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坚持不懈的名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老人与海》读后感
“人不是生来就会被打败的,人可以毁灭,却不能挫败。”这是《老人与海》的作者美国的海明威在描写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亚哥在和大马林鱼、鲨鱼的搏斗中他不甘失败的名言,赞美了老人坚强不屈永不言败的硬汉子精神。
《老人与海》这个本书写老渔夫桑提亚哥明知道大马林鱼的实力比自己强,而且自己已经老了,打不过大马林鱼了,但是他不怕困难,他通过自己的自信和几天几夜的激烈拼搏,老人桑提亚哥他挺住了,他靠自己的毅力把大马林鱼制服了。但是制服了大马林鱼的桑提亚哥已经精疲力竭,他没有想到这只大马林鱼会吸引这么多的鲨鱼。随着自己的工具一样样的在减少,随着鲨鱼的增加,大马林鱼已经所剩无几了,老渔夫桑提亚哥的自信心也跟着衰退了。老渔夫桑提亚哥虽然在与鲨鱼的拼搏中失败了,但是,他那种不甘失败的精神是永远都打不垮的。老人桑提亚哥他靠着那种精神战胜了自己,他虽然很多天都没有打到鱼了,但是,他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他幸运的遇见了一条上好的大马林鱼。老人桑提亚哥这种顽强不息,敢于向命运抗争,向失败和死亡进行挑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赞扬。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见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不能因为困难之多,难度之大去放弃,要充满自信地去勇敢的战胜它。有句话说得好: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逆境是最好的大学,只有在逆境中生长,才会更好地生存,而通向成功之门的路就是由高山、急流和荆棘组成的一条困难重重逆境。虽说,这条路不是那么容易通过的,但是你千万不能害怕退缩,因为笛福曾经说过:“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勇敢地去挑战自我,去挑战困难,让自己变得更强。在学习的时候也一样,遇到不会的难题不要不相信自己,只要你认为自己可以去克服它,去打败他,就该鼓起勇气挑战它,直到战胜它为止。信心是成功的源泉,勇气是成功的资本,只要你既有信心又有资本,想要成功就如鸟儿去飞一般容易;如果你缺少了其中的一样,要想成功,就如老虎上天一般难。让我们充满信心,鼓起勇气,用坚持不懈,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去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
《老人与海》是一本值得每个人去看的书。塞涅卡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真心在烈火中炼就,勇气在困难中培养。”让我们为战胜困难,为打开成功之门一起努力吧!
江苏镇江镇江市第十二中学初二:常婧瑶
读完这篇文章,真的被居里夫人那种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所感动了。耳边似乎回荡着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这句名言。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请您阅读。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1居里夫人不是第一人,坚持不懈,她也取得不到这样的成绩;妩媚的姿色也是美?你是否想过这美源于何处,达到智慧高地的人,你是否想过去珍惜它。关于放射性的发现,他才拥有永恒的美丽,所以提出了“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善待它。拥有你的人不懂得珍惜你。而什么才是永恒的美呢,才拥有光明的未来,而放弃的话,静静地思考,如果居里夫人觉得实验条件太艰苦,也许若干年后!
只有一直朝着理想与目标进发的人,说不定有的时候与成功只差一小步了。其中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使我获益匪浅?漂亮的容貌是美!青春啊,这和她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而在这段人生中最美的时光里。这段讲的是居里夫人经过了三年又九个月,她发现了钋和镭这两种放射性元素,就扬言要放弃,而0,任繁重的工作毁坏她的健康?”这个疑点;优雅的气质是美。正是因为她具有追根问底的精神;超凡脱俗的谈吐是美,随之而来的是枯萎与凋零。但是它的美丽是短暂的,只有发现。只有淡淡地生活,固然美丽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
何为美?也许只有你白发苍苍,就攀上了最高的山峰。她坚信。还有?有一个小妇人。居里夫人的成功,任岁月侵蚀她的娇颜,我体会到了,受到一点挫折。两年后,居里夫人具有追根问底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没人会记得它也曾辉煌。
从这一段中,终于从成堆的矿渣中提炼了0。而这成堆的矿渣是多么大的数字。
《跨越百年的美丽》讲的是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时的事情、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青春与美丽才会定格在他身上.1克镭,在许多科学家眼里是那么宝贵,视与生俱来的美貌于不顾,但却是最关键的一人、执着追求的人。就是这渺小的镭,事情就有可能成功,要能重来一次该多好,它拥有美丽与青春的时光就像鲜花盛开那样美丽却有那么短暂,执着进取。鲜花.1克镭,因为它有艳丽的色彩和怡人的芳香,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想到我们。但坚持就是胜利、美丽过,正因为坚持了,确是如此渺小。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才会感慨。她就是玛丽·居里——一个有着高尚,你是多么可悲,美丽而又脆弱的花朵。
做任何事情都绝非易事,不正是这样的吗,一心为科学事业努力,看了这个故事我感到很惭愧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2何为美?漂亮的容貌是美;优雅的气质是美;超凡脱俗的谈吐是美;妩媚的姿色也是美。而什么才是永恒的美呢?有一个小妇人,视与生俱来的美貌于不顾,一心为科学事业努力,任岁月侵蚀她的娇颜,任繁重的工作毁坏她的健康。她坚信,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她就是玛丽·居里——一个有着高尚、执着追求的人。鲜花,固然美丽,因为它有艳丽的色彩和怡人的芳香。但是它的美丽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是枯萎与凋零,也许若干年后,没人会记得它也曾辉煌、美丽过。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它拥有美丽与青春的时光就像鲜花盛开那样美丽却有那么短暂,而在这段人生中最美的时光里,你是否想过去珍惜它,善待它?你是否想过这美源于何处?也许只有你白发苍苍,才会感慨,要能重来一次该多好!青春啊,美丽而又脆弱的花朵。拥有你的人不懂得珍惜你,你是多么可悲!
只有一直朝着理想与目标进发的人,才拥有光明的未来。只有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进取,达到智慧高地的人,青春与美丽才会定格在他身上,他才拥有永恒的美丽。
《跨越百年的美丽》讲的是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时的事情。其中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使我获益匪浅。这段讲的是居里夫人经过了三年又九个月,终于从成堆的矿渣中提炼了0.1克镭。而这成堆的矿渣是多么大的数字,而0.1克镭,确是如此渺小。就是这渺小的镭,在许多科学家眼里是那么宝贵。
从这一段中,我体会到了,居里夫人具有追根问底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不是第一人,但却是最关键的一人。正是因为她具有追根问底的精神,所以提出了“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个疑点。两年后,她发现了钋和镭这两种放射性元素,这和她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还有,如果居里夫人觉得实验条件太艰苦,而放弃的话,她也取得不到这样的成绩。
从居里夫人的故事中,我想起了自己。在今年8月份,我参加了人工鸟巢的考察活动,地点设在八达岭森林公园里。由于鸟儿在清早活动,所以我们清晨5:30就出发,一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一路沿铁路线行走,还要过很险要的一段小路。观察要求我们,要目不转睛地仰头看鸟巢(死盯),扑捉鸟的出入活动,一边还要做记录,一边还要向前行走……走过几个小时的山路后,我几乎都迈不开步了,真累啊!腿酸、颈直,我心里开始打退堂鼓,不想干了,但还是坚持下来了。通过阅读居里夫人的文章,我很惭愧。居里夫人的科考条件比我们的条件艰苦多了!夏天热,冬天冷,一年四季都不休息,还要做记录,仔细计算,并且要冒着生命危险做事……这么多的困难,他们都一一战胜了,我遇到的这点困难算什么呢?
做任何事情都绝非易事,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但坚持就是胜利,正因为坚持了,事情就有可能成功,说不定有的时候与成功只差一小步了,坚持不懈,就攀上了最高的山峰。居里夫人的成功,不正是这样的吗?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3跨越百年风尘,从她的实验室跨进科学的史册,从化学物理的辉煌中绽放的出水芙蓉,一句话便是“成功不是眼泪而是血汗筑成的”坚韧!风云变更,变不了她美丽的人格;岁月流金,流不走她的睿智,她的魅力恰恰因为岁月的久长而熠熠生辉。她,就是玛丽.居里。
古语云:“自古红颜多薄命”,君不见西施、玉环都在风华正茂之年零落于尘,空留下一段传闻,几声慨叹。可居里夫人的美丽换来了科学革命的新,青春托出的一条条科学定律映照在她白皙的脸庞上。“长恨春归无觉出,不知转入此中来”,她跨越百年的美丽催生出了科学革命的长卷,字里行间闪耀着放射物质镭的光辉。
居里夫人有着引人注目的红颜美貌,以至她的闺中密友需要用伞柄赶走那些追慕她的人,可她靠的不是这个,而是对理想的追求,所以,她的美是历久弥新的;居里夫人也赢得了无数的崇拜和敬意,人们用诗歌赞美她,媒体大篇幅报道她,可她不为所乱。爱因斯坦说:“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她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冲宠坏的。”不求名利,不为赞扬,不怕挫折,自由轻松地驾驭着自己的生命之舟,一如既往地驶向科学的彼岸,“不为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何等坦荡的胸怀。
本来,她完全可以享用镭带来的丰润财富,腰缠万贯。可她偏偏独上高楼,丝毫不为财富所动心,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专利权。她的放弃,使得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传颂着关于三克镭的感人故事。“科学是全人类的”,这是她对人们的回答,穷困使她的生活窘迫,可她的内心世界是充实丰裕的。孔子说过:“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着跨越百年的美丽,我由衷地体会到什么是“贤”的内涵,不得不由衷的感慨:“贤哉,居里夫人!”
跨越百年的居里夫人,你跨越那悠悠的岁月长河里,把你的青春、智慧和人性的光辉洒在百年后的今天。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4她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她是迄今唯一一生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她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千万人。她就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一位伟大的女性。前几天,我们学习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了解了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居里夫人美丽的一生。讲述了她献身于科学研究,与丈夫皮埃尔在一个破棚子里,整日地搅拌工业废渣,在烟熏火燎中度过一年又一年,只为了能提炼出镭。她不惜她的美好青春,投身科学事业,坚持不懈,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奋斗,她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她却不在乎,她只想尽最大努力从事着她钟爱的科学事业。但是,当她取得了成就后,她却淡泊名利,没有因此迷失自己,停止工作,而是继续默默工作,直至她身体受辐射影响患病离开人世。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时所写:“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
毋庸置疑,居里夫人的生命是美丽的,这美丽不仅仅是容貌上的美,更多的是内在的美,她顽强、坚定、刚毅、无私奉献,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她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先是她生活上的伴侣工作上的助手皮埃尔·居里不幸早逝,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但居里夫人将悲痛咽到肚子里,转化为工作的动力,逐渐从失去家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开始新的生活,因为她知道,人没有了,可生活还要断续,科学研究还要继续!然而,困难并没有就此终止,当时的社会对女性严重歧视,没有人认可居里夫人,当居里夫人两获诺贝尔奖,社会迎接她的,不是鲜花,而是讽刺、羞辱与骚扰!但一切困难在居里夫人面前都是激励她继续前进的号角,她不管别人对她的种种非议,将学研究之路坚持走了下去,也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
再看看我们自己吧,正是缺少居里夫人这种精神,在成长路上遇到一块小小的绊脚石便不动了,在干一件事的过程中有丝毫困难就气馁了,如果这样下去,将来做什么工作都半途而废,怎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怎能取得成功呢?
居里夫人这位被几代人传颂的大科学家,她那美丽的生命,将融入每个人的心中……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5她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变成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最后成为了科学史上的一块永远的里程碑。今天,我津津有味的把《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再次读了一遍。居里夫人的人格与精神的美丽,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居里夫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尽管她遭受了无数次的失败,但是,居里夫人并没有叫过苦,喊过累。而是继续坚持下去,最后,放射性元素镭,诞生了!居里夫人原本可以躺在任何一个大奖上尽情的享受,但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
居里夫人的精神可真是难能可贵啊!她的坚持不懈,她的坚定不拔,她的纯洁是多么值得世人去钦佩啊!尽管居里夫人遭受了无数次的失败,可她并不放弃,而是继续坚持下去。最终,发现了轰动全世界的放射性元素镭。居里夫人把她的一生都投入到了科学事业中。她本可以躺在任何一个大奖和名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视钱财为身外物,把自己的所有的奖金都捐赠给了战争中的法国,把自己所得的奖牌甚至是表示最高荣誉的奖牌都给了自己6岁的女儿来当玩具。她的精神与人格不仅仅被爱因斯坦,不仅仅被整个法国所钦佩,而是被世人所钦佩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于发展”;“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此,我努力尝试用数字贯穿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会用数字说话、写作。
一条线索:记叙文往往安排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条线索能串起文章的情感脉络。比如《我的老师》以我对老师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怀念的情感为线索;暗线是“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背影》以“背影”为线索。因此,学生写作文,如果能巧妙安排一条或隐或现的线索,一定能串起文章的重要内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满分作文《泪,擦干以后》写自己因考试失利而心情沮丧,其间贯穿着一条“月亮”的线索:1.我不知自己在窗前坐了多久,只知太阳已落下,月亮已升起。我无暇顾及这些,仍回想着这次考试。2.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桌面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3.窗外,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窗内,依旧如故。4. 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通过写月亮的变化表现我的心情由沮丧到有所解开到最后豁然开朗的情感变化,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两处波澜:文章不能平铺直叙,因为“人贵直;文贵曲”,好的文章总是一波三折,迂回曲折;而那些四平八稳一竿子打到底的文章是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的。我建议学生写文章时能考虑到文章的曲折和波澜,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课文《驿路梨花》写自己探寻小茅屋的主人可谓一波三折。我们行路上山,劳累时,看见一座小茅屋,我们享受小茅屋带来的温暖;同时我们在探寻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从“瑶族老人”到“哈尼小姑娘”、到“战士”直到所有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起到了一波三折的效果。整篇文章写的波澜曲折,引人入胜啊。
三个修辞:学生作文要讲究文采。我们阅读许多优秀的文章,我们常常惊叹于优秀文章斐然的文采。修辞是使文章生动感人的重要方法。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写到:“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春天即将到来时万物复苏的情态,给人以无限温暖的感受。又如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则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使文章荡漾着诗情画意。
四处描写:描写是使文章感人的第一法宝。好的文章一定少不了精彩的描写。开头如果运用景物描写,可以营造优美温馨的意境,渲染当时特定的环境氛围,为人物的活动设置背景,或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鲁迅的小说名篇《故乡》一开头就写到:“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这一段景物描写很好为文章服务。《泪,擦干以后》也有一段精彩的描写:“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桌面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我想起了父母,此时也许还在辛勤的劳作;想起了父母起早贪黑干活的身影,那样瘦小;想起了父母那在太阳底下晒得发黑的脸,无情的岁月在他们额上刻下了条条皱纹,还有那皲裂的双手;想起每次临行前父母关切的话语、期待的双眼;想起了关心我的一切人。如今……我觉得愧对他们的关心,我的泪水渐渐干了。”这一段描写可谓匠心独运,真是浮想联翩,作者由眼前的情景想到过去的情景,胶体自然,有感染力。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选用合适的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比如闰土和杨二嫂的语言,鲜明的表现了他们特有的性格。细节描写也可以为表现人物揭示中心服务。如杨二嫂从我家临走时顺手拿走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就有力的揭示了杨二嫂贪婪自私贪小便宜的性格特征。外貌和神态描写也同样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神态的对比,表现了封建社会对广大人民的迫害之深。
五个成语:我认为成语是中华文明的浓缩的精华,是几千年中华文敏的精髓之一。恰当的运用成语的确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特效果。学生作文如果能适当的运用成语,的确能使文章文采出众。我们不反对那些文风朴实的文章,但是我们更欢迎那些神采洋溢、措辞优美的文章。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巧用四字句,有不少四字句已经演变为成语,极有有力地描绘了登上岳阳楼俯瞰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现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异”,从而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伏笔。
六组偶句:我们阅读那些成对出现的优美偶句,一定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学生作文如果适时写出几句偶句,一定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还是《岳阳楼记》,这篇文章用了很多优美的偶句,使文章很有文采;“先天下之忧而忧”与“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应;“锦鳞游泳”与“沙鸥翔集”对应;“皓月千里”与“长烟一空”成对出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令人叹为观止。建议学生作文能在适当的位置写一些意蕴丰富的对偶句,一定可以感动阅卷老师,赢得高分。
七处点题:好文章要适时点题,这样才能避免走题或者偏题。点题的位置一般是开头要呈现题目中的关键词,结尾要再以抒情或者一轮的笔墨再次点题,以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还是满分作文《泪,擦改以后》多次点题,点出关键词:1、我独自坐在窗前,两眼凝视着远方。眼,已哭得红肿;泪,还在流着。2、我没有擦,让泪流到嘴边,涩涩的。3、如今……我觉得愧对他们的关心,我的泪水渐渐干了。4、满脸的泪水化作一股神奇的力量,涌入我的全身,我拉亮了灯,宿舍一下温暖了许多。5、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还眨着调皮的眼睛,我脸上的泪水早已风干,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几处点题之笔写出了我情感的变化,可谓神来之笔啊。
总之,我们提倡坚持不懈的写作,多读优秀的中考作文,领会示范文章的风采,学习借鉴这些文章的特长,对那些特别优秀的段落,我们要不厌其烦的阅读甚至背诵。平时的摘抄本,我们要充分的珍惜利用,照抄一些优秀的经典名句,可以按照分类进行整理,比如描写类:景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抒情类:直接属性、间接抒情;议论类:开门见山发表议论、引经据典发表议论、文章结尾收缩议论。再如:名人故事、名人名言、亲情佳句、母爱佳句、借物说理、经典歌词、抒情佳句、议论佳句、满分作文等等。同学们,即使现在行动也不算晚。坚持阅读,坚持积累,坚持模仿,肯定有所收获。
只要我们多听、多看,多体会,多理解,多模仿,多行动,一定可以写出一流的优秀的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文通中学 223200)
诵读和阅读经典的目的就是让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滋养学生之人生。语文教师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成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寻找经典,如何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研究如何继承和发扬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和研究的,在实践中努力落实:以语文教材为抓手,寻找课堂上的经典;以校本教材为依托,积累诗文中的经典;以学生兴趣为平台,收获人生中的经典。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经典诵读 有效教学
文化经典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就要求小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60篇(段)首,阅读总量达到100万字。诵读和阅读经典的目的就是让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通过经典诗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语文教师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成员,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寻找经典,如何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研究如何继承和发扬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根基,从而有意识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与行为,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和研究的课题之一。也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将经典的传承与渗透落到实处。
一、以语文教材为抓手,寻找课堂上的经典
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类几千年璀璨的文化在语文书中有充分的体现。我们在常规语文教学中就要做到:关注教材中的经典诗文,中国式经典里的课外延伸,来促进学生语文的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1.关注教材中的经典诗文
著名教育家斯霞认为:“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套编得较为合理的课本。它有强烈的思想性,又富有知识性、科学性,课文具体形象、图文并茂、体裁多样,是学生阅读、欣赏的范例。”教材的安排是经过编委精心设计的,有心的语文老师,一定会发现在教材中有很多经典诗文的存在。
教材在每一个学期都会安排几首流传较广的古诗,作为阅读教学内容;教材上安排了《清平乐・村居》《渔歌子》《如梦令》等宋词的教学,感受宋词的韵味悠长,动人心怀;教材中在春联学习后,安排了蒙学经典《笠翁对韵》上的部分内容,让学生感受声韵的协调和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教材还在练习中有巧妙地安排了一部分《老子》《三字经》《孟子》《论语》等国学经典的内容,让学生们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诵读中潜移默化,得到收获……
2.重视经典里的课外延伸
教材里安排了大量的经典诗文,有的内容除了研讨、诵读、感悟过后,还需要老师有意识地进行课外延伸,让语文学习不仅仅拘泥于教材,而让学生学得更深,了解得更全面,收获得更丰富。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在教材中也都有安排,《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林冲棒打洪教头》就分别出自《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第四十回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引发众人关于笑态经典描写安排在六年级的练习上。除了课堂教学的任务完成后,关于四大名著的学习其实没有结束,我都会精心安排一些活动,引导同学们深入阅读这些名著。然后在班里开展了‘“三国人物漫谈”“《西游记》知识竞猜”“水浒故事会”“《红楼梦》经典片段诵读”等活动,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的读四大名著的热潮。
这个时候,教材上的内容就像是抛砖引玉,教学《司马迁发愤写》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史记》,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关注中国历史,关注《上下五千年》;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萧红的童年,关注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教学《少年王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吴敬梓,鼓励学生阅读他的代表作《儒林外史》,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
这样经典就在课堂以外得到了延伸,相信这样的语文教学在经典的浸润下,一定会更加绽放它的魅力和色彩!
二、以校本教材为依托 积累诗文中的经典
诵读经典诗词,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美、音律美,这真是读书人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不知不觉就会变成自己写作能力的一部分。学校也非常重视经典诵读的教学,根据每个年级的学生特点,编写了六册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经典诵读教材――《呦呦鹿鸣》。于是我就以校本教材为依托,坚持利用课前两分钟、阅读课等进行经典诵读,来拓展学生语文课堂之外的经典学习的内容,充分积累古典诗文里的经典。
1.利用课前两分钟时间,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经典诵读。甚至把经典诵读作为班级集合的一种信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还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反复地这样训练,熏陶感染,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诵读经典的兴趣,学生甚至能背诵更多的名言佳句。
2.利用阅读课坚持进行20分钟的“经典诵读”活动。白鹿小学设有专门的阅读课,阅读重视程度可见一斑。阅读课培养了学生们读书的习惯,使他们乐于读书,习惯念书,这一习惯将让他们终生受益。每堂阅读课前20分钟,学生们都以白鹿小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呦呦鹿鸣》为诵读内容,朗读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只求熟读,不求甚解,自然成诵。学生们没有什么压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唱念背诵,让他们在习惯下达到坚持不懈的效应。
坚持不懈的经典诵读,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典诗文,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提高,识字量大大增加,学生的脾气个性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看来经典诵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有极大的好处。为此,我们努力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从小就沐浴经典、浸润书香。
三、以学生兴趣为平台 收获人生中的经典
苏轼曾说过“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而现在,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经典阅读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力、集中注意力,使其身心平衡发展,自制力和自觉性得以提升。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经典导读教学中,我总要想一些好的方法来激励学生的兴趣。
1.“活动”激发兴趣。我乐此不疲地积极引导学生徜徉在经典阅读的海洋里,经常利用班级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中队活动。 如“古诗吟诵擂台赛”“历史故事小报制作”“历史剧展演”“经典故事大赛”“诗歌朗诵会”等等,通过背、唱、演说、画等形式,学生从经典里感悟到了文字精粹曼妙,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学生们在活动中的表现虽然显得稚嫩,但是大家的活动兴趣很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奖励”吸引兴趣。我经常给学生们一些奖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每次学生们会朗诵了一首古诗、一段古诗文或者读完了一本名著,我总是给他们一份小小的奖品,如:书签、水笔、小卡片等等。虽然礼物不起眼,但是是对学生们的努力的肯定,在学生们眼中是很珍贵、很有意义的,是来之不易的,要得到奖品必须要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这样能进一步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3.“花样”激励兴趣。在诵读教学活动中,诵读的方法也能激励学生的诵读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的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这些方法灵活运用,使学生们在诵读过程中觉得轻松愉快,让诵读就成了学生们生活中一大乐趣,从而达到学生们对兴趣保鲜的效果。
利用兴趣这个最好的平台,学生们长期地坚持学习经典诗文,不但收获和积累了知识,而且吸收了中华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影响和教育着我们每一个人。它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熏陶着我们和我们的学生,收获着人生中的经典!
学习最有价值的经典,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让学生在诵读中陶冶其性情,开启智慧。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必可陶冶学生的心灵,开阔学生的心胸,端正学生的品行。我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易》曰:“靡不有始,鲜克有始。”经典学习需要有恒心,需要坚持不懈。家长有,孩子才有;老师有,学生才能有。作为语文老师,我更会坚持,坚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经典最润泽的滋养!
1."读读?写写"能有效唤醒学生的注意力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曾有教育专家调查发现,不少学生上课时,思维处在清醒与半清醒之中,原因在于注意力不够集中。在职业学校的语文课上,很多学生上课翻开书?下课合上书,手里握笔却不着一字,有些学生干脆连笔都没有,更有甚者连教材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只"听?说?读",不"写",老师讲的内容无异于耳旁风,稍纵即逝。只"读"不"写"的教学方式,也会使一些得过且过的学生读书时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无疑会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2."读读?写写"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语文学习有着神奇的促进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笔者在执教莫泊桑的《项链》一课时,讲读完课文之后,设计了一副上联"借来项链风光一晚",让学生来写下联,或仿写对联一副。学生兴致高昂,都认真在纸上"写",片刻之后,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成果。那节课就收获了"枉做仆役痛苦十年"?"筹措债款苦闷半生"等诸多妙趣横生的下联。
自从将创作对联引入课堂之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吸引着学生们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学完李煜的《虞美人》后,有学生拟出了"颜如明月随风老,愁似春水向东流"的妙联;学完的《雷雨》后,有学生拟出了"父兄妻子爱恨情仇纠纠葛葛留孽债,白昼黑夜风雨雷电飘飘荡荡雪辱耻"。如今联系课文创作对联,已经成为笔者语文课堂的一个保留节目。除了对联,学生还喜欢上了仿写打油诗词?名句名言等。可见"读读?写写"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
3."读读?写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可见阅读的意义深远。关于阅读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如何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读读?写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时常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写段文字,从课文体裁?主要内容?语言特点等方面来介绍所学课文。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其实牵动着学生对全篇课文的理解。从表面上看,是要求学生读读课文,找出要点,而实际上是让学生深入课文?熟悉课文,进行概括性训练,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这一"读读?写写"的环节,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培养了学生对整篇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针对课文的某个段落,让学生写出小标题,则能培养学生语段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让学生自己写出郁达夫所描绘的五幅秋景图,就起到了锻炼学生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效果。
4."读读?写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著名作家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宝便是多写,多练。可如今的学生普遍对写作文不感兴趣,甚至面对作文题心生畏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采用"读读?写写"相结合的方式,则能在不经意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课内学习 促进作用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是绝对不可以被忽视的,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拓宽视野,活跃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要想生存,我们就不能只依赖课本,而要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获取文学、历史、卫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拓宽视野。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本书这么讲对不对?书中主人公做得正确吗?久而久之,我们就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也明白了书中所讲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学会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二)课外阅读对语文课内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这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就不能仅仅把目光投在课内的学习上,而应注重课外阅读。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成绩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的阅读。
课外阅读是无限的,它的作用和重要性是课内学习无法替代的。试想:如果我们仅仅依赖于每学期的二三十篇课文,语文成绩又怎能提高?一个人必须阅读至少150万字,才能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而语文课本所选文章的字数与这“底限”存在极大差距。因此,没有课外阅读,仅靠课内学习是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
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多阅读课外书籍,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入到课外阅读中。如,在学习了《宝玉挨打》之后,我们可以阅读《红楼梦》的其他章节,更好地体悟这本书的描法。这样,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相互促进,有助于构建牢固的知识体系。
(三)陶冶性情,塑造健全人格。
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书中那些有着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的主人公可能会成为他们崇拜或学习模仿的对象。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向他们学习靠拢,无形中增强自身的思想意识,提高道德素质。
(四)有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
在学校学习时,老师会教给我们一些阅读的好方法,比如说做批注。我们在课堂上当然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但是下课之后,由于有的学生根本不读课外书,这些方法就被搁置了。如果我们坚持课外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使用这些方法,那么,“习惯”必定成“自然”,阅读能力和效率都必然会大大提高。
二、促进课外阅读的方法
现以南京市某老师的课外阅读课《今天我是升旗手》为例展开讨论。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所以,我们应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的书籍,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比较喜欢神秘、冒险、刺激的故事。所以,在小学阶段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天方夜谭》等作品,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如《哈利·波特》等。这些文学作品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某老师在教学中选取了《今天我是升旗手》作为课外阅读课的介绍对象。这本书由一个个充满趣味、情节跌宕起伏的小故事构成,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能轻易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小学生,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可能就是真实存在于学生身边的,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更好地领会书中的内容与情感。
(二)教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促进课外阅读。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可以注重以下几点:一要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一本书的内容很多,我们要选择对自己有用的部分细细品味,对于其他无关紧要的内容一带而过即可。二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告诉学生:对于从书中所讲的东西不能尽信,要有批判精神,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观点,这样才能使课外阅读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三要运用“批注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告诉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勤做批注、多写心得,这样才能读有所得。
一般的“好书推荐课”注重“内在”,即着意向学生介绍书的内容和写作方法。这样虽然能帮助学生较快地了解这本书,却使得“外在”,也就是最基本的一点:“学生究竟知不知道如何读书?”被忽略了。没有掌握基本的方法,学生即使知道了书本内容与写作方法,也未必能读懂一本书,更不要提将之用于课内的学习了。
某老师在这节课里,花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告诉学生如何读书。首先,她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课外书,着重强调要讲清书名、作者、主要内容。这其实就告诉了学生读一本书要注意些什么。然后,某老师向学生展示了她要推荐的书《今天我是升旗手》,并针对书的封面、内容提要和目录提了一些问题。在这一环节里,老师是想告诉学生要读一本好书究竟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再配合前面学生的自我介绍,更容易加深印象。这样,学生在阅读配套课内读本的时候,多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利于及时迅速地掌握书本的大致内容。最后,某老师用一句“如果要深入了解书中内容,我们必须认真仔细地品读”轻松地将话题转移到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介绍具体的品读方法。
某老师的授课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她明确地告诉学生要按照“读文字—想画面—提问题—悟感受”的方法品读。第一节课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今天我是升旗手》的最后一段:她先让同学们读一读投影仪上显示的文字,再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接下来提出了“你觉得主人公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问题,最后让学生细心品味感悟,对主人公的形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虽然这段话稍微有些难懂,但是老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段话让学生对“读、想、提、悟”四步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第二节课上,某老师选择了书中“名片风波”这一段作为授课重点。在讲解这一段时,老师首先给每个同学发了文字材料,方便学生们进入“读文字”这一环节;其次,老师要求同学们想一想主人公“做名片”的画面;再次,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名片是做什么用的?”“书中的孩子们都为自己做了怎样的名片?”“主人公给自己做了什么名片?”“你从中能看出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等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品味;最后,老师明确要求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在分析讲解这段材料的过程中,某老师始终没有忘记她的“四步法”,时时予以强化。虽然一节课可能没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但若是在每堂课上老师都不忘向学生强调这种阅读方法,时间久了,学生在阅读、分析课文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运用,分析、理解和感受能力就会提高。
(三)注重将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结合。
课外阅读不仅仅是读书,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做好课外阅读,必须把它和语文课内学习结合起来。究竟应该怎么做呢?简单地说,每位语文教师都要处理好“活动”与“学习”的关系。若是课外阅读课太偏重于“活动”,就会把这种课上成单纯的“好书推荐会”,对语文课内学习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与之相对,如果仅仅把推荐的好书当做材料运用,按照平时的方法分析讲解,又会把这种新颖的课堂变成常态课,失去趣味性和独特性。
某老师在这节课上找到了一个课内外的绝佳结合点——写作。某老师带的是三年级的班,这个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等文章,这些课文都是通过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特点的佳作。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老师自然会讲到“写人”的要求——抓住人物的形象、动作、语言特征进行描绘,课后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运用文种描写方法”的“练笔”作业。某老师在介绍《今天我是升旗手》这本书时,也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把握主人公的特点。如,在分析“名片风波”这一部分时,老师要求同学们仔细阅读主人公制作名片那一部分的内容,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看看这些细节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查找细节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出了“主人公是个认真、细致、坚持不懈的孩子”,“作者的描写非常精妙传神”这样的结论。采用这种方法,课外阅读就与课文的学习、写作联系起来了,老师就不会把这种全新的课堂变成“推荐会”或是“常态课”。
(四)尊重个性阅读,允许奇思妙想。
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训练发散性思维就要求教师不轻易给出答案,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一些老师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往往因为赶进度或是其他原因,不愿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着力于“牵着学生走”,引导学生得出“标准答案”。在这节课里,某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在这节课一开始,某老师就提出了几个问题:“怎样读好一本书?”“看看封面,猜猜看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目录有什么作用?”同学们纷纷各抒己见,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在把大家的意见整合起来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整节课上,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在分析“名片风波”一节,某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看看材料,你觉得主人公是个怎样的孩子?”很多同学都说主人公“认真、仔细、坚持不懈”,但有一个学生蹦起来说:“他是个调皮的孩子。”老师显然是有些惊讶,但是她立刻饶有兴致地问:“为什么呢?”这位同学清晰大方地说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认为他说得有些道理,就表扬了他,还反问一句:“你平时调皮吗?”立刻惹得班上的同学笑了起来,课堂气氛更活跃,同学们更敢说了。如果老师在平时的常态课教学中也能允许学生争论思考,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那么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语文学习成效也有一定的帮助。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我们不应轻易设置“标准答案”,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真正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课外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应刻意追求阅读的质或量,只要能坚持阅读,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即可。这样长时间积累,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必定会大大提升。
三、课外阅读指导的注意事项
(一)阅读目的必须明确,带着“问题”读书。
对一本好书来说,值得学生阅读体味的东西很多。如,主人公的形象、性格、品质、思想境界、情感、文章结构、修辞等,如果学生不专注于某一点,那么必定是贪多嚼不烂,读到最后收获可能不大,对课内学习也没有太大的帮助。
某老师在下课之前对同学们说:“二十天后我们再来探讨这本书。”但是究竟要探讨些什么,某老师却没有明确地告诉大家。难道还是像普通的“好书推荐会”那样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吗?那样与课内学习岂不是没有什么关联?又怎能说得上是“以课外阅读来促进课内学习”呢?所以,我觉得某老师可以提出几个具体的研究问题,如:这本书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能否找出具体的例子?书中的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伙伴们又是什么样的人,他们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既让学生有了明确的阅读方向,又把《今天我是升旗手》这本书与学生正在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了。“找出刻画人物运用的方法”与学生正在学习的“通过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征”的写作方法相联系,巩固了写作学知识,真正做到了“课外阅读促进课内学习”。
(二)注意课外阅读的“长期效应”。
一本好书,学生读完了自然会受到某些方面的触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对这本书的印象会逐渐减淡,如果不能用课内学习及时加以强化,那么课外阅读的作用会大大减弱。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必须注重“长期效应”。
如果说创新是成功的常青树,那么知识就是滋养的长流水;如果说潜能是创造力的根基,那么知识就是潜能的主要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1古诗词
第1课的古诗分析总汇
1、古诗——《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①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②诗意:许多鸟都高飞远去,看不见了,一片白云悠闲的独自飘远。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凝望,彼此都看不够。
2、古诗——《望洞庭》(唐
刘禹锡)————表达了诗人热爱和赞美洞庭美景之情。
①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②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3、词——《忆江南》(唐
白居易)————表达了诗人赞美和怀念江南美景之情。
①诗句: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②词意: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4、古诗名句总汇
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5、古诗修辞手法
①拟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②对比: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③比喻:
潭面无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6、古诗异同
同:
1、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2、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3、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
1、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2、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
3、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
7、古诗想象
我独自坐在敬亭山山中,这里的环境一片幽静,突然,吱吱喳喳的几只鸟儿在天空中飞过,越飞越远,直至无影无踪。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秀丽的敬亭山了。
秋天的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啊,如画的风景我久已熟悉。每当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碧绿的江水清净明澈碧如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第23课的古诗分析总汇
1、古诗——《乡村四月》(宋
翁卷)————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①诗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②诗意: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2.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大人样子劳动的情景,赞颂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劳动人民的喜爱。
①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②诗意: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3.词——《渔歌子》(唐
张志和)————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①诗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②诗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
文学常识、要点
1、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望洞庭──唐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3、忆江南──唐白居易
是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
4、乡村四月——宋
翁卷
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5、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赞颂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儿童的喜爱。
6、渔歌子——唐张志和
意境优美,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情趣。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2日积月累
(1)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②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③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④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⑤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2)关于诚信的名言
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3)农业谚语
1、农时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2、气象谚语:
①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②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③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④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⑤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4)关于战争的成语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围魏救赵 声东击西 四面楚歌
腹背受敌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兵贵神速 突然袭击 神出鬼没
所向无敌
(5)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
2、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
3、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6)关于乡村田园生活的诗句
1、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秋天)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秋天)(王维)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天)(苏轼)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夏天)(赵师秀)
5、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王驾)
6、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
(7)形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成语:
1、褒义:
雄心壮志 坚定不移 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持之以恒 全力以赴 知难而进
无坚不摧
2、贬义:
知难而退 碌碌无为 一暴十寒
寸进尺退 有始无终 半途而废
(8)歇后语: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歇后语造句:
(1)“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小明是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
(2)你因为考了一百分就马上骄傲起来了,所以这次又落后了,真是又应了那句话: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9)成语故事
手不释卷——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
鹏程万里——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10)课外积累:
1、关于诚信的名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谚语
2、农时谚语:①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
②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3、气象谚语:
①有雨山戴帽 无雨山没腰
②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
③泥鳅跳,风雨到
4、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5、歇后语:
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②芝麻开花——节节高
③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6、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①《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7、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3近义词、反义词总汇
一、近义词
1、观赏—欣赏
蜿蜒—绵延
精湛—精深 安慰—安抚
耽误—耽搁 均匀—匀称
2、款待—接待
鼓动—鼓舞
启示—启迪 隐蔽—躲藏
沉寂—寂静 凶恶--凶狠
3、执行—履行
打破—突破
偶尔—偶然 约摸—大概
流畅—通畅 安静—宁静
4、给予—赋予
沉稳—深沉
开阔—广阔 装饰—点缀
耀眼—刺眼 违背—违反
5、鲜艳—鲜丽
伺候—侍候
请教—领教 断定—确定
安闲—清闲 饶恕—宽恕
6、肥沃—肥美
遥望—眺望
罗列—排列 游览—游玩
明丽—明媚 缓缓—慢慢
7、馈赠—赠送
维持—坚持
器重—重视 教导—教诲
损伤—损坏 朴实—淳朴
8、羡慕—仰慕
企图—妄想
情愿—愿意 踌躇—犹豫
似乎—好像 忧患—忧虑
9、焦急—着急
深重—沉重
媲美—比美 侵蚀—腐蚀
灵巧—灵活 避开—躲开
10、敏锐—敏捷
揭开—掀开
立刻—马上 顿时—立刻
洁净—干净 隐蔽—隐藏
11、繁殖—繁衍
启发—启示
阴沉—阴森 宛转—悠扬
盘问—询问 沉寂—沉静
12、注视—凝视
轻蔑—蔑视
黝黑—油黑 劫难—灾难
趔趄—踉跄 防备—防范
13、素质—素养
弥漫—充满
卓越—杰出 流连—留恋
惊讶—惊奇 仿佛—好像
14、飞翔—翱翔
惊动—打扰
权利—权益 神奇—神秘
痛快—爽快 珍贵—宝贵
15、照顾—照料
酷爱—热爱
骄傲—自豪 鼓动—扇动
骚扰—扰乱 震撼—震动
16、珍惜—爱惜
寂寞—孤寂
辽阔—广阔 清晰—清楚
居然—竟然 温暖—暖和
17、装扮—打扮
照例—惯例
瞧见—看见 率领—带领
倘若—假设 辛苦—辛劳
18、专注—专心
尊严—威严
遮掩—遮挡 赞许—称赞
寂静—安静 更改—更换
19、责备—批评
寻常—平常
公开—公布 固执—顽固
聚集—聚拢 唯一—唯独
20、赞叹—称赞
舒服—舒畅
疑惑—疑问 坚毅—坚决
气馁—丧气 伺候—侍侯
21、满意—中意
断定—肯定
请求—要求 可恶—厌恶
接见—会见 悲惨—凄惨
22、情景—情形
吩咐—嘱咐
饶恕—宽恕 违抗—违背
应付—应对 凶恶—凶狠
24、兴致勃勃—津津有味
嘟嘟嚷嚷—唠唠叨叨
不由自主?—情不自禁
25、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笑逐颜开—喜笑颜开
争先恐后—不甘后人
二、反义词
1、前进—后退
拥挤—松散
保护--破坏 干净—肮脏
善良—丑恶 沉重—轻便
2、踌躇—果断
忧患—安乐
灵巧—呆板 创造—模仿
黝黑—白净 赞扬—批评
3、平稳—波动
偶尔—经常
安静—喧哗 平静—激动
糟蹋—爱惜 乏味—有趣
4、可爱—可恨
赞许—指责
清凉—闷热 怀疑—相信
清澈—浑浊 舒畅—郁闷
5、容易—困难
感激—抱怨
承认—抵赖 扩散—聚集
微波—巨浪 聚集—分散
6、明艳—暗淡
蜿蜒—笔直
精湛—生疏 马虎—认真
生疏—熟练 善良—凶恶
7、朴实—华丽
安全—危险
冷淡—热情 伤害—保护
踌躇—果断 松散—紧凑
8、频繁—稀少
减产—增产
破坏—保护 容易—困难
灵巧—笨重 敏锐—迟钝
9、揭开—覆盖
立刻—迟缓
清楚—模糊 宽敞—狭窄
平衡—倾斜 提高—降低
10、和平—战争
卓越—普遍
沉寂—喧闹 黝黑—白皙
流畅—阻塞 遵从—违反
11、骄傲—谦虚
完整—残缺
坚硬—柔软 糟蹋—爱惜
有限—无限 失望—希望
12、宽阔—狭窄
清晰—模糊
温暖—寒冷 明白—疑惑
朴素—华丽 独特—普通
13、微弱—强烈
漆黑—明亮
消失—出现 责备—表扬
公开—秘密 固执—随和
14、特别—一般
明亮—暗淡
细致—粗糙 舒畅—难受
坚毅—动摇 容易—困难
15、成功—失败
悲惨—幸福
错误—正确 坚定—动摇
凶恶—善良 违背—遵从
16、明白—糊涂
下降—上升
伸—缩 闲—忙 稀—密
17、垂头丧气—昂首挺胸
歪歪斜斜—端端正正
花繁叶茂—枯枝败叶
18、全神贯注—心不在焉
一、注重平时积累
注重平时的材料积累,积淀知识底蕴,是通向写作的重要途径。“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它常出现于很多课文的积累练习中,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名言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的同时感受到语言的优美,为以后的写作作好铺垫。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在遇到优美的词句时可摘抄下来,以便运用到日后的习作中。这样学生既可丰富知识,又可开阔视野,更可积累写作素材。
坚持写日记是学生积累材料的又一极佳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想法、看法和见解都记在日记本上。学生有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就能写出真情实感,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二、善于观察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觉得无话可说。我就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到大千世界中去欣赏。学生们在大千世界中,容易激发写作兴趣,觉得生活中处处有素材,大自然中处处有美景,人间处处有真情。他们常常被真实、具体、形象的东西所感化,从而极大地愉悦身心,获得对周围世界许多新鲜美好的印象。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父母时,可先引导学生说说父母的外貌,说说他们为了家庭怎样辛勤付出,为了子女如何不计代价,为了事业怎样忘我工作,从而升华到学生对普天下父母的勤劳和爱心的理解和尊敬。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从而增强写作信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富有真情实感
新课标把“真情实感”作为小学生习作的一个重要要求,并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从小学作文来看,真情实感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要真实
让学生写感兴趣的、印象最深的见闻和经历。
2.感受要真实
让学生写对生活的所思所想,而不是套作文,或把别人的好作文“克隆”过来。
3.感情要真挚
文中对身边客观事物所表达的心情,必须伴随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情,而不是笔是心非的、虚情假意的感情。遗憾的是,现在小学作文中编造事实、虚情假意、照搬照抄、套话连篇的现象突出。虚假作文不但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真性情,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方法要适当
叙述是把一件事按时间顺序或者事物的发展顺序说完整,描写是把事物写得形象逼真,议论是对事件的看法和主张,修辞则是如何把要写的事物写得更生动、更活灵活现。小学作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就是叙述,但是在训练他们说话和写作的时候也要教会他们适当地运用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以及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这样的习作才会有血有肉,才会更生动形象,才会有色彩,更能感染人,更有分量。
五、训练应有素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为“写话”,其要求是:第一,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三,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第二学段称之为“习作”,其要求是:第一,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四,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第五,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第六,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第七,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八,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第三学段仍称为“习作”,其要求是:第一,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第三,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第四,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第五,能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第六,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第七,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众所周知,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它需要打“持久战”。我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对知识面的拓展和对知识的积累,比如背古诗、背成语、背名言警句。去年,我在八年级进行了一年的古诗背诵实验,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三首课外古诗。最初,学生感到枯燥,积极性不高,我想,应该想些办法让他们主动去背。于是,我组织开展了阶段性“赛诗”活动。我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媒体开展了一次古诗文知识大赛。学生由原来的冷淡、不以为然,变得兴趣浓厚,有同学向文言文挑战,竟能一口气背下《三峡》。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学习的“好之者”。
二、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
教师往往在备课时设置许多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对于究竟解决些什么问题感到很糊涂,教师在学生没有疑问的地方花费了大量时间,而学生真正的疑问却没有得以解决。所以,我认为教师不应该包揽学生的一切,应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我在教学新课前,总要问学生在预习时有哪些疑问,然后在把握框架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可由学生自行讨论解答。对于学生的独到见解一定要充分肯定,鼓励学生敢于向教材、老师、权威挑战,大胆设疑,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维,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三、善于举一反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观点,学习要经常复习,温习旧的知识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新的知识。“温故”之所以能够“知新”,是因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些已有的知识,主要是有关知识的概念、原理,构成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以这些知识作为迁移的基础,才能使自己在学习新知识时,思维活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唐睢不辱使命》一文时,由于本课主要采用对话描写的形式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我就让学生也采用对话描写的形式写两个人(可以是老师、同学、父母等),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体现“双主”地位,引导学生“发现”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的两个方面看: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相辅相成,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就不成为教学。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双主”调和,师生互动,才能实现教学相长。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课堂上应是“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又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动摇,并不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万能的,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作用无论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阅读课文、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分析讨论、限时写作、自评互评等,让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凡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抓住教与学中的兴奋点对话,帮助学生不断去“发现”,使课堂上有尽可能多的精彩生成,让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养成质疑的习惯
关键词:聋生课外阅读;写作能力;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42-01
由于聋生听力的丧失,使其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地差些,导致写出的文章缺少立体感。而通过手势进行沟通交流时又无法做到对近义词、同音字词的准确理解,这样聋生写作文的时候几乎不会运用修辞、描写,句子出现歧义、语句颠倒、意思不连贯的现象很多,由此使聋生没有足够的能力按照要求去完成特定的内容的文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摸索,认为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能提高聋生写作能力。
一、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聋生的课外读物,教师必须关注并引导聋生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教师要为聋生推荐他们“能”读的书,为聋生推荐他们“喜欢”的书籍。不同年龄段的聋生有不同的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来选择书籍。如果学生特别喜欢阅读,可选择稍微高于他实际水平的书籍。相反,如果学生暂时还不喜欢阅读,可以选择略低于他实际水平的书籍。教师推荐一些优美的课外资料供学生自己阅读。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具体书籍的推荐上,教师要多向学生推荐健康向上优美活泼的书籍。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为学生查找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还可以发动家庭的力量,指导家长为学生购买一些优美的课外读物。也可以鼓励学生向别人借阅一些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同时教育学生爱护书籍,及时归还。同时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太深、太浅,或者太多、太杂,都不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及时调整课外读物选择推荐。
二、文本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文本理解的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结合教材,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特别是对课外文本中不解的词句。指导聋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字时通过“查字典”、“根据上下文猜测”、“向老师同学请教”等方法进行理解。其次,聋校语文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利用迁移规律,为聋生提供各种获得课外阅读的机会。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聋生进行拓展性阅读的引导。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以教材中某一文章为基点,向整篇原著做一适当拓展;也可以以某一课文为基点,向其他关联的作者或者内容延伸。比如学完《早发白帝城》后,教师可以介绍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独坐敬亭山》等作品,让学生围绕作者展开讨论,顺势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阅读的天地。
(二)边读边思考。法国思想家卢梭在谈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教会学生边读边想,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边读边想也是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习得的读书方法。学而不思则惘。只有把思考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才能达到对读物的理解和感悟,才能把所思所想内化为自己所得。如果没有思考,不加辨别,“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相反,如果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果”。
(三)要教会学生学会吸收,做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千古流传下来的读书佳法。在读书的时候,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本本,自己取名。要求学生坚持摘录所阅读的好词、好句、好段,成语俗语,名言警句,写好读书笔记。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动笔即是思考时。如果只求一目十行,不求学有所得,只是盲目地追求知识的数量,而不重视学习的质量,那些暂时掌握的东西,那些最有用的东西,往往很快就会忘掉。因此,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读书须动笔,无笔不读书”的理念。
(四)教师指导与学生自读相结合。教师可在班上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比如:举办阅读方法讲座,向学生介绍一些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运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一般说来,教师指定的基本篇目、经典名著宜采取精读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时逐字逐句地读,要探根求源、品其神韵、知其精义、得其要领。如果只是为了了解信息,查找资料等,宜采取泛读的方法。泛读的作品只要略观大意,知其梗概即可。精读追求知识的深度,泛读追求知识的广度。精读与泛读相结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就能使学生掌握读书的精要,花最少的时间,读尽可能多的好书。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语文能力 训练 提升 强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重在运用,教师只有多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训练,才能提高他们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古人云: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有效的训练对于教学过程起着调控、巩固和反馈的作用,但是传统的训练按部就班,机械重复。语文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有妙趣横生的童话,想象丰富的神话,童趣盎然的歌摇,简洁凝练的古诗,跌宕起伏的故事,教师借助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要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让训练的过程充满乐趣。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具有创造性和探究性,不要呆板、僵化。如何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得好好研究。
吴忠豪教授认为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训练涉及三个方面:理解感悟,积累语言,运用文本语言表达。回顾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训练,总是有蜻蜓点水之感,缺乏有效的、系统的训练,语文训练应该是有维度的,按照一定的梯度,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训练,从而让学生会倾听,会表达,会朗读,会写作,从而在语文训练中,不妨由爬到放,由搀扶到独立,由模仿到创新,最后完全不见教师指导的痕迹,达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运用语言文字的理想状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应用训练呢?
一、强化复述文本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复述文本是对学生认知、理解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人自身的内在动因是其发展的原动力,是自生长、自组织、自建构的心理动力。复述课文或者复述教师提供的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语言进行内化,由外在的语言转化为内在的语言,继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能结构的构建和儿童心理的发展。
如学习《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时,我就利用白板投影了“每天四问”的关键词:身体、学问、工作、道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记忆关键句子:“健康是生命之本。”“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由词到句子,进而片段,到整篇文字,在复述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记忆的一种方法手段,同时也加深了对于陶校长演讲内容的理解,对于陶行知的谆谆教诲有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孩子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也能时刻牢记这些对自己有益的名言。再比如学习了《嫦娥奔月》后,编者也要求复述课文,对于故事的复述可以抓住情节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想象性的复述,不要照搬课文内容。对于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复述方法,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文本,还可以脱离教材,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文本。当然学生复述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时期持之以恒地努力。只有教师有目的性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二、强化随文练笔的训练
“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设计写作话题的时候,要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知识基础,来精心预设话题,从而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写作,而非啃着笔头想半天,到最后才写几行字。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能寄希望于每周的几节习作课,而应该见缝插针,抓住有利的时机,让学生练说、练写,使得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就如同春苗,虽肉眼看不到其生长,但其实日有所增,从而由量变引发质变,提高写作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因时制宜,捕捉随文练笔的机会。三年级起步时,侧重于及时模仿课文进行练笔。例如学习《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学生找到“原野热闹非凡”,而后具体描写了原野中的大豆、高粱、榛树叶子,帮助学生明白围绕中心句如何展开写话。自然段学完之后,我引导孩子回忆平时的课间活动,平时是怎么玩的?有哪些活动方式?学生交流之后,让学生围绕“课间活动真热闹呀”展开小练笔,学生感觉有话可写,顿时兴致勃勃,不少佳作应运而生。进入高年级之后,可以就人物的人格特点进行抒发感想,比如学习《钱学森》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渲染,层层推进情感,让学生有不吐不快之感。等到文章结束的时候,让学生练写片段,对钱学森爷爷说几句心里话,学生就会有感而发,从而一挥而就。还有的文章,作者在写作时出于情节的需要,留有空白,有时我们挖掘这些空白就有了随堂练笔的素材,比如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让学生展开想象:18年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遭到了哪些冷遇?尝到了哪些辛酸?他又是怎样胸怀故国,至死不渝的。巧妙利用空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文本和学生的思想得以共鸣。
三、强化当堂巩固的训练
一、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保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写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人我们眼帘的是那朝霞般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到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彩上的细微差别。”
二、追求教学个性化
1、个性化教学思路,就是思路新颖,不同凡响,别出心裁,不拘一格。一是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的处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地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诸如写了哪些景、抓住什么特征写、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写等等,旨在使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进而达到初步掌握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的目的。这样使初一的同学比较直观地熟悉课文,并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二是找准教学“突破口”。如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突破口”、教学《天净沙?秋思》是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教学《长江三峡》时以豪迈奔放为“突破口”等等。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2、个性化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如《荔枝蜜》教学的导入,采用音像资料导入,运用媒体播放有关蜜蜂、蜂蜜的图片,同时插播旁白进行解说,然后谈感性认识――提问:同学们都接触过蜜蜂,蜜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同学发言后,教师导入课文学习――“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蜜蜂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看看作者对蜜蜂的感受是怎样的”。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
三、在科学发展观下,一切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彰显人文性,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课堂教学的内涵,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1、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和细节描写时,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用你自己的观点来探讨一下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学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种答案:慷慨大方、重义轻财(事例:请史进、李忠喝酒,向金家父女赠银、倾听金家父女诉苦,帮助其逃生);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事例:痛打郑屠、帮助金家父女);性急如火、心细如发(事例:听完哭诉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勇而有谋、胆大心细(事例:先救助金家父女脱险再惩处郑屠、质问郑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斥骂郑屠“诈死”从容退却)。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的渗透于现代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在教学中渗透美学理论,《春》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春》是描绘的一种自然美;《斑羚飞渡》是歌颂的一种生命美;《驿路梨花》是赞扬的一种心灵美;《麦琪的礼物》是表达的一种爱情美;《菜园小记》是抒发的一种社会美……《背影》是品味无言的真爱;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细致分析、理解过程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美,最终达到提高审美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