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0: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生之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学老师――自由选择
“铃……”下课铃响起。大家都做好跑的准备,力争在第一时间冲出教室。可是,数学老师仍在滔滔不绝地讲着一道几何题。46双眼睛渴望且讨好地看着他,祈求着:能快点下课吗?
数学老师似乎明白了我们的心思,转过身对大家说:“同学们,如果在宣布下课之前没讲完这道题,那么,你们就把它加做在作业本上。”他顿了顿,又说:“你们是愿意听我讲完呢,还是愿意写在作业里呢?请作选择。”
“讲完,讲完!”全班几乎异口同声,但这声音里有大家的无可奈何。于是,数学老师便又讲了起来……
化学老师――四班下课,我们就下
下课铃响了,我们早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来来来,都别急,让我算算。刚才上课时,××同学讲话,耽搁了半分钟;××同学回答问题不说话,耽搁了半分钟;××同学回答问题文不对题,又耽搁了半分钟;再加上上节课老师拖堂,造成我的课迟上三分半钟,合计共五分钟。我不会占用别人的时间,但,我的时间也不允许别人占用,明白吗?”最后,化学老师来了一句,“看隔壁的四班下课没有,他们下课,我们就下,行了吧?”
物理老师――这是经典题
下课铃催促着物理老师。
“噢,同学们,虽然下课了,但这题还没有讲完,这是××省去年的一道中考题,很经典。下次月考,我感觉会考这类题。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大家想不想听我讲啊?”
“想――”达到目
的后,物理老师得意洋洋地继续讲了起来。
历史老师――他们真可爱
“刚才我在三班讲课,下课铃响了,我没听见,但三班学生没有一个提醒我,都在津津有味地听我讲课,直到下课五分钟后,我看表才明白过来。三班学生真的很可爱!”
“我们也一样可爱,我们也不提醒您下课!”
历史老师会心地一笑,又接着讲了下去……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拖过堂,但拖堂的技巧却各不相同。我想,老师们一定也是煞费苦心的。敬业的老师们,你们也真的很可爱!
整体评价:
要建立起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需要教师放下自己的教师架子来,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不把自己的意愿、想法强加给学生。现今流行的一句话“蹲下来看孩子”便是典型的爱孩子的表现。可以说“尊师重教”已经过时,因为现在教师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各种途径获得知识。如果你教得不好,学生就有权利不尊重你,而那些教学经验丰富,原意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的老师往往会得到许多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和欣赏,如今普遍存在的“择师”现象便折射出这一点。
新时期国内研究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形象是――“交流型”教师。因为“交流型”教师的特点是“理解学生、待人公平、乐于交谈、幽默慈祥”。我想,每一个“真正”的教师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可是,这几年多次发生的令人心寒的教师伤害学生事件,给教师队伍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常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这些花朵是需要“教师”这些园丁们细细呵护、耐心培育的,而不是让他们在暴风骤雨中留下身体和心灵上的创伤。如果这样,我们祖国的未来将不再是一片美丽的花园。
要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就要爱孩子。“教师最大的失误莫过于失去对学生的爱,教师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爱。”爱孩子,要学会博爱,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女,给予他们慈母或慈父般的关怀。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努力,都是可以教育好的。总的来说,我们爱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坚持全面育人的观念,平等地对待学生
“全面”指的是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指学生个体在体现社会要求方面的全面性;二是指学生个体素质内在结构方面的全面性。前者,要求教师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教育过程中,真正能够在德(包括思想、品德、基础文明行为等)智(包括知识、智力、技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体(包括体制、体能、体力等)心(包括心理发育、心理品质、心理承受能力等)诸方面给学生以全面的教育和引导。
其中,德是第一位的。在当代社会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才是传授具体知识。
不再自卑,不再害怕上学,不再担心考试。体验到了成功。我也相信,将来不会输给“失败”,因为我们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特点、热爱学生
对学生的热爱,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现实地、具体地体现在班主任对学生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高尚无私的道德情感。苏霍姆斯基认为:“教育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他要求教师在工作中既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又要在学业方面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地耐心指导,真正落实教书育人。
上课时,我不喜欢自己一个人站在上面说教,我喜欢和学生一起商量、一起讨论,甚至请他们上来当老师;下课了,我会和学生一起玩、一起做游戏。对于后进生也是一样,我从来不轻视他们,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我对学生的热爱才获得了学生对我的信任,家长对我的尊重。
三、严谨治学: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范文
素质教育呼唤着教育改革,同时也给老师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注重学习、善于学习。主要包括学习有关教育政治法规,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科技新知识、新观点,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善于与别人相互学习和借鉴,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生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他们接受新事物快,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某方面的知识不如学生也是一种正常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发扬民主作风,虚心地向家长和社会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一切有真知的人包括自己的学生学习。
四、为人师表
学生缺乏正确的是非鉴别能力,但又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感染着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注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高尚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去说服学生,感化学生,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
就拿去年来说吧,我和教我们语文课的老师就发生了一件难忘的事。
她姓余,有一双非常明亮的大眼睛,乌黑的、清澈的眼睛。那天,上完她的课,同学们都去多媒体室照相,大家都挤在前面,我挤不过他们,退在门边,转头看到了站在走廊里的余老师。我笑着走上去,她也笑了,把我拉到她的办公室聊天。
我记得清楚,那天不光是我向她谈了我的家境和近期的学习情况,她还向我谈了她的童年往事,鼓励我。
她说:“我小时候家里也不富裕,爸爸在矿上工作,全家人的生活都靠他来支撑,他是我们家的顶梁柱。谁知后来发生了事故,爸爸和舅舅还有他们的200多位工友全都死在井下。当时我正在上初中,你想,我听到这样的消息会怎样,开始那几个月总是流泪,后来我懂事了,更加勤劳节俭,学习更加努力,因为我知道我与别的同学是不一样的,常常在阴暗潮湿的小房子学习到深夜……”
“考上大学了吗?”我急迫地问。
她笑了,很温和地说:“我要没考上,今天怎么能当你的老师呢?”
我这才知道我的问话幼稚,搓搓手接着听余老师的故事。
“后来,我大学毕业了,找到了一个对象,就是教你们数学的齐老师。可是结婚三年多了,都没有孩子。”余老师皱着眉头,连声叹气。
“看医生了吗?”我轻声问。
“看了。我是上高中的时候留下的病,医生说是着凉得的。”
我看着她,握住她的手,对她说:“余老师,我想做你的女儿,你看可以吗?”
余老师高兴地对我说:“好啊,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那天我特别开心,走出余老师的办公室,连忙冲进同学当中。
此后的这半学期里,我更加用心听她讲的课。余老师真的把我当成她的女儿一样,作文本里时常夹着她温馨的留言条。不久,谁知这秘密还是走漏了消息,走漏消息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余老师。那天是她的生日,是她亲自告诉我的。我给她画了一幅象征幸福的图画,并且在旁边还题写了一首自己瞎编的祝福诗。看得出她很高兴,就在上课的时候,讲完课,她微笑着对全班同学大声说:“下星期,谁要是过生日,我就以妈妈的身份来奖励他(她)。”
后来,我的生日到了,她给我买了一套学习用具,还有字典,她想的可真周到啊。我也不知道她是从哪儿知道我的生日的,更巧的是,那个星期过生日的不仅仅是我自己,还有三位同学。自然,余老师也给他们买了同样的礼物。余老师总不至于把他们也当作自己的孩子吧?事后我思考了许久,好像我有点儿吃醋了。不过老师的善良、慈爱还是让我久久地感动着。
【摘要】拉近师生距离,可从学会宽容、沟通、理解三方面入手。师生关系拉近了才可更好的搞好日常教育教学。
【关键词】宽容理解沟通
我校因生源大战的影响,录取来的学生不但学习基础差,而且日常行为规范也不好,许多老师下课后到办公室,不是埋怨睡觉的人多,就是感叹说话的人不少。甚至有些老师出现和学生对立的局面。如此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搞好教育教学也就不言而喻了。这就要求老师引起足够的认识和思考。要想改变这种不和谐的现状,我们就应该改善师生关系,学会走进学生的心里,从而达到拉近师生距离的目的。
1.学会宽容,是拉近师生关系的纽带
学生毕竟是学生,是一群还没有长大的孩子。当我们做教师的,看到学生违反了日常行为规范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宽容一些:当学生上课迟到了,我们一个宽容的微笑,已经让那些敏感的学生心里有了些许的愧疚,下次学生一定会在铃声响起的时候,端正的坐在座位上;当学生课堂睡着了,我们可以在讲课期间,轻轻走到他的跟面,用一个其他学生不在意的动作叫醒他,这个学生肯定会感谢老师没有让他在大家面前受窘的良苦用心;多一份宽容,就会多一份和谐。
2.学会沟通,是一座拉近师生关系的桥梁
学生来自乡下各个初中,彼此之间肯定会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如果老师一味的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的话,就很难和学生有个很好的开始。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只有学会了沟通,才会了解学生心里所想,才会有更好的办法走进学生的心里;我们只有学会了沟通,才能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会更好的掌握班级里整个学生思想动向。不和学生沟通的教师,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和学生沟通,要以我们教师的爱心为基础,以我们的耐心作为前提,以我们的真诚作为支撑。沟通并不难我们的一个眼神,甚至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已经把这个桥梁构架的很牢固。
3.学会理解,是拉近师生关系的一把钥匙
作为教师,最不希望学生犯错误,更看不惯明知故犯。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心平气和的想一想,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是可以原谅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理解学生,教师应该学会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学生。教师不能因为“我是为你好”就对学生横加指责。只有通过理解的隧道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宽容为怀,理解为上,善于沟通,师生的心才会贴的更紧,师生关系才会更和谐更融洽。
学生寄贺卡来,依着旧例,说了些美好的话,我理解他们的一片真心,但是对他们花费精力来表达心意感到没有必要。我一向认为,中国人逢场作戏地说点恭维话,即使是种客套,也是为图个吉利,于人于己,都说得过去。不在意别人是否领情,只怕礼数不到,这是一种谨慎的为人,无可厚非。但也因此就有了令人不堪的繁文缛节,让人感到活得真累。比如这送贺卡,纯粹已经是个形式,况且贺卡上面印的那些祝辞,也免不了一片虚情假意,教师节那天,刚入学十天的学生送来贺卡,上面写的竟也是“师恩难忘”。
这样说会不会伤及孩子?是不是言重了?我想,总得说一说了。我们中国,许多不错的事最终被弄成陋俗滥俗,往往也在于人们一团和气的熏染。
我们中国的语言是做文章的语言。从懂事开始,便知纸上写的,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未必要画等号。比如,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一句让我这种教师吃不消的套话。旧时说“为父”,意指在感情上要像儿子对待父亲那样恭敬,并非含有经济上供养的意思。然而,如今做父亲的该有多累?接连好几年,每到秋季都听到有父亲为子女筹学费而活活累死的事。可见“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未必是什么幸运事,责任大矣哉。我尝过类似的苦头。现在有些青年判断能力差,他在我门下读书三年,没学到什么东西,却要事事问,加上“终生以师为父”,什么事都来请教一番,真的比请钟点工还要方便。有同事说,他每次抱病上课,都希望下课后能让他早点回家休息。然而下课铃响,总有些学生围住他提问,他认为这些学生很好学,也懂礼貌,每次问完后还会说一声谢谢。我的同事累得喘气了,学生并不放他回家,而只是说:“老师,你休息一下再讲。”――这些,已经算是很知道“谢恩”的了。
也有同行对我说过学生在校如何依赖教师,而上了大学便视教师为路人。鲁迅当年侍候学生,替学生拎了鞋上街去补,补好了送回来,学生还嫌他动作慢,我想那学生一定是不见外,把他当亲爹嗔怪了。我们好多同行之所以会有失落感,可能恰恰在于弄错了关系,始乱终弃。说“乱”,是本当该是师生,因为在一起读书读出了感情(如古已有之的“弟子”之称),结果弄得像父子哥们。而仍旧是汉语的丰富性,“孝子”一词,既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也可以理解为动宾结构(我们的语文教学曾被人骂作“误尽苍生”,或许也有这个道理)。
学生毕业上了大学,来看我,我常推说没有时间接待。虽然我还没有忙到连说二十分钟话的时间也没有的程度,但是我实在不愿意多说,我实在太累。我累,经常是因为教学工作不顺利,教学工作不顺利往往是因为学生不肯学、不配合。比如,上课时他明明知道教师在等待参与,他就是不发言;明知星期一要交作业,他偏要拖个三四天,弄得老师来不及批改……因为他们不愿意出该出的力气,就逼使我得用尽全部精力。这样,我的情绪坏了,身体也垮了。老师的身体垮了,学生这时会认为老师还是不错的、尽职的,能想起老师的一些好处;与此同时,他又想到,无论如何,今后不要当教师,择偶时如对方是教师,他(或她)就要犹豫了。
有时我会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或曰“知我者,二三子”,这意思就是你喜欢的人不会多,也不可能多。你何必要太在意学生的看法呢? 就我而言,我认为教书是一件适合我的工作,是一件我喜欢做的事。既是喜欢的事,那么如何做,自然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更不会把别人的赞扬或贬低太当回事。
每次听到学生赞扬教师“无私奉献”,心里就很难过。难过的不仅仅是教师成了人们心目祭坛上的牺牲,也在于发现青年没有明白职业和责任感的关系。故而,我们得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其实,教师学生之间不存在什么“恩”。说“有恩”,无非是一方过多地付出而所入菲薄,做了一件世上的人不愿意做,乃至于学生的父母都无力做到的事,如救死扶伤之类。国民教育由国家投入,以启蒙昧,利在民族,教师受雇于国家,服务社会,用当今通俗之说,得由纳税人供养,按劳取酬,理顺了这层关系,就可以不去谈什么“恩”。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太在意那些赞辞的有或无,真或假了。
(本文有删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意义方法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意义
1.1是数学学科性质的表现形式
小学数学的主要目的是构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逻辑性问题。在小学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合理的师生互动,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善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主动性。
1.2是提升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同时由于小学生天性较为活泼自由,所以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孩子的约束较为困难。小学生的天性不受约束,导致在对其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会出现问题。小学生很难乖巧地接受你的培养,但是利用正确的师生互动,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将数学知识带入其中,从而激发他们想要学习的欲望,达到培养其学习能力的目的。
1.3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途径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重点考量的问题。这是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以灌输式[2]为主,导致了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降低课堂效率。利用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能够让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反馈,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对于课堂的学习效果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1.4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方式
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成为当前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创新性思维是在思考以及主动探索的过程当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师生之间互动,能够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对于表达自己、展示自己有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在表达的过程当中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小学生会在思考的过程中,一定会向如何能够最快速,最便捷地解答出问题出发。这样一来有利于对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法
2.1借助游戏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人在轻松的环境下思考能力会更高,行动会更敏捷。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之上,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3]对于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打破原有的观念,与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改变对教师的原有观念,与教师做朋友。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的教学活动,将数学知识内容引入到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完人教版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之后,进行“乘法表击鼓传花”小游戏,挑出几位学生让他们依次站到讲台上充当教师来组织这次活动,教师坐到下面充当学生,扮演教师的学生指导讲台下的学生从头至尾进行乘法口诀背诵。将之前学过的所有乘法口诀进行巩固。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还能够让教师减少严厉感。
2.2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
多媒体设备在小学课堂中的使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对于学生掌握知识也十分有用处。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学习《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动画课件,如光头强坐在一辆车上,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光头强能开走这辆车吗?”学生会回答:“不会。”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不会啊?”学生这个时候会回答:“因为车轮是正方形的。”接着教师换另一个动画课件进行提问,这个课件的图形轮子可以是三角形、可以是长方形。最后利用圆形课件,将车轴插在轮子中间,对学生进行提问:“光头强能开走这辆车吗?”学生会回答:“不能。”教师接着问:“为什么光头强不能开走这辆车?”学生会回答:“因为车轴没有和轮子的圆心重叠。”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教学,其中一连串的提问,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家的距离。
2.3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4]十分有利。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教师在一旁充当引导者,不仅能够让教师“走下来”,让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进一步拉近,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时,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重点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另一组重点研究梯形的特点。注意两大组中间又分若干个小组。而后挑选出小组对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点进行总结。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走到讲台下去引导学生思考,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学生们说出的特点,进行归纳同时为学生们讲解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内容。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条件 数学交流 师生
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和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这个报告确切地指出了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功能,它可使人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将问题中各种因素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无论是表达思想还是处理问题,都离不开交流。走进新课改的课堂,我们发现,最让人欣喜的变化莫过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意识的唤醒,随之而来的是在师生平等关系基础上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很大的促进。但交流的深度、广度、效度还有待加强。如何增进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需要我们重视并进行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一、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态
传统的课堂,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更谈不上生生交流。偶尔有几次的问答,也是意料之中的一问一答,书本知识的形式化翻版。没有深度交流,效果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没有安排交流,自己一个人“把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扛”、“唱独脚戏”,学生只有听的份,哪有什么交流可言;另一方面教师没有创设交流的氛围,学生正襟危坐、循规蹈矩,一节课都在紧张中度过,不敢说话,不敢动手,哪敢交流。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交流”的认识,并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交流的氛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才有可能进行。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意识的社会人,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多让学生说话,多倾听学生的说话,可以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便于教师针对性进行教学。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明是非,知得失,在交流中修正自己,发展自己。要达到这样的境地。首先教师自身要充分认识到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要留足时间让学生交流,否则,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想交流也没有机会交流。其次,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多问几个“是什么”、“你是这样想的”、“为什么?请说说理由”,促进课堂教学师生之间交流的开展与深入。否则,教师听不进不同意见,棒杀不同见解,学生就会唯唯诺诺,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交流也就成了形式。
二、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实现交流
可见,让学生置身于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中,让每个学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在活动中,学会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引导他们善于互相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力图理解他人的想法。把别人的思想同自己的想法综合起来,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中交流数学、理解数学,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加强评价的激励
教师亲切的表情,认真倾听的态度,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大胆交流。如前面的“如何购票最省钱”,由于教师微笑着等待学生的不同声音,学生的发言才能热烈起来。这种表情态度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激励学生大胆交流。教师的评价,既不是有意拔高,也不是有意贬低,评价中有肯定,尊重中有激励,学生会受到鼓舞,扬起奋发的风帆,勇往直前。
一、用真心微笑搭起沟通的桥梁
微笑是人类最好看的表情。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对教育而言,微笑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艺术。”给学生以微笑,可以消除师生间的紧张关系,并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它要求我们老师面对学生要时刻板着一张脸。有经验的老教师也曾谆谆教导我们不能给学生以好脸色看,否则就会管不住学生,甚至于有学生要爬到你的头上来。于是,我们有些老师便天天像戴了面具般去上课,喜也罢,忧也罢,统统留到课后去表露。长此以往,带给教师的是越来越多的压抑,带给学生的是,在老师面前变得越来越胆战心惊。其实,教师只要在与学生交流中多给学生几个微笑,就可以在不经意间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距离。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任教的一个班级学生成绩整体不算理想,班级凝聚力不强,科任教师都普遍感觉学生较“冷”,老师上课甚至仅仅是完成任务而已。上这样的课对我而言,真的是一种折磨,于是我决定起码做点什么或改变点什么,刚好那时讲到高二哲学人生观的内容,其中就有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内容。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我们都不喜欢孤独,不希望孤独,我们都需要朋友,需要真诚的友情,但现实中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真正的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甚至要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么,请同学们结合亲身体会,说一说怎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学生回答以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笑脸,并说道:“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但老师觉得同学们可能忽略了这样一张笑脸。微笑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不信,我们来做一个亲身体验,请同桌之间面对面坐好,闭上眼睛,等到老师数到三时再睁开,同时给自己的同桌一个露出八颗牙齿的笑脸。”……结果,整个教室笑成一团。我趁热打铁:“微笑不仅能成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剂,给人带来愉悦,而且还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然后,又在笑脸旁边画了一张“苦脸”,“请大家观察这两张脸的特点,假如现在天上忽然掉馅饼了,哪张脸能接到呢?”学生听后恍然大悟,继而哈哈大笑!从此,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我和学生之间经常有默契的相视一笑,上这个班的课对我来说也不再是一种煎熬。
二、用真诚聆听走进学生的心灵
要进行沟通,就需要了解。要了解学生,关键在于学会聆听——不是他听你说,而是你听他说!我们要知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给予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聆听,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技巧和感情投入。它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情感、疾病、思想、困惑等方面的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眼睛要注视着学生,不要随便打断他的话,并及时给予回应。对于有些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述,教师可以适当地提一些问题帮助学生,以便更好地进行双边交流。要设身处地地了解学生,特别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不一致的意见时,如果教师只一味强调自己的观点,忽视学生的感受,就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就会疏远你、拒绝你,甚至讨厌你。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心情,找出与学生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学生接受了你,沟通才能有效地继续。
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如果能够以一种聆听的状态去对待,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欣赏,还能培养学生学会尊重与欣赏他人。在聆听过程中,学生的见解和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或间接地作为个人独特的精神展示在教师面前,这对教师来说,同样是一份独特而宝贵的精神收获。“倾听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心灵的碰撞、灵魂交融的过程,教师善于倾听,必将给自己的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三、用真意欣赏激励学生走向成功之路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受到别人的赞赏。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及时表示欣赏之意,你的赏识使他们眼睛一亮,看到成绩,看到光明,会大大增强学生的信心。学生渴望赏识,赏识促进成功,越是成功,能力越强,以至形成良性循环。
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欣赏学生呢?
1.“蹲下来”欣赏学生
如果你站着欣赏学生,只能看到学生的一部分,而学生抬头看你,也会感觉你离他很远。“蹲下来”欣赏学生,你会看到他的全部,而且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时时都能感到老师的亲切,你给他一个鼓励的目光就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你表扬他一次就有助于培养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由此可见,站着和蹲着欣赏学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2.睁大一只眼,眯缝一只眼欣赏学生
能否正确欣赏学生,不仅取决于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水平,而且取决于我们对学生的关爱程度。我们用两只眼去看学生,不妨睁一只眼看学生长处,眯缝着一只眼去看他们的短处,如此,我们眼中的学生,才是天真可爱的。遗憾的是,我们有许多老师常常看到的不是他们的长处而是短处。有许多学生虽然有许多缺点,但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很突出,可是老师只抓住他们的弱点便冷嘲热讽,结果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背道而驰。
“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时,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时,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欣赏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应让学生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不是在“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沉沦。“承认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教好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家庭负责!”这些不仅仅是口号,而且应逐渐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动。教师,就是让我们以欣赏者的身份,把这股“生命的力量”馈赠给我们的学生,相信我们的眼睛里,一定会有更多惊喜的发现。
关键词:责任;爱;师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01
我的成长
还记的那首歌――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
守巢的总是你。
我永远不会忘了你――我的老师,是你给了我榜样,是你给了我信心,是你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事例一,那是我上小学时,我的数学老师是一个长的漂亮的普通中年女老师,我们是一群穿的破烂的邋遢的农村玩童,冬天时,天气很冷,老师让我们每人拿来一水杯,每天都会为我们小毛孩们倒上热水,那时我们觉得新鲜,长大后我才懂得那时您对我们的爱。也正是您的言传身教使我懂得我要做一名像您一样的有责任和爱心的老师。
我的担忧
学博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
――当今农村教育现状堪忧,责任与爱心是改变现状的唯一良药。
每当我们谈起学生,我总想把我的一腔热血投入到他们的教育中,但一个人,几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呼吁所有教师做一个有责任和爱心的教师,他们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老师们请想一下,
事例二,中午放学后,只有几个老师在学校值班,司机先把参加演出的几个孩子送回学校,敲开学校的门说:“麻烦你先安顿一下孩子们,我还得去接剩下的孩子们。”你知道那老师是怎没回答的吗?“谁爱管谁管,我不管。”其他老师只是看笑话似的看着,孩子们只有大中午的在门口等着。真是可气,可恨,可恶。网上说的范跑跑在学生遇难时只想到了自己,那值得批评,而他还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你只是举手之劳,值班只是锁上门坐着吗,你配做一名老师吗?拿国家钱财,践踏老师的名誉。
亲身经历
老师们想一下,这样的事你会做吗――
路上你看到一群你不认识的学生在打架,你会上去阻拦劝说吗?你看到不认识的学生放学骑车很不规范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你会劝阻吗?你看到你的学生可以主动先和他打招呼吗?你会主动拿起笤帚扫地吗?你会在没人时主动把没人管的落满苍蝇的垃圾箱倒掉吗?这些只不过是一些小事,但他却体现去作为一名教师的道德,这只是我做的一些小事。
我的观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路。
1. 有位古人告诉我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就是“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而且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作为教师应做的第一步。
有的教师自己认为高高在上,从不主动和学生沟通,只是上课拿着课本照本宣科,有的同学上了三年初中还不知道老师的姓名。只知道数学老师,语文老师等。我认为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当成自己的孩子,你要去爱他们,他们才能上课和你沟通,和你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在开学的第一天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了自己的名字,拿出了自己的照片,一一向学生介绍。学生觉得你很亲切,他们也愿意一一的介绍自己,一一的表现自己。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好的一面呈现在你面前。这就是学生上进的基础。
2. 时刻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现在学生只顾和别人攀比吃穿,埋怨自己父母没钱,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是格格不入。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学好吗?即使学好了对社会也没多大作用。所以要时刻教育学生关心父母,尊敬教师,团结同学,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
我们学校也播放了一横老师的演讲,许多学生落泪了,这说明了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学生都在这种教育中成长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演讲过程中,当一横老师说到同学们请起立,请举起双手对远方的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孩子错了。”对于屏幕外的孩子们没人站起来,这时老师的提醒使场面很感动,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当一横老师让为痛哭的孩子鼓掌时,老师带动孩子们为他加油,也为自己加油。你愿做孩子的明灯吗?为孩子们指明道路。还有一件小事,在路上看见一个学生,躲避你的眼神,这时我主动和他打招呼,并玩笑似的说:“怎么见着老师不说话呀?”所以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有责任时刻教育者学生做个懂事的人。
3. 责任,意为分内应做的事。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正因为各行业均有职业规范和职业要求,有的甚至以“法”的形式出现,可见“责任”之于从业者,实在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警察不尽惩治罪恶,保护民众的责任;医生不尽救死扶伤,为民服务的责任;教师不尽教书育人的责任――那么这些职业的存在就毫无意义了。
我的呼吁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网络作家
让我们共同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以良好的师德擎起教育的蓝天。
关键词:《学记》;师生;双主体地位
一、《学记》中的教学观
《学记》强调教与学两者并重,他们各是教学过程的半边天。首先,“教学”的出现是作为一个词组出现在《学记》里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肯定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学记》提出了要“尊师重道”。《学记》认为教师是学生的点拨者,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高尚的事业,理应受到尊重,即《学记》所说的“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第三,《学记》强调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学是教学得以成立并取得成功的基础。《学记》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认为玉可雕琢成美器,是因为它本身具有美的质地;人可学成才,也是因为人像美玉一样,具有善的本性。以玉类比,认为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成长为有用之才,这就充分肯定了人的自觉能动性。最后,《学记》揭示了“教学相长”的教学规律。《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就是说,要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才能得到提升,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二、师生双主体地位体现《学记》“学学半”
《学记》在论述教学相长原则时提出“学学半”的思想,其中的“半”字告诉人们,教和学原本存在于一个事物之中,是由于“物中分”而成的,说明二者是一个统一体中的部分,它们既在一个统一体中,当然具有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半”还揭示了教和学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不可畸轻畸重。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要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就须正确处理两个主体因素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人们能用正确的观点看待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因此,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主体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作用,缺少任何一个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便会中断,只有使二者有机结合,才可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是双主体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对于这一观念,教育史上曾出现不同的认识偏差,形成了“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两种观点,而这两种观点都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学学半”思想同两种极端观点相比,充分体现出双主体教学观的本质特征。
三、师生双主体的互动正是《学记》的问答思想
《学记》以“撞钟”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这里的“叩”是指学生提问,“鸣”是指教师的回答。
《学记》提出:教师要“善待问”,更要“善待答”。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问”既是起点,又是过程,更是目的;“答”既是终点,又是方法,更是新一轮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应以“问”为中心,围绕“问”而展开师生的“答”,既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要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研读,我们可以总结出师生双主体思想正是源于《学记》里的主体间平等与自由观念,即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展开教学。当我们强调要改革创新时,就会发现目前我们所做的工作仅是回到《学记》所开创的道路上去。由此可见,《学记》是货真价实地实现了双主体教学观,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要让《学记》精神发扬光大,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参考文献:
[1]潜苗金.中华经典诵读:学记[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甘民.“学学半”教学思想蕴含新探[J].益阳师专学报,2000(6).
[3]孟永伟.探索《学记》对当前教学的现实意义[J].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
[4]张传缝.教育的主体与主体性教育散论[J].教师教育研究,2004(3).
作者简介:
干芳洁(1987-),女,四川简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师生互动;问题;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互动是指在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提问等有效的互动形式,从而共同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师生有效互动可以让学生更明确每节课的目标,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主动地去挖掘,创新性的思考课堂问题,塑造学生性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交流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各自长处,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良好有效的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重要作用。当教师引导学生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学习心态,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更好的理解,更准确的把握文中情感,增加了师生互动也可以使教师能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掌握学生的优缺点,更好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现将互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相对策略进行有效分析。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有效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互动意识缺乏
在新课程的改革要求下,教师要逐渐的遵循全新的互动教学方式,有些教师并没有改变传统的讲与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互动的意识,没有形成新的教学理念,不能够将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有效转变,使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缺乏沟通,没有调动学生积极互动的兴趣,营造课堂互动氛围,互动意识的淡薄,使课堂教学效果水平降低。
(二)教师互动方式灵活性欠缺
师生的有效互动是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友善的师生关系以及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很多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师互动方法的欠缺性。首先,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过于单一,有些教师习惯性的利用提问的方式将问题抛给学生,进行互动,但实际的互动课堂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利用提问学生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互动方式的单一性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互动的兴趣。其次,由于部分教师互动时主体化,使学生处于被互动的一方,机械性的由老师进行主体互动,没有站在学生一方理解性的进行互动模式,打击了学生互动的的积极性。
(三)教师互动时机把握不到位
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师生有效互动需要把握准确的时机,具体课文内容利用不同的互动方式把握时机进行有效互动。许多没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将互动的方式有效运用。比如,当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相互讨论时,教师互动时机不当,直接将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就不能够将学生的思考性发挥出来,使学生没有进行有效沟通与互动,会导致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记忆不深刻,不能达到课堂互动效果。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策略
(一)教师要增强互动意识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师生之间互动有效性,教师应该增强互动的意识,形成积极的与学生沟通、交流课堂内容。教师应设定课文内容相关情境,讲课文进行互动式的表演,也可以由学生预习,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情景互动,使学生提前预习了课文内容,也能感受到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感受能力,也相应的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互动意识的增强,要切记学生在教学任务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个体观念,意识到自身在互动中的重要性,由教师互动意识增强带动学生互动积极性与自主性。
(二)针对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互动方式
中学语文教学中,教材内容的细化,有的学生并不能够全面的理解,为了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教师需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互动教学方式,同时可以的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最常见的提问式互动,或者表演自我发挥再现情景式互动,教师应将这些互动方式相结合,相互灵活应用,增进学生互动的兴趣。将发言权、话语权留给学生,发挥学生自我的长处,形成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互动模式,使学生将教学内容更加牢记。
(三)把握好师生互动时机
有效的课堂互动方式,不仅应该多种多样的互动模式,也应该要求教师抓准互动时机,把握好互动的方法的同时,选择适宜的时间,灵活的引导学生将课文教材内容在具体适宜的时机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时机的把握需要有一定经验的教师,使学生在互动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语言交流、相互提问等等,这些具体时机的把握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比如,当教师将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由学生分为两队,由学生分角色将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教师在关键的时候进行引导,这种互动模式需要教师把握关键时机,来利用课文内容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互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对教材的兴趣。
三、结语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不仅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科目学习的兴趣和方法,这种互动模式使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也使生相互之间形成了友善、愉悦的学习氛围。为了进一步促进师生互动,使教师加强各种互动模式的意识,多方面的了解互动教学的发展,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使学生形成乐于思考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流畅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娜娜.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
[2]王福英.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J].才智,2015(09).
关键词:生物课外活动;学生;教师;家长;沟通和交流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仿佛翻越了一座大山,山的这边和那边是如此不同。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独立意识不断加强,不愿被家长和老师随意督促和教育。加上学习的科目不断增多,学习任务不断加重,部分学生会产生焦虑和压抑,部分学生则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学生与老师、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显得愈来愈困难。作为班主任,经常听到家长说起他们的困惑:“这孩子不知怎么了,放学回家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不愿与我们多说,还嫌我们啰嗦、没文化,逆反心理特别重……”作为生物教师,也深深体会到在“升学指挥棒”的作用下,生物这一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远不如语数外那么大,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无法深入下去。
初中生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晚上又忙于做作业、复习,没有什么时间与家长交谈;周末休息,很多孩子也感到与家长无话可说。学生在学校与老师所说的又基本是学习上的事情,很少涉及生活的其他方面。可见学生与老师、家长之间缺乏沟通的情境和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除认真备课、上课外,积极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和教师、家长之间更好地沟通和交流,生物课外活动为此开辟了新的渠道,搭建了新的平台。
生物课外活动之所以起到沟通学生和教师、家长之间的纽带作用,与其自身的特征是分不开的:(1)生物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2)生物课外活动具有合作性。这些特征为学生和教师、家长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利用“生物课外活动促进师生、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以下为几年来实践及效果的总结。
一、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的具体做法
1.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
每学期开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两个课外活动向学生布置,粗略介绍活动的目的、原理、具体做法等,初步扫除活动中的障碍。并向学生提出要求:(1)在学习课程相关内容时利用课余时间完成;(2)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但不能完全由家长代劳;(3)作品在规定时间内上交,记平时成绩并评奖。
2.教师争取家长的配合
教师利用新学期的家长会,或通过“飞信”的方式向家长讲明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的意义:(1)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3)促进师生、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3.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
由于生物课外活动是学生在家里完成,教师无法直接参与。在此活动中教师主要起到布置、督促、解疑、检查、总结、评比的作用,促使活动能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4.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课题的选择:
各学期布置的课外活动课题大致有:
七年级上:(1)探究温度或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2)观察种子萌发及影响萌发的条件。
七年级下:(1)观察心脏的结构;(2)皮肤感受“冷”“温”刺激的实验。
八年级上:(1)探究蚂蚁的行为;(2)自制泡菜。
八年级下:(1)采集植物并制作蜡叶标本;(2)自制酸奶。
二、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的效果
1.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
由于课外活动课题在选择上考虑到趣味性与可操作性的结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稍加努力便能独立完成,所以大多数学生对完成课题充满了自信,对课题产生兴趣,能动手去完成课题,并积极思考。活动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既丰富、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
2.加强了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由于学生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再加上教师的要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认真完成。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家长会不可避免地参与进来,加强了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加深对孩子的了解,也使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父母。从反馈情况看,大多数家长非常支持生物课外活动。例如,去年在完成自制泡菜这个实验后不久,一位家长来访,向我讲述了她的感受:“我前几年下岗后没有再出去工作,在家里做家务,因此孩子在这方面没得到锻炼。老师布置的自制泡菜的活动可把他难住了,我对他说孩子别着急,妈妈来帮你。我和儿子一起买菜、看书、制作,还加了一些家里的老泡菜水,结果味道还不错。儿子前几天还拿了奖品回来,说是评了一等奖,可高兴了。原来儿子有些瞧不起我,不太愿意和我讲话,现在好多了,还说老妈的手艺不错嘛。”
3.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生物教师由于教的班次多,每个班的课时少,与学生的接触少,情感交流较欠缺,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会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及时给予指点,加强了师生交流。课外活动作品完成后的展示、交流,也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好机会。例如,上学期我让学生把自制的酸奶带到学校来交流品尝,一开始大家都不敢喝,怕不卫生。我告诉大家怎样判断酸奶是否制作成功,并带头品尝、评价,同学们连夸我勇敢,随即开始互相品尝,气氛活跃起来,师生关系也进一步融洽了。
三、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