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0: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 教材的地位。本节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反射和反射弧两个方面的内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激素)调节,神经调节通过反射来体现,反射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其类型有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和复杂反射(条件反射)两种,人和高等动物等对体内外环境的适应,都是通过反射来实现的。简单反射只能对恒定的环境变化进行适应,是一种低级的神经活动。而复杂反射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构建,使人和高等动物对环境的变化能够更精确地适应,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体液调节也就是激素调节,主要调节人体生理活动,概括地说: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体液调节的影响。
1.2 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
(2)、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3)、了解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1.2.2 能力目标
(1)、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2)、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3)、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
1.2.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消除对生命认识的神秘感。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1.3.1 重点:理解反射的概念,描述反射弧的结构;举例说出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了解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人类特有。
1.3.2 难点: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初步理解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
1.4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节课时完成有关反射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有关反射弧的教学。
2、教法与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有法”。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条件及其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节设计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其实验能力的要求,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活动认识概念、教师讲解学生体会概念,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概念,具体的教学过程涉及的主要方法是:教师讲解和举例讲述法、学生实验探究、分组讨论法等。
3、设计思路
3.1 教学设计。本节教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实验能力,又要考虑学生需要借助具体事物来帮助思维的、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力,因此本次课是以“膝跳反射”和“松开烫手馒头反射”图为核心,先让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来认识反射、反射弧、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体活动的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而且反射弧必须要完整。(感受器一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一效应器)
3.2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本节有两个方面的重点:一是反射,包括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二是反射弧。对于反射突出方法是:先由学生从“膝跳反射”实验中体会感知,然后由教师讲解认识,接着通过实例分析达到理解应用;而对反射弧是利用“松开烫手馒头反射”示意图分析引入,教师强调说明和学生讨论来突出其重点。即:感受器一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一效应器。
通过“膝跳反射”实验理解反射概念这个难点,要组织好“膝跳反射”学生实验,要求每个同学都观察到“膝跳反射”的现象。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措施:一是选准叩击部位一一膝盖下方韧带;二是叩击时机应是趁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时,实验后,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膝跳反射的实验,自己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初步理解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这个难点,要举例贴近生活的实例加以说明、讨论,然后再进行归纳:简单反射是先天性反射,是一种低级神经活动,引起反射的刺激是直接刺激,反射弧是永久固定的,适应范围小,只适应不便的环境;复杂反射是后天性的反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任何无关刺激都可以变为复杂反射的刺激(需要加以强化训练),反射弧是暂时的、易变的、适应的范围广,可以适应多变的环境。对于学生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因为这是第一次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到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教师可以在第一节课结束时布置学生围绕“测定反应速度”作探究设计:要求在第二节时各小组就设计方案与教师交流,教师应给予帮助和指导。第二节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然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剖析点评一个富有创意的设计,教师应该鼓励和表扬有创意的假设和可操作性的设计方案:
4、教学流程设计
4.1 新课导入:反常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设疑:老师刚进教室时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喊“上课”,只是有“上课”的嘴形,班长为什么照样喊“起立”?同学们为什么照样自然坐下?
学生讨论结果:习惯、反射(复杂反射)
教师指出:习惯就是生物学上的反射,反射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的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4.2 新课学习
4.2.1 教反射。(1)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做好膝跳反射实验,要求每个同学都试做一遍并观察到膝跳反射的现象,然后指导学生完成实验中的讨论。
(2)、教师讲解。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借助实验现象、解释产生反射的现象,然后顺理成章地归纳出反射的概念。
(3)、阅读体会。教师讲解完上述概念后,留一些时间给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内容、体会反射的概念。
4.2.2 教学反射弧
(1)导入课题。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等可以不受大脑控制?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研究反射的结构基础一反射弧。
(2)学生活动。让学生阅读教材P102页的“松开烫手馒头反射”示意图,并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试着写出该反射通过的神经结构一一反射弧。
(3)教师讲解,然后归纳反射弧。感受器一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一效应器
(4)发现质疑。抓起一个烫手的馒头后,虽感烫手,但还没等大脑作出判断之前,手已经松开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5)讨论质疑。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自然就可以解决书中的“想一想”的问题了。
(6)、教师点评。梳理学生回答,举例说出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意义和区别。
(7)、探究“测定反应速度”。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方案到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并完成实验中的讨论。
4.2.3 课堂小结。教师借助板书、再次强调本节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整体的把握。
4.2.4 板书设计(略)
4.2.5 作业布置
课程编号:
学时:60 学分:
适应对象:继教院实验班
先修课程:普通动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学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杨秀平 主编.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6.
姚 泰 等.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W. J. Germann, C.L. Stanfield, Principles of Human Physiology, Pearson Benjamin Cummings, Second Edition. 2005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动物生理学是动物医学卓越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核心课程。动物生理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数、理、化、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原理,来研究健康家畜在正常条件下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活动及其规律。动物生理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际和生产实践,它的任务,一方面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畜牧业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最终任务是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服务。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动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各器官系统的基本生理活动及其规律必须认真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牢记,以达到基本概念清楚、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要求。同时动物生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实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日后畜牧生产实践及兽医临床实践中能够加以运用。
三、学时与学分
学时分配表
章次
教学内容
学时
1
绪论
6
2
化学信使与内分泌
8
3
神经系统
10
4
肌肉生理
3
5
血液生理
3
6
心血管系统
8
7
呼吸系统
4
8
消化系统
6
9
泌尿系统
6
10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3
11
生殖系统
3
总学时
60
四、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
⑴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兴奋性、刺激和反应、阈刺激、兴奋和抑制等概念;适应性;生殖。
⑵内环境稳态及其维持方式:内环境、内环境稳态、负反馈与正反馈。
⑶机体机能的基本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及其方式和作用特点;体液调节及其方式和作用特点;细胞内源性调节。
⑷生物膜的结构与物质转运功能:生物膜的成分,生物膜的结构模型;被动运输,分为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水的转运,主动运输,膜泡运输(入胞作用和出胞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新陈代谢,兴奋性,刺激和反应,阈刺激,兴奋和抑制,适应性,生殖,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正反馈与负反馈,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入胞作用和出胞作用,静息电位,极化状态,动作电位,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受体,化学信使的分类,第二信使系统。
理解:神经调节的方式及作用特点;生物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及其特点。
掌握: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机能的基本调节方式;生物膜的结构与物质转运功能。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陈代谢,兴奋性,神经调节的方式及其作用特点,生物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难点:生物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
第二章:化学信使与内分泌
1.教学内容
⑴细胞间通讯的机制:直接通讯与间接通讯。
⑵化学信使的分类:①功能分类:旁分泌物、自分泌物、神经递质、激素、神经激素、细胞因子;②化学分类:氨基酸、胺类、肽/蛋白质、类固醇、类二十烷酸。
⑶信号转导机制:受体的特征;①膜结合受体介导的反应:离子通道偶联的反应、G蛋白偶联的反应、酶偶联的反应;②胞内受体接到的反应。
⑷主要内分泌器官:下丘脑和垂体及其分泌的激素、甲状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甲状旁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松果腺及其分泌的激素、胸腺及其分泌的激素、肾上腺皮质及其分泌的激素、肾上腺髓质及其分泌的激素、胰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性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⑸其他内分泌器官:心脏及其分泌的激素、肝脏及其分泌的激素、肾脏及其分泌的激素、胃肠道及其分泌的激素。
⑹血液中激素水平的调节:激素分泌水平的控制、激素在血液中的运输、激素代谢的速度。
⑺激素分泌的异常:高分泌和低分泌。
⑻激素的相互作用:拮抗作用、加性作用和协同作用、允许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化学信使的分类、各内分泌器官及其分泌的激素。
理解:细胞信号转导的机制、血液中激素水平的调节机制、激素的相互作用。
掌握:化学信使的分类及其实例、细胞信号转导的机制、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化学本质、功能及其分泌调节、激素的相互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信使的分类、细胞信号转导的机制、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化学本质、功能及其分泌调节、激素的相互作用。
难点:细胞信号转导的机制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
第三章:神经系统
1.教学内容
⑴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点活动:神经元的结构;神经纤维的分类;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式。
⑵突触:突触的类型和结构及传递机理;神经的整合作用;突触的调节作用;神经递质。
⑶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反射的基本概念;反射的分类;肌紧张和牵张反射;随意运动的调节;高位脑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⑷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感觉生理学的一般原理;感觉的传导途径;感觉区;视觉、听觉。
⑸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自主神经末梢的兴奋传递。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神经元的结构;神经纤维的功能和分类;神经纤维传递兴奋的方式和特征;突触的结构与传递机理、传导特征;EPSP、IPSP;反射活动的特征;反射协调的方式;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其功能;皮层感觉区;皮层运动区;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兴奋传递。
理解: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神经纤维传递兴奋的方式;突触的传递机理;EPSP、IPSP的形成机理;反射活动的特征;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的形成机理;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
掌握:神经纤维的结构、功能、分类与兴奋传导;静息电位及其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突触的分类与传递机理;主要神经递质;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中枢神经的感觉功能;中枢神经的运动功能;自主神经的结构与功能。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静息电位及其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神经纤维的结构、功能和分类;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突触的传递机理,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的传递机理;突触传递的特性;突触传递的化学递质;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反射活动的协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末梢的兴奋传递。
难点:静息电位及其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突触传递的机理;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调节。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
第四章:肌肉生理
1.教学内容
⑴肌肉的特性:平滑肌的特点及其分类;骨骼肌由肌纤维组成,肌纤维由肌原纤维组成,肌原纤维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构成。
⑵骨骼肌的收缩及神经肌肉的兴奋传递:横桥循环;神经肌肉的兴奋传递;兴奋和收缩的偶联;骨骼肌的代谢。
⑶骨骼肌收缩的特点:单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⑷骨骼肌的类型:快肌和慢肌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肌原纤维的组成;肌小节的组成;横管与肌浆网的功能;单收缩、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强直收缩、临界融合频率。运动终板、运动单位。
理解:骨骼肌收缩的机制;骨骼肌的代谢;神经肌肉的兴奋传递。
掌握:骨骼肌的组成及其功能;横桥循环,兴奋与收缩偶联;骨骼肌收缩的特点,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重点:骨骼肌的组成;骨骼肌的收缩的特点;神经肌肉的兴奋传递。
⑵难点:横桥循环;兴奋收缩的偶联;骨骼肌的收缩的特点。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
第五章:血液
1.教学内容
⑴体液和血液:血液的功能及其血液的组成。
⑵血浆:化学成分及其功能,包括血浆蛋白、血脂、血糖、无机离子、非蛋白氮;理化性质,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的渗透压及其功能,酸碱度。
⑶血细胞:红细胞的特性、功能、生成与破坏;自细胞的特性、分类、功能;血小板。
⑷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血液凝固的概念、本质和基本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
⑸血型:红细胞凝集的概念;血型及不同的血型系统。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非蛋白氮,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碱储,最大脆性和最小脆性,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的分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血液凝固,红细胞凝集。
理解:血浆的理化特性及其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白细胞的功能,血液凝固的过程。
掌握:血液的成分及理化特点;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白细胞的分类及生理功能;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机理;ABO血型系统 。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血液的功能,血浆的化学组成及理化特性,红细胞的特性、生成和破坏,白细胞的分类及功能,血液凝固的本质和过程。
难点:血浆的化学组成及理化特性,红细胞的特性、生成和破坏,白细胞的分类及功能,血液凝固的过程。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课堂专题讨论1学时。
第六章:血液循环
1.教学内容
⑴概述:血液循环的概念、功能及组成。
⑵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的概念及组成;心脏泵血过程;泵功能的评价,包括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和心脏指数;心音。
⑶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类型分为普通心肌细胞和特殊传导组织;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窦房结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特点,包括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心电图及其各波的意义。
⑷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特点;血流动力学,包括血流量、血流速度、血流阻力、血压;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微循环的组成及其功能;组织液的生成;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⑸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反射;全身性体液因素和局部性体液因素。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血液循环,心动周期,搏出量、每分输出量、心脏储备力、心脏指数,正常起搏点,窦性节律,潜在起搏点:异位节律,最大复极期电位,期前收缩,代偿间歇,心电图及各波的意义,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压,有效滤过压,动脉脉搏,血流量,血流速度,微循环及其组成和功能,减压反射。
理解:心动周期心室的压力和容积的变化;心脏泵功能的评价;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起搏细胞的动作电位产生原理;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掌握:血液循环的概念、功能及组成;心动周期及泵功能的评价;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心电图各波及其生理意义;各类血管的生理特点及功能;血流动力学;微循环的组成、组织液生成和淋巴回流;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机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血液循环的概念、组成,心动周期,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心音,普通心肌细胞及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心电图及其各波的意义,血流阻力的来源,血压的成因,动脉血压的组成及含义,微循环的组成及功能,组织液的生成,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难点:心输出量的调节,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生理特性,心电图及各波的含义,血压的成因,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微循环的组成及功能,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1学时的课堂专题讨论。
第七章 呼吸
1.教学内容
⑴肺的通气:呼吸器官包括呼吸道和肺;肺通气的概念,动力与阻力;呼吸类型;胸内负压的成因及意义;肺容量;无效腔的概念。
⑵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⑶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O2的运输;CO2的结合和运输。
⑷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呼吸中枢和化学感受器;体液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呼吸器官的结构特点,呼吸运动及其呼吸类型,肺通气、肺内压和胸内压的变化,肺容量,潮气量,肺活量,无效腔,肺泡通气量,影响气体的交换的因素,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血氧饱和度,氧解离曲线,CO2的运输及其影响因素,呼吸运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理解:影响气体的交换的因素,氧解离曲线,CO2的运输及其影响因素,呼吸运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肺通气原理及其动力与阻力;气体交换的动力与阻力;O2的运输及其影响因素;CO2的运输及其影响因素;呼吸运动的调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肺通气的概念、动力与阻力;呼吸类型;胸内负压的成因及意义;肺容量;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O2的运输及其影响因素;CO2的结合和运输及其影响因素;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难点:胸内负压的成因及意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O2的运输;CO2的结合和运输;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
第八章:消化系统
1.教学内容
⑴概述:消化的概念和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及神经支配。
⑵单胃消化:胃粘膜的结构及胃液分泌;非反刍动物的粘膜可分为贲门腺区、胃底腺区、幽门腺区;胃液的特性、组成及分泌调节;胃的运动及其排空。
⑶复胃消化:瘤胃微生物;瘤胃和网胃的消化;瓣胃和皱胃的消化。
⑷小肠消化:胰液的性质、成分、消化作用及分泌调节;胆汁的性质、成分、消化作用及分泌调节;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及消化作用;小肠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
⑸吸收: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吸收机理。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消化的概念和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及神经支配;胃粘膜的结构;胃液的特性、组成及分泌;胃的运动及其排空;瘤胃微生物的消化作用;尿素再循环;反刍;胰液的成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小肠液的成分及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及调节和吸收。
理解:胃液分泌的调节,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的调节,不同营养物质吸收机理。
掌握:消化道的组成及其生理特点;单胃消化及其调节;复胃消化;小肠消化及其调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消化的概念和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及神经支配;胃粘膜的结构及胃液分泌;胃液的特性、组成及分泌;胃的运动及其排空;胰液的性质、成分、消化作用及分泌调节;胆汁的性质、成分、消化作用及分泌调节;小肠运动的形式、神经和体液调节。营养物质吸收的机理。
难点: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及神经支配;胃液的特性、组成及分泌;胰液的性质、消化作用及分泌调节;胆汁的性质、消化作用及分泌调节;小肠液的性质及消化作用;小肠运动的形式、神经和体液调节。营养物质吸收的机理。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1学时的课堂专题讨论。
第九章:泌尿
1.教学内容
⑴尿的理化性质、组成:排泄、排泄物及排泄途径;尿液的理化性质和组成;
⑵尿的生成:肾脏的结构特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分泌、排泄作用。
⑶尿生成的调节:肾血流量的调节;肾小管活动的体液调节(抗利尿素、醛固酮的作用);
⑷肾脏的其它功能:调节血液的酸碱平衡;活化维生素D3;促进红细胞的生成;调节动脉血压。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排泄、排泄途径、尿液的组成;肾单位、肾单位的分类;肾小球旁器的结构特点;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被动重吸收和主动重吸收;肾糖阈,渗透性利尿,水利尿;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理、醛固酮的合成部位、作用及引起其分泌的有效刺激;肾脏的其它功能。
理解: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两类肾单位功能;不同物质的重吸收机理;尿液浓缩与稀释的机理;肾血流量的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醛固酮分泌的调节;H+-Na+交换、K+-Na+交换。
掌握:排泄的概念和途径;肾单位的组成及分类;肾小球旁器的结构与功能;肾小球滤过及其调节;重吸收及其调节;不同激素对尿液生成的调节作用。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分类;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肾血流量的调节;肾小管活动的调节。
难点: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尿液生成的过程;尿液的浓缩与稀释;肾血流量的调节;肾小管活动的调节。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
第十章:能量代谢及体温
1.教学内容
⑴能量代谢:能量代谢的概念;能量来源及去向;测定能量代谢的方法;基础代谢。
⑵体温: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能量代谢;呼吸商,氧热价,物理热价,生理热价,基础代谢率,等热范围,散热方式。
理解:能量来源及去向;测定能量代谢的方法;基础代谢;体温调节的方式。
掌握:能量来源及去向;测定能量代谢的方法;机体产热和散热的方式;体温调节的方式。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量来源及去向;测定能量代谢的方法;体温调节的机理。
难点:体温调节的机理。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
第十章:能量代谢及体温
1.教学内容
⑴生殖生理概述:配子在生殖中的作用、减数分裂、生殖系统的组成。
⑵雄性和雌性生殖系统:雄性生殖系统结构、的生成;雌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卵子的生成。
⑶受精、着床和妊娠:受精、着床、妊娠。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生殖系统的组成、两性生殖系统的结构
理解:生成、卵子生成、受精。
掌握:生成、卵子生成、受精。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卵子的生成
难点:和卵子的生成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
五、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考核成绩组成: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30% + 课程结课考核×70%。
执笔人:
审核人:
课程名称:生理学
教师姓名:
本次课标题:第1章 绪论
学时:2
授课对象:
授课日期:
授课地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兴奋性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阈值的概念,内环境的概念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正反馈和负反馈的生理意义;熟悉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了解人体机能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刺激的种类及三要素,可兴奋组织的概念,人体与外环境的关系,能力目标:清楚本课程所授知识的范畴,能根据需要选取适当的参考资料;能分析刺激与反应的关系;能理解人体与内外环境适应的关系;能初步辨别机体活动调节的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
兴奋性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阈值的概念,内环境的概念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正反馈和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难点:
内环境稳态、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意义。
处理方法:
举例说明概念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内环境稳态及正反馈、负反馈的意义。
训练任务及案例
内环境稳态
教学资源
教材:生理学
习题:云课堂生理学习题
多媒体课件:云课堂
作业
云课堂生理学习题第一章
名词解释:内环境、兴奋性、阈值
简答题:何为负反馈?举例说明负反馈的调节过程及意义。
课后记
本学期的第一次课,介绍了该课程相关信息,如课时、章节内容、考试分值分配等。了解学生之前的学习基础,相当多学生强调是文科生,对生物等自然科学不甚了解。本章重点内容较多,需要理解。讲解过程中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引导同学们去理解。利用云课堂的随堂测验检验本次课的学习效果,对错题率高的题型集中讲解。介绍云课堂,指导下载并学会使用.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时间分配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动物实验
1、急性动物实验
2、慢性动物试验
(二)人体实验
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一)概念
(二)衡量指标——阈强度(阈值)
(三)刺激引起兴奋的三要素
三、适应性
四、生殖
第三节人体与环境
一、人体与外环境
二、内环境与稳态
第四节人体机能的调节
一、人体机能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
1、反射与反射弧
2、反射的种类
(二)体液调节
1、全身性体液调节
2、局部性体液调节
3、神经-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二、人体机能的调控模式
(一)反馈控制系统
1、正反馈
例子:血液凝固、排尿、排便、分娩反射
2、负反馈
减压反射
(二)前馈控制系统
(三)非自动控制系统
简述生理学的概念与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从高中生物知识引出生命基本特征,详细解释兴奋性、阈值的概念,举例分析刺激的三要素
引导学生讨论人体的内环境,利用案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举例说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及其特点,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举例说明负反馈、正反馈,引导学生讨论两者的区别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讲授
举例
讨论
讲授
举例
讨论
讲述
举例
讲述
演示
讨论
讲授
案例讨论
比较
举例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1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关键词:菜单式教学;合作教学;反思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24-02
一、意义
美国教育家布卢纳指出,教育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身为教育工作者更应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出自主型人才。菜单式课堂是教师根据学情,立足大纲,科学选题、精心设计问题,大胆构思,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营养菜单和风味菜单。通过小组自主选择,组内合作学习,小组交流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二、核心概念——菜单式教学
菜单式教学是以异质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教师作为课堂参与者在某个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围绕该内容的核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基础知识菜单(营养菜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而解决,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帮助,在营养菜单解决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次选择知识(风味菜单)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关注教材,关注学生的基本能力,更要关注学习的动态过程,营养菜单要满足大纲和基础,风味菜单要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在教学过程中菜单式借助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达到生生互补,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提升。
三、特点
1.学习目标定位准确,内容可以协商。学什么,不仅根据课标要求必选营养菜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爱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风味菜单进行有选择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内容可以自己选择。
2.学习方法别具个性,过程生动活泼。怎么学,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如自读自悟法,即自己阅读书籍杂志,联系生活实际来领悟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小组说题法,即小组内成员经认真仔细严谨的审题及充分思考后,向大家说清题意、挖掘条件、理清思路、说出结果、总结规律。
3.学习成果丰富多彩尽显自信。好的课堂应是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学生能自由探讨问题,乐于质疑,敢于批判,互动合作,兴趣盎然。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积极思维,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自然而然地增强动手能力,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倾情展示与交流,尽显做主课堂的自信。
四、课堂案例——《神经调节》
1.营养菜单。专题基础内容汇总:①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基础类;②神经调节基本方式类;③反射弧的基本组成和方向的确定;④兴奋产生与传导类;⑤兴奋传递类;⑥分级调节类人脑特定功能类。合作学习,小组汇报重点:①反射弧完整的重要性;②不同反射类型的判断及相关的中枢;③人脑的分级调节过程中不同结构的不同功能,尤其注意下丘脑的功能,及结构受损后引起的功能等;④在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静息、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不同的接线对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及方向的影响;⑤生活中的一些中毒问题的机理和特征的解释。这些都成为风味菜单的重要素材。通过这类菜单的学习,基础问题在小组内部基本得到解决,异质学习小组的优势得到很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提升大家的合作精神和质疑品质!
2.风味菜单。神经调节专题拓展:①依据所在位置,结构和功能将神经系统详细分类;②由不同中枢调节的生命活动过程经典实例;③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机理及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方向及机理;④兴奋传递过程中不同神经递质的作用机理,效果和应用;⑤生活中的一些中毒机理和治疗;⑥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学生分组,小组选择学习。要求:同一学习小组内的同学选择相同的学习内容,教师根据异质学习小组的要求可以进行微调,小组内再分工展开合作学习,通过组内分工,网上资料搜集、归类、讨论、撰写学习小结和应用展望等,对所选择的主题更深入地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解和困惑可及时向老师询问,再通过组内合作撰写主题学习小结。如:利用不同神经递质的性质了解生活中的一些中毒机理和特征并解释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对兴奋类递质和抑制类递质的种类,作用机理,作用效果,作用后的归宿,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如:神经递质的不同类型问题;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或释放受阻所引起的效应问题;神经递质活性受影响或持续作用问题等,并提供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以总结此类题的规律。通过全班各小组的相互交流学习,让小题入组,大题共享,全班共进,所有学生合作共赢!
五、反思和展望
菜单式的独特优势是可以实现个性化的教与学,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不足是课内时间和课外时间的利用分配上有矛盾,在江苏现行的高考模式下,学生的主要精力在语数外,课外花时间在菜单的探究学习上有些奢侈,同时我们对于学生的分组情况、学习内容的讨论深度要进行指导,不同的教学环境要灵活选择不同形式的菜单进行教学,对于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即使对于有经验的教师在角色定位和操作过程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去实践解决。菜单式在高效课堂的呼吁下产生和成长,在初步的应用过程中也展示了其优势和局限,这些局限会随着广大生物教师的理解和创造性应用而逐步得到解决和完善,其内容也会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应用的深入而不断拓展和延伸,相信在未来的生物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更好的菜单式出现!
参考文献:
[1]杨俊岭,于冬.自主学习与学习策略教学的关系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5,(11).
网络协作 探究学习 文献综述 多媒体演示文稿
一、引言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网络作为一种开放的信息环境,比传统教学环境更能支持灵活开放的探究活动,支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多向互动,有利于协作探究学习的实现。以往教学中,受信息技术硬件及师生教改意识所限,教师无法给予学生更灵活、更感兴趣、更具创造力的探究空间,从而无法体现探究学习的乐趣以及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优越性。笔者通过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中的“网上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这一探究活动的实施,大力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也迈出了课程改革的可喜一步。
二、网络协作探究学习的活动流程
1.因校制宜,确立个性化的活动目标
探究学习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有恰当的学习目标定向,以保证协作探究活动不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而是能够达到实质性的学习效果。我们必须结合具体高中生物学科内容,明确探究活动旨在达成哪些知识与技能目标,哪些能力与方法目标,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高中,学生学习基础较好,电脑技术也熟练。基于本校学生的优势,我们对教材中对“网上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教学目标的设定,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设定目标如下:
(1)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举例说明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在本地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提高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会撰写文献综述,并能自制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3)在查找过程中体验合作与分享,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先期辅导,拓展信息获取能力
网络在人们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使用网络搜索资料,并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进行交流学习已经成为一项基本技能。但网络上信息繁杂,科学与不科学的信息鱼目混珠,如“仿生学”一项搜索就有大量的资源。为了体现教师一定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提高搜索效率及正确性,在学生开展网络搜索之前,教师应进行一定的背景资料介绍,并举例说明可供参考资料的范围及特点,避免信息失真。例如,仿生学的概念、起源、包括的范围等。
资料搜集通常有两种方法:登陆专业网站,如中国仿生社会学网、北京自然博物馆等,或利用搜索引擎,如谷歌、百度等。很多搜索引擎允许用逻辑运算符来缩小范围,在关键词前插入“+”,表示在反馈结果时需要此条件;在关键词前插入“-”,表示在反馈结果时排除此条件。例如,“……+仿生学+军事”表示返回的网页内容中包含关键词“仿生学”和“军事”。搜集资料的时候,养成资料分类保存的习惯非常重要,便于到时查找。
3.实施活动,唤醒合作探究意识
实施网络探究活动一般流程包括:确定子课题创建文件夹搜集资料建立多媒体素材库撰写文献综述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并进行交流。针对“网上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这一课题,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确定子课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子课题,然后教师再根据选题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例如,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军事领域等。
其次,创建文件夹。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首先创建一系列文件夹,如“仿生学习资料”,然后在其内部继续创建一系列子文件,如“航天领域”,在“航天领域”文件夹内再细分为“素材”文件夹和“演示文稿”文件夹,在“素材”文件夹内再建立“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其他”等文件夹,这样便于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管理。
第三,搜集资料(见上述)。
第四,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确立观点,撰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加工。
第五,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并进行交流。小组成员根据文献综述,调用资源库中的多媒体资料,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成汇报材料,用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演示文稿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如什么是仿生学,仿生学在××领域应用的实例,仿生学研究的前景,等等。制作过程中尽量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使用图片、动画、声音等多媒体素材,使演示文稿更加生动、易懂。完成以后,向全班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将自己的演示文稿到论坛与个人空间上,接受网友的点评。
三、网络协作探究学习活动实施的反思
1.以生带生,提升网络技术
学生在高一时学习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以后,虽然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但是很多学生可能在使用的时候还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问题。因此,可以考虑在班级中挑选3~4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作技术指导,帮助其他学生解决在搜索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遇到的计算机技术问题。
2.信息共享,减少机械重复
同一小组的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将各网站搜索到的资料都存入共享的文件夹,大家都可以调用,不但资料更加丰富,也减少了学生的重复劳动。
3.创设平台,交流探究经验
在交流学习阶段,学生利用自己搜索到的资料制成声形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在班级上交流。这样,每一位学生除了学习到本子课题的知识,还能从其他学生那里学到更多的生物学的知识。
4.学生主体,激励主动参与
整个流程中,学生在搜索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从收集资料、完成报告、到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真正实现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伙伴和帮助者,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地学习。
四、结束语
高中生物学科网络协作探究学习,是信息技术应用与生物科学教学配合相得益彰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提高网络学习能力,学会撰写文献综述,掌握多媒体演示技能的一项重要的学科实践活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与信息时代紧密联系了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获取与相互合作的能力,笔者觉得这是生物教学课改的一个有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阅增.普通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卫气虚证;月节律;代谢组学;实验研究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11.012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11-0046-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use metabonomics method to study the change of the basic materials of month rhythm of wei qi deficiency syndrome; To find the potential markers so as to provides a new way for the essence of the wei qi deficiency syndrome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e autumnal equinox in lunar calendar month, the beginning of a month (the first day of lunar August), the middle of a month (the 15th day of lunar August), and the end of a month (the 30th day of lunar August) were set as the three days to draw experimental materials. Two weeks before drawing materials, 20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model group, 10 rats in each group. The model rats were modeled by the stimulus of fatigue combined with coldness and hotness. Control group rats received conventional breeding. The rats in the both groups during the three experiments received decollation and the blood was taken at the 12 o’clock at noon. HPLC-MS was used to detect plasma metabolites, and partial least squares were used to make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data for comparing plasma metabonomics original data of control group and model group. Possible metabolic markers of wei qi deficiency syndrome were explored, and the potential makers of month rhythm change of wei qi deficiency syndrome were deduced. Results Oleamide, phosphatidyl glycerol, cortisol, proline, dimethyl fumarate, and eicosapentaenoic acid may be potential markers of wei qi deficiency syndrome in the beginning of a month. Sphingosine-1-phosphate, malic acid, cortisol, oleamide, carnitine, eicosapentaenoic acid and dimethyl fumarate may be potential markers of wei qi deficiency syndrome in the middle of a month. Cholesteryl acetate, threonine, cortisol, dimethyl fumarate, oleamide, eicosapentaenoic acid and pyroglutamate may be potential markers of wei qi deficiency syndrome in the end of a month. Conclusion Month rhythm change of wei qi deficiency syndrome may be influenced by oleamide, cortisol, eicosapentaenoic acid, dimethyl fumarate, and aconitic acid, and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energy metabolism, meanwhile accompanied by regulation of cell, hormone and nerves.
Key words: wei qi deficiency syndrome; month rhythm; metabonomics; experimental research
卫气虚证是临床常见证型,本课题组前期采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现代研究方法,从分子、细胞和整体层面对卫气虚证进行了深入研究[1-2],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卫气虚的本质,但均难以从整体层面多系统阐释其变化规律。代谢组学作为一种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研究方法,可从整体上反映生物体的功能水平,能比较全面地揭示疾病发展过程中生物体系内发生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3],而发现的差异性代谢标志物能够多靶点、多层面网络式反映机体内部变化,这与中医整体恒动观念相一致。因此,我们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卫气虚证的物质基础,并结合《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所言“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的卫气月节律循行特点采取动态检测的方式,观察卫气虚模型大鼠血浆代谢标志物的月周期性变化,以期为卫气虚证实质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6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SPF级,体质量160~200 g,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京)2012-0001。饲养于河北中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恒温、通风、安静的环境,自由进食饮水,每日更换垫料,定期给鼠笼消毒。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乙腈、甲醇,色谱级,美国Fisher Scientific公司;蒸馏水,屈臣氏;色谱柱,美国phenomenex公司;乙酸、乙酸铵,色谱级,中国Dikmapure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HPLC-MS),美国AB公司;液相系统,ekspertTM ultraLC100;质谱系统,AB Sciex QTRAP 4500,配有EI、离子肼;涡旋振荡器,QL-901,Vortex,海门市其林贝尔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液氮罐,YDS-10,河南新乡市新亚低温容器有限责任公司;MDF-382E型超低温保存箱,日本三洋公司;高速台式冷冻离心机,TGL-16M,湖南湘仪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及造模
以秋分日所在农历月,确定月初取材时间为2013年农历八月初一正午12:00、月中取材时间为2013年农历八月十五正午12:00、月末取材时间为2013年农历八月三十正午12:00。每次实验取材日前2周,将2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适应性喂养7 d后造模。其中月初正常组大鼠体质量为(173.89±8.61)g,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为(181.96±9.21)g;月中正常组大鼠体质量为(179.64±10.09)g,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为(184.09±10.65)g;月末正常组大鼠体质量为(180.16±7.95)g,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为(177.65±7.86)g,各组大鼠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常规饲养,模型组给予疲劳联合寒热交替法造模[4-5]。模型组大鼠先在20 ℃左右常温水中游泳30 min,再取出,常规饲养,室温(25±1)℃,0.5 h后,将大鼠放入(40±1)℃恒温箱中15 min,再0.5 h后将大鼠放入-20 ℃冰柜中20 min进行寒冷刺激。以上过程每日1次,连续7 d。造模成功标准参考文献[4,6-7]制定:大鼠蜷缩、扎堆、怕冷、恶风;背毛凌乱、无光泽,汗出明显;喷嚏,有痰鸣音及鼻分泌物;反应迟钝,懒动。
2.2 样本采集与制备
取材前1 d开始禁食,24 h后大鼠断头处死,血液中加肝素钠20 μL,3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于冻存管中,液氮暂存,转-80 ℃冰箱保存。检测前血浆置4 ℃条件下复融。乙腈预冷提前在4 ℃条件下过夜。按100 μL血浆加300 μL乙腈比例沉淀蛋白,涡旋混匀,14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与水按1∶1稀释配比,14 000 r/min离心10 min。将上清液移入液相小瓶中备用待测。
2.3 代谢物检测
供试血浆样品用HPLC-MS检测。色谱条件:色谱柱为phenomenex Kinetex XB-C18(2.6 μm,100 mm×2.1 mm);流动相:A为水(含0.05%乙酸,2 mmol/L乙酸铵溶液),B为乙腈(含0.05%乙酸,2 mmol/L乙酸铵溶液);流速:0.3 mL/min;柱温:40 ℃,进样量:5 μL。梯度洗脱条件设置见表1。质谱条件:正离子(ESI+)模式下进行检测,质谱检测数据采集范围:质荷比50~850 Da;Curtain Gas:30 psi,Gas1:55 psi,Gas2:55 psi;DP:60 V;EP:10 V;CE:5 eV;ISP:5500 V;Tem:500 ℃。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markerview1.2.1代谢组学分析软件进行峰识别、峰过滤、峰对齐,最终获得包括质荷比、保留时间及峰面积的二维数据阵。采用SIMCA13.0.3软件对数据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8]。将分析结果结合网上数据库检索鉴定可能的生物标志物。通过代谢组学分析软件行t检验,分析标志性代谢物的组间差异。P
4 结果
采用PLS-DA的重要变量因子(阈值>1),并结合t检验P值(P
4.1 月初卫气虚潜在标志物
在正离子模式下,经过PLS-DA,具有4个主成分,R2X=0.539,R2Y=0.994,Q2=0.86;PLS-DA得分图显示正常组与模型组被第一主成分完全分开,表明2组间有显著差异,见图1。模型组和正常组结果显示,预测能力Q2=0.86,53.9%X变量可用于解释2组间99.4%的差异Y。适合于解释2组间的代谢差异和发现2组间的差异性表达代谢物。结果在正离子模式下初步比对并推测出油酸酰胺、磷脂酰甘油、皮质醇、脯氨酸、富马酸二甲酯、二十碳五烯酸6种差异代谢物为月初卫气虚证潜在证候标志物,见表2。
4.2 月中卫气虚潜在标志物
在正离子模式下,经过PLS-DA,具有2个主成分,R2X=0.335,R2Y=0.999,Q2=0.968;PLS-DA得分图显示正常组与模型组被第一主成分完全分开,表明2组间有显著差异,见图2。模型组和正常组结果显示,预测能力Q2=0.968,33.5%的X变量可用于解释2组间99.9%的差异Y。适合于解释2组间的代谢差异和发现2组间的差异性表达代谢物。结果在正离子模式下初步比对并推测出1-磷酸鞘氨醇、苹果酸、皮质醇、油酸酰胺、肉毒碱、二十碳五烯酸、富马酸二甲酯7种差异代谢物为月中卫气虚证潜在证候标志物,见表3。
4.3 月末卫气虚潜在标志物
在正离子模式下,经过PLS-DA,具有2个主成分,R2X=0.202,R2Y=0.989,Q2=0.708;PLS-DA得分图显示正常组与模型组被第一主成分完全分开,表明2组间有显著差异,见图3。模型组和正常组结果显示预测能力Q2=0.708,20.2%的X变量可用于解释2组间98.9%的差异Y。适合于解释2组间的代谢差异和发现2组间的差异性表达代谢物。结果在正离子模式下初步比对并推测出胆固醇乙酸酯、苏氨酸、皮质醇、富马酸二甲酯、油酸酰胺、二十碳五烯酸、焦谷氨酸7种差异代谢物为月末卫气虚证潜在证候标志物,见表4。
4.4 卫气虚月周期差异性代谢物挖掘
依据月初、月中、月末3个时间点卫气虚潜在证候标志物,其中油酸酰胺、皮质醇、富马酸二甲酯、二十碳五烯酸4种差异性代谢物同时出现在3次实验中,推测这4种物质影响了卫气虚证月周期性变化。
5 讨论
卫气具有防御、调节、温煦等功能,如《灵枢・本藏》所言“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虚证是卫气的功能减弱降低,其属于中医诊断学的一个基本证型,又名肺卫气虚不固证、肺虚表疏证,指肺气虚弱、卫表不固的证候。症见恶风、自汗、时常感冒、气短乏力、舌淡脉弱等。卫气虚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病理概括,能够反映疾病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每个证候都有其外在证象与内在本质,外在证象通过四诊所获信息辨证所得,而出现外在证象的根本在于内在本质,中医将其本质归结于五脏病变与气血阴阳失调。然而这种解释难以从现代医学角度阐释证的本质,中西医结合医学认为中医证的发生、发展必然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决定了证候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9]。有学者从免疫功能、神经调节、热代谢等方面阐述卫气与卫气虚的本质[10-11],这些研究都从不同层面对卫气虚证本质做出解释,但忽略了整体观念。代谢组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将生物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研究,能够多靶点、多层面网络式反映机体内部整体性变化,故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卫气虚证的物质基础。并结合《内经》所言的卫气月节律循行特点,采取与之相应的动态检测方式,观察卫气虚证代谢标志物的月周期变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油酸酰胺、磷脂酰甘油、皮质醇、脯氨酸、富马酸二甲酯、二十碳五烯酸、1-磷酸鞘氨醇、苹果酸、肉毒碱、胆固醇乙酸酯、苏氨酸、焦谷氨酸等差异代谢物可能为卫气虚证潜在证候标志物,其中油酸酰胺、皮质醇、富马酸二甲酯、二十碳五烯酸4种潜在证候标志物贯穿于卫气虚证月周期变化的始终。这些物质的变化涉及能量代谢,还包括了激素、细胞、神经调节。其中油酸酰胺最早发现于动物脑脊液中,能诱导动物产生生理性睡眠[12],属内源性脂肪酰胺,具有生理及神经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油酸酰胺对小鼠产生显著的镇静作用,并能拮抗中枢兴奋剂的动物兴奋作用,增加慢波睡眠[13]。此外,油酸酰胺对5-羟色胺能神经传递具有调节作用,表明其具有外周及中枢神经调节的功能。中医认为,卫气的昼夜循行与人体寤寐密切相关,油酸酰胺则可能是卫气调节人体寤寐的重要物质之一,同时也是卫气受神经调节的有利证明。二十碳五烯酸是n-3多不饱和脂肪酸,属必需长链不饱和脂肪酸,通过调节脂肪酸合成和β-氧化改善脂肪酸、三酰甘油代谢。同时具有抗肿瘤、降血糖、保护肾脏、改善胰岛素抵抗、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14-15]。富马酸二甲酯能够调节细胞氧化还原系统[16]及免疫炎症[17],被认为是具有无重大免疫抑制的免疫调节剂。皮质醇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可以调节糖、蛋白质以及脂肪的代谢,对维持血压稳定和控制机体的炎症反应有重要作用[18]。这3种物质均与免疫功能相关,对人体的能量代谢平衡,保护机体防治脏腑疾病有重要意义,这与卫气的卫外固护、温养脏腑的功能相一致。这些差异性代谢物质含量的变化势必影响到卫气的功能,当其失衡时则出现卫气功能下降,即卫气虚证的表现。这些代谢标志物的发现表明,卫气虚证的月周期性变化可能与能量代谢有关,同时还伴随着细胞、激素与神经调节,是机体整体多层面网络式的变化过程。
本研究首次应用代谢组学方法探讨卫气虚的物质基础,并结合卫气月节律采取与其相一致的动态检测方式,观察卫气虚证潜在标志物的月周期变化。以期为中医证候学提供客观依据,为卫气学说研究提供新的途径,揭示卫气及卫气虚的本质。由于动物实验的局限性,研究尚存在不足。课题组将在此基础上进行人体大样本研究,以期更为全面阐释卫气的实质。
参考文献:
[1] 贾琳,王亚利,张明全,等.卫气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玉屏风散的反证效果[J].中医杂志,2015,56(8):690-693.
[2] 刘湘,王亚利,张明泉,等.卫气虚模型大鼠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表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J].中医杂志,2015,56(14):1236-1238.
关键词:体育舞蹈;大学生;全面发展;作用
一、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功能活动的调节作用
(一)神经调节作用
神经调节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机制,实现这一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所谓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实现反射需要有结构基础,这就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缺一不可的部分组成。在体育舞蹈活动中,各种难度高的复杂的协调动作都是通过这一反射活动完成的。反射活动分为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两类,
(二)体液调节作用
体液调节是指人体的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功能。和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的作用具有缓慢,广泛和持久的特点。除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外,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以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活动。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体液调节,称为局部体液调节。在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是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反射弧传出道路的一个延伸部分,可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作用
器官、组织与细胞的自身调节是指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例如:心肌收缩力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收缩前心肌纤维的长度成正比,即在一定范围内收缩前心肌纤维越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因此,当心室中充盈的血量增多时,心室肌纤维即被拉长,因而心肌收缩力量越大,使博出血量增多,从而心容量又保持相对恒定。虽然一般来说,自身调节的幅度较小,也不十分灵敏,体育舞蹈的调节对大学生生理功能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
二、 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的效用价值
体育方面美的表现体的现象可以从身体、运动体与行动体方面看到,即身体美、运动美、行动体美可以说是体育方面美的表现。
这种在身体、运动、活动中所见到的美,被认为对技能的获得与大学生的形象塑造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技能的获得与大学生形象的塑造起着巨大作用的表现体美的效用价值,在大学生身体美方面有提高健康性、丰富文化性的价值;在运动体美方面有提高学习能力、丰富生活的价值;在行动体美方面有提高学习效率、丰富人的品性的价值。
(一) 体育舞蹈对于大学生身体美的作用
1、体育舞蹈对于大学生健康性的作用
身体美对于大学生健康性具有价值的理由在于身体美=健康美的看法。这种看法是通过身体美的本质性所产生的。为了理解身体美的本质性,应当从身体美的结构来考虑。身体美是由姿态美、肉体美、朝气美组成的。因此,如果能够理解姿态美、肉体美、朝气美与健康的联系,就能够认识到身体美=健康美。
组成姿态美的要素有匀称、身体曲线、姿势。这些要素不只是由于遗传,也有后天获得的。所谓后天获得即是身体运动的成果。通过身体运动而得到的匀称、身体曲线、姿势这些成果就可以表现为健康的身体,在这种表现中即能够看到组成姿态美的各要素与健康性有着紧密的关系。
组成肉体美的要素有肌肉、骨骼、肤色、强壮、弹性。这些要素也是通过身体运动而获得的。通过身体运动所获得的这些成果即可以表现为健康的身体。在这种表现中,即能够看到组成肉体美的各要素与健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组成朝气美的要素有生命、力、能动性。这些要素也是通过身体运动获得的。通过身体运动所获得的这些成果,就可以表现为健康的身体。在这种表现中,即能够看到朝气美的各要素与健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2、体育舞蹈对于大学生文化性的作用
身体美是指在人的品性美方面的形体美。这种身体美与内心美有机结合时,才能看到真正的形体美。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身体美是人的品性的表现美。当追求这样的内容时,身体美与生活物品美的不和谐状况是不能允许的。我们期望身体美与生活物品美达到和谐统一,就可以理解身体美与文化性的高度紧密的关系以及文化对增强大学生身体美的价值。
(二)运动体美对大学生的作用
运动体方面的表现是具有魅力的。大学生对它满怀着渴望。这种渴望其教育的效用价值被大学生高度评价。但是,仅以这样的价值作为体育方面运动体美的价值还不能说是充实的。为了充实大学生体育舞蹈方面,运动体美的价值,我们希望通过体育舞蹈来丰富与提高大学生所追求的技术能力与运动的价值。为了理解提高这样的技术能力、丰富运动的美的价值,下面从两个方面予以阐明。
1、提高大学生体育舞蹈技术能力的作用
提高体育舞蹈技术能力的价值,是指在培育具备美的技术与技能时,不仅要获得单纯的技能与技术,还要去培育高水平的工作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严格的练习过程中,要开动脑筋与努力。通过这种开动脑筋与努力掌握美的技术与技能的过程,可以同时充实自身的工作能力。
如前所述,在体育舞蹈方面培育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的目标是提高作业与工作能力。如果期望这个培育目标获得较大的成果,必然要求把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的美发展到美的表现的高度。
综上所述,就可以理解运动体方面美的表现具有提高技术能力与效率的效用价值。
2、丰富大学生体育舞蹈运动的作用
运动体美的表现,具有使大学生憧憬与希望这种憧憬实现的魅力。但从体育角度看,不能把这种魅力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技术与技能上,而应当把作为美的表现的技术与技能发展成日常生活中的运动。
应当将高水平的体育舞蹈技能与技术引导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并使之成为美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应当把达到美的表现的运动动作,不只停滞在技术与技能的范围内,而且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加以运用。
综上所述,就能够理解运动体美的表现具有丰富大学生日常生活运动内容的价值。
(三) 体育舞蹈对于大学生行动体美的作用
在体育舞蹈方面,可以见到有以健康和安全为内容的注意行动,以道德为内容的社会性行动,以认知、情感、意志为内容的精神行动,通过培育具备这些内容的行动,能够达到提高社会性和提高大学生的品性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寻求美的行动。理由在于把在培育手段方面不追求美的行动提高到美的高度,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但这种努力必然会取得成果,培育出具备美的现象的行动。美的现象的行动。但是,在体育舞蹈方面所养成的行动习惯,也希望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有所体现。
1、提高社会性的作用
通过美的行动所追求的价值内容,有作为社会性的道德内容的价值与在社交方面美的行动的价值。通过这种美的行动所寻求的道德性内行包括秩序、礼仪、正义、责任、合作等要素通过美的行动所寻求的社交性的内容明朗、单纯、忍耐等要素。包括诚意、友爱、明朗、单纯、忍耐等要素。遵循道德性规范与参加社交活动,是大学生为了适应丰富的社会生活与学习环境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作为满足这种条件的方法,美的体验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道德性与社交性内容,存在着提高大学生社会性的效用价值。
2、丰富大学生品性的作用
通过体育舞蹈美的行动所寻求的价值内容,可以在大学生的包含精神内容的美的行动中见到。通过这种美的行动所寻求的精神要素有情动、意志、理性要素。在美的情动性内容中,存在着创造性与情趣性的要素。体育舞蹈的场合,是体验这种创造性与情趣性的良好场合,在这样的意义上,体育舞蹈美的行动对于大学生情动性的培育,起着很大的作用。
一、明确学习目的
首先,通过生物教学,初中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知道生物是自然学科中的基础学科,人们的饮食起居、卫生保健都离不开它。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微观上,以细胞工程、遗传工程等为代表的生物工程获得突破性发展;宏观上,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耗费、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问题日益困扰着人们,生物学知识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科研工作已将生物学列为高科技研究发展的重点。当代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都希望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主力军,无生物知识便等于无稽之谈。要使学生明白学习生物知识是时代的要求,是未来世纪的迫切需要,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影响因素。在引入新课时,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题的学习中。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我们行走在马路上,看见红灯停,看见绿灯行。请问进行这一动作时,主要是人体哪个系统在起作用?然后用PPT展示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让学生回答这两部分的功能,然后老师设问:中枢视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交互联络形成一个复杂的通讯网络系统,对人体起调节作用。那么,神经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从而引入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三、巧用比喻、诗词、成语、俗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以赞美自然界的生物,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文之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以很好地体现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的稳定性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则体现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用“一山不容二虎”、“肉为何比粮食贵”讲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说明生物多样性的美学价值……相信定会给学生留下形象的感受和对美的欣赏。
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成果
新的生物科技成果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收到不少关于生物科技成果的信息,只是他们往往只了解一些皮毛。如讲到“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时,我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在课堂上分成正反双方进行辩论,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了自觉收集资料的习惯。如讲到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时,就有学生举出一大堆例子;讲到仿生时,书本上的例子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准备的例子比我的还要丰富得多。
五、采用小组合作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可以通过表达、交流,将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材料、思维方式、成果与组内其他成员共享,还可以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与其他小组同学共享。如教学“观察鲫鱼外形特征和内部主要结构”这一内容时,将学生分成4组做“探究鱼的各种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的实验,每组按不同要求探究:第一组,剪去背鳍和臀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背鳍、臀鳍在鱼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二组,剪去尾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尾鳍在鱼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三组,剪去胸、腹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胸、腹鳍在鱼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四组,剪去所有的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鱼鳍在鱼游泳时所起的作用。各组得出结论后向大家汇报,再让学生在组间交流观察。在实验过程中,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师生角色得到转换,教师仅负责课程设计和安排,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作为成员参与其中,适时进行引导,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消除了学生紧张、枯燥、厌烦的情绪,体现了学习“易”、“趣”、“活”的特点,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六、设计和组织好活动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出学习兴趣。课堂上的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如我给学生补充讲述“膝跳反射”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下,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又如学习正常足的足弓能缓减运动时身体的震荡的功能时,可让学生起立,跳跃两次。一次足尖着地(足弓起作用,身体震荡小),另一次用足跟着地(没有应用足弓,震荡强烈)。经此活动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了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学生立即就能明白足弓的结构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七、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关键词:初中生物;导入教学;导入语
好的导入如同桥梁,串联着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好的导入如同序幕,预示着接下来的与结局,好的导入还能起到诱发思维,先声夺人的作用。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就像一粒小石子,虽然小,却可以击中学生的“心湖”,激起多多涟漪,形成“一波才动万波随”的局面。因此,教师在导入时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为新课搭桥铺路,引导学生由已知过渡到未知,为探讨新知创造好的开端。可以说,“导入”这一环节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发挥着举足轻重之作用。在此,笔者结合实践教学,列举利用诗词导入能加强情感教学,体现生物学与其他科目紧密相连,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以培养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导入支点,实现教学目标,实验操作、设置问题导入新课等几种导入方法,旨在提升生物学科的教学效率。
一、利用诗词导入能加强情感教学,体现生物学与其他科目紧密相连
生物教学中,适当运用诗歌导入新课,即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得到启迪。例如,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导入新课。这里的“插柳”主要指的是无性生殖中的哪种生殖方式呢?这样很自然地导出“扦插”有关的教学。再如,可利用少年时写的一首“咏蛙”诗词“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导入“两栖动物生殖与发育”的相关教学内容,既生动又形象。再如,在学习“生态系统”内容时,可以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谚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到新知,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学生也能乐在其中。生物教学中利用诗词导入既生动又形象,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埋下伏笔。为接下来整堂课的高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导入教学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
一节新授课,一般包括导入、讲授、巩固等环节。作为“序曲”的导入在新授课中非常重要。在生物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或者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能够使学生通过视觉刺激心领神会,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述“骨的结构”时,先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演示纵剖的长骨,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要提出观察的重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骨端与骨中部的结构是不是一样?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呢?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质呢?这种导入是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能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能突出新课的重点,很自然地为讲解新课“长骨结构”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这样一来,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就自然而然地被引了出来。
三、以培养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导入支点,实现教学目标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一个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兴趣,生物不同于其他学科,生物学科更注重学生是否学到了生物的本质属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种素养主要包括生物知识以及学习生物时的精神品德在内的各项内容。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高瞻远瞩,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血液循环》内容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挑战实验,可结合一小孩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的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小哈维对解剖科学有严谨研究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开始的一系列发现和实验。待故事讲完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去发现和再现哈维的实验过程,鼓励学生去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最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研究态度,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实验操作、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以实验为基础是生物学科的一大特点。在生物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去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可增长知识,又能学到技能。例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节内容时,生物教师可用“膝跳反射实验”将新课引出来。上课时,将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课本中的膝跳反射实验,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察到的现象并且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接着,教师再讲述: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它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那么,神经调节又是如何进行的呢?通过问题导入新课。再如,在学习 “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内容时,可采用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实验引入新课。先要求学生在课前用新鲜的萝卜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在教学时让各组推荐出的学生代表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且说明为什么一根萝卜条硬挺变大,而另一根萝卜条却变软变小了。通过这个实验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思维调到最佳状态,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去寻找它。”在生物教学中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对联引入、对比引入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这些导入都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带入情境等作用。精心设计导入,能勾闪着学生有神的目光,引舞着灵巧的手足,萦振着颤动的耳膜,叩响起学生智慧的音符,激起情感的浪花,还能使生物课堂教学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毛,肖霞英.让幽默点缀生物课堂.中学生物教学,2006(1-2):39.
[2]姚铭洋.解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创新[J].中学教学参考,2010,35.
一、中职学生身体形态现状
中职学生在入学时,身体形态和各项机能都有所不同。学校在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身体形态方面的问题,从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就可以发现这些不良形体姿态,例如站立时低头含胸、耸肩缩脖,走路时摇摇晃晃、学习时坐姿不良等。这些不良形体姿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加之社会中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他们形体姿态越来越差。
二、形体训练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情况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个人体育能力之间差异较大,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形体训练,没有训练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的动作不规范,比如简单的手臂仲展都不能做到位,其他难度稍大的动作更加困难。由于学生没有训练的基础,使得他们难以准确地控制自己的骨骼、肌肉完成动作。另外大部分学生的基本站位姿势不对,即使规范了他们的站姿,他们也往往不由自主的恢复到含胸、驼背、夹肩、提肩的站立姿势。这些基本的形体训练姿势尚且不正确,其他的难度大阶段根本无法进行。虽然学生开始形体训练时状态并不好,但是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正确训练能够纠正学生的不良姿态,进而充分锻炼身体、提升学生自身形象。
三、形体训练对于中职学生身体机能的积极影响
(一)形体训练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
在形体训练的过程中大脑和肌肉需要密切的配合,而这两者间的配合正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神经系统作为身体的信息调节中枢,支配着人体内各种正常的生理活动,并且人的任何动作都要神经系统协调完成。身体的协调性也是靠神经系统调节的,而建立良好的协调性必须形成完整的神经调节的通路。这条神经调节的通路会在机体试图完成动作的神经信号反复刺激下逐渐形成,而形体训练正是帮助完成了这一过程,慢慢培养起了学生的协调性。
例如在形体训练中,教师告诉学生;“放松肩部,打开你的左脚,深呼吸,注意要慢慢吐气.”虽然这是一个简单地准备动作,但是学生要按规定完成并不容易。学生在实际训练中会发现自己好像做了这个忘了那个,肌肉并不听从自己的使唤,但是经过反复训练后学生就能顺利的完成动作,因此建立并提高了身体的协调性不好。
(二)形体训练激活了大脑的思维
学生在进行文化课学习时,只锻炼了右边大脑的部分功能,而左边大脑的功能使用较少,因此造成大脑思维能力不均衡。因为形体训练的动作具有特殊性如具有连续性、协调性、平衡性等,所以可以很好锻炼学生的左脑功能,进而全面的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形体训练中学生可以缓解学习的压力,使学生恢复旺盛精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形体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
形体训练是一种有氧运动,虽然运动强度不大,但是对身体各项机能的锻炼效果较好,尤其适合中专学生练习。经常性的形体训练有利于肌肉、骨骼健康发育和功能提高,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体态和强键的身躯。同时,形体训练还可以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如提高心肌泵血能力,改善胃肠蠕动的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免疫能力,从而真正提高了中职学生的身体素质。
(四)形体训练可以矫正学生的不正确姿态
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站、走、坐的姿势都非常不正确,对骨骼形态的不良影响极大。中职阶段学生正处在骨骼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骨骼中软骨成分较多,骨骼的韧性较好,并且极易受学生的日常姿势的影响,因此需要形体训练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姿势。体育教学中增加形体训练可以对学生的不良姿势进行矫正,避免对骨骼形态的进一步改变。学生经常性的接受形体训练,用动作的压力和拉力纠正不良的骨形形态,让学生的骨骼形态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健美身材的形成。
四、形体训练对中职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形体训练对中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极好的促进作用,在形体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运动改善不愉快的情绪,可以体会团体活动的欢乐氛围,还可以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的作用。目前中职学生中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而形体是一种很好地心理干预方式,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意义重大。
形体训练对思想意识尚未完全建立的中职学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不及可以塑造学生优美的体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正确认识,进而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同时通过训练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气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学生未来踏入社会和缓解生活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一谈起创新,很多学生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不可及的害怕心理,学生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其实不然。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证明,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创新教育首先要强化创新意识,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对他们来说,一旦坚定了信念,再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创造性的能力会与日俱增的。据此,我们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告诉学生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必须有效的改变仅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把研究创新学习方法与手段作为重要内容。因为只有通过有效的科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达到创新学习的境界,也才可能实现创新学习。主要是:
1.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学习过程呈现自主、主动、创新相互依存。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即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又要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学生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创造性的探索新的问题。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反复实践中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主要让学生按下面步骤进行。第一,学生质疑。学生通过自学,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要发问。第二,合作质疑。可以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合作交流,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个人或小组的疑难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或者是归纳释疑。合作学习不仅增强活动的探索性,也增强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各自学习体会交流的自觉性。第三,巩固拓展。巩固是对学习知识的尝试记忆,尝试不仅有练习这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的运用,让学生明白用处理问题的方法,体会到方法是从普通的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并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已有方法解决。
思维的自主独立性,就是在思维活动中发挥个人智能,进行独立自主思考,保持自始如一的思维主动性和经久不衰的思维进攻性,善于发现和解决前人尚未发现和解决的问题,以自觉、执著地研讨获得新知识、新见解、新成果。
例如,在讲绪论时,教师提出病毒是生物吗?小孩为什么会长大?老鼠听到猫叫为什么会立即躲进洞里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再比如,在讲述神经调节时提出这样的现象及问题:某人过马路时,突然发现迎面正飞速行驶来一辆汽车,他立即逃避开来,这是人的神经调节的结果。在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是如何发挥作呢?学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和对问题的探究,逐步获得正确答案。
2.问题学习法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形象直观而又蕴含一定的趣味。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3]。例如,在讲述ATP是高能化合物时,提出如下问题:细胞中主要是由什么细胞器来产生能量的?细胞中哪些生理过程在不断消耗能量?细胞产能与用能明显存在了空间上的隔离,细胞怎样解决这一矛盾?通过对这些问题入手,学生就很自然地想去探索有关ATP的知识了。
近年来,生物科学在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生物芯片、生物材料、生物起源等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27]。生物科学面对人口增长、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也必将能发挥其重要作用。我们要结合学习内容,以讨论会、课前介绍、课外科技活动等形式,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兴趣。思维的多向性,就是指思维的发散性和思维的求异性,即善于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去考虑问题,或从同一条件下得出多种不同的结论。创造性思维形成于发散思维之中的收敛思维之中,可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多向性的培养,一般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启迪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获解。具体而言,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作为培养思维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讲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时,可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再比如在解决一些开放性习题时多用这种思维,吃猪脑补人脑这种说法对不对?在学习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时,讨论两对相对性状均杂合的个体自交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16种组合,9种基因型比例为1:1:1:1:2:2:2:2:4,4种表现型,比例9:3:3:1,相对学生来说,初学自由组合规律,感觉很难,很不好理解。我们再换一种思路和方法,如果单独研究一对相对性状,按一对对的相对性状分别考虑,发现仍遵循分离规律,基因型1:2:1,表现型仍为3:1,这样学生对自由组合规律就掌握得更深,更透,深入浅出,学会了,学懂了。
3.兴趣学习法
如果一个学生对某学科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他在该学科的学习上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与之相应的创造性思维也将逐渐发展起来。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成了创新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一原则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例如,从绪论课开始,提出神奇的人体干细胞,从而激发起学生用干细胞解决医学难题,挽救生命的决心和信心。再如讲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用新玉米浸重若干。并用小刀切成两半,一组煮沸10分钟,并分别将两组玉米放入培养器,倒入稀释的红墨水,洗去浮色,观察结果。为什么煮沸的种子胚被染成了红色?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细胞膜的选择性是生命活动的体现。学生不仅学得轻松,也热爱了生物学,懂得了学习生物学的方法之一,要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分析结果。
创新学习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不断学习、研究,就可能创造更多有效的创新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p物质(subst ance p’sp)和甲硫氨酸脑啡肽(methionine enkephalin’m-enk)等一批对血管生理功能有重要 影响的神经活性物质被发现[1,2],为微循环的神经调节增加了新的内容.大白鼠 提睾肌微循环研究动物模型是上述研究的重要材料和手段[3],但其血管上的神经活性物质分布情况还未见报道.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功能及损伤均与微循环障碍有关[4,5],上述各种活性物质是否对其产生影响还无形态学依据.我们拟采用大白鼠提睾肌模型,对神经活性物质在各级血管上的分布进行研究,为血管损伤后微循环障碍病理生理改变机制研究和完善利用大白鼠提睾肌血管微循环研究模型打下一定的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兔抗cgrp及npy抗体(使用效价1∶5000)由英国polak教授惠赠,s p’5-ht 及m-enk(使用效价1∶3000)由第四军医大学组织胚胎教研室生产.生物素标记猪抗兔igg抗 体(使用效价1∶800)及卵白素生物素复合物(abc),使用效价1∶200)为丹麦dako公司产品. 3.3-四盐酸二胺基联苯胺(dab)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1.2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平均分为cgrp’npy’sp’5-ht及m-enk共5组. 所有动物均以10 g・l-1’ip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开胸后经主动脉插管, 依次灌入9 g・l-1生理盐水100 ml及30 g・l-1多聚甲醛磷酸缓冲液300 ml.切开一侧腹股沟区皮肤,显露提睾肌,从其腹侧剪开向两侧展开,将推入腹股沟深处.在肉眼和解剖镜下仔 细剥离提睾肌上的小动脉(精素外动脉),在肉眼下,从动脉起始部,至末端分支共分3级.另一侧提睾肌展开后,以动脉为中心将肌片取下,剥除血管表面肌组织以显露动脉便于免疫组化反应. 所有组织置固定液后固定48 h.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按abc法操作.血管及组织片先入甲醇双氧水以去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再入3 g・l-1牛血清triton液封闭1 h. 各组材料分别依次进兔抗cgrp’ npy’ sp’5-ht及m-enk抗血清、生物素标记猪抗兔igg血清及卵白素-生物素复合物,最后以dab呈色反 应20 min. 在染色过程中,每次进入抗血清前均以pbs缓冲液震荡漂洗3遍,每遍5 min. 进 入 抗血清后,先于恒温箱37℃孵育30 min,后置4℃冰箱过夜.用pbs和正常牛血清分别代替第 一抗体,用pbs代替第二抗体或abc免疫复合物进行代替试验以做对照.
统计学处理:用交点计数法进行半定量计数:在×10 olympus目镜下,计数与纤维长轴垂直的任一0.1 mm目镜网格线上纤维相交数量,每个血管分支任选3个视野同法计数,其平均值为本段血管神经纤维的密度. 平均数标准差以x±s表示,方差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提睾肌动脉及带血管组织片经abc法染色后,各抗体免疫阳性纤维呈金黄色或淡黄色,各抗体着色一致,背景染色浅淡. 对照试验均为阴性.
2.1 cgrp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特点 cgrp阳性纤维和终末广泛分布于提睾肌动脉各级分支中,但随着动脉的分支阳性纤维和终末明显减少’各级分支间阳性纤维和终末数量差别明显(p<0.01’tab 1). 在第1级分支,阳性纤维和终末呈浓密颗粒状,局部呈浓度斑块状 .所有阳性纤维围绕动脉形成网状分布,其中有线状和串珠状结构(fig1). 在稍细的第2 级分支中,阳性纤维有所减少,其形态与第1级分支相同(fig2). 至第3级分支以下,阳性纤维和终末明显减少,但颗粒状、线状、串珠状和网状纤维的很明显,其中呈网状和与血管长轴垂直之横行排列纤维也常见到(fig 3). 在10 μm以下毛细血管壁上仍能见到分散呈颗 粒状阳性终末,局部可见色较淡之网状纤维分布.在毛细血管分叉处环绕该处之阳性纤维更 为显著(fig 4).
2.2 npy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特点 npy阳性纤维和终末密集分布于提睾肌动脉各级分支上 ,在第1级分支上阳性纤维和终末仍以颗粒状和串珠状分布并呈网状围绕血管壁.在第2级 动脉和第3级动脉,阳性纤维和终末逐渐减少,但以网状、横行、纵行或涡旋状分布更为显著,在毛细血管壁上仍能见到阳性纤维和终末(fig 5).
2.3 sp’5-ht及m-enk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特点 3种阳性纤维和终末在提睾肌动脉 各级分支上的分布特点与cgrp和npy基本相似,但阳性产物数量有所减少,其形态以线状、横行和纵行更为明显. 其中m-enk样阳性纤维和终末最为稀疏’在毛细血管分叉处其阳性纤维较其他几种性质的更多.
3 讨论
血管生理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周围神经的调节通过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纤维、血管活性肠肽及血管内在神经释放乙酰胆硷、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胺类及肽类等活性物质对血管的舒缩功能产生影响[2,6]. 本实验结果表明. 大白鼠提睾肌血管各级分支均有cgrp’npy’sp’5-ht及m-en k免疫阳性纤维和终末分布. 根据npy与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免疫阳性纤维分布区相同,认为npy是交感性的,但目前对这些活性物质来自交感神经还是副交感性的还不清楚,不过可以推测,血管的生理活动是在多种神经活性物质、体液活性物质及自身调节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本实验中的几种神经活性物质在提睾肌动脉生理活动的调节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血管的多因素调节方式和机制是相当复杂庞大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大白鼠提睾肌属横纹肌,按教科书所述,人体多数血管只受交感神经纤维释放ne与α和β1受体结合控制血管平滑肌保持自身紧张性活力而维特血管收缩状态.存在于骨骼肌、脑、唾液腺,胃肠道和外生殖器等处的舒血管神经一般认为是乙酰胆硷性的.在有轴突反射功能的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纤维所释放的神经递质有人认为是组胺或atp甚至是p物质,近来发现该处有 cgrp的存在或cgrp与sp的共存[2].因此,作用于血管的神经纤维性质、种类和功能已超出传统理论的范围,且有更多的活性物质被发现的趋势. cgrp是20世纪80年代才发现 的目前所知对血管产生较强的舒张作用的神经活性物质,而npy则具有较强的血管收缩功能,这些物质在血管的大量分布提示其对血管功能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sp’m-enk及5-ht均是 广 泛存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的重要活性物质. sp和m-enk与神经传入活性有关,一般认为,这两种物质除对某些大血管有收缩作用外,是有力的血管扩张剂.而5-ht是一种具有收缩和舒张双重生理功能的活性物质,但是否与提睾肌血管的特殊性和感觉冲动传入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