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爱的变奏

爱的变奏

时间:2023-05-31 09:10: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爱的变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手术很成功,接下来好好恢复就行!”

听了医生的话,病床上的杨新贞松了口气。她扭过头,目光投向不远处一个红色的纸质捐款箱,泪水顺着眼角流淌。

飞来横祸

“宫颈癌……”

医生的宣判像一颗炸弹,再次震裂了杨新贞的心。这一天是2008年4月28日。

祸不单行。一个月前,丈夫郑明骑着摩托车,在给客户送水途中遭遇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今天,自己又被查出患了癌症。

杨新贞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痛,不仅是因为自己,家里有重病的婆婆需要照顾,正在读大学的儿子需要学费,社区里还有她钟爱的工作……

她不敢想该如何面对这一次次的飞来横祸。

“最好手术,虽然有风险,但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医生给出了建议。

一向坚强乐观的杨新贞决定与命运搏一次。

昂贵的医药费让这个家犯了难,丈夫筹措的钱只是杯水车薪。

“这是我们街道几个社区的同事自发捐助的一万块钱。”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响水桥社区主任赵川递过一个信封,“你好好治疗,社区民政委员的工作,我暂时安排其他人替你。”

杨新贞眼睛顿时晶莹起来。

“小杨呀,你怎么突然就不见了……这是我们社区50多位老人的一点心意。”

同赵川一起来的张矩忠老人声音有点哽咽,把抱了一路的红色捐款箱递给杨新贞。

原来,杨新贞的“消失”,让社区里一个特殊的群体慌了神!

爱的回报

傍晚,杨新贞家楼下。

“怎么还没下班呢?再不来就凉了!”

陈德秀老人心里犯着嘀咕,像往常一样在等杨新贞下班,手里还攥着两个刚煮好的鸡蛋。她是杨新贞结对帮扶的老人之一。

不仅是陈德秀,社区里的老人谁家炖了鸡汤、银耳汤都会给杨新贞留一碗,路上碰到还会给她硬塞一个苹果。

“小杨患癌症住院了……”

刚去社区办事的张矩忠慌里慌张地边跑边喊。

这一消息在社区老人群里顿时炸开了锅。

“啷个办呢?小杨可不能出什么事哟,这么好一个人!”

不一会儿,社区居委会老年活动室里聚满了焦急的老人。

“得了癌症肯定要花很多钱,要不我们捐点钱吧!”

人群里不知谁说了一句,大家便行动起来,用废纸盒糊了个捐款箱。

老人们纷纷掏出用手绢包好的钱,一块、五块、十块……

医院里,杨新贞接过沉甸甸的捐款箱,作为社区的民政委员,她很清楚老人们的生活多么不易。

滚烫的泪珠不停地滑落。

“加起来也就几百块钱,但那是老人们对杨新贞深深的情意!”目睹这一幕,赵川也忍不住落了泪。

此后多日,社区老人轮流去医院照看杨新贞,陪她聊天。

“怎么天天有这么多老人来看她?”医生、护士对此很好奇。

爱的前传

“小杨要做我们社区的民政委员了!”

这一消息乐坏了社区的孤寡、“空巢”、肢残老人。

“小杨对公婆那么好,肯定也会对我们好!”

杨新贞对公婆的孝顺在社区里早已传为美谈,她还被推为“孝星”,平时对社区的老人也敬爱有加。

2004年12月,杨新贞参加渝中区民政局的公开招聘,成了响水桥社区居委会的一员。

“小杨,我生病了你来看看我嘛!”

“小杨,你来陪我聊哈嘛!”

“小杨,你陪我去买件衣服嘛!”

…………

自从当上民政委员后,老人们大事小事都找杨新贞帮忙,她很清楚老人们的孤独和无助,每次都是有求必应。

日复一日,杨新贞感到个人的力量有限,开始探索服务老人的新机制。

“叮铃铃……”

2009年9月的一个深夜,“爱心门铃”的响声惊醒了正在熟睡的秦文秀,她拎起衣服就向徐恩德家跑,一进门,就见徐恩德捂着胸口。秦文秀意识到徐恩德是心脏病复发,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徐恩德被及时送进医院,脱离了危险。

从2007年开始,杨新贞在社区发动志愿者和老人结对互助,先后对接了60多对,并帮他们装上方便联系的“爱心门铃”。

60多岁的秦文秀和80多岁的徐恩德就是互助对子之一。

在杨新贞的努力下,社区慢慢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彼此之间情义甚浓。

爱的续集

6月初,经过不到一个月的疗养,杨新贞迫不及待地回到了社区,已经有一群老人在等着欢迎她。

“来,让我抱抱,看瘦了没?”

60多岁的王婆婆没等杨新贞反应过来,便抱住了她。

手术后的杨新贞消瘦了许多,但老人们的关心,让她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开始了爱的续集。

2011年底,响水桥社区办公室。

“小杨呀,我钱包被人偷了!”

杨新贞的电话里,响起了雷华凤的求助声。

78岁的雷华凤是响水桥社区的孤寡老人,从小在孤儿院长大,一生未娶,平时遇到什么困难,到社区找杨新贞已经成了他的习惯。这次申请公租房,他前往渝中区七星岗申请点去办理手续,不料钱包被人偷了。

“不要着急,你等着,我马上到。”

雷华凤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拽着赶来的杨新贞。

“钱没了,房子就租不了!”雷华凤哽咽着,不知所措。

“没事,钱我先垫着!”杨新贞当即拉着雷华凤到银行取了钱,办了租房手续,还帮他在旧家具市场订购了家具。

2012年初,雷华凤正式入驻大竹林康庄美地公租房小区。

“太感谢小杨了,如果没有她,我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已经离开响水桥社区的雷华凤,还经常打电话回来,只为多听听杨新贞的声音。

第2篇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 钟声 音乐学分析

《钟声》(op.35),是拉赫玛尼诺夫于1913年创作的一部交响诗大合唱,并于同年1月4日完成管弦乐部分写作,11月经过拉赫玛尼诺夫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进行了首演,大获成功。

这一作品是拉赫玛尼诺夫根据小说家埃德加·艾伦·坡(1809—1849年)的著名诗歌《钟声》创作。全曲共分四个乐章,分别代表了金、银、黄铜、铁材质的钟声,同时也预示了人生从青壮年向中老年以及死亡行进的步伐。因此,该作品也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本人十分喜爱的一部作品,如他所说:“在音乐里,钟声与人的情感一起振动。”

一、拉赫玛尼诺夫生平简介

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1873—1943年)出生于俄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很好的音乐熏陶,4岁开始随母学习钢琴,9岁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1885年经他表兄、钢琴家西罗提介绍转到莫斯科音乐学院,跟从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兹维列夫学习钢琴。他一生中创作了无数经典之作,流传至今,如1893年夏创作的献给柴可夫斯基的双钢琴曲《图画幻想曲》op.5和弦乐幻想曲《岩石》(op.7),1906年前后创作的《第二交响曲》(op.27)、《第一钢琴奏鸣曲》(op.28)以及交响诗《死岛》(op.29),1912年创作的交响合唱《钟声》(op.35)和《第二钢琴奏鸣曲》(op.36)等。

成长于动荡社会环境中的拉赫玛尼诺夫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性格,如同柴可夫斯基一样,他的音乐沉稳,忧伤,与当时普遍流行的现代作曲风格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因此常常被称作是“保守派”。但拉赫玛尼诺夫并没有因为舆论而改变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时刻可以感受到对俄罗斯民族根深蒂固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忧伤与警示。“死亡”和“钟声”是拉赫玛尼诺夫最为宠爱的主题,因此,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就是拉赫玛尼诺夫心灵的忧伤。当人们游走于当代作曲技法的路途间而迷惑时,拉赫玛尼诺夫细腻、婉转的浪漫主义曲调犹如清新的空气飘进人们心间。正如尼古拉·梅特纳所说:“我惊叹于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凄美哀绝,感动于他所传达的浓郁真挚的内心情感。他毫不羞于在音乐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从来不曾为内心的情感遮遮掩掩。他的音乐总是那么的纯净,包含着赤子般的心灵。”

二、《钟声》音乐分析

钟声,在东正教为主的俄罗斯是再熟悉不过的声响。如同每天的起居,钟声早已在每个人的脑海中成为了习惯。这一潜伏于人们内心的节奏,被许许多多诗人、作家、作曲家运用。拉赫玛尼诺夫也不例外,正如他自己所说:“它伴随着每一个俄罗斯人从童年到风烛残年,没有哪一位作曲家能避开它的影响。”

全曲四个乐章分别描写了四种不同类型的钟,也十分巧妙地代表了人生的四个不同时期,分别是“银色雪橇钟声”“甜美的婚礼钟声”“吵闹的警钟”“悲伤的铁钟”。

第一乐章:“银色雪橇钟声”。复三部曲式,降A大调。

呈示部(1—58小节)。为一个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从乐曲开始至第22小节,呈示了第一部分乃至整个乐章的主题动机。乐曲以六小节的前十六后八为主节奏型的乐句开始,并逐渐加厚节奏,如同皑皑大雪中奔跑的雪橇,雪橇头上的银铃随风轻摆发出阵阵叮当声,灵巧而清脆。这一乐句是全曲的灵魂节奏型,贯穿前后直至乐曲结束。之后分别由七小节和八小节的两个乐句组成了第一乐段。三个乐句均以不同角度和节奏型描述了由远及近、由慢到快的钟声声响。之后,声音越来越弱,钟声渐渐远去,进入第二乐段。这一乐段由三个乐句构成,至35小节,分别为一个五小节和两个并列的四小节组成。开始处又出现了乐曲开头的银铃般的相似节奏,与第一乐段形成呼应。后面两个并列乐句中不时穿插清脆的跳音,增添了无限童趣。忽然一个鲜明的旋律迸发出来,乐曲进入了第三乐段。第三乐段中有着鲜明的派生关系,首先四小节的旋律进行,揭示了这一乐段的主题。接下来,两个五小节组成的并列乐句,将主题进一步阐释,两个四小节组成的平行乐句将这一主题推向。整个部分的节奏灵巧、清脆,似乎又深藏着隐隐的不安,作曲家怀念美好时光同时又时刻忧患的思绪被描写得十分生动。

展开部(58—123小节)。四小节过渡后(58小节与第一部分相叠置),作品进入了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为插部性的展开结构,首先,由男高音独唱拉开帷幕,十四拍悠长的旋律将乐曲带进了一个无限幻想的空间,忽然,升高四度的合唱骤然响起,极其震撼,将对比的效果展现得异常鲜明。接着男高音独唱将这一部分激昂有力的主题呈示,向人们诉说着感情和往事……合唱背景般地应和着,如同天空中传来的阵阵欢歌,时而像茫茫宇宙中的屡屡回响,时而像先知们的谆谆诉说。尽管乐曲已经进行到第二展开素材,但零星中仍能感到与呈示部的联系,如男高音主题与呈示部低音声部的派生关系,将两个部分维系着。从85小节起,乐曲进入了第二乐段,但仍与第一乐段联系紧密,主题的旋律被放大,与合唱声部相呼应进行,渐渐地旋律开始变化,由主题旋律派生出各种对应旋律,丰富着这一乐段。直到106小节,气氛逐渐平静,渐渐地人声部分被柔和的器乐代替,进入了第三个展开素材,弦乐组将这柔和的旋律减弱重复六次,渐渐地,整个世界都进入了浅浅的睡梦中,安详,美好。这时,不安的因素又开始鬼鬼作祟,隐隐地颤音开始迭起,呼吸不再平缓,似乎在预示着什么。乐曲进入了第三部分。

再现部(124—161小节)。通常的复三部曲式中,第三部分往往作为再现部将呈示部或原样或扩充或减缩地再现。而在这部作品中,第三部分再现部,却是一个将呈示部、展开部综合再现的再现部,同时又有许多新鲜元素的充斥。再现部开始处,又出现了同乐曲呈示部开始时相仿的节奏型以作呼应,但不同的是,这里的钟声少了些开始时的轻盈、美好,却多了些忧郁和恐慌。忽然,男高音的一个八度演唱,将不安的沉寂打破,第一乐段由三个乐句构成,至138小节。巧妙的是,每一乐句的尾音和下一乐句的始音均为属主二音的连接,给人以稳定的归属感。这一旋律与展开部的主旋律十分相似,也可看作是展开部的变化再现,而伴奏部分却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因此这一再现部开始便是以综合再现而呈现。第二乐段开始时,调性开始变得游移,乐曲速度也逐渐加快,从146小节到151小节连续四次小二度模进,将乐曲推向了,伴奏仍持续再现呈示部调音因素。

尾声(161—179小节)。161小节处,乐曲回归主和弦,并以Tш和弦与T和弦交替进行,强调和巩固调性。最终于167小节时终止在主和弦。伴随着乐曲开始时的银铃般节奏,作品进入了尾声部分。直至最后,以镜像再现最初动机节奏为呼应,结束全曲。无尽的怀念和美丽的愿望,伴着柔美的声响渐渐飘散开来。

第二乐章:

这一乐章为变奏曲式,乐曲中主题性格鲜明,多次的模进与变化将主题一次次地加深,向心式的发展旋律使整个乐曲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乐曲以D大调开始,首先是这一乐章主题的呈示部分。这部分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分为两个乐句(5+7),由十二小节组成。由长切分音节奏和向心式旋律将乐曲的主题呈现,表现了整个作品的优雅基调,其节奏成为作品中贯穿始终的灵魂式节奏。第二乐段,由六个乐句组成,其构成方式十分特别。首先,五小节的主题呈示、四小节的升高四度紧缩模进继续推动着主题旋律进行,接下来继续升高三度进行三小节紧缩模进并重复,其后继续升高二度和升高五度的两次模进,将这一乐段结束。五次模进作为这一乐章的开始,主题也由此变得十分鲜明。

变奏一:(36—49小节)在主题节奏不变的基础上升高七度模进,同时加入人声合唱。较之主题部分,气势变得十分宏大。八小节主题再现过后,便是八小节的伴奏扩充,伴奏部分的主旋律也仍然保持与主题部分相似的呼应,但织体已不再是主题呈示部那样模仿钟声的简洁的柱式和旋,而变为旋律式和三连音的伴奏音型,伴奏织体更为丰富。主持续音和属持续音在低音部分交替延续,使整个部分更加具有凝聚力。之后,经过十四小节连接部分后,进入第二变奏部分。

变奏二:由回原速的标记(tempo I)看出,这一部分与主题的关系应是十分密切的。但更为突出的是,该部分的变化是由变奏一继续延伸而来。与变奏一一样有着四小节主题再现,之后出现了更为鲜明的对比,即升高九度的女高音声部的演唱。又一次缩减变奏过后,是对于变奏一中伴奏部分的继续发展。伴奏声部起先沿用变奏一中三连音与下行音阶两个声部结合的方式,之后,高音声部织体逐渐加厚,低音部分也出现了颤音音型的新型节奏,使伴奏部分更加充实和丰富。这一部分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鲜明的对比与局部的统一相结合,使乐曲到达了一个小。

变奏三:这一部分中仅仅以主题呈示部分中的一小节动机发展开来。不再以向心式旋律进行,而是加入了鱼咬尾似的下行音阶旋律作为进一步变奏,同时将呈示主题中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节奏型频繁使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伴奏部分也由变奏二中简单旋律线条变为锯齿状和大山状的旋律线,更加丰富了伴奏部分的表现力。

变奏四:伴奏部分降低三度模进缓缓将主题再现,将这一部分引入。人声部分的旋律已与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几乎没有了主题旋律的影子。而用以维系和统一全曲的是伴奏部分,伴奏在发展的同时,主旋律隐藏其中,仍然以模进的手法向前进行。

变奏五:人声合唱高八度模进主题旋律将变奏五带入。这一部分是这首变奏曲中变化最大、与各部分对比最为鲜明的一个部分。虽然调性仍没有变化,但旋律风格却有了很大的不同。最初的向心式抒情风格的旋律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大山似的旋律性,而节奏也有了加快的倾向。唯一与前面主题相呼应的便是隐藏在伴奏部分中的主题旋律型,但这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以四分音符为单位变化为现在以八分音符为单位的旋律,与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尾声:尾声以八分音符为单位,不断回响着主题旋律,同时,主持续音的不断出现,也使调性不断巩固。最终完满结束。

参考文献:

[1]刘芳.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中的“钟声”情节[D].西安音乐学院,2008.

[2]派特瑞克·比高特,邹建平.拉赫玛尼诺夫的“钟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7(1).

第3篇

一、作品及作品结构分析

(一)作品分析

《苏北调变奏曲》,该作品被视为中国民族单簧管作品的开山之作。作品通俗易懂,运用我国本民族的五声音阶,旋律亲切、朴实、平易近人,曲调中式,具有很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作者用简洁的民间音乐语汇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幅乡间生活和劳动的场景,演奏者可以跟随旋律的呼吸去想像、沉浸在苏北农村的快乐生活。

为了让这部作品在演奏上更为突出的表现出单簧管的演奏技巧,使单簧管技巧在中国民族单簧管作品中更能发挥其特点,所以在乐曲里作者采用了西洋音乐写作中的变奏曲形式,使此曲完全符合单簧管的演奏要求,而在内容上则运用了中国的民间音乐曲调加以发展变化。西洋曲式构筑形式,中国音乐表述内容,两者的完美结合使《苏北调变奏曲》成了音乐创作中“洋为中用”的成功范例,是中国单簧管作品“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半个世纪以来,这首乐曲不但被国内的演奏者们所钟爱,也被世界其他国家的单簧管人士当作中国单簧管的代表作品加以了解和演奏。

(二)作品结构

了解《苏北调变奏曲》的创作背景对演奏时掌握此曲的基调、风格和情感非常有帮助。那么了解一些此曲的结构,对演奏好此曲也是有益的。

二、作品分段处理表现手法与重点、难点

(一) 前奏部分

前奏是由六个小节(钢琴伴奏)组成,明确了乐曲主题的速度、力度等诸多音乐表现,所以在演奏前奏的速度为Moderato的速度,在力度上是“弱―渐强―减弱”,引出单簧管演奏的主题,富有表现力。

(二)主题部分

根据前奏在最后结尾处的力度来决定单簧管进入的力度,如果过强或过弱的话与前奏的力度不符,单簧管主题进入的时候显得过于唐突。作品力度记号标为mf的时候,演奏者会更加不确定自己的力度。因此当主题演奏进入的时候要大大方方,开门见山,缓而不慢,在音色上要做到亮中带柔,柔而不虚,演奏气质要朴素爽朗,情绪上轻松愉悦。

全曲主题在演奏过程中在技巧上的难点就是吐音部分,即21―24小节的28个断音。这28个断音是带有连线的断奏(吐音)这种断奏叫次连音,奏法是舌头轻碰各音,试音听上去有音头而又不间断,这种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吐音要求自然要做到节奏保持统一,吐音的颗粒感强,同时注意在力度上要由弱到渐强再渐弱。这28个断音加一个二拍的长音构成了主题部分的结束,充分的展现了作品的音乐情绪。

主题部分,是全曲的精华,被浓缩成了一个微电影,讲的是“清晨,太阳冉冉升起照亮了整个生机盎然的苏北山林,两只小鸟叽叽喳喳的唱歌,打破了宁静的山村。不一会儿,整个山林都忙活起来,开始了新的一天。”

(三)第一变奏部分

第一变奏进入的时候,使乐曲得以变化发展,在情绪上要比主题更加热烈活泼。在变奏部分的时候,要注意速度、力度等因素与主题部分之间的对比,这样能够更为突出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更好的去诠释作品的情感表现。

这一部分,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力度关系很重要,进入第二乐句(30、31小节)时,力度为mp,音色干净明朗;第三乐句(32、33小节)要于第二乐句形成力度的对比,力度要小于第二乐句,两个乐句之间形成回声的感觉。此段的结束句(28个断音)将主体部分的结束句原样重复,这种变化之后的重复,变与不变的交替出现,使乐曲前后呼应,结构完整。如果说主题展现的是苏北山林的喜悦,那么第一变奏部分就是苏北山村劳动人民的喜悦。

(四)Cadenza、过渡段

过渡段为华彩部分(Cadenza),在这段华彩里,这部分的演奏比较自由,难度也较高,使用的音域很广泛,因而也比较引人注目。演奏时,要做到张弛有度,有缓至急。作者运用中国的五声音阶,以简练的音符和大写意的手法向人们描绘了一幅乡村小景――山林里,成群的小鸟嬉戏;山村里,放学的孩子追逐玩耍。

(五)第二变奏

华彩之后的Andante Cantabile(如歌的行板)是全曲速度最慢的一度。通过速度之间的变化,把之前描写的苏北山林的喜悦转换为作曲者对苏北无限风光的赞美。音乐情绪要做得更为舒展,在反复的时候力度变化从p升为f,展现了从赞美到无限热爱的一种递进、升华。因此演奏这段旋律要比前边更有激情,音乐要随着旋律线条的走势跌宕起伏。第二变奏在全曲的结构中很重要,调节音乐情绪,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六)第三变奏

第三变奏,速度上Andante变为Allegro。这一变奏部分使音符增多速度加快,把全曲的情绪推到了,所以这也造就了这一段是全曲的精彩的部分,宛如一幅苏北人民大联欢。当28个断音的结束句第三次出现的时候,乐曲进入了结尾。

(七)Coda、尾声

尾声部分是由以连续十六分音符固定低音的音程所构成,这种演奏发放在单簧管作品较为常见,许多人都喜欢在平常的练习演奏中用它来炫技。:Allegro(快板)进入到Coda的花奏段后,情绪又是一种递进。尾声的演奏首先要求的是气息能够在一口气中完成这一段的演奏。当乐曲在辉煌的颤音之后,听众往往还沉浸在那热烈的氛围中时,又以干脆利落的两个音结束,给人以壮丽,且回味。

四、结语

通过对张梧先生的生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的阐述,以及对作品曲式结构的分析,使演奏者能够更透彻的理解作品当中的内涵,在演奏时能够更加准备的把握的作品传递的音乐情绪。根据对作品中突出性的乐段的阐述,体现出该作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也希望能够传达出《苏北调变奏曲》之所以是一首成功之作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卿烈军.怎样提高单簧管演奏水平[M].华乐出版社,2005

[2]陶纯孝.单簧管教学曲选集(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张 梧.中央音乐学院内外单簧管(业余)考级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4]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第4篇

关键词 返老还童 配乐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Retrograde Life

――Analysis on the Music in "Rejuvenate"

HAN Lu

(Liaoning University Benshan Art Academ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

Abstract Benjamin Button is a "monster" in the eyes of everyone, for he is the baby but with 80-year-old face, when he is elderly he has a baby face, this is an amazing story - BenjaminButton's the retrograde life. The soundtrack of Alexander o Desplat, to make this movie as magical expression of so true and plain, while giving us new understanding of love and life opportunities.

Key words rejuvenate; soundtrack

如果时间可以倒转,岁月可以逆行,只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就如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却有着八十多岁老年人特征一样――令人惊奇。

然而,一部本应跌峦起伏的影片却讲述的如此真实而平淡,亚历山大・戴斯普莱特将音乐的表述也倾向于柔美化的风格,时而充满希望时而又充满了阴郁的气氛,这和导演所要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起到了结构贯穿等重要作用,当然,本片也引用了当时比较流行的音乐。笔者将本片中的音乐大致分为了两部分,让我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在音乐的舞台上尽情的体验独一无二的逆向人生吧。

1 永恒的爱

《meeting daisy》是为黛西专门制作的主题曲,含有三种变奏曲式,它恰恰与本杰明的一生形成鲜明对比。在00:32:30本杰明与小黛西第一次见面,两个人似乎对彼此产生了好感,用小提琴拨奏营造出一样的奇幻背景,正如本杰明所说:“我永远忘不了她那双蓝眼睛。”一样充满了梦幻,充满联想,这段音乐是音画平行,乐曲结尾时,钢琴刻意延续弹奏,预示着两人的关系会延续下去,传递给了观众两人接下来将会有一段梦幻般的联想。

《Meeting again》02:01:50这是两人在经历了车祸,战争等等成熟后的相遇,在他们“最自然”的情况下生活在一起,他们出海远洋,在海边有游泳,这是他们无比快乐的时光。渐渐地竖琴进入,这并不是过于欢快的音乐,而是依旧舒缓,充满浪漫的气息,又让人感到愉快。

《Love in Murmansk》01:02:00是本杰明遇见了伊丽莎白・阿伯特,拥有了一段短暂的恋情,而对方却已婚,不久就离去了。此处音乐的运用五种变奏形式,很明快,节奏感很强,大提琴的加入给二人的见面增加了融洽的气氛。正如本杰明所说:“午夜的旅馆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此处的音乐也向我们描述了本杰明和陌生女人的那充满神奇的结合。打击乐的加入增加了两人心中的悸动,正如两人需要在夜晚才能真正敞开心扉一样,同时给予两人必须在夜晚见面的场景充满了紧张感,就如同两人的冒险一样,既充满了愉悦又充满了紧张的气氛。

《love returns》笔者认为是本杰明和黛西成长后的见证。1:26:48回到养老院的本杰明与黛西重逢,黛西美丽动人,接着当他们进到餐厅时,音乐中响起了钢琴的伴奏,这既符合当时餐厅的气氛,也表现出黛西的充满朝气的内心,也体现出本杰明内心的喜悦,两种心情的完美结合,是音画平行。1:52:00音乐再次出现,这次的出现是本杰明叙述黛西发生车祸的情况,似乎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正如笛声和竖琴配合出本杰明的担心和焦虑,弦乐的增强也正体现出当时情况的紧急,这次的出现似乎加强了命运的弄人,和本杰明内心的无奈与担忧。2:35:24黛西决定搬到养老院照顾“年幼”的本杰明,这一段的时光黛西用画外音的形式向我们传达出她照顾本杰明的经历,听起来是那样的平淡,又是那样的无力,当黛西看着“婴儿”的本杰明安详的闭上眼睛时,管弦乐和钢琴的一同演奏说明了黛西内心的痛苦,使我们震惊爱情的伟大,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沉重。

《Nothing lasts》02:04:43外面正是风雨交加,而屋内的本杰明和黛西正享受着幸福的时光,本就昏暗的房间,加入这首音乐使甜蜜的时光增加了浪漫的色彩,仿佛梦境一般。

《Benjamin and Daisy》这是本片中最感人的一首,完全由钢琴来演奏,含有三种变奏曲式,低沉的伴奏,稍许的快乐,淡淡的哀愁,仿佛是那样的压抑又是那样的理所应当,这也正是影片所打动我们的地方。2:10:35黛西坐在海边感叹岁月的流逝,看到已经衰老的自己,不想接受却已经存在的皱纹让她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无奈,而本杰明却截然相反,音乐的加入更加渲染了现实的残酷,也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分离的感情基调。

2 奇幻之旅

《postcards》是影片主要的配乐,具有五种变奏形式,乐曲开头用竖琴作为和声,营造出一种奇异的故事背景,奇异中小提琴和钢琴的协奏刻画出人物内心的期许,惊奇,悲伤。00:3:07此处音乐与画面黛西回忆盖图先生制造钟表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在战争中他也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于是他做了时间逆转的钟,希望时间倒转,孩子可以回到父母的怀抱中。当时钟倒转,死去的人们重新拥有生命的片段时音乐的出现反复这不再是想象而是真是的存在,单是当镜头一转回到现实,人们悲哀的面孔又是那样的令人心酸,这也正为了巴顿逆行的一生做铺垫。2:22:15出现的音乐是女儿卡洛琳手捧日记本读着本杰明给她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写着他对女儿的祝福,表达出父亲无论漂流何处都对女儿是充满了爱的,音乐也随着提亲的演奏渐渐的转向钢琴的弹奏,感觉更佳的深沉有力,传达出女儿对父亲的理解。 接着,由女儿对明信片转向父亲本杰明自己口述明信片的内容,他去了不同的国家,见到了不同的人,感受到了不同的经历,但是相同的是他对女儿那份深沉的爱,此时音乐又转成提琴伴奏,钢琴弹奏为主,更加体现了本杰明的爱。

《alone at night》00:20:15音乐具有五种变奏形式。深夜宁静的养老院,安静的可以听到呼吸的声音,本杰明不仅不害怕这安静的夜,而是享受着这份宁静,本杰明坐着轮椅发出滚动的声音,伴着弦乐合奏的配合,是夜晚似乎充满了新奇,就如本杰明透过窗子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此处运用了画外音的形式讲述着本杰明自己的内心世界。

《a new life》00:55:40也是五种变奏曲式,这是本杰明面对死亡后决定离开家去寻求自己的世界,他不舍得与老人们和母亲奎妮告别,令人不舍的场景加上弦乐发出的令人缠绕的声音,渲染了画面的温情和不舍。当本杰明走出家门,黛西叫住他与他道别时管乐的加入添加了主人公对懵懂爱情不知如何表达的去不善于言表的不舍。

《Bethena》(A Concert Waltz)这个具有爵士风格的钢琴曲调在本片中起到了结构贯穿的作用。00:40:50一位老人在养老院教本杰明弹奏的着这首钢琴独奏《Bethena》(A Concert Waltz),这是第一次的出现,这首钢琴独奏预示着他一生的孤独和不平凡,这首由内心而生的曲子也注定了他独一无二的一生。02:32:30本杰明再次用稚嫩的手演绎着并不熟练地曲子时,当黛西问他是否还认识她是,他的回答显然是不知道的,的确他的记忆就如他弹奏的曲子一样磕磕巴巴,甚至不记得爱一辈子的女人,此时他依旧是孤独的。02:38:16片尾的独白处再次出现了《Bethena》(A Concert Waltz),台词的经典让人记忆犹新,音乐的加入仿佛故事没有结束,一切也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第5篇

吴老师生于于1941年,籍贯安徽。1963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钢琴专业,先后任职于北京艺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1985年调入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教,成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作为中国援外专家,赴塞舌尔共和国音乐学院任教四年,由于教学成绩优异,受到塞舌尔政府和学院师生的肯定和赞扬,为国家赢得了荣誉。生前他曾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高级考官、首师大第二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音乐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系学术委员会委员。

往事历历在目,吴老师的音容笑貌还是如此的清晰,打开cD机,耳畔又回响着他生前录制的中国钢琴曲《夕阳箫鼓》、《阳关三叠》……

夕阳箫鼓余韵悠远

钢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一百多年前传到中国,又促成了“中国钢琴作品”的诞生。吴老师深受到中国传统审美影响,深感建立和保护中国钢琴学派的重要,怀着极大的热情和责任心致力中国风格钢琴曲的研究和传播。他先后在中国唱片总公司录制发行了唱片《他山集――中国钢琴名作选》和《东山魁夷画意――中国钢琴名作选之二》。

听吴老师的演奏如听古琴,须沉下心来静静地聆听。经过多年来的研磨,吴老师形成了严谨而富于激情、含蓄而充满张力的演奏风格。第一张唱片选曲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多为学术价值高的作品,共收录了九首曲子:《序曲三首》、《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主题及变奏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阳关三叠》、《夕阳箫鼓》、《芦笙与铜鼓》、《兰花花》、《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

演奏中国风格的乐曲,吴老师特别讲究气息与音乐的处理,形成了沉稳细腻、古雅含蓄的特点。《序曲三首》是丁善德先生旅法时期的作品,一共有三首:第一首是民歌风的;第二首是自然景色的音画;第三首则是内心感情的抒发。《双飞蝴蝶》原是在广东音乐中流传较广的器乐曲。改编后的变奏曲即保持了广东音乐浓郁的艺术特色,又较好地发挥了钢琴的技巧。老师的演奏收放自如,明朗开阔。《主题及变奏曲》是作曲家留苏时期的作品,取材于海南民歌《五指山歌》。《阳关三叠》老师弹的古朴而悠远,表达了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真挚情感。《芦笙与铜鼓》采用贵州苗族芦笙的典型音调和踩鼓舞的节奏,再现苗岭山麓、清江河畔苗族人民的节日场景。吴老师的演奏则较多使用了敲击式的音响,活泼热烈,声音洪亮,透出一股粗犷的活力。

即使已经退休在家,吴老师仍练琴不辍,将全部的精力投身到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和传播事业中去,有时长达七八个小时,在他66岁的高龄录制发行了他的第三张专辑。这张专辑选曲结构更为庞大,其中《变奏曲》、《叙事曲》时长都超过十分钟,而《东山魁夷画意》时长接近十八分钟……此碟共收录有:《在那遥远的地方》、《变奏曲》、《叙事曲》、《松花江上》、《新疆舞曲》、《芦笙与铜鼓》、《洪湖水,浪打浪》、《快乐的哕嗦》、《二泉映月》和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我国第一首运用自由无调性作曲技法与有调性音调相结合的成功作品,因其在中国钢琴曲中有特殊的地位,吴老师特意把它放在第一首。《变奏曲》主题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之后的八个变奏及尾声采用自由变奏的写法。这首作品吴老师演奏得充满忧思,韵味深长。叙事曲《思凡》是为了独幕芭蕾舞短剧《思凡》而作的钢琴曲,这首作品时长约十二分钟,老师花费了很多心思,尤其是中踏板的运用,更是讲究到位。《松花江上》根据张寒晖的著名抗日歌曲改编,老师将此曲演绎得如泣如诉、感人至深。《二泉映月》旋律深沉、哀婉悲怆,听吴老师的演奏如饮醇酒,回味无穷。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是作曲家汪立三的代表作,根据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画作的意境创作的钢琴组曲。

巴赫的《创意曲集》是所有钢琴学生的必修教材,是巴赫复调作品的代表作2__--,表现了他丰富而理性的精神世界。目前市面上有不少版本。斯科达曾中肯地指出:“由于选用版本时不审慎,各种不同的错误就会接踵而来。”吴老师也强烈地意识到选择版本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录制唱片前,他抱着十分严谨的态度仔细研究了诸多版本,就各方面做了深入比较和推敲,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提倡研究原版乐谱,这是学习的依据。也是世界的潮流”。

吴老师于上世纪90年代录制了这张唱片,录制的初衷就是力求最大可能地忠实于原作,每个声部都力求弹得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声部衔接处天衣无缝,音量均衡。整个演奏很有立体感和整体感。后来吴老师将他的心得和研究成果发表为论文《从巴赫《创意曲集》谈乐谱的版本问题》,引起较大反响。

吴老师不但录制唱片,还非常重视舞台实践,经常登奏继1998年在北京首次举行“中国钢琴作品独奏音乐会’’之后,在中国多个城市又举行多场独奏音乐会。我至今还记得他于2008年12月17日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为音乐系学生讲学的情景,当天他还演奏了十多首乐曲,时间近两小时,获得了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

阳关三叠泪别恩师

从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四十余载,吴老师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早已桃李天下。他曾长期担任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高级考官和许多钢琴比赛评委,多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1998年获中国音乐家协会颁发的“在业余钢琴教学中做出贡献”的荣誉奖状。2000年他获得了首师大“红烛礼赞”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以表彰他在教育战线上数十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跟随老师先生学习的道路上我受益匪浅,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学严谨、因材施教。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授和全国社会艺术水平的高级考官,吴老师非常重视钢琴基础教育,十分严谨,从不马虎,课堂上我们学习的作品,几乎所有的难点他都能做出示范。在他那里没有“差不多”、“基本上”之类的词语,每一个音都不放过。每次回课大家都战战兢兢,有时一堂课下来竟不能弹完一行谱。但经过此番严格的磨砺后,再也没有人敢马虎。吴老师对音色要求很严,他常说音乐作品为我们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形象:嬉戏追逐的孩子、低头沉吟的老人、快人快语的对话、悠扬哀怨的马头琴……要想充分体现这些各具特色的音乐形象,就要求演奏者巧妙控制触键的速度与力度,根据不同的内容追求不同的音 色效果。他在教我弹奏陈铭志先生的《苗岭连北京》的第一乐段第9小节处时,作者明确标明“芦笙音色”,所以他要求我在用钢琴模仿芦笙音色时,就要弹出芦笙的和谐与悠扬。触键用力不要太猛,虽然是跳音,也不宜弹得太短、太亮,而应整齐而富有弹性。在弹奏《钢琴小品八首》《田园》时,在表现田园的宁静、空旷时,他要求触键时要轻,下键要慢,用指面肉多的部位触键。从而产生朦胧、缥缈的音色,类似古琴的泛音,仿佛在眼前展现一幅中国的田园水墨画。

除了对音色、节奏和力度的追求外,吴老师也非常注意钢琴踏板的运用和研究,尤其是鲜有人涉猎的中踏板的运用问题。世界著名钢琴大师鲁宾斯坦曾经说过“踏板是钢琴的灵魂”,意大利钢琴家布佐尼也曾说过“踏板是倾泻在景色上的月光”。他为了攻克这门技术,特意贷款从德国买来一台施坦威钢琴进行练习和研究。最早施坦威公司曾于1876年第一次给中踏板以公开宣传,一百多年过去了,关于中踏板运用的书籍和论述仍是少之又少。吴老师不畏艰难地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终于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和《音乐研究》上发表了《钢琴教学中的踏板问题》和《钢琴中踏板的运用》等学术价值很高的论文。

吴老师孑然一身,平时不苟言笑。大家以为他很严肃,不好亲近,其实不然,他在教学上有时也很风趣,不时地冷幽默一番。比如他很在意学生是否肯动脑筋练琴,他会在某些重点段落弹琴之前先让学生说说对它的处理和感受,吞吞吐吐、条理不清的学生,老师会地提醒道:“要多动脑筋啊”;说得头头是道、而弹得不清楚的学生,老师又会打趣道:“哦,那我们以后说琴算了。”只有说对了又弹好了的时候,老师才会从他厚厚的镜片后面露出满意的微笑。如此一来,学生也会养成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习惯。

“手指力量弱,弹奏不均匀”是目前许多学生的通病,吴老师对此琢磨出他独特的方法,既简单又十分有效。我至今记得我第一次跟他学习的情景。听完我弹琴后,他立马找到了问题,“手指力量不够!”于是建议我分手弹哈农,哈农可是从小天天弹的,只是我从来都是双手弹奏,“一只手弹太简单了吧。”我心想。可真的按他的要求做就不简单了,一只手弹的时候你才容易发现问题,你才真正能听出你的手指力量是否用到实处,是否真的用力均匀。经过半年的练习,手指力量果然大大增强了。

后来老师将他的教学成果汇集,和孙明珠老师一起出版了合著《简明钢琴教学法》。

德艺双罄照亮后人

吴老师一生淡泊名利,宽厚待人。做讲座、开演奏会从不以盈利为目的,只要有需要,他就会不辞辛劳地赶过去,虽然很累,但他也很享受这个过程,这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中国援外专家,赴塞舌尔共和国音乐学院任教,在那个遥远的非洲国家一待就是四年,问及老师在那里是否想家,他只是淡淡一笑,“待久了当然想,但我无儿女,系里我去最合适了”由于教学成绩优异,老师受到塞舌尔政府和学院师生的肯定和赞扬,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吴老师对事业孜孜以求,对生活却要求极其简单。别人都贷款买车买房,他却贷款买琴。省吃俭用终于把他魂牵梦绕的施坦威买回了家,因此在他家中除了两架三角钢琴以外,再难看到什么贵重的东西,他穿着朴素,从来不知何为名牌,晚年皈依佛门,改为食素,于是吃也变得更为简单。吴老师去世后,家人遵从他一贯做事风格,将那台施坦威三角钢琴捐赠给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让他最心爱的钢琴继续发出美妙的声音,吴老师在天堂也一定会感到欣慰吧。记得最近的一次通话,吴老师还告诉我们他又新练了两首作品:徐振民的《题破山寺禅院》、黄安伦的《舞诗第三号》,让我们有时间去听听,提提意见。

吴老师热爱生活,乐于接受鲜事务,最近又学会了上网聊天、传送他的演奏视频,只可惜刚传了14首,他的计划是要将他的所有作品都要传上去。他想把他一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研究成果都传到网上去供大家参考、进行交流,不想竟成了绝唱。

第6篇

摘 要:舒曼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与音乐评论家。他创作的钢琴音乐内涵丰富并且风格独特。无论是其钢琴作品总的风格特征还是作品本身所特有的创作特点都是非常独特的,具有非常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舒曼;钢琴;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29-01

钢琴是舒曼最钟爱的乐器,是他艺术创作的根基。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分析,舒曼的钢琴创作大致有以下四个特征,即标题性、隐喻性、描绘性及创新性。

一、标题性。舒曼的钢琴作品大多具有鲜明的标题。他十分擅于标题音乐的创作,他总是会抓取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场景,逼真而又传神的又音乐语言表现出来。比如作品《童年情景》,这是一部成年人回忆儿童时期各种生活画面和心理活动的作品。舒曼为里面的十三首小曲都写上了标题,让听众能够准确的感受和捕捉到孩子们热闹嬉戏的欢乐和细腻微小的情感变化。《蝴蝶》也是一部标题性音乐的经典之作,全曲由一个六小节的序和十二段小曲组成,每首小曲都生动的表现了各自的主题,有着形态各异的音乐画面。舒曼还擅长将人物的名字用作音乐作品中的标题,比如《阿贝格主题变奏曲》就是一部典型的采用人物名字的标题性创作。阿贝格是年轻的舒曼在舞会上邂逅的美丽少女,舒曼把她的名字作为了作品的标题。整部作品饱含着梦幻般的情感和优美的旋律,又有着激烈的情绪对比,完美的体现出舒曼钢琴创作的特点。

二、隐喻性。受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舒曼在音乐创作中总是喜欢玩一些字谜游戏,需要人们经过一番仔细的研究才能够得知这字谜中蕴含的秘密到底是什么。比如《阿贝格主题变奏曲》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1829年舒曼在舞会上邂逅了一位叫做梅塔・阿贝格的少女。舒曼用这个女孩的名字作为乐曲的标题,并且用其名字的字母ABEGG转化成音名,以此作为主题。这部作品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第一次显示出了舒曼的变奏才能和善于做文字游戏的特点。舒曼的另一部代表作《狂欢节》也同样包含着字谜。舒曼于克拉拉相恋之前,曾经与维克先生的另一位钢琴学生爱丝特列拉有过一段朦胧的情感,后来爱丝特列拉的父母知道此事后百般阻挠,最后带女儿远走异乡了。舒曼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用爱丝特列拉的家乡阿什(ASCH)作为主题。在德国的音名体系中,a代表音名A,s代表降E,c代表音名C,h代表音名B。按另一种方式,这四个字母也可以代表降A,C和B。这几个音符贯穿于整部作品当中,构成了全曲的主题和发展动机。

三、描绘性。舒曼从小便有着极强的观察能力,并且十分擅于捕捉事物典型的特征,他经常在钢琴上即兴创作一些小曲来描绘朋友的性格特点,刻画之精确总让身边的朋友赞叹不已。他的这种特点随着年龄成长也愈发明显,后来也经常体现在他的音乐创作中。比如《童年情景》中的《竹马游戏》,富于节奏感的四分之三拍,左右手交替进行的充满力度感与跳跃感的双音弹奏,使我们似乎能够看到一群快乐的孩子玩竹马游戏时的那种激动与喧闹的场景。而《弗洛列斯坦》则完全是另外一种音乐形象:旋律忽高忽低,力度又突强突弱,音乐材料不断变化,充满了对比和冲突,把弗洛列斯坦热情冲动,奔放不羁的性格刻画的栩栩如生。这部作品中,舒曼还给肖邦、帕格尼尼画了“音乐画像”。《肖邦》中,舒曼用舒展并且流动的分解和弦作为烘托,旋律安静又富于幻想的诗意,把被称作“钢琴诗人”的肖邦的音乐形象刻画的再生动不过。而在《帕格尼尼》中,右手始终为轻巧的八度跳音或连音,左手则是重音非常突出的具有力度感的音型。舒曼是以两个声部力度与重音的对比,塑造了一种绚丽辉煌的音乐形象,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帕格尼尼演奏小提琴时的炫技效果。

四、创新性。舒曼是浪漫主义初期的代表人物,不同于之前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上的理性与严谨,他的作品更注重表达主观思想抒发个人情感和注重心理描绘,更在形式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创新和突破。舒曼的作品多是受到富有诗意的启发而创作的,蕴含着强烈的个人情感。比如作品《狂欢节》,在这部作品中有代表着舒曼自身性格两面性的埃塞比乌斯和弗洛列斯坦,有舒曼非常欣赏的两位作曲家肖邦和帕格尼尼,还有曾经与舒曼相恋过的少女爱丝特列拉,也有当时年仅十五岁的克拉拉。舒曼将一个个音乐形象刻画的逼真生动,不仅表达了对过去那段美好恋情的怀念,还借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庸俗音乐的藐视和倡导建立优良音乐风气的愿望。作品《克莱斯勒偶记》,克莱斯勒是舒曼喜爱的另一位作家霍夫曼作音乐评论时用的笔名。舒曼用这个人物的名字为题,抒发他面对庸俗浅薄、空洞的德国音乐创作现状产生的精神苦闷和不满。此外,舒曼还首创了钢琴套曲这一体裁形式,他把多首风格迥异,形象鲜明、个性独特的小曲连接起来,构成套曲。套曲中的每一首小曲都是在统一的主题之下不可分割的个体。比如《童年情景》、《蝴蝶》、《狂欢节》等都是具有代表意义的钢琴套曲作品。

舒曼的钢琴创作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充满矛盾而又个性鲜明,蕴含着浓浓的诗情画意,为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琳华.舒曼[M].东方出版社,1998.

第7篇

“爱的变奏曲”之一:质检标准走了调

曾经到很多公司做服务管理咨询,每次看到质检标准,我就知道问题症结出在哪里了。很多公司的质检标准不是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上去制定,而是站在质检员的角度上去制定的,最后辛辛苦苦花了很多心思听录音,可结果呢?客户感知没有太大改变,员工和质检却形成了势不两立的关系。因此,每当老板为开源节流痛下决心想要砍掉质检部门的时候,我会坚决地说“不要”,质检太重要了,不是要不要这个部门的问题,而是要改变质检标准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检验我们的质检标准是否正确:

第一,质检标准要宏观和微观兼具。我们很多质检标准上写的都是细节,看起来每一点都很重要,却忽略了宏观,到底最关键的质检目标是什么却不清楚。至少让员工先有整体认识然后才是细节。所以质检目标一定要区分“致命错误”和“非致命错误”,让员工清楚哪些是“”,马上需要停止;哪些地方虽然犯了错误却没有关系,可以一步步改进。

第二,一个好的质检标准是最好的培训素材,让员工一目了然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果无法按照质检标准培训员工技能,可能需要审视一下质检标准了。我们最好根据质检标准挑出特定的经过截取的录音,让员工非常清楚什么感觉是质检标准所陈述的。

第三,质检标准要简洁、清晰,让员工深深刻在脑子里面。如果连质检人员自己都背不下来质检标准,员工又怎能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记忆住质检标准?既然记不住,那又有什么约束力?

第四,质检的分数真的能够表明客户的“满意”吗?如果质检标准读不懂客户的心,那就没有意义了。很多时候我们看质检分数还不错,听完录音明显感觉客户不满意,如果质检分数不能说明客户满意的程度,那质检分数明显失去了效力,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去衡量客户满意的细节标准。客户不是真的想要我们的开头语,不是真的想要我们的倾听,不是真的想要我们的结束语,客户想要的是以下几点:第一,理解我的需求,真正清楚我想要什么(无论呼入还是呼出都需要);第二,回应客户的需求,最好能够帮助我解决问题,要不然就尽最大可能给我提供良好且诚实的建议;第三,让我能够开心(客户想要的不是我们的话述,而是能够匹配客户心理需求的话述,不在乎我们说什么样的内容,而是同样的内容怎样切合客户当时的心情表达出来)。

我们试着想象一下,在我服务的时候有那么一个错误的质检标准在后面检验着我,我还敢用真爱来服务客户吗?尤其对于没有太多人生阅历和经验的一线员工们来说,首先员工自己就被质检框框给束缚住了,即使完全契合了“质检标准”,表达出来的爱也是扭曲的,让客户无法体验到真爱,自己同时感觉已经做得不错了,仍然客户满意度不足,自己也受伤。

质检标准是约束还是释放?需要平衡。这个话题确实需要细细讨论。

“爱的变奏曲”之二:授权不足无法爱

有时候员工确实能够急客户所急,但是权限所致,只能眼睁睁看着客户愤怒直至离去。一旦开始客户服务,我们就需要不断做客户满意和忠诚分析、不断做质量风险防控分析,看看每一个级别的服务人员到底授权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其实也就是看客户需求的比例和风险防控的平衡,以此决定各个层级权限的比例。

客户最不喜欢听到的就是“对不起”、“不”、“我没有这个权限”等等字眼,我们能不能在客户服务上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真正从客户体验角度出发,做好层层服务授权管理。

第二、真正从服务风险防范角度出发,做好授权风险管理。

第三、如果客户感觉授权确实不到位(其实有时候确实因为风险防范原因不能授权的),能不能从话述上让客户体验到我们真正的爱,而不是简单一句话“这是我们公司的规定”,把客户气到南墙上?

第四、持续做数据分析,让公司领导真正理解并具有授权决策依据。

在我们不能做什么的时候,干着急是没有用的,当然更不能抱怨,而是要想如何才能改进现状?只要怀着一颗真正爱客户的心,改变早晚会付诸实现。

“爱的变奏曲”之三:技术支撑不给力

有时候客户总是听到诸如“请您稍侯,我帮您查询……”“请您稍侯,我还在帮您查询……”,客户确实不知道后台发生了什么事情,到底在查询什么?怎么那么慢呢?我们的工作人员又不能总是告诉客户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其实我们的系统很慢……我们的系统宕机了!

今天在很多公司,技术已经成为了运营的障碍,很多公司技术人员认为自己就是做维护的,所以是“跟着走”的态度,并且还嫌弃运营不事先通知自己。技术、运营天生就是不分家的一对,运营需要理解技术的苦衷,技术更需要走在前面拉动运营。在号称技术改变服务面貌的今天,太多单位的技术还不够给力,希望技术管理者们可以读到下面的几点建议:

第一、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技术开发人员、不是技术维护人员,而是技术架构师。技术架构师一定是真正理解公司的发展、运营以及服务需求并想办法透过技术来实现的,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其他部门的技术需求;技术架构师一定是对技术的未来趋势和现状非常清晰,并能结合公司的发展现状提出最佳技术解决方案的那一位。如果技术不能理解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系统支撑必然无法到位。

第二、真正解决呼叫中心的“话务”和“业务”孤岛问题。太多的呼叫中心都是“假集成”,什么是“假集成”?就是两个系统两层皮,最好不要客户定制化,我有什么你就用什么。如果系统不能真正解决公司业务问题,无异于隔靴止痒!

第三、技术是缩减公司成本并提升客户满意的重要关键之处。技术需要不断研究分析客户为什么不满意、员工为什么效率低、公司为什么服务成本高等等因素,并真正落实到技术可行性的部分上面。

真想有机会把运营和技术的同志们相聚在一起,让大家一起敞开心扉,尽最大努力一起做好!

“爱的变奏曲”之四:员工没有被关爱

有很多公司都张贴着“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户”,这句话很对,但在执行的时候往往偏离了方向。我们想要让客户开心,首先要让员工开心,一个人有,才能给别人,否则我能拿什么给别人呢?员工是否被关爱不仅仅是薪酬福利的问题,我们更应该从以下几点来思考:

第一、员工有足够的培训机会来促进成长吗?一个人越成熟,体验被爱的能力就越强,我们需要让员工尽快变得成熟,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很强的感恩和欣赏的能力;我们需要给员工上的第一门课就是《做一个快乐、简单、高效的企业人》,否则方向错了,全盘皆输!正确的认知能力让员工受益终生,我们需要对员工负这方面的责任。

第二、员工是否真的喜欢这个工作?员工是否真的体会到工作的价值?如果员工的工作没有美感,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再给员工关爱,员工也爱不起来客户,所以我们要在岗位职业美感方面经常分享或者做活动,从而让员工有充分的岗位自豪感。

第三、把“墙面文化”变成“员工心理文化”。爱不是写出来的,是实实在在让员工体验到的。一个团队的朝气蓬勃不是写在墙上,而是写在员工的行为、脸庞和心里。

我最喜欢分享的培训就是《呼叫中心团队激励和文化建设》,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几个小小的团队建设技巧:

第一、打造团队正能量。我的团队员工无论什么时候彼此见面都是对暗号“好极了”,看起来简单的三个字,但却使整个团队充满正能量,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往后退。

第二、打造团队欣赏力。无论是新员工的“满月”还是老员工的“入职纪念日”,或是生日会,我们都有独特的欣赏活动,让大家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很重要,有很多话需要表达出来才能够让对方真正体验到“被爱”。

第三、打造团队爱能力。我们透过“三个一”的活动让每一个人都学会爱别人,即“一个微笑、一句爱的语言、一个爱的行动”,人人都变成真正的活雷锋!

第四、打造团队执行力。打造“三勤文化”,领导布置任务时嘴要勤,必须要弄清楚任务;执行过程腿要勤,要多请教,多观察;结束任务手要勤,要记下执行任务中的得与失,下一次思考“怎么做最好”,这样才能真正进步。

第8篇

/

年幼时的朗朗书声里,

少年时玩闹中的批评中,

夜深下台灯下,迷涩的眼睛和密密麻麻的字迹。

/

总在食堂收拾碗碟声中,才奔出教室,

总在课桌上午憩一会儿,才保证不迟到,

总在图书馆的书架寻觅,才懂得大学的财富。

/

当一切都献给考试的日子里,我不曾疑惑过价值,

当考过一场又一场,遇见一批有一批的人和事,我知道这世上除了考场还有很多地方,

当我意识到最美的青春,我已怎么也抓不住年华的尾巴。

/

我也曾有过很多关于美丽的幻想,但只是成了幻想,

在我努力去改变自己,改善现实的时候,有人告诉我,爱情可以超越一切世俗,

在我鼓起勇气去追求爱的时候,恋人却不断地抱怨着物质和现实基础。

/

多年后,我大学毕业了,发现,毕业证书却兑换不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多年后,我大学毕业了,发现,考场的围城我始终都逃离不了,

多年后,我大学毕业看,发现,那些遥远的理想,只是心里想想。

/

我被什么打垮?十数年的漫灯苦读,

我被什么打垮?年少锲而不舍的追求,

我被什么打垮?总也追不上的时代变奏,怎么都找不到的无物之阵。

第9篇

关键词:美学思想;艺术特征;艺术价值;创作时间

“时代的歌手,人民音乐家”…施光南,我国著名作曲家,一生创作了无数音乐作品,尤以声乐作品最为突出,《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都是家喻户晓、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曲。在歌剧、电影音乐、合唱组歌、芭蕾舞音乐等方面都有所造诣,先后创作的大型歌剧《伤逝》《屈原》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较有影响的歌剧。他在器乐领域的创作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弦乐四重奏《青春》、C小调钢琴协奏曲《阿里山之鼓》以及钢琴组曲、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等各类题材的作品都创作于这一时期。

小提琴独奏曲《瑞丽江边》(以下简称《瑞》)是施光南重要的器乐作品之一,此曲系作者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读书时创作,全曲以连绵不断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旋律为特色,将我国民族调式完美的融入到西方奏鸣曲式的框架中,恬静、优美的旋律恰到好处的诠释了作者音乐创作的抒隋特色。此曲优美动听,一经推出就深受演奏者和众多听众的推崇和喜爱,无论是在中国小提琴音乐史上还是在施光南的音乐作品中都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和艺术价值。

一、《瑞》的音乐美学思想

曲作者在创造《瑞》时强调“音乐只能用声音来描绘景物。景物是靠视觉感知的,而能动性极强的联想活动可以使‘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让听觉感知在想象的景物中得到实现。要将音乐描绘的景物上升为听觉感知,需要的是对意境的创造”。曲作家以“江”为背景,利用小提琴高低起伏、悠扬婉转的旋律营造出江水的形态,为听觉感知创造意境。在音乐构思过程中,音乐家的主观情感已经渗透在音乐形象中,对“江”的描绘,已无所谓概念上的模仿,而是表现了一种灵性的内在特质。小提琴甜美的旋律在钢琴持续平稳的和弦伴奏和起伏连绵的琶音上,描绘出了一副时而静谧,时而潺潺流动的“江水图”。

在音乐创作中,作者除了对本曲音乐意境的铺垫,创作手法上还注重运用了音乐表现最为充分的审美形态――优美。《瑞丽江边》以优美柔婉的旋律,巧妙的构思和变奏手法,发挥小提琴悠扬如歌的特点,优美中内含秀丽、开阔、欢快、热情的各种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优美的乐境令人心旷神恰,透过乐器的演奏使欣赏者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得以感知。

二、音乐艺术特征

(一)民歌旋律的运用

《瑞丽江边》乐曲呈示部两个主题都汲取了云南民歌明朗、朴素的音调,调式调替变化,节奏上自由奔放、优美抒情,不圈于固定束缚,将云南民歌歌唱性的特点运用到乐曲的创作中,与丰富的民间音调构成了多彩的民族特色。

谱例1《翻身的日子》傣族民歌

首调唱名mi、re、do、la的曲调进行具有云南地方的特色,演奏时节奏自由、抒情。对比参见谱例3。

(二)作品分析

1.呈示部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甜美如歌,抒情性较强。为四句结构的乐段,骨干调性为e商调。接着主题移高八度,在小提琴高音区变化重复一遍,情绪更加优美动人这个重复段落兼有连接功能,引出副部主题的呈示。a羽调的副部主题速度加快,富于激情,从而形成鲜明对比,高低起伏。除了在调性上的对比,在节奏上也较明显,主部主题在5/4、4/4拍节奏上流动循环,而副部主题则在3/4、4/4、5/4拍子上交替变换。表达情感时而中速,深切真到一起时,绝对是靠相互的深爱才支撑着他们,给他们提供巨大的勇气的。徐志摩的那首《雪花的快乐》,在飘着雪花的深夜街角,两人忘情的相拥,爱得是何等的真纯啊!

此外,对徐的形象构成负面冲击的还有陆小曼前夫王庚在荧屏上展示出来的涵养和包容。徐、王二人作为好朋友,而徐竟然“勾引”(一般的理解)朋友的老婆,这在自古都讲究“朋友之妻不可妻”‘的中国社会,显然任哪个男人都不会不记“夺妻之恨”的。但是王庚这种行伍出身且名声显赫的人,却能够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超常的大度和冷静,与之相比,徐志摩似乎爱的太自私了点。如果王庚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通常男人的“狭隘”来,那我们对徐的道德谴责也不会底气十足了。我们再拿徐志摩与银幕上没有出现的林徽因感情世界里的一个重要人物――著名哲学家金岳霖相比,更觉得徐的爱似乎不懂得用理智去约束了。金一直深深的爱着林徽因,而且跟林的丈夫梁思成又住得很近,也是好朋友,但金一直到死也未表达这份感情,为了林终身未娶,后来林徽因的儿子为金送终。金的爱似乎更合乎我们儒家所遵循的“发乎情,而止乎礼”的这种规范。

总之,徐志摩的爱情观很难被人理解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这种爱太真,太纯,无法与世俗相容,“水至清则无鱼”。或许他爱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抽象的“理想”,所以在现实中是寻找不到的。二是徐志摩所爱的女性(不包括林徽因),不符合世俗的审美标准,并且也没有给他带来幸福,而他不爱的女性(张幼仪)恰恰是世俗所赞赏的,并且由婚姻的不幸获得了事业的成功。更有意思的是与徐同为一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比如梁思成、金岳霖、王庚)都非常优秀,种种机缘巧合,都让我们对徐志摩成见不浅,误解很深。

参考文献:

[1]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剧情简介.[DB/OL].http://ent.sinmcom-cn.(2001-05-09).

作者简介:

李达(1972-),男,河南淮滨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和影视文学。挚、时而加快,婉转流畅。在左手伴奏快速分解和弦和行云流水般的音节跑动中,激情进发,营造了江水时而宁静,时而波澜壮阔的景象。

2.展开部

由于主、副部主题旋律婉转悠长,不擅于做分裂、模进、变形等展开处理,因此,作曲家在引进新因素的同时,将展开部两个主题作“性格变奏”处理:如歌的主部主题变奏为欢乐的、舞蹈性音乐,富于激情的副部主题进一步渲染为更加热烈的倾诉。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1)速度由慢渐快,一开始小提琴就以灵活的跳弓技巧在a小调上奏出活泼雀跃的欢乐主题。音乐织体改变,采用能使音乐具有激动作用的十六分音符连奏,力度增强,音乐产生向前推进的动力感。表现人民欢歌跳舞的场景。中间调性不断转换,最后落到F微调上为第二部分展开做自然衔接。左手伴奏低音持续不变,跳跃的旋律与提琴呼应更增强音响效果。

(2)音乐渐慢,旋律声乐化、歌唱性强。前一段末尾落在b B上,而后一段尾音落在#c

(b D)上可以看出为三度关系,故节奏和音形关系不变,旋律纵向进行,整体上移三度,运用移位模进手法巩固主题。宽广舒展的旋律与前面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极具倾诉性。

(3)第三部分以变奏、双音的手法将呈示部主题重复再现,情绪更为激烈,末端乐曲在主部主题上方属调上结束,为再现部做准备。伴奏织体坚定饱满,配合小提琴持续的高音旋律,将乐曲推向。

再现部较短,做紧缩处理,原先呈示部中的变化重复部分,只保留两句。副部主题作者巧妙构思,移底了音区,运用小提琴低音区音色厚实的特点,在G弦上演奏,情感更加深厚。主、副部统一到主调上,旋律趋于平静,音乐回到优美幸福的意境,在小提琴泛音和高八度演奏营造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结束全曲,回味无穷。

(三)演奏技巧民族化

综观全曲,作者根据音乐情绪发展的需要广泛运用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人工泛音和自然泛音增强音乐神秘感,跳弓、顿弓使乐曲在抒情的同时更活泼,双音部明亮坚定的高音将全曲推向,tr、倚音的使用富于民族性。另外还借鉴了二胡、板胡等民族乐器的在音色上、润腔上的特点,使小提琴的表现力得以加强,获得了自由表达中国风格旋律的能力,这一创新在当时众多作曲家、演奏家只注重让外来乐器模仿我国民族乐器而忽略对本身特长的发挥有了很大的改进。

三、《瑞》的艺术价值

(一)时代性

施光南在创作此曲时,正值建国初期,也是我国当代室内乐和小型器乐创作的发展期。运动性、情感性、富于装饰、充满活力的风格体现了这个时代的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瑞》音乐中渗透着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的情感之流,是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赞美。他掌握了西洋作曲知识且熟悉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其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

(二)民族性

《瑞》音乐中广泛吸取了云南民歌的素材,作者将鲜明的民族特色融入到自身的创作中,根据云南民歌歌唱性强和节奏自由的特点,利用小提琴如歌的音色,使曲调在保持声乐化优美旋律的同时,突破传统束缚,更加自由奔放。音乐语言新鲜活泼,风格热情魅力,富于民族特点和生活气息。

四、《瑞》的创作时间

关于此曲创作时间,尚有争议。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小提琴作品选》,在创作时间上记为1979年,而由中国音乐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写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中将时间锁定在1962年,经查阅资料发现,刘自力发表在人民音乐的《忆施光南的小提琴曲及其它》中对此曲时间的定论为1963年,较为确凿。原文如下:“当年,作曲系师生去云南采风,归来以后,施光南创作了这首乐曲。《瑞丽江边》的首次演出,是在天津音乐学院附中演奏室,当时是小提琴演奏会,全校所有的小提琴老师和学生都在场,由李厚义同学(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李传韵之父)首演,施光南亲自弹钢琴伴奏…。这段话可以充分证明是笔者亲身经历,故创作时间应为1963年。

结语

《瑞丽江边》的创造是建国初期小提琴创作乃至小型器乐创作的经典代表。作者将其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底蕴和西洋作曲技法相结合,对音乐美学思想、音乐语言的运用、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独特整合,尤其在调性方面的创新思维,为作品民族风格的提升、创作思想的表达、创作意图的完成等奠定了重要基础。作品揉合了多种小提琴演奏技巧,结合民族特色恰当融合。这首精致、动听的作品,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为数不多的艺术性较高、抒情气质较强的小提琴作品。除此外,施光南先生散落在演奏家手中的手稿仍有很多,有的还没来得及整理、出版,像小提琴独奏曲《欢乐的地拉那》《怀念中国》《喜春耕》等。这些作品的问世为那一时期小提琴音乐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增色生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注释:

[1]李卫星《人民的知音:时代的歌手》[J].转引自《天京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3年第4期.

[2]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

[3]刘自力《忆施光南的小提琴曲及其它》[J].人民音乐2003年第6期总第446.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M].1994.4

(2)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k-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2第二版

(3)张光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

第10篇

2017社区元宵节晚会主持词范文一:

金鸡迎春春入户,玉莺报喜喜临门

辞旧鞭炮催春潮,迎新锣鼓闹元宵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在这元宵佳节来临,阖家团圆之际,带着对亲朋好友的问候,带着对未来美好的祝愿,我们欢聚在这里。

我们欢聚在这里,燃起篝火,共庆鸡年。

今晚我们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边敲响欢庆的锣鼓、跳起欢乐的锅庄,一起度过“红红火火闹元宵晚会” 这难忘的夜晚。

今晚,我们荣幸地邀请到参加晚会的嘉宾,他们是:×××

下面,有请十陵街道×××为晚会致辞,并宣布红红火火闹元宵篝火晚会开始

秧歌舞蹈,流传千年,长盛不衰,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舞蹈。 秧歌舞以大气磅礴,欢乐祥和的格调深受人们的喜爱

接下来就请大家欣赏喜庆的《秧歌舞蹈》,

我们刚才眼前红绸舞动,耳畔鼓声阵阵,秧歌舞的确令人回味,接下来我们将要欣赏到的是另一喜庆、欢快激-情的腰鼓舞蹈《鼓韵龙腾》。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异国风情,动感十足的国标拉丁舞——伦巴。伦巴舞的特点是:音乐缠绵,舞态柔美,动作舒展,缠绵妩媚,舞姿抒情,而又浪漫优美,再配上缠绵委婉的音乐,使舞蹈充满了浪漫的情调,下面请大家欣赏拉丁舞《伦巴》。

金花花呀银花花,花开一盆根相连,根根相结并蒂开。

金雀雀呀银雀雀,精灵鸟儿识清泉,金鸟银鸟比翼飞。

请欣赏舞蹈《纳西情歌》

一树红花照暤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风吹浪打花常开。请欣赏舞蹈《珊瑚情》

伴随着清晰的空气,和着优美弦律,放飞心中的希望,舞动矫健的步伐,踏歌起舞,请欣赏适宜中老年朋友们健身的《集体舞》

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让我们目不暇接,接下来的,将是我们现场观众都能参与的,更为热闹欢快的锅庄舞,让我们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边一起舞起来、跳起来吧„„

(《难忘今宵》音乐中)朋友们,晚会就要结束了!在这里,我们一起度过了20xx红红火火闹元宵这难忘的夜晚。

感谢来宾、感谢朋友们的光临!感谢所有晚会工作人员和演员的辛勤努力!也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再次谢谢大家!

红红火火闹元宵篝火晚会到此结束!祝各位朋友们:新春快乐、吉祥如意! 朋友们,晚安!

2017社区元宵节晚会主持词范文二:

男:辞旧鞭炮催春潮,

女:迎新锣鼓闹元宵。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亲爱的居民朋友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男:今天是元宵佳节,阖家团圆的日子,

我们欢聚一堂以特有的方式欢庆着这个节日

女:我们载歌载舞,祝愿庙行龙年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明天更加美好。

男:下面请允许我介绍出席今天活动的领导有:

男:平安的锣声震天响,敲出威风,敲出豪迈;

盛世鼓声传捷报,传递友情,传送美好。

感谢共和家园带来的胸鼓《盛世年华》

女:玛依拉变奏曲是在萨哈克民族玛依拉的基础上运用了变奏的音乐手法创作了这首声乐变奏曲。下面让 我们来聆听共康五村的独唱《玛依拉变奏曲》

男:铜铃声声山河唱,歌声阵阵人欢畅。华丽的服装、 欢腾的舞姿、甜美的笑容,在喜庆热闹的元宵佳节 里盛装起舞,热情迎接四方来客,抒发出维族人民 对家乡的热爱。下面欣赏共康二村带来的《新疆舞》

女:母亲多么伟大的名字,是你养育了我,赋予了我生命,让我用最美的歌声赞美你。下面请听六村二居的小组唱 《最美的歌献给妈妈》

男:一声声锣鼓敲响元宵的幸福,一盏盏彩灯 照亮元宵的祈福,下面请欣赏共康七村

带来沪剧《看龙舟》

女:《美丽的西班牙女郎》是一首充满欢快活泼气息的经典的意大利情歌,表达了对西班牙女郎的爱慕和赞美之情。

下面请欣赏共康八村舞蹈《美丽的西班牙女郎》

男: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太极刚柔并济下面请欣赏馨康苑为我们带来《太极扇表演》

女:在社区广场上,经常可以看到社区居民在跳排舞, 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下面让我们跟着舞曲的节奏, 欣赏共康公寓带来的《排舞》

男:《梨花颂》是《大唐贵妃》的主题曲,其旋律多 有创新,整体上体现梅派神韵和精髓,词曲典雅 意境深渊,回味悠长。

下面请欣赏新梅绿岛带来的京剧《梨花颂》 女:彝族同胞能歌善舞。他们浓厚的民族风情赋予了独特的人文内涵,原汁原味的彝族风情 令我们为之倾倒,为之陶醉。九英里《彝族舞蹈》

男: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老百姓享太平。

接下来请怡景苑为我们献上舞蹈《好日子》

女:《绣荷包》体现了俊秀活泼、清丽明快的特色,深受广大沪剧迷的喜爱,下面请欣赏和欣国际带来沪剧《绣荷包》

男:社区中活跃着一支老年时装队,她们曼妙的身姿, 轻盈的步伐,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不逊于专业模特, 下面请欣赏屹立家园带来的《老年时装表演》 女:团团圆圆中国年,浓浓的亲情给您温暖,声声的祝福给您吉祥,我们欢聚一起,合家团聚、 同庆佳节。请欣赏六村一居带来

大合唱《欢乐中国年》。

结束语:

男:朋友们,我们相聚在庙行,我们相聚在元宵, 女:让我们相互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男:祝愿朋友们身体健康、事业辉煌、年年如意、岁岁安康!

女:快快乐乐闹元宵,欢欢喜喜过大年。

男:愿今天所有的温馨与感动永远陪伴在我们的身旁。 女:感谢所有嘉宾和朋友的光临

第11篇

电影《茉莉花开》是一部由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改编的影片,导演将一首女性悲歌用一种悲悯隐忍的镜头缓慢流畅地记录下来。我们可以把影片中茉、莉、花三个人物的故事作为一个女人一生的三个时期、三段人生经历来读解。也就是说,可以将三代女性的命运涵盖整个女性群体。

茉,代表纯真的少女时代。当孟先生出现以后,茉觉得他能够依靠,很快就爱上了他。孟先生的离去,使她从此失去了一切。她的梦破灭了,她被生活嘲弄了。由此体现了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

莉,叙事背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者用了《喀秋莎》和《敬爱的》两首歌曲作为时代的影子。当莉坐在邹杰的自行车上,经过那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地时,伴随着莉灿烂的笑容,歌曲《喀秋莎》以画面外音乐的形式响起,有几分爱情的甜蜜,又有几分投身国家建设的豪情。音乐虽是他山之石,却不失为点睛之笔,既暗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又是他们内心情感的流露。《敬爱的》是“”的产物,因而它在影片中的存在就具有极强的时代标识的作用。

花,代表成熟的成年阶段。花在影片中是最关键的人物,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她是感情很纯粹、行为很洒脱、丝毫不犹豫的性格。在婚姻问题上,她逐步建立自信,坚持自己的意志,最后战胜了自我,成为自身命运的主宰。

歌曲《茉莉花》三次的出现,是以不同的人声演唱、不同的音乐配器、不同的风格情调诉诸观众的。在电影中,音乐有时就像一条锦带,把一些分散的、跳跃的镜头串连起来,这就是音乐得连贯作用。

歌曲第一次出现是茉成为了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在富丽堂皇的大酒店里,众多社会名流为她举办生日舞会时她唱起的,爵士风味十足,高贵华丽;第二次是莉在结婚的婚宴上,应客人要求她很腼腆地唱起了这首歌,歌声质朴、直白、平淡。“茉”和“莉”这两次演唱都因故没有把歌曲唱完整,这是编导有意将她们多舛而悲惨的命运埋下了伏笔。第三次是在电影结尾处,“花”回忆着或者是幻想着童年生活的情景时,歌曲缓缓渗入画面,这一次与前两次不一样,它不是剧情的一部分,而是以画面外音乐的形式出现的,歌声凄凉而感伤,似乎是对女性不幸命运的倾诉。我们也可以把歌曲的三次出现看作是广义上的音色变奏或者是性格变奏,这样它们在表现影片中三个不同人物心理的同时也起到了标识她们身份的作用。

在镜头组接过程中,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动作在时间、空间上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因此从一个局部或片断看,它常常需要另一种艺术手段从形式结构上加强它的连贯感。音乐正是这样一种手段,影片中的音乐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不连贯的,但它在局部上的连贯性常常对它所伴随跳跃的画面起着一定的组织作用,使它们在观众的心理上产生一种连贯感。

歌曲《茉莉花》原本是刻画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而它在这部影片中,除了上文所分析的具有揭示人物心理,标识人物身份之外,在特定情节中的运用,利用歌词中“不发芽”三个字隐喻地折射出了影片中所蕴涵的中国女性的生育文化。莉在婚宴上唱歌时歌词中“不发芽”三个字是由一个小孩抢唱的,引来哄堂大笑,而这三个字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的心情开始变得压抑、沉重,也逐渐领悟出这三个字有其特殊的意义,起到“言画面所不能言”的潜台词的作用。因为对于女性而言,“不发芽”是对不能生育的一种隐喻,而莉就是一个不能生育的女人,这是她生命中最残忍的痛苦,也是她悲剧性命运的主要根源。不仅只是莉,整部影片都蕴涵着浓厚的生育文化,茉为了孟老板,不愿流产;对于茉,生育代表梦想的破灭;花为了小杜在大雨夜中痛苦产子,对于花,生育是生命的强大力量。其实就算忽略这三代人的时代背景,生育的意义都不会改变。中国历来的生育文化就没有大的变化,生育对女性施加着强大的压力。未婚生育是一种下贱,不能生育也是一种下贱,茉和莉的悲剧她们都曾经归咎于生育,特别是茉的在影片接近末尾的一段台词:“如果我没有生下你妈妈,现在一切都不会是这样。”而莉的困境直到现在仍然也困扰着许多的女性,“只会吃,不会养”对于大多数的媳妇来说还是最刻薄的一句话。婚姻的主题往往不是爱情,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婚姻的主题只不过是传宗接代。这是影片告诉我们的,也是歌曲告诉我们的。

在每部电影中都少不了音乐,音乐是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电影的内容服务。如果没有音乐,电影将变得黯然失色,因为音乐在电影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12篇

据说现在女强人不叫女强人,改称“御姐”了。“御”,在字典里的解释如下:做名词时,指与帝王有关的;做动词时,指治理、统治。由此可见,“御姐”不仅追求学业、事业上出色的表现,更有种掌控一切、君临天下的霸气。在商战中,打败对手自然需要这种藐视一切的气场,那在爱情婚姻中,“御姐”又是以哪种姿态出现呢?她又能否全胜而归?

谢娜和张杰,因为年龄和名气的差距,曾被称为“御姐”和“软饭男”的结合,被大众一路唱衰。可人家硬是挺过种种压力,幸福地在香格里拉那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向世人宣告:我们结婚了。

其实,“御姐”有两种,一种懂爱,一种不懂爱。不懂爱的,便把爱情当成事业去掌控,把爱人当成对头去征服。无论爱上比她强的男人,还是比她弱的男人,都得不到幸福,因为她开始就用错了方法。

懂爱的,就如谢娜,对待爱人,要柔情似水;对待外界恶劣的环境,则仍是一副强大本色。当初,为了避嫌,不想人们认为张杰是靠着自己才成功,谢娜辞去多场“快男”的主持任务;而为了支持张杰,她又回到那个曾经伤害过两人的舞台,无视恶意的眼光,只专注地与心爱的人共舞。当张杰情绪低落时,她一直陪在身边,想用自己的快乐温暖爱人的心。御姐的霸气与柔情,在她身上竟是如此地合拍。

而这样,也只能成就一半的幸福,另一半,要看那个男人怎么做。毕竟不是所有男人都能欣赏并感恩御姐那一低头的温柔,也不是所有男人都能扛住外界的否定和内在的心魔。

张杰也是一样,他也曾迷茫过。因为恋情的曝光,他的刻苦和天赋被人们完全忽视。所有人都认为他配不上谢娜,他更急于用成功证明自己可以给谢娜幸福。在那样巨大的压力之下,他迷失了,开始否定自己,怀疑自己。进而,不喜欢唱歌,不愿意与人交流。

终于有一天他撑不住了,想到分手。他跟何炅说:“我配不上娜娜,我明知道她要的是什么,但欠她那么多。我明明想和她在一起,却无法送她一枚戒指。娜娜离开我,是不是会快乐一点?”何炅问他:“你还爱她吗?”张杰说:“到死都爱。”

是啊,有了“到死都爱”的决心,还怕什么流言蜚语呢?而谢娜对他的爱,更是历历在目,从没减少。这难道还不够吗?想要放弃这段感情,不过是自己的心魔在作怪。没有名气算什么?没有财富又算什么?难道娜娜看上的是这些吗?经过几天的思索,张杰一下子清醒过来,他知道自己拥有什么,知道娜娜要的不过是一颗勇敢的、疼爱她的心,是下班后家里那个等她的男人的一份承诺。于是,他终于送上戒指,向谢娜求婚了。

幸好谢娜遇到了张杰,一个只认“爱”并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的男人;张杰也很幸运碰到了谢娜,一个愿意等他突破心魔、重生蜕变的真情女子。

其实,对于御姐,不怕不爱,就怕不会爱;不怕男人不爱,就怕男人不敢爱。女人想要幸福,只有一条路:做一个美好的自己,找一个美好的伴侣。

―请参阅本期P39《强妻弱夫的婚姻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