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时间:2023-05-31 09:1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第1篇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人物性格;写人艺术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与其它三者不同,是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在对人物性格的展现中运用了丰富的写人技巧。这些写人方法对于我们现作来说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需要我们在品位红学艺术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借鉴。下面结合自己读《红楼梦》的一些感悟,对其女性主义思想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红楼梦》概述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其内容和情节有其他三者不同,其描写的重点是一个大家庭的平常生活和在这种看似和谐表面下的家族斗争。我们在品读《红楼梦》时看到的不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里的打打杀杀,也不是天外神话,是在一种柔情描述里的诗情画意。一般的作品都是通过对人物间冲突的描写来使人物鲜明的性格得到展示,但《红楼梦》更多的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叙述,这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但在作者笔下却将人物的性格特点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并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谓是入木三分,我们不得不称赞曹雪芹写人手笔的高超。

二.《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特点

1.林黛玉的女性特点

在对林黛玉的介绍首先是借助于其他人看见黛玉时反应 “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接着又借助于宝玉见到黛玉时的反应“细看形容,与众各别”,将黛玉的形象借助于他人进行了很好的展现。在贾宝玉还没有出场时,首先是他的母亲王夫人对其日常的一些行为进行了介绍,然后对黛玉的内心活动进行了描写,借助黛玉对宝玉的推测,丰富了宝玉的形象,在贾宝玉出场后,又借助于黛玉对其的观察,借助于黛玉之眼将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完整的描绘了出来。对于王熙凤的出场介绍又是另外一种风格,在其没有出现之前,曹雪芹没有对其进行任何的透漏,在他人进行谈话的过程中,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声先到。

2.不同阶层的女性特点

在第六十五、六十六回,兴儿生动的向尤氏二姨介绍了平儿、王熙凤、迎春、探春、贾宝玉、薛宝钗以及林黛玉等的性格特点,兴儿本省是一个下等奴仆,其形象朴素,讲话幽默风趣,在介绍的过程中不仅使读者对其所介绍人物有了更好的了解,还准确的认识了兴儿这个角色,一举两得。由于主要是对王熙凤的介绍,所以这可以看作是从侧面对王熙凤这个角色的具体展现。通过兴儿的介绍,人们对其在贾府中的身份和地位有了了解,滤清了其余他人之间的矛盾,了解到了她为人的刻薄,对其人物的品性有了认识。在其他的回合中,对于王熙凤人物性格的描写主要是一种含蓄的方式和一些褒扬的写法,有时还借助于一些与其相关事情的描写。通过兴儿的描述,使大家对王熙凤有了整体而清晰的认识。兴儿这部分在书中没有占用过多的字节,但是却完整的呈现出了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红楼梦》中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手法

1.铺垫烘托手法的运用

《红楼梦》中的人物,其性格十分丰满,内心活动也十分复杂,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强化人物的真实性,曹雪芹在书中运用了较多的烘托写法。他运用自己精湛的语言艺术,在人们脑海中勾勒出一个个场景和人物。由于《红楼梦》中的人物较多,其文章结构十分复杂,内容较为丰富,要想对其进行全面具体的描写是不可能的,曹雪芹为了使人们清楚的认识每个人物形象,在描写中使用了大量的铺垫和伏笔手法,帮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人物的具体形象。从书的整体上来看,前五回可以说是对人物描写的一个铺垫,在当中,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等都逐个出场,其性格特征也得到了展现。在他们的出场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铺垫手法。在《红楼梦》中关键人物,在其出场时,几乎都是用来铺垫的写法,其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通过大量的铺垫,使得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大幅度减少,只需简单的介绍。

2.正反结合

如对于薛宝钗和王熙凤,曹雪芹对他们有着明显的贬意,但是在文中大部分时候是对其的褒奖。作者通过在关键处设置暗点以及通过一些非主要的情境,将自己的真是情感进行表述。例如在金钏之死的章节中,描述了薛宝钗对王夫人的同情和安慰,并且主动献上自己的衣服,表面上是对薛宝钗的赞扬,但实际上是对其虚情假意的批判。

总结:通过对《红楼梦》写人艺术的分析,曹雪芹在写人的时候在平凡中进行创新,整本书中都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此外还加入了一些神话色彩。使得每个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种写人的艺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品读和借鉴。由于本人能力的有限,对《红楼梦》写人艺术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和具体,要想更好的做好红学的研究,最大程度上发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还需更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梁归智.曹雪芹“写人”的二纲八目与痴、常二谛、三象合一[J].晋阳学刊,2012(3):65-66.

[2]周汝昌.红楼艺术的魅力[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第2篇

本科文学论文开题报告及格式

开题报告

题目:《浅谈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

姓名:自己名字

指导老师:老师名字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系别:中文

年级:自己年级

1课题论证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的两大世情小说《红楼梦》、《金瓶梅》。对他们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学术热点。被称为中国第1奇书的《金瓶梅》从106世纪末问世后,研究者1开始不是很多,但是随着中国学术的从古典向现代转型,随着小说价值观念的变革与更新。对《金瓶梅》的研究渐渐的由微入深,被学术界称为“金学”。并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如今的外文译本有英、法、德、意、拉丁、芬兰、俄、日、朝、越、蒙等10几多种文种。对其做出了各方面的重大研究,并称其为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史上1个伟大的创新。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并对其的创作时代、作者,及其所要暴露的社会矛盾和小说中所剖视扭曲的人性、悲剧性,性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并对其形成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有着10分明显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红楼梦》是《金瓶梅》的1个重大的突破。引起了众多的人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了1种专门的学问——红学。《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红楼梦》在国外有多种的译本:英、法、日等10几种语种的译本。并且国内外众多的评论者对其版本、作者,以及其的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爱情悲剧,人物性格,个性化的文学语言,写实与诗化的融合,浑融1体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然而,贾宝玉与西门庆作为是《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两位男主人公。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都对其2人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现实原型,性格内涵,性的体验,个人悲剧等都做出了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作为是《金瓶梅》的1个延续、1个发展,它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有着1定的联系,对其2人的研究在今后应趋向于2人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的诠释及分析。

(2)现实意义

《金瓶梅》作为是中国的第1奇书,自问世以后,就为中国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把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描摹世态的及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来暴露社会黑暗的两大派系。而《红楼梦》在批判的继承了《金瓶梅》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经验后又有了重大的突破。成为了世情小说最伟大的作品。在“54”文学革命者做出了新的评价,鲁迅等阐述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杰出成就后,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直到现在,《红楼梦》、《金瓶梅》仍是许多作家永远读不完、永远值得读的好书。成为中国作家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鉴品。然而,探讨两大名著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可以对两大名著中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以供后人借鉴。从而启发后世的世情小说的创作,使今后的世情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悲剧性达到1个更高的巅峰。

2方案设计

(1)总论

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从《红楼梦》与《金瓶梅》题材类似的角度引出中心论点。

(2)分论

全文分3个部分

第1部分:阐述西门庆的悲剧性

西门庆1个市井无赖、流氓、棍,1个精明的商人,靠着他对金钱的占有肆意的挥霍、放纵,以自我为中心来实现他对放纵,及其通过金钱获得了强大的权利,随意的鄙弃人间,在此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的黑暗、腐败。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的悲剧。

第2部分:阐述贾宝玉的悲剧性

贾宝玉1块晶莹剔透的宝玉1个显耀的贵族,他的个性、他的自我、他对女孩子的尊崇迫使他与封建传统相背道。他作为荣国府的唯1继承人,他肩负着荣国府的全部希望。但是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使他成为了“大逆不道的不肖子。”

第3部分:论证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与贾宝玉、西门庆的悲剧性

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在贾宝玉与西门庆的行为中被肆意的践踏,新兴的与传统的极大的对立,但是封建的旧势力是无比强大的,最终,贾宝玉是失败的,西门庆是失败的,形成1个永恒的悲剧。

第3篇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名著,也都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著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同学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呢?

根据各地中考名著题的不同设计,笔者总结出如下方法: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二、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入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

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风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泼辣的特点。

四、积累名言警句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风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五、写读后感巩固

第4篇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恩格斯曾提出,文学作品应当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小说的艺术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因此,小说所塑造的艺术典型,往往表现一定时代、一定阶级、一定思想倾向的某些本质方面,同时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分析小说的人物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从肖像描写分析入手。人物的肖像描写,往往点明了作者对人物的本质认识,表明了作者的好恶感。“见他头上箍着块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也有二斤半重。”(赵树理:《老杨同志》)这样的人物,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勤劳朴素的基层干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更是人物分析的典型范例。最早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再嫁、失夫、丧子以后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饱受折磨与打击以后的“老年”祥林嫂:“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如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三次肖像描写,生动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旧中国妇女的精神摧残,尤其是对眼睛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这种肖像描写分析对我们把握人物性格、认识小说主题有很大的帮助。

2.从行为描写分析入手。人物性格和人物行为是统一的,行为细节分析常是把握人物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三国演义》中,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说时迟,那时快,动作何等迅速,斩颜良归来,其酒尚温,简直是“神勇”;赵云处于败军之际犹能出入于百万军中,救出幼主阿斗,又何其“英勇”;而张飞在长坂桥上一声断喝,就使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真是“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何等“猛勇”。同为勇敢,在罗贯中笔下又各个不同,能紧紧抓住性格特征来进行行为描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3.从语言神态描写分析入手。语言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泼辣尖利,薛宝钗的典雅平和,林黛玉的犀利含蓄,晴雯的锋芒毕露,贾政的装腔作势,薛蟠的满嘴秽语,都口吻毕肖,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语言描写还与神态描写结合起来展现人物性格。《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描写周瑜设计,作者精心描写周瑜三次“笑”与三次“大笑”,把足智多谋、豪放自信的周郎写得栩栩如生,更把胸无城府又欲充大任的蒋干衬托得愈加无能。

4.从心理描写分析入手。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格。《阿Q正传》中,阿Q在土谷祠中对“革命”的想象的大段心理描写,深刻地展示了阿Q的革命观,而当他“革命”不成,被假洋鬼子赶出门后回到土谷祠的一段心理描写,再次展现他对革命的不理解,揭示他幻想的破灭。通过心理描写分析,把握人物性格,了解小说的主题,这也是小说欣赏时需要注意的。

二、把握作品中的描写环境

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环境应该是作品中人物生活在其中的、形成其性格特点并能体现一定历史时代特征的特定环境。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典型环境是人物生长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社会环境往往是时代社会的缩影,展现了时代特征及社会风貌。《阿Q正传》中的未庄、《祝福》中的鲁镇、《药》中的茶馆,都是一定时代、一定人际关系的代表。自然环境指的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描写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中,写林冲发配沧州,被差遣去照料草料场,小说中一连用了几次环境描写,写了彤云、朔风、大雪,这些环境描写既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线索,又为展现林冲的性格烘托了气氛,对展现人物性格、突出小说主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赏识小说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人物斗争发展的过程,它是由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组成的。情节的展开就是矛盾斗争的发展,人物的性格也就在这种矛盾斗争中得以发展,同时小说的主题也在斗争中逐步明确。仍以小说《阿Q正传》为例,从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传革命、梦中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未庄并未革命、假洋鬼子不准革命、阿Q革命幻想破灭这一系列故事情节的逐步展现中,我们可以充分认识阿Q这个人物的愚昧的革命观,了解阿Q的性格,同时我们也就深刻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批评的不彻底性,人民不了解革命,革命成果被地主阶级所窃取。作者的目的就是写出这种国民的“愚弱”,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第5篇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觉得,曹雪芹非常熟悉他周围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又很善于塑造人物形象,所以他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李妈妈的可厌,赵姨娘的无识,夏金桂的凶泼,晴雯的尖刻,贾政的道学,贾环的下贱,贾赦的尴尬,薛蟠的任性,迎春的懦弱,妙玉的孤高,袭人佞巧----但是作者又并非让读者鄙视这些人,以这些人为戒。他写湘云的天真,贾母的慈爱,宝钗的贞静,黛玉的多情,熙凤的才干,探春的敏慧,李纨的贤淑,贾兰的好学,也并非让读者赞扬这些人,以这些人为模范 。他平心静气,以客观的态度给了每个人物一种性格。因此让我深深被她们吸引,为她们欢乐、为她们悲伤而不能自拔。

1.《红楼梦》作品的整体风格。

红学家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的风格是“怨而不怒”的风格。把《红楼梦》和我国几部着名的长篇小说加以比较,《水浒》是愤慨当时政治腐败,愤激之情,溢于言表。《儒林外史》中“牢骚则或过之”。他认为:“含怒气的文字容易一览而尽,积哀思的可以渐渐引人入胜;所以风格上后者比前者要高一点。”

红学家李辰冬认为《红楼梦》人物描写的根本特点,是作家所持的无褒无贬的严格的客观态度。关于《红楼梦》的风格,李辰冬认为它是属于“诗的金刚杵”而不是“美的风格”,而不是美的风格。“美的风格”,修辞学家有法分析,人们可以模拟;诗的风格,不但无法模拟,修辞学家也无用武之地。换言之,就是一种为技巧的,一种为天才的”。我认为《红楼梦》的风格没有一点润饰,没一点纤巧,并且也不用比拟,也不加辞藻,老老实实,朴朴素素,用最直接的文字,表现事物最主要的性质。

2.《红楼梦》的人物语言特点。

李辰冬对《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充分个性化和《红楼梦》语言风格的特点作了高度评价:“将中国一切语体文的小说与《红楼梦》比较之下,就知道他的文字更较成功,其成功之由,因作者确实地向自然语言下功夫,且因善于移情关系,能体会每个人物应有的言谈与语调,所以贾母有贾母的话,熙凤有熙凤的话,黛玉有黛玉的话,宝钗有宝钗的话,刘姥姥有刘姥姥的话,总之,因性格与年岁的不同,言谈的腔调也同时而异。”

第八回宝玉与宝钗互识锁、玉之后,黛玉也来到梨香院。其中有两个细节完全是由人物的对话组成的,曹雪芹既没有写人物的眼神表情,也没有写人物的心理感受,然而各个人物的思想感情都跃然纸上了。而且随着对话的进行,读者的思想感情也和人物一样在一张一弛地活动着。黛玉本来是去探望宝钗病情的,可是一见宝玉先她而来,就“半含酸”地来了那句顶门针:“我来的不巧了”。这就逼出了宝钗的发问:“这话怎么说?黛玉接着把弓拉得更紧了,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虽然只说了句“我更不解这意”,言下之意却是“你必须把话说清楚”。黛玉“间错开了来”的话显然是在强词夺理,但却将拉满的弓又松弛下来。至于对雪雁说的那一席话,显然是在借槌敲鼓,当事者的宝玉、宝钗都听懂了,但一个不敢反诘,一个无法反诘。读者为她的“情”所动,因而也就原谅了她的“无理”。“有情”与“无理”都体现语言之中,然而形象的美却突破语言的外壳,由流动着的画面来显示的。

“曹雪芹风格之所以伟大就在这里;仅仅几句话,不但表现了他的人物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人物的“‘形’‘声’‘色’”。他的文字从日常语言中来的;然而比日常语言还要流畅,还要自然。

3.《红楼梦》人物性格塑造。

现代作家张天翼说过,小说的实际描写表现出:“这一双男女之所以特别相爱,仿佛有缘分似的,这缘分不在外物,而在他们自身。这是由他们各人的性格,兴趣,见解,生活态度等决定的。”

宝钗:深通世故,“能够博得上上下下各种种人的嘉奖和赞美”的人物。她是个“极实际的人”“能够面面圆通,处处得利”。但是这个“最正派不过的小姐”的思想言行跟贾宝玉却“有点格格不入”。而林黛玉则从来不对贾宝玉讲究那些“仕途红济”之类的话,也不懂行什么世故之类的东西,她看重的是真正的爱情,在观园里只有她是唯一能够了解、同情贾宝玉的人。宝哥哥认为红尘生活是可爱的,不可爱的是那安排红法尘生活的力量。四十四回凤姐泼醋,先下手打了平儿,接着贾琏也上来踢骂,夫妻都拿平儿煞性子。对这一薄命女儿横遭荼毒和蹂躏的命运,宝玉无比同情,亲自为平儿熨了衣裳,洗了手绢。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引起宝玉深切的同情,“平儿理妆”这件事使宝玉的性格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发展,宝玉性格中的叛逆因素,显示着璀璨的光辉。

4.《红楼梦》同样以细节取胜。

杰出的作品,总是以细节描写取胜的。《红楼梦》在细节描写上,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十分丰厚的艺术遗产,滋补着我国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红楼梦》的情节就装在这些细节里,随着细节的不断流动而移步换形。它不仅体现出一种动态的美,而且在动中显示着情节,和情节交融在一起。

第6篇

一、宝玉性格的两极——“痴”与“悟”

解读贾宝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痴”,即他的“似傻如狂”;“悟”,即最后的“悬崖撒手”。这两种性格是贾宝玉最具代表性的状态,也是他的常态。他的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面对世界万物时的一种“特异功能”——“时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还有一种是他在处理与众女性的关系时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包括他对众女性的关心关爱。归结起来,因为他是“情痴”,他的“感情之深,思虑之深,悲哀之深,直觉与预感之深”。而贾宝玉之“悟”,是一种“情悟”,世间各种感情的悟道——“历尽一番离合悲欢、世态炎凉”。终归来说,宝玉的“痴”与“悟”都源自于“情”,所以,把握贾宝玉的这两个特点对于塑造和理解人物非常重要。

二、黛钗人格的兼美——“灵性”与“理性”

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谈到:“宝钗善柔;黛玉善刚。宝钗用屈;黛玉用直。宝钗徇情;黛玉任性。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从涂瀛的概括中,我们可以找到分析钗黛二人在性格时相互对立,而又互为补充的两个关键点——薛宝钗的“理性”与林黛玉的“灵性”。

薛宝钗的“理性”主要体现在她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上,可以概括为“三心”:识心、私心和冷心。

第八十四回中贾母就说“宝丫头那样的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最能体现宝钗之“识”就体现在她在对待长辈,即贾府当权者们的态度上绝对是顾全大体。

宝钗的私心是和她的冷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宝钗在开导王夫人因金钏之死的问题上就说“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高鹗对宝钗这一性格特点延续了曹雪芹的态度。

刘续中着力描写了宝钗对宝玉的深情,这是刘续在塑造薛宝钗时不同于曹雪芹和高鹗的地方。可以说前两者将薛宝钗定义为是没有爱情的,她的私心可以与私利划等号。但刘心武却把这种私心理解为了宝钗对宝玉的深情,尤其是在宝玉出家后,宝钗“独坐灯前,柔肠百结,思绪缱绻”;“夜夜盼郎归,日日待时飞”。

林黛玉的灵性同样可以用三心来概括:“少女之心”“诗人之心”和“士子之心”,三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这正是源于她“师心”——“我行如是,不枉己而徇人”。

对于一个少女来说,林黛玉深深地爱着宝玉,宝玉也同样深深爱着黛玉,可谓“黛知宝心,宝知黛心”。他们之间的喜爱是非常含蓄、耐人寻味的。

林黛玉的诗人之心常常是和她的士子之心一起表现的。比如高续里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高山流水”暗含着黛玉和宝玉“知音难遇”。“有诸内必行诸外”,黛玉的诗心和士心已经渗透到她的生活中,表现出一种诗意的生活。

而在刘续中,黛玉略显呆板、做作。黛玉的诗心更是变成了一种程式化,很多地方都显得牵强。黛玉只是作为一个干巴巴的符号存在,无论是她的语言还是行为都显不出她应有的灵性,过分地注重她的符号作用,反而将这个人物诗意灵动的一面抹去了,就是将林黛玉性格中最核心的一面忽略了,只剩下一个死的形象而已。

薛宝钗和林黛玉身上寄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薛宝钗的世俗之美、传统之美;林黛玉的灵性之美、动态之美。她们性格中的各个方面都是由这两种美所延伸出来的。高续基本上延续了这两种美的表现,但在具体细节上还是不能避免意识形态的约束,比如林黛玉也谈起了经世致用。而刘续在把握这两个人物性格时出现了偏差,有时宝姐姐像林妹妹似的,林妹妹像史湘云似的,这是典型人物塑造上的大忌。从整体来说,高续的钗黛像钗黛,刘续的钗黛离真正的钗黛还有一定距离。

三、王熙凤的放诞——“才”与“欲”

王昆仑说:“《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王昆仑有意的将两者作比较,他们在性格气质上有某些共通的地方,其中很重要的两点就是“才”与“欲”。王熙凤很好地展现了统治阶级权术家的特质——“权术机变”,同时也暴露出野心家的残忍贪婪——“杀伐决断”。

王熙凤的“才”用刘再复的话来说,就是“帮忙,帮闲,帮凶,三者往往难以兼得。在《红楼梦》里,兼而得之的唯有王熙凤一个人。”而她的“欲”着重体现在贪欲和权力欲两方面。

高续中对王熙凤性格的描写有她的变化性,这种变化是随着贾府势力一步步衰微下来而造成的,也是她本人“机关算尽”所导致的。但她仍然发挥着自己的余威,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都不放过。

在刘续中王熙凤的性格却是淡了很多。原著中凤姐绝对是一个“重”角色,这个重,不单是指她在整个故事发展中的重要性,更是指这个人物性格的典型性。而刘续的王熙凤很难与原著人物衔接起来,也没有遵循一个人物变化应有的规律。比如,在刘续中,荣府银库总管吴新登卷逃匿藏了,疑似与凤姐放贷一事有关,于是贾琏呵斥凤姐,凤姐反“不敢作声”。

对于典型人物特征的“明确性”黑格尔有这样一段话:“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性格上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在这些多方面之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性格才明确。”而刘续在一开始王熙凤像变了一个人,她的才干和野心都在低声下气、逆来顺受、毫无建树中突然隐去,这种近乎突变的性格让读者很难接受,也不符合这个人物应有的性格变化规律,难以和前八十回衔接起来。

第7篇

【关键词】甄痔澹还欧绻旁希凰字与叠词;句式修辞艺术;修辞格的运用

2012上半年一部由郑晓龙导演,孙俪、陈建斌、蔡少芬等主演的《后宫・甄执》,以其精美华丽的场景、人物造型、精心设计的情节、台词赢得无数后宫迷,造就一场后宫剧的饕餮盛宴。此剧的作者流潋紫,精诗词、历史,好武侠、言情。流潋紫笔下的女主人公甄郑举世无双,蕙质兰心,钟灵毓秀,坚信真爱,造就出了一个如此深入人心的甄帧6电视剧热播的原因就是台词精彩古色古香、对白韵味十足值得推敲品味以及成功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诗词、歌赋。剧中的“甄痔濉贝示浠丽、修辞唯美、令人倾心,伴随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词句的锤炼也让观众的心伴随剧情波澜起伏。本文以《后宫・甄执》中各人物的台词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当中语言修辞的运用。

一、古风古韵

(一) 台词的古香古色。随着电视剧《后宫甄执》的热播,剧中的台词也因其“古色古香”、贴近红楼体,包含古诗风韵而被广大观众以及网友效仿。“甄痔濉本渥游姆绻诺洌多用文言词语或书面语,如“方才”“恩泽”“极好”“罢了”等比如台词有《红楼梦》风范,文绉绉”。 语言风格接近《红楼梦》,复古之风明显,流潋紫说,“电视剧的语言风格是以《红楼梦》为学习样本,对话中有《红楼梦》里常用的‘这会子……’、‘我原是……’、‘巴巴等了来……’《后宫甄执》的言语考究,略带复古之风,便于现代人理解,语风近似《红楼梦》。台词千锤百炼、引用恰到好处。

(二)大量借用古代典籍。大量借用古代典籍、诗、词、歌赋、酒令、灯谜,复古意味,古色古香,包含古诗风韵小说里的很多诗词被保留下来。无论是甄殖跞牍廷时的心愿“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还是与雍正离别赠语“珠弦断,明镜缺,朝露,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当中的古诗风韵都能让人细细品味。编剧流潋紫在作品中大量借用古代典籍、唐宋诗词从人物之间对话人物性格、风景描写、风景处处运用修辞,让本剧饱含复古风韵令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古典的气息;人们对作品的欣赏、剧中人物的对话细细品味,勾起人们对甄执体的反复研读增添生活中的乐趣。

二、《甄执》中语言的修辞运用

(一)音韵运用。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人们才遣词造句,不仅要考虑到它的意义、内容,而且要考虑到它的声音、形式,讲究语音修辞,使语言的形式能给人以美感。“偏爱、懂节制、方得长久。”从声音上来说。这是一个随韵。押韵是指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最后一字运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以便使得音调和谐优美。

(二)词汇运用。双字和叠词。描述事物时多用双音节词语“私心”“想着”,并经常使用叠词如“真真”等。同时还描述事物用双字:方才、想来、极好、左右、罢了。

(三)修辞美

1.比喻

例如:“杏花虽美,可结出的果子极酸,杏仁更是苦涩,若做人做事皆是开头美好,而结局潦倒,又有何意义。倒不如像松柏,终年青翠,无花无果也就罢了。”这里甄纸杏花与松柏做了一次对比。杏花美但是果实苦而涩;松柏无果但是终年长青。对比运用过好几次、这里恰当的用它来述事讲道理。能引导读者分辨事物的好坏。用杏花、杏仁比喻甄植辉敢庀裥踊ㄒ谎开始美丽但是结果却十分的凄惨的美好愿望。用松柏比喻表现出甄衷敢庑腋V绽稀⒛可不要美好绚丽的恩宠生活、平淡一生愿意幸福终老。这里的比喻运用对着写景抒情更耐人寻味。 在剧本中这样的比喻非常的多,将华妃比作猛虎,曹琴默比作猛虎上的利爪,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华妃的凶狠毒辣。

2.双关

例如:华妃说“今年的枫叶好像不够红啊!”这里的红表面是指导枫叶,其实质刑罚的一丈红这里指物借意,有弦外之音的意思。这里运用的语义双关!通过枫叶不够红暗指一仗红这种刑罚缺少红色这里正好试用。又如:给安陵容封号的时候,甄炙担“鹂,能歌善舞,性情又像黄鹂一样和顺,而且黄鹂又是两情缱绻的鸟儿。”在后宫甄执的原著中,鹂字的意思是鸟类,而甄职颜飧鲎值脑⒁庠诨实勖媲八档暮芎茫引皇帝采纳。可是以鸟做封号,无疑是讽刺安凌容和鸟儿一样,视她为鸟类牲畜。黄鹂鸟鸣声清越,而安陵容的嗓子却祺嫔毁掉了。也是最重要的,让人锁在笼中的赏玩之物,本身就是对安陵容最大的讽刺。

3.顶真

例如:“你不要怨恨我,说我狠毒,其实我只是有一点不甘心而已。不甘心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做了人家的垫脚石,不甘心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活了一回。我不得不争宠,不得不怨恨皇后、怨恨皇上,怨恨一切把我当棋子、把我当玩意儿的人。我何尝不知皇后不是真心地帮我,我又何尝不知皇上何曾爱过我。可在这后宫之中,哪儿有什么真心可言。可在这后宫之中,哪儿有什么真心可言。”安陵容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第一句极为的词与第二句开头的词相顶针,“不甘心”前后相连的出现,起到了强调作用,酣畅淋漓的表达了安陵容既无尊贵名分却又无法支配自己命运的内心不甘。顶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反复,用来叙事说理,使话语结构严谨,语气连绵,顶针还能是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

《后宫・甄执》中最深入人心的角色无疑是甄帧6要塑造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任务,具体的语言修辞运用就离不开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其本人对甄终庖唤巧的揣摩。人物的性格往往不止一面,丰富的人物性格可以通过人物语言修辞运用塑造的更为丰满。一部电视剧语言修辞运用的美;就可以看出中国汉语的博大。从字里行间透漏出许多的东西,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言语表达。使得人们在繁华喧闹的都市中突然欣赏到的那一抹书香的气息。”让我们这些少读诗书的工作狂也能从言语修辞中体验到剧中的喜、怒、哀、乐,体会到《后宫.甄执》剧本台词的古色古香、古风古韵和无与伦比的语言美魅力。

【参考文献】

[1]秦晓帆;网络时代的诗性历史建构――流潋紫与《后宫・甄执》[J]. 名作欣赏. 2012(06);

[2]孙佳山;多重视野下的《甄执》[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2(04);

[3]邓林;女人的世界――谈《甄执》之情爱家国[J]. 语文知识. 2012(03);

[4]香辰;《后宫・甄执》中的女性话语分析[J]. 文学教育(下). 2012(09);

第8篇

【关键词】礼貌原则;交际;王熙凤;红楼梦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生动、形象、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对白,给读者展现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而王熙凤在此小说中独具魅力,她的性格在她的话语中充分的显现了出来。因此,本文试从语用学角度,运用礼貌策略,分析作品中王熙凤的几段对白,以说明礼貌原则比合作原则在交际中更重要。

一、礼貌原则的产生及与合作原则的关系

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在《逻辑与会话》(1975)中把谈话双方应遵循的规则称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进一步划分出四项准则:数量、质量、关联、方式准则。但是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只解释了人们的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和如何理解的,却没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往往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而要“拐弯抹角”地表达之。后来,Brown & Levinson,等学者提出了与Grice合作原则相互补的礼貌原则。他们认为,人们在交际中不仅要遵守合作原则,同时也应遵守礼貌原则,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其中,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1983),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项准则。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多使别人得益。慷慨准则: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多让自己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虽然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存在一种进退相让的关系,然而礼貌原则对人们的交际行为更具解释力。

二、用礼貌原则分析王熙凤的话语

王熙凤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十分出彩的一位。她能言善辩,左右逢源。下面我们拟从礼貌原则视角探讨该人物在不同交际场合的说话技巧。

礼貌在对话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比如:在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心”中,贾瑞故意趁凤姐不注意,对王熙凤无礼调戏,但凤姐并没有制止,而是运用了礼貌原则,原文中这样写道:“凤姐是个聪明人,见他这个光景,如何不猜八九分呢,因向贾瑞假意含笑道:‘怪不得你哥哥常提你,说你好......’”面对贾府地位较低的人贾瑞的调戏,王熙凤并没有及时制止他,教育他,而是运用了礼貌原则,遵守了赞誉、一致、同情原则,说话得体,所说的话与贾瑞的意图一致,几乎遵守了所有礼貌原则的标准,成功地完成此次对话。令贾瑞乐得抓耳挠腮,左顾右盼。从“凤姐儿故意把脚步放迟了些儿,见他远去了,心里暗忖道:‘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他如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这句话可以看出,王熙凤对贾瑞是嗤之以鼻的,但明明看清了他的妄图却报之以笑声软语,使对方越旺;待贾瑞一走,便杀心自起,实在可怕。并成功掩饰了自己的本质,令贾瑞慢慢陷入她的圈套之中。由此看出王熙凤是个工于心计,老奸巨滑,口蜜腹剑的人。

又如:又如在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中,大老爷贾赦看上了贾母的丫鬟鸳鸯,欲纳她为妾。其妻邢夫人与王熙凤商量,让她想办法。凤姐先表达了反对意见,“依我说,竟别碰这个钉子去......” 并委婉批评了邢夫人纵容丈夫的做法:“老爷如今上了年纪,行事不妥,太太该劝才是……”。这些话符合合作原则的各个准则。但却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对邢夫人来说是不礼貌的,结果邢夫人十分恼火,反把凤姐说了一通,交际几乎无法进行。但王熙凤察言观色,见她不高兴,马上改变说话策略,迎合邢夫人的话,“太太这话说得极是”,采用了赞同准则。并极力自贬了一番,“我竟是个呆子......”这是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准则。结果邢夫人转怒为喜,对她讲了自己的计划。凤姐继续奉行赞同原则和赞扬原则,“到底是太太有智谋, 这是千妥万妥的。”, 终于使这段对话顺利完成。从凤姐前后态度的转变和转变后的效果可以看出礼貌原则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合作原则在会话中起着调节说话人说话内容的作用,而礼貌原则则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它维护了交谈双方的“社会均势”。因此,只有在礼貌这个大前提下人们才能进行交际, 离开了礼貌这个大前提就谈不上正常、有效、成功的交际。为了维护礼貌原则,人们往往可以牺牲合作原则。

三、结语

从以上对《红楼梦》中王熙风的讲话技巧中我们不难看出礼貌原则在交际中比合作原则更具有约束力。正如刘润清所指出,交际双方的合作不是时时、事事都有保证的, 而是要靠礼貌行为去寻求或维持。因此,我们在交际中要时刻兼顾到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两者出现矛盾时,要先考虑到礼貌;再选择遵循合作原则,违背礼貌原则时,也要先表示歉意,否则极有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甚至成为今后交往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H.P.Grice.Logic and Conversa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2] 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1983:31.

[3] 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外语学刊,1992(2).

[4]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2.

[5] 范文嫣.浅议王熙凤语言中的礼貌原则[J].社会科学家,2005(5):32-34.

[6] 何自然.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7] 何自然.“Grice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第9篇

关键词:《红楼梦》 人物描写 对比方法

《红楼梦》之所以到现在都为人们所称道,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方法,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就是对比。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使“一人有一人身份”,“一人有一人口气”[1](P1),每个人物都是丰满的、唯一的,绝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物形象。对于《红楼梦》中的对比手法,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李鸿渊《人物对比研究》详细地分析了《红楼梦》中描写人物所用的对比手法,具体分为:异类异性、集中对比,同类同性、显微对比,同类异性、横向对比,异类同性、纵向对比,同一人物、前后对比,重要人物、扇形对比,一露一藏、明暗对比,一正一副、交叉对比等八种[2],这种方法很全面,但是并不具有典型性,而且这八种对比手法互相有交叉,又略显繁杂。徐乃为《略论的比较艺术》中提出将《红楼梦》中所用的对比手法分为广泛对比、主从换比和群体串比三种[3],廖信裴《用对立的方式把人物区别得更鲜明些——对比描写浅论》中提出了性格对比、心理对比、环境对比、场面对比和语言对比五种[4],这种分法十分清楚简单,但不够全面、具体。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红楼梦》中所用的人物描写的典型的对比手法分为四种,即众多人物的集中对比、相似人物的细微对比、迥异人物的正反对比和同一人物的明暗对比。

一、众多人物的集中对比

《红楼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众多人物放在一起进行集中对比,尤其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或大场面集中地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让一系列人物围绕同一事件或同一场面,显示各自不同的反应,从而把个性展示得十分鲜明。例如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面对这一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大观园中的不同人物做出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抄检大观园的第一站,就是宝玉所住的怡红院,抄检的对象当然是宝玉房里的丫鬟。面对这一突发状况,首先做出反应的是袭人,这个对主子忠心的好奴才,面对主子的搜查,“只得自己先出来打开了箱子并匣子,任其搜检一番”。[5](P630)这个宝玉房里的大丫鬟,不仅照顾主人尽心尽力,还无条件地配合主子的任何工作。即使这样一种对她们有侮辱性质的举动,袭人也是无条件地配合。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晴雯,当那些婆子问起这是谁的箱子时,“袭人方欲替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来”。[6](P630)这一系列的动词,一“闯”一“掀”一“倒”,和袭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塑造出了一个刚烈的勇晴雯的形象。

除了晴雯之外,还有一个敢于说不的人,就是探春。探春早先得到了消息,严阵以待。首先就给了凤姐和管家婆子一个下马威:“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可不能。”[7](P631)其实这次搜检大观园,主要的搜查对象就是这些大观园里的丫鬟们,搜查怡红院和潇湘馆时,都是直接奔了丫鬟的房里去的。探春早就得到了消息,知道原因,却偏偏不让搜查丫鬟的东西,这对那些搜查的婆子们来说,无疑是个下马威。刚开始,探春便拿出了自己的胆识和魄力,让这些管家婆子们有些不知所措了。

面对王善保家的搜自己身的举动,探春更是表现得大胆和坚决。王善保家的仗着自己是邢夫人的陪房,连王夫人对自己都另眼相待,更何况这个庶出的小姐呢?于是故意拉起探春的衣襟,表示姑娘身上都翻过了,没有什么。凤姐还没来得及说什么,王善保家的便挨了探春一巴掌,又喝命侍书去羞辱这个狗仗人势的奴才,显示出一个女子少有的“杀伐果断的气势”,不愧是个敏探春。

惜春是最小的小姐,胆子也小。看到这样的情形,“吓的不知当有什么事故”,胆小怕事,和探春“命丫鬟秉烛开门而待”[8](P631)的架势相差千里。当在入画房里查出些银锞子和男人鞋袜等东西时,入画哭着将实情告诉凤姐等人,其实入画并无大错,只不过不该私自传运,连凤姐这样的狠角色,都说“也倒可恕”。入画是和惜春从小一起长大的,应该感情深厚,连凤姐都可以饶恕,惜春却一点都不为其求情。“嫂子要打他,好歹带出他去打罢,我听不惯的。”“嫂子别饶他,这里人多,要不管了他,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么样呢。嫂子要依他,我也不依。”[9](P633)面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妹受到处罚,不仅不求情,还主动要求处罚入画,如此的面冷心冷,真是让人寒到心里了。

跟惜春一样,迎春的胆子也很小。但不同的是,惜春的胆小是怕事情牵扯到自己,而迎春是很单纯的懦弱。抄检大观园到了迎春处时,迎春已经睡了,我们并没有看到迎春的表现。但在第七十七回中,当司棋即将被赶出大观园时,迎春“含泪似有不舍之意”,最终却是做不了主。和惜春不同,惜春面冷心冷,对入画没有丝毫的情谊。而迎春是懦弱,她对司棋有很深的感情,她想留下司棋,可是她不敢。

在整个抄检大观园的过程中,真正有大问题的就是司棋,也就是私藏情物,也是让大观园的统治者最害怕的。司棋是大观园中的一个奇女子,当这些东西被发现的时候,任谁都知道这是大罪,可司棋却无半点害怕愧疚之意,这让凤姐也暗暗称奇。司棋是大观园里的奇女子,她是大观园里自由追求爱情的第一人,勇敢,热烈,让人敬佩。

作者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不仅通过惊心动魄的大事来折射他们的性格,而且还对人物性格进行各种对照:丫头行列中,晴雯之烈、侍书之泼、入画之怯、司棋之刚,形成了一系列的对比。两组人物之间又相互映衬:宝玉素日对女孩宽容,故晴雯烈;探春素日威严,故侍书泼;惜春平时孤冷,故入画怯;迎春素日怯懦,故司棋刚。

除了抄检大观园之外,宝玉挨打也是一件大事。通过宝玉挨打这一事件,黛玉的真情,宝钗的周全,凤姐的会来事儿都显露无遗。大的场面和事件,“无论是要、是琐,是大、是小,都迫使每个人做出自己的反应”。[10](P3)通过每个人不同的反应,读者可以清晰地对比着揣测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认识其性格,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

二、相似人物的细微对比

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中不乏相似的人物。但相似并非是相同,虽然她们有很多共同点,但却不是完全的相同,都是各有各的特点,不会使人感到混淆。“妙玉的孤高和黛玉的孤高不同,史湘云的豪爽和尤三姐的豪爽有别。平儿的温顺中透露出善良,袭人的温顺中表现出世故。凤姐的泼辣中暗藏着狡诈,探春的泼辣中体现着严正。”[11](P290)

袭人和平儿,一个是宝玉的大丫鬟,一个是凤姐的左膀右臂,宝玉和凤姐都是大观园里的风云人物,这两个丫鬟自然也与其他的丫鬟不同。平儿以她的聪慧和善良赢得众人的喜爱,以求得自己的生存。而袭人则是通过自己的愚忠和向主子买好来赢得主子欢心,从而达到自己荣华富贵的目的。袭人是死心塌地做奴才,从而达到自己向上爬的梦想。“平儿与袭人相比,身上的奴性没有那么强。她只是个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的奴隶生活的奴隶。”[12]

为了突出这些相似人物的细微差别,曹雪芹还善于通过一些细节来表现这些细微的差别。袭人生命里最重要的男人是宝玉,而平儿是贾琏的妾,不管平儿是不是愿意,这已经是事实,是无可更改的。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男人都有一次挨打的经历,而通过这两个男人的挨打,也可以看出平儿和袭人些许不同。面对宝玉的挨打,袭人是又心痛又生气,知道了宝玉挨打的缘由,袭人又开始了她的劝诫,“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分儿。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13](P262)。面对伤得严重的宝玉,袭人还是不忘她的劝诫,而且先想到的是自己,是“可叫人怎么样呢”。袭人对宝玉的情,带了些功利色彩,总让人感觉袭人最爱的是她自己。再看平儿,贾琏挨打后,平儿去找宝钗要棒疮药。“只见平儿忙忙的走来”[14](P390),一个“忙忙”,便把平儿着急心疼的心情表露无疑。当宝钗问起贾琏挨打的缘由时,“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什么贾雨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15](P390)整部《红楼梦》,这是唯一一次平儿说出这样狠的话,还是咬牙骂的。可见对于贾雨村让贾琏挨打这件事,平儿是愤愤不平的,是心疼的,这就和袭人的功利形成对比。所以笔者一直都认为,虽然贾琏不成器,但平儿对贾琏是有情的。而袭人对宝玉的情,多半是功利性的,并非真情。

再看尤三姐和史湘云,两个脂粉队里的英雄,都是颇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这两个人都是具有男子气质的女子,但这两者的男子气质表现出来也并非完全相同,尤三姐的男子气质表现出来是刚烈,而史湘云则是豪放。两人都是聪明人,尤三姐的智慧是刚烈中有技巧,而史湘云则是“阔大中存细致”[16]。

相似并不是相同,将相似人物中细微的不同表现出来才是真正高超的写作艺术。在整部《红楼梦》中,美女如云,即使是美,也有不同的种类。“同属于浓艳一类的,却也各有不同:宝钗艳中见淡雅,淡极始知花更艳;宝琴艳中见娇嫩,雪映梅花别样红;袭人艳中见柔和,婉转流莺桂下鸣。同属于清丽一类的,其丽也丽得有别:黛玉丽而婉,轻风扶竹影;晴雯丽而刚,霁月追彩云;芳官丽而媚,茉莉映丹霞。”[17](P3)

“曹雪芹不仅能够异常分明地写出她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且对于某些看上去比较类似或相近的性格,也能把它们的最细致的色泽、最微小的特征,纤毫毕露地镂刻出来,从而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从不使人感到模糊或混同。”[18](P290)这样细微的差别,使性格相似的人物区分得更加明显,使人对这些相似的人物不会产生混淆。

三、迥异人物的正反对比

有性格相似的人物,就有性格相反的人物。而对于性格相反的人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性格相反的人物进行正反对比。而这种正反对比既可以通过大的事件来表现,也可以通过细节来反映。

袭人和晴雯同是宝玉的丫鬟,在宝玉的心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性格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温柔和顺,言谈举止合乎封建社会的妇道标准和封建礼法,一个心比天高,风流灵巧,性格刚烈,虽身为奴隶却从不自轻自贱。这种性格上的强烈的差异,通过抄检大观园这一大的事件便得以深刻地体现。

面对宝玉对自己摔了扇子的指责,晴雯并没有像袭人那样忍气吞声,而是大胆争辩,纵观整个大观园,会这样和宝玉说话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晴雯,一个是黛玉。黛玉虽然是寄居在贾府,但也是个小姐,是主子,再加上是和宝玉从小一起长起来的,所以黛玉跟宝玉这样说话是可以理解的。可晴雯只是一个丫鬟,她不自轻自贱,面对宝玉的指责,还敢大胆分辨。当袭人说出“我们”来形容自己和宝玉的时候,晴雯更是直言不讳:“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叫我替你们害臊了!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也瞒不过我去。不是我说,正经明公正道的,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19](P241)这样当着别人的面揭别人的短,最容易招人恨,所以晴雯树敌无数,贾府的下人和主子大多不喜欢她,最终还被王夫人赶出了贾府。

相比之下,袭人要比晴雯会做人。袭人会在宝玉挨打后向王夫人献殷勤,会在宝玉跟李嬷嬷争吵的时候出来打圆场,会在宝玉和晴雯吵架不可收拾的时候,还隐忍着去劝解。这是晴雯做不到的,晴雯从不隐忍,总是直来直去,不会隐藏自己的感情。这样的两个人在宝玉身边,王夫人自然更放心地将宝玉交给袭人,更容易在大观园生存下去的当然也是袭人。“袭人是贾府奴婢中少有的、热衷于沿着封建阶梯往上爬的人。”[20](P365)正是因为她热衷于名利地位,所以才不得不隐忍,就是为了保住自己。而她和晴雯最大的不同也在此处体现得格外明显:那就是袭人有着很强的奴性,而晴雯却敢于反抗。

都说“晴有林风,袭乃钗副”,晴雯和袭人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黛玉和宝钗的对比。“两人性格完全不同,一个钟灵毓秀、冷傲清高、光芒毕露,是悲剧时代的叛逆女性;一个知书达礼、随分从时、抱拙守愚,是铜臭花香间的封建淑女。”

宝玉挨打之后,宝钗“托着”一丸药去看望,一个“托”字,便塑造出了一个淑女形象。这个受封建礼教影响甚深的女子在没有一个合适理由的情况下,是不会贸然前去的。而在劝诫宝玉的时候,虽也撒了几滴眼泪,但很快就咽住不往下说了,这个女子总是会克制自己的。宝钗是托着药去的,有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而黛玉是在无人时偷偷去的,而且宝玉刚刚见到黛玉的时候,黛玉已经“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21](P263)。如此对比,便将黛玉对宝玉的深情表露无疑,宝钗的淑女形象则显得更加丰满。

为了将这种正反对比进行得更加明显,作者总是有意将两者放在一起。如抄检大观园时,晴雯和袭人是先后出现的,尤其是晴雯还上演了一出倒箱子反抗的戏码。而宝玉挨打后,宝钗和黛玉也是先后前来看望,两个人的哭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双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上下。”[22](P509)将性格相反的两个人放在一起,使这种性格正反对比的效果显得更加强烈,而这种正反对比也使人物更加生动形象,更具立体性。

四、同一人物的明暗对比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充满着矛盾,总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明处和暗处做出不同的举动。通过分析同一人物在明处和暗处的行为,就会使人物的特性更加真切,本质更加突出,性格更加鲜明,会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个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的明暗对比,可以将笔渗入到人物的内心,更容易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素有“洁癖”的妙玉,只因一个漂亮的成窑五彩小盖钟被刘姥姥用过一次,便决意丢掉不用,然而私下里却将自己用过的绿玉斗给宝玉斟茶。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便流露出这位孤僻高傲少女内心的柔情蜜意。这位外表冷漠矜持、看似静心向佛的“槛外人”,却对宝玉这个“须眉浊物”的芳辰格外垂青,还专门送来一张粉笺为他祝寿。通过这样的明暗对比,读者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这个凡心微动的年轻女尼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贾琏的小厮兴儿在向尤二姐描绘凤姐为人的时候,曾经说她“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这是一句很中肯的评价,可以说是很符合凤姐的性格的。贾琏偷娶尤二姐这件事被凤姐知道后,凤姐表面故作贤良将尤二姐接到贾府,不仅安排厢房给她住,还给她安排丫鬟,连贾琏都以为凤姐转性了。可在背地里指使张华去告状,把这件事情闹大。尤二姐到了贾府之后,凤姐又指使丫鬟欺负尤二姐。不仅指使丫鬟中伤尤二姐,更给她吃些剩菜剩饭,甚至故意找庸医堕去她的胎儿,让她失去了活下去的最后一根支柱,迫使她吞金自杀。

而王夫人的明暗对比更是明显。王夫人初登场的时候,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吃斋念佛的慈善人,是一个孝顺的好媳妇儿。可是这位吃斋念佛的“慈善人”后来彻底撕毁了伪善的面具,成了破坏大观园的罪魁祸首,也成了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趁王夫人午睡,宝玉来找金钏儿,和她开玩笑,这番玩话被王夫人听到后,王夫人大发雷霆。不仅打了金钏儿一个耳光,还指着鼻子大骂金钏儿。“下作小妇儿!好好的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23](P236)打骂过后,还让金钏儿的娘将她领了出去,性格刚烈的金钏儿在苦求无果之后,最终选择了跳井自杀。金钏儿虽是自杀而死,但王夫人不可避免地要为金钏儿的死负主要责任。这时的王夫人,早已没了那份吃斋念佛的慈善心。

当金钏儿的死为众人所知的时候,王夫人又恢复了那副慈善的模样。当宝钗问起金钏儿投井的原因时,王夫人的回答又恢复了她的慈善面目。“原是前日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两下子,撵了下去。我只说气他几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24](P254)在王夫人的回答中,王夫人为了保护自己和宝玉的面子,隐藏了金钏儿被撵的真正原因。同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心慈,王夫人还流了几滴眼泪,这样的做法让王夫人又变成了那个吃斋念佛的慈善人。

在《红楼梦》中,大观园是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而破坏这一切的人是王夫人。王夫人首先策划了抄检大观园这样一出闹剧。随后,王夫人又将病得快爬不起来的晴雯、和宝玉同年生日的四儿、身为戏子的芳官、还有其他一些王夫人看不顺眼的丫鬟赶出了大观园。而赶出去的理由也十分可笑。说晴雯妖媚,四儿更是因为一句玩笑话而被撵了出去,芳官则是因为她原来是戏子的身份。这次清理大观园的举动直接导致了晴雯的死亡,芳官被逼出家,大观园众芳凋落,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那个所谓的“慈善人”。

有很多人不能只从表面去了解,表面上和善的人,未必是真的和善。通过分析同一人物的明处和暗处的不同举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个人物形象,有利于揭开人物的假面目,深入人物的内心去发掘其真正的性格。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像《红楼梦》这样有意识地运用对比手法并在典型塑造上取得了如此成功的,可以说是首屈一指”。[25](P55)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本文中列举的四种对比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对比,不管是性格相似的人物,还是性格迥异的人物,都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注释:

[1][2][10][17]李鸿渊:《人物对比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徐乃为:《略论的比较艺术》,红楼梦学刊,1987年,第4期。

[4]廖信裴:《用对立的方式把人物区别得更鲜明些——对比描写浅论》,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5][6][7][8][9][13][14][15][19][21][23][24]曹雪芹:《红楼梦》,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

[11]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孔令彬,庄婉文:《奴性世界里的卫道士与陪葬人——论袭人与平儿》,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6]阳宇明:《寄居在贾府的两朵玫瑰花——尤三姐与史湘云形象比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8]蒋和森:《红楼梦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0]朱眉叔:《的背景与人物》,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2]俞平伯等:《红楼梦评论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10篇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上层贵族为中心,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关于《红楼梦》有较多的译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最具影响力。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本文从诗词翻译、称谓语翻译、文化内涵在翻译上的体现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和鉴赏。

关键词:译本;翻译;对比赏析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其多次被翻译成外文,受到外国读者的欢迎。目前有很多外文译本,影响比较大的两中译本是由杨宪益和戴乃迭(Gladays Yang)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被称为“天作之合”和“中西合璧”。杨宪益的母语是汉语,戴乃迭的母语是英语,所以语言上的互补是他们的优势。中国翻译界众多学者认为,杨氏夫妇的译本忠实、全免地再现了《红楼梦》的原貌。The Story of the Stone的译者大卫.霍克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霍克斯的译文主要倾向于一种“交际翻译”,“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尽可能感受到和原文读者所感受到得一样效果”。本文从称谓语翻译以及文化内涵在翻译上的体现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第三回进行评鉴和赏析。

1.称谓语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具体反映。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属关系和情感好恶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语言中的称谓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正确使用称谓语将有助于谈话的顺利进行。所以在称谓语的翻译过程中。语用对等应放在重要的位置,而译者要确定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就不能不考虑语境的因素。下面,本文将对《红楼梦》两个版本的称谓语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1)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去拜见二舅舅……,望舅母原谅。”

杨译:“Thank you very much,aunt,you are too kind,”said Daiyu“Really I shouldnt decline.But it might look rude if I delayed in calling on my Second Uncle.Please excuse me and let me stay another time.”

霍译:Daiyu smilingly replied that though it was very kind of her aunt to offer and though she ought really not to refuse,nevertheless she still had to pay her respect to her Uncle Zheng,and feared that it would be disrespectful if she were to arrive late.

杨先生在这里采用异化将“舅舅”“舅母”分别译成“uncle”和“aunt”,原文中包含的姻亲信息在翻译过程中流失。但硬译成“uncleon mothers side”和“wife of uncle on mothers side”则不是呼语。事实上,这段话的信息重点是“黛玉”婉言拒绝邢夫人留其吃饭的邀请,在这里,谈话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并不是重点。邢夫人究竟是哪一边的亲戚也并不显得特别重要,重要的是黛玉是晚辈。在回绝长辈的邀请时,要表示格外地歉意,简单地译为“aunt”可以体现两者的大致关系。而且,只要读者是从头读起。知道黛玉来到贾府是到了外婆家,就会很清楚邢夫人和黛玉的关系。Hawkes这里可能因为谈话内容较为普通。没有特殊文体功能。便将原文的直接引语转化为间接引语,简单介绍这一事实,从而使译文更流畅。

(2)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第三回)

杨译:I was so carried away by joy and sorrow at sight of my little cousin.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I deserve to be caned.

霍译:I was just seeing my little cousin here put everything else out of my mind. It made me wants to laugh and cry all at the same time. I’m afraid I quite forget about you.

前者将汉语中的表嫂通过推理换算成英语的“cousin”,非常符合译人语的称谓习惯。后者将“妹妹”译为“my little cousin”则更显示了译者的匠心,说明译者对原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称呼语的感彩把握十分准确。“妹妹”显然不能译为“younger sister”,否则,读者会误解二人的关系。译者用“cousin”一词,加上“my little”,准确地译出了“表嫂”对“表妹”的亲切呵护之情.霍译把原文的称谓语老祖宗直译为“you”,而杨译则译为“Old Ancestress”传神地再现了王熙凤在贾母面前所表现出的费尽心机的讨好和逢迎。

2.文化内涵在翻译上的体现

丛书名的翻译来看,杨宪益和其夫人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另一种是戴维•霍克斯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杨宪益先生的目的是想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是以想多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读者为对象的,采用了异化的方法,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霍克斯的翻译目的是为了取悦一般的英美读者,因此,他遵循了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了归化的方法,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对于“红”字的处理,霍克斯或回避西方人概念中的同殉难和流血相关联的红色,或将“红”归化成西方人喜欢的“绿”。为了回避“红”色,霍克斯采用了《红楼梦》的另一书名《石头记》,把书中出现的而又不能回避的“红楼梦”译成了“the dream of golden days”(金色时代的梦)。把“怡红院”译成“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怡绿院),“怡红公子”译为“Green Boy”(怡绿公子)。这些体现了中西文化对颜色看法上的差异。

总而言之,由于杨宪益和霍克斯生长的社会环境不同,二人的文化主源也不同,故杨译和霍译《红楼梦》两种译本有很多不同之处。概括说来,杨译重视“信”,即忠实于原文,偏重于直译,但他的直译是流畅前提下的直译。霍译重视交际翻译,很多时候采用了意译。霍克斯认为自己的翻译不是学院派的,不是“严肃”的学者所做的研究。无论如何两种译本都传达出了原作的基本思想,而且都称得上是经典之中的经典。(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参考文献:

[1] 党争胜.翻译名篇欣赏[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国华.《红搂梦》和《石头记》:版本和英译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

第11篇

最早的评剧伴奏音乐,原始形态简单粗陋,评剧“落子”是“节子板”,在“蹦蹦”期间,是演员的说、唱、舞的唯一乐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系带评剧艺人经过苦心钻研,终于使得评剧的伴奏音乐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很多乐队配置了文武场、伴奏采取定型的程式,“过门”、“行弦”和其他一些简单的曲牌场景音乐。板胡在评剧音乐伴奏中发挥了重要的地位,突破了评剧词汇的表达。

一、伴奏音乐性格化

刻画人物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增加评剧的伴奏音乐。伴奏音乐性格化,主要体现在声腔伴奏上。

乐器同人的声音大致一样,在传统的戏曲中,乐器依据不同的音色划分戏曲人物声音上的不同。乐器的音色设置需要详细的观察人物的需要,从而进行合理的安排。相同的节奏有快慢、强弱的区别,他们处理的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白蛇传”中游湖那一场景,白蛇与青蛇经过千年修行才终于来到了人间,狂喜之情溢于言表。白蛇和青蛇两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这两个人物的表现方法也是不同的。小青性格活泼天真,因此在伴奏音乐中,小青的伴奏音量强、节奏快,主要使用横笛、板胡。而白蛇则是含蓄庄重、温柔典雅,因此伴奏音乐是缓慢音量低的,主要使用弹拨乐器。他们两种乐器使用的不同,伴奏音乐的效果不同,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自然也就不同,这就体现了伴奏音乐的性格化特征。伴奏音乐性格化源于对于人物性格的深入了解,能够透彻的分析人物的性格内涵,才能从中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演奏。

二、伴奏音乐感情化

(一)评剧音乐的作用

评剧演奏过程就是表演者展示人物性格、感情,和观众进行交流的过程。评剧语汇的运用就是为了更加突出的表现人物的感情,从而和观众缠身共鸣,达到共通的效果。现代音乐中,音乐本身就可以表达思想感情,例如我们熟悉的二胡演奏中《二泉映月》和琵琶演奏的《十面埋伏》往往能够领会演奏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这些作品需要作者对于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人物有大致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演奏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心灵变化。而评剧则不一样。评剧注重听觉享受,观众闭上眼睛细细聆听就能发现评剧的魅力。评剧的表现手法更加有感染力,表现的更加夸张,注意烘托的使用。比如在《红楼梦》葬花场景汇总黛玉的唱段的处理,伴奏音乐采用了配器、和声的方法,拓展了扬琴、笙、横笛、小提琴的独特优势,能够准确的表达黛玉那种惜花、怜花、葬花的悲伤心情。

(二)评剧音乐的拓展

伴奏音乐的浓厚程度直接关系到演员的表演发挥,伴奏音乐浓厚,演员就能够轻易的进入到伴奏场景中,产生激烈的情感。伴奏音乐气氛低迷,演员就会难以把握人物的性格,不能很好的发挥。因此,伴奏音乐在表演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评剧表演也更加看重音乐伴奏。

三、伴奏音乐意境化

(一)评剧表演意境化的重要性

评剧伴奏对于营造表演意境非常重要。表演意境能够直观的展现人物所处的环境,为人物的感情和举动埋下伏笔。在我国早期的评剧表演中,意境的营造经常被忽略,只是使用简单的打击乐和弦乐进行伴奏,表演单调,很难产生共鸣。在后来的发展中,评剧伴奏越来越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渲染,并且在意境上花费了很多的精力。

(二)评剧音乐表演意境化实例

评剧表演营造意境化主要有以下手段:第一,依据特定的环境。第二,人物的内心。在特定环境中,《樱花曲》有很好的表现,通过电子琴的应用,将完全不同风格的异国情怀渲染环境,使得观众很容易就进入了新的环境中。《红灯记》很好的体现了人物内心营造环境,在第一场结尾的时候,音乐非常急促恐怖,气氛紧张一触即发。在第二场开始的时候,气氛慢慢平稳,观众很容易分辨两幕的区别,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在很多时候,音乐伴奏都是环境的写照,《月牙五更》营造了一种凄凉萧索的氛围,主要是用的伴唱、合唱、间奏、前奏。音乐营造了不同的环境,就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情感,直观的展现给了观众,很容易得到共鸣。

第12篇

香菱身世

香菱,原名甄英莲,乡宦人家,原籍姑苏,甄士隐独女,眉心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因家奴霍启(“祸起”)看护不当而被拐子拐走。十二三岁后卖给金陵公子冯渊,中途却被薛蟠抢回去做小妾。大观园内宝钗给她起名叫香菱。她最著名的事迹便是师从黛玉学诗。薛蟠娶夏金桂后,在第八十回中,香菱被夏金桂易名为“秋菱”,因屡受夏金桂之折磨,终酿成干血之症。(高鹗续写部分为夏金桂下毒害她,结果却阴差阳错毒死了自己。薛蟠出狱后,香菱扶正,因难产而死。)

人物外貌

《红楼梦》中对香菱外貌的正面描写不多,一般都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出她的美貌和才气。比较直接的有两处,开头说小时候的英莲“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第七回周瑞家的在送宫花时见金钏儿和香菱在晒日阳儿,向金钏儿说:“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贾琏称赞她“长的好齐整模样儿”,认为“那薛大傻子真玷辱了她”。通过这些描写,说明香菱生得袅娜纤巧,模样儿齐整好看。

人物性格

香菱高居副钗之榜首,贯穿整部红楼,成为很多红楼专家探求草蛇灰线艺术的媒介,被认为是曹雪芹展现《石头记》的魂魄。综合分析这一人物,具有以下性格特点:

1.温柔安静

香菱不仅模样儿标致,其为人行事也与别的女孩不同,温柔安静。用凤姐的话来说,“他做人行事,又比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不上他”。但这种温柔安静又与宝钗的不同。宝钗的温柔安静是以坚强智慧为底蕴的外在表现,香菱的温柔安静实际是憨厚老实任人宰割,是一种傻乎乎的温柔。也正是这种傻乎乎的温柔,注定了她一生遭受欺凌,酿成了悲剧人生。

2.刻苦勤奋

香菱刻苦勤奋主要表现在她学诗这一章回。小说写她一心要向众姐妹学习写诗,黛玉为她开列了一长串应读书目,要她先读名家诗,待腹中有了一定的诗词底子再写。她“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及至夜半,不思安寝。不久,黛玉以月为题要她写一首试试看。香菱既忙着读又急着写,“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如着魔一般。香菱如此用功平生第一首诗却不成功,但她不灰心,反而是愈加执着地坠入读写中:她“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从早到晚,一门心思在诗的构思中,最终“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终于写出让大家都夸赞的诗歌,连宝钗都赞曰“诚心通了天了”。这一情节,让我们看到了香菱的可爱、勤奋、聪敏、好学的形象。

3.懦弱顺从

香菱(英莲)三岁被拐,十二三岁好不容易卖给了个好人家,似乎要苦尽甘来,但半路上又横生枝节,冯渊被薛蟠打死,她被强抢为妾,这些波折,她都逆来顺受,不抗争,顺从安之,展现出她性格的懦弱。特别是在夏金桂进门之后,对香菱态度傲慢,先是擅作主张改“香菱”为“秋菱”,再接二连三地对她进行羞辱、欺负,香菱一概隐忍顺从,被动地接受,只顾自悲自怨,而无力反抗,展现出的又是一个逆来顺受、愚昧无知的丫鬟形象。

香菱性格的形成,是和她的人生宿命有关,更与封建的传统有关。小说第一回中,她就被癞僧指为

“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

元宵观灯失踪后,被拐子连卖两次,初卖与冯渊,继而卖于薛蟠,终引出人命官司。在小说第十六回,小说借平儿之口补述香菱“竟与薛大傻子作了房里人……,那薛大傻子真玷辱了他。”直到最后被夏金桂欺凌,酿成干血之症,都应了“英莲”、“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的谶语,这显然是作者宿命论的体现。从这一观点看来,这是不可解的,命运是无情的。况且,在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占主导的大观园,虽然香菱早已做了好几年的小妾,但因为不是正室,所以她只能被后来的正室夏金桂陷害、欺凌。一个无依无靠、没有心计的弱女子,在那样的环境中,不逆来顺受,又能有怎样的作为呢?

1.副册判词

画着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2.癞僧诗谶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香菱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小说第七回,单单从这个名字本身看,菱花夏开秋谢,而后来薛蟠的正室夏金桂,“金桂”一词正含秋之意,金桂一出而秋意浓,菱花焉有与金桂争艳之能,最终自然只能落个“香魂返故乡”的结局。同时,菱花无香,而作者以香作为“菱”的修饰语,也与“金桂”呼应,金桂一出,香溢秋日,“香菱”自然也就只能成为“秋菱”,秋日既至,菱花早谢,也就只剩下“菱花空对雪澌澌”的凄美。

3.自评

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具有一股清香的,但这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花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

4.他评

薛宝钗:本来就呆呆傻傻的。

香菱这个艺术形象是作者用来“千里伏线”贯穿全书的一条重要人物线索之一。首先,作者用甄士隐一家的小兴衰来影射荣宁二府的大兴衰。同是望族,同在“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同是祸起萧墙,转眼之间便“烟消火灭”。同是“富贵不知乐业”,终落得“茅椽蓬读,瓦灶绳床”,甄士隐的结局就预示了贾宝玉的结局。甄士隐一家的离散悲辛其实就是贾府悲剧的预演,只有香菱是唯一亲历大小两次兴衰的串接者。其次,英莲、冯渊二人的一段小悲欢影射了宝黛的爱情悲剧。同是“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最终棒打鸳鸳,生死异路。作者用以上两个事件为全书定下了基调,而这两个事件都是围绕香菱发生的,可以说香菱的遭遇是全书的定音符号。

阅读训练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1)选文出自名著《 》,表现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可以看出香菱的性格是________

(2)找出语段中两个细节。

①细节一:

②细节二:

2.(2016・成都)语文书中,无数经典人物令我们难以忘怀。请仿照示例,给香菱(《香菱学诗》)写一段话。(不要求句式完全一致)

示例:泥人张:一门最底层的手艺,让人忘记你的真名;你用一团泥巴,找回了尊严。

3.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评述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其描绘大漠壮观景象,似不合事理而实妙、似俗而实巧,可谓一语中的。

1.(1)《红楼梦》 香菱苦志学诗 香菱目标坚定,潜心钻研。

(2)细节一: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细节二: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