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作物质检报告

农作物质检报告

时间:2023-05-31 09:10: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作物质检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作物质检报告

第1篇

对于国内农牧食品类企业来说,日本核泄漏引发的食品安全需求,将带来两个主要的市场,一是日本本身的出口需求市场,二是国内的进口替代性市场,在食品安全领域能力出众和已经在日本开拓市场的公司,受益最大。

3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告,禁止部分日本食品农产品进口。质检总局表示,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已对当地食品农产品造成严重污染,质检总局公告要求自即日起,禁止进口日本福岛县、枥木县、群马县、茨城县、千叶县的乳品、蔬菜及其制品、水果、水生动物及水产品。中信证券研报认为,日本因核污染而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可能诱发日本大量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从而推升国际粮价。

而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进口贸易伙伴,进口额为1533.7亿美元,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贸易额占总进口贸易额的4%,而鸡肉制品是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最主要产品,占日本总进口量的50%以上。招商证券农林牧渔分析师黄也认为,目前日本海鲜供应紧张,已向大连市海洋渔业局请求紧急供应水产品。

“核危机”或推升国际粮价

“中信证券在周二了一个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日本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啸、核泄漏事故或重创当地农业,将加剧日本国内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局面。”在这份报告里,中信证券指出,由于地震灾区是日本主要的农业和渔业产业区,大米产量排在日本全国前10位内占7席,占全国总产量的35.23%;水产品出产比例约占总量的30%。因此预计,灾害导致日本国内粮食、水产、畜禽等产量下降的同时,核放射性物质扩散过程中可能导致水产品以及畜禽产品受到核污染。因此,日本可能会大量从国际市场购买粮食和畜牧制品,以缓解国内的需求压力。

招商证券农林牧渔分析师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认为,日本的食品安全将长期被蒙上阴影。短期来看,日本目前已经出现了抢购食品的状况,在短时间向国民提供食品将成为日本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此次日本地震和海啸也将加大从中国进口食品以解燃眉之急的需求,给一些有出口资质的食品企业带来一定机会。

记者了解到,不少实力券商都表示,日本地震或将使国际粮价受到提振,并恢复上涨行情。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日本每年进口大约1500万吨的玉米,以及分别300万吨的大豆和小麦。由于地震及核泄漏等危机持续,市场预期日本将进口更多的粮食,因此未来粮食市场料将偏紧,这或将提振后期粮价。中信证券毛长青认为,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当日导致芝加哥农产品期货价格大幅下挫。但农产品价格的瞬时反应实际是来自市场对日本经济增速放缓,从而导致全球需求减少的担忧,同时也是日元贬值、美元升值,引发的技术性下跌。但是实际上,地震以及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农业和渔业的打击较为沉重,日本东北部是日本重要的水稻产区和渔业捕捞区,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不但破坏农田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核泄漏可能引发粮食和畜牧业、渔业的污染,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食物的供应。“我们判断,日本在国际市场的进口需求将进一步放大,毕竟日本是美国最大的玉米进口国,第二大小麦进口国,第三大大豆进口国,因此国际产品价格有望继续上涨。”

中国相关企业或受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信证券毛长青的看法是,国内农产品出口企业有望受益。日本大约55%的进口鸡肉制品、44%左右的进口冷冻蔬菜和新鲜蔬菜、以及8%左右的进口对虾来自于中国。中国对日本鸡肉制品出口占出口总量的85%,烤鳗占出口总量的70%左右,对虾占出口总量的22%左右。我们认为,由于核放射性物质扩散的不确定性、以及福岛核反应堆状况的不稳定性,加之民众对核物质、核辐射危害等相关知识的缺乏和对核恐惧,国内海产品短期需求或受到抑制。中长期来看,日本灾后重建过程中,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包括水产品、禽类、蔬菜等的进口量可能会有所提高,肉鸡养殖行业或受益最大。

“此次受灾的日本北部和东北部是日本水稻产区和虾夷扇贝、畜牧业的的主要基地,虽然日本水稻自给率高达90%,若海水浸泡农田可能会导致土壤盐碱化,耕地适耕环境变差,而这些环境一旦被破坏很难短期恢复,导致水稻减产,进口需求增加,刺激国际粮价上涨。地震和海啸也直接影响到日本的海洋养殖业捕捞业以及畜牧业,日本东北部是重要的海产品养殖和捕捞区,地震和海啸短期对该行业造成直接破坏,中长期也可能影响海洋和地质环境,影响养殖业生存环境,而目前愈演愈烈的核泄漏也将给日本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摸的后遗症。”黄称。

第2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因素 保障措施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食品,食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随着近几年暴露出的安全事件:大闸蟹、毒韭菜、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不断增多,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食品的安全性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可信度已经极低,同时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所以,除了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在高度重视下采取实际行动以外,食品检验人员也要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卫生知识,真正让人民群众“吃的放心”。现将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及保护措施进行浅显的分析,报告如下:

一、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物理因素

1.1杂质

目前,很多食品生产厂家的卫生情况不达标,在加工过程中难免会掺入一部分杂质,而且超过规定的含量。更有甚者,还可能混入体积较大或严重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物体,如玻璃、金属碎片等。

1.2放射性物质

放射性物质不仅可以对环境和人的身体造成伤害,同时也可以污染食品,从而损伤人体健康。但是,目前辐射照射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保质期,所以很多生产厂家,在不控制放射剂量和监控残留辐射的情况下,进行了长期持续的辐射照射。

人吃了这样的食品以后,必然危害健康。

2.化学因素

2.1农药、化肥兽药及饲料添加剂

农药、化肥、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对食品安全产生的影响极大。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使用情况极其混乱,农民为了防止低产、虫害、生产周期慢等事情的发生,严重违背国家的有关规定,滥用一些禁用农药,包括双氟磷、氟乙酞胺等。与此同时,由于农民加大农药、化肥的投入量,使得农药残留严重。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上亦然,长期大剂量的使用违禁药物,可以让动物的肉变质,吃了以后导致人体中毒、致癌等。如“瘦肉精”就是因为在猪的饲料里面添加了“瘦肉精”,人吃了以后,可以引发血压和心脏功能上的改变,严重时可以导致死亡。

2.2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但可以改善食品色泽和味道,而且可以让保质期延长。科学的添加一定限量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无害的。所以,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一些生产加工企业为了个人利益,在食品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非可食添加剂或是加大添加剂的使用剂量。如为了让面粉更加白,则加入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卤制品中为色泽靓丽而加入过量的亚硝酸盐等等。

人吃了这样的劣质食品后,短期内会恶心、乏力、呕吐甚至中毒死亡等。长期食用,可造成遗传毒性及引起癌变等。

3.环境污染

环境一旦污染,人们可以通过食品将污染物摄入人体,长期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就会引起各种疾病,严重危害健康。环境污染对食品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首先,大气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通过降雨等污染农作物,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食品。其次,水污染也是由于工业或城市污水对农作物或食品造成的污染。目前,我国水污染情况严重,约有1/7的河流受到污染。最后,固体污染主要是城市垃圾因处理不善而造成的食品污染。

4.生物因素

4.1微生物

微生物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最主要因素。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首先,细菌可以引起食物的腐败变质,人吃了以后会造成腹痛腹泻甚至中毒。其次,真菌常常用于一些酿酒行业。但是真菌中,有部分的霉菌在特定条件下可造成食品的霉变,人食用后即可发生中毒。部分霉菌还可以生成毒素,比较常见的就是花生因为储存不当,发霉而产生的黄曲霉素,此毒素对人体的肝脏功能损伤极大。最后,病毒性污染可以造成“禽流感”“甲流”以及“疯牛病”等。通常,病毒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污染食品或水源,人或牲畜经口感染,并造成粪口模式传播流行。

4.2寄生虫及昆虫

寄生虫和昆虫都可以影响食品的安全。寄生虫包括:囊虫、弓形体、华枝睾吸虫、蛔虫,阿米巴原虫等。一般情况下,虫或虫卵直接污染食品或通过病人、病畜的粪便污染水体或土壤后,再污染食品。寄生虫在人体内会通过争夺营养、机械损伤、栓塞脉管及分泌毒素给宿主造成伤害。昆虫因为常常携带其他病原微生物,所以会造成食品的污染。常见的会传播疾病的昆虫有:蝇类、蟑螂、螨等。

二、保障措施

就目前情况而言,单依靠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发挥科研人员在食品安全研究方面的专业性和引导性,树立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正确认识,并发挥媒体和消费者的监督职能,让消费者树立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因此建议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提高食品安全性的研究水平

尽管近几年,我国在食品安全性研究建设方面投入不断加大,但是这和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需求来比,还差距甚远。尤其是近几年,每次都是首先在国外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以后,国内才开始重视。所以,今后质量监督检验工作中,不单要严抓严打假冒伪劣食品,同时也要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性的研究学习,不断积累和探求新的分析检验方法。争取在今后的在食品危险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真正做到为人民谋福利的作用。

2.完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这里则需要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管理经验,将监督管理的重点从最终产品的检验过渡到生产经营的全程控制。运用HACCP控制体系。逐步实现食品标准化体系框架,完善药品、污物的限量标准。同时,对于新产品。新技术的食品安全标准要尽快制定,并与国际通行的监测标准要相符。

3.加强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在认真研究、修订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以及技术标准的前提下,质量监管人员可以法律为武器重拳出击各种食品安全性违法行为。同时,在执法过程中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走关系”,“送礼”就谎报其产品安全性报告。明确检验人员的职责,避免生产企业内部的检验走过场,建立食品安全检验的基层体系。对于强迫检验人员违章作业的相关企业领导,要从重从严追究其法律责任。加强质检人员的风德教育,保证质检结果可以真实说明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吃的放心。

4.加强各行各业间的配合和舆论的监督

食品安全不仅仅直接威胁人的生命安全,影响社会安定,更为危险的是还可能影响到未来人口的安全,因此,食品安全确实是头等大事。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卫生等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强配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从而净化食品环境,使污染远离我们的餐桌。我们既要开展食品安全方面的基础研究,又要加强生产和消费环节的监督管理。舆论的监督不仅仅是局限于新闻上,更主要的是我们作为质量监测人员要定期通过电视台转播一些食品安全的知识,只有提高了全民的对食品安全意识以后,才能让消费者成为食品安全防范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更多的参与食品安全立法、执法活动,发挥消费者的社会监督作用。而不仅仅让消费者局限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服务和消费对象。

三、结语

目前,工业化生产造成的食品污染的因素日趋复杂并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就农业和禽畜业而言,食品从原料的选择、种植、养殖到食用的过程中,不稳定因素过多,而且很多商贩为了有利可图,可以说是不择手段,这也使得食品的安全问题因为人为的因素而存在更多的风险。所以,希望通过简要分析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进而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可以普及食品安全卫生知识,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和监督下,把好人为因素的关口,让食品的安全性有保障,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樊永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是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的一件大事[J].中华医学杂志,2005(,2).

[2]陈锦丽.食品安全的探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6).

[3]赵晓飞.2005年食品安全年[J].中国药品监督,2004(,3).

第3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问题 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922.1 文献标识码:A

1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1)蔬菜、水果中残存化肥、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现象比较普遍。在农业生产中,一些菜农、果农为了增收往往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来喷洒蔬菜、水果,直接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超标,甚至有的农药是法律已经禁止使用的,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在食品生产经营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或者滥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化学用品的现象比较严重。

(3)有的生产者在制造、加工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如用病死的家禽家畜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类食品、“注水猪肉”等。像这些老百姓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尝不出却能导致人们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劣质原料,令人防不胜防,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4)有些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由于受城市工矿企业违规排出废水的影响,致使一些地区人畜饮用水源和农作物灌溉水源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主要是铅、锡、汞、锌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过量浸入到水源中去,受这些重金属污染的饮用水和农产品食品进入到人体后,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2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食品生产加工卫生条件较差,保障措施跟不上,使微生物的污染、重金属、霉菌毒素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目前,规模较大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较少,并且有些企业产品出厂检验走形式,基本不检验。

(2)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仍不完善,为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一是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够,存在盲区。二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有些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原则,有的严重滞后,难以操作。三是食品安全标准不完善。四是食品法律法规的处罚较轻,违法成本低,没有起到威慑作用。

(3)监管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综合监督协调难度较大。监管部门过多,职能分散。在部分领域划分不清的情况下,存在很多监管盲点。监管不力,监管责任难以落实与追究。由于对相关食品生产管理职责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履行职责板子也打不到自己身上”的侥幸心理。

(4)生产经营者素质不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大量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主都是农户和个体工商业者,他们文化水平较低,守法意识淡薄,对食品质量意识不高,受利益驱使,很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往往只考虑价格,忽视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另外,很多消费者即便是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也不维权,维权意识较差,间接造成了违法食品有市场需求、违法者有生存空间。

(5)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执法队伍整体素质还是很好的,但是仍有极少数监管部门和工作人员执法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够,将能不能创收作为管与不管的取舍标准,甚至存在执法腐败,监管职责被抛之脑后; 有些职能部门出于部门利益,对有些纳税大户采取放纵态度,造成打击处罚力度不够。

3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1)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使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加强法律法规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巨额赔偿制度,对生产和销售质量不合格、不安全食品的厂商处以高额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以达到足以震慑其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作用。

(2)构建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以国家级食品质检机构和食品安全专家为专业技术支持,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对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及时预警公告。

(3)建立规范、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应当尽快以政府的名义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办公室,统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相关职能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合力。另外,要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整合检验检测机构,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先进的食品检测设备,配备专业人员,加强检测工作,实现检测信息共享,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测。

第4篇

在农业污染的诸多成因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兽药及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中所产生的畜禽粪便管理不力等都是重要因素。

1•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问题严重

我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国,也是最大的农药使用国,且呈上升态势。2004年全国化肥使用总量达4637万吨,比上年增长5•1%。氮肥使用量每公顷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5倍;磷肥使用量每公顷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86倍。使用化肥的强度平均每公顷达400公斤(太湖流域曾高达600公斤),平均使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使用上限的2倍。据农业部门的调查,由于多数农民不掌握科学施肥技术,化肥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发达国家为60%~70%)。在蔬菜、花卉、水果等作物上,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氮磷肥利用率仅10%的现象。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显示,每年我国有123•5万吨氮通过地表水径流到江河湖泊,49•4万吨进入地下水,299万吨进入大气。长江、黄河和珠江每年输出的溶解态无机氮达97•5万吨,其中90%来自农业,而氮肥占50%。在农药使用上,1983年农药的使用量是86•2万吨,到2003年就增加到132•5万吨。在一些高产地区,每年施用农药30多次,每公顷用量高达300公斤。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结果:我国农药的过量使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50%。农药使用中的另一个问题是有机磷等高毒农药比重过大。在我国生产的农药品种中,杀虫剂占60%(发达国家为30%)。在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其中又有70%是高毒农药。令人忧心的是,农药施用量每年仍以10%的速度递增。此外,受利益驱动,偷偷使用被禁农药的现象仍有存在,同时一些劣质、冒牌农药的使用也加重了这一问题。

2•对畜禽养殖及其粪便缺乏有效管理

现在每年牲畜排出的粪便多达25亿吨,是工业固体废物的2倍多。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在建立之初就缺乏对畜禽粪便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总体考虑,相当一部分畜禽粪便被直接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其后果:一是与农田流失的氮、磷等一同导致河流、湖泊、近海海域富营养化;二是粪便中各种病原体成为引发水体有机污染的重要原因;三是污染周边环境,极易引发疾病流行。家畜粪便及排泄物是猪丹毒、猪瘟、副伤寒、布氏杆菌、钩端螺旋体、炭疽等人畜共患疾病传播的主要载体,这些疾病如在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3•农用地膜残留量大

我国塑料大棚及地膜覆盖面积已超过2亿亩,而且绝大部分为不可降解塑料。据统计,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0~40万吨,残存率达40%之多。随着地膜使用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得不到及时回收,天长日久,农膜、碎片不断积累于土壤,土壤的结构和可耕性遭到破坏,地力下降,必将对作物生长产生直接影响。以小麦为例,每亩地残留2•5公斤,小麦亩产将减少7%。如果连续使用5年,每亩地将残留12•5公斤,小麦亩产就减少约25%。

二、农业污染的严重危害

1•对我国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对畜禽粪便管理不力,极大地加重了我国水体污染的程度。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陕西等地的600个地下水样的调查显示,我国一些地区地下水正面临被硝酸盐(硝酸盐是氮肥、动物粪便、动植物尸体等中所含氮化合物降解的终端产品)污染的严重威胁。另外,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湖泊、河流及东南沿海和近海海域都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且呈加重趋势。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专家分析,在我国水环境中,来自农田和畜禽养殖粪便中的总磷、总氮比重已分别达到43%和53%,接近和超过了来自工业和城市生活的点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对我国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土壤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及污水灌溉等,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等物质污染情况严重。中国科学院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至少有1300~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的污染。我国东北地区一些农场长期使用氮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由原来的5~8%降到1~2%。江西红壤表土PH值由5•0降到4•3,土壤板结普遍严重。

3•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下降

2005年4月,农业部组织质检机构对我国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状况的监测结果:52种蔬菜3845个样品中,农药残留超标样品318个,超标率8•3%。北京市农委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市场(含超级市场)的叶菜类蔬菜60~70%硝酸盐含量超标,果菜类蔬菜20~30%硝酸盐含量超标,其中菠菜的硝酸盐含量高达2358mg/kg,萝卜达2177mg/kg,大白菜达3225mg/kg。

4•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农民增收受到阻碍

入世以来,先是欧盟对我国动物源性产品实施报复性禁令,后是荷兰销毁我国的出口农产品,接着是其他国家针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提高了进口要求,强化了检验检疫。2006年5月,日本将实行《食品中残留农药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734种农药、兽药和添加剂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限定了标准。它表明,今后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将几乎不允许有农药残留。欧、美等发达国家也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等,对商品设定准入限制的绿色壁垒。据联合国统计,我国每年约有包括农产品在内的74亿美元出口商品因绿色壁垒而受阻。作为WTO成员国,在国际多边贸易中如何应对日益苛刻的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此外,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一方面是大宗农产品相对过剩,价格低迷;另一方面,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却相对供应不足,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的拓展和效益的提高。这也是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根据水利部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相对城市而言,农村人群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源自饮水和土壤污染。现有的研究监测资料表明,目前农村居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上已高于城市居民且呈持续升高趋势。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课题组的调查,累积于饮用水源特别是井水中的氮磷和农药,对至少13个省份、数以百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使劳动者及其家庭蒙受经济损失。据报道,农药与各类出生缺陷存在病因联系,孕期接触农药可使婴儿发生出生缺陷的危险性提高1•22倍。而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从1996年至2000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农村高于城市。预防农药对出生缺陷的危害也是一个十分迫切任务。

6•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农业污染严重的地区,出现农作物减产,质量下降,甚至传统农作物无法继续种植的现象。据1997年世界银行《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的报告估算,我国每年因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30亿人民币,占该年GDP的O•44%。亚洲开发银行认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国GDP的0•5~1%。近十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在十余省的5000多个田间定位试验和调查及对全国2300多个县化肥施用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在蔬菜、花卉、水果上盲目过量施肥,直接经济损失平均650元/公顷;不合理施肥,每年有超过1500万吨的氮流失于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300亿元人民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建议

近年来,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都投入巨资治理水污染问题,但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仍然有增无减,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也同样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有:

1•尚未形成整体和系统的农业污染防治和控制的政策框架

我国目前的环境政策措施中缺乏对农业污染控制系统和紧迫性的重视。农业活动未完全纳入环境控制之中,没有整体和系统的农业污染防治和控制的政策框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还很滞后,尚无单独的农业污染防治法及实施办法。

2•没有标准的监测方法,无法满足制定防治农业污染政策的需要我

国在农业生态和土壤环境监测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尚未对农业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测,没有标准的监测方法,更没有形成完整的监测网络和质量控制体系,无法对农业生态与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给出全面清晰的描述。

3•防治意识缺乏

对农业污染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意识不强、知识缺乏现象。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农民对化肥、农药等安全使用标准、合理使用准则、特性等缺乏了解,随意加大使用剂量,甚至超范围使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十分普遍;地方官员对于那些污染严重的利税大户(企业、个人),姑息迁就。

在中央强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强调对农业污染的防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农业污染控制的政策法律框架和配套制度目前,欧美各国不仅将对农业污染的防治作为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及现代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而且在对农业污染的控制上有完整的法律体系作保障。我们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业污染的防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农业环境保护机构,在组织上保证防治农业污染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

2•整合与建立完整的农业污染监测网络和控制体系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生态农业建设和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保证措施。因此,要积极争取条件,整合与建立完整的农业污染监测网络和控制体系。

3•源头控制是农业污染问题防控的重要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最有效的对策是抓好源头控制。例如发展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替代原有技术,鼓励农民自愿或通过政府奖惩措施推动采用新技术;在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流域,制定和执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如农田的轮作制;通过对施肥量、施肥时间、肥料品种、施肥方式的规定,减少源头污染量;用科学方法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有效控制其对水、土壤及其他环境的有机或无机污染。

4•建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解决农业污染问题的核心必须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本质出发,建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把预防污染的综合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

5•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教育“保护环境,教育为本”。教育应针对全体国民,提高国民的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在城市人口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同时,重点加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第5篇

在20世纪。人类合成了大量的化合物,诸如杀虫剂、除莠剂、冷凝剂等。正当人们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时,受到伤害的自然界已开始无情地报复人类,其中DDT(滴滴涕),PBF,CFC(氯氟烃)等侵蚀着从海洋到内陆几乎所有的生物,在人类的血液和脂肪中也普遍发现了它的踪迹。

目前,环境污染对生物界的影响已日渐显露,而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也受到空前的威胁。

蕾切尔・卡森在她著名的讲演中指出:“我们迫不得已正在将整个人类暴露在合成化学物质面前,在动物实验中,这些化合物质已被证实是极其有害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毒害作用可以被积累、放大。我们一生下来就开始受到这些化学物质的污染,甚至尚未出生、还在母亲体内时就已经受到污染。如果人们不改弦更张的话,这种污染将会终生跟随我们,而这种污染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目前却谁也无法预料。因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先例可以用来帮助、启示我们做出预测和判断。”

时至今日,我们不断认识合成化学物质污染的后果,关于污染的研究也日渐增多,两本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我们被偷走的未来》从化学合成物与性发育障碍及生殖的关系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动物实验数据。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事实

上世纪5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海湾鸟类协会成员布罗莱发现:80%的白头雕没有生殖能力,2/3的成鸟对求偶筑巢毫无兴趣;

50年代后期,英国狩獭爱好者们发现:水獭数目剧减;

60年代,美国密歇根湖养貂人发现大量的雌貂出现不孕不育;

70年代,美国安大略湖生物学家迈克・基尔贝松发现:80%的银鸥在雏鸟尚未完全孵化时就已经死亡;

8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阿波普卡湖短吻鳄养殖场发现能孵化出的鳄卵由90%下降到18%,且孵化后约有一半短吻鳄幼体逐渐衰弱和死亡,雄鳄60%存在异常短小;

80年代末,北欧的卡特加特海峡出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豹瘟疫,一年间发现死亡海豹18000头,相当于北海海豹种群的40%;

90年代,地中海出现大面积的斑纹海豚死亡,从意大利逐渐向希腊群岛蔓延,仅发现的尸体就达到11000多头;

1992年丹麦哥本哈根生物研究员尼尔・莎巴克发现:人类的数量明显下降且畸形的越来越多,从1938~1990年,数平均下降了50%。从40年代到80年代之间,丹麦的癌发病率增加了2倍,男孩的生殖系统异常和输尿管萎缩的发生率也在上升。

线索

环境污染

经过多年的资料分析和实验研究。到了20世纪后期人们才逐渐发现上述各种令人不安的现象背后均有一条看不见的锁链,那就是环境污染。

1)水污染

以中国内陆为例,在水环境方面,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流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70%以上的城市的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不能饮用。

2)化工产品的污染

化工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产业之一,每年研制出来投放市场的新型化工产品超过1千种,其中绝大多数未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研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也缺乏有效的预测。其中有些人工化合物对生物极其有害,如:二恶英、DDT、PBF、CFC等,上述的生态危机很多都是这类有害化工产品的污染造成。

3)农药污染

1938年瑞士科学家P.MILLER发现了DDT(滴滴涕)的杀虫活性以后,有机合成农药迅速发展,使千百万人免于恶性传染病的致命灾难,并因此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毫无疑问,农药对作物的高产丰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农药也造成了对大气、土壤、水体的广泛污染,特别是农药通过食物链的富集,最终进入人体,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如虹鳟鱼生活在农药很稀的溶液中(药剂浓度为0.0023毫克/升),17~23日后腮内含药浓度可达18毫克(MG)/千克(KG),鱼肉中为7.7MG/KG,肝脏中为16MG/KG,浓缩了3,500~80,000倍。在全球环境污染中,农药可谓是“功不可没”。

目前全世界农药品种已达数千种,上万个剂型。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仅为世界平均人均耕地面积的40%。1996年,我国农作物化学防治面积达40余亿亩次,化学除草面积达6.2亿亩次。目前我国农药生产使用仍以杀虫剂为主,占农药总产量(40万吨)的70%以上,主要为有机磷(占70%~80%)。我国大吨位的除草剂有:草甘磷、莠去津、丁草胺、乙草胺和甲磺磷等。

由于转基因作物(如抗草甘磷作物、抗草胺磷作物)的大量出现,将导致农药产量和比例的变化,随着抗病抗虫作物的出现预计杀虫剂用量将减少25%~30%,除草剂用量将提高到65%~70%,重点是超高效除草剂:磺酰脲类和咪唑酮类。

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和消失途径主要包括物理消失和化学及生物降解三大部分,如光解、挥发、土壤吸附、淋溶,而最主要的降解途径为土壤微生物降解及在植物体内氧化、还原、水解和轭合,通过生物间的食物链,药剂可在生物体内积蓄比食饵更高的浓度。EDWARDS(1973)发现如果大气中含有2×10-10~1×10-5SMG/KG的滴滴涕,在食物链最高位的人体内,可富集大约60万倍到30亿倍之多。

我国菜农滥用有机磷农药情况严重,用药浓度超标,用药次数不断增加,蔬菜用药不到安全间隔期上市的占60.5%,高毒禁用农药使用现象普遍。蔬菜农药污染严重,农药检出率达68.7%。

虽然有机磷农药的滥用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与1990年相比,2000年我国居民从动物性食品中摄入的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有所增加,主要来自北方一区和南方二区水产类样品中林丹的污染。

导致绝后的种种可能

1)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殖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越来越影响人类的生殖健康,据报道自1970年,以来,世界男婴出生率下降了0.22%,美国男婴的出生率下降了0.1%,而我国10%的夫妇患有不育不孕之症。因此,1995年世界卫生大会再次强调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生殖健康策略,提出了“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国际卫生

奋斗目标。

2)环境污染与出生缺陷

专家指出,出生缺陷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母亲在孕期接触的环境因素如激素类药、农药、镇静药、中成药、孕期体力劳动过重、母亲有妊娠并发症、患慢性病和父亲接触化学制剂等。

唇腭裂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在采用1:1配对的方法,对90例唇腭裂患儿的母亲与非唇腭裂患儿的母亲进行了对照研究后发现,危险度大小排列为:孕期接触工业毒物(9.0),孕期使用某些化学药物(8.0),家中饲养猫、狗等宠物(6.0),父母近亲结婚(6.0),孕期内受病毒感染(4.5)和孕期内喷洒农药除草剂(4.0)。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损害

①对生殖内分泌系统的损害

专家采用放射免疫检测(RIA)技术,发现乙醇和有机农药菌毒清、虫霸对小鼠的睾酮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而血浆黄体生成素水平却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持续染毒体重明显下降,并出现中毒症状。短时间接触呋喃丹可对大鼠组织产生脂质过氧化作用,对组织有损害。

②对优生优育的影响

孕妇所暴露的农药品种数愈多,发生自然流产和出生缺陷的危险度愈大,农药品种数与它们对胎儿发育的不良影响之间存在“剂量一效应关系”。由此得出结论:多种农药的同时使用可能发生交互作用,而这种对胎儿发育的不良联合效应对较早期的妊娠尤为明显。

在对农药厂生产一线的860名女职工和329名纺织厂女职工的生育情况进行调查比较,结果发现农药厂一线女工死胎、死产、畸形和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纺织厂女职工。

农药厂环境污染是导致周围居民出生缺陷发生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对222名接触有机磷农药的作业女工和132名非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女工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接触组自然流产、不孕及CHE活性

世界资源研究所报告认为广泛使用农药会抑制人的免疫系统。

环境激素对生殖健康的影响

“环境激素”一词是1996年首先由美国《波士顿环境》报记者安・达玛诺斯基在其所著的《被偷走的未来》一书中提出来的。世界卫生组织给环境激素所作的严格定义是:“使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并因此对个体及其子孙或者集团(部分是亚集团)产生有害影响的外因性化学物质或者混合物。”

近70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环境激素在制药、塑料制品添加剂生产、除草剂的使用和垃圾处理等过程中不断释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环境激素不易分解,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又可随风飘散,因此,不管其原生地在哪里,都会形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威胁。环境激素的多氯联苯等有害物质,不但能蓄积于鲸鱼、海豚等动物的皮下脂肪。扰乱水栖动物的生殖;还能浓缩于人体内。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空洞、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第三大环境问题。

环境激素化合物的种类

人造化学物质大约有10万种,每年会产生出大约1000种有害物质及经人体本身代谢而产生的有害物质。

在目前已认识的环境激素中,毒性最大的是1977年荷兰首先从垃圾焚烧炉的烟气中发现的二恶英。其毒性是剧毒氰化钾的1000倍。

120多种有害物质被怀疑是环境激素,其中用来制造涂料、树脂、可塑剂、洗衣剂的丁基锡、辛基苯酚、壬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八氯苯乙烯、苯酰苯、邻苯二甲酸环已基本被确定为最危险的环境激素。此外,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如DDT、DDE、艾氏剂等)等农药以及聚氯联苯(PCB)等类也是怀疑对象。不过,上述这些化学物质究竟与哪种生殖异常现象有关,以及怎样有关等,目前尚无定论。

在我国。有些人为了短暂的商业利益,在饲养动物时大量使用免费发放的雌激素类药物――避孕药,使得一些人工养殖的鱼类、鳖类体内含有高浓度的雌激素,从而间接地危害到食用这些产品的人群,比如导致一些男性的肥胖、阳痿,一些女性的月经不调、不孕。这类食品对于妊娠期的妇女危害尤甚,经常可以造成流产或引起胎儿性发育畸形。更有甚者竟然在蔬果培养中也使用避孕药,曾经有一个5岁的因性早熟、月经初潮来医院就诊,全面的身体检查未发现异常,对其家人进行调查,发现其父母是以卖豆芽为生,为了提高产量,竟然在豆芽生发期间放入大量的避孕药,其女儿经常在发豆芽的水槽边嬉水。经常接触雌激素引起性早熟。

环境激素的危害

放射免疫检测(KIA)技术,发现了乙醇、吗啡和有机农药(菌毒清、虫霸)对雄性NIH小鼠的睾酮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血浆黄体生成素水平却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持续染毒还可使小鼠体重明显下降,并出现中毒症状。

酒是社会上非常普遍的饮品,偶或一用可以。但长期的酗酒不但危害我们的消化系统,引起肝硬化、胃炎,而且可以伤害人们的生殖系统。我们曾经接诊过一个家庭,其三个孩子均是两性畸形,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其父母在遗传上具有一些发病的易感基因,而其父每日饮用大量白酒则构成了发病的诱发因素。

环境激素令雄性退化,人类也难逃厄运。有关数据表明,即使极其微量的环境激素,都会对人类的甲状腺、、卵巢等分泌系统器官造成畸形与损害,致使免疫力下降,神经系统失常和生物体雌化现象增多等一系列反常现象。

在对人体的影响方面,一般认为有如下表现:数量减少。生殖器发生异常,发生精巢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症,女性青春期提前,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遭到损害,甚至对下一代产生不良影响等。

臭名昭着的环境污染物:二恶英(TCDD)

二恶英(TCDD)是一类氯代芳香族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有氯供体存在时的燃烧过程和有氯处理工艺的化学工业过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二恶英污染有加重的趋势,这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恶英可以引起形态发生改变,主要以精细胞减少为特征,输精管中精母细胞及成熟退化,数量减少,所涉及的动物种属包括恒河猴、大鼠、小鼠、豚鼠和鸡。2,3,7,8-TCDD染毒可以使发育成熟大鼠的生殖能力受到损害,伴随及附睾重量与形态异常、生精能力减低,这些改变与生成雄激素能力降低从而导致血清中雄激素减少有关。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激素方面研究发展很快,1991~1998年已召开了7次关于环境激素的国际会议,2000年在美国蒙特雷召开了第20次关于二恶英的国际会议。目前美国已投资6000万美元启动了“环境基因组计划”拟建立基因多态性数据库,进而改进环境污染物危险度评定的策略和方法,以便更好地筛检和保护高危人群。

我国对环境激素至今还未形成有组织的系统研究,对二恶英的研究实验更是空白。

目前的关键在于:必须以战略的眼光,采取果断的相应

对策,实行综合治理,最重要的是避免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教育人们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污染和破坏环境无异于自取灭亡”。要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家,我要爱护它”的生态思想,尽快唤起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净化环境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和优化从生产到使(食)用过程中对人工化学合成物质的管理;政府及卫生部门要强化对环境的监测力度,组建环境激素学会,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环境激素国家级实验室,统一检测方法筛查环境激素化学物质,重点研究基因多态性与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少其对人类及生物体健康的危害……

作为个人,我们应学会科学地保护自己。改变生活方式:不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不将聚氯乙烯包装食品放在微波炉中加热,选用比较安全的聚乙烯制品作为包装材料;不购买一些塑料婴儿用品和儿童玩具;慎用含有激素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这些物质从服用者的尿液中排放到河川后,造成的激素作用是双酚A的1万倍;食用糙米、荞麦、菠菜、萝卜、小米、黄米和元白菜、茶水等,以加速体内环境激素的排出。

自我防卫还应该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注意饮水

要了解你饮用水的化学成分,注意当局的水质检查结果,不要过于相信自来水的安全,如果是井水,也要注意周围地下水的污染情况。通常的饮用水过滤器只能过滤细菌、有机颗粒和异味等,可激素干扰物却未必能够滤除,对于污染较重的水源,要蒸馏后饮用。

②注意食物

鲜鱼是含有动物蛋白的最好健康食品,但要注意有关鱼类污染的信息,鉴于当局为了经济因素可能推迟鱼类污染的通告,孕妇在食用可疑污染食品时要特别当心。应尽可能避免食用动物性脂肪,大多数化学物质是通过食物链的脂肪传递散布的,越是在食物链的上部,如人类和食肉动物,体内脂肪组织里所浓缩的化学物质的浓度越高。据报道,美国食品中发现二恶英的主要来源是肉类和奶酪。因此,如果控制黄油、奶酪、牛羊肉类动物性脂肪,受到激素干扰物质污染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各类污染物可能累积在其脂肪组织中传递到下一代去,导致流产、胎儿畸形或发育异常。

第6篇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

(一)工作思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护农民根本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特别是确保当前抗灾救灾恢复生产和春耕备耕顺利进行,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落实农资监管责任制,狠抓重点品种和农资产品审批管理、生产监管、市场规范和科学使用等重点环节,大力推动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强化服务指导,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着力构建农资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

(二)工作目标。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使农资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农民群众质量意识和维权能力进一步提高,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农民群众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农资监管长效机制基本形成。通过开展农药登记管理年活动,加强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监管,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工作重点

(一)突出重点品种,强化市场整治。以种子(种苗)、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机及零配件、水产苗种、农膜为重点,强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违法行为。

种子监管重点:以水稻、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种子为重点,加大以两杂种子为重点的质量监督抽查力度,扩大抽查范围,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无证生产经营、经营推广应当审定而未经审定通过的种子、超范围经营、未按规定建立经营档案、品种包装标签介绍与审定公告表述不符等违法行为;严格品种审定,规范品种命名,解决品种多、乱、杂等问题。

农药监管重点:严格按照20**年底颁布的6项农药管理新规定,规范农药登记管理,切实解决农药登记管理中产品数量多、“一药多名”和标签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加大农药产品质量和农药标签检查力度,以防治小麦、水稻病虫害用药为重点对象,以乡、村一级农药代销零售点为重点区域,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假劣农药、无登记证生产、添加未登记成分、扩大使用范围、一证多用、套证或冒证、标签不符合规定以及肥料产品标称具有农药功能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禁用高毒农药的违法行为。

肥料监管重点:以复混肥、有机肥料、叶面肥、微生物肥料及床土调酸剂为重点,严查有效成分不足、包装标识不规范、夸大使用效果、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等违法行为。加强对配方肥定点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的监测,建立完善配方肥质量追溯管理制度。加强对肥料登记产品的后续管理。

兽药监管重点:按照《20**年兽药市场集中整治行动方案》确定的重点品种和重点区域,严查生产经营假劣兽药、无证生产经营、有效成分含量不足、标签说明书不规范、非法生产兽用生物制品等违法行为;加大禽流感疫苗、猪蓝耳病疫苗等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的质量监管;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使用违禁药物和其他有毒有害化合物的行为,采取有力措施,取缔国家禁用的兽药。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监管重点: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无证生产、包装标签不符合规定等违法行为;严查在饲料加工和养殖环节添加瘦肉精、“蛋白精”、莱克多巴胺、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组织开展全国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重点监测饲料卫生指标、饲料中违禁药物、反刍动物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

农机监管重点:以财政资金补贴购置的农机具为重点,开展质量监督工作。积极开展农机产品质量调查、投诉和打假工作,确保补贴机具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体系,及时处理重大、突发质量事故和集中投诉事件,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机具的行为。加强农机试验鉴定体系建设,提高农机试验鉴定工作质量,做好国家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制定工作。

水产苗种监管重点:加大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制度的实施力度,严肃查处苗种生产环节使用硝基呋喃、氯霉素和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提高水产苗种质量。督促苗种生产企业建立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及销售记录,建立可追溯制度。严厉打击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和销售带病水产苗种的行为。

热作种苗监管重点:以天然橡胶种苗监管为重点,在天然橡胶定植高峰期,加大对天然橡胶良种补贴定点生产基地出圃种苗质量的抽检力度,并对天然橡胶良种补贴定点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对其他天然橡胶苗木生产企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同时,加大对市场上销售的其他热作种苗质量抽查力度。

农膜监管重点:加强对农膜产品价格的例行监测和使用环节质量的信息反馈。大力推广多功能、高效能、防老化农膜,加强应用技术指导,开展农膜产品识假辨假维权知识宣传,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拒绝使用低价伪劣农膜产品。

(二)突出审批管理,强化市场准入。各地农业部门要依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审批管理职责,严把市场准入关口。严格执行农资产品审定、登记、许可的有关条件、程序和标准,严禁降低标准和越权审批。依法加强证后管理,监督辖区内农资生产、经营企业严格执行审批要求,保证农资产品质量。坚决实施退出机制,对于有重大缺陷的农资产品,要及时撤销登记审批,停止经营推广;对已不符合法定资质条件或者有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要依法注销或者吊销其许可(批准)证。要强化信息制度,及时公告审批、撤销、注销、吊销等有关信息,增强工作透明度,维护公众知情权。通过加强审批管理,正本清源,保证农资市场良好的竞争秩序。

(三)加大检查力度,狠抓市场整顿。各地农业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质监等部门,加强对农资生产企业的监管,督促其严格执行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要建立农资生产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积极开展农资企业诚信评价。督促企业建立产品召回制度,对有质量问题或者存在较大缺陷的产品要一律停止销售,已销售的要追回。要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对象,组织力量开展拉网式大检查,重点检查农资产品批发市场和县乡农资集散地;重点监控有多次违法行为记录的经营户以及乡村流动商贩;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小作坊和黑窝点。

(四)加强案件移送,严大案件。针对当前违法分子“当地制假,异地销售”的特点,各地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五不放过”原则,彻底查清假劣农资的来源和去向。涉及跨行政区域的案件,要按照农业部《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及时上报案件信息,发送协查通报,确保彻查源头,端掉窝点,消除危害。各地要认真落实农业部、公安部《关于在农资打假中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工作的意见》,做好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坚决杜绝“有案不送、以罚代刑”。

(五)突出投入品使用环节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各地农业部门要切实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赋予的职责。督促农产品生产者切实履行法律义务,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台账。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原料基地、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健康养殖示范场、标准化示范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对象,重点检查是否按法律规定建立生产记录,有无使用禁用农药、兽药或其他化学物质以及超限用范围使用农药、兽药的行为,是否存在不遵守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规定销售农产品的行为,是否存在使用违法包装物、保鲜剂、添加剂等材料,是否按规定进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

(六)加强执法抽检,强化农资产品质量监管。农资产品质量抽检是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环节,也是及时发现和处理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基本手段。各地要结合当地农资市场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科学制定执法抽检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农资产品质量执法抽检,进一步加大农资产品质量抽检力度,提高抽检覆盖率。同时要保证抽检与依法查处的有效衔接,对于检测不合格的农资产品,要及时对样本基数、生产经营情况等事实进行证据固定,及时依法公布检测结果,并按照《行政处罚法》和《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要求,启动处罚程序。

(七)推进诚信建设,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和办法,根据农资市场主体资质、守法程度、消费者投诉、公众评价等相关信息,结合农资质量监督抽检结果,评出信用等级,实行分类管理。在总结前几年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县(市)建设,发挥示范效应。要大力推广农资连锁、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行业协会等成功经验和模式,积极探索农资信用监管、农资防伪等模式,努力构建覆盖广大农村的新型农资经营网络。加强对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的跟踪管理和后续指导,严格质量控制和赔偿制度,规范经营主体经营行为,提高信息服务等能力,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八)突出“12316”三农热线,强化服务指导。全国已有16个省(区、市)、*个地市、*个县市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要充分发挥“12316”公益服务电话的作用,做好投诉举报受理工作,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未开通的省份,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12316”三农热线开通步伐。要强化对农民群众的服务指导,提高农民群众质量意识、科学使用农资能力和识假辨假维权能力。要采取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深入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知识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知识,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安全间隔期等规定,提高农民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水平。

(九)强化鼠药市场监管,巩固毒鼠强整治成果。各地农业部门要继续采取市场监管、重点排查等措施,加强鼠药市场监管,坚决清缴毒鼠强等剧毒鼠药。规范杀鼠剂市场流通渠道,严厉查处未取得经营资格经营杀鼠剂和经营没有防伪标志杀鼠剂的违法行为;加强统一灭鼠工作,宣传推广先进灭鼠器械、药剂和技术,提高鼠害综合防治水平。配合公安部门做好跟踪、排查和捣毁制售毒鼠强窝点等工作,协调环保部门做好已收缴和废弃毒鼠强的处置工作。

(十)落实监管责任,推进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农资监管工作规范化建设,形成稳定、有效的农资监管机制。一是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坚持以县为主,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农资日常监管责任,并对本行政区域农资执法工作负责,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与服务工作。二是推行执法责任制度。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与农资监管责任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职权、职责、目标、要求和保障措施,并报上一级农业部门备案。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监管措施不落实、该报告不报告、发现有违法行为的苗头不控制、该查处的不查处、该移交的不移交等行为,要及时予以处理;造成不良后果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要依法处分。四是推行监管工作记录制度。具体履行农资监管职责的机构要建立监管工作记录,如实记录监管工作开展情况。五是进一步完善信息报送和统计制度,逐步实现电子化报送,网络化管理。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提高基层农资监管能力。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农资监管工作的领导,建立主管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基层执法机构在农资监管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要积极争取将农资监管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证基层农资执法监管、抽检和办案经费,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计算机、照相机等执法设备,保障农资监管工作能落到实处。

(二)强化协作,形成打假工作合力。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履行牵头协调职责,加强与发展改革、公安、工商、质检、供销、监察、法院、检察院等有关部门的协作,落实农资打假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及时沟通信息,制定联合行动计划,进一步健全部门内各尽其职,各负其责,部门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农资打假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多部门整体联动的优势,形成农资打假工作合力。

(三)深入宣传,营造全民打假氛围。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宣传导向作用,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明白纸、宣传单等多种手段,宣传农资打假工作经验和成效,宣传农资法律法规,加大假劣农资案件曝光力度,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四)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加强对各级农业部门农资监管职责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实行目标考核,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不认真履行农资监管职责的,要通报批评;对严格履行监管职责、措施得力、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

四、重点活动

(一)*月,组织召开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部署20**年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

(二)*-*月,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春季行动。

(三)*月,组织开展第四届“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

(四)*月,启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县(市)建设。

(五)“3.15”期间,公布全国农业系统农资打假典型案例。

(六)*月,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春季督查。

(七)春季和秋季等重要农时,组织开展农资质量监督抽查活动,及时公布抽查结果。

第7篇

[关键词]市政道路质量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27-5123(2011)03-039-03

1 前言

市政道路工程具有线长、沿线地质水文条件多变、结构物终年外露的特征;其路基的稳定性是道路寿命的关键环节。由于市政道路范围内有各种管线和地下设施需同时施工;城市交通的需要又不允许工期过长;因此,当年沟槽回填,当年修路成为城市道路的又一特点。同时,城市道路的地下、地面及空中,由于管线、路面、过街地下通道或过街人行天桥的立体分布,各种城市公用设施、交通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建设,又加大了工程的复杂性。

2 当前市政道路现状

2.1 城市路面塌陷裂缝。塌陷裂缝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破坏现象之一,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不论路面基层是柔性的还是半刚性的,都会出现塌陷裂缝现象。常见的裂缝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网状裂缝几种:纵向裂缝是沿道路的纵向开裂,一般与行车方向基本持平,长宽不同;沿道路的横向开裂的是横向裂缝,与道路中心线基本垂直,长度有的贯穿整个路段有的贯穿部分路段。网状裂缝是由一系列多边形小块组成网状开裂,裂缝纵横交错,它的初始形状的单条、单条的平行纵缝,之后在纵缝间出现横向和斜向连接缝,形成缝网。还有路面辅助设施多,有很多雨水井都设在行车道上,还有不少排水干管及检查井也设在行车道上,因此,当其井背宽度较小时,回填夯实就十分困难,压实度检查也难以进行。施工中经常发生的疏忽或监控不严,必然使道路发横变形,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常见的雨水井及检查井与路面接缝处出现塌落缺陷,造成行车中出现跳车现象。造成年年返修。

2.2 车辙。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累计永久性的带状凹槽。在正常情况下,车辙有三种类型:①由于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的强度而产生的结构性车辙;②沥青混凝土侧向变形造成的流动性车辙;③由施工中沥青面层本身的压密问题所造成的车辙。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条件,破坏的比较严重。

2.3 路面不平,水破坏。路面经过碾压,但凹凸不平部分的峰谷长度小于碾轮接触面,即出现疙瘩坑表面,由于,密实度不好,突起部分密实度高,低洼部分密实度差,从而造成路面结构层的密实度和强度也不均匀。再就经过雨季雨水的渗透以及冬春季节的雪水水分积聚,使软土基中会渗入大量水份,大大降低了结构的稳定性,支撑不住路面结构,导致路面变形破坏。还有早期施工时破坏现象表现为:唧浆,沉陷,沥青从集料表面脱附等。唧浆是由于沥青面层透水和路面结构内部排水不畅,降水或路表积水通过面层中的空隙渗入路面并长期滞留,浸泡和冲刷基层材料中的结合料而形成灰浆,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灰浆透过沥青面层空隙被挤压到路表,形成大面积泛白的现象。沉陷是因为唧浆达到一定程度出现的路面沉陷现象,路面此时会显得凹凸不平,从而给通行的车辆带来不便。

3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3.1 市政施工图审查。现在国家有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但是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方面还是不健全,这使市政施工图审查机构在审查市政施工图时有些审查难以操作。其次,许多地市县施工图审查机构,无市政施工图审查资质,无相应资格专业人员,这就使施工图审查批准制度难以得到切实贯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 投标单位资质审核。很多企业外借资质证书或挂靠施工资质企业的小包工头、小建筑公司虽然已中标,但多数施工实力有限,既无机械设备也无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中标公司不施工,施工单位无能力的不良局面。这不仅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而且直接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

3.3 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想方设法扩大变更工程量或虚计变更工程量。在路基原地质达不到道路承载力要求,需要换填其他材料时,施工单位往往有意识地以各种借口扩大换填量,横向上面积增加,纵向上深度加大,实际变更工程量远远超出经济变更工程量,加大了政府投资。还有一些施工单位采取特别低劣的手法,使可不变更工程成为变更,使变更量小的工程成为变更量大的工程。如个别施工单位借靠自然条件,将不应排入或可绕开路基或应采取措施排除的雨水、河水、污水等排入、存入或通过路基段,使得原本符合工程质量技术要求的,经过水的浸泡而不合格,最终导致换填材料或抛石挤淤,这样就加重了工程量。同时由于积水的存在,给实测原地面高程带来困难,给施工单位弄虚作假、虚计工程量创造了机会。从而也影响了道路的工程质量。

3.4 基本程序环节。

3.4.1 决策是前提。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工程建设的根本,它是投资、质量和工期控制的基本依据,关系到工程项目建设资金保证、时效保证和资源保证,决定了工程的设计、施工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如不同市政道路等级)以及能否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项目决策应充分考虑投资、质量和工期等目标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确定项目应达到的质量目标和水平。项目建议书必须真是地反映项目建设现状、规划方案和未来需求。可行性研究必须在细致调查的基础上,严格地从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并有严密的论证依据和审批确认手续,待准备工作完成后方可施工。

3.4.2 勘测设计是基础。工程施工是需要一个根本的东西,这个根本的东西就是勘测设计。举例说:一个城市的市政道路选线,这就需要我们准确反映市政道路的自然条件,然后设定市政道路的平面位置和纵横布置、结构大小类型、材料类型和组成等工程实体要素.这就决定了市政道路的实用性,也进一步决定了施工的难度和质量成本。没有高质量的设计就没有高质量的工程。倘若设计自身就出现了漏洞和缺憾以及不具有人性化,方案设计狭隘,那么这样必然导致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所以说:设计是工程的灵魂。

3.4.3 施工是关键。施工是指按照设计文件和相关标准规范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测量、作业、检验、形成工程实体并提供质量保证的活动。人们常说:“工程质量是干出来的。”工程质量的好坏起着决定作用的就是施工。任何完美的设计蓝图都要通过施工来体现。在施工中如果发现与设计不相吻合,就要通知设计部门及时修改。要做到设计与施工相配合。在施工中还要注意使用的材料、设备及工艺等等具体的配套措施。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才能建设出优质的道路。

3.5 建设工程作业要素。

3.5.1 施工组织。是指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的组织者、指挥者和 操作者。就工程而言,人在其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素质是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工程人员的素质包括很多,例如:管理水平,控制水平,技术娴熟度以及个人的道德品格等等诸方面。要完成一项保质保量的工程就要不断的提高人的各项素质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等。这样才能激发施工人员的劳动热情和。①不断提高个人对待质量安全的意识,使其注重质量对工程安全的重要性。②不断加强人员的技术培养和考核,提高专业知识。⑧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工作心态。

3.5.2 材料。市政道路工程材料包括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原材料、半成品(混合料)和成品(构配件、产品、设备等),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工程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选择、组成是否合理,质量是否检验合格,运输、保管、使用是否恰当等,都直接影响工程实体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影响工程结构的强度和承载力,影响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认真检查进场材料,严禁不符合规格的材料进入施工场地。如果发现不合格的材料应及时改正措施。

3.5.3 机械设备。施工设施、生产设备、运输设备、操作工具以及测量仪器、试验检测仪器设备等都是施工必备的,是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设施,应满足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设计要求和工艺要求,要合理选择,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为施工提供保障。

3.5.4 工艺。施工工艺主要是指工程施工现场采用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工艺手段、施工方法和控制流程等。市政道路路基路面、桥涵、遂道、交通工程设施等都有非常严格的施工工艺控制要求。按照工序进行施工,首先要彻底清除垫层表面的浮砂、浮土和杂物,如局部地段垫层损坏,则清理干净后用二灰混合料填补并碾压,经洒水后再正式摊铺二灰层:对拌好的混合料进行压实试验,以便确定压缩系数或松散系数,以此确定每个断面的松铺厚度,由于配合比和材料的差异,每天应首先做松散系数的试验,然后再进行大面积摊铺;摊铺时对宽度、高度、平整度和横坡度进行质量监控;采用饱和洒水碾压25t(250KN)振动压路机第一天压6~8遍,第二天再压4~6遍,二灰稳定碎石基层即成型;通过7天的湿式养生后,工程处进行质量自检,整理有关技术资料,请监理进行检查和请求弯沉测试。

4 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消除市政道路施工所引起的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从而达到质量要求并获得经济效益,就需要做好质量控制的工作。

4.1 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4.1.1 核查相关文件。根据建设单位办理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控制登记时,向工程质量控制机构提交的有关的资料,包括规划许可证;施工、监理中标通知书;施工、监理合同及其单位资质证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经批准的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等。

4.1.2 核查道路施工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单位的资质。检查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证书类别和等级及所规定的适用业务范围与拟建工程的类型、规模、地点、行业特性及要求的勘察、设计任务是否相符,资质证书所规定的有效期是否已过期,其资质年检结论是否合格。对参与该工程的项目经理及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级别是否与该工程相符。对参与该工程的总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专业是否与该工程相配套。

4.2 测量控制。在进行测量时,由于工程的线型布置的特点,平面控制点一般要按复合导线布设。道路周围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线复杂、排水管道的定位精度要求要高,因此在测量时要提高测量精度。

4.3 材料控制。施工现场的每种材料要分批登记,随时查阅。做好原材料的试验,遵守原材料检验制度,砖、砂、石等材料和机械要由质检人员定期、定时抽检。按规范的要求,各种材料应按量需检验,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在施工前检测水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4.4 施工过程控制。

4.4.1 科学的施工方法。施工方法在市政道路工程质量起着决定的作用。施工方案必须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在每一分项工程施工的都要按照方案来进行。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必须要制定程序化的制度文件,使施工方案的实施处于受控状态。因此,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现有的条件制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

4.4.2 合理的施工工序。道路施工主要工序为:排水沟――沟槽两侧回填振实――道路路基挖填、路床――车行道基层――车行道混凝土面层――砌路沿石――人行道路基――人行道基层――预制人行道砌块铺砌――结工。开工项目经理应按施工规范、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对每道工序进行技术交底,严格控制各工序的质量,每个工序的分部、分项需设计、质监、监理依规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做到每道施工工序完成,质量保证。

4.4.3 路基质量控制。

4.4.3.1 填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填筑路堤时应首先进行原地面处理。将原施工地面上的杂草、农作物及地表层上的腐殖土清除干净,使用平地机对清理过的地面进行整平,再用压路机进行填前压实,如果清理后表层土含水量大,就要翻松、打碎、晾晒;在最佳含水量条件下,可以直接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如果路基下卧淤泥质土、欠固结土或砂土,应挖除全部软土,换填适宜填料,然后分层压实,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工后沉降。

4.4.3.2 挖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挖方路基应按设计的横断面及边坡的坡度要求自上而下逐层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和欠挖。边坡开挖后及时做好排水工作,防止雨水冲刷边坡,严禁因开挖方式不当而引起边坡失稳或坍塌,土方开挖严禁用爆破法施工或掏洞取土;石方路堑边坡坡面严禁过量爆破,非特殊情况不得采用大爆破施工。边坡修整与边坡的稳定也是施工的主要工序,开挖层靠边坡的两侧宜采用减弱松动爆破或光面爆破,以利于边坡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