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忆读书课件

忆读书课件

时间:2023-05-31 09:10: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忆读书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忆读书课件

第1篇

首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兴趣就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和保持小学生识字的兴趣是低年级教师的重要责任。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获取最必要的知识。”兴趣的培养涉及到多方面的要求,决非朝夕之功就能奏效。笔者认为,在识字教学上要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要在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上多下工夫外,关键还在于教师要采取多变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上。

同时,依据学生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低年级小学生大多较活泼,爱说、爱动、爱模仿、善表演,记忆力较强,分析、比较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迅速发展,但注意力和控制自己的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致勃勃、情绪饱满地积极进行学习。要想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兴趣,教师首先得有精湛的教学艺术,要有生动形象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教法,引人入胜的提问,辅之以适当的表情姿态,都能引起学生愉快、欢乐的情绪,使他们学得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丰实的“人造环境”中开展识字教学,如通过表演、对话、游戏、小竞赛等,运用多种方法来教学,学生兴趣浓,效果好,使学生把课堂看作学习的乐园,在乐中学习,乐中益智。

基于以上认识后,笔者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方法开展识字教学。

一、运用游戏法,在玩中识字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特别喜欢做游戏,在课堂上,我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识字。如在教孩子们学习了一些生字后,为了巩固孩子的记忆,经常采用开火车、摘苹果、找朋友、猜谜语等方法进行教学,特别是摘苹果游戏,最受孩子们的欢迎。我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树,树上结满了果子,果子上写的都是孩子们学过的字,请学生扮成小白兔,提着篮子去边念自己认识字边摘下果子,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并以物质奖励看谁摘得又快又多又准。孩子们的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摘下自己认识的果子(字),当他们摘到满满的一篮子果子,都很有成就感。在这样特意创设的一种游戏环境中,使孩子处在别样的、愉快的、玩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识字,增强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达到了在愉悦中的学习、记忆,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二、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课文插图进行识字教学

低年级的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孩子们非常喜欢,对帮助孩子识字教学有很大益处。如在学习《在家里》这一课,沙发、茶几、电视、电话、台灯、书架、挂钟、报纸都是我们生活中每天接触到的实物,每个家庭都有,孩子很感兴趣,通过把汉字和实物对照,孩子很快掌握了这些汉字。这些图片对孩子记忆识字起到桥梁的作用,使每个汉字都赋予了生命,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了孩子的记忆。

三、通过开展活动课,到课外识字

我通过和采取观察、制作、实验、参观、访问、考察、训练、竞赛、表演等等有效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到生活中,到课外识字,这是提高学生大量识字的一项十分可行的办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汉字。如商标、日用品、广告、路牌、超市购物等等,无处不在。如让孩子搜集衣服上的商标和包装盒,找一找上面的字,自己是否认识,孩子的兴趣很浓,从中孩子们学到了很多汉字。另外,还布置孩子课外读书识字,我有意识培养孩子读书习惯,引导孩子在读书中自主识字。开始,我督促孩子家长给孩子买一些简单的课外读物,孩子回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读书识字,为了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我每周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大,不断增加课外读物的字数。这种方式初步培养了孩子的读书能力,提高了孩子的识字兴趣,也提高了孩子的语文素养。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2篇

[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②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③赏析文中精彩语句及体会其情感。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朗读课文,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作者爱生活、爱祖国、爱家乡、爱读书、爱文学的深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难点:赏析文中精彩语句及体会其情感。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童年,童年的时光在我们的人生中大都是最美好的。在充满色彩的童年里,总有一些令人难忘的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学生时代,去品味她的依依往事(板书课题),感受她的浓浓爱意。

二、简介作者,疏通文章中生字、新词。

1.简介作者(学生从预习资料中找出有关内容朗读、交流)。

2.浏览课文,找出重点字词。根据掌握情况,课件出示如下词语。学生朗读并辨析。(括号中为错别字)

徜徉 浩淼 雕镂

镌刻 绚丽 雨晦

历历(厉)在目 记忆犹(忧)新

走投(头)无路 美不胜(盛)收

眼花缭(瞭)乱 心旷神怡(贻)

鸦雀(鹊)无声 谆谆(醇)教诲

三、疏通课文,整体把握。

1.金色童年,寄托着作者浓浓爱意,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叙写了哪些记忆犹新的往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爱意。比较事件的详略描写。(学生读后讨论,教师指导,板书)

略写项写看山水画 “乐”在其中——爱自然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津津有味——爱自然、爱乡读《千家诗》 享受其中——爱生活、爱祖国、爱文学 听国文老师上课

深受感染——爱文学、关注时代

2.几件事的共同点是什么?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为何选择这几件作代表?

明确:都和读书学习有关,和文章的中心有关。(写作主旨、寄托对青少年希望)

3.解答完第2题后,适时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的深意。

四、精读赏析。

1.朗读课文第一段,体会“年华似流水”的妙处。领悟本段的精妙之处。

明确:

“年华似流水”:(1)把时间比作流水,体现了时间的不可逆性;

(2)包括作者对时光流逝的留恋之情;

(3)与题目照应。

本段的精妙之处在于:

不少事 不可得

几件事 记忆犹新 对比

作用:a.突出对几件事在心中印象之深;

b.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描写读《评注图像水浒传》的语句,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描法,并赏析语段中精炼词语。

(1)虚实结合的描法,突出了形象思维印象之深,丰富了文章内容,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2)字词(洗练,准确,富有表现力、概况力)

如:梁山:“雄伟险峻”

水泊:“烟波浩渺”

3.课文第五自然段中“雕镂”、“镌刻”在注释中解释即为“雕刻”,既然意思相同,为何不用同一个?这里的“雕镂”是否可以换成“留下”?

明确:(1)为了避免重复,使词语富于变化。前者侧重于刻得精细,后者侧重于刻得印迹深。

(2)“雕镂”不可以换成“留下”。

雕镂:突出印象深刻,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留下:语言平淡,表达效果一般。

4.诵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并展开竞赛,请学生说出一些所知道的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5.请学生体会第三自然段、结尾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三自然段:承上启下,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

结尾段:结构上首尾呼应,深化主题,使结构更严谨。突出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第3篇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同化作用的主要方面,是整个生物界最基本的有机物代谢和能量代谢.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经了科学家们二百多年的探索,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光合作用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环境等问题关系十分密切.(二)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的依据:

任何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必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唤起学生对品德,知识,能力,审美等内在教育的需求.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及科学家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真理;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学习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懂得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1,知识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探究,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

(2)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础;

(3)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4)掌握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其原理的应用;

(5)通过验证实验学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运用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德育目标

(1)结合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及实验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2)通过生物结构与功能统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联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

(3)明确光合作用意义,增强爱护植被,关心农林业发展的意识,充分体验生命科学的价值.

(三)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1)光合作用过程,因为这是理解光合作用反应式和意义的基础.

(2)光合作用的意义,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难点:(1)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因为科学研究能力是一种较高的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光合作用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因为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一系列理化反应组成的复杂过程,而学生所学的理化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高中内容只是过程梗概,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

二,教材处理:

光合作用这节课分三课时学习

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参与科学研究,不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围绕"目的"设计实验是一种科研能力,是培养创fg造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需要.所以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在处理上主要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又刚刚学完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这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处理上注重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将教学内容组合为:(1)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础;(2)光合作用的全过程;(3)光合作用的意义;(4)光合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使知识系统化层次化.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实验验证光合作用色素种类和颜色.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1)教法:第一课时的"设计实验"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问题假设预期实验结果结论).第二课时采用自学讨论结合的方法,直观法.设计科学直观的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理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设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表,帮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三课时采用实验法.(2)学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简史,学习探究研究实验的基本思路:"问题假设实验结论";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学习,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两阶段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体会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光合作用与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密切关系;通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色素吸收光谱等基本知识.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将设计实验以图,文两种形式再现出来.

多媒体课件展示色素吸收光谱.

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以突出重点,强化记忆,弥补了图解静止不动的缺陷

五,教学程序: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思路

导言

通过上节课光合作用有关实验的设计引导学生总结光合作用反应式

CO2 H2O——(CH2O)n O2

叶绿体

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此反应特点,启疑问题:氧气是怎样产生的CO2是是怎样被还原的还原剂是什么光能是怎样转变的

学生思考

导言是一堂课的开始,应具有激发性和启发性,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明确学习内容,同时有利于导入本节内容.

内容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

础物质基础

(1)叶绿体色素:

介绍色素种类颜色分布

课件展示色素吸收光谱

(2)酶:介绍酶的分布

结构基础:叶绿体

2,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课件展示光合作用动态过程

课件展示 图表:光反应,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3,光合作用的意义

4,光合作用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1)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2)增加光合作用面积

学生读书讨论归纳

学生观看

学生归纳

学生读书

学生讨论

学生总结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读书自学,讨论归纳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读书结合观察课件,然后对光反应,暗反应进行区别与联系使学生通过比较法的学习方式掌握巩固知识;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进行归纳总结.

反馈

练习

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1,书后习题

例2,在进行植物实验的暗室内,为了尽可能降低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好安装

A.红光灯B.绿光灯

C.白炽灯D.蓝光灯

例3,将单细胞绿藻置于250C,适宜光照和充足CO2条件下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后,突然停止光照,发现绿藻体内C3的含量突然上升,原因是-------------.

学生解答

选择例1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光合作用反应过程;

选择例2有助于掌握色素吸收光谱的应用;

选择例3使学生更加明确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

归纳

总结

1,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反应式中反应前后原子关系.

2,强调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学生与教师一起归纳

把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迁移到整个生物界.

板书

设计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3,光合作用的意义

础物质基础4,在实践中的应用

(1)叶绿体色素:(1)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2)酶:介绍酶的分布(2)增加光合作用面积

结构基础:叶绿体

2,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精读 品味

一直以来,人们把阅读称作是语文学习中的“灰色地带”。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把阅读技巧的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上。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增长语言知识而且为以后的日常交流打下基础,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学过程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低年级学生认字、识字、写字,对高年级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课堂教学时,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完成专题整合目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表面上看,一节好的语文课使学生参与其中,课堂气氛活跃,而实际上学生是在东闯西碰,不知其然。开放思维后很难归拢。由于没有整体的感知,思路连接不上,对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不会有多大帮助。我教过《老班长》这篇课文,理解文中过草地时的艰难处境。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老班长坚决完成任务,照顾好战士的革命精神,重点以老班长带领战士们过草地时,没有吃的,这一段来理解。老班长利用休息时间去钓鱼,给战士们吃,自己却一点也舍不得吃,学生很难体会出当时的艰辛。显而易见,学生对那种艰苦的环境欠缺真实的阅历。课堂上这种难堪的情境是每个教师都会遇到的情境。如果学生一直没有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就会渐渐地失去学习课文的耐心。如何恰到好处地实行多层次的阅读练习,强化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呢?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把提升学生读的水平放在首位。读的位置是至关重要,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读书,多读好书,每读有获。

一、认读、朗读、诵读,贵在读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横向流程是认读、朗读到诵读。若是学生拿起课本,读书支支吾吾很多字都不认识,语句读不通顺,怎能做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呢?只有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文本中,五官并用,形象记忆深刻,再加教师点拨,更能引发朗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讲读课中,把读放在首要位置,范读正音,整体感知文本信息,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意识,体验作者真实心境。之后学生努力地读书发现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琢磨体会走进文本的情感境地。阅读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教学机遇,正确引导,恰到好处教给学生的疑惑难解问题进行指点,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作者典范的语言,结构安排合理恰当,思想深入到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设定自己努力的方向,达到了读书的目的。这样,节省了不必要的问答环节,提高了阅读效率。

二、熟读精思,品味其义

读的要求有三:读正确、有所思、会质疑。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的思维跟上阅读的速度,一边读一边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认真地读每一句话,理解重点词句,找关键语句,回答问题。在学生的思索和理解中再现文本画面,抓住中心内容,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得当的表达,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深入了解文本的思想所在,受到感染。再者进行文本阅读,体会作者写作的目的表现的手法,学生会联系自己的写作实践,树立明确的人生价值观,分清是非、正误,拓展自己的思维。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渗透人文思想、合作精神,达到整合教学的目的,这是阅读的一大益处。

三、讲究形式,深入文本、提高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本来很容易知道其中的意思,但并不是机械地、翻来覆去地读,要讲究方法,对爱读书的学生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灵活掌握读书时的动向,真正能看进去,及时弥补不足,提高阅读效果。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上阅读课之前,制定学习方案,确定学习目标,有目的地去读,范读引领

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和提升朗读水平。在教学研究中,在要斟酌低、中、高年级的学生不同的层次需求的同时,还要兼顾范读中语感的表达。练习过程中,要有清晰的阅读要求,在认读、通读、朗读、诵读、吟咏这几个过程中,观察学生阅读进程,逐渐深入,一步一步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读准每一个字的音节,句句渗入情感,自然进入文本思想,表情朗读、动作演示,学生主动进入书中的画面,接近主人公,体会文本的思想所在,对其内容产生兴趣,至此一气呵成,读完文本,反复思考加深印象,阅读兴趣自然生成。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二)创设朗读氛围,进入情感境界

利用课件、视频、音乐、动画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思维融进文字里面,身临其境。学生朗读时边看边读,调动思维,才容易感情投入,感悟到文质美。如教学《一株紫丁香》一文时,看着辛勤工作的教师,有一群可爱的学生为教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指导朗读时,体会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入情入景,边听边看,边看边诵读,边诵读边体会,在学生看、听、读中有所体会,感悟到意境的美,表现出语言的流畅,产生师生之间的不可多得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思维扩展,跟随着声音、图像进入场景体会作者真实的情感。

学习《秋天到》一诗,感悟秋天的丰收景象,提示学生读想结合,棉花、大豆、高粱、稻子喜人的果实让人兴奋不已,体会农民伯伯的喜悦心情,自然而然地读出喜悦的感情。果然,学生感情表达得充沛。

(三)难理解的词句多读几遍,斟酌词句,使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有所提高

课文中的关键性、主导性的词、句、段要加批注,更好地感悟文本的中心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很重要,教师要重视读的训练,读不懂文本很难理解文中的内容。多读自知其意,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这样,语文教学将不再是学生被动地完成固定的作业,应当是学生通过熟读背诵而得到的特有的感悟,是愉乐探索,是充满了激情的、有价值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1]胡春林.阅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点睛作用.小学作文辅导.

[2]教师教学用书.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5篇

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语言文字,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去感知形象,体会情感,领悟人的内心感受。而将课文内容制作成图片、影像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做法是受快餐文化的影响,是社会浮躁病的表现。文字是一种有着巨大想象空间的独特艺术,不能用图画和影像代替,它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只有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在品味中才能领悟。而视觉刺激把人和景直观化、固定化,不能传达语言的内涵,束缚了学生通过文字进行想象与创造的能力。影像,即使是经典的影视作品,也不能取代对文字的赏析,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一样;再好的图片,其表现力也不能与文字提供的无限想象相比。语言文字讲究的是形象生动、含蓄凝练,具有多义性,它给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是个性化的;而多媒体会让学生认为作品形象就是“这一个”,因而懒得去想象、创造。如展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欣赏,美其名曰“帮助理解”,然而陶渊明“悠然”的心态和心中的“真意”又岂是一张图片所能表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文字的意蕴和魅力只可反复咂摸、品味。语文不同于影视欣赏,语言文字营造的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效果远胜于图片、影像的一览无遗。

二、多媒体的模式化操作制约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和思维发展

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有情感上的交流。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交往,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多媒体的过度使用,减少了师生之间真情实感的交流,导致学生情感态度与体验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对教师而言,由于课件已设计好,在授课时就很容易受制于课件,对学生提出的课件之外的问题往往避而不谈,只能按照既定设计“引导”学生回答预设的答案。由此,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以很好地发挥,且失去了发挥教学机智的空间,丧失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对学生来说,也只能亦步亦趋跟着课件走,课堂难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原本可以上得很精彩的课于是黯然失色。

三、非教学内容充斥语文课堂

为吸引学生,教师往往将课件设计得五彩缤纷,课件中充斥着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声音、插图、动画。这些虽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种感官的兴奋,让学生眼花缭乱,但只是刺激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非教学内容上。这种表面看似能活跃课堂气氛的课件,其实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只会带来一种虚假的热闹。实质上,教学内容被掩盖、被冲淡,喧宾夺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课件展示代替了朗读、板书

PPT代替教师的板书,播放录音代替教师的范读,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逐渐荒废。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的环节,通过读,学生可以展开想象,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唤起旧有的情感体验,融入新的乃至突发的情感体验,从而完成对文本意境、形象、情感的再创造或再体验。然而课堂上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学生难以领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其语言会越来越贫乏,阅读和表达能力也会随之下降。教师板书,对学生写字能力的发展能起推动作用,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因为板书的过程也是学生记忆的过程。另外,教师一边板书,一边与学生深入讨论,师生互动过程中常常会碰撞出一些课件以外的灵感,这往往是课堂的亮点,而课件在这一点上完全没有板书灵活。

五、信息量过多、节奏过快

多媒体提供材料的方便性使得语文教学容量增大、节奏过快。学生的接受能力毕竟有限,过多的材料会使他们应接不暇,于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抄写课件内容上,几乎无暇顾及教师在讲什么。学习材料的堆砌,使课堂成了借助高科技的变相“满堂灌”,使学生无所适从、疲于应付、无暇思考,听后如过眼烟云,谈不上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培养。往往是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还未抄下来,课件就一闪而过,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能有多少?

六、过度或盲目使用多媒体课件

第6篇

创设情境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说理,涉猎古今中外,仅仅凭借教师的语言不能完全展现书中的精彩。此时,通过电子白板可以有力弥补单纯讲解的不足。

例如,笔者在教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盲童的画》一课时,有效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丰富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导入时,利用电子白板的绘图、回放功能,与学生做“我说你画”的游戏。要求学生准备好一支钢笔与一张白纸,同时请一名学生到电子白板前来画画。笔者先与学生讲了做画的前提,即闭眼后模仿盲童用简单的线条画描绘给出的四种景物。有了这种在失去视力的情况下做画极其不容易、极其艰难的真切体验后,再来学习课文就容易得多了。

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读文悟画、透画悟心,这既是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体会盲童内心世界的过程,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指名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提示学生交流从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表示肯定的词语出现了四次(准是),请学生再读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然后说说从4个“准是”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利用电子白板导入了一段影音文件,配合着音乐教师范读。透过优美的文字,让学生感受盲童丰富的内心,引导学生把所有的情感都融入到文字中,齐读课文。

在与文本的一次次碰撞中,在图画与音乐的感染下,学生感受到了这幅并不精美的画里蕴藏着盲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眼中这些看似寻常的色彩斑斓的世界对他们该有多么珍贵。此时朗读课文,情感的流淌可谓水到渠成。

扩大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45万字,鼓励学生在记忆力最佳的时期多读书、多积累。学生的广泛阅读,不是无目的的阅读,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来自于课堂,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有效利用电子白板,更直观地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增加课堂的容量,扩展学习广度。

例如,在语文课上,笔者经常设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环节,做批注。时间给了,但是效果如何呢?是不是每个学生都懂得应该怎样做呢?笔者借助电子白板,直接导入Word文档,教师可以直观演示边读书边圈画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读书要留下痕迹,“画”、“注”、“批”的过程就是用手、用脑、用心的过程,这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

“画”、“注”、“批”是显性的学习方式。“画”是基础,就是用勾、线、圈、点等符号,将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标上特定符号,是起步。这是一个发现、比较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筛选、分类、鉴别的过程。初学时学生容易将整段都画上,这时,可以运用电子白板演示几位同学画的词语、句子等,通过比一比、想一想,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悟,逐步提高鉴赏能力、阅读能力。

“注”是发展。可以给不认识的字、多音字注音,帮助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查字典、找资料帮助理解的阅读习惯。

“批”是较难的高层次学习活动。可以是对内容的概括;可以是自己的联想和体会;可以是质疑或提出不同的看法等。

这些方法不会无师自通,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更好的掌握。教师可以运用感应笔直观地在文本中演示画、批、注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示,把各自的感悟与全体同学分享。

除课文外,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导入相关文章,练习将课内学习的方法应用于课外阅读,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电子白板的某些功能PPT课件也可以实现,但电子白板可以直接导入Word文档,以往笔者要想做类似演示,要在课件中先设计好,不但需要很长时间提前做准备,而且很难根据学生的发言及时调整,满足学生个性表达的需要。电子白板的出现省去了笔者做课件的时间,感应笔可以随时添加需要的符号、文字,给重点句子涂色,运用放大镜、聚光灯等功能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方便快捷。利用拖拽功能,展示、介绍向学生推荐的图书、网页等,操作更简单,节省了制作课件的时间,有效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学校还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把每个人课上运用过的资源分类整理,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源库。一定时间的积累后,电子白板将会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增添趣味

电子白板因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极高的价值。利用电子白板的动画、图像、文字、音乐等多种手段,使学生通过电脑、网络,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刻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例如,就识字这一教学内容来讲,机械地记忆字音、字形,理解字义,反复读写,教师花了很多时间,学生费了不少力气,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识字仍一直是学习中的难点。这时,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给识字增添点趣味。中低年级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先导入实物图,再介绍象形字、现代简化字,采用富有动感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使简单的笔画结构和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增强了记忆的有效性,同时使教学重难点不攻自破。

以往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识字教学中往往需要花大量时间制作各种生字卡片、打印图片,且需要诸如胶水、软磁铁等各种材料,制作过程繁琐。现在借助电子白板中的照相机能够截取图片的特殊功能,可以轻而易举地帮助教师解决生字卡片的制作。教师事先在电子白板上书写生字的各个部件,然后用照相机把各个部件截取保存起来,而这一过程只需在课前短短的一两分钟就能准备好。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直接在电子白板上对生字的各个部件进行拖曳组合,整个课堂的气氛特别活跃,可谓事半功倍。

利于互动

使用电子白板上课,一支电子笔取代了鼠标,解放了教师。过去上课时,教师忙于板书和多媒体操作,被局限在操作台前,少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反应,往往会错过课堂上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把板书和操作课件巧妙地融为一体。这样教师就可以自如地参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信息,从学生的眼神中捕捉疑惑、困窘、惊喜……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的课堂才是交流的课堂,是异彩纷呈的课堂。电子白板的“多功能性”为教师的便捷操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7篇

 

洋浦实验小学   符学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桂林山水美景。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学习准备

预习、方格练习本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了解汉字文化。

1.板题:桂林山水(甲骨文板书),讲汉字文化。

2.课件:桂林山水图片

(1)看了桂林山水的图片有什么感受?

(2)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甲天下(理解意思)

(3)有时候,文章比图片更美。因为图片中的美,是你发现的,文章的美是作家发现;而图片中的美是眼睛发现的,文章中的美心灵发现的。比如说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比图片还美,不信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文化,感受汉字悠久历史及其魅力,此外,还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感受才能发现更多的美好,让生命在增长知识和提升感悟中得到成长,让课堂充满着生命的味道。)

二、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1.课件出示词语

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屏障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连绵不断

2.指名带读(带读、齐读)

3.范写生字,学生练习(澜、瑕、攀、峦、泰)

4.课件出示:成语解释连线

(这个环节重点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教学思路清晰,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练习安排合理,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得以保障,让学生真正“动嘴、动手、动脑”,课堂真正体现了“三角形课堂”理念中的“真学”特点。)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全班通读全文

1.小老师听队员读书,纠正读音。

2.哪段写桂林的山,哪段写桂林的水?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指导读出美。

2.教师范读

3.齐读

4.小组讨论:找出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先找到的小组抢到回答机会:小老师汇报)(老师板书:静、清、绿)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指导读出美。

2.教师范读

3.齐读

4.小组讨论:找出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先找到的小组抢到回答机会:队员汇报)(老师板书:静、清、绿)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桂林山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思考、发现的自主学习方式,并采用“抢答”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习得以真正发生;此外,本环节还安排了小老师“一对一”检查队员通读课文、全班齐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全员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体现了课堂的全员性特点。)

四、学习“漓江的水”

1.指导读“漓江的水”段落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分析“漓江的水”写法

通过格式调整,清晰地明白采用了“排比式”的写作方法。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填空背诵朗读

指导导学生抓住“漓江的水”特点进行背诵练习。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

4.导游词转化(全段背诵)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如何对游客介绍“漓江的水”?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点学习“漓江的水”,在这个环节学习中,指导学生通过调整段落格式发现“漓江的水”特点,并引导学生采用抓住特点背诵的方法和填空的方法进行课文背诵,从而积累了优美的语言,再采用导游介绍的方式让学生将记忆的段落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个环节也更能体现了“三角形”理念的“真学”特点,课堂中摒弃了形式主义。)

五、仿写练笔

1.将“漓江的水”的段落调整成诗歌的形式。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课件出示老师儿童诗下水文,指导学生仿写。

《公园的花》

符学中

公园的花真多啊

多得像是走进花的海洋

公园的花真香啊

香得像妈妈的头发

公园的花真艳啊

艳得像我们绽开的笑脸

3.学生仿写。

4.交流仿写作品。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白在语文课堂里,不仅仅只有语言文字学习、课文朗读等,课堂里还有儿童诗,儿童诗是充满童趣和诗意的文学作品,这样的学习安排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的生命里多一些诗意与美好,让课堂多一些生命成长的气息。)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仿照第二段的写法,写一首关于“花”或“云”的儿童诗。

七、板书设计

桂林

第8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丽江;阅读教学;语文;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语文阅读的教学,对于语文教育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欠发达地区,由于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基础条件相对落后,对于语文阅读的教学来说,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本文以丽江市古城区为例,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来探讨对于欠发达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一、欠发达地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过于重视阅读教学的应试性

在当今的中考压力下,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学校、学生、家长都更关注的是考试成绩,在欠发达地区更加突出,在只注重成绩的背景下,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太注重于阅读教育的应试性,总是喜欢研究考试的题型,答题的技巧,答题的语言方式,并要求学生按考试模式来记忆答题套路。虽然这对于考试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忽视了阅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无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违背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

2、在教学中肢解教材,忽视内容的完整性

由于考试的指挥棒,在欠发达地区,有很多老师喜欢强调教学的功利性,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喜欢肢解教材,把整个教学过程分解成若干个过程,先正音释词,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然后划分课文层次,分析中心思想,最后再来对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成了一种套路式的教学,虽然可以让学生有层次的去接受知识,但是忽视了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还过于强调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没有起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3、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片面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校学生的主要智力,不应单单投放在获取死的知识上,而主要是为了成为有智慧的人。真正的学校应是积极思维的王国。”而当下欠发达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仍然是传统教学占主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难以开展,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语文的情绪。阅读教学教学目的局限于知识的归纳与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忽视学生阅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4、学生主体缺失,教学形式僵化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不仅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更是课程建设的主人。然而,目前欠发达地区初中阅读教学形式还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漠视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主体地位。阅读内容仅局限于教科书,大多由教师指定,课程建设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既不符合新课标精神,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欠发达地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最有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会心悟解。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的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老师可让学生在班内表演捕鸟动作,在表演中体会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快乐的心理,然后同学发表议论。学生在情境中,动态生成动词的运用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2、改进教学手段进行阅读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与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融合,教学信息呈现出直观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而备受学生欢迎。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传媒资源的独特价值。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要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应整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以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在课文导入及作品赏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真实生动的视频等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沉浸在美妙的语言世界。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如果教师截取了同名电视散文中安塞腰鼓表演片段,动感十足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铿锵有力的诵读给学生深沉的情感震荡,这样学生更好地进入了教学情境。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当前很多学校都配有多媒体设备,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课件的功用,要树立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应该在吃透教材、理解文本、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教学对象、切合教学内容的课件。

3、整合优势资源,营造阅读的氛围

我在班上开设了一门特殊的课程叫“从课本中走出去”,从《三字经》到《论语》《大学》、《中庸》、《史记》、《三国志》,从《百家讲坛》到《子午书简》、《走进科学》,我把很多的影像资料和课外读物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把自己在学习国学经典中收集的一些故事和得到的一些感悟与同学们分享,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另外我还定期组织开展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一日要闻等活动,让学生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故事、要闻、风俗、奇闻,跟大家交流,在课外我还布置学生办手抄报、板报、墙报,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在班级图书角,如《求是》、《读者》等,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会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可以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

4、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启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使学生体验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同时还要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阅读比赛等活动。其次,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阅读时在书上勾点圈画等批注的使用方法,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最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处人手,要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有耐心和恒心,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综上所述,在欠发达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过于重视阅读教学的应试性,过于重视阅读教学的应试性,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片面,学生主体缺失,教学形式僵化的问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改进教学手段进行阅读教学,整合优势资源,营造阅读的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来提高欠发达地区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9篇

据此理念,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必备品。它们有助于语文教学,千万“不能丢”。

一、大小黑板不能丢

当前,一般教师的课堂,特别是公开课,均会用到多媒体设备。各种课件、实物被投影到大屏幕上。课堂上,画面精彩纷呈,视频生动形象,音乐催感,给课堂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作为传统手段的大小黑板,似乎越来越不重视了,甚至销声匿迹。因此,我们的课堂,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新手段的使用,导致课堂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的画面太多、音乐太响。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扫描式地观看,匆匆地对答,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课本被闲置一旁,学生只读屏幕上的某词、某句、某段,脱离了课文整体。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也有看不清的,听不出的,接受不了的。一到下课,便什么也没有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是应合理地使用大小黑板,因为:

1.内容呈现有长久性

以前,教师均会在课前写小黑板,书写的内容丰富多彩,或生字,或新词,或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或练习题等。而今,再也看不见了,年青教师没有书写小黑板的习惯(较多青年教师自身的字也写得不优美,甚至不会写规范的楷书),中老年教师也懒得去写小黑板。而作为教室正前方的主体――大黑板上也是寥寥数语。其实,黑板较多媒体设备,也有它自身的优势:黑板可以反复使用,不仅节约资源,而且价格低廉;黑板,特别是小黑板,在课后还存在,内容还呈现在学生面前……课件上的内容,稍纵即逝,学生来不及掌握,来不及记忆,特别是学困生。所以,一些重要的内容,如生字新词的书写(重要笔画用彩色粉笔标出),课后习题的布置等,教师要写在小黑板上。这样,学生在课后才有机会重新学习,对所布置的作业等也不会遗忘。

2.教师书写有示范性

老师的字,是学生临摹最好的字帖。黑板上的字,是老师亲笔书写的,是学生模仿最直接的对象。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老师的字迹,因此板书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所以,老师要多写板书,写端正的楷书(高年级可写行楷),让学生模仿习字。我们还可以在小黑板上,或者在黑板一角,画上田字格,每天写上几个规范、端正、美观的楷体字,稍作指导,让学生临摹,贵好而不贵多。这些汉字,它长期存在于黑板上,学生可以随机、自由地临摹。写字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而黑板更具有示范性。学生照着小黑板书写,不但不会写错,而且易学着老师的字样写得美观,较之课件有一定的优势。

二、字典词典不能丢

现如今,各种现代化电子产品琳琅满目,学校、家庭中的各种设备也日新月异,而古老的“字典词典”早已束之高阁。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查字典”教学似乎也有些疏淡了,也鲜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主动用字典词典。然而,字典词典是重要的工具书,可谓是无声老师,能帮助学生独立识字,让学生做到无师自通,为自主阅读和写作创造有利的条件。自2013年寒假开学起,我国将为全国农村地区中小学1至9年级在校生免费提供《新华字典》。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均有查字典词典教学的相关要求。可见,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随时使用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这对学生终生的学习,乃至生活和工作是多么重要。“查字典”教学可分两步走:

1.依托教材,加强专项训练

纵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查字典词典”的内容就从来没有间断过,而集中编排则在二年级和三年级――二年级上册集中进行了“音序查字法”的教学――“练习1”中,就要求牢记“汉语拼音字母歌”,为学会“音序查字法”奠定基础;“练习2”中则要熟知《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字母,掌握排列顺序;在此基础上,“练习3”就水到渠成地教学用“音序查字法”查不会写的字……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依托书本,想方设法,扎实训练,让学生学会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词典。人手一本字典词典,人人过关。

2.结合阅读,养成良好习惯

接下去的苏教版教材,虽然少了专项的查字典词典的教学,但仍穿插了这方面的内容。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查字典的训练。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要查字典词典。在课外阅读时,字典词典更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生遇到“拦路虎”,就去请教它。如果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记下生字新词的读音和意思。下次再碰到这个生字新词,如记忆模糊了,可以再查。多次反复,生字新词就会变成熟字旧词。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语文知识也会不断积累。即使学生长大成人,也会在生活上、工作中遇到生字新词,此时,字典词典,甚至专业的工具书,均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三、名著经典不能丢

传统文化、中外名著,汇成了巨大的语言宝库。许多名篇,读之字字珠玑,诵之金声玉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们要让广大学生在吟咏诵读中含英咀华、衔华佩实。使他们少一点粗俗的表白,多一点儒雅的谈吐;少一点词穷木讷,多一点含蓄幽默。在学习与生活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下笔有神。我们要积极推进课外阅读工作,如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舞台,不断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名著经典成为老师、学生手头、案边的常备品。

1.经典诵读,在琅琅书声中接受滋养

琅琅书声,朗朗乾坤。五千年传承不绝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典文化。各班可根据实际,引导孩子投入到经典诵读活动中去,促使他们传承儒雅风习,争做君子少年。各年级可以依托经典,在目前课时设置较紧的情况下,进行课前《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增光贤文》,甚至《大学》《论语》等的诵读。在老师带领下,一齐念、接龙念、分组念……想方法多听多念,多读多思。诵读为主,讲解为依;品味文字,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在教学中细细品味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和辞藻美。通过没有任何功利性的读书熏陶,孩子们在日积月累的诵读活动中慢慢感悟,得到经典文化的教化和滋养。

2.名著共读,在静心阅读中丰厚底蕴

利用读书节、课外阅读指导课等,举行开读仪式或“展示我的读书收获”等活动。每一个学生打开一本渴望阅读但耽搁着的新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好书进行亲密接触。或通过呈现图片文字、演讲等形式展示读书成果,增厚阅读兴趣。一本本名著犹如一艘艘航船,引领孩子驶入文学的海洋。在剩余的课外阅读课上,教师还可持之以恒地和孩子共读某一书籍,进行共读共写活动――中高年级穿插读后感的写法指导,低中年级口头交流,由家长或老师整理孩子的读书感言。在教师的引领下,重点进行课外的自主静心阅读。让《小猪稀里呼噜》《山羊不吃天堂草》《鲁滨逊漂流记》等经典作品成为学生手中、桌边、床头的必备品。大量的课外阅读,必能增厚学生的文学底蕴。

四、铅笔钢笔不能丢

学生的硬笔书写质量,随着年级的增高,反而会越来越差。这在学生的作业、笔记、试卷等上一目了然。升入初中以后,字迹更是每况日下。再看学生的笔袋中,木杆铅笔变成了细笔芯的自动铅,廉价的钢笔破旧不堪,甚至不出水。这,不免令人担忧。这其中的缘由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最清楚:从小学中高年级起就不再重视写字教学了,只注重答案;学生作业量大幅提升,学生疲于应付;学生在应试教育高压下,厌倦学习;书法氛围不浓厚,学生对书法不感兴趣……其实,从低年级书写用的木杆铅笔,到三年级起学习使用的钢笔,皆是练习硬笔书法的最佳工具,而绝不是水笔之类所能代替的。所以,我们的学生,甚至老师身边,应该备有木杆铅笔和钢笔,以备练习书法之需。

1.实践练字意识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它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和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加强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练习书写,在计算机被普遍应用的当今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写字教学更是责无旁贷。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孩子的一生成长打好底色,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写字教学,并落实到行动中来。这不仅仅是低年级语文教师的事,也是其它各年级、其它各科教师的责任。值得指导的是,学生的书写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重视程度。

2.扎实各个阵地

第10篇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初读了第18课,请同学读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作者的童年故事发生在哪里?(强调“祖父的园子”,齐读课题。)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多姿多彩?“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又是怎样生活、成长的?祖父的园子为什么让作者念念不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跟随作者走进这个大园子。

【点评:教学开始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激发阅读期待。】

二、欣赏园中景物自由

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

2.引读第二节。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3.自由读第13节。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联系这两段文字,想一想漫步在祖父的园子中,你有什么感觉,请你在书上写一两个词。

读着读着,我们就会觉得园子里的一切_________,要做什么,_________,要怎么样,_________,都是_________。(红字标出)

4.请大家默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来写园中景物生活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可以画下来。同位交流。

交流,相机指导朗读。(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句式有“……就像……似的……,……愿意……就……,一会……一会……”文中一连用了十个“就”,看起来似乎是唆,实际朴素灵动的文字更能表现园中景物的自由。)

5.让我们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点评:以第13自然段为切入点,找出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抓住文眼“自由”两字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潜心会文时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方法,对于特别的语句反复品读,从对语言文字的玩味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三、品读童年生活自由

为什么在作者眼里,祖父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1.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让我们继续漫步于园中,默读课文3―12节,看看“我”和祖父在园中都做了些什么?“我”是怎么做的?注意那些最有趣、最好笑的细节,用心体会并圈画出来。

2.交流,品析,指导朗读。

(如第12段:课件出示文字。“我”是怎么浇菜的?读读课文,找找描写“我”动作的词:抢、拼尽了力气、一扬、大喊着。

把水往天空里这么一扬,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一大瓢水冲下来,你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你的心里呢?把你内心的自由畅快读出来。)

3.小结。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漫步在园中,我们看到,无论“我”想怎么样,就_________,想做什么,就_________“我”完全是_________。

【点评: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体会其表达效果,在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的过程中品读感受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四、感悟自由的源泉

1.其实,“我”在园中做过有趣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我”曾经在祖父拔草时,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盛开的玫瑰,红彤彤足有二三十朵,祖父不知道,还以为那年春天雨水大,玫瑰香气传得远呢!

2.在别人的园子中“我”可以这样做吗?“我”在祖父的园中这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玩耍、瞎闹,祖父的态度是怎样的?

3.品味文中的“笑”,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祖父?

祖父的笑中有慈祥,有宽容,有疼爱,有呵护,有教育,祖父的笑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祖父的笑和爱一起永远留在“我”的心底。许多年以后,作者这样深情地回忆: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课件出示)

课文还有一处直接写祖父的:“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萧红一生坎坷,母亲早逝,父亲对她十分冷酷,唯一疼爱她、呵护她的只有祖父,祖父是她最亲的人。作者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所享受到的爱和自由成了她一生的憧憬和追求。)

【点评: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感悟祖父“笑”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由表及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再现立体的、形象鲜明的祖父,体会祖父和“我”之间的浓浓亲情。】

五、揣摩写法,拓展延伸

1.正是因为有了祖父的疼爱和呵护,我才觉得自己的心是――自由的。(引读)我感觉到花开了,就像_________,我看到鸟飞了,就像鸟_________,……我要做什么,_________,要怎么样,_______,都是自由的。

2.想一想,作者写自己在祖父的园中生活自由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的自由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园中景物的自由实际上是要表现“我”童年生活的自由。像作者这样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感情的写法就叫借物抒情、借物喻人。)

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在“我”眼里,这还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吗?这园子不仅是祖父的,也是“我”的,更是“我”和祖父的,再读课题。

回顾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小结。

4.从这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体会到了祖父对她的疼爱呵护,老师读完《呼兰河传》却有不一样的感受,在这本书的尾声部分作者这样写道:(课件出示,配乐)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

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

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

忘却不了,

难以忘却……

第11篇

语文组 吴孝梅

用“仰望星空,脚踩大地”来形容新教育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新教育致力于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课堂、理想的学生……同时,新教育又是一种扎根实践,用行动来实现理想的教育创新。这种教育理想,正是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思索以及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点燃了广大教师的热情,成为众多教师创造教育、享受教育、提升生命质量的动力。读新教育,我的心灵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众所周知,近年中国正在全方位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一些教育探索如“主体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等实验也方兴未艾。其实无论哪种教育,它们的指向都是教育的本原和终极关怀,愿景都是理想而美好的,关键是怎样找到一条通往理想教育的适宜的实践路径。

在这方面,新教育的六大行动是值得我们关注与实践的: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在这六项行动中,我们可以实践与探索的还有很多很多,怎样才是有效的?怎样才是成功的?在不断的解构与重组中,我们提升的是自己的教育生活品质。

1、 营造书香校园

我们语文老师也常有这样的苦恼:在复习的时候,[莲 山课件 ]生怕漏掉某篇课文、某个知识点,面面俱到,不厌其烦。可是考试总有遗漏,还考察课外的东西。我们也清楚“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应教给学生一些受益终身的东西,尤其是在他们的宝贵的青春岁月里。我想,读书就是最好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学校即使什么都没有,只有书,也可以成为一个学校。足可见,营造书香校园是一种终极追求。

我们可以尝试的行动有:

⑴推荐阅读书目。新教育推荐了张中行先生审定的《中华经典名篇诵读本》,还有《英文名篇诵读本》,这些都是很好的借鉴。我们学校也可以推出《古诗文一百篇》、《散文一百篇》等等。在新生入学前和毕业生毕业时,我们应该发送推荐阅读倡议,做好衔接,宣传学校。周六可以开放学校图书馆,让学生自发到校读书。

⑵开读书课程。仅仅依靠家庭读书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将读书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语文课程可以压缩,可以调整。另外,中午的时间,也可以开发利用。开放学校图书馆,或者增设读书自修室,都是一种环境的创设。晚上睡前半小时,也应该配合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开展,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的习惯。

⑶开展读书节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节活动,为期可以是一个月,发读书倡议,搞诵读、演讲、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评选读书明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

⑷创办文学社。文学社,可以展开读书指导活动,可以邀请名家入校交流,可以创办刊物等,成为文学爱好者的活动。

2、师生共写随笔

优秀教师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优质课上、领导的表扬上,而是在学生身上,从孩子身上找到的成就感、幸福感,和他们一起相互编织有意义的教于生活,才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这也正如书中讲到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日常的工作中,自认为整天和孩子们一起尽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上的挫折与失落。可是很多时候,自己只是激动一下,兴奋一刻,难过一阵,后悔一回……也没有付诸笔端,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现在想来,真为曾经流逝的岁月而感慨,真为逐渐模糊的记忆而惋惜。所以,理想的教师应该成为新教育实践中的“有心人”,要及时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等。因为,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成功的背后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和不懈地追求。

我们真的应该从原点——学生出发,践行作为教师的理想。无尽的岁月不会给我们无言的结局,我们的教师一定会书写着自己的生命传奇,我们的教室也一定会诞生出卓越的学生。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班级博客、班级日记、个性随笔、学生成长记录、课堂叙事、班主任笔记等,只要我们的老师拿出火热的激情,铭记下我们的教育历程,我想一定会留下丰厚的痕迹。

第1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方法来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将数学思想方法灵活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去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灵活的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具有明显的辅助教学优势。

1.直观性的优势。在教学中借助计算机的直观演示,可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充分感知。例如:在讲“勾股树”这节的时候,就可以用动画来演示,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形象性的优势。多媒体教学一改过去课堂上抽象的知识点爬满黑板的局面,使原本呆板的东西动起来。如:在教学“轴对称和中心对称”这一课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把一些房子的装修图案、地板砖拼成的地面以及一些博物馆栏杆图案等在导入新课时展示给学生,这些图案都给人以美感,学生也惊叹不已。这时笔者提出问题:“这些图案具有什么特点呢?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你们想不想也设计一幅这么美的图案呢?”由此引入本节课的课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多媒体在辅助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多媒体简便快捷,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准备好教学课件,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中,无论一个教师多么善于表达,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内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如教学初一“三视图”这一节,屏上先显示一个物体,然后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通过演示让学生领会到从不同的位置观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不同形状。这样的教学,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学生丰富的感知,学生掌握的效果会很好。

2.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来刺激学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使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圆锥的侧面积的计算”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道思考题: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绕它的斜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几何体,求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想象旋转后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几何体,然后再电脑演示这个直角三角形绕斜边旋转一周的过程及最后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几何体。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清楚地感受了为什么旋转后得到的是由两个等底面积的圆锥组成的几何体,要求它的表面积,其实就是求两个圆锥的侧面积之和。这样就轻松地解决了此题,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有效运用多媒课件分析图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态图形,能培养学生“全面、本质地看问题”的基本素质。如在“二次函数”一节教学中,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顶点、函数值的极值情况,若用动画去设计,可以事先提出问题:“当二次函数的系数发生变化时,图像的开口方向、顶点和函数值的极值会如何变化呢?”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出当二次项系数大于零或小于零时的不同函数图像,让学生根据图像来找规律,从而得出结论,并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种形象的图像能激发学生兴趣,并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及已有的图像进行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

4.有效运用多媒体设计巩固练习,提高教学效果。在巩固练习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一个题通过改变其条件或结论,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在讲解的过程中还可以链接到有关的知识点,让学生把题型和知识点相联系,使学生把本节课的知识点灵活运用于解题中,从而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从而达到循序渐进地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不足之处

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像电影一样,一闪即过,知识点没有特别突出。一些多媒体课件过分追求华美的外表、怪异的声音和眩目的画面,从而喧宾夺主,使得学生上课时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学习和记忆。有些年轻教师在课件中增加了大量的卡通、音效和动画,在课堂上经常会“博得”学生的一阵阵欢笑,但是学生其实是觉得课件本身“好玩”,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授课内容本身上,等到兴高采烈地下课,才发现这堂课讲的内容并没有在头脑中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