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活动

高校活动

时间:2023-05-31 09:10: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活动

第1篇

公益活动应该在实践中逐渐积淀为高校的文化品牌,并进一步内化为大学精神。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他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分开来。换句话说,品牌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并最终形成品牌认可度。 

高校公益实践活动通过整合公益资源、提升服务质量,拓宽活动空间,完全能够锤炼成为高校的校园品牌文化。好的校园品牌文化应该能够体现大学精神的引领、文化品位的格调、学生发展的需求,这不仅是体现一个高校文化格调和形象的载体,更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抓手。因此,提升高校公益实践活动的服务质量,并打造高校公益活动的品牌特色,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高校的人才培养及学生的自我发展而言都有着重大意义。 

一 高校公益实践活动品牌建设的现状 

高校在整合公益服务资源、提升公益服务质量,拓宽公益服务空间方面做出的调整和努力,事实上就是公益实践活动走向品牌化建设的过程。当前高校开展的公益实践活动,总体而言存在若干问题。 

(一)实践层次浅表化 

当前,由大学生自主开展的公益实践活动,目标定位层次相对较低。许多活动仅停留在爱心献血、为贫困生筹集钱物、打扫街道社区卫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等表层活动上。活动开展重视的是实践主体也即大学生群体在提供服务时的自我满足,但却忽视了受众群体(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区矫正人员、孤老残障人士等)自立自强以及自我发展的内心意愿。缺乏对服务对象内心的深层次关注,对于服务对象的心理调整和环境改善没有实质性的支持。这类活动由于实施简便,容易为其他各类公益组织复制模仿,造成活动的同质化。公益活动不应是简单的馈赠,而应关注受众的身心健康与幸福,这些帮助远比物质帮助更让人感动,实施的正向影响效果也更加长远。 

(二)指导思想不够专业 

当前,许多高校开展的活动未能较好地与自己的专业特色结合起来,打造独具自身特色的公益活动品牌,高校参与公益事业的智力优势与人才支持优势未得到展现。同时,由于高校公益社团组织成员均为在校大学生,人员变动较为频繁。许多活动是“昙花一现”,对受助对象缺乏长久持续的关注。这样的实践活动无法得到实质性的飞越和提升。它固然体现出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公益热情与奉献精神,但背后却折射出高校公益实践活动缺乏专业的公益思想作为指导,零散而浅层次的活动难以形成统一的活动品牌,品牌价值更无从提炼和凝聚。 

(三)流程标准待规范 

当前高校对外开展的公益实践活动,既有学校层面及各二级院系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也有各级各类的公益社团组织,还有学生自发的个人行为,在开展服务时缺乏统一的协调指导。通过问卷调查得知,高校公益实践活动在实施前普遍缺乏研究论证,鲜有针对志愿者及以掌握服务知识为内容开展的业务培训,在对外开展公益活动时,也极少有使用统一的规范标识,以便更好地树立公益活动的品牌形象。 

诸多因素使高校大学生在开展对外服务时,既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也缺乏统一的行为规范。由于流程和标准化意识的缺乏,因而造成公益服务的识别度不高,主观随意性很强。 

二 高校公益活动品牌建设的路径 

高校的公益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半社会化的行为。公益活动的专业化过程,是从非专业的志愿者服务向专业的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基于高校公益实践活动的现状,可以探索将社会工作专业“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引入到高校的公益文化活动中,作为设计高校公益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从而推动高校公益活动的品牌化建设。可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专业培育实现公益层次提升 

目前高校内部,开展公益实践活动的主体千差万别,缺乏统一的协调部署。而各类公益组织由于资源背景、能力素质的差异,对外提供的公益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在高校内部建立统筹全校公益事务的协调机构或中心。它应当能够指导所有的公益性社团组织,从单纯的低层次实践活动中解脱出来,转向以专业化培育为手段,发掘公益活动中潜藏的核心价值,确立高校独有的公益品牌。 

1 促进公益组织转型升级 

公益中心作为各类公益力量的协调机构,可以集中精力与优势资源,选取已经具备一定实力与影响力的公益组织,打造若干有特色的品牌化服务项目,并重点培养一批高校内的公益组织,使其成长为非盈利性公益组织。引导社团组织进行公益创业,积极参与各类公益创投大赛,向社会组织的方向转变。引导高校的公益服务精准对接社会需求,有助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2 抓好公益人才队伍建设 

校级公益中心还应当承担起培育公益性人才的重要功能。对于各级各类公益组织的学生骨干进行业务培训,既包括公益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公益活动组织领导的实践操作。要针对不同活动,不同服务对象和不同层次的人员开展不同的培训,以提高公益活动服务质量和社会影响。通过培训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公益活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同时也是为社会培育兼具志愿精神和领导能力的公益性人才,有力推动高校公益实践活动水平。 

(二)以助人自助促进公益理念升华 

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各高校的公益服务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要进行公益活动品牌化建设,实现与低层次服务活动的差异化,需要引用社会工作价值概念。“社工”工作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者基于社会公平、平等、和谐、公正的理想和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而奉行的一套基本理念、态度及行为准则的总称。其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社工”工作价值观是与公益志愿服务精神一脉相承的,它更多地致力于对受助对象的心灵支持,是帮助受助对象走向自主的过程。公益服务不仅是要强调助人,更需要帮助受助人达到“自助”的目的。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首先应从认知公益精神开始。公益实践活动项目的设计及开展,要以“助人自助”的公益理念为导向进行,并在这一公益理念下,结合院校特色展示自身品牌特色。高校开展的各类公益实践活动,均应当是这一理念的外在体现,并通过不断地凝聚提炼起到强化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作用。 

(三)以规范流程强化公益品牌影响 

高校公益实践活动的品牌化建设,尤其要重视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这在推动品牌化建设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公益实践活动是一种无形的服务,在开展活动时,应当使无形的服务内容尽量转化为有形化的东西。 

就公益活动的实施者而言,在开展活动时要实现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用语和行为规范化。就对外开展公益活动而言,要重视实物因素。在开展公益实践活动时,志愿者的服装、服务品牌的LOGO、办公用品的设计等应当尽量统一。将无形的服务尽量以有形的实物展示出来,从而在受众者心中树立起可识别的公益品牌形象,使活动的品牌效应得到加强。 

在服务流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同时,应加大公益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一是要使公益服务的理念在校内外深入人心,向社会传递爱心和正能量,使公益活动的影响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则是便于接受来自外界的评判,在自我施压的过程中使公益实践活动能够得到提升和改进。 

三 高校公益活动品牌化的意义 

公益实践活动对社会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具有可复制、易模仿的特点。受众对于公益活动的判断和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活动品牌的塑造。公益实践活动的品牌化建设,是高校文化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在公众面前的直接体现。因为品牌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公开承诺。 

公益实践活动是高校为社会所提供的一种无形的服务产品。知名活动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够给社会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公益活动的品牌化建设,是在服务产品趋同性背景下实现服务差异化,树立高校良好公益形象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凝聚受众情感,建立对于公益实践活动主体的信任感的重要手段。公益活动的受众是否有意愿接受二次服务,往往取决于与实践活动主体的初次接触。在发生初次接触时,有无活动品牌、品牌效应的强弱均会带给受众者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影响受众者对于公益实践的信任度,并影响着公益活动的后续深入进行。 

高校公益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充分认知社会、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能够使他们在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同时,得到自我的成长与精神满足,同时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现实需要。公益实践活动能够增加参与者的社会阅历,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磨练意志品质,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提升精神境界,使其成为志愿服务精神及“助人自助”的“社工”精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因此,高校文化品牌的建设要服务于学生成长,尤其要强调与育人功能的结合。良好的品牌化建设有利于强化公益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从而向社会传递大学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高质量的公益实践活动,既是在为社会培养深具公益精神的高素质公民,更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吴维东,詹美燕.高校共青团活动品牌文化建设浅析[J]. 

科技咨询,2013,(21). 

[2]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王俊秋,夏峰德.关于发展高校公益社团的调研报 

告——以德州学院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11(3). 

第2篇

关键词 :高校;财务活动;绩效

一、问题的提出

加强财务活动的绩效评价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基础管理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实现对高校的财务活动有效的导向与激励,防止和减少不合理的行为,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与发展规划,让有限的资源效益最大化,并积极的推动高校管理科学化。对于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自身来说,有效的绩效评价能够推动财务部门进行自我约束,并从财务管理的视角对高校人、财、物的运作情况进行体现。

二、高校财务活动绩效评价的内容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财务活动的评价主体已经日趋多元化,国家主管部门主要评价高校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等方面,而地方政府则往往从高校在促进地方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债权人更多的从经济收益角度来评价高校的偿债水平。上述评价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高校财务效果。高校财务效果主要是指高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项目投入与产出等方面的情况。科研是高校的主体功能之一,应重点对其科研的数量与质量,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情况,以及伴随科研的学术研究情况进行评价。人才培养应凸显高校作为公共教育产品的地位,应从学生培养质量与就业情况进行评价。推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已经逐渐成为共识,通过将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真正将高校的智力资本转化为产业成果,而科研成果一般以项目的形式运行,因此,项目投入与产出主要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2.高校财务效率。高校财务效率主要是反映高校在资源使用方面的发挥程度,包括人才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事业发展资金、科研项目经费、校办产业资金、实验设施、设备等是否得到充分使用等。

3.高校财务效益。高校财务效益主要是投入资源后所获得的收益,主要包括教学事业发展的经济效率,校办产业、对外服务、项目科研等方面的经济效益。

三、高校财务活动绩效评价的要求

1.高校财务活动的绩效评价应将高校作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到高校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后勤、校办产业等各个方面的活动,并将高校的财务与院、系的财务活动统筹考虑,以对高校的各项活动及其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和客观的评价。

2.高校的财务活动及其绩效评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且绩效评价的时间越长,各环节的财务活动效益往往也体现的更明显,但高校的财务活动也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需要对评价内容进行同步修订与调整,避免偶然性事件对评价结果的干扰。

3.高校财务活动的评价离不开准确的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应具有科学的表现力、鉴别力和导向力,以真实的反映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问题,为高校财务活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

四、高校财务活动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校的各项活动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资源承受能力,也要追求社会效益,因此高校财务活动的绩效评价与企业的绩效评价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绩效评价的是一个多管理目标的系统。其绩效指标如下表所示:

学生与教师数量比是衡量高校人力资源的运用效率,同时也间接的反映了财务运行的效率。生师比相对较高的往往体现高校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其财务状况也相对较好,但同时,该指标也不应过大,过大的生师比往往是师资力量不足的体现,将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学生人均设备费用是反映高校对学生的投入情况,人均设备费用减少将会提升高校的财务效益,但也会导致学生培养质量的降低。教师人均教学经费的高低也体现着高校的财务实力和整体办学质量。公用经费指水、电、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费用,这些费用的增长会直接压缩教学科研的费用,因此需要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科研项目贡献率是指科研成果的产业与支出的比率,在大力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今天,该比率是衡量高校应用型科研成果效率的重要方面,而对于一些基础学科,该指标应予以弱化。科研项目经费增长率体现着高校对科研活动的重视程度,也间接反映着高校的教学研究水平。教师人均科研项目经费,该指标更多的体现着高校科研的内在实力,许多高校虽然总体科研经费较多,但由于教师数量多,导致人均经费不足,制约着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费往往体现高校的硬件水平,也是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经费自筹率为高校凭借自身资源与能力所筹集到的收入与高校总收入的比值,自筹来源一般包括校企合作、捐赠收入等,该指标体现了高校对国家财政的依赖程度,自身融资能力的大小,该指标越大,往往说明高校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强。自筹经费年均增长率动态的反映了高校自筹能力的变化情况,而随着国内众多高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等诸多方面都加大投入,经费自给率衡量了高校自筹收入与高校总支出之间的比率,该指标越高,说明高校抗外部干扰因素的能力越强,高校的管理决策也就相对更加自主。

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反映了高校的固定资产的增长情况,固定资产的年增长率高,说明高校的基础设施、设备等有着较好的改善,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教学与科研资占总资产比重则是对上一指标的进一步优化,高校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教学研究,因此只有保证教学与科研的资产在一定水平,否则该指标的大小将失去意义。校投资收益率主要指高校在校办产业上的投资回报,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着高校组织其优秀人才与成果,采用校办企业、科技入股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收益,该指标体现着高校与市场的对接程度,也体现着高校科研实力。投资收益增长率则动态的反映了高校的投资收益情况。

五、高校财务活动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案例

以四川某高校为例,通过选择该高校2010、2011、2012 年财务报表,对其财务活动绩效进行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及一致化处理,得到其标准指标值,再通标准指标矩阵计算得出其H 矩阵,求得其各类指标的权重系数,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类评价与排序,进而进行加权综合评价值与排序。得出其近三年的财务绩效如下表所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教学绩效类上,该高校的教学绩效水平呈现出稳步提升的态势,而且提升步伐较大,但是在师生比的指标上,从原有的18.34 到2012年的25.84,说明虽然教学绩效有了较大水平的提升,但由于持续的扩招,使得师资力量略显不足,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在科研绩效方面,该高校的科研绩效在近三年都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在自筹能力方面,可以看出该高校自筹能力取和了明显的进步,这主要是由于该校良好的就业情况,以及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为该校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资金支持,该校近几年基础设施的大力改善也体现了这一点。在资产绩效方面,可以看出,该校2011年的资产绩效经优于另外两年,而且三年之间的数据起伏较大,体现出该校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水平还需要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红民.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J]. 财会通讯,2009(26).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公益社团 全民阅读 扬州大学

阅读活动是在人类长期的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促进人类自我提升和思维进步的有效方式。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意义重大,第一,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地位日益提高,此举措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第二,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文化对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深刻作用,推广全民阅读有利于我国人民精神文明的建构,为创建书香型社会、提升我党的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三,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影响,该举措有助于巩固政治意识形态,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鉴于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如今它已经被很多文明国家列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举措。在2016年的两会上,我国第三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总理还明确表示“明年还会继续”。2016年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编制了《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近日,《关于开展2017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下发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派、各人民团体出版单位主管部门等,以加快推动地方全民阅读立法。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蓬勃开展,如何引导和推动全民阅读、促进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但就目前看,较多人偏向于强调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推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较少关注高校公益社团这个特殊的社团类型在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影响。事实上,高校公益社团正以不可忽视的态势深入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它们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捐赠爱心图书及参与书屋建设等方式,致力于推广全民阅读,努力使阅读意识深入人心,积极构建书香社会。因此,笔者在分析高校公益社团于全民阅读推广中的角色定位的基础上,以扬州大学为例,探讨这一角色在全民阅读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针对其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发展。

一、高校公益社团在全民阅读推广中的角色定位

丁娜将篮球场的站位作为比喻,对主要的几种阅读推广力量进行了角色定位。社区、家庭为大前锋,学校为小前锋,中锋是图书馆及出版发行系统,政府为组织后卫,得分后卫则是民间阅读推广机构,其他社会组织为替补。

高校公益社团作为一种民间阅读推广机构,与政府及其设立的阅读推广机构相比而言,运营自由度^高,阅读推广的对象、主题、策划等可以自由拟定,伸缩性较强;与图书馆、出版机构相比而言,具有较低的运作成本,却拥有高回报率;与通过提供资金、资源等方式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开展的其他社会组织相比而言,组织性与专业性较强,理论和实践经验相对丰富。所以,在阅读推广阵地中,它们是举足轻重的“得分手”[1]。

二、高校公益社团在全民阅读推广中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全民阅读活动转型升级,营造书香社会阅读氛围。

第一,基于高校公益社团志愿者相对灵活的创新思维,他们更易于策划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并使活动品牌化,进一步增强其亲和力、感染力,以提高活动参与度和影响力。以扬州大学萌蒙绘这一公益社团为例,它针对儿童在社区内组建了“萌蒙读书吧”。在读书吧里除了一般的儿童读物外,还添加了萌蒙绘自主研发的手绘读本。这些手绘读本以更形象生动的形式,提高了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和接受度。

第二,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对青少年阅读不够重视的现状[2],高校公益社团以保证充足而优质的少儿阅读资源为首要工作,致力于提高对青少年阅读的重视程度,在社区、小学中有所作为。以扬州大学阳光协会为例,它在社区内定期举办亲子共读活动,呼吁家长重视少儿阅读,同时希望家长在通过自身读书习得知识的基础上为孩子树立读书榜样,在自身和儿童阅读方面有所领悟和启迪,从而正确引导孩子的阅读教育和成长。另外,阳光协会在扬州大学、社区进行募书,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捐赠给农民工子弟小学,建立了一所“向阳书屋”,从而为小学生提供了相对充足的阅读资源,以增加其阅读量、拓宽其知识面。

第三,当今社会公益书屋已经越来越普及,以扬州为例,社区就有五所移动书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书屋出现在我们身边。这类书屋的建立大多以政府为主导,但高校公益社团同样可以以一种合作共建的方式参与公益书屋的构建。以阳光协会为例,它通过在扬州大学、社区的募书活动,筹集了较丰富的阅读资源,并将内容相适的书籍捐赠给社区书屋,一方面提高闲置书籍的利用率,节约资源,造福更多读者,另一方面阳光协会定期在书屋内举办一些读书活动,受众从老人到儿童不等,为构建良性阅读环境贡献力量。

(二)有利于扩大全民阅读活动的辐射面,践行阅读平等化、人本化。

基于全民阅读活动所存在的局限性[3],以及高校公益社团志愿者们相对充沛的志愿热情和较为宽裕的服务时间,其举办的全民阅读活动更易于深入山区、农村、福利院,服务对象则涉及各个社会阶层、年龄阶段的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以扬州大学牛津团为例,其“益往黔行”支教活动在积极援助山区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为贵州山区捐赠了一座图书馆,为山区的留守儿童创造了相对友好的阅读环境,力求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平等的阅读机会。另外,阳光协会的志愿者们会定期去盲校开展读书活动,成为关爱助读的帮扶者,致力于保障残障儿童的阅读权利。

(三)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阅读热情,开拓社会公益新型道路。

高校公益社团志愿者们在策划、举办全民阅读活动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自身素质的提高,把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自我完善与社会完善结合起来[4],在活动过程中,强化阅读意识,增强对阅读的认同感。以阳光协会在社区书屋举办的读书活动为例,大学生处于友好的阅读环境之中,自身的阅读需求和热情也会相应增加。

如今高校公益社团数量众多,活动形式却较为单一,活动范围常受限于高校内部,往往难以走出学校、面向社会[5]。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作为新型公益项目,拓宽了高校公益社团的公益道路,使它们有更大空间探索以全民阅读为主题的活动形式与内容,而不再局限于爱心募捐、支教等传统公益项目,进一步发挥其在公益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三、高校公益社团实现全民阅读活动常态化的对策

尽管高校公益社团在全民阅读推广中起到一定的特殊作用,但这一公益项目毕竟不够成熟,仍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不足之处,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对策,以期为实现高校公益社团全民阅读活动常态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完善自身组织管理机制。

高校公益社团由学生自愿结成,组织结构较为松散,使得内部组织的运转效率偏低,一个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将会明显地改善这一状况。因此,要规范组织制度建设,如例会制度、考评制度、奖惩制度等,进一步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尤其是要完善公益活动管理机制,合理安排活动计划,妥善分配资源,有效监察活动进程并及时调控,以保证活动效果。只有在保证社团能够良好运转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高效、持续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二)建立阅读推广长效机制。

建立阅读推广的长效活动机制是确保全民阅读活动产生实效的关键所在。目前已经开展的各项阅读活动,要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就势必要做好活动总结工作,分析和研究现有活动产生的实效,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得出经验教训,以探索现有活动的改进措施和有效运行模式;以此为基点,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开拓更多项目。稳扎稳打,真正行之有效地将全民阅读内化为全社会的共同意识,从而不流于表象,使全民阅读活动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的土壤。

另外,作为全民阅读活动的一种具体物质形式,公益书屋运行良好与否关系到全民阅读活动能否真正有效地开展。而对已经建立的各类书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行,则是一项举足轻重的维护措施,对此必须切实保障书屋后续的投入、图书的及时补充和更新等[6]。以牛津团为例,在向贵州山区捐赠图书馆后,向捐赠者提供对口学校的反馈信息,以促进后续的捐助。但这仅仅是保证书屋后续发展的一种措施,公益社团有必要通过完善书屋的管理和维护机制等措施建立阅读推广的长效运行机制,保证全民阅读活动有效、持续地开展。

(三)加强与其他组织的合作。

在公益活动异常活跃的今天,除了政府主导的官方力量之外,非政府组织(NGO)和非营利组织(NPO)已经越来越成为公益行为的倡导者和公益活动的领军者,真正成为公共领域的中流砥柱。在对社会公益问题的关注上,以公益精神与志愿精神为原动力的民间NGO和NPO与高校公益社团的宗旨和目标不谋而合。因此,高校公益社团可以加强与NGO、NPO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它们举办活动的经验教训,了解它们所掌握的与公益相关的一线真实资料[7],或是向NGO申报项目,或是主动承接其项目,抑或是派遣精英成员前往参加相关培训,进一步完善高校公益社团的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合作关系。

另外,高校公益社团运营项目或活动的能力较强,阅读资源相对欠缺,所以高校公益社团在全民阅读推广中的力量还是较为有限的,有必要加强其与图书馆和出版发行部门等阅读资源持有机构的合作,各取所需、互受裨益。作槲夜图书馆事业的中流砥柱,高校图书馆馆藏浩如烟海,具有文献范围广阔、学科覆盖面齐全、学术性强等特点。高校公益社团紧靠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图书资源。同时,就我国的全民阅读推广现状而言,图书馆和出版机构承担着大部分阅读推广工作,堪称全民阅读推广的主战力。因此,加强与图书馆与出版发行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这一措施将科学有效地推进高校公益社团全民阅读活动。

(四)重视活动舆论宣传工作。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尤其是网络飞速发展,更使得信息传播变得迅捷便利。作为一个长期的全民公益活动,全民阅读有必要让大家了解自己的真实面目,而后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我们要以各种传播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为媒介,以适当的舆论宣传为依托,为全民阅读活动造势,通过媒体宣传形成热烈的活动气氛,增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从而有效地将其向纵深的方向推广。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高校公益社团的成员能够较为熟练地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并且可以深入学校、社区等各个群体,接触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同时,也应积极利用自身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改进舆论宣传的方式,使全民阅读活动以一种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面貌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除了利用自身现有的资源外,高校公益社团还应当加强与各类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其独有的优势进行舆论宣传。

(五)拓宽活动资金来源渠道。

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校公益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促进全民阅读活动常态化,高校公益社团应当积极开拓活动资金的来源。首先应当主动谋求学校的重视和帮助,以期获得长期的资金支持,使之成为活动经费的稳定来源。其次,可以通过一些营利性活动为社团获取资金。这种形式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可以作为一种长期的活动持续举办下去。再次,加强与学校周边商铺的合作,高校社团在学生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可以利用这一优势为商家宣传,从而获取一定报酬。另外,也可以积极寻求来自企业等社会经济组织的商业赞助。最后,高校公益社团还应注重收集整理自身活动的材料,以备参加社会公益比赛或申请高校公益奖学金,从而获得相应的资金奖励。

四、结语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崇尚读书紧密相连,全民阅读推广工作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尽管由于社会群体的阅读需求和原有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全民阅读推广任重而道远,我们仍希望高校公益社团能够更好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为全民阅读事业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丁娜.全民阅读推广力量的角色构建[J].图书馆论坛,2014(2):27-33.

[2]许琳瑶.从“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到全民阅读推广工作:1982-2012[D].南京:南京大学,2013.

[3]丁振伟.论全民阅读志愿者队伍及其支撑作用[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5):16-19.

[4]李黎.论学生社团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中的积极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8):151-152.

[5]吴凯.高校公益组织发展现状和活动形式分析――以某高校一公益社团为例[J].企业导报,2014(4):180-181.

[6]陈颖.高校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实践研究――以湖北大学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3(4):69-71.

第4篇

(一)校园中的大档案意识较差

目前,一些高校相继出台了本校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并且都明确界定了重大活动的涵义及重大活动档案材料的范围,同时也为档案业务管理部门的作用、职责进行了明确定位,因此,重大活动收集难的问题从政策方面已基本得到解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开展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甚至每一个参与者,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同时,由于档案对学校长远发展的作用较为抽象,使一些相关的部门或个人还存在有对重大活动档案工作认识浅薄、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其表现为只注重活动本身而忽视其中的材料归档工作,使全面收集、科学管理重大活动档案工作还不能完全落到实处。

(二)档案管理部门介入不够,监督指导缺乏力度

部分高校或院系活动虽然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活动主办单位却缺乏收集、整理重大活动档案的主动性。各高校制定的《高校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虽然提出了档案管理人员要与有关重大活动组织单位协作,提前参与重大活动档案收集管理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档案管理部门提前或直接介入重大活动了解活动动态,通常还得不到有关承办单位(或部门)的认可,档案部门自行派人员参加重大活动进行档案的收集在权限上还不能名正言顺。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档案部门一般还不能从重大活动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导致档案部门不熟悉重大活动的整个过程,不能及时把握相关材料,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档案部门仍不能真正对一些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与指导,特别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活动组织或承办单位虽有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档案,但存放无序,收集、整理和归档处于茫然状态,更谈不上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管理措施不到位,各项法规执行不力

各高校的重大活动管理办法对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内容均有明确规定,并对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这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重大活动档案的管理提供了依据,对硬件防范措施作了有益的补充。但是因对重大活动的范围界定过宽,对整理的要求又太过笼统,还有待细化和完善,致使重大活动档案在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环节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将重大活动档案作为一个独立体予以管理还需要较以前的分散管理形式缺乏更具体、可操作的技术指标;一些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更换频繁,或者兼职太多,对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认识不足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与管理。

(四)高校重大活动档案管理与资源建设现状

不容乐观据目前高校现有馆藏档案情况来看,存在重大活动形成的专题案卷较少,馆藏档案从门类到内容上较为单一的状况,不能全面反映学校各项教育事业发展现状。目前许多高校重大活动档案没能做到集中统一管理,仍呈现多头、分散状态,一些院系重大活动材料分别停留在各院,而且大部分档案材料收集、归档不完整、不规范,收集到的一些档案仅有少量照片、声像材料和文字材料,更有甚者有的重大活动仅在学校年终总结中被提及,而没有相关的图片、表格和文字材料。并且,有关学校重大活动的照片部分长时间散存在摄影人员手中。档案移交时,常因历史的原因以及管理工作人员的多次转换未能及时整理,给后来的管理工作带来重重困难。同时,一些高校声像档案保管条件不达标,随着时间的流失已出现自然损毁的趋势。学校早期主办的一些重大活动中的纪念品、礼品等实物档案未能做到登记移交而分散各室,管理无序。

二、做好高校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大档案意识以促进档案资源建设

促进和加强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一方面需要档案管理部门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要积极争取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因此,档案管理部门要通过举办展览、出版图册和制作档案文献等具有创意又有影响的活动,以扩大校内影响,引起各方关注,不断增强师生的档案意识,从而为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谋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促使其持续有效的开展,推进档案资源建设。

(二)建立档案管理部门的参与机制,提高其监

督职能以加强档案资源建设要做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由学校统一进行综合协调管理,同时建立健全档案管理部门参与重大活动的机制,采取事前、事中介入的方式,参与重大活动档案管理,从根本上确保重大活动档案的齐全与完整。同时,高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全面推行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以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三)强化档案管理措施,制定更具体和可操作的技术指标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出台和不断完善本校的《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规定档案管理部门提前或直接参与重大活动档案收集与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责范围,进一步明确档案管理部门给予指导的具体方式和工作程序,进一步细化有关管理的标准与规范,进一步落实检查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制度和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真正做到从根本上解决具体操作的体制机制问题。

(四)创新工作,科学管理以推进档案资源建设

在信息化的今天,作为档案管理工作者要站在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档案资源建设的角度,正确认识高校重大活动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理解档案资源建设与馆藏档案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创新档案管理工作。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以确保高校重大活动收集与整理的档案实体的安全,维护高校重大活动档案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延长高校重大活动档案的保存年限,尤其对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慎重对待,采用专项技术进行加密,防止黑客破坏攻击和信息外泄,并且对移动硬盘、U盘、光盘等移动存储为载体的重大活动档案要及时进行信息备份和整理,重新归档保存。同时,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加大在管理、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不断适应档案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推进高校重大活动档案资源建设。

(五)科学整合,开发利用档案资源

第5篇

关键词:团康活动高校班级管理班风学风

班级作为高校组织结构的细胞,班风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已成为摆在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团康活动的开展对班级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如何应用推广。

1、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

1.1缺乏良好的班级管理目标

良好的班级管理目标能起到以下三个作用。(1)指向作用。管理目标是为班集体树立的方向标,它对全班学生的活动、行动具有指引作用或指向作用。正确的管理目标能引导班级活动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相反,错误的管理目标,会使班级活动偏离轨道。(2)推动作用。具有一定难度的管理目标,对班级成员可起到鼓舞人心、激励精神的作用。因此,班级管理,必须有一个总体目标标准,在这个总体目标标准下,规定各项工作的具体目标标准。而如今,以90后学生为主而构成的班级,他们更加强调自我,很少有为班级付出的想法,很难形成创造良好班风、学风的合力。再加上班级管理者-----辅导员,事情繁杂,很少有心思、有时间考虑班级的管理问题,很多事情都是按部就班。结果,很少班级会制定相应的班级管理目标。因此,为了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辅导员和班干要根据专业特点,重视制定不同时期的管理目标。

1.2缺乏班级凝聚力

如今,高校大学生基本上由“90”后组成。这一学生群体的性格千差万别,他们更加强调自我,在生活及学习上以“自我为中心”,很多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班集体归属感不强,因此导致班级缺乏凝聚力。他们的“自我”经常表现在不参与班集体活动,特别是缺乏吸引力的活动。

1.3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

“90”后的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都较好,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在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自我管理意识淡薄。他们并不能理解什么是自我管理,为何要实行自我管理。在班级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主要表现在:经常性旷课、沉迷网络游戏、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班里如果有几位自律性差的同学,其他同学就有跟风行为,不能自控。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整体管理目标。

1.4出现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1)孤僻封闭心理。有些学生由于受到社会条件、自然环境或个性特征的限制,从而形成一种封闭心理。具体表现为:喜欢独处、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善言谈,属沉默型。这种封闭的心理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常常会感觉到内心孤独、失去了生活的价值感与意义感。这种心理也会导致班级上的同学缺乏交流,影响同学关系,不利于班级团结。

(2)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由于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而导致了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的人容易自惭形秽,自暴自弃,不敢与人交往,总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一等。自卑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轻视的情绪体验。有自卑感的人通常在群体中回避他人,不敢正视他人,不敢参与集体活动。

(3)恐惧心理。恐惧心理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时,感到害怕、紧张,说话语无伦次。恐惧心理的人缺少与他人的交流,容易被人疏远,不利于班级团结。

(4)嫉妒心理。嫉妒心理的人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成功,内心失去平衡,会暗里嘲讽他人、敌视他人,心情不愉快。由于经常对他人表示不满,因此极少人会与其交往,造成其交往变得更加困难。

2、团康的定义与特点

团就是团体,康就是康乐。顾名思义,团体康乐活动就是使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的活动,而其价值正在于经由活动的进行中,培养群性,促进团体合作与公平竞争,服从领导与被领导,达到寓教于康乐的功能。它具有以下特点:健康性、灵活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团康的种类包括歌唱、舞蹈、游戏、趣味竞赛、笑话、谜语等。

3、高校班级管理引入团康活动的必要性

3.1有利于学生养成遵守班级纪律的习性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按照班级及专业的特点制定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有些规矩,形同虚设,同学都不遵照执行。更有甚者,出现反抗及抵触情绪。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绪,主要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团康活动重在于在寓教于乐,每个活动都会有相关的规矩,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学生在活动中容易遵守规矩。通过团康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及对班级的责任感。

3.2有利于增进同学相互之间的感情

以班级为高校管理单位的学生,虽然他们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间上课,但他们只是机械性地聚集在一起听课,极少交流,导致同学之间的感情不深,班级很难形成融洽和谐的局面。部分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形成“小团体”,与其他宿舍的同学持对立面,关系恶劣。团康注重设立游戏的目的、注重团队合作、注重如何分组(会根据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分组)、注重组里队员的变化。在活动中,由于存在竞争,存在成功与失败,因此,势必促使队员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最终选出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这样,自然而然就增加了队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增进了同学相互之间的感情。针对学生之间有矛盾的,可以制定相应的团康活动方案,已达到化解学生矛盾的目的。总之,团康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交流。团康活动的交流区别于网络、电话、面谈等方式的交流,消除了以上几种方式所带来的距离感,空洞感,这就是团康活动的优势所在。

3.3有利于构建和谐、凝聚力强的班集体

大学班集体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而组成,每位学生都盼望有一个温暖、健康、和谐的大家庭。团康活动是一种团体的、快乐的、健康的娱乐活动,如能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有目的性的团康活动,则能达到有效建立和谐、凝聚力强的班集体的目的。

3.4能刺激学生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最小单位,班级是否能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的成长也至关重要。学生不参加班级活动,主要原因是班级活动缺少吸引力、缺少教育意义。团康活动具有健康、趣味、娱乐性等特征,因此,高校管理者------辅导员,如能有效地组织团体康乐活动,则能很好的刺激学生参加班级活动,较少学生空虚的时间,使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班级的归属感,同时又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高校班级管理引入团康活动的可行性

4.1硬件设施及设计要求的可行性

团康活动的开展需要活动场地,简单的道具。在高校中,这些硬件设施是必然存在的。团康活动的资料可来源于:日常生活、职场、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团康导人员可针对活动目的进行材料的收集并加以改进。

4.2团康活动的健康、趣味性符合大学生的特点

当今大学生年轻,充满活力。他们喜欢新奇、趣味性强的活动。而团康活动的特点正好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团康导人员如能对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进行创新,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学生就不会感到大学生活枯燥、乏味,年轻与快乐之心就不会枯竭。

5、如何在高校班级管理中推行团康活动

5.1培养一支解团康导人员队伍

要保证团康活动有序、顺利地进行,需要一支对团康活动熟悉的人员来主持活动。因此辅导员要对团康导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团康导人员需具备以下素质:(1)语言表达能力,口才好、不怯场,说话流利响亮;(2)有一定的才艺,能活跃现场气氛;(3)反应灵活,风趣幽默;(4)要学会控制会场的秩序;(5)遇到同学犯规,能给予适当的指正。除此之外,团康导人员还要熟悉团康导的步骤及方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年龄、兴趣特点制定相关的活动内容。

5.2团康活动的设计思路及设计原则

根据特定时期的特别需求而设计;从调动大家的积极参与意识为出发点;根据团队中存在的问题,本着寓教于乐的目的而设计;根据有关资料,结合本团队的实际,改造、创新后为我所用;考虑可操作性。团康活动的设计要符合以下原则:需切合主题有教育性能大众化有新奇感、富幽默感、有冒险性、具安全性

5.3坚持持续改进、提高

团康活动开展要有持续性,一学期里,辅导员可根据学校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进行活动主题的设定,团康导人员要有创新意识,根据活动主题,结合时事,努力寻求新的活动形式及活动内容,进一步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另外,管理者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性,进行团康导人员的更换,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

6、结语

团康活动可以打破隔阂,消弭彼此间的距离,增加生活情趣,营造欢乐气氛,使人们获得情绪的释放,满足精神的需求。团康活动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能够提升个人的情商,能够增强团队合作与团体凝聚力。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团康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导向,纠正不良行为。因此,在大学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如能很好地利用团康活动经营管理班级,那么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良班风、学风也就自然形成。

参考文献

第6篇

“大学之在,在于精神之立”。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教育的兴起,大学校园文化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随时代的前进不断积淀、不断升华而形成的。每一所学校在其风雨兼程、沧桑砥砺的办学过程中,都形成其独特的校园文化。而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环境基础和资源。

1.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

1.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所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化产品、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的体现,表现出此学校的文化氛围,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通常来说,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应重视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建设。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良好的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好体现。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都会强调学校的“校训”,而“校训”体现出来的则是体现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从每一个学生的新生入学教育到大学的四年中,使校训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行为准则,这其实也是校风建设的一个方面。校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整个学校的办学教育、思想教育等方面,点点滴滴的全面着手培养,持之以恒,反复强化,使之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校风对学校和校园文化发展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树立良好学习风气,进行有计划和有系统的实践活动,同时有针对性地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为方式达到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风建设方面,我们应加强学习动力教育。严格考试处罚机制,使学生能严于律己,勤以致学。除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外,我们在学风建设中还应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大学生是积极活跃的社团分子,他们热气洋溢,喜欢一切新鲜事物,在大学期间都会创建或加入许多社团,因此,我们应高度认识学生社团存在的积极意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保障社团运作和发展的专项经费,社团发展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确立社团在学校的重要地位,使社团在学校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健康成长发展。同时我们应引导社团应引导社团坚持走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之路,要强调社团活动的思想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层次性、倡导主体开明、内涵深刻、格调高雅的活动。教风建设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我们应强调树立教师的职业道德,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校园文化建设旨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求学与做人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影响。同时提倡建立民主性教学关系和创新开放的授课思想。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关注个体特点,用民主方式讨论和解决问题,虚心听取学生意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正常进行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所在。

1.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学校逐年扩招,许多高校生源情况相对复杂,制度文化更显得尤其重要。学校制度建设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建立健全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和认真组织实施。在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的稳定性,逐步健全、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师生能认可并共同遵守。而强化激励机制时应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每一项制度出台前,应根据师生的实际思想情况,有目的的、有意识的组织舆论引导。而在制度出台后,应大力宣传建立制度的目的和意义,组织师生学习制度规定的具体内容,使师生真正领会制度的内涵和实质。通过舆论宣传,扩大教育效果,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最终成为制度的执行者和传播者。规章制度建立后,我们应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从严”“求细”和“与人为善”,从而达到实现和谐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

1.3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学校建筑、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办公楼、图书馆运动场食堂宿舍等方面的建设,这些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优良校园文化的外显,因此,人们常称之为显性校园文化。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大学校园,都是当地的专家学者名人聚集区和文化教育游览区,都拥有秀美怡人的校园和醒目的标志性建筑物,学校的显性校园文化也即是当地的文化明信片及其品牌标志物。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因此,海南省高校可先从大学校园入手,结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和专业特色,同历史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相传承,同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目标相一致。学校的建筑应力求体现某种风格,或朴素,或典雅,在校园内规划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明信片和文化标志物,提升海南国际形象的精神家园。大学也是所在城市最有品位的文化与科技教育中心,大学的校园和建筑无疑是体现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科教特色,并且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区域及地标性建筑之一,成为赖以吸引海内外学子以及旅游者驻足与流连的文化交流场所。目前,海南已拥有十几所高等学校,各高校的校园建设规划可结合国际旅游岛的总体规划之中加以通盘考虑,使海南省各个大学校园也同其他旅游景点、主题公园、风情小镇一样,成为国际旅游岛布局蓝图中的月亮星辰,逐步打造成为海南能够持续吸引海内外学子和游人的闪光亮点与回味无穷的明信片。因此,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应与城市建设规划目标配套协调,并起到提升所在城市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的核心作用和示范效应。除显性校园文化建设外,为营造鲜明的校园文化,各高校还应力求有自己独特的标识,如校牌、校服、校旗、校徽、校报等,这些标识既可突出学校的整体形象,以能激发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策略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是“无墙”的课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尤为重要。为营造优良校风学风,塑造校园文化,高校各部门应联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校园文化之旅活动,从而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推向。开展体现传统文化内涵、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可通过形式多样的讲座、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引导师生共同参与,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一分子。可举办名家讲堂、大型书展和图书推荐、读书沙龙等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读书学习导向,为建设高品位的校园精神文化提供智力支持。

2.1名家讲堂“名家讲堂”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人、以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激励人,加强师德建设,促进师生交流,展现名师风采,丰富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强沟通与交流,树立同学们读书的习惯,拓宽思维,开阔眼界,以提高综合素质。在开展“名家讲堂”活动中,可先在校内进行宣传,以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学者、省内影响较大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学者为主导,邀请他们到学校开设讲座,内容聚焦在名家与书籍的故事,使大学生有机会与名人面对面,感受到名人的成长过程和经历,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意志。“名家讲堂”可为适应学校发展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校园学术氛围,为全校学生引航指路,使其热爱读书,热爱校内文化,以拓宽思维,开拓进取,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个人修养,促进自身成长。

2.2大型书展与图书推荐活动为弘扬、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倡导学校师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拓学习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高校图书馆可开展大型书展活动。“图书推荐”是校园精神文化活动项目之一,此活动旨在通过图书推荐活动,引导读者的审美取向,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为图书馆藏书建设提供参考。“图书推荐”可根据当今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采取“网上推荐书目”,既可保证推荐图书的质量,又能兼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同时可在校园网上公示师生推荐较多的书目和获奖名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这两项活动的开展,能在学校内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广大学生从优秀图书作品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项目。

第7篇

为促进教育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充分利用和合理开放重点高校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进一步发挥高校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的功能,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青少年科技中心与教育厅在全区范围内通过学校推荐和公开选拔等形式,从全区选择了150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成果的优秀高中生,参加“2012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分别在辽宁、陕西、北京的三期分营活动。

7月15~21日,高校科学营辽宁分营活动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首批来自赤峰、通辽、呼伦贝尔7所学校的50名优秀学生代表参加。内蒙古科协副主席洪晏、内蒙古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高虹出席开营仪式。

充实而紧张的7天科学营活动中,内蒙古和辽宁的100名营员组成了10个小组。营员们在大连理工大学体验高校生活,感受大学文化和精神;参观机械工程、港口航道、纳米技术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体验趣味化学物理实验;听取院士、知名教授开展的科技讲座、励志讲座;参观校史馆、图书馆、体育馆和大连旅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中,营员们不禁赞叹大连理工大学浓厚的人文气息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特别是主办单位的精心安排,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并且让两个省区的青少年收获了友谊。理工大学的志愿者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尽心尽责的工作态度也感染着每一位参与活动的青少年。

在研教楼报告厅,全体营员听取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知识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众托带来的“创新型青少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主题讲座。王院士就如何更好地把国学与创新结合起来、如何培养在应试教育中的创新能力等当前青年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提出,同学们要具备的综合素质:顽强的创造能力、浓厚的创造兴趣、敏锐的观察与判断能力、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手脑并用的动手能力、全面的组织协调能力。王老虽已年过耄耋之年,但其矍铄的精神、铿锵的话语震撼了在场所有听众。针对大家提出的怎样抓住有效的学习时间高效学习,怎样避免“磨洋工”类似的现象出现,激发自己在学习中的动力等问题,王院士一一做出解答。

讲座结尾,营员们抓住“与院士面对面”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踊跃提问。通辽五中、赤峰红旗中学的同学分别就如何在高中三年级科学的安排学习和生活,如何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中自主学习等问题与院士进行了交流。对于这些今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台下的营员认真听取院士建议,并不时下笔记录。同学们希望院士能推荐几本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书籍。讲座结束后,大家还围在王院士周围久久不肯离去,纷纷与王院士合影留念。

赤峰红旗中学的梁波同学表示:“自己曾经认为‘创新’这个词离我们很要遥远,但是听过王院士的讲座,我才发现,创新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她表示,将把王院士提出的创新要有三心:进取心、自信心、好奇心,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据悉,2012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陕西分营已于近日在西北工业大学开幕。来自内蒙古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的50名营员和陕西省150名营员参加航空、航天、航海三场科普报告会和航模、机器人、智能库、纳米小精灵科技实践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8月4日,高校科学营北京分营活动将启动。届时,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的40名营员将赴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参加科学营活动。

(来源:内蒙古科协供稿)

第8篇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活动现状着手,指出高校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的必要性和开展图书馆读者活动应遵循的原则,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活动工作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活动 高职院校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不仅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图书馆资源,还要积极开发利用读者资源。读者活动作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履行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效载体。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工作有的正处于初步摸索阶段,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开展。因此,研究读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和完善读者参与机制,努力争取读者广泛的合作和参与,是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重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的现状

(一)对读者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很多的人认识到了自动化和网络化对图书馆事业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性,却很少有人真正地认识到读者活动的重要性。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宗旨是为读者服务,读者工作是图书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未来的图书馆除了信息服务之外,另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将是读者活动。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虽然也逐步开展了一些读者活动,但是总体上还是不够重视,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充数而被动完成。很多图书馆根本都没有把读者活动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安排写入工作计划内。 (二)从业人员素质问题。图书馆的工作重心从文献的收藏转移到读者服务第一线,这是时展的必然,它给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基本没有设立专门的读者服务部门。从事读者活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大多是临时抽调来的,缺乏读者活动工作的系统理论知识和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的总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从事读者活动的图书馆员必须要具备足够的文化水准和鉴赏能力。 (三)活动形式单调、内容枯燥。读者活动的主题单调、形式老套、内容枯燥,活动策划不够周全,往往出现不讲究、氛围不浓、秩序混乱等现象。有时还存在应付凑数之感,只满足于做过了、完成了,至于做得如何,效果怎样却不去过问。活动的效果不明显。 (四)影响不够广。读者活动的影响面小,还不能真正深人到广大读者当中。读者活动的受众对象往往还是固守于部分的群体。读者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还是依赖传统的广播宣传,板报海宣传宣传力度不够。

(五)缺乏吸引力。读者活动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缺乏创新和包装,长此以往,在读者当中形成了图书馆只会搞搞讲座培训、读书知识竞赛、座谈会之类的活动印象,从而丧失了参与的兴趣。读者活动不能契合社会发展潮流,不能激发读者兴奋点,互动性、参与性不强,造成大家对读者活动的乏味和冷淡。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的必要性(一)图书馆的服务性质决定了面对大学生读者群开展各种广泛性和多层次性读者活动是相当必要的。处于知识社会当中的每一个大学生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图书馆正是大学生利用资源完善自我的重要场所之一。图书馆如何才能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实现自己的教育职能呢?开展各种广泛性和多层次读者活动就是实现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有效手段之一。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可通过不同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受教育机会,在提高读者服务质量同时,实现教育的职能。

(二)开展读者活动,是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的需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图书馆传统的借借还还被动式的服务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我们要改被动式服务为多样化的主动式服务,主动出击,以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种读者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向读者传输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这也是实现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的需要。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的原则(一)传播先进文化的原则;实施素质教育是图书馆服务的目的之一。图书馆通过举办各种读者活动,扩大图书馆在读者当中的影响力,是一种比较直观、比较有效的教育方式。图书馆活动只有与时俱进,传播先进文化,才能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要阵地的作用。 (二)贴近读者的原则。读者活动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读者,才能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坚持此原则,就是要充分的挖掘读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递知识和信息。读者活动只有坚持了这个原则,才使得读者活动富有生命力。要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一切从读者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参加活动的读者都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有所收获。 (三)创新的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如此,图书馆的读者活动更加如此。图书馆的活动如果一直沿用以前的模式,没有创新,图书馆事业就会停止不前。所以,要研究讲座的特点和规律,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手段抓好每一次读者活动,使读者活动充满活力,吸引更多的读者,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可谓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广大图书馆工作者不但要深入研究读者活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还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活动极富生命力,从而达到推动图书馆各项工作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鲜女.浅谈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工作.图书馆杂志,2001(5). [2]潘欣.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对比与思考.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6)

[3]范宝民,史敏,李志鹏.大学生与图书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第9篇

关键词:艺术实践;学生能力;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36-01

一、高校绘画艺术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

(一)自信心的培养

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培养。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培养。但是,目前的高校学生因为各种现实的、心理的问题,自信心严重不足。如果学生自卑心理严重,则会在其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影响,从而不能快乐、自信地生活。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有了自己,思维活跃,在绘画实践活动中常常迸发出新颖的思想,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独立负责、独立操作;出错后自我纠错的能力。我们的艺术实践活动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备了积极创新、独立思考的良好素养。

(三)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我们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艺术的终极目标是社会经济成果,艺术专业与市场经济发生联系密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与市场接轨,通过绘制商业区壁画或者商业广告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意识。

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复合型人才起着关键和重要的环节。现在的艺术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学生就业后就面临着很强的市场竞争现状。如果只有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只能纸上谈兵,在毕业后,初入市场,学生会有很大的困惑,这会成为艺术毕业生就业的障碍。

(四)学生自身素养的提升

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后天教育和当代社会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淡薄,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状态,造成很多负面效应。当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感性。表现为敏感,冲动,细腻,情感丰富而强烈,但情绪波动大,存在不稳定性,自控能力差,易感情用事。

通过绘画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性格得以塑造,性情得以磨练,自身素养得以提升。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的认识,各种素养得以提升。

二、促进学生就业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艺术类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帮助他们找到工作,找到适合个体情况的工作,已成各个院校的重要工作。

高校的特殊性,使它的教育方式必须面对市场,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市场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人才培养路径的多样化。民办院校艺术人才培养应该多样,只有找准了定位,培养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高校绘画类专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们的绘画实践活动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实践课程的教学,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自省、自强、自立的理念,增强社会实践观念,使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创业与就业、心理健康、礼仪与沟通、市场营销、生命安全、危机处理等方面得到有效指导和训练。更提高了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在绘画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了解自我认识和成长、人际关系、学习心理和情绪管理及挫折应对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客观评价自我、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科学学习方法、学会情绪管理及应对挫折的基本技和技巧,培养心理健康方面的实践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

绘画实践活动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就业。比如有的学生,因为有了在学校创作壁画的经验,大四临近毕业就开办了自己的墙绘创作工作室。有的学生,因为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现在每年寒暑假,都能组织同学们绘制商业墙画,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赚取学费生活费。绘画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的学习和就业成为一种良性的循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习各种能力和技巧,在工作中强化学习效果。

三、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科研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绘画实践活动对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不再只在讲台上做枯燥生硬的理论讲述,而是和学生一起,走到校园里,走到生活中,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绘画实践活动以绘画实践为科研工作提供了项目课题和研究实践依据。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文艺活动;职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40-02

一、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内容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是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占据着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大部分。而这其中,除了一些专业竞赛类的活动,其他的活动形式大都以文艺形式来开展的,最为常见的比如音乐、舞蹈、演讲、曲艺、诗朗诵、书法、绘画等等。在以提倡素质教育为己任的当代高职教育中,仅靠第一课堂是难以实现目标的,需要通过有效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培养。而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文艺活动的开展无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并能引起广泛关注的活动形式,同时,如果举办一项全员能参与的活动就更加具有群众基础了。比如每每举行的校园歌手大赛、集体舞会、爱国励志歌曲大合唱、戏剧小品比赛等活动,吸引了众多的同学前去参与,由此可见一斑。

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大学时期是学生逐渐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的关口,他们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网络、媒体等接触到的信息是纷繁复杂的,其中有良好的信息,促进大学生身心成长的,也有一些低级趣味的,产生消极负面影响的糟粕。例如现在大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助于学习的信息,但同时网络上也充斥着所谓的“三俗”文化,它们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炒作起来,从恶俗、恶搞的行为中,达到其他目的。当前的大学生,仍然处于心理不稳定期,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文化信息影响,在接触到这些东西之后,可能会新鲜感的刺激之下产生效仿,以此为荣,逐渐形成一种病态的审美观、价值观,更有甚者乐此不疲,把它作为一种时尚、潮流,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如果发现这种情况,要及时进行干预,引导大学生走出误区,教育学生多多参与主流文化下的文艺活动,提升自己审美情趣,学会辨别是非,学会欣赏,学会审美,而不是盲从跟风,让他们从恶俗低俗中解放出来,这也不仅仅是高校德育、美育方面的课题,更是学校做好“三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谊

和谐良好的人际交往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参与平时的校园活动,可以很好的促进和改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

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对象,也是学生人格模仿的标杆。大学阶段,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不像中小学那样频繁,从交往的内容看,师生交往限于传授知识,比较狭窄;从交往的过程看,互动性比较少,师生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因此,通过共同参与一些班级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于某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打开心扉与老师做朋友是个良好的契机。比如开展歌曲合唱比赛、班级辩论赛或者重大节目演出时,有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的参与指导,就会更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

在文艺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参与的学们通过相互学习、相互沟通,达到共同进步,这是增进同窗情谊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他们互相帮助,资源共享,利人利己,学习、生活实现“共赢”。人际交往面更广泛了,为人处世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参与文艺活动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重塑人格的一条捷径

大学生心理问题在近年来的高校学生工作中也日渐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进入90后的大学生群体当中,心理问题已经是不容忽视。

针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动员其多多参与集体活动,是可以起到缓解或者解决心理问题的。特别是现在的“宅男”“宅女”们,鼓励他们多多走出宿舍参与集体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的集体活动可以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也可以是一场丰富多彩的演讲或辩论比赛,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能使学生在意识、思想交流和碰撞中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进行课前一分钟演讲,让那些自卑怯懦、较为孤僻的同学能有机会克服自卑心理,大胆走上讲台,老师予以鼓励与肯定,从而帮助他们逐渐走出自卑与怯懦的阴影。对于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心理特点,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开展班级球类友谊赛、小品课本剧、合唱比赛、书法绘画等。在活动中,学生们慢慢开始变得热情、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内向自闭性格的同学也逐渐变得开朗起来,整个班集体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五、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实现理想的机会

当前,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通常要求一专多能,所以各高校在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也下了功夫。而文艺活动在大学校园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了的一个很好的平台。特别是在非艺术类院校,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大多都是专业的文化知识,很少与文艺活动有联系,但是其中不乏有很多文艺积极分子和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存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也使他们的特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高效率的做事,对以后的实习工作也会有所帮助。

另外,当今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带动诸多产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社会文艺赛事也为这些年轻的大学生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参与其中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这也有可能使他们在紧张的就业环境下独辟蹊径,走上就业岗位。

六、文艺活动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当前我国教育问题,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艺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如校园内各个社团活动等等, 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事实上,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条“捷径”就是大力开展那些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的活动。这样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达到覆盖面广、美誉度高、育人效果好的目的。我们可以以各种节日为契机,举办各种纪念性的文艺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还可以通过各类友谊竞赛,在缓解学习压力的同时锤炼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 进一步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凝聚力。另外,利用文艺活动来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宣传、继承,这是最好的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抓住这点,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前提下,多多举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一举多得。

七、结语

其实,文艺活动如果举办得好,也是一项推人才的途径,并把这些优秀人才推向社会,为国家争荣誉,为社会做贡献,同时也能体现出学校教育工作的先进性。

第11篇

一、新生的特点

1.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自我中心的意识很强。中学时,多数学生是走读生,住在家里,没有经历过集体寝室生活。现在进入了大学,即将要开始集体寝室生活。从“家”到“集体寝室”的转变,会给新生带来一些不适应。因为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的差异,可能会引起各种摩擦、矛盾,比如,有的学生在寝室时喜欢边放着音乐边看书,而有的喜欢有一个安静学习环境;现在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室友之间很少沟通交流,尽管生活在同一个寝室,却仍然很“陌生”。怎样加强与室友的沟通和促进感情发展?怎样与室友和谐共处?这些都是摆在新生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2.跨进大学的新生,大部分在中学时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因为学习优秀,老师喜欢,家长满意,同学羡慕,自我感觉良好。而进入大学以后,这里精英荟萃、高手云集。周围的同学大多和自己成绩相当,甚至会更加优秀。曾经在班级里的优势在大学里可能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从“天堂”降到“人间”的转变会让部分新生产生巨大的落差和压力,甚至可能会产生悲观情绪,乃至丧失信心。

3.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这就要求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研究,变机械练习为积极思考。然而有不少新生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之后,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出现了“理想间歇期”或者“理想迷茫期”。进入大学以后,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却反而失去了目标。如何合理安排、协调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如何制定下一阶段的人生目标?他们开始困惑、彷徨。若此时,没有人给与其必要的指导,帮助其规划大学生活,很可能大学四年的光阴就将在他们的困惑、彷徨中悄悄流逝。

二、活动德育促进新生成长

活动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之一。(思想政治新理念包括:主体性德育、生活德育、体验德育以及活动德育)它的提出源于活动教育思想。活动德育寓德育于活动中,以活动为手段,通过活动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首先,这里的活动指主体自由、自主的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其次,活动中必须贯彻“关注兴趣,尊重需要”的原则。既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学生需要的研究、满足和引导。最后,活动必须以促进个体思想道德发展为目标。通过“活动”应当实现四个目标:一是发展个性特征,促进身心和谐;二是培养团队精神,培养独立务实和团结协作的态度;三是深化自我意识,提升主体价值;四是培养自我实现的能力。活动德育是个体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和动力,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它具有结构双向、形式活泼、内容综合、效果多效等优点,更易于学生接受。针对上文中新生常见的几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及时给与心理疏导和调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加强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引导他们尽快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进一步的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较为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思路

1.寝室布置评比活动

寝室具有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等特点。它是学生集生活、休息、知识学习、思想交流和信息沟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积极向上、健康高雅、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会使大学生身心愉悦、情操高尚、视野开阔;相反,低级趣味、枯燥单调的寝室文化则会使学生意志消沉,精神颓废、失去进取心。因此,营造团结、文明、友爱、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环境,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们共建寝室文化的过程中,也将有助于帮助新生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尽快适应集体寝室生活。寝室文化的创建可以有很多途径。可以将寝室布置评比活动的主题确定为“寝室是我家”。陶行知先生在1940年《儿童保育问题》中说:“真正的集体生活要有共同的目的”。而且对于共同的工作要有共同的参加,没有共同的参加,连那共同的了解也是假的。所以从真正的集体生活中实施集体教育,必须要有共同目的、共同认识、共同参加。”寝室布置评比活动就为寝室的集体生活定下了一个短期活动目标——在寝室布置评比活动中胜出。这样就能够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布置寝室的过程中,必然会促进室友之间的交流、互动,达到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目的。另外,将活动主题设计为“寝室是我家”,表明我们将寝室不仅仅定位为一个集体生活的场所,更是一个有着感情交流、温馨安全的地方,就像家一样。而室友之间的关系不纯粹只是同学关系或室友关系,更应像兄弟姐妹般的家庭成员关系一样。布置寝室时,或许会遇到一些困难,而正是这些困难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集思广益、互帮互助的机会。集体面对困难、集体克服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改变自我主义倾向、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过程。

2.才艺展示活动

为了帮助那些在新环境中不再有优势,而又因此沮丧悲观的新生重建信心,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特长展示活动。除了学习之外,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别的优点或特长。当学习不再成为你的亮点,并又打击到了你的自信心时,那么,这里将为你搭起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秀出你的风采,找回你的自信!可以将活动的主题定为“群英会”,对于活动内容的具体形式不加限制。

3.“结对子”活动

进入大学以后,应该制定怎样的学习计划,确定怎样的奋斗目标,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比较困惑,但却又是相当重要的。什么样的学习计划是切实而有效的?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是符合自身特点的?在回答这些问题时,高年级的“老生”可能会有更多的体会和经验。因此,可以开展老生与新生之间的“结对子”活动,用“一帮一”的方式来为新生解疑答惑。在“结对子”活动中,可以确定一名“老生”与一至两名“新生”作为一队。“结对子”活动具有直接性、互动性。这样有利于让老生比较全面地了解新生各方面的情况,为新生的发展计划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新生有了困惑,也有一个咨询、倾诉的对象。当然,不是所有的困惑都能从老生那里得到答案,但至少多了一条建议,多了一份精神支持,新生也就不会觉得孤单无助了。

第12篇

新的学年开始了,我们又迎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一张张怀揣着青想的脸庞,踌躇满志,奋发昂扬,在期盼以久的大学校园里,迸发着凭鱼跃、任鸟飞的生机活力。

十八岁的女孩就像是五线谱,谱出生活的酸甜苦辣,谱出生活的精妙绝伦,谱出了她们自己的天空。十八岁的男孩,充满着夏天的奔放与豪情,是花朵和阳光的巧妙组合。青春犹如可爱甜蜜的棒棒糖,这种甜蜜要用舌尖的热量才能融化,才能品尝,你总不能隔岸观火。

呼吸仍在继续,你可曾真正在意过它的跳动;时光唱着的仍然是喧宾夺主的高调。眨眼、转身、翘首,又是下一个驿站!

已步入大学校园的我们正从一杯青涩的柠檬汁酝酿成一杯撩人的美酒,散发着当代大学生蓬勃的朝气!如今,我们就从这个驿站出发,去领略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正茂风华。加入我们的行列来吧,手拉手,心贴心,去和新入学的学弟、学妹们成为好朋友吧!

一、活动主题

手拉手,心贴心,为新生服务

二、活动目的

“金秋累硕果,扬大迎新才。”新的学年即将来到,学院的招生、迎新工作也在紧张有序的部署中。为方便20xx级新生顺利完成报到和尽快熟悉大学校园,共青团XX大学旅游烹饪(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委员会将在新学期开学前组织开展迎新准备工作,力争让迎新工作做到做到“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这样既能体现学院领导对新生的关心,同时也可以使新生及新生家长对我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活动时间

20xx年9月

四、活动地点

XX东校区

五、活动对象

XX大学旅游烹饪(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xx级新生

六、活动流程策划

(一)迎新准备工作

1、暑期暑假期间由旅烹学生会、社联会所指定的人员建立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新生1号、2号群,在XX网、XX校园活动网、XX网、新浪微博、XX网百度贴吧等平台介绍宣传旅游烹饪学院相关专业以及学院的团委、学生会、社联会。同时对新生的各种关于学院的问题进行解答,加强新生对本学院的了解。

2、8月26日学工办讨论迎新工作事宜

3、8月26~27日确定班主任老师名单(蔡书记、王书记)

确定新生导生名单(毕亮、冯立)

确定各班级固定教室地点(暂定教学楼一、二楼)

4、8月27日~8月28日导生培训(王书记、卜书记、毕亮、李刘静、吴海峰)

5、8月29日下午2:30迎新工作协调会议暨新生班主任培训

主持:院党委副书记

地点:团委会议室

出席对象:20xx级各班班主任、团委各位老师、教务处老师

学习内容:班主任工作条例,新生报到流程,班集体建设方法,班主任工作职责及目标考核办法。

6、8月29日晚上7:00迎新学生干部会议

迎新工作布置,学生干部具体工作安排见附件十一

7、8月30日提交详细的迎新方案并上报学生处

全面检查迎新各项工作落实情况

(二)接新生日活动安排

前期准备:

1、8月26日社联会、学生会召开誓师动员大会。

2、8月27日迎新总负责人协调完成迎新接待组的组建。

接待安排:(迎新人员注意事项详见附件四,新生报到指南详见附件六)

1、8月28日向移动、电信、联通营业厅借取帐篷,以备安置迎新工作台用。

2、8月31日相关工作人员在上午7:30之前完成迎新工作台安置;扬子津东校区东门、南门两处在上午7:30-12:00、下午12:00-19:30两个时间段各安排10人、6人负责引导接待。即此方面共需工作人员32人;在团委设立咨询处,上午、下午两个时间段各安排3人,即此方面共需工作人员6人;下午19:30将帐篷桌椅收放在宿管阿姨处,供第二天继续使用;晚上20:00统计一天的工作情况。

3、9月1日相关人员在上午6:30之前完成迎新工作台安置;6:30-16:00扬子津东校区东门处30人、南门10人、负责引导接待,即两大门共需工作人员50人;宿舍楼下设立2处咨询处,男女生宿舍楼门前各一处,每处2人;另安排16人在宿舍楼下协助新生拎行李;楼层巡逻4人;导生接待新生的同时向新生发放活动清单、学生手册以及新生注意事项(导生通联详见附件二;新生注意事项详见附件五;20xx新学期新生活动表详见附件七);迎新结束后,将帐篷桌椅收回并归还。

总负责:社联会、学生会

社联会联系人:

学生会联系人:

注:新生接待工作人员主要由社联会、学生会,如果人员不够,可联系社联会、学生会负责人抽调人手。

(三)接新生日会议安排与人员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