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0: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输的翻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给下列黑体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胡不见( )我于王?
(2)邻有敝舆( )而欲窃之
(3)此犹锦绣之与短hè( )也
(4)以dié( )为械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公输盘诎
通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知所以距子矣
通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通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下列黑体词的古今词义的区别。
(1)吾义固不杀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谓知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之地方五千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黑体词的含义。
(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输盘不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下列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其含义。
(1)吾知所以距子矣 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义固不杀人 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释下列课内重点实词的含义。
(1)起于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而不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释下列课内重点虚词的含义。
(1)然胡不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下列句子。
(1)宋何罪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胡不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探究
1.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说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墨子既然以理说服楚王,为什么却仍不能迫使楚王放弃攻宋之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墨子劝阻楚王攻宋的三个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1.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与战争话题有关,联系现实,请拟写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墨子的“非攻”思想能实现吗?这思想对现实有什么意义?请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字来表达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人在说话、写信时都很讲究礼节、注重遣词的。就礼貌语言而言,有些词语至今仍然很有借鉴价值。我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笔录,特对几种常用的礼貌语言作简要的枚举与阐述。
第一、敬称用语
古代常用“子”、“君”、“公”、“卿”、“先生”、“夫子”、“足下”等词语表示今天我们尊重对方的“您”或指代所尊敬的人。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吾不能早用子,今事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古书曰:“甚曰子,尊之也。”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君何以知燕王?”《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中“公亦尝闻在子之怒乎?”《公输》中“夫子何常焉为?”至于“足下”则出自一个典故,传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要隐居在绵山的贤者介子推出山辅政,介子推不从,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叫人放火烧山,结果不肯出山的介子推抱着一棵大树被大火烧死。晋文公十分痛惜,下令木工将这棵未烧尽的树桩砍回,制成木屐,穿在脚上表示纪念。每当晋文公穿这木屐时,就深情的叫唤:“悲乎足下!”后来,“足下”就成了对人的尊称了。
在古代称谓和交际中,表示尊敬和客气的词语更是丰富多彩、屡见不鲜,如称孔丘为“孔子”,称韩非为“韩非子”,称君王为“王”、“大王”、“陛下”,称公侯为“殿下”,称高级文官为“阁下”现多用于外交场合,称高级武官为“麾下”,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即将曹贼之首,献于麾下”,“卿”在称谓上适用于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客气称呼,如《赤壁之战》中“卿言至此,甚合孤心”。《荆轲刺秦王》中“荆卿岂无意哉?”古时朋友、夫妇之间也常以“卿”作为爱称,如《孔雀东南飞》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在交际中,称对方父亲为“令尊”,称对方儿子为“令郎”,称对方女儿为“令爱”等都有客气之意所在。
第二、谦称用语
古代表示谦逊的自称词有“臣”、“仆”、“愚”、“小人”、“鄙人”等,“臣”原指男性家奴,引申为封建时代协助君主统治人民的官吏,古代官吏或百姓对君王说话或上书时,常谦称自己“臣”。有时,在一般人之间也用“臣”表示谦卑。“仆”泛指供役使的人,古时男人谦称自己为仆,如《谭嗣同》中“苟不欲救请致颐和园首仆”。“愚”的本意为愚笨、愚蠢,是形容词,在作代词使用时,有“我”、“我们”的意思,是表示说话人自谦的词,如《赤壁之战》中“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鄙人”本意是庸俗、浅陋、低下的人,旧时常用于自我谦称,如《中山狼传》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灌园叟晚逢仙女》中“小人家世居于长乐村”中的“小人”也属谦称。“妾”本意为女性家奴,作代词时有“我”的意思,是古代女子表示谦卑的自称。“孤”、“寡人”是至高无上的国君、帝王对自己的谦称。在现代汉语中,“孤”指幼年失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寡人”指失去丈夫的妇女,“孤家寡人”、“孤陋寡闻”这些成语都含贬义,多比喻脱离群众、见识短浅。古代取“少”义。“孤”是缺少帮助的意思,“寡人”是缺少德行的意思。在交际中,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如《左传.之战》中“寡君若得而食之”。对自己的父亲称“家父”,称自己的弟弟为“舍弟”,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贱息”,这都有谦卑之意。
第三、敬词用语
古人在说话或写信时,常在动词前面加上“奉”、“承”、“辱”、“枉”、“惠”等词,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与客气。如“奉”,是表示敬意的副词,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如:“奉托”、“奉送”、“奉劝”等。“承”有接受、承受、承托的含义,如“承蒙”、“承请”、“承让”等都是领受对方情谊的客套话。“辱”也是表示谦敬的副词,一般指对方这样做会受到屈辱,借以表示自己的敬意。有“承蒙”、“频劳”的意思,“枉”旧时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自己的身份,屈尊就卑,意思是“屈就”、“委屈”、“使委屈”。
第四、谦词用语
谦词是用于动词之前表示谦下的修饰语,修饰的是自己的动作。如“窃”、“伏惟”。“窃”,表示自己的意见、行为、说的话不一定正确时对自己谦称。有“个人”、“私下”、“私意”等意味,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鸿门宴上樊哙对项王说:“此亡秦之续也,窃为大王不取也。”《论积贮疏》中“窃为陛下惜之!”“伏惟”也是表示恭敬的口语,“伏”,俯身于也,表示恭敬,多用于下对上陈述自己想法时运用,没有实在意义。如《孔雀东南飞》中“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其间的“伏惟”就只表示伏身于此,恭敬陈述禀告之意。
第五、谦敬词用语
极美,与鸢尾花相宜,视觉中比群青多点红,比薰衣草少点红,在色彩体系中,有一个单独的色名,就叫鸢尾花色。如今以普及PC中的RGB值分别是,Red 90,Geed为79,Blue的值207,绝对占先。
20世纪初的世界,斑斓而杂陈,技术文明与资本增殖,设计创意随市场井喷泉涌,急遽繁荣引爆资本争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在1916年前后。鸢尾色,喧然时尚之前,早有艺术家,作为人类自由精神的先知,将时代的期待预示。1889年,在法南部阿尔勒逗留的梵高画下著名的《鸢尾花》Jrises。其实彩虹№在古希腊神话中还是一位女神,
《鸢尾花》lrises,确实是艺术家的先知先觉,才有了鸢尾花,彩虹女神,而且梵高视鸢尾花为女神,是他疾病的避雷针。中人以梵高作为“van gogh”的汉语名,也如当年翻译Brahma,以“梵”指代那般,草木茂盛的“梵”,做了寂静、清;争的符号,表音更表意。
按理说,鸢尾花在法地位无须梵高来提升,法的花就是鸢尾,从十五世纪瓦卢瓦王朝到十八世纪的波旁王朝,王室的标志就是香根鸢尾ir pallld花儿。不过那几何状的形态规整的花儿是金色的,蓝色只是衬托的背景,衬托王室的尊荣。太阳王路易十四,就以如此纹样的大氅披挂,在巨幅画像中,站下真人等高的形象的。不同的是梵高在画作中还原了本色的鸢尾花,画中lris与真花也等大小,植株高达30厘米。四十年后第二次世界爆发的1939年,《鸢尾花》远祸去了澳大利亚。1987年的一场成功拍卖,5,390万美元成为商品新身价,成为当时历史上最贵的一幅画。在梵高逝世100周年纪念的1990年,为更有实力的盖蒂中心收购,成为蜿蜒蓝天下洛杉矶那道著名的白色建筑里的镇馆之宝。
大概因为这些西方文化信息,很多人都以为鸢尾花是外来植物,其实中是鸢尾花的重要原产地之一。“鸢尾之名,早在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赫然登录,那时药典中的种类要比《本草纲目》少得多。如今有了全球视野内的比较,有的长葶鸢尾lris delavayi Mich较之香根鸢尾美丽得多,花葶高达40多厘米,花形在环境的适应中进化得更细致更周到,花儿自身的设计令人叫绝。
鸢尾花,与其它花儿一样,雌蕊高高在上,但是不一样的是,并非柱状,而是成花瓣一样翻卷展开,三棱,有如顶蓬的加强筋髯须披拂如绦带,将雄蕊荫蔽其下。其它花儿雄蕊身份多是卫兵,被团团围护的是雌蕊。
花瓣也加入到保护雌蕊的行列,雄蕊第一道屏障外,是内轮的三面旗瓣,三个花瓣,向下翻卷延展,上面蜜腺楞突,用来招待造访的先遣客人,而且怕来访者不止一个餐布用得极长,唯恐看不到,还以补色的鲜黄标记蜜腺,在蓝紫色背景上闪烁的甜蜜更见蜜甜。真正的传媒人,是能越过自助餐的诱惑,进入到里间包厢的,而且必须是小个子的那一类特使。不能不说鸢尾是一种极具互惠精神又理性专一的植物。一旦接受特定虫儿带来异株的馈赠,花瓣花蕊就开始了有机联动,关键一旦启动,容不得逆转折叠,甩出的花袖,顺时针方向,扭绞收紧,就如扎染备料,雌蕊髯须,此刻就是那一根根捆扎的细绳。皱巴巴,其实有序的三个单元彼此靠近,开始下一道程序的扭绞,直到成团,团结组织起来守护花心里的胚珠,梅雨熏风,直到长成青青蒴果如鸟蛋般大小。
鸢尾是一味良药,有清热消炎奇效,而且奇香,除了花叶果,连那深扎泥地里的根茎都是香的,香根鸢尾,晒干了的根碾粉直接就是高级香料。鸢尾对环境需求也极少,贫瘠山地,岩石,但凡有一点泥土,它就能抠得住,壮大根系,不断分蘖,连绵成片。就如长葶鸢尾的富集地的云贵高原,著名如威宁。寻旬、大理、西双版纳。
但是中古代文学艺术中,却鲜有鸢尾花的形象,也极难找到鸢尾花的设计,包括图像。试着究其原委的路径,无非形色两途。
先从形态来吧,鸢尾之所以被称作鸢尾,皆因外轮斑纹与凸起招展有致,黑白条纹鲜黄蜜腺犹如莺鸟这类猛禽的斑斓羽翎,内瓣立起及雌蕊的飘飘鬓丝,完整了人们视知觉中“鸢”,无风展翅,有风振膈。
鸢,这种与蛰,鹗、鸱等在各种典籍中相释互证的猛禽,具有怎样的性状特征?《诗‘大雅》里,“鸢飞戾天”,态势屈曲暴烈的“戾”,成为它的标签。相关“紫荆”话语中那位南朝吴均就说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鸢,成了势利小人,急功近利的代名词,人不要指望高飞过山,飞过,还会回落。借喻隐喻,固化了对“鸢”的认知和文化地位的,连累到“鸢尾花”。
鸢,这类鸟儿,既不如燕子家鹊与人相栖,宛若亲邻,又不是大雕鲲鹏,翱翔天外,少与人交集,鸢,这位肉食者,不远不近地抢人食与人谋,是让人半钦羡半带恨意的。钦羡的是它自由的飞翔。韩非子追溯当年墨子的一项发明,弟子佩服之至,日“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为车鞔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而在此之前”公输子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天不下。公输子以为至巧。”’从木鹊到木鸢,完成更大的飞行器,公输子自喜,墨子自省反思,即设计的哲学思考。韩非子也无非在以兼爱非攻的墨子,引证廉政爱民的必要性。如果墨子知道2000年后,莱特兄弟试飞直到第三号“飞行者”轰动世界的最好成绩,只停空不到40分钟,会对自己的设计有另类思考。
公输盘的木鹊,墨子的木鸢,带着飞翔的梦想,日常生活化为风筝纸鸢,文化风俗化,在春天的风中空中摇曳,希冀在坚实的脚下土地上。“能指链”的节点,可能就在于此。至于,风筝被叫做了“鸢”,多有对鸢的掌控而至能戏耍的意思在,纸鸢之)麦厉,操控之自如,更见人的智慧,也更见游戏的乐趣。
[题型解析]
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一般考查的是文章出处及作者简介。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书下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第二题一般考查的是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平时的积累,考试时要结合上下文,辨明词语的多种意义,写出该词语的特定含义。第三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句子停顿的把握。划分诵读节奏,一定要参照句式的特点,把握特征,按照不同的停顿规,以“意群”为单位,重在“语意”上下工夫,不要曲解句意。第四题一般是翻译题。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词类活用;②古今异义词;③一词多义;④通假字;⑤特殊句式等。要注意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翻译,做到准确、流畅。第五题一般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或所述之事能否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善于分析,表达上要有新意。
[答题误区]
1 字词的理解方面,主要有以下失误:①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准;②不能准确辨析古今异义的词;③通假字把握不准;④不能辨别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
2 翻译文言句意方面,失误主要有:①关键词语没有译出或译得不准确;②对句子的隐含意义不理解。
3 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方面,主要失误有:①不着眼于全篇,孤立地回答问题;②不善于概括表达,概括不准、不全;③抓不住要点,答非所问。
4 解答开放性试题上的主要误区有:曲解原文、故意拔高、无中生有等。
[应对策略]
1 强化记诵,增加积累,提高语言感受能力。重点篇目的经典语段,要反复诵读,真正把握其内涵。
2 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技巧,学会从中揣摩规律,形成能力。
3 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具体语境、情境中领悟意思,把握情感。
4 对待开放性试题,要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力求新颖独到,但切忌信马由缰,不着边际。
[例题透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曰;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仓鹰击于殿上( )
(2)长跪而谢之( )
2 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4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5 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解析及答案]
第1题考查的两个字一为通假字,一为多义字,注意了实词的覆盖面。(1)“仓”同“苍”,青色(2)道歉。
第2题为翻译句子,选取的句子是秦王的话,也是文章的结局,也就是说,选取了文中的关键句子。译为: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了,可安陵国却能够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第3题结合文章故事,考查对人物含蓄性、双关性语言的理解,题干说是“外交辞令”,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阅读文章时,人物的语言往往含义深刻,要透过表面品味出其他内容,对此类句子,一定要结合故事和语境认真体会,才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其潜台词分别为:(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但是教学的现状是,许多老师视野狭窄,仅仅局限于课本,习惯性地强调文体教学。对课文进行单篇讲授。一味强调知识积累(甚至只作通篇串讲翻译),通篇分析,不分伯仲,文言知识体系被弄得支离破碎。组织教学时唯教材是瞻,缺少创造意识。如何把握好尺度并高效施教,仍然是一个传统的急需解决的话题。
纵观文言文传统教学的弊端,一种倾向是只注重词法、句法。要求“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往往忽略对文章语言、内容的整体教学;另一种倾向是过于注重整体把握、问题研讨。对字词知识一晃而过,忽视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有“架空”之弊。更有趣的是,在同_:一教者的施教过程中,这两种倾向往往并举,名为全面,实则顾此失彼,敷衍了事,效果甚微。
其实,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应该关注“言”、“文”、“人”这几个层面。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学生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把这些层面融会贯通,真正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基于此,笔者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
一、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应居于基础更是核心的地位
所谓语感培养,许多施教者往往一方面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多读多背,一味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功效,强调“功到自然成”;一方面又在施教过程中抱怨课时紧、任务重,教学进度难以赶上,从而忽视学生诵读与背诵。其实这正暴露了许多教师对于学生语感养成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更没有把语感养成当作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去完成。
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的观点。语感是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它不仅仅局限于对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且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研究表明。语感包含三个渐进性的特点:首先,语感是言语活动的必备前提条件,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其次,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文能力一般包括言语能力和篇章能力,前者是基础。而前者又以语感为基础,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最后。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审美能力的雅俗。审美教育要通过形成良好的语感来完成,言语活动(包括语文学习)中的审美对象的感受、审美情感的诱发、审美能力的形成都必须基于语感,语文审美能力的形成也要以良好的语感能力为依托,这也是语感能力的最高境界。因此。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培养和追求语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关系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在言语实践中获得了言语感受经验,才能很好地理解言语和运用言语。没有生动、具体的语感,单凭语文知识的讲授和记忆。是不可能发展语文能力的;没有良好的语感能力,单凭教师通篇讲解,支离破碎地分析,也是不可能获得审美能力和养成良好的人格情操的。
二、文言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途径
1,挖掘生活资源,积累生活感悟
生活经验是语感的活的源泉,尤其是学习文言,更要强调增强感性认识。叶圣陶先生提出一条基本原则:“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没有源于生活的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等体验,语感培养就是苍白的。就会重蹈“死读书。读死书”的覆辙。事实上。就文言文教学而言,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虽古老但仍鲜活的资源可以去挖掘,从而让学生去体验古人的情思。比如,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地处美丽的南黄海之滨,丹枫飘香的千年古镇,得享濒江临海之地利,温暖和煦之天时,民风淳朴之人和,更兼文化璀璨之文脉,其中不乏范仲淹、郑板桥等历史文化名人的遗迹,正所谓“飒飒古枫掩映读书胜地,悠悠范堤托起育人摇篮”。每接一届初中新生,笔者都从家乡历史地域资源出发,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们去观察家乡具有人文历史的一些景观。让学生领略感悟家乡的厉史情怀。实践证明,根据地方特色去适当地开发教学资源,创设流动的课堂,有益于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领域。为他们观察和思考提供了条件,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接触生活,多观察体验,积累生活经验和语言材料;积极联系生活实践,回忆所经历的生活,进行有关联想与想象。从中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景,领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获得深切的语感。
2,强化熟读成诵,引导精思揣摩
熟读、背诵。这是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传统的有效方法。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甚至是文言文教学却严重忽视了朗诵熟读这一重要环节。即便是背诵。学生也是在强制的情形下生硬地完成。缺乏严格的朗读训练,朗读的时间、次数太少,这正是学生语感能力弱的症结所在。在这里重提这个传统的方法,笔者想着意强调两点:其一,朗读是一种语感养成的重要训练,而不是上课的一种程式。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多是历代名篇佳作,篇幅较短,富于节奏感。易于背诵,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都是短小的诗文或文中的精彩片断。朗读时,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如范读、听录音、多媒体手段、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诵等),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诵,要指导学生把文章的语气、节奏、旬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在这样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其二,语感不是仅仅在朗读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引导学生对朗诵内容进行精思揣摩中逐渐形成的。对于典范课文、精彩段落、精粹诗文,在朗诵的基础上还要探究一些语言规律,如词义、句义的领会,关键词语的把握,语序、标点、停顿作用的理解。段义的分析等,经过反复揣摩、思考、比较,进而体会文章比较深层的含义,分辨出语言运用的
细微差别。才能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从而形成比较丰富的语感。
3,剖析语言规律,强化语感训练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都知道语感养成的重要性。尤其是文言文。然而许多教师都认为语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然习得。实际教学常常受制于试题并背离教学和考试的目的,异化了文言文教学,为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对文言文朗读都还不十分通顺的情况下,就用一成不变的步骤。即默读、诵读、整体翻译古文大意、了解古文的出处及背景资料,然后句句翻译,字字落实;即便是课文整体教学,也是把原本十分精彩的作品分析得支离破碎,让学生接受了一大堆枯槁的知识。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弊端如洪水猛兽,大有席卷之势。
一 让诵读点亮课堂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道出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而我们的教学偏偏将读这一方法弃置一旁,安排的诵读时间是少之又少,那些有限的朗读也多为机械性的,结结巴巴,破句连连,不见美感。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
鉴于文言文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教师很有必要引导、示范,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学生在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读准进而领悟。因而第一遍诵读我主张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继而让学生“入乎其内”,“忘乎所以”。第二遍诵读我主张学生自由诵读。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能多响亮就多响亮,摇头晃脑地踱着方步尽情地诵读,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第三遍我主张配乐诵读。有古香古韵的乐曲背景下,学生自然能领悟其中的感情。这种无拘无束的诵读根本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动口的同时也在动脑,以读带动理解,调动感官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在调动思想器官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培养文言文语感,陶冶情操。最后以诵读比赛的形式进一步刺激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好胜心。
二让昨天走进今天
现在学生的眼光很开阔,他们接触的信息量也相当大,记得上《公输》这篇课时正值伊拉克战争,课下他们对此十分关注。我开始积极准备课件,找好现代战争与墨子思想的切入点,以拉近文言文学习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战争是文明的挫败,战争是人类的灾难。战争使多少人妻离子散?又使多少家园变成废墟?假如同学们是一名外交家,面对曾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伊拉克战争,你能扶大厦于将倾,消战争于萌芽之中吗?”同学们大多摇头或者微笑表示不能,“但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开创者墨子却能够以自己的大智大勇阻止了一场战争的爆发,今天我们学习《公输》。
在这节课的结尾我播放一段时事新闻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敢于充当世界警察,世界为什么眼睁睁的看着伊拉克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无能为力等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实力紧密相关。再联系我国的历史和现在,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并萌生出为国之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字词注释、分析人物形象等问题。是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古文的枯燥乏味,拉近了古文与现实的距离,我觉得学生是带着兴趣去钻研去赏析的,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效果也很好。
这节课让我感触颇深,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读读记记,不能单纯为应付考试而机械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抓住契机,适当引导,拉近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有机架起五彩的桥梁,让学生与我国古贤先哲零距离接触、品味欣赏我国灿烂文化的同时,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表达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让活动激发兴趣
文言文教学一向费时费力,而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又往往不尽人意,对此我深感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传奇故事》这个栏目,那些形象的小故事让人过目难忘,观后我深受启发:这不正是形象大于理性的体现吗?因而我把它用于教学中,尝试着把抽象的枯燥讲解融于直观的故事演绎中,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期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很适合表演,我于是敲定了角色,把全班分四个小组来表演:第一轮:用现代汉语来演绎这个故事,要把对人物的理解(包括他们的表情、心理、动作)都想象出来。(共表演两次。)
第二轮:用文言文句式来表演,注意人物的语气。(共表演两次。)在学生一轮一轮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以便及时补充、学习。其中“结友而别”时,他们有的握手,有的作揖,有的鞠躬,引起大家阵阵的笑声,至今犹在耳边。笑声中课就要结束了。我再次请同学们想一想: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的思索?有的同学说:“读书长知识,有见识”;有的说:“读书可找到好朋友”;有的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同学们畅所欲言之后,我总结道:读书学习在一个人的发展和完善中起重要的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这也是司马光记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最后,在同学们充满感情的朗朗齐读声中结束了课文。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活动”或者“游戏”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让他们牢固地记住这个故事,而且还激发了大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还发现了他们好多除了学习知识以外的能力。我想,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故事性较强,较形象的文言叙事短篇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四 让学生展开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国际剑联主席豪克也对想象作过高度的评价:“幻想使具有社会本质的人超越自身,在卡尔・马克思看来,幻想有助于‘人性的丰富发展’”。由此可见想象可以使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何不多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如《小石潭记》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动的画面,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的四周。学生展开这样的想像,定然会心旷神怡,其乐无穷,完全比让学生死记硬背翻译更受他们欢迎和有兴趣。让他们去翱翔在想象所开启的另一番天空呢。
《木兰诗》时,学生对花木兰替父从军很感兴趣。当讲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为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时”,学生问:“木兰为什么要辞官还故乡?在朝做官,为老百姓着想不是更有意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替父从军本已是万不得已,花木兰又怎能留在朝中做官呢?”又一同学说:“怎么不可以,我就不信皇帝会治女英雄的罪!”“对,如果木兰表明身份留在朝中做官,说不定通过她的努力,在那个时期妇女就会解放,也不用忍受这么多年的屈辱了。”好大胆的一个想象,学生们依然在争论着,我没有去争论结果,但一个想象的开放性的作业却已形成,于是,我写了以“假如花木兰留朝做官”为题的训练题目,同学们进入了更激烈的讨论。
关键词:文言文 朗读 翻译 鉴赏
文言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最丰富的载体,为了应对考试,教师重视教,忙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生怕学生不会,一味地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学,长此以往,学生对文言文深恶痛绝,以致文言文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能力?我结合自己教学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朗读
1.读准字音
(1)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注解有出现的注音注入文言文中。这样在读的过程中不易出错,并且通过手写一遍可以加深印象。对于不会读的字小组可以讨论解决。对于还不会读的字,课堂上全班一起解决。
(2)对于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现象,教师要加以引导。A、通假字现象。例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读音应为“yuè”而不是“shuō”。B、词类活用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此中人语云”中的“语”是“告诉”的意思。所以读音是“yù”而不是“yǔ”,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
2.读准停顿
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不该停顿的地方就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不当,就不能正确理解文章。一般句子的停顿可考虑以下情况:(1)主谓之间的停顿。如“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2)动宾之间停顿。如“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3)介宾短语之前停顿。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4)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如“宋无罪而攻之”(《公输》)(5)句首虚词(又称发语词)之后可以停顿。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读出感情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如《岳阳楼记》第一段是对滕子京遭贬取得卓著政绩的赞颂,应带着敬佩之情朗读。第二段时对气势磅礴的洞庭湖美景描绘,应带着赞美之情朗读,第三段是对阴雨天景色的描绘,登楼者情绪低落,应带着悲伤之情朗读。第四段是对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绘,登楼者心情愉快,应带着欢快之情朗读,第五段是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展现,应满怀豪情壮志地朗读。学生在读书时要沉浸到情与理的芬芳里,让思维向各个方面自由伸展,从而体会到文章的精美。
二.翻译
学习文言文,翻译至关重要,这个环节教师不要包办,可大胆放手。可让学生对照书本注解翻译,不会翻译的字、词、句做个记号,然后小组展开讨论,解决一批不会翻译的字、词、句。在全班集中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并对于一些特殊的词句进行翻译,教师应给予指导并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1.“补”即补出省略成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视之”承前省略了主语“邹忌”,翻译时要补出。
2.“调”即翻译时要将文言文特殊句式语序调整。如《陋室铭》“何陋之有?”这是一句倒装句,翻译是应将“有”调到前面,应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3.“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如《唐雎不辱使命》“此庸夫之怒也”“也”表判断,翻译时可删掉。
4.“改”即有些词语无法直译,或直译后很别扭,可用意译。如《出师表》“引喻失义”“引喻”:称引,譬喻。“义”恰当。如果直译就很别扭,可用意译,翻译为“说话不恰当。”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和老师方法的指导,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会调动起来,他们的翻译能力会渐渐得到提高。
三.指导背诵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硬件”,学习文言文不背是不行的,学生在记诵时往往时间投入较多,而收效却不佳。那么怎样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背诵呢?
1.理清背诵线索法
理清文章的背诵线索,就能条理连贯地背住全文的内容。如学习《与朱元思书》时,我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背诵线索:
①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奇山异水。
②分写异水:澄清、透明、湍急。
③分写奇山:山的整体形象,山的情趣。
我先让学生记住背诵线索,再按顺序对应扩展。如“山的情趣”即“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赚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化整为零法
记忆心理学认为,记忆的单位越小,越容易记忆。背诵篇幅较长的段落,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层次,化整为零,然后逐层逐层地背诵,如学习《鱼我所欲也》第一段篇幅较长,要让学生背起来不容易,我先指导学生给这段分层,共分为三层:
①用鱼和熊掌作比喻引出论点。
②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③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
采用化整为零法,学生的背诵效率大有提高。
3.抓重点词法
学生在背诵时常常因一个词想不起来,而导致后面的内容不完整,而这个词往往是文中的重点词。如果背诵时能抓住这些重点词,就能增强记忆,如背《马说》的最后一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我就指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动词“策、食、鸣、执、临”背诵,学生很快就能当堂成诵,并在背诵中提高了理解感悟能力。
4.抓句式法
如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我引导学生这些句式有什么规律可循,最后得出这些句子都是“人名发于或举于地名”的句式。找出共同点之后,学生很快就背熟了。
5.想象法
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让文言文中的人、物、景在脑海里呈现出生动的画面,有利于提高背诵能力。如学习《岳阳楼记》,文中第三段“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对阴雨天景色的描绘,我让学生脑海中想象文中描写阴雨天的景物,有雨、风、浪、太阳、星星、山岳、桅杆、船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效果很好,通过想象的背诵。
四.品味鉴赏
文言文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文体上,学会字、词、句是基础,学会品味鉴赏文言文,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所以对文章内容进行美的挖掘,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文章思想的认识。如何品味鉴赏呢?
1.品味语言
文言文语言凝练、优美,讲究精炼,值得推敲,并且运用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岳阳楼记》本课文语言精炼,色彩感强,对偶工整,驱散结合,琅琅上口,如文中“衔远山,吞长江。”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衔”、“吞”这两个词好在什么地方。在品味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衔”、“吞”这两个词形象地写出了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以人格化的方法把静止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
2.品味人物形象
很多文言文都涉及到典型的人物形象。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邹忌智慧、勇敢,善于思考,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如学习《晏子使楚》,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晏子有着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这些人物形象以伟大的人格魅力散发着动人的光芒,在学生品味的过程中,会深深感染他们,震撼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从他们身上摄取精神食粮,更好地激发自己。
3.品味情感
学习文言文要深入地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如学习《出师表》要让学生领悟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品味情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给学生的思维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这样学生在无形中学会用现代的观点代观念去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
五.巩固训练
让学生加强课后的训练和巩固,才能更好地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归纳整理。
把文中带有相同性的,有一定规律的东西加以归纳整理,有利于记忆。如学习《口技》就可以把表示声音发生先后的词语归纳在一起,有“少顷”、“既而”、“一时”、“未几”、“俄而”。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又如学习《核舟记》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为”的句子,整理在笔记本上,比较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有助于掌握“为”的用法,而不致于混淆。
2.练习训练。
学完新课文后,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及时掌握文言语段的翻译和重要的字、词、句。教师可出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及时补缺补漏,做到温故而知新。
3.仿照课文的句式写文言文。
一、整体感知,培养语言认读能力
(一)认真做好预习,迈出自学钻研的第一步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真正的走进文言文中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只凭借学生一时的好奇,一时新奇是不能转化为长久的现实的动力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让学生通过预习整体感知文本。有的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所以不认真预习,借于这些现象,为了让学生自己会学文言文,让预习不要让其再流于形式。
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语文教师让学生独立阅读,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文章大意,初步地整体感知,即使感知结果远离正确答案或过于幼稚,它都是学生通过自己劳动所得。其次语文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对课文逐字逐句的讲解,避免学生觉得课堂会讲解而不认真预习的依赖心理,这样学生通过认真预习是可以扫除大部分语言障碍,当在预习中遇到困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上课时便会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交流讨论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学生记忆会比较深刻,教师利用预习的手段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适量朗读背诵,发挥读的价值
学习文言文经典的方法,先是读,后是思,读要熟读,思要精思,因此学生熟读课文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活动,教材中的文言文多是经典名篇,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同时引导学生熟读背诵,通过熟读背诵,把作者情感品出来,把学生的情感融进去,把文章的神韵悟出来,把学生的兴趣投进去,这样可以加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技巧,学习名家所使用的精炼、准确、生动的词句,在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予以指导。
1、诵读的要求要合理
文言课堂会有一部分读的环节,教师在安排学生读的任务时,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应合理。学生在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时,诵读只需要读出简单的断句,文言文虽然有标点,但由于某些句子过长而需恰当的停顿,较长句子的正确停顿需要建立在理解文言文内容基础上进行,因此在“开始”让学生诵读文言文时,只要求读准字音,读准简单的断句,在反复诵读和对文言文内容有所理解后,再要求学生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入情景,这时学生才会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进而融入其中,寻求情感的共鸣。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提出合理的要求,学生在阅读其它文言文时也会模仿教师的要求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的指导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指导,在以后的文言文阅读过程中自己学会如何学习。
2、让读成为发自内心的表达
让学生诵读不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真正理解文言文内容后带着情感去读,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读,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仅在和文本对话,更重要的是在和作者情感的交流,去从内心出发体会文本作者词句中所倾泻的情意。比如诵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首先要读出作者提倡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会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其次要读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诵读《公输》既要读出墨子的劝说技巧,又要读出墨子反侵略的主张和认识到和平的珍贵。理解作者背后真正的情感,让诵读成为发自内心的表达。
二、理性认识,培养理解与分析能力
(一)把知识积累当作学习文言文的基本途径
中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旨在培养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关键还在于文言文知识的积累。积累主要包括:一是文化常识的了解;二是文言字词句和古代文体的掌握;三是文言文语感的形成。文言文中的知识体系有些庞杂,所以教师尽可能的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更高效地使学生受益,让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方法,灵活的应用到自主学习其它文言文中去。
教师通常会重视文言文的背诵,向学生布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进行背诵这样的任务,有的学生则认为只要会默写就是完成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要求,在教师的强迫下再去识记一些文言常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然而识记其实是文言文学习的最低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不仅是简单的应付教师的要求,更重要的培养语感、教会学习方法,从而拥有独自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在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灵活的运用、从头脑中顺利的提取、语感的培养这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二)疏通文句是学习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虽然要理解古代作品内容,但它却建立在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字、词、句,乃至篇章大意的基础上,只有扫除语言障碍,才能达到感悟作者思想感情,品读鉴赏的高度,因此疏通文句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环节。通常教师会逐字逐句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就被动的接受而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不佳,现代汉语的规律与文言句式仍有一定的差异,逐字逐句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这样不利于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疏通文句,改变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这个单向不可逆的过程,使其成为双向的沟通,让学生对文言字、词、句的记忆不再肤浅,通过“回译”的方式来实现。教师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整体感知后教师在课堂上翻译文言文,先要求学生将重点的现代汉语词语恢复还原成文言词语,再要求学生依据白话文将其恢复还原成文言文,这样双向的整合去确实要花费一些功夫,但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能力欠缺和难以理解的部分,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重点地讲解分析。对于学生而言,也有利于他们对文言知识的积累,掌握语言规律,熟悉语言特点。在反复练习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从中吸取营养。
三、发展思维,培养鉴别与审美能力
文言名篇巧妙构思,独特立意,教师应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文章脉络的发展、整体布局的精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领会鉴赏作者的独具匠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借鉴 拿来 学科
贾宝泉先生在《散文拈花录》里写道:“最优秀的散文和诗歌,总是相互靠近,取对方的长处甚至生存空间,像是一道竹篱笆隔开两户人家,每家都在篱笆下种植了芍药和牵牛花,花朵和藤蔓穿越篱笆去对方的世界采光是常见的事。”散文、诗歌等不同文学品种可以相互借鉴,在教育领域,各学科之间也应当相互取长补短。新课程注重学科渗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学识、触类旁通的技能。如果语文教师能够打破学科间的藩篱,大胆“拿来”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就能令学生感觉耳目一新,别有洞天。
一、“艺”“语”双关
音乐、绘画、影视艺术与语文关系密切。语文教师如能懂得一点艺术,关注当代影视歌坛动态,利用多媒体技术,必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氛围的效果。在教学曹植《白马篇》时,笔者先播放了屠洪纲演唱的歌曲《精忠报国》,学生在上完三节课恹恹欲睡之时,感受这种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氛围,精神为之陡然一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装束:白马 金羁 良弓 矢(飒爽英姿)
骑技:破 摧 接 散 过 若(武艺高强)
战功:驱 蹈 顾 凌 (英勇杀敌)
品质:弃身 捐躯 视死 (公而忘私)
在这一板书中,歌名“精”、“忠”、“报国”巧妙天成地概括了《白马篇》一诗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此课受到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究其原因,《精忠报国》一歌功不可没。在教学李清照《一剪梅》和苏轼《水调歌头》时,如果能播放安雯和王菲演唱的现代版歌曲,整堂课师生互动,边吟边唱,定能收到寓教于“乐”、余“音”未了、使学生欲罢不能之功效。
在诗歌教学中,也可以叫学生作画。如教学张志和《渔歌子》、李清照《如梦令》就可以叫学生根据词中内容画一幅画,使学生既领悟了其中的意境又培养了绘画兴趣。影视艺术对语文教学的渗透也很明显,如教学阿累《一面》,教师可以介绍远景、中景、近景等镜头的区别。在教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皇帝的新装》、《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借用影视手段,编写并表演课本剧。至于多媒体教学,影视艺术的运用就更广泛了。
二、以“理”服“文”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教师如能把理科的东西拿来服务于语文教学,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教学符号在数学课上普普通通,但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上+、-、×、÷、=等符号,效果却不容低估。如教学文言文彭端淑《为学》,学生对末段“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非常难理解。如果照着注解绕口令式地翻译,只会让学生越听越糊涂。笔者板书了下面四道算式,使学生豁然开朗:
可恃:+聪敏+力学=自成
不可恃:+聪敏-力学=自败
可限:+昏庸-力学=自败
不可限:+昏庸+力学=自成
类似的还有王安石《伤仲永》末段:“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此段也有相当的难度。笔者也设计了四道算式,化繁为简,一目了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受之天+受之人=贤人(超过普通人的人)
-受之天+受之人=材人(有才能的人)
+ 受之天-受之人=众人(普通的人)
-受之天-受之人=笨人(不如普通人的人)
在指导解题技巧方面,数学符号也有用武之地。如概括中心,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公式:记叙文中心=主要内容+思想精神;说明文中心=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议论文中心=中心论点+论证角度+论据性质。这类公式简单易记,对学生颇具实用价值。
相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对语文教学的帮助主要在于教学内容上。如初二说明文《苏州园林》中有一句“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我们可以运用物理学物体成像原理进行解释。《死海不死》中人在死海中不会淹死的原因也可以结合浮力知识解释。
三、以“文”会“语”
比之理科,历史、政治等文科与语文的关系更“铁”。几乎每篇课文都能与历史、政治搭上界。教师要善于引入其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我所用。如《〈论语〉十则》,可要求学生朗读历史书上有关孔子的记述,很多文章的时代背景都能从历史课本里找到。时事政治也是学生非常关注的,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从书本里走出来,关注现实生活。如教授《公输》时,可以适时延展国际战事这方面的情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领略古代人物制止战争的雄辩口才的同时,又认识到现代战争爆发的严重危害和和平的珍贵。
当然,任何事情都必须把握好度,语文教学的“拿来主义”也是如此。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技巧和教学策略,切忌为了夸炫博学,不顾一切地滥用、强用,否则会喧宾夺主,弄巧成拙,久而久之,可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
参考文献:
1、贾宝泉:《散文拈花录》。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以经典的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学生们也非常熟悉和喜爱三国里的人物。在讲《隆中对》时,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评析历史事件。一开课,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为诸葛亮的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有为曹操评反的,有为二乔命运担忧的。好像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2.以文中成语名句引出课文。《桃花源记》的导入,我让学生谈谈他们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状态,学生众说纷纭,最后我总结道:“这就是你们的世外桃源。”然后我由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引入新课效果颇佳。文言文中的成语名句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波澜不惊,静影沉璧,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桥和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3.借助多媒体,用图像或声音资料引出课文。《愚公移山》一文,我用响彻大江南北的歌曲《愚公移山》导入,此歌已概括了此文的大概内容。《出师表》一文,我截取三国演义的片段导入,学生们看得如此如醉,引入课文,也就水到渠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讨论导入,名言警句导入等,只要能让学生平静的水面产生涟漪,不拒绝文言文的方法,都是可取的。
二、分类阅读,合作探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
第一、粗读课文。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读音障碍。朗读时,声音要洪亮,笔要拿在手上,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进行圈点,读完全文后查字词典,弄清正确读音,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字词的读音,字形进行交流。自己动手,学生们会更牢固的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和字形。例如,《满井游记》一文,有这样几个生字较难:“麦田浅鬣寸许”中的“鬣”字,“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中的“茗,罍,蹇”字,都是一些比较生僻的字,学生自己去查阅字词典,找方法记住字形,小组又交流自己的方法,这样,比老师在黑板上强调了又强调的效果好很多。通过交流,大家又会多掌握几种识字的方法,这真可谓两全其美。
其次,听读课文,更正读音,掌握句子的语气语调及停顿。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不能使用普通话,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è hán)、单于(chán yú)等。还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需要老师的范读或是听课文的录音,以加深记忆。例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便要还家”一句中,“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大道之行也》一文中,“选贤与能”一句中的“与”应读“jǔ”。《隆中对》中“欲信大义于天下”的“信”应读作(shēn)。正确的掌握课文的语气语调及停顿,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狼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其一犬坐于前”。如果停顿不正确,就会对句子理解为“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很显然,意思完全错误,学生也很费解,什么时候又跑来了一条狗?此句应读作“其一/犬坐于前”。这样一来,意思就很明白了。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在掌握读音,把握好语气停顿的基础上,再次自由的朗读课文。想想本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阐明了什么观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文言文的内容是比较简单的,通过学生的思考是完全能够解决的,老师没有必要插手其中。
第二、细读课文,疏通文意,归纳特殊文言现象。学生仔细朗读课文,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
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小组同学一起读。共同讨论完成对文意的疏通。在这一个环节,要坚决杜绝学生使用资料书,参考书等教辅资料,只能使用字词典,结合书下的注释以及自己的积累。我一直认为,使用教辅资料会助长学生的惰性。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通过查阅,一般都能解决。此时老师是一名“消防战士”,哪个组发生问题,争执不下,老师就得去“灭火”。通过自己的劳动,记忆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知识也会变成是自己的了。疏通完毕,通常语文老师都是不辞劳苦地帮学生总结,然后学生记笔记。老师们应该完全放心的把这项任务交与学生。让他们归纳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古今异义的字词和文章当中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特别指出,在总结时,要联系到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温故而知新”。小组内可以进行分工,最后交流,取长补短。 转贴于
通假字,要求学生一定把本字和假借字对照,然后写出本处的意义。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通“横”,阻塞,不顺畅。
一词多义,就是同一书写形体的字,有两个以上的词义。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中有“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其中“故”的意思是“原因,缘故”。学生们先找找本课中故还有哪几种意思,然后再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本文中还有一个“故逐之”,“所以”的意思。《论语十则》中有“温故而知新”一句,其中“故”的意思是“旧的,从前的”的意思;《扁鹊见菜桓公》一文中有“桓侯故使人问之”一句,其中“故”是“故意、特意”的意思;可见,“故”在古文中就有四种意思之多。我们积累的“故”的四种意思之后,在新的古文语境中,我们就可以试译,看哪一种意思放进具体语境中最适合,就可以采用那种意思。
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活用。有名词做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做名词、动词做状语、形容词做名词、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古今异义词,则要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识记,加深印象。《唐雎不辱使命》,“休祲降于天”“休”,古义为吉祥,今指休息。“长跪而谢之曰”“谢”,古义为道歉,今指感谢,凋落。
此外,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宾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句式。学生可以分类整理,再写出相应的例句,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归类总结,举一反三,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第三、选读课文,写出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喜欢的语句语段进行阅读,写出自己的感受见解。可以从内容上写,也可以从写作手法来谈,有话则多,无话则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提高其赏析能力。在小组交流展示时,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很有成就感。课堂也会变成“游乐场”,将他们深深吸引。有学生在《醉翁亭记》一文中写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作者用了对偶句,春夏四季之景恍如眼前,节奏明快,如沐春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学生写到:磨难能造就人才,忧患可以兴国,我们要居安思危,要在困难中铸造自己钢铁一样的意志。
第四、精读课文,设置问题,小组内交换完成。学生摇身一变为“老师”,他们针对文章设置问题,或者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未弄清楚的知识点,自备答案。考题在小组内交换完成。学生在完成考题的同时,教师要抽看他们的考题和答案,给予指导。考试完毕,每组评选出最佳命题人和最佳考题,给予精神奖励。《曹刿论战》中,一学生的问题是: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他们的形象。看,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的五彩斑斓。《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一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自己美吗,为什么?学生能设置问题,说明他是真真正正在思考,都应该得到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