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0: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赵奢说平原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京剧中有一个著名的传统剧目《将相和》,这里的“将”就是廉颇,这里的“相”自然就是蔺相如了,于是,许多人就以为历史上蔺相如的官职就是宰相,其实,蔺相如从来就没有做过相。
战国时代,赵国最高的官职称为“相邦”,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因为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从此“相邦”称为“相国”,简称为“相”。《荀子・王霸》中说,相国是“百官之长”。在当时,相是整个官僚机构的首脑,是国王的辅弼,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茼相如原来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舍人,出身低微。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他因完璧归赵,被赵王拜为上大夫。渑池会上,蔺相如力挫强秦,为赵国保住了尊严,赵惠丈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这是《史记》对蔺相如的最后记载,可能不久他就痛故了。从蔺相如崭露头角到“病笃”,这期间并没有过为相的记载,只知道他位在上卿,与赵奢、廉颇同列。
那么,蔺相如活动于赵国政治舞台这一段时间里,赵国的相是谁呢?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平原君相赵惠丈王及孝戍王,三去相,三复位”。可见,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才是赵国的相。平原君为赵相在蔺相如当了上大夫之前,卒于孝成王十四年(公元前252年)一说十五年(公元前251年),在蔺相如病笃之后。平原君“三去相,三复位”的“三”应该是实数。在赵胜“三去相”的时间内,又是谁做赵国的相呢?
《史记・赵世家》记,赵惠文王“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乐毅列传》也说“以相国印授乐毅”。《史记・赵世家》又记,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魏冉来相赵”。又说“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入,拔之。二年,惠文后卒。田单为相”。乐毅、魏冉、田单这三人全是“外国人”,授之相印都是一种临时的政治手段,他们为赵相的时间都很短,实权仍在平原君赵胜的手中。以上所述证明,蔺相如活动的时代内,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即使在平原君“三去相”的时间内,为相的也不是蔺相如。
有趣的是,廉颇倒是当过相的。《史记・赵世家》载,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说“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假,意为,暂时的。廉颇做的是之相,这时平原君刚死不久,由廉颇暂理国政。
“亳百涅”大型锐角布,通长71 毫米,肩宽42 毫米,重17 克;体大厚重,品相锈色甚佳,早年出土于河南新郑一带。战国时期韩铸币,属大型锐角布,俗称异形布、有耳布。
其面文“亳”,古地名,地望有南、北、西三处。南亳在今河南商丘东南,北亳在今河南商丘北,西亳在今河南偃师西。根据锐角布多为韩铸币来判断,此乃战国时属韩地的西亳所铸。
据史料载:韩在战国七雄中是个弱小的国家,其疆域甚为狭小,且夹在秦、魏、楚三大强国之间。韩哀侯三年(前375 年),韩灭郑后将国都由阳翟(今河南禹县)迁于郑(今河南新郑)。韩昭侯八年(前351 年)任用郑国人申不害为相,“修术行道,国内以治”(《史记・韩世家》)。申不害采取一系列改革,使韩内修政教,外应诸侯,政局安定,国势大增,商品经济亦随之得到发展。
前337 年,申不害卒。同年秦惠文王初立,六国中只有楚、韩、赵派使臣去朝贺;次年,“天子贺。行钱”(《史记・六国年表》);两年后,秦惠文王年满二十,行冠礼,遂发兵拔韩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北),打开通往中原门户。韩昭侯死后,形势发生变化;其子宣惠王立,没过几年,始改称君号为王,但韩国势日衰,每况愈下。前319 年,秦又来攻取韩地鄢(今河南鄢陵西北)。韩无力单独抗衡强秦,遂于次年联合赵、魏、燕、齐及匈奴共同伐秦;结果在修鱼(今河南获嘉东南)一战,秦虏韩将申差,打败韩太子、赵公子渴率领的军队,斩首八万余众,五国联军大败而归。
前293 年,韩王使公孙喜会同西周、魏兵马一道攻秦,秦名将白起在伊阙(今河南洛阳东南)大败联军,斩首二十余万,俘虏主帅公孙喜,连拔五城。此后,韩元气大伤,没两年又相继失去宛(今河南南阳)城等重地。韩桓惠王十一年(前262 年),秦白起攻韩,取野王(今河南沁阳),韩迫于无奈,献上党郡求和。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连年不断丢城失地。
“亳”又有释“皋”者,皋即成皋,古邑名,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春秋时为郑国之虎牢,战国时属韩地,其地形险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前249 年,秦派大将蒙骜伐韩夺其地。前230 年,秦虏韩王安,尽并其地,设颖川郡;韩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灭亡的国家。
战国时期,韩铸行货币的城邑较多,其货币形态主要表现在平首方足布方面,从币文地名上看,许多重要的城邑都有铸造,如宜阳、屯留、阳城、尹阳、宅阳等。除此外,韩铸币中尚有平首锐角布存在;其共同点亦为平首、平肩、方足,只是布首两端各有一突出锐角,故名。锐角布又分为大小两种,形制上也存有小差异,小型布为尖裆,常见者有公、垂两种;近有学者认为此是魏、卫铸币。其“公”字布正背两侧有从首至足的竖线,币文“公”字上部两条竖折犹如竖线至首,背面中间有一条竖线至裆。“垂”字布正面两侧无竖线,背面中间无竖线,惟两侧有从首至足的竖线。大型布为平裆,品种则有百涅、卢氏百涅、洮百涅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亳百涅;除“亳百涅”外,其正面均有一条从首及裆的竖线,背面两侧和中间各有竖线至足裆。韩铸币形态的多样化体现,说明当时的商品经济还是比较繁荣。
方足布中有同文“涅”字存在,此为古地名,涅水经此,地望在今山西武乡,战国时先韩后赵。“百涅”旧释“涅金”,或为“金涅”。对于“金”字,有学者根据币文意义与出土器物及古玺印文字改释为“百”字,与魏铸币“梁新百当”、“梁正币百当”中的“百”字义同;“涅”字在此不作地名,作转化之义解。
今又有学者释其为“百”者,读为“百盈”,《集韵》:“,通流也”。其布文用之,取货币流通之义。
战国时期赵“三孔布”
战国时期赵铸币,三孔布是由圆首圆肩圆足布发展演化而来,因其首部与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故名之为“三孔布”,是现今钱币界公认的古泉名珍之一。对于三孔布的铸造国别,学术界历来争议颇多,主要有赵铸、中山铸、秦铸三说;根据其出土区域、地名、形制等因素考证,目前泉界大多倾向于赵铸说较确。
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最为珍贵的品种,除存世罕见外,主要是采用“朱(铢)两制”纪重。三孔布分大小二等币值,大者一两,小者十二朱(铢)。据出土报道资料载:1983 年,在山西朔县北旺庄露天煤矿工地八号墓葬中,曾出土了一枚“宋子”小型三孔布,其背文“十二朱”,首部有数字“一”;通长55 毫米,重6.8 克。宋子:古邑名,战国时为赵地,在今河北赵县东北。从现存文献资料上看,这枚宋子三孔布,是目前唯一有准确考古出土记载的实物,其意义重大,弥足珍贵。
留存至今的出土“三孔布”中,有一枚“武阳”三孔布,通长74 毫米,腰宽35 毫米,重15.5 克。属于大型布,为老生坑传世品,早年出土于河北石家庄地区。其文字清晰,铜质微红;面、背周沿有边廓,圆形穿孔不太规范;浇口在首部,合范较为准确,稍有溢铜存在,铸造尚属精美。其通体留有硬绿老锈,局部有少许白碱锈,剔后可见结晶红斑。面文“武阳”两字上下书写,“阳”字左右两边分距较大,与“武”字呈三足鼎立之势;背首穿孔上铸有数字“十五”,背文“一两”字体稍倾斜。
据不完全统计,三孔布自清季始入谱录以来,目前发现的大概有三十余种;实物除博物馆藏品外,大多流散海外,现今每有新出土或新品种面世,定会引起轰动。2001 年由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中国邮政明信片《金泉钱币博物馆藏珍》一套10 枚,“武阳”大型三孔布编号为2001 秦yzp0118(10-1),曾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众多泉家关注。
据史料载,赵惠文王在位时,国力尚强,与各国诸侯时而结盟,时而争战,称雄一时。前265 年,赵惠文王卒,传位于太子丹,是为赵孝成王,以平原君赵胜为相。是时,秦因五年前与韩相攻时,赵派大将赵奢击秦,败秦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县)。秦见赵王新立,太后主事,遂伐赵,拔三城。赵求救于齐国,齐必以长安君为人质,方肯出兵。龙(触)说赵太后之典故,讲的就是此时故事。
前262 年,秦攻取韩战略要地野王(今河南沁阳),韩纳上党郡于秦,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欲将十七座城邑归赵。时平阳君赵豹分析利弊后,认为受之不妥;赵孝成王听信平原君赵胜等人“此大利,不可失也”(《史记・赵世家》)之说,发兵取上党;后来导致“长平之战”发生,秦坑杀赵降卒四十余万。随后,秦进兵围赵都邯郸,平原君携毛遂至楚请救;及魏公子无忌使如姬盗兵符、杀晋鄙夺兵权,乃解邯郸之围。至此,赵国力大衰,每况愈下。前248 年,秦遣大将蒙骜攻赵,连拔榆次(今山西榆次北)等三十七城,初置太原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