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质量管理

企业质量管理

时间:2023-02-19 12:04:44

企业质量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企业伦理

近年来,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企业伦理道德丧失,为了降低成本、获取利润,不惜触犯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在制造产品时偷工减料或使用违禁、违规的材料,对广大消费者造成了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由此可见,加强对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伦理建设十分必要。

一、质量管理与企业伦理的重要性

(一)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由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的好坏体现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好坏,关乎着消费者的健康。当质量出现问题时,企业应主动承认错误,担起自身责任。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必须有的良心和社会责任。

(二)加强质量管理使企业竞争力增强,信用度提升

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经济主体必须遵守经济伦理,如果企业视产品质量为生命,那么企业信用度和竞争力都会得到提升。市场上某些企业不遵循相关行业标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突破道德底线,添加有害于消费者的物质,这种行为,只会使这些企业降低竞争力和信用度,最终失去顾客和市场。

(三)质量第一:企业伦理的首要规则

企业的生命在于市场,没有产品质量,市场就无从谈起。质量不仅是产品使用者对产品供应者的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产品生产者的自我道德追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得把握好质量,没有质量市场就无从谈起。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坚持质量第一,提供优质产品,是企业遵守伦理规则的体现。

(四)企业质量文化已成为企业伦理的核心

《质量振兴纲要》中指出:“企业应加强自身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培育自身质量文化。”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伦理建设的核心。企业员工的素质是一个企业质量伦理的体现。团队质量观――事情第一次就要做对,这是海尔的口号,这一口号凝聚了海尔所有员工的汗水、辛劳和努力,拥有深厚的质量文化和一支强有力的员工队伍是海尔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伦理角度的思考与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

企业之所以选择放弃伦理道德,是因为巨大利益的驱使。要使企业主动按照社会伦理规范自身行为,就必须给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加强对企业败德的惩治力度,使“败德”、“失范”的企业没有生存的制度土壤,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

(二)加强企业伦理制度建设

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有规则约束,而法律不是进行约束的唯一尺度。作为社会重要成员,企业有义务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经营者不能只做对自身有利的经营活动,应全面考虑自身行为与决策可能对公众、环境以及公共利益造成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企业伦理制度建设,用伦理作为约束企业经营活动的又一尺度。

(三)加强企业家的伦理教育

马克思曾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所以,资本无道德。由于“资本无道德”,控制资本使用权的企业家就要承担道德义务。企业家自身体现着经济和社会的双重价值,肩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使命,是一种及其宝贵的资源。因此,企业家自身的伦理观念对于企业伦理观的塑造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要加强对企业家的伦理教育。

(四)增强舆论监督

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应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体的监督。由政府、消费者、媒体、员工等共同组成的舆论监督体,要时时刻刻监督企业的行为,对其施压,迫使其主动放弃非伦理行为,自觉遵守本应遵循的伦理标准,最终实现监督企业、防止企I突破伦理标准的目的。

三、总结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注重程度的日益加强,企业自觉遵守相关要求,加强对质量的把控和伦理制度的建设势在必行。质量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也是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基础,更是企业自身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表现。质量不仅代表着产品的品质,同时也表现着市场主体的德性。建设企业伦理,有助于企业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形成自身特有的竞争力,最终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企业应严格遵守质量伦理的标准,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余吉安,杨斌.企业社会责任、质量伦理与战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5,(16):251-257.

[2]何素琴,卞艺杰.基于管理伦理学视角的服务质量管理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5,(01):189-193.

[3]侯振远.伦理与企业质量管理[J].科技展望,2014,(13):129.

作者简介:

武帅(1994―),男,汉族,河北省唐山市人,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4级市场营销专业在读本科生。

第2篇

关键词:企业;质量安全;发展;管理;问题;监管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03601

1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

当今世界,竞争已逐步白热化。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企业要想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有一席之地,立于不败之地,无疑只有两个方面上要比对手更过硬,一方面就是产品的质量,这是最基本的,另一方面就是服务,这必须是建立在自己产品质量好的基础上的。然而,产品的质量是最根本的保障,没有好的产品质量,服务更是无从谈起,质量是服务的基础,服务是建立在好的质量基础之上而进行的。因此,归根到底,产品质量的好坏才是企业成功与否的最基本标准。

对企业而言:质量就是生命,没有质量安全做基础,企业的质量水平就得不到提高,而质量又是其进行市场竞争的最有力的武器;对消费者而言:质量安全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对社会和国家而言:质量安全管理首先是国家和社会对企业的基本要求。因此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减少因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降低这种隐患对社会和国家的环境,人身财产安全,社会治安的威胁程度,优化社会的环境,提供了基本的人身财产保障,更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营造了更为安全,稳定,健康的政治环境。

2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总体来说,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混乱,管理的水平低下,远达不到国家和社会对企业的要求,豆腐渣工程,假药,严重的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等现象是层出不穷,严重的触及到国家和企业的法律法规。综合我国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企业在质量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众多企业缺乏符合国家要求的生产加工场所和生产设备,缺乏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

(2)许多生产加工企业不重视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管理水平较低。

(3)对于行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危机,不能够引起重视和学习,总结经验教训,相同的错误一犯再犯。

(4)企业照搬照抄他人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安全隐患突出。

3企业质量安全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漏洞叠出。

(2)国家和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标准化生产。

(3)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意识薄弱。

(4)政府和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大。

(5)执法人员没有严格把关。

(6)不法分子的犯罪活动。

4企业实现质量安全管理的途径探讨

(1)加大立法力度,健全法律法规。

建立源头监管责任制,加大立法的力度,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将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明确企业的责任,必须要加强企业质量安全管理。

(2)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和逐步的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给企业管理的标准和要达到的目的,明确企业的责任,通过体系的建立,让企业清楚质量安全管理的方法和过程,以促进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3)强化宣传引导,提高企业和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

产品的质量安全很重要,光有上级领导的质量安全意识是完全不够的,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是一个全员管理的过程,是离不开最广大的员工的,只有让广大员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树立以质量求效益、求发展的观念,才能调动他们自觉参与安全产品生产的积极性。

(4)加强企业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断提高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产品的生产过程复杂,因此在质量安全管理上必须要认真谨慎,每一个细节都要全神贯注,以确保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安全。一是在基层的管理上,依托采购、品检等部门,建立基层定期监测制度,提出质量安全措施,控制采购上的质量安全和生产上的质量安全,通过对对生产的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连续的监测评价,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符合标准;二是在企业原材料的投入品使用上,推广高效、安全、环保,全面禁止存在安全隐患的物资物料;三是在生产过程中,明确产品的生产者、基层负责人的各项责任,严格按技术规程组织生产。

(5)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强化市场监管。

在提高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只是起了一个监督管制的作用,但是政府还是要明确自身的重任,不能够松懈,加大监管的力度,积极的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来严格把关。

(6)建立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强化社会监管。

①建立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在本单位公示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产品备案执行标准、质监部门抽检结果登记、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项目资助;武汉工程大学教研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郑玲莉(1971-),女,湖北黄陂人,武汉工程大学,经济学博士,经济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企业监管人员名单和监督投诉电话。建立健全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规范企业自身的行为。

②加大公众参与度,强化社会监管。新闻报纸,电视台等不仅作为社会的大众信息传播媒体,对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的工作也要发挥其监督的作用。

③注重企业自我管理与政府和社会大众监督管理的有机结合。

第3篇

美国:强调程序化、规范化

美国企业一直重视质量管理,其质量管理起源于泰勒,大体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 制、全面质量管理、马克姆波•里奇奖4个阶段,这里重点阐述马克姆波•里奇奖的定点超 越。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品因物美价廉大举进军美国市场,这对美国企业触动很大,决心学 习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决定设立一个国家质量大 奖。1987年,美国颁发马克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该奖主要适用于3类企业:一是制造业 ,二是服务业(依据销售额判定),三是小型企业(雇员小于500人)。评奖标准很严,每类企 业每年最多有2个获奖者。

马克姆•波里奇奖的核心是定点超越,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分析本企业与历史同期相比 取 得了多少进步,它能够激励本企业继续前进。第二步,企业要想获得巨大的进步,就要不断 地把本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最好企业的业绩比较,找出差距,然后迎头赶上,这就是定点超 越。

自颁发马克姆•波里奇奖后,美国企业纷纷比照马克姆•波里奇奖获得者找差距,然后定 点超越,结果产品质量大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重新树立了对日本企业的竞争优 势,马克姆•波里奇奖的定点超越是美国企业质量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本:强调自主、主动

20世纪初,日本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不好,在人们心目中简直就是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 当时日本人崇尚中国的“上海货”。但是,到了80年代,人们争相购买日本企业的产品,日 本货成了优质产品的象征。日本企业,从劣质产品到优质产品,前后间隔仅几十年,产品质 量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人们在探讨: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成功的奥秘究竟是什么?

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成功,得益于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戴明。1951年,日本设 立戴明国家质量奖。该奖主要面向日本国内的制造企业,评奖标准非常严格,获奖企业每年 最多1-2名,日本国内称戴明奖为“企业诺贝尔奖”。

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PDCA(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 act,处理)循环上:

1、计划阶段,看哪些问题需要改进,逐项列出,找出最需要改进的问题。

2、执行阶段,实施改进,并收集相应的数据。

3、检查阶段,对改进的效果进行评价,用数据说话,看实际结果与原定目标是否吻合。

4、处理阶段,如果改进效果好,则加以推广;如果改进效果不好,则进行下一个循环。

PDCA循环的特点是:大环套小环,企业总部、车间、班组、员工都可进行PDCA循环,找出 问题以寻求改进;阶梯式上升,第一循环结束后,则进入下一个更高级的循环;循环往复, 永不停止。戴明强调连续改进质量,把产品和过程的改进看作一个永不停止的、不断获得小 进步的过程。

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对日本企业影响很大,日本企业纷纷使用PDCA循环自己找问题,然后 改进产品质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达到最辉煌的时期,其产品如汽 车、家电等充斥世界各国市场。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对日本经济奇迹的评价是:“日本的 经济振兴是一次成功的质量革命”。

美日特色的比较

戴明循环强调自主、主动管理,即立足于企业内部,详细分析本企业目前存在什么主要问 题,然后改进,特点是自我超越。

马克姆•波里奇奖强调程序化管理、重视量化指标,即立足于企业外部,把本企业的业绩 与 同行最优秀企业的业绩进行对比,找出差距以寻求改进,特点是定点超越。

事实上,日、美企业都在找差距,只是找差距的方式不同;日本企业通过戴明循环,与自 己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自我超越;美国企业则通过与优秀企业比较以发现差距,然 后定点超越。最后,日、美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为何日、美企业质量管理的方式天壤之别、却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源于东、西方不同的文 化背景:日本企业根植于东方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自觉”、“修为”, 敢于“舍生取义”,故他们自己和自己比较,就能发现差距,然后进行改进;美国企业属于 西方文化范畴,强调制度的作用,自己的问题自己很难发现,只有通过别人监督才能发现自 己身上的问题,故要和优秀企业比较才能找出差距,然后定点超越。

启示

20世纪50年代后,市场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卖方市场逐步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形势 下,质量管理专家们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内容如下:第一,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 质量、服务质量、成本质量;第二,全过程的质量,指质量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用工作质 量来保证产品质量;第三,全员参与的质量,对员工进行质量教育,强调全员把关,组成质 量管理小组;第四,全企业的质量,目的是建立企业质量保证体系。

可见,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动态质量,始终不断地寻求改进,但是它没有规范化、没有统一 的标准。因此,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能否成功,关键是要深刻领悟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计划。

戴明循环强调自主管理、主动管理,而美国人恰恰缺乏主动性,因此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 开始在美国企业实施时遭到了冷遇。但是,日本人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富有主动性,自己 与自己比较,就能发现问题,因此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非常适合日本企业,日本企业运用PD CA循环取得了产品质量的飞跃进步。

美国企业认为,自己的问题自己很难发现,如何发现自己的问题?通过别人监督。马克姆• 波里奇奖的定点超越适合美国企业特点,一个企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地把本企业的业 绩与同行业最优秀企业的业绩进行对比,以发现差距,然后实施改进。

应该说,日、美企业都重视学习,只是学习的方法不同。日本企业通过自我批评实现自我 ,而戴明循环是自我批评的重要手段。美国企业认为,学习的内在动力产生于强大的外部竞 争压力,如何感受这种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通过他人批评,而马克姆•波里奇奖的定点超 越则是倾听他人批评的重要途径。

总之,日本企业,通过戴明循环实现了“自我批评”;美国企业,通过马克姆•波里奇的 定点超越实现了“他人批评”。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美、日企业都赢得了很高的质量 信誉。

第4篇

关键词 物流,质量管理,物流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一、物流质量管理概述

(一)质量以及质量管理的内涵。

质量的内涵十分丰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定义也在不断充实和完善。在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质量被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特性是指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固有特性”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质量概念的关键是“满足要求”,这些“要求”必须转化为有指标的特性,作为评价、检验和考核的依据。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质量管理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在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质量管理被定义为“指导和控制组织的关于质量的相互协调的活动”。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二)物流质量管理的内涵。

物流质量是指物流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和工程质量的总称。物流质量管理是指科学运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手段,以质量为中心,对物流全过程进行系统管理,包括保证和提高物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各项工作。物流质量的概念既包含物流对象质量,又包含物流手段、物流方法的质量,还包含工作质量,因而是一种全面的质量观。

(三)物流质量管理的内容。

1、商品质量。

商品质量指商品运送过程中对商品原有质量的保证,尽量避免破损。物流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实体,具有合乎要求的等级、尺寸、规格、性质、外观等质量特性。这些质量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物流过程在于转移和保护这些质量,以此来实现对用户的质量保证。但是现代物流过程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单纯地保护好物流对象,实现物流对象的空间位移,还可以采用流通加工等手段改善和提高商品的质量,增加商品附加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物流过程就是商品质量的“形成过程”。

2、物流服务质量。

物流服务质量指物流企业对用户提供服务,使用户满意的程度。物流活动具有极强的服务特性,既服务于现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也要为享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顾客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由于信息和物流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客户对服务要求的提高,企业对客户的服务质量也必然不断提高。

3、物流工作质量。

物流工作质量是指物流服务各环节、各工种、各岗位具体的工作质量。这是相对于企业内部而言的,是在一定的标准下的物流质量的内部控制。物流工作质量与物流服务质量关系密切,服务质量取决于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服务质量的保证和基础。所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要从工作质量入手,把物流工作质量做为物流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工作重点。

4、物流工程质量。

物流工程质量是指把物流质量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影响物流质量的诸要素进行分析、计划,并进行有效控制。这些因素主要有:人的因素、体制因素、设备因素、工艺方法因素、计量与测试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

二、我国物流企业质量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层的质量意识不高。

我国物流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都在为企业的生存而努力,大多数企业基础薄弱、所提供的服务单一且效益不佳,企业领导层存在“重生产、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将精力大多投入到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的具体业务,而对于企业的管理,包括质量管理往往不够重视,使企业物流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一直落后。

(二)物流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脱节。

我国的物流企业性质构成复杂,种类繁多、规模不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物流企业现代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还不足,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建立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管理活动进行规范。该标准可以帮助各行各业、各种规模、各种管理水平的组织建立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要求和指南。需要指出的是,取得IS0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注册证书,不应该成为引入这一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为目标,按照IS09000族标准建立、实施、保持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踏踏实实从基础做起,真正发挥出IS09000应起到的作用。另外,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的认证并按其要求进行日常生产经营,会培养全体员工一种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工作的习惯,但仅仅想试图通过认证就能取得明显的质量改善进而效益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一系列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成本控制方法等与之配套。

(三)物流质量管理方法落后。

从物流全过程说,国内的物流企业大多数还采用原始的管理方法进行相关管理,质量管理的计量、评估体系不够完善,管理评审大多缺乏时效性和有效性,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和实际技术的运用脱节。

三、提高物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树立企业物流整体质量管理的思想。

物流质量管理又称物流全面质量管理,要保证物流质量,就需要各方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树立整体的质量管理思想。由于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物流活动的始末,因此,物流质量管理同样具有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即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和多方法的质量管理。一般来说,企业物流活动就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的服务性活动,不同的企业物流服务功能的构成和重要性之间,其质量都会影响整体服务质量和顾客的满意程度。因此强化企业物流质量管理,就必须从企业物流发展战略高度出发,真正树立整体质量管理思想。

(二)建立完善有效的物流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它是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过程的集合。我国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里,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实现成本下降、竞争力提高、管理效率有所改善等目标,原因在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审核不规范,组织机构不健全,体系完善程度差,缺乏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等。

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系统性,对组成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相互关联的过程进行全面有效控制,使质量管理体系整体能够动态有序运行,以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此外,质量管理体系还应具有经济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满足顾客的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又要考虑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以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三)完善物流质量管理的方法,实现现代质量管理思想的理论和应用相结合。

树立全面质量管理观,把全员参与、全过程的、全面的、多方法的质量管理贯穿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不仅扩大了顾客的含义,也使质量的内涵得到了深化。它让物流企业意识到顾客不仅是接受物流服务的对象,还包括企业的所有相关方,而质量也不仅仅是产品自身性能方面的质量,还包括时间和成本。物流企业所关注的重点不再是物流的最终环节,而是从调查、设计到售后服务等的整个过程。这一思想使可能的质量问题消除在产品形成之前或形成之中。

利用PDCA循环不断的持续改进物流质量管理。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它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P、D、C、A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各级质量管理都有一个PDCA循环,每个PDCA循环都不是在原地周而复始运转,而是象爬楼梯那样,每一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这意味着质量管理经过一次循环,解决了一批问题,质量水平有了新的提高。PDCA循环,可以使物流工作的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PDCA管理方法在实施上有简易、费用小、较灵活的优点,适用于我国不同规模和水平的物流企业,实用性高。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科学的方法都能应用在提高物流质量管理水平上,如朱兰博士提出的著名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三部曲、质量保证、零缺陷管理理论等等。物流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不断创新思维,本着为顾客提供最优质服务的理念,以顾客为核心,不断实现质量管理的突破。

(作者:延安大学硕士在读,质量管理和企业管理咨询方向)

注释:

黄福华.《现代企业物流质量管理的理论思考与途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09).

第5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开发平台、开发工具日益复杂,系统本身的功能日益庞大,软件开发越来越成为一个高风险的事业,随时都面临着项目失去控制而导致开发失败的危险。然而大量实践证明,软件工程项目的成败,通常是因为管理问题(协同工作的能力),而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要想做一盘“完美”的软件大餐,软件质量管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什么是软件质量管理

简单地说,软件质量管理即针对软件产品和研发过程质量的管理,其目标是保证软件产品的高质量。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包括三个主要过程:

1、质量计划编制。包括确认与项目有关的质量标准以及实现方式。将质量标准纳入项目设计是质量计划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IT项目,质量标准包括允许系统升级、为系统计划一个合理的响应时间、或确保产生一致和标准的信息。

2、质量保证。包括对整体项目绩效进行定期的评估以确保项目能够满足相关的质量标准。质量保证过程不仅要对项目的最终结果负责,而且还要对项目过程承担质量责任。

3、质量监控。包括监控特定的项目结果,确保它们遵循相关质量标准,并确定提高整体质量的方法。这个过程与质量管理所采用的工具和技术密切相关。

二、为什么软件企业要加强质量管理

1、软件质量管理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如果不能在管理上付出努力,就很难在竞争中有所作为。我们的企业管理落后于发达国家,致使为国际公认的我国人才优势和雄厚的智力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具有聪明才智的技术人员在非规范化的管理环境下不能为工程项目的大厦添砖加瓦,管理薄弱反而会使无序的活动成为无效的活动或者导致力量互相抵消。

2、软件开发必须靠管理来达到工程化。不少软件开发人员凭自己的经验,习惯了自己熟悉的一套开发方法和步骤,或者习惯了非规范、任意性很强的做法,不愿受规范化管理的约束。一些开发活动事先不作计划;活动过程中不作记录;项目临近结束补写资料,赶制文档。在开发进度由于各种原因延误的情况下,降低测试工作等等。这些不规范的开发行为要靠管理加以纠正。

3、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应体现在开发规范中。目前,不少软件企业并未建立自己的开发规范,使得项目或产品的开发工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有的项目或产品开发获得成功完全是因为参与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优秀,但他们的成功做法并未得到推广。特别是当他们由于各种原因一旦离开岗位以后,工作情况会发生很大滑坡。

三、我国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1、我国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目前,我国已有5000多家软件企业,从业人员约15万人,而且发展前景巨大。但是,从软件质量方面与国际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软件质量管理上的差距。无论是从产业规模、企业实力、技术水平,还是从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看,都还远远落后于国外同行,我国的相当一部分软件企业处于不成熟阶段,质量管理制度和队伍不健全,质量管理工作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软件过程一般在项目进行中由参与软件开发的人员临时确定。有时即使确定了,可实际上在开发过程中并不严格执行。(2)软件机构是反应型的,缺乏风险分析经验,对软件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准备不足,管理人员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应付突发事件。(3)软件项目的进度和经费预算由于估计得不切实际,所以常常被突破。在交付时间急迫的情况下,往往不得不削减软件的功能,降低软件的质量。(4)软件的质量难以预测。质量保证活动,如质量评审、测试等常被削弱或被取消。

2、现状分析。经过分析发现,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质量意识淡薄,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根深蒂固。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往往只重视技术,认为只要工具使用得熟练,精通程序设计语言,就能开发出顾客满意的软件。

(2)企业战略目标有偏差。企业上层领导对质量、功能、进度和成本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缺乏正确认识,企业往往将经济效益放在突出地位,当经济效益与软件产品质量发生冲突时,往往是牺牲质量。

(3)企业规模制约着质量管理活动的开展。由于规模小,加之质量意识淡薄和战略目标有偏差,企业难以或不愿组织专门力量开展质量管理活动,造成质量管理队伍不健全。许多企业只有测试人员,而无专门的质量保障机构,也没有负责质量管理的部门。

(4)员工知识结构单一。在软件企业中,往往是软件开发技术人员缺乏质量管理常识,而质量管理人员对软件开发技术又不熟悉,进而造成软件开发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之间难以沟通,阻碍了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5)软件开发队伍不稳定。企业常常是在签订项目合同之后再在人才市场上招募技术人员组织开发队伍,然而临时招聘来的技术人员往往既对项目环境缺乏了解又难以安心工作,甚至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途就离开队伍,无法保证软件质量。

(6)不重视软件测试。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评没有同步发展。长期以来,我国软件企业产品开发时,测试成本却常常是最容易被压缩,甚至被完全“砍”掉。这导致我国软件产品质量低下,无法创出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在国际上,开发成本中的30~50%用于软件测试。而国内有的开发成本远远达不到这个百分比。

四、加强我国软件企业质量管理

目前,我国软件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既不来自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也不来自市场的竞争,而是来自企业内部管理的不完善和不协调,有相当一部分软件企业的质量管理环节薄弱。因此,软件企业的当务之急应该是苦练内功,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吸取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来规范企业内部行为,通过提高软件产品质量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具体途径有:

1、在有条件、员工在100人以上、管理问题较突出的软件企业开展ISO 9000质量体系实施工作。软件企业在实施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体系时,不能机械地照抄,认真研究和分析软件开发过程的规律和特点,找出现有质量体系需要完善和加强的环节;以ISO9000标准作为尺度加以衡量,进而找到完善和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途径;建立有企业特色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强的质量体系。

2、借鉴CMM思想,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展过程改进活动。对照CMM五个成熟等级,我国绝大多数软件企业处于二级以下,应主要针对项目计划、需求管理、配置管理、质量保证和项目跟踪及监督五个关键过程领域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3、企业领导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朱兰“8020”原则强调,产品质量问题有80%出于管理层,而只有20%的问题起源于员工。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认为,QC小组的作用充其量只能解决10%的品质问题,而90%的问题需要由管理层来解决。质量管理工作是自上而下的,尤其在我国软件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比较薄弱,这样,企业领导就成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最高领导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是下级各级负责人不可比拟的,也是下级负责人不可代替的。

4、在质量管理活动中,正确理解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质量管理的实践充分证明,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石川馨认为:“质量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组织培训是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素质的重要手段。

5、加强软件测试工作,确保软件质量。软件企业除了设立专门的测试部门外,可以借助于第三方测试,即运用专业软件测试管理机制,专业的测试人员运用一定的测试方法、工具对软件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测。软件测试和第三方测试服务的兴起意味着更多的机会。第三方测试服务将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领域。

第6篇

通常而言,银行信用评估包括品格(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及企业状况(Conditionofbusiness)等方面,这些方面可以审视自身的授信品质。银行的授信质量与企业融资质量管理的关系,就如顾客与制造商间对质量特征的协议。银行授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看,一般银行授信人员对企业进行授信评估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及涵盖项目包括如下五层:第一层代表最终目标(企业信用评估表的建构);第二层代表影响最终目标的主准则(授信评估项目的类别,区分为财务与非财务比率分析项目);第三层代表影响主准则的次准则(因素);第四层代表影响次准则的评估要项(各因素所涵盖的项目),第五层代表授信企业(企业名称)。企业应当通过质量管理,在众多融资活动评估项目中,筛选出其关键性的融资品质管理评估指标。从而在考虑企业项目的融资活动作业时间与资金成本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融资质量管理的管理循环(PDCA),达成资源效益最大化与股东价值最大化营运目标。

二、企业融资质量管理的评价指标

对企业来说,销售收入扣除成本的营业利润、资金成本、财务利润、自有资金比例,均是企业融资管理的项目。企业融资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而最常见的评估指标则是企业财务报表各项目。

一是偿债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不足,负债比率过高,会造成企业的变现能力差,也将反映出于财务比率,如流动比率、现金流量比率、现金再投资比率及负债比率等比率。

二是获利能力。应重点关注发生财务危机时的主因及危机类型。从企业财务危机来看,必须注意平时企业获利状况是否良好,研究判断企业因业外投资不当,而导致企业财务体质恶化并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三是财务结构。主要是财务比率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探讨的是企业经营绩效与财务杠杆的相关性。通常来说,企业负债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对企业资产报酬率显著,企业负债比率对资产报酬率有显著影响。

四是经营能力。可以利用财务年报及季报预测财务危机模式。通过逐季检查企业的经营情形,容易发现经营能力对财务比率具有敏感性,也即财务比率变数值变化会影响到财务预测结果。因此,可利用快速偿债、减资、少量多案、设计创新、整合性降低成本等策略来改善企业的经营能力,并以提高周转率,增加获利提升经营能力以开创经营的新契机。

五是现金流量。从现金流量来看,企业关键财务因子包括如下方面:税后损益、营业净利、销货净额、应收账款、资产总额、本期利息支出、加权已发行股数、流动资产、营业毛利、股东权益净额、预收工程款等。

三、企业强化融资管理质量的措施

第一,企业应当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不仅能够为投资者带来较为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从而保障投资者对于投资于企业的信心,而且也能够确保企业对于自身的经营状况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可以做出何时融资、哪方面融资等更为精确的决策。

第二,提升自身的信用意识。信用是企业融资成功的保障,企业必须确保自身在投资者内心中具有良好的信用等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当重视按时还款,认真履行融资协议。在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方面,需要注重对会计报表编制的科学性,并且要强化财务内控工作,为及时的履行协议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三,强化员工工作水平。良好的工作能力是做好工作的必备要求,为了提升融资的质量管理水平,企业必须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仅应当包括投融资、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当将质量管理的理念加以融入,使得员工能够在从事融资工作的过程中持有正确的高质量态度。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也应当加以培训,以提升融资工作的效率与精确度。

第7篇

营销质量管理体系由四个关键因素组成:管理者职责、人力资源、质量结构以及接触顾客,图1表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由图1表明,顾客是该体系之核心,连线表明四要素之间是有联系的。因此,使顾客满意是企业中每个员工为之努力工作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服务企业的最高目标。

2管理者职责

企业的管理者要对质量体系的开发和运行负全责,使该营销企业的质量方针能成功实施。管理者职责包括:制定质量方针,明确质量目标,规定质量职责和职权,负责管理者评审。

2.1制定质量方针

质量方针最好是具体的,根据不同企业而不同,一般内容包括:打算在市场树立质量形象和信誉;保证对承诺质量的实现能力;在追求质量目标中所采取的最主要的措施;方针应涉及到企业内的全体人员。

2.2明确营销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就是营销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一般包括:用适当的质量量度明确规定顾客的需要;避免顾客不满意;优化营销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企业内形成对营销质量共同承担义务的风气;预防企业对社会和环境产生不利的措施。

2.3规定质量职责与职权

管理者应当采用建立一个营销质量委员会的机构,且对该机构中所有人明确其职责和职权,使他们在一定岗位上都做到有责有权,在工作中建立必要的权威,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2.4负责管理者评审

评审是对营销质量活动的评价。这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通过评审,管理者知道哪儿的质量出现问题,如何解决。

3人力资源

现代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数据表明,在各种资源中作为第一资源的人力资源,无疑对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对营销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聘选合适人员;通过制度和非制度措施促使员工发挥其潜力;经常评定激励员工提高营销质量的因素。

3.2培训和开发

对员工的培训和开发要形成制度,培训和开发的重要方面有:质量负责人培训;对员工进行营销质量方针、目标和顾客满意等方面培训;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评价。

4营销质量结构

营销质量环一个合理的质量结构能够对影响营销的全部作业过程进行恰当而连续地控制。对问题有预防性和出现问题后作出反应和纠正的能力。营销质量结构包括营销质量环、质量文件和记录、内部质量审核等。

4.1营销质量环

营销质量环从质量改进的原理上清晰阐明了营销质量体系的组成要素。它以输入顾客需要开始,一直到最终输出满足顾客需要的服务结果为止,充分体现了“顾客至上”的服务宗旨。

4.2质量文件和记录

文件体系。组成营销质量体系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均应明确并形成文件。质量体系的文件应包括:质量手册、质量计划、质量程序、质量记录。

文件管理。所有的质量文件都应字迹清楚,注明日期,内容明确,易于识别和具有权威性。根据质量文件管理程序,所有文件都应保证做到:由授权人员批准;在需要资料的范围内发放和保证其有效;使用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对任何必要的修订进行评审;文件作废时予以撤销。

4.3内部质量审核

企业定期进行内部质量审核是为了验证质量体系的实施情况及有效性,以及是否坚持遵守营销规范和提供营销规范。这是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内部质量审核也应按照已成文的质量审核程序,由与被审核活动或领域无关的、能胜任的人员,有计划地完成,并记录存档。最终的审核结论应形成书面文件,提交上级管理者。

5接触顾客

接触顾客是企业实现其目标的焦点。它既是营销全过程的出发点,又是营销全过程程序的最后归宿。这就是说,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顾客所感受到的营销质量对每个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就必须基于满足顾客需要的活动不断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来影响顾客的感受。

第8篇

中小企业中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分析中小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质量管理;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008-03

质量管理经历了“质量检验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毋庸置疑,全面质量管理已是质量管理的高级阶段,实践已经证明,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不仅是企业受益、企业员工受益,更重要的是顾客受益、全民受益、国家受益[1]。因此,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质量管理是社会重任,中小企业绝不例外。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一)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族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当今在全世界为实现卓越的组织绩效而对组织的系统进行综合、全面和持续改进的方法论。它并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实施纲领和细则,企业虽然说是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但却没法证明自身质量管理的程度和水平。为此,世界标准化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推出ISO-9000族标准。ISO-9000族标准的实施,是世界质量管理史上的又一次飞跃。在实施六年之后,世界标准化组织总结经验并提出质量管理的8项原则,这无疑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又一层深入的认识,也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动[2]。

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族标准密切相关。两者的指导思想一致,遵循相同的原则,基本要求也一样。两者不同之处是: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ISO-9000族标准是一项科学技术成果。全面质量管理所涉及的内容比ISO-9000族标准更广。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1.强调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

领导作用集中体现于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领导者。一个企业要想发展,没有好的领导者是不可能的。领导作用就是要确立企业的发展方向,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不断优化企业的组织构架,调动全员积极性与创造性,持续改进内部环境,有效、高效地实现企业目标,使顾客满意,也使企业得到发展。

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世上第一可宝贵的,只要人有,什么人间奇迹都可创造出来。领导作用固然重要,但总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体系所涉及的管理活动和过程,都离不开人,而且这些过程的实现亦非一个人所能完成。因为过程的质量取决于人的工作质量,取决于人的工作理念、意识、责任感和能力,只有人人充分参与,充分发扬负责、敬业精神,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员工的聪明才智,才能利用有限的资源使企业获得最大效益[3]。

2.关注顾客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只有顾客才能创造就业的机会。社会将能创造财富的资源托付给企业,也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由此看出,企业发展完全依靠于订单,也就是依靠顾客。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视顾客为上帝,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均围绕顾客而进行。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突出的特点。

3.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又一重要的特点。持续改进是企业必须具有的一种管理理念,应纳入企业的质量方针和战略,并在企业内建立统一的方法和制度来推进该项工作;持续改进是企业为适应生存和发展,增强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必须建立的一种机制,是凝聚职工合力的措施;持续改进是一种循环活动;持续改进是企业在竞争中的前进动力;持续改进,应吸收全员参与改进工作,为员工提供改进的各种方法和工具,应对改进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员工进行奖励。

4.与供方互利和有益社会

现代高精尖产品,技术复杂、分工精细、涉及面广,产品的研制都需要协作配套厂家共同完成,即使是简单产品,也离不开外包(外购)供方。企业与外包(外购)供方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只有企业与供方“双赢”,才能确保本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与供方互利的基础上,必然有益社会,这是全面质量管理非常有意义的特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一般都将产量、销售放到第一位,只注重产量、扩大销售规模,忽视对产品的过程质量控制。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的理念有了变化,他们开始体会到产品质量对企业经营状况、成本控制、扩大再发展有一定关系。他们在困惑中寻找“良法”,开始涉及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但不深入、不全面,具有很大片面性。

部分企业领导把提高产品质量只寄托于质量管理部门,也有部分员工认为质量责任是质量管理部门的事,与自身关系不大。以致其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难以积极参与,全面质量管理在缺少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的支持下,成为一句空谈[4]。

(二)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

中小企业受规模及质量管理理念的限制,很难找到适合的质量管理人才,更谈不上猎取优秀的质量管理专家。他们虽知道当今的质量管理已进入新阶段,但对许多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全然不知;更不知道采取什么途径去改善管理,不懂得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因此,质量管理仍处于初级状态,即以最终检验为主,忽视预防;他们以为高质量的产品是检验出来的,未认识到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自已没有时间进行系统学习,又没有“高人”指点,他们沉迷于陈旧的方法之中难以自拔。

(三)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对于质量管理的方式方法没有系统的认知,只知道要有好的产品质量,而不知道如何实现这种良好的愿望;有些企业虽也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体系文件描述过于简单,以致各级人员、各部门职责不清,部门间难以协调。质量体系仅出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想法,但在整个执行过程中缺少质量控制与改进,导致企业无法有效地实现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方针,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也制约了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也有些中小企业把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作为“门面”,他们只知道没有质量管理体系证书会影响承接任务,却没有把取“证”、保“证”看成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出现“买证”装门面的腐败现象,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四)缺乏质量管理投入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需要投入,包括人力资源投入和设备资源投入。一些中小企业,最高管理者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在销售和对外联络等方面,而用于资源的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及检测仪器的配备方面。如:检验人员人手不足,产品批量大时连抽检都来不及进行就放过,检验工序形同虚设;检验员不经培训就上岗,检验技能明显不胜任;检验工具不适应检验基本需要,有的超差,有的空缺,有的甚至无法检验。试验设备就更加缺乏,如电子产品需要进行环境应力筛选试验,连高低温试验设备也没有,怎么进行?完全依靠委外,往往因时间周期不满足而放弃这一重要的质量控制环节,给产品留下隐患。

三、改进的对策

(一)把“理念”放在首位

人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描述事物时,所归纳或总结的思想、观点、概念与法则,称之为理念。理念是企业统一思想,开展一切行动的基础。质量理念是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为提升服务品牌知名度和顾客满意度提出的奋斗目标或行事规则;是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根本;科学的质量理念是支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基石。从大的方面说“质量是兴国之道”,对企业来说“质量是企业的命脉”。

经人们多年总结,提出了一些被认可的质量理念,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品牌的基础”;“产品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产品质量无小事,质量安全大如天”;“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服务的灵魂”;“过硬的质量是参与竞争的保证”;“对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向质量要效益”等等。许多知名企业,根据自身多年实践和总结,提出非常切合实际的质量理念,值得学习。

(二)引进“六能”高水平质量管理人才

质量管理是一门学问,需要掌握这门学问的人,去推进、去实施、去落实。“六能”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质量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及管理能力,即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企业的质量管理机构;能够合理设置质检岗位;能够评价企业数量检验程序;能够发现程序中的瑕疵并提出改进措施;能够分析企业质量体系运行效果,提供最高管理者决策;能够把新的先进的质量理念应用、贯彻于质量管理实践中。

企业可以引进质量管理人才,在公司长期工作,委以重任;也可以聘任有经验的专家或顾问,临时来企业工作或把关,并培养年轻的质量管理人员。

(三)建立完善实用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质量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没有质量体系保驾护航,全面质量管理就成了“空头支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体现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即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使每个员工都对立良好的质量理念并付之于行动;二是体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即不仅对产品设计过程、生产过程、使用过程进行管理,还要对所有管理(包括辅助过程和后勤支援)过程进行管理,并体现以预防为主、一切为了顾客的思想;三是要体现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即要求企业各个管理层次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目标,并相互密切配合,共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质量管理体系必须用一套完善、实用的文件来体现,即以文件(制度、办法、规定)形式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不论是体系的运行,还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与改进,都要依据文件来实施。企业没有编制或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就等于没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因此,企业要培养熟悉本企业科研生产流程的骨干,才能编制一套简明、实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四)加强质量投入和管理创新

质量投入无非是两方面,一是人员,二是设备(包括基础设施)。这里说的人员,主要是专职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据现有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中的质量管理人员应占全员人数的5%~10%左右。如投入的质量人员低于5%,就会影响企业发展,高于10%,可能过剩。具体配比数,还需企业根据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成熟度来决定。在基础设施和检测设备的投入方面,也应根据企业的性质、产品特点来配比,以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和发展为宜。要做好投入工作,关键是企业法人和最高管理者的质量理念和企业的经营状况。

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科学的精髓,企业管理创新是指管理者用系统理论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是把新的管理理念引入管理系统的创新活动。它主要是对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在质和量上做出调整,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进而促进管理系统综合效益的提高[5]。

企业管理创新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质量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管理本身涉及的面也很广,产品进货检验与试验、过程检验与试验、最终检验与试验,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运行等等,都需要不断探索新经验和新方法,与时共进,不断创新。

四、结束语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这是所有企业都在追求的永恒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企业良好管理的各个方面,而全面质量管理是这些方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产品是顾客的需求,更是企业利润的来源,而质量就是利润的保障。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在中小企业中实现不仅需要企业管理者们的重视,还需要全体员工的理解以及社会的监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董文尧,张熙,陈岩.质量管理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叶渭川,吉荣新.卓越绩效―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J].铁道技术监督,2010,(7):6-9.

[3] 沈新明,吴雪松.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精髓与实践[J].电子质量,2012,(12):45-48.

第9篇

关键词: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管理 

 

在以质量为焦点的新世纪,质量管理的概念得到了极大的延伸。以此同时,在全面实施质量管理当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所以其原理和方法在新世纪必须有极大的进步和发展。在研究我国全面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所在的企业施工实践,对如何提高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概念及相应的措施以强化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从而解决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供同行参考。 

 

一、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施工单位对质量施工重视不够 

由于质量责任意识不到位,管理工作中,施工企业没有将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没有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质量责任重大。于是就出现了质量管理体系不落实、不健全,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只写在纸上没有真正贯穿于整个施工当中,只要过了9000体系认证就束之高阁。质量管理监管薄弱。 

(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建筑施工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筑业从事一线作业的建筑工人中,除技术管理人员外大部分是农民工,他们的质量意识差,也缺乏应有的知识,操作技能不高,而职业技能的培训又远远不够,很多都是经验施工,没有有效的质量管理办法。二是全行业技术、管理人员偏少,且综合素质不高,甚至有些项目经理和现场管理人员对建筑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也缺乏了解。 

(三)建筑市场秩序不规范 

目前,虽然国家出台有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方面的相关规定,但有的建设单位不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按建设程序办事。比如,有相当一部分工程主承包商中标后仍将主要工程分包给不具有资质的包工头,而这些包工头接到工程后,有些质量意识不强,对技术规范、安全规范知之甚少;有些唯利是图,偷工减料,安全施工难以保证。另外,有些建设单位强行压缩合同工期,导致疲劳作业;有些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要求施工企业垫资施工;有些建设单位要求把工程当成政绩工程,不合理地压缩工期,这些都大大增加了质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二、推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人员管理 

工程施工中人的因素主要指项目领导者的素质、施工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工程施工时要控制好人的因素,因为人才是施工的主体,所有施工人员都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他们是工程质量形成的主要因素。第一,提高所有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施工人员应该长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施工人员要有一种预防为主、用户至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理念。第二,提高人的素质。项目领导、施工技术人员的素质高,其就有较强的决策能力、规划能力、施工组织能力、指导能力、质量检测的能力,这样工程的质量就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施工人员应具有娴熟的施工工艺、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施工标准;技术和生活服务人员应做好质量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的保障了工程质量。可以通过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施工人员得到素质。 

(二)健全质量控制的组织网络 

健全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工程实体质量形成主要是在施工阶段形成,如果在施工阶段出现质量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对整个工程的使用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对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显的非常重要。个人认为企业有必要建立健全质量控制的组织网络。企业的领导层的决策决定了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具体交由项目工程部门实施;项目工程部门则应派遣现场管理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施工管理;每一个项目都应成立一个质量监理部门,监理部门则对每一个施工工序进行全程监理,复核工程勘测单位成果,且负责监理工程的设计;企业派遣的监理人员则代表广大业主对工程进行检查和监督;现场管理和监理人员在工程中如发现质量问题应将信息及时反映到项目工程部,然后研讨具体对应措施。 

(三)监督 

现场工程是的负责的项目比较繁多,因此不免有失误发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抓工作重点的办法,主要监督、检查监理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监理人员应在企业自我检查的基础上在对重点工序进行抽检,独立的进行检测,检查其是否符合图纸设计要求,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想业主汇报。 

 

三、结语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业人员高度的敬业精神、高度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管理办法。我们还应该认真总结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以及施工单位共同参与和控制的质量管理经验,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达到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薛庆文. 管理方法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资讯, 2007, (29) 

[2] 朱向东. 实施iso9000-gb/t19000系列标准的几点体会[j]. 浙江水利科技, 2000, (s1) 

[3] 王胜. 借鉴国外经验,完善建筑产品质量管理体制[j]. 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1, (03) 

第10篇

【关键词】培训质量 质量管理方法 目标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47-01

质量管理的方法被公认为有形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在追求实效的企业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管理的对象看作有型物体,灵活运用质量管理的理念,追求管理目标的质量提升,下面我们要探讨的是培训质量的提高问题。

一、提高企业培训质量的必要性

目前,诸多企业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人员稳定之后,企业面临着员工年龄偏大, 新人员少,新老人员素质差别大;随着老职工退休老经验延续的力量减弱,一些岗位出现操作技术人员短缺;老职工接受新技术慢,换岗后适应新岗位的能力差。企业中同岗位人员知识结构差异加大。如果企业沿用以往统一计划、学、统一考试等一刀切的培训管理方法,将严重影响企业培训质量。目前企业培训管理存在着几个典型的问题:只重培训程序完整,不注重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培训课程的与岗位结合不够紧密,培训效果评价不能真实反映授课质量,

借鉴“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有效改善企业培训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提高企业培训质量的较有效的方法。

质量管理发展到今天,已经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个有效的体系,培训质量也是其中一个环节。没有建立质量体系标准的企业,运用其成熟理念和管理要求同样在提高培训质量方面有所作为。

二、采用质量管理的方法提高培训质量的措施

(一)建立企业培训的程序管理标准

企业中的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服务于企业安全、生产,具有明显的企业生产特性和伴随特点。许多企业培训的系统建设并不完备,培训管理受企业活动影响变动性大,企业培训朝令夕改,缺乏必要的信誉,执行力度减弱,质量无法保证。企业培训要有规范的操作程序,使培训操作过程制度化,这是企业培训全员参与的保证,同时也是对培训要素监督检查的依据。建立企业培训程序要根据企业特点借鉴已经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同类企业的培训管理体系,建立具有企业特点的培训程序或培训操作制度,所有标准和制度要体现企业安全、生产和质量的共同目标,体现企业在运行的培训流程。培训的需求调查、培训项目调查、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培训考评及效果评价等具体内容要连贯和可操作,才能基本保证企业培训的相对独立有效运行。

(二) 成立培训质量管理小组

每一个企业培训程序及内容都会跟随企业生产经营灵活调整,培训体现企业需要与企业需要形成共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根据分析企业与培训之间联系密切的环节、改进不同步的部分,能够有效地提高培训质量。QC小组的自主性、群众性、民主性和QC活动的科学性与企业培训教研活动的特点很吻合。企业培训机构运用QC小组的活动手段结合企业培训中教研活动的形式能够在不同范围内改进培训存在的问题。

(三) 选择培训运行问题环节的攻关课题

培训质量管理小组成功的关键是QC小组活动课题的选择,选择课题要把握培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集中点。找到问题的关键又取决于于培训考评制度是否健全,它是确认问题的依据,是QC小组制定课题的导向。但并不是所有的在考评中不合格的内容都适合做质量管理小组的攻关课题,一般来讲课题选择要能够使培训某一方面的质量有明显的提升,在活动之前和之后要有明显的差异。

三、采用质量管理方法提高培训质量的问题探讨

(一)培训评审与考核制度如何在企业培训中定位

目前培训评审与考核并不是企业考核部门的权力,可能是地区职能部门统一下发的标准。院校办学和企业办学在培训运作上采用的是两种不同的模式,考核标准如果一样,考核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或者是企业条件不具备不能改进或是院校条件不具备达不到要求。例如特种作业培训,具有资质的有院校有企业,院校培训会对教材理论性高度重视,按照系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培训,企业会对理论相关的实际问题高度重视开展培训。但特种作业培训评审与考核是由地区安全监督部门统一定标统一考核。由此确定的培训中存在问题,往往是仅仅是企业和院校差异决定的,并不能对培训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二) 学员评审在培训评价体系中的问题

学员培训后评审能够反映培训目标值,如同评价产品质量一样,但是人的能力不能表观也不能量化。如何实施培训后对学员的评审,确定培训的质量,这在企业培训中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通常培训结束对学员所学内容进行考试,以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衡量整个培训的内容,用考试的平均成绩表示培训质量。这种评价方法普遍但与企业培训的目标实现不十分符合。企业培训注重员工能力提高和意识的改善,这些都是在培训后与实践结合才能显现出来的。培训效果滞后给企业培训质量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培训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中这个问题不能忽视,尽量避免选择效果难以评价的题目。

(三) 验证培训效果的培训后抽考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质量管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企业文化;内部监督;知识指导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2-016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2.079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用于证明具有为客户提供相关产品能力的指标,旨在不断增强客户的产品满意度。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时代逐渐展现出一定的全球性、国际化特点,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中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研究十分必要。文章将结合企业质量管理中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观点与建议,希望能够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企业质量管理中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客观需求,对当前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1.1 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

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消费者投诉问题发生几率较高,产品质量问题时常发生。比如食品中存在添加剂等,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实际日常消费需求,同时直接影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氛围,市场经济受到一定的限制。企业质量管理中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是当前适当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相关政府部门以及质量卫生监管部门可以基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内容、相关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减少市场中的不合格产品,保证消费者的实际消费安全,降低消费者投诉率,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长效发展。

1.2 企业未来发展的客观需求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些企业忽视了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劣质的产品不仅不利于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同时还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有助于企业结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要求开展各项产品管理工作,使每一项产品都能够符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要求。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唤醒企业质量管理的意识,使每一个企业都能够更加关注产品质量,注重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发展形象,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企业质量管理中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策略分析

当前的时展环境下,企业质量管理中可以通过完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深入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注重内部监督,保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效果以及加强员工ISO9001知识指导,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等方式,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灵活应用于其中,保证各个产品的质量。

2.1 完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深入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结合每一个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发展需求而制定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当前的时展氛围下,企业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明确以下问题,如“是否真正明确质量管理的意识”“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为多少”等。企业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明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理念,并给予充分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个相关目标,并通过不懈的努力达到这一目标,完善企业中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内部体系运作的情况,并深入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需要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深入渗透到企业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贯彻到企业管理的始终,结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明确开展计划、组织与生产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比如某企业设计部门发现某技术人员正在使用编号为GB 7524-87某产品国家标准,但是产品规范中表明的编号为GB 7524-97同产品国家标准,这名技术人员称是由于相关标准没有和旧标准进行对比,但是在实际的审核中却发现两份标准中没有任何标记。基于ISO9001质量管理的企业综合管理,能够明确各项企业质量管理活动中的标准,对违反相关条例的活动予以及时查找和清除,并通过产品检验报告单明确产品质量,保证企业各项生产工作的规范性。

质量管理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需要注重六项要求,即人、机、料、法、环、测。明确每一个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关注各项细节中的测量与管理,保证每一个产品的质量,真正有效地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2.2 注重内部监督,保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效果

有效的内部监督与内部审核工作,能够切实保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应用的效果,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质量管理情况,制定系统性、全面性的诊断标准,改善当前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企业的科学、长远发展。

在企业内部审核与内部监督的过程中,可以构建适当的监督与管理小组,结合企业发展的规划制定相关的监督与审核制度。例如某单位在××车间一个角落码放的不合格品,未能提供其处置的有效证据,不符合ISO9001标准的8.3条款,一般不合格项。企业需要根据相关的管理标准审核员工的工作情况,注重问题的及时发现、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保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效果。

2.3 加强员工ISO9001知识指导,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员工对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将会直接影响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新时期背景下,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知识的指导,通过长时间的培训活动,使每一位企业员工都能够形成一定的安全生产、优质管理意识,保证各个产品的质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质量管理中需要注重企业文化的构建,将产品质量管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指出企业文化与企业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认定的质量管理标准,企业质量管理中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客观需求,对当前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的时展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完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深入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注重内部监督,保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效果以及加强员工ISO9001知识指导,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等方式,提升企业质量管理的效果,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晨熹.企业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性调查报告――数据、分析及相应对策和建议[J].电子质量,2011,9(11).

[2] 杨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基于质管体系运行的实证分析[J].装备制造技术,2010,9(12).

[3] 钱军.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在高职校务公开中的应用――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校务公开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1(13).

[4] 高春辉,陈方,陈祖平,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医院后勤绩效考核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3,3(13).

第12篇

1.人力资源管理与质量管理

1.1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地位与作用的发展变化

随着质量管理学的发展,人们对质量管理认识的加深,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发展变化过程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由包含在生产管理中的部分管理职能一独立的管理职能一以质量管理为中心,其他管理职能为辅的主观质量管理阶段一以顾客为中心、质量为独立管理职能的客观质量管理阶段一以顾客为中心进行质量管理,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紧紧围绕质量管理的战略质量管理阶段。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越来越重要,对质量管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1.2 人力资源管理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在图1中,人力资源管理始终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管理职能出现的,这实际上不足以反映人力资源管理对于质量管理和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与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管理职能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平行关系,它对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既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同时又具备有事关全局发展的战略管理作用,见图2。

一方面,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组织的基本构成元素,企业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必须通过员工来提供,每一个人所从事工作的水平和完善程度都会对他人的工作或企业最终的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吸收员工参加。合理的职能分工,使每一位员工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是他们有效参与质量管理的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职业道德、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意识和敬业精神的教育,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这样,才能实现员工的充分参与。

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型资本成为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人力资源在数量和构成、工作方式上已与数十年前的情况大为不同。人力资源主要是人类的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最昂贵的资源,有时甚至是最容易引起问题的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企业在国内外保持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未来。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工作,通过设计各种合理的管理制度,使之有利于充分发挥员工的才干,从而圆满地实现企业的各种质量管理目标。

2.ISO9000与人力资源管理

2.1 ISO9000标准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在ISO9000标准中突出了组织对资源的管理,尤其是强化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以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保障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性,以此实现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保证及不断提高,最终达到顾客满意的目标。2000版ISO9000标准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见表1。

2.2人力资源管理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贯标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工作如职务分析、员工培训、员工工作表现考核等,在工作内容要求上与ISO9000标准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实际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进行职务分析,往往需要对某一职务形成职务说明文件,描述一份职务的任务、职责和责任。它表明在这份职务上要做些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在什么地方做,怎样做,以及取得什么样的结果。而这样的要求在ISO9000标准中也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在ISO9000标准采用的是一种纵向的过程化定义的方式,这些要求往往是在程序文件中进行说明的。例如,对质量工程师这个工作岗位,在质量工程师的职务说明文件或岗位职责描述文件)中会对质量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执行标准等进行详细的说明,而这些内容,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中也会有定义和说明。

不管是采取何种形式的文件,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某一工作岗位的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应当是一致的。但遗憾的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部门之间事先缺乏充分有效的沟通,许多企业的职务说明文件中的内容与ISO9000标准中工作程序规定的内容出现职责分工不一致,执行标准不一致,有时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ISO9000的贯标工作的有效性也就很难保证。因此,要提高ISO9000质量管理贯标工作的有效性,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ISO9000质量贯标工作的有机结合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

3.人力资源管理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的举措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对质量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要达到质量管理目标,必须按照ISO9000标准要求,从战略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全方位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质量管理体系。具体来讲,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 加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工作,符合质量管理方针和目标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职能主要指研究经济发展趋势、跟踪不断变动的法律与规则、分析劳动力变化趋势,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和有关问题、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尽可能拥有高素质的员工,以使企业得以保持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质量管理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有必要在战略管理层次上保持二者之间的高度一致,否则,战略上的偏差会导致具体工作上更大的偏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制订规划时注意下列几个方面:一是评估组织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时,要对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状况是否符合质量管理目标的要求作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以决定是否对原有的规划进行改进。二是收集和分析人力资源供求信息资料,预测人力资源供求发展趋势时,要考虑目前的趋势对本企业质量管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便决定是否提前储备人才,确保企业质量管理过程和目标不会因某方面人才短缺而受到负面影响。三是制定人力资源配置、发展和开发计划时要把促进质量管理作为目标之一,通过合理的人员配置和调整促进企业质量目标的实现。

(2) 人员招聘与配置过程中要优先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确保能够提供满足顾客要求的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要达到这一目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必须为企业引进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人才引进策略时,一方面应当优先考虑科研技术人员,特殊情况下应当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手段。同时要严格考察确保这些人员的素质符合企业质量管理的高标准要求。另一方面,企业招聘生产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时一定要按照质量管理的目标严把用人质量关,宁缺毋滥。

(3) 要把质量管理要求作为绩效考核和激励的重要方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要对照员工工作说明书的要求,对员工工作进行评价,其考核评价涉及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等考核指标。在考核过程中为了促进质量管理,可以适当提高质量管理要求方面的考核指标的权重,并将考核指标与奖惩措施相挂钩,以提高与质量管理有关的奖惩额度,这样就能提高员工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

(4) 员工教育、培训要强化质量管理思想。一方面,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中就要强调企业的质量管理思想,要使其了解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制度、政策及相关的考核、奖惩、激励措施,使新员工进入企业之初就重视质量管理,使其自觉地在这方面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主动融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员工在企业工作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组织内部培训时要持续不断地强化质量目标和理念,要多组织经验丰富的员工用实际的例子来进行教育,这比单纯理论说教和做思想工作效果要好得多。

(5) 员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考虑其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表现。员工在企业中的发展主要就是晋升、工作轮换或调动。企业可以将员工晋升轮换制度与质量管理相结合。员工获得晋升或在其工作调动以前,人力资源部门都要对候选人员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进行全面的考察,要对照工作说明书和岗位描述及绩效考核成绩等方面对其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在考察中要注重对其质量管理方面的评价,主要就重视以下几方面:其一,工作中是否重视企业质量管理要求;其二,是否按照工作描述中质量管理方面的要求去做,并达到了标准;其三,绩效考核中与质量管理有关项目的得分情况;其四,其思想观念上对于企业质量管理理念的认同程度。在候选人员其他方面的评价得分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要优先提拔那些在质量管理表现上评价得分较高者,将晋升与质量管理挂钩,激励员工重视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