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落花生课件

落花生课件

时间:2023-05-31 09:1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落花生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落花生课件

第1篇

朗读;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81―0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些教师无视教材中的生成因素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状态,死抱教案,控制课堂,不敢或不愿直面学生的“节外生枝”,让学生按既定“路线”被动学习;或对价值判断不分主次、疲于应付;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这些现象都是与新课改精神不相符的。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为此,笔者将多年探究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四方面策略与大家分享,企望共勉共进。

一、自读自悟促生成

在一次上《金色的鱼钩》的公开课时,笔者尝试“抓住核心问题”长文短讲。开课伊始,给学生观看了几个过草地的影视片断,让学生“尽情读四次吃鱼汤的文段,感悟老班长的所做所为”。十几分钟后,笔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学生交流,没想到学生不仅找出了感人的句子,还读出了涌动的情感,交流中,更是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赞叹不已。这堂课让笔者受益匪浅,其实教师可以抛却一切束缚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自主表达的空间,使课堂呈现出自由陈述的浓浓氛围,听到耳目一新的独特见解。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展现生命的色彩,这难道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二、驰骋思维促生成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只要我们在课文问题设计上摒弃 “答案惟一性”,多设置一些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设计:“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却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就没有个性,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如此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完全是因为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它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三、朗读体验促生成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学习)经验和亲身经历来感受语言文字,在真切的感受活动中获取信息,受到启迪。

1.有声朗读体验。对于一些情感性和美感性很强的课文,笔者常借助情境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走进文本,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描写荷花姿态的一段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赏图听文――配音范读――配音朗读――朗读评比――赏图品读,在这样一个激情朗读的过程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角色朗读体验。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与其重复繁讲,不如改变学生的阅读角色,让学生以文中主人公的身份,进入到角色所在的精神世界中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真切体验。

四、智慧引领促生成

第2篇

一、在“创境体验”中感悟文本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入选新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这为儿童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图、录像等各种直观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去读书、品味、欣赏,有助于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变化,使学生产生“目视其文,耳醉其音,意会其境,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例如教学第5册《爬天都峰》一文,为诱导学生感悟“我”与老爷爷两次心灵的对话,从中汲取力量爬上峰顶。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创境悟情感悟文本的。1.谈话启情。你们登过高山吗?爬过家乡名景双髻山吗?如果有,请你说说自己的感受?2.设境创情。回放课文插图,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图会文,引领学生步入课文意境,进入课文角色,并能单刀直入文本的“聚焦点”创设情境:如情境之一“:我爬得上去吗?”让学生说出“我”当时的内心感受以及文中所表达的意境。情境之二:“真叫人发颤”从中可以看出“我”当时怎样内心?为下文品读课文,启发学生领悟其情作好铺垫。3.品读悟情。指导学生精读品味“我”与老爷爷两次感悟心灵的对话:“小朋友,你也来天都峰?”句中的“也”表现了老爷爷对“我”这么小的孩子来爬天都峰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这句话中“也”又表现了“我”对这么大年纪的老爷爷还来爬天都峰又持怎样感情呢?这样,谈话启情,设境创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动情,在品读中悟情,使学生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在“理性分析”中感悟文本

语感强调的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与特定教学情境中对无声语言的一种直觉与顿悟,但并不排斥教师必要的理性分析。特别是对一些含义深刻的语言文字,教师恰当地点拨和精当的分析,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揣摩品味,能使抽象语言文字变得鲜明具体的生活画面,这样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教第9册《落花生》一文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父亲说的两句话含义,我对课后3题阅读思考分别作了这样修改与补充。1“.我们”与父亲对落花生的议论有什么不同?2.在今天的生活中有像落花生这样“默默无闻、为民办事、对社会多作贡献”的人吗?请你说说看。3.父亲说的话,对我们今天或明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文本结尾写到:“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可以看出“我”悟出什么道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样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交流讨论3个重点问题,让学生抓住课文借物喻人的特点,把文中的人物事情与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把明理与导行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能实现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在“对话交流”中感悟文本

现行的人教版新教材,在文章或训练项目的关键处有出现文本对话框。它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小泡泡”方式呈现在孩子面前。这些对话框的内容,或提示文章内容,或引导揣摩遣词造句的妙用及文章写法,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本。其功能是: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教材变为学本,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文本的意图进行比较,对应起来,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因此,我们根据“对话框”的内容、形式、发挥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主要分为三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①交流感悟式。从学生角度说出自己某些方面读书心得和发现,表示要和学习伙伴交流,但具体内容藏而不露,这就需要我们相机诱导,并给学生共同探究、交流感悟预留空间。②探究释疑式。从学生角度,而且是大部分学生都可能提出阅读中产生的某种疑问,表示要和学习伙伴共同讨论,对这类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培养学生读书方法上,提供了思考的价值。③资源共享式。从学生理解和欣赏水平的实际出发,表达了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某一方面内心体验。引导学生交流共享情感体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激发他们阅读兴趣。

总之,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知和语言运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有效措施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领会编者匠心,激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体验、多交流讨论,就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作者:王功周单位:福建省上杭县临城城南小学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整合教学

在新课标教学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图文并茂和声形兼备,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学的优势特征,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营造了生动的教学氛围,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与传统小学语文教材相比,其信息量大,涉及范围广泛,内容比较丰富,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有所提升。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经验并不丰富,所以对于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理解的并不是特别到位,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其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师要善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满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要求。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和交互性,将图文、动画、视频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落花生》时,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展示落花生的图片,还可以呈现落花生的生长过程,努力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不竭动力源泉。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少关注学生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遏制学生思维的拓展,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信息技术教学拥有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剔除陈旧,推陈出新,将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给学生带来图、文、声三维一体的教学体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我们要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创意性,实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标,调动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自发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可以利用投影仪播放介绍桂林山水的纪录片,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的表现特点为学生创设绘声绘色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桂林之中,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激发学生对桂林的向往之情,为深入理解文章奠定基础。再如,在学习《詹天佑》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在学习文本内容的过程中,穿插有关介绍“詹天佑”创新发明的纪录片,将“两端凿进法”、“中间凿进法”、“人字形路线”等对于学生而言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加强学生直观感受与具体认识,不但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更能有效的带动课堂氛围,帮助学生调整到最佳的W习状态。

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丰富语文阅读途径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阅读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掌握语言表达和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为写作打好基础。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阅读提供更多的渠道,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没办法比拟的,因此,我们要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搜集更多的阅读资料和自由阅读的渠道,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拓宽思路,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构思的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比如,我们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网络中优秀的作品,让学生从中搜集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来,为自己的文章添彩。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在选择阅读资料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超出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同时还要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这样学生才能津津有味的去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展示学生优秀作文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向学生展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判断正误的标准,同时还能增强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信息技术则为我们进行优秀作文展示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学生的一些优秀文章放在网络共享平台上,也可以建立公共账号,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公共平台上查看,同时还可以建立公共评价平台和讨论区,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看法和意见,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获得他人的帮助。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公共平台上进行展示,同学们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将自己优秀的一面呈现在大家面前,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一举两得。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创新,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素材和内容,而且激发了小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让学生们的能力也得到了更有效的锻炼和发展。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从思想上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优势,从行动上探索二者融合教学的策略和契合点,从而提高整合教学的效果,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飞.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09)

第4篇

【关键词】叙事说理文 生活 理性 对话

所谓叙事说理文,就是事与理相结合的文章。作者为了证明一句谚语、一句格言或一个道理的合理性,从生活事件中寻找证据;为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生活事件,寻找其存在的价值。这种为了证明而进行的写作将事件和道理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文章就是叙事说理文。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选取了生活中的一组镜头,通过一个个温暖的画面,阐述了关于修身养德的人生大命题。这几篇课文都是典型的叙事说理文。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本组课文时,由于生活阅历和文化背景的局限,他们难以高屋建瓴地觉察到那些看似平淡却含义深刻的语言的价值,更难以体认文本中作者的人生感悟。如何使学生获得语言与精神上的双重滋养?根据文本特点,笔者从“与生活对话”“为理性表达”两个层面展开阅读教学尝试,前者指向文本的叙事部分,后者指向文本的悟理部分。

一、与生活对话:作者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进行视界的融合

本组课文的事件背景从空间上来说分为国内、国外,从时间上来区分有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不同的叙事背景,不同的生活体验,时空的距离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有了不小的阻碍。伊格尔顿曾如此阐述阅读时的心理过程:“当我们所有的历史意义和假定的‘视界’与作品置身的‘视界’融合时,理解事件就发生了。就在这一时刻,我们进入艺术作品的生疏世界,但同时又将其带入我们自己的王国,从而达到对于我们自己的更加全面的理解。”只有融合作者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的“视界”才可以生成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从而达到对文本理性的把握。

(一)链接生活

《钓鱼的启示》讲述的是一个钓鱼爱好者的生活经历,但是阅读者可能并不熟悉钓鱼这项运动,对于一个钓鱼者放掉一条大鲈鱼的痛苦不能感同身受,从而对文本所提出的“道德实践之难”这个主题的理解浮于浅表。课堂教学中通过链接真实世界中一系列的钓鱼生活图景,帮助学生建立作品置身的“视界”,从而达到文学与生活的视界的融合。

【教学设计示例】

1.导入: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你们享受过钓鱼的快乐吗?

2.展示课件图文:也许在长满青草的湖岸边,也许在碧波荡漾的大海上;也许是在朝霞漫天的早上,也许是在雨声绵绵的黄昏;也许是一家三口,也许是孤身一人。什么都阻挡不了钓鱼者心中的向往,一根竿,一钓钩,一罐饵,还有静坐天地之间悠然而从容的等待。最激动的是等待中鱼竿的摆动,最紧张的是拉鱼出水的瞬间,这个时候,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快乐。

3.总结:今天这一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钓鱼爱好者的生活。(出示课文题目)

(二)还原生活

叙事说理文表现生活,记录生活。当作品生成后,生活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读者与文本对话,需要联系上下文、研究人物的言语心理以及作者写作的背景等,这就是一个通过探求语境、还原语境,最后还原生活的过程。《落花生》文字简短,语言浅显,理解起来并无难度,但是议花生部分含义深刻,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这一部分时,不仅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把握内容要点,了解父亲其实是借花生教育子女,更要穿越时空,认识父亲许南英的人生轨迹,透过文本了解人物深层的行为动机,从而进入作品置身的“视界”。

【课堂实录示例】

师:在父亲的眼里,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生:它把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那么概括起来,这是讲花生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外形普通,果实不好看。

师:是的,父亲认为花生的这一特点是最可贵的。那么他为什么在花生众多特点(能榨油、味儿美、价钱便宜、外表普通、果实不好看)中独独认定这是最可贵的呢?你能联系下文谈谈吗?

生:因为父亲强调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生:因为花生虽然没有令人心生爱慕的外表,它普通、不张扬,但是却为人造福,默默奉献着自己。

生:父亲是借花生教育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是的,父亲强调花生外形的普通是有用意的。他是要借助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朴实的人,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虚荣的人,华而不实的人,只讲体面的人。

师:(补充父亲的资料)其实父亲不仅在赞美花生,教育儿女,更是在表白自己的人生理想。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是台湾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是台湾安平人,安平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市。许南英是台湾历史上第二十五位进士,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带着家属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同学们,如此一个清贫、爱国的父亲,在他的眼里什么是最可贵的呢?

生:不要追求外表的华丽,把钱花在讲吃讲穿上,而要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上。

生: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

生:要学真本领,抵抗侵略者,保家卫国。

(三)补充生活

留白是叙事创作中常用的手法,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和创作的空间。探求作者有意无意的隐蔽、残缺、中断、无言等创作空白,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珍珠鸟》的叙事是含蓄的,作者与鸟儿无言而温馨的陪伴,令人心醉。浏览全文,“真好”一词概括了阅读的全部感受:在作者的眼中,珍珠鸟不是普通的小动物,而是具有情感、思维的可爱的朋友,令人浮想联翩。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艺术框架,读者可调动生活经验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审美创造,捕捉其中的言外之意,丰厚阅读感受。

【课堂实录示例】

师:了解了珍珠鸟与作者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互相信赖的整个过程,你会用什么词语概括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生:美妙。

生:真好。

师:是的,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用这个词语“真好”。看来这个词语真是含义丰富啊!它表达着什么意思呢?

生:有珍珠鸟的陪伴真好!

生:养珍珠鸟的感觉真好!

生:朋友,你送我这个礼物,你真好!

生: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自己,这种收获真好。

师:一个“真好”既是文章事件的开端,更是养鸟感受的总结。作者与珍珠鸟之间无言的陪伴令我们也心醉不已。假如鸟儿会说话,它们能与作者用语言交流,那么它们又会说些什么呢?你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文章提供的事件框架,展开合理的想象吗?

(出示课件:珍珠鸟初到“我”家,雌鸟:“

。”雄鸟:“ 。”作者:“ 。”生下雏鸟后,鸟爸爸:“ 。”鸟妈妈:“ 。”雏鸟:“ 。”作者:“ 。”)

(生根据提示进行创作,并交流创作情况)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想象重构了这篇文章,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了这篇文章,你们不仅是阅读者、欣赏者,同时也是写作者。

二、为理性表达:作者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进行思想的碰撞

悟理是叙事说理文写作的最终目的,它是叙事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所在,是作者的智慧所在。《珍珠鸟》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落花生》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钓鱼的启示》的“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以及《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这些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人类精神家园里的明月与清风。悟理,就是品尝这来自心灵世界里最纯净的甘露,或畅谈辩驳,或书写感悟,或演绎情境,以达到唤醒情感、充实心灵、重塑精神和升华思想的目的。

(一)是非之辩

《钓鱼的启示》讲述了一次由大鲈鱼引发的道德碰撞:面对好不容易捕获的鲈鱼,儿子恋恋不舍,而父亲坚持遵守捕捞规则,一定要放弃鲈鱼。这一晚让儿子感受深刻,终生难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抓住这个矛盾点,展开辩驳,从而获得理性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父亲( )地说:“ 。”

我( )地说:“ 。”

……

1.写一写:结合课文内容,将父子俩的争论补充完整。

2.演一演:根据情境,使用创作的对白演绎争论。

3.说一说:对于这场争论,你支持的是什么观点?说说你的看法。要求使用“因为……所以……”“如果……就……”等关联词。

4.总结:父亲与儿子的争论,是一场关于( )的争论。

(二)应变之道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论述了应变之道,告诉读者解决一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幼年时,父亲传授“我”应变之道。长大后,“我”在遇到困难时积极思考,不墨守成规,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终于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课堂实录示例】

(出示结尾: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师:什么是“受用不尽”?

生:用不完,得到许多好处。

师:“我”从这教导中得到什么好处?

生:拥有了服装店,还成功地举办了时装展。

师:你怎么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生: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积极思考,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生:解答数学应用题,可以有S多种方法,当我发现一种方法不能解答时,就会选择另一种方法。

生:语文学习也一样,作文的开头有许多种方法,当我发现一种方法不能使用时,就会选择另一种。

生:我妈妈做菜经常会变着做,比如鲫鱼汤怎么做才美味,尝试各种配菜后,最后选择最恰当的一种。

师:是的,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有敢于尝试走另一条路的勇气。现在你能模仿“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 )不能( )的话,就可以( )试试”这个句式来说一说吗?

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解答应用题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A种方法不能找到答案的话,就可以使用B种方法试试。

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写作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这个题材不能写出新意的话,就可以换一个题材试试。

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洗衣服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一般洗涤用品不能去污渍的话,就可以使用特效专用的洗涤剂试试。

(三)追求之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追求体面,还是追求奉献?《落花生》中将苹果、石榴、桃子等作为体面人生的代表,将花生作为奉献人生的象征,引发了关于平凡与伟大、索取与奉献的辩证思考。

【课堂实录示例】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将桃子、苹果、石榴与花生比喻成两种生活,前者是体面的美丽生活,后者是普通的平凡生活,你会选择哪一种?

生:我会选择前者,因为我喜欢自己是美丽的、让人爱慕的样子,我不喜欢默默无闻的人生。

生:我喜欢普通的生活,我的父亲告诉我只有普通的人生才是踏实稳定的人生。

生:我喜欢与众不同的生活,我希望自己被人关注,被人喜欢,而不是深深地埋在地里,被人瞧不起。

生:我喜欢平凡而普通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受到别人过多的关注。有时候,太被关注也是一N痛苦。

师:好,现在我们进行一个苹果派与花生派的辩论。

(师依次出示演说内容)

第一张牌:

苹果派:“苹果”有什么不好?你难道不知道……

花生派:“花生”有什么不好?你难道不知道……

第二张牌:

苹果派:“花生”有什么好?你难道不知道……

花生派:“苹果”有什么好?你难道不知道……

第三张牌:

苹果派:假如没有“苹果”……

花生派:假如没有“花生”……

师:(总结)假如请你改一改父亲的话,你会怎么改?

(出示句子: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生:所以,你们要学习花生,它朴实无华,无私奉献。

生:所以,你们要喜欢花生,它不羡慕他人,认真做好自己。

生:所以,你们都要有花生的精神,把果实献给大地,把辛劳留给自己。

(四)无为之美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珍珠鸟》给了我们信赖之美。这份美来自于冯骥才和他的珍珠鸟。一份人与动物的相处经验谈,隐含了道家哲学的玄妙与精深。

【课堂实录示例】

(出示句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作家冯骥才是怎么赢得小鸟的信赖的?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生:不管它。

生:什么也不做。

生:不动声色。

生:不惊动。

师:看来要想赢得珍珠鸟的信赖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了?

生:不容易。

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不管它”也是一种不容易?

生:因为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当珍珠鸟有了雏儿的时候,肯定很想看一看,但是作为主人的作者却抑制住了这种好奇心,这是很不容易的。

生:当小鸟在屋里乱飞的时候,作为主人肯定很想去管一管它,让它不要乱飞,可是作者克制住了自己,这也是很不容易的。

生:小珍珠鸟靠近的时候,我们都肯定想去抓住它,摸一摸,但是作者什么都没有做,不动声色,这也是不容易的。

师:哦,这就是此地无声胜有声,此时无为胜有为。正是因为作者的无为,所以才有了小珍珠鸟的有为。(出示内容:无为而治――老子)这正是我们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精髓啊。

(出示句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师:唯有顺其自然,才能达到这美丽的获得信赖的境界啊!

第5篇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形成独特的综合素养。而创新精神的培养正是这种综合素质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作为最基础的小学语文课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寻有效的创新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

一、在激励中唤起自信

激励和肯定能唤回学生的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克服不敢想不敢说的心理障碍,变得多思敢说,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成功的。

那么教师怎样通过激励,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而达到换回学生自信的目的呢?首先,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在学生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他们才会自信、才会投入。另外,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们进行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提供以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让学生充分述说自己读文的感受,也可以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实际经历有多少说多少。教师则要大力表扬、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个个跃跃欲试,让他们自信地发表意见。

二、在设疑中激发好奇

好奇建立在兴趣之上,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先出示课件:一列疾驰的火车从原野上飞奔而来,当爬行到半山要时却停了下来,我告诉学生山高坡陡火车动力不足怎么办?学生开始议论,并向办法。随后以"我的偶像"引入,接着把詹天佑的画像挂出来,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顺理成章地为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又如:《落花生》一课中,有位老师在揭示课题之后提问:"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生:许地山)教师又问:"你们知道许地山的笔名叫什么?"(生:不知道)教师继续说:"许地山的笔名叫落花生。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自己的笔名来做文章的题目吗?"简短几个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欲望激发出来,从而引导其自觉读书,了解课文内容。另外,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有效途径还有创设情景,给低年级《皮球掉进池塘了》编故事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现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泼可爱的小猴……生动的画面配上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想去这个美丽的树林吗?愿意成为小动物们的朋友吗?"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指导学生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有一个整体了解,进而启发:"这节课我们要开动脑筋,帮助小猴想出更多办法,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学生们在情景的创设下饶有兴趣地展开丰富想象,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有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

三、在竞争中鼓励进取

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不断进取。如:学习完阅读课文《小英雄雨来》后,老师要求各小组学生把最精彩的部分演出来,看谁演得好?同学们都开动脑筋,积极商量,终于在表演时,每组同学都在前一组同学表演的基础上吸取优点,改进不足。第一组演完后,第二组加入了简易道具,到第四组时不仅加入道具,而且演技都提高了,甚至能脱稿表演……可见是用了一番心思的。后来,第一组要求再表演一次,声称能比前面的一组演得更好……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进步的呢?是创新,是进取心为内驱力萌发的创新灵感,因此进取心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个性品质,也是让现在学生成为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语文课上进行朗读训练时,一位老师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找自己的榜样,敢于向榜样挑战。在教学《鸟的天堂》朗读时,有的同学向班上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挑战;有的学生向老师挑战;还有的甚至向朗读磁带的播音员挑战,就在学生多次的失败与成功地朗读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让他们很好地体会课文感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创新个性品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中,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让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早日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第6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语文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变兴趣为参加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文的学习与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教育实习和阅读大量教育著作的过程中,我对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渲染语文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笑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小学生的心里特征,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而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语导或悬案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求知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可以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的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和接近学生的经历与生活,因此老师应该多角度的转换教法,使他们更深刻的感悟生活,让他们自由的施展个性,多角度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下去,学习的驱动力自然会逐步增强。

二、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也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录音、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听说读写的语文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形象、真实的图画、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四年级的《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实物展示、课件辅助或幻灯片教学的办法,让学生知道并体会花生的外表是不太好看的,但它很有用,因此我们做人也要象花生,要做对社会实实在在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从而升华了课文的主题,达到了要学习的效果或目的。也可以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进行比较,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做游戏,讲故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低年级儿童好动好玩,持久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疲劳,而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巩固和熟练。因此,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语文知识的故事性和游戏性情境,使他们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一字开花” ,“开火车” 、“找朋友”等游戏进行扩词比赛、从而丰富学生词汇,巩固字词。“一字开花”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先画一朵花,再在花心里写上某一个生字,而后让小朋友口头扩词或板演。如果这个字的朋友朵,就在花瓣外再画上一层花瓣,花儿越开越大,学生就越有兴趣,注意力非常集中。如我教“花”这一字时,用“花”字就扩词20多个,为了进一步巩固词、“一字开花后就进行”开火车游戏。这样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特别对那些后进生帮助很大,教师就能达到较好的传授知识的目的。

语文知识的故事性,我在看图说话教学中常以故事进行教学,如教地二册基础训练与看图说话教学中《迷路的小白兔》,我先让学生看二幅图,看后让学生说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一幅图画的是:早晨,小白兔走出家门,提着篮子去森林采蘑菇,找不到家了,第二幅图画的是:乌鸦与小白兔说话,乌鸦给小白兔指路。为了使学生能围绕故事中心有目的进行说话训练,我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主要内容起个名字,有的学生起出了《采蘑菇的小白兔》 、《找不到家的小白兔》等题目,最后我板书《迷路的小白兔》 ,当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后,我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音乐声中进行完整的表演。有的学生扮演小白兔,有的扮演乌鸦,学生们声情并茂,兴趣盎然,这样教可使学生实践与表演相结合,以趣引思,知趣结合,掌握了辨别方向的知识,学生愉快地受到了观察,思维和语言训练。

四、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活动提高兴趣 教师可以经常性的编辑语文学习园地或语文壁报,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辨析词语用法、语文知识性讲座等,还可以适当刊登一些语文小诗歌、谜语、典故、趣闻、学生的作文周记日记等;可以成立语文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学习课外资料、演讲、表演些短剧等;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语文竞赛活动,如:写作文竞赛、听写词语成语、朗诵比赛、背诵古诗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语文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与语文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这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样才能获得事半攻倍的效果。这样才能正真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让小学生真正的领略到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培养

一个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不应该是沉闷的,安静的,被动的;而应该是活跃的,生动的,有趣的。小学生是一个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群体,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质,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作用,教师要做的是辅助教学和引导,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主动学习和思考。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通过生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本文将从改变课堂氛围、创新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导、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等方面来展开讨论,浅谈小学语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一、由应试教育的语文课堂变成生动幽默的语文课堂

小学生6~12岁这个年龄阶段,他们是顽皮、好动、活跃的。教师不应该从小扼杀他们的天性,教育他们规规矩矩,这样会限制小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充分的尊重小学生的天性,根据他们的特性来创造一个幽默轻松的课堂,引导小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表达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传统的应试课堂是这样的:教师教学生认识小学课本的字新词,分析课文中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全文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思想等。这样的死板教学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丧失兴趣,更别提通过小学语文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尝试着去开创一个生动幽默的小学语文课堂,例如:讲到某个字或者词的时候,除了教会学生认、读、写,还可以与学生互动,让他们用新字新词现场造句,比如在讲到“鱼”这个新字,可以引导学生造句“星期天我和爸爸去钓鱼,然后再把鱼放生”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新字新词的印象,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并且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填字游戏、成语接龙、猜谜语、唱歌等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既可以学到又可以玩到。

二、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联系实际和课外知识,创新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具体的方式有:教学内容结合具体实物、图片、视频、音频、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情和景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他们的理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四年级的课本中《落花生》一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实物花生,播放花生生长的视频,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到课文要传递的精神,让学生知道花生的生长环境一般,长的也磕磕绊绊不光滑,但花生实际作用却又很多,启示学生人的成L应该要像花生一样,即使没有好的成长环境,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也不要灰心,要做一个有内涵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这样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本

一直以来,教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认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里思考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过多的去考虑应该教什么,更应该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语文教学没有具体标准,就想语文的阅读题目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最佳答案,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不给学生留散发思维的空间。例如:在学《草》这首古诗时,结合视频和音频来教学,视觉上,学生可以看到屏幕中辽阔的草原,听觉上,学生可以听到饱含感情的朗读,这时候老师通过老师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来总结和思考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思考,并且可以适当的做一些课外延伸的讨论,类似于草在什么季节生长茂盛,在什么季节会枯萎,每个地区长出来的草有什么区别等。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充分的发散学生的思维,并且丰富一些课外知识或常识,这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途径。

四、积极开展语文相关的课外活动

语文课堂想要真正的生动形象,并且达到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就离不开开展一些语文相关的课外活动。例如:定期做一些语文知识板报,通过故事来演话剧和小品,举办演讲比赛,古诗朗诵比赛,填字游戏,举办作文比赛等。通过这样一些语文相关的课外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之间对语文知识的互相交流,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实际检验,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注重师生关系的友好建设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应该仅仅是教和学的简单关系,更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合作,互动,教师自身魅力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秉持一个理念,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如果学生做错了,不能冰冷的去训斥学生,需要扮演朋友的角色,积极和学生沟通,交流,并把他们引向正确的方向。在学习上,更不能压迫学生去学习,而是通过与学生交流并且改变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要积极的和学生做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做合理的调整。通过建设又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越来越浓厚,兴趣自然而然就培养了。

六、结语

小学语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要抓住重点和核心,用对方法。教师在教授小学语文知识的同时,需要结合学生的特性来引导学生,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范吉明.用儿童的方式教语文[J].兴趣培养教学,2011,(45):178-180.

第8篇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必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施展个人魅力,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是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实施不同教学策略对教学价值的体现、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前人的精辟论述都阐明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也是最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动力。先进的教学方法必然来自于教学实际,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景,培养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可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说与课本有关的小笑话,分角色表演等。使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地获取一些知识,教师再善于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愉快地学习。教师应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资料,对教材有关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和拓展。如学习了《伟大的出征》后,可以对我国“神六”、“神七”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学习《中国的花》,可以补充介绍中国十大名花分别象征什么品格,并和学生说一说中国城市市花和世界各国国花,以及不同种类的花代表的“花语”等,这些补充的知识不仅增加了教材的容量,而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感到有新意。有了精心设计的教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引导学生探求知识时游刃有余,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应运而生了。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灵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书刊、网络、影视、展览会、参观活动等多种渠道组织一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将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学习语文知识的自觉性唤醒,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未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例如,当教师在讲解课文《落花生》时,就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做一个像花生那样的人;反方:做一个像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在这灵活的课堂教学和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之下,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自由地表达各自的观点,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他们在问中答、在答中反问,不仅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大胆联想,想到小石头、火柴、煤,进而想到社会中的边疆守卫战士、人造卫星研制专家、陪练员等,让学生明白做人应像花生那样,对自己的功劳绝不大肆炫耀,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如此一来,不仅课堂气氛越来越愉悦,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烈,自觉参与课堂、自主学习知识,在拓展思维与想象力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帮助教师成功打造高效课堂。从教学过程来看,有效讲授意味着教师能够讲解,有效指导。如当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碰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就应停下来,对字、词的意思进行讲解,从而理解句子、文章之意。讲授是最经验便捷的教学方法,讲授不是纯粹"填鸭""灌输"。有效的讲授必须切合学生的心智,不为讲而讲,讲是为了学生的需要。讲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讲多讲少,何时讲授,何处讲授,该讲授些什么,应视学生的需要而定,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国家在2005年就在我市的各农村中小学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备了视频仪、电视机、vcd、计算机、远程教育网等相应的教学设备。其实,用运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并不难,我们的农村教师只要培训了,掌握了,就可以很好的去应用。恰当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利用课件,光盘创设情境,培养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合作学习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合作学习有许多种方法,如小组活动比赛、交错学习法、共同学习法、多媒体辅助合作学习法、大家动脑筋法等等。例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后我就要求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在教学《北京亮起来》时,我上了多媒体课,让学生与计算机合作;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样行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也是很明显的。合作学习能激励每位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合作学习还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

自从教以来,已经连续担任7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深表担忧。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有两个现象,一个现象是语文课堂老师教的内容太多,这使得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课堂效率低。另一个现象是语文课堂展示多,过于注重形式,偏重于听课老师的视觉效果,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效率差。除这两个现象以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这也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只有扎实教学,才能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呈现高效教学呢?通过我大量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认识:

1 用心解读

1.1 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所谓解读文本就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解读文本,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精心的去解读语文课,巧妙设计语文课。

1.2 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很多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学生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己仿佛就是文本中的角色。

1.3 超越性地解读文本。

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在听《落花生》的课时,当老师问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人时,有的学生最后说,我想做一位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有的同学说,我想做一位像苹果,石榴一样的人,最后老师总结,不管做什么样的人,都要做有用的人。这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化的,而且老师对文本的理解也超越了文本。

2 精心备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预先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有了这个预备过程,才能把语文课上好。小学语文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设计话题性,开放性等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更摆脱了长期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3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但能够激发兴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都是把握好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将会很高效。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为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记得听一次低年级公开课,课前老师带领同学们边做手势操,边念儿歌,同学们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在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当老师问学生,如果你就是地震中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想些什么?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形成印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4 运用灵活的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通过向其他老师学习、观摩优质课等,我逐渐的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方法,这些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在实践中证明,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1 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中建立学习小组,发挥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每个小组选一个小组长,特别是小组的课堂竞争模式,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4.2 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通过设计具有明确目的性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小学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4.3 适度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教学多媒体可以把教学抽象内容转化成直观内容,利于小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

第10篇

一、探求简准的文本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然而,在实践演绎中却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教《落花生》一文,一教师在分析课文的主题时,启发说:“读了这篇短文,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其中,有一个女学生答道:“苹果、桃子、石榴五颜六色,高挂枝头,真漂亮。像苹果、桃子、石榴一样引人注目,多好呀!”老师听了,愣了一下,说道:“你从苹果、桃子、石榴身上说开,也是一种理解。”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但是并非每种反应都能准确指向文本的核心,显然,这个女学生的理解是偏离了文本的召唤结构,偏离了文本的审美取向,教师的不作为(不引导或不知如何引导),是对多元解读理念的误读与曲解,也是语文教师的失职。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批判固守一隅的教学方式,反对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条条框框上,但我们同样不能混淆是非,指鹿为马,不能为了尊重而尊重,为了激励而激励,为了创造而创造,这样做的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帮助者,教师始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有效地甄别、调控和引导,帮助学生不断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让学生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规律相统一,从而让每一条独立的思想之河在宽阔的入海口汇合奔流。

二、选用简当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资源的开掘必须考虑几个因素:一是必须明确课堂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运用资源要掌握时机,增强使用的目的性;二是必须用足用好文本,不能无限制不加选择地运用资源,应该把必须且有用的资源引入课堂,服务于文本,与文本教学结成浑然天成、水融的课堂结构。然而,在今天的课堂上,很多教师有意无意地堆砌了过多的教学资源,可谓八方联系,兼收并蓄,以致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给孩子带来“信息过剩”的困惑。例如,学习《鸟的天堂》,让孩子们查找很多资料来讨论鸟的天堂究竟有多少种类的鸟;学习《詹天佑》,让孩子们深入讨论“之”字行铁路的修建方法,甚至让孩子们画各种各样的示意图;如此开发教学资源,必然大量占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能真正用于解读课文、品赏或实践训练的时间变得少之又少。

三、架设简约的课堂结构

在时下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有不少语文老师把大量的精力过分地用来关注环节预设和教学细节,把整篇课文用理性技术的眼光肢解分割。其实,汉文化是一个寓神于形、意会整合的文化,讲究的是批文入境,始于境亲,知书识人,怡情养性,情思共振,旨趣自得。语文教学不能游离这一基点。语文的根深扎在汉文化的母体中,如同中国画里的“布白”、琵琶曲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俭约到极致,便是读者主体参与最活跃、最充分的时候。如:在全国阅读教学中获奖的《陶罐和铁罐》,在教学开始,执教者就引导学生紧扣“奚落”二字切入课文的学习,在理解其意后,围绕“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学习铁罐与陶罐的对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体悟陶罐的谦虚、友善和铁罐的傲慢、无礼。至于课文10至17自然段,内容简单易懂,老师只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了解两个罐子各自不同的结局,其余的不做深入。既抓住重点,直奔主题,又化繁为易,事半功倍。

四、选择简朴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学手段,然而,过多地使用直观教学手段,把有待学生阅读品味的语言用图片、录像、多媒体课件一一“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阅读课成了观看电影、动画课。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上课伊始,教师播放圆明园四十景位置图,当学生把课文读了一遍后,教师又播放根据书中文字制作的各处风景名胜和西洋景观,接下来播放电影《》的片断。结果,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上成了录像游览课,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丧失殆尽。学生虽然通过课件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烧后的惨状,但留给学生的只是视觉上的冲击而非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其实,真正优秀堪称经典的课用的往往是最常见最平常的教学手段,于永正老师用其和蔼可亲的言语,娓娓道来,营造了宽松和谐、富有情趣的课堂情境;李吉林老师用其擅长的简笔画,寥寥几笔,就勾画出空灵隽永的课堂意境。究其本质,他们的课都紧紧扣住语文教学的魂灵,或情感熏陶,或迁移运用,或积累感悟,上的是有形有质的语文课。一堂课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教学手段的先进与否。

五、倡导简要的教学指导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导入 设计方式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印象深刻,使学生对你所讲的内容“一见钟情”。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以创设学生学习新知的最佳情境。因此,“导入”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利用漫画典故导入,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绘成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么形成的?4.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一幅简单的漫画,一个熟悉的典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

二、利用生物实验探究活动导入新课

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是课本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生物学重点知识和内容。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设计一些小实验,并指导学生课前先分小组动手做探索实验,课堂上再进行展示、讨论,让学生自己去交流看到的实验现象,学会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总结归纳出结论。例如, 我在上八年级上册“蚂蚁的通信”这一实验时,上课前让学生成立小组做探究实验,蚂蚁是用动作、声音还是气味传递信息的?如何设计实验方案,由小组自己决定。上课时让学生讲述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观察到的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并学会分析实验的优缺点。由于做过实验有了体会,各小组都很踊跃发言,对实验的优缺点争论不休。本来不好讲解的实验课竟然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完成了,学生体会深刻,老师根本不需多作讲解。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名人轶事或科学小故事导入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生物学科的发现史和科学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中外史实中,妙趣横生的典故更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授教于趣之效。例如,在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讲述的是范・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因为这是人类最早对植物生长的研究。一棵2.5Kg 的柳树苗种在一个大木桶内,每天给柳树浇适量的雨水,并用桶盖防止灰尘进入桶内。五年后取出柳树, 并将柳树和土壤分别称重。最终发现,柳树干重增加八十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一百克。柳树干重增加八十千克来源于什么呢?以科学故事导入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四、利用谜语或诗歌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若能精心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的谜语导入新课,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必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种子植物”一节有关种子结构的教学时,以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导入新课,此谜面由外到内既生动形象又科学准确地描绘了落花生果实及种子的结构特征。学生听了这则谜语,再联系到种子的结构,很轻易地说出了答案。再如讲到兔和狼的牙齿时,用谜语 “嘴巴长长披皮袄,牙尖利齿四处找,见了牛羊淌口水,见了猎人忙躲逃”来导入新课。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将对生物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

五、利用多媒体的情景设计导入新课

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学生一进入情境,就会与画面、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起来必然有兴趣。教师利用图画、音乐、幻灯、电视、录音、电脑等多媒体手段作为导言,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如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熟悉的“大鱼吃小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场景,同时描绘一个动物世界的画面:风和日丽的春天, 一只蝴蝶在花丛中津津有味地吮吸着花蜜,冷不防背面划过一道绿色刀影,转眼间蝴蝶已在螳螂的绿色大刀下奄奄一息,螳螂正在品尝美餐,一只蛤蟆出奇不意地吐出长舌,一下子把它卷入口中,但还没来得及吞咽,悄悄爬到近旁的长蛇猛地一蹿,准确无误地咬住蛤蟆,恰在此时,一只老鹰一个猛子扎下去用利爪紧紧攫住蛇。在节奏急促的音乐声中,学生体会各种动物的命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里面的动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出食物链和食物网。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疑提问、复习旧知识、谚语、插图、广告词等知识导入新课。总之,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方法,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不可缺少的。至于选择何种方法,应根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来确定。采用的方法要恰当、贴切,并能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而脱离教学要求。我想,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生物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学科。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主编:《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

2.孙毅: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J],《新课程・教师》,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