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教版数学教案

人教版数学教案

时间:2022-11-10 22:3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教版数学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教版数学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根据这一顺序进行正确计算。

2.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

渗透类比、推理、转化等的数学思想,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下列各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唤醒学生已有认知,为本节课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图片和题目

师: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出算式?

给予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生1:我先算出每天吃多少片:(片),之后计算可以吃多少天:(天)。

师:这种方法还可以列综合算式表示以上过程,你会列吗?

生:。

师:自己试着计算一下。

学生完成,全班核对,课件展示计算过程。

师:需要注意的是有小括号的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当学生列出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计算时强调小括号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分数混合运算中小括号的作用与整数混合运算中小括号的作用相同。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我先算这两盒药可以吃几次:(次),之后计算可以吃多少天:(天)。

师:这种方法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表示以上过程,你会列吗?

生:。

师:自己试着计算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课件展示两种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我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使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运用整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来计算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即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师:非常正确,这种算式还可以这样计算:

将算式转化成连乘后直接约分计算。观察的两种计算方法,说一说你更喜欢哪种?

生:我更喜欢第二种,因为这样计算更简便。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算式转化为连乘后直接约分计算,并把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以培养学生掌握灵活的计算策略。

三、巩固练习

1.

计算下面各题。

设计意图:本题包括多种混合运算形式,有利于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分数运算能力。

2.

老爷爷每天慢跑要用多少时间?

设计意图:本题利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相当于过去的“归一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多样化,可以先求出6圈里有多少个半圈,也可以先求出跑1圈用的时间。

3.

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题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怎样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1.

带小括号的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

第2篇

分数乘法

总课时数:12课时

第一课时

分数乘以整数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韦宏凤

预授课时间:第1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2及练的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方(式)法:讲授

指导

学法:学思结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因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二、新课

1、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小组讨论,比一比看哪一组的话语更精炼。总结出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2、教学例2

(1)出示×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

1.第9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集体订正。

四、课后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作业布置:练第1、2、4题。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3

第3篇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的内容及练习六第1题有关题目和第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减试题的简便算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减法的性质,灵活、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师:看来同学们对加法运算定律掌握得很好,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减法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运算性质。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出示教材第21页例4。

1.学生自己列出算式,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独立解答,指名汇报。可能有以下3种方法: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让学生依次说清楚解题思路。

师:前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前两种算法中三个数分别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不同之处是运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也不相同)

师:由于前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即

234-66-34=234-(66+34)

师:234-66-34变为234-(66+34)后,计算结果保持不变。这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呢,还是在所有的三个数连减的运算中都存在?下面,我们就任意找三个整数来试一试。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说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与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它们的结果总是相等的,这条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你能用语言来概括这一规律吗?小组进行讨论。

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当两个减数相加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时,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使计算简便。有时,也要根据算式的特点,逆向运用减法的性质来简便计算。

3.字母表示。

师:我们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减法的这个运算性质。a-b-c=a-(b+c)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填写,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计算,订正时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拓展提升

李阿姨在记录一周的家庭开支时,发现一张购物

小票被弄脏了,你能帮李阿姨算一算被弄脏的价

钱吗?

300-74-126-35=65(元)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这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它们的和。

七、作业布置

练习六第1题有关题目和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点名阐述解题思路。

学生举例,师生一起验证。

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234-66-34=234-(66+34)

234-66-34=234-34-66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字母表示:a-b-c=a-(b+c)。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学习简便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的计算方法跟其他同学的方法进行比较,说说自己解法的优点、缺点,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来认识和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教学要求上,因人而异,抓住知识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投入到知识的理解、对比和运用的过程中。

第4篇

三维目标:

1、掌握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2、通过绘制路线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

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激活经验

(1)

你会在地图上辨别东南西北方吗?

(2)

生活中我们常常所说的四面八方指的是什么?(展示图)

(3)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怎样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二,

解决问题,展开新课

例一: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到达A市?

问(1)台风中心在下图哪个区域内?

(2)

A市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在下图中试一试画出台风的方向)

(3)

动画展示旋转形成的东偏南30°

(4)

(4)如果用南偏东有怎么表示?(动画展示旋转形成的东偏南30°)

西

(5)说一说红色的线的方向?

小结:明确参照点

一般生活中习惯用小于45度的角来描述

问:(1).

如果只考虑方向这个条件能

确定台风中心的具置吗?

(不能,这个条件只能确定台风中

心位于A市的具体方向)

2.

你认为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A市

(还需要知道与A市距离)

3.

在图上你能找到台风中心的

具置吗?

4.

如果只知道台风到A市的距离可以确定台风的位置吗?

4.

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

小结: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1)找到参照点

(2)画出方向(3)量出距离

三,1,试一试,解决下列问题:

(1)学校在小明家北偏

方向上,距离是

m。

(2)书店在小明家

方向上,距离是

m。

(3)邮局在小明家

方向上,距离是

m。

(4)游泳馆在小明家

方向上,距离是

m。

小组合作完成,请各组代表展示过程并交流小组出现的问题

2,巩固练习:

,说一说北京在哈尔滨的

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

方向上。

(此题关键是确定观测点的位置为主)

北京

哈尔滨

第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1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例1、例2及练习五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认识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

2.经历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借助实物图逐步建立立体感和空间感。

3.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根据需要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情境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学过的立体图形。

师:今天咱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长方体的认识。

师:大家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1)长方体平平的面是长方体的什么?(面)

(2)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是长方体的什么?(棱)

(3)长方体3条棱相交的点是长方体的什么?(顶点)

同桌互指什么是长方体的面,什么是长方体的棱,什么是长方体的顶点。

2.长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都是什么形状?有哪些面是相等的?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这些棱可以分为几组?哪些棱长度是相等的?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教材第19页例2,小组合作制作并讨论例2中的两个问题。

(2)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第(4)题小组合作探究,集体汇报。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五第1~3题。

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通过摸一摸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学生组内讨论,指名汇报,教师补充、完善,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从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入手,让学生体会到立体图形是占一定空间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观察长方体,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掌握。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框架,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长方体的棱长特征,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定义。

第6篇

摘 要:新课改在全国进行开来。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小学数学作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性阶段,为学生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阶段,小学数学新课改给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数学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为基本的教学出发点,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有效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设置一些具体的兴趣性教学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使学生都参与进来,不断创新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探究精神、合作本领和创新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在上课前按照数学课标进行备课,在上课过程中按照目录给学生进行讲授,教师很少和同学们进行互动。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培养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培养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M“翻转课堂”,提升学生自主意识

“翻转课堂”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讲授”课为“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平面图形的拼组”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拼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边的特点,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理解一些基本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进行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即“同学们,做风车的纸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呢?我们可以用几个正方形来拼出一个长方形吗”教师指导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上的知识,并与同伴之间进行讨论,尝试着寻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同学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拼接和想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即“老师,用一些三角形的卡片也可以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这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点,指导他们与同伴之间进行具体的观察,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虽然一直被小学课堂教学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新课改背景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是指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探究意识和自主态度,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通过组织一些活动,培养学生们对物体的估量意识。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在每个小组内部设置一名组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学习。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尺子的特点,指导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尺子上面分别标出一厘米的长度。之后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个小的图形纸片,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部进行实际的测量。小组内部同学遇到问题在小组内部进行共同解决。这种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都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中来,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校要经常组织数学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指导数学教师不断追求创新,不断激发自己的数学创新思维,从而把一些新的理念和教学手段运用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专业素养,从而促进有效教学;其次,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教案过程中,多采用新型的现代化的教案模式,给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出发逐渐过渡到比较难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刻思考和有效理解,顺利地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专业素养,创新数学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为教学的切入点,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