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5-31 09:1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第1篇

1、《桃花源记原文》的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桃花源记》翻译: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3、《桃花源记》的意蕴:《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 键 词】 多媒体;文言文;优化;桃花源记

综观当今的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其状况不尽如人意。钱梦龙先生曾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可见,文言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在公开课、评优课中,极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文教学。加之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有畏惧心理,造成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极低。由此可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文言文课堂的教学了。因此,如何减轻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使之愉快地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是摆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及其运用于教学工作是教师改革教学、解决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利器,本文试从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中学文言教学解决当前所遇尴尬现状作一些浅薄分析,以起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巧妙新颖的导语设计 犹如“小荷才露尖尖角”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一个好的导语。导语是一堂课的前奏,是课堂教学的先导,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文言文教学也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如用课件设计背景及导语:或用生活现象制作成flash,并设计导语;或就课内容制成动漫,再添加导语;或用俗语俚语,配古人图片漫画引出导语;或用提问、悬念等制作动漫来引发思索形成导语……总之,导语设计力求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可调用多种方式,使用不同手段。具体而言,如学习课文《桃花源记》时,若以传统的文字讲解,学生要经由文字层面再转化成图像阶段实是不容易,若给学生播放事先制作好的动漫视频――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美好地方,用这样一个新颖、别致、自然而又贴近课文《桃花源记》内容背景,再辅以适当的导语,就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并激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可谓“好的导语犹如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啊。

二、以“读”体味文之韵 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把字词句翻译当作重中之重,孰不知,文之韵味是可从吟诵中来体会的,其兴趣亦是从吟诵中而产生,且语感又是从吟诵中积累而成的,学生的古文素养也应从吟诵中来培养,故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文言文作品的吟诵不可或缺。

若文言文教学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琅琅吟诵之声,那学生对文言获取的知识及能力又何尝只能用理解字词句来简单言论的。就其吟读方式,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格式,或老师范读,或名家范读,或学生朗读。即便是读,也要尽量形式多样,如诵读、齐读、轮读、赛读、伴乐读、清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而且,“读”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它还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现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我们可以给学生以多媒体课件,以动漫方式播放其示范朗读之音,让学生既可有所合于课文内容的背景观看,又有范读之声以指导如何阅读文言文,这样让学生在听中品味、在听中评判、在听中享受,并通过听示范朗读来把握文章的句读、语气、节奏、停顿等朗读技术以示规范,从而使之能更好体味文本的韵律之美。具体其配音画面,可根据《桃花源记》中捕鱼人的行踪来设计的,如其中渔人以捕鱼为生的事实、忽遇桃花林的诧异情境、进入桃林过程、观赏桃林之惊奇、做客桃林之喜悦以及离开桃林处处志之细节、最后复寻不得的种种连续景象画面,构成一幅连续的诗情画意的探险经历,整个过程异常形象生动,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理解原文。若以传统文言教学的模式,仅老师或学生朗读而无动漫或范读之声相配,其效果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犹如“横看成岭侧成峰”

许多老师认为学习文言文,学生会读和会翻译就够了,有的则机械地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理解塞给学生就完事了,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言,学生无论读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会各自有各自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是合理的,老师都应予以尊重和肯定。

如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学生对渔人出桃花林之后,复寻不得这一结局的思考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认为,桃花源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现实生活中是根本就没有的,完全是作者陶渊明想象出来的,作者不满当时的社会生活,所以虚构出这样一个与现实完全不一样的美好地方,以寄托自己的美好志趣;有的学生认为,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可能是存在的,只是桃花源里的人们,不想外界的世人来破坏他们宁静安乐的生活,所以将这个渔人做好的标记给抹掉了。我们可以制成很多学生对此有不同理解的多媒体课件,以展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种见解,并示以合理的解说或评价,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因为学生的这些看法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表现了他们的独特个性。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老师要充分尊重这些可贵的思想“火花”,使学生感受到这种尊重,这样才会使其更积极、更有兴趣地学习。

四、亲身体验激活古文光彩 避免“纸上得来终觉浅”

相对于现代汉语,文言文浓缩精炼,展开文言文句子,运用细节想象,可以激活文言文的无限光彩。正是因为文言文具备骨架般的简洁,可以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让简短单调的文言文变得有血有肉,这样可以改变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写”以及“写”的乐趣。“写”作为一种表达,首先是个体生命意识的自然宣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乐意“写”的,只是因为平时给学生“写”的约束太多,遏制了学生的这种天性。

文言文教学中的“写”,有“改写”“仿写”等等,笔者在《桃花源记》一文教学时,采用的是改写和仿写。其中“改写”,是让学生帮着作者换一种结局来写,比方说:“渔人受到桃花林里人们的热情款待,非常向往这样美好的生活,于是不复外出……也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仿写”,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自己心灵深处的“世外桃源”,写写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是个怎样一个地方。通过这样的“仿写”,可以拉近学生和作者陶渊明之间的时代距离,每一次文本的阅读和学习,都是和作者之间的一种心灵交流,所以,通过《桃花源记》文本的学习、“改写”及“仿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避免了“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样的遗憾。这种“写”的引导,也可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比如在课件某个环节有创意,就可以之为突破口进行自我改写,与古人对话或与古人结伴而行,让学生沿着动漫的图像或声音继续想象并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教师如能挖掘文言文的教学魅力点,用多媒体课件、电子视频材料等电教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样文言文课堂一定会如春天般万物生机勃勃,春风也定会度过“文言关”。

【参考文献】

第3篇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豁然开朗(huò) 问津(jīnɡ) 浸透(jìn) 遏制(è)B.亵玩(xiè) 鸿儒(rǔ) 刹那(chà) 解剖(pōu)C.箬篷(ruò) 篆章(zhuàn) 懊恼(ào) 祈祷(dǎo)D.决眦(cì) 幽咽(yè) 绮丽(qǐ) 真谛(dì)2.下 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阡陌(田间小路)交通,鸡犬相闻。B.其两膝相比(靠近)者,各隐卷底衣褶中。C.急应河阳役,犹得(还能够)备晨炊。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于)。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B.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C.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 ,以至于荡然无存。D.在2012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那核舟的底 面稍平,上面题着雕刻者的名字。B.贷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不再滋事。5.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正确的词语是( )(2分)(1)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 下来的样子。(2)孩子们在炮火里一直没 过,神经紧张得很。(3)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 。(4)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 向那青青山 坡。A.滴落 安静 轻视 涌B.坠落 宁静 蔑视 奔C.滴落 安静 蔑视 涌D.坠落 宁静 轻视 奔 7.仿照画线句续写。(4分) 快乐是的药,能延缓我们生理机能的衰老;快乐是生命开出的一朵花,可以让我们通过快乐这扇心窗,在逆境中,依然看到世界的美丽和阳光; , ; , 。8.请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中 新网7月17日电 日本内阁前日制定东日本大地震复兴草案,预料今后5年,重建费用达12万亿日元。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令全国反核情绪高涨,草案亦要求加强太阳能及风力等发展,在重灾区兴建再生能源设施。 据香港文汇报引述外电报道,由日本首相菅直人领头的复兴对策总部计划在今月底前 编好重建计划,作为未 来数月提出的第3次补 充预算案的骨干。草案中,加税措施并未列入重建计划,议题会留待8月以后讨论。 根据草案,暂时住宅救援金及日本自卫队经费各占8 000万日元;灾民生活重建费4 000万日元,农地、公共设施、住宅等维修费用占约7万亿日元;福岛核电站的赔偿费则不包含在草案内。标题: 9.左边是一幅夏日莲花图。请你欣赏此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来描绘图中美景。(不少于80字)(4分)

10.默写。(5分)(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刘禹锡《陋室铭》)(2)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二、文言文阅读(43分)(一)(11分)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1.解释加点的字。(4分)(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香远益清 益 (4)陶后鲜有闻 鲜 1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3.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3分) (二) (20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4.将空缺的原文,填在下面横线上。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15.翻译下列各句。(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16.下列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2分)A.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豁然开朗”一词,写出了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感受。B.选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环境和桃花源人的幸福生活。C.“设酒杀鸡作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写出桃花源人的惧怕心理,不愿让官府知道他们的住处。18.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是什么?(2分) 19.根据以上选文,请写出三个与本文意思有关的成语。(3分) 20.“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请用简洁的文字回答。(3分) 三、现代文阅读(12分)布拉格的歌声 (俄)彼特洛•洛斯基斯 ①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里,他心里非常焦虑,这次取名为“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想起刚刚结束的对德作战,他真的感觉很厌倦,但为了祖国,为了莫斯科,为了一名军人的誓言,他不得不紧紧地把枪攥在手里。 ②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 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 ③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抬起头看看天空,只 见晴空万里,太阳直直地照着脚下的城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④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下周边,没什么异动,便向远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琴声已经停止,但教堂却并没有静下来,透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基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么曲子 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 ⑤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他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甚至还想跟他们一起学习歌唱。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歌声却突然停止,他们一个个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 女孩甚至在往后躲。 ⑥杰夫卡夫斯基抱歉地笑笑,刚想说明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却突然朝自己奔来,这是一个勇敢的男孩,杰夫卡夫斯基在心里默默赞许。可男孩大概跑得太急,竟然在阶梯处绊倒。遇到这种情况,杰夫卡夫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向前搀扶。意外就是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坏人,你还我爸妈,你们都是坏人!”与此同时,男孩竟然还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口,“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 ⑦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真的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枪那一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教官曾无数次地训练他应对类似的情况,所以,枪杀男孩的事情完全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杰夫卡夫斯基甚至还可以把战绩上报。但是,在枪声之后,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 ⑧当战友冲进教堂,一支支枪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杰夫 卡夫斯基终于挣扎着站起来,他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回去后,他会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⑨教堂里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无论是小孩或者大人,他们脸上都有种奇怪的表情。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的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一个军人竟然保护敌人的伙伴,这简直就是奇迹。 ⑩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像莫斯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群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 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 (选自2011年第4期《意林》,有删改) 21.第⑤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这说明了什么?(3分) 22.阅读第⑥段,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1)如何理解加点词“默默赞许”? (2)阅读画线句,你从男孩的哭诉中能够感受到什么信息? 23.杰夫 卡夫斯基枪杀了男孩为什么要选择回去后“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3分) 24.文章最后一句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三、写作 (50分)25. 题目:“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人生是一次远航。起锚时的林林总总,那岸上的斑驳,那港湾的纷杂,深深烙进你的心底。当你在漫无边际的海上漂浮,从心底荡起的思绪便来慰劳你的寂寞;当你在翻腾咆哮的浪谷间争斗,从心底迸发的潜力便来支撑你的肌骨。人生历程像一本本日历,不同时间段折合成册。初中毕业在即的你,在装订你的这段历程时会梳理出怎样的册页呢?请以“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为题完成作文。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字数600—800之间。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八年级语文一、语言运用1.C 2.D 3.D 4.D 5.A 6.C7.略8.日本内阁制定高达12万亿日元的震后复 兴草案9.略10.略二、文言文阅读略三、现代文阅读。 22.(1)杰夫卡夫斯基对男孩并没有防范与敌意,而是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表现出了对男孩的喜爱、欣赏之情。(2)示例:男孩的爸妈一定死于这场战争,这场战争一定害死了许多无辜的平民,男孩对敌方的士兵充满了仇恨。[第(1)小题其实是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对文章中具体词语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语,答案就在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直接就在原句中,或者需要同学们稍微变通一下。因此,理解词语,要瞻前顾后。“默默赞许”是因为杰夫卡夫斯基没有把男孩当做敌人,而是对男孩充满了喜爱之情。第(2)问答案不难 总结,后文中男孩把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目的就是要报仇,我们可以总结出男孩的爸妈一定死于这场战争。]23.杰夫卡夫斯基开枪打死了男孩,虽然属于自卫,但他仍感到很内疚,并对杀死男孩的行为产生了深深的自责。他不想再有无辜的人受到牵连,所以宁愿自己接受军法处置。(杰夫卡夫斯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自己本性善良,对男孩的死比较内疚,不想让更多的无辜的人再牵连进来,所以自己宁愿接受军法处置。)24.文章结尾再次写到了“布拉格的歌声”,紧扣文章标题,也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歌声是和平的象征,歌声“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表明和平是所有人的心愿,和平终会属于布拉格。(开头第②段写 到了“悠扬的钢琴声”,文章的标题为“布拉格的歌声”,很明显这样结尾是为了紧扣文章标题,深化文章中心。另外,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联想,“歌声”往往也代表着和平的愿望,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入手分析。)

第4篇

关键词:文言文 文言词汇 常用句式 翻译方法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是古人留给我们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有极大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指导作用。那么,如何学好文言文呢?

一、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多读多记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诵读时要做到:眼观其义,口读其声,耳听其言,脑思其义,把眼、口、耳、脑都动员起来。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三步记忆法”,收效明显。即:第一步抓住文章的思想用脑默记,第二步闭目回忆,实在回忆不起来时,就“偷看”一下,第三步迅速反复,多次诵读。

二、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

古汉语中的文言词分为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两大类,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以下四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3)词义的转移。(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我们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意义项了。

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古今虚词的差异。古今完全不同的虚词,我们只要掌握它们在古代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有些虚词,古今都用它,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颠覆”。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审阅,不要以今律古。

2. 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词性,表达多种语法关系。

3.体察虚词表达的不同语气。古人称虚词为“辞”、“语辞”、“语助”,可见,虚词在表达语气方dm 的重要ntg 。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

三、掌握词类的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习惯使某类词临时改变原来的词性和语法功能,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很多,如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数词活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等都是学习文言文中常见到的词类活用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实词的特殊活用现象,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

四、注意掌握几种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的,我们主要要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句式。

五、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也就是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该虚词可省略不译。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一句中的虚词“也”可省略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第5篇

关键词:技巧;实词;虚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57-02

通过对高三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要复习好文言文阅读的知识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

1.了解考查内容

得了解文言文考点:(1)120个实词的含义;(2)18个虚词的词性及意义;(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词类活用;(4)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析综合。

2.掌握专项训练解题技巧

2.1 判定文言实词含义的六方法。

(1)语境推断法。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2)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偶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3)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4)联想推断法。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文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5)成语对应法。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6)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2.2 掌握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四技巧。(1)语境推断。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2)标志识别。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若能记住课内学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则有助于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3)句位分析。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比如"也",句末助词,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4)对称分析。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2.3 文言翻译八方法。(1)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这里除了"予""左迁"之外,都可保留不译。(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3.)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4)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5)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6)调序法。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先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序后再翻译。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把状语调整到它们应在的位置上。(7)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语句中的"妻子"要使用拆分法,拆分成"妻子儿女"。(8)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使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

2.4 "筛选文中的信息"的答题三步骤(1)审清题干,排除干扰。题干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考查方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譬如题干中要求"选出直接描写××景色的一项",这提示我们只能选直接体现某景物景色的信息,而间接或侧面描写的信息就要排除在外。(2)回归原文,揣摩用意。选项所给的信息是否正确,只有回归到原文的语境中去揣摩,才能准确把握。这需要我们回归原文,揣摩用意。(3)比较遴选,去伪存真。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给信息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依据试题指向去伪存真,从而得出答案。

2.5 分析综合"重对应"。答题时我们主要注重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主要是:①个别实词虚词故意译错;②人物事迹张冠李戴;③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④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⑤凭空添加,无中生有;⑥强加因果关系。

最后,可以把文言文阅读分成人物传记 、游记、 议论说理类,并在平时有意识地进行专题强化训练,这样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成绩。

第6篇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明代王阳明就曾指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在《宋定伯捉鬼》、《狼》等情节较明显的课文教学时,可将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讲或复述,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对讲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可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用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可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桃花源不仅景美,而且人们的心灵也美,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并熟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可让他们把本文与已学过的《社戏》、《过故人庄》进行比较阅读。在《愚公移山》教学时,可将动漫flash《愚公移山》引进课堂,让同学们在陶醉于画面和美妙乐曲的同时,领略到《愚公移山》博大精深的内涵,也为课堂教学奠定了感情基调。总之,通过老师的启发,不仅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文中领略意境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熟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只有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才能感受到文脉,才能感受到文言文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行文布局的一般规律,在反复诵读中才能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真挚情感。教学中的诵读形式多样,有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集体读,个人读等,尤其注重学生的个人读,根本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动口的同时也在动脑,以读带动理解,调动感官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在调动思想器官投入到学习中。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有助于培养语感。同时,通过反复诵读,还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三、鼓励自主探究,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新时代的学生求知欲强,如果现在的教学仍然停留在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讲解的教学方法上,那么学生的思维如何活跃?“学贵有疑”,教师应当启发引导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变教师的“精讲深析”为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巧妙导入给学生带来的学习上的愉悦,及已经被激发出来的动力,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服务,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感知、理解、掌握。如果从思维发展的角度看,是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向理性的过度。这一阶段,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帮助学生反思自我,发现问题更重要。教师应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必要的凭借,并及时调控,注意要保持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那样,“教学工作的工夫在于能引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自己有兴趣地去咀嚼、去消化、去吸收,当老师的在旁照料着。”

疏通文意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一环,只有在准确翻译文言词语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入课文、质疑解疑、把握题旨。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编者已在教材中作了适当的注释,学生凭借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再加上必要的查阅完全可以疏通文意。为了不想把文章嚼烂后喂给学生,可在上新课前给学生留足自学时间,让他们通过读课文、查找工具书、小组讨论,比较“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积累常用词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主体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去寻找矛盾的焦点,用最具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愚公移山》教学中,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辩论:你如何理解愚公的“愚”?我没有给学生权威性的定论,也不作暗示性的引导,就让学生自己大胆地发表看法。于是,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然后站起来各抒己见:愚公执着,移山坚定;愚公愚蠢,不如搬家;愚公远虑,为后谋福;愚公蛮干,连累全家……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鼓励,让学生尽情发表,充分展示其主体性,并告诉学生思考问题要多角度。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师生互动,创建新型师生关系

第7篇

一、命题选材与设题分析

(一)选材范围较广,选材内容丰富

大都注意体现“浅易”的特点,阅读难度有所降低。17套试卷中,选文出自二十四史的只有六卷,分别是全国大纲卷《明史·熊鼎传》、全国课标卷《宋史·何灌传》、湖北卷《汉书·楚元王传》(选文为西汉刘向的《谏成帝营陵寝疏》)、辽宁卷《旧唐书·宋庆礼传》、浙江卷《新唐书·张文瓘传》、上海卷选文一《史记·循吏列传》。有的试题选材虽不是史传文章,但也是写人为主的记叙类散文。这类阅读材料共有七卷,分别为:安徽卷选文全祖望的《万贞文先生传》,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江西卷选文汲黯的事迹,选自清代学者吴楚材的《纲鉴易知录(卷十三)·汉纪》;广东卷选文罗提督的事迹,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江苏卷选文苏轼的《陈公弼传》,选自《苏轼文集》;重庆卷选文清代文学家蓝千的《江公皋传典》;四川卷选文吕徽之的事迹,选自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叙事类的文本有两卷,分别是:山东卷选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选自《管子》;福建卷选文元代虞集的《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选自《道园学古录》。湖南卷选文为明末文学家归庄的《严祺先文集序》,选自《陶庄集》,属于书序。属于议论类文本的有三卷,分别为上海卷选文二苏轼的《稼说送张琥》、北京卷选文选自《淮南子·汜论训》、天津卷选文选自清初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其中选文出自诸子散文的有北京卷和山东卷。这样,打破史传类散文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更多样化的文言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选材注重内容的可读性

各套试题的选材十分注重内容的可读性和思想的导向性,突出人物的思想品格和传统美德。如全国大纲卷的熊鼎处事精细求实,全国课标卷的何灌行事有成,广东卷的罗提督“足智多谋”,江苏卷的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辽宁卷的宋庆礼“雅有方略”,重庆卷的江皋“所在有声绩”,上海卷材料一中孙叔敖的自信等,山东卷更是直接体现管子以民为本的思想。

(三)试题阅读量相比往年有所加大,选文篇幅略有增加

17套试题选文的阅读材料平均708字。篇幅最短的是江西卷,选文节选自《纲鉴易知录》,518字;篇幅最长的是重庆卷,选文为蓝千秋的《江公皋传典》,861字,另有一个断句的语段,加上有关出处的注释53字,共计914字。900字以上的还有山东卷,选文节选自《管子》的“桓公问治民于管子”,912字。

(四)题型和分值相对稳定,个别试题独具特色

大部分试题都是3至4个选择题再加一个翻译题,分值大多在19~22分之间;考查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信息筛选、理解分析、文言翻译等题型。在翻译之外,今年考查文言断句的有北京、广东、湖南、江西、重庆、浙江、江苏(附加题)七卷。北京卷秉承多年来的传统,用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了对省略句的分析判断,要求考生选出“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湖南卷用主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结合文意,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浙江卷将对文意理解分析的考查定位为“赏析”,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福建卷另选《论语》三则,考查文化经典阅读;浙江卷另选《论语》、《韩非子》各一则,考查儒家和法家的为政观。上海卷依然保持自己的命题特色,文言文阅读选取两个语段,从词句的理解翻译到文本的分析鉴赏,共考查了10小题,28分。

(五)试题注重体现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根据语境来答题

可以这样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每一道试题,都要以对全文的正确理解为背景,都要以对上下文句的正确分析为条件,方能作出正确回答。即便是理解常见实词的含意、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判断,几乎找不到凭借死记硬背来回答的试题。至于翻译文句、筛选信息,更是需要凭借对语境的正确分析。可见在古文阅读中确实要转变观念,不能仅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而要把它当作文章来阅读,真正理解其内容。

二、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关于文言实词词义的考查

文言实词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17套试题中,文言实词一共考查了72个,所考实词,属于《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之内的只有“归、易、顾、病、修、徐、当、劝”8个,其中“易、顾”考查了两次;其他实词虽说不在《大纲》规定范围,但也是教材中常见的,在中学课本中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上海卷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要求写出“劝”、“乐”、“顷”、“所从”四个实词在句中的意思,还有4个双音词“禁止、以为、几何、请教”,用来考查判断古今异义现象。

由于文言实词多数为一词多义,因此必须根据特定语境,结合文意判断其意思;同时还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及“词类活用”等情况。答题时要将词语放到具体语境中,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语法位置,以及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加以推断。要做好此类题目,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敲。

2.关于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考查

这类试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设题一般给出四组8个句子,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所考查的大多在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之内,课内知识与高考题目相结合。由于只要求比较判断出不同句子中相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试题难度较低。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长度压缩、题量减少、客观题减少的趋势日益显现,文言虚词单独设题的省份逐年减少。2011年语文高考,只有安徽卷、北京卷、广东卷、湖南卷、江西卷、山东卷、四川卷、天津卷、浙江卷等9份试题考查了文言虚词。

考查情况如下:

9份试题中,除北京卷的“使、臣”为文言实词外,《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用虚词,一共考查了12个,只有“乎、若、焉、也、与、者”6个虚词没有考查到。被考查的12个虚词中,“以”出现的频率最高,为5次;其次是“而、于”,各考查了4次;再次为“其、之”,分别为3次;“因、为、且、则”分别出现了2次;“何、也、所、乃”,各1次。

在考查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9套试题中,用课内语句构成两两比较的有6题(北京卷和广东卷的8句全部出自试题阅读材料),湖南卷集中考查文言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将课内学过的4个语句与选文中语句进行比较,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些试题中,涉及的课内文言语句,覆盖了中学语文课本16篇文章(其中1句出自初中课文《桃花源记》,1句出自文言诗歌《琵琶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有7句;《鸿门宴》和《师说》各有3句,《烛之武退秦师》、《伶官传序》各有2句;四川卷和湖南卷不约而同地选用同一语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同一虚词(“其”)作为考点。《劝学》、《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归去来兮辞》等重点篇目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对象。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关系密切,高考常常是将二者并提。解答此类试题,既要运用所学知识,联系课本篇目中常见虚词的用法进行推断,又要联系上下文加以判断,通过比较辨析,筛选出正确答案。要求考生对《课标》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有充分积累,能明确区分具体语境中相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答题时,在看清题目要点、明确思考角度的前提下,判断虚词的用法还要结合全句,要有全句意识,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去准确地理解。

3.关于句式和用法的考查

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纲》指的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2011年的高考试题中,直接考查文言句式和用法的只有北京卷1题,考查考生对省略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北京卷)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D.遁逃奔走,(然)不死其难,不可谓勇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的能力,掌握文言文句间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D项的“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两个分句间是顺承关系,不应该补表示转折关系“然而”的“然”字。答案为D。

4.关于断句和翻译的考查

翻译文言语句是考查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所占分值也较重,涵盖了对词语的理解、词类活用以及文言句式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级。解答此类试题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注意语句整体的通顺完整。对文言翻译试题举例分析如下:

(1)词语的理解和分析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浙江卷,“监”通“鉴”,引申为“教训”)

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全国大纲卷,“职”,名词作动词,称职)

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四川卷,“策”名词用作动词,鞭打,骑着)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湖南卷,“衰”,形容词作名词,衰颓)

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福建卷,“新”,形容词作动词,新修)

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上海卷,“高”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高)

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重庆卷,“止”,使动用法,让他们停下来)

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江西卷,“贤”,意动用法,认为……贤良)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安徽卷,“走”,古今异义,逃跑;“退”使动用法,使之退却)

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湖南卷,“其他”,古今异义,别的事情)

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上海卷,“去”,古今异义,摆脱)

(2)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广东卷,判断句。“洵”,诚然,确实)

(吕徽之)立门下,人弗之顾。(四川卷,宾语前置)

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天津卷,宾语前置)

勿惧以罪,勿止以力。(山东卷,状语后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湖北卷,状语后置)

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重庆卷,被动句,“迫于……”,相当于“为……所迫”)

(何灌)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全国课标卷,省略句,省略主语)

帝遣使慰劳,赐(鼎)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全国大纲卷,省略句,省略宾语)

臣愿抚之,无使(其)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浙江卷,省略句,省略宾语)

今与足下并生(于)今世。(天津卷,省略介词“于”)

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四川卷,“得非……乎?”,固定结构,表揣测,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首先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明确哪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最后将译文组合成句子,注意前后通顺。

古人作文往往是“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所以,读古书需要自己断句,叫做“明句读”。断句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这一题型因具有考查知识的丰富性、考查能力的多样性、考查方式的灵活性和训练的可操作性等特点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断句取材上,或直接在阅读文段中选取,或另选一段文字。设题方式上,或要求在应断处划线(用“/”标注),或提供选择项。分值大多为3~5分。明辨句读,一定要先弄懂语段大意,在此基础上,可以借助几种方法来巧妙断句。一是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保持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四是运用古代文化知识。自从各省市自行命题以来,北京和广东高考文言文一直都有断句的题目,2010年共有五个省市采用了断句形式,2011年有七卷考查断句。举例如下:

(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解析:给这段文字断句,要注意对称句式(务记览、为词章;钓声名、取利禄),抓住句首连词(然后、然)和句尾语气词(而已也、矣)等文言断句标志。语段中长句较多,属于较难断句的段落。

答案: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湖南卷)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注意“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暗含两种倒装句式的考查:主谓倒置和定语后置。把握到这一点,再运用对称法,才能选准A项: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答案:A

(二)分析和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提取信息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2011年共有10卷对此进行考查。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排除干扰因素,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根据阅读材料具体情况的不同,命题形式也可出现不同的变化。

如全国大纲卷要求考生筛选“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全国课标卷考查“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湖北卷要求考生筛选“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山东卷考查“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举例如下:

(福建卷)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3分)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解析:①句写的是作者到临川的目的,意在引出下文,与新修一柱峰亭没有关系;②句表现的是作者登山的感受。⑥句介绍的是李侯的胸怀与气魄,虽说与新修一柱峰亭有关系,但非直接关系。③④⑤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机和发起人,故有直接关系。本题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①②⑥的选项均可以排除。

答案:D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分析题干的要求是什么,这是筛选信息的前提和目标;然后逐一分析所给例句,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再看分组情况,确定答案。

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是做此类试题较为简便快捷的方法。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也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深入的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

在这道题的考查中,根据选文材料的不同,要求分析归纳的角度和试题的表述也有不同。大多数试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北京卷、天津卷、重庆卷的表述为“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山东卷的表述是“理解和解析”设题方式基本稳定。上海卷21题要求考生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福建卷的文化经典阅读,选取《论语》三则,要求考生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浙江卷的先秦诸子选读,选取《论语》和《韩非子》中的语段,要求考生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一件事或说明一个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多样、分散,这就要求考生能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且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相应会大一些,而且大都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无论是归纳、分析还是概括,都是建立在全文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全面地理解原文,将知识融会贯通,是顺利完成整篇文言文阅读的必要步骤。

湖南卷用主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结合文意,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上海卷23题要求考生分析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福建卷的文化经典阅读,要求考生简要分析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鉴赏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