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0: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挂职干部鉴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根据镇党委分工,***同志协助镇长***同志抓农村工作和财政工作。三个月来,该同志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始终保持了思想上和工作上的创优争先,坚持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该同志坚持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参加镇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和“以讲促学”活动,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并注重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先后认真学习了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有关论述,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工作预见性、系统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使自身能够更加适应和担当起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二、真抓实干,创造性开展工作。挂职期间,该同志在尽快熟悉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坚持以改革的精神抓工作、促落实,以创新的思路抓重点、促全盘,分工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林业建设迈出新步伐。突出荒山造林这个重点,通过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加强管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措施,提高了全镇造林绿化水平。全镇新造林3663亩。二是“平安**”建设扎实推进。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要求,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和隐患的排查调处,建立了排查、反馈、调处、回访“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保证了矛盾纠纷和隐患及时发现、超前化解,维护了社会稳定。三是财源建设富有成效。围绕构筑大财源体系,巩固壮大现有税源,培植后续税源,引进外来税源,健全社会综合治税网络,强化税收征管,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上半年,全镇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43万元,同比增长27.4%,占计划的60%。此外,还参加了《征地安置补助费发放办法》、《农民养老补助费发放办法》的起草工作,建立起保障农民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三、严于律已,树立良好形象。挂职期间,该同志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崇尚实干;坚持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深入企业、村庄调研,在“一线”解决问题,以务实的态度和扎实的作风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由于挂职时间较短,到基层深入细致地了解掌握全镇情况不够。
关键词:高校干部;挂职锻炼;培养实践
从高校选派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担任一定管理职务的干部到政府机关、区县及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是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发挥高校科研与人才资源优势、促进政产学研深入结合、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干部挂职锻炼工作不仅推进了学校和地方的联系与合作、更好地发挥了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而且为广大教师干部提供了难得的学习锻炼机遇及施展才华平台。
一、高校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作用及意义
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既有利于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有利于干部的培养锻炼和学校事业的发展,对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有效保证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深入开展、收到实效。
1.开阔高校干部眼界,拓展干部培养模式。
通过有计划地选派高校干部到政府机关、区县及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能够使其扩大视野,增加阅历,提高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宏观决策能力。高校干部在挂职锻炼过程中,能够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接触尖端的科研项目,提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驾驭复杂局面、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从干部培养角度来说,选派高校干部进行校内岗位轮换、校外挂职锻炼,是干部培养锻炼模式的创新和拓展,能够增加干部多岗位管理工作经验,拓宽工作领域,丰富实践经验,提升领导能力。
2.推动高端产业聚集,推进校地科研基地建设。
挂职干部促进地方和学校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教育及人才优势,通过高校和地方合作建设政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应用基地、培训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等方式,积极有效地促进高端人才和高端成果的聚集,以优质平台和创新载体吸引人才、拉动项目,从而实现高端产业的聚集,推进校地双方人才建设、科技创新、政产学研联合发展平台建设。
3.促进校地合作交流,加速科技成果创新及转化。
高校挂职干部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干部可以结合自己在高校的工作特点和特长,发挥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主动与科技、经济综合部门和创新创业载体进行走访对接、洽谈合作、建立渠道,摸清地方的科技发展状况、人才需求情况及产学研情况,进一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合作,加速高校科研成果与联盟的集聚融合,全面促进地方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加快实现企业自主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孵化。
4.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培养科技人才服务地方。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1]地方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硕士班、引进国际国内领先的研发机构等方式,促使高校的科教资源与开发区产业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地方政府培养和打造一支懂科技、懂产业、懂经济、懂管理的人才工作队伍,推动人才本土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5.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挂职干部能够为学校和地方政府、辖区企业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通过联系举办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举办创业大赛、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等活动,促成地方政府与高校进行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合作,率队组织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多个就业岗位赴高校进行专场招聘会,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吸引毕业生到地方就业,切实为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6.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校地合作落地生根。
高校挂职干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动高校与地方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本着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原则,围绕新兴战略产业、科技创新载体成立政产学研合作机构,通过建立校地双方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双方互访制度、资源共享制度等长效合作机制,高度整合科技和产业资源,促进校地产业、科技、人才合作更加紧密、通畅、有效,进一步拓宽政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二、高校干部挂职锻炼现存的主要问题
1.挂职干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高校在选派干部进行挂职锻炼过程中,存在挂职干部岗前培训、绩效考核、监督管理等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一是挂职干部岗前培训机制有待优化,对即将进行挂职锻炼的干部进行岗前培训,着重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导艺术培养、工作角色转换方法等方面进行培训,请曾参加过挂职锻炼的干部进行经验交流,促使即将赴任的挂职干部提高认识、增长才干、提升能力。二是挂职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对挂职工作有效开展、挂职干部工作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亟待设置挂职锻炼干部在挂职期间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挂职干部挂职期间的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并根据考核结果建立明确的奖惩措施。三是对挂职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不够到位,由于高校挂职干部身份存在双重性,高校对其挂职过程缺乏跟踪管理,挂职单位对其短期挂职行为缺乏实质监管,形成了高校和挂职单位对挂职干部监督管理方面的盲点。
2.选派及接收单位配合不够紧密
在高校干部挂职锻炼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间配合和衔接不紧密、权限和责任不明确的现象。从派出单位角度而言,高校在选派干部进行挂职锻炼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各学院、职能部门往往出于教学科研工作实际需要和单位人手紧张实际情况等考虑,对选派干部进行挂职锻炼工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为了应付选派挂职干部这项工作,推荐一些专业不对口、与挂职岗位不匹配的同志应付了事;从接收单位角度而言,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接收高校干部挂职锻炼的时间通常为一到两年,由于挂职干部短期内不能深入了解单位基本情况,因此无法让其分管实质性的工作,只能安排部分辅的工作任务,挂职干部较难得到切实有效的工作锻炼,影响了工作能力提升和工作潜能发挥。
3.挂职干部角色转换不够准确
部分挂职教师没有正确认识科技挂职工作的意义,存在自身科研实力不强、角色定位不够准确等问题[2],将挂职锻炼视作走过场的短期行为,不能迅速转换工作角色、融入工作氛围、打开工作局面。由于挂职锻炼工作和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有显著差异,需要重新学习业务知识,部分挂职干部思想上存在学习惰性,缺乏责任意识,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并适应岗位。部分挂职干部面对新的工作岗位,与领导、同事及群众的联系不紧密,不能准确定位、摆正位置,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4.对挂职干部的关怀保障工作不够到位
校地双方存在对挂职锻炼干部关怀和保障不到位的情况,挂职干部一般都是到异地进行挂职锻炼,在当地人生地不熟,多数存在方言听不懂、生活不适应、工作不习惯等问题,挂职期间也兼顾不了家庭,无法及时解决家庭突况和实际困难,有后顾之忧。此外,现在的挂职工作没有充分考虑挂职干部的期满去向问题和建立健全挂职干部后备管理机制。[3]校地双方要从解决实际困难的角度出发,从日常生活关怀、挂职期满去向两方面入手,切实加强挂职干部的关怀保障工作,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挂职锻炼工作中。
三、创新高校干部挂职锻炼的实践思考
近年来,高校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成效显著,但是距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更加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尚有一定差距,亟待更新理念,积极拓展,扎实推进高校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向纵深发展。
1.高度重视,推进高校干部挂职锻炼常态化管理
从高校层面来说,一是建立健全挂职干部管理及考核机制,提高挂职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高校和地方对挂职干部齐抓共管的方式,提升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实效性。二是通过广泛动员和深入宣传,精心选派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教师及干部参与挂职锻炼工作,为挂职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人员保证。三是大力做好相关保障工作,精心搭建与挂职干部的联系平台,切实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支持,学校领导要深入干部挂职锻炼地区进行交流和慰问,高度关心支持挂职干部的工作,切实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积极做好引导工作,鼓励挂职干部将他们在地方挂职锻炼获得的知识和成果充分运用到学校工作中,在干部选拔任用时,将其挂职锻炼的成果及考核鉴定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2.举措得力,提升高校干部挂职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是高校党委通过挂职干部专题研讨会、挂职干部先锋论坛、实地调研、编写工作简报等形式,总结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经验和成绩,交流挂职心得,深化挂职干部及校地三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明确今后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努力方向,促进干部挂职工作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二是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将关心挂职干部的举措落实到位,高校要与挂职锻炼的干部加强联系,在组织部网站专栏挂职干部工作新闻和动态,建立挂职干部工作QQ群、微信群,搭建挂职干部工作宣传、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及时展现挂职锻炼干部的工作动态和风采。三是大力支持挂职干部发挥高校和地方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发挥高校科技资源优势,推进学校与地方的全面联系与合作,更好地发挥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政产学研深度结合,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3.双向选择,促进高校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规范化发展
高校和地方政府不断探索干部挂职锻炼的新方法,通过运用双向选择的创新方式,既保证了高校教师学科和专业对口,又兼顾了挂职单位的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高校挂职干部和挂职单位的匹配度,显著增强了干部挂职锻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选派挂职干部之前,校地双方通过互访调研等交流方式,了解接收单位对挂职干部的专业需求及拟安排挂职锻炼的岗位要求,高校所推荐挂职干部的基本情况及选派意向,遵照专业对口、择优选派、适才适用的原则进行定向选派,将科研水平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高校干部选送到地方进行挂职锻炼,让高校干部的专长和实际工作需要结合得更加紧密。
4.求真务实,找准高校挂职干部的角色定位
挂职干部准确把握好自己是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实现自我成长的关键。[4]如何找准定位,一是要主动学习,熟悉业务知识,向领导、同事及群众虚心请教,迅速融入新的工作氛围;二是要脚踏实地工作,明晰工作职责,迅速、高效地投入挂职工作,顺利实现角色转换;三是要发挥纽带作用,认真实践,积极推动校地双方沟通联系,促使交流与合作常态化;四是要加强自我完善,提高工作领导力和执行力,善于总结思考,为校地双方的双赢发展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N]. 新华日报, 2010年11月18日,第一版.
[2] 李新荣,罗文.科技挂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重要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9):26.
[3] 翟年祥,姜 婷. 我国干部挂职锻炼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求实,2011(02):21.
为了正确评价我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年来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及德才表现情况,充分发挥考核工作评价、激励作用,调动工作人员投身滨湖新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安徽省公务员考核办法(试行)》(皖组字[2008]2号)和人事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人核培发[1995]15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20****年度考核工作通知如下:
一、考核范围
全区各级党政群机关(含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和事业单位在职在编工作人员。其中市管干部年度考核工作,由市委组织部统一安排;区管干部年度考核工作,由区委组织部统一安排;其他人员年度考核工作,由区人事局统一安排。
二、考核时间
20****年年度考核工作,自本文下发之日起,至2008年4月10日前结束。
三、考核等次
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年度考核设立优秀、称职(合格)、基本称职(基本合格)、不称职(不合格)四个等次。
本次考核工作,全区优秀指标数控制在实际参加考核人数的15%以内,实行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优秀指标数统一下达(见优秀指标分配表)。区直部门、单位和各街镇、工业区,一般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等次由各单位评定,分别上报;全区区管干部的年度考核等次由各考核组按照规定的比例,在征求区委、区政府相关分管领导和区人大、政协相关负责同志的意见基础上,分别提出各组的区管干部评定等次建议,再提交区委常委会议研究确定。
20****年年度考核,区管领导班子成员和其他区管干部由区委考察组进行考核,一般干部采取评分量化进行,即对被考核人通过民主测评确定分值。民主测评基本分设置为总分100分。民主测评平均分值达到90分以上的,可确定为优秀等次(考核优秀人数必须严格控制在下达指标数内);平均分值在70-89分之间的确定为称职(合格)等次;平均分值在60-69分之间的为基本称职(基本合格)等次;平均分值在59分以下的确定为不称职(不合格)。确定为基本称职(基本合格)、不称职(不合格)等次,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要认真核实情况,准确把握,并按规定审核。
四、考核内容和标准
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思想品德20分、履职能力25分、服务态度10分、工作实绩35分、廉洁自律10分)五个方面。考核是在全面考核德、能、勤、廉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并把工作实绩作为评价工作人员的主要依据(具体各类人员考核基本标准见附件)。
五、考核方法
考核工作坚持平时考核和年度(定期)考核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注重量化考核。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合理制定考核方案,注重多层面考核,要把量化测评结果作为确定年度考核等次的重要依据。
各部门、单位在开展考核工作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一)区管领导干部和其他区管干部的考核程序由区委组织部统一安排,区考核组分单位组织实施。
(二)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考核程序:
1、被考核公务员总结本年度德、能、勤、绩、廉表现,重点是履行职位职责和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情况,填写《公务员年度考核登记表》,并在一定范围内述职、测评;
2、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和公务员本人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平时考核情况和个人年度总结,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建议和改进提高的要求;
3、对拟定为优秀等次的公务员在本机关范围内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个工作日;
4、机关负责人或考核委员会根据主管领导意见、民主测评情况和优秀等次名额,确定考核等次;
5、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公务员,并由公务员本人在填写考核等次的《公务员年度考核登记表》上签字。被考核公务员拒不签字的,由机关公务员管理部门作出书面说明,并在《公务员年度考核登记表》上注明。
(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程序:
1、被考核者按照考核内容撰写个人总结或述职报告,并报直接主管领导审阅;
2、在本单位全体干部职工会上述职;
3、进行群众民主评议,本单位的全体人员对其进行逐项评议打分;
4、根据测评情况和优秀等次名额确定考核等次,并对拟确定为优秀的人员进行公示。
5、反馈考核结果,由本人在填写考核等次的《年度考核登记表》上签字。
六、几种特殊情况人员的考核问题
1、新录用人员在试用期内参加年度考核,不确定等次,只写评语,作为任职、定级的依据。
2、新调入人员(含调任或转任的公务员),由其调入(调任或转任)的现工作单位进行考核并确定等次。其调入(调任或转任)前的有关情况,由原单位提供。
3、挂职锻炼的公务员,挂职锻炼时间在半年以上的,由挂职单位进行考核并确定等次;挂职锻炼不足半年的,由派出单位进行考核。挂职锻炼的其他人员,由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根据相关文件规定进行考核,并确定等次。挂职锻炼结束的当年由挂职的单位提供有关情况,原单位进行考核。
4、单位派出学习、培训的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由原单位负责考核并确定考核等次,其学习、培训的有关情况,由所在学习、培训单位提供。在本考核年度内,非单位派出但经单位同意外出学习、不在工作岗位时间超过半年的,不进行年度考核。
5、军队转业干部,由转业后所在单位考核,其转业前的情况,可参阅干部转业时的鉴定,一般当年确定为称职(合格)等次。
6、本年度病、事假累计超过半年或事假连续超过3个月的,擅自离职半个月以上,超假一个月以上的,或留职停薪超过半年的,不进行考核。
7、机构改革中离岗退养人员,本人自愿可不参加年度考核,由单位直接定为“称职”等次。
8、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年度考核的人员,不确定考核等次,经教育后仍然拒绝参加的,直接确定其考核结果为不称职(不合格)等次。
9、涉嫌违法乱纪被立案调查尚未结案的工作人员,参加年度考核,不写评语、不定等次。结案后,不给予处分或者给予警告处分的,按规定补定等次。
10、受处分公务员的年度考核,按《安徽省公务员考核办法(试行)》执行;受处分的其他工作人员按照合纪发[2002]18号《关于转发〈关于纪律处分执行工作的有关规定〉的通知》执行。
单位对受到处分的人员情况(何时、何文号、何处分),要在《被考核人简明情况登记表》备注栏中注清楚。
七、考核结果的使用
年度考核结果作为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公务员年度考核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累计两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定级别对应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二)累计五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任职务对应级别范围内晋升一个级别;
(三)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且符合规定的其他任职资格条件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连续三年以上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晋升职务时优先考虑;
(四)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当年给予嘉奖;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记三等功;
根据组通字[2008]4号《关于实施〈安徽省公务员考核办法(试行)〉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公务员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予以嘉奖,奖金标准为800元;自2005年起,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记三等功一次,奖金标准为1500元。
(五)享受年度考核奖金。
公务员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基本称职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由单位领导成员或机关公务员管理部门负责人对其诫勉谈话,限期改进;
(二)本考核年度不计算为按年度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
(三)一年内不得晋升职务;
(四)不享受年度考核奖金。
公务员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降职决定按照公务员管理权限由任免机关在三个月内作出。降职后,职务、级别工资按有关规定调整;无职可降的,其级别工资降低一个工资档次;
(二)本考核年度不计算为按年度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
(三)不享受年度考核奖金;
(四)连续两年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予以辞退。
公务员主管部门和公务员所在机关应根据考核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八、几点要求
1、考核工作要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实绩、发扬民主的原则,按规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
2、各部门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别报送区委组织部和区人事局审核备案。报区人事局审核材料,公务员应提供年度考核结果审核表、被考核人简明情况登记表、考核量化测评汇总表各一式两份,年度考核登记表、公示材料各一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提供考核结果统计表、考核花名册各一式两份,年度考核登记表、公示材料各一份。
3、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当年考核为称职以上的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实行绩效工资前,仍然享受年终一次性奖金。机关事业单位年终一次性奖金发放数额为当年12月份的基本工资。奖金所需经费仍按原经费供给渠道解决。奖金审批程序,各单位在报送考核备案材料时一并报区人事局审批。
凡事业单位考核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应于审核结束10日内办理考核优秀证书,逾期不予受理。
关键词 校企合作;打造“一体化”教师队伍
为适应中职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建设高水平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我校开展了以“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合作打造‘一体化’教师队伍”活动。
一、校企合作培养“一体化”教师主要做法
(1)专业学部领导干部到企业挂职锻炼。每年安排1/4左右的学部领导和中层干部到与学校主干专业相关的企业挂职锻炼,时间不少于1个月。挂职期间重点研究企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预测,了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构成、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注意收集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与企业领导干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探讨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途径。
(2)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各学校每年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每年顶岗时间1-2个月。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有的学部每周利用一天的时间安排专业课教师到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有的学部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集中到企业实践。教师到企业顶岗重点是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了解本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了解本专业对员工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熟练掌握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和产品开发,努力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参加顶岗实习的教师,每周都要做实习记录,每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交流学习,以便及时掌握企业用人需求、管理模式和生产工艺流程等,研究技能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把到企业顶岗学到的新知识、技能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3)充分利用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等优质资源。学校主动邀请有关企业负责人、技术专家到学校兼任一定职务,共同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参与学校专业开发;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担任学校就业指导顾问,开展就业咨询、就业讲座,向学生提前渗透先进的企业文化;邀请技术骨干担任学校课改指导,参与学校课程开发;邀请能工巧匠担任技能教学指导,指导学校技能教学。
(4)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培训技改攻关,反哺企业,促进校企合作纵深发展。食品生物工艺专业教师每年利用暑假深入企业,参与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为青铜峡市明珠园清真食品公司、青铜峡市红十月葡萄基地、青铜峡市树新林场员工提供了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并联合开办了农村实用人才函授中专班,2013年216名学员已全部毕业。机电类专业教师为青铜峡市金昱元化工集团公司树脂分厂培训电工、电焊工,机械维修工,改进了维修工艺,提高了设备维修运转的效率,提高了企业的产量。为青铜峡市古峡门业提供焊接服务和工艺指导,提高了加工质量和效率。
(5)校企同台竞技,互帮互助,提升合作内涵。企业借助学校资源,开展在职职工培训与阶段性技能鉴定、技术比武工作。青铜峡市明珠园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青铜峡市宾馆、青铜峡市金昱元化工集团公司借助学校举办青工技能比武,学校为企业提供理论培训、实践场所、考务管理等专业服务。
二、校企合作培养“一体化”教师的保障措施
一是政策保障。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主题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对有效开展校企合作的学部教师,在申报职称时给予加分奖励。
二是制度保障。学校出台了《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规定每一位专业教师每年利用双休日、寒暑假至少下企业一个月,并以此作为专业教师评职、评优的优先条件。
三是组织保障。为了加强管理,完善领导,学校专门成立了由分管校长、研训处主任、专业学部主任组成的下企业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制定具体可行的专业教师下企业活动实施方案,联系确定企业单位及岗位工种。下企业前召开下企业专题会议,布置任务,提出相关要求。负责安排专业教师分批下企业,同时领导小组定期到企业单位巡视。
四是总结反馈。学校要求专业教师在下企业期间虚心向师傅请教,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写好总结体会文章。同时,学校也要求企业对实习的教师提出反馈意见。
三、校企合作打造“一体化”教师队伍的主要成效
开展校企合作,打造“一体化”教师队伍活动以后,不但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1)进一步密切了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为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奠定了基础。目前,青铜峡市及银川市几家大型企业对青铜峡市职教中心毕业生尤其欢迎,他们过硬的技能水平,较短的适应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赢得企业起来的主要因素。学校每年还要邀请企业技术、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及学校毕业生返校召开座谈会,对校企合作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改进工作奠定基础。
(2)紧跟企业发展实际,培养高技能人才。让学校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及时跟进企业技术发展培养新人。实现了教育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专业教师走出去,深入厂矿企业,不但磨练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使广大教师学习和掌握了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而且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技能教学水平,为一体化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
(4)企业积极融入中职教育。让企业领导、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走进校园,按照企业需求参与学校专业开发、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训指导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推进中职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减少学校教学的盲目性。
近年来,*县从改进选人方法,加强教育培训,完善机制入手,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严格程序标准选人用人,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了一套规范有序、科学顺畅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机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做法
1、改进选人方法。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通过自愿报名、组织审查、公开考试、组织考察、县委审定的严密程序,建起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良、素质较高的科级后备干部队伍。平时,对后备干部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对在干部考察考核中,民主推荐出来而未使用的干部及时纳入后备干部库,做好培养教育,确保后备干部队伍质量。日常管理中,重点做好党政正职后备干部的选拔和跟踪培养,切实解决在少数人中选干部和矮子里面拔将军等问题。为充分掌握干部的基本情况,增强干部管理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探索实行以“暗点”考察为侧重点的反测评法。同时,积极扩大公选范围,延伸公选层次。为进一步强化机关干部竞争意识,营造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环境,对乡镇、部门中层干部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制度。
2、坚持选育并重。在选人用人时,坚持不唯资历学历、不死扣台阶,对有一定经验,素质好、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委以重任,加压考验、促其成熟,让他们在更大的舞台施展才干,建功立业。近两年,全县提拔使用35周岁以下年轻干部52人,全县科级领导干部平均年龄逐年下降,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整体活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坚持按照“重点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优先培训、紧缺人才加速培训、年轻干部全面培训”的工作思路,每年及早摸底,制定培训工作规划,分解培训任务,并积极鼓励干部学历进修和在职自学。20*年以来,探索推行了干部“菜单式”培训,全县共培训干部5500多人次。坚持干部轮岗交流,把年轻干部重点配备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岗位,有重点的进行锻炼培养。先后从县直部门选拔了30多名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挑选了120名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参与党员先进性教育、企业改制、通村公路建设等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在锻炼中增长才干。
3、强化监督管理。一是探索实行科级领导干部多岗锻炼制度。即新任科级领导干部试用期乡镇到部门,部门到乡镇,经济部门到纪委、部门,党委部门到经济部门进行六个月锻炼,提高其综合能力。二是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和廉政、计生鉴定制度。为预防干部“带病上岗”,对正职和主持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离职时,及时通知县审计局对其经济责任审计。同时,对拟提拔任用的干部,在考察中注意了解廉洁自律情况,并坚持在考察中将深入考察对象名单分别交县纪委和县计生局进行廉政、计生鉴定,未通过廉政、计生鉴定的不提交县委常委会研究。三是强化干部日常考察考核,健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推行了领导干部年度述职述廉制度和《县委县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主要负责人管理考核暂行办法》,结合县直各部门及直属事业机构工作实际,明确了考核的范围、对象、内容、方法和程序以及奖罚措施等,为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工作实绩、创新、学习、工作作风、廉政建设等方面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确保领导干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犯或少犯错误,避免小过酿成大错,促进其健康成长,建立完善了《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制度》和《函询回复制度》,即在年度述职述廉后,对测评率较低的同志均进行诫勉谈话;对群众有举报、有意见的干部,采取函询回复的方式,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整改提高。
4、畅通退出渠道。一是实行新提拔干部试用期制度。除依法、依《章程》选举产生的干部外,其他提拔任用的干部全部实行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间,实行上岗两个月向组织部门上报年度任期目标、半年向组织部门汇报一次思想工作情况,试用期满进行述职考察,考察合格的,按规定程序予以正式任命;考核不合格的,免去试任职务,近几年来,先后有4名科级干部试用期满经考核后延长了试用期,3名科级干部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免去了试任职务。二是推行科级领导干部任期制。为推进干部年轻化进程,全面推行了《*县领导干部任期制》,明确了科级干部在同一单位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超过10年的要予以交流;科级干部任职最高年龄为男55周岁、女50周岁,到达任职最高年龄的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三是实施干部辞职管理制度。通过调查研究,制定了《*县干部辞职管理办法(暂行)》,对干部辞职待遇、辞职后管理作了明确规定,近两年来,先后有8名干部辞去了职务,在管理办法规定的范围内自主创业、外出务工经商、领办企业。四是运用工作考核结果,促使不称职干部下。近两年来,根据平时和年度工作考核结果,共对7名在民主测评考察中称职率不高的干部予以免职或交流轮岗。
启示思考
1、要制定不胜任现职干部的认定标准,为干部能下提供标准。通过组织程序认定“下”的对象,必须在准确理解并把握“不胜任现职干部”内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党政领导干部的类别、职级和岗位具有的共性和各自特点,分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认定标准。在标准内容设置上,要考虑领导干部的共性要求,科学设置可统一的衡量基本标准;要考虑领导干部在职级和类别上的差异性,科学设置相应的职别标准和类别标准。
2、要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机制,保证全面、准确、公正地评价干部。首先,要科学设计考核评价指标。不能使用一个模式考核所有的干部。要根据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结合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不同情况,合理确定干部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考核指标要“分清主次,兼顾全局”,在内容上要着重体现业绩和能力。除了能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外,还要能真实评价领导干部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在考核指标的具体设置上不宜全而细,否则会使考核的工作量过大,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还会分散领导干部的注意力,难以保证重点工作的落实。第二,要简化考核程序。在考核的评价办法上,改变过去单一采用定性评价的办法,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每一评价指标赋予相应的分值,或按一定的定性档次转化为定量分值的办法,最后按照各指标所占的权重比例,对干部考核作出综合的定量评价。第三,要尊重和运用考核结果。要依据考核的定量评价结果,决定领导干部的升降去留,实行岗位淘汰,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真正形成“创业者、绩优者上,守摊者、绩平者下”的局面。
3、要健全推进干部能下的相关辅助机制,切实解决“下”来干部的后顾之忧,保证干部出口畅通。一是推行聘任制,对聘任制的干部参照公务员身份,聘期内或聘期满一经考核不合格者,坚决给予解聘,组织不再进行安排;二是探索实行经济补贴的有效办法。对“下”来的干部,包括离退休干部,根据其职务高低、任职年限,给予一次性的经济补贴,但不再享受现有的职级待遇,从此去职为民;三是针对行政干部“万金油”、“全能什么也不能”的状况,一方面从加大在职时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入手,促进其知识更新,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可向党政干部全面开放我国目前所有的专业技术职务,使干部通过考核、考试,获得具备担任某些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以改变干部一旦从领导岗位上“下”来,其事业就会中止、作用就会消失的不良现实;四是要研究和制定与社会保障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制度,将党政干部的各项保险,纳入整个社会的保障体系,切实解除他们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为认定和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工作,减少人为的阻力和障碍。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识码:B
内容摘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需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政府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湖北省咸宁市公共服务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湖北咸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面临的难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服务 均等化 城乡一体化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需要统筹城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能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注重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国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加拿大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张玉亮,2010):居民福祉机会平等;通过经济发展减少机会差别;所有加拿大居民享有质量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加拿大政府通过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一是积极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二是在省级政府建立财政支出均等化体系;三是确立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标准,确保各省公共服务具有可比性,这样就可以确保居民跨省流动时不受影响;四是制定详细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细则与办法,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美国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也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在教育领域,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在医疗保障服务领域,针对贫困者和老年人分别设立医疗保险和医疗补贴,针对儿童设立专门的医疗补贴;在失业保障服务领域,为失业人员提供失业救济金,并积极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培训,增强其再就业的能力;在残疾人服务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使残疾人受到各项特殊的照顾。
德国的均等化政策包含两个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8):国家层面上的均等化和区域层面上的均等化。德国均等化政策的宗旨是保证全国居民享有相同生活条件的权利,主要是通过财政均等化的形式来实现。在具体操作上细分为三个步骤:第一,16个州人均均等分配四分之三的增值税收入,剩下的四分之一作为对弱势州的财政补贴;第二,建立均等化项目,富裕州通过累进税向均等化项目提供资金,弱势州则从均等化项目获得补贴;第三,建立联邦补助资金,并作为无力自助和无法获得资助者的社会救济金。
日本实现均等化的主要措施包括(江明融,2007):一是调整工业布局,转变农村产业结构;二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实施有效的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四是健全和完善城乡均等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推行收入再分配政策,缩小农户与非农户的收入差距。这些政策的实施都有助于实现城乡均等化的目标。
可见,加拿大、美国和德国都是通过财政均等化来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日本是通过改善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来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这些对于我国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内典型地区推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经验
我国在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中,一些地区的做法值得借鉴,其中以四川成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经验最为典型,为全国其他地区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四川成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郑功成,2011):
(一)重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建设
一是将“全域成都”视为一个整体,坚持城乡统筹原则,总体规划与专向规划相互衔接;二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村居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加快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改革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一是改革调整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部门管理体制;二是根据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创新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三是改革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直接面向城乡居民的集中开放式政务服务中心;四是加强基层组织的民主化建设;五是重视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建设。
(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相关制度城乡一体化
一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二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三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四是确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政策;五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与就业服务体系。
(四)重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
一是革新原有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实现从条条分割、向上负责的传统格局向块块集中、服务居民的转变;二是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促进公共服务普惠城乡居民;三是将信息化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五)改进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各项公共服务项目的投入力度,促使财政支出的公共属性得到强化;二是公共投入向农村倾斜,以加快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保障了基层公共服务的理性发展;三是利用市场机制,通过融资平台和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湖北咸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一)湖北咸宁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情况
1.教育事业全面均衡发展。湖北咸宁坚持确立教育强市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稳步发展,特别是对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进行全面落实,持续加大困难学生资助力度。
湖北咸宁的咸安区教师置换培训创造了全国经验,崇阳县成为全国留守儿童托管示范县,与此同时,通山县成为全国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进工作县。
2.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一是建立了“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近两三年来,湖北咸宁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将失地农民、村主职干部、城乡居民、破产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农业“小三场”职工、辞退民办教师等特殊群体纳入到社会保险范畴,稳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二是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综合就业服务体系。湖北咸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了政府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体系,确立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市场载体、建立培训载体、建立就业渠道、建立补助机制。
三是建立城乡职业培训和人才成长机制。湖北咸宁已经成立了1家市级鉴定中心,8家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7家计算机高级技术考试站,可承担鉴定考核职业近120个,拥有技工学校4所,教职工人数达到454人。每年技工学校培养社会人员0.49万人次。
3.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参合农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有效预防和控制了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4.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湖北咸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另外,还通过依托流动图书馆、流动舞台车扩大服务覆盖面,组织开展全市性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外来务工人员文化艺术节活动。
(二)湖北咸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难题
1.在地方公共财政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很大的困难。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近几年来,虽然湖北咸宁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低,财政收入总量较少,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很大困难。
2.基层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城乡之间差别较大。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城乡之间基础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在政策、土地和资金重要资源没有分配给公共服务项目,导致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推进的难度加大。如何在土地规划、税收、财政分配等方面的现有体制和机制上有所突破,真正做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助力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3.将统筹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上升到更高层次并取得实际效果存在很大的困难。目前,由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理论和实践上仍然缺乏指导,一些地方政府和成员单位的意识、概念模糊,试点镇把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看成是扶贫,只限于建设几个项目完成任务,定位不准,很难得出经验。
(三)湖北咸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基于湖北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难题,提出湖北咸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产业转移,摆脱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瓶颈制约。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公共财政支持,因此需要加快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以工促农,以工补农,着力解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瓶颈制约,咸宁紧邻武汉,要瞄准武汉的产业转移,推动咸宁工业园区经济的发展。
2.积极争取项目,加速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公共财政的支撑能力有限,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争取项目扶持款,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同时加强项目的绩效评价,实行项目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项目的投资效益,加速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
3.整合社会资源,扎实改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县、乡(街道)延伸,乡(街道)基础设施向村(社区)延伸,做好乡村路网、电网改造、安全饮水工程,重点做好农村沼气池建设和现阶段燃管道建设,做好供气网的规划工作,实现城乡公共设施共建、联网、共享。
4.坚持上下联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队伍素质。采取的措施包括:要通过进修、对口支援、晋升职称下派基层挂职、培训等形式,鼓励市区的干部、医生、教师到农村进行挂职、支医、支教。同时选派社区的后备干部、卫生服务中心和教师到市区进修或脱产学习。通过培训、轮岗、挂职、交流等多种形式,达到提高湖北咸宁整体公共服务水平、提高队伍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玉亮.国外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0(10)
2.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宏观经济研究,2008(5)
3.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机制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学校与企业(或相关行业)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组建产教联合体,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服务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运作的一种教育模式。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于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项目立项建设单位,为确保建设目标的全面完成,学院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校企合作。随着国家骨干高职院建设的推进,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基本完成了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基本的体制机制建设,增强了高职院校的特色办学水平,提高了船舶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大批量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主力军。职业院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及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强化社会服务能力,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紧密,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共同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立足行业、依托企业,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之路,使学生了解真实工作场景,掌握企业岗位所需技能,具备高素质的职业能力,提高他们对企业工作岗位的适应力,切实满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需求,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开展终身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高职院校要适应性地调整自身的办学思路,不仅将受教育对象定位为在校学生,还应该包括在岗职工及再就业人群,使得他们获得再受教育的机会。这就要求企业能够转变观念,将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统一起来,用各种手段挖掘人才的同时,积极为在职员工提供业务培训、技术更新、素质拓展的机会,在企业构建一套完备的、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齐抓并进,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即利用学校实训场地、师资力量等办学条件为行业、企业提供技能培训、技术扶持。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企业生产车间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使他们将在校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一线所需工作技能结合起来,为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创业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是将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学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就业及创业的机会,二者相互支撑、不可分割。进一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走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之路,能够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及合作企业层次,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他们能够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机会,真正为广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二、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机制探索
(一)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为保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葫芦岛市政府和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对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葫芦岛市政府下发了《葫政办发中长期发展规划任务分工的通知》、《关于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同时,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了《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会议制度》、《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生产设计项目管理办法》、《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订单培养管理办法》、《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产学研基地管理办法》、《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实训、实习环节教学管理规定》、《渤海船舶职业学院顶岗实习实施细则》等19个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切实保障了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
(二)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2013年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支持下,学院组建了由大连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大连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河北昌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等47家主要船舶企业参与的环渤海船舶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这一组织的成立,促进了学院与船舶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了校企合作平台的有效运行。同时,由葫芦岛市人民政府牵头,组建了由方大锦化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葫芦岛七星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绥四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辽宁东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38家企业参与的政行企校“四位一体”的葫芦岛区域政校企合作理事会,为校企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水平搭建了更加稳固的平台,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学院与大连船舶工程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书》,以投资入股的方式加入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形式升级”、“平台升级”和“模式升级”,实现了“目标一体化”和“利益一体化”,真正体现了“利益共同体”。
三、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实践成效
(一)形成了“三结合、六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利用真实产品作为教学任务目标,将产品的生产过程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课堂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在校实习实训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教师队伍建设与双师结构要求对接、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满意度对接的“六对接”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企合作董事会等机构并完善相关制度来保障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实现企业生产任务与培养学生阶段性能力相结合,企业生产过程与编制生产流程、熟悉生产过程的能力相结合,企业真实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即实现“三结合”。与企业共同研究行业企业发展情况,确定未来人才培养规格,制订专业建设规划;通过企业岗位能力分析,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分析行业企业标准,开发符合行业企业标准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典型生产任务、生产过程、真实产品制订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共同开展技能培训和顶岗实习;共同建设企业专家工作室、教师工作站和兼职教师资源库,通过校企互动优化专业教学团队,提升双师素质;通过企业回馈,修正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二)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学院在秉承“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立校”发展方针的基础上,积极引进船舶类高素质科技人才,并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教学、实训中,通过教师与技术人员的合作与交流,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学院在企业建立了9个教师工作站,企业在学院建立了5个企业专家工作室和1个企业项目工作室,为校企联合培养教师提供了平台。学院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及顶岗锻炼等活动,使其能够将企业最新的技术、工艺等融合到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完善课程开发的步骤、内容、标准、方法,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满足“教、学、做”一体化及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建成了一批融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素质养成于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5个,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11个,顶岗实习基地115个,使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毕业生顶岗实习率达到100%。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将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与企业岗位责任制度相融合,依据企业管理条例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同时将企业优秀文化、纪律章程等张贴上墙。在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建设中,成立了由系主任全面负责,企业与专业教师齐抓共管的管理队伍,学生通过在校外教学性实习基地的学习,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生产流程、掌握产品技术要点、融入企业文化氛围,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四)校企共建船舶特色文化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及“三结合、六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构建船舶特色文化,实现了校园文化与船舶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学院每学期都安排专业教师到船舶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去亲身领略企业“兴船报国、创新超越”的文化内涵。在学院的主动策划实施及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凝练升华校园文化精神,使“兴船报国、创新超越”的船舶精神与“和谐、勤奋、务实、创新”为核心价值的学院精神融为一体。同时把企业所需的诚实守信、勇于创新、高质高效、爱岗敬业等精神融入到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实现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毕业后成为高素质的职业人。
(五)校企携手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
学院大力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开展再就业和在岗人员提升素质、更新知识提供培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学院依托央财支持的国家级电工电子自动化实训基地、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培训基地、辽宁海事局辽西船员培训中心、中国船级社无损检测人员培训基地以及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大力开展各类社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建设期内,共为企业职工、普惠制再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开展技能培训,培训各类人员19913人次,承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培训总量1750人次;为在校生和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技能鉴定机构3个,技能鉴定工种22个,累计鉴定6997人次;承担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葫芦岛市东宝集团、葫芦岛船舶产业园区(海洋装备园区)等企业管理队伍、技术干部队伍、操作工人队伍培训任务,累计完成面向企业的各类职业培训72811人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623人次。综上而言,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符合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的,是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高职院校要在深化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机制方面下大力气,别把企业当成“乙方”,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将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校企双方要在双主体办学的治理结构、实现途径等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以期为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更多的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在铁.“校企一体化”深度合作提升高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4,(04):33-37.
[2]孙元政,刘向东.国家骨干高职院“行企校”一体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J].船舶职业教育,2015,(05):1-6.
[3]孙元政,刘向东.“行企校”三方联动的一体化办学模式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5,(04):1-5.
中纤局组织完成2008年9至11月非棉纤维公证检验监督抽验工作
中纤局近期对2008年9至11月桑蚕干茧公证检验进行了监督抽验。此次监督抽验涉及江苏、山东、重庆、四川、广西和淮安、泰安、湖州、南充等9家桑蚕干茧公证检验实验室的公证检验样品。此次监督抽验综合相符率为81.5%,其中毛茧出丝率、清洁和洁净指标的批次相符率分别为80.6%、88.9%和75.0%。山东省纤检局监督抽验批次相符率为100%。
此外,中纤局于11月7日至13日对2008年9至11月的生丝公证检验进行了监督抽验,共涉及山西、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云南、陕西省检验局(所)和浙江省湖州、江苏省淮安市纤维检验所等10家生丝公证检验承检机构的生丝公证检验样品。此次监督抽验综合相符率为95.0%,其中均匀度、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抱合指标的综合相符率为100%。清洁和洁净指标综合相符率分别为82.5%和87.5%。山东省纤检局和江苏省淮安市、浙江省湖州市纤检所监督抽验批次相符率为100%。
中纤局组织的麻类纤维公证检验监督抽验涉及湖南省岳阳、常德、益阳市纤检所和湖北省咸宁市纤检局等4家承检机构9月至11月的麻类公证检验样品,监督抽验综合相符率为90.9%,湖北省咸宁市纤检局、湖南省益阳市纤检所监督抽验结果相符率为100%。(来源:中纤局)
2008年麻类纤维加工质量监督执法检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根据中纤局部署,2008年黑龙江、湖北、湖南、重庆等纤检机构开展了麻类纤维加工质量监督执法检查活动,检查覆盖了麻类纤维重点区域的加工企业,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36人次,检查麻类纤维加工企业83家,检查苎麻精干麻6322吨、亚麻打成麻1027吨。重点查处和纠正了混等混级、质量标识不规范等质量违法行为,查办案件17件,涉案金额9万元,罚没款5万元。
麻类纤维执法检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规范了麻类纤维加工企业行为。二是积极投身于苎麻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建立了质量信息档案。应予关注的是,由于苎麻纤维加工行业受国家节能减排、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影响,生产规模较小、加工工艺落后的企业都已关停,关停企业占到应检查企业总数的65%。(来源:中纤局)
中纤局开展“为质检事业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
按照质检总局《关于开展“为质检事业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的通知》的要求,中纤局从接到文件后立即启动“为质检事业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在开展建言献策活动中,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立足实际工作,充分结合质检系统、纤检系统和我单位实际,结合岗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如何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体制新机制,推动质检系统、纤检系统工作适应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制、制度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建言献策活动的目的是要落实好的建议、解决实际问题。(来源:中纤局)
监督与服务
广州市纤检院承担的两项国家级科研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鉴定
11月19日,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承担的国家质检总局立项的两项科技计划项目――“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生态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和“4-氨基偶氮苯的检测方法研究”顺利通过专家组的验收和成果鉴定。
据悉,“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生态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技术上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的两项科研成果“一种固相微萃取纤维涂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一种纺织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目前已申请国家专利。“4-氨基偶氮苯的检测方法研究”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次性低温超声萃取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检验技术,解决了当前常规禁用偶氮染料检测方法不能对4-氨基偶氮苯进行检测的技术难题,技术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两项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为我国纺织生产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打破“绿色壁垒”,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标志着该院技术创新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来源: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
新疆博州纤检所棉花仪器化公检突破12万吨
博州纤检所全力以赴做好2008年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工作,除做好前期人员培训外,还制定出台了《博州纤检所仪器化公检岗位职责及量化管理方案》,明确岗位职责,量化工作指标及奖惩措施,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确保了仪器化公检工作顺利进行。截至2008年11月20日,仪器化公检棉花2436批,540148包,122364.656吨。与去年同期相比速度提前了近30天。(来源:博州纤检所)
湖南省纤检局高校床上用品质量监管成效明显
湖南省纤检局积极开展高校集团床上用品预购报验和监督检查活动,加强对全省高校学生床上用品质量监督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湖南省纤检局出动检查人员430多人次,巡检高校166校/次,抽检样品400批次,40万件,签订集团预购报验服务协议80多份,打掉“黑心棉”窝点13个,收缴“黑心棉”2900床,尽可能保障了学生床上用品的质量,维护了高校学生人身健康安全。湖南省高校学生床上用品质量监管工作得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郭开朗副省长、刘力伟副省长的高度重视。(来源:湖南省纤检局)
四川省纤维检验局干茧实验室加强与公检企业的技术交流
根据中纤局关于开放公检实验室接受公检企业监督,加强与公检企业的交流沟通的要求,四川省纤检局干茧实验室积极与公检企业进行技术交流活动。2008年11月17日,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制丝厂副厂长秦波、生产部门负责人等一行4人到该局干茧实验室就选茧试验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在公证检验和企业生产上,对上车茧和下茧的认知以及下茧的分类已经具有较好的统一性,公证检验已基本能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来源:四川省纤维检验局)
福建省召开纺织工业经济运行座谈会
2008年11月14日,福建省纺织协会和服装协会召开全省纺织工业经济运行会,同时联合召开两协会副会长以上单位办公扩大会议,全省纺织服装企业以及各设区市纺织服装协会的3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就福建省纺织服装企业如何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展开讨论,与会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纷纷认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福建省纺织服装企业应抱团取暖过冬,加强技术改革,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给予政策支持,如提高工业土地的评估价,取消不合理的收费等,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来源:福建省纤检所)
福建省李川副省长视察福建省纤维检验所
2008年11月28日,李川副省长在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黄序和局长的陪同下,视察了省纤维检验所/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建设情况。李川副省长一行视察了业务受理窗口、报告编制现场、化学分析实验室、恒温恒湿实验室、燃烧性能测试实验室等。视察中,李川副省长充分肯定了该中心近年来的工作,对中心在短时间内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和进步表示十分赞赏,并表示中心领导班子得力、强干,人员整体素质高,精神饱满,管理有序,应努力探索为企业提供更加高端的技术服务。(来源:福建省纤检所)
青海省纤检局开展第二批重点产品专项整治行动
青海省纤维检验局于2008年10月28日至2008年11月4日,集中组织了对西宁地区17家棉服、棉被褥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此次专项检查,共计出动执法人员45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5台/次,检查产品2580床/件,抽样检验20批次,合格19批次,实物质量合格率95%。现场查获天锦居室布艺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劣质”黑心棉”产品。该局对该厂进行行政处罚,并没收劣质产品。(来源:青海省纤检局)
甘肃省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迈上新台阶
截至2008年11月26日,中国棉花公证检验肃州实验室已对34家棉花加工企业抽取的101699个棉样实施了仪器化公证检验,总检验量为23085.7吨,送检企业数同比增加了22家、检验量同比提高了1.8倍,标志着甘肃省纤维检验局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迈上新台阶。(来源:甘肃省纤维检验局)
新闻媒体高度关注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检中心(福建)建成
近日建成的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受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质量报、福建电视台、福建日报等省内外各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11月29日,福建省副省长李川深入该中心调研,多家新闻媒体记者赴现场采访。来自福建省电视台新闻中心的一个摄制组提前来到该中心,仔细了解中心建设情况,加紧拍摄,并于29日在东南电视台《东南新闻》、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福建省新闻联播》播出了相关报道。(来源:福建省纤检所)
羊毛衫里竟无羊毛
近日,江都一商家因销售不含羊绒、羊毛的羊毛衫,一次性赔偿消费者各种费用10060元。前不久,江都12315申诉举报中心接到消费者章某的投诉,称在江都某超市花4380元购买了两款、20件上海产某品牌羊毛衫,回家后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羊毛衫上标示为“羊绒含量8.8%,羊毛含量41.5%”,经泰州市纤维检验所检测,实际羊绒、羊毛含量都为“0”。经调解,商家一次性赔偿消费者购物款4380元、一倍赔偿款4380元、检测费1000元、交通费300元,共10060元。(来源:扬州日报)
乌苏实验室仪器化公检量突破14万吨,同比增长58%
截止2008年12月23日,中国棉花公证检验乌苏实验室仪器化公检量达到620731包、14.1万吨,同比增长58%。为塔城地区棉花及时外销、参与收储,提高市场占有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来源:塔城地区纤检所)
标准
泰安市纤检所《桑蚕茧自动缫丝测试仪检定规程》被为国家检定规程
近日,由泰安市纤检所牵头起草的《桑蚕茧自动缫丝测试仪检定规程》被为国家检定规程并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科技成果鉴定。该所自2007年4月份受权牵头起草制定《桑蚕茧自动缫丝测试仪检定规程》,经过一年半的研究与不断完善,该规程于2008年10月份经中纤局批准在全国实施,比于11月25日顺利通过总局科技成果鉴定。(来源:泰安市纤检所)
江苏省纤检所积极开展家用纺织品标准化工作
江苏省纤检所积极开展家用纺织品标准化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研攻关,以中国家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省纺织工程学会标准与检测专业委员会为依托,开展了色差目光评定标准系统、公共用纺织品安全健康要求的研究,共完成“色差评定目光统一标准系统”、“公共纺织品安全健康要求项目研究”2项国家质检总局科技项目计划,完成《公共用纺织品》等13项家纺国家标准送审稿和《防螨床上用品》等9项家纺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初步完成《色织提花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来源:江苏省纤检所)
《桑蚕捻线丝》国家标准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08年5月23日以2008年第9号(总第122号)公告批准GB/T 14033―2008《桑蚕捻线丝》国家标准,该标准于12月1日起实施。
GB/T 14033―2008《桑蚕捻线丝》国家标准规定了桑蚕捻线丝的术语、定义、标示、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包装、标志,适用于1500捻/m以下,2~9根所用原料生丝名义纤度在49D(54.4 dtex)及以下的绞装桑蚕捻线丝的品质评定。GB/T 14033―2008《桑蚕捻线丝》国家标准,与GB/T 14033―1992《桑蚕捻线丝》标准相比,发生了很多变化,如捻度范围扩大至适用于1500捻/m以下的绞装桑蚕捻线丝;纤度范围扩大至适用于49D(54.4 dtex)及以下的绞装桑蚕捻线丝;增加了800捻/m及以上桑蚕捻线的捻度变异系数、偏差率;指标调整了双特级引用的原料生丝的清洁分数;强伸力的试验方法由采用等速牵引试验仪(CRT)改为采用等速伸长试验仪(CRE)试验方法等。(来源:中国纺织报)
全国纺织标准与质量研讨会在嘉兴市秀洲区召开
12月18日,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标准测试专业委员会主办,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城协办的2008年全国纺织标准与质量研讨会在嘉兴市秀洲区召开,为全区纺织服装企业和检测机构等提供一个质量和标准交流的平台。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专业人士以及国内外纺织及服装标准与检测方面的权威专家和国内纺织服装企业质量管理专家,围绕质量、标准和成本等问题展开专题讨论。(来源:嘉兴日报)
纤检建设
中纤局陆阳局长一行到新疆巴州调研
2008年12月9日,国家纤维检验局陆阳局长一行在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总工党组成员李广平和新疆纤维检验局局长路伟的陪同下来巴州调研。调研期间陆阳局长专程到巴州棉麻二级站和兵团棉麻二级站,看望慰问参加国家储备棉工作的湖北、西安、广西等纤检局的工作人员,并对国家储备棉的质量进行了检查。陆阳局长充分肯定了巴州纤维检验所在棉花检验体制改革工作中的作用和取得的成绩,鼓励全所干部职工再接再厉,为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的持续发展再立新功。(来源:巴州纤检所)
学习取经互帮互助携手践行科学发展观
近日,上海纤检所棉检支部党员一行16人在副所长费魏鹤的带领下赴宁波市纤检所进行考察交流、学习取经,这是上海纤检所积极响应上级党委号召,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结合本所实际,开展的又一次很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主题实践活动。此次赴宁波纤检所考察学习的启示是:要在更高起点上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变观念,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上下工夫,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形势,形成新思路、新举措,推动纤检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来源:上海市纤检所)
【关键词】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教学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传统教学体系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与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结合目标、内容以及管理等全方面工作,可以结合教学与社会要求,真正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学专业能力,保证其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分析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学体系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管理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切实应用到实践中去,结合这一点,在建立教学体系时必须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日常教学中尽量以实习为主线,中间穿插理论教学。按照专业教学要求安排专业理论课程,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熟练的掌握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实习实践,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可以更进一步的开拓学生眼界,使其专业知识与行业经验更为丰富。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对学生事态反应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可以全面掌握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在体系建设时必须要遵循教学方式多样化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来确定教学方式。例如岗位轮换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不同岗位的轮换,可以更全面的了解酒店各部门实际运作情况,并且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和兴趣点,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全方面评价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还必须要遵循全面评价原则,即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结束后,尤其是在实习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必须要具有全面性和多样化,将指导教师、酒店方和学生三方进行结合,确定出最为性质有效的评价方式,确定出优秀实习生,得出实习鉴定结果。另外,为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在进行实习时,需要配备一名指导教师经常与酒店方进行联系,随时掌握学生动态,并且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细节来确定学生的表现。
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施策略分析
(一)建立学校实训室
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建立学校实训室,并且确保其能够与酒店行业同步发展,能够全面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在建立学校实训室时,必须要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尽量实现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以及对外经营四位一体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通过建立学校实训室,可以有效解决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脱钩的现象,可以更多的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各方面的技能,更好的完成实践教学目标。另外,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酒店中、高级管理层人员,即主管甚至经理级人员。针对这一点在建立实训室时,不仅要具有管理技能的培训,同时还需要具有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以酒店对人才的要求为基础,来制定和优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并将其体现到实训中,促进学生能够更好的满足酒店要求。
(二)加强校外企业战略合作
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真实体会企业对专业技能以及个人能力的要求。第一,以时效性为原则来确定校外实训基地。尽可能寻找级别高的酒店,加强与酒店的交流,将实训与就业相结合,营造一个实训与就业相连的实训基地。第二,对于实训基地的选择必须要遵循宁缺毋滥的要求来进行。想要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个人实践能力,要求实训基地必须要能够满足教学任务的要求,并且要具备良好的管理环境与团队,可以满足学生进行实训的要求。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训基地重视此项合作,配置专业能力强、责任心高的人员来承担对学生的指导工作。第三,尽量选择管理理念先进,经济状况良好并且乐于培养人才的酒店企业,并努力与其结为战略伙伴,确保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持续有效的发展。
(三)加强教师培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实践教学起到引导作用,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加强专业师资的引进。结合学校专业需求以及酒店专业的特殊性,对引进方式进行创新,例如以稳定兼职的方式引进富有酒店从业经验、技能扎实的实训技师。另一方面,学校加强对师资的培养。将专业内中青年教师输送到国内外一流酒店专业院校学习、进修,接触更为先进的酒店管理理念。还可以鼓励教师去酒店挂职学习,使其可以更了解酒店的管理体系以及对人才的要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涌现出更多的酒店,这就对酒店管理人员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特点,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立,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采取更有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进而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为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侯清麟,肖文兴,刘善球,黄洁辉.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5).
一、关于公开选拔职位的确定。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岗位范围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从干部任用的形式看,公开选拔更适用于委任制的领导岗位,人大、政协、工青妇等选任制的领导岗位,用人按照组织章程和法律程序产生,一般不宜采取公选的途径来实现。
2、从干部的职位层次看,公开选拔更适用于副职领导干部。公选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我们不熟悉的来自区外的应试干部,通过笔试、面试只能较直观地测试公选对象的理沦功底及语言和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但对统领班子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较难全面了解和把握。因此,公开选拔副职领导干部风险更小一些。
3、从干部岗位的专业性看,公开选拔更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领导岗位。公选的特点之一是通过考试来初步评定干部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等任职所需要的素质条件,其专业知识比较容易量化和评判,因而专业性较强的领导岗位的干部比较适合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进行选拔任用。
二、关于考试和考察工作。
l、必须提高考试质量。一是准确设定考核目标。选拔领导干部的考试目标,应当是全面检测应试者的基本知识、素质与能力水平,为准确评价与合理使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二是合理设计考试内容。按照“以事择人,以岗定人,考用一致”的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考试内容,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尽可能与现实工作挂钩,突出测试应试者的实际工作能力、理论水平、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要提高考察工作的质量。公选考察过程中存在着说情干扰和考察质量不高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对于考察对象通过各种渠道托人说情打招呼等不正之风,只要我们坚持原则,就不会有什么市场。而考察质量不高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一是考察组成员能力、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影响到对干部的评价;二是对区外人员的考察缺乏全面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只能通过查阅个人档案来了解,易形成—种模糊概念;三是一些单位“储优推劣”,优秀人才舍不得放,尽量把“包袱”送出门。因此,在实施考察中应把握好以下两点:第一,合理组成考察组。考察组长应由有考察经验、公道正派的领导担任,成员由组织部门、纪检部门的同志参与。第二,明确考察纪律,建立考察责任制。纪检工作人员除承担组内考察任务外,还要负责对所在考察组是否严格执行考察程序、遵守考察纪律进行监督。考察组和考察人员必须对考察的真实性负责,考察对象和考察材料要落实到人。考察组必须
及时分析、把握考察对象的有关情况,提出考察组意见,以确保考察结果的真实、全面、准确。第三,扩大考察面,实行考察预告制。既要听本人的情况介绍,又要听其上级、同级、下一级意见,对三年内岗位作
过调整的,既要在现任单位,又要延伸到以前工作过的单位考察,既要考察其工作圈的情况,又要考察其生活圈的情况,包括身边工作人员以及在社区的表现情况。实行考察预告制,考察组在进驻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前,先行公告,让群众有充足的时间搜集和反映情况。第四,注重实绩。要深入了解被考察对象.在原单位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任期目标完成情况和其他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掌握其工作特点和取得的成绩,做到凭实绩用干部,不惟分数取人。
3、要处理好考试与考察的关系。考试体现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其特点是量化直观。考察是通过对应试者以往的和现实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进行全面了解最终以考察鉴定对干部作出评价,其特点是客观定性,在“公选”中要防止以考试代考察。由于考试和考察的特点和局限性,要提高公开选拔的准确性需要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考试考出应试者的“才”,通过考察了解应试者的“德”,以及“德”与“才”的综合反映——工作实绩的情况,只有考试与考察互为补充,同时使用,才能使公开选拔工作更加科学和完善。
4、录用原则要有刚性指标。将笔试、面试、考察的结果按3:3:4的比例量化为分值,这样便于操作和比较,以便尽可能客观公正地把握录用对象的综合素质。
5、要提高面试评委的工作水平。面试评分具有同步性和即时性特点,因此,评委水平的高低决定面试的质量,更决定着考生的命运。因此,评委的组成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是评委会的组成比例要恰当。评委应以专家型为主,评判的能力要基本一致,纠织人事部门的干部、专家、用人单位干部的比例要适当。二是评委的水准要高。评委要熟悉考务工作,熟悉试题,保持旺盛的精力。三是统一评分口径和基本标准,能对应试行的能力水平作出比较客观的评判。
三、关于公开选拔的程序和配套措施。
1、公开选拔要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相衔接。条例强调要逐级提拔,特别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或工作特殊需要的干部才予以破格提拔,因此,一般应要求报考者要有基层领导经历,特别要有所选职位下一个层次的领导经历。
2、公开选拔要与干部制度的改革衔接。公开选拔是干部工作中的一项改革,要保证公开选拔良好的效果,必须与相关制度、法规“接轨”。将公开选拔与考察责任制、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试用制、任期制等制度衔接起来,使这些干部制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通过公选后备干部改进后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公选中进入考察后而未被录用的人选,绝大多数不是后备干部。这说明,我们选拔后备干部的视野不够宽。今后可考虑在区县(市)范围内以双推双考的方法定期公开选拔后备于部,—旦出现职位空缺时在其中择优选用,不再重复进行公选。
四、关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1、通盘考虑,统—操作。目前公开选拔的职位公布、对外公示、试题的确定等均由各区县(市)自行操作,且报名者范围逐步扩大,时间又相对集中,因而存在着重复报名考生多,周期长,成本高,发展下去,质量难以保证。为此,建议能否由市委组织部统一牵头,定期集中公开选拔一批领导干部,统一推出职位,统一考试,统—标准,统一公示,形成规模效益,这样既能缩短时间,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效率和质量。
2、合理确定公开选拔的周期。公选如果搞得过频过多,容易产生报名的源头“给水”不足的问题。公开选拔应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结构状况,后备干部队伍的“库容”情况,本单位人才资源情况以及届中、届末的时间来确定。因此,公开选拔周期一般以两年一次为宜,以适当扩大选拔规模,降低选拔成本。
3、充分利用公开选拔成果。公开选拔的落选者中有一批素质较高的优秀人选,因职位有限而落榜,从节行开发成本的角度上,可以考虑利用一次公开选拔的“成果”,搞好人才的二次开发。一是把区外公选人围者有选择地在征得本人同意后,安排到相关部门的非领导职位上进行储备。二是把区内的入围者,纳入组织的视线,列入后备干部队伍,并采取挂职锻炼等不同方式进行培养,(我区目前已实施),使他们经过二次开发后走上领导岗位。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 能力本位 “5S”管理
近年来,在无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无锡市高职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高职教育的事业发展规模逐步扩大,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一个布局相对合理、结构日趋优化、具有无锡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已经形成。作为由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无锡新区管委会承办的一所“中国十大特色高职院校”,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论是在事业规模还是在教育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的在校学生人数已达9063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学院的各项工作正在统筹兼顾地有序进行。
如何办好“社会需要、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使高等职业院校成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囊团?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通过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明晰了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两种典型模式及其分析
(一)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源自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中最具特色并成为其核心部分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主要内容是:一种企业(通常是私立的)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通常是公立的)合作进行职业教育,受培训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内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以解决“怎样做”的问题;与此同时,该培训者又在职业学校以学生身份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以了解实训技能操作中“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
大量外资企业登陆我国后,学校与企业都有了良好的合作意愿,这为我国引进并改造“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通过引进与实验,去除了“双元制”的原始形态,吸收了“双元制”的合理内涵,构建起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新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方式灵活、学校主导、互惠互利。
(二)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职教模式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职教模式源自美、加、澳、英等国的“能力本位”模式。“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它是在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掌握性学习”和“反馈教学原则”以及“目标分类理论”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图表中的专项技能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计划。
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通过与加拿大合作引进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一批职业院校与培训企业探索摆脱“知识本位”的束缚,逐步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高职教育新模式。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充分地融合了“校企合作模式”和“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职教模式”,从2003年正式建院招生伊始,就将校企合作工作列入了学院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内容,并于2004年设立了主要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对外合作处。四年多来,在学院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学院的校企合作工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的渠道、模式、内容,已经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的新格局,并在立足无锡新区、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且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工作成果。
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定位
(一)教育思想转变
高等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发挥教育思想转变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先导作用,要在全院教职工中开展教育思想的学习研究活动并富有成效,即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要树立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就业观,而且要具体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行为中,在实际工作中体现的教育思想必须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要求。
(二)产学研结合
高等职业院校的党政领导和各专业负责人对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的办学理念要有深刻的认识;学校的各专业都要与企业、行业建立产学研的合作教育关系,逐步形成以“相互需要、互惠互利,相互参与、相互依存,组织落实、工作落实”为主要标志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办学机制,尤其是企业的需求动力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包括对学校毕业生的需求、科研培训需求、开展“订单教育”需求和其他需求)。
(三)办学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条件,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服务面向和发展目标,及早确定自己办学的类型、层次、形式等定位。学校的全体员工要坚定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信念,在办学行为和教学活动中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体现就业能力本位,要突出校内外职业能力训练与考核(含职业资格鉴定),要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作为学校的安身立命之本。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了适应无锡市尤其是无锡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帮助广大教职工明确学院定位和办学思路,定期组织全员性的学习和培训,并经常组织多层面的研究和讨论,逐步达成了学院适应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发展、引领区域发展的基本共识,进而实现了学院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工作重点及其目标
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正式启动了五年一轮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2006年11月16日,国家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有以下相关工作重点及其目标:
(一)专业课程的论证审定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努力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适时与适度地调整专业结构。在此基础上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有总体思路、具体计划和配套措施,能够反映当前社会技术的先进水平和职业岗位的资格要求。近年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有效开展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每个专业都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都定期组织受聘委委员的企业高层或部门经理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实施和监督;与此同时,学院还系统、规范地开展了毕业生工作的跟踪调查,为学院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进而在教学建设与改革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干部师资的企业背景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和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当前,要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和师德建设为重点,加快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大力实施“访问工程师”进修,根据教师进修、培训、专业实践和挂职锻炼的需要,有计划地轮流派送没有社会经历的或有需要的教师,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实习锻炼,依托企业提高教师的技能创新水平。江苏省教育厅提出,要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使全省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与此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根据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努力增加管理干部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比例,可安排他们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近年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分别采用挂职锻炼、假期“访问工程师”等方式,努力加强了学院管理和教学队伍的团队建设。
关键词:高职教师;企业实践;管理机制
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2009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以师资、干部队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出台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规划》,进一步明确要求教师既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在本院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职教发展内涵。因此,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以此为手段提高专业教师的职教能力,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
一、高职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引进的教师有不少都是直接从高校走向高校,没有教学经验,缺乏专业实践和高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经验。这便导致了他们在授课时往往照本宣科、空洞抽象,缺乏具体生动的内容,不能结合生产实践,使学生失去对专业课程的兴趣,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指导缺乏针对性,学生的设计远离实际,停留在课后作业的水平上等。这种欠缺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可避免对专业课教学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尽快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二、目前高职教师下企业实践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职院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文件,而高职院校还没这方面具体指导文件,高职院校及系部零星出台了一些“暂行管理规定”,不够系统,不够全面。
二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下厂实践,普遍存在对口的实践岗位稀缺,实践单位工艺单一,教师实践岗位重复。同时,企业出于技术保密的原因,教师不能参与相关新品研发、工艺改造、项目申报等实践岗位,未达到实践的预期效果。
三是学院与企业沟通协调不够,企业承担专业教师的岗位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学院对教师实践情况跟踪不够,实践管理运行中出现学院与企业脱节,实践工作留于表面的现象。
三、建立完善的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制度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2009年已派出多位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要顺利推进教师下企业实践,将此实践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并且行之有效的实践管理制度。
1.选派教师从点到面,选派程序层层把关
选派到企业实践的教师应优先考虑专业课教师,先选派业务素质好的专业带头人或者骨干教师,再选派其他专业课教师,经过三年时间,争取所有专业教师都能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每位教师根据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及合作企业要求,可在寒暑假,也可在学期内申请脱课到相关企业或科研单位实践锻炼,累积实践锻炼时间不少于5个月。实践教师需要严格按照选派程序,先提出申请,填写《审批表》和提交《实践锻炼计划》,经所在教研室、系部审核批准,报学院人事处、教务处备案,同意后方可下厂参加企业实践。
2.实践企业与岗位的选择
实践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实践目的选择合适的企业与岗位,一般应在系部已经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中选择,优先选择生产正常、管理规范、有较大生产规模、技术先进、产品相对复杂、专业性较强的企业,以强化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生产特点、典型生产工艺等的全面认识。
3.明确实践的主要任务及要求
下企业实践主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参与实习单位产品的生产工艺和岗位操作,参与生产车间管理与产品开发,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2];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结合专业建设,对实习单位的用人需求及岗位能力进行调研;参与企业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等工作。实践内容应体现如下要求:①必须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以充实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专业教学模式,提高专业教学实效。②必须与系部专业发展相结合,以进一步储备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并为学院的专业发展提供富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③必须与自身专业化发展相结合,着力提高专业技能,丰富专业知识,拓展专业外延。④必须与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相结合,即与企业共同进行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了解实践岗位相关工种的技能要求,参与职业工种技能的培训与鉴定。
4.实践期间的管理与考核
(1)确定企业联系人。要求接收企业有专人负责实践教师在实践期间的各项工作安排,与教师一起制定实践计划,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执行。(2)签订协议。被批准下企业参加实践的教师应与学院、企业签订《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协议书》,内容包括教师实践锻炼期间三方分别应履行的责任。(3)考勤。实践教师应严格遵守企业考勤制度,实践企业负责对实践教师进行考勤,并每月提供一次出勤率情况回系部,系部根据企业给出的考勤表进行考核,统计出勤率,上报学院人事处。实践期间如需请假,必须向实践单位履行请假手续,如请假超过2天,还须报系部批准,超过3天,按学院人事处请假制度执行[3]。
5.过程管理
(1)实践教师应严格遵守所在单位的各项规章与制度,遵守工作纪律,认真进行岗位实践,并做好工作笔记,在实践中期回校为全系教师作一场实践汇报。(2)所在教研室要及时掌握教师在企业的实践情况,做好沟通联络工作。(3)系部将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进行检查和走访,对专业教师的实践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协同企业督促教师切实做好实践工作。检查结果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若检查发现实践教师两次以上无故不在岗,则专业实践考核为不合格,并按违纪处理。(4)对违纪教师将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取消所有实习待遇,并视本次实践经历无效。
6.总结和反思
实践锻炼结束后,实践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做如下总结工作和提交以下总结材料。(1)由实践企业对下厂教师的工作表现和业绩作出评价,填写《教师实践培训鉴定表》。(2)针对自身实践岗位写出相应的典型产品生产工艺及操作报告或产品(项目)开发报告。(3)结合实践锻炼的实际工作项目,对所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或专业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并提交一份以实践项目为载体的完整的项目化教学设计。(4)撰写并提交不少于3000字的《教师下企业实践总结报告》。总结中至少应体现如下思考:如何更好地吸收消化企业生产中所应用的新工艺、新办法,以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思考课程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岗位及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现行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高等;思考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途径;思考所教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安排、培养模式、设施设备的配备、师资队伍等是否合理。并结合上述思考和岗位调研,对系部专业发展提出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是培养“双师型”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让教师在“做中学”,再在“做后教”,切实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明确企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明确学生专业技能培训方向,使得教师对今后的教学更加贴近企业需要,从而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陈炳和,罗元,束惠萍.高职院校“三双型”师资队伍建
设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2008,(9):86-87.
[2] 关锦文.到企业挂职锻炼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