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穷人的续写

穷人的续写

时间:2023-05-31 09:10: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穷人的续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穷人续写和

人,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我喜欢的风味食品,给老师的小穷人续写和

阵阵春风,吹散云雾,太阳欣然露出笑脸,把温暖和光辉洒满湖面。穷人续写和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苍穹的雨,一丝一丝地飘着,像满天飞舞的细沙;为大地绿物,带来一份希望,滋润在叶梢,也为河塘的水鸭,带来一股愉悦的情趣,觅寻着秋的奥秘。靠近东窗,坐着一个年轻的战士。被汗水浸透了洗得发白的军衣,紧裹着他那健壮而匀称的身躯。他那白中透红的清秀的面孔,像涂了油彩似的闪闪发光。两条漆黑的、细长的眉毛,有力地向上扬,将到顶端时,才弯成形。一双像熟透了的葡萄一样又黑又大的眼睛,机灵地、警觉地扫视着充满汗味和传出鼾声的车厢。他的右手,很自然地伸到衣襟下面,汗湿的手掌,轻轻握着腰间的小手枪。,我心中的美好家园,感恩父母

整个城市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鲜红的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屈指一算,母亲今年已四十岁了,多快啊!打开相簿,看见母亲年轻时,身材苗条,脸庞细嫩漂亮。无情的岁月,在母亲脸上刻下一条条的皱纹,如今母亲已略有中年妇人的身材。这时,我发现,是我们使母亲劳累成今日的样子。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第2篇

关键词: 快乐积累; 指导; 快乐赞赏; 展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207-01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害怕的科目。学生感觉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即使交上来的学生文章的也多数内容是空话、大话、套话。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习作,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条件。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我结合实际,在班里举行了“快乐习作”活动,进一步对习作教学进行了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观察生活,紧扣书本,快乐积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如何在生活和课本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而学生的生活内容其实是极为丰富多彩。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生活,去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获取作文题材,使习作有感而发。当然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教师要懂得适时授以观察的方法:首先要教学生有序地观察,其次要让学生从多方位观察,三要让学生的观察由主次。例如:教学四年级作文《我们的校园》,在习作前,我先带领学生参观了自己的校园,去欣赏校园的景观。观察时,我给予导向观察指导,边看边引导学生该如何观察,观察的重点应放在什么地方,让他们适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会不断地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此外,我还提倡学生从课文本上积累素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语言优美,因此,我让我的学生多读,多背书面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优秀作文。让学生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如教《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时,我着力于引导学生看一看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有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时,我让学生细心观察作者是如何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总之,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我还提倡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阅读、以扩充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自己的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写起文章就会得心应手。因此,我在班级里开展了读好书活动,班里设置了图书角,学生们自已从家里选择一两本适合高年级阅读的读物放在图书角里以交流阅读,并倡导每位同学准备好一本积累本,以便随时积累优美的词语、句子扩充素材。

二、创设平台,指导学生写作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孩子的素材很丰富,语文阅读的能力也很好,但是遇到习作的时候却无从入手,终其原因就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练笔的机会少。因此,让写的训练挤入阅读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指导学生写作实践,按层次的不同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的。

1.仿写训练。其实我们的小学语文也确实能提供这样不少的练习,例如我在授课《山中访友》中“你好,清洁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时,我会引导学生:“同学们,作者在跟他的朋友热切打招呼,来,我们一起做一做打招呼的动作,我们再想一想,作者还会跟哪些朋友打招呼?仿照句式并完成练习,通过演写练习,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得到习作的语言训练。

2.续写训练。(1)续写开头部分;(2)续写简要情节;(3)续写课文内容;(4)续写同题异文。如我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我会结合课文后面的小练笔,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续写《穷人》一课渔夫和桑娜在收养了两个孤儿后家里会发生什么事?他们一家的生活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小孩子们能不能和谐相处?等等,我们要充分发掘课本资源,为学生提供小练笔的机会。

3.改写训练。(1)改变人称;(2)改变记叙的结构顺序;(3)改变文章的表达方法;(4)改变体裁。

三、创设情境,激发真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习作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欢天喜地、毫无惧怕地走进习作天地,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竞争意识,学生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调动起来,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作文课上,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以境激情”。用表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描述;借助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再现情景,让学生思考、体验;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班级活动,如游戏比赛、参观访问等,使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自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动笔,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四、快乐赞赏,树立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动力,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会时常热情、真诚地赞赏学生的习作,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消除对习作的厌倦心理,让他们有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习作,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习作过程中,要让每一们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赏。我把给学生写批语作为一个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在细心品味每一位学生习作的基础上,我尽可能地给每一位学生都写上带有鼓励性和启发性的批语。如“你的习作有进步了,今后能多看点书,多积累,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你能写上一页了,具体多了,真了不起”“这一句写得真美!你要继续努力”“嗯,描写得精彩极了,你真棒。”……每一次习作都得到老师的赞赏,谁不满怀信心乐于参与呢?

五、快乐交流,展示成果

学生的习作有了进步,我还想办法让学生的作文展示出来,每次作文批改后发到学生手里,让他们自己读几遍,自己再改一改;然后相互传阅相互修改;最后就是集体欣赏。同时,我在教室后面开辟了成果展示台,让学生把自己的美文或课外阅读的好段好篇贴上去与大家分享。我校还有校园广播,我还定时向广播站上送一些优秀习作,供全校师生欣赏。这劳动的快乐、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再加上品尝的快乐,营造出和谐的作文教学氛围。这相互欣赏,享受成功的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将快乐贯彻在习作上,你会发现,习作起来一点都不难,让学生在生活中、活动中体验作文的乐趣,在老师的鼓励下快乐写作,学生怎能不喜欢作文呢?

参考文献:

[1] 谭惟翰著.语文教学心理学.

[2] 果鲁英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 熊华生著.语文教学.

第3篇

关键词:阅读;随文练笔;仿写;续写;改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事实上,学生的生命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浸泡、浮游在生活中,他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积累着素材。但是由于基础、阅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参差不齐,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就要充当起提醒者、协同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挖掘、提炼出那些潜藏、积蓄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个性化资源。但作为小学生来说,很多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痛,不知从何着手,不知写什么,主要是每单元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长,学生练笔次数少,导致阅读教学与作文相脱节。怎样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练写,使读写结合,互相促进,是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把小练笔挤进语文教学课堂中,把课内小练笔的训练当做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因文而异,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养成一种好习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这也让学生有了由怕习作到爱习作的转变。

一、在仿写中练笔

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从中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索溪峪的山的特点形象地凸显出来,而拟人的手法又把索溪依山而流的特点活泼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在让学生理解了这样写法的好处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仿写(用上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有了前面的理解基础,这样的仿写让学生从范例中获取表情达意的语言模式,获得简单的习作方法,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使学生“练”之快乐。

二、在情动处练笔

“情动”是“词发”的先决条件,在写的过程中,二者常常是相伴相随、互为因果的。因而,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内容,以此为素材让学生练笔,让文章内蕴含的情感涌出纸外。

《老人与海鸥》一课中的第十五自然段写道:“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衣天使。”这一段描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情义,读了感人至深。教学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海鸥,写一段话表达对老人的留恋。有学生这样写:“老爷爷,这十多年来,你把我们看成亲生的儿女。你省吃俭用,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今,我们还没报答你,你怎么就走了呢?看着你的遗像,我们是多么悲痛……”在文章的情境交融处引导学生练笔,学生易于将心中涌动的情感流露于笔端,使习作语言细腻丰富而感人,在抒情练笔的同时,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理解也更透彻了。

三、在改写中练笔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古诗文语言凝练,令人遐思,具有无限的思维弹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造空间。在了解诗文大意后,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古诗文,充分感受诗的意境和情感。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改写练笔,在想象中拓宽思路,使学生深刻体验到藏匿诗中的那份情感,在练写中“入境”,使读与写相得益彰。

如《游子吟》这首古诗,描绘了一幅儿子即将远出,母亲在灯下为儿子赶制衣服的情景,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在学生理解诗意后,我让学生借助课文的插图和诗句进行改写,注意写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有学生在文中写道:“明天就要进京赶考了,吃过晚饭,我拿出书本在油灯下温习。一会儿,收拾完家务的母亲拿着几块裁剪好的布和针线坐在了我的对面。我一看,知道娘又要为我缝制一件新衣了,就对她说:‘娘啊,你已经为我缝了不少的衣服了,你累了,早点歇息吧。’‘我不累,明天你就要出远门了,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得再多缝一件!’娘一边缝一边说……”这样的练笔深化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让人读了深受感动。

四、在空白处练笔

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教学时,让学生填补这些空白,这对学生全面把握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如《穷人》一文,在课文中有着大量的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地方,并且在那里都用了省略号,我让学生进行想象,补充这些内容,让学生在补充这些空白的同时,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在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从而文章内容也不会空洞了。

五、在续写中练笔

有不少课文结尾很含蓄,常常会使人觉得言犹未尽,好像故事还没有结束,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住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新奇大胆的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学完《穷人》,可引导学生紧接课文的结尾,展开想象,续编故事,题目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自拟,可以《西蒙的孩子有了新家》为题,让学生写渔夫和桑娜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是如何生活的,使课文的情节得以延伸,穷人那善良、勤劳的品质得以再次体现。也可以写渔夫和桑娜的幸福生活。总之,不局限学生思维,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一、选择写作资源的广泛性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是小学生写作的源泉。我们要尽量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社会见闻中,从自己身边最熟悉、最平凡的人和事中,从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和活动中去观察、去发现有价值、有启迪和使身心受益的素材。如针对小学生不懂得孝敬父母的现状,我在班内开展“听爸爸妈妈讲把我养大的故事”、“爸爸妈妈,请让我来关心您帮助您”等活动;北京申奥成功、上海申博成功,我组织了“我为中国喝彩”演讲会;我还为学生提供“热点话题”讨论,如“话说环保”、“我看上网”、“二十年后的畅想”,“非典时期”不仅让学生懂得预防非典的知识,还把发生在“非典”时期的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活动后让学生动笔,让学生“心动”,然后再“笔动”。

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我每周末向学生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了直接的生活实践,学生笔下的作文生动逼真。如《刷球鞋》、《今天我当家》、《妈妈夸我长大了》。

二、挖掘课文中的写作资源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必须贯彻这一精神。其实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课文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教师要充分重视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写出不同于课文的文章来。小学语文教材描写了大量创新的“物”。有世界最古老的拱桥“赵州桥”,有令世人惊叹的“万里长城”,有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有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各类“新型玻璃”;教材记叙了大量创新的“事”,如曹冲称象、怀丙和尚捞铁牛、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实验;教材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发明家爱迪生、音乐家贝多芬、药物学家李时珍以及我国现代的伟大科学家李四光、童第周等,这些人的创新精神,必将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其训练形式有:扩写、缩写、改写、续写、仿写、写读后感。如扩写古诗,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如学了《参观人民大会堂》,让学生进行仿写――《游飞霞公园》;学了《威尼斯的小艇》,学生写了《家乡的黄包车》。再如学了《穷人》一课,让学生续写《二十年后的桑娜一家》;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国》。

三、开展综合性学习,积累写作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综合性学习。我在作文教学中,也尝试着开展综合性学习。

1、作文训练与学科教学结合。各门学科教学都蕴含着丰富的可用以写作的语言材料。一般来说,语文书上的语言以文学语言居多,具体、生动;而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书面语言则概括、简练,这样的语言形式和表达风格同样也是学生需要的。学科教学离不开语言的沟通和交流,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如自然课中的小实验,音乐课上的“吹拉弹唱”,劳技课中的手工制作,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资源。如《纸锅烧水》、《不倒翁的制作》。

2、读写结合。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先初读,感知文章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提倡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提纲型――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像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办文学小报,诵读比赛、读书会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通过熟读,加深记忆,才可成为自己的语言。

第5篇

关键词:作文指导;个性化;品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35-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小学生说真话,抒写自己纯真美好的情感呢?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个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努力促成其个性的良好形成与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在自己习作中吐真情、说真话、写真事,充分体现他们各自的生活体验、情感、思维和认识水平等,处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什么是个性?所谓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比较固定的本质特性。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现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冰心说:“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头脑中流到指上,落到笔尖。”“我手写我心”,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生活出发,不仅要充分挖掘现有的作文资源,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张扬,人格受到尊重,从而使各具个性的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写出有独特个性充满激情的习作。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应如何切实引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品味文本,抒写个人见解

作为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不能仅局限在作文课中,而要善于挖掘文本这个有利的资源,在品味文本中找准与练笔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品读佳作中悟情悟理,在练笔中发展思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补白练习。文本中有些语句或课文结尾含蓄,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悬念或想象回味的余地。它构成了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去想象,去拓展,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就是文本空白。因此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空白,及时进行练笔,不仅可以使文本得到充实,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如《穷人》一文,有这么一段话: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桑娜抱与不抱、该与不该的矛盾心理活动,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教师抓住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此处矛盾吗?怎样才能将此时桑娜的内心活动补充完整?学生经过细心揣摩,纷纷以第一人称写下桑娜的心理活动,有的写“自己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看到这两个他岂不会暴跳如雷,骂我没脑子?他肯定会二话不说抡起拳头揍我的,不,不会,他也是个穷人,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两小孩冻死饿死的……”有的写:“唉,我发什么昏?抱了他们肯定会挨他揍的,不会吧,他平时挺有同情心的,不会见死不救的,这个世道只有穷人才能帮助穷人的……”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反馈同学的写作情况,并进行集体评议表扬。这样做既能使桑娜善良、乐于助人的形象更加鲜活,文章主题更加鲜明,又能使学生的创作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有的课文的结尾余意未尽,续写的来源非常广泛,留有想象续写空间。如《凡卡》一文,以凡卡梦结尾,他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再如《去年的树》一文最后一句写道:“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是一个比较含蓄的结尾,在上课时就可以利用这个空白,让学生想象鸟儿飞走后的情景,并以“鸟儿飞走后……”为题,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练笔,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2.插图配文。课文有许多编者精心编排的插图,大多数是文章思想感情的体现。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给图配上短文。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它以整页的篇幅描绘了“扬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的动人情景。而扬科的外貌、内心,课文只字未提,给我们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联系上下文语句――“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啊!”“扬科多么想仔细地看看那把小提琴呀!”等。可以“琴”为题,以课文插图为依托,重新编写小音乐家扬科的故事。

3.抓住情感流露点。课文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只有学生深入领悟体会文本,才能与作者倾心对话,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时的学生才能完全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此时,正是写“现在进行时”感情活动的最佳时机。如面对着《桥》中那位在大灾来临之时面容清瘦的却像一座大山的老汉,你想说什么?面对着《慈母情深》中母亲那双疲惫的眼睛,你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当学生缓缓打开自己的情感之门时,在情感共鸣处进行练笔,学生的心迹自然真情展露。

二、品味生活,激活写作素材

作文是“言志”、“缘情“之物,是展现生命历程、张扬个性价值的精神旅程。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应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激活丰富的写作素材。通常情况下,学生作文的选材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激活生活表象提取生活素材。

1.媒体引路。习作内容空洞、言语贫乏,这与学生缺乏体验不无关系。指导作文时,可以借助实物、照片、歌曲、录像等媒体再现生活,让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如中年级作文《热闹的菜场》,虽然课前布置学生逛过菜场,但要让学生具体生动描述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学生经历后留下的印象不一定深刻,但如果教师利用手机拍摄下热闹的菜场情景,然后在课堂上通过电脑展示画面:丰富的商品、沉甸甸的菜篮子、熙熙攘攘的人群、顾客和商贩讨价还价的情景、商贩麻利地宰杀鸡鸭的情景……这些真实的图片画面会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认知,加深他们对情景的印象,学生定然会绕有兴致地拟标题,用生动的言语来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的作文练笔,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角色表演。针对儿童喜欢表现、擅长表演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扮演习作中的有关角色,进行相应的角色感受和角色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以此丰富学生的体验积累。如指导学生作文《第一次上医院》,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教师与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家长和孩子,再现了看病就医的情境,孩子面对针筒、挂瓶时的紧张恐惧,家长的苦口婆心,医生的和颜悦色,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毕现。面对活生生的画面,学生写起来自然具体、生动,充满情趣。

三、品味语言,自由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那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过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呢?笔者以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的语感品味,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能不拘形式地、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像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1.品写法,学技能。学生手中的文本应该说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好材料,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品读领悟文本语言,学作家们的语言风范。如小学六年级课文《少年闰土》中对闰土外貌的描写简洁、传神,廖廖几笔就勾画出一个农村少年健康朴实、天真可爱的形象。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针对学生每次写人“大大的眼睛,黑黑的头发,不高不矮的个子……”等千人一面的毛病,进行有意的观察练笔训练,引导学生领悟外貌描写的方法。我先让学生在书中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多读几遍,并说说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然后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为什么要写“紫色的圆脸”――说明经常在海边日晒风吹,从而说明他健康。)最后得出:①外貌描写可以从肖像、神态、服饰、形体等几个方面进行。②抓住特点。抓住人物独有的、最能体现他特点的部分写。③以形传神。通过描写,要能体现出这个人的个性、品质等,才能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如现其人。接着出示了孙悟空、猪八戒、哪吒、哈利波特等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神话、卡通、科幻等人物形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人物的外貌。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再抽学生在全班交流。最后,师生共同评议并提出建议:按一定的顺序,抓住典型特征,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人物外貌,体现人物特点。在此基础上,我让同学选择观察自己的班上的一位同学并描述他的外貌,再抽学生习作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同学猜是谁。结合课文和学生了解喜爱的生活来训练也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吧。

第6篇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某种程度上讲,作文教学的水平就代表了我们语文教学的水平。我们语文教学的各项策略与措施多半是为了作文教学做准备,多半是和写作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而在作文教学中求得一种真实的教学,求得一种抒写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学目的,便成了我们诸多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真情实感

在小学学习中,学生最难学、最怕学的是作文,教师最难教的也是作文。如何写好作文,已经成为困扰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的一大难题。通过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我发现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很多教师和家长,都以成年人的要求和标准看待学生的习作,平时那些经过加工、修改的优秀作文,无不给学生带来了高不可攀的尴尬,使学生失掉了写作的兴趣与信心。其实,作文小学作文,如何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写出他们的童真童趣,这才是学生习作的源泉与动力。让学生“我笔写我事,我心表我情”,这样学生就不会望文怯步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生活,开拓生活源泉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没有生活的经验和感受,就无法形成于文。故而,要引导学生写出一定的真情实感,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中发掘写作灵感与材料,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去了解社区的建设,了解农村的风俗人情,了解家乡的变化,从扎扎实实的走访与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真实感知,为学生的写作材料开拓一个生活的源泉,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灵之门,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情感,提升他们的素质,所以自然也就能够文思如泉涌,让自己的作文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言之有物。

二、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去表露真情实感

现行教材中安排的训练形式多为命题或半命题的写人、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部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为此,教师必须广辟训练的途径,丰富训练的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喜好,让学生有权选择自己乐于采用的训练形式。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进行续写作文、想象作文、编童话故事等。如在学完《穷人》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续写《穷人》的结尾。只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就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作文训练《二十年后的我》,有的学生说自己成为了节目主持人,有的学生说自己发明了一种掰玉米机,申请了专利。这是因为学生看到自己父母掰玉米的辛苦,为了减轻父母的劳动压力,才想出来的,这不正是孩子真情实感的流露吗?另外,我们还要结合具体生活中对于作文写作的运用来进行作文教学,如写书信、写贺卡、写通知、写感谢信等,通过种种形式的练习,来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学有所用,树立正确的写作观,表露真情实感。

三、利用日记,让学生吐出心里话

学会了积累还更应该去交流,不仅要进行口头交流,更要学会用笔交流。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深知要想管理好一个班集体,就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可是有时学生面对老师并不能敞开心扉的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也阻碍了班级管理。在班级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份子。儿童都有积极上进的心理,要引导他们投入到班集级体生活当中来。每个学生都要参与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拿起笔多写多练,而且要变换多种形式。例如,学生可以结合班级体建设提出个人书面意见,以书信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几年,我尝试将学生的日记与班级管理结合起来。每周的周末我都会给学生不同的题目供学生参考,如谈一谈这周班里的不同现象,说一说对各任课老师的印象,挑一挑班主任老师的缺点,谈一谈自己的苦恼……对于学生的日记中提到的问题我都在后面一一回复,有些建设性的意见我也会采纳,对于任课教师的问题我会想办法沟通。好的文章我会在班级阅读,但是学生要求保密的文章,我绝对会保密。日记本成了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成了我管理班级的助手。由于我宽松的态度,学生敢如实写出自己的感受了,消除了教师的话语霸权,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教师,平等的师生关系向学生传递着一个重要的写作信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话,写自己想说的事。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当中,要达到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教学目的,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细节,观察生活现象,并要善于思考,积极探索,能够从生活中折射出具体的生活哲理,并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在自己的作文习作当中。另外,我们还要在教学策略方面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形成一定的观察与记录的习惯,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开辟一条崭新的路子。

第7篇

一、课前集疑,指导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的能力,往往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确,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过程。学生结合预习,借助工具书以及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学课文,明确课文类型及特点,写下不懂的问题。老师收集疑问,作为备课的参考,还对好的质疑作肯定的评价,对提得不妥、不好的问题加以修改、指点,提示可质疑的地方,如课题、标点、重点词句、看似矛盾处、描写的空白处等。并在适当的环节作质疑示范,其次,学生根据教师的质疑评点再次预习。这是预习的进一步深化,学生带着疑问思考,尝试解开疑难,这样就使预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化。

二、以疑为扣,组织教学

某一环节的质疑,只能满足于学生思维的瞬间活跃,是不够的。明代张洪等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如何让学生节节有疑,节节质疑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疑作为阅读教学的主线,相连的扣,推动整个教学进程,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得到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动力和精神。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情。我通过语言描绘及各种媒体,触动学生的情感,如《穷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发生在旧沙皇俄国的故事,主人公一家在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见到邻居惨死,毫不犹豫帮其抚养遗孤。你们见过这样的穷人吗?”激发了学生的同情与敬佩之情,也引发了他们心中的疑问: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第二步,巧妙设悬,导疑。学生步步推进的质疑,离不开教师相机诱导。如《穷人》,课始,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课文思路入手质疑:文中的穷人指谁?他们的生活怎么样?有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品质的?根据学生的质疑,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读课文,理出文路:“风雨夜,等夫归,心焦急――见惨状,抱孤儿,心忐忑――渔夫归,养孤儿,心欣喜”。文路的归纳,又令学生质疑:主人公桑娜为什么要把孤儿抱回家?她的心情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的变化?学生的思维就这样步步引向深入。课中,根据主人公桑娜的情感与活动线索,我引导学生抓住四个要点,作为深入质疑的突破口,即:第一段的“心惊肉跳”,第二段的“忐忑不安”,第三段的两处“沉默”和“桑娜拉开了帐子”。第二课时的教学就以后三个要点的质疑为主线,组织教学:其一,我要求学生听录音自读课文,围绕学习重点,依据学习方法,凭直觉找出最能反映桑娜善良品质的词句,再想:这些词句使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踊跃质疑。我及时地收集、分类、整理、归纳,帮助学生的疑问有条理的呈现出来:1、“非这样做不可”指什么意思?桑娜在什么情况下非这样做不可?她为什么非这样做不可?2、既然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可她回家后又为什么忐忑不安?她当时想到了什么?心情如何?待学生释疑后,我又引导:桑娜的心情是这样矛盾不安,丈夫回来后,她又是怎样做的呢?读文后,学生抓住文中的两处“沉默”质疑,归纳为:a、桑娜与丈夫两人为什么沉默?原因相同吗?b、桑娜在什么情况下又沉默了?为什么?这两处要点的质疑,学生的目的都是在于深入挖掘桑娜的内心世界的激烈矛盾:帮助邻居,义不容辞;给丈夫雪上加霜,实在不忍心!在这挖掘的过程中,桑娜可贵的品质也就鲜明的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的心灵震撼了,体会更透彻了。学生思维拓展了,导致续写篇的成功。

第三步,自读自悟,释疑

质疑是发现,是成功的一半,还要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释疑权仍在学生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种方法:找、嚼、联、换、比、读、议,让学生自读自悟。

质疑与释疑是紧密相连的,学生的思维就随着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的训练过程,创新潜能在不断地挖掘、发挥。

三、课后总结

第8篇

关键词:绘画;插图;桥梁

一、巧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插图是文本内容的浓缩,是静止的直观,它直接诉诸人的视觉,是语言文字形象直观的反映,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材料的感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观图比读文更有兴趣。小学语文一到二年级的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配有单幅或多幅组合图片。这些精美的图片编排,体现了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及年龄特征,他们往往因喜欢这篇文章的图片而喜欢读这篇文章。生动形象的图片既能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能启迪他们思维的火花。

二、巧用插图,理解词句

许多课文插图是配合学习词句安排的,教学时从图入手,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效果非常好。如《三味书屋》一文中的“八仙桌”“戒尺”,对现代学生来说很生疏,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找出其所在位置,认识“八仙桌”和“戒尺”。同样,《长城》一文中的“射口”“t望口”“垛口”,《颐和园》一文中的“横槛”等词,都可以借助课文插图理解。

三、巧用插图,引导学生背诵或复述课文

课文的复述与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最好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要多进行此类训练。为减轻学生负担,应尽可能在课堂完成复述与背诵,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要想当堂完成训练,学生必有一定困难,我们便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复述或背诵。如《小猴子下山》,一共有五幅图画,描绘了小猴子下山经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最后什么都没得到,只好空手而归的故事。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边看图、边复述。接着,让学生看教学挂图复述课文。学生既背诵得快,又记得牢。在复述《小英雄雨来》这篇中篇小说时,我把文章中的插图制作成连续的幻灯片,让学生看图片复述。看著图片学生流畅地把六部分复述下来。故事情节完整,感情充沛。

四、巧用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充分利用好插图,图文结合,就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比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第一幅长城远景插图。接着,我让学生读课文,找出这幅图与课文哪一段相符。学生很快找到与课文第一段相符。最后我让学生图文结合,学生从插图中直观形象地弄清楚了长城的特点――像条长龙。我让学生图文对照自学课文第二段。学生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顺利地弄清了长城整体构造的特点――高大坚固。长城各部分的构造是教学的难点,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清了垛口、射口、t望口和城台,并让学生读课文画出各部分的作用。这样图文结合,不但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提高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五、巧用插图,架设说写桥梁

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创新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并做到读写结合,多进行读写训练。在课本中就有许多能引发学生想象并进行说话写话训练的插图。如《古诗两首》中的《宿新市徐公店》,诗的背景就是一幅描绘诗句中所描写情景的插图,特别是追黄蝶的几个儿童,更是活泼可爱。于是,我便设计了一道观察插图,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写出儿童追黄蝶的情景的题目。学生在写话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不仅写出了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甚至连心理活动都描写得惟妙惟肖,书中的插图在学生的描写中“活”了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实现双赢。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插图在文章结尾出现,文章中没有描写,给学生留有悬念,耐人寻味。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续写。例如《穷人》一文,在文章的结尾有一幅插图,文中没有进行描述。我就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上渔夫、桑娜的外貌、神态、动作、表情。接着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渔夫掀开帐子后发生的事情,并进行了口头交流。学生畅所欲言,想象丰富,激情高涨。这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续写想象的能力,情景对话,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

六、巧用插图,畅谈感想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英雄人物的文章,这些文章均配有英雄人物壮烈牺牲时的插图。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时机。比如,在学习《我的战友》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插图。让学生说一说英雄的神情、动作,想象英雄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踊跃发言,谈出了对英雄的敬佩之情和自己受到的深刻教育。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又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9篇

自主学习的动机

实践表明,良好的学习动机来自于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愉悦的学习环境。而愉悦环境的营造和求知欲的激发都依赖于教师。例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开课伊始教师这样引入:森林大王狮子老了,他想在动物们中选一个接替他的位置,他让动物们轮流做万兽之王,然后选出合适的一个。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哪些动物轮流当王了,最后是谁当上了万兽之王?这样引入教学,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创造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兴趣主动探索。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也要多采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如游戏、讨论、表演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还可以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营造愉悦的环境,让学生乐于参与。如教学《从现在开始》后,可以让学生做课文中动物的头饰,表演课本剧。

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获取知识,而不是把知识注入给学生。教学中,教师要教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方法。如在教授《新型玻璃》时,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教师只需要指导学生学习一种玻璃的文段,抓住玻璃的名称、功能、用途来理解,学习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上述方法自主学习其他文段。这样采用迁移方法,启发学生自主学新知识,既便于学生记忆,又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发挥了“授人以渔的作用”。其实,语文课程中结构相似的文段或课文都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习。

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提供条件和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例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引导学生动口、动脑讨论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话,人们是怎样对待的,伽利略呢?两者的态度为什么有所不同?结果怎样?教学后与学生一起动手模仿课实验,通过实验作验证。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结论;开展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动口说,动脑分析,从而让学生体会和学习伽利略不懈追求的精神,学习通过侧面描写、环境描写表现人的写作方法。

架设自主创新的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的总体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架设自主创新的桥梁,在“导”上做文章,启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有创新的观点,要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贯穿课堂的绐终。做法是:上课开始时,进行引导性质疑,激发创造欲望。如在教学《假如没有灰尘》时,老师课始提出“平时我们都讨厌灰尘,但是,灰尘有它存在的好处。你想知道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过程中逐步形成。课堂中进行深入性质疑,在质疑中创新。如教学《西门豹》时,老师针对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这句话有意识地反问学生:西门豹觉得“河伯真灵”吗?结果引起学生激烈讨论,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前后文理解,体会西门豹将计就计的机智。课后进行求异性、延伸性创新。如教学《穷人》《凡卡》等文后让学生缩写、续写故事。学习古诗、古文后让学生用现代文改写,把《晏子使楚》等课文改写成戏剧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改写、续写、缩写时对知识进行了自主复习,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多样评价激发自主学习

第10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课标还对各学段的习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可见,习作的指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我们知道,对于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习作教学可谓是最为棘手的了,一是受学生年龄和思维发展的局限,学生对外部世界和自我的认识缺乏客观、全面的思考,语言逻辑正在形成,语言感悟能力较弱,致使习作时文不对题,或言不达意,或谋篇布局凌乱;二是习作的教学时间极为有限,每册教材只有六至八次的习作练习,训练时间少,习作能力自然难以提高。鉴于此,“小练笔”便成了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手段。本人从教学实践中也深深感受到,小练笔不但能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以发展,更是学生习作的良师益友,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正如前文所提,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思维的局限,语言表达和谋篇布局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作文时无从下手,或无话可说,或有话不知如何说,语言枯燥,作文时常常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不得其果,久而久之,作文成了学生学习的一大拦路虎,每每提及作文便眉头紧缩,心生畏惧。而小练笔却是从最简单的一句话或一段话入手,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再通过简单的仿写训练,使学生从大师无声的语言中得到启发,领悟到文章的写作方法。如本人曾布置学生写时光匆匆易逝的话题作文,学生难以捕捉,更不知如何下笔。而学了朱自清的《匆匆》一文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写法写片段,学生便文思泉涌,侃侃道来。通过这个小练笔,学生对时间的感悟及表达方法便有了更感性、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写有关“感悟时间”的习作就容易得多了。同样如写读后感,学生往往大段摘文,对于“感”就可谓“言简意赅”了。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降低要求,先要求学生写自己读文后的真实感受,然后再指导学生写完整的读后感。这种小练笔,时间短而快,不仅能使学生及时地把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迁移到习作中去,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作文难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不再害怕作文,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由于小练笔不拘泥于形式,甚至不拘泥于教材,因此其训练便有了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教师可根据训练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酌情安排小练笔。如指导写人的习作,教师可先将其内容分解训练,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分项练习,明确如何写好细节,如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然后运用到整篇文章;为了指导学生学会选材,避免习作时文不对题,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片段的区别描写,如让学生写“补交作业”这个练习,学生往往用大篇幅写有关赶作业时的情景。而如果先让学生进行“补交作业”和“赶作业”两个片段的对比练习,学生选材时便会仔细斟酌、区别,就不至于犯选材上的偏差或混淆。这种有针对性的练习,把习作化整为零,相机突破习作重点,使学生更好、更有效地掌握习作的基本技法,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形式灵活,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与小练笔相比,小学语文教学每册教材的六到八次习作虽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其内容和形式毕竟受到局限,而小练笔的形式却灵活多样,最常见的有生活日记、仿写、填补空白、写阅读感悟,还有学文后的续写和想象,如续写《穷人》、《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身边》等;有古诗改写;还有口语交际式的“我说诚信”、人物评价等片断练习,以及写广告语、班干部竞选发言等等,形式多种多样,练习的空间大。而在不断进行的小练笔训练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第一,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们知道,在小练笔的模仿等训练中,往往是撷取课文中最精彩、最值得细细体味、富于表现力的一些重点句、段,通过品读后而进行的。这种练习不仅是让学生在品读中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一种迁移训练,反之也使学生在小练笔训练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入地体会作者情感的表达以及表达的效果,在读写结合中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第二,阅读感悟,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和评价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小练笔,通过对阅读内容的感受、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如学完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两小儿辩日》一文后,布置小练笔“孔子(或两小儿)告诉我……”;学了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以讴歌人间真情为专题的内容)后,我让学生以”真情”为话题进行小练笔,学生有的写对真情的理解,有的以记叙文的形式写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真情,有的在习作中还真切感受到了要学会感恩等等,学生的习作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充分表达出自己阅读后独特的心理感受和见解,其欣赏和评价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第三,勤于实践,培养学生的积累和观察能力。课标明确强调,在习作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勤积累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不断进行的小练笔训练,再加上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将在课文或课外阅读中学到或看到的、甚至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听到的一些好词、佳句,乃至表达方法印记脑中,并在习作时加以运用;同时,小练笔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布置学生写“校园的三角梅”、“今天的天气真热!”“妈妈真……”等等片段练习,为了写好小练笔,学生自然要对习作对象进行细心观察和感受。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对所写之物不熟悉,不了解,习作从何下手?可即便学生了解了所写之物,但习作时语言匮乏,表达平淡,那么,习作内容也只能是空洞的、枯燥乏味的。爱迪生曾说过:“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可见,观察与积累在习作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由于小练笔短小精悍,习作空间广阔,形式灵活多样,因此习作的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变化多端,再加上时间短,小练笔便可成为一种经常化的训练。通过持之以恒的小练笔练习,学生有了较好的语言积累,也掌握了一定的习作技法,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和逻辑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得到增强,思维能力也得以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阅读教学 积累语言 个性解读 阅读思维

在小学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适合学生的阅读策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阅读因素,利用各种阅读学习场景,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品读,拓展阅读思维空间,让学生深入文本加以研读,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见解,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利用朗读形式,理解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有丰富多彩的文本的语言,既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朗朗上口。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读为基础,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本内涵,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发展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阅读语感,有效积累文本语言。

例如,教学《观潮》时,教师通过多样化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江潮的变化,体验观潮者心情的变化。如,教师提出:“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文中哪些语句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奇’?”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语句,并在相互交流探究与研读后,深切地体验了钱塘江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过后的景象,感悟了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朗读时,把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充分地表达出来。解读课文内容后,教师指导学生背诵文中第3、4自然段,让学生再一次感知和积累文中描述声音的“人声鼎沸、风号浪吼”等成语,以及描写大潮形态的“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漫天卷地”等词语。在学生研读文本内涵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会因兴趣朗读而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深入文本认真思考、品悟,有效领悟文本表达的中心,积累和丰富文本的语言。

二、研读文本句段,深化个性解读

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内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多样化地运用阅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揣摩、品悟和研读文本句段,能够从多角度解读文本内涵,探究文本的深刻意蕴,让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感悟出文本作者蕴涵于文本中的思想内涵,体会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掌握文本的表达技巧,深化理解文本的语言,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文中语句:①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②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师生交流研读,生1:“‘瞻仰’点出了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生2:“‘急速’体现了海鸥们那种焦虑、急切的心情。”生3:“句②表现了海鸥对老人具有亲人般的感情。”生4:“‘纷纷’表达了海鸥好像有谁正在无声地指挥似的,行动是那么一致。”生5:“‘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白翼天使’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和深情。”学生通过对文本句段的研读,体验作者运用语言表达的技巧,深化文本内涵的解读,发展个性阅读能力。

三、重视语言训练,感悟文本语言

教师应立足文本语言,挖掘文本的语言训练点,通过设计各种形式的语言练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之中,从整体上感悟文本内容,感悟文本的内涵,理解和吸收文本语言,掌握作者巧妙的表达方式,锤炼和发展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草原》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先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这一片断内涵,再要求学生运用“一会儿……一会儿……像……”句式进行想象,结合自己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描述美丽的草原。生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宽阔无边的绿色海洋扬起一片片白帆。”生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盛开的朵朵白色的浪花。”生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往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捧捧白色的珍珠。”教师继续出示训练题:这种境界,既(?摇?摇 ),又(?摇?摇 );既(?摇?摇 ),又(?摇?摇 )。在这境界里,连(?摇?摇 )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摇?摇 )草原的无限乐趣。要求学生填补这个句子,相互交流填入的词语是否贴切、恰当?通过语言训练,强化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体验与感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思维能力。

四、巧用文本空白,发展阅读思维

第12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主席说过的一句话。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我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追求创新教育新路,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充满活力,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创造力,让所有金子在这里闪光!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为基础,还要与其它的情绪特别是创作欲望有密切关系。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最近我发现我们班的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很大进步,惊诧之时我还发现他在课下找我的机会比以前多多了,上课时也比以前发言的次数明显增多,而且见解与众不同。几天之后,我竟收到了他给我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我越来越喜欢您了,也越来越喜欢您的课堂,您是我们的大朋友,正是您为我们创设的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我们有了创新的勇气和欲望。老师,谢谢您。”我惊呆了,这真是“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原来,我在平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课题导入,我经常运用征求学生的意见法导入。比如,面对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发现?课讲完了,你有什么疑惑和不解?或者针对课文最后的犹言未尽引导学生续想。比如,我在教学《金色脚印》、《穷人》时,引导学生续写小狐狸和老狐狸跑向森林之后发生的事;渔夫夫妇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五个孩子长大以后……给他们自由发言,任意想象的一次机会。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放下了教师的架子,作为孩子们眼中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景。

当然,在这过程中,也有的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发现并不是太成熟,太完美,甚至有些幼稚,有的不合乎逻辑。作为老师,我不能笑话他们,不能粗暴的否定他们,应当学会悉心保护他们这种创新的萌芽,这样才能使萌芽长成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二、须教自我胸中出,却忌随人脚后行

这句话道出了必须重视创造性的真理。那么在教学时怎样才能做到不随人脚后行呢?

我采用了“求异法”。求异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

教学中运用求异法我认为更能激起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记的在教《放弃射门》这课时,福勒为了不让对手西曼受伤放弃了精彩的射门机会。人们都在为福勒这种高尚的人性美而赞叹不已时只见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不仅福勒值得我们学习,而西曼也令我深深佩服。”一下子课堂安静下来都在静静地等待他的发言:“福勒为了对手免于受伤而放弃射门这种高尚的人格固然令我们佩服,但西曼明知接这个球会受伤甚至丢失性命,可为了集体的荣誉他还是不顾一切地扑了过去,难道这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一石惊起千层浪,学生窃窃私语起来。最后大家商定这两个人物放在各自的立场都有令我们学习的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的。所以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力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

总之,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创造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