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比热容教学设计

比热容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31 09:1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比热容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比热容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比热容;认知负荷;吸热能力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较为抽象的概念,它的外延广,与质量、温度的变化、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有关.初中学生第一次学习和三个物理量有关的概念,材料组织的无序和分析方式的多样,使学生感觉学习过程特别复杂,毫无头绪;同时,在建立比热容概念的实验过程中,参杂着加热时间和温度概念的混淆;理解比热容时,又有升温快慢及吸热能力的辨析,再加上对学生前经验要求比较高.所有这些,对初中生比热容的学习造成了沉重的认知负荷.虽然学习材料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比热容的教学中,如果老师认真研究各个知识元素的内在关系,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降低阻碍学习的外在认知负荷、优化促进学习的相关认知负荷,促进学生对比热容的内化和理解,不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下面谈谈在比热容教学中,笔者降低认知负荷的教学体会:

1合理地问题引导展开探究

课程标准对比热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真正掌握比热容,就要从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入手,课本探究实验就是为引入、理解比热容概念而创设.因此课堂在展开探究时,应遵从学生认识,合理设计实验,使探究和学生认识思维产生共鸣.

首先,实验探究课题应恰当,问题接近学生,苏科教材的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而很多教材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一样吗?”、“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等等作为探究课题,完全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会大大挫伤学生探究的热情,因为“吸热问题”、“吸热能力”、“比热容”比较抽象,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是吸热升温的多少,对“吸热能力”、“比热容”等概念根本没有感觉,虽然很多老师用生活中熟知的容器的横截面等来类比,但学生思维转换太多,加大了学生探究的难度,增加了学生内在认知负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顺利发展.

其次,在实验设计环节,应根据学生生活体验,采用这样的问题串引导:①生活中有吸热升温现象吗?②烧水时,一壶水和半壶水哪个升温更快?③烧水时,大火还是小火加热水哪个升温更快?④你认为“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时,应如何控制物理量?⑤实验时,吸收的热量如何“测量”?前四个递进式的问题,通过生活中烧水实例,让学生为实验的控制变量做铺垫;第五个问题为理解教材介绍的转换法而设,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沙子和水加热,这样可认为在相等时间内被沙子和水吸收的热量相等,我们用酒精灯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沙子和水吸热的多少,即通过测量加热时间间接“测量”吸收的热量,这样可避免学生在建构比热容定义时,被加热时间纠缠而误入歧途.这样的问题串,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自然、顺利地进入探究模式.

2系统地组织素材建立概念

物质的比热容反映了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但学生对吸热能力没有真正的感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直接通过吸热能力来建立比热容概念,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比热容,无法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压抑,学生只是木偶被老师牵引着完成教学,大部分学生无法对比热容有真正的认识,更谈不上理解.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生活体验为基础,既要能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更要保护学生的这种热情.所以教学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个大跨度浇灭学生热情的火焰.在比热容概念建立时,可以分两步走,即紧紧抓住比热容的两个特性展开教学.首先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得出结论一: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即比热容的第一特性:反映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快慢.同时老师解释“升温快慢”的真实内涵,以免学生的思维固化在加热时间上;然后讨论三个问题:问题一,若要使质量相同的水、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两者加热时间会有什么不同?问题二,此时水和沙子,谁吸热多?谁吸热能力强?学生不难得出对水加热的时间长,水吸收热量多,水吸热能力强.这样就得出结论二: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即比热容的第二个特性:反映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学生经历了从熟悉的“吸热升温快慢”到“吸收热量的多少”上升到“吸热能力的强弱”,逐渐对比热容有清楚的了解,为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接着老师抛出第三个问题:不同质量的水和沙子(例如水2kg,沙子3kg),升高不同温度(例如水升高2℃,沙子升高6℃),若吸收的热量都是Q,吸热能力一样吗?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学生自然有思考,即便思考的不完善,也能通过老师的点拨明白自己的缺陷加以纠正,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比值法定义的内涵,而且对比热容有深刻的理解.在比热容生活应用分析时,我们也不能满足于 “水的比热大”、“××的比热容小”这样无思维的答案,引导学生以两个特性作为分析的基点:即从吸热升温快慢和吸热能力强弱两方面解释.当学生的分析思路变得熟练,甚至成为一种直觉之后,比热容概念就真正的理解了.

3科学地研读教材优化设计

《比崛荨肥且淮谓贤暾的探究活动,全面体现了课程标准对探究活动的过程要求,不仅涉及实验的设计、装置的选取、操作时组员间的分工与合作等等实验细节,同时又要通过实验数据定义比热容,理解比热容.教学内容多,内涵深、思维活,因此教材这种课程资源提供给教师的创造空间很广阔,老师如能在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科学地研读教材,对教材进行扩充、取舍和重组,优化课堂,也一定可以降低学生课堂认知负荷.

为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苏科版教材对实验数据的处理,采用了图像分析的方法,这样固然提供给学生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和手段,但就本课的教学特点,这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首先,这样教材处理成效不显著.实际教学中,由于热量的损失明显,沙子的受热不均匀,学生操作不熟练等等,使得到的温度――时间的图像不是理想的直线,用这样图像分析就失去了它的价值,甚至由于直观的图像,还让学生对比热容产生错误认识;其次,偏离了本课的重点.虽然描点画图是学生的一个基本技能,但不宜在本课巩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比热容,用比热容解释生活现象.比热容的课堂动脑应多于动手,应多留时间给学生思考、理解概念,让学生认识比值法定义比热容的思维过程,多解决学生思维中的困惑.教学中可采用这样的方式:用表格数据分析得出两结论,建立概念;用图像认识比热容特性.实验中,沙子很难得到理想的图像,但水温变化的图像很理想.因此,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将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实验前,精心为每个小组选择火焰大小基本相同的酒精灯;盛水和沙子的易拉罐型号相同而且质量相同;四个小组水和沙子质量均为100g;另四个小组水和沙子质量均为200g;老师在电脑中设置好eTPel画图模板.将学生100g水和200g水加热时温度变化的数据填入eTPel的表格,这时可立即生成如图1所示的图像(这是本人上课时选取的两组学生实验数据).从图像发现:质量相同的水升高的温度和加热时间(即吸收的热量)成正比;升高相同的囟龋200g水吸收的热量约是100g水吸收热量的两倍.说明对于水,不管质量相同还是不同,升高温度相同还是不同,Q/(m・Δt)是一个定值,即同种物质的比热容相同,与质量、升高温度和吸收的热量无关.

认知负荷理论告诉我们: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有三个,即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比热容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地问题引导、系统地组织素材、科学地研读教材,优化了教学材料呈现方式,将教材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控制内在认知负荷,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提高相关认知负荷,促使学生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就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能不断分析学生的认识负荷,降低身段,从学生角度来思考,优化教学活动,这必然可以降低学生认知负荷,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重要性 几点体会

正文: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一)物理概念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如果对物理概念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概念没弄明白。死记公式、题海战术不是学习物理的方法,而弄清概念的建立过程、内涵和外延,才是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例如:如果没有对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的理解,也就不能学好电学的一系列知识。

(二)物理概念教学是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

物理概念是经过一系列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过程才建立的,概念建立以后,要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也要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在概念的建立与应用过程中,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直接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发展学生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概念还要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表达,反映出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习这些概念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物理的过程要发展能力,而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是掌握方法,所以学习概念过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的过程,是提高能力的过程。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 从日常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 ,逐步分析引导,学透概念

教师要善于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该方法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建立力的概念,首先向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力的现象的经验事实:人提桶;马拉车;书压桌,这就是感性具体。然后对这三类物理事物进行思维抽象,通过分析、比较、分类,我们发现“人、马、书”是同类事物,可以抽象为“物体”;“桶、车、桌”也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抽象为“物体”;“提、拉、压”则是另一类事物,它们的本质属性可以抽象为“动作”或“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力的概念推广到所有的同类事物中(即概括过程),从而达到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的作用”的一般认识。建立了力的初步概念后,还要分析实例中哪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还要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还要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还要理解力的三要素、知道力的示意图和图示;还有力的分类等等。所以要把一个概念学透,在上课前教师自己要有一个一连串有逻辑的教学设计和学案,这样就使学生逐步的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全面的,比较透彻的理解,同时再加上针对性训练,从而使学生一接触到这个概念就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把握。

再如六种物态变化的概念教学,速度概念的教学,功率概念,电阻概念,能量概念,电流的概念、压强的概念,功的概念,热量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声音响度和音调,音色的概念,形变的概念等等,都可以从日常生活着手去讲。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 通过物理实验创设学习情境,逐步理解物理概念

有些概念所涉及的现象不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类概念的可以借助实验来引入。运用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可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及过程产生必要的感性认识,还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特别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自己的亲自操作,把实验感知与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物理现象和过程获得生动、深刻的印象,这对形成和理解物理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

如:比热容的概念在中学算是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但是实验可以层层突破这个难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亲眼看到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用相同热源加热,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不一样,从而分析出吸收的热量不一样,从而顺利引入比热容的概念。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在学案的带领下,学生顺利掌握比热容的概念,单位,物理含义后,再说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体吸放热本领的大小;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可以用比热容区分物质;物质的比热容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然后在回过头来再次分析实验,若质量相同的沙子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谁的温度升高得快,学生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略加思考引导后,就可得出沙子升温快,由此推广,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容大的吸收的热量多;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小的升温快。并且通过引导学生就能学以致用解释许多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汽车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散热?为什么沿海地区冬暖夏凉;为什么稻田里夜晚要放水进去,而次日清晨再把水放出来?等等。有了学生实验的直观现象,学生逐步把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慢慢分解消化了。比学了热量计算公式以后死推公式去理解强多了。

通过实验来学习概念的还有密度的概念、惯性的概念、电磁感应的概念、反射的概念、折射的概念、热值的概念、流体压强的概念等等。

(三). 类比,对比概念,分析归纳异同点,有利于巩固概念,更进一步理解概念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速度、密度、压强、功率这几个概念的的定义方法是类似的。学生最初接触到的是速度的概念,关于速度的概念教学,还是从已有知识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归纳问题,定义概念。在开始讲解速度的概念的时候,我认为不宜把比较快慢的三种方法都提出来,等学生通过学案和一系列的针对训练把速度的概念理解的差不多了,在以习题的形式让学生明白速度并不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唯一的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常用方法。从而对速度的概念有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在对速度的概念理解透彻后,在学习密度,压强,功率的概念时,就可类比速度的定义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基本可以自己归纳,比较顺利的理解概念的含义。

另外,在学了密度的概念后,后来再学到比热容、电阻,热值的概念时,就可对比找出他们的相同点:他们都是物质的一种属性,都可以鉴别物质,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进行对比记忆,对更进一步理解概念很有帮助。

还有电学的四大实验:欧姆定律的两个实验,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电功率。只要讲透了欧姆定律两个实验的一系列问题,学生理解清楚了,剩下的两个实验就不是很费劲,对比分析其不同的地方就可以比较顺利的掌握实验要点。。

第3篇

【关键词】情景教学;兴趣爱好;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是一门有趣的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教学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实验,有趣的实例、故事,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采用一些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把这些有趣的内容穿插在教学课堂中,巧妙地运用情景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本文将从情景教学的含义、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巧妙运用情景教学等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情景教学的含义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学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实验操作、视觉效果、语言表达、动作模拟、情感渲染等形式创造出来的一种教学情景,进而通过这种综合型的情景教学模式达到自己教学的目的。

二、情景教学的现实意义

首先,情景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对于课堂教育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突破,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物理老师而言,在物理课堂中运用情景教学,不仅可以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样就有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有助于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其次,情景教学的巧妙运用,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真正地从心底喜欢这门课程。在物理课堂上巧用情景教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物理课堂中如何巧设教学情景

1.问题情景法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老师可以巧妙地设计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所要讲的内容上面。在正式讲课前,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和课堂内容有关的故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探讨,然后才进入教学模式。比如:在讲运动和力这一章节中静止和运动的关系时,可以先讲一个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飞行员空中抓子弹的故事,然后根据这个现象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最后进入教学课程内容。

2.实验情景法

在物理课堂中,运用实验情景法是最有效的方法,所谓实验情景法,就是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巧设实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例如,在讲热和能中比热容这一节时,可以先给学生设计一个现象,夏季在海边玩,为什么沙滩上水和沙子温度变化会有所不同。然后引出比热容的问题,再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下面是一个例子,我们可以作为参考。

例子:比热容实验:

实验器材:温度计两个,水100毫升,食用油100毫升,酒精灯两个,火柴一盒,试管架,试管2个,烧杯2个,秒表2个等。

实验步骤:

(1)分别把100毫升的水和食用油倒入试管中,然后分别把试管放入两个放有凉水的烧杯中进行冷却2分钟,目的是让其温度保持一致。

(2)把试管固定在试管架上,将温度相同的两个试管放在石棉网上进行加热,并在试管中分别放入温度计,放入的同时要进行计时,然后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

(3)设定所要达到的温度为60℃度,那么当两个温度计都达到60℃,记录达到这个温度所用的时间。

(4)让学生比较两个时间的差异。

(5)得出最后结论:当两个物体达到同一温度时,用时越长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就越多,物体的比热容就越大。

在这个操作过程中,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亲自感受实验所带来的惊奇与快乐,也可以让其它小组对操作小组的具体操作进行点评,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总结发言,这样都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安全,这一点在任何实验操作过程中都必须注意的,只有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操作,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操作中的具体步骤、细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可以让学生养成细心的良好品质。这些对于实验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教学来说也是十分有用的。

3.多媒体情景法

在物理教学中,也有一些课程是比较现代化,比较前卫的,比如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在物理教学中,有些实验条件是不具备的,或者实验器具不能满足教学条件,这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媒体教学情景法,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课件及其视频进行课堂讲解。

案例:在讲解《浮力》这一章节时,进行讲解前,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段《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片段,引起学生们的兴趣,然后进行引导,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么一艘大船会沉没,为什么海水没有把它给浮起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把学生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与此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非常有用的。

4.巧设生活情境法

生活无疑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在生活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也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多引入一些生活案例,或者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而加强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在讲解电与磁的章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晚上关灯后脱衣服时所产生静电的现象,然后分析这种现象,再入电磁转化的课堂中,这样学生就能够对这课堂更加感兴趣。还有生活中,月食、海市蜃楼、冬季摔倒等现象都可以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也可以先让学生分析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再给学生们讲解具体的理论知识。这样进行学教结合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学习情趣。

5.类比情景法

对比是一种比较明显的分析方法,可以很好的分析出两种物体的相似点和差别之处,这种方式需要老师在讲解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场景设计,设计一些类比方法,尤其是物理课程中有些比较类似的课程,需要进一步给学生分析,让学生明白两个知识点的不同之处,在讲解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讲解电磁时,可以把电压的知识给穿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电压与电磁的关系,了解电压电磁的转化关系,可以通过做实验,让学生加深印象。

四、结束语

对于物理教学而言,有效利用情景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情景教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中,老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都可以运用到课堂中。

巧设情景教学不仅可以运用在中学物理课堂,也可以运用到其它科目,当然,每科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具体分析,不可一味的模仿。只有巧用情景教学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M].广东省人世教育出版社,1997

第4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21世纪是人才综合素质竞争的世纪,现代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处于被动灌输状态,教师在教学上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扮演着传授者角色,不自觉地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鉴于此种现象,探究式教学成为我国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初中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学到基本的物理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探究式教学概述

所谓探究是指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探究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是指通过独立而解决的一切活动,不仅包括能够解决的问题的活动,而且还包括人的深思熟虑的探索。狭义是指科学探究,即科学家以自然界为资料,对其进行研究探索。而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及合作谈论,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学生生活的周围世界为参照,最终让学生自由表达、探究及讨论,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重点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提出问题、猜想及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每一部分又包括若干要素。当然,探究式教学并不一定按照上述的步骤进行探究,可挑选几个重要的步骤。采用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科学理解,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最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探究式教学能够改变原有“满堂灌”及“机械讲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素质教育得以落实;将学生放在探究性、合作性及体验性的框架下进行活动,能够培养其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可使广大学生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及发现的快乐,并实现科教兴国的目的,激发社会的精神力量,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及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及发展。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特点及原则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首先,应有突显性及统整性。所谓的突显性是指有目的及重点地将某一种教学要素突显出来,进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统整性是指教学设计应从整体出发,对教学内容、目标及过程进行周密的安排,并紧紧围绕该目标进行特定服务。其次,应有操作性及易控性。在进行探究设计时应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采用一定的变式,对变量进行控制,进而使其成为具有操作程序的价值,利于学生将探究活动进行到底;此外,教师应有充足的时间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检查及计划,对存在的各个因素进行预演,尤其是对整个探究过程的把握。最后,应具有开放性及创造性。所谓的开放性是指教学设计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探究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学,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而创造性则是指教学设计应与众不同,在充分评估学生能力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设计,同时也需要借助仪器及实验材料,对其进行改造,进而实现探究的目的。

(二)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首先,坚持系统性及民主性原则。所谓系统性是指教学探究活动应以教师、学生及材料为基础,对这些因素进行整体安排,注重每一个因素在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适应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民主性则是营造一个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形成和谐及宽松的氛围,注重学生的意见及尊重学生情感,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探索,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冲破常规思维。其次,坚持过程性及问题性原则。所谓过程性是指探究式教学应强调“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做”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评价的能力。而问题性则是指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包括问题自身,而且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及利用方式等,通过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学生相互解疑,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过程。最后,坚持主体性及发展性原则。要求发挥学生主体性就是要求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问题进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确保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为其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而发展性则是指给学生留足思考及探究的时空间,并对其进行拓展及延伸,营造一种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

三、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模式

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分别为“猜想―反驳”模式、“假说―演绎”模式、“问题―归纳”模式。下面对这三种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一)“猜想――反驳”模式

“猜想―反驳”模式是指先提出问题,对其进行设置猜想,然后对其提出反驳,最后进行立论。实施该探究模式可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个人特长,进行自主探究,从中引发不同的猜想。如下教学案例:

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当小球被踢出去后,为什么越滚越慢呢?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当小球离脚之后,也就不再受到脚施加给它的压力,所以速度也就越来越慢,直到静止为止。然后教师对其进行反驳:如果采取同样的力将同一个球踢出去,在水泥地上的速度越来越快,并滚得越来越远,但在草地上滚的距离就比较近,由此表明摩擦面越光滑球滚的距离也就越大,与摩擦面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不存在这个摩擦,那球就不会停下来,一直进行运动。由此表明:球滚动的越来越慢,且在不同条件下滚动的距离不一样,是受到摩擦阻力因素的影响。最后,通过自主探究得出本次探究活动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假说――演绎”模式

“假说―演绎”模式是指首先发现问题,搜集事实,然后设置假说,对其进行论证,最后归纳总结。演绎探究与其他探究模式有所不同,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式。与归纳探究完全相反,最为典型的特点就是概念或原理总先于经验。采用演绎探究能够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尤其对较难的教学内容,采用演绎探究的效果往往较好。如下教学案例:

探究灯泡的亮度与什么因素相关。首先,教师提出“哪些因素会影响并决定灯泡的亮度?要求学生在课下对其进行收集相关信息。如在220V的额定电压条件下,分别选取一只额定功率为15W的灯泡,另一只功率为100W的灯泡;在并联的情况下,100W的灯泡较亮,15W的灯泡亮度较暗;但在串联电路中,15W的灯泡较亮,100W的灯泡较暗。此外,家庭电路中,不同的发光体其亮度也不同。然后设置假说“灯泡实际消耗的功率大小可能影响和决定了灯泡的亮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猜想,在猜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再对假设结果进行推论,“在家庭电路中,照明设备实际功率越大,其亮度就越高,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就越大即额定功率大。”对此推论则可进行相关论证,可要求学生对家庭设备及照明进行调查,并搜集相关证据及资料,辅以证据。最后,对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了灯泡的亮度。”

(三)“问题――归纳”模式

所谓的归纳探究是指从特殊或个别出发,通过探究进而得出的一般结论及对其进行的相关探究。在进行归纳探究时,学生可以获得一系列的观察资料,并对其进行实验观察,经过分析最终归纳出结论。其基本步骤为事实讨论――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采用归纳式探究有助于学生积极动脑,在积极动手的基础之上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分类、观察、推理及总结能力。如下教学案例:

探究物质吸热和放热的过程,学习“比热容”。首先,教师可摆出事实依据“海边的沙滩在夏日的中午温度极高,而此时的海水是凉的;晚上时,沙滩很凉,海水温度升高”。引导学生结合事实,进行大胆的猜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难道是水或者沙子的物质属性所决定的吗?根据这个猜想,设计相关试验。可这样设计实验:将一杯水与一杯沙子同时放在一个电炉上进行加热,确保两杯物体的质量及加热时间均相同,然后不断对沙子进行搅拌,再观察哪种物质的温度升高较快,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及记录。再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在同一加热条件和同样的加热时间下,沙子和水吸收了相同的热量,但升高的温度不一样,这就说明这两种物质对热量的吸收能力不同。”最后,归纳出规律,得到结论如下:“质量相同的物质在同一条件下,若吸热的本质及散热的情况不同,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被概念化为物质的比热容”。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教学空间,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在进行物理学科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合理设计物理实验,尽量简化探究式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要时也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典型案例,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进而不断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水平,更好地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

[参 考 文 献]

[1]谈宏恩.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J].试题与研究,2011(17).

[2]化军.初中物理课堂中如何实施好探究式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2012(8).

[3]张艳华.实施探究式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J].考试周刊,2010(15).

第5篇

【关键词】创设情景 改进实验 精心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61-01

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初中物理是学生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学生接触到这门学科时,作为学科引路人的物理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对此产生浓厚兴趣。在物理教学中。首先应通过课堂教学的各种环节特别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使学生的心理状态,由好奇转为喜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再通过教给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入门,甚至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饱满的学习情绪;最后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起克服学习中种种困难的意志。为此,我们必须对每一节课进行精心设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精彩的表现,赢得学生的对物理这门学科的热爱,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我对教学设计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景,激活课堂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兴趣是最有效的动力,而物理课程中的一些小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为教学活动提供具象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谓事半功倍。例如“科学之旅”的教学,教学目标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设计几个有趣的小实验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一块木条,一张报纸,先将木条放在讲桌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力一压,木条掉下,然后用报纸压盖在木条上,问:同学们,现在压木条会怎样?(学生纷纷抢答,木条把报纸撬起来。)然后教师快速压下,木条断裂。意外的结果会让学生趣味盎然。又如:“杠杆”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一根细线(甚至可以当堂借女学生的一根长发丝),再借一个学生书包,用头发丝提书包,头发丝断,再拿出一根竹竿,一个铁架台,让学生想办法借助这支竹竿用头发丝把书包提起来,完成这“千钧一发”的任务。从而让学生在完成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学习杠杆的知识。

2、立足教材,改进实验

物理教材上因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些实验,部分实验的设计,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往往有些让学生对条件产生质疑。例如: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实验中,用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的大小显示音叉振幅的大小,实际实验中乒乓球的振动与音叉的振动不一致,时而偏离音叉,导致实验效果大打折扣。改进:在原实验装置后安放一硬纸板,乒乓球紧贴着纸板弹起,就不会时而偏离音叉了,如果再考虑一下颜色的对比,观察效果更好。又如:《比热容》的教学,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教材选用的两种物质是食用油和水,用两个相同的烧杯盛上质量相同的食用油和水,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它们加热,通过温度计来显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问题是:实验时,要调节两盏酒精灯的火焰相同,不太容易做到,学生也会认为火焰大小、受热点会不同,从而对实验结论产生疑问。改进:将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装入同样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插入温度计,置入一个大烧杯内,用“水浴法”同时加热,此时对于探究的两种物质水和食用油而言,热源已不是酒精灯,而是大烧杯中的水,是同一热源为两种物质加热,可确保两种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温度计示数差异明显,实验效果显著。

3、关注生活,拓展课堂

第6篇

关键词 实效性 做钻研型教师 重点 难点 注重探究 课后反思

一、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追求课堂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学的时间和学生学习的时间都在缩短,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呢?那就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即课堂的有效教学。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物理课堂中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规律教学、知识的应用、仪器的使用和概念教学。在课程标准中提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对于不同的学生,难点也许有所变化,教师不能唯课程标准是瞻。那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1.仔细钻研教材,明确重点、难点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重、难点。教师要了解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教材编者为什么把某些教材内容安排在某单元,明确一个单元只能有一个重点,每一课时都要为该重点服务,所有的教学内容,能突出的留,无关紧要的、与重点相悖的一律舍弃。“提炼”教学重难点,才能确保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以学生为本,确定重难点

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有效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从学生那里得来的。所谓从学生那里得来,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情绪状态,这是教学重难点落实的平台。各个班级的生源、班风、学风、学生学习习惯、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差异,要求我们老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3.立足课堂,获取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还是应该从课堂实践而来的。教学的重点是逐渐生成的,它是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从课堂上来就是说它是来自于前一节课的问题,来自于从前课堂上曾经遇到的疑难困惑,来自与其他教师的课堂(听课)。我们在教授新课的时候遇到了预想不到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不能当堂解决,这就成了下节课的教学重点。我们平时课后应及时作好教学后记,认真所记录的教学问题。前次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何避免,以前课堂教学重点设置的偏差如何纠正,以前课堂上的得意之笔如何巧妙运用于当前课堂,这都可以成为进行新一轮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对于搜集到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就应该先进行问题诊断,分析造成这个概念和规律成为教学难点的原因,可从规律和概念的本身出发进行分析,再从学生学习的层面进行分析为什么这个问题学生难于接受,是思维受限,还是没有必要的经验。最后从教师的层面进行分析,是教学设计脱离学生实际?是教学策略不当?这就是教师反思。

因此,有心积累教学经验的教师几轮下来,对教材的教学重难点非常清楚,对学生的学习难点的突破也有了许多好的做法。学生变化教学难点变化不会很大,几年的积累你所教授的课程也就全在你的掌控之下。当然如果不去积累,跟着感觉走的教师他自己的经验是盲目的,不系统。我经常问自己初中物理有哪些难点?应该如何突破让学生学习容易起来?在初中物理中我校学生的难点概念类最多:密度、压强、功、功率、比热容、电压、电阻、力、摩擦力、热值、短路等共15个。其次是应用类:运用杠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本书中现场写真中提到的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对物理兴趣有所增加但仍不明显。在问题诊断中是这样分析的:初中学生的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学生判断分析事物习惯于用经验材料,不善于用理论进行推导。心理学表明:初中生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与活动的机会较少,给学生提供有强烈探究兴趣的任务极少,老师都是按部就班的用教材进行教学,按书本的安排做实验,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和实验任务,为实验而实验,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三、做钻研型的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很多教育改革实践家的成长经历,清晰的告诉了我们如何由一个普通的教书匠成长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不断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思考、研究。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积极进行自我反思。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的著名教育实践家李镇西对教师教研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学习、工作、思考是教师教研的三大法宝。一线教师不同于专门从事教育科研的人员,搞研究不一定要“立项”,关键是要有问题意识,要结合教学实践对优秀教育理论进行创造性运用。

第7篇

验的背景下自然生成。在新课改中,实验教学在中学课程教学中有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应深入研究如何优化实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成效,打造高效课堂。本文就三次《熔化和凝固》授课来谈谈实验改进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实验教学 实验改进 优化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等。实验教学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教材中编排的一部分实验由于实验时间长、成功率低、可见度低等原因,导致课堂效率低效,学生兴趣不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处理这部分实验时,很多教师往往用“嘴和粉笔”或多媒体播放视频来取代实验。因此要提高实验的开设率,优化实验教学,实验改进迫在眉睫。从实验装置、实验材料、实验设计、小组合作、实验报告单等方面进行有效改进,才能使实验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海波熔化实验在教学时存在着这些问题:

1.实验存在很大的困难,用教材提供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用时很长。海波的导热性能差,实验中受热不均匀。海波的比热容小,受热后升温快,熔化过程持续时间很短,学生不易观察。可能会观察到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升高的现象。

2.实验过程中小组内学生若没有各尽其职,积极配合,无法完成实验记录。

3.实验器材多,组装复杂。部分学生对各仪器的操作不规范。

4.坐标知识学生不具备,熔化图像难以完成。

诸多因素使大部分教师在本节课教学时,不做实验,直接讲授知识。我选择七年级上科学《熔化和凝固》一课为载体,作为实验改进课例研究的内容。

通过此课例研究,我校科学组想达到以下目标:

1.尽量缩短海波熔化实验的时间

2.使海波受热均匀,熔化过程持续时间较长

3.规范学生实验操作

4.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5.利用实验数据能得出熔化图像

三、研究的过程和发现

(一)第一次研究课的设计与实践

实验设计:

本节课利用海波和松香熔化的实验来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从而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教学的一般思路是在学生做了熔化实验后,没有进行凝固实验操作的情况下,采用推理迁移的教学手段,从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出发,引领学生推出凝固的知识。松香熔化实验用时短,实验现象明显。因此海波熔化实验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确保实验的成功将成为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针对研究主题,我的实验设计从这几方面入手:

1.考虑时间偏紧,药品装入试管和各仪器组装在课前完成。两个实验同时进行,分海波组和松香组。

①学生四人一组,分工明确。

②对教材中海波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用两支温度计。一支温度计测水温,一支温度计测海波的温度。一般控制水的温度比海波的温度高出4℃左右。试管中有温度计,玻璃棒搅拌时空间小难以操作,将玻璃棒改为细竹针。

附学生实验任务单:

①按照实验要求将各仪器组装好

②点燃酒精灯,进行水浴加热

③温度从40°C开始计时,每一分钟读一次温度,并记录温度、状态(注:在实验过程中,4个学生一个小组。为了让各种变化能及时呈现,4号 同学要及时记录,并填好任务单。但是海波熔化实验时间很长,温度数据要隔1分钟读一次,同时观察海波的状态等。小组内明确分工,1号搅拌并读温度,2号计时,3号看状态,4号记录表格。)

④实验结束,熄灭酒精灯

海波熔化过程记录表

问:在什么温度下,海波开始出现液态?

在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海波的温度变化有何特点? 。

(注:另外还有一张海波熔化过程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描点,松香组同上)

课堂实录:

我简单介绍了实验器材和实验任务单,宣布实验开始。当学生开始动手做海波和松香熔化实验时,表现得非常乱糟糟,要做什么,怎么做,目标不是很明确。学生完成海波熔化实验共用时16分钟,学生根据数据分析填写报告单用时6分钟。我选取了几张报告单在投影仪上展示讲解2分钟时,下课铃声已经响了。实验做完,学生求知欲望很强,很期望教师传授知识,能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因为时间的仓促,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和熔化规律知识来不及讲解。海波组学生报告单上的数据并不是教师所期望的48°C左右,所画的图像大多数组没有出现一段平台。我拿着这样的报告单,花大量时间分析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很难让学生心服口服。他们认为老师在造假,因为他们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并不是这样的。实验数据不理想,海波熔化图像也不理想,实验时间冗长,教师没有时间解释、分析,学生学得很迷惑。这节课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课后交流:

吴老师:实验过程中学生表现得很乱,没有纪律。教师很少观察学生、关注学生实验情况。有同学把温度计当作玻璃棒进行搅拌也没有发现。学生报告单上的温度数据出乎教师预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能不能让学生读数更方便更准确呢?使用的海波有没有变质?

杨老师:实验装置的介绍和实验操作规范讲解铺垫要充分。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对亲自做一遍实验,大致掌握实验所需的时间,以及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这节课要把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和图像区别讲授完整,必须缩短实验时间,从实验上作出必要的改进。如酒精灯改进,温度计改进,药品的量可否考虑再少点,加入烧杯中的温水温度可否再调高点。

郑老师:组内四位同学分工不够明确,计时同学报时、读温度、观察状态和记录没有同步进行。

(二)第二次研究课的设计与实践

实验设计:

我在教学设计上听取了部分老师的建议,同时总结了第一节课不足之处,做出了一些改进。

1.学生分工上做了更明确的指示:1号负责报时,每0.5分钟报一次时间;2号负责温度计读数,每听到1号的报时,要立即报告海波的温度;3号负责搅拌和观察海波的状态变化。每听到1号的报时,要立即报告海波的状态,当有液态出现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慢慢搅拌,直到海波熔化;4号负责记录,及时记录时间、海波的状态和温度。

2.实验器材上的改进:

海波纯度尽可能高;

药品的量由原来的15克改为10克;

当水温升至45°C时减小酒精灯的火焰;

实验开始时加入到烧杯中的水温调整为42°C;

普通的温度计改为电子温度计;

三角架代替了铁架台。

3.报告单上的改进

海波熔化过程记录表

课堂实录:

我在实验开始前用了5分钟介绍了实验装置,4位同学的分工更加明确。实验有秩序地进行着,学生表现地比较兴奋。学生报时、观察、记录,紧张而又认真地做着……

我在课堂中关注着学生,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

海波组实验时间由原来的16分钟缩短为12分钟。温度数据在48°C左右可以处理为48°C,学生报告单上的图像有部分组出现了一段平台。学生利用坐标轴画图像很生疏,不知道应该怎么画。实验时间还是较长,海波熔化时温度还是有多个组出现温度一直升高的现象。我仍然没有透彻地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和区别。本节课又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目标。

课后交流:

洪老师: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实验装置,实验操作规范时可见度不高,坐在后排的同学看不见。根据数据在坐标轴上描点画平滑的曲线,课中要进行指导,这对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郑老师:实验时间还是比较长。实验药品和水温调节上能否再改进了呢?学生实验中应该给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

黄老师:用该装置温度读数上改进了。用水浴法加热,水温升得太快,海波受热不均匀,实验效果不好。熔化过程持续时间短,导致学生不易观察。能不能用其它加热法呢?

(三)第三次研究课的设计与实践

实验设计:

1.课前准备上的改进:针对讲解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规范可见度不高,我录制了一段自己亲自讲解的视频。利用多媒体播放,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清楚地看见。

2.实验器材上的改进:

酒精灯酒精量和灯芯也做到了最适程度;

药品的量由10克改为6克;

水温调整为45°C;

给每一个组分发一个钟表;

实验装置由直接水浴法改为水浴法和空气浴法相结合。实验所用双层试管如图,内试管用一个盖子架在外试管上。

课堂实录:

实验装置介绍时,我自己录制的视频一播放,学生觉得特别新鲜,非常认真地看着视频中的老师介绍。视频有图像,有声音,可见度很高,效果不错!

学生在分工同时,我特意提醒每位同学在自己任务不耽误同时,还要一起观察实验现象。前几次,同学都是只顾着自己分到的任务。这次学生参与性和合作意识都提高了!

在实验中,我一直忙着每一个组的指导,并不时进行着评价。不错,学生实验时间缩短为9分钟。

在填写报告单时,我指导了温度数据的有效处理,图像描点方法。实验任务单由四位同学一起分析完成。报告单上的温度数据接近了我们的预想,图像特点基本上组画正确了。

实验成功完成,并且比第一次课足足缩短了7分钟,一节课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终于达到了我们预想的目标。

何真正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实验要改进,从哪些方面可以改进,如何改进,这些都是科学教师值得

深思的问题。对于海波熔化实验,很多教师参与了实验过程,一次次分析总结,一次次实验改进,使实验更加接近我们预期的目标。只有不断地改善,不断地总结,才能使实验改进更加完美,更凸显实验的魅力,使科学课堂更加高效。

四、课例研究达成的共识

1.很多任课教师对实验的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高分和成绩,导致了挤课、占课,实

验课时不够,使实验教学不能正常开展。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进行实验培训,增强对实验教学手段的认识,提高教师的实验技能,上好实验课。

2.优化实验教学,充分运用自制教具,先进手段和技术改进原有实验。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积极优化有结构和典型的材料,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实验成功率更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热情,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在实验教学中,常会因器材、条件或某些实验现象的可见度小,造成诸多困难,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适当借助于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能克服各种实验条件的限制,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4.通过此课例,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实验教学中实验改进的重要性。教师应结合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进行实验改进。采用多种方式并用,提升实验现象的可观测性,强化实验效果。勤写教学日记,记录对教材中实验的想法,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做过的改进,学生反映出的一些情况。全体科学教师应凝聚成一股合力,发挥集体智慧,在初中实验改进中不断地摸索、总结,优化实验教学。让实验改进能更好地服务于实验教学,让教师教得更自如,学生学得更轻松,实验教学更出彩!

参考文献:

【1】韩旭《切实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