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0: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的基本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工程技术也称生物工程,它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为创建新的生物类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生物工程技术包括转基因植物、动物生物工程技术、农作物的分子育种技术、纳米生物工程技术、重要疾病的生物治疗等;基因操作技术包括人类功能基因组研究、重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等;生物信息技术包括生物信息的获取与开发、加工与利用,以及结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药物筛选、小分子药物设计等;创新药物和产业化开发上,将重点建立完善的药物筛选体系、研制重要药物品种、实验室建设、药物制剂技术等。生物工程技术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1.大科学工程研究方式的出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基因组的研究,使得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从作坊式转而进入了大科学的运作方式。基因组研究以人类基因组为代表,其研究对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要在整体上破译遗传信息,不可能用以前零敲碎打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其他学科的一些运作方式,包括大规模、高通量、信息化的工业运作方式。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引起实业界浓厚的投资兴趣,投资量逐年递增。
2.精细分析和广阔综合的统一。生物工程技术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整体乃至群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研究,以及生物工程技术与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的前所未有的整合,使得很多生命系统复杂问题的解决出现了可能。
3.科学进步和技术革命互为因果。生物工程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与技术革命相关,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也是越来越模糊了。
4.基础与应用的结合。生物工程技术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这些应用学科的基础,也能从应用学科中获取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很多重大社会需求的问题会构成揭示自然规律的一些重大科学工程的出发点,如对艾滋病、肿瘤、人口控制、抗病虫植物等方面的研究。
5.产业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各种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生物工程技术基础研究到实现产业化的距离较之以往大大缩短。
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
生物工程技术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的核心,对人类解决面临的食物、资源、健康、环境等重大问题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十几年是世界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发展时期,无论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轻工食品、海洋开发及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生物工程技术将是21世纪的主导技术之一,甚至可能引发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各方面必将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1.农业生物工程技术。近几年来,国际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发展之快,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量增加的作用之大,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农业生物工程技术领域中研究最活跃的是应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动植物体内,对家畜、家禽及农作物进行品种改良,从而获得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达到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2.海洋生物工程技术。海洋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海洋生物工程技术这一新的领域。海洋生物工程技术作为加速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改良海洋生物品种、提高海产养殖业产量和质量、获取有特殊药用和保健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新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已将海洋生物工程技术作为21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轻工、食品生物工程技术。轻工、食品行业是生物工程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农副原料加工直接制成商品,如发酵制品、酿造等产品;二是以生物工程技术产品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形成的新产业,如低聚糖加酶洗涤剂、高果糖浆等;三是以生物工程技术为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从而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
4.医药生物工程技术。医药生物工程技术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的热点,近十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投放大量的人财物力研究和开发医药领域的生物工程技术,已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基因治疗技术和新型生物药剂方面的开发应用最为广泛。5.其他生物工程技术。随着世界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工程技术除广泛应用于农业、海洋、食品、医药等领域外,在其他诸如环境保护、石油化工等领域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三、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观察课件上的植物,注意一下它们的形态生活环境。
2、列举周围见到的植物
3、拓展反思:观看碟片:恐龙生活的年代。恐龙时代的森林中的树木与现在森林中的树木基本一样吗?它们现在还存在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掌握藻类植物生存环境及基本特征
1、自学教材P78-79,结合彩图及课件,思考教材P79的讨论题
2、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讨论题。
3、结合课件及彩图,归纳藻类植物主要特征。
4、拓展反思:“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指的是哪类植物?
学习任务二:掌握苔藓植物生存环境及基本特征
1、自学教材P80-81,结合彩图及课件,思考教材P81讨论题。
2、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讨论题
3、结合课件及彩图归纳苔藓植物主要特征。
4、拓展反思:为何根据苔藓植物分辨方向和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学习任务三:掌握蕨类植物生存环境及基本特征
1、自学教材P81-82,归纳蕨类植物基本特征
2、展示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复述蕨类植物基本特征
3、拓展反思:肾蕨为何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长势越来越差?
三、系统总结
四、诊断评价
1、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事应陆地生活的能力较强,原因是()
A、全身都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B、有茎、叶分化,能密集生长
C、根、茎、叶具有疏输导组织D、叶片下面能产生大量孢子
2、紫菜是一种含有碘的藻类植物,生活环境是()
A、陆地B、森林C、江河D、海洋
3、将一定量的二氧化硫通种植以下四种植物的密集环境中,那种植物最先死亡()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
4、在树林中迷失了方向,看到树干的一面长满了苔藓,而对面没有。据此可判断生长苔藓的一面是()
A、南B、北C、东D、西
5、在潮湿的树林里发现一株植物,有根、有茎、有叶,叶背面有小隆起,这一植物属于()
A、蕨类植物B、藻类植物C、种子植物D、苔藓植物
6、燃烧用煤主要由古代哪一类植物遗体埋在地下形成()
A、蕨类植物B、苔藓植物C、藻类植物D、松柏类植物
7、“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出自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生长在水田、池塘中的满江红属于植物,是一种优良的
8、肾蕨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结果肾蕨长势越来越差,分析这种情况的原因?
【关键词】高中生物知识网络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一、构建知识网络
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理清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此外,还要密切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
1.1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
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在生命基础课的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笔;又如遗传和变异这一章,不知道分离规律的实质根本无法继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
1.2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
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2.1巧用比喻化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2妙用诗词添兴趣
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3口诀谐音助记忆
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2.4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
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2.5用比较法综合复习
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2.6理论知识实际化
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比如,我在以往讲解《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时候,必须要带上几幅细胞分裂的图例,用很长时间才能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给学生讲解明白。有时候,由于光线的原因,后排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导致他们逐渐对生物失去了兴趣。无形中不但浪费了许多时间,还耽误了课时,效果十分差。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我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之后只需要我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得很彻底。利用多媒体,我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我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这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作为理科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在如今的考试中,试题越来越开放,许多都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发现新的结论。我经常在课下给他们布置一些小实验,比如,让学生们分组去记录几种种子的胚芽形成过程,然后对比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们在课下都为自己的实验做了相应的记录,并且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寻找答案,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对于他们的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一个良好的锻炼过程,创新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方潮.提升高中生物课的趣味性.学园.2010
课程名称:生理学
教师姓名:
本次课标题:第1章 绪论
学时:2
授课对象:
授课日期:
授课地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兴奋性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阈值的概念,内环境的概念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正反馈和负反馈的生理意义;熟悉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了解人体机能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刺激的种类及三要素,可兴奋组织的概念,人体与外环境的关系,能力目标:清楚本课程所授知识的范畴,能根据需要选取适当的参考资料;能分析刺激与反应的关系;能理解人体与内外环境适应的关系;能初步辨别机体活动调节的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
兴奋性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阈值的概念,内环境的概念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正反馈和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难点:
内环境稳态、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意义。
处理方法:
举例说明概念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内环境稳态及正反馈、负反馈的意义。
训练任务及案例
内环境稳态
教学资源
教材:生理学
习题:云课堂生理学习题
多媒体课件:云课堂
作业
云课堂生理学习题第一章
名词解释:内环境、兴奋性、阈值
简答题:何为负反馈?举例说明负反馈的调节过程及意义。
课后记
本学期的第一次课,介绍了该课程相关信息,如课时、章节内容、考试分值分配等。了解学生之前的学习基础,相当多学生强调是文科生,对生物等自然科学不甚了解。本章重点内容较多,需要理解。讲解过程中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引导同学们去理解。利用云课堂的随堂测验检验本次课的学习效果,对错题率高的题型集中讲解。介绍云课堂,指导下载并学会使用.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时间分配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动物实验
1、急性动物实验
2、慢性动物试验
(二)人体实验
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一)概念
(二)衡量指标——阈强度(阈值)
(三)刺激引起兴奋的三要素
三、适应性
四、生殖
第三节人体与环境
一、人体与外环境
二、内环境与稳态
第四节人体机能的调节
一、人体机能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
1、反射与反射弧
2、反射的种类
(二)体液调节
1、全身性体液调节
2、局部性体液调节
3、神经-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二、人体机能的调控模式
(一)反馈控制系统
1、正反馈
例子:血液凝固、排尿、排便、分娩反射
2、负反馈
减压反射
(二)前馈控制系统
(三)非自动控制系统
简述生理学的概念与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从高中生物知识引出生命基本特征,详细解释兴奋性、阈值的概念,举例分析刺激的三要素
引导学生讨论人体的内环境,利用案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举例说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及其特点,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举例说明负反馈、正反馈,引导学生讨论两者的区别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讲授
举例
讨论
讲授
举例
讨论
讲述
举例
讲述
演示
讨论
讲授
案例讨论
比较
举例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1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关键词:园林;排水工程;施工技术
一、园林排水的基本特征与排水工程的构成
1. 园林排水的基本特征
园林环境与城市其他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其排水工程与城市其他的排水系统之间也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其中,园林排水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其排水类型、方式、基本构成极其建筑等几个方面,基本特征分析如下,即:
第一,园林排水的地形变化较大,比较适合进行地形排水;
第二,园林排水与园林用水点分散的给水特征并不一样,园林排水其管网布置比较集中,且排水管网通常集中于人流和建筑物较为集中的区域。例如:茶餐厅、娱乐场、游泳池等区域。而在林地、草地等区域通常是通过明渠排水的方式进行的;
第三,园林排水中的管网系统内部具有较多的雨水;
第四,园林排水中具有较少的污水、废水和雨水;
第五,园林排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被重复使用。
2. 排水工程的构成
园林排水工程主要的构成部分有:雨水、废水、污水的收集与排送,污水废水的处理、加工与排放等相关的操作环节。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从排水工程设施的层面进行分析,降排水工程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其一,以排水工程主体部分为核心的排水管渠,主要的作用是采取合理的方式对污水、雨水与废水进行排放;其二,对污水废水进行有效处理的设施。从排水工程的基本种类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雨水排水系统与废水污水排水系统两大部分。
二、园林排水的基本形式及应用范围
园林排水设施较为繁多,其所处环境中的自然景观通常会与人工情境相结合。并且,园林排水拥有其自身的特色与形式,其基本形式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
1. 地面排水方式
园林排水主要是通过其地形对自然降水(雨水和雪水)排除,这种方式在专业化领域中称之为地面排水形式。在我国,大部分公园绿地能够的都是这种排水方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以地面排水方式为核心管道排水在其中起到辅的作用。最为典型的实例是,我国上海复兴岛公园采用的就是这种操作形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主要是将地面排水方式与浅明沟排水形式相结合,该方式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给人们带来一定的便利条件,且经济实惠。
2. 管道排水方式
该方式主要的作用是,通过相关的排水设备对管道中的雨水、污水和废水进行全面的处理,这种排水方式主要是对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脏水和污水进行汇集,最终通过集中的方式进行排放处理。
上述分析了公园绿地通常采用的地面排水方式,对其中的雨水、脏水和废水进行全面的处理。但是,对于一些建筑较为局限的区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可以设置暗渠或者开浅渠排水的方式对其中的污废水和污水进行有效的处理。这些管渠主要是按照分散性原则与直接性原则全面进行操作处理。
3. 地面排水与管道排水相结合的操作方式
第三种排水方式主要是将上述两种方式相结合,该操作方式又被专业领域称为暗沟排水。暗沟在其专业领域中又被称作是盲沟,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地下排水渠道,主要的作用是对地下水进行有效的排除,进而促使地下水位得以降低。在一些要求排水良好的活动场地,例如:体育场、儿童游戏场以及开展游园活动的相关区域,这些地方所采用的都是这种排水方式。暗沟排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主要优势之处体现在,材料的获取较为便利,可以全面有效的对废物进行加工与再利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无需检查井或雨水井之类的排水构筑物,地面不留下任何的痕迹,进而有效的维持绿地以及其他活动场地的完整性,适用于公园草坪的排水操作。
根据上述简要的分析可知,地面排水方式、管道排水方式以及地面排水与管道排水两者相结合的排水方式,是基本的园林排水方式。其中,地面排水方式是专业领域中最为经济、应用最广的一种排水方式。
三、园林污水基本施工技术的处理方式
园林中的废水、污水是城市污水中的一部分,但这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差一定。园林污水总量较少,其性质与城市污水相比较为简单。通常情况下,园林污水废水主要有餐饮业的污水排放与厕所等设备产生的污水所构成的;在动物园或带有动物展览区的公园里,还有部分动物粪便及清扫禽兽笼舍的脏水。由于园林污水性质简单、排入量少,其处理方法也相对简单些。
1. 污水处理方式
对于园林污水基本施工技术的主要处理主要有以下五种,即:一是,采用除油池对污水进行初步处理;二是,通过化粪池将污水进行除污处理;三是,利用沉淀池设备对园林污水处理;四是,通过过滤池对污水进行全面的处理;五是,采用生物净化池对园林污水进行处理。
2. 污水的排放技术的处理方式
净化污水根据其性质,分别处理。如饮食部门的污水含有较多油脂,可设带有沉淀池的隔油井,经沉淀隔油后,排人就近的水体。这些肥水可以养鱼,也可以供给水生生物施肥,水体中就可广种藻类、荷花、水浮莲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放出大量的氧,溶解在水中,为污水的净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粪便污水处理则应采用化粪池。污水在化粪池经过沉淀、发酵、沉渣、液体再发酵澄清后,污水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也可作园林树木的灌溉用水。少量的可排入偏僻的或不进行水上活动的园内水体。水体应种植水生植物及养鱼。对化粪池中的沉渣污泥,应根据气侯条件每三个月至一年清理一次。这些污泥是很好的肥料。
【关键词】档案档案;文化基本特征;建设途径
文化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且是城市发展的历史标记,而文化对于档案来讲不仅是其价值核心,也是档案存在的重要基础。档案通过反映每一位公民的生活,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而这一切的本质即是文化,因此通过档案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的传承文明,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更好的加快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昌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档案文化可以说是围绕档案和档案工作而形成的信息资源总和,不仅承载着历史,反映着现实,而且还对未来具有较好的启迪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档案文化的基本特征
1.1客观实在性
档案一词起源于清朝初期,最初的意思与档案学中对档案一词的定义并不相同。在档案学中,将档案定义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历史记录。而文化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点不仅看出档案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对客体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和原样保存,因此客观实在性成为档案文化的最基本特征。
1.2历史真实性
档案文化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重要历史记录,其具有原始凭证价值和历史真实性。部分档案文化产品是在档案原始凭证基础上进行复制、仿制、选编等形成,虽然从表面上看其脱离了原始档案独立存在,但这些档案文化产品作为原始档案的衍生物和派生物,是对原始档案生命周期的延续,与原始档案一样具有较强的历史真实性。
1.3证据权威性
档案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作为第一手记录材料,其不仅具有较强的证明作用,而且还具有证据的价值。由于档案自身的原始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证据的价值。无论是原始档案还是档案文化产品,由于其证据价值被社会公众广泛认可,因此档案证据权威性特性较为明显。
1.4文化记忆性
首先,档案自身的记忆链条使人类记忆也具备了社会的属性。档案出现后,其通过对生物记忆的基本程序进行复制,并将其的扩展到个人和社会,从而使人类记忆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其次,通过档案所形成的记忆来更好的对历史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社会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解释。档案自身具有的文化记忆性,有效的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从而使其在社会知识更新过程中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延续人类文明的传承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2档案文化建设的途径
2.1创新档案文化观念,为公众提供大量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档案作为历史发展的重要记录,将历史痕迹真实的记载下来,无论是个人、社会组织,还是国家机构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式的、有价值及有意义的社会记忆和历史记录都能够通过档案反映出来,这充分的说明了档案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由于档案真实的记录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经济和政治等社会活动,这也决定了档案作为历史遗产及特殊文化信息的重要价值。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室作为档案保管的重要场所,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其在档案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档案的各种文化属性也在不断丰富,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档案的开发利用步伐也在不断加大,档案不仅更好的履行了保存社会记忆的核心责任,而且档案文化信息开发利用的力度也在不断增强。在这种新形势下,档案部门也为广大公众创造出了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对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充分理解档案文化的职能作用,积极研发多样化的档案文化产品
档案文化的主要职能作用是传承、传世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有价值的资料与信息,在悠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将形成的档案资料完好、真实地保存下来,可作为国家及地区制定合理、正确的重大决策的有力依据,更是文化资源中的珍品。所以,我们应合理、科学地借助这类珍贵资源,借助图书出版、影视拍摄、图片展览等形式,加大档案文化建设力度,通过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与视听设备,为社会各界提供丰富的各类信息,切实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共建,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为广大社会公众创造丰富的档案文化产品与服务。
2.3不断优化与丰富档案的类型
当前,我国档案馆保存的档案种类较为单一,很难满足社会公众及市民多角度、全方位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当实践特点出发,紧紧围绕改善的档案馆藏结构、丰富档案馆藏内容的工作目标,始终能够坚持“体现特色、完善结构、丰富馆藏、整合资源”的基本原则,不断探究加强档案信息建设的有效方案,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思路,借助多种方式,大量收集并整理内容广泛、形式丰富、种类多样的能反映社会历史及文化特色的各种档案信息,不断增加馆藏档案的厚度,实现丰富档案资源结构、体现地方特色的目标。
3结语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档案作为真实的记录及重要的历史见证,能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各项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档案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当前大力建设文化的新形势下,加快对档案文化建设的探索力度,因势利导,不断对档案工作进行创新,从而创造出更丰富的档案文化产品,为广大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档案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英玮,陆红.关于社会转型期我国档案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档案,2011.
[2]郑金月.文化自觉视野下的档案文化建设[J].档案学研究,2011.
初中《科学》(浙教版)第六册第二章第一节《种群和群落》的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学会识别种群。
2.通过种群概念和种群特征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猜想、预测、计算(估算)、作图等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当地近十年人口数量变化和2012年人口年龄结构,对未来的某些趋势作出预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畅谈感想,渗透和谐社会理念、计划生育国策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国家时政的意识,努力引导学生做一个自然的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发展的人。
教学重、难点:
种群、种群的特征。
设计意图:
教学初中《科学》(浙教版)第六册第二章第一节的
第1课时《种群》一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理解种群的概念(包括学会识别种群、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等),为后面学习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笔者在设计这节课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智力发展等因素,试图通过种群概念和种群特征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猜想、预测、计算(估算)、作图等能力。同时,在种群特征的教学中,笔者以当地人口种群(这是学生较为熟悉和感兴趣的一个实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影响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的几个因素作为研究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当地近十年人口数量变化和2012年人口年龄结构,帮助学生了解种群的几个重要特征,使他们对种群的概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在此设计中,笔者试图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当地未来的某些趋势作出预测,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畅谈感想,从而渗透和谐社会理念、计划生育国策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国家时政的意识,努力引导学生做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发展的人,这才是本课教学设计的根本意义所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生物多样性的视频资料)
提问:大自然中的生物纷繁复杂、种类繁多,我们要深入研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出分类方法,同时复习林耐的生物分类法)
[设计意图:课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既能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又为后面学习种群的概念埋下伏笔。]
二、新课教学,深入探究
1.物种的概念
设问:什么样的生物可以称为同一种生物呢?
(展示几种生物的图片)
提问:这里有同种生物吗?说出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同一种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
追问:青蛙与蟾蜍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它们是同一种生物吗?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同一种生物不但形态、结构相似,还能相互产生后代。
追问:马和驴不但形态、结构相似,还能相互产生后代,它们是同一种生物吗?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同一种生物不但形态、结构相似,能相互产生后代,且它们的后代还应具有繁殖能力。
[设计意图:教学层层推进,使学生深入理解什么是同一种生物,为后面学习种群的概念打好基础。]
2.种群的概念
(多媒体播放大自然中生物生活的情景)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出大自然中生物生活的特点:大自然中,大多数生物喜欢以群体形式生活。
提出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种群概念的三个注意点:
(1)一定区域内(即一定空间和时间内);
(2)同种生物个体(即一个物种);
(3)个体的总和(即一群个体)。
讨论:下列各项中所指的生物构成一个种群吗?为什么?
(1)一块地里所有的向日葵;
(2)一个池塘里所有的青蛙和蝌蚪;
(3)一个公园里的所有植物;
(4)慈溪市的所有人口。
小结: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个种群所生活的区域可以是一块小小的地,也可以是一大片土地。一个种群里的生物个体,可以有大小之分、年龄之差、雌雄之别。
[设计意图:种群的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种群的概念、学会识别种群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正是基于这种想法,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把重心放在了引导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和学会识别种群上,而对后面的内容草草了之,甚至一笔带过。但笔者认为,这与课程标准提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尚有一段距离:其一,不了解种群的特征是无法真正理解种群的概念的,同时也无法真正理解一个地区的人口作为一个种群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和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所起的作用的;其二,上述内容的教学固然能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有所发展,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学生很难通过上述活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和更高层次的发展,而后面种群特征的教学恰好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3.种群的特征
讲述:种群虽然是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但它并不等于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同种生物个体通过种内关系形成的有机统一体,是一个从生物个体到群体的飞跃,具有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设问:那么,种群具有哪些特征呢?
(多媒体播放几个不同的生物种群)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课件,感受种群的主要特征,同时讨论描述和研究种群的方法,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
小结: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少。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的变化。
提问:什么叫种群密度呢?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得出种群密度的概念: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计算公式: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活动A:观察慈溪市近十年人口数量的变化
(注:慈溪市土地面积为1154平方千米)
(1)计算上表中各年份的(人口)种群密度;
(2)画出慈溪市人口密度随年份变化的曲线图;
(3)预测2015年12月慈溪市的人口密度。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画图、预测等活动,在促进学生对种群密度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指出: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猜想:种群的哪些因素会影响种群密度?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得出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因素,如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活动B:观察2012年慈溪市人口年龄结构图
(1)查一查你在哪个年龄组,该组人
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2)预测将来20年内,慈溪市人口数
量变化及年龄结构特点;
(3)预测未来几十年内,慈溪市居民
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4)粗略计算10~14岁的男女性别比
例;
(5)根据计算结果,结合你的生活经
验,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慈溪市人口年龄结构图,增
进学生对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理解,同时渗透社会和谐、男女平等方面的教育,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时事政治的意识。值得一提的是,在让学生预测“未来几十年内,慈溪市居民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这个问题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运用已学知识对该问题作出大胆预测,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使学生充分体会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到学习、交流的乐趣,体现自己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价值。可见,本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多个层面的发展。]
指出: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群按性别比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
雌雄相当型,即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致相等,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二是雌多雄少型,即雌性个体明显多于雄性个体。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海豹等群体动物;三是
雌少雄多型,即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就属这种类型。蜜蜂若只考虑其生殖能力方面,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讨论: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例。为什么人工控制的种群一般雌性多于雄性?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为什么?试举一个既不造成环境污染,又能防治农业虫害的方法。
活动C:观察慈溪市近十年人口数量的变化
(1)分别计算2006年、2012年慈溪市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2)分析慈溪市近十年人口数量、出生率、死亡率等数据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和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分析,鼓励学生畅谈感想,促进学生对出生率、死亡率等概念的理解,同时渗透计划生育国策的教育。这里应该强调的是,在我国的某些地区,男女平等的话题可能离学生很近,也许就在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估算自己年龄段的男女性别比例和分析各个年龄段男女性别比例的变化趋势及结合生活经验畅谈自己的感受,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06
作者简介:刘杰群(1978―),女,广东清远人,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初中生物高效课堂。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详述了“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并指出:“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1]广东省七年级生物学自2012年9月开始使用据此修订的教科书。面对新教材的启用、新课标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什么教学策略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才有利于开展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才能促成学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呢?
1.借助前概念深入学习重要概念
前概念是学生在正式学习某个科学概念前业已形成的与公认的科学概念相悖的观念和理解。而“任何学习都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累积性的学习”[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部分生物学科的相关知识,形成了一些前概念,且这些前概念并不都是错误的,有部分前概念是不够完整,或涵盖面较窄。教师在教授生物学时常会发现学生已经对某个概念形成了前概念,如能巧妙利用,能促进重要概念的教学和学习。
如“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是: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在此基础上,教师先引导学生结合人的生命活动特点进行思考:人有哪些生命的特征?学生就会联系自身特点展开思考:人要吃东西,会呼吸,会排便,会生长发育,能繁殖下一代……接著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尝试自行归纳出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最后,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来帮助学生巩固认识。经过这样的教学和学习,学生形成概念时就不会再受前概念的影响,而且印象深刻。
2.借助任务情境让学生开展重要概念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知识。学生如果对所学的知识如能建构起灵活迁移与应用的知识经验,那么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就会很到位,这需要教师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务情境联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和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达成学习目标。
如“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和“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两个重要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和材料,并布置任务“借助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并比较两者的区别”;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同学交流、讨论,就能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对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功能的掌握和理解,能正确制作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来观察和区别动、植物细胞。
3.借助问题定向指引学生学习重要概念
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情境,在问题的指引下,尝试解决问题,在思考问题、调用已有知识经验寻求问题解决方法、与同学的各种信息互动等过程中,会获得新的相关生物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就能形成新的知识概念和框架。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结合教材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问题,定向指引学生深入学习,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概念。
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时,教材中指出:绿色植物是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结合教材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问题:①“工厂”需要哪些原料?②“工厂”的生产车间在哪里?③“工厂”的生产车间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工作?④“工厂”的产品是什么?⑤“工厂”的产品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能定向指引学生去深入学习光合作用的实质。学生在逐一思考解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会脑海里逐步形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知识概念和框架。
4.借助案例分析达成重要概念的学习
生物学教学中,引入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能促使学生积极寻求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分析案例、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能最有效地学习相关知识,达成重要概念的学习。此外,借助案例分析还能使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与生活情境相联系,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学习《眼与视觉》时,教师指引学生认真阅读书本,了解眼与视觉的形成之后,再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身体健康的张同学最近看黑板总是觉得模糊不清,自我感觉是近视了,就借同桌的眼镜戴着看板书,果然能看到清晰的字体,但戴了一会儿又会觉得有点头晕”。学生就能依据案例尝试从眼球各结构及其功能来分析视物不清的原因,或从视觉在大脑的视觉中枢形成的角度来分析随意配戴他人的近视眼镜会诱发头晕等症状,还能从近视的成因及其预防方面给张同学提供良好建议。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深入浅出地构建和掌握 《眼与视觉》这一节课的重要概念。
5.借助课时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重要概念
课时学习目标是指在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应该对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有具体且明确的表述。本人在2012―2013学年开展了七年级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先把每一节课中重要概念的下位概念逐一细化为课时学习目标,作为概念要点列出;再让学生上课时先认定当堂课的课时学习目标,并自行分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最后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这一策略的有效使用对学生把握概念、形成知识框架多有裨益。
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口诀:
共性六点最代谢一物结构特病毒三生育殖四应激五遗变异六适应
注解:生物体的基本特征有六点,最基本的是新陈代谢;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但病毒无细胞结构;生物都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特点及应激性;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及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特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口诀:
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留磷盖美家CHONSPCaMgK
微量元素:铁猛碰新木桶FeMnBZnMoCu
蛋白质的主要功能口诀:
狗催运面条
注解:狗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催是催化作用(如酶);运是运输(如血红蛋白及载体);面是免疫(如抗体);条是调节(如生长激素和胰岛素)。
细胞结构的口诀:
膜有流动和选择线叶高基内质核中心液泡溶八器核膜仁液染色质
注解:细胞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特点;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核糖体、内质网、中心体、液泡、溶酶体共细胞器;细胞核包括核膜、核仁、核液及染色质。
有丝分裂口诀:
有丝分裂分五段,间前中后末相连,间期首先作准备,染体复制在其间,
膜仁消失现两体,赤道板上排整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新壁建。
原核生物的种类口诀:
蓝色细线织毛衣
注解: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
光合作用歌诀:
光合作用两反应,光暗交替同进行,光暗各分两步走,光为暗供氢补能,
色素吸光两用途,解水释氧暗供氢,ADP变ATP,光变不稳化学能,
光完成行暗反应,后还原来先固定,二氧化碳气孔入,C合C生,
C多步被还原,需酶需能还需氢,还原产物有机物,能量贮存在其中,
C离出再反应,循环往复永不停。
八种必需氨基酸口诀:
甲携来一本亮色书。
注解:甲硫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
动物的行为口诀:
先天,趋性本能非条件,后天,印随模仿加条件。
减数分裂歌诀:
性原细胞作准备,初母细胞先联会,排板以后同源分,从此染色不成对。
次母似与有丝同,排板接着点裂分,姐妹道别分两极,再次质缢分为二。
染色一复胞二裂,数目减半同源别,精质平分卵相异,往后把题迎刃解。
动物的个体发育歌诀
受精卵分动植极,胚胎发育四时期,卵裂囊胚原肠胚,组织器官分化期。
外胚表附神感器,内胚两腺两道皮,其余中胚不用记。
注解:外胚层分化为表皮及其附属结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内胚层分化为肝脏、胰腺、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其余的都由中胚层分化。
DNA的粗提取及鉴定实验过程口诀:
柠檬离下一水滤二钠三水四滤黏五钠六滤七酒析八胺沸浴鉴为蓝
注解:实验前制备鸡血细胞液加入柠檬酸钠溶液后离心取下层物质用于实验,第一步是加入蒸馏水过滤并取滤液实验;第二步加入2mol/l的NaCl溶液溶解核内DNA;第三步加蒸馏水稀释2mol/l的NaCl至0.14mol/l而析出DNA;第四步是滤取含DNA的黏稠物;第五步是用2mol/l的NaCl溶液使黏稠物再溶解;第六步过滤取滤液实验;第七步加入体积分数为95%的冷却的酒精析出DNA;第八步是加入二苯胺溶液并用沸水浴加热鉴定反应为蓝色。
生物的变异类型口诀:
因变等位本来源基因重组最丰富染体变异结构数组内不同组间同
注解: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最丰富来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组内的每条染色体形态、大小、功能各不相同,而染色体组与染色体组之间的形态、大小和数目相同。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口诀:
种群单位质频变突变重组原材料变异无向自选定物种形成必隔离
注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生物的变异没有方向性,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引起物种的形成,它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口诀:
鸟枪合成取目基目运结合靠质粒还需限制连接酶导入受体测表达
注解:第一步提取目的基因可采用“鸟枪法”和人工合成法,第二步是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质粒结合,以上步骤需要限制性内切酶作基因的剪刀和DNA连接酶作基因的针线;第三步是将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第四步是目的基因在受体内的检测和表达。
分泌蛋白形成过程口诀:
四器一构共参与核糖合成内加运高基加工膜外排线粒供能才完成
注解:分泌蛋白形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四种细胞器和细胞膜共同完成;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并运输;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为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以外排的形式将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提供才能完成全过程。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歌诀:
淀粉消化始口腔,唾液肠胰葡萄糖;蛋白消化从胃始,胃胰肠液变氨基;
脂肪消化在小肠,胆汁乳化先帮忙,颗粒混进胰和肠,化成甘油脂肪酸;
口腔食道不吸收,胃吸酒水是少量,小肠吸收六营养,水无维生进大肠。
遗传图谱的判断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正常为常显。
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为伴X隐,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为伴X显。
DNA结构特点口诀:
一、“品质课堂”的基本特征与教学要求
“品质课堂”的“品质”本义一是指人的行为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行等的本质;二是指产品的质量。因此分析其基本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实践效果上要求呈现出高质量、高效率,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高度提炼,精细化设计教学,优化教学流程(简洁、清晰、平实),消除低效或无效教学环节,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知识,体验过程,实现对知识的个性化建构与扎实、高质、优异的教学效果。二是课堂教学活动内容上要求彰显高品位的教育理想,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于知识的传递,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生命潜能的有效激发,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品质课堂”的教育理想在于学生通过与教师的相遇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教育,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二、生物学科“品质课堂”建设的几个要素
任何学科教学活动都存在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五个组成部分,与传统的生物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相比较,生物学科“品质课堂”建设需要突出以下几个要素:
一是智慧要素:智慧是生物学科“品质课堂”的前提要求师生的活动建立在对于生命活动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基础上,教学过程表现为课堂的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教学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问题意识、批判意识都是生物学科建设“品质课堂”需要选择的教学目的与效果的呈现。
二是生成要素:教学关注生成,生成是“品质课堂”的关键。生物学科的教学生成是指课堂预设随教学过程的展开而发生预期之外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发生预料之外的变动与调整,甚至产生新的教学行为和预期之外的教学效果。传统的生物教学将教学看作是目的性、计划性的活动,把教学视为教学计划或方案的展现过程,忽略了教学过程本身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生物学科“品质课堂”建设,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丰富情境、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展示空间,引导学生逐步打开思维空间,在学习活动中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思路,学会新的方法,最终实现生动、活泼、丰富的课堂生成。
三是体验要素:教学过程重视体验,体验是“品质课堂”的核心。传统生物教学将重心放在书本知识的组织与传递上,强调围绕书本知识的传递与接受来构建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并设计规范性的教学行为。这种外在输入式的教学设计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点与知识逻辑,虽然能够训练学生的分析性思维,但却无法有效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内在意蕴、体验知识的生命意涵、发展个体的生命智慧。在“品质课堂”建设中,每一节课都是一次丰富而愉悦的生命体验,都可以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实现将外部知识与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命感受进行有机整合,以增生出独特的个体生命知识,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等。
四是发展要素:学科教学评价着眼发展,发展是“品质课堂”的目标。学科发展性教学评价旨在促进学生发展,不但要关注结果性评价,而且要注重形成性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地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力求发现并选择一切可能的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一种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教育。这种评价强调师生的生命发展,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发展、创造的过程,师生的发展在充满生命关怀与和谐课堂氛围中自由展开,在合作、对话、探究、反思的过程中获得整体性提升。
三、生物学科“品质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的建议
1.教师教学建议
一是计划有效,目标清晰。教学时要做到“脑中有目标”。教学内容表述清晰具体,内容层次分明。
二是组织合理,教法得当。教师要做到“手中有教法”。教师要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要重情景、重民主、重过程、重引导、重体验,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是注重个性,因材施教。教师要做到“目中有学生”。教学时,能看到学生,能看清学生,能看懂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2.学生学习的建议
一是注重个性化知识的合理建构。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成对知识真正理解与恰当运用,合理建构成个性化知识。
二是做到学习活动充分参与,课堂上学生积极、广泛、深度参与教学活动,形成主动学习习惯。
关键词:人力资本;概念;特征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1(2015)04-0011-03收稿日期:2015-06-14
一、引言
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对知识、技术等智力因素的要求越来越突出,人力资本也逐渐取代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源泉。只有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力研究———人力资源研究———人力资本研究”这一动态过程既反映了西方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也体现了对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地位和作用认识的加强。对人力资本概念界定与基本特征认识是构建人力资本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目前人们对于这方面认识还比较模糊,诸如人力资本的本质内涵到底是什么,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人力资产、人才资源等概念最根本的区别体现在哪里,具有哪些不同于劳动力资本、物质资本的基本特征,对于这些问题,专家和学者至今还没有做出合理、准确与系统的解释。人力资源是指一定组织范围内人口总量中所蕴含的劳动能力的综合,需经过合理开发、有效配置后方可转为人力资本。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把有关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和实践放在重要位置,使本来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和人力资源最丰富的我国人力资本却相对缺乏,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也还有很大空间。因此,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加大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力度,特别是对人力资本概念与基本特征要有科学把握,为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实践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
二、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通常被看作是一种“能够给劳动者带来报酬的产品”、“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和“投资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概念是在对西方经济学中“物质资本”这一占主导地位概念的批判与继承中创立与发展而来的。20世纪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埃尔文•费雪(Irving•Fisher)在《资本的性质与收入》中首次明确提出资本可以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类型,前者是指体现在厂房、设备、机器、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后者是指依附于所有者身上的各种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健康素质以及各种能力的存量总和,从此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新思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三个不同角度对人力资本的概念进行界定。其一,从包含内容角度界定。舒尔茨(Schultz)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1]以此为依据,有的学者从劳动者个体角度出发,将人力资本定义为劳动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健康状况、技能和能力总和。还有学者认为,从社会角度出发,由于国民良好的道德素质、美好的信誉和和谐的社会关系可以有效节约个人与社会的交易费用,因此,上述内容也应该包含在人力资本范围之内。其二,从形成角度界定。贝克尔(Becker)提出: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这些人力投资主要用于增加个人资源、提高个人未来的消费与购买能力等方面。人力资源不仅包括个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还包括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等。以此为参照,有学者指出,“人力资本是指人们在教育、职业培训、健康、移民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2]其三,从人力与资本相结合角度界定。《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指出:“作为现在和未来产出与收入流的源泉,资本是一个具有价值的存量。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3]因此,有学者提出,人力资本是指依附于劳动者、在劳动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诸如知识、技能和能力等要素的具有增值性的价值存量。综上所述,由于关注角度不同,所得结论也就见仁见智、各有侧重。第一种观点显然过分强调人力资本所包含的内容,却忽略了人力资本所具有的内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将其混同于劳动力概念。第二种观点虽然强调人力资本的投资性,但是将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简单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的本质区别。第三种观点尽管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却忽略了人力资本所具有的异质性和边际收益递增性。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取长补短,才能较为科学地解释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笔者认为,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对特定行为主体进行一定资金投入,依附于个人身上的价值存量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是一种能够给特定主体带来持久性收入的能力。
三、人力资本的特征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存在于人体内,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为投资者现在和未来带来一定量的收入流。作为生产要素,与物质资本一样,从形式上来看,都是为了追求产出最大化;从内涵上来说,都是为了实现载体收益的最大化,具有“物”的属性。然而,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具有不可分离性,并且个人所具有的喜爱偏好也会对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结合及其结合程度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它具有下列不同于物质资本的基本特征。
(一)异质性
人力资本体现为其所有者思考问题的方式、判断事物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然而这种方式、能力和技能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分工不同、类型有别、组织形式差异,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经验阅历、熟练程度和从业能力也就不尽相同,不同人力资本会从不同岗位的特定信息环境里内生出来。另一方面是天生禀赋的差异。人的生物学特征决定了个人遗传、生理特征的个性化,在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创造等能力强弱以及对不同职业取向的好恶。因此,与物质资本同质性相比,人力资本的差异性决定了不能够将多个人力资本简单叠加,否则可能会产生低效、内耗、消减现象,导致整个组织系统效率的降低。
(二)可变性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制约,人力资本的价值存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动状态之中,其存量水平或价值既可能增加或上升,也可能消耗或降低。由于个人年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等条件不同,以及个人的思想、情绪、情感等的易变性,还有自身刻苦努力、积极实践、潜心钻研、具有创造性,再加上人力资本价值是其所有者对过去知识及技能积累的现实体现,因此一般来说,随着个体知识的不断应用、技能的持续更新,人力资本会不断升值。并且人力资本价值的增长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伴随人的终生。这种过程的长期性必然会造成投资和收益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应增长,使其价值具有不确定性。
(三)专用性
专用性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从事某项特定工作时必须具有的独有技术、技巧和能力。它是相对于通用性而言的,这是人力资本区别于物质资本的本质特征。一方面,就人力资本与所有者个体的不可分割性来说,通过一定途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只能存在于所有者个人体内,其他群体或个人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占有、代替或支配。另一方面,就人力资本对所处的组织资本依赖程度来说,人力资本是在特定的组织机构和人际关系中通过职业训练、实际操作形成的,一旦离开特定的组织机构,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所具有的价值自然也就会下降。
(四)依附性
人作为人力资本的载体而存在,一切知识、智慧和体能都依附于所有者身上,无法通过买卖、转让等形式而被其他组织所占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人身的依附。人是人力资本的天然载体,每一个组成要素诸如经验、知识、技能和能力等都无法独立于个人之外,均依附于活生生的人而存在。个体在幼年时期,人力资本没有体现出来;进入劳动年龄阶段,人力资本开始出现并逐步增加;进入劳动能力减退阶段,人力资本逐渐消减;死亡之后,人力资本也随之消亡。另一方面,依附于活动。由于人力资本隐含于人体之内,很难从外观上观察到,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表现出来。个体如果不参与劳动,只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其资本价值量根本无法体现。
(五)增值性
物质资本会随着不断使用而产生消耗,久而久之将会产生自然磨损,直到消失,而人力资本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人力资本形成之后可以使拥有者本人通过对已有知识不断应用、对已学技能日益熟练,人力资本存量逐步积累,资本的“质”不断提高,价值提升,个人由此获得更高收入;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各种生产要素使用效率,通过开发新产品、开拓新的销售市场从而赢得更大利润,这样人力资本拥有者产生的量既能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要素价值,也能获得一定量的剩余价值,从而使企业收益可持续增长;随着个人和企业收益的递增,还可以带动其他劳动力或企业增加收入量,使整个社会处于良性发展循环之中,经济效益也必定会提升。
(六)时效性
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个人,具有鲜明的生命周期特征。人力资本的有效期限大概在40年左右,如果开发或利用错过时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这种个人时效在时间上的限制,是由其自身所具有的生命周期特点决定的。一方面,人力资本形成需要教育、培训等方式进行投资而形成一定人力资本存量的过程,需要适时开发、再造与补充;另一方面,生命历程的不同时期,已经形成的人力资本结构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不同方面也会表现出最佳表现期。就社会来说,时效性是指人力资本使用的实效性,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创造出特有价值、做出贡献。特别是在科技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不同时期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必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人才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而变得陈旧,甚至是失去价值。
四、结语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才能为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在此对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人力资本基本特征的详细诠释,旨在为我国人力资本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决定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且随着人力资源转化过程的变化而改变。同时,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必定受到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对人力资本概念与基本特征的研究要进一步丰富和深入。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1.
[2]姚树荣,张耀奇.人力资本涵义与特征论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1(2):54-55.
边缘效应原理有何实践意义?
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提高野生动物的产量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群落最小面积边缘效应生活型谱群落交错区盖度与相对盖度层片
二、问答题
1、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
2、常见的群落成员型有哪几类?
3、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组成有哪些。
4、物种多样性指数有哪些,各自如何计算?
5、植物生活型类群一般有哪五种。
答:(1)高位芽植物(2)地上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隐芽植物或称地下芽植物
(5)一年生植物
6、计算群落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尔指数及均匀性指数。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基耶尔频度定律生活型频度与相对频度重要值生物多样性
二、问答题
1、解释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的各种学说有哪些?简要说明。
2、简述边缘效应原理的实践意义?
3、如何制定生活型谱?
4、层片有哪些特征?
1、一定地段上,多物种所组成的聚群是(B)。
A.种群
B.群落
C.有机整体
D.生态系统
2、下列不是机体论观点的是(C)
A.认为群落是自然单位,具有明确的边界
B.它们独立存在,可重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