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好习惯的养成

好习惯的养成

时间:2023-05-31 09:10: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好习惯的养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养成 习惯 沟通

中图分类号:F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77

“砰!砰!”“你一天只晓得耍!看我不打死你……”“你打!你打死我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上学了……”刚走到校门口,就听见一阵打骂声,我赶紧上前,拨开人群:一位气得脸色通红的妈妈,手里拿着一根破竹棍,大声训斥着面前的孩子,泪流满面的孩子一脸的地不屑。这个孩子怎么这样面熟呢?走进一看是我班同学彭升,旁边有同学说:“彭升,周老师来了!”为什么大清早就挨打呢?我走上前去,制止了他妈妈,并且让班上的几名同学把他拉去教室。这时他妈妈咬牙切齿地告诉我:“这个小先人,每天回来就只知道看电视,作业也不做,还想要个新篮球……”安慰了他妈妈几句,我就到教室去了,他已经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边擦眼泪边拿出家庭作业试卷,当我准备讲试卷时,目光刚好落在了他打开的空白作业本上,不过已被泪水浸湿了,他真的没有做作业,我当时很想让他站着上课,但一想到他刚挨了打,万一他生气真不来上学了怎么办,他也应该感觉到我发现他没有做作业,斜着脑袋看了我一眼又低着头,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接下来我没有问过他任何一个问题,他也很自觉地完成了作业。在这之后的几天里,他每天都能将作业准时地交上来,这出乎意料地让我感到欣慰。

一天早上,马丹阳跑来对我说:“彭升没有把家庭作业做完。”怎么又是他呀,前几天不是都做得好好的吗?下午,我把彭升叫到了我面前,很不客气地训斥了一顿,他也保证下次绝对能按时完成作业。可到了第二周时,没有完成作业的人依然有他,这次我对他失望极了,再次训斥了他,当我告诉他妈妈时,他妈妈说:“每天只知道玩,看电视,周老师,他不对的话,你就使劲打,我们绝不护短……”

打?打他他就能做了吗?这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下他的问题了,从他妈妈的言语之间,我隐约感觉到他其实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只是学习习惯太差,要想让他有所改变,就必须改变他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需要培养的,而按时完成作业又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所以一定要培养出来,这对孩子的一生非常重要。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嘛。如果好的习惯没有养成,一到家写作业就拖拉、懒惰,一旦养成了,就很难改,即使想改,孩子也非常痛苦,也许会厌学,以致撒谎等。学生到家保质保量完成家庭作业,必须得到家长的大力配合。小学生在学校时间短,一定会有一些家庭作业,家长是督促他们写好家庭作业的重要监督人,所以我们作为老师的一定要和家长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达成一致,要通过对学生家庭作业的检查及时对不尽心、方法不对的家长指导、帮助。

我根据孩子和家里的具体情况给他们提出了几点建议:

1.千万不要因为作业问题打骂小孩。

2.放学后,让孩子“疯玩”上二、三十分钟,然后开始做作业。

3.如果下班太晚,就另请人耐心地辅导孩子做作业,帮助他养成认真对待作业的习惯(如果自己下班来得及陪孩子做功课就更好了,但要注意陪伴时不要絮絮叨叨地“教育”小孩)。

4.家里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尽量肃静,不要在家里打麻将等。孩子到家如果不能马上吃饭,就一定要求孩子先写完作业然后再玩,不要边写作业边玩,如果有人可以陪孩子写作业,在孩子身边可以看书等。

5.不会做的题或者当天打电话问老师或者第二天早点上学向老师请教。

第2篇

在团体辅导中,通过心理放松运动、游戏、案例分析的形式,使家长能认识到良好整理习惯的形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能以正确的观念和方法 去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1.1 前期准备:

1.1.1 舒缓的背景音乐、欢快的音乐;

1.1.2 录像;

1.1.3 包装好的礼物人手一份放在长条形桌上,桌的两旁边放了两只垃圾篮。

2.实录

2.1 心理放松运动:(放舒缓的音乐)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的团体辅导。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心理放松运动吧!请各位家长手拉手,把坐姿调整到让自己感觉最舒服的状态。

请闭上你的眼,将注意集中,放松你的思绪,让你的思潮似风飞扬,担忧与不快也随之飘扬……

相信自己为人父母的能力吧,因为你们是最优秀!

2.2 游戏:取礼物

请每位家长各自去选择一份,取出礼物后坐回自己的座位,观察家长拆完礼物后如何对待废弃的包装纸。(放欢快的背景音乐)

交流:拿到礼物后是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家长看现场)

现场反应:家长们看了看前面的桌子,很多废弃的包装纸被留在了上面,有一张纸还掉在了地上,大家都笑了,有点不好意思地跑上前去把废纸整理到垃圾篮里。

主持人:其实今天送小礼物给大家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想借用这些小礼物为大家传递一份问候,一片心意;另外一层意思是借用这个内容来引发今天要跟大家一起探讨的一个关于“ 培养孩子整理习惯”的话题。

2.3 录像

录像概要:孩子在家里玩,把玩具等弄得很乱,在提醒无效的情况下,妈妈说:算了,反正整理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只要以后学习好就行。(妈妈动手整理)。

讨论1 :你同意这位妈妈的观点吗?(整理习惯对孩子来说真的象这位妈妈说的那样不重要吗?)为什么?

现场反应:

家长1:真不好意思,我也是这样的。

家长2:原先我也认为整理习惯养不养成无所谓,孩子大了自然会的。但刚才那个取礼物的游戏教育了我:会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要让它变成习惯,不管何时何地都这样去做。

家长2:是的,我有同感。

家长3:我也认为整理习惯的养成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我是一位中学教师,我在我的学生中发现,那些整理习惯差的学生,做事情往往会比别人慢一拍,当老师说把书拿出来时,这些学生埋头寻找自己的课本会找上半天,等他们找到时老师的题目已讲了一半。

家长4 :是的,在工作中,如果养成丢三落四的习惯,光找东西就会用去很多时间,更别说什么工作效率了。

家长5:良好的整理习惯,能让孩子养成做事情有始有终的习惯。

家长6:我看到过一本书上这样说:好的习惯能让人拥有好的人生。

还有一些家长表示赞同以上家长的发言。

当家长没什么可说时,主持人小结了家长说到的这些内容,然后补充了3条家长没说到内容:

1、 整理活动对孩子而言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正是学习分类、归纳能力的关键期 ,而整理活动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就能获得分类、归纳的能力。

2、整理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3、幼儿期是儿童良好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各种习惯越易成功。因此家长应抓住这个时期培养孩子一些良好的习惯。

主持人:……不仅是录像片中看到的这个孩子,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整理习惯都是不容乐观的。

讨论2:你们在培养孩子整理习惯的过程中有些什么困惑或成功的经验和方法,我们一起来交流和分享。

家长1:我有个困惑,我总是教育自己的孩子玩好了玩具要收拾好,可孩子为什么总养成不了这个习惯。

家长2:你是不是总是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去做这件事?

家长1:也许吧!

家长2:我以前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后来在老师那儿了解到,要以游戏的口吻跟孩子说:“送玩具宝宝回家喽!”这样效果会好些。

主持人:这位家长说得有道理,小班的孩子时处在"直观思维"的状态,任何东西在他们眼里都是有生命的,如果把玩具当作一样有生命的东西来爱护,孩子会更乐意。

家长3:是的,游戏的方法确实比较有效,有时我会让我的孩子来当小老师教我和他爸爸如何整理,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很投入的。

家长4:我也有个问题,我的孩子在玩好玩具后,愿意做一些整理,但他总是把什么都混堆在一起。

(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的。)

家长5:我看见幼儿园的玩具柜上都贴有标记,是否是在提醒孩子什么东西该放在哪里。

主持人:是的。

家长6:幼儿园老师真细心,为孩子的整理作了很好的提醒,如果我们家长有这个耐心的话,也可以在家里放玩具、衣服的箱子、柜子上贴上标记,引导孩子按标记整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大家都表示这是个好方法,回家也试试。)

家长7:我的孩子有这样一个情况,我叫她整理她愿意的,但在爷爷奶奶面前是怎么也不肯做的。

家长8: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靠一个人的努力是很困难的,如果家庭成员能一致地教育就好了。

主持人:确实是这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家庭成员必须保持一致、一贯的教育态度,孩子才会有更快的进步。

家长9:我有一个做法,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孩子也总是喜欢乱扔自己的玩具,有一次,我偷偷的把他喜欢的玩具藏起来,他找不到玩具时就大哭。我告诉他玩具生气走掉了,在几天里都没给他玩具玩。经过了这样一件事,我孩子的整理意识提高了许多。

主持人:这个就叫自然惩罚法,有时确实要比我们苦口婆心的说道理有效的多。

主持人梳理:1、梳理家长交流当中说到的一些方法。

第3篇

《幼儿园指导纲要目标》中指出,幼儿要“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视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的。然而,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家园合作,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实效。

一、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幼儿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加上其好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这时期的良好习惯很容易培养,而且此时培养良好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习惯养成是幼儿健全人格的基础。幼儿期培养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幼儿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从而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拥有健全的人格特征正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

二、家园合作,共促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1.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

幼儿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和重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幼儿园不能单独搞良好习惯培养的活动,只有与家长合作才能使这一活动得到最大最优的效果。那么幼儿园在与家长合作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1)宣传。幼儿园在实施计划和活动时,一定要向家长宣传其活动的理念和目标,使家长对其计划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宣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比如活动板报、宣传册、家长会等等。如果幼儿园不向家长宣传,家长就不可能清楚幼儿园的计划安排,那么幼儿园实施的任何活动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起不到任何的效果。

(2)沟通。沟通是真正架起家园合作的桥梁,如果说宣传是迈向合作的第一步的话,那么沟通就是向合作的延伸。如果幼儿园只是停留在宣传的层面,那么是失败的。一个良好发展的幼儿园,一定是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的幼儿园。同时,沟通能进一步走进家长的心理,进一步听取家长的主张,进一步反馈家长的建议。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言辞,一定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和交流。

(3)指导。幼儿园的指导作用是实施家园合作最直接的方式。

有些家长在观念上存在误区,比如过分娇惯孩子、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幼儿园等,对这些家长,幼儿园要在理论和思想上对其进行点拨和指导;而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存在困惑,不知道合理的培养孩子的方法,这时幼儿园就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在实践方面帮助家长共同培养幼儿。

(4)组织。幼儿园应该多组织活动,增加与家长见面交流的机会。家长参加幼儿园的活动是家园合作最面对面的方式。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可以有多种类型,比如幼儿汇报表演、公开课、亲子活动,还可以采取最直接的家长见面会的形式。

2.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

陈鹤琴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在家中是最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没有约束的状态下,各种不良习惯很容易形成。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就是家长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了。

(1)关注和了解幼儿园的活动。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得怎么样、表现得怎么样,对幼儿园其他的事情则一概不关心。其实,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家长,会持续关注和了解幼儿园的计划与各种活动目标、内容安排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园的活动计划贯彻进家庭中,才不会使孩子在幼儿园学的好习惯在家中被抵消了。

(2)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教育孩子不只是幼儿园的责任,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其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家长要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相一致,让幼儿在园和在家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按良好的习惯去做事。①弥补幼儿在园表现的不足。在养成良好习惯方面,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可能有欠妥的地方。那么家长在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后,就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小事,耐心地教育孩子,从细微处培养孩子,从而使孩子向着良好的习惯发展。②按幼儿园的标准要求孩子。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在家和在园的要求是一致的,任何霸道无理的行为都是被禁止的,任何有害的习惯都是不允许的,任何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都是不被接受的。家长只有对孩子的行为严格要求,才能真正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③利用家庭特有的资源。既然家庭中的状态是最自然的,那么幼儿的各种习惯表现也是最本质、最发自内心的想法。所以,父母就要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各种习惯的表现,对孩子暴露的恶习要严格要求,坚决将其扼杀在摇篮中。父母也可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总之,家长只要细心和耐心,就会发掘家庭中许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在促进幼儿良好习惯方面,其实道路并没有那么艰难,只要家长和幼儿园通力合作,家园联手,在共同的教育目标和育儿观的指导下,在思想上相互沟通和借鉴,在实际行动中力向一处,就一定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生兰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

关键词:读写习惯;培养;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371-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数学要重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无疑是“养成好的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促进各项语文能力的形成,而且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读是花,写是果。读书能使我们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汲取书海中的养分;而写作则是读书之后的升华,是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思想相结合,创造性的发挥思维,得到新的理解与体悟。

一、质疑问难的习惯

这一环节是阅读的首要环节,在阅读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懂的词,难理解的句子,老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以提高阅读水平。质疑问难就是敢于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怀疑,大胆地批判。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器,而是未来社会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超越、善于创新。只有质疑问难,才能让学生对知识有透彻的理解。

孩子们走进教室,并非是从零开始的,他们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带着各自不同的疑问走进教室,教师必须为孩子们“疑”的释放创设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问,大胆地怀疑、猜想、批判。讲新课时,让孩子们先说话,先提问题,先质疑;新课进行中,孩子们可以随时提问,随时质疑;新课结束时,还要请孩子们再说话,再提问题,再质疑。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好习惯。

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阅读能使一个人的内心强大,人不吃饭则|,不读书则愚,在教学中经常鼓励性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带图画的故事书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时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或圈出来,读完后问老师或家长,久而久之,不仅养成了阅读习惯,还学会了不耻下问,既开阔了视野,有增长了知识,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丰富的养料。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产生许多的写作灵感。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使文章更富有文采,美感。多读书,多读书还可以让学生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学生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学生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从书中,学生也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并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三、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明确指出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使学生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让这些思想逐步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力,还起到了训练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的作用。在朗读时,教师要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对文章初步的感情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在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朗读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的表达出来,这不仅使学生朗读能力不断提高,而且逐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中教会学生摘抄好词句,好段,积累语言,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可见,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只能是衣服空壳,没有充实的材料,没有丰富多变的语言。

积累作文素材要做到有心、有情、勤奋。有心,你才会留意好词、好句、好段落;有情,你才会被典型的事例和新鲜的言论所感染;勤奋,你才会把看到的材料精心整理。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写作时就会文思泉涌,不会出现生搬硬套,强凑字数的情况。

五、留心观察,勤于练笔的习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是写不出文章来的,而材料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老师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读后感等,使读、观、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给学生布置练笔任务的时候,还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练笔活动。初期,教师应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展示优秀的习作给学生以借鉴。定期进行练笔训练,对写的精妙之处加以鼓励性评语,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与之多交流。久而久之,学生边养成了记录身边点滴,书写生活百态的良好写作习惯。

总之,读写习惯的养成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然而这种读写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能养成的,需要老师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成长状况以及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化的引导,将读写习惯的培养有意识地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经意间便养成了良好的读写习惯,这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推动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第5篇

1 关心爱护――正确对待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费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而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 作为德育管理工作者就更应该认识到无论是哪个学生,他们都有追求上进,希望获得别人肯定和赞扬的渴望。哪个孩子也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经常性的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在作崇。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提醒和鼓励,才能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我们老师自己的心理健康。我每一次我都会向前任任课教师了解班级各生情况,尤其是“问题”学生。但我也从不凭借经验,妄下结论。每一次与新班学生见面我总会这样表态:“我们从今天开始,就要在一起生活学习。你们以前的表现怎么样,我不看重。你们的表现将从今天开始给我留下印象,我相信大家都是好样的!”说这番话的同时,我会微笑着环视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一缕爱的阳光,让他相信只要自己从现在开始努力,也会迈入优秀生的行列。

2 多彩活动――保障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在德育教育实施过程当中,我们不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更要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注重教育学生做事要持之以恒,将空洞的“说”教变成具体形象的“活”教。例如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都可采用口才历练,使学生愿说,敢说,会说,强化日常学习中的口才培训和锻炼能力,使口才训练和传递信息、交流沟通信息互为提高。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开展口才训练,以班队课为抓手,开展“课前五分钟大擂台”和“辩论课”等活动,促使读书成为学生学习和平时生活的主体内容,长久坚持下去,促进良好读书习惯的形成。

第二是我的 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课间不仅仅是学生的活动时间,我们老师、班主任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不仅有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也可以随机性的对班级学生不良行为就事纠正;

第三充分发挥班干部的职能作用,提醒、监督、制止班级违规行为;第四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内部制定一套奖励措施、每周开展雏鹰争章等活动。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班的学生已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为此我们开展“送自己一个好习惯”的活动,充分发挥其陶冶、激励、感染、提示的功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创设情景渗透责任意识,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行动,养成做事持之以恒意识,形成做事持之以恒的良好行为习惯。

3 细节入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

对于小学生来说,什么是对的、善的,什么是错的、恶的,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这需要我们老师一步步的引导。在和孩子平时的交流中,我会利用一切时机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如:每天上、下班都会坐公共汽车,学生见到老师都会主动让座,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对特殊人群的关爱还是淡漠的,而且公共意识薄弱,就这个共性问题我在全校范围内通过主题班会展开讨论,很多同学都认可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己作为炎黄子孙也会继承和发扬,但也有孩子提出自己的父母从不给老人让座,结果可想而知了。针对这样的个例孩子我会先问他,“你认为爸爸、妈妈的做法对吗?”孩子会说“不对。”我又让孩子自己说为什么不对,在此基础上,我再进一步给他讲一些道理。后来,这个孩子回家还“教育”了他的父母。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给孩子讲做人的道理,比我们老套的说教要更有成效。虽然有的孩子身上已经有了这样或那样的坏习惯,但我相信只要逐步引导,还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4 身体力行――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榜样尤其是老师的示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去做,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如要求学生要注意卫生保洁,不乱丢果皮纸屑。每天我走进校园,如果发现校园内地面上有纸屑,我都会很自然地弯下腰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要求学生不在楼道内大声喧哗,我必会轻声细语对学生说话等等,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当老师都应努力要求自己先做到。

5 家校合作――深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第6篇

【关键词】 自尊 自爱 诚实 自省 教育

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均衡发展。关注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不放弃后进生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课题。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行动中养成习惯,习惯决定命运。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由此看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可谓成才先成人。在我的教育探索和教学实践中,在培养后进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促后进生转化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努力促进后进生自尊、自爱、诚实、自省四方面的养成,收到一定效果。

1 后进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是因为学习困难,思想落后,行为与良好要求相悖。主要表现出如下问题:

问题一:缺少自尊心、自信心,往往表现为无精打采、耸肩、塌腰,自卑、自暴自弃、不爱说话,爱打闹不听老师话等现象,误认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他,嘲笑他、为难他。容易造成与老师关系紧张、与同学之间形成隔阂。这极不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大大增加班级教学难度。如果老师这时还不能及时关注、理解和对待他们,久而久之,矛盾会越来越大,他们便在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远离集体。

问题二:缺乏爱心,不懂感恩。通常表现为在学校是顶撞和对抗教师的学生,在家是不孝敬父母的孩子,对父母的“唠叨”有逆反心理,拒绝和父母沟通,顶撞父母,令家长伤心和痛心。

问题三:缺失诚信。在后进生中普遍存在着缺失诚信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规范,对所做的事缺少责任感。主要表现为不重视诚实守信,欺骗老师、同学、家长,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现象时有发生。更为甚者不少人对这些现象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问题四:缺乏自制。多数后进生由于自制力弱,讲究和追求吃喝玩乐、娇气足,依赖性重,生活不自理;怕困难,不能接受挫折磨难;嫉妒打击同学,甚至不惜损人以利己。

2 狠抓养成教育促转变

2.1 构建全方位自尊教育,促学生自信心形成。一位优秀教师说:“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孩子。教育者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和自信心。” 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基点。

针对问题一,我的教育实践是:正确理解并尊重后进生,及时了解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去打动他们、感染他们,努力为后进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不要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后进生。

具体的措施是:

2.1.1 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心底记下“我行,我能”等积极的意念,鼓励自己。

2.1.2 在后进生的转化中,我从最基本的坐姿上要求:坐如钟,站如松,变“?”为“!”。从外表上看上去有一种精气神,给后进生树立自信心。

2.1.3 同时要求任课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与班主任“齐抓共管”,这样才能更好地转变后进生,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2.1.4 学生之间,充分利用小组互帮的优势,在小组内开展“一帮一,师徒结对”手拉手活动,优秀生帮中等生,中等生帮学困生。每次测试后,徒弟有进步,师徒共同加操行分,激励了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很多后进生的成绩有所提升,师徒关系有好。很多后进生在感谢自己师傅时,说:“老师给我们配了这么好的师傅,不好好学习,都对不起师傅啊!”从而使帮带后进生的转化收到实效。

2.1.5 对于个别有长处的后进生,采取了安排当班干部的做法,为了让后进生也有体现自尊和才能的机会,他们一旦有较好的工作成绩,即让全班同学给他们以表扬和鼓励。

在自尊教育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班主任应用耐心和恒心帮助后进生点燃自尊之火,点燃自信之火。班会课的几句表扬、作业本上一句评语、促膝谈心时的几声赞许……都可以让后进生点燃希望之火,扬起奋进之帆,在各自的生命旅程中永远信心百倍,不被挫败。

通过我的努力,我带领的班后进生大都能有效转化,班级在各项活动中积极向上,尤其是每周的升旗礼,可谓英姿飒爽;班级学习成绩名列年级前茅。

2.2 构建全方位感恩教育,促学生的爱心养成。感恩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然而当今现实生活中,问题二中反映了许多后进生已经忘记了“感恩”的含义。他们每天享受着父母的疼爱,每天接受着老师的关怀与教导,却对之视而不见,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上,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又怎么可能有爱心?没有爱心的人也就缺乏生活信念和目标,也就不会产生奋进的动力。因此,“感恩教育”不能忽视,必须从小抓起!为此我的教育实践是:

2.2.1 讲清一个道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百善孝为先。在家不孝敬父母,在校绝不会尊重教师,在社会不会尊重他人,也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学生来学校是接受教育的,这个“教”字是由“孝”和“文”两部分组成,其含义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是应该以孝为前提的。

2.2.2 召开一个主题班会:“乌鸦反哺”进行感恩教育,通过与乌鸦对比,反思我们人应该怎样对待父母的养育之恩。教会学生怎样跟父母沟通与交流,学会理解父母。会后通过写给父母一封信(自己的进步,打算,给家长的建议等),在家长会上交给家长,很多家长看后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同时我也告诉家长要抓住时机,再给孩子回信,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从家长的回信中我看到许多家长说这是第一次给孩子写信,在教育孩子中要不断的学习,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

2.2.3 用好一本成长纪录本:同时我发给每位后进生一本成长记录本,记录本上主要有:文明礼貌、参与家务劳动、与父母交流、完成作业、周末交友、玩游戏等方面内容。请家长记录小孩的在家表现,重点记录与父母交流,关心家人的情况,家长每周电话告知小孩孝敬父母的情况,表现好的加操行分。

我这样坚持不懈地对学生感恩教育,与坚持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在多方配合下在许多后进生慢慢开始学会关心孝敬父母了,尊重老师,团结同学了。班级的凝聚力、亲和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同学间十分珍惜友谊,师生关系和谐,班上52人齐头并进。科任老师都说在我们班上课心情轻松愉快。

2.3 构建全方位诚信教育,促学生责任心养成。古人云:“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可见诚实守信的重要性。针对问题三这种社会和学校共同存在的诚信问题,我认为,老师、家长应携起手来,克服认知上的偏差,既言传又身教。

我的具体做法是:

2.3.1 在班级创设讲诚信的环境:利用条幅“你的行为就是你的责任”和黑板报:“同在一个集体,有一种责任,要共同奋斗”等形式,时刻提示着后进生讲诚信的行为。

2.3.2 提高学生对讲诚信必要性的认识:例如针对社会上近期出现的“问题馒头”,“双汇瘦弱精”现象召开班会,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出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诚信做法,让学生自评与互评,在讨论中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诚实守信利国、利人、利己,见利忘义误国、误人、误己。

2.3.3 建立后进生讲诚信的德育奖惩制度。学生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为自律,但也离不开他律。在倡导荣辱观的同时把奖与惩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赏罚分明。例如针对考试作弊问题,该给予处分的毫不留情,让后进生明白缺失诚信应承担的责任,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2.3.4 良好的诚信习惯是父母能够和应当给予孩子的最好、最重要的馈赠。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所以在实施诚信教育中,力争家长的配合,给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要纠正孩子不守信用,家长首先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其次在一些事情上家长应常和孩子签约。一方面是培养孩子守信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约束家长自己对承诺的兑现。对不兑现承诺的孩子要采取果断措施让孩子接受惩罚,在惩罚孩子之后,和孩子“重新签约”。重新签约是给孩子台阶下,也是给孩子新机会。

经过家校通力合作,如今,班上诚实待人、不说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等诚信观念蔚然成风。

2.4 构建全方位自省教育,促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是为了不教”,转化后进生的成败要看他们能否真正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把握自己,学会从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中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并能善于自我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针对问题四,我的教育实践是:

引经典:孔子曾教导他的弟子“吾日三省吾身”,我也引导我的学生每天“三省”,记得李镇西老师,要求后进生坚持写“每日九问”。我也在后进生中借鉴了这种做法,引导“后进学生”养成每天“自省”的习惯:一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没有?四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五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六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九问今天我进步了吗?

第7篇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从这意义上说,科学课立足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多方面的,对外界事物抱有好奇心,能细致观察,大胆想象,乐于与人合作,善于解决问题等等。在这其中,我认为实验素养甚为重要,一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只有有了详尽的实验数据,才能让猜想更有意义,才有可能指导于实践。而数据的取得当然是建立在良好的实验素养基础上的。二是实验素养涵盖了多方面,既包括观察素养,又包括动手操作素养,也包括与人合作素养等,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的体现。

然学生的实验素养培养往往是流于形式,或是不被重视,从而导致课堂耗时,教学低效。纵观学生的实验活动过程,大致有以下问题:

1、不明原因开始实验。

2、不懂、不愿与人合作。

3、不会与人交流。

4、不愿记录。

5、不会仔细观察,只想操作。

6、动起来了停不下。

……

二、造成实验素养现状的原因

1、不明原因开始实验。不明白实验目的就忙于动手操作,其实就是在实验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下开展活动,这样的实验肯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无异于玩,或者说纯粹是玩。这种情况在每个班都有,有的是小组成员好动,不愿倾听他人回答,或是老师讲解,导致实验目的不明确,盲目操作;有的是位置靠后,老师关注度不高,造成注意力涣散,实验目的一知半解,就忙于操作;还有的就是受“实验就是玩”这一想法的影响,一到科学教室就想动动这,动动那,根本不理解实验的最终目的。

2、不懂、不愿与人合作。实验材料据为已有,实验操作要自己完成,不愿别人插手。如若插手,就索性什么都不干。这样的现象还真不少。究其原因,跟独生子女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往往没有玩伴,在家都是一个人玩,好玩的、好吃的,家里人都往往先满足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什么都要先有自己,再有别人的想法,反映到实验操作中来,就是不愿与人合作,只愿自己玩的开心。而且,由于长期不愿与人合作,也导致了不会与人合作。

3、不会与人交流。实验操作中交流是必须的,新的发现,新的疑问,新的想法,这都会在实验中不断涌现的,但学生有的明有疑而不问,有的只顾自言自语。别人是否有新想法不愿听,也不想听。这样就导致实验虽然是完成了,但不能深入下去,探究就显得表层化。出现这样现象,一是现在的学生多少有点自负,从小到大,听到的表扬多,批评少。这种表扬有一大部分是来自家长,因为是家中独苗苗,什么都是好的。一小部分来自教师,因为教育提倡赏识,“没有一个孩子是差生”。二是不懂得与人交流的方法,不知道如何根据别人的想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缺少与人沟通的方法技巧。

4、不愿记录。一到需要记录时,互相推诿时常发生。但实验不记录肯定不行,不仅涉及到后面的交流,而且也涉及到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影响到实验结论的得出,及先前猜想的正确与否。原因之一记录是苦差事;二是学生不明白实验记录的重要性,

5、不会仔细观察,只想操作。实验不就是玩吗?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拿到材料迫不及待动手,观察便疏忽了。殊不知,不细致观察,怎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怎能得出实验结论?只是建立在臆想基础上的观察结果当然是不科学的,当然,这样的实验就无有效性可言。

6、动起来了停不下。实验操作只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让动起来的学生再次安静下来,真是难上加难。不要说平时上课会这样,就连好多评优课也出现这种问题,而耗时也往往在这儿。一遍、两遍、甚至三遍提醒,总有小组仍我行我素,玩得不亦乐乎。

三、从习惯养成入手,逐步提高实验素养

习惯是指通过重复式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为完成某种动作的一种需要。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习惯又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而科学实验中的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有效的实验活动的特殊倾向。因此,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必定会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重视环境的育人作用

意识的养成需要不断地熏陶,良好的实验环境能对身处其中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清洁好实验室桌椅和地面,准备好的器材要整洁美观、放置有序,忌不科学不规范的乱摆乱放,从而带给学生们美好的视觉感受。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会深刻认识到实验室不是玩耍的场所,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地方。这样能较好地约束学生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另外,教师也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实验室守则及相关规章制度,强调遵守实验守则和实验室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特别要明确一些易违反的实验细则,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只有全体同学都自觉遵守纪律,才能保证实验室的安静和井然有序;只有每个同学在实验中都听从教师的指挥,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2.重视教师的演示操作

科学实验操作技能是指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实验操作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不熟练,必然会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倘若学生操作过少,势必还会出现“动起来停不下”的现象。因而,首当其冲是开足每节实验课,尽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操作所用的仪器的构造、应用原理、操作方法、顺序、要点及注意事项,在头脑中建立操作表象和操作要领,然后摹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把头脑中的操作表象和操作要领付诸实践。

其次,要重视课堂演示实验操作的示范性。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起点与关键,是学生获取规范化的基本操作技术的来源,因而,教师的规范操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规范操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试管的握持和振荡,固液药品的取用、托盘天平的使用等。教师演示每个实验都应做到动作熟练准确、规范协调、有条不紊;所用仪器及桌上应保持清洁整齐;教师对仪器的用途、安装、试剂的用量、操作步骤以及安全性都要结合实验加以说明。另外,教师不能嫌某个实验操作麻烦而省略演示讲解,更不能为了只图一时方便而随便凑合。

3.重视小组的合作培养

韦伯斯特说过,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 因而,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及习惯,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通过一些事例帮助学生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而且更要注重评价方法,多多采用小组评价,弱化个人主义,强化集体主义,逐步引导学生怎样与人合作。比如让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完成相应工作,月底互相评价。

当然,良好的合作是以和谐的交流为前提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能认真倾听表达不同或是补充意见的学生进行奖励,从而提高学生踊跃发言的积极性。然后,在此基础上,适时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比如,表达不同意见是可以说:我还有不同想法。我然后,在此基础上,适时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比如,表达不同意见时可以说:我还有不同想法。我不这么认为。我反驳,理由是……表达相同意见是可以说:我还有补充。……

3.重视观察的科学培养

第8篇

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这句话告诉我们良好的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而幼儿期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期,应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为主。如何运用正面评价来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呢?我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作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注意正面评价的时效性,兼顾“长效”和“短效”

对于幼儿的不良习惯,教师惯于用严厉的批评予以制止,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手段的确非常见效,对于维持教学秩序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因此,我们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事无巨细,习惯采用大声训斥的手段。但这种效果虽然明显,却很短暂。幼儿是因为胆怯而被动暂停不良习惯,而没有从心理本位上认识自己不良习惯的存在,从而主动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当训斥停止不久,恶习重生,如此反复,就会恶性循环,教师越教越烦,幼儿越变越疲,甚至变本加厉,油腔滑调。因此,注意运用正面评价的时效来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有时必须软硬兼施,采用“先清后理”的手段,先要制止不良行为,再从细节上全面教育培养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比如,上学期,我班有个小孩带有轻微的攻击,在与幼儿交往中,稍有不如意,就会用双手推击对方,有时还会咬人。对于这种幼儿,当发现他有过激行为时,首先就必须尽快制止他,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事故,这是正面评价的短效,让幼儿首先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在停止过激行为以后,要密切注意幼儿的情绪变化,分析他这种行为的动机,并采用说理的方法,让幼儿意识到这种攻击的破坏性,让幼儿从心里接受老师的教育与帮助,从真正意义上改掉不良习惯。对于一些有心理疾病的特殊学生,要密切观察他的行为变化,建立个案,记录有效信息,掌握他的心理规律,通过正面有效的评价及时疏导幼儿。因为幼儿时期,心理可塑性是很大的,对幼儿的不良习惯和行为不可用简单的训斥或短暂的批评予以制止,一定要掌握运用正面评价的时效性,让幼儿从根本上改正缺点。所谓“标本兼治”,一定要由内而外,注意正面评价的长效性。

二、挖掘正面评价的有效性,注意“特殊”和“普遍”

《论语》句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习惯养成也然。养成教育的问题没有大小之分,有的不良习惯仅仅表现在个别幼儿身上,这种习惯看似不普遍、不突出,但负面影响很大,很容易在幼儿中滋生甚至广泛传播,比如,极端的不文明言语、轻度暴力等等。有的不良习惯人皆有之,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带来很多不便,甚至影响教学,但这种不良习惯会随着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不断减少直至消失。比如,课堂的自控能力差、吃饭不卫生等等,面对这样普遍的习惯问题,我们可以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等鼓励方式去正面评价孩子。这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习惯,教师要善于分析,勿以恶小而任其为之,要处理好“特殊”和“普遍”的轻重缓急。个别不良习惯,负面影响大,教师一定要不厌其烦,挖掘正面评价的有效性,利用课堂、课外时间对幼儿进行形式不一的正面教育,以达到有效的目的。我班去年有一个从外地转来的小男孩,刚来上学的时候,他总喜欢在教师不注意的时候爬到高的地方,每次都被教师及时地制止了。但终于有一次,他偷偷爬到课桌上,然后大声炫耀,教师还没有来得及阻止,他就已经从桌上往下跳了,以显示自己的勇敢,幸好没有造成任何事故。事后,老师通过正面的评价方式对其进行教育,明确指出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以及造成的不良后果,孩子接受老师的教育后,他再也没有在幼儿园这样做过。原以为这件事就这样化险为夷了,但两个星期以后,在家长会上,无意间了解到又有两个男孩回家也在模仿这种危险游戏,还说是一个外地来的小男孩教他们这样的。我暗自意识到这种个别的不良习惯对幼儿认识造成的影响极其大。我及时上网搜索了相关的材料,包括一些图片报导, 制作成课件,设计了一个 “爱护生命”的教育主题,给幼儿上了一堂形象生动、感同身受的安全教育课,并结合这次事件,告诫幼儿安全的重要性。事实证明,要提高正面评价的有效性,可以是单独进行,也可以在集体中开展活动,也可以同一问题通过层层递进的评价方式让幼儿从内心来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

三、拓展正面评价的多元性,突出“无声”胜“有声”

在幼儿园孩子们最喜欢的莫过于游戏了。在游戏中幼儿的不良习性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如何在游戏中通过正面评价使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我觉得不光可以通过语言这个形式,更可以把正面评价隐射在环境中。通过正面的环境教育幼儿,从而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如我们开展游戏时,幼儿总喜欢挑新颖的游戏,如果每次在游戏前都要老师用语言提醒幼儿如何进行友好的游戏活动时,觉得费时又费力,幼儿还嫌老师唠叨。如果把正面评价融入环境设计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阅读区中教师可在阅读区入口处的地面上贴整齐的五双脚印,这个就暗示幼儿进入游戏区的人数并如何去摆放好自己的鞋子。并在显眼之处贴上阅读图书的正确方法的图示,要安静看书、正确的翻书的方式等等,通过图示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学会自我约束与控制,还可以避免教师过多地语言干涉,也可使幼儿处处受环境布置的暗示,并且把环境暗示的正面评价转化为幼儿具体的行为。

总之,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而就,它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耐心地引导。良好习惯对幼儿的发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这也是养成教育的价值所在。我想我们老师和家长在这方面应该多花点时间来帮助孩子,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收益匪浅的。

第9篇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一切不良环境。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

“学校者,制造人才之所也。”尤其是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十余年左右,乃至更长的时间在学校这个环境中生活。因此,学校的状况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关系极大。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窗明几净,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可能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教学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学生可能就不会乱刻乱画;教室物品摆放整齐,学生物品也就会摆放得整齐有序等等。我们还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自己的宣传阵地,如特色专栏、名言警句栏、优秀作业栏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学习。在国旗下讲话或组织班会、队会中进行专题讨论,现身说法,深入领会,提高认识。

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子女与父母之间是由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的感情纽带联系起来的,这是父母影响孩子、孩子向父母学习的最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否诚实、文明、谦虚等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再一方面,还由于家庭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其特殊作用是其他影响所不能代替的,不论在学校接受教师、同学的影响,还是走向社会、接受领导、同事的教育,都是暂时的、阶段性的,家庭影响则是长期的、终身的。

作为父母,既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购置必要的书籍、学习用具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应在言谈、行为、思想、信仰、习惯、爱好等方面提供优良的示范。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身作则,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因此,在整个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让家庭教养和学校教育两者有机地结合,彼此增进了解,共同教育,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乐观的心理,才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10篇

1、实验操作不规范。长期以来,由于课业的压力、升学的压力,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重视不够,操作不规范, 从而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如物质制备实验中,仪器的拆装不按一定顺序,往往颠倒实验顺序;不重视药品的用量,而导致反应现象不明显;酒精灯使用后不及时熄灭而造成能源的浪费;不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而导致结论不实;小件仪器、材料掉地不捡等等。这些不良习惯,轻则损坏仪器,严重的会酿成事故。

2、课堂纪律散乱。学生进入实验室,如同撒了欢的羊群,没有令行禁止的习惯,兴奋得急于开展实验,乱动仪器物品或不按要求做,甚至在发现没有某种仪器或药品时,围着老师要这要那,以及前后左右询问、串位、大声争执,使课堂内吵成一片,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

3、实验后的整洁工作差。实验结束后没有清洁实验台的习惯,实验仪器不归位,实验装置不拆开,水、电不断开,仪器不清洗,废液不处理,仪器破损不报告,药品洒落不回收等等,给下面班级的实验带来麻烦,也给教师带来繁重的工作负担。

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结合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1、指导学生实验课前的预习。学生喜欢上实验课,但大部分学生不预习,只是抱着“好玩”的态度来实验。如果教师只是口头上要求预习,而不采取有效措施,则只有部分比较主动的学生预习,大部分学生照书抄或根本不预习。针对这种情况,实验前可要求学生每组写一份实验报告,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内容,熟悉实验仪器及步骤,牢记实验注意事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写好实验计划,包括简单的实验方法、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数据及预示现象或结果。重点写清每步如何分工合作,教师审查后方可上实验课。没有实验计划或预习不充分者,不能进行实验。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自己要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既达到了实验目的,又提高了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实验前预习的好习惯。

2、加强操作的示范性。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是在模仿老师的操作中获得的,因此,教师的规范操作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示范操作中,不但要注意熟练准确、有条不紊、遇事不惊、神情泰然自若,而且要引导学生观察所用的装置和仪器,讲清操作步骤及原理。

这样,学生操作时知道了怎样做,明白了为什么这样做,既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又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加强基本操作的训练。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是在不断的实验操作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训练,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训练中要想使学生规范操作,并形成良好习惯,通常要经历从操作概念到操作表象,再到具体操作,最后到熟练应用几个阶段,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通过长期的训练才养成的。所以应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如把一些演示实验让位于学生,指导学生完成。这不仅使学生真正参与了教学,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学生操作时出现的错误和不规范可以请同学纠正,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又可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4、仪器用品摆放有序,整齐美观。教师在实验前应保证实验室内环境整洁明亮,将准备好的仪器摆放有序、整洁美观,使学生自然产生保持这一整洁美观的场所的潜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实验桌的仪器用品要摆放整齐,并经常保持台面的清洁,废纸、火柴梗和碎玻璃应倒入垃圾箱,酸性废液应倒入废液桶内,切勿倒入水槽,以防锈蚀下水道,碱性废液倒入水槽并用水冲洗。这样既方便使用,又可避免危险,使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

5、加强实验记录的检查。实验记录就是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及时而如实记录下来的过程。因此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观察的程序,及时把实验前、中、后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如实地记录下来,如发现实验现象和理论不符合,应首先尊重实验事实,认真检查和分析原因,若条件允许,可做对比实验加以验证,从而得到正确结论。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填写实验报告的良好习惯。

6、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要向学生强调,实验课是独立地应用已获得的知识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的实践课。学生应像平时上课一样保持安静,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声吵闹不仅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别人的实验。要让学生明白,实验课上也需要像平时课堂上一样遵守纪律,保持安静,给同学们一个静心探究的空间。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习惯养成;培养;方法

1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符合他们身体心理的一种教学手段。小学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体育锻炼方法多样化,开展丰富多彩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是逐渐养成的,所以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如果年龄较小,应选择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等;教师要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这些保证体育比赛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要让孩子有所了解。

2.1调节人际关系: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们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使个体处于社会群体之中;2.提高适应能力:长期在各种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改善身体机能,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3.陶冶道德情操:体育锻炼不但影响人的身体机能,更影响着个性发展、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4.提高生活质量: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疲劳的身体得到休息,精力充沛的再次投入到工作、学习中。

2.2教师的讲解示范要严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不仅受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影响,还受到教师语言、行为、态度及情绪的影响。教师在课堂的每一个言行举止对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的教学技巧。此外,教师在课堂中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的动作,轻松优美的示范,都会引起学生对体育动作的直接兴趣。

3 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

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体育运动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运动中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挖掘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对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参与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改善中小学生的自我概念,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学习、进步、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体育运动对任何人都是完全平等的,站在同一起跑线的位置,是生活当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无论是什么规模,不管是什么地方,由什么样的人群参与,只要是体育,就能体验到体育的健身和运动带来的快乐。体育锻炼能够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自我激励,争取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获得奋发向上的情绪体验。参与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们的生活信念,坚定生活信心,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人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

4 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学校体育教育的课堂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是潜移默化地,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体育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体育教师是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影响者,也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标准的示范和良好的行为,产生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多给学生的进步作出肯定的评价,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教学上增加学生锻炼的选择性,提供师生互动的空间。要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晓之以理,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当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初步形成后,要根据他们的实际,不断提出新要求,使之逐步得到巩固。

第12篇

小学低年级的学习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其中不仅能学到基础知识,还将形成一些学习习惯。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对培养低年级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上新课之前,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低年级刚开始预习时,要求学生:(1)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看清笔顺,想想记忆字形的方法。(2)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划出词语。(3)标好自然段的序号。到了二年级,预习任务是:(1)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想记字形的方法,并借助字典组词。(2)标好自然段的序号,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划出词语。(3)熟读课文,思考主要讲了什么?文中都有谁?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二、使用字典的习惯

养成勤查字典的良好习惯,能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认字的能力。字典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学生学会查字典以后,老师就要求学生把工具书装进书包,带进课堂。预习中要求必须使用工具书。凡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的词,都要通过查字典来解决。久而久之,字典成了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就会养成。勤查才能达到勤学的目的。

三、认真阅读的习惯

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阅读教学,让学生对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思考机会,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以便学会从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学生开始阅读时,要求学生把字读得准确无误,词、句子都读得清清楚楚,引导他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别人朗读,要看着课文仔细地听,听后能根据朗读的要求发表意见。

四、读、写结合的习惯

读、写结合是语文智力和能力的集中表现,学生既动脑思考,又动手写作。长期注意这方面的训练,能促进知识掌握,提高自学的能力。教学《草原》一课时,第二大段的内容多,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难度。我先引导他们快速默读第二段,找出最能点明中心的一句话。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当时的情境,再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在班上交流。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把阅读感知变为动觉的学习过程,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创造条件。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必须从点滴做起,不断积累。我相信小学生如能形成这些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必将是“好习惯,益终身”,不愁学不好语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