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0: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强不息的名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爱默生
3、先信任你,而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
4、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谢觉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5、要知道,能在困境中保持自强是多么令人崇敬啊!——朗费罗
6、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天易事,只怕粗心人。——袁枚
7、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8、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9、充沛的精力加上顽强的决心,曾经创造出许多奇迹。——狄更斯
10、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拉蒂默
11、怎样思想,就有怎样的生活。——爱默生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13、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
2、胜利属于坚韧不拔的人。——英国
3、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唐·刘禹锡
4、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5、男儿立身须自强。——唐·李颀
6、失败是坚韧的最后考验。——俾斯麦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8、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爱默生
9、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清·康有为
10、顽强能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土耳其
11、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屿。——拿破仓
12、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
13、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14、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15、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多自强。——唐·李咸用
16、顽强这就是作家技能的秘密。——杰克·伦敦
17、坚韧是意志的最好助手。——欧洲
18、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清·金缨
19、工夫和坚韧使桑叶变成绸缎。——英国
20、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坚强的意志。——英国
21、事业常成于坚韧,而毁于争躁。——伊朗
22、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23、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2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25、君子敬其在已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荀子
26、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27、由于勇敢的坚韧,无可避免的祸患将会被征服。——欧洲
28、要知道,能在困境中保持自强是多么令人崇敬啊!——朗费罗
(一)德育的目标:养“浩然正气”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由内心“集义所生”(集义,犹言积善,指事情皆合于义)。《礼记•中庸》又道:“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周易•大传》中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后人把这种“浩然之气”“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合德、合明、合序”的境界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爱国主义正是这种正气和节操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是被看作是一种“大节”。如“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当仁不让”“舍身取义”等崇尚气节、讲求情操的行为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并逐步凝结、巩固起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气节。爱国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才有的,但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却早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把“廓然大公”“天下为公”等作为价值理想,要求社会成员奉公尽忠。孟子所谓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荀子所谓的“成天下之大事”等都表现了胸怀天下的道德信念。这种信念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宋代的范仲淹、明末的顾炎武分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对之作了精辟总结,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成就未来。把我们的人民培养成如此有大爱的人,正是我们人生修养的目标。
(二)德育的入口:执“各称其事”
《论语•颜渊》里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记•礼运》又讲:“何为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仁义。”《礼记•曲礼上》又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这些论述无不在反复强调:人们要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司其职,“各称其事”,充分地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角色,从我做起,干好自己的分内工作,进而实现己和、人和、家和、国和以至天下和。
中国有句老话,叫平平常常才是真。人生最大的道理、最大的智慧,不是存在于别处,而是积淀在伦常纲纪、生活规矩及角色规范之中,人生修养也是栽根于此,发韧于斯。试想一个不知规矩、不按角色规范行事、生活中横冲直撞的人,人生修养在他身上,连个搭载的地方都没有,通过人生修养提升境界就更不用谈了。
(三)德育的内容:追“天人和谐”
中国古代思想家尽管在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认识上互有差异,但他们都深信天地、自然和人不可分割,这种内在联系的经典概括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
“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重要思想,在《礼记•中庸》中也可以看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能完全实行他的天性,能尽他自己的本性,就能尽知他人的本性;能尽知他人的本性,就能尽知天地万物的本性;能尽知天地万物的本性,就可以促进天地间万物的化育;能促使天地间万物化育,就可以与天地相合。《周易•大传》又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思想家把人与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生的现象称之为道德。当人遵守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道德时,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当人们用道德指导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天人合一”时,便形成了新的、更具有现实指导性的道德思想,也即“天人合德”。“天人合德”的道德观崇尚“仁者爱人”,塑造了中华民族明白达观的人生理念,也表明了中国传统道德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注重人必须不断认识自然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特点。
综上所述,《礼记•中庸》和《周易•大传》“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要求注重价值理性,这对于矫正工业社会天人对立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它体现了我国古代为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发展所提出的和谐思想。受时代阶级的限制,很多和谐思想在古代不能成为现实,但在今天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传统和谐思想对我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德育的重点:遵“日新明德”
《礼记•大学》讲道:“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帝典》里说:“克明峻德。”《盘铭》讲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里讲:“作新民。”这里的“明德”或“克明峻德”,是人的良知,属于道德情感。其中的“日新”或“作新民”,也可说是一种道德修养过程。同时,“明德”或“克明峻德”又可说是人之慧根,“日新”或“作新民”也可说是天赋显现和智慧养成之过程。就此而言,道德素养之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智力之高下。庄子说:“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孔子和庄子都讲到了一个问题,即道德制约智力,情商制约智商。这个判断,有事实根据。古语说,财迷心窍,利欲熏心。心被“熏”,心窍被“迷”,此人有何智力可言?因此,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总之,只有知识层面的创新而没有“明德”之“明”者,没有自知之明,再好也不过是天才的“瞎子”,因此,人生修养要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明德尊理、深名大义为要。
(五)德育的关键:履“日常行用”
《礼记•中庸》里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无不在教育我们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一点一滴来完善自己,养成习惯,化为意志,笃力践行,提升境界,以便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与四时同序,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换句话说,人生修养一定要落实到“日新”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中,进而言之,一个人的修养提升必须形成和流行于伦常日用之中,栽根和彰显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培养出的精神境界才可历久弥新。
(六)德育的途径:行“修身立德”
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了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美德修养学说。这种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礼记•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从天子到普通民众,一心所要行的,都是把修身看作根本。修身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为治国平天下打下基础。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中国传统道德历来有“慎独”的告诫。慎独,出自《礼记》:“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在个人独处而无他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这种修己内省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总之,只有不断“修身立德”,才能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和超越自己。
(七)德育的方法:持“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一语出自《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系辞下》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说,天道运行,一往直前,健动不止,生生不已。君子应效法天地之美德,做到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贯彻古今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意志力。对此,《礼记•大学》也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凝聚、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自信、自尊、自立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法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表现为自尊自信,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等。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
总而言之,对儒家《礼记》中传统的德育思想进行全面的剖析和鉴别,吸收其中的合理思想,在全社会中重唱养“浩然正气”, 行“修身立德”,追“天人和谐”, 持“自强不息”, 遵“日新明德”,履“日常行用”,执“各称其事”的美德,培植“明礼”“尊礼”“行礼”的社会风气,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杏林子,杏林子才12岁双手就得了关节炎,双手不能一举一动,吃饭只能靠她妈妈喂她,杏林子是个作者、爱写小说、散文、传记、剧本。杏林子一生活泼开朗,富有爱心,淡泊名利。杏林子写了一句名言是:“除了爱,我一无所有。”杏林子自强不息的生命激励我们在生活的海洋中不畏惧狂风暴雨,不畏惧艰难险阻。
写跳芭蕾舞的小女孩,才9岁,小女孩是学跳芭蕾舞的,可是在汶川地震小女孩失去了一条学跳芭蕾舞的腿,但小女孩没有垂头丧气,在残疾奥运会上,小女孩表演了独腿跳芭蕾舞。小女孩说了一句感天动地的话是:“只要我活着,我就要跳芭蕾舞,不管有多苦,我都要忍受,我一定珍惜生命!”
何军权失去了双手,游泳技能比有双手游泳的人好,这付出了多少代价啊!何军权说:“永不言弃,挑战生命!”
我觉得这三个残疾人都比没有残疾人好,我为他(她)们三个残疾人写了一句名言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温州市龙湾区沙城二小四年级:袁杰
阅读精辟的名言警句,对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意义大有裨意。不少人都喜欢用数学的方程式来更好地喻事论理,或以自勉,或以诲人,能更好地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塑造全新自我,成就卓越一生。如爱因斯坦的著名方程式“A=X+Y+Z”,又如爱迪生的“天才=1%智慧+99%汗水”。我的快乐方程式是“V=X+Y+Z+A/B。
“V”代表快乐幸福、成功的喜悦。“X”代表天性刚健的自强不息。“Y”代表行胜于言的执着要求。“Z”代表行成于思的精雕细琢。“A”代表实际才能,“B”代表自我评估。“A/B”代表自我谦虚,自我勤恳的求学态度。
“X”代表天性刚健的自强不息。是人生方程中的第一个因素,也是必备的首要因素。拿破仑曾今说,光荣的成功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仆屡起。面对一连串的失败,如果心生沮丧而放弃努力,那么你一定不会成功。只有笑对挫折,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吸取百鬼的经验教训,默默地坚持下去,心中永远保持决不放弃的自信,才会达到卓越的人生境界。
“Z”代表行成于思的精雕细琢。在人生漫漫长路上,我们不能无方向地迷惑着走。那么,思考就是决定方向的重中之重。一但思考错了,那么方向也错了。也就意味着我们所走过的路子都是白劳的。由此可见思考的重要性,但思考却不是意味着要走的每一步所做出的决定都必须准确无误,而是要告诉我们要根据所处环境做出适应当前环境,有利以后发展的意义。如:我们要在失败挫折时做出思考,引导我们坚定向前不是止步不前,是在受到打击时告诉我们自我总结而不是怨天尤人。思考是要告诉我们在失败时,要乐观自信,然后锐意进取。思考是要告诉我们在成功时谦虚清醒然后不断进取。这样你就会发现成功已近在咫尺。行成于思的含义是细密全面的思考,再决定勇敢开拓的践行。
“A”代表实际才能。“B”代表自我评估。“A/B”代表自我谦虚。一个人的才能就像分子,自我评估就像分母。分母越大,分子不变。分母越小,分子如旧。但得出的值却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小,后者大。所此告诉我们,要如何看待自身的真正价值。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确实我们的人生和时间就像千里马一样,只有发现了其自身的特点,才能发挥出自身最大的全能,而有效的方法就是伯乐。它能让人生事半功倍。我的快乐方程式,它快乐在能让人感到快乐与人生的巅峰和锐意。我确定,它就是我人生的“伯乐”。相知与我的“千里马”,让我的“千里马”“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让我的“千里马”能够纵横于今世,留名与青史!
关键词:校训 校园文化 教育理念 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45-02
校训,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同时也能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原则与培养目标,体现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与教育理念,体现一个学校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内容。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校园文化对形成学校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校训为何是校园文化的灵魂?第一,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校训是精神文化凝练的重要表现形式,理所当然应该体现校园文化核心。第二,校训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校训既能用来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同时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校训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于造就和培养人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我校办学历史悠久,集中、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成人高职成立于1956年,具有58年的办学实践经验,在工作中注重形成校本系列思想体系,加强软环境建设,2007年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校训,最终形成了“感恩、收获、自强、作为”的八字校训。它浓缩了我校校园文化内涵。
八个字总体体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感恩、收获、自强体现了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的三个方面。感恩与收获结合体现德性与知性的统一,收获与作为的结合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自强与作为结合体现为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感恩之心是人类重要情感之一,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人民,具有这样优良的非智力心理品质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收获体现为对知识能力的追求,是我们最根本的教学目标;自强是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只有磨练得更加坚强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作为体现了知行合一,在知情意统一基础上,具有追求卓越的职业理想才能有所作为,实现了人的发展,这样才是体现了教育目的。
1 “感恩”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养成,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更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没有任何借口》[1]中的观点,‘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养育,没有师长的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人都是社会的人,我们何能存在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条件!’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工作和生活,就会促进个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教工队伍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教工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与合理性需要,使教工与学生具有归属感。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更加明确了“以成人促成才,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理念”。由学校党政策划,由学生自己编撰的校刊《菁菁校园》至今已有十年时间,在中职教育迎评工作中汇成《菁菁校园》合订本一册。学生德育工作得到新尝试。
“没有父母的养育,没有师长的教诲,没有社会的关爱,没有他人的照顾,我们何能存在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学校每年结合五、六月份相继而来的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征集优秀作品,刊发在校刊上。或组织感恩母亲节大型亲子活动,让每个孩子在母亲节这一天为母亲做一件好事,写一封感谢母亲的信,感谢母亲给予生命,感谢母亲多年培养所付出的辛劳。感谢教师不倦教诲。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学习,工作才会有动力。常唱那首歌“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驴之死”的典故,驴之大惑,驴之愤愤,僧人之叹息:“果真是一头蠢驴!人们跪拜的,是你背上驮的佛像啊。”感谢周围的人给你带来的一切,一个人成长、事业的平台很重要。
“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作为全市人民共同践行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信、感恩、奉献、善良、责任……正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普通人内心那份道德坚守,构建起我们大家共同的价值观,构建起沈阳这座城市的价值观。将“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沈阳市民的基本道德准则,融入校风建设中。
2 “收获”体现为追求知识与获得能力的统一,这是职业院校教育目标的体现
学生的收获在于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教师的收获关键在于处理自我与非我。“认识你自己[2]”这是刻在古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世界性著名箴言,人类从苏格拉底时代开始了反思自己认识能力,才使人类理性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认识自己的重要前提是超越于自我,在超我的视野中认识自己才能避免认识障碍。《教育社会学》[3]讲,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由人组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的社会化过程。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是进行一切工作的前提。
找到自我,首先,珍惜周围的人提供的平台。我校工作围绕教育教学,招生就业两条轴线进行,感谢组织安排,并珍惜每一次公开课的机会,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一线中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管理的层面上,管理人员开动脑筋科学地制定劳动竞赛方案,在教学中通过评课、公开课及学生测评、管理人员测评等方式,以劳动竞赛方案为客观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客观地,公平、公正、公开地评价每位参与者的绩效成果,通过感恩意识的强化,职工更加爱岗敬业了,通过层层鉴定绩效考核责任书,实现了目标化管理。同时在学生中也涌现出一大批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每年的教师节组织召开学年度开学典礼及表彰大会,表彰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生及学生干部,形成了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校园文化建设从实施主体划分为学生文化与教师文化的,两者的统一体现在教学活动与校本研修中。为此我们以教学研究为突破口与契机,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我们学校在2013-2014年由学科带头人主持了五项省市国家级研究课题,通过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建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现代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通过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使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有了新的飞跃;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学改革建立了自主学习模式,使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统一效果。
3 “自强”是华夏子孙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学校生存发展的源动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中的这句名言,在书法家的作品中,在毕业生的赠言簿上,在普通家庭的客厅书房,在无数办公室的醒目处,这句名言总是以极高的频率出现。“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坎中。尽管我们学校办学的历史悠久,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多种原因也存在着办学硬件不足。自强自立,让我们这样的一所学校,不等,不靠,不要。学校采取联合办学,我方出场,对方出资金,通过修旧利废,借鸡生蛋的办法,修缮闲置房舍解决学生住校问题。大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也正是这种精神,在学校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师资紧缺。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或学校内部自我培训等方式解决师资不足问题。教职工队伍的培训和管理,设立教师岗位培训和管理制度。引入核心价值观:校兴我荣,校衰我耻。引导教师积极开发新的学科领域,学校专兼职教师积极承担教学任务,解决高薪外聘的师资状况。
2013年初随着办学出资单位资源重组,我校培训任务加大,培训目标要求标准化、系列化、高端商务化。在困难面前,教职工思想意识、角色转变快,很快适应了主体工作的开展。屡次获得沈阳市“华晨杯”职业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我们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源动力。
4 “作为”是人的知行合一的过程,也是人的自我实现与奉献社会的统一,是教育理念的物化
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社会学认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要学会关心人,学会与人相处,融入社会中,又要回报社会。知识改变命运,技术成就未来。
有了感恩的源动力才会有收获。我校一中职毕业生求职,曲折之后偶然中得到了一人事部门的回复,“虽然你仅仅是一个中专生,但你有锲而不舍,勇于探索、进取的精神和才气,你让我想起了那些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庄稼。只要是成粒的,都是拼了命地吸收阳光、水分和肥料才长成了,吃起来特别地清香。我坚信在一所很普通的学校出来的人也不会比那些名校学生差。许多年前的我谋职,就像现在的你,老板没有嫌我学历低录用了我,而我带着感恩的心努力工作,并把这种感恩传递下去”。他被破格录用了,如今已成长为一名企业中层干部。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公司首席技能带头人、省级数控大师工作室领创者王巍也是我们校优秀毕业生的代表。
我校能够在蓬勃发展的大潮中生存发展,源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于我们确立并坚持的办学理念。
5 结语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它充分体现着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应通过理念的创新、育人目标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促进学校不断的向前发展,通过学校的发展与教师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学校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在实现学校发展的大目标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自强不息,弘扬校园文化之魂,同舟共济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春天里,再创职教辉煌!
参考文献
[1] 瑞芬博瑞.没有任何借口[M].任月园,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中国传统文化别注重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首先将“德行”列于首位。道德唯上,渗透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人讲道德有“不识一个字亦须堂堂正正做个人”的说法;做文章讲道德强调“文以载道”;做官要“为政以德”,教育以“德教为先”等等。其次十分重视个体的修养实践,强调要将道德认识见之于生活行动,提倡“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提倡“修己”“克己”。而孟子的“反身而诚”、“求其放心”、“发人善端”都是强调应该发挥人的道德理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倡导克己自省、立志乐道、改过迁善、知行相资等修身原则和方法,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肯定主观能动性,在生活中,要随时监督自己,严于律己。注重内省。这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诚实守信、以义为上”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先哲十分注重诚实守信,将其视为立身之本。《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就是强调人应该效法天道真实无妄的品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无欺是人际交往的原则。中华传统文化承认人有义和利的双重需要,从不否定利的存在和价值,但是更加注重轻利重义的品质。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为大学生指出了一条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认为“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不能违背诚信的原则,更不能违仁丢义。为利出卖灵魂、丧失人格、更是为人不耻。孟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对当今社会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倾向可以起到很好的抵制和克服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诚信和义利的关系,形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3.“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人伦原理
中国传统道德中,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特别重视和强调对人宽容厚道,关爱他人,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对仁有多方面的解释,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同时要尊重人,孔子说:“己立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明人伦”,强调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在人伦要求中提出“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把“礼”看成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左f将礼比作国家的躯干,并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苟子认为礼是“法之大分,类之纲纪”。礼,一方面是封建社会上下尊卑,君臣父子等级的体现与规定;另一方面也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必备条件。《礼记·冠义》把礼当作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认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所以孔子对世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主要表现为“让”。“让,礼之主也”。对人谦让,是礼的重要道德内涵。提倡“谦恭礼让”、“严己宽人”的处世哲学,达到“荣辱不惊”“弘毅坚韧”的人生境界,为人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育宽容忍耐、尊重他人、注重和谐的优秀品质,在学生中间营造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和谐氛围。谦让首先是自己要谦虚,不妄自尊大,不骄傲自满,通利能辞让,治学能下人,只有如此,才能不断进步,有所作为。
4.“精忠报国、克己奉公”的爱国抱负和集体情怀
中国传统道德中始终贯彻着一种“公忠”的道德原则,强调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即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重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强调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群体为本位。在公私关系上,强调“公”。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忧国忧民精神,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岳飞的“精忠报国”的高风亮节,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品格;以及“饮雪吞毡,坚贞不屈”的苏武,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义务感,所有这些都体现着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克己奉公”,始终把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主张个人应该为国家民族利益尽职尽责,应以天下、国家的富强发展为已任,胸怀天下公而忘私。历代传颂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至理名言。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维护祖国尊严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奋发图强、刻苦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5.“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所崇尚,成为人们激励斗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道:“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迂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名言。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力进取精神的具体体现和有力写照。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既含有坚定的意志力、果敢力、笃实的行动力,又含有积极主动的追求精神,道出了作为人应有的人生态度,胜不骄、败不馁;正视人生中的挫折与逆境,依靠自身的智力、能力和毅力不断地去超越自身,从而获得自身的目标与价值。同时,中国传统理论的“有为”精神。主张有所创造,有所作为,有所实现,在人生舞台上能够有所“立”。对学生进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有所作为的精神品质。
中华民族以艰苦奋斗精神著称广世,向来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品德与境界。孔子认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应该过分追求个人的物质欲望,因为过分膨胀的物欲,会造成道德的堕落,所以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自己不仅以粗粮冷水、曲眩而枕为乐,更赞赏以苦为乐、勤奋好学的弟子颜回。所以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周易》指出“君子以俭德辟难”,《尚书》提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墨子》提出“俭节则昌,佚则亡”。古代先贤们甚至进一步提出了勤俭节约的具体方法:朱柏庐在《冶家格言》中明确提出“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资冶通鉴》则主张“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代先贤的名句佳篇和勤俭事迹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消费观、审美观、是非观,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来磨炼意志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以人为核心,以社会伦理和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的道德修养,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传承发扬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程馨莹,赵永强.用中国传统文化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4).
[2]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
[3]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简编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4]正蒙·近思录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8.
[5]范仲淹.岳阳楼记[A].历代文选(下)[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
[6]彦,夏伟东.传统与选择[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武德;尚武精神;传统文化;爱国主义
1儒家思想与“尚武”精神
儒家思想和“尚武”精神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儒家思想和“尚武”精神在塑造人的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方面是一致的。何为“尚武”精神?“尚武精神”并不是单纯的“尚武”,“尚武”的字面意思只是崇尚武技,是对武术动作技能的高度追求,而“尚武精神”则是表现在精神品质层面,是一种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尚武”精神是以从事武事活动(军事、武术等)的人所普遍尊崇的强健、爱国、勇敢、忠诚等优良品质为主要内容,与过度崇文背景下,人的文弱、自私、怯懦、虚伪等表现相对的一种刚健、果敢、勇于进取的精神。[1]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精神文明历史,自远古以来就存在“尚武”精神。黄帝战蚩尤,以弱胜强,靠的是尚武精神;炎帝神农尝百草,以己之死现身于民,靠的也是尚武精神;精卫勇于填海、夸父敢于追日、后羿射日等都包含了古代的尚武精神。由此可见,尚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其包含的自强不息、承载万物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2]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儒家,儒家文化是通过远古的炎黄文化孕育出来的,由孔子所创,强调社会的和谐稳定,注重文化,崇尚道德,更加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精神品质。儒家思想不提倡用武力解决问题,但是儒家从来不“文弱”,孔子之父有举城门之力,孔子的塑像和画像也身佩宝剑。孔子说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3]此非崇文弃武,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4]说明孔子为政时首先不主张对邻国用兵,但是也不排斥武力,孔子“六艺”中的“射”“御”二艺也充分表明其在教育弟子时“尚武”的成分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3]“仁者必有勇,勇者未必有仁”,[3]孔子一直赞成培养人的武勇精神,而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的名言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尚武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士可杀不可辱、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浩然正气”。正是儒家这种浩然正气,孕育了中国从古至今成千上万的民族英雄。由此可见,孔子儒家思想中的“尚武”精神是“备战、慎战、讲文教、重武备、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观点。
2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缺失
中华民族本来并不缺少“尚武”精神,从古人的造字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如“我”字,由“手”和“戈”组成,意为“戈操于手,从戈者取戈自持也”;再如“躬”字,由“身”和“弓”组成,意思是“弓置身旁,保有自卫能力”,[2]这些字的组成都有保存武力以便自卫的含义。在近代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统治者争权夺利,故步自封,盲目自大,致使国门封闭,科技落后,国人在封建思想的统治之下无比愚昧。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禁止民众携带弓弩,禁止民众佩剑,人民逐渐失去了忧患意识,开始崇尚诗文,重文轻武,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尚武精神,致使春秋战国时期的“尚武精神”在近代社会不见了踪影。因此,在当时的封建统治形势下出现了很多文人雅士,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也变成了一种“文弱”的形象。国人都开始注重性格的收敛,修身养性,而“文弱”也被充分的效仿,这种文弱形象甚至被曲解成温文尔雅、绅士风格。如果一个人肌肉发达、身体健壮,则会被形容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冠以“粗人”“鲁莽”的形象。对女人的审美观也产生了影响,摒弃了原本健康的体魄而以林黛玉那种病恹恹的形象为美,认为“文弱”就是窈窕淑女。这种以文弱为导向的精神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十分危险的。“重文轻武”的思想使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发生了改变,在统治者的影响和倡导下中华民族变成了只求自保、苟且偷安的状态,失去了冒险的勇气,不敢于去创造和接受新鲜事物。而当时西方国家的科技迅猛发展,特别是火药被应用到了武器之中而创造了长枪大炮并大量装备军队使之战斗力大增。最终,西方列强们用枪炮轰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门,中华民族受到前所未有的欺侮和压迫,甚至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人们便想起了抗争,例如,中日、八国联军的、等。这一系列的抗争使国人开始对我们民族自身的文明进行了检讨。此时作为“民族精神”代表的武术,重新出现在国民的视野,各地武术组织、武术社团相继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例如,精武体育会以“强种强国”“救国救民”为宗旨,把“尚武精神”重新建立于民众之中,武术得以传播推广。此时的武术开始走进军队,走进学校,成为备受关注的体育项目。梁启超的《中国之武士道》中说:“采春秋战国以迄汉初,我先民之武德,足子孙模范者,以列传体叙次之,加以评论,以发挥其精神”,[5]可见梁氏是想让尚武精神在全国得以普及。在现代,在一些娱乐节目中,许多男演员、男明星的言谈举止、穿衣打扮过于“女性化”,没有男子汉应有的阳刚之气。这种娱乐性的媒体导向影响了我国娱乐文化和国民的时尚审美,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无形的注入了一种“阴柔文化”。这是我们国人现阶段一种病态的审美,并且大有扩展之势。这种形象并非一天两天能够养成的,它是在当前追求经济的前提下“颜值经济”和“流量至上”的带动之下发展起来的,其更加体现出了当前社会,特别是娱乐圈中奢侈腐化的本性。在多元化发展的现代,追求“美”也无可厚非,但是,无论什么事情都应该有“度”,过分的追求就形成了一种病态。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正确的文化导向是教育的关键。尚武,简单理解就是“崇尚武力”。但从客观角度来看,崇尚武力并不等同于崇尚暴力。尚武精神包含着我们国人热爱祖国、自强不息以及文明礼让、尊师重道的民族精神。“制造中国魂”,首要是“尚武”,以此改变国家“文弱”的社会风气,形成“尚武”的国民精神。[6]随着我们国家的强盛,物质文明高速发展,而国民的诚信、见义勇为等精神则没有跟上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民众的精神状态和身心修养逐渐开始浮躁、无情、冷漠,老人摔倒不敢去扶,扶起来被讹诈等现象。曾经言而有信、舍己为人、重义轻利等传统伦理精神越来越少,更有甚者,习武之人的武德修养也只是浅尝辄止,流于表面。[7]面对暴力事件时,从大众的需要来说,首先需要的是国家保护合法公民的能力,需要强有力的法治,需要有高素质的国民。而对于个人而言,需要的则是个人的安全意识和自卫能力。不应失去忧患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很多人养尊处优,导致了其“尚武精神”的缺失。
3“尚武”“爱国”精神的重塑
3.1重塑“尚武”之身体素质
在近几年学生体质检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速度、耐力、心肺功能等方面的指标都普遍偏低,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情况堪忧。《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显示:83%的成年人从不参与体育锻炼,国民正遭受亚健康的危害,并且患病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9]比如说我国肥胖人员在逐年增加,心脑血管疾病也在逐年增长。有很多刚入学的大学生军训都坚持不下来,在校生体育课经常性的因坚持不了而请假,甚至因为运动量稍微过大而晕倒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大学生的体质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如不加以引导,树立良好的运动习惯,我们又将又将如何附身建设祖国呢?文明其精神不可不野蛮其体魄。古代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育人,现代我们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体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全民健身,强种强国的大环境下,体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现代提倡尚武精神,就是不忘体育锻炼,科学健身,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在生活中剔除安逸享乐之惰性,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尚武就是要摆脱懦弱、萎靡的心理状态,重塑体格健壮的勇士之躯和百折不屈、奋勇向前的勇士品格。[10]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本身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重要价值。将其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和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可以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本身就对大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容易使其在心理和情感上形成较强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武术作为一个运动项目集合,其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对运动场地和器材的要求相对较低,适合不同身体条件与运动水平的大学生参与。武术运动为全身有氧运动,且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其运动负荷也可以自由控制,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因此,武术对改善大学生的体质,增强身体素质具有积极作用。
3.2重塑“尚武”之民族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1]与身体的亚健康相比,当代大学生精神的状态更叫人叹息。诚信、见义勇为等精神品质早已经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较为少见。尚武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战争年代国民所表现出的英勇反抗的民族抗争精神,在和平年代所表现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强精神,皆是尚武精神的具体呈现。尚武精神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本前提,只有民族尚武,国家强盛,才能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雄心壮志。尚武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受到压迫时所表现出来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当今的大学生应秉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忘初心、自强不息,砥砺前行、锐意进取,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前赴后继,艰苦奋斗。
3.3重塑“尚武”之武德内涵
“尚武”精神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是分不开的,“习武先习德”是至理名言,从古至今传统武术都非常重视武德修养。然而在注重武术动作“高、难、美、新”的今天,武德教育被逐渐的忽视,武德教育的缺失是“尚武精神”缺失的重要环节。重塑“尚武精神”,就必须重塑武德,加强武德教育,因为武德修养直接影响尚武精神的发展。武德内涵中的仁爱、知礼、忠信、谦逊、宽容等内容也正是尚武精神的内涵。所以,通过武德内涵的重新塑立,能够重塑“尚武精神”。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尚武”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开拓进取、勇于抗争的价值驱动力。尚武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精神。如果说最初的“武”是一种纯粹的杀戮的话,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提高,武术的终极目标变为“止戈”,其目的是避免杀戮、维护和平。在当前社会,我们倡导的“尚武精神”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武术精神的核心,是应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我们现代的高校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基础、以武德教育为手段、以文化的传承和复兴为目标,重塑“尚武精神”。
4结语
尚武精神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更不是匹夫之勇,尚武精神是“天行健”的最佳注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止步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现代的大学生正需要这种民族精神,使其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凝聚在一起,为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强强,清.“尚武精神”概念的内涵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6):177-180.
[2]支川.中华武术文化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63,165.
[3]朱熹,译注.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5:198,24,164,107.
[4]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7
[5]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M].杭州: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2014.
[6]乌晓东,爱华,李英.梁启超之“尚武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04(4):70-71.
[7]马佩,杨刚,姜传银.衰微与重塑:论古今之尚武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18(3):134-138.
[8]方勇,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135.
[9]陈竺.“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0]周虎生,孙健,王舜.全民健身:弘扬民族尚武精神[J].体育科技,2019(4):74-75,78.
何为“荣辱”?即荣耀与耻辱。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对“荣辱”的最好诠释。它犹如一声春雷,震撼了神州大地;似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像一缕春风,拂过中国人民的心灵,激荡起阵阵涟漪。首先,它告诉我们要热爱祖国。的确,爱国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千千万万的革命前辈已用鲜血为我们作好榜样。、、等一串串熟悉的名字永远提醒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而、陈功博、周佛海等出卖国家与人民的人将永远成为每个中国人的耻辱。
濮存昕担当“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他走上街头义务献血,与艾滋病友如兄弟般握手相拥,展现的是崇尚科学,关爱生命的高尚情怀;大学生洪战辉十二岁扛起家庭重担,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在背起妹妹上大学的故事里感动了世人,感动了中国;中国女排十七年磨一剑,自强不息,苦尽甘来,用辉煌的战绩诠释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更有华工的丁静教授苦心孤诣,潜心钻研,挥洒着华工的热血赤诚……
他们是祖国的骄傲与荣耀,是新时代人民的榜样。不只现代,五千年来又有多少心系天下,爱国爱民的志士仁人,多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之士,多少勤劳质朴,古道热肠的普通百姓……他们都是民族传统的化身!正是这种精神传统造就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丰功伟绩,承载了历史与传统的血脉,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更使我们现代人得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而我们这些久居于黄土高原的甘肃人,祖国贫穷的大西北的人民,更应该知荣辱,树新风,重新塑造我们的品格。以“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名言警句来激励自己。想想古代的哲人志士与现在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的精神品质陶冶自己,将荣辱放在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坚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坚持自己的信念。
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屈,可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陆游临死不忘恢复中原,怀着真挚的爱国情感,可写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千古名句。
英雄之路就在我们脚下,英雄的精神就在我们手中,沐浴在“八荣”的春风里,让我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八荣”为准绳,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以“八耻”为镜鉴,规范我们的行为。知荣辱,树新风,再塑陇人品格!
1、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2、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
3、举安全之盾,防事故之患。
4、倾注心血的爱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
5、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平安校园,生活在平安的蓝天下。
6、教师是一个戴枷锁的职业,我们必须学会自制。
7、开开心心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平安到家,家人放心。
8、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9、过马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10、4
11、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12、友谊是毕生难觅的一宗珍贵财富。
13、可爱的城市,平安的一天,两者的结合,就是幸福的。
14、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命之舟,覆于疏忽。
16、丽水是我家,平安靠大家。
17、预防校园侵害,创建平安校园。
18、趁年轻少壮去探求知识吧,它将弥补由于年老而带来的亏损,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过马路要像孙悟空——东张西望。遇到红灯要像老虎——耐心。骑车要像海龟——慢点。
21、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都要珍惜生命,不能拿生命开玩笑,一定要随时随地都要安全意识。
22、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
23、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最求完美。
24、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25、平安要靠每一个人的,而不是要靠一个人做到就行。
26、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27、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28、教学相长,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学到很多。
29、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生命是什么呢?是梅花在风雪中的傲然挺立,是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松树的高洁呢?
曾经有人说过:生命力顽强的小草,从不对瘠土唱诅咒的歌。小草是多么的卑微,在人们的眼里,它一无是处,没有鲜花那美丽的外表,可它仍自强不息地生长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词说的就是小草,许多诗人都在赞扬它,有《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他们赞扬的就是小草这种顽强的精神。每当暴风雨袭击时,树木被连根拔起,房子的窗户也被吹得“哗啦哗啦”响,可小草却仍坚持不懈,不让自己被暴风雨吹走。风雨过后,太阳爷爷出来了,虽然有的小草脸上还挂着晶莹的泪珠,但它们看见初升的太阳后,就擦干眼泪,快乐地微笑起来。它们的意志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就是梅花了。在寒冷的冬天,其他花儿都枯萎了,但梅花仍然迎着风雪,傲然开放,接受着狂风的考验,暴雪的磨练。它在我无忧无虑的童年里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
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她出生在美国南部。十九个月大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取了她的视力及听力。但她在莎莉文小姐的帮助下,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里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聋哑人。毕业以后,她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誉为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之一。她的一生为人们树立了与命运拼搏的榜样,尽管命运之神夺去了她的视力及听力,她却用勤奋与坚韧不拔的精神紧紧扼住了命运。许多年来,海伦·凯勒的名字已经成为了坚韧不屈的象征了,她传奇般的一生成为了人们战胜厄运的巨大精神支柱。
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双翅膀。---乔·贝利。我们要像这句名言说的一样,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这样就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四年级:夏彬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我不知道屈原是否抱怨过他生活的时代,当楚怀王不再相信他的时候,当他的祖国抛弃他的时候,他走到汨罗江边,心中已经对未来没有了期许,但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铮铮誓言今天还回荡在时代的天空,屈原让未来记住了他。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孔子,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经也只不过是管理仓廪和放牛羊的小官,但他十五即“志于学”,周游列国,推行“仁爱”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今天全世界有三百多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学院。不知这个早年丧父,家境衰落的没落贵族子弟孔子是否也曾抱怨过生活和时代对他的不公,但孔子让未来记住了他,这位对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但丁
余秋雨先生曾说,他最想生活在魏晋时代,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个人物,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陶渊明的梦想里,那袅袅炊烟、那禅院晚钟、那飞鸟旧林、那池鱼故渊……相信你也一定能体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于是毅然“复得返自然”,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超逸的时风,也许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留下我们的足迹。
——拿破仑
每个时代里,都有那么一些坚守自己信仰的人,留下了他们坚韧的足迹。这些被称为“孤独的舞者”的舞姿也成了无数后人所敬仰的姿态。史铁生20岁便高位截瘫不能走路了,于是他与北京地坛公园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读书,看日出日落。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的身影,时代没有特别眷顾这位思想深邃的伟大作家,但读罢他的作品你会从他睿智的言辞中感到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和光辉。史铁生走了,然而他的足迹是那样的鲜明,史铁生也让未来记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