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

时间:2023-05-31 09:10: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

第1篇

R47关键词:心理护理;CT增强扫描;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77-01

CT是一种现代化检查方法,具备多方面的优势,比如诊断快速、准确性高等,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因此被临床广泛采纳及应用。为了使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之间的对比度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在清楚病灶范围及结构的基础上使诊断准确性更高,临床便应用了CT增强扫描[1]。但是,CT增强扫描对于一些患者还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在行CT增强扫描过程中,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便显得极为重要。本组抽取了120例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探究心理护理在CT增强扫描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120例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2.6±2.1)岁;腹部检查48例、胸部检查36例、头部检查22例、颈部检查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检查部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64排螺旋CT作为CT机,由荷兰飞利浦电子公司生产,并配套相关仪器,包括CT高压注射器、碘海醇注射器及100毫升注射器等[2]。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根据CT增强扫描术进行,扫描前需禁食4小时,同时做好患者病史及过敏史等方面的询问工作,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严密监测,待扫描之后,需指导患者多饮水,以此使碘的排泄更加便利;若有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需及时告知医师,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扫描前心理护理。在行CT增强扫描之前,需做好患者脉搏、尿量及血压等方面的监测工作,并对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了解,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肺功能障碍及肝肾损害等。护理人员需疏导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行CT增强扫描的积极意义,指导患者在扫描过程中进行屏气,以此起到配合扫描的作用。主动回答患者的疑问,在增强护患关系的基础上,使患者能够接受CT增强扫描。

(2)扫描中心理护理。指导患者行正确卧位,在注射对比剂之前,需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严密观察,对于存在焦虑、抑郁及恐惧的患者,需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教会患者放松心态,静下心来张口呼吸。护理人员需注意自身口语的亲切及和蔼,以此避免触动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3]。对于患者心里的疑问,需积极回答,以此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在注射对比剂时,操作需熟练,并对患者进行细心观察,看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另外,在进行静脉穿刺之前,如果患者害怕打针,需鼓励患者坚强、勇敢,在穿刺过程中动作需轻柔及准确,以此使穿刺成功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3)扫描后心理护理。在完成注射之后,需做好和患者的交流工作,若对患者注射对比剂后发生呕吐、恶心及心慌等过敏反应,需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扫描后,需表扬患者,以此使患者克服对CT增强扫描的恐惧感等。扫描后,需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通常在候诊室需休息15分钟到20分钟左右,若期间无不适应症,便可出院[4]。若患者有不适应症,需采取对应的措施,以此使不适应症得到有效解除。另外,需指导患者多合适,以此使药物排泄得到有效增强,并减轻毒副作用。

1.3判定标准

临床判定指标包括:(1)不良反应及伪影发生情况,其中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呕吐、恶心及心慌等;伪影是指由于移动造成图像有伪影现象出现[5]。(2)参照高春荣[6]等作出的标准,采取问卷调查法,设百分制,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四个等级,即为:①非常满意:≥90分;②满意:76~89分;③一般满意:60~75分;④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和组间比使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伪影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例伪影、发生率为1.67%;对照组出现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8例伪影、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伪影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8.33%),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

3.讨论

CT增强扫描具备多方面的优势,比如使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度得到有效提高,进一步能够更加明确病灶范围及结构,最终起到提升诊断准确率的目的[7]。但是,由于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通常伴有焦虑、担心及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并且在诊断过程中还可能会发生一些过敏反应,比如头痛、呕吐、心慌及全身发热等。显然,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诊断准确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为了提高诊断准确率,在实施CT增强扫描前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便显得极为重要。本组研究重点提到了心理护理方法,包括了扫描前心理护理、扫描中心理护理及扫描后心理护理,能够让患者了解到行CT增强扫描的好处,同时消除患者焦虑、紧张及恐惧等不良心理,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扫描,进一步保证了扫描的准确性。蔡淑娴[8]等抽取了180例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90例实施心理护理方法,对照组90例实施常规护理方法,结果发现观察组不良反应及伪影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本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本组研究抽取了120例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表明:(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伪影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对于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能够明确患者心理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及伪影的发生率,进一步为诊断准确性的提高起到保障作用;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艳梅.浅谈CT增强扫描患者的心理及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3,02(31):6633-6634.

[2] 付航.张向怡.欧慧.陈晓娟.张胜.刘铸.探析对CT增强扫描患者的护理[J].生物技术世界,2013,07(12):80-83.

[3] 向世兰.高万春.石虹.宋玉莲.护理干预对CT增强扫描患者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4,02(16):2510-2511.

[4] 丁洁鸿.CT增强扫描检查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06(18):3627.

[5] 赵利英.CT增强扫描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09(15):1963-1964.

[6] 高春荣.CT增强扫描患者诊疗中心理干预的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08(15):330-331.

第2篇

【关键词】 小儿支气管肺炎;心力衰竭;护理干预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疾病, 其原因多为患儿肺部致病微生物侵袭[1]。住院病死率1.7%~6.4%[2],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力衰竭, 是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较严重的心肌损害合并症之一[3]。本文将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第二社区管理中心医院72例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进行临床分析, 探讨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 为提高护理效果提供可靠临床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本院儿科收治的72例住院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6例。观察组男21例, 女15例, 最小年龄3个月, 最大年龄3岁, 平均年龄1.3岁, 采用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对照组男19例, 女17例, 最小年龄5个月, 最大年龄4岁, 平均年龄1.5岁, 采用常规护理。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2 诊断标准 两组患儿均符合小儿支气管肺炎及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其它并发症如脓胸、败血症、脓气胸等的肺炎, 并排除扩张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

1. 3 护理方法

1. 3. 1 常规护理措施 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表现有呼吸困难者, 应采取半卧位。新生儿婴幼儿宜取20°~30°右斜位, 绝对休息, 必要时可用镇静剂。其目的在于减少患儿需氧量, 减少回心血量, 从而相应的减轻患儿心脏负担。②伴有水肿时, 应对患儿皮肤进行相关护理措施, 如保持患儿被单及被罩干燥、规范患儿日常行为, 避免发生皮肤损伤。③按病情需要调节用氧的浓度、流量和时间、氧气浓度一般在35%左右。新生儿不宜持续高浓度吸氧, 以免引起晶体后纤维增生症而造成双目失明。④输液治疗时, 应注意控制液体总量和滴速, 新生儿输液速度为4~6滴/min;幼儿及儿童输液量应控制在6~10滴/min为宜。⑤出现发热时, 可给予物理降温, 若无明显效果, 应使用化学降温法进行降温。⑥保持呼吸道畅通, 及时进行排痰、清除鼻腔内异物等。可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 以避免患者口腔分泌物堵塞呼吸道。

1. 3. 2 护理干预措施 ①为患儿提供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 空气要流通, 温度以24~26℃为宜, 湿度为55%~65%。②患儿年龄较小时, 可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 若患儿年龄较大, 可直接运用语言、肢体等方式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 以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效果。③患儿宜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蛋白的低盐食物, 采用少食多餐, 保证蛋白质与能量供给。耐心喂养患儿, 预防食物呛入气管。④保持大便通畅, 一旦发现便秘, 应及时进行相关护理, 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⑤长期卧床的患儿, 应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 以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1. 4 疗效评判标准 疗效可分四个标准:①治愈:咳嗽减轻或消失、呼吸平稳, 双肺啰音消失, 胸片肺部阴影完全吸收;②显效:咳嗽减轻, 双肺无啰音, 胸片阴影有所改善;③好转:胸片阴影有部分吸收, 肺部会有少许痰鸣;④无效:咳嗽症状依然明显, 有干湿性啰音, 胸片无任何改变。

2 结果

采用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的观察组, 治愈28例(78%), 显效4例(10%), 好转3例(10%), 无效1例(2%), 总有效率达98%;。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中, 治愈15例(42%), 显效10例(28%), 好转6例(16%), 无效5例(14%), 总有效率为86%。

3 讨论

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是小儿支气管肺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 加之儿童反应能力差, 及时治疗、正确的护理措施不仅可为患儿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而且对提高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本院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衰诊治护理方案, 采用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从文两组病例应用不同的护理模式所产生的效果显示, 观察组36例患儿平均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采用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对患儿的预后恢复有积极的作用。

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为儿科常见的多发病之一[5], 给患儿及其家属的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严重可危及患儿的生命。在早发现病情, 并进行相应的治疗的同时, 护理人员及时应用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去除诱发心力衰竭的各种因素, 对降低心力衰竭并发症尤其重要。对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进行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 能够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保障患儿生命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杜军保,郭志良.关于支气管肺炎患儿心功能状态的一点看法.中华儿科杂志, 2011,39(10):638-639.

[2] 李尚娣,陈海英,李作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肺炎并发心衰的观察及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26(2):200-201.

[3] 袁壮,董宗祈,鲁继荣,等.小儿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2,17(8):449.

第3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1.091

慢性荨麻疹为临床中常见慢性过敏性疾病之一, 具有病程长、治疗难度大、易反复等特点, 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5]。脱敏治疗为临床中常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法, 摩拉脱敏仪器为临床中新型治疗慢性荨麻疹机械辅助治疗方法, 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慢性荨麻疹患者病史较长, 在长期疾病折磨下易合并不良心理, 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积极性, 不利于患者长期规律治疗, 影响患者临床疗效[6-9]。临床护理工作在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在摩拉脱敏仪器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过程中配合心理干预, 获得显著临床疗效,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 7月本院采用摩拉脱敏仪器治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信封分组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 每组100例。患者诊断均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治指南》[2], 明确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经评估后患者均有采用摩拉脱敏仪器治疗指征, 无治疗禁忌证。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摩拉脱敏仪器规律治疗, 治疗1次/周, 20~30 min/次, 连续治疗8周。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采用交谈、心理评估量表评估等方法评估患者可能存在不良心理, 结合患者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不良情绪状况拟定心理干预措施, 围绕提高患者健康知识、减轻不良情绪等方面实施。②告知患者经积极治疗和预防可获得显著临床疗效, 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采用, 摩拉脱敏仪器治疗可能获得疗效和预后, 提高患者治疗信心。③采用音乐疗法、转移注意力、移情疗法、鼓励安慰等方法减轻患者不良情绪, 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焦虑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 [3];抑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 [4]。②疗效评定标准[10]:根据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及复况评定。显效:患者瘙痒、红斑症状基本消失, 治疗后1个月内未复发;有效:患者瘙痒、红斑症状较前显著改善, 停止治疗后复发;无效:患者瘙痒、红斑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均低于常规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常规组的8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第4篇

【关键词】颅脑外伤;脑性盐耗综合症;低血钠症;高尿钠症;低血容量;护理满意度;安全性;生命危险.

整体护理是近些年来新型护理模式,目的在于提高临床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并发脑性盐耗综合症的患者40例,分别进行常规护理、整体护理,现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对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治疗的颅脑外伤并发脑性盐耗综合症的患者40例,患者均明确诊断并且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进行选择,对患者进行分组,常规护理组患者20例,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29-64岁,平均年龄(45.50±2.50)岁,病程时间(6.50±1.50)d;整体护理组患者20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44.50±3.50)岁,病程时间(6.00±2.50)d;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和病程时间等,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均排除严重肝脏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和精神系统疾病。

1.2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患者20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各项临床检查的结果进行常规护理的干预措施,主要是进行常规的静脉药物滴注和环境护理干预。

整体护理组患者20例,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内容为:(1)全面评估,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性的评估,对患者疾病情况、一般状态、颅脑外伤情况进行评估,依据评估情况进行护理干预措施的计划。(2)严密的检测,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检测,同时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依据检测结果进行治疗和诊断。(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发生水电解质紊乱患者依据情况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调整,同时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和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和治疗盐耗综合导致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4)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疾病情况和治疗措施详细讲解给患者和家属,获得其理解和支持。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各种情绪反应及原因,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此外,还应重视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尤其是亲人的关怀和鼓励,是对患者必不可少的心理治疗手段,被认为是个体对抗应激的一种外部资源,是一副良药。(5)饮食护理干预,依据患者的检测情况进行饮食干预,帮助和鼓励患者进行清醒患者早期进食,对昏迷患者进行鼻饲,加强患者的营养干预,应及时给予补充水和钠,昏迷患析给予浓稠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

1.3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 ±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数据录入计算机 ,选用 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2结果

整体组患者低血钠症发生率、高尿钠症发生率、低血容量发生比例均明显优越于常规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颅脑损伤后并发盐耗综合征易与尿崩症所致的多尿相混淆,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上应有超前意识重视预见性护理,严密观察患者意识改变及生命体征准确记录出入量掌握好补液、补盐的合理速度维持血容量及钠的平衡[1]。

文中对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并发脑性盐耗综合症的患者40例,分别进行常规护理、整体护理,结果显示对于颅脑外伤并发脑性盐耗综合症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的降低低血钠症发生率、高尿钠症发生率、低血容量发生比例,本文中的实践结果同相关文献和实践,观点和结果观点一致。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颅脑外伤并发脑性盐耗综合症理想的护理方法。

第5篇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小儿;雾化吸入治疗;临床效果;常规护理

小儿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咳嗽、咳痰、发热、喘息等,严重患儿甚至导致呼吸困难。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其中最常见是进行口服、静脉滴注及雾化吸入的方法进行治疗。近期我院采用人性化护理辅助进行小儿雾化吸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患者126例,其中男性患儿75例,女性患儿51例,年龄4-8岁,年龄(5.5±1.5)岁,126例患儿依据小儿肺炎的诊断均明确诊断,同时均采用雾化吸入方法进行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排除患有肝肾功能障碍。

1.2 雾化吸入治疗方法 126例患儿均采用半靠位张嘴慢而深的吸气雾化,雾化液位布地奈德混悬液2ml,万托林雾化溶液0.3-0.5ml(含硫酸沙丁胺醇5mg/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4ml。每次十分钟左右。一般急性发作期的疗程为1-2周,每天雾化1-2次[1]。

1.3 护理方法

1.3.1 常规护理方法 甲组患儿62例,依据患儿的症状及体征,遵循医嘱,进行对症治疗及辅护理措施干预。

1.3.2 人性化护理方法 乙组患儿64例,采用人性化护理措施干预,除进行常规性的护理措施外,主要干预措施为:①环境干预:对患儿治疗室环境进行人性设计,尽量使用暖色调和卡通人物,作为背景装饰和进行治疗室内的设计,增加患儿进入治疗室的兴趣、消除其恐惧心理。②心理干预:同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家长陪同患儿进行治疗,增强相互信任感,给患儿讲故事和进行游戏,消除患儿戒备心理,增加患儿治疗依从性[2]。③注意力转移:在治疗室内增加电视循环播放动画片和少儿节目,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减少患儿烦躁的情绪。注意在雾化吸入治疗后,应及时地清理口腔,避免口腔残留物刺激口腔黏膜,导致口腔溃疡发生。

1.4 临床效果评估标准 治愈: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经X线复查患儿肺部炎性表现均消失。显效: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经X线复查肺部炎性表现明显好转但未完全消失。有效: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好转,X线复查患儿肺部炎性表现有所好转。无效:患儿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变化,X线检查肺部炎性表现无变化。

1.5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χ±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乙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越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住院治疗时间、治疗依从性 乙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10.5±2.5)天、治疗完全配合患儿58例(90.62%),显著优越于甲组治疗时间(16.5±5.5)天、治疗完全配合患儿32例(51.61%)。两组患儿均未发生因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 论

由于小儿年龄偏小,对小儿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难以进行良好的配合,导致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受到影响,不能达到临床治疗满意的疗效,给儿科医生及护理人员带来严重困扰[3]。

由于小儿患者经受病痛的折磨,所以对打针和吃药进行治疗具有恐惧心理。在患儿进行治疗期间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使药物更加直接的作用于患处,稀释气管及支气管内的炎性分泌物,已到促进炎性吸收、稀释痰液鼓励患儿进行咳痰训练,拍背协助患者讲痰液咳出。常规性护理措施,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护理性干预,但对其缺少人性患管理和干预;人性化护理干预,主要是通过和患儿的交流和沟通[4]。增加治疗室内设备及器械,增加环境干预,能有效地消除患儿紧张、焦虑的情绪,增加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患儿治疗的完整度,达到显著增加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126例患儿,分别进行常规性护理干预及人性话护理干预,通过对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分析结果显示,采用人性患护理临床总有效率、住院治疗时间、治疗依从性均显著优越于常规性护理干预,差异性显著,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因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发生。

综上所述,采用人性化护理措施干预,能有效地提高小儿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促进肺炎康复、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增加患儿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适宜广泛应用于小儿雾化吸入的护理干预[5]。

参考文献

[1] 潘伯云,李莉.小儿雾化吸入的护理体会[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5,2(1):60-61.

[2] 徐雪影,张银英,梁燕娥.心理诱导在喘息性疾病患儿雾化吸入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7(03):43.

[3] 王良辉.婴幼儿肺炎雾化吸入后吸痰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9):37-38.

第6篇

关键词:肝癌;脾切除;手术护理

肝癌的发病年龄在40~50岁居多,男女比例为6∶1,肝癌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肝癌好发于肝右叶,且肝癌的恶性程度较高,在癌症中属于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肝癌的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诊断,强调实施规范化的综合治疗。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癌灶,因此加强对肝癌癌灶合并脾切的术后进行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期限。本文的研究目的为探讨对肝癌的患者进行癌灶合并脾脏切除术后进行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66例准备进行癌灶合并脾切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5例,年龄37~55岁、平均(46.14±2.10)岁,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6例,年龄32~57岁、平均(46.06±2.08)岁,两组患者在上述资料对比中P>0.05(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1-2]。

1.2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配合,如在术前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配餐营养、生命体征监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配合基础上加用手术护理,如术前、术后的护理关怀。

1.2.2手术护理 ①心理护理:增进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对患者的病情、诊断、手术方法、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效果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手术的危险性、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及愈后[3-4],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以取得信任和配合,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手术。充分尊重患者自的选择,应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取诊断治疗措施,在患者没有知情同意前,不宜做任何手术或有损伤的治疗;②术前护理:术前12 h禁食,术前4 h禁水,为防止麻醉或手术中呕吐。术前1~2 d进流质饮食,术前1 w左右,根据不同状态,经口或经静脉提供充分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术前一天或术日早晨检查患者,如有发热(超过38.5℃),延迟手术;术前夜给镇静剂,保证患者的充分睡眠;进手术室前排空尿液,必要时留置尿管;手术前取下活动牙齿;③术后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术后护理。评估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情况,各个重要脏器功能情况以及伤口恢复情况。做好出院指导和健康教育[5-6]。

1.3评估标准 在围手术期之前向所有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均有医护人员指导填写,对护理人员采取的干预措施表示了解目的,并积极配合者为满意,了解目的、无抵触者为较为满意,了解目的、认为对与自身治疗无关者为一般,不了解目的、不配合治疗者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专业版进行数据录入,数资料采用t检验。总满意率=满意率+较为满意率。

2 结果

护理人员对两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满意度调查,发放满意度调查表66份,共回收66份,回收率100%,均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填写,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肝肝癌癌灶合并脾脏切除的患者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常规给养1~2 d,流量为3~5 L/min,提高血氧含量,增加肝细胞的供氧量,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7]。术后出血是本手术的常见并发生,因肝叶进行切除后,凝血功能受到破坏再加上术中的止血措施不彻底,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出血症状,在发现患者有术后出血时应及时进行止血治疗,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腔引流管标记的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如有异常立即汇报医生并做相应处理。为了预防患者术后的腹腔积液,护理时应注意术后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防止肺不张的发生,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必要时在医生的协助下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本文的数据表明对肝癌癌灶合并脾切除的患者进行手术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减少术后的癌症复况,同时进行手术护理的患者心理状态较佳,与张娟等[8-9]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对于患者进行手术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健康安全的渡过手术期,并提高患者对于医务人员工作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程莉,石春凤.肝癌切除合并脾切除及门奇静脉断流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0(11):1866-1868.

[2]毕新宇.脾切除对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手术及预后的影响[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13,03(06):219-221.

[3]刘燕.原发性肝癌腹腔镜肝叶切除术的护理配合[J]蛇志,2015,27(4):458-459.

[4]刘威,沈彩霞.原发性肝癌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9):200-201.

[5]金岩,张丽波,王金梅,等.肝癌切除合并脾切除手术的临床护理 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6).

[6]Zhang Jing.Surgical treatment of liver cancer resection combined with splenectomy [J].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2011,38 (21): 4565-4566.

[7]Li Haiying.Perioperativ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resection combined with splenectomy[J].Chinese basic medicine, 2012,19 (1):146-147.

第7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

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是通过手术的方法来治疗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脑卒中的发生。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nursingpathways,CNP)是临床护理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指导患者有预见性的,主动

的工作,也使患者自觉参与到护理过程中,降低了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1、2]。为探讨CNP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影响,我科2008年制订了外科患者的CNP,我们就CNP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做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50例,按照患者入院顺序随即分配到临床路径组26例和常规护理组24例。50例病人均行颅脑CT、CTA或MRA或DSA检查(根据病人的病情、经济情况),术前接受颈动脉Doppler超声检测。本组所有病人术前均行DSA检查,颈动脉狭窄度测定按NASCET[2]标准。50例接受手术的病人中,41例血管狭窄度>70%,其余9例狭窄度在50%~70%。对侧颈动脉狭窄40例,其中,10例病人为重度狭窄(>70%),25例为中度狭窄(50%~70%),3例仅有轻度狭窄(<30%),1例病人表现为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对侧狭窄>90%。1例病人形成颈动脉残腔综合征(由于病变一侧的颈内动脉近基底处完全闭塞,闭塞处形成盲端,在颈内动脉起始段到闭塞处之间形成一段残腔,残腔内微栓脱落,经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交通支进入眼动脉,造成视网膜动脉闭塞,病人出现患侧的视力障碍和头晕症状)。4例病人主要是颈总动脉斑块形成导致颈总动脉狭窄。经统计,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颈动脉狭窄切除术护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临床路径的制订

1.2.1.1准备阶段

成立临床路径小组,成员包括神经外科、监护室护士和外科医生及麻醉科医生。

1.2.1.2 制订阶段

以时间为纵坐标,以入院指导、入院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健康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横坐标,制成日程计划表,并制订与临床路径相配套的诊断治疗标准。

1.2.1.3 实施阶段

常规护理组常规传统护理项目均按常规护理计划进行,临床路径组根据临床路径流程图进行护理,首先由护理人员向患者发放每日护理计划单(即CNP),并详细讲述与路径相关的内容及患者最后所要达到的护理目标,从而取得配合,以便护患双方共同为达到颈动脉切除术后出院时的最佳护理效果而共同努力,专人负责监控保证路径的实施,在护理路径记录表格栏内用打对号的方式记录所完成的护理工作,患者病情有特殊变化时用错号记录,在护理记录栏内记录、分析相关问题,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干预。

1.2.1.4评价阶段

出院前评价路径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记录偏差。

1.2.2评价指标的选取

①时间指标:从入院评估到手术时间及手术至出院时间;②手术及麻醉以外的费用;③住院天数;④患者满意度指标,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患者出院前填写,分为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3个等级。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住院时间及费用比较采用t检验,满意度调查统计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临床路径的患者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平均住院日缩短,平均住院费用(除去手术费、麻醉费用)降低((P〈0.05)。

注:aP

3讨论

3.1实施临床路径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不断进步,护理工作者不仅要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还要将患者尽早康复并尽可能花费较少的医疗费用作为医疗护理服务的最终目标,CNP[3]便是这样一种管理模式

3.2 CNP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作用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超过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病变引起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目前仍是公认的预防和治疗由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的脑梗塞的有效方法。如何提高手术患者的护理质量、合理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护理是我们的目标。CNP就是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一类特殊患者所设定的住院护理图示,它由患者的每一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判断患者预后,当患者因病情变化而影响其预后时,护理人员在护理路径上标示这一变化,并立即开始实施必要的干预措施[2]。这样的举措保证了手术病人各项护理计划的落实。

3.3实施CNP管理的优越性

3.3.1 CNP有助于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

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患者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在于传统治疗方法中,医生护士缺乏共同认可的标准化流程,缺乏可依循的准则,通过临床护理路径使各种检查、治疗、护理规范化和程序化,有效地减少了重复的和不必要的检查、治疗、护理。使医疗护理工作计划能够运用图表的形式提示医护人员必须按时为患者做什么,怎么做,避免了医务人员工作的随意性,缩短了住院时间,有效地降低了费用;同时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机会,及时了解、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3.3.2 CNP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采取CNP的管理办法后,临床护士根据其要求及时帮助手术患者进行早期活动,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可减少坠积性肺炎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鼓励能自主运动的病人自主运动,以减少肢体肌肉的萎缩。临床路径的制订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最佳治疗护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临床护士主观上的重视,和病房护士长及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及时进行检查、评价。在临床路径执行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及时向患者解释路径有关内容和问题,系统全面地进行康复教育,满足了住院患者对健康知识需求的愿望,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同时管理者也可通过临床路径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住院期间得到全面、科学的护理。

3.4 CNP护理程序的规范化有助于年轻护理人员的培养

临床护理路径锻炼了年轻护士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4],年轻护士能够根据路径上的时间框架和计划安排,准确、规范地进行各项护理服务,锻炼了其自觉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同时护士根据健康教育计划表进行宣教,提高了其宣教的能力,也避免了填鸭式的健康教育,保证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KitchinerDJ,BundredPE.Clinicalpathways.MedJAust,1999,172(2):54-55.

[2] 田 丽.临床路径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04,18(4):734-735.

第8篇

【关键词】高血压 脑出血 护理

脑出血是由于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颅内出血,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治疗上除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外,规范及时的护理观察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保障。随机抽取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11年4月脑出血患者178例,其中常规护理措施86例,规范的临床护理路径92例,对二者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78例,其中男126例,女52例年龄42~81岁,平均58岁。基底节出血98例,小脑出血10例,脑干出血8例,丘脑出血35例,余27例为其他部位脑实质内出血,其中二次出血8例。所有患者均CT明确诊断,心电图、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均常规检查。

1.2 方法

神经内科分科前86例脑出血患者均为常规护理措施,设为对照组。分科后92例脑出血患者均进行规范的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设为观察组。观察组进入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由主管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共同制定,并随着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调整。内容包括:入院指导、生命体征监测、检查、治疗、饮食、心理辅导、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由责任护士及值班护士执行制定的护理路径进行各项护理工作,每天随主管医师查房,检查患者的治疗护理进展,根据病情变化予以适当调整。观察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及患者致残率情况,对出院患者做好出院指导。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处理,参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

2 结果

规范的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降低了患者住院费用,缩短了住院周期,降低了致残率,同时增加了患者满意度。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而高血压、高血脂,高龄、长期口服抗凝药物,酗酒都是脑出血的高危因素[1]。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已经成熟。但是规范的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以明显的降低患者的住院周期和住院费用,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出血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具体为常规的入院指导、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变化,因为大部分脑出血都由高血压引起,因此控制血压尤其重要,良好的血压控制可以防止血肿量的增加[2]。瞳孔的监测可以明确颅内病变的发展,避免患者错过手术时机。脑出血患者长期卧床,胃肠功能差,肠蠕动少,容易便秘,易引起血压升高,因此饮食指导应跟上。对于患者的心理辅导同样重要,脑出血是一种发病急,后遗症多的一种疾病,患者在心理上很难接受疾病的现实,再加上对预后的不可预知,往往产生悲观情绪,因此,合理的心理疏导要适时进行。对于恢复期的护理,功能锻炼要及时进行,鼓励患者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3]。出院指导对于脑出血患者十分重要,合理的饮食、适当的控制血压,保持平和的心态,可以降低再出血的可能,同时要进行戒烟,吸烟及被动吸烟是脑出血的危险因子[4]。总之,规范的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使患者获得最佳护理,可以使患者获得及时的检查、治疗、护理,可以明确护士的职责,可以使护理工作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和条理性,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差错,提高了护理效率。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参 考 文 献

[1]Rymer MM. Hemorrhagic strok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o Med. 2011 Jan-Feb;108(1):50-54.

第9篇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患者;综合护理;护理效果

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粘膜炎性变化,粘液分泌增多,多发于老年患者。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特征[1]。近几年来将收治的9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分成两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现将护理措施及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0年2月~2013年12月9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根据治疗措施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23例,年龄60~80,平均年龄(66.43±4.6)岁,病程10~1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及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诊断标准 ①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反复发作,每年至少连续3 个月,持续2年或以上;②每年发病低于3个月,但是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也可诊断;③排除心肺其他疾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所致者即可诊断[2]。

1.3护理措施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①环境:保持室内安静,无烟尘污染,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及适当的温湿度。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超声雾化及氧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及呼吸功能变化。③饮食: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应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基础代谢进行营养补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低盐饮食。指导患者进食,应少量多餐,细嚼慢咽,避免呛咳。④生活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口腔黏膜,做好口腔护理。对于长期卧床患者,保持床单整洁干燥,每2h进行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

1.3.1有效咳嗽排痰 指导患者先进行深而慢的呼吸5~6次,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s,继而缩唇,缓慢地通过口腔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s,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同时收缩腹肌,帮助痰液咳出。

1.3.2呼吸功能训练 ①缩唇呼吸 指导患者闭嘴经鼻深吸气,用嘴呼气,呼气过程中缩唇(嘴唇呈吹口哨状)缓慢吐气,同时收缩腹部,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3]。训练时尽量放松颈部及肩部肌肉,鼻子吸气时嘴唇关闭[4]。可根据患者的状况延长呼气时间。②腹式呼吸 指导患者用鼻缓慢吸气时,膈肌最大程度下降,腹肌松弛,腹部凸出,腹部向上抬起。呼气时用口呼出,腹肌收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推动肺部气体排出,腹部下降。训练3~4次/d。

1.3.3心理护理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常常表现为恐惧、焦虑和忧郁等。护理人员应该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对其心理变化进行了解,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患者与护士的配合,给患者树立积极良好的心态。

1.3.4健康教育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帮助患者和家属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常见诱因。进行生活指导,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患者的体质,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有明显的咳嗽咳痰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改善劳动和生活环境,防止一些有害气体污染,避免烟雾、化学物质等有害因素的刺激。

1.4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咳嗽、喘息及肺部哮鸣音消失,痰培养阴性;有效:患者咳嗽、喘息和肺部哮鸣音略有减轻,痰培养菌落减少;无效:患者咳嗽、喘息和肺部哮鸣音未见减轻或进一步加重,痰培养菌落未见减少[5]。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护理后,有14例支气管炎患者病情达到显著效果,有23例患者治疗效果有效,有8例患者治疗效果无效,有效率为82.2%;实验组患者经过综合护理后,有17例支气管炎患者病情达到显著效果,有26例患者治疗效果有效,有2例患者治疗效果无效,有效率为95.6%。两组支气管炎患者治疗效果有组间差异性(P

3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老年患者常见的慢性疾病,常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和喘息,严重者可并发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本研究通过对9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支气管炎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支气管炎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包括有效咳嗽咳痰、呼吸功能训练、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研究得出实验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综合的护理措施对于老年支气管炎患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除了做好保持环境整洁、安静,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以及饮食护理和生活护理之外,还应指导患者学会有效咳嗽咳痰、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进一步改善肺功能。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让患者和家属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疾病,还要掌握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相关诱因和疾病知识,从而达到延缓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广存.探讨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干预[J].健康大视野,2012,11(20):247-248.

[2]李春燕,刘秋云.实用呼吸内科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28-329.

[3]Gosselink R. Breathing techniqu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J].Chron Respir Dis, 2004,1:163-172.

第10篇

【关键词】物理降温;发热39℃;护理措施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最常发生的症状之一。当婴幼儿体温超过39℃以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进行退热治疗。当婴幼儿发热过高或发热持续的时间过长时,能够对婴幼儿的健康带来威胁,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发生,甚至造成高热惊厥,影响婴幼儿的发育[1]。发热给婴幼儿造成的痛苦和危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对婴幼儿发热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笔者现将物理降温在婴幼儿发热中的护理应用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发热婴幼儿4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在3个月到2岁,平均年龄为16.92±4.93个月。发热时间为3d-8d,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物理降温护理措施,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遵医嘱正确给药,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儿童一般按照每公斤体重计算药物的用量,水杨酸类药一次按每公斤体重用量为10mg给药,两次用药时间为4h。乙酰苯胺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每次按照每公斤体重10mg-15mg给药,两次用药时间为4-6h。2岁以下患儿可以使用10%的滴剂,2岁以上患儿可以服用5%的糖浆。吡唑酮类药物如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及安乃近等,芳基烷酸类药物如布洛芬等。

1.2.2观察组患儿在依照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物理降温护理方法:①物理降温护理:告知患儿家长多喂温开水、饮料或者富含水分的水果和稀饭等,病房室内要开窗通气,减少穿衣,解开包裹以及衣服颈部的扣子,暴患儿露头,有利散热;在发热时洗热水澡或用热手巾进行全身擦浴;将冷湿毛巾或毛巾包裹碎冰块敷头,将少热水袋内装少许冷水枕于患儿的头下,或将冰袋放置于大动脉波动处,如颈部、腹股沟内侧、双腋下。当体温超过39℃时给予酒精物理方法降温,用质地较软的纱布蘸取25%-35%的酒精,依次在患儿的颈部、掌心、腋窝、足背、腹股沟处反复拍拭,时间为15-20min,拍拭完毕后要暴露擦浴部位。②舒适护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内清洁,对于咽部不适的患儿可以用温盐水或者是复方硼砂液漱口、含服润喉片或者使用咽部喷雾剂。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干燥,为患儿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温湿度适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让患儿保证充足的休息。③出院指导:向家长讲解关于发热的相关知识,指导掌握发热的相关护理措施及家庭物理降温的方法。患儿出院后再次发作时能够就地急救,在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注意患儿的卫生,应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玩耍,禁止与患病人群接触,适量加强体格锻炼,合理增加辅食,增加机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1.3效果判断有效是指体温在30min内下降,1h内体温恢复正常范围,2h体温无回升现象。无效是指体温30min、1h仍持续不下降,2h后体温下降在0.5℃以内。

1.4数据处理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

2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物理降温后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发热仅是一个临床症状学的诊断,是许多相关疾病的严重症状之一;临床上对于发热容易做出诊断,但对于发热的病因鉴别诊断才是临床难点和重点。由于婴幼儿的发热病因较复杂,且无明显的其他特异性的症状,临床治疗中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必要需要进行实验室以及特殊的检查,然后依照检查结果并结合患儿的疾病发展经过,甚至采取试验式的治疗,综合性的分析才能最终明确临床诊断[2]。婴幼儿发热的热型与成年人不同,加之近几年的糖皮质激素以及抗生素的早期应用,对临床的一些疾病的热型的特异性规律发生改变[3]。

总之,从临床治疗疗效果来看,物理降温的护理的临床效果较好,而且比较简单易行,尤其对于离医院远而又要及时处理的高热患儿更方便使用,但是无论哪种婴幼儿的降温方法均是对症处理的,而不是对因进行治疗,所以在进行物理降温的同时还应积极针对原发病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免延误患儿的救治时机。

参考文献

[1]李巧珍.儿科常用几种退热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41(91):478.

第11篇

关键词 整体护理 脑出血 生活质量

AbstractObjective:Exploring the improvement of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with holistic nursing as well as providing feasible and effective evidence for improvement of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Methods:60 cases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divided into the holisti nursing care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and usual nursing care group(control group).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herapy,the holisti nursing care group patients were given continuous throughout holisti nursing,meanwhile the usual nursing care group patient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All patients were given evaluating by daily living scale(BI) to assess quality of life.Results:The holisti nursing care group patients'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a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hospitalization(P<0.05).Conclusion:The holisti nursing care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rovement of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the holisti nursing care cerebral hemorrhage quality of life

自发性脑出血并发症较多,治疗上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合理准确的整体护理可明显促进病情稳定,改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按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2005年4月~2007年4月收治自发性脑出血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56~78岁,平均64±6岁。原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24例,糖尿病l5例。按病案号单双随机分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33例,对照组27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护理方法:对照组按内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施行整体护理:①护理评估与诊断:实施整体护理的患者由专人负责,实行24小时负责制,在患者入院后2小时内进行评估,取得全面、详细的资料。根据评估结果作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具体护理措施及目标。②做好病情观察。③用药护理:输液速度严格按医嘱执行,警惕电解质紊乱。用药期间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尿量等的变化,注意不良反应,加强用药安全。④生活护理:让患者充分休息,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环境舒适,夜间注意病室内光线强度及各种监护仪器音量的调节,保证患者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合理安排膳食,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富含维生素、清淡、易消化而产气少的食物,为减轻心脏及胃部负担,鼓励少食多餐,避免过饱。保持大便通畅,鼓励定时排便,便秘时可每天清晨饮蜂蜜20ml加水,多做腹部顺时针按摩,必要时使用开塞露、口服缓泻剂、灌肠排便。主动协助和督促患者排尿,若患者确实存在排尿困难,经热敷等无效,可予以留置导尿,定期冲洗尿管,防止尿道感染。⑤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决定休息或适当运动功能锻炼,重度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当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恢复时,可在床上或起床活动,活动应循序渐进。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家属给患者做肌肉按摩及肢体各关节被动运动,以减轻局部受压及肿胀,预防压疮,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等并发症。⑥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生活质量评估方法: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最高分100分,最低分0分,分值高为优,分值低为差。0~20分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分严重功能缺陷;50~70分中度功能缺陷;75~95分轻度功能缺陷;100分能自理。

统计方法:所测数值均用(X±S)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全部统计方法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完成。

结 果

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中进餐、洗澡、修饰、穿衣、可控制大便、可控制小便、用厕等各项指标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讨 论

整体护理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脑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可塑性和重组能力[1],患者同时往往有抑郁或焦虑情绪[2]。整体护理提高了患者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健康指导依从性,患者得到了更多的疾病相关信息,并能配合进行正确有效的康复训练,改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饮食更科学,服药更合理,进而有效提高了其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通过生活质量评估发现,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后患者B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分值明显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提示整体护理明显地改善了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使其能更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和康复计划。

参考文献

1 胡永善,朱玉连,杨培君,等.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17(3):145.

第12篇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预防;ICU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38-01

ICU 综合征是指在 ICU 监护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有其他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985 年日本学者黑泽尚提出 ICU 综合征新概念为:在 ICU 监护的病人,意识清醒 2~3d 后出现谵妄状态和其他病征,并且这些表现在转室后3~4d 依然存在的,称为 ICU 综合征[1]。就目前国内文献来看,ICU 收治的病人中 20%~50%发生本征。

集束干预策略(Bundle of Care)是近年来危重症领域出现的新理念,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旨在统一和规范干预措施,提高抢救效率,集束干预在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呼吸机的护理干预中均显示出非常好的效果[2]。集束化护理是指一组护理干预措施,其每一个元素都经临床证实能改善患者结局,它们的共同实施比单独执行更能改善患者结局[3]。我科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预防ICU综合征,取得明显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1月至2014 年10月本院ICU 收治的80例清醒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19~96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呼吸衰竭、心力衰竭、重症哮喘并伴有肺部感染现象、复合外伤、脑血管意外、有机磷中毒等病症。纳入标准:①病人至少带有1根管道(如静脉留置针、尿管、胃管、引流管等);②入住ICU时间≥24h。③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或家属同意)。排除标准:①既往或目前有精神疾病和/或意识障碍者;②入组后ICU住院时间超过2周;③研究中患者放弃治疗或死亡。

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入住I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ICU 综合征的诊断

采用 ICU 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intensive care unit,CAM-ICU)作为 ICU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评估内容包括4个方面:①意识状态的急性改变或反复波动;②注意缺损;③思维紊乱;④意识清晰度的改变。当①②③或①②④或①②③④为阳性时,即可诊断该患者为 ICU 综合征。该量表是Ely等[4]根据精神疾病诊断统计分类手册第四版修订而来,是专门为评估 ICU 患者是否存在谵妄而设计的评估工具,国内有学者[5]对其进行汉化,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9%~100%,93%~100%,测量者间信度为 0.79~0.96,测量时间平均为2 min[6]。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ICU护理常规。各班次护理人员按重症监护原则按时观察病情,及时应对患者出现的各种ICU综合征症状。按需做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满足患者合理的基本生理需求。

集束化组 根据集束化护理原则评估患者生命体征、自理能力、心理状态、社会关系、文化程度、饮食起居习惯等与病人密切相关的因素,自病人入科时间起进入动态评估状态,评估贯穿于整个病情发展和时间推移的过程中。分析产生ICU综合征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结合文献分析、总结,归纳制订出集束化护理方案。

1.3.1预防:(1)做好入室前的访视工作,耐心地向患者介绍ICU 环境、陪护制度,使病人有良好的心理准备。(2)建立术前访视制度,对转入ICU前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说明入 ICU 的目的及处置,以利于减少 ICU 综合征的发生率。(3)急诊入 ICU 的患者,因病情较重,甚至面临死亡,需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使其减轻心理负担。

1.3.2 护理措施

⑴ 改善环境:①根据病人需要选择合适的光线,尽可能使用柔和的灯光、避免光线直射病人眼睛。每日早晚播放轻音乐,可缓和交感神经的过度紧张,促进感情、情绪的镇静化,减少或预防 ICU综合征的出现。②安静的环境使人心情放松,所以工作人员的走路、谈话、操作均要轻盈,尽量减少心电监护、呼吸机及输液泵等的报警。③抢救病人时,床与床间应用屏风或布帘相隔,以避免影响其他患者的情绪。

⑵ 尊重病人:在进行基础护理及各种检查治疗性操作时,尽量减少暴露患者身体部位,保护好患者的隐私, 顾及患者的自尊。

⑶ 保障病人的睡眠:①各项操作集中进行,夜间治疗护理时,应动作轻柔,避免影响病人休息。②ICU 的环境,容易使患者昼夜睡眠时间颠倒,应鼓励患者白天少睡。③必要时应用镇痛镇静药物。

⑷ 加强沟通,关爱患者 ①关心体贴病人,尽量满足病人需求,从而消除病人的恐惧、孤独和寂寞感。②条件允许时鼓励患者与家属会面,以便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及安慰。

⑸ 提供专业化护理照顾:责任制护士对本组病人实行24小时负责制,为病人实施连续性、系统性、计划性护理服务。了解 ICU 综合征及其前驱症状,以利于早期发现并有效治疗。

⑹ 尽量避免约束病人:在允许范围内鼓励病人活动。病人配合时告知病人各种管道的意义,若不配合再给予约束或者遵医嘱给予镇静。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 SPSS 17.0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 以 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 ICU 综合征发生率比较结果显示,集束化组患者ICU 综合征发生率为 17.5%,远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37.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见表1。

3 讨论

ICU 的出现为危重症患者的及时救助提供了规范及高质量的生命支持,为挽救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由于ICU特殊的治疗环境,同时也给患者心理上带来了创伤。传统的护理方法只重视满足患者基本的生理需要,忽视了对患者精神方面需求的满足。护士应加强学习, 不仅要掌握护理专业知识, 在工作中还应扩大知识面,掌握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运用沟通技巧多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特点,给予不同心理支持及心理疏导。了解发生 ICU 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和诱发因素, 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将集束化护理理念应用于预防ICU综合征的护理中,明显降低了ICU综合征的发生率。但因危重患者多,护士素质参差不齐,集束化护理方案的执行情况难以监管,如何保证集束化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因此,要加强护士培训,使每位护理人员都能认真、自觉、连续地执行集束化护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魏树均,魏树森.ICU 综合征[J].北京医学,2005,17(4):226.

[2] 刘鹏,何炜,陈宏林.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的文献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235-1237.

[3] Resar R,Pronovost P,Haraden C,etal.Using abundle approach to improve ventilator care processes and reduce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J].J Qual Patient Saf,2005,31:243-248.

[4] Ely EW,Siegel MD,Inouye SK. Delirium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n under-recognized syndrome of organ dys-function [J]. 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22(2):1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