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0: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墓碑对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上联:一生正气垂青史
下联: 两袖清风贯长虹
上联:近智近仁近孝悌
下联: 希贤希圣希显达
上联:奇峰朝福地
下联:秀水育贤人
上联:立德齐今古,祖德千秋常祀典
下联:存厚传子孙,儿孙万代绍书香
上联:蓬山此去无多路
下联:瑶池迎母小玉挽
上联:报效先辈唯修德
下联:希冀儿孙当尽忠
上联:祖德宗功征祥瑞
下联:子孝孙贤迎腾达
上联:立德齐古今
下联:藏书教子孙
上联:千秋常祀典
下联:万代绍书香
上联:后环青山千古秀
下联:前抱绿水万代昌
上联:一世清名英年早逝
下联:半途福寿壮志未酬
上联:寿比千年龟鹤永
下联:福荫后代子孙贤
上联:四面紫气霭吉地
下联:八面灵龙拥洞天
上联:青山芝兰茂
下联:碧海翰泽长
上联:山川饱含千古秀
下联:椿萱长占四时春
上联:清山长福寿
下联:玉水旺财丁
上联:牢记礼为孝之本
下联:莫忘道以德而宏
上联:紫气盈福地,山接桃峰增福寿
下联:祥云拥洞天,案朝竹屿兆平安
上联:漫步龙山随缱绻
下联:畅游福岭任逍遥
上联:旺龙真穴千秋富
下联:砂水朝抱万载昌
上联:青山源远护吉地
下联:碧水长流霭瑞气
上联:勤俭敦夙好
下联:耕读秀群英
上联:龙旺穴真发富贵
下联:砂青水秀子孙兴
上联:祥云笼吉地
下联:瑞气绕佳城
上联:积德培麟趾
下联:传善起凤毛
上联:来山必然发甲第
下联:去水定主获贞祥
上联:美德常齐天地永
下联:嘉风久伴山河存
上联:操如松柏清如竹
下联:言可经纶行可师
上联:百世昌隆赖先辈
下联:千秋功德垂子孙
上联:欲见严容何处览
下联:唯思良训弗能闻
上联:福田祖上种
下联:心地子孙耕
上联:岭上梅花香五里
下联:墓前明月照三更
上联:祥光灿烂照先祖
下联:瑞气蒸腾裕后昆
上联:功昭后人
下联:德炳丹青
上联:德贯天人际
下联:气穿日月光
上联:山环水抱聚紫气
下联:虎踞龙蟠呈吉地
上联:水色山光衬吉地
下联:花香鸟语颂鸿恩
上联:天和随所寄
下联:风气若无怀
上联:且喜座中先得月
下联:不妨睡处亦看山
上联:灵安福地卧真穴
下联:子孙世代福无休
上联:湖海星峰拱北斗
下联:梦笔生花产栋梁
上联:山水风光秀
下联:子孙世泽长
上联:英灵已作蓬莱客
下联:德范犹励后代人
上联:父恩深似海
下联:母德重如山
上联:承家多有德,北斗钟灵征吉地
下联:继代有仁风,湖山毓秀兆佳城
上联:依水傍山大福地()
下联:步云攀桂有缘门
上联:传家维孝悌,岩留云盈福地
下联:养性在忠良,架护海拥新天
1、功昭后人;德炳丹青。
2、青山芝兰茂;碧海翰泽长。
3、祥云笼吉地;瑞气绕佳城。
4、传家维孝悌,岩留云盈福地;养性在忠良,架护海拥新天。
5、立德齐今古,祖德千秋常祀典;存厚传子孙,儿孙万代绍书香。
6、紫气盈福地,山接桃峰增福寿;祥云拥洞天,案朝竹屿兆平安。
7、承家多有德,北斗钟灵征吉地;继代有仁风,湖山毓秀兆佳城。
8、福田祖上种;心地子孙耕。
9、千秋常祀典;万代绍书香。
10、德行感桑梓;品节昭后人。
(来源:文章屋网 )
参观翁同和纪念馆
江苏省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 六(3)班 高晌归
指导:黄惠娟 215523
7月的一天,我和鱼怡婷一起去了翁同和纪念馆。进了馆门,只见上面有副对联。我便走了进去来到了大堂,有红色的栏杆拦住了我的去路,我们只能在外面观赏。我们看到里面有几张桌椅,很幽雅。中间有一张大桌子可能是翁同和先生坐的吧,望着这些,好像翁同和老爷爷就在我们眼前。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走到了有两个墓碑的地方,我们不禁哆嗦起来。我想着可能是翁同和与他夫人的墓碑吧。我们在这儿观察了许久才离开。 走着走着,我们又来到了楼梯口,这楼梯很窄,两个人一起走时不行的,我们便前后分开走。到了楼上我便慢慢地观察起来,那些毛笔、砚台、翁同和写过的纸都放在玻璃柜台里。 看,这些字写得多好啊,不愧是两代帝师。我又看了一下毛笔,有的毛笔很粗,有的很细,如果换我来写的话,我可不能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而且这些笔墨纸砚都保存得完好无损,我真佩服他。
我们下了楼,在一位老太太的带领下来到了翁同和的休息室。休息室很朴素,前方就只有一张床,床前是几张椅子,墙上还有一幅对联。老太太说:“这些对联都是瓮同和写的。” 我们告别了老太太来到了另一个大厅,墙上的资料说翁同和是清代咸丰年间的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他写过《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稿》等。其书法纵横跌宕,雄劲浑厚,被誉为“乾隆以后第一人”。
我们对翁同和很敬佩,多么希望他还活在世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祭祀先祖的节日,是缅怀先烈的节日。上午八点钟,我们全校师生怀着对烈士崇敬的心情来到老营烈士墓。
一进烈士墓,墓墙上“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14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读这着副对联,我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更加浓厚了。我们登上六十级台阶来到了墓地。墓地有195块墓碑,长眠着195为英烈。碑林的前面长满了苍翠欲滴的柏树,一排排,一行行。在柏树的映衬下墓地显得更加肃静、庄严、神圣。这些四季常青的柏树象征着烈士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密林掩映的巨大石碑引起了我的注意,碑上面这样的一段文字:“天高我敢攀,地厚我敢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我心潮澎湃。我的眼前好像浮现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当年五七五一部队的战天斗地,热火朝天。他们不顾生命安危在悬崖峭壁上打炮眼,在峡谷深渊上架桥梁;他们不怕辛苦夜以继日的在大山的腹部里钻洞;他们不怕炎热在烈日下填沟铺轨。为了襄渝铁路,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下一代的幸福生活,烈士们长年累月流汗流血,从不怨天尤人,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烈士们生前为什么能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因为在他们心中没有自己,只有祖国和人民,所以有强大的动力推动着他们克服千难万险。
我把一朵小白花献给了我最崇敬的一位烈士,看着墓碑我心潮翻滚。今天,我们生活在蜜罐中,福窝里。天热了有空调,天凉了有棉衣,吃喝穿戴任由自己挑,可是我还不满足;零花钱用着,电视看着,可是我还叫苦喊累;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教着,多媒体伴着,可是我还嫌学习烦、作业烦。对照革命先烈,我真惭愧。我为什么这么懦弱?因为我心里只有自己,没有父母和老师、没有人民和祖国。现在,我们上小学和中学不交一分钱,国家免除了我们全部的学费,我们更应该感恩祖国,长大了报效祖国。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日常行动中做起,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们正值一生的黄金时段,一定要珍惜时间,发奋学习。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课外勤动脑筋,认真完成作业。我们要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多读好书,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未来的社会日新月异,竞争将更加激烈,人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未来的世界强国如林,中国将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祖国的兴衰与我们息息相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发扬先烈的革命精神,不怕千难万险,勇往直前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培养成为时代的精英。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准备着,时刻准备着。
离开烈士墓时,我胸前的红领巾在春风中飘动,它像霍霍燃烧的火炬激励着我向前,向前。
去南通游狼山,是冲着范仲淹的《狼山观海诗》去的,是冲着佛教“名山”之一去的,是冲着著名画家范曾的十八高僧彩色瓷砖画像去的。不期刚踏进狼山旅游度假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亭台楼阁,不是花草古树,也不是怪石奇峰,而是一座花岗石的三门牌坊。正中一座牌坊镌刻着“唐骆宾王墓”字样。我疑是看花了眼,再一看,一字不错,我疑喜参半。
骆宾王是青史有载的人物,他乃初唐四杰之一,曾追随徐敬业在广陵起兵,征讨武则天。著名的《讨武曌檄》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其中,“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抽工馋,狐媚偏能惑主……”“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些诗句脱胎于六朝骈文的藻饰,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记得我在杭州游灵隐寺时,听说过骆宾王曾在寺内隐姓埋名多年,还有不少与之相关的传说呢。我们平时谈到骆宾王,往往马上联想到武则天,而武氏王朝在今西安,于是我们自觉不自觉把西安作为参照系了,这一来,骆宾王墓在南通似乎有些想不到。其实,徐敬业当初是扬州刺史,起兵在广陵,亦即今扬州一带,后兵败亡命,自然不会自投罗网躲到关中一带去的。如果骆宾王在灵隐寺埋名为僧不虚的话,最后客死南通,或葬于南通,也是可能的。这样一想,一切疑虑也就释然了。
据记载,骆宾王的墓碑最早是明正统九年在南通城东北的黄泥口发掘出来的。大约到了清乾隆年间,其墓才移葬于狼山南麓。屈指算来,狼山与骆宾王墓之间的关系,也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石牌坊上有一对联,上联云“碑掘黄泥五山片壤栖”;下联为“笔传青史一檄千秋著”。上联对其身后事作了说明,下联对其生前事作了概括,言简而意赅。
我在碑前驻足沉吟,我在墓前凭吊思古。我徘徊于此多时,却几乎未见其他游人稍停匆匆的脚步。游人们上狼山,满足于登高眺望,摄影留念;香客们上狼山,满足于烧香拜菩萨,求神保佑。骆宾王这名字或许大多数人听都没有听说过,骆宾王或许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些。或者,人们更愿意把眼光,把注意力投向成功者,君不见,一代女皇的长篇,就有五六位作家在同时竞写,则天武后的影视,有多少公司在争拍。
然而,骆宾王实在也非等闲之辈。他的诗文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诗圣杜甫誉之为“王杨卢骆当时体”,其雄文劲采,被后人称之为“龙文虎骨”。
骆宾王墓前的树无语,草无语,骆宾王身后似乎太寂寞了些。
以骆宾王的才华傲骨,以骆宾王为后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值得人们去凭吊一番,特别是文化人,如果游狼山,不去骆宾王墓前停留片刻,向这位一千二百多年前,以自己的笔叱咤风云的一代才子凭吊致意,是十分遗憾的事。至少,我这样认为。
我沿着青青石板路,慢慢走着,生怕过重的脚步,踏碎了这里的宁静;也生怕走得太急,错过了细微的风景。
山里的空气很清新,一下车便迎来一种扑面的清爽,或许是这里的参天古木,或许是脚下潺潺的溪流,更或许是我一厢情愿的臆想。我缓缓走着,两边的树木年代已久,亭亭如盖,林间鸟语,更清脆悠远。
将至拐角处,有7座白塔,后面为唐代一行大师的衣冠冢。墓碑上有“一行禅师之塔”6个大字,两侧为一副对联“博览经史编著大衍历,弘开密法注释日经疏”。拐角处是一个黄色墙体的亭子,名为“寒拾亭”。亭角樟树已逾600载,树心早空,但仍枝繁叶茂,凌空延伸的枝叶遮蔽了青石路,阳光透过枝叶间的空隙,星星点点的投射下来,没有了焦灼的狂热,剩下的是星光点点般的暖意。
走过寒拾亭,行近50米,“教观总持”四个大字出现在眼前。向左看,一个10米左右的石拱桥横跨溪涧,连接着对面的寺院。此桥为“丰干桥”,清代所建。从桥下观察,桥底的石块凹凸不平的结合在一起,就像是攒在一起的。
下桥之后,“陏代古刹”的大字在黄色的墙体上分外醒目。此中的“陏”字别有深意:“”时,寺庙被改建为工厂,生产蜡烛。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天台宗回天台认祖归宗,国家于1973年重修国清寺。赵朴初题字时,特意舍去“隋”字里面的“工”字,改用“陏”字,以避免勾起天台人伤心的回忆。
进入寺门,随处可见历史痕迹的堆积,缠绕于矮墙上的乱藤悠然伸展,矮墙上的黑瓦斑驳。大殿门口的两个纯汉白玉石狮,是重修国清寺时,派人从北京运去的3件宝物之一,另两件是“万圣无疆鼎”和“释迦牟尼坐像”。
国清寺的“雨花殿”颇有一段传奇。相传天台地区曾流行一种瘟疫,百药无医。张灌顶大师施法降雨,雨水和着当地的花瓣吞服,竟是治瘟的解药。瘟疫消除,人们为纪念天王的恩惠,遂将天王殿更名为雨花殿。雨花殿殿顶的琉璃瓦,金光闪闪,一尘不染,不像两边的庙堂,屋顶交叠的黑瓦间,还有去年残留的黄叶。
古木掩映下的国清寺,已逾1400年历史,它是天台宗的起源地。
天台宗在日本、韩国、东南亚都有广大的信众,天台每年接待的国外天台宗信徒就有几千人次。日本天台宗在国清寺建有“经幢”,钥匙共有两把,一把在国清寺住持大和尚手中,另一把则在日本天台宗宗主手中。经幢的正面有“知恩报恩”四个字,其中第一个“恩”较第二个“恩”略大,意为得中国天台宗恩惠广大,所报的恩只是此“恩”中的一小部分。
在寺中徜徉观赏,常有意外收获。王羲之的“鹅”字碑、古鱼池、隋塔、三贤殿外的古井,让人目不暇接,或许智者大师在此参悟佛法,或许每一处景点都埋藏一段尘封的历史。随处可见的斑驳的青苔,是最好的历史印迹;而那些参天的稀世古木,也像得了寺庙佛法的庇佑,依然繁茂浓密。
进寺庙需要一种虔诚,游览完毕,心灵如被净化。佛法感染树木花草,自然也惠及人心。国清寺坐落的天台山融合了佛性与自然,怪不得李白有诗云:“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
关键词:书法;中国文化;书卷气;创作;创新
自从书法是独立艺术的观点提出以来,书法似乎与传统文化的沟通淡漠了,创作与制作混淆了,创新与模仿模糊了,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现择三点小议。
一、书卷气与匠气
书卷气是书法作品中透露出来的高雅清逸的气息,是书家通过读书而透悟、流露在书法中的意蕴和风度。书法之所以能够千年而不衰,是因为与丰富复杂的人的精神气质、学问修养所紧密相连的。古代书家都是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
传统诗文重“风骨”,书法亦重“风骨”;传统诗文讲自然、凝炼、含蓄之美,书法亦重自然、凝炼、含蓄之美,这是民族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在文化艺术上的相通之处。
儒家的中和、道家的自然、释家的妙悟,对传统书法的审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书卷气”是书家“读书破万卷”而潜移默化在书法作品中的精神因子,是书家的心境,气度、修养诸方面的积累。
清末,康有为、杨守敬辈,他们尊北碑抑南帖,学的是俗字,可写出来的字就不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本身是“士人”,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用“书卷气”冲走了“匠气”,在他们的笔下写出来的字与工匠的写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书法也是从帖学起步的,是书写技巧成熟后的对稚拙的追求,而不是只在稚拙上发育不完全。所以,一个传统文化修养较深的书家,比一个只知埋头写字的人,不仅能更快、更多、更深的领悟书法形式的要旨,而且在其书法中也反映出更深的内涵。
二、创作与制作
书法作品的创作不仅在字形结构上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形式美,而且更具书家挥运而成的不同形质的点画、不同情趣的意象,及由此得以构成既生动又富韵律的“无形之相、无声之音”。它是一次性挥写完成的艺术,看似简单、实极凝炼,既展示出书家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技巧工力之美,又透露出书家的情性、修养、气质和审美观。刘熙载说过:“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当接触到富有艺术性的书法作品时,首先被强烈感染的是作品的精神气息,而这种气息,是建立在书家必须具备的训练有素的高度艺术技巧、同时又必须具有相当文化艺术修养的基础上的,在“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中方能挥写出来,才能发挥书家自己的艺术立场。
书法的实践经验无数次地告诉书家:“惨淡经营,刻意求之”与“信笔挥毫、无意于佳”的客观效果常常相反,愈是小心谨慎,愈写得拘谨,达不到理想效果,连书家本有的功夫修养都不能反应出来。从汉人的“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是,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蔡琶《笔论》)。这是先有意,然后无意到宋人的“书初无意于嘉乃嘉尔”(苏轼《评草书》)的创作精神来看,古人都是要求书家心里放松,没有精神负担来作书,切勿为书而书,刻意求之。
古代没有实用书法与艺术书法之别,他的实用性一直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书法尚未成熟期,古人为实用需要而书,无“为求人爱”的刻意故作之心,以质朴自然流露本性,故作品虽然粗朴,倒也有天真之气。随着历史的发展、字体的定型、技法的完善,书法同时变成了艺术品。书写工具笔墨纸砚的改善、观赏意识的增强,使人们求美之心、表演之心增多,“无意于佳”的观念逐渐减退。从古代流传下来作品来看,不经意挥写的信札、笔记、便条、文稿等,要比专门书写的墓碑、对联、中堂、屏条随意得多。虽然古人书写的墓碑、对联、中堂、屏条带有很强的创作色彩,可是“迫于事”的心理负担与现代人相比毕竟要少的多,还是以情感的自然流露为主要创作方式,更何况书家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但是,现代人为布置、展览、参赛、销售、结集而专门创作的作品占有着相当多的比例,书法发展到今天其实用性已是微乎其微,纯粹成了艺术形式。为了追求作品的理想效果,书家化费心机,有着比古人多几倍甚至几百倍的创作意识,所以“无意于佳”之作几乎难见。
从当前的书法作品来分析,视角重点都放在了表现形式上,以形式新奇来代替情性,偏重于笔墨的安排,却偏离了“抒情达意”这一本质。有的人为写好一张作品,刻意为之,一遍写不成再写一遍,直至认为“满意”。有些人为参展准备作品,一张作品连写数日,甚至一年,化费数刀宣纸不惜,殊不知“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诗帖”皆为草稿之作。一些人对书法的基本技巧还不甚了解,而去追求天趣、稚拙、故意将字改变形态,有意经营位置。笔者曾见一位名家创作作品,写了两三笔,又退后二步看看,再写几笔,像画油画似的,是故弄玄虚呢,还是基本功太差,还是在追求什么味道,无从得知,这怎么可谓是在创作书法作品,分明是在制作作品!有些人认为追求效果,在纸张上作文章,将纸揉皱。或画上几个瓦当、或化成竹简形状、或染色宣纸、或用水破墨等等,虽然是为追求一种效果也未尝不可,但总有制作之嫌。再则,从书风而论,以“丑”态出现者,固然是对妍媚书风的逆反,可其中许多难以称人意者,正在于这些作品是以新的做作来取代原来的套式,自然、朴拙之气以荡然无存了。所以,具有一定书写技能的人,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产生与其技能相当的作品,但却不能保证作品成为具有精神内涵的艺术。
非实用性的书法,本应是信手率意的,但一旦加上了功利色彩,为人选展览、得奖、为“标新立异”,那么,就给心理上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把抒情写意的创造方法,变成了刻意为之的制作手段,违背书法创作的精神。当前的书法创作,已没有“无意于佳”的古人的环境,要写作品大都是有意的,如何使书法作品在有意中能抒情达意,进人“无意于佳”的意境,是值得每位书家思索的。
三、创新与摹仿
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决不是通过一般意义上的“人帖”和“出帖”就能实现的,任何一位书家都是生活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创作思维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着时代赋予书家的感彩。从历史上看,当一种审美倾向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后,就会引出审美观念的变化,从而引出探索、引出艺术风格的创造。这其中,探索和创新不会无止境地发展下去,经过淘汰,有的会被扬弃,有的则一步发展,得到发展的风格达到顶峰后,就会形成模式,于是就开始衰落,再有新的风格来代替,从而形成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时代风貌。
继承传统并非易事,而创新更非易事。继承与创新,唐代书家颜真卿楷书是新的,他把握了传统脉搏,开创了一代书风;宋代书家黄山谷行书是新的,他把柳公权楷书穿了件挥袖的长袍;宋徽宗是新的,他把薛棱再消瘦了一些;元赵孟颊的复古是旧的,但他把“古”变成了元代的新;祝允明是学张旭的,但他写的消散宕荡;王铎书法气势夺人,把名人尚势意识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又无不是传统的……这些大家们的杰作又带着时代的强烈色彩。
这里,除了峰岩叠翠,绿荫蔽日之自然景观,重要的是洞中禅坐之吴越时期及宋代的佛像。这些珍贵的造像艺术,弥补和传承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在这一时期的空白。更为浪漫的是,这里曾有一段“犹如神仙生活”般风花雪月的故事。我喜欢他当时就在这里写的那首诗“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踏月归来……”
(1)
一个在杭州居住了30多年的人,竟未到过烟霞洞?
真有些汗颜,实在也是说不过去的,人很奇怪,往往忽视身边已得之物。杭城的许多文化遗迹,我反倒是离开杭州后才珍重起来。为了弥补这些憾事,春分前夕,与姐姐一起,按事先计划好的目标——专程前往烟霞洞,寻觅佛教造像艺术的遗迹。
自立春响雷以来,杭州濛濛细雨下了一个多月。老天爷作美,今天是第一天放晴。我们开车往满觉陇的山路驶去,这沿着茶山的盘山路,是一直到烟霞洞旁边的,那里有一个小停车场。再继续往前有好几条小路,车已是不能开的了。蛮以为烟霞洞还在更上面,我们自信地穿着高跟鞋,踩着石阶小道,沿着茶山,辛苦地转了一大圈,结果是自作聪明,无功而返,再又回到停车场,这里实际离烟霞洞仅百步之遥。真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洞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到时,只见洞前香火袅绕。烟霞洞的周围,岩石峥嵘,千峰叠翠,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环境十分清幽。
烟霞洞是西湖周边最古老的洞府之一,位于南高峰西侧的翁家山南部山腰。洞壑幽深,形状怪异。传说五代后晋开运元年,有个名叫弥洪的和尚结庵洞口,遇神人指点,发现洞内石壁上有石刻罗汉6尊。他去世后,托梦给吴越国王,国王应梦又补刻了10尊,成为16罗汉。
现烟霞洞内的左右壁面上确实有16罗汉造像,形象生动,神态各异,有的盘膝禅坐,有的沉思冥想,有的横眉怒目,有的手抚老虎,有的作降龙状。雕刻家运用熟练的技巧,简洁明快的线条,把佛经所说的罗汉,从动态,性格和思想等方面,都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据考证,这16罗汉为五代后晋雕造,是当时的典型作品。罗汉附近原有题记:“吴延爽舍三十千造此罗汉”(吴延爽系吴越国王钱弘妃子吴汉月的弟弟) 。
洞口还有左右对称的观音和大势至立像两尊,姿势静雅,形态自然,比例匀称优美。尤其是西壁的大势至菩萨,容相端庄、慈祥、和悦,充分体现出佛经所赋予菩萨的精神特色和典型性格,风格写实。
观音造像下的说明,告诉我们这是北宋初年的作品。这两尊宋代观音石像,神态可拘,裙袂飞扬,已经伫立洞口上千年。在西湖博物馆也有刻模后的这两尊造像陈列着,十分引人注目。在西湖边,有关佛教的造像有很多,专家为什么却独选了烟霞洞口的这两尊?当然是因为她们除了体态优雅,面容完整未损外,更是浓缩了宋代石刻造像艺术的精华。
烟霞洞有溶洞的一些特质。如今的洞里已经没有了清泉的滋润,壁上石材开始干裂,这似乎也是如今许多溶洞的共性。现代,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蜂拥而至的时候,人们是否开始忙得没有了时间去善理洞的本身,或关注造像艺术对民族承上启下传承的重要性了。
洞不深,走几步,我们还想往里探询个究竟的时候,洞径嘎然而止,有些遗憾。原路返回时,那两壁的不少石像或缺、或无,已经损坏相当厉害了。
我无缘由地惆怅起来……
倘若一天,洞也如同壁上的刻字、雕像般消匿了,成了真正的空山,那是真可惜的了。
(2)
烟霞洞边的清修寺,在1923年6月从上海来到杭州,曾密会尚在杭女师读书的“表妹”曹佩声。他来到这里租到了大殿东边的两间小斋房,在这里与曹佩声开始了他们一个暑假的同居生活。
当年,徐志摩来杭州游玩,发现了的“秘密”,曾经调侃那一段时间的是“返老还童”了,并鼓励他要“革命”,但遭到的却是江冬秀的“菜刀舞”。徐志摩为之写诗空叹:“隐处西楼已半春,绸缪未许有情人。非关木石无恩意,为恐东厢泼醋瓶。”也自我安慰:“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但是,在烟霞洞与曹佩声一起生活的时光让铭刻一生。
曾在日记中写到:“我这三个月中在月光之下过了我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
当年山中的桂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三十几个轮回了。也没有再回到美丽而伤心、埋藏着他一生秘密的烟霞洞去看看。在那3个月的“神仙生活”中,写了不少的诗,其中很多是为心中的“娟”所写的,比如关于“梅花”的诗,这个“娟”小时候以“梅花”自比。这些诗后来结集为《山月集》,一直没有公开出版。
今天,在这座寂静的空山,我们还能找到默默地陪伴着烟霞洞,陪伴着当年住过的那个老屋。不过,我们再也看不到亲笔写的白话诗,当然也找不到、曹表妹留下的任何爱情痕迹,听不到他们当年在这里的欢声笑语。廊柱上,我只看到这样一副对联:
“四大空中独留云住,一峰缺处还看潮来。” 读来亦是耐人寻味。
和曹佩声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49年2月的上海,即将离开大陆,当时曹在复旦。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她被调到沈阳农学院,1958年退休,1973年在安徽乡下去世。一生没有出嫁,在凄凉中离开人世,临终前她留下遗言,一定要把她安葬在家乡安徽绩溪上庄村杨林桥边的小路旁,因为那是回家的必经之路。到死她都不知早已在十多年前去世。巧合的是,他们相距11岁,两人都在这个世界上活了71年。
的这段情缘,也许已经随之而去,也许永远留在了烟霞洞的静夜里、月光下、空山中……
(3)
除了,烟霞洞附近留有太多名人足迹。
民主义士任鸿年悲愤投井的壮举;无政府主义者师复、数学家胡明复、乐清人化学家朱昊飞的墓地;郭沫若与美女徐亦定那段无果而终的爱情故事;上海滩“文妖”张竞生只因“文人相轻”而无辜被捕之遭遇;名厨金复三居士的素疏席以及与之间名扬中外的“国共西湖会谈”……这里的每个故事都让后人津津乐道、回味不已。
沿洞东侧崎岖的小路上南高峰,山路两旁的奇岩怪石上遍布前人题刻,虽大多漫不可识,但细细读来,仿佛也有故事。向上攀登不一会,竟于山腰处“巧遇”明复墓,墓碑上有字:“中华民国十八年七月廿一日,中国科学家胡明复葬于此,敬(题)”。墓茔甚简朴,四周环境也杂乱。
然而,站在此处东望,钱江美景尽收眼底……
从烟霞洞前折回,又见洞前那块竖立的“烟霞此地多”石碑 ,不禁让我默念起那段动人美妙的诗句:“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踏月归来,这凄凉如何能解?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惊破了空山的寂静。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依稀觉得烟霞洞的那些美好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虽然自作聪明地转了一圈南高峰山脉,累得气喘吁吁,但却收获良多。久雨过后,眼前漫山遍野的茶树,青嫩而翠绿,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书法家燕霜红先生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这句话反映了他对人生的领悟与追求。
他功力深厚而为人谦逊,瀚海泛舟风雨兼程几十载,艰辛探索书法的精奥所在,淡泊宁静独具匠心,殊古别今,自成一家。
2010年11月6日,我们有缘见到了当代书法大家――燕霜红先生。我们相约在一间别具风韵的咖啡厅,燕老师身穿一件深色的唐装出现在我们眼前,一种纯中国的感觉飘然而至,长者的风范与雅士的风度,让我们在冬日里感到一中别样的温暖。
他朴实敦厚,又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不凡气质说话温柔不失阳刚,语调缓慢不失节奏,引人入胜,闲聊中展现了一位艺术家真心追寻与守望的艺术人生。
自古英雄多磨难
当我们谈及燕老师现在的成就,他淡然一笑引用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四个字:“白云无际”。他一向为人低调,从不张扬,虽然在书画界鼎鼎有名,却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自隐于市,笔耕不辍。对艺海,风雨兼程的艺术人生,他说心得有三:一要持之以恒,而要耐得住寂寞,三要有平常心。先生以这种态度徜徉于艺术天地,苦乐年华。著书立说,学风严谨,独立思考,言必己出,不随波逐流,追求艺术真谛。他的著作,没有浮躁气,真心表达,真情流露。用作品说话,雅俗共赏,耐人寻味。
先生自幼喜爱笔墨,一生寄情于山水,游历于名山大川之间,白云与共,清风相伴。他说:“良田万顷一碗饭,广厦干间一张床。人不可以贪婪,要懂得知足二字的深意,家财万贯要惜福,一贫如洗更要有精神气质在。不论男儿、女子,立足于这个世界,必然要经历很多事情,生命才会丰盈充实。”
说到自己的生活时,他说:“我有三个热爱,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命运。”“您的命运那么坎坷,为什么还要热爱它呢?忘了吧!”,但对于燕老师而言,坎坷的命运就是真实经历,就是难得的财富,尽管很沉重,但毕竟属于自己。
燕老师曾游历大江南北,空空的行囊,孤单的身影,毛笔印章相伴,只身走天涯,苦乐自在心中。他曾追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东坡居士的足迹,从北至南,从黄州至颍州,从惠州到海南儋州,从东坡居士留下的碑刻诗词感受前贤的伟大情怀,用心体悟一代文豪的艺术人生和艺术成就,体悟其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和慷慨豪迈、阔大雄壮的艺术风格。
与很多同代人一样,他也经历了很多苦难与艰辛,他用真诚的心灵触摸每一处给他灵感的土地,写下了《林海一叶》、《尚谷情思》、《临南安寺古塔》、《惠安印象》、《92公里的热流》、《没有月光的白桦林》、《高原男子汉》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打上了深深的生命烙印,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灵忆念,给予了无可再来的生命体验。其间的孤独、承受、磨砺、思考、拼搏、奋斗、进取、理想、失落、坚强、忍耐、落寞、执着等等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自我写照与心路历程。能经天磨真铁汉,敢于直面人生,敢于修正自己,不逃避不回避!这是一种人生态度。当然,坎坷的命运也是人生的课堂,经受的是苦难,收获的是美好。这也许就是人生的一种坚持吧。
磨难造就了英雄气质,命运成就了雅士风流。经历过那么多苦难,在我们的眼中,年近六十的燕老师,红光满面,声音清朗,恍若中年。他再三提到,活在世上,必须要有生命的活力,才可以健康,人生苦短,江山无限,不论生活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对生活保持不变的信念,就像歌曲《向天再借500年》中唱到的那样。
诗书明理最修心
朱和羹《临池心解》在谈到如何习书时说:“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苏轼诗曰:“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众多先贤名流大家把读书、养性领悟透彻。
作为当代国内知名的书画家,燕老师有着严谨治学的大学者、大书家风范,他很欣赏郑板桥的一句名言: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对于学古人和自己的创新都持有谨慎的态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先生曾经题写一副对联:“门无车马黄鸟殷勤日日来,屋有藏书山人爱之夜夜读。”可谓一语中的。他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要用心灵真实地拥抱世界,探索人生,要有自己的原创,要给世界奉献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与有厚度的艺术实践以及有质量经得起岁月考验的作品。潜心积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有生命力的元素,深入的去理解传统的精华所在,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要有学无止境的心态,锲而不舍,这样一定可以有所收获。
先生对于书法养生也有着很深的见解,认为书道乃悦人之道,是让人高兴之道,他十分鼓励当下的男女老少一起练习书法,把书法当成是一种养生的运动。多练字,少去医院,多交流心得,少谈论是非,多学习别人,少吹毛求疵。这就是离苦得乐之法。书法可以健康人生,快乐人生,当我们在写书法时,我们自然就会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忘却红尘诸般烦恼,玉壶冰心,身心皆安。书法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一支笔,一瓶墨就可以写好久,没什么大成本,砚田无税,修身养性,何乐不为。
在提到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时,让我们感觉到诗书让他是多么的开心。一次,燕老师出门碰上了一位小区里熟悉的老太太。老太太略通诗书,开口道:“柴米油盐酱醋茶,请对出下句。”燕老师笑答:“笔墨纸砚诗书画。”这就是生活,平常人的生活,健康而充满生活的乐趣。他喜欢诗书艺术,但从来没有想借诗文书法出名,而是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令自己开心的平静的生活,一种悠闲的心态,希望能够利用这种方式与红尘恶俗隔开一道防火墙,给自己的心灵找到一片净土,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一些。
薄酒淡茶、颓笔残砚、养兰种菊、凡务琐事、家无长物、四壁多书!他充实而愉快地过着这样一种健康平凡的生活。
“万卷古今销红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先生的生活暗合于道家之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说“自然者,一自一然。能自则然,然中有自。”
中庸养生有真义
燕老师不仅钟情我国传统文化,熟读经子史集、诗词歌赋,同时热爱佛、道及诸子百家的文化,能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有深刻的理解。这对他长期修身养性注入了充足的营养。
先生为艺术家,他说可以改一下称谓,是在家里搞艺术,应该叫家艺术,不要叫艺术家。从艺术层面上讲,他认为艺术都不是单纯的、独立的、静止的,与社会无法脱节。但与社会融合也需要道法自然,书法与养生要做到天人合一。中国自古讲究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等相关相通,相生相克等一整套自成体系,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谐平衡就能天人合一健康长寿。立于社会,就要淡泊明志,放平心态,健康人生。健康不仅仅是快乐的前提,而且是生存的保障。不健康,躺在病床上打点滴,万念俱灰,你
就不好办了。时下的医疗环境,有钱的看病也难,没钱的更难。不是看病难吗?咱就不得病,不得病你难的住谁。
先生认为,中庸之道乃健康之本,健康的法度就是中庸。中国文化最具特色的便是“中庸”,养生文化也以此为真谛,无论运动还是饮食、起居、情绪,都不能走极端,不能失之偏颇。比如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却要“中庸”。现代人通常是有时间了就积极运动几个小时,忙碌起来几个星期都不运动。很多经常不运动的人,有时问运动时往往拼命“补课”,结果很容易导致运动伤害。运动的中庸之道,就是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中,像吃饭一样,吃到八成饱就好,不能太饱,也不能饿着,不能暴饮暴食,天道忌盈。
遵循中庸之道,就能天人合一,从容以对当下社会的各种现象,正确面对现在社会的各种矛盾,获得心灵的宁静,超然物外。
燕老师笑着透露给我们,他很少去过医院。一直都活的开心自足,尽力去做到平衡饮食,平衡运动。他最称道曹孟德的诗《龟虽寿》中的诗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颐之福,可得永年”。
养生之道既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要认真传承养生的光荣传统,科学健身养生,以健康的体魄迎接生活的各种挑战,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各种快乐。
真心可得幸福长
当燕老师谈及家庭和朋友的时候,面带微笑,发自心底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他说,幸福就是心底的一种感觉。
燕老师的妻子很理解并支持他的工作。这么多年里,她从一个不了解诗书之人,到现在能熟练而流畅的背诵很多首诗词。从不通医术,到现在精读黄帝内经,懂得了很多养生健康之道。这是因为她重视这份感情,付出了真心。先生看着妻子为他而学习,心底自然涌出莫大的幸福感。他广交天下好友,这些朋友,有中国人,有外国人。当他和外国的朋友交谈时
虽然没有翻译,语言不是很通,但是他们依旧可以聊得十分开心。燕老师说这就是真心,因为有真心在,生命就算没有语言也是可以的,只要真诚,语言不通也可以,任何事情,只要是真心就好办。
正因为有着幸福的家庭、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宝宝、争气的女儿,还有那么多真心的朋友不论一生有过多少磨难,他都感觉到很快乐。正因为真心,幸福常在坎坷的人生充满着精彩与期盼。
铁画银钩笔生花
翻开先生赠与的《枫叶荻花集》,此书共收录了燕老师199副作品,先生的诗词包罗万象,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笔力足以百斛之鼎。走笔成万言,滔滔如江河之水奔流东去,题后漫笔,寥寥数语,也若雨打芭蕉点滴拨人心弦。
先生的诗词题材很广泛,从他的诗词与笔墨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志向高迈、抱负远大的人,一生的坎坷与丰富的阅历使得他的诗既浪漫瑰丽、豪放潇洒,又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和豪情。写的轻灵飘逸,平实淳朴而又雄浑壮阔,瑰丽绚烂。他的诗情理交织,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豁然开朗的他,在思考人生中排遣胸中意象。他在工作阅世之外,凡文学、历史、文字、绘画、篆刻书法理论等多所涉猎,积累了丰富的人生感悟,常将人生和游历所得诉诸散文、诗歌、随笔,收入多种作品集,以此自得其乐。先生性情淡泊,沉浸翰墨,潜心于诗词书法的艺术天地。
古人云:书者,心画也。燕老师把书法当作抒写性情的最佳方式,笔下犹如生辉,创作随性率真,了无造作之痕,意味纯正而气韵生动,一生的经历饱含其中,酸甜苦辣浸在每滴墨香当中,写出了人生,参悟了社会,捉笔挥毫时寻找“心绪和平,万尘不染”的状态,静下心来,完全放松,将坎坷与幸福化作一乐,将悲苦与泪水融入诗墨,幻化成一首首诗作,在今后的漫漫人生路上依旧开怀常笑。
他做平常人,揣平常心,为平常事,得平常乐,身居闹市,心若等闲。生不争人杰,死不为鬼雄,落花孤骛,秋水长天。唯落平淡二字,不争的自信与从容,留给他一生属于自己的天地。先生赠我们一副对联:随遇而安东坡眼里无生地,举酒邀月青莲笔下有风雷。始终抱有一颗平常心,平静生活,逍遥自在,心中有芝兰,腕底有乾坤,我们坚信他会拥有越来越多的粉丝。
在我的印象里,扬州是美,扬州是诗,扬州也是芍药、牡丹和琼花。总之,扬州确实美得不得了。
但是,在我印象里的扬州,也有悲剧的一面,最有名的鲍照的《芜城赋》,就是写的扬州,那是一片荒凉的景象;其次就是上面提到的姜白石的那首词了,也是一片战火下的扬州。
我从小就爱读《浮生六记》,记得作者沈三白的妻子陈芸――一位非常可爱的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在坎坷中死去后,就埋在扬州。仿佛给扬州立下了一个悲剧的标记。
我还未到扬州,脑子里就已经装满了扬州的各种各样的印象了。
扬州确实是美的,那瘦西湖的纤影,既窈窕而又清雅,你如果从虹桥漫步过去,如果是初春的时节,你可以看到柳回青眼,桃报红靥,春波漾绿,岸草铺碧;真是,你会感到春从所有可以冒出来的地方一齐冒出来了。特别是湖上的一抹轻烟,仿佛山水画家将眼前的画面淡淡地染上了几笔,使得这些景色,都带上了一层朦胧的美,缥缈、空灵、清淡、幽雅……当你跨过虹桥,一眼见到这幅江南早春的画面时,我保证你会被陶醉,你会驻步不前,仔细品味。
然而,当你展眼往远处看去,你会看到这袅袅婷婷的瘦西湖,身材确实是那么婀娜多姿,湖面曲曲弯弯,有时是掩映半面,似断还续。两岸古树垂柳,加上隔年的枯芦苇秆,还有偶尔露出水面的新芦笋尖,甚至在曲折掩映的湖面上,有时还露出半篙扁舟,湖畔也可能碰到垂钓者。总之,一眼望去,分明是一幅水墨画,一卷山水图,而且满纸是烟水野渡的气息。
这样的景色,才是瘦西湖的本色。她不同于杭州的西湖,西湖多少有点人工味和富贵气,也不同于南京的玄武湖,玄武湖似乎略少姿态。瘦西湖我觉得有点像《西青散记》里的贺双卿,粗服乱头,雅秀天成,不假雕饰,完全是诗人本色。
当然,你走过了徐园,走过了小金山,到五亭桥时,则又是一番景色。五亭桥黄瓦朱柱,桥上五亭,桥下十五个券洞,洞洞相通,每到月中,则十五个券洞中洞洞见月,成为奇观。五亭桥南为莲性寺,寺中白塔高耸,与五亭桥似相揖让。最难得的,无论是五亭桥还是白塔,都无富贵态,都还保持着朴雅的风格。五亭桥自以巧胜;白塔则以秀胜,远望亭亭玉立,如白衣大士,恰好与瘦西湖相配。如果此处的白塔如北京北海的白塔或阜城门内的白塔一样庄严隆重,那么,就会把瘦西湖压得抬不起头来,就会产生不协调之感。我深深佩服当时设计师的识力和巧妙的匠心。
扬州使我常挂在心的当然还是平山堂。每次到平山堂,总要令人想起这位文章太守六一翁和天才诗人东坡居士。我记得在平山堂厅后有横匾,题曰:“远山来与此堂平”。每次去平山堂,总要找到此匾饱看一回。我觉得此匾题得实在妙极了,尤其是那个“来”字,简直写活了。不是堂与山去平,而是“远山”来与“此堂”平,字面上写的是山与堂平,读者的实际感觉上却是堂比山高,堂是主,山是宾,堂是端然不动,山是远处趋来。请看这简单的七个字,寓意多么丰富,感彩多么浓烈!比之伊秉绶的“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一联,显然有上下之别。伊撰联句上联显得太实太死,且失去了平山堂之意,下联则毫无新意,只是截取《醉翁亭记》的陈辞,这就无足观了。当然伊秉绶的书法是一代名家,可称银钩铁画,每当我遇见他的书法,总是低徊流连,不忍遽去。可惜原书不存,现在已是后人补书的了。
最可惜的是平山堂后石涛和尚的坟墓,已在“”中湮没,莫可踪迹,一代大师,竟然与烟云俱散,可胜浩叹!
扬州石塔寺的石塔,现在已经在马路中间了,一头是石塔,另一头是一棵古银杏,一条直线,居于马路正中,恰好把马路一分二,成为上下道的分界。石塔是唐代旧物,共五层,四面有雕像,古银杏大概也是唐代的遗物,看它那种婆娑龙钟的气派,也显得是一位历史老人了。石塔寺最引人入胜的当然是王播的故事。王播《题惠昭寺木兰院》诗:“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王播微时,在此寺乞食,和尚们讨厌他,才饭后打钟,使他扑空,因而才有上面这首诗,而且“饭后钟”从此就成为故实。谁能想到当年的这座石塔,竟然会保存到现在。扬州是有名的兵火之城,历劫甚多,此塔能巍然独存,阅世千年,实在不易!也许是造物主特地把它留下,作为人情冷暖的见证,以警世人的吧?
我每次到扬州,必去梅花岭史公祠。记得第一次到扬州时,还是“”后不久,梅花岭的史可法墓已破坏,梅花岭的题额也已不存。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历史的脊梁骨,就连当年他的敌人也不敢不尊敬他。谁料三百年后的今天,竟还会让他遭受浩劫,连他的衣冠冢都不能保存。历史的颠倒,是非的颠倒,一至于此!幸而现今梅花岭已经全部复原,史公墓已修好如初,我在陈列室里看到了史公的手迹:两副对联。其书法的遒劲飘逸,迥非一般文人可比;就是当时的书家,也很难有他的这种气势。三百年后,对此手泽,我们可以想见其胸襟气度。这两副对子的联句是:
自学古贤修静节
唯应野鹤识高情
涧雪压多松偃蹇
崖泉滴久石玲珑
下面的是款识云:“辛巳辞焦山寺,书赠大明禅友,兼志寄好山水清奇,颇不相负耳。道邻可法。”两副对子都是草书,真是逸笔草草。第二副对子跋语,因原迹狂草,可能有个别字识读不确,但我仍愿把它记下来,以飨读者。我们从两副对子的联语中,也可以感受到这位“古贤”的高怀逸致,下一联联语似更可看出他当时艰危的处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扬州,可看的地方太多了。我还到过蜀冈上的炀帝迷楼旧址,现在的楼台当然不是当年的迷楼了。我也到过扬州郊区埋葬这位中国历史上最荒的暴君的雷塘。在田野里,有一小片荒冢,只有几亩地,陵墓早已不像样子,只是仍高出于地面,在墓地隆起处,有一方歪斜的墓碑,书“隋炀帝陵”四字,为伊秉绶书,相传炀帝陵本已湮没,清嘉庆间为浙江巡抚、金石家阮元所发现,因请扬州知府伊秉绶书碑以为标志,一直保留到现在。想当年“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的隋炀帝,意旨所至,锦帆天涯,何等的权力威势。谁知到头来只剩雷塘半丘,比起取代他的唐太宗之昭陵,简直是讽刺。这就是对历史人物的公正的历史结论!
最使我难忘的是有一次,由老友钱承芳同志陪同去西山寻找《浮生六记》作者沈三白的妻子陈芸的坟墓。我们跑了很多路,虽已接近西山,但终因暮色太重,一片苍茫,无从寻觅,只得回车。虽然没有找到,但我却记下了这位悲剧女性的埋骨之处。我希望有一天能重新将它修复,让人们凭吊。
我每次到扬州,总是住在西园宾馆,老友杨礼莘总是热情接待,使我到扬州,不仅是宾至如归,简直可以说是到了第二故乡。那大门外的水码头,据说是当年乾隆到扬州的御码头,右手是“冶春”的水绘阁。我清早起来晓色朦胧的时候,一钩春月,倒影入池,而水阁茅檐下的灯火,映在水里,拉出一条长长的曲折动荡的光影,连同水阁的倒影,简直是一幅绝妙的春晓图。
人们常常喜欢说《红楼梦》里的菜肴,我认为“红楼菜”实在是扬州菜的体系。西园宾馆的扬州菜是有名的,每次都能让我回味无穷。
扬州,给我精神上的慰藉太多了。春天的花,秋天的月,还有团团的螃蟹,到了冬天,还可以看到盛开的腊梅。那瘦西湖上“月观”后面一个小园子里的一丛腊梅,我曾欣赏过她盛放的丰容。旁边是一丛天竹,圆珠垂丹,艳然欲滴,与黄色的腊梅相映成趣。这样的庭园景色在北方是无从领略的。
扬州,是美的化身。扬州,到处都是美。
至今我念着虹桥畔瘦西湖的瘦影,念着西园宾馆庭院里中天的月色,念着小丘上萧萧的修竹,念着御码头旁茅檐下早起的灯火,念着春雨迷蒙时扬州的朦胧面庞,念着朋友们的深情……
我深深地怀念着这座绿杨城郭。
那是2013年10月。范厚友是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庙坝镇红碧村人,与妻子离异。已辍学的儿子要求跟他一起出门打工,被拒绝了,同去的是儿子干妈宋述群。
宋述群是相邻的石笋村人,丈夫因病去世。按照村民们的说法,范宋两人匆匆领了结婚证,赶赴陕西。
几个月后,范帅和长辈们找到正在装修新房的宋述群询问范厚友下落时,宋述群回答说不知道。
“我们觉得不好了,都知道他们是干坏事的人。”范帅的表哥胡关银说。他口中的“干坏事”,是指故意杀人伪造矿难骗取赔偿款,这种行为在当地已成为一门半公开的“生意”。
报案后经过警方调查,范厚友果然被宋述群等人骗到陕西省白水县南桥煤矿杀死,并以亲属名义骗取赔偿款75万元。涉及此案的有石笋村的宋述群、刘孝奇等人。
然而,石笋村“盲井”式杀人犯罪黑幕被全面揭开,要一直到2016年6月6日检察院官方微博消息――巴彦淖尔市检察院对艾汪全、王付祥等在山西、陕西等六个省区,故意杀害17人伪造矿难、骗取赔偿款系列案的74名被告人,向巴彦淖尔市中级法院提起公诉。
这74人中,约有一半是石笋村人。被害者,可能超过内蒙古检方通报的17人。 贫困村的新楼房
国家级贫困县盐津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崇山峻岭,河流纵横。白水江畔的庙坝镇在乌蒙山朝天马主峰下,辖民政、石笋等10个村和聚龙、黄草两个社区。
其中,石笋村共有1211户5308人,分成32个村民小组,散落在大山深处。据村支书毛富伟介绍,该村人均年收入约2500元,贫困户434户1139人,扶贫是最重要的工作。按照政府的规划,石笋村将于2017年脱贫。
村里随处可见的新修楼房,显得并不那么贫穷。在钟包木林社,马路边有三栋联体的三层楼房,那是杨尚康、杨尚贵、杨尚英兄妹家。旁边则是宋述群家,王付祥家在不远处,同样都是新修的楼房。不过,这些房子目前大部分时间都大门紧锁。
石笋村委会门前张贴的一张公开信称:庙坝镇已经发生多次“盲井”式故意杀人伪造矿难骗取赔偿款的案件,13人因此类犯罪落网,石笋、流场、红碧、民政等地此类犯罪尤为突出。公开信落款日期为2014年7月19日。
当地村民们说,当时这样的公开信在村里多处张贴,庙坝警方还召集村民开会宣传警示,这时候他们才知道《盲井》这部电影以及“盲井”式犯罪这个词。
《财经》记者调查到,公开信之前案发并抓获嫌疑人涉及本地的三起案例。
其一为刘天忠、赵祖洪、兰发金等7人杀害一名贵州口音的男青年、伪装矿难骗取赔偿金68万元,参与者大多为庙坝镇人,公安部B级通缉令悬赏1万元追逃的兰发金,于2013年12月17日被抓获。
其二为宋述群等6人杀害范厚友案,宋述群于2014年1月3日被抓获,刘孝奇当时在逃。
其三为石笋村民艾汪全、艾泽萍等8人在山东一铁矿杀害“杨朝彬”案,涉案的艾泽萍、艾汪全、杨朝婷等人在2014年7月间被抓获。这一案例也是庙坝警方公开信并宣传警示的直接诱因。
公开信和警示并未能阻止此类犯罪的继续发生。2014年底,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的大安鑫海铁矿发生死亡一人的“矿难”,矿主赔偿68万元。其后,因为支付大量赔款,公司资金出现问题,引发集体讨薪事件。警方介入后意外发现,死者“艾某千”在云南仍有住宿、乘车记录,由此揭开了系列故意杀人伪造矿难骗取赔偿款的特大案件。警方立案的日期为2015年1月2日,因此被称为“1・02”特大系列杀人骗赔案。
内蒙古警方先抓获了4人,4人供出了34人,34人又带出了74人。《财经》记者了解到,相关人员供出的涉案线索达35条,由于被害者信息查证困难,目前只认定了17名被害者。
综合多位村民的回忆,2015年3月9日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抓捕行动,警方封锁了石笋村的道路,只准进不准出。该次行动抓获王付祥、杨尚康、杨尚贵等7人。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公安局2015年5月27日签发的逮捕通知书显示,杨尚康等人当时是以涉嫌诈骗罪被批准逮捕。
按照当地风俗,堂屋正面一整面墙都要供“家神”。王付祥新楼房底层的龛上是红纸写就的“天地君亲师”牌位,龛下是“堆金积玉”等祝福。王付祥的儿子说,他和父亲关系不好,不知道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杨尚康家“天地君亲师”牌位下同样是“堆金积玉”等祝福,横批则是“清白传家”。他的儿媳说,她刚刚和杨尚康的儿子杨禄龙结婚,还没有见过公公,现在连丈夫也被带走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杨尚贵的家里没供“家神”,墙上挂的是朋友恭贺乔迁新居的画框。杨尚贵和妻子龚兴明都被抓,留下四个未成年的子女,最大的女儿14岁,最小的儿子才8岁。二女儿说,母亲被抓前没有留下钱,米也快吃完了,姐弟几个主要的食物是收获的几袋土豆。 死于矿难的人命“很值钱”
早在首犯艾汪全被抓之前,其“妻子”杨玲(化名)因为家庭纠纷而离家出走,于2014年4月独自去浙江打工。2016年6月17日,杨玲从浙江赶回家,收拾些衣物,准备将4岁的女儿带到浙江。
回忆起自己和艾汪全在一起的时光,杨玲说,他们曾有几年和睦时光。2009年,17岁的杨玲宁肯跟家人闹翻也要和比她大12岁的艾汪全处朋友,两人到江苏、浙江打工,到山西下煤窑工作,“早上6点到晚上6点,每天上班12个小时,每天工资四五百元”。杨玲说,她确定,2011年以前,艾汪全挣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净的。
2011年左右,连续发生的几件事令艾汪全和杨玲的生活改变。首先是艾汪全工作的煤矿垮塌,艾汪全脚被砸伤造成残疾。然后是在河北煤矿打工的艾汪全哥哥因矿难死亡。同在那一年,杨玲怀孕,艾汪全借了外债、用多年积蓄在老家盖起新楼房。
杨玲认为,艾汪全哥哥遭遇的矿难不是人为的。但那年起,艾汪全性格大变,彻夜打麻将不回家,两人矛盾逐渐积累,直到动手打架,后来发展到艾汪全长时间不回家。即使如此,杨玲仍然说,艾汪全很节俭,“抽烟抽十元的,出去打牌吃面条四五元就行”。
但在其他一些村民口中,绰号“艾三妹”的艾汪全则是另一个形象。他在邻镇另有老婆和一个10多岁的儿子,两人未离婚,所以一直未和杨玲领结婚证。他痴迷于赌博,最初是麻将小打小闹,后来赌一种名为“马车”的扑克牌游戏。“艾三妹输的钱有上百万元”,多名村民认为,艾汪全是输了巨额赌债还不起,才走上“盲井”式犯罪的道路。
同样被认为因赌博陷入犯罪泥潭的还有内蒙古“1・02”专案二号主犯王付祥。
村民们说,生于1977年的王付祥跑过摩的,开过卡车,没赚到什么钱,后又染上赌博的恶习,欠了一屁股债。出去“打死人”回来后,王付祥不但还清债务,而且盖起新房,买了轿车,当起包工头,花钱大手大脚。
但一份民事诉状说明“还清债务”一说可能并不准确。盐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15年10月13日的民事诉状称,王付祥于2013年11月8日借款10万元,期限三年,因为其担保人罗应富下落不明,所以诉请提前还款。据了解,罗应富为庙坝乡政府财政所的公职人员,亦涉案。
一位不愿具名的当地干部认为,贫穷和赌博并不一定是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他说,该村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出去打工“只能卖苦力”,大部分进了煤矿下井,先是有村民“被骗去”参与“盲井”式犯罪,发现来钱比较容易,继续带动其他人“一连串”加入,犯罪群体越滚越大。
也有村民透露,该村村民打工进煤窑,与村里的石笋煤矿有关。
年产5万吨的石笋煤矿是庙坝镇最大的煤矿之一,约于2003年开始开采,初期雇佣的都是本地村民,后该矿由来自四川的老板承包,井下工种基本换成了四川人。多名当地村民称,石笋煤矿开采至今,曾发生多次伤亡事故,但多被瞒报。村民由此知道煤矿怕出事故,出事后老板愿意掏大价钱隐瞒。这一说法未获石笋煤矿员工证实,石笋煤矿现已停产,员工否认曾发生死亡事故。
就在离艾汪全家新房不到100米的地方立着一座坟墓。这位名叫杨仕强的村民,2006年9月17日在山西煤窑遇难,年仅23岁,墓碑两边的对联为“一去千里终成别,魂归故乡杳无音”。当年和杨仕强一起去山西煤窑打工的郭京友说,下井挖煤每天工资约110元,不算低,但小煤窑几乎没有任何安全措施,他干了不到十天就走了。一周之后,该煤窑发生爆炸事故,共死亡7人,其中石笋村民4人,最终煤矿赔偿每名死者的家属30多万元。
由此,村民们知道死于矿难的人命“很值钱”,4名死者都修有气派的坟墓。 作案对象从陌生人到亲朋
多位石笋村民回忆,大约从2010年起,“打死人”赚大钱的说法开始在村里偷偷流传。
石笋村村民赵伟(化名)告诉《财经》记者,虽然他没有参与,但渐渐也大致知道参与“打死人”的都是哪些人。其中,绰号“小王三”的汪强文起到枢纽的作用。
汪强文于1982年4月12日在石笋村出生,12岁那年其母亲离家出走,他也开始流浪生涯,后在山西当了上门女婿。不久后,“到山西,找小王三”,成为一些石笋村民的暗语,意指“打死人”骗取赔偿金。
汪强文涉嫌参与多起“盲井”式犯罪,公安部2015年8月的A级通缉令称其为“犯罪团伙头目”,悬赏5万元缉拿。
他们的作案方法是:到劳务市场或火车站找“老实人”或流浪汉,哄骗其用准备好的身份证一起到煤矿打工,在矿井下将其打死,并伪装成事故,然后以死者亲属的名义向矿方索要高额赔偿金。
前述刘天忠、赵祖洪、兰发金案的一份判决书揭示了作案整个过程。
2012年8月至9月间,上述三人预谋诱骗他人冒名去煤矿干活,在井下以矿难手段将人杀死后骗取赔偿金。
随后,赵祖洪到四川成都火车站,以介绍工作为名将一贵州口音男青年骗至盐津县。三人以事成后分成7万元的价格,从吴道辉处将其子吴长彬的身份证借来。
刘天忠、赵祖洪等人又电话联系刘友勤、刘友涛、安强云。11月初,刘友勤带刘友涛、安强云及被害人到新疆拜城县顺发煤矿当炮工。
11月18日,刘友勤、刘友涛、安强云和被害人在顺发煤矿井下干活时,刘友涛、安强云在巷道口望风,刘友勤趁被害人放置炸药还未撤离时故意按下起爆器,将被害人炸死,然后对煤矿谎报事故,并通知刘天忠等人速来。
随后,刘天忠、兰发金、赵祖洪、吴道辉等人假冒被害人亲属到拜城县顺发煤矿骗取赔偿金68万元。
钱款到手后,刘天忠、刘友勤将被害人的骨灰及骨灰盒抛弃,与其他人返回云南。
除陌生人,作案人甚至连熟人也不放过。
前述宋述群和范厚友是结婚对象,按照范帅等亲属的说法,两人是办了结婚证后一起去陕西打工的,下煤窑的第二天,同去的刘孝奇用锤子将范厚友杀死,宋述群以妻子名义索取了75万元的赔偿金。
但《财经》记者了解到,由于范厚友户口材料不全,两人去办结婚证没有成功,范厚友是冒用别人名字进入煤矿的。
陕西省渭南市中级法院“(2014)渭中刑一初字第00051号”刑事判决书显示,范厚友进入白水县南桥煤矿打工,用的是彝良县海子乡宋某某的身份证。2013年10月26日,范厚友与刘孝奇等三人在井下同一工作面工作时,“在井下致范厚友死亡”,从矿方骗取赔偿金75万元。其中宋述群和刘孝奇各分得12万元。
判决书中没有“刘孝奇用锤子将范厚友杀死”的情节,而是采信了被告人所称“范厚友掏哑炮被炸死”的说法,最终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被告人判罚,其中宋述群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以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年。
与宋述群类似,多名石笋村民告诉《财经》记者,石笋村沙坝社村民罗连云(已被抓)涉嫌杀死自己亲侄子。石笋村副支书范厚本称此案尚在审理中,不知案件具体情况。
村民李连翠涉嫌杀害的则是自己的亲哥哥。李连翠的女儿陈靓(化名)说,应该是2013年初,母亲和舅舅李连均到新疆煤矿打工,大概一个月后,母亲自己回来了。后来,母亲因为“打死人”被抓。再后来,陈靓偶然获悉,“妈妈‘打’的是舅舅”。 火化遇阻千里抛尸
2015年至今,石笋村一共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公安抓捕行动,小范围的抓捕则时常出现。
2015年8月至9月,郭伟鸿、艾汪银、汪强文等4名主犯在云南陇川县和缅甸落网。赵伟称,曾经有内蒙古警察化装成流浪汉进村侦查。
2016年5月13日凌晨,警方进行了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抓捕行动,超过10名村民被抓获。至此,嫌疑人总数上升到74人。
赵伟说,石笋村前后被抓的人超过50人,涉及最多的两家是木林社的杨家和酢房社的艾家。其中杨家为杨尚康、杨尚贵、杨尚英三兄妹,以及杨尚康的儿子杨禄龙、杨尚贵的妻子龚兴明、杨尚英的前夫代吉忠和妹妹代吉容等。艾家被抓的为艾泽萍、艾泽伟、艾汪银、艾泽发、艾泽春、艾泽万、艾汪全、艾汪红等8人。另有陶家陶富财、陶富文、陶富宽三兄弟。
也有人被抓后放了出来。如艾汪全、艾泽萍等杀害“杨朝彬”案中,真正的杨朝彬是艾泽萍的丈夫。警方后来查明,艾泽萍偷拿了杨朝彬的身份证顶替受害人的身份,他本人并不知情,所以未涉案,后被放出。
汪强文的父亲也曾被带走。2016年6月17日,汪强文的父亲见到记者时,佝偻着身子,哮喘不断。他说,汪强文结婚后就没来看过他,即使回盐津也不回家。
2013年左右,一位叫何玉雄(音)的人打电话说汪强文摔断了腿,让他去山西看看儿子。当他赶到山西大同,没有见到汪强文,何玉雄却逼他冒充一个矿难死者的父亲。
汪强文的父亲说,事后,何玉雄获赔60多万元,没给他钱,只是给他买了回家的车票。汪强文父亲是癌症晚期,警方问过话后就让他走了。
矿方支付巨额赔偿金的目的是隐瞒矿难,所以一直要等到遇难者火化完成并注销户口、完全没有后患才全额支付赔偿金,这也使得杀人骗赔案中开具死亡证明的环节至关重要。
由于要伪造成正常死亡,尸体火化前除需要死者的身份证件和直系亲属的身份证件外,还需要辖区派出所、村(居)委会或死者所在单位出具的火化证明,加盖单位行政公章。
多名村民反映,村委会对“盲井”式犯罪开具火化证明大开绿灯,应该有人涉案。赵伟透露,庙坝派出所一名户籍警曾收钱违规注销户口。
石笋村支书毛富伟表示,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村干部涉案。庙坝派出所社区中队副中队长黄时昆称,村民所指那位民警已经调离,但未发现他涉及“盲井”式犯罪。
不过,《财经》记者发现,石笋村有多人的户口被莫名注销。
没有村委会和派出所的证明,火化尸体就可能遇到麻烦。
艾汪银制造的一起矿难中,由于拿不到证明而无法火化尸体,他只好对矿方说要将亲人尸体带老家土葬,把尸体千里迢迢雇车运回石笋村,丢弃到深山的一个山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