。此外,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木兰征程中思家念亲的八句重复语句,加以仔细辨析,找出重复语句中的异同,并加以比较背诵,也起到了极好的背诵效果。
五、根据画面背诵
诸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等写景抒情的文言文,几乎每个自然段都是一幅精美的画面。故此,教学与指导学生背诵上述文言文时,我常常指导学生给文段中的每一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而后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画面背诵。以执教《岳阳楼记》一文为例,我指导学生按照课文描绘的景物顺序,分别给其中的几个自然段拟定下列小标题:洞庭湖全景图、洞庭湖“雨霏霏”图、洞庭湖“春和景明”图等,引导学生根据对画面进行联想,记忆成诵。
六、根据文脉背诵
入选语文教材的诸如《桃花源记》《伤仲永》等文言文,文脉与现代文相似,主要有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故此,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背诵。以执教《桃花源记》为例,我引导学生理清文脉: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访桃花源,以此开展背诵,达到了极好的背诵效果。
七、角色背诵与理解还原背诵
1.角色表演背诵
对于语文教材中比如《陈太丘与友期》《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杨修之死》《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故事性比较强、人物对话比较多的文言文,则指导学生采用客串角色与对话形式等方法,对之加以理解背诵。如此,也能起到极好的背诵效果。
2. 理解还原背诵
阅读教学《愚公移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文言文,我曾指导学生先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之后对照译文回忆还原记诵。学生在记忆背诵上述文言文的过程中,因为对其字词句有了初步的理解,再加上反复朗读与回忆还原,背诵也就感到比较容易了。
(一)中考对文言文教学的制约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系统地讲清文中的字词义、句子翻译、文章内容,忽视了文章的艺术、美感和人文因素,审美和鉴赏只是走过场,甚至干脆弃之不顾,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灌输式”,这就导致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烦、惧怕、排斥的心理。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枯燥单一
虽然新课改已经颁布十年了,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已经五年多了,老师们也尝试着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文言文教学仍然施行“肢解教学法”传统模式,造成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使文言文教学失去应有的韵味,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文言文自主性的丧失
学生学语文,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言文。三怕之一的文言文距今久远,又深奥难懂,加上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当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枯燥单一,学生往往没有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多数学生则是由于考试的压力和教师的要求而非出于对文言文喜好去学习,很少去品读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凡此总总影响了教师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成效。
二、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探索
除了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读、译、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能最大范围地持久地激发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
(一)更新观念,克服心理因素
文言文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因此,其特点也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的特点是双音的词多,而文言文的特点是单音节的词多,两相对照学生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特点逐步完成文白对译。此外,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实质上就存在着一个“源”与“流”的关系。因此,这二者之间势必就有继承、演变与摒弃的关系。然而,单就初中文言文教学而言,它就是一种继承与演变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向学生阐明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学生对“学文言文如学外语”畏惧心理。最后,针对部分学生的文言文无用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更新观念,对文言文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学习文言文不只是为了考试,还有诸多好处,如:学习文言文可以陶冶情操,了解古人思想文化生活和继承文学水平等等。
(二)探究合作,趣味学习
虽然传统教学法能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能够更明确地掌握文章的知识要点,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法只有部分学生用机械的记忆建构起了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些学生或割裂了对全文的整体观照,或者因缺乏兴趣导致对所学的知识无法进行系统认知。这样,学生就会缺少兴趣。所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笔者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的最末,对这篇文章的要点进行相应的总结和升华。这种合作、探究、自主互助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既达到了文言文学习的目的,也提高了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三)自导自演,重现经典
关I词: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思路
从古至今,语文都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以及汉语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事物应运而生。而在教学方面,语文的改革也是必要的。初中语文教学应与现实生活接轨,将课堂上死板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还要与平时的生活内容相呼应,在为学生创造鲜明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感悟语文知识的同时,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得以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感受其生活化形式。
一、生活化理念渗透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1.让生活化理念渗入初中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生活化教学方式主要应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悄然增添一些生活元素,将实际的日常生活与课本知识接轨,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联想到自己的现实生活,这样可以将书本的死知识变得形象而生动、具体而真切,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的丰富与美丽,让其更加贴近生活,从而了解生活。
2.可以缩小学生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便利
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生活元素,使之生活化,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贴近生活,在学习的过程中潜意识地联系其实际生活,大大缩短学习与生活的距离,也可以实现教学空间的拓展,使得学校掌握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语文教育的改革。
3.可以解决交际问题,从而体现自身价值,进而拉近师生距离
语文教学以实际生活为基础,注重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一名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总结经验,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知识,为学生展示生活与语文教学的沟通与联系,这样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不善于沟通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思路与实践
1.教师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在课程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仔细研究教材,熟练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并融入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比如,在《致女儿的信》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让学生讲述父母与自己之间的相处以及他们对父母的看法,等等。而在此期间,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讲述这篇课文,也可以接着提问学生如何看待这位父亲,从而使学生印象深刻。
2.在课堂中营造生活化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生活化课堂情境的营造,而营造具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融入对新课文的学习之中。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会感觉比较枯燥乏味而不愿意去学习,之后接触文言文内容时也会表现出厌恶,而且笔者认为文言文内容距离学生实际生活太遥远,使其无法深刻理解其中的韵味。针对这种现状,教师需要组织营造一种生活氛围。比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时,可以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陈太丘与其父之友进行对话,尽可能地模仿文中人物的说话语气、神态、动作等,这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3.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生活化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逐渐走入生活,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生活,当然学校也是其栖息地之一。对于生活在这个科技时代的初中生,语文教师要更多地将多媒体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实现语文教学方式生活化的转变。比如,在教学《生命生命》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实际生活中一些意志坚强的人的生活状态,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次思考,从而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4.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人有千般样,花有万般红。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不论是方法还是其他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要懂得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总之,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改革是必然的,而教育改革更是重中之重,这直接决定了我国的人才发展。作为学习众多科目的基础,语文的改革更要尽早实施。目前各产业都注重“接地气”,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是要贴近生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早地接触生活、接触社会,从而切实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晓张.返璞归真――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学习 (下旬刊),2011(7).
【关键词】精心设计巧于激趣
文言文教学常常处于一种相看两厌的境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作为老师一方,教学讲究实效性,直指中高考,在教中突出对文言知识的掌握落实,而忽略了文章的人文性、思想性;而学生一方,自然对文言文学习的认识不深,也就只停留在学习的外在动机上,即应付考试。厌学文言文的情绪逐步加深,要想改变现状,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激趣方法。
1. 拓宽视野, 故事激趣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就本论本,而应前后贯通。创设一个大语文的境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穿插相关的小故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才能让学生有滋味地咀嚼先贤留下的精神食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穿插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如《世说新语・两则》中,写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个故事,表现了聪颖机智、诚信守约的少年儿童,这是学生初一刚刚开始接触的文言文,阅读上还有障碍,对文言文接受起来还不习惯,为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师生之间可以交流一些历史上类似的小故事,如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不摘苦李的王戎等。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阅读课文的愿望就有了。九年级下册选了《庄子・秋水》中的《惠子相梁》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如何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呢?也可以用故事来作诱饵,《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欲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给来者讲故事:我听说楚国有一种神龟,它的骨头被供奉在庙里,用作占卜。你说,它是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膜拜好啊,还是情愿活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我想,它宁可在烂泥巴里打滚。庄子借神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故事可以从正面给《惠子相梁》这篇课文以补充。加深学生对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宁静淡泊心境的理解。
2.钩沉习俗, 以奇激趣
古人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和人际往来等交往礼仪自有一套成规。随着习俗的流变,虽然那些讲究在今天看来已成繁文缛节,但学生十分好奇。介绍古代礼仪,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文言文阅读。
如《送东阳马生序》,文中提到“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在此可以向学生补充古时男子二十岁加冠、女子十五岁加笄成年的礼仪,还可以补充总角、豆蔻、而立、不惑、花甲等和年龄有关的词语。再如《唐雎不辱使命》写道:”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书上对”长跪“这种坐姿进行了解释;贾谊把古人坐姿分成了相应的四种:经坐、共(恭)坐、肃坐和卑坐。这四种坐姿的区别在于头部是平、是微俯、是仰、还是低头,视线落点的不同,分别对应四种坐姿。同学们知晓了这一切,便明白古人对站姿和坐姿及为重视,把它视为个人修养以及体现美好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这种古老的礼仪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自晋代由北方少数民族带来了坐具之后,华夏民族的坐姿是以彻底改变,但是,古礼中那种端严谨慎之风,依然流传至今,成为我们这个礼仪之邦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3. 贯通古今, 以新激趣
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有些思想对当今社会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马说》是作者韩愈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情寄托,它证明了个人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实力,而且需要独具慧眼的“伯乐”。这种思想对今天的社会管理机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几方面来看,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韩愈在《马说》中以千里马喻贤臣,以伯乐喻明君圣主,极写知遇之难,阐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明白了只有拥有正确的爱才、选才、用才的态度和行动,才能造福百姓,治国兴邦。
4.文本创演, 以情激趣
语文课本中的词语注释数量大,内容细,最大作用是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此外,学生在学习词语注释的过程中,还能学到课文以外的许多知识,如现代汉语语言知识、文学常识、文言知识、其他科学知识以及方言知识等。下面具体谈论它们的重要性。
一、语言知识
认真学习词语注释可以让学生积累词语,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如学过《背影》后,就掌握了“狼藉、簌簌、惨淡、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字形和意义,学生学过《绿色蝈蝈》后,就在头脑中增加了“喧嚣、喑哑、静谧、篡夺、劫掠、酷爱、弱肉强食、隐隐约约、连续不断、夜色苍茫、更胜一筹、惊慌失措、开膛破肚、津津有味、断肢残腿、毫不犹豫”等词语的积累。
学生在学习词语注释的过程中,不仅要记住它的音形义,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语言环境,把握它在文中的用法,从而获得语感,就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在以后的作文中就能灵活地运用。
二、文学常识知识
这是语文知识结构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这些知识在中学语文词语注释中就大量出现。如《卖炭翁》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唐代襄阳人,与王维并称“王孟”,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又如我们学到《春》时,通过“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的注释,可以了解到: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全诗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又积累了文学常识,还掌握了“杏花雨,杨柳风”的词义。
三、文言知识和方言知识
中学语文的文言知识大多聚集在词语注释中。学生在学习注释的过程中就可以积累大量的文言知识。如:《狼》中的词类活用:“犬,洞,隧”,《陈太丘与友期》中的人称代词“君”,尊称词“尊君”和谦词“家君”等。同类词的不同意义,如《口技》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等。
四、词语注释中还包含有其他学科的知识
如《社戏》中的戏曲知识词语注释:“老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风俗知识词语注释:“消夏,归省,犯上,春赛,社戏”等。读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词语注释,同学们不仅知道桑葚和木莲是什么东西,油蛉和斑蝥有什么习性,珊瑚由什么构成,还知道皂荚树在生活中的作用,何首乌和覆盆子的药用价值。
中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很注重文章中知识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而这些知识和思想,不仅来自老师的传授,更多的来自学生的自学,学习词语注释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希望中学生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握好这些。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灵感,学生的想象力是无止境的,如《天上的街市》的教学,将天上明星和地上街灯交相辉映,牛郎织女天街闲游等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配以背景音乐,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感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
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就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在教授《咏雪》之前,我先让学生看《陈太丘与友期》的课堂实录,学习课堂实录中的学生们:看看他们是怎样预习,怎样讨论,怎样解决疑难。然后我问学生有没有信心自己学会学习,因为有了范例,同学们信心百倍,跃跃欲试。
三、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搜集筛选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将知识进行延伸、扩展,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运用语言
教师依据教材,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获取新知。将网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代语文教材中,教师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体现了我们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如在教授《三峡》时,我设计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再自己课下收集资料,查找资料的同时,或以导游身份,或以游人身份,或以三峡人、作者、诗人等不同的身份,介绍三峡。这一教学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特点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它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综合水平。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让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本文作者:张波工作单位:河南省郸城县城关镇一中
那么,教师们有没有从文体的角度来思考文言散文教学呢?
一、文体的界定对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笔者以《愚公移山》为例说说文体的界定对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愚公移山》究竟属于什么体裁?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将其收编入第八单元“神话传说”,与《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一起合编为第33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显然编写者将《愚公移山》的体裁界定为“神话”。
但另一种看法是《愚公移山》的体裁为寓言。人教版的《教师用书》明确指出:“《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孙绍振分析:“在强调人的意志的决定作用这一点上,《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属于同一个母题。但是,《愚公移山》是寓言,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是神话,二者虽同为虚构的想象,但寓言系个人创造,而神话为民族集体的想象。神话比寓言情节的幻想更为自由。”
体裁界定的不同自然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因为教材编写者认为《愚公移山》是神话,所以沪教版《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将教学目标定为“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欣赏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魅力”。教材后的“学习建议”为“课文所选取的三则神话所描述的内容有许多共同之处,请说说这些神话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而如果从寓言的角度出发,根据寓言的基本特点,我们应当带领学生在了解了寓言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思考和探讨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此外,也有教师不从体裁的角度出发,而从语体的角度出发,把《愚公移山》当成是文言记叙文来教,分析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明显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悖,未领悟经典文言作品的核心价值。
可见,不仅是现代文教学,文言散文教学也同样需要关注文体特征,并做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开发。
二、运用文体知识梳理现有初中文言散文篇目
古代的文言散文内涵宽泛丰富,探究初中文言散文,分属于多种不同的文体,呈现了精彩纷呈的局面。沪教版新教材所收录的文言散文(仅指散体文,不包括赋体文和骈体文)按文体分类后大致如下:
史传文:
《孙权劝学》《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巢谷传》
杂记文:
山川景物人事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桃花源记》《核舟记》《口技》《白洋潮》《天目》《卖油翁》《记承天寺夜游》《山川之美》
笔记文:《陈太丘与友期》《周处》《干将莫邪》《谢道韫咏絮》
论说文:
先秦诸子散文:《两小儿辩日》《论语》八则《天时不如地利》《吕氏春秋》两则《孔孟论学》《公输》《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橘逾淮为枳》
说:《捕蛇者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问说》
寓言:《愚公移山》《黔之驴》《束氏畜猫》《螳螂捕蝉》《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书信:《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答司马谏议书》
奏议:《出师表》
其他:《为学》《勉学》《卖柑者言》
三、把握文体特征进行文言散文教学
每种文体都具有区别于他种文体的独特的个性色彩,了解和品味这些特点,才能由篇及类,触类旁通,从文体的角度感受文言散文的艺术魅力。
1.史传文的教学
史传文又叫历史散文,它是历史和文学的融合,所以,教学中我们既要读历史,又要品文学。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对于史传文来说,还要寻找其突出的文学价值。
2.山水游记的教学
沪教版教材中选编了许多山水游记,有《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桃花源记》《记承天寺夜游》《白洋潮》《天目》等。
其中,《桃花源记》比较特殊,对于它是否是游记散文的争议很大,比如,鲁迅先生认为其“幻设为文”,不是山水游记。笔者比较赞同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的看法,将其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陶渊明是如何对自然山水进行描写,来寄托人类社会理想,感受作品中较强的社会批判意识,这是我们教学中要关注的。
3.论说文的教学
显然,论说文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对其“论述性”的学习。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说理能力等方面都将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