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发展对策

时间:2023-05-31 09:10: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发展对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业发展对策

第1篇

枫林镇地处永嘉县北部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大气、水源、土壤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标准。全镇有山场867hm2,其中坡度小于25°的低矮山地近600hm2。土质以壤土为主,土质疏松、肥沃。作为传统的脐橙种植区域,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种植技术。为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优势,枫林镇党委、政府把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有了初步规模,2008年全镇脐橙种植面积1218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20%,产量达5011t,枫林镇已成为永嘉县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

2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供应期短

目前枫林脐橙主要品种是清家、华脐、白柳,其中华脐占主导地位。这些脐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种,供应期2~3个月,上市时间集中,不利于产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枫林脐橙采后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是薄膜、网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深加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诸侯混战”,宣传力度不够

在品牌方面,各乡镇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杂。枫林镇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时间将脐橙统一到“枫林脐橙”品牌上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品牌多而乱,阻碍了枫林脐橙知名度的扩大。

2.4技术支持缺乏生力军

目前大部分农户的技术支持是依靠技术员、不系统的宣传资料和针对性不太强的培训,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2.5无公害高效栽培推广成效不大

邻县发达乡镇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进行脐橙生产,而目前枫林镇脐橙无病毒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苗木繁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乱调乱运苗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带有检疫性病害(溃疡病、黄龙病)的苗木引入产区,严重制约了脐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政策,但在脐橙种植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又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化肥、农药价格迅速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导致一些果农只栽不管、任其生长。

3脐橙产业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枫林脐橙品种单一、供应期短的特点,镇政府严格按照县里提出的“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农业富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调查、认真研究,对脐橙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种,实现优势品种区域化。

3.2加强脐橙采后处理技术

结合当地实际,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脐橙气调贮藏技术,改进橙汁、酱等加工工艺,完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范和脐橙加工品标准体系。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运输、贮存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通过产后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设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引导果农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强化脐橙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全力打造枫林无公害脐橙观光园。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枫林脐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以“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为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集中县、镇内外财政力量,整治和加强果园基础设施,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区域自然环境保障体系。

3.5加强脐橙栽培、绿色脐橙技术研究

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脐橙育种育苗、需水需肥规律等基础研究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枝量、疏花疏果、防晒措施、分期采收、病虫草害综合治理等栽培技术的研究。探索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脐橙质量标准,实现果品生产技术规范化,对果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进行绿色A级、AA级脐橙生产关键技术和脐橙农药残留、有害元素含量快速检测技术及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为绿色脐橙生产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体系。

第2篇

关键词:林业产业;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2402

1引言

林业产业发展事关我国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现阶段我国林业产业主要包括: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以木本粮油、干果为重点的林产品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的设备制造等。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全力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时期,石屏县能否抓住机遇,进一步推动林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引导产业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正确处理兴林与富民、改革与稳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实现林业产业兴林富民的发展目标,是今后工作中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如何做好林业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我们理性思考,认真对待,准确把握和积极实践。

2石屏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石屏县是一个“九分山有余,一分坝不足”的山区县,全县最高海拔2551 m,最低海拔259 m,县城年平均降雨量为775~1148 mm。全县国土总面积303700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32954.7 h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6.7%。活立木总蓄积量6258670 m3,森林覆盖率61.52%,林木绿化率72.80%。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108180 hm2,建成“三结合”农村户用沼气池25400口,占农户总数的36.8%,沼气示范村353个,占自然村总数的37.5%。

全县立足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按照“依托项目、长远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发展要求,把林业产业发展作为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建设项目强力推进,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石屏县山区综合开发的若干政策意见》、《石屏县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石屏县进一步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在积极实施好退耕还林及巩固成果、珠江防护林、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农村能源建设等林业生态建设,深入推进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和低效林改造等林改配套改革工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绿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林业产业发展逐年得到发展壮大。并充分调动广大林农的生产积极性,林业产业助农增收成效显著。2007~2011年,全县共完成人工造林38646.7 hm2。规模接近和超过3333.3 hm2的有竹子、杨梅、柑桔等;超过13333.3 hm2的有核桃、速生桉;超过66666.6 hm2的有云南松。全县目前发展杨梅6800 hm2,柑桔1500 hm2,竹子4380 hm2,核桃20026.7 hm2的,速生桉13666.7 hm2,为推进全县“生态立县、兴林富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林业产业在绿化宜林荒山荒坡,改造提升低效林、残次林品质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绿色产业培植初见成效。

3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3.1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石屏县林业产业取得较快发展, 2011年全县林果总产值虽然达到6.24亿元,但在地方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低。亩均林地产值仅达到178元,相比本地区农田农地亩均产值来说还较为低下。核桃种植面积虽然达到20026.7 hm2,但因气候条件和管理方面因素影响,保存率和挂果率面积不大,保存率平均为60%左右,挂果面积仅约2000 hm2,对拉动农民人均增收的贡献效果不明显。近年发展迅猛的速生林,因普遍不到正常采伐期和遭受低赜暄┰趾τ跋欤尚未产生效益,2家林产品加工企业因原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另外,全县林产业种植适宜区大部分在山区,受交通条件、经济基础、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影响,大多数山区林农疏于管理,病虫害防治工作滞后,导致效益不明显,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尽管县乡有关部门不断加大管护培训和督促检查力度,但由于认识不到位和观念转变力度不大,导致大部分种植户只种不管,不能有效形成“三分栽、七分管”的有利局面。总体来讲,全县林产业效益及规模都不大,效益不明显。

3.2制约因素分析

3.2.1林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

目前全县生产的杨梅、核桃、甜龙竹、野生食用菌等主要产品,基本上没有加工就进入市场,抗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而且随着大面积新发展的杨梅、核桃在3~5年后陆续挂果,全县林果产量将逐年递增,而全县缺少林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带来的产业培植影响将日趋明显,林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的短板问题将成为林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和林农增收致富的制约主因。

3.2.2自然因素影响大

受2009~2013年连续干旱天气及“倒春寒”的危害影响,县境内部分苗圃和新植经济林树种遭受干旱和低温灾害,造成新植苗木成活率低,果树挂果少甚至不挂果,损失严重,极大挫伤了山区群众发展林果生产的积极性。

4对策及建议

4.1强化措施引导发展

通过采取补植补造和加强管理等措施,使全县核桃保有量稳定在20000 hm2左右,适度发展早实核桃和美国山核桃;提倡林粮间作,高效利用和保护现有耕地,推广林果经济;以“美丽家园建设”及“桥头堡建设”等契机,抓好石屏特色与林产业工作重点的有机结合,积极发展和扶持能够带动农民致富增收、促进林业产业种植和管理结构升级的项目,正确引导林产业发展方向,为林农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服务,使林农得到实实在在的林产业发展实惠;围绕县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被列入国家标准化建设的发展契机,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林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森林资源优化配置。

4.2争取项目和建设资金投入

林业产业建设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合作和参与,也需要企业、单位、其它投资主体和广大林农踊跃参与投资投劳。为保障全县林业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要争取更多财政资金和建设项目投入,整合和统筹安排涉农资金扶持林业产业建设,不断增加产业发展抚育管护资金投入和金融信贷支持,进一步激发群众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通过资金和项目的不断争取,逐年改善产业发展中的道路交通、水利灌溉、电力、贮运保鲜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优良品种引进,提高种植户抗旱保苗知识和技能,尽量避免和减少干旱、低温对种植造成的损失,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4.3壮大林产品加工a业,提升产品效益延伸度

农民要扩大收入,必须对林产品进行深加工发展,建立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企业。开展产业示范项目建设,解决当前核桃、杨梅等产业加工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打造工艺成熟、符合标准化生产、有市场需求的产品,为果农提供销售市场,为社会提供绿色食品,推动产业链延伸,同时也使林产业进一步壮大。同时,积极做好新品种选优或引进,培育优良接穗,引导林农逐步淘汰劣质品种,使林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带动石屏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4.4加强科技推广

利用科技三下乡、科技服务入户、现场指导和培训,不断提升科技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依靠科技支持和加大生产投入,进一步狠抓规范化种植,科学中耕、施肥、疏枝、病虫害防治,科学采果、贮运等生产技术,重点督促农户按种植技术要求做好抚育管护和抹芽定干、整形修枝等管理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造林成效。积极吸收和借鉴外地好经验、好做法,注重典型引路,实行分类指导,推进规模化、生态化、效益化发展。

4.5着力抓好现有森林的抚育管理

充分利用国家对森林抚育的补贴政策,加大对现有森林的抚育力度,不断提高林地生产力。每年安排3333.3 hm2森林抚育任务,不断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单位面积产值。

5结语

石屏县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优势明显、前景广阔,要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市场办法和市场手段, 创建名、特、优品牌,林业产业的发展必将为石屏“美丽家园建设”和 实现兴林富民目标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世界草莓产业发展概况

据国际国内统计综合分析,目前世界草莓年生产量已超过450万吨,栽培面积已超过30万公顷。在世界各大洲中,亚洲草莓产量最多,约占世界的42%,主要分布在中国、土耳其、日本、韩国、伊朗、以色列等;其次是欧洲,产量约占世界的28%,主要分布在西班牙、波兰、意大利、俄罗斯、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英国、南斯拉夫、奥地利、罗马尼亚等;第三是北美洲,产量约占世界的21%,主要分布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非洲草莓主要分布在摩洛哥、埃及等,南美洲草莓主要分布在智利、哥伦比亚等,大洋洲草莓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三个洲草莓总产量所占比例不足世界的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草莓产业蓬勃发展,栽培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栽培面积已达8万公顷以上,总产量已达188万吨以上。中国草莓产量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安徽、浙江、四川、河南等省。草莓单产最高的省份,是山东、河北、辽宁、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安徽,其中山东、河北、辽宁草莓平均单产均在30吨/公顷以上。

据《中国果树志·草莓卷》记载,中国草莓品种已达246个,其中从国外引入的品种近200个,中国选育的品种30余个。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从国外大量引进草莓品种,一些优良新品种很快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并成为中国的主栽品种。中国草莓栽培是各种栽培方式并存,主要作型有:露地栽培、小拱棚半促成栽培、普通大棚半促成栽培、塑料日光温室促成栽培和普通大棚抑制栽培。另外,还有普通大棚促成栽培、塑料日光温室半促成栽培等。

中国草莓市场主要是国内鲜销和冷冻出口。生产中保护地草莓绝大多数用于产地城镇和周边城市的鲜销鲜食,而大部分露地草莓和少量保护地后期小果则用于冷冻出口与加工成其他产品。保护地草莓上市由于正处于淡季,加上近年品质明显提高,个大形美,香甜可口,色泽艳丽,富有光泽,备受消费者喜爱,价高、销量大。山东《烟台日报》曾从2010年3月15日开始,推出了一组春来草莓红系列报道,对烟台草莓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集中报道,于是烟台的草莓风行国内,远销海外。烟台是我国最重要的优质草莓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目前,年种植草莓面积0.5万~0.7万公顷,占全国的6%~9%;年出口量3万~4万吨,占全国的23%~31%;年总产值达20多亿元。红红的小草莓,甜透了农民的心,也映红了烟台草莓这个冉冉升起的大产业。目前,烟台普通大棚半促成栽培的草莓,2月中下旬采收,品质极上,供不应求,每亩产量最高可达4000~5000千克,每亩收益可达5万元以上。

全世界草莓年进口总量在50万吨左右。世界上草莓进口最多的国家是德国,进口量占世界进口总产量的26%,其次是法国、加拿大、美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荷兰、瑞士、墨西哥、葡萄牙、日本、丹麦等。中国冷冻草莓出口量在出口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年出口冷冻草莓13万吨以上,占出口果品的6.8%以上。中国果品出口量最多的是苹果和梨,其次是柑橘类,冷冻草莓居第三位。

二、我国草莓产业发展对策

1. 实行草莓良种秧苗规范化

中国草莓品种选育工作开始较晚,在许多方面还落后于先进国家,主栽品种仍为国外品种,应采取常规杂交育种、种间杂交育种、化学诱变多倍体育种,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等育种手段,加强中国草莓育种工作,培育出适宜中国不同生态气候条件的保护地专用型、加工专用型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境等新品种。同时,应继续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具有特色的品种,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生产实际加快筛选。

草莓很容易感染病毒病,侵染草莓的病毒有20余种。在优良品种推广进程中,应首先为生产培育出高档种苗。在草莓主产区,应建立省、地或县级草莓脱毒繁育中心,不断完善种苗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及时为生产提供品种纯正、高档健壮的脱毒苗。

2. 加强草莓安全优质生产

草莓是柔嫩的浆果,不易冲洗,更需加强食品安全。为此,草莓园应处于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无论是加工用草莓还是鲜食草莓,都应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的标准进行生产,以确保草莓产品安全优质进入市场。

提高草莓生产效益,靠的是品质、单产和淡季上市,应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推广新品种配套技术、不同作型技术规程、节能型保护设施、保护地环境调节、病虫害无害化防治和促花育苗、北苗南栽等技术,进一步提高果实品质和单产,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周年化生产,争取创名牌创高效;冷冻草莓生产应实行企业、农户联合,及时更新品种,壮大生产规模,规范技术规程。

3. 优化草莓土壤条件

草莓保护地栽培保护设施固定,很容易产生连作障碍问题。生产中应大力推广增施无害化处理的优质有机肥、日光土壤消毒、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等技术,及时优化草莓土壤条件,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病虫害,提高抗重茬能力;同时,采收结束后,应及时揭膜淋雨,清除草莓植株,轮作其他作物,避免加重连作障碍。

4. 注重开拓草莓市场

草莓市场开拓是中国草莓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品牌宣传、信息沟通、市场研究不够等问题,应通过草莓节、观光园、国际交流等活动大力传播草莓文化,宣传草莓产业品牌,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沟通信息,加强生产和市场信息化。

冷冻草莓主要进口国在欧洲,为了中国冷冻草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巩固发展欧洲市场。同时应看到,全世界草莓的产量分布和人均占有量极不平衡,特别是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草莓产量很少,应利用冷冻草莓可以远销的优势,进一步开拓草莓非主产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充分挖掘国际市场潜力。

第4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创意 发展对策

一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很大程度上能带动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运作有助于地区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青岛市有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其创意产业的发展能极大地推动青岛市经济文化建设。但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政策保障措施不完善,投融资机制不健全,平台载体建设滞后,这导致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着内容创新不足、新兴业态不突出、升级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以期有效促进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主要围绕国外经验分析、产业聚集、发展机理及发展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在国外经验分析借鉴方面,王国颖(2013)分析了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启示;王曦(2013)以“昆士兰模式”为例,分析了澳大利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启示;焦阳等(2013)借鉴英国经验,从法律法规、投入机制、培养创新人才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王学人(2013)评析了文化创意产业跨界发展;蔡荣生等(2009)分析了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

在文化创意产业链及产业聚集方面,钟韵等 (2012)以广州为例,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效益;尹宏(2013)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演化;贺媛媛等(2013)探讨了基于价值链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路径;金波(2012)借鉴“杭州模式”的经验,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鲍枫等(2013)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与集聚水平的关系;陈小平等(2012)以湖南省为例,分析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董承华等(2013)指出产业链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文化产业价值扩散及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朱欣悦等(2013)指出文化创意产品边际效益递增,拥有了创意源,产业链上衍生出很多的附加值;厉无畏等(2009)指出完善的价值系统能促进创意、技术、产品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形成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在内的产业群,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认为文化创意产业行业与农业的有机融合,能够提升农业附加值,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互融互动;李勇军等(2014)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及其组织网络构成;Muller等(2009)认为创意产业通过与新技术结合,拓展了文化内容创意的传播渠道。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方面,王晖(2010)指出纽约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是其一个显著特点;王慧敏(2012)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提出了推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能级提升和政策体系的创新;余振等(2013)总结了国内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模式,提出了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链,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三、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对青岛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并形成了以制造业为基础,数字电视和动漫产业等多种文化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滨海集聚区,并形成集群联盟发展的态势。文化科技园区和基地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如黄岛万达影视城、李沧M6虚拟现实创意产业园等。青岛市重视文化创意项目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发展,大力培育龙头文化创意企业,重点建设了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以项目带企业、以企业带园区、以园区带产业,广泛吸收金融资本、社会资金、外资等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重视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视培育文化科技企业,数字影视、动漫产业、动漫游戏、电子图书、电子票务等逐步成为消费文化产品的主要形式。

(二)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青岛市文化创业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发展势头迅猛,呈现出集聚发展的态势,但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存在某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市场化水平不高;第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第三,文化创意企业总量偏少,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实力不强;第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联盟发展的绩效不高,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意识薄弱,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合作层次偏低。

四、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一)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为了促进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引导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应制定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积极扶持政策。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先进的区域创新文化、完善的创意氛围、健全的人才政策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制定文化创意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及科技中介组织协同创新的政策,推动产业化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研发平台协同创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增值效应的立体化网络扩散。完善财税政策,从税种设置、税收增减等方面,为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制定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补偿等政策,完善产业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在地区上的合理分布和集聚发展。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引进,完善人才政策,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建立与世界其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熟的地区联合培养人才的制度。

(二)建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地区经济互动机制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地区分布,科学引导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建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地区经济互动的机制,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关联生态系统,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的链群效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附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延伸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纽带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同联动发展,对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进行纵向和横向延伸,促进青岛市工业和农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增值效应的立体扩散,形成“文化创意+农业” “文化创意+工业” “文化创意+服务业”的系统发展模式。

(三)建立多元化、市场化投融资机制

政府出资在文化创意产业起步阶段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完善投融资机制,以市场化和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往往会遇到技术上的问题,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通过建立正确的引导资金、风投基金注入机制,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攻关专项补贴等激励措施,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发展。通过完善资本市场系列的激励政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构建一个完善的资金链。建立起孵化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完善天使投资机制、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形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的投融资支撑体系,完善产业链与资金链的互动机制,使之共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

(四)积极培育地方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

针对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文化创意企业发展规模较小,发展层次较低的特点,应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内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科学引导文化创意资源向具有发展优势的企业聚集,培育出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完善行业标准和文化创意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运行机制,树立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目标,培育文化创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五)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

加强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产业平台的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纵向和横向延伸,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值效应的立体扩散。紧跟模块化生产和世界微笑曲线的总体趋势,以形成国际上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为目的,科学合理地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体系建设。通过政府出资或者政府参与投资并给予优惠政策等,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构建以开放与共享为核心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情报信息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公共政策服务平台。在遵守市场规则的前提下,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协同技术创新需求,通过各种技术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建立的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以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六)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平台

政府为文化创意产业建立专门的创新平台,为各有关机构提供一个有效交流的途径。要对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进行统筹规划,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的发展和布局,并在整个青岛市内科学培育创新主体,推动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创新。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必须符合青岛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区域的特点,对文化资源雄厚的地区要重点扶持,积极培育好创新型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等创新主体,使这些创新主体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具体可分为研发平台、产业化平台和服务性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化平台是将研发平台产生的创意实现产业化生产的过程,该平台的成果是生产出大量的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产业服务性平台是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的衔接性平台,该平台为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平台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保障措施和技术支持。建立各平台之间的衔接机制,促进各平台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国颖.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37- 40.

[2] 王曦.从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实践视角浅析大学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前沿,2013,(8):20- 22.

[3] 焦阳,曾品固.借鉴英国经验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思考[J].软科学,2013,27(4):80- 82.

[4] 王学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印度的实践与借鉴[J].南亚研究季刊,2012,(3):81- 87.

[5] 蔡荣生,王勇.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8):77- 84.

[6] 钟韵,刘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经济特性及其启示[J].热带地理,2012,32(5):515- 520,574.

[7] 尹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演化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2):39- 45.

[8] 贺媛媛,刘军.基于价值链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路径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1- 2.

[9] 康胜,金波,李建林等.杭州文化创意产业演进的驱动模式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35(8):104- 109.

[10] 鲍枫,沈颂东.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与集聚水平的关系分析[J].当代传播,2013,(1):84- 86.

[11] 陈小平,何清湖.我国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方法研究――以湖南为例[J].学术论坛,2012,35(12):125- 129.

[12]董承华,王莹莉.产业链研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环节[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30- 33.

[13] 魏后凯.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14] 张艳辉.价值链视角下创意产业功能演化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5] 朱欣悦,李士梅,张倩.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及拓展[J].经济纵横,2013(7):74- 77.

[16]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 14.

[17] 李勇军 ,黄柏青.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及其组织网络构成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3):133- 136.

[18] Muller,K.,R ammer,C. &Truby,J..The R ole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Industrial Innovation [J]. Innovation: Management Policy and Practice,2009,11(02): 148 - 168.

[19]王晖. 北京市与纽约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比较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6):32- 37.

[20]王慧敏.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3.O理论模型与能级提升术――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J].社会科学,2012(7):31- 39.

[21]王学人,杨永忠.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105- 109.

第5篇

 

关健词:物流产业 现代物流 发展对策

一、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物流产业呈加速发展态势。从物流区域市场看,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物流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重要的枢纽城市和中心城市,已成为区域物流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基地。从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民营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的新兴物流企业,由于在合理使用和组织各种物流资源等方面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都得到迅速扩展。部分传统的运输、仓储、批发企业,通过向物流服务领域延伸,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从物流细分市场来看,发展迅速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为服务对象的“第三方物流”,以及部分国有企业在优化内部物流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物流服务需求。上述两部分企业需求将成为支撑我国物流产业发育与发展的主要市场基础。此外,以消费者为对象的物流服务,如商品快运服务、配送服务等也得到快速发展。

    尽管我国已出现了专业化物流企业,但是,我国物流产业仍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第一,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单一。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第二,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实力,外资物流企业给国内物流企业将带来巨大的竟争压力和生存挑战。第三,物流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第四,物流成本较高。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目前我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16.7%,远高于发达国家。据世界银行估计,“十五”期间.如果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降低到15%,每年将为全社会直接节省约2400亿元的物流成本。因此,加快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提高物流产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物流产业发展缓慢的因素

    1、对物流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人对现代物流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物资管理层面。认为物流就是仓库加车队,物流管理就是物资采购、仓储保管和发放;认为只有物质生产才能增加效益,没有把物流作为价值流对待,缺乏物流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许多国有企业“万事不求人”.缺乏接受第三方物流的意识.从而在思想认识上禁锢了物流产业的发展。

    2.物流管理体制落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仍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完成。尽管许多企业在优化内部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过程中,存在着企业内部物流逐步向社会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对社会化物流的潜在需求,但由于市场发育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完善,第三方物流所占比例仍然很小。

    3、物流基础设施和管理手段落后。虽然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已有了较大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相比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现代化的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如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YS )、物资采购管理(MRP)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较低.缺乏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交流平台。

 4.物流产业发展受到较大的制度约束。物流产业发展不仅要有充分的市场需求基础、完善的物流设施,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目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将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不利于物流市场的发育。受部门、地方利益的牵制,在运输组织方式、服务规范、运输价格等方面缺乏统一的制度和标准,难以有效合作与协调。在税收政策上也存在不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因素,如运输企业从事运输服务的营业税为3%,而物流企业或仓储企业、批发企业在转向物流服务并从事经营性运输服务时,营业税为5%。在投资政策上,政府对基础设施等硬件投人较大,但在物流教育、技术创新、开发与研究、市场宣传等方面投入明显不足。

    5.物流研究相对落后和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相对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比较落后,从事物流专业研究的机构和大学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是微乎其微。物流队伍整体素质还不够高,尤其缺乏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专业管理人才,难以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

    三、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1.改革物流管理体制,重组物流业务流程。首先,以运箱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制定不同于运输方式下统一的服务规范、技术及装备标准,打破全社会物流市场相对割离、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体制,促进形成社会化的物流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网络。其次,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将企业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人员和组织实施有效剥离,促进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另外,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物流管理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开展第三方物流,为企业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物流服务。

    2.大力发展物流企业,加快物流市场主体的发育。加快发展以民营企业、多化股权结构为标志的新兴物流企业,积极面向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并在物流经营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尽快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

第6篇

关键词:生产业 河北省 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劳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单纯依靠原材料投入、人工增加和技术进步已不能满足生产性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生产业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已逐步成为新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为焕发经济新活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潜力。

生产业的内涵

生产业(Product Services)是指为了满足生产者的生产、商务等活动,保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而在特定的市场中向生产者提供保障的行业(王岩,2010)。生产业依附于制造业,是与制造产业等工业部门具有直接相联关系的一个配套服务业,只为进行再生产的企业服务,并不向个人消费者提供服务。关于生产业的说法,最早出现于1966年美国的经济学家H.Greenfield对服务业的分类当中,认为其是指对市场生产过程中的中间环节的投入,即用来为最终商品和服务生产活动服务的非原材料式的投入。后期在研究服务业的功能分类时,Browning和Singelmann指出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济等行业就是生产业。再后来又把会计、中介机构、银行、广告、市场研究与咨询等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纳入了生产业当中。在国内我们通常把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统称为生产业。

生产业具有一般服务业的特征外,还表现出与其他产业截然有别的特性,首先,生产业的产出表现为无形的“产业结构优化”,即生产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促进经济发展;其次,生产业是为企业生产进行的中间服务,而非最终服务,其最终体现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上;最后,生产业为生产过程集聚了大量的人力和知识资本,成为现代产业重要的竞争力源泉(王静等,2012)。实践证明,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河北省生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河北省经济取得了长足性发展,回顾经济增长变化趋势,生产业对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生产业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年底,河北省服务业法人单位达到4.07万个,实现收入2875.21亿元,同比增长27.4%,增速提高了13个百分点(刘须奎等,2011)。其中,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计算机软件业所占比重和收入增长速度较快。

当前,河北省生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但从整体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区域大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总的来说,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还不容乐观:

(一)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低

对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比例结构不难发现,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引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非常高,一般达到60%以上,是经济增长中增速最快的行业。河北省是一个工业大省、农业大省,服务业发展缓慢,制约着整体经济的发展。生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比较小,尚不足18%,相比国内外发达地区的30%-40%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彭晓静,2012)。

(二)内部层次结构水平低对生产制造业支撑力度不足

在生产业中,不同的部门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是以金融保险、咨询、科研、商务等附加值比较高的部门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的。而目前河北省的生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是传统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比较发达,而新兴的金融保险、咨询决策、科技研发、广告设计、商务服务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生产业发展明显不足,而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竞争力的公司少得可怜,与沿海地区有着较大差别,在对生产制造业产业升级转型的支撑保障方面明显力度不足,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城市化水平低不利于生产业的发展

相对于全国而言,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比较低,造成了当前制造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布局相对分散,从而进一步导致对生产业的需求不足,导致其发展积极性不高,水平偏低。尽管近年来的城镇化水平在逐步加快,各种产业园区也已形成初步规模,但关于技术研发、经营管理、会计、法律、咨询、广告、人员培训等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生产业关键环节仍在制造业内部自我消化完成,并没有推向市场由专门的生产企业完成,使得生产业没有集聚的态势,难以对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提供有效的支撑(胡振虎,2011)。

(四)缺乏合理的区域协调机制和产业组织模式

受我国行政区划的限制,各地方政府往往具有狭隘的地域经济观念,在生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大局意识,区域协调机制和分工合作水平比较低,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河北省生产业在这一层面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内各个城市之间没有沟通与协作,各种生产企业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效率低下;二是受京津地区“虹吸效应”的影响,河北省在人才、技术的开发、保留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高端人才极度匮乏(王洪冉等,2013)。产业科学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产业组织模式。一个科学合理的产业组织模式具有竞争性标准、规模经济和不同时期不同特征的特点,并以政策为主要手段。发达国家的产业组织模式主要有政府推进型和政府规制型两种,分别以日本和美国为代表。其中政府推进型的产业组织模式,由政府作为主导,鼓励竞争和兼并,以规模经济来提高竞争优势;政府规制型产业组织模式,反对垄断,倡导一定程度上的竞争。两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在各自的领域都发挥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但目前河北省的生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还没有成熟的产业组织模式,需要逐步进行完善。

河北省生产服务业发展对策

当前河北省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环节,面对河北省生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和制约,我们必须从多方努力,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增强生产业的发展动力,为生产制造业进行良好的服务,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加大对生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任何产业、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宏观环境和产业政策的支持,生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河北省在发展生产业时,一方面,要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市场规范,并建立恰当的准入机制。严格规范诸如律师、会计、咨询等中介企业的准入门槛,提高行业水准,避免无序竞争。降低金融保险、通信、物流服务等行业的进入门槛,实行市场竞争,打破行业垄断,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推动生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对那些亟待发展的生产性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其解决土地、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发挥其服务、推动作用,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生产业品牌建设

品牌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现代服务营销以品牌为基础,服务企业的差异化和竞争优势一般以品牌的差异化来体现。一个知名的品牌,往往能够消除顾客的顾虑,增加信任感,建立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良好关系,让顾客充分体验到服务的功能和价值,降低其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河北省在加强生产业品牌建设方面主要是培育优势特色品牌。河北省是生产制造大省,其毗邻京津,应该充分依托其地缘优势,建立服务外包基地,为本地区生产制造业服务。借助京津地区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密集的优势,在研发设计、广告咨询、商务会展和现代物流方面统筹规划,培养具有地方特色、自身实力雄厚、国际竞争力强的生产企业品牌,增强其影响力,以品牌带动企业发展。对中小型生产企业采取诸如特许经营、贴牌、组牌等灵活多样的品牌策略,扩大其实力和影响力,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许亚平,2013)。

(三)加强生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根源,是企业取得市场竞争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成功、能走多远的问题。河北省在发展生产业的时候,应注重对生产业人才的开发和培育,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机构单位进入服务领域或创办服务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建立和完善各种研发中心,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平台建设。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应在电子商务领域打开突破口,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生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生产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

(四)强化京津冀地区生产业的协作

河北省可以充分利用京津地区知识密集型生产业的先天优势,充分利用河北省的土地、自然资源、人工优势,打造京津科研成果孵化基地,以科技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借助京津地区知识密集的优势,开办各种培训班、教育研习班,为河北省进行人才培养和科技指导,储备大量的人才;鼓励地区间技术和人才的自由交流,推动河北省地区科研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为生产业储备大量的技术和人才;建立京津生产业高层对话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实行区域性生产服务业协作具体操作层面,可以在河北廊坊、秦皇岛、保定等地区建立服务外包示范区,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高技术含量的示范性生产企业;鼓励企业开展跨国、跨地区的服务活动,建立营销网络,与国外知名的生产企业在技术推广、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当前,生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河北省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发展生产业是其经济实现突破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必将成为今后经济工作中的重心。

参考文献:

1.王岩.河北省生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0(9)

2.王静,谷慧玲,吴志刚.河北省生产业发展路径[J].现代企业文化,2012(2)

3.刘须奎,李树英,张静.发达国家生产业的政策措施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1(28)

4.彭晓静.生产业快速发展的障碍及路径分析―以河北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39)

5.胡振虎.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J].中国财政,2011(8)

6.王洪冉,张国强,崔希旺.加快河北省生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

7.许亚平.国内外关于生产业研究的理论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

第7篇

[关键词] 动漫产业;优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092-03

[作者简介] 黎明芳,广东商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经济。(广东 广州 510320)

动漫产业是近年来全球高速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由于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播功能,日益受到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重视。从一定意义上讲,动漫产业的竞争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竞争。这对广州乃至华南地区动漫产业的发展,都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为促进广州动漫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广州动漫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作具体的对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一、动漫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动漫是一种文化,是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精神的文化。它不仅对少年儿童,也对成年观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动漫也是一个产业,而且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其宽泛的涵义将电影、电视、广播、图书、报纸、杂志、在线服务、游戏出版、信息服务和咨询、视听、视觉艺术等领域,纳入了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主流和不容忽视的支柱产业。借助于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2004年,全球数字动漫产业的产值已达2228亿美元。2005年,全球数字电视观众将达到6.25亿人,数字电视市场已达到1000亿美元,电视收视费、视频游戏、以电视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年收入超过600亿美元。全球电脑游戏行业已与电影、电视、音乐等并驾齐驱成为最重要的娱乐产业之一。近年来,艺术授权行业发展很快,也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动漫产业作为欧洲、美国、日本等文化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发展,更直接体现了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引导作用。据统计,仅互交媒体和游戏动画一个方向,就涵盖了计算机软硬件、数学和工程科学、物理学、电子学、光学、艺术以及心理学、纳米、人文学科等多项交叉学科和技术。2004年,与动漫产业相关的衍生产品产值超过了5000亿美元。

作为华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广州动漫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年增长速度超过50%。2004年全市网络游戏方面的收入达到6.1亿,约占国内网络游戏收入的1/4。现有30多家以网络游戏动漫娱乐业为主营业务的软件企业,其中网易互动娱乐有限公司、广州光通通信有限公司、世纪龙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和广东道明科技有限公司等都有自主开发的大型网游产品上线,在国内市场有较大影响。广东嘉佳卡通频道开播,这是目前国内继北京动画、上海炫动、湖南金鹰卡通频道之后的第四家卡通专业频道。广东爱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制作的动画系列片“神探威威猫”已在全国多个电视台播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为广州加快成为我国重要的动漫产业基地奠定了必要的产业基础。

二、广州动漫产业的优势

1.有良好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十一五”期间,广州要实现全市网游动漫产业年均45%左右的增长,2010年产值将达到70亿元(人民币),培养约1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人民币)的网游动漫骨干企业。为此,广州成立了以市长张广宁为组长的广州软件(动漫)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软件与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广州市进一步扶持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确定从2007年起5年内,每年安排1.5亿元(人民币)资金设立广州市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资金。此外,政府有关部门推出一些鼓励原创的政策,如设立原创基金,重奖原创优秀作品等。 由于市政府对动漫产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扶持,几乎各区政府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规划和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如越秀区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越秀区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从黄花岗信息园划出5000平方米作为创意产业的孵化器。

2.有推进动漫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在广州市政府的扶持下,广州动漫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着,并在国内动漫界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目前,广州是4个国家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之一,从事网络游戏、动画和动漫业务的相关企业有70家。在天河软件园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一批企业正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如网易、光通、世纪龙这3家知名企业的网络游戏产值占全国的30%,在国内网络收入和上线产品两项指标排名前5名企业中广州占3家。园区还引进了全球最大的游戏软件开发商、全球三大软件企业之一的美国EA(艺电)等企业。民营资本建起的海珠“文化星城”产业园,现已有40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入驻,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园。广东嘉佳卡通频道开播,这是目前国内继北京动画、上海炫动、湖南金鹰卡通频道之后的第四家卡通专业频道。这众多具有实力与知名的IT企业,为网游动漫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创作与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广州市启动了大规模的动漫产业工程,如天河高唐园区和黄埔园区两个网游动漫产业核心园区。越秀区重点推进以动漫为主的创意产业群,以合润广场为主体园区建设广州创意产业园;全国首个动漫体验基地――动漫星城已火爆登场,它是广州乃至全国最大的动漫网游体验基地;以动漫星城、梦幻星城为依托发展动漫及其衍生产品展示、销售和体验中心;以黄花岗信息园为核心打造手机游戏、网络增值服务中心。广州市已初步形成了“北港、南湾、西岛、中园”的发展格局,重点发展动漫设计、艺术设计和文化创意以及其他产业布局。

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影视动漫企业在崛起。广州市在原创漫画领域,拥有在国内领先的龙头企业漫友文化,占据漫画书刊市场超过30%的市场份额。广东道明公司自主研发的动漫游戏类软件产品“天降大任教育游戏软件”和“活力广东网络休闲娱乐游戏平台”等,被广东省定为在关键领域有重点突破的项目之一。广州达力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制作完成了3部手机动画片《巴巴世界》、《媚飞色舞》和《憨憨獭》,已在国内网络上发行,并销售到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动画片《水果部落》在200多部动画作品中,入选美国迪斯尼频道,成为首部被美国迪斯尼频道购买的中国产动画片。

3.有良好的网游动漫产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在政府的宏观规划和引导下,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政府提出以广州软件园(包括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科学园和南沙资讯科技园)及广州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广州市软件和动漫产业空间布局。到2010年“基地”软件企业超过500家,软件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性动漫企业超过200家;全市软件和动漫企业总数超过20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超过40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超过10家,将成为国内软件和动漫产业领域有重大影响的龙头企业。在黄埔工业园区落成的“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将打造动漫设计一动漫软件一动漫玩具的产业链。在海珠区准备建占地250亩的“都市型创意工业商区”,将为图书出版、动漫制作、广告设计、教育培训等产业奠定良好基础。

4.有良好的优越文化条件。动漫产业以文化产业为核心,崇尚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可以为设计开发民族游戏动漫产品提供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题材。它具有鼓励创新、包容创意等良好的社会文化传统以及宽容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广州既是岭南历史文化集聚地,也是近现代风云际会之地,又得改革开放之先,形成了贯穿古今、融汇中西的多元文化环境,铸造了较强的兼容并蓄意识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广州作为全国性的中心城市,其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日趋明显,文化发展水平与京、沪相呼应。文化政策也具有多元化倾向,有较强的文化凝聚力和辐射力。近年来广州确立“以文化论输赢”的发展理念,积极实施“文化强市”的战略,通过大力开展音乐节、艺术节、博览会、设计展、体育比赛等多种创意性活动,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制度、开放的环境以及对多种不同思维的包容性,这对广州了解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借鉴其先进经验和做法,培育和扶持本地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实际上广州内在的禀赋就是商业城市,经过上千年的洗礼,形成了十分发达的商业文化和上下一致的商业氛围,善于制造具有广州特色的市场,这非常有利于广州利用自身的强势经济地位、借助先进的市场营销手段及大量的市场营销人才来发展动漫产业。

三、面临的制约和障碍

虽然广州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网游动漫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依然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和障碍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动漫产业的产业链断裂。广州的动漫产业存在着“衍生产品多,国产品牌少;动漫园区多,原创作品少;原创叫好不叫座”三大怪圈。做原创要做自己的特色,但做原创非常不容易。广州的动漫产业与玩具产业大多没有形成产业链,而是各自单兵作战。一方面,广州的玩具产品八成左右用于出口,大量都是美国、日本动漫品牌的形象和产品,广州玩具企业大多只是扮演加工制造的角色,例如生产一个在美国售价9美元的芭比娃娃,自己只能拿到35美分的加工费;另一方面,广州的动漫企业开发仍处于初期阶段,只停留在单一的漫画或者动画片创作上,没有开发相关的音像、玩具产品,这让双方都难以获得更快的发展。

2.动漫产业的适用人才不足。虽然广州市高校云集,但开设动漫相关教育专业或课程的院校只有四五家,大部分专业近年才陆续设立,短时间内很难看出其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目前国际动画产业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来制作动画,而国内动画界人才培养的现状是,懂动画艺术的不熟悉电脑技术,熟悉电脑技术的美术功底又相对薄弱;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应变能力弱,创新能力低;目前对许多院校来说,师资力量和适合的教材、教案非常缺乏;动画产业不仅需要动画制作技术人才、原创和后期制作型人才,还需要优秀的熟悉动画产品的商业运作人才,尽管目前这类人才极为缺乏,但各相关院校均未开设此类专业。这又成为广州动漫产业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控制,尤其是大型网络游戏引擎等技术受制于国外。产业规模较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不多,产业集群尚显稚嫩,产业链条不够完整,相关产业配套的能力还不足。

四、对策与建议

1.打造以“播出平台”为核心的动漫产业链。当前电视传播业难以实现与动漫产业的对接,这是制约我国动漫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电视媒体应成为动画产业运转的核心,因此,构建以“播出平台”为核心的动漫产业链,提升电视台的功能与作用,改变现有电视台的运营模式,是激活整个动漫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毫无疑问,动漫不应当仅限于电视台播出,而应当链接纸质出版业、玩具业、文化用品业,甚至于时装业等相关产业,全面覆盖市场,将动漫业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2.实施民族动漫游戏精品工程。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动漫产业的认识,号召全社会都来关心与支持动漫产业的发展,大力扶持动漫原创产品,逐步提高动漫产业核心竞争力。由市政府组织有关专家对动漫产业进行宏观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民族动漫游戏精品工程。集中优势力量在动画电影的制作与发行上取得突破,提升中国动漫的人气和信心,号召企业拿出高质量、高品位的原创作品,通过比赛评选树立品牌形象,下大力气造就源源不断生产原创作品的态势,确保网游动漫产业链的源头就是高起点,造就丰厚的选材基础。不断提高动漫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尽快解决动画传播渠道不通畅,漫画期刊不足的问题,为动漫企业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扶持资金政策拉动效应。

3.扩大产业园区的功能,加快网游动漫园区建设。依托广州市内的动漫园区,物色产品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网游动漫项目入住,迅速产生动漫企业的聚集效应,市政府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将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加快行业产业化、集约化和国际化发展步伐。

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环境进行动漫文化专业街建设,通过置换和转让等方式,设立标志性建筑,作为凝聚动漫人才的场所,改变街道的单一功能,由商业街向艺术街、动漫街转化,形成广州的特色文化,增添城市的青春活力,提升城市功能。

4.加强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动画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一样,也要保持合理的人才结构。动画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科技密集型的文化产业,既需要擅长艺术创造的精英,又需要数量庞大的、具有较高技能的熟练制作人才。两者并重。因为,我国动画产业这两方面的人才都还比较缺少,如有偏颇都会影响着产业的良性发展。如果没有一大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就意味着广州动漫产业还不够发达。因此,在创新能力,掌握新技术,同时兼备高修养的综合性艺术人才的培养实在是当务之急。动画熟练的技能人才的培养,要以职业教育为主。由于这一方面人员数量远远大于动画导演和原画创造人员,同时又是形成动画生产规模化的主力军。因此,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注意以技术标准化为主,将动画制作技术按照不同技能特点进行分解,制订统一的考核标准――所谓的技术标准化,是指按照动漫产业对岗位的特点和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制定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及短期培训相结合等不同层次模式的培养,而这正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同时,这样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增加产量,稳定质量,降低成本,形成产业化之路的技术标准化、岗位细分化、运营市场化。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科技创新空前活跃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必将是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时代。动漫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肩负着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重任,更承载着传承历史、塑造未来,将中华优秀文化在全世界广为传播的使命。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相信,借助科技与文化创新之翼,动漫文化产业必将振翅翱翔、蓬勃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吴忠泽.科技创新:现代文化产业翱翔之翼[J].新华文摘,2006,(13).

[2]陈亚鸥.大力发展创意产业 提高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J].珠江经济,2006,(4).

第8篇

关键词:常州;生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为2012年度常州市社科联第八届社科课题“常州地区新兴产业与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常州地区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8日

一、常州主要生产业发展情况

(一)物流业发展迅速。2011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42亿元,同比增长22.36%。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实现12,375亿元,其中工业品物流达9,460亿元,贡献76%。物流行业结构趋向合理,物流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实现15.68%,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

(二)交通运能持续扩张。2011年常州地区交通运能不断提升。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15,644万吨,货物周转量109.8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0%、22.5%;完成旅客运输量15,75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89.7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9.4%、22.9%。港口货物吞吐量9,521万吨,民航常州机场全年进出港旅客93.4万人次。

(三)通信邮电日益完善。通信行业加速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发送特快专递425.1万件,增长28.6%;通信业务收入54亿元,比上年增长6.9%;年末本地电话用户数158.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60.5万户,其中3G用户达到84.3万户,全年短信业务量44.3亿条;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数达107.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1.3%,其中宽带网用户96.1万户,增长22.8%。

(四)商贸流通业繁荣活跃。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实现零售额9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全市商品交易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一批如江苏凌家塘市场、常州长江塑料化工交易市场、江苏湖塘纺织城等影响力大、辐射面广的知名大型交易市场,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推动了各地区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发展。

(五)科技服务业日新月异。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79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5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1.4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726.8亿元,比上年增长31.11%。

(六)证券保险业稳步发展。2010年末,全市证券市场交易总额达6,659.8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A股成交6,556.8亿元,比上年增长4.1%;B股成交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保险行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市场监管,截至2010年底,全市实现保费收入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人寿险保费收入62.1亿元,增长15.5%;财产险24.4亿元,增长30.0%。

二、常州生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产业认识尚未到位。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生产业发展与制造业发展的互动性及对制造业的渗透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生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一些企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求人不如求己”现象普遍,既影响了企业轻装上阵,也限制了生产业发展空间。有些企业担心研发机构脱离后会影响生产工艺研发、增加企业所得税税负,降低企业竞争力,甚至容易泄露企业商业秘密。

(二)政府管理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1、物流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行业都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有时存在不衔接和不配套之处。

2、生产业在市场监管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对部分生产业经济性管理、环保、安全、质量等方面的市场监管随意性较大,在价格、投资、市场进入、市场退出等关键性环节,行政审批事项仍然不少,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

3、统计体系和方法滞后于产业发展。常州市尚未建立生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生产业发展情况。

(三)生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亟须改善

1、税收负担相对较重。生产企业在税收优惠方面力度和范围都不如制造业企业。交纳营业税的生产行业按照营业额征收的税负相对较重。

2、生产企业融资困难。生产企业大多注册资本规模小、固定资产投资少,通常以拥有知识产权、人力资本、开发工具(软件)等无形资产为主,此类企业办理银行贷款时难以提供固定资产抵押,知识产权等又无法进行质押,企业主往往要以个人的房产和财产进行抵押才能获得银行贷款,筹融资非常困难。

3、中高端人才短缺。生产业就其本质而言是建立在知识和技术基础上的产业,其中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尤其重要。缺乏生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复合型高端领军人物,必然会成为常州市生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常州市生产业对策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生产业的发展,把加快发展生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服务业发展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生产业的调查研究,明确促进常州市生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要加强各部门间的工作协调,积极完善各项考核机制和具体配套措施。

(二)建立常州市生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以功能属性入手,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服务业行业大类逐一进行认定,界定生产业的范围,开展科学、系统、可行的生产业统计,以生产业基本定义为依据,以国家和省服务业发展规划为指导,注重数据的可获取性,以保证定期取得全面反映江苏省生产业规模、结构、效益与状况的统计数据,及时掌握生产业发展变化情况,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和考评提供依据。

(三)制定和整合相关政策,提高政策针对性。要对现有的政策进行有效整合,充分体现对生产业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有效性的扶持。即在继续执行已出台政策的基础上,围绕常州市重点鼓励的服务业主要发展领域和方向,对政策没有涉及或扶持力度不足的领域进行调研分析,出台综合性的补充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使出台的政策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并产生良好的效果,实现有限的政策资源效益最大化。

(四)构筑生产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长效机制

1、加强产业关联,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依托制造业拓展生产业,通过对制造业收入和生产收入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鼓励大中型制造企业向服务企业转型,引导企业在价值链分工上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实行“主辅分离”。

2、结合城市和产业发展战略,突出生产业发展重点与特色。应将生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以及商务服务等相关领域的互利合作,推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各产业经济发展,为常州市“十二五”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业软环境支持。同时,应将生产业发展与产业战略调整相协调,尤其是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方向相一致,围绕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的需求,构建一批针对战略主导产业的有特色的生产业。

3、在经济转型与发展过程中,要通过生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强服务业、制造业的产业协作与联盟,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规划产业链,实现产业知识的交流与互动,把专门的知识转变为高效的生产力,以提高创新与竞争能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可设立生产业创新专项基金,开展生产业创新试点企业评估,对于列入创新试点企业的,给予政策支持。

(五)大力推进生产业集聚式发展。要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依托制造业集聚扩大生产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考虑城市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区分生产业功能区域,以功能区、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实现园区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新机制。要选择确定一批已有一定基础,符合常州市定位且发展前景看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市生产业重大项目计划,作为市规划布局内集聚区加以重点培育。

(六)加强对生产业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鼓励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相关专业,探索建立由企业、高校和政府共同投入的生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积极培养高技能、高知识的专业化人才。拓宽人才培养途径,针对不同类型生产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树华,范玮,孙克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江苏纺织,2010.6.

第9篇

关键词:林下经济;现状对策;产业发展

对于林业经济产业而言,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立体化的林业产业,通常主要指农林复合开发及培育林下资源,能够对树林内部空间及周围环境做出科学合理的利用,进而推动养殖业及种植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对林下资源进行优化利用等,所以林业经济产业属于一种综合型循环经济,不但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并且有助于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关部门有必要对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给予足够重视,并分析和研究其长远发展的策略。

1林下经济产业特点

林下经济产业是基于林业产业建立起来的,由于林业产业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林下经济产业在经营方式上通常都会与其他产业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点。1)林下经济产业一般对资金的消耗相对较少,在林下经济产业活动实际开展过程中,通常都是在林业资源基础之上开展整合工作,促使林业能够与养殖业及种植业等形成有机结合,所以其资源节约效果非常明显,相应的资金投入也不是很大,能够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及农户的压力[1]。2)生产周期相对较短。一般情况下,在林业资源下开展的各类养殖及种植产业,其实际生产周期都较为短暂,如家禽、家畜养殖及菌类种植等,大多数都是在几个月内便有效完成资金回笼。3)市场发展前景较为良好。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便对各类产业的节能减排及生态环保等有了较高的要求。林下经济产业作为一种绿色经济模式能够切实满足此方面的要求,呈现出与社会发展之间良好的匹配性,所以,其在当下及未来都拥有着较为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对林下经济产业特点的分析能够发现,在我国大力推行林下经济产业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益,同时还可以实现林下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但有效丰富了地方经济增长的渠道,而且为林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提供了一个较为良好的途径,可以获取到更高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林下经济产业的开展与目前我国的一些基本政策相适应,可以更好地挖掘林木资源的价值及优势,既能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社会效益的提高。

2林业经济产业现状分析

2.1科学技术及知识掌握不足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户在实际开展林下经济活动中,对林下养殖及种植等生产活动需要切实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并不够了解,同时也未能切实有效地掌握相应的养殖或者栽培技术,从而导致很多农户开展的林下经济生产活动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满足相关要求。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下产品的经济效益,也不利于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2]。

2.2统筹规划不足

对于不同地区的林地而言,其林分、林象及地形地貌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实际开展林下经济产业过程中,必须要选择适宜相应林段的开发模式。如对于杨树小苗林段、中林段及大林段,要切实考虑好适合种植的作物或是养殖的禽畜种类。任何一个区域及林段都需要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好具体的发展项目、规模及方式等,在保证开发的合理性及科学性的同时,还要迎合市场现实需求。

2.3市场信息不够畅通

目前来看,很多开展林下经济活动的农民,自身对市场信息未能做出准确的把握,这与信息来源渠道狭窄有着直接关系,从而导致其比较难以有效把握准确信息,无法与市场形成有效对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农户开展的林下经济活动都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对于各类产品也无法做到充分的开采及利用[3]

2.4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由于我国的林下经济产业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政府方面难免存在考虑不够全面的问题,资金扶持便是其中之一。政府有必要对当地一些具备良好开发前景的林下经济项目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如财政投入、贴息贷款或者是开拓融资渠道等。

3对策分析

3.1加强技术宣传

广大农民对林下种养产业技术及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对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相关部门应加大技术与知识的宣传力度,将一些先进技术和知识向广大农民普及,从而确保广大农民可以科学高效地开展相应的生产活动[4],可以从3方面入手。1)当地相关部门应借助广播电视媒体平台或者是宣传栏、宣传册等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当地农民普及各种林下经济新兴技术、品种及种养模式等。要做到分析清楚、介绍准确,让当地农民对林业经济生产活动有一个更为准确的认知,从而可以积极主动地运用这些技术和知识科学合理地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和挖掘,构建出一个较为良好的林下经济发展环境。2)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及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向当地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其技术和知识运用能力,提高林下经济活动的开展成效。如借助抖音等平台定期推送相关项目的技术实践活动视频,借助微信公众号推送符合当地林业资源实际的林下产品、具体种养模式等,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一个工作人员与农民交流的平台,以此来丰富农民咨询的途径,同时也可以借助此平台及时向农民相关法律法规及市场信息等,为当地林下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3)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各类先进的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广大农民实时掌握市场需求,以此来合理调整林下经济产品类型或者是种养模式,保证产品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以此来寻求更多的林下经济产品的商机,推动林下经济实现良好发展。

3.2完善各项政策

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将对森林及土地等方面的合理利用作为重点,建立健全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同时还需要健全资产评估制度,借助这些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等的进一步完善,推动林下经济产业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将林下经济资产使用权作为一项经济性权利开展集成或者流转模式,如此不但能够对其开展科学合理的利用,也可以对林下经济经营者的开发及投资积极性等做出充分有效的调动[5]。

3.3加强统筹规划

应切实结合当地林地资源及自然条件等实际情况,依照因地制宜原则开展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要能够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当地各方面优势,推动林下经济产业活动的高效开展。此外,还需要将实效性作为一个重点目标,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入挖掘当地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潜力。例如,将农业结构调整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将林下经济与农业产业化进行结合;将林下经济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进行结合;将林下经济与畜牧业发展进行结合;将林下经济与农业科技推广进行结合;将林下经济与扶贫开发进行结合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对林下经济发展区域开展科学合理的布局,要明确好近期及远期发展目标,积极引进和创新一些符合实际及能够适应地区发展的相应林下种植和养殖模式,落实好分类指导工作,以此来进一步提高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

3.4加大资金支持

对于林下经济产业而言,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实现规模化发展,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支撑,以此来满足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可以从3方面入手。1)当地政府部门应注重加大资金帮扶,借助财政资金的有效注入来为当地林下经济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2)注重发挥林下经济企业及一些相关产业的作用,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人才、资金及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如林下耕作机械设备、生产加工设备及林下经济生产活动技术人才等,这样不但能够为林下经济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动力,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延长林下经济产业链。相关部门有必要借助各项政策等手段,赢取到更多民众、社会组织机构等的有效支持,以此来不断拓展林下经济产业的资金来源渠道。3)注重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如可以基于国家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给予相应林农及农民信贷支持,这样也可以为林下经济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增添一份推动力。

4结语

对于林下经济产业而言,不但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及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尽管目前林业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仍有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但是借助加强技术宣传力度、加强市场信息流通、完善各项政策、加强统筹规划力度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效率和质量,有助于其不断向好发展,从而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小利,王红梅.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改进措施[J].乡村科技,2020,11(32):53-54.

[2]吴国春,郭思源,曹玉昆.中国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效率评价:以31个省(区)面板数据为依据[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0,48(5):129-132.

[3]王江明.新时期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下经济产业探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3):172-173.

[4]寇永军.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种子科技,2019,37(16):139.

第10篇

【关键词】湖北L江经济带 产业发展

一、湖北长江经济带概况

湖北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全长1061公里,其中长江干流湖北沿线包括武汉、黄石、宜昌、荆州、鄂州、黄冈、咸宁、恩施等8个市州的48个县市,国土面积54,168.5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9.1%,湖北长江经济带在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09年7月14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象征着湖北省拉开了长江经济带新一期的开放序幕。

二、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带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具备优越的发展条件

一是地理位置和水路交通优势显著。湖北长江经济带与北边的河南,南面的江西,东面的安徽,西部的四川接壤,是中国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铁路贯穿东西南北,公路四通八达,在水运方面,拥有武汉、宜昌、黄石三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二是资源丰富,以矿产和水利最为闻名。矿产资源排在全国前列的有石灰石、石膏、磷矿等十多种,且湖北宜昌是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三是人才济济,科研实力雄厚。湖北长江经带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人才资源丰富。

(二)有坚实的产业基础

湖北长江经济带由于发展历史悠久,产业的经济发展基础较好,长期是湖北省优先发展地区。2016年的生产总值、地方的预算收入分别占全省的65.5%和61.7%,在湖北省的总体发展格局中地位突出。同时,多年的重点建设使得沿江城市在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面上具有明显的互补和分工特性,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基础雄厚的产业体系。

(三)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

湖北沿江城市客运、货运能力的提高以及邮政、电信、金融服务业的提升,主要得益于这几年公路、铁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从而保障了沿江城市产业的优化升级。

(四)具有良好的政策优势

一方面国家中部崛起的政策给湖北省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另一方面湖北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推动沿江城市发展的政策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带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协调机制

一个地区的科学发展规划对该地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制约湖北长江经济带稳健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产业规划的滞后性。全省既缺乏专项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又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统筹经济带总体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一体化格局被产业规划混乱、盲目区域开发、产业结构趋同所打破,与此同时,沿江地区的合理化分工受到严重影响,最终造成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社会经济资源浪费等问题。

(二)沿江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均衡

武汉与其他沿江城市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首要因素。一是经济的总体产量发展不平衡。武汉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长期以来是重点发展地区,2016年的GDP总量5345.87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37.87%,而其他6个主要沿江城市的GDP总量只占全省GDP总量的32.55%,相比于武汉的经济总量,每个城市的经济总量与武汉都相差甚远。二是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武汉的发展格局以第三产业为主,其他沿江城市大多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且第一产业的比重仍普遍偏高,黄冈最高竟占到31.74%。

(三)沿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一、二、三”产业须齐头并进,但湖北长江经济带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制约着其发展。一是第三产业以餐饮、零售服务等低规格行业为主,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发展速度慢等问题突出,从产业中获得的附加值也相对较少。第二是第三产业各行各业发展不均衡,其中物流业独大,新型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不高。三是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素质较低,缺少技术化、市场化的专业性人才,从而制约了第三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

(四)缺乏竞争力突出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

缺乏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强有力的支持,制约着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虽然省政府大力支持湖北长江经济带优化升级,促进了冶金、电子等支柱产业的发展,但具有优势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不足,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且产业聚集度不高,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整体优势未能发挥充分。

四、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带发展对策

湖北长江经济带要开创产业优化新局面,达成全面协调发展新目标,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利用沿江地区资源、政策、科学和技术优势,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全面快速升级。

(一)整体规划、分段开发

整体统筹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的开发要结合经济、社会尤其是自然及其承载力多方面考虑。优先发展武汉-黄石段、宜昌-荆州段两个资源丰富,基础较好的区域开发并推进其他区域的协调发展。武汉-黄石段的武汉综合性的服务功能区需重点开发,扶持高新技术多附加值的大中小产业。宜昌-荆州段坚持以现有产业为基础,遵循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则,打造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二)发挥武汉中心城市的带动头作用

充分发挥武汉的带头作用。第一,主导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打造石油、钢铁、电子信息和汽车四大支柱产业,重点培育食品、医药、烟草等重点项目。以武汉为金融中心,注重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协调发展,加强金融创新和投资经济建设,打造区域货币和票据市场一体化格局。第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国家新制定了八纵八横的规划,交通的一体化,促使人才向湖北省内的长江经济带沿线分流成为可能,他们能够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高精尖的技术带到省内其他地区,促进当地产业的升级改造。

(三)坚持以“水”兴带,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充分利用沿江的地理优势,优先发展涉水产业。抓住时机发展汽车、船舶、化工等先进制造产业,以沿江重点城市为基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黄金水道”的优势,促进运输业和沿江产业协调发展,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

(四)突出发展沿江地区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湖北科学、教育大省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子、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把高新技术推上新的发展点,大量引进全国高新技术人才,以武汉为生物产业基地,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优势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强科研并注重实际应用的转化。

(指导老师:刘习平)

参考文献

[1]程梅.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热点透视,2016,8.

[2]徐长乐,徐廷廷,孟越男.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10.

[3]黄庆华,周志波,刘晗.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6.

第11篇

关键词:陕西;信息产业;发展与创新

一、陕西信息产业发展的意义

进入21世纪初叶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涌起,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被人类全面运用。从一个地区看,信息产业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促使最新的科技成果发展为产业化、商品化,尤其是随着市场在经济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地位日趋加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必须遵循市场的原则,依照市场规则进行。从理论上讲,市场原则是由一定利益关系支配的并体现价值关系的经济运行规律。要真正使市场规律自由展开,首要的前提是在经济主体之间建立起一种以市场活动为纽带的价值关系,使处在这种关系中的经济主体不仅会随时感到市场的压力,而且能够自主地发现市场,开拓市场,利用市场来发展、壮大自己。

信息产业对国家以及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产业的产值规模的日趋扩大,即是意味着经济活动发展的成果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地区信息产业自身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其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二是间接影响,该影响主要表现为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起着带动和辐射作用。另外,经济发展成果又是信息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条件,它决定着信息产业发展的水平。由此可见,研究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二、陕西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机遇以及存在的问题

本世纪初,陕西信息产业已经成为陕西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在陕西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且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越来显著。2002年到2013年,信息产业的产值从167.87亿元升到2196.21亿元,增长了33.79倍,占GDP的份额从7.9%上升到13.7%。

陕西省的信息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起伏较大。2002年,贡献率达到极高点16.74%。但是在2003年跌到12.88%,下降了3.86%。2006年之后,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走势趋于平稳,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稳定。

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起伏原因较大的原因分析如下:

由于2001年全球互联网处于滑坡,国际市场需求紧缩,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有一定幅度的回落,陕西省信息产业对该年GDP的贡献率降至2.77%。然而,从2002年GDP发展来看,信息产业的成果有一个恢复性的高效增长,甚至创新高的水平。随后,由于2003年“非典”的冲击的不利影响,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相关的的链条相继减少,大量商机就在这个时期失去。2004年,随着疫情的不利作用慢慢地减弱,陕西省信息产业的贡献率也逐渐有所回升。这一历史时期正是全国网络信息技术广泛、迅速发展,计算机得到全民普及的重要时期,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对陕西经济增长具有主要影响的产业之一。

从理论上来看,很多学者都已经论证了信息产业的发展成果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可用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说明,也可从信息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占份额的持续增长来反映。陕西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致使陕西省信息产业的增长作用明显高于陕西省GDP的增长幅度。可见,信息产业已经成为陕西省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对陕西省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近十几年正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得到普及,网络也每天都更加深入的渗透到每个产业中,改变着产业的发展方式、创造着新的产业(如淘宝等)、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如微信等),这些间接贡献是巨大的,但由于信息技术在各产业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数据无法统计,还没有找到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因此本文不再分析,留待以后研究。陕西省信息产业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仍然较低,资金和人才短缺等。

三、发展陕西信息产业的对策建议

陕西信息产业尽管取得了可观的成就,然而与东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仍然有一定大的差距。如:2008年陕西人均软件业务量为236.68元,全国平均水平为339.12元,而东部地区平均值为603.21元,是陕西均值的2.55倍。又如:目前,陕西每百人电脑数为16.71部,全国平均值为18.64部,东部则为22.26部,是陕西的1.33倍。要缩小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所形成的发展差距,陕西必须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机遇,做到:

1.加强陕西省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陕西应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一有利条件,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新技术建设以网络、光纤为主,安全、高效、可靠的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硬件与软件都将不可避免的在不远的将来进行升级换代。因此,新增加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理应具有优良的升级换代能力,在软、硬件上预先留足足够的升级空间。否则,若干年后的网络信息技术的高效发展的结局完全可能使当前的投入的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

2.持续不断更新消费者的观念和政策环境的创新

陕西信息产业要想在当下以及未来取得显著发展成果,就必须以思想和观念的持续不断进步为首要条件。信息产业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性支柱产业,要将发展信息产业作为陕西省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任务来抓,通过加大政策扶持,予以优先快速发展。另外,我们还应该通过网络、电视、手机、报刊等新闻各大媒体,加大社会舆论宣传的力度,提高陕西省全民信息化的先进意识。

为了促进陕西省信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政府应当制定对信息产业的相关企业有吸引力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务政策、金融政策、以及区域政策等,努力去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3.大力推进软件产业的快速稳健发展

以陕西省当前的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软件产业的营业收入早已经超越信息产业收入总额的一半江山。陕西软件产业以西安软件园为基础,应该不仅把软件产业当作贸易来做,更是当作产业来发展,促使其发展为软件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但是,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陕西省软件企业发展的规模较小,难以经受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建议陕西省软件业去实现规模化得发展模式,通过各类相关资源的高效结合去做大规模,以此去打造软件行业的高品质软件业。

4.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培养人才队伍

信息产业的竞争,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的激烈竞争。有了优秀的专业的人才队伍,才能研发出更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才能走向更远的未来,陕西省的信息产业才能得以大力发展。政府理应带头运用全面多元的人才激励机制,留住国内优秀的人才,吸引海外的专业人才,挖掘尖端的高品人才,成就一批批的领军人物。另外,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加强专业培训,加强各大高校与企业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以此培育未来的后备力量。

5.推进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辐射以及带动作用

紧紧围绕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作为核心,以电商建设为重点,以技术开发为依托,推进电商、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快速平稳发展。具体措施有:一是陕西省应进一步加快电商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不断从思想以及作用上深化企业信息化的工作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发展效益以及竞争力;三是加强信息网络技术与“三农”相关产业的结合,大力推进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设施建设。

四、结论

信息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之一,信息产业是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的产业。信息产业正在逐步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它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中所占份额越来越显著。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产业对陕西的贡献率正在逐渐增加,所占比例也在日益扩大,因此其已成为陕西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另外,陕西信息产业使陕西的产业结构得到很大幅度的优化,有效提升了陕西就业结构,带动陕西消费结构的软化。因此,必须从加强陕西省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不断更新消费者的观念和政策环境的创新、大力推进软件产业的快速稳健发展、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培养人才队伍、推进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大政府对信息产业的扶持力度等几个方面来促进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 油茶产业;发展状况;问题;对策;江西萍乡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85-01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ZHOU Wei-ping 1 MEI Shan 2 XU Jing-ping 3

(1 Nankeng Forest of Pingx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Pingxiang Jiangxi 337037; 2 Forest Seedling and Forest Management Station of

Pingxiang City; 3 Forest Resources Monitors Center of Pingxiang City)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analyzed the problem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ingxiang City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and build a green ecological Pingxiang.

Key words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Pingxiang Jiangxi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植物。江西省各地均有油茶林分布,是全国油茶原生区和两大中心产区之一[1]。但长期以来,由于萍乡市各地油茶管理措施不当,导致油茶低产,究其原因:一是品种不良导致产量偏低[2],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油茶作为一项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二是缺乏有效管理,杂草、灌木丛生,高大乔木入侵,导致油茶林通风透光不良,林木生长发育恶化,病虫害严重,产量降低,甚至绝产。为了促进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萍乡的具体情况,优化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格局,努力构建完善的油茶产业发展体系,以将萍乡市打造成全省油茶大市、油茶强市,确保萍乡实现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不断提升萍乡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

1 油茶产业发展状况

1.1 油茶经营面积

据2014年萍乡市“森林资源补充调查”和近期油茶产业发展规划调研数据显示,萍乡市现有油茶林总面积5.63万hm2,占萍乡国土总面积的14.7%,占林业用地的21.2%,其中:安源区800 hm2,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353.3 hm2,武功山风景名胜区2 093.3 hm2,湘东区9 766.7 hm2,芦溪县9 520 hm2,上栗县1.63万hm2,莲花县1.75万hm2。油茶林资源按产能划分:低产林3.71万hm2,占65.95%,中产林4 860 hm2,约占8.64%,高产林2 346.7 hm2,约占4.17%,2009―2014年新造林1.19万hm2,约占21.23%。按龄组划分:产前期9 160 hm2,约占16.28%;初产期3 320 hm2;约占 5.90%;盛产期1.13万hm2,约占20.21%;衰产期3.25万hm2,约占57.80%[3]。

1.2 种苗繁育现状

萍乡现有省级定点油茶采穗圃1处,即莲花县棋盘山林场油茶采穗圃,面积14.2 hm2,良种穗条年生产能力 10万支。省级定点油茶育苗单位2个,即赣西油茶繁育中心、萍乡剑郝专业合作社,生产“长林系列”等高产无性系油茶苗品种,育苗面积逾13.3 hm2,良种苗木生产能力500万株。

1.3 油茶加工状况

现有油茶加工企业上百家,基本上以作坊式粗榨生产茶油毛油为主,消费形式多为自产自销毛油。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油茶深、精加工逐渐被重视,经过多年培育,现已形成了一小批以精制茶油为主的油茶加工企业。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的江西绿海油脂有限公司年生产“绿海”牌茶油1 000 t;莲花县工业园区的绿莲实业有限公司年生产“贡安”牌茶油500 t。另有一小批企业如芦溪县一村食品公司生产“一村”牌茶油;湘东区木林森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木林森”牌茶油等。萍乡市油茶产品畅销上海、南京、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油茶深、精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1.4 油茶产量与产值

据2015年统计,萍乡油茶籽产量2.1万t,生产茶油逾5 000 t,全市油茶产业总产值达6亿元以上。

2 存在的问题

2.1 油茶经营管理粗放

现有油茶林特别是原有的老旧油茶林多数还是处于“人种天养”的自然生产状态,且大部分面积为天然林或20世纪50―60年代所造人工林,品种单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劳动力外出务工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严重的油茶林荒芜,树龄老化,以及病虫害和火灾频繁发生,加上萍乡市又是一个工业城市,部分地方工业污染较重,致使油茶单位面积产量低,全市茶油年均产量仅有75 kg/hm2,低于近90 kg/hm2的全国平均水平。

2.2 科技推广有待加强

在油茶生产整个过程中,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落实不够,企业、大户初期大面积造林技术不规范,后期管理不到位。不少林农个体种植户缺乏技术,有的地方仍然采用常规造林方法来造油茶林,造林后未及时进行修剪、施肥和抚育,使得一些种植高产品种的油茶林不能达到预期产量和效益目标。除此之外,一些种植户未经过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向供应使用油茶苗木,甚至把实生苗当作嫁接苗用于油茶造林。

2.3 缺乏资金投入

油茶林新造、更新改造的前期,一般投资超过22 500元/hm2,第4年才开始结少量果实,一般8~10年后才到盛产期。如此长的投资回收期,对于一般农户和企业来说较难接受,也难以承受。虽有各级财政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但远远不能调动茶农的积极性,油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受到制约。

2.4 经营机制不活

萍乡老油茶林主要以农户自主、分散经营为主,组织规模生产难度较大。油茶未到生理成熟,一般每提前收摘1 d,出油率减少1%。而新造油茶林,对一般个体农户而言,由于经营规模小、信息不对称、技术未掌握等原因,营造林标准低,而企业、大户规模经营则因土地流转集中难,后期管理技术难按要求到位,加上部分地区油茶采摘秩序混乱,不时发生偷摘、哄抢、乱摘、滥采现象,导致经营者提前采摘、丰产不丰收。

2.5 综合加工利用率低

萍乡油茶主要加工产品为一般食用油,没有标准化生产技术,缺乏深加工、精加工。萍乡市尚缺乏化妆品茶油、茶壳综合利用、高等级保健茶油、茶皂素提取等技术工艺,对茶枯、茶壳的利用基本上停留在菌类栽培、制取有机肥等方面,缺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产品单一,产业链延伸不够。

3 油茶产业发展对策

3.1 科学制定规划

各县(区、管委会)应因地制宜制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定位、区域布局、建设重点以及目标任务等,科学布局油茶生产基地,并将油茶产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实现油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3.2 创新经营模式

不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和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的要求,充分调动企业、大户、林农的积极性,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的有效经营管理模式,采取多种形式(承包、拍卖、股份合作制、租赁等),引导企业参与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设,促进油茶产销有机结合,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3]。

3.3 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

保证油茶产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油茶产业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化事业发展。应逐步落实增加对油茶项目的科研立项,引导企业和民间资金向油茶科技创新的投向,加大各级财政对油茶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油茶综合生产技术”项目的支持和培训,建立优良高产油茶新品种和系列配套技术种植的示范基地,加大油茶产业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以及整合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化、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防火林带、科技创新等项目资金等多项举措。

3.4 扶持龙头企业

依托龙头企业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生产加工一体化,扶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各级政府应主动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在财政投入、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运用“茶油冷榨加工技术”“茶皂素提取和纯化工艺”“工业废水处理转化技术”等绿色生产技术模式[4-5],支持开发茶油新产品,着力打造拳头产品,形成萍乡油茶核心品牌,使萍乡市茶油、茶皂素等系列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4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厅.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R].南昌:江西省政府,2011.

[2] 徐京萍,徐鸣,王学红,等.低产油茶林改造技术[J].国土绿化,2011(8):42.

[3] 江西省萍乡市林业局. 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R].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