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励志文章推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别磨了,快学习吧!”
“马上要考试了,不认真复习,还上网聊天?”
“不要一会儿吃一会儿喝,赶紧做题!”
??
自从儿子的月考成绩一次比一次低之后,这些话便渐渐成为家里出现的高频语句,但收效甚微,儿子仍处于贪吃贪玩不用心学习的状态中。我和老公轮番与儿子谈话,告诉他:不抓紧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无法养活自己,因为我们不会养你一辈子??
类似的话嗦了几箩筐,但儿子依旧松懈散漫。怎么办?我只能去请教儿子的班主任,他一语道破“天机”:孩子缺乏学习动力。
回家细合计,果真如老师所言。儿子就像架小推车,推一下,走一点,不推就停在那。看来,不能再沿用“说教唠叨催促功”了,得围绕“动力”下工夫。我和孩子的爸爸左思右想,最终也没想出好办法。
有一天,我与朋友聊天,说起孩子学习没动力的事儿,朋友告诉我,可以让孩子看点励志电影和书籍。我想了想,点点头:这倒是个我不曾用过的办法。孩子爱看电影,那就从电影开始吧。《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风雨哈佛路》??周末,一家人坐一起共同观看着这些影片,边看边议论。别说,儿子真有了触动—每次看完电影,都会认真学习两天,那劲头和精气神都是以往所没有的。
一看此招有效,我们立即着手从图书馆和书店搬来不少《男人要对自己狠点》《你一定会超越自己》之类的励志书籍和杂志,还广泛收集励志文章。
有句广告语叫“胃动力不足,请用吗丁啉”,我想相对于缺乏学习动力的孩子来讲,这些励志的电影书籍也算是他们的“吗丁啉”吧。不过,可别把这些“吗丁啉”一股脑儿全灌输给孩子,因为孩子课业紧张,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另外,凡事物极必反,孩子看太多这类书,会产生“抗体”,失去促进的功效。
比如我儿子,开始是每周一部励志电影,但连看4部后,我们就降低了频率,改为一个月看一次;关于励志书,我们只放一本在餐桌旁,儿子在餐前餐后的5分钟里会随手翻看一两页,一周会为他更换一本;励志杂志和文章则选择双休日出场,因为这是孩子自主学习的时间,孩子常会显得不耐烦。
有个周日,儿子写数学作业,遇上的题一道比一道难,表现出心烦气躁,我推荐他看《哈佛给我们的答案》这篇文章。儿子看完后,浮躁的情绪渐渐平复,还摘录了里边的一条训言:“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将发挥80%~90%。我校长期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教育和研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让高三毕业班的学生拥有自信和对成功的向往,以良好的心态走向高考,获取成功。我们的激励措施是:
一、读书激励――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二暑假时间长,是学生读书的好时光,我们利用暑期开展以“读书思索,感悟进步”为主题的励志读书活动。由语文教研组推荐读书参考书目:
《致加西亚的信》《刘墉人生哲理小品》《心灵鸡汤》《高考必须面对的101个问题》《成败一念间》《做到更要做好》《做自己想做的人》《通向成功的习惯》《决定人生成败的细节》《人生的阶梯》《一生做好一件事》等。在高三年段经常印发并组织学生学习高考励志文章,如《我的高三我主宰》《致高三同学》《今天我必须成功》等。通过励志读书征文比赛活动,丰富高三学生的精神生活,展示高三学生的文学才华,促进全体学生读书求知、追求进步、立志成才。教导学生理性地思考人生,鼓励学生志存高远,要求学生从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二、环境激励――营造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氛围
人的思想、情感、行为是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与人的主观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所处的环境对学生的潜能发挥有极大的影响。学生刚进入高三,一般都会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原先成绩较优秀的,此时更加雄心勃勃;原先成绩一般的,此时收敛了玩性而憋足了劲;原先落后的,此时准备“改邪归正”抓住机会拼搏一番……总之,这时有一个非常好的心理环境。作为高三老师应抓住时机激励学生,巩固和强化这种心态。我们的做法是利用班级黑板报和教学楼的高考励志标语来鼓舞学生士气,如“高考砥砺人生,求知成就未来”“我的高三我拼搏,我的大学我选择”“三载各尝酸甜苦辣,一朝书写花样年华”“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等。省质检后,语文组蔡老师还特地创作了一首词《水调歌头・迎接高考》赠送给高三毕业生:
晨伴曦晖丽,夜作月光寒。聆听授业传道,慧语解连环。既仗精思求悟,还借同窗研讨,梦里论争欢。莫道书山峭,只要肯登攀。
考期近,心激奋,竞催鞭。人当立志,家国厚望系心间。雨雨风风休怕,寸寸分分争取,险地富奇观。豪迈迎高考,跃马闯雄关!
通过营造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文化环境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激励。
三、目标激励――指引人生的前进方向
心理学认为,期望是心理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与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们有了某种内在的需要,就会用行动去实现目标,以满足需要。目标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力量,能推动人的行动。如果目标对学生有吸引力,它就会调动人的积极性。目标对人生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目标能激励人,能激发人的潜能;目标还能提高效率,发现机会,让人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并为之奋斗。高三老师更要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的目标,形成其健康向上的动机,以达到调动其积极性的目的。我们在学年初确定年段本一、本二、本三总体目标、班级目标、学科目标,每个学生确定个人目标。每次阶段考后,帮助学生分析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成长记录册》里加上活页,记载高三整年每次段考成绩,及时反馈给家长。学生有了目标,才有前进的方向。目标的实现会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促使他们更加努力。
四、活动激励――让学生感受激励的喜悦
实施激励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使外动力转化为内动力。这个转化的机制在于创设充满情趣的学生活动。学生只有在属于他们的活动中,才会如鱼得水,才可能感觉到自己是主体,才可能实现自我激励。我们的做法是:
1,利用暑假,举办“走进大学、走进科学、走向成功”科技夏令营。组织学生参观集美大学、厦门大学,与厦门一中实验班同学交流。请厦门大学法学院丁博士作“励志创造人生,学习改变命运”励志报告。在厦大食堂用餐、体验大学生活,同时游览集美学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嘉庚墓、南普陀、白鹭洲等风景名胜古迹。这次夏令营活动,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很多学生在小结中谈到:这是人生的一次难忘之旅,短短的两天,学到了许多校内、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2,举办成人宣誓仪式和高考宣誓仪式。我们将成人宣誓仪式和高考宣誓仪式分开进行,在市质检前举行成人宣誓仪式,请苏芸校长、陈杰生老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致词。在省质检后,结合省质检表彰举行高考宣誓仪式。高考宣誓仪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各班自行编写誓词,请陈惟乐副校长、黄薇老师、学生代表致词,进一步鼓舞学生冲刺高考的士气。活动分两次进行,使学生每个月都能受到一次有震撼力的激励教育。
3,召开励志班会,如班主任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动福建十大人物”视频材料刻录下来,组织学生观看、讨论。
4,请福建师大心理学专家给学生作励志报告。
五、榜样激励――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
榜样是无声的语言,往往无声的语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说服力。中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具体、实在的形象作为榜样,更容易激励学生。高三老师要经常提供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成才事迹来教育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吸取营养滋润自己。也可把校内或班内品学兼优、成绩突出的学生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样使同学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我校经常开展类似下列这些活动:
1,请福建师大附中优秀毕业生林笑同学(保送浙江大学)作“我的高中生活”的励志报告。林笑同学谈了她对学习的态度、她的学习方法,并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
2,请厦大优秀毕业生、全国三好学生、清华大学博士生陈鲁倬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励志报告。
3,春节期间举办学生与校友座谈会,请往届校友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4,请老教师介绍历届校友的求学成才事迹。
5,每次阶段考都用精制的红榜表扬团体优胜者、个人成绩优胜者和成绩显著进步者。年段有好人好事,及时进行表彰。
6,利用高考动员会,大力表彰奖学金获得者,宣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学习精神。
六、情感激励――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
任何人都有情感需求。重感情、讲情谊,是当代中学生的显著特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以良好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沟通情感、建立情谊;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启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以富有情感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促进
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发少训斥,对每一名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地肯定,热情地给予表扬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努力拼搏。特别是当学生受到挫折时,要从正面说服教育、引导激励,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制定出取胜的策略,树立新的起点,激励学生奋起直追。大量的事实证明:哪怕是一句热情洋溢的鼓励的话,哪怕是一个坚定有力的鼓励的眼神,哪怕是一个相信学生的小小的动作,哪怕是一次坦诚的交谈都能引领学生走出暂时的困境,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情感激励会使学生产生不懈进取的动力,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发展自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信心百倍地昂首阔步。我校德育处、心理健康教研室每半个月出一期《高考加油站》,给学生心灵以抚慰,唤醒学生思考人生,指导学生制定人生发展规划,鼓舞学生奋发前行。
七、家长激励一唤醒孩子的进取心
高三学习的过程很辛苦。单调枯燥的复习课,书山题海,难易不定的试卷,时好时坏的成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生活的艰辛,遭受到了失败挫折,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大家都在努力,所以除个别优秀的学生成绩稳定外,大部分学生想进步却很难有所突破。学生情绪开始波动,学习信心遭受打击,热情开始消退。有的会悲观消极,有的沮丧沉沦,甚至放弃努力。这时,不仅需要老师的支持帮助,更需要家长的理解、关心和安慰。我们利用家长会,给家长印发学习材料,如《家有高三学生您该做什么?》,指导家长激励孩子奋发学习。
关键词:后进生;形成原因;教育转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62-02
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有少部分学生综合行为表现相对较差,成为通常意义上的“后进生”。后进生的教育转化问题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难点。同时,后进生不能及时矫正和转化带来的不良影响,辐射深远,超出了家庭和学校的范围,甚至会影响到步入社会后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加强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时间和精力。应该科学分析和研究后进生的特点,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措施,使后进生和其他同学一样合格毕业,成为造福社会的有用之才。
一、大学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后进生一般表现为: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学业一般、既缺乏创造性,又缺乏刻苦精神,对生活、对学习表现出极强的无所谓态度,甚至不服从学校管理,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后进生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价值观等主观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环境等客观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家庭培养的影响等。总结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方面。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诱导学生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其思想消沉、生活态度消极、不思进取。例如,校园周边环境已基本等同于社会环境,餐饮、娱乐、住宿等各种消费场所林立,都期望从学生口袋分一杯羹,甚至24小时提供服务,包括本该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家庭教育因素非常重要。大学教育之前,父母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大量的个案证明,由于后进生的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得当,例如过分溺爱、简单粗暴、父母离异等因素都给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和日后的行为习惯带来深远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管理难以面面俱到
一方面,从高中进入大学,老师、家长的监管不再那样严格和细致,部分学生欠缺强大的人生观支持,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稍差,这样,平时不严格要求自己,再加上管理上的落差,一旦放纵,滑坡非常的快。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管理中存在许多需要提升的方面:对学生缺乏信心;对待学生有失公平;学习指导和矫治上做法欠缺;赏罚不分;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师生关系不和谐等。最主要经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能及时预防,从根上来找后进生情况发生的主要因素,从个案中寻找普遍规律,杜绝一大群例子的发生。从小处上,有时候,一些教师会对一些表现较差的学生情绪化,会出现类似:“治不了你,我就不是你的老师。”而学生则认为“大不了我毕业回老家,看你能怎样。”这样越压越不服,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三)学业方面的原因
首先,进入大学以后,一些学生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没有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巨大压力,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再加上核心价值观不明确,认为上大学就是“混文凭”而已,没必要再拼。因此,享乐主义上身,要么在旷课、打游戏、上网聊天中虚度青春,要么在看小说、看碟子、打扑克牌中荒废学业,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终落得个毕不了业。其次,自1999年连续扩招以来,高考录取分数线不断下降,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基础差距拉大,两级分化明显。一些基础差的同学沿用高中“老师教”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大学的“自学式”学习,不会听课,记笔记,不会利用图书馆,出现了多名功课不及格,即使下定决心重新奋斗仍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追赶不上,造成心理压力过大,陷入困境。最后,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所读专业不符合自己的理想,从而产生转换专业的想法和要求,但目前大学对此类问题有种种限制,往往不能解决,因此,有些学生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情绪低落,处于矛盾之中,最后导致心理疾病。
(四)职业发展方面的原因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周期性影响,原来的“天之娇子”,不得不面临巨大的就业和生存压力。倘若大学生不能够从心理上和综合素质上调整好自己,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修得一身“硬功夫”,在面临着就业和竞争的压力时,则往往会表现出缺乏自信、自卑感强、缺乏青年人的活力和朝气等问题。
二、大学后进生的心理辅导与转化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要加强在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与矫正
高等学校应建立一支工作能力强、工作敬业、懂得心理教育常识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定期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知识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工作素质。要开展学生工作经验交流,使实用、有效、科学的管理和教育经验得到推广,应建立由学生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寝室管理人员、学生党员干部等组成的后进生教育和转化体系。在形成力量的同时,要引导后进生自我的心理素养,多宣讲、多安排身边儿事、身边儿人的例子予以心理引导;推荐有正能量作用的励志文学和励志影视、音乐资料,这都是易于采取并行之有效的实际手段。措施和手段是多方面的,核心是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建立适应高校乃至社会主流学习和生活的信心,指明学生前进的基本道路,树立“为人一生,奋斗不止”的人生观,树立“我为人人,人人才为我;我入社会,社会才为我用”等类似的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根本心理上强健自我,达到这样的目的,才有可能实现“马不扬鞭自奋蹄”的事半功倍效果。
(二)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对待学生须一视同仁,寻找他们身上的发光点,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辅导员在后进生的教育管理与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应尊重和认可后进生,后进生内心脆弱敏感,他们需要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这是建立信任的前提。同时,辅导员应对优等生和后进生一视同仁,不应区别对待,不能因为是优等生就一味迁就,也不能因为是后进生就完全否定。此外,辅导员在教育中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入手,多肯定、多鼓励、多关心,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斗志和追求。教辅后进生难度大、挫折多、收效期长,这更需要现在的辅导员自身素质过硬,有良好的心理辅导能力和多样化、灵活的交流、沟通手段。本身这个对后进生的教辅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位辅导员自我修养的成长过程,这也可以说是与学生相辅相长的一个过程。
(三)坚持原则,运用强化理论,多肯定、赞扬,唤醒后进生的自尊、自信
后进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卑的心理,只要我们留心就不难发现:他们中的一些人总是独来独往,或是到外校或者本校的其他学院找同乡,或是一个人在操场等无人的地方或者是人较少的地方逛,或是在网络游戏里沉迷,其实他们并不是想成为后进生,只是在这些环境里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因此,在后进生的教育与转化中,应多鼓励,少批评,在教育中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在方式、方法上讲究科学,利用现在的手机QQ、微信等多种交流手段,随时掌握学生动态,随时进行教辅,让学生感受到如沐春风的关怀。在具体的交流沟通中,要有层次感,注意方法和技巧,不要让学生觉厌烦。
(四)利用集体的力量,坚持在集体中进行教育辅导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集体对个人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因此,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单靠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使后进生不论是在家庭、学校、寝室,学校都可以对后进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对后进生进行全方位转化。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社团、学生组织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积极动员同学们参加一些学术论坛及各种文艺活动,让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活泼健康的文化气息,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当然,宿舍作为同学们的家,宿舍文化建设也是后进生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开展“宿舍文化节”等活动,让同学们把对家、对亲人的思念、对未来的憧憬化为美化宿舍的动力,这些活动既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又可以丰富宿舍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五)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增强他们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大学后进生的心理特点表明,他们心理素质较差,这与他们的受教育经历有关。据相关调查表明,现阶段,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缺失比较严重,其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这就提醒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具体方法是:在中小学即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制度,包括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配备专职心理老师等,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应急教育等,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后的生活。
(六)与后进生家庭恰当的交流与沟通
后进生的家庭是教辅转化的重要力量,一定要注意好工作和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保护后进生的隐私和自尊,不要让学生家长产生失望情绪。要多报成果,少发牢骚,在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中,了解后进生形成的深层次背景原因,与学生家长充分沟通,让孩子无论在校内和家庭中,都能获得正向能量,通过耐心和细心,以及配合产生促转力量。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两渗透”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19-04
一、引言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按其内涵和特点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称为“8项核心能力”。多数高校一直在探索并实践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方法等,不同的学校培养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开始重视并实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基于大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具有融通性,职业核心能力内容大多兼容了人文素养内容,创新提出了“两渗透”培养模式,并通过实施检验了“两渗透”模式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二、培养框架设计
为实践职业核心能力“两渗透”培养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开展“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要求教师按照“6+2”原则(即:行动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实务训练、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6原则>和渗透人文素养、渗透职业素养<2渗透>)的教学理念,以任务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教学,从而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水平,解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源头问题。
二是设置创新学分。制定创新学分认定办法,要求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获取相应学分,并把创新学分作为毕业资格条件之一,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解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动力问题。
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把“两渗透”贯穿学生学业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解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纵宽问题。
设计框架见表1。
三、实施途径
(一)专业教学渗透
在现代大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是落实大学文化育人理念的关键。大学文化育人必须同时传递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展现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获得科学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分析、解决专门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即教会学生“做事”。
另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全人格。
在课堂教学方面,将人文教育渗透在专业教学之中,积极推行以“行动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实务训练、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六原则和“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两渗透为标准的课程设计体系,实施“项目载体、任务引领、文化渗透”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职业素养培训内容,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懂得做事,具有高尚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积极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过程不再是传统的教师“纸上谈兵”、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项目与任务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对各种专业知识、人文知识、职业素养等进行选择、加工和应用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也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路者,以及职业素养的示范者。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特点的课堂教学文化环境和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发展。
(二)课外活动渗透
学生课外活动包括课外专业学习活动和课外文体社团活动两大类。两类课外活动分别从学校和学院两层推进。
1.学生课外专业学习活动
(1)学校层面
①加强课外阅读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获取知识,并将课外阅读知识与课堂教学知识进行融汇、领悟和贯通,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的结构更加系统化,知识的运用更加综合化。任课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和课程内容,布置阅读任务,并在课堂内组织讨论,鼓励和引导学生系统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本学科、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构建体系明确、结构合理、储备丰富、更新及时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学校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配备更加丰富的图书资料、文献数据库和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为学生的课外系统学习提供条件,切实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②加强文学艺术专题讨论
学习含有丰富哲理的文学作品,欣赏具有动人美感的艺术作品,可以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文学艺术修养的提升,提高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得学生随着文艺修养的提高而积累和升华,使得学生的审美意识被唤醒和变敏锐、审美范围不断扩大、审美视野不断提升,进而延伸到科学技术的相关领域。
③加强技能竞赛
大力倡导“以赛促学”竞赛文化,构建逐级开展、层层选拔的金字塔式的专业技能竞赛体系,组织开展覆盖范围更广的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使技能竞赛由少数学生参与的活动转变为涉及所有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活动,使技能竞赛成为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
④加强技艺传习
鼓励教师成立各种专业技艺传基地,如酿酒、豆腐、陶瓷、书法、国画、剪纸、传统乐器、雕刻、刺绣、竹器制作、武术、民族舞蹈、魔术、口技、茶艺、山歌、忠信花灯等技艺传习所,学校提供所需场地和必要设备,以开设校级选修方式,学生自备耗材,开展各类技艺传习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⑤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学校设立了创业园,强化学生的创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包括吃苦耐劳、经得起挫败的精神,从基层做起的踏踏实实的态度等。学校分利用创业平台,将创业意识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就业指导工作中,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模拟大赛、召开大学生创业知识讲座、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等,强化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帮助引导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2)学院层面
①加强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要构建课内外融会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结构清晰、层次递进、环节紧扣的课外实践教学环节,渐进有序地激发和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课外实践教学计划,有序开放实践教学设施,积极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活动平台,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消化吸收由第一课堂获得的各类显性知识,内化成隐性知识,从而大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各专业积极推进“教学工场”校企双轨教学模式改革,为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教学拓展空间。
②加强课外创新项目团队建设
帮助和引导师生组建各种项目研发团队,支持教师工作室的建设,让学生在三年中亲自参与一项或多项包含技术选题、确定技术路线、制定技术方案在内的技术创新活动或技术攻关活动。要鼓励师生团队积极承担校内校外科技研发项目,让师生通过持续不断的真实的工业和科技项目开发,了解企业的技术状况和实际需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本身和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
③加强开展专业知识讲座
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专业(群)协会,并实时开展沙龙活动。如开展企业高管或技术高工等行业企业专家的主题讲座、论坛、报告等,让学生和专家直面接触和当面对话,把行业企业最新的理念、专家最先进的想法等无形中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知识,了解了专业的真实环境,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的提升。
④加强专业类学生社团指导
专业类学生社团是以专业为基础成立学生社团,这些社团专业性比较强,会员一般仅限于本专业学生,所开展活动也是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内容。专业类学生社团的成立和活动是专业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学生在课外开展专业学习和交流的主要阵地。安排专业骨干教师加强专业学生社团的指导,以专业类社团为枢纽组织开展专业课外学习和专业活动,将专业技能竞赛与专业社团的建设相结合,使得专业类社团在专业课外学习中发挥积极、主动、主导的作用。
2.学生课外文体社团活动
学校层面主要搭建全校性课外文体和社团活动,指导校级各学生组织开展好工作,制定各方面课外活动意见和制度。
(1)努力做好科技学术活动
每年举行一届科技学术节,主要项目包括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演讲比赛、文学大赛、动漫大赛、微电影大赛等常规活动内容。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学术节系列活动和组建科技学术社团,指导科协开展丰富活动和组织开展系列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科研创新交流、论坛活动,拓展学生的科技视野。
(2)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鼓励学生创建各类人文科技社科等类社团,提倡社团结合自身宗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每年通过评选“社团活动积极分子”“优秀社团干部”和“优秀学生社团”等活动,激励社团骨干、社团积极分子努力参与社团建设。
(3)创新开展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每年组织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主要项目包括校园歌手大赛、文学创作大赛、主持人大赛、相声小品大赛、励志文化活动等。每年定期组织开展系列体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弘扬体育精神。
(4)推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基层民情的重要形式,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社会认识水平。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培养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有效途径。实施一年一度的暑假社会实践调查,让学生在大学生“三下乡”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建立“72个志愿服务学时”机制,鼓励学生在校三年完成72个小时的志愿服务。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开展“义务维修、义务支教、义务环保、义务拍照”专项等志愿服务活动。
(三)设置创新学分
设立“创新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对学生在第一课堂以外,在各种专业技能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高职)技能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科技活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等)、及文学艺术作品及实践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成果的在校学生,均可申请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
四、培养效果分析
(一)评价指标说明
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是多因子影响的结果,这些因子主要是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核心能力基础、培养方案设计、教师教学方法方式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效果的显性表达复杂,科学的综合评价标准不易制定。个体评价,多数院校采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进行;整体评价,多数院校采用质量年度报告形式体现。本文选取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质量关键指标,如就业率、技能大赛获奖和校友评价等,对职业核心能力“两渗透”培养实践效果作整体评价。
(二)效果分析
1.就业方面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就业数据统计,本校连续5年总体就业率平均约97%。本校2013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4.7%,比本校2012届(93.6%)高1.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院校2013届(90.9%)高3.8个百分点。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的变化趋势见图1。
2.技能竞赛方面
7年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文化、艺术大奖赛,共有1650多人次分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其中,影响较大的竞赛荣誉包括2011年“中国-东盟”青年创新大赛金奖,连续7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7个赛项获奖。至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天津)获奖达26奖项,具体情况见表2。
3.校友评价
本校2013届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为70%,比本校2012届(68%)高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院校2013届(58%)高12个百分点;本校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4%,比本校2012届(92%)高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院校2013届(85%)高9个百分点。近三年校友满意度变化趋势见图2。
从上可见,职业核心能力融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培养的实践是成功的。
五、结束语
创新和实施职业核心能力“两渗透”培养模式关键在于“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在两个课堂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而且这种渗透应该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具有融通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培养,专业课程中应该体现人文素质教育,文化课程中也应体现职业素养。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个体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多数院校采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学生自评为主,流于形式,学校无法真实了解情况,因此需要探索一种多元化评价机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个体评价高低决定着整体评价水平,“两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就是一种关注个体发展的一种模式,其实施方法对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9-50.
[2]袁光华,戴卫军.“项目载体、任务引领、文化渗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0):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