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1: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茱萸少一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翻译: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来源:文章屋网 )
1、茱萸是重阳节日用的。
2、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古人把山茱萸作为祭祀、避邪之物,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王妃曾经佩戴茱萸首饰,于重阳日登高畅游,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娱之乐。
3、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4、文人们于重阳结伴出外登高赏茱萸,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几十位诗人均有吟唱重阳登高及插茱萸的诗。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来源:文章屋网 )
1、每逢佳节倍思亲里的“逢”的意思是遇到;遇见。
2、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翻译: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来源:文章屋网 )
重阳节是夹杂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重阳节古诗词精选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重阳节古诗一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重阳节古诗二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古诗三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节古诗四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重阳节古诗五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古诗六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年代: 唐 作者: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杯。
重阳节古诗七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重阳节古诗八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重阳节古诗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古诗十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盛放之時節。九月九日重阳佳节, 正值秋风送爽,盛放之时节。相传九属阳,两阳双重,故称重阳。重阳节源远流长,魏文帝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 根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已有饮菊酒、吃花糕、插茱萸的习俗,历代相沿,亦称此日为“茱萸节”、“节”。
重阳节源起
传说汝南地区有一位名叫桓景的人, 跟随道士费长房学道术, 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他家必遭灾劫, 劝他携同家眷,登山暂避。桓景听从, 领家人亲友,佩带茱萸, 携酒登山。翌日, 众人归家, 吓然看见牛羊家禽, 暴尸遍地, 始知逃过一劫。从此,重九登山,尉然成风。
重阳节习俗
登高望远秋高气爽,天朗气清,本来就是登山的好季节。故事, 登高望遠也是賞心樂事, 加上神秘的古老傳說, 就更有趣味了,所以重九登高,就成為一項傳統民間活動。就是没有桓景的故事, 登高望远也是赏心乐事, 加上神秘的古老传说, 就更有趣味了,所以重九登高,就成为一项传统民间活动。近人更顺道扫墓, 对先人凭吊一番,使这节日又增添了另一层意义。
饮酒赏菊
秋天是赏菊季节, 品种繁多,各显美态。除了观赏,更可入饡, 泡茶及酿酒。据说古时酿制酒, 是在九月九日当天, 采初开的酿酒,放至翌年的重阳享用, 登山饮酒, 菊香酒香盈野, 别有一番风味。
遍插茱萸
重阳插茱萸这习俗, 在唐代已非常盛行, 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一诗中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从登高, 插茱萸习俗中, 可见重阳节也跟中国人深厚的家庭观念有关。茱萸又名'越椒' 或'艾子' 是一种长绿的植物, 古人认为佩带这种植物可以趋吉避凶, 所以, 人们会用茱萸制成香囊, 相互馈赠。中国地大物博,或许在不同的地区有大同小异的习俗,但是节日的精神却是相同的。在香港重阳登山扫墓是主要的节日活动之一, 在这天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到祖先墓前拜祭,以表孝心。
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快到了,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重阳的传说吧: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九重阳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被后人广泛流传,现在在中国几乎是全部人家都会庆祝重阳节,登高、探亲、赏菊,是一种民俗的享受。
希望这种传统的节日能够永远的流传下去!
一轮明月,对酒当歌,倍思家亲。以下是带给大家的表达思乡思亲情感的古诗词,欢迎阅读!
1、回乡偶书(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回乡偶书(二)
唐代: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3、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5、人日思归
隋代: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译文:
入春已经七天了,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我们的先人常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了独特的茱萸民俗。如晋代葛洪就在其《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就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酒,食蓬饵,出游欢宴。遗憾的是葛洪没有记载,戚夫人可否知道,茱萸不仅可避邪,还可入药。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山茱萸就有药用记载。
认识山茱萸
山茱萸,又名山萸肉、药枣、蜀枣、肉枣,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生长在浙江、河南、安徽等省的山区阴冷和沟谷地带,其以浙江产量最大。品质优。
干燥的山茱萸果实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新鲜者色紫红。陈久者则多为紫黑色,有光泽,质地柔软,气味较淡。味酸涩微苦。以色紫红、质柔软、有光泽、肉厚者为佳。
山茱萸的作用
山茱萸性平微温。味酸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收敛止汗的功能,有良好的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降血压、降血糖等作用。
山茱萸能温和地补益阴阳,调节肝肾,常用于由中老年体质虚弱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酸腿软等症,可与当归、枸杞子、山药、菟丝子、杜仲等补肝肾之品一同煎汤服用:
如将山茱萸配伍菟丝子、熟地、沙苑、蒺藜、补骨脂等使用。可用于由前列腺炎、肾炎等引起的遗精、阳痿、尿频、腰部冷痛等;
对于体弱易出虚汗者。可将山茱萸与龙骨、牡蛎等收敛止汗的中药同奏调理之功;
如有体虚、血虚、痛经、月经过多等症的妇女,可将山茱萸与黄芪、当归、白芍等配伍熬鸡汤喝,疗效甚好;
山茱萸与生地、天花粉同用。可缓解糖尿病症状:
对于消除疲劳、食欲不振,山茱萸也有良好的疗效。
服用山茱萸的禁忌
山茱萸虽是补益肝肾的要药,但不能一见头晕、耳鸣、腰痛等症状,就盲目服用山茱萸,因为每一症状都有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的不同,而且还受个人体质、外界环境、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凡天生体质强壮、阳气旺盛、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应忌用或少用。
古籍记载说山茱萸一般不与桔梗、防风、防己合用。
山茱萸属于果实类中药保健品,易发霉、变色、虫蛀。故变质者不可食用。
常用食法
我国历代养生世家习惯用此品熬汤、煮粥或调酒服用,配合其他养生保健品共奏养生保健、治未病、疗疾伤的功用。本品与黄芪、山药、杜仲、枸杞子等同炖鸡肉、猪排、鱼等,对延缓衰老、养生保健有良好作用。
古今医家多根据不同病证组方配伍使用,效果更佳,如六味地黄丸、肾气丸、来复汤、固冲汤等。食疗时可将山茱萸与其他中药配伍熬汤服用。
由于此品有些酸涩,可酌情按照个人口味添加调味剂或配伍其他养生保健中药品使用。
附药膳方:
1,石斛山萸猪腱汤
材料:石斛20g、山萸肉15g、淮山20g、枸杞子20g、水适量、盐适量、猪腱适量。做法:石斛浸洗,将已洗净的石斛切碎。所有材料洗净后放入煲内煲滚,再改用小火煲三个半小时,加盐即成。适应症:可益气养血,滋补肝肾,能消减假性近视、弱视、眼睛疲劳、飞蚊症、畏光流泪等。也可用于消除疲劳状态,缓解腰腿痛。
2,秋冬少女养生汤
药材:柿饼3个、红枣10枚、山萸肉15克。做法:先煎山萸肉,取汁一大碗,再与柿饼、红枣同煮熟即成。
关键词:宋代;男子簪花;习俗
一、簪花之风的盛行
有宋一代,簪花已经成为上至君主下至平民男子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部分了,《宋史・舆服制》甚至为这种现象定义了一个名词“簪戴”。“幞头簪花”,即谓之“簪戴”,幞头为男子首服,可见“簪戴”这个名词是专为男子戴花这一现象而起的。
这场男子服饰审美潮流的变革首先是由统治者的倡导开始的。王巩《闻见近录》记“故事季春上池,赐生花,而自上至从臣,皆簪花而归。绍圣二年,上元幸集禧观,始出宫花赐从驾臣僚,各数十枝,时人荣之。”可见皇帝对于赐花给臣下簪戴是十分热心的。
上有所好,下必从焉,男子簪花渐渐成为一种狂热的风尚。尽管不乏清醒者,如司马光在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科,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也因同列一句“君赐不可违”而勉强簪上一枝。由倡导者是皇帝而引起的这场簪花运动,声势浩大的蔓延开来。据欧阳修所见,洛阳“春时,城中无贵贱者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王观也说扬州不论富贵“皆喜戴花”,洛阳与扬州一北一南一西一东,而风俗无异,足见簪花风气之盛。士大夫阶层更是将其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写出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诗词,如邵雍“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黄庭坚“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朱敦儒“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等等。簪花这一行为,既诗化了这些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又丰富了他们诗词中的意象。
二、簪花源流探析
宋代男子簪花风尚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概括来说,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重阳节传统的影响,晋周处《风土记》中写“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葛洪《西京杂记》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荆楚岁时记》“佩茱萸,食饵,饮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宴设于台榭……今世人九曰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自汉至宋未改,重阳节来源于费长房的典故,费为东汉人,源头止于此。可能最先开始是妇女佩戴。到了唐代,从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牧《九日登高》“须插满头归”,殷尧藩《九日》“强把黄花插满头”……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簪花的对象已经不再只限于女子了,男子亦可簪花。而重阳节,不只可以插茱萸,还可以插。从簪花的对象到簪花的种类都有了一定的变化。
其次是探花宴,《秦中岁时记》载“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皆被罚”,唐懿宗时“宴进士于曲江,命折花一食盒,遣中官驰之宴所,宣口仍唬骸便令戴花饮酒。”簪花的场合已经不再仅限于某个特定的节日了,簪花这种行为也带上了科举文化的色彩,成为文人取得功名的象征。《宋史》中记“赐贡士宴,名曰‘闻喜宴’……押宴官以下俱兴,就次,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次引押宴官以下并释褐贡士诣庭中望阙伫立,谢花再拜……乐止。”说明在宋代,这种象征意义得到了延续,且具有仪式感。
三是华胜,《释名・释首饰》中提到“华胜,华象草木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着之则为胜。蔽发前为胜也。”古代“华”、“花”相通。因此,华胜也可以说是花胜,即一种花形首饰。《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发鬓,亦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表明至少在晋代,这种经剪彩而来的花形首饰已经很普遍的被人们所佩戴,并作为一种社交手段可以用来相互赠送。而佩戴的对象,从“登高赋诗”句来推断,应该也包括了男子。佩戴华胜的风俗在后世也得到流传,《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提到“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便是例证。
三、簪花背后的意蕴
簪花并不是单纯娱人娱己的审美活动,从其倡导者是君主,便不难看出其中隐含的政治意味。蔡绦在《铁围山丛谈》提到“国朝燕集,赐臣僚花有三品”,《宋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可知赐花并非一视同仁,而是用森严的等级制度来区别戴花者。若是能够得到皇帝特赐的花朵,便可被视作君主对臣下的器重,如千叶牡丹所赐止亲王宰臣,宋真宗特地赐给晁迥、钱惟演两位学士,这种越级的赏赐引起了周围人的艳羡。君主通过赐花给臣子,来表示天子的恩宠,以加强二者之间的感情联系;臣子接受君主的赐花,以得知君主对自己的政治期待。很显然,簪花在此处已经成为一个政治符号。
此外,簪花行为还被确立为一项严肃的礼仪规定,《宋史》记载“庆历七年,御史言:‘凡御大宴并御筵,其所赐花,并须载归私第,不得更令仆从持戴,违者纠举’”,不按礼制簪花,还会受到处罚。并且,簪花行为被贯穿于各种礼仪流程中,如“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即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簪花作为一个礼仪符号出现在圣节、赐宴、传统节日、下赦犯人等重要场合,来体现礼制的庄严和肃穆,展示天家的威仪与仁慈。
综上,簪花之风在宋代盛行根植于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积淀,也得益于宋代社会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参考文献:
[1]姚瀛艇.宋代文化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虞云国.两宋历史文化丛稿[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来源:文章屋网 )
1、重阳节习俗之一就是登高望远,其实,重阳节的登高寓意很是简单,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这个节日登高是为了怀念远方的亲人,寄托着自己的思念之情。
2、另有辟邪气之说
重阳节登高有辟邪气之说,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非常适合登高远望。
3、祈福和感恩
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4、吉利之意
不过,也有说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因此,重阳登高、饮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5、登高采集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来源:文章屋网 )
1、异乡即他乡,有别于家乡,意即不在自己的家乡。
2、异客,不熟识的人,意即对于异乡的人自己是个陌生的人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孤独的寄居在他乡。
3、异:指的是不是自己的家乡、他乡;还可以引申为异国.。
4、异客,不熟识的人,意即对于异乡的人自己是个陌生的人 ,诗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