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哲理小品文

哲理小品文

时间:2023-05-31 09:10: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哲理小品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哲理小品文

第1篇

我喜欢看书,也喜欢看杂志,喜欢杂志里那些短小精美的哲理小散文和科学小品文。我经常翻阅《意林》、《读者》、《特别关注》这些成年人的期刊,也喜欢看《幽默小读者》、《我们爱科学》这些幽默科幻的儿童杂志,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专属于我们这个年龄的《当代小学生》。这本杂志细分为低年级和中高年级两类,里面的每篇文章都是切合我们的成长而写的,非常精彩。

《当代小学生》每期都有小明星介绍,都是和我同龄的小演员、小发明家、小作家。他们的那些事迹让我感动,那些成绩让我羡慕,那种对学习、兴趣努力执着的精神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自愧不如。印象很深的是变脸小天使——辛天麟。他今年也是5年级,却已经熟悉变脸、喷火、相声等多种技艺,平时的训练很辛苦,他的身体一次又一次地受伤,但他从不放弃,一直咬牙坚持练习。这些都是我所不及的。从这些同龄人身上我学到了勇气、坚持、信心,他们是我成长的好榜样。

我很喜欢数学,《当代小学生》里的数学题期期都充满了挑战,我也是每题必做,而且经常从中学到更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一次做练习碰到一个关于两车行驶求距离的问题,几番思考后我给出了答案。我记得《当代小学生》上也有类似的题,找到后,我的思路又豁然开朗,很快地又通过另一个更简便的方法解出了这道题。《当代小学生》真像是我的好老师埃

不仅如此,《当代小学生》还是一部小百科全书呢!

有一次,我捉了两只蚂蚱玩,把它们绑起来放在水里,一只潜泳——头朝下,一只仰泳——腹朝下,玩不到一小时,头朝下的那只还活蹦乱跳,腹部浸水的却死了。后来我查找《当代小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蚂蚱的“鼻子”长在腹部,所以仰泳的那只蚂蚱是呛死、闷死的!不但蚂蚱,大多数昆虫的“鼻子”都长在腹部,和人类完全不一样。真有趣,真奇妙!

《当代小学生》,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啊!

第2篇

说明文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近年来的各地中考题型,出题角度也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了。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特点也各有不同,阅读起来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因此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对于说明文,在实际教学中要教些什么呢?

一、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教学生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从而正确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大多数的说明文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大多数的事物说明文都在开篇使用中心句点明了事物的说明对象。有的时候,题目没有反映说明对象,那就得认真阅读材料,逐段逐句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的对象。尤其要注意揣摩关键性的语句,如各段的中心句、过渡句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等,这样就可以找到说明对象。无论是事物说明文或者是事理说明文,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对整篇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三、运用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不久前,我上法布尔的《蝉》,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说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了仿生学、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状……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我还介绍了观察的要求和作法,又举了习作中不善观察不作思考而闹出的种种笑话。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我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比如我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文汇报》1994年3月14日)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后来我还为此开了专题报告会。

第3篇

一、抓好配套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加湿器”。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呢?

我主要采取了:1.延伸阅读,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主动探究的深入。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本中某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查找相关的课内外读物,进行探究学习,最后归纳总结,交流探讨。例如,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的说明文,单元主题是引导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学文后,教师就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定向阅读自读课本,如《海水里的宝藏》、《水的怪脾气》、《地图的魔术》等科学小品文,进一步让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探索自然,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热情。2.自由阅读,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有创意、多角度的阅读,有效扩大知识面,拓展思维空间。在阅读活动中,我向学生推荐了《语文报》、《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中学生阅读》、《格言》、《哲理》等适合于学生阅读的优秀期刊。这种阅读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二、开展语文欣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认为教学中,不能脱离阅读去搞所谓单纯的审美,而应当把审美教育有机地渗透到阅读训练中,将其定位为“语文阅读欣赏课”,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学中最关键的是要凸显“阅读”与“欣赏”这两个关键词,单纯的阅读往往会给学生枯燥的感觉,无法深入,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而语文欣赏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

例如,在进行阅读欣赏课《春》的语文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对“春天”这个词语的理解,然后说一些和“春”有关的词语、成语、谚语、歌曲等,接着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生机盎然,再让学生由古至今欣赏一些古诗词、语言片段、经典文章,播放春天的歌曲《春天在哪里》等,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感悟春天,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一步步地深入,学生对材料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体会和欣赏,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热爱春天的情感得到了陶冶。

三、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加强初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尽力促使学生去认真阅读、用心感悟,自主探索。这样,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结论,而是丰富的语文素养。这其中,动笔去写是我尤为提倡的。如在习作《父爱如山》的练习中,我引导学生去收集父亲的材料,回忆最让他们感动的父爱事件,用真挚的语言,表达对父亲的感激。这样,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情节出现在他们的习作中,他们对父亲的爱,心中泛起的感动与懊悔,都流露于笔端,我真切地感触到学生悟出了怎样去读,怎样去想,怎样去写,怎样做人,如何做事……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思想得到了进化,素养得到了提高。

四、组织综合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语文“综合性”的寓意有两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以大力倡导。”

第4篇

那么,在写作的过程中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呢?

方法一:用细节放大人物形象

即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某一方面的细微之处,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来看下面这篇短文:

有一次在急诊室看医生急救病人,病人已经昏迷了,氧气罩也没用了,医生狠命地用一个类似皮球的东西往里面压缩氧气。

至少是呼吸系统有毛病。

两个医生轮流压,像打仗似的。

渐渐地,病人清醒了,但仍旧说不出话来,医生只好不断发问让他点头、摇头。大概问十几个问题才碰得上一个点头的答案。

他是在路上发病的,一个亲人也没有,送他来的是一个和他不相识的人。

后来发现他可以写字――虽然他眼睛一直是闭着的。

医生问他的病情,问他是不是服过某些药,问他现在的感觉,忽然,那医生惊喜地叫了一声:“写下去,写下去,再写!你写得真好――哎,你的字好漂亮!”

整个急救过程中,我是一面看一面佩服。当医生用欢呼的声音去赞美那病人不成笔画的字的时候,我为之感动得哽咽起来。

病人果真一直写了下去。

也许那病人想起了什么,虽然闭着眼睛,躺在床上仰面而写,手是从生死边缘被救回来的颤抖不已的手――但还有人在赞美他的字!也许是颜体的,也许是柳体的,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活着的人写的字,可贵的是此刻他的字是“被赞美的字”。

那医生救人的技能来自课本,但他赞美病人字迹的行为却来自智慧和爱心,后者更足以使急救室像殿堂一样神圣、肃穆起来。

赞美一个人的高尚品德,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大处着手,抓住一些大事来写,最起码也要写那种足以令人落泪的情节。这篇文章却与众不同,作者只是抓住了一位医生在抢救病人时鼓励其写字、讲述病情这个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把医生的善良、细心、尽职等品质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让人难以忘怀。这就是“以小见大”这种写法的魅力之所在。同学们在写记叙文时,可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努力去挖掘那些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生活细节,出其不意地将人物的高尚品质表现出来,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

方法二:用小题材表现重大主题

即用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事例,来反映爱国、改革等重大主题,让读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感悟文章主题并进行思考。来看下面的例文:

认识一个广东高要人,姓章,三个儿子分别叫长江、黄河、珠江。拿江河取名的不少,如范长江、潘长江,都是不小的腕儿,但同出一门,一口气将中国三大水系一网打尽,摆起一统江湖之势,这就少见了。我笑老章:“难怪你们家财源滚滚啊,别人种菜种果严重缺水,你们家却从无此忧……”

哦,忘了事先介绍了。老章虽说是广东高要人,却早已移民澳大利亚了,在悉尼拥有自己的农场,全家上下全是菜农。老章笑,略显尴尬,说:“三个孩子的名,全是他爷爷取的呢。”

一个来自福清,移民到澳大利亚的福建人,姓胡,给出生在澳洲的孙子、外孙取名:华泰(华山、泰山)、恒岳(恒山)、武夷(武夷山)、昆仑……幸而老胡不是清朝人,否则大兴文字狱的皇帝佬可揪住他的小辫子了――十有八九是想造反了,一家子人将三山五岳全包了。

我的女儿,2006年11月生于悉尼,我给她取名蔡朵行之。注册出生资料时,注册官一再拼读:“Duoxingzhi Cai,Duoxingzhi Cai(西方人习惯名在前,姓在后)。”

他不明白,为何不入乡随俗取个简简单单的、人尽皆知的英文名,如海伦、玛丽之类。其实,女儿的英文名也取了一个,Isabelle,权当乳名使用,原意为高贵、美丽、受到了上帝的关照。但正式进入法律文件的女儿的名字,我坚决要求采用中国式的名字。

注册官终于办好了女儿的出生证明文书,指着名字问:“这是啥意思?”

我有点得意了:“朵,寓意我的女儿像花骨朵儿一样美丽;行之,得名于一句佛教用语,意为唯有不停地走才能回家。我们万里迢迢从中国来到澳洲,但我希望她长大后不管走多远,最后都要回到中国。另外,中国有句老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希望她长大后牢记……”

说了等于白说,注册官满脸疑惑地看着我。

在澳大利亚,仅新威尔士一个省,2007年的新生儿注册名为杰克的男孩就超过700个,注册伊莎贝拉的女孩则有近600人――外国人好像太不把取名当回事了,在商场里喊一声“汤姆”,会有十几个人同时回头。

注册官每天办理生、死、婚、离各式文书,按说见多识广了,可他未必真正弄明白,世上有这么一种人,哪怕他们移民到喜马拉雅山的山尖上或者被扔到斯堪的那维亚海沟沟底,他们也绝对不会随随便便对待自己的名字,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在这日常使用的符号里,留住自己的“根”。他们用这种美丽的方式来提醒自己和告诫后代――我们来自何方,我们的心在何方。

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是海外华人浓浓的思乡情、爱国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海外华人是如何思念故土的,而是描述了海外华人争相给子女取中文名字这一现象,巧妙地把海外华人内心对祖国的深情表达出来了。如此“以小见大”,令人回味久远。

方法三:用小故事揭示深刻哲理

即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历的一些小故事以及自然界中发生在动植物身上的一些小故事,揭示某一人生哲理。运用这一手法的小品文非常多,例如:

地理老师把一幅世界河流分布示意图挂在黑板上,问:“同学们,这幅示意图上的河流有什么特点呢?”

“都不是直线,而是弯弯的曲线。”同学们回答道。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也就是说,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而偏偏要走弯路呢?”老师继续问。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河流走弯路,拉长了流程,因此能拥有更大的流量,当夏季洪水来临时,河流就不会水满为患了;还有的说,由于河流的流程拉长,每个单位河段的流量就相对减少,河水对河床的冲击力也随之减弱,这就起到了保护河床的作用……

“同学们,你们说的这些都对,”老师说,“但在我看来,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而走弯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弯路是自然界的一种常态,走直路是一种非常态。因为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所以它只有取弯路,绕道而行,也正因为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说到这里,老师突然把话题一转,说:“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当你遇到坎坷、挫折时,也要把曲折的人生看作是一种常态,不悲观失望,不长吁短叹,不停滞不前,把走弯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条途径,这样,你也可以像那些走弯路的河流一样,抵达那遥远的人生大海。”

在这篇文章中,老师借河流不走直路这一自然现象,揭示出“走弯路是人生常态、要坦然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这一人生哲理,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写法。

第5篇

关键词:自主性;开放性;研究性;创新思维;张扬个性

一、高中语文作业现状

传统教学中的高中语文作业,应试色彩浓厚,除了作文,一般都着眼于语言积累和语言训练上。往往以单一的练习为主,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作业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完成,教师评价成了“专利”等。学生对作业无所谓,甚至抄作业,不做作业。学生成为作业的“奴仆”,学生的情感在作业中泯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遭到扼杀。

二、高中语文作业思考

新课标中指出:当前题海泛滥,孤立繁琐的字、词、句的训练盛行,弊端甚多,必须大力扭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是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在作业的布置中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如何张扬学生的个性,是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更是应该实践的。自主性作业设计的前提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认识到发挥学生自主的重要性。《学记》明确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也应贯穿在作业设计布置当中,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自主设计选择作业、作业形式和作业时间安排,给学生的作业也开一个“自助餐”。

三、高中语文作业设计

人文性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它要求教师的着眼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要放在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发展人的能力上。怎样做?本着新课程的这些理念,我以能力作业和每天练笔为突破口,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探究性作业

探究是探索追究,探索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究有追究,追根溯源,刨根问底之意,其结果是使疑问经过探究,逐步明朗而水落石出。

学生有疑才会有思,才会去探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质疑,把学生引入问题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教学情境中。例如,《烛之武退秦师》的中心人物是烛之武,欣赏重点应是烛之武的说辞。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在文题“退秦师”之前加一个状语,以体现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有的说“智退秦师”,有的说“巧妙退秦师”,有的说“巧辞退秦师”……答案丰富多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拿来主义》时,我布置了一项探究性的课后作业: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关于中西方文化交融或矛盾的现象?第二天课堂提问,学生发言踊跃。有举节日类的,如:春节和圣诞、七夕和情人节等;有举服饰类的,如:中山装和西装、旗袍和婚纱等;有举风俗类的,如:迷信和信仰、中式和西式婚礼;有举饮食类的,如:油条豆浆和面包牛奶、中餐和洋快餐等;还有举商品类的,如:国货和进口……

上述的各种认识,都来源于生活,都是学生自己探究得来的。学生的认识很大胆,很开放,甚至把自己的爱憎情感都融入其中。我想,这也许就是学生思维的亮点吧。换个角度布置作业,效果不同。

2.个性化作业

学生是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这是对学生肯定性的认识,它要求老师要充分有度有效地彰显学生鲜活的个性,我认为语文作业也可以成为实现这一理想和目标的有效途径。

学习了《诗经・氓》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重章叠句这种表现技巧的作用,我布置了一道题:以你喜欢的某一首歌词为例,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这项作业学生完成得非常出色。一是所选的歌词各不相同,以新歌流行歌为主,也有一些老歌;二是理解程度深浅不一,但绝不雷同;三是让对流行音乐知之甚少的我大开眼界。举一个例子,有位女生选《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她这样写道: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假如幸福你就跺跺脚,这两句歌词曲调欢快,反复咏唱,加上拍手,跺脚的动作,让我们觉得这幸福由内心向外涌出,以至于幸福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体现了幸福同享的和谐与快乐。还有学生以《洗唰唰》《两只蝴蝶》《千里之外》《地铁》等为例谈体会,学生做这项作业,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喜欢,常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最好的老师,作业还能做不好吗?既唱了歌,又完成了作业,也算得上一种快乐学习吧。从这个角度布置作业,师生都会得到快乐。

3.开放性作业

主要利用练笔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写作空间。高一上学期,每周写三篇,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写得很艰难,有的以摘抄来凑数,有的只写几行字;从内容上看,写流水账的不是个别学生,写的内容也显得很稚嫩,写的题材范围也比较单一,主要以写心情,写友情,回忆初三生活为主。高一第二学期的练笔情况大有好转:有写青春萌动的小说的,有写充满离奇色彩的科幻小说的,有写包罗万象蕴含生活哲理的小品文、随感的,还有尝试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写作的……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才情。学习了《再别康桥》之后,有一个学生写了一首《不愿再见》,摘一小节如下:曾经的你/让我深深的思念/我与你的情感是一段缘/没有你/我不能心安/我会在寂寞中散漫……这首诗有待进一步调整,但押韵还是自然上口的,虽是伤感题材的内容,但表达得深沉蕴藉。

上述几点尝试都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它要求我们始终以学生为本,挖掘其潜能,发挥其主体作用,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换个方法布置语文作业,使作业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被学生欣然接受,让学生自觉地学习,游出题海,迈向沃野,在成长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6篇

小学生思维存在不少缺陷: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概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因此,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全面性、深刻性、联系性和创造性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学生形成正常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蕴藏着科学道理:《画杨桃》中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蛇与庄稼》告诉人们面对事物之间复杂的联系,应仔细研究,把握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古诗《题西林壁》强调冷静客观地进行调查分析,全面正确的认识事物;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要人们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揠苗助长》告诉人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就会把事情办糟等等。通过一些蕴含哲理的课文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四、让科学技术贴近学生生活

《奇妙的电脑》一课属于科普知识小品文,向学生渗透了电子计算机的有关常识,可以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志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构造功能以及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技术发展速度的惊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计算机和网络日益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到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为适应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一系列电脑应用技术的必要性。

《新型玻璃》一课介绍了新型玻璃及其在现代化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中,让学生当一回推销员,把某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向顾客进行介绍,在问答表演中掌握新型玻璃的功能,感叹科学发明的了不起。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应用,让学生开展社会小调查,把生活中科学发明的特点和用途记录下来,通过调查报告、学生举例说明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

五、让科学幻想激发学生创新

创造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神话中的奔月、补天,插上翅膀飞翔,脚踏风火轮穿行等等,现在几乎都已成为现实。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蝙蝠和雷达》一课讲的是科学家通过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能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的故事。事实上,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就产生了一门新兴的科学——仿生学。学习完课文后,教师设疑,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人们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学生争着回答:鲁班从植物的叶子得到启示,发明了锯;人们从鱼得到启示发明了船;从鱼鳔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从鸟儿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青蛙等得到启示,创造了蛙泳……一下子就举出了十几个例子。这些都是人类已经发明出的,再请学生们想一想,自己从什么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出什么?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尽管有的设想显得可笑,却也闪耀着学生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六、让科技制作锻炼学生能力

江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21世纪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通过科技制作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追根求源,不断探索刻苦钻研的精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7篇

摘 要:文学课程是体现英语专业特点的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心理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容动摇。英语文学教学不应局限于英美文学,应研究和评价各英语国家的优秀作家和作品。本篇论文充分研究了文学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心理与综合素质的影响。

关键词:文学课程;心理素质;综合素质;

一、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如何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是大家讨论最多的问题,许多学校也进行了“英语加专业”、“英语加专业方向”、“专业加英语”的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课在整个课程体系里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目前,在社会上实用主义风气的影响下,有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应该多开设经贸、 法律等“实用性”课程,而对文学课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其实《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可见开设文学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些基本素质都是合格的英语人才所应该具备的。

1.从提高英语水平的功能来讲,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掌握包括字面阅读、 推断阅读、批判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四个层次在内的全部阅读技巧,还应掌握包括综合、分析、评论、表达几个层次在内的写作技巧。英语文学课程正是培养高层次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最好课程。

  2.从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功能来讲,英语文学课介绍英语国家的优秀文化遗产,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了解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接受人文精神教育,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 丑、恶,提高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

因此文学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地位不仅不能动摇, 而且要继续加强。

二、对英语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文学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着不同国家、民族。电影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心动向,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子那里熏陶,在提高智力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心理素养,最终使自己的心理更加成熟,自身素质全面提高,才是芸芸书海的最终作用。

乔安妮·凯瑟琳·罗琳(J.k.罗琳)生于英国的格洛斯特郡的Chipping Sod bury医院。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作者,是历史上第一个收入超过十亿美元的作家.她的写作生涯是从6岁的时候(1972)写了《兔子》的故事开始的。J·K·罗琳从小喜欢写作和讲故事。开始构思哈利的故事是在1990年,此时她已经34岁。她的第一本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前后共写了5年,随后罗琳又分别于1998年与1999年创作了《哈利·波特与密室》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进一步轰动世界。2000年7月,随着《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问世,世界范围的哈利·波特热持续升温,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而根据小说拍摄的电影自从最近上映以来,也纷纷在世界不少地方打破当地的票房纪录。“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于2003年6月21日在全球同步发行,掀起了又一轮哈利·波特的热潮。“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于2005年7月16日在全球同步发行。《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文版已于2005年10月15日前发行。到了2007年7月21日,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部小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发行,为这一系列小说划上句号。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历时17年终于划上了完美的句号,在得到了大家广泛好评的同时也印证了JK罗琳的艰辛的创作历程。她小说的主人公哈里波特生活的艰难也从侧面反映了罗琳的生活的不易。无论是通过罗琳的生平还是小说的主人公哈利波特,都带给我们很大的触动和启示。历经风雨才能见彩虹。心理素质对我们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经历过一番磨练和挫折,我们的心理是不成熟的,更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从文学的角度看,这套书构思的虚幻的世界离奇迷人,书中的魔法世界、人物(巫师)在孩子们看来既陌生又亲切,因为在他们曾经读过的童话故事中也曾接触过这种形象,但又比他们曾经读过的任何一个故事都详细、丰富。情节紧张刺激,语言流畅自然,虽虚幻却依然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不失真实性……这些固然都是作品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然而最根本的一点,我认为是:作品中的人物行为特点与现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相契合。看清了这一点,在更好的理解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的同时,还可以在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上得到一些启示。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部小说不断诉说着人类需求各个层次不断地得到满足。说完了文学作品《哈利波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再对其他的文学作品的心理健康作用,因为虽然现在的生活节奏,让许多人放弃了读书放弃了对文学作品的细微品读,而更喜欢形象直观的文学,影视作品。但是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品读还是有许多人进行着的,也因此有必要再探求一下传统文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三、对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1.文学与文化修养

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 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 经济、 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的因素。 要掌握一门外语一方面是它的工具性, 另一方面是它的人文性和思想性, 后者包括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和文学的敏感性及修养。

通过英美文学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 塑造完美人格, 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2.文学与语言应用

外语专业首先应以掌握好所学语言为本,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涉外活动日益频繁,在涉外交际活动中仅靠正确的英语语法、句型、词语表达和流利的语音、语调是不够的。如果不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就会产生误解或冲突, 势必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英语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是跨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而后者恰恰是现阶段英语专业学习和教学中的薄弱所在。学习英语的最理想方法是亲临英语语言环境,感受其文化氛围,从而不断地运用英语与英美人交往。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及其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是某一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

英美文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就此而言,英美文学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它是培养具备人文精神、良好文化修养和高素质英语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典雅深邃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好的语言材料;文学语言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易为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英语的“菁华”,英语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莎士比亚的戏剧、华兹华斯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和许许多多的英语文学作品。

很难想象学习英语者,不通读许许多多反映英美民族文化和英美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的人会有多高的语言涵养和文化素质。学习英语语言,而不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称不上高素质的英语人才,他的英语说得再流利也是一通大白话,淡而无味,缺乏文学修养和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充满着优美典雅的十四行诗以及绘声绘色的戏剧语言和幽默睿智的小品文句;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贴近社会、 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材料; 在英美文学大海洋里有不同时代、 不同阶层、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在英美文学大海洋里更具有充满文学色彩的语料词库,如描绘千姿百态人生的词句、富于哲理启迪和催人奋发的警句名言。大量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语言感受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会再是单调乏味地背诵单词和句型,而是沉浸在作者基于现实生活并经艺术加工和创造的世界里。他们仿佛亲临语言环境,感受到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的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3.文学与人文素质

外语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基本素质、 文化素质在英语人才素质教育和培养中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学生的人文素质,它是一个人的宝贵财富、是一个人事业成功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等。英美文学教学对加强学生语言和文化修养、 开拓视野、 陶冶性情、塑造完美人格、形精神、 培养文化鉴赏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英美文学里,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翱翔于历史的隧道里,亲历英美人民文明的进程。

在乔叟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国宗教的神圣,神权的至高无上,人类的无奈; 在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里,可以感受当时人们欢呼中世纪人文精神的萌芽、 人权的高大、人对科学对知识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的文艺复兴; 在笛福和斯威夫特的小说里可以体验到 18 至19 世纪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蒙、发展和腐朽; 在海明威和梅勒的作品里,学生可以看到美国民主的实质、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及60 年代美国进步政治力量四分五裂的现状以及20 世纪帝国主义的衰败。总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而奋斗的艰苦历程,也会领略到历代战争和经济危机给英美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对帝国主义的嫉恶, 对人类命运的迷惘和关切。在这万花筒般的天地里,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将会得到纯净升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辨将找到正确的航向,他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将得到验证、巩固和进一步地补充和发展。这对于学生完善自我、修养素质、兼收并蓄外来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无不有所裨益。

总结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心理调适

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人的行为起着驱动和制约的作用,并且直接影响到行为的效果。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对人的精神、生活、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档案职业人员的心理问题一直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近年来,各调查数据显示档案职业者心理偏差问题较为严重,并有加强的趋势。据其中一项调查结果,在随机抽取的档案工作者中有42%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有10%具有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研究如何有效缓解、调适档案职业人员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预防心理偏差、有效进行心理调适已成为当前发展档案事业、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档案管理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与意义

档案管理部门是各单位基础服务部门,它承担着纪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责任。高校档案部门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基础服务力量,在提高学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快学校发展,建设和谐校园的进程中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作用。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也能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的心理现状、表征及原因分析

(一)心理现状及表征。高校档案工作人员是校内档案工作系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整体素质影响着社会对档案事业的认可程度,而业务水平的高低、服务质量的好坏则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受到工作性质的影响,高校档案工作者同样存在心理偏差的情况。

高校档案工作者的心理问题从一开始在内心产生到后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是一个压抑-消极-抑郁的逐渐加重的过程。其具体表现于:1、自卑倾向的人格问题,包括片面看待自己的整体能力(工作能力和个人能力);习惯性地对自己做出较低的评价并由此产生不良情绪;2、产生职业倦怠的工作情绪和情感问题,具体表现为工作严谨性削弱,职业道德约束力降低;身心俱疲、情绪低落、工作疲沓、不思进取、压抑、焦虑等行为和心理现象;3、恐惧心理。特指档案工作者担心自己因为不能掌握现代管理技术而被数字信息化社会淘汰的技术恐慌和心理压力。

(二)原因分析。造成这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保密性强使个人才华难有显露的机会,工作人员自我效能感降低,引起极大的思想压力;2、档案事业的复杂性和周期长这两个特点使得工作人员的成就容易被忽视,体验不到工作的成功感,因为缺乏成就感和被认同感而产生沮丧和挫折心理;3、相对校内教师、科研人员来说,档案工作者进修深造机会少,职称、职务晋升难,个人提升受到限制;同时专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档案工作者带来巨大工作压力。

三、利用高校资源进行心理调适之策略

高校是人才教育培养中心,但并非独立于社会之外而存在。作为社会公共组织,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应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贡献力量。因此,高校参与帮助档案职业人员减轻心理压力、预防心理偏差,为社会培育输送档案人才责无旁贷。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积极参与预防、调适档案职业人员心理问题。

(一)依托心理学科优势,加强对档案工作者的心理干预。通过收集心理信息,及时发现有可能出现心理偏差的对象,尽可能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关键。心理偏差也是心理危机的一种,它可以治疗更可以预防。高校一般都开设了心理学专业,学校里不乏资深的心理学教授、客座心理学专家,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在排解心理压力、舒缓精神紧张、消除心理隐患、帮助患者重建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方面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咨询、心理测试、课程建设、健康讲座等方式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宣传和教育,让档案工作者充分了解心理危机知识、在相关领域建立合理的认知,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偏差预警理念,让他们在积极关心、健康向上的氛围中扭转渐变的心理偏差趋势,以达到预防产生职业心理问题、巩固加强接受调适以后的心理状态,使之向良好势态发展的目的。 转贴于

(二)合理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采用阅读疗法。高校档案工作者由于自卑、焦虑和挫折感,加上因为工作的局限性造成人际交往减少,以致在心理上产生难以负载的压力。阅读治疗是指利用读图书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式,即病人通过独立阅读有书籍或在心理医师指导下阅读,缓解或消除紧张不安,促进心健康,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实验证明阅读疗法在治疗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好心理状态,预防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人们智力水平的提高、个体人格的完善。档案工作者可以通过阅读好书美文来帮助自己纠正心理偏差,逐步走出困境。

高校图书馆馆藏丰富,阅读资源充沛:饱含智慧的小品文集、教人积极向上的人生哲理、励志鼓舞的精神专辑、使人心神宁静的佛教文献、针对性解决心理压力的心理学教材、文字隽美的散文,甚至教人通过形体锻炼达到减轻压力的瑜珈手册等等,为需要通过阅读进行心理调适的人员提供便利的条件。

(三)利用环境资源,提高调适效果。高校里面绿树成荫、落瑛满地、宁可富有朝气。琅琅的读书声、校道上年轻人亮丽的身影和毫无拘束的笑声、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校园文化。自成一格的优美环境对长期处于相对封闭工作环境中的档案工作者可以起到减轻沉闷、消除孤寂情绪的作用,帮助他们重新恢复和增强与他人沟通的信心和兴趣。

四、对高校参与档案工作者心理调适的建议

虽然在帮助档案工作者进行心理调适方面高校有着各种优势,但在细节处仍然需要注意。

(一)对心理偏差案例做到结合实际,具体分析。档案职业的心理问题同样由心理压力造成,但这种工作上的压力与高校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学习压力和情感压力有实质性的区别,因此心理学专业的人员为档案管理者提供建议时,要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科学、专业的角度进行引导,以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二)做好图书专业和心理学识的培训工作。好书可以令人精神愉悦,但要达到“治疗”的效果,就必须有针对性地挑选书籍。高校图书馆应该培训兼具图书专业知识和初级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咨询馆员,为需求者有的放矢地推荐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的读物,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有作用。

(三)调适过程注重隐私保护。由于部分患者不愿面见接受治疗,高校在参与调适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要使患者免去面对面咨询的尴尬,同时又保证交流通畅,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来解决这个问题。

1、设立网上咨询站,校内心理专家根据个性需求建立QQ、MSN,“一对一”地解决心理困惑;2、图书馆利用网络传递迅速、高效、方便的优点,在网上不同的推荐书目,使需求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心理专家的建议,自行点击浏览并下载;3、建立有效的交流互动平台,快捷方便地接收反馈结果,达到跟踪和进一步开展治疗的目的。

把解惑、治疗、反馈的“一条龙”服务贯穿于网络使用中,可以使心理调适效果更加明显,既保护了患者隐私同时也为心理调适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改善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一个整洁明亮的工作环境,能够使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工作效率都大大提升。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改善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是他们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五)注重提高部门整体素质,设立相应奖励制度。档案部门的主管领导要创造条件为员工提供继续进修、晋升职称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自学进行自我升值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档案工作的发展出谋划策,以此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责任心和创造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建立起科学的劳动成就评价制度,如评奖评优,职务职称晋升等,使档案人员的劳动成果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应有的评价,以满足档案人员的成就感和自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