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0: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后现代生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后现代妈妈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传统母亲形象在发生着巨大的变数。后现代妈妈,是现代都市母亲中的时尚代表,这类女性大多自我意识较强,做事不拘小节,喜欢引人注目,我行我素。她们通常是活泼大方,是不拘小节的乐天派。坦率直爽,行动迅速而敏捷。厌恶受周遭人束缚,会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喜、怒、哀、乐。她们通常热爱社交,又喜欢照顾人,她们爱打扮爱赶时髦,喜欢浪漫和新鲜刺激,让人很难相信他们已身为人母。
后现代妈妈,大多诞生于“她世纪”,她们的生活既属于孩子,也属于她们自己。她们扮演着妻子、情人、同事、领导等多重社会角色,而这些角色也同时在“漂白”着传统母亲的形象。
“后现代妈妈”VS“传统妈妈”
1.态度
后现代妈妈:把孩子当朋友,能及时把握孩子的心态与孩子沟通,甚至有点“没大没小”。
传统妈妈:严肃、一本正经、有威严,但往往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代沟”。
2.教育
后现代妈妈:注重能力培养,较为看重的是孩子的兴趣所在,成绩不是评价孩子的惟一标准,喜欢学习一些西方先进的教育观念。
传统妈妈:灌输式教育,喜欢替孩子做主,十分看重孩子的成绩,望子成龙心态严重,为了使孩子成才,甚至还会使用“大棒政策”。
3.装扮
后现代妈妈:喜欢将孩子打扮得“卡哇伊”,还经常穿着“母子卡通衫”和孩子一起“招摇过市”。和做妈妈前一样喜欢SHOPPING,不吝惜在自己的外型包装上投资,因为保持了好身材,所以非常乐于尝试时尚装扮,很能穿出自己的个性与品位。
传统妈妈:孩子的衣服类型比较传统,小时侯是“蜡烛包”,稍大一点是“开裆裤”……反正还都是秉承自己小时候的衣着特点,“宁捂不冻”是永远的信条。把心思全放在家庭上,自己则渐渐忽视了打扮,更别说要突出个性了。
4.食品
后现代妈妈:营养均衡是她们信奉的原则,还特别崇尚国外的儿童食品,当然保健品也不能缺了孩子的份儿。
传统妈妈:给孩子“大鱼大肉”是自己的使命,吃饭时还常常硬把鸡腿、鱼肚子夹到孩子碗里,哪怕孩子一万个不愿意也得吃下去。
5.娱乐
后现代妈妈:上网、泡吧、KTV、DISCO、旅游、看电影,只要开心就好。喜欢与孩子一起看进口卡通片,说不定还跟孩子抢游戏机玩;有什么新的儿童乐园、科普馆、绿地建成了,总会第一时间带孩子去“尝鲜”,自己顺便也乐上一乐。
传统妈妈:看电视、织毛衣、读读报纸、以静养为主,不敢多动;通常不舍得把钱花在娱乐上。给孩子讲故事,唱儿歌,买的玩具种类大多比较单一:男孩机关枪,女孩洋娃娃。
6.工作
后现代妈妈:工作独立,坚持工作到最后一刻,生完孩子马上继续工作。
传统妈妈:为了生孩子而休长假,休假时只知道一心做家务不知道干别的。
7.保养
后现代妈妈:十分注重自己的身材及皮肤,定期光顾美容院、健身房,最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你看上去就像没生孩子时一样哦!”
传统妈妈:对身材和皮肤不太注重,最多买点好的保养品。
8.家务
后现代妈妈:与老公分工,适当做些家务,孩子也是老公的嘛,所以特别善于“偷懒”。
传统妈妈:买、汰、烧样样自己来,家务劳动一手包。
在中国,成为明星的女人,在事业上是成功的;成为母亲的女明星,她们会做得如何?来看看明星母亲的具体表现吧!
麻辣妈妈:小S――将耍宝进行到底
不是每一个母亲都有着或者慈爱或者严厉的高大全形象。比方说小S,在事业上的成功多半来源于“嘴贱”,有了孩子也死性不改。她在“康熙来了”里扮演的是耍宝的贱小孩,而这张让人发疯的贱嘴又一直伴随着她孩子的命运。还没怀孕时,她居然说婴儿“那么软,随便一弄就死掉了”。怀孕后,她对女F4说“再给我两个月,我一定能涨成F罩杯”。生完孩子后补请婚宴时她没让孩子出席,理由是“主角是妈妈,不可以让她太小就太嚣张”。家里给这个孩子起了个不错的名字叫“许曦文”,但小S偏偏要给她取个贱小名,叫“许俏妞”。
事业妈妈:斯琴高娃――要教孩子独立
片约不断的斯琴高娃,每次在家里待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但每次哪怕只是在家待上一天,她都会认认真真地做家务,陪陪孩子。斯琴高娃说有时会觉得对不起孩子。高娃说:“我的看法比较接近西方人,孩子不是你自己的产物,孩子是社会将来的财富,所以我对孩子不溺爱。我鼓励他们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会在一旁看着,直到他们自己完全能够做了为止。”每次要离开家去拍戏的时候,孩子就会眼巴巴地看着高娃,那种目光任何一个母亲都会为之心痛,但是她一想到孩子将来迟早也会独立的,就狠了心肠离去,“因为毕竟离去意味着下一次的相逢。这个道理小孩小时候可能暂时不会懂,但是长大了他们就会懂。”
宽容妈妈:杨澜――对孩子不会很严厉
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现在更应被唤作女强人,在事业上,她是成功的;在生活中,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亦沉浸在家庭幸福中,其乐融融。杨澜表示,希望儿子能保持乐观开朗的态度,善于与人交流。“有一次孩子班里评选阳光少年,开始他信心十足,可是结果他没被评上。第二天他回来很懊丧,我当时很高兴,因为他很诚实。我就问他知道原因吗?他说因为自己爱接老师的话茬,我就告诉他妈妈小时候也爱接老师的话,只要不影响其他小朋友学习就行。”
下面,我们让一些我们身边的“后现代妈妈”闪亮登场――
NO1、未婚妈妈:宝宝可以作为爱情见证
出场人物:琦琦 26岁某广告公司职员
琦琦和老公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新居。作为80年代生人,他们一点儿也不掩饰未婚先孕的事实,甚至还把这称为“双喜临门”。
目前,琦琦已经怀孕4个多月了,她的预产期是今年年底。本来刚发现怀孕就打算结婚的,可挑剔的琦琦总觉得准备不够充分,一拖再拖的结果,就是肚子再也藏不住了。不过,琦琦说:“反正早晚都是要结婚的,我们只不过是把生孩子的时间提前了。”既然当事人都这么看得开了,朋友家人也就见惯不怪。琦琦说,不后悔怀孕,却很怕没有一个像样的婚礼,尤其是不能穿漂亮的婚纱,那简直是一辈子的遗憾呀!他们已经商量好,先把孩子生了,然后抓紧恢复体形,待一切就绪,再举办婚礼,到时候,宝宝可以作为爱情见证一同出席,或者,干脆满月酒和喜酒一起办了。
NO2、后丁克妈妈: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
所谓后丁克妈妈,不是不要孩子,而是生完孩子后将宝贝托付给自己的父母或者保姆养,自己只负责出钱。搁在从前,自己孩子自己不养可是大逆不道的事,光是那份舆论压力就让新人们不得不遮着掩着;现如今,只管生,不管养成了见惯不怪的平常事;更有人说,后丁克妈妈,也算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出场人物:李度29岁某杂志主编
孩子一岁多点的时候李度正好备战MBA,当时就把孩子交给了老人。如今孩子长到5岁,她这些年多次参加各种培训考试,而且李度夫妻俩经常出差,算起来孩子跟着上一辈的时候更多。
李度不断地学习充电,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竞争压力大,李度需要提升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有时候孩子也会很关心她学习,她会问“妈妈,成绩出来了吗?是满分吗?”李度想,从这点来看,她学习对孩子来说也有些潜移默化的作用吧!
NO3、“闺蜜”妈妈:孩子是“姐们儿”
妈妈俯下身来与孩子坦诚交流,不再刻意树立全知全能的形象,可孩子们却更愿意与这样的母亲分享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就如同最贴心的“闺蜜”一样。
出场人物:马咪36岁某电台主持人
刚和孩子以“姐们儿”相称的时候,她还有些不习惯,可现在,他们经常这么彼此称呼。她与9岁女儿的相处,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乐在其中。其实孩子也正是她工作生活的态度。比如做数学题时,她会告诉孩子“做题和打游戏一样,处处都会有陷阱,要找到突破口,那么这关也就过了”,于是孩子会觉得做题也很有趣;比如她也喜欢电脑游戏,有些英语游戏她看不懂,她就和孩子一起查词典学英文……与孩子在一起,她不是大人,她把自己也看作是孩子,是孩子的一个玩伴。
NO4、全职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往前走
出场人物:叶鸿38岁辞职在家
叶鸿是一个向往自由的人。刚结婚时,她在银行上班,工作轻松,待遇也不错。某天,孩子不期而来了,因为父母都有自己的事,先生又要经常出差,她义无返顾地辞去了那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做了全职妈妈。从小学到初中,孩子的每顿早饭、午饭都由她精心制作。孩子每个学期的升学,都是她心中的头等大事,她成全着女儿的一切爱好和兴趣。孩子的书法、绘画、音乐一个不能少。
“全职并不代表生活里只有老公和孩子,女人的精彩还是要自己创造!不时地给老公、给家人露一手自己的爱好,让他们惊觉:原来她这么棒啊!”生孩子前,做菜是她的一大爱好。有了孩子之后,那种手忙脚乱的生活让她许久没进厨房了,现在,她利用空闲时间,又开始琢磨着做一些营养丰富的菜肴和点心,做完后还拍成照片,和网上的朋友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成了某美食杂志专栏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理论知识,她潜心研究宝宝菜肴,这种用爱心烹制出来的小点心,自然能博得新手妈妈的认同啦!
也许有人会问:每天在家里与孩子相伴不枯燥吗?叶鸿说,与孩子相伴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看着她一天天的长大,经常捧回这奖那奖的,那种幸福不是语言可以表达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做一些自己爱做的事情,自己并没有被孩子牵着走,而是带着孩子一起往前走,由自己主宰的生活能不开心吗?
NO5、“双赢”妈妈:事业、孩子兼顾
“双赢”妈妈在事业与孩子之间游刃有余,原来工作与教育孩子还有那么多的相通之处。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也是她们“赢”的理由吧。
出场人物:张女士34岁某国企人力资源部长
干人力资源工作并不轻松,但工作与教育孩子并不矛盾,工作的理论可以用于与孩子相处,孩子的言行也会给我的工作以启发。比如工作中用到的“每天学会总结”的定律,在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上同样有效。比如儿子迷上了辩论,我就看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与他沟通,而这些东西也会对我的工作有所启发。我觉得,在家中是贤妻良母,又能成为职场上的佼佼者,现代女性完全可以做得到。
NO6、漂亮妈妈:永远与时尚同行
的确,如今很多妈妈,仅从外表,很难判断她们的年龄。 时尚妈妈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她们要漂亮,不要邋遢;要鲜嫩,不要皱纹;要苗条,不要臃肿。自信的内涵、包容的气度、从容的心境、闲适的资本……让漂亮妈妈大放异彩。
出场人物:晓红30岁 某网络公司公关经理
生了龙凤胎的她谈她维持身材之道,只有一字秘诀“忍”。晓红很“好”吃,她的形体是属于天生长不胖的类型,所以很有口福,且热量愈高愈喜欢,各种零食、巧克力、上海菜、意大利美食都是她的最爱。但是作为公司出了名的大美人,她每天会利用跑步机跑30分钟, 这不但有助于维持身材苗条,更让自己精神集中,感觉更有活力。多睡觉也是她保养皮肤的一大重点,因为有时加起班来会不分昼夜,经常熬夜会影响到皮肤,因此周末时爱美的晓红会把相当的精力用在护肤上。 很多人都不相信她居然已经是两个三岁孩子的母亲。“每当听宝宝说妈妈最漂亮,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经常看到漂亮妈妈,宝宝也会长得漂亮的。”她不无甜蜜地说。
声音:“后现代妈妈” 要与时俱进“现代化”
近些年母亲节一年比一年火爆,都说母爱最温暖,但被母爱包围着的孩子们却似乎不这么看。不久前,浦东三林镇妇联面向全镇多所中小学的近千名学生展开了“母亲素质大调查”的活动,其结果可能会令母亲们吃一惊:31.5%的孩子感到自己的母亲缺乏魅力、语言粗俗、思想平庸,75.8%的孩子认为母亲要加强学习、提高修养,67.3%的孩子要求母亲能给予自己独立的成长空间。而表示能接受母亲现行教育方式的孩子仅有3.7%。
调查显示,孩子们最难以接受的是母亲翻看他们的日记,偷听他们的电话。一名初中生说:“妈妈把我照顾得很好,可就是要看我的日记,明明是侵犯了我的隐私,她却还觉得是在关心我,怕我轧坏道。”另外,不分场合的关心和过分的溺爱也成了孩子们对母亲不满的因素之一。
那么,什么样的母亲才是孩子们心目中理想的母亲形象呢?参加调查的孩子们描绘出这样一个母亲形象:懂一点电脑,画一点淡妆,少一点说教,多给一点空间,有气质,爱学习,能像个朋友那样和孩子交流。
现在的孩子除了学校的教育,还通过电视、网络、杂志等多种渠道获得知识。而中国传统观念中,母亲所扮演的一直是注重照顾孩子起居饮食的慈母形象。事实上,不少妈妈也认为,只要给孩子足够的照顾和关心就是一个好母亲,却忽视了自身的“充电”,从而和自己的孩子产生了“知识代沟”。
每个时代,母亲的形象都在改变,社会对这一形象的认知也在改变。从传统的贤妻良母,到现代社会这一角色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社会环境的变迁和经济水平的发展是主要原因。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明的妈妈为了让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让丈夫花了一大笔“赞助费”让他进了一所重点学校。最初几天,小明都是高高兴兴等着妈妈来接他放学,可一段时间后,小明不要妈妈来了,提出要自己回家。妈妈不解,小明说:“人家的妈妈都是当白领的,你只是成天待在家里的‘保姆’。”这位妈妈想了想,说:“好吧,我以后不进学校里头去,在外面等你。”在这个故事中,孩子不愿让自己的妈妈见人。妈妈,在孩子的心中算老几?如果那位全职妈妈不放纵孩子的虚荣,而是借此教导孩子社会有着不同的分工,只要是靠劳动吃饭,无论干什么,一样光荣,那么,妈妈的形象自然会高大起来:“我的妈妈不仅仅会做家务,还会教我做人。”可惜,许多妈妈没有这么做。
现代母亲,不仅要经济独立,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现代意识,不仅有现代消费意识,也要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因为这些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精神层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蔡洪平对着生活笑了50多年,镜子终于也笑了――2011年的蔡洪平,走进达人秀的舞台,成就了《送你葱》的神曲,也成就了“菜花甜妈”的灿烂。
标志性的无敌羊角辫,Hello Kityy式的围裙,桃红色的上衣,小胖的身材,笑起来深深的两个小酒窝,如同漫画中的卡通人物,成了蔡洪平――菜花甜妈的标志。一曲《送你葱》红遍网络,也坐上了中国达人秀第二季的亚军位置。
成名之后仍保持本色
在此之前,她是菜市场一个普通卖菜的大妈,常常唱歌给前来买菜的顾客,一来她希望顾客能多买点她的菜;二来,她也确实喜欢唱歌。从小生就一副好嗓子的菜花甜妈,55岁之前,舞台不过就在自己的生活半径之内。小时候,她唱给村里人,大一点儿,她唱给同学听――出生于安徽农村家庭,上学好像也是奢侈的,在露天舞台上,唱给乡亲听,在上达人秀之前,唱给买菜人听。
达人秀之后,她的生活迅速向另外一个频道狂奔而去。
有接不完的通告,唱不完的舞台,吴宗宪的专访邀约了三四次,排不上时间。她的通告已经排到了明年,东南亚巡演计划已经在筹备之中,还有一部以她为主角的励志电影也在筹备之中,她与诸多大牌一起合作,与小沈阳在国际音乐节合作,与谢娜、谭晶、王杰、孟庭苇在一场商演中会面……她是演艺圈的“葱花”,仿佛与谁都能混搭。
菜花甜妈现在出行需要戴墨镜,但还是会被人认出来,有一次坐火车,被一个歌迷认出来了,“我从那儿过一次他就能知道是我,他说‘你不是达人秀里的菜花甜妈吗’?我说‘你认错了’。他还是跑过来,结果乘客都过来拍照。他们都说超喜欢我的歌,而且都能记住我的歌声,非要我当场唱一个。”菜花甜妈说,“他们是从内心里接受我的歌,这一点就让我很满足。”
乐呵呵的菜花甜妈坦言,现在已经没有时间去卖菜了,因摊位长期空着,已经被菜市场收回。“以后,没准还会去卖菜。”走在人生抛物线至高处的菜花甜妈对于网民的健忘与大众热情消褪的那一天,倒也没有什么恐惧,生活即便调转回头,重新回到原点,那也没什么。
梦想已经实现了。她已经比其他人幸运、幸福得多。
张爱玲曾经说:成名要趁早。菜花甜妈的大器晚成也不影响享受成名快乐的心境。因为菜花甜妈一直都是开开心心的。生活的苦在她那里已经不算什么。
上世纪90年代,从亳州农村到上海,至今已有十六七年了,菜花甜妈并不经常回家乡,因为对于她来说,路费实在太贵。“我爸妈怕我回来一次花钱太多,不让我回来。我爸总是说,你不要惦记我们,不要多回来,我们都很好。”如今,菜花甜妈的父母已经离世,而她回乡更加心切。“安徽的房子便宜,在上海买房想都不敢想,那儿的房子动不动就几百万。那边的生活压力太大,我觉得还是在老家、在农村里生活舒适一点。我想,以后还是会回家乡的,因为总归是家里舒服。”
现在,菜花甜妈回家乡的时间也很少,如果有遇到安徽的演出,她就会特别开心,能为家乡做点事儿了。
一直在努力,梦想在延续
在菜花甜妈的众多演出曲目中,改编自帕瓦罗蒂《今夜无人入眠》的卖菜版《送你葱》依然是保留节目。不过,她也知道单凭一首曲子不够,还好,这么多年来,她靠自己琢磨,也会演绎很多英文歌曲,尽管她没有任何英文底子,但凭借着她的音乐天赋,乐感和与生俱来的高音,她能够演唱苏珊•波伊尔、玛丽亚•卡拉斯、伊莲•佩姬、珊地•派蒂、玛莉娅•凯丽,惠特尼•休斯顿,芭芭拉•史翠珊等巨星的经典歌曲,甚至还能演绎黑人灵歌。除此之外,地方戏曲、民歌都不在话下。
菜花甜妈其实挺要强的,在中国达人秀决赛之夜,要与英国的达人苏珊大妈同台献艺,既定的曲目是帕瓦罗蒂的《今夜无人入睡》英文版,不再是她熟悉的“鸡腿鸭腿,萝卜西红柿”了。她感到压力很大,但又愿意拿出最好的状态,于是,她每天会坚持唱100遍,直到唱到炉火纯青为止。
这也颇能说明菜花甜妈的性格,在后续的明星生活中,她知道,保持好的演艺状态,才能真正让观众喜欢。她知道,如果一味地以草根、励志这样的话来强调自己,时间久了,观众也会厌倦的。只有实实在在的歌声,是最有实力、最好的证明。
“在8万人体育场演唱的时候,我就想,我的梦想差不多都实现了吧。现在比赛结束了,我有了更高的目标,咱不能总和苏珊大妈比不是?我现在想通过专业的老师,学习玛丽亚•凯莉的演唱技巧。上国际舞台?为什么不可能呢?”菜花甜妈有更高的追求,据她身边的工作人员齐老师说:“不久之后,菜花甜妈就会有一次比较正规的拜师仪式,老师都是国内声乐方面泰斗级的人物。”
菜花甜妈成名后,关于她的争议性新闻也甚嚣尘上,有人说,菜花甜妈背后有专业团队炒作,为的是打响“菜花甜妈”这个连锁饮食的品牌,对此,菜花甜妈特意在博客上发文反驳。不过,菜花甜妈承认的确已经申请注册了“菜花甜妈”商标,“去年一个朋友提醒了我,我还是借了1000元去工商局注册的。”记者问到这个提醒的人是否有商业目的,菜花甜妈表示注册商标是为了保护自己,“出门就是靠朋友,这就是朋友帮个忙,哪有什么目的啊?”
很多认识菜花甜妈的人说,她很单纯,骨子里面还是一个小女孩。也正是这样的特质,她才能获得那么多人的喜爱,在她的微博上,你能看到甜妈那无所遮拦的天性,她调侃郭德纲的弟子,大方地赞扬李静。也会闹一些笑话:“新水浒开播了,宁财神来了,张涵予来了,最重要是马景涛也来了。我对马景涛说‘我很稀饭你的《情深深雨》……’他说‘我没演过……不过我超喜欢你的《送你葱》,每天都看你’。‘那你不是马景涛吗?’我疑惑了。‘我是李宗翰啊!’我厥倒……”
现在,菜花甜妈正在为自己的新专辑忙碌,电影剧本的大纲已经写好了,并通过了广电总局的审查,什么时候开拍要看她的时间安排了,她的国外巡演大幕明年二三月份拉开……命运眷顾她或许有点晚,但还不至于太晚,她还有很多时间去实现以往想都未想的事情。
很多人担心这样频繁的商业活动,会不会破坏了菜花甜妈天性中的纯朴与可爱。她自己倒一点也不担心,一个人的性情保持了50多年,任多少苦都没有磨灭掉,难道现在还会吗?它已经扎根了。菜花甜妈身边的人也更清楚,她来自于大众,也必然深深地扎根于大众,才能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现在的经济状况肯定要比以前卖菜的时候好很多。”但是,菜花甜妈说,“生活水平大致还是那个样子。”曾有人问过她身上衣服的价格,她说:“39块钱,在火车站附近买的。”
“甜妈现在还是穿着平时的那些衣服,她也爱美,但是她会用自己的方式,比如,自己搭配,自己设计,甚至自己去手工缝制,她不会走奢侈路线。”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体贴温柔的大仁哥竟然成了不可一世性格急躁的黑客?你能不能接受?陈柏霖自己倒是强调:“我早就不是大仁哥了!现在是黑客King!”
技术宅改变世界
演过大仁哥,陈柏霖俨然成了“新新好男人”的代表,不过到了电影《骇战》中,他演的是一个非常孩子气办事又鲁莽的黑客King。因为过度自信,King常常会有很大的疏失,女朋友生病了都不知道,伤害了别人也不觉得。陈柏霖不认为自己是在自毁形象,因为他本身就跟大仁哥很不一样,大仁哥虽好,他也不愿意自己的形象和戏路一直禁锢在其中。King虽然满身都是槽点,但陈柏霖觉得《骇战》这部影片很有存在的必要,如果因为这部电影能修正一些社会乱象,远比他维持一个很帅的李大仁形象或是得金马奖重要多了。
陈柏霖很爱King这个角色,当初一看剧本他就觉得很有兴趣,因为King非常厉害,可以突破很多障碍,黑到别人的电脑,把资料偷出来。为了演好这样一个技术宅,他下了不少工夫,特地向身边的电脑高手请教,程式语言、暗号密语等都熟记于心,连敲键盘的手势也做足功课,就怕被观众说不专业。
《骇战》涉及到许多社会问题,比如网络暴力、人肉搜索,与之前陈凯歌导演的《搜索》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与《搜索》不同的是,《骇战》是半科幻电影,陈柏霖很看重电影中的现实意义,他希望大家不要永远只坐在电脑前,也希望每个人在网络世界里都要自律,宣泄情绪是一回事儿,但不要伤害到无辜的人。
重口味突破下限
除了3月份的《骇战》,陈柏霖主演的喜剧电影《变身超人》也将于4月份在内地公映。作为九把刀继《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之后的转型力作,《变身超人》彻底打破了小清新style,节操碎得捡都捡不起来了。陈柏霖饰演的铁男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二货,身为一个超人,却丝毫无视超人的职业操守,直接变身电视购物导购,大肆推销一堆像虎力神鞭、防狼电击棒等各式搞怪商品不说,就算他自己声称“露点还没这个打算”,依然出演了令人喷饭的“超人”。第一次接触九把刀的怪咖风格,陈柏霖频频笑场、NG,一场“”的戏竟然NG了18次之多,打破了他十年来的最高纪录,令他“颜面尽失”。
演电影没下限,柏霖哥找女友也不设限。他找女朋友不会特别选哪一种,或者说非要怎样的相貌,他希望另一半是美好的,但不要像剧本一样被写好。陈柏霖说:“相信爱情还是要靠缘分,你在心里想了千遍万遍都是虚拟的,与其想象不如偶遇。”
【关键词】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女性电影
“最美好的生活不过如此,最悲哀的生活不过如此。”如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宣传海报所说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下称《姨妈》)为观众呈现了以“姨妈”为主线的中下层女性在现代社会急邃变迁中经历的种种困惑和挣扎的人生悲喜剧,真是“恨无人,解听开元曲。空掩袖,倚寒竹。”
有人认为此片乃许鞍华氏自我记忆的电影叙事。不错,许鞍华出生于鞍山,影片中的姨妈离开上海最后回到的正是东北鞍山。但正如许鞍华自己所说的,她的生活跟“姨妈”没有交集,经历跟“姨妈”有很多不同,也许有的只是同为六十岁女人的感受吧。许鞍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晋身香港一流导演的行列,她的电影作品中对女性的关注成为她电影风格中不变的特质。从《疯劫》、《阿金》、《女人四十》到《姨妈》,她的电影镜头中总是充满着对女性的细腻刻画和人物内心的深刻剖析。特别是这部《姨妈》,在后现代语境下,采用喜剧手法来刻画悲剧元素、现实和超自然的电影表现手法,得到了众多观众的认可.也给中国电影注入一丝新鲜的气息。
《姨妈》讲述的是一位退休中年妇女的日常生活以及在她周围出现的各式人物在现代都市中的众生相。围绕主人公姨妈,影片展开了三节叙事。头节是姨妈与外甥宽宽的冲突。从影片伊始便进入了姨妈与宽宽之间格格不入的生活。虽说宽宽是姨妈叶如棠的亲外甥,但在惯于独居的姨妈眼里,毕竟还是个外人。在二人的不断说谎和欺骗的交锋中,最终是外甥亲自导演了一出“绑架”闹剧。在宽宽与姨妈的交锋中,折射出姨妈生活的孤寂与无奈、既向往新生活又害怕打破原有的生活规律的矛盾心理。影片的次节叙事也是体现姨妈“后现代”的一条主线:与骗子潘知常(周润发饰)的恋爱。在潘知常的那几句唱腔和口若悬河滔滔不尽的话语下,姨妈便如灵魂出窍,开始了一出“黄昏恋”的激情。一夜激情后,她心甘情愿地拿出全部积蓄,而直至骗局败露,姨妈要的却是“你告诉我实话,哪怕是你骗了我,我不会怪你”。影片的第三节叙事是姨妈从天桥下摔下来后,其女刘大凡的出现与姨妈返居鞍山。姨妈被骗去了积蓄,在街头的摔倒让她一蹶不振,医院唤来她+几年未见的女儿,女儿面对当年抛下家庭来到上海的母亲是抗拒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姨妈随女儿返回鞍山,与前夫复合过上了一家人团圆的生活。在这貌似大团圆的结局中,营造的却是沉重和悲悯的气氛。如同我们所看到的:姨妈带着幻灭的生活理想跟着她的老伴在鞍山的集市上摆起了小摊,冬日的暖阳下,姨妈手里啃着久违的东北馍馍,默默地嚼着,但目光中却是迷茫和孤独的。
在此三节叙事中,影片围绕姨妈这个主人公讲述了后现代生活中边缘女性的困惑与矛盾。主人公姨妈叶如棠是一个年近六十、受过教育。既清高又市井俗气的形象。她既脆弱又矛盾,一方面她流利地说着不合时宜的英式英语,反复强调上过大学受过教育:而另一方面她吝啬小气,舍不得开冰箱、打电话。和自己的外甥AA制算账,和邻居水太太貌合神离、相互提防。姨妈是寂寞的(决定被骗的结局),在大上海这个大都市中孤独地生活。只能饲养十数只鸟来打发孤独的时光。她试图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但她的行为往往和这个时代不相适宜,在和老潘的一段“后现代”的爱情后,她失去了在上海生存的所有积蓄。只能落寞地回到了鞍山,每天操持家务、在市场摆摊,生活又回到了原点。
影片中宽宽暗恋的网友飞飞、邻居水太太、女骗子金永花以及姨妈的女儿刘大凡.这些女性都是社会的中下层女性,在现代生活中她们努力地挣扎。企图摆脱现实的桎梏与残酷的命运,努力寻找新的方向,但她们的梦想却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被姨妈称为“灰带鱼”的水太太,每天变换着头发的颜色,与姨妈相互猜忌、相互提防,在看似幸福的背后。其实与姨妈一样是孤寂的,在朝夕相处的宠物猫死去后,她也忧郁而死。飞飞、金永花的叙事比重不大,但份量不轻。飞飞是生活在上海的新新人类,绚丽时尚的外表却掩盖不了她脸面和心理的创伤。幼时父母的离异、外婆的失手造成了她半边脸的烫伤,这也造成了她对外婆的仇恨与麻木,她每天与外婆的交流只是一个口哨。农村妇女金永花女儿患有呼吸衰竭的绝症,她为了弄钱治病,欺骗姨妈换得瓷瓶去碰瓷儿,直至最后不堪重负拔掉了女儿的氧气瓶杀死女儿。姨妈的女儿刘大凡是一个没什么文化但脾气火爆、大大咧咧的东北厨娘,虽然在整部影片中出现得较晚,但是极具张力。在她粗俗的话语下也隐含着对未来和大都市现代生活的美好憧憬。只是现实让她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在许鞍华的“平民式”的电影镜头中,将不同年龄的都市边缘女性的生活与梦想展现在观众面前,她们的孤寂、挣扎、怨恨、无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性主义注重人类中心主义,人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塑制自然,强调一种宏大叙事或普遍价值。而在许鞍华的影片中,却分明体现出后现代解构主义叙事,强调个人的渺小与对自然环境的屈从。我们知道,后现代叙事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新认识边缘的价值,克服二元对立思维倡导一种个性伦理。因此在她的影片中,女主角无论是笑着流泪还是嘻哈着哭,她们最终都是一个悲凉的结局。从《女人四十》到《姨妈》,许鞍华无不流露出她对于悲剧的情有独钟,在《玉观音》中她说过:“我把我自己的人生观放到我的电影里,而我的人生观是‘悲’的。我觉得如果跟命运抗争,个人太渺小了。”在《姨妈》中这种与命运抗争无力的“悲”表现得更加透彻。从一个家庭的描写到一个社会层面的描写,许鞍华完成了一次飞跃,一次后现代语境下的飞跃。影片看起来很像是个轻喜剧的结构,却散发着悲剧的气息。影片前半段姨妈种种行为的喜剧效果,与影片结束时寒风中头发花白的姨妈摆着小摊、目光迷离形成了鲜明的效果,令人倍感痛心!而片中的其它角色也是带着“悲”的色彩,女骗子金永花费尽心思却最终自己杀死了女儿:刘大凡一心想出国最终还是要在餐馆里做厨子:水太太忧郁而死:宽宽成了瘸子……这些角色的塑造无不体现导演的悲情主义:与命运抗争,个人太渺小了。人无法完全宰制自然。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要求创作者“具备真挚、深沉、丰富而美好的情感,并且通过影片,充分调动起观众类似的情感,使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情感的宣泄与满足。”一部电影要想在艺术上获得双赢,必须要具备观赏性和艺术性。影片长镜头的运用、细腻的人物刻画充分展现了导演的艺术功底。如姨妈埋葬水太太宠物猫的片段,头发花白的姨妈在冰天雪地中摆着小摊子啃着馍馍,目光呆滞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收音机中播放着曾经熟悉的京剧唱腔的描写,导演借助特 写镜头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细节表演上,“展现出隐蔽的角落和事物的无声无息的生命”。正是在这种强烈的人文关怀氛围中,观众和影片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深深打动了观众。
评论家们对于许鞍华女性电影作品是很感兴趣的,一方面,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命运一直是许鞍华电影作品中关注的重点:另一方面,她在影片中并不是从男女两性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更多的是“隐蔽女性视角”。虽然许鞍华电影中并没有明显的女性视角,但是在影片中,她还是不自觉地运用了女性主义的观点对于女性形象进行新的塑造。她突破了传统男权话语系统下的女性形象,往往是将自己的人生观投入到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上.如“姨妈”的塑造就反映了她在现阶段的生活态度和困惑,她认为女人是命运的承担者,她们往往是刚强的。在女性电影工作者看来,她们的电影仍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女性的观点对女性重新定位,具体表现为:对女性情感的理解,对女性内心渴望的讲述,对女性悲惨遭遇的人文关怀,对女性权利的现代性思索等。”从《姨妈》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在后现代语境下,女性电影的二元对立的性别思维在慢慢消解,承认性别上的差异,但“在差异中寻求平等,在平等中彰显个性与独立。”此影片体现了女性电影发展的新趋势:迈向后现代的女性电影。
摘要:在后现代语境下,个体身份的确定性已然为一种多元化与不确定性取代。这一现象表征着后现代主体对精神自由的多元化诉求,在瓦解已有的文化释读的屏障之中,努力完成个体意义与价值的新型伦理态度的自我建构。《大话西游》的文本文化意义也由之得以开显。
关键词:个体身份;后现代文化;《大话西游》
作者简介:马佳娜(1982- ),陕西佳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影视文化。
[中图分类号]:I25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194-01
一、后现代语境与个体身份的不确定性
在现今文化语境下,个体的自我发展从本质上而言其实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某一既定或是变化着的秩序中。可能的情况是:社会的发展需要个体处于某一秩序中而非处于游离不定的状态,这也是社会在某一阶段保持其良性发展的需要。
在一种游移不定的状态中完成个体意义与价值的自我实现,这种状态要求一种不确定性。如佛克马指出的:“他们常常通过否定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和文化网的正统性来与这种状态抗争,他们把这张网看做是某种偶然发展起来的产物。因此,他们对现状提供正统性持怀疑态度。他们否认以正义和理性的形而上学概念,以好与坏的陈腐划分或以简单的因果逻辑关系为基础的正确性。”[1](P97)这种怀疑表现为对个体被固定了的身份的拒绝与排斥,吁求一种身份的多元性与易变性,使身份一直处于传统意义上的未完成状态。一个共同体为了成为真正的必须包括过去的和甚至假设的后代人来生活于一个其过去也是现实的精神的空间;一种与祖先精神的交往和对陵墓的崇敬一直是意识到这种精神空间是真实之自然表现。”[2](P108-109)柯拉柯夫斯基所指出的个体与某一精神共同体的联系恰恰是后现代个体观力图排斥的状态。
后现代主义者力图回避或是割断这种自明的联系。伊格尔顿认为:“身体既是一种激进政治学说必不可少的深化,又是一种对它们的大规模替代。存在着一种关于身体话题的美丽动人的唯物主义,它是对现在已经陷入巨大麻烦之中的某种更为经典的唯物主义的补偿。作为一种始终局部性的现象,身体完全符合后现代对大叙事的怀疑,以及实用主义对具体事物的爱恋。”[3](P82)对身体存在状态的思考与某种精神自由的努力如出一辙,传统的信念已经赋予身体一种与精神休戚相关的紧密联系,精神的解放必须包含将精神从身体的附属中解救出来,仍然将身体交付于某种唯物主义的文化存在经验之中。某种在传统文化中处于边缘的文化现象的合法性得以彰显,得以被平等的注视、观照与认同,同时被赋予应有的意义。
二、身份的游移:个体身份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从《大话西游》文本层面出发思考以上所论述的文化逻辑以及我们与身体的关系转变的意义是极为近便的。其中主要角色都无一例外地进行着自我身份的转换,单一的角色让位于多重身份的自由置换。至尊宝―齐天大圣孙悟空―夕阳武士―祥林;二当家―猪八戒―唐僧之父―新科状元;瞎子―沙僧―衙役;春三十娘―豆腐西施。而其情节的变化也暗含了对身份转换的隐喻,个体角色的转换因之隐含了极为深入的情感逻辑。
从文化符号的角度更容易发现文本中隐含的价值观念重构的努力,传统文本中单一的躯体形象被先在的固定于一种价值框架之中或是与一种身份确定下来。躯体形象只与一种相对固定的角色紧密联系。在影视文本中,所运用的是演员的躯体形象,这一形象在单一文本中是固定的,只代表一种角色,与一种意义相联系。躯体形象作为能指与其所指一一对应且不发生变化。以一种意义载体贯穿始终,不排除有双重角色的存在,但这种双重角色有其主导方面,只是单一形象在同一层面上的不确定性,最终仍然会回归某一角色作为某一固定的意义载体被定位与认识。而在现代电影中,这一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单一躯体形象不再以一种意义载体出现,能指与所指的一一对应关系被彻底粉碎,代之以滑动的能指,单一能指可能指涉多元所指并且不处于固定状态。单一文本获得了某种开放性,文本与现实的关系同样发生变化。
索罗门指出的现代电影对事件的重视包含了对电影美学观念转换的确认,以情节结构的影片必然受制于情节结构的控制,使影片只能在某一情节逻辑框架之内演进,这一结构方式与时代的精神节拍相契合的。传统电影叙事模式相应于较为舒缓的生活节奏,一种确信宏大叙事、因果逻辑、同一性、稳定性、必然性的时代观念。现代电影则不同,“从本质上看,现代主义主张采取一种适应现代生活观的方式讲述电影故事。由于生活缺乏结构,因而产生了没有结构的影片,他们探索某些有趣的现代人物的生活所表现的现代精神。随意漂流和没有方向的形象反映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4](P441)如果将这一文本整体层面的方式应用于对文本中人物身份的阐释,可以看到,由于现代生活中某种由传统宏大叙事提供的精神皈依不复存在,个体的寻求自我定位的努力显现于一系列变动不居的身份确认之中。终极的缺席使个体在自我确认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只能在单一的平面化的空间中不断滑动。深度模式让位于平面化的自我复制。形象将会产生如萨特所指出的非真实化,“就像从里面将一个存在的人掏空,外面什么也没有改变,没有任何特殊之点,但里面已经空了,成了空心人。”[5](P166)能指的滑动暴露出所指的缺乏,寻找的过程成为目的,形象比意义更为真实可靠。文本表现为所指缺席的符号的狂欢,其所指涉的现实空间与历史空间被一再消解与重构,传统的整一性为混乱与无秩序性取代,我们无法再以整体主义的目光观照现实,现实存在状态同样被符号的狂欢瓦解。
《大话西游》文本层面远未如以上论述那样极端,然而文本中角色的转换已经暗示了这一方向。展现在文本虚拟空间中的现实存在已经与我们身处的现实相去甚远。读者(观众)一旦脱离虚拟空间,其所构筑的较为稳定的意义序列便会瞬间崩塌。同时我们的内心体验已经改变了面对世界的态度。
参考文献:
[1][荷].杜威・佛克马.后现代主义文本的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A].王岳川、肖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英].柯拉柯夫斯基.形而上学的恐怖.[M].唐少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3][英].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走向“新生活”,基于后现代情境,基于新公共生活,我们应结束城市分离。
直面“新生活”,是我们建构当下和未来城市的原点!
新“虚拟”生活。原子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置身于网络互联,数字化生存正在解构依靠边界构筑的几何世界。城市公共生活正日渐从物质空间移至“拟空间”。虚拟公共生活的兴起产生新的公共空间模式,也挑战了传统都市公共空间存在的必要性;
电子技术正在“解构”我们对于未来的预见能力;网络生活正在“解构”我们依靠理性设置的公共生活过程。
新“消费”生活。当代消费空间起着创造生活方式的作用。消费生活塑造城市风格,也构筑市民生活――当代城市空间形态呈现为一种消费生活形态。
消费文化无疑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主宰和“调控器”,市场经济将文化从原本纯粹的精神需求层面推向更多娱乐消费层面,从而使文化具有了鲜明的消费性。商品渗透进文化形式和产品之中,通过提供新艺术生产手段,新文化消费方式充实着市民文化生活。
新“交通”生活。城市本质上应该是转换的场所,是机动性的场所。高效的移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基本价值,成为实现社会变革、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成为人们选择做什么、选择如何生活的前提条件;可移动能力已经成为人类的“根本权力”,它是通达其他诸如工作、居住、教育、健康权利的必要条件。
在追求效率至上的今天,城市交通空间具有公共性品质,成为交流场所。作为容纳流动人群的电车、汽车或者人们活动场所的道路本身,应该成为具有新意义的承载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
新“游戏”生活。当代城市的迪斯尼化、娱乐中心化是城市游戏性印新表征,游戏成为人生的抽象,它催生出当代生活的许多形式。
在市井中工、商、医、农、僧、生、官可以比肩而立,歌舞戏曲与巷陌小技可以同时登场;才艺的交流、观点的交流、小商品的交换,成为城市日常公共生活的主要内容;周期性的节日庆典、展示会、狂欢、游行,更可以宣泄市民充沛的激情。城市公共空间成为演出人类生活戏剧的大戏台。
新“文化”生活。后现代城市文化是追求强烈狂欢与体验的生存方式。人们习惯并期待一种模糊的、无深度的、没有中心的、甚至于也不需要提供真实世界基本意义的生活。
大众文化产业的扩张不仅是文化商品与信息市场的扩大,而且体现在商品的购买与消费行为不断被弥散的文化影像所控制、引导。电视、电影、流行音乐、旅游、时尚与休闲等大众文化产业得到空前发展。后现代城市更多是影像城市,城市的日常生活与休闲生活,都摆脱不了文化影像的影响――用数码电子技术制作的广告、明星、商品的影像,已是今日中国繁华都市的文化表征。
古典生活、传统生活――牛顿空间、静态空间、几何空间――经典城市空间!
“新生活”、后现代生活――爱因斯坦空间、动态空间、混沌空间――后现代城市空间!
城市公共生活空间正在加速重构,我们颠覆了古典城市!
我们建构的经典、追逐的时尚,是否有恒久价值!谁又会颠覆我们?
80后,90后,……,――新的未来世界城市图景,一定异趣于我们对当下城市的审美情致!
超越前人,城市应建构“新生活”。
关爱未来,城市应包容“新生活”。
近几年来,国学热成为一个高频词,国学热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提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未来传统文化的如何继承和传承,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这是国学热兴起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将设计思路转向传统
设计界也是如此,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可以找到很多利用他的位置,将传统元素运用于设计中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在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重新认识与挖掘传统文化,如何继承与传承传统文化,这些是作为现代的设计者要思考的问题。
传统艺术设计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我们民族优秀的智慧与才能,延伸着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现代艺术设计只有延续民族传统文化,秉承民族传统精神才能有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才能独树一帜屹立于世界艺术设计中,而不是被同化甚至堙没。
“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而加以文彩也。”装饰,指用各种壁饰、灯饰、柱饰、门饰等手法美化主体,使主体既不丧失其功能,又具有一定的美感形式。中国传统风格多采用对称的构图方式,有的庄重优雅,有的宁静雅致而简朴。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中国风的体现,是将传统风格中一些典型的符号,如屏风、窗扇、藻井以及明清家具的一些造型元素运用在室内布置、家具设计、陈设设计以及的色调复古设计等方面,以求达到“形”“神”兼备。
同现今的“国学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回返”传统,肯定和尊重稳重朴素的传统美学,推崇自然、结合自然,这种传统的回归同样适用于现代装饰设计。传统风格的室内装饰设计不仅仅是做到传统元素的提炼、传统文化的复古,更应该是应对当下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在室内装饰中多采用木料、天然织物、石材等自然材料,利用材料的自然美、纹理美等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对自然亲近的渴求,这也是对社会和自然的法则、伦理的肯定和尊重。
关于中国现代装饰设计
然而现在中国的现代装饰艺术奉行“拿来主义”,只是单纯的将传统元素搬入自己的设计作品当中,导致传统文化发展的停滞,设计也称不上设计,只能是抄袭或者是重现, 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毫无发展可言,中国的装饰设计只会走向灭亡的另一端。
创造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创造不是拿来主义,抄袭前人与洋人的东西,换汤不换药;也不是裁缝,将拿来的拼拼凑凑,缝缝补补。观每一位艺术大拿和设计大师,他们的成功源于一种积累,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他们的底气是身体力行,孜孜不倦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追求的结果。
现代装饰艺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照搬传统和设计裁缝肯定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传统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借鉴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较好的反映出符合潮流的传统,时尚的传统。后现代主义设计中采用提炼、混搭、拼接、嫁接等方法,折衷吸取历史主义、古典主义、装饰主义设计元素,借鉴传统风格,但这一切又都秉着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
中式风格中独特的“中式符号”及文化底蕴演变成一种居住时尚与潮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和追捧。在中式风格室内装饰设计中我们同样也可以采用这种折衷的方法,利用后现代的设计手法,简单临摹中国古代家居文化,尤其以明代为典型代表,当然不是简单的抄袭拓写。例如在不同的个案中,选取古典元素时要融入个人对古典元素的体验感觉,才能满足不同的人对家的个性诠释,否则便不能称之为家。中式传统的回归不是简单的物质堆砌,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设计理念结合符合当代人得审美要求来表达我们内心对东方文化回归的渴求,这样传统中透着现代,现代里又揉着传统,中式风格室内装饰设计的内涵是历史民族精神延伸,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这些带有“中式符号”的现代生活将变成流行的趋势。
贝聿铭先生是世界公认的设计大师,更是让每一位中国设计引以为傲的建筑师,在他的很多设计中运用到了他的故乡――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让很多人在他的设计中感受到一种思乡的情怀,在现代建筑中注入传统文化情怀,是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精髓的至高境界,也是贝聿铭这些大师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结语
关键字: 微博 微博文化 后现代主义 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思潮之一,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主要指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反传统、反权威、强调个性与非理性的浪潮。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去中心化、非连续性、碎片化、非同一性、多元共生等。
一、碎片化的文本信息
国内微博一般将文本内容限制在140个汉字以内,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捧。由于字数的限制,微博用户可以直接将自己对事件的主观感受表达出来,不再进行复杂的逻辑加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的距离,实现了话语权的大众化回归。用户可以迅速的传播和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心灵小记、处事所感、信息传播、求助需要等信息。微博信息,近似于低门槛的要求,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博,并加快了信息传播频率。产生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而其简短、零散的特点,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基本需求,使得人们获得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彩。
二、多样化的渠道
微博充分整合各种传播信息渠道,以多种传播终端作为信息扩散的渠道。微博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完成了互联网络和手机的完美对接。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保证了微博信息传播速度的即时性和高效性,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微博多元化的传播中心和平等、互动的传受关系,能让更多人参与到社会信息的传播活动中来,实现即时交互传播,确保了传播更加广泛和高效。各网络运营商针对于个人智能移动终端不断的推出可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服务的新应用软件,提供用户随时随地上微博的便利。随着各大电信运营商的快速发展,各种便捷的上网终端设备为微博提供了可能,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信息,并且更新的信息不仅局限于文字,还可以利用手机的拍照功能通过彩信、WAP或手机客户端等形式将图片视频即拍即传,极大增强了信息的现场感,保证了信息传播速度的即时性、真实性和传播效果。
三、信息传播即时高效
微博已逐渐成为网络用户自我表达和公共播报的平台。按照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从信息的发出到接受反馈需耗费较长的时间,信息的滞后性就在这时产生,而微博传播则将这种滞后性大大降低。不管是信息的还是接收,用户都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最大限度缩短了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时间,实现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零时差”。这种简单的一键转发功能是微博十分重要的一个特征,信息转发的次数作为衡量微博信息传播能力的指标之一,决定了信息传播的长度,并将信息传播路径的决定权交给用户。用户通过转发实现海量信息的互动与重组,信息的内容则在转发的同时实现增值。转发功能不仅给用户创造了一种开放的社交关系,扩展了用户之间交流的机会,而且还保持了个体间完整的信息流,实现海量信息的重新组织。信息和接收做到“零时差”,微博的转发功能也使用户接收信息、阅读信息和再转发信息的过程同步完成,实现了信息再传播的“零时差”,满足了人们对于获取即时新闻的强烈需求。
四、沟通交流个性互动
微博的传播方式模糊了信息传播的者和接收者界限。信息传播不再被主流媒体所垄断,每个用户都是微博信息传播的动力,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微博的力量与速度是不容小觑的。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呈爆炸性增涨,导致人际交往之间越来越呈现出表层化、快捷化特点。融合了多种媒介传播形态的微博使信息传播的草根性越来越明显,用户以最精炼的话语将信息、个人的心情感悟、可供分享和收藏的信息到微博上,并通过转发信息碎片集中在一个主题下,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话语权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由于微博渠道的多样化和文本的简单化,使用户在表达上会更加的随意,这种随意性表现在其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心理状态的因素上。不需要过多的逻辑思考和语言组织,随时随地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思想感触和观念情感,不仅满足了用户的表现欲和分享欲,也使某些用户的窥探欲得到满足。
作为一种可以即时信息的系统,微博客整合了用户的时间碎片,三言两语随时随地就可以传播信息和动态,极大满足了网民们个人表达与沟通的需求,因此受到广大网友的青睐。
参考文献:
[1]李林容,黎薇.微博的文化特性及传播价值[J].当代传播.2011(01).
[2]刘丽清.微博虽“微”足值道尔——微博特性之浅析[J].东南传播.2009(11).
[3]张品良.网络文化传播:一种后现代的状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后现代艺术作为后现代思想最初的承载体,在建筑、绘画、诗歌、小说等艺术形态中表现出与现代艺术迥然不同的风格和路径依赖。相对于现代艺术而言,以“审美距离消失、历史意识消解、主体性丧失、文化复制”(杰姆逊语)为表征特性的后现代艺术,从其产生时就在褒贬不一的评价中发展。不少学者视后现代艺术为“没有归宿的过客”(吴冠中语),源于后现代艺术对已有艺术动以根基的全面解构和不留情面的颠覆。不少学者肯定后现代艺术,认为后现代艺术是一场思想革命,使得艺术大众化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构成部分。透过后现代艺术“审美距离消失、历史意识消解、主体性丧失、文化复制”的表征特性,带着众多评论,回到后现代艺术作品产生的特定背景和艺术本身,发现后现代艺术家们的艺术行为似乎让“在已有艺术思维范式中”的人无法看懂的同时,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出自身的伦理诉求,这为后现代伦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
一、后现代艺术伦理诉求的基石:日常生活世界
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服务于现实生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艺术观的基本观点。艺术产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特质,使得艺术无论怎样发展都要服务于现实生活世界,这在艺术产生的初期社会尤为明显。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中国,在生产力落后的社会发展初期,对艺术的把握都是从功利作用出发。尽管也能看到艺术的审美价值,但是在功利与审美之间,肯定前者而贬低后者。[1]f~75-82)艺术服务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功利性特质,使得艺术和伦理统一成为了可能,因为现实生活是一种具有伦理特质的秩序生活,艺术服务现实生活主要表现为:为现实生活的伦理秩序服务和这个伦理秩序中的人身心安顿服务,从而形成“艺术、伦理、生活”的共生性态势。这种共生陛态势在中国传统社会尤为突出。如在《礼记•乐记》中有“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在中国传统社会,艺术往往成为知识分子甚至包含普通百姓修养身心、培养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和工具。如《礼记•乐记》中又有“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式,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即:艺术(音乐)是调整人身心的重要工具,通过艺术的熏陶,人在“和易、正直、慈爱、诚信”等德目下完善自身,使得生活在伦理秩序中展开。“艺术、伦理、生活”的共生性态势使得中国的艺术发展呈现出“审美伦理化”这一最大特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的艺术发展绝大部分指向了艺术审美者的理想化的道德人格。艺术所描绘的对象是人格美的象征,所以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格审美境界。艺术“审美伦理化”的根源在于艺术始终没有偏离现实的生活。艺术产生在具有伦理诉求的现实生活中,并自产生时起就服务于现实生活,让生活在有序的状态下开展。因而,“日常生活世界”构成艺术与伦理统一的内在基石。在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现实主义艺术流派和作品,诸如(法)库尔贝《打石工》、(法)米勒《拾穗者》、(法)杜米埃《洗衣妇》、(俄)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等。就整个艺术发展的常态而言,艺术从其得以产生的现实生活中出现时起,或因对世界本源(本体论)的孜孜追求,或在科学理性(认识论)绝对化的影响下,使得艺术发展脱离现实生活而走上了形上玄学或自娱自乐的玄思。古希腊时期,在对世界本源(本质)的寻求中,将丰富多样的现实生活抽象化和凝固化。毕达哥拉斯学派看到了现实生活中事物的“数”这一属性,从而将抽象的“数”看成是世界的本源,生活世界不过是“数”的衍生和组合。与此相对应,艺术也就是事物在“数”属性下的比例分配,艺术行为和作品中的“美就是和谐与比例”。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形式和质料是世界的本源,艺术是形式和质料之间的关联,艺术之美要“依靠体积和安排”。
柏拉图将“理念”看作世界的本源,世界是理念的产物,艺术也就是理念的属性,因而,艺术之美不是来源于现实的生活世界,而是来自客观的美的理念。回”)中世纪西方艺术的发展在神学的绝对权威下脱离了现实生活,上帝这一绝对实体取代了艺术的主客体统一,艺术是上帝的属性,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神学的附属品。如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艺术之美具有完整、和谐、鲜明等客观属性,但这些属性归根结底来自于神:“鲜明和比例组成美的或好看的事物……因为神是一切事物的协调和鲜明的原因。”嘲㈣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宗教禁锢的同时,科学精神、理性精神、主体意识在近现代社会得到了高扬。科学、理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发展使得西方近现代艺术逐渐呈现出科学性和主体理性的倾向。艺术与科学技术、理性的结合出现了艺术的形式化、抽象化。如“现代艺术之父”塞尚指出:“要用圆柱体、球体和锥体来描绘对象。”艺术的抽象化彻底打破了艺术生活化的气息,让艺术与生活渐行渐远。出现艺术“大众化个体感觉与精英个体化不可共感的感觉的对立日益尖锐”的态势,这使得西方近现代艺术常常被冠以“极少主义”、“原始结构艺术”、“贫乏的艺术”、“不可能艺术”等称谓。[41eP~)后现代艺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后现代艺术作为西方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仅仅是艺术发展在时间上的推移和表达技巧上的创新,其显著的特征就是让艺术重回现实生活。后现代艺术的生活化特质在相应的艺术作品和行为中有较为明显的表达。如:后现代艺术之父杜尚的作品无不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其作品《门》以“既开又关”的状态呈现在大众面前,与通常门的“非开即关”的表现手法截然不同。既开又关的(1''''-15,作品远非要哗众取宠,其背后体现了创作者本身的H常生活诉求。因为回到本真的现实生活中,门往往处在一个非开非关的自然状态,只有理性的作用才会让“门”要么绝对开着、要么绝对关闭。艺术回归生活的气息在作品《泉》更是直接的表达出来。1917年,杜尚把一件生活中小便器命题为《泉》,并作为作品送到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上。将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小便器)纳入到艺术中,在降低艺术的审美功能、否定起码的艺术观念的同时,提高了艺术的日常生活的功能。这将艺术从传统的抽象理性的行为中剥离开来,让生活回归到艺术中,成为艺术行为和艺术作品中的常态。为了彰显艺术的生活特质,从理性的绝对化中解放出艺术,杜尚甚至对在美的理性塑造下的作品《蒙娜丽莎》加以修改,添上两撇小胡子。后现代艺术的生活化特质让伦理(后现代)和艺术重新统一在所有人在场的、充分尊重个体差异的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后现代伦理学大师们重建伦理道德的主要场域就是后现代艺术中“主客体统一和感性理性统一”的现实生活。后现代伦理学否定理性绝对化基础上的现代主义伦理生活。理性的绝对化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本质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现代伦理精神及由此构建的道德准则并不能真正解决人类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反而让社会生活呈现出理性支配下的无根性、碎片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理性的片面化和绝对化将现代社会生活无可挽回地引向了式微状态:理性主义消解了人的一切丰富的内涵,使得人在各自的分工领域碎片化地生活,人成为了只关心“亲近道德规则”(鲍曼语)的单向度的人,每个人仅仅在自己的分工的维度内从事自己的事业,关心眼前规则,而无暇顾及整体性的规范。出现了“有罪过,但无犯过者;有犯罪,但无罪犯;有罪状,但无认罪者”的奇异景观。isl(i"21)为了重建和谐的伦理生活,后现代主义伦理学家们将祛魅的矛头指向了理性主义指引下的现代生活,主张重建存在个体差异和所有人“在场”的人的本真生活状态。后现代伦理所主张的“尊重个体差异的本真生活”正是后现代艺术的源泉和基石。后现代艺术家们通过艺术作品和艺术行为表达了后现代伦理学“反对理性至上、主张主客体统一和感性理性统一”的生活要求,让“艺术”、“伦理”、“生活”重新统一在去除了理性绝对化和主客二分的本真的现实生活中。如,纽约女艺术家MierleLaden''''nanUkles花了一年时间和清洁工人呆在一起体验生活,感谢清洁工人让纽约保持了生命力,并将这样的行为艺术送给清洁工人。德国后现代艺术大师JosephBeuys将艺术完全融于日常伦理生活中——积极参加议员竞选、带领群众到丛林中打扫及栽种橡树等艺术行为。后现代艺术彻底颠覆了传统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思维范式,将艺术从人们看不懂的理性范式下的少数人的独占变成了生活中的常态。艺术回归了生活,也就使得艺术与生活中的伦理的结合成为现实。无论是与清洁工人一起生活,还是参加议员竞选和植树等后现代艺术行为都强烈地体现出后现代艺术的人文关怀和后现代维度内艺术和伦理、生活共生的态势。
二、后现代艺术的伦理诉求的方法:主体和客体统一,理性和感性统一
后现代艺术在向现实的H常生活回归的同时,彰显出了艺术所内涵的伦理生活的功能,艺术自从其产生时起就不应仅仅成为少数的精英分子品玩的对象。然而,从西方艺术发展的过程来看,艺术之所以脱离现实生活,成为少数精英分子的独占之物,其根源于艺术行为活动(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偏颇:主体和客体的二分、理性和感性的对立。即艺术活动中一直没有能够将主体和客体、感性和理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本真的日常生活而言,生活既包含了主体——“人”,也包括了客体——“人所认识的世界”;既有感性的生活又有理性的世界。只是人们在便于了解、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才有了主客体范畴、感性和理性等范畴。主体、客体及感性、理性范畴的产生只是手段,远非目的。主客体统一下的感性生活和理性生活的交融才是日常生活世界,也才是生活的常态。艺术作为日常生活的产物本应是主体和客体、理性和感性的二重统一。但是,自西方古代社会起,艺术从其产生时起就迷失在主体和客体的分离中。如上所述,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世界本源的探究过程中,就预设了主体和客体的分离,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存在和变化而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这样的思维范式内,艺术是脱离了主体“人”之外的客观存在。艺术脱离了“人”这一主体,也就脱离了由人所构成的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伦理规范。经过漫长中世纪,到近代社会,艺术从神学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艺术和神学相分离背后的支撑点是人的科技的进步、理性(主体性)以绝对的优势战胜神性。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理性作用的增强,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和强化,人们相信在科技和理性(主体性)的作用下,人能够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得世界可以按照人的理性设计不断发展。在这样的思维范式内,对艺术的认识及艺术行为成为了理性的产物。艺术不再是古希腊时期客观实体的属性,而是人们理性的阐释和生成。理性(主体性)在艺术中的再现,本可以让艺术重回理性(主体性)的载体人的现实社会当中,让艺术和生活再一次相遇。然而,理性的片面化和绝对化让艺术成为了生活的抽象,呈现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态势,生活中的真实的感觉、可触摸的丰富性在艺术中都消解了。艺术抽象化的理性特征在现代绘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现代绘画艺术中的主要流派——印象派(马奈)、立体派(毕加索)、野兽派(马蒂斯)等——其作品“都从再现现实的使命中退出,或者讲现实逐渐从再现它的绘画中退出”,“主张进一步注重绘画的本质性问题”。[61(r59理性与感性分离下的理性绝对化让艺术远离丰富性的现实生活,走上了抽象化。艺术越来越不为大众所能认识,出现了为了艺术而艺术的现代形式艺术。在理性和感性分离范式下的现代艺术那里,生活世界“到处是瘫痪、困倦、僵化或者敌意、混乱,生活整体根本不复存在了,它是一个经过了计算机拼凑起来的人工制品”。㈣在对世界本源(本体论)的孜孜追求和对世界认识问题上的理性(认识论)绝对化的影响下,西方社会艺术发展脱离了现实生活而走上了形而上学。这使得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艺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现实生活相分离。艺术主客体的分离和感性与理性的对立,使得现代艺术无可挽回地偏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成为少数专家、精英们在展览馆欣赏的对象,艺术被抽象成了一种高雅精致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符号,甚至出现了认为艺术作品的道德性与艺术作品本身没有任何联系的“极端自律论”和艺术在道德上是值得怀疑的、具有有负面影响的“柏拉图主义”。后现代艺术把对现代艺术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艺术与生活相分离的方法论基础:主体和客体分离、理性和感性对立的艺术表达途径。如后现代艺术家Klein创作作品《虚空》,让观众参观空白的、没有一幅画的展厅空间。在让观众看不懂的《虚空》作品背后,是创作者对现代艺术主客二分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范式的否定。只有在空无的空间中才能消除人的固定思维下的主客体的分离。艺术的客体虚空,也就冲击着对艺术客体品鉴的主体的存在。《虚空》作品在消解主客体二分的同时,也否定了艺术作品中的理性绝对化下的感性和理性的分离,让人们重新认识日常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决不是人的理性支配下的合乎理性规则和秩序的世界,日常生活世界同样包含着感性的状态。为了让艺术回归感性和理性共生的日常生活状态,德国艺术家波伊斯在卡塞尔文献展中运去了7000多块石头作为艺术品展出;更有美国艺术家约翰•凯奇把手放在琴键上,不弹一下,过4分33秒以后离台,最终定格为《4分33秒》艺术行为。这些艺术行为都重塑了感性生活在艺术中的地位。正是通过“主体和客体”“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艺术方式,后现代艺术让艺术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世界,让艺术和伦理的共生成为了可能。
三、后现代艺术的伦理诉求的旨趣:人文关怀下的真善美统一
后现代艺术行为通过感性和理性的融合、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让偏离生活已久的艺术重新回归生活。同时,后现代艺术行为的方式——“反对理性至上和主客二分,重拾理性和感性、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作为后现代伦理学对现代道德困惑和道德悖论批判的主要方法,让现代伦理谋划回归到生活本真状态。这彰显出了后现代艺术的伦理诉求,使得艺术之美、伦理之善和生活之真重新统一,最终达到“艺术、伦理、生活”的共生态势。后现代艺术的伦理诉求在后现代小叙事小说艺术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如美国著名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创作的小说《五号屠场》、《冠军早餐》等,其内容都不是在理性指引下的宏大历史叙事和对在宏大历史叙事下的英雄主义的赞扬。这些作品塑造的往往是一群乖僻、不幸、笨拙、滑稽、不圆滑的“反英雄”人物,这些小人物的描写解构了宏大叙事中的英雄主义,将传统概念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撕得粉碎。对小人物的真实状态的描述,折射出对绝对理性指引下的不公正社会的控诉,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后现代伦理诉求。后现代艺术的人文关怀和伦理诉求使得艺术超越了单纯的感性或理性之维而进入到了感性理性融合和主客体统一的境界美。正如学者张世英所述:“可以看到,从现代绘画到后现代艺术,最根本的区别是审美标准、审美观点上的转变:现代绘画主要以视觉上“好看”、“漂亮”为美,这也就是美学上所讲的“形式美”,以和谐、匀称、比例恰当等为美的标准,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悦人耳目之美,平常所谓美玉之美、美目之美皆属之。后现代艺术则以思想上、心灵上的自由为美,以人生高远的精神境界为美。[81(P''''zz)在这高远的精神境界之中包含了艺术、伦理等生活的一切。
一、产品设计――开启沟通天窗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站在高科技的顶端,立足于开发更适用的机械商品已经是过去的观念。现在的概念是开发智能化商品,它不再冷漠,让人们更好的与产品进行沟通交流,所有定位都扎根人性化。“心与心的交流”,“科技以人为本”,“沟通从心底开始”,“沟通无极限”――设计的广告语也不是单方面的介绍产品,而是转为从客户使用的心理层面出发,甚至使用一些有人性化的词语“人机合为一体”。根据这一定位,设计有了空间,缝隙,增加了交流机会。现在所有的商品都有自己的“窗户”,改变了过去的封闭式的状态。所以产品设计都是越来越透明化。
电脑的显示器界面就是‘WINDOW’。它是一个桥梁,连接了另一个虚拟世界,通过显示器这方方正正的窗口,得到了共享的生活方式:数码照相机与传统的照相机不同的地方,也是多了一个视窗。几乎相当于另一个镜头,它可以回放照片。对照片直接进行修改,映射了一种影像在使用者脑子里,不再是苍白的底片:另一个例子,就是手机。它在电话的基础上多了一个窗口,不但看到了内部的菜单,还可以看到来电显示,改变了只接听的被动地位。增加了自主性。附加的功能也都是一个个小窗1:3――加了个镜头于是有了拍照摄像功能。加了个红外接口,有了对接,下载共享资源,便有了个性化的图片,铃声。手机的外型。不再是翻盖。直板两种结构,增加了抽拉式,上下分解,将一个完整体进行解构创造了多种随变性。数字化,是另一个产品的特点。这一概念提出虽然理性。但其运用的目的是让人们更易于操作。更方便的生活,创造出的是用利于双方面的行为。电视是数字化的,电表都是数字化的(方便人们读取),这种符号以及编码的功能极其强大。为以后产品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二、视觉设计――幼稚化,体验式
村上隆,奈良美智是现在设计论坛上点击率最高的两位艺术家。村上隆提出的“超平面”的概念,色彩主要采用纯色,形象以DOB和蘑菇云两种视觉图形为主,起初上面布有各种形状的眼睛,后来发展加上了咧嘴的牙齿,亦正亦邪。村上隆颠覆了日本长期以来借用西方设计风格的创作方式,他的商业运作使得其作品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生存下来,模糊了艺术与商业的界限。人们会禁不住停下来观赏这一奇异又可爱的作品,它深深的打动了人们的心理,最简洁的设计。最幼稚化的表达创造出来的奇迹,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大概就是后现代直白的方式一混沌状态下的净土。
杂志的设计采用的材料,不再是纸张,取而代之的是纺织布料拼贴而成,不再是眼睛上的视觉感受,而是将触觉也放到了同等的地位。书不再是书。而更像是布料品的展示,给人以亲近的感觉:在室内,用巨大的反光镜来制造空间扭曲的幻想,参观者通过镜子来审视自我与所在的空间,无限扩大自我,回归心理。
外国设计小组"COMA"最近进行了一项巧克力的新包装设计,它以“甜蜜”为主题,将包装纸散发到世界各地。由不同的人在纸上表达对甜蜜的感受,最后用来包裹巧克力,感觉吃到每一颗巧克力都是一个人的故事,不一样的滋味。虽然是设计师的总创意,但是最后书写的确是不同人的心理世界和感受,产生的也是不同的效果,真正参与的就是大众。
DI―DO IT YOURSELF――自己创造,增加了个性化的差异,满足了人们创造新事物的心理。是时下最流行的艺术方式。与民间艺术倒是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它更大众化,人们无需再把它只当作一个传统的工艺品,而是不论创造任何东西。都是自己设计之后再完成:体恤的涂鸦,香皂的制作,首饰的设计等等,融入自己的感情,刻画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风格。在后现代的社会里,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也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与其买喜欢的东西,不如去亲手去创造,最终的完成品包含着制作过程中的回忆。
三、电影――真实的再现
讲述小人物自己的故事,这是现阶段整个中国电影的一个核心概念,也就是草根文化已经蔓延。固然主人公是必不可少需要艺术再创作的角色,但是如果讲述的是身边的人和事,与观者从视觉,心理产生了密切的相关性,自然生成了一种亲切感。在国际上知名的电影颁奖礼上也格外的眷顾这些低成本,平实的故事,用细节去打动人,让观众产生共鸣的故事。小人物没距离,人代表的是时代,也是当下社会的缩影:最近的灾难片,越来越让我觉得恐慌。不论是编剧是不是先知者,影片后天中的龙卷风和海啸台风,在现实中的确是席卷了美国的南半部,人们四处逃散,台风过处,房屋建筑尽被毁坏,不禁慨叹造物主对人类的惩罚,真不知是先兆还是人类早已预知到毁灭自然的最终结果:现在的高智商犯罪题材,又何尝不是取材于真实生活中,或者又无意间引导着下一次的犯罪呢?!电影就是存在于虚拟图象中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真实再现。
四、服装――呼唤原创
后现代下的年轻人,注重个性,穿戴与行为方式力求与众不同。唯一性,不仅是标准,连卖家也纷纷打出了“每款一件决不重样”的标语。哈韩哈日布满了整个大街,在衣服后面的人,已经失去了本我的个性,何来的唯一,何来的“原创”呢。我们老祖宗自己留下的文
1、斯琴高娃,1950年1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瑞士籍华裔女演员 。1979年,主演战争片《归心似箭》而正式出道。1983年,凭借剧情片《骆驼祥子》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1985年,凭借文艺片《似水流年》获第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成为第一位获得金像奖的大陆女演员。
2、1993年,主演剧情片《香魂女》获得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本人亦凭借该片获得第33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3、1996年,凭借电视剧《党员二楞妈》获得第1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评委会特别表演。2001年,主演近代传奇剧《大宅门》和历史古装剧《康熙王朝》。2008年,凭借都市剧情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获得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4、2017年,参演电视剧《龙珠传奇》。2017年9月10日,主演的年代怀旧剧《平凡岁月》首播。2017年11月7日,在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颁奖典礼中,卢奇荣获公益人物奖。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相亲类节目 后现代风格 困境
一、相亲类电视节目的现状
2009年湖南卫视全新打造的交友互动真人秀节目《我们约会吧》重新开启了湖南卫视相亲节目的大门。据湖南卫视新闻发言人李浩介绍,湖南卫视与战略伙伴英国Fremantle公司进行模式版权合作,正式引进购买了其国际经典电视交友节目《TAKE ME OUT》中国地区的独家专有版权。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在2010年1月15日首播,当期收视率就超过了1%,是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春节期间江苏卫视把《非诚勿扰》放在大年初一至初七每天晚上十点半重播,聚集了相当的人气,春节过后,收视率从2%、3%到4%一路飙升,赚了个盆满钵满。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是一档大型群体性参与友节目。节目制片人陈佃表示,每期节目将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作为杀手锏,并且采取晚间黄金档联播的密集轰炸方式与《非诚勿扰》一较高低。
此外还有安徽卫视的《缘来是你》、浙江卫视的《相亲才会赢》、青海卫视的《单身厨房》。这些相亲类节目形态基本相似:将女人置于权力中心,男人被“围观”和“挑选”,场上穿着亮丽的单身女人对男嘉宾品头论足,通过亮灯、灭灯的形式来决定出场的几位男人是留下还是离开,并且设置旅游基金和约会基金奖励配对成功的男女。
二、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相亲类节目
1、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后现代主义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先从它与现代主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
费德勒抓住后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的精英主义倾向这点,准确把握了后现代主义走向“流行主义”的文化策略。桑塔格从意义及其解释角度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在她看来,现代主义符号表层之下隐含着某种深层意义,后现代主义者则坚信意义就在表层,根本不存在什么深层意义。卡里奈斯库认为后现代主义昭示了一场多元论的复兴,是对现代主义一元论的反叛。美国学者杰姆逊认为从现代主义相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四种根本性的变化:一是是从时间深度模式走向空间平面化模式;二是从主体中心化的焦虑走向非中心化的主题零散化;三是从自律的审美观走向商业社会的消费主义;四是从个性风格的表现向仿像的机械复制转变。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在促成这些转变方面功不可没。
2、相亲类节目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表现
尼尔・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电视无法延伸或扩展文字文化,相反,电视只能攻击文字文化。”电视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表征,相亲类节目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义表层化、拼凑化
凯尔纳指出:“图像频频地优于叙述,看的感受就变的第一位的了,故事下所和叙述的意义常常被转化成了背景。”①相亲类电视节目中嘉宾更多倾向于俊男美女,节目中的女嘉宾打扮时尚,个个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时尚。男嘉宾随着震撼的音乐‘从天而降’,走到台上,扫视对面的十几位女生,凭着第一感觉便选出自己心仪的对象。而女嘉宾则对男嘉宾进场时的外貌及表现,通过灭灯或亮灯的形式决定男嘉宾是否能进入选择权这一关。双方的选择都是一种以貌取人的行为,没有更多的交流与深入了解而做出的决定。
拼凑一词原为人类学家用来描绘原始人活动方式的术语,指原始人随意把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事物拼凑在一块,从而构成一个富有意义的宇宙起源说,这一术语最近被用来界说在当代媒体文化中个体的行为。②对于进入选择权的男嘉宾,通过观看场外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多个视频短片,来决定男嘉宾是继续留下还是离开。多个短片、多个环节以及中间插播的广告,这些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节目的拼贴性、零散性,无深度性和思维平面化。
(2)言行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一元论,提倡多元论,冲击传统的精英主义和主流价值观念。《非诚勿扰》中,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么?马诺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还是坐在宝马里边哭吧…在节目中,马诺因其“毒舌”,言论大胆而被称为“拜金女”、“宝马女”。“我家有两部法拉利,我可以找到有两部兰博基尼的人,那么你有什么?”富家女盛凌云质问希望“倒插门”致富的四川小伙的一段话,让她获得了同马诺一样“拜金女”的称号。“丁克女”刘珊珊发誓不生小孩,觉得给孩子花钱是莫名其妙之举。这些“拜金”、“另类”的话题曾引发广泛的社会争议节目中多元化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嘉宾的选择上,保证站台的女嘉宾有10多岁的年龄差距,从20到35岁不等,学历、职业也需多元化,不能让模特、“富二代”等占据荧屏,颠覆了传统的精英文化,让节目走向大众化。
(3)节目同质化
无所不在的再度阐释和对不同策略的借用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生产的最有争议的特点之一。③互文参照性的凸现也成“重点电视”的标志,这可以理解为电视节目的同质化。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最先是引进英国Fremantle公司的经典电视交友节目《TAKE ME OUT》的独有版权,后湖南卫视上告广电总局江苏卫视侵犯自己引进的《TAKE ME OUT》版权。如今电视相亲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遍地而起,一周七天,我们可以看到五六档相亲类节目,并且相互借鉴,形式雷同。十年前湖南台《玫瑰之约》走红的时候,国内模仿克隆的同类节目超过30个,最终导致相亲类节目的销声匿迹。如今《非诚勿扰》节目走红后又出现了火爆的电视约会热,这也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在先进的技术下可以加以无限复制的特征而观众也渐渐产生审美疲劳。这种创新能力上的不足对此类节目的成长发展与生命周期的延长来说将是致命的。
三、相亲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困境
一对男女嘉宾在节目中裸的对白令人感到惊愕:女嘉宾问一位男嘉宾:“你家有钱吗?”男嘉宾直接宣布:“我家是开工厂,在上海有三套房子。”毫无疑问,马诺和她所代表的一批“物质女孩”,寻求的爱情充斥着金钱、地位和权力。这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对节目中盛行的畸形“婚恋观”的广泛批评,也引发了受众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屡受挑战和践踏的深深忧虑。节目中也不乏存在众多造假的嫌疑,为了吸引眼球提升收视率, 身份作假、制造话题、编造故事。马诺在安徽卫视的一个节目中哭着向全国人民道歉,说自己参加《非诚勿扰》是想通过节目增加自己的曝光率从而出名,中间经历了很多谎言、欺骗和利用,那些“拜金”的言论并不是自己的本意。
在“拜金女”、“富二代”等相亲话题人物充斥电视荧屏的时候,中国政府的广电主管部门迅速出击,整治电视婚恋情感类节目低俗丑陋之风。中国国家广电总局12日通报,通知要求, 电视相亲类节目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
结语
电视相亲节目只提供邂逅的机会以及第一次见面约会的肯能,不代表速配成功,只求速度,不讲质量。这些都体现了“视觉化”、“浅薄化”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婚姻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永恒的话题,任何时候都不应偏离主流的价值观念,舞台上男女嘉宾的“相亲狂欢”或“配对成功”仅是短暂而感性的,更多的应理性地把现实问题放在现实生活中解决。
参考文献
①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商务印书馆,2004:405
②③罗伯特・艾伦:《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