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宿建德江孟浩然

宿建德江孟浩然

时间:2023-05-31 09:11: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宿建德江孟浩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唐】杜牧《山行》

2、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宋】周密《西塍废园》

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4、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5、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唐】来鹄《偶题二首》

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7、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唐】窦巩《秋夕》

8、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唐】孟浩然《初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翻译: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2、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人,人称“孟襄阳”,因其一生多在隐居中度过,故又称“孟山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诗风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代表作有《春晓》《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夜归鹿门歌》《岁暮归南山》《南亭怀辛大》等。

孟浩然家住襄阳城南郊汉江西岸岘山附近的南园,40岁时孟浩然入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在外游历数年后便前往与岘山隔江而望的鹿门山隐居,他的七言古诗《夜归鹿门歌》就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全诗八句,诗歌大意如下: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鹿门月亮照亮了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德公隐居的住处。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隐者在此自来自去。

整首诗通过对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不愿为名利所累,不愿为世俗之事牵绊,要去鹿门山过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语言平淡自然,毫无矫饰痕迹,如同纯净自然、心无杂念、超凡脱俗的孟襄阳,我们不能不为他这种潇洒超脱而打动,我们不得不羡慕他这种幽雅的隐士生活。但是,这首诗除了写诗人隐逸的志趣与潇洒超脱外,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情感?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兼济天下”是毕生追求,“独善其身”是自我完善,“独善其身”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兼济天下”。比孟浩然年轻的天才诗人李白在前途受挫,理想成空时也发出“苟无济代心,独善复何益”的愤慨之辞,那么,比李白年长的孟浩然,同样生活在盛唐,而盛唐是一个充满进取、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昂扬奋进的时代,才华横溢的孟浩然“独善其身”当然是为了施展抱负,实现“扶苍生,救社稷”的宏愿。那么,当仕途失意时,他会是什么心情呢?

40岁以前的孟浩然隐居在襄阳城南郊岘山附近南园的家中,他并非天生喜欢隐居,他表面侍亲读书“独善其身”,实则以退为进,等待机会,走“终南捷径”,他若没有求取功名进仕的思想,40岁就不会入长安参加科考,科考失败,他失意至极,漫游吴越排遣苦闷,数年后回乡决心效仿同乡先贤庞德公。庞德公是东汉末襄阳人,德高望重,刘表曾请他为官遭拒绝,为远离乱世他携妻上鹿门山采药而不返,自此鹿门山便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在仕进无望的情况下效法庞德公以表明隐逸的志愿。不过庞德公是德高望重的真隐士,而孟浩然则是在仕进无望情况下隐居,是一位不甘心隐居但最终不得不以隐居而终老的诗人。假若当年科考成功,仕途风顺,他还会选择隐居吗?在鹿门山隐居的岁月里,他与山林为伴,读书耕作、吟诗作赋、弹琴画画,找到了宁静超脱,体验到了隐逸的乐趣,但是在宁静超脱的背后怎能没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孤寂无奈?

孟浩然在呈给张说(一说张九龄)的拜谒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就把希望引荐而一登仕途的迫切的心情表现出来,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当他求仕无门且应举落第后,又在《岁暮归南山》中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似乎是从自身找求仕失意的原因,其实是怨没有得力的知己荐于明主,致使自身怀才不遇。他的五言古诗《夏日南亭怀辛大》虽是怀人之作,但一句“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也流露出人生失意,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情绪。

其实,从《夜归鹿门歌》中一些词句也可看出诗人寂寞无奈的心情,比如诗歌一开始描述人们争渡的场面,可见诗人对尘世的热闹不能忘情;还有从最后两句“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就可想象出在幽静寂寥的山林里,诗人独来独往的寂寞与忧伤,隐藏着诗人隐居乃迫于无奈的心情。所以说《夜归鹿门歌》抒发了孟浩然归隐的情怀志趣,表达了诗人潇洒超脱的感情,但潇洒超脱的背后则是孟浩然一颗孤寂无奈的心。

第4篇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秋词》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3.《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7.《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8.《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9.《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0.《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1.《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第5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第6篇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是一份宝贵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小学教师如何教好古诗,学生如何学好古诗,怎样让这支民族“瑰宝”焕发新的光彩呢?

一、初步感知诗意

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图资源”。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了解诗歌大意。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将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可引导学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东”“忆”等词语的意思,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了解了。

从旧知入手感知诗意。学生学习过一段时间的古诗后,就会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促进对新授诗的感知。教师要善于寻找恰当的“知识停靠点”,如教学《泊船瓜洲》时,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回忆以往学过的古诗,哪些诗的诗题与此诗相似,这样的诗一般是写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学的这首诗可能是写什么的?

二、领悟古诗意境

动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地讲解。有时,教师适当讲述与所教古诗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让学生背诵与教学内容相近的其他古诗,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入情。“入情”必须“披文”,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由于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之美。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前两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写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夕阳西下,引起新的愁思。接着将笔锋一转,后两句描绘诗人在舟中领略到的极富特色的景物:“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仅仅是描写景物吗?显然不是。沈德潜评价此诗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诗人孟浩然出身寒微,40岁到长安,求仕失望,其愁之深是可以想见的。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把仕途的失意、羁旅的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等旧怨新愁,都很自然地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了。因此,这两句诗看似“景语”,实为“情语”,情景交融,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意境美。

(作者单位:益阳市桃花仑小学)

第7篇

我国古代文学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有代表性的就有先秦文学、汉赋汉乐府、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古代文学共使用汉字多达91251个。当然,这91251个汉字中许多字在重复使用。那么,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五个字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据台湾地区学者的有关统计,古代文学中出现最多的前五个字分别是诗、酒、花、月、愁。

国人好诗,我国无愧是诗的国度。诗是普遍的艺术,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戏剧,其到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文学及其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诗的功能很多,有“诗言志”、“诗可以怨”等等。从《诗经》开始,泱泱大国诗才辈出,所创诗歌更是难计其数。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写了50000多首,陆游也写了9000多首。历代文学作品中,“诗”字最活跃,应在情理之中。

“酒”字更不消说,我国是酒的故乡,酒文化源远流长。刘继兴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文化一直占据着很大的比重,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以酒而兴的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以农立国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君不见,“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写过《酒德颂》;“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郑板桥诗云:“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中俯拾皆是。

在大自然的众多生物中,古人对“花”情有独钟。他们赋予了花天下最美妙的形容词,如“花中西施”杜鹃,“空谷佳人”兰花,“凌波仙子”水仙,“东篱高士”、“雪里婵娟”,“月下美人”昙花, “绿色仙子”吊兰,“花中双绝”牡丹、芍药,“花草四雅”——兰、菊、水仙、菖蒲;等等。古诗词中的“花”也比比皆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花”字闪耀在古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中,为其增色不少。

古代文人在抒发感情时,喜欢拿“月”做文章。李白在《静夜思》中,20个字就两次提到“月”(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含“月”的诗词很多,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怨歌行》);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多愁善感是古代文人的共性,“愁”更是古代文学的永恒主题。如李白诗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周紫芝:万重凄恨黯如秋,怎生禁得许多愁。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张辑: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那么,古代文学作品中到底有多少愁绪呢?李煜的词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8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歌;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306-01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久开不衰的奇葩。它集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为一体,语言凝练,形式简短,音韵和谐,而且表达的内涵十分丰富,创造的意境尤其优美。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古诗词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意境教学的着眼点:整体感知,再现诗人所塑艺术形象,发挥想象,创造性的挖掘诗歌意境,从而感悟、品味诗歌神韵。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感性形象,需要的是感性观照和情绪体验,所以诗歌教学应强调其整体性,体会诗的意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走进古诗歌的意境呢?

一、领会诗歌的意象

一首诗的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便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例如,“梅”这个物象,本是一种客观事物,但由于诗人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和美学理想等,因此,它在不同的诗里,便有了不同的意趣,寄寓着诗人不同的情感。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其形象就明显不同,前者是傲霜挺立、笑看风物的形象,后者是寂寞孤独、无依无着的形象。同样写梅花,谢燮《早梅》是这样的:“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突出的是坚强、不甘人后,但也没引起人们重视,有怀才不遇之感。而王安石的《梅花》则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的梅花同样也是傲寒,但表现了一种风度与风格,洁白无瑕而又暗暗地给他人送去清香)

二、了解写作背景

由于学生和诗人不是处在同一时代和同一环境,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器物、服饰、风土人情、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在理解上有隔阂,并不利于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古诗词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首先需要学生理解这篇诗词的写作背景,诗人是由于什么原因,在当时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要知道诗人写这篇文章的心情如何,要表达的思想如何,以及诗人的词风如何,只有明确了系列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好的来理解、来把握整篇诗此,进而领略其中的意境。

如理解孟浩然《宿建德江》一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不仅需要在教学中将诵读、点出意象,更需要了解作者的处境及写作背景。诗人孟浩然生活在开元盛世,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画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终身布衣。该诗为诗人科场失意后漫游时期,在建德江边的感慨。因此,该诗中,不论是烟渚、天低树、月都抒发了诗人羁旅愁思,给人以“最难消遣是黄昏”之感。。

三、再现画面,走进意境

审美感知阶段诗人描绘生活图景并非目的,而是要通过“所见”传出“所感”,表达自己的情意。刘勰说:“所谓比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此诗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实也”《麓堂诗话》。而诗人之“造文”之“比兴”,又总与所传之情水融般结合一起,故而昔人总结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读者再现画面,接触诗人“所见”时,已经接触诗人之“所感”,感受到诗人的情志了。由此可见再现生活图景和感受诗人情志,在鉴赏古诗的审美活动中是同步的。

元曲名家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该小令以十种景物组合构成凄凉晚秋的意境,文字通俗精炼,而情感深厚,诗意隽永。这是首小令字面意思简单,所写景物是人人熟悉的,景物特点突出,而且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悲凉氛围非常明显,应该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在课堂中,经过整体感知和初步理解之后,让学生注意课文的插图,图上画的正是《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以这幅插图作为桥梁,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中。

师:同学们,“诗情画意”将诗和画连在一起,因为诗中常常有画,但是画却不一定能传达诗意。请仔细研究画,小令中哪些内容这幅画无法表达?(学生们仔细观察对比,互相讨论。)

生:这幅画画不出小令中提到的西风。

师:失去西风,作者会失去那些感受呢?(学生思考,教师作了提示和示范。)

生:可能有西风吹过驿道的“呼呼”声,显得周围更加寂静冷清的感觉。

生:还可能有西风吹落老树上的黄叶,树叶在风中飘零的情景。

生:西风吹过落叶会发出“簌簌”的响声,吹到人身上衣袖飘飘,会觉得冷,打寒战。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读古诗歌就需要我们想象和联想,同学们刚才的想象都非常符合作者的心境和整首小令的情境。请再找一找并大胆想象,小令中有哪些诗意是此画不能表达的?

生:昏鸦。黄昏的乌鸦,归巢时会发出“哇哇”的鸣叫,在傍晚时特别让人心惊。

生:古道的破旧和荒凉。

生:夕阳西下的情境。当太阳从山顶一点点下沉,天地会慢慢昏暗,当太阳完全落下,暮色就会降临,这时候人容易想家。

生:断肠人。图中的人物虽然愁眉苦脸的,可是他心里的悲哀和伤心是画不出来的。

生:枯藤和老树在夕阳中衰败的模样是图中画不出来的。

……

第9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教学 美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了肯定:“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有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担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美育融入古诗词中,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训练并使学生形成初步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再现美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近年出版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编选了近两百首古诗词。从时间上看,有远古时期的诗歌,汉代的乐府,也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诗词。这种时间上的大跨越,让学生从纵观的角度更加明确地了解学习中国悠久的文化魅力。这些古诗词题材广泛,有描写山川名胜,借景抒发热爱之情的;有倾诉百姓之疾苦的;有鞭挞权贵之腐败,壮志难酬的;有缅怀边塞将士,书写豪迈情怀的;有抒发浓郁的思乡之情的;有写亲人朋友间深情厚谊的……内容丰富,易于在教学之中贯穿美育教育。在课堂中多向引导学生,多手段欣赏古诗词,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1.在朗读中体会画面之美

朗读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它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的情境。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古诗词中发现美,不能局限于教学生读音、释词、解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带领生所欣赏的短小精湛的小诗,既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既情调健康,又意境开阔,形象鲜明,韵律和谐。教师要引导审美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体味画面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才能体会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柔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清新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幽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人性美……

2.在思考中领会意境之美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人高兴时,高山起舞,大海唱歌,江河弹琴,花草欢舞;悲伤时,大海哭泣,江河哽咽,鲜花溅泪,鸟鸣惊心。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前两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写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夕阳西下,引起新的愁思。接着将笔锋一转,后两句描绘诗人在舟中领略到的极富特色的景物:“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沈德潜评价此诗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出身寒微、求仕失望的孟浩然,孑然一身,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把仕途的失意、羁旅的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等旧怨新仇都很自然地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后两句情景交融,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意境美。古诗中的意境美不可胜数,但要领悟,学生必在熟读的基础上静心思索,在联系实际的前提下认真思考,动情思,入真情,才可获得。

3.在探讨中琢磨技巧之美

欣赏美是相当复杂的,不是凭感性印象一下子就能认识的,而是要通过反复思考、仔细琢磨才能深入地、全面地认识它,并且也只有经过理性思考后,才能引起深刻的强烈的美感。在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恰当地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与老师互相探讨,反复思考,各抒己见,琢磨整理,能够体味到作者许多巧妙的技巧美。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字面浅近易晓,低年级的学生都能读懂,而且能用画面表示出意思。但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再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作者问,具体问了什么,诗中没说,但从童子所答“言师采药去”中可以想见应问“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用“只在此山中”的回答省去。诗中以答代问,足见作者推敲字句的功力。而这多姿的技巧,不多人互相探讨学习,很难掌握。

4.在行动中创造意象之美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不是将美育融入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才是将美育融入其中的目的。创造美并不神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希望美――你就得忘我地劳动,直至你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创造者、一名能手,成为自己理想事业的主人;直至你的眼睛,由于感受到人的最大幸福,而放射出激情的光彩。”所以,只要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实践活动中反复尝试创造,就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在讲和演中创造美。入选语文教材的许多古诗词很有生活情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以后,激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编演出来,训练学生创造美。如袁枚的《所见》,可以在掌握内容后分小组表演:一名同学作为旁白朗读改编古诗后的白话故事,一名同学吹哨子扮演鸣蝉,另一名同学骑“牛”边歌边入、闭口捕蝉,让学生在实际的行动中创造出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捕蝉形象。

(2)在描和画中创造美。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美,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学完一些古诗词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一描、画一画,更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途径。如孟浩然的《春晓》,每句一景,学生可用自己的笔墨勾勒渲染,描绘出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晚春图,创造出一个一年级心中的诗画美。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从“望”字展开,“日照”、“紫烟”、“瀑布”、“银河”的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的线条美,学生在描描画画中能进一步创造出庐山的雄伟美,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第10篇

关键词 诗歌;熏陶;美

一、诗中有画,展现画面美

“诗传画外音,贵有画中态”。在古诗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情景的角色,用自己的感知去理解补充抽象化的语言文字,化文字为“活”的形象,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掘创新的潜能。诗与画有很多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色彩美、旋律美、意境美。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让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因为古诗言简意赅,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显得模糊,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笔下描写的自然景物美,引导学生想象并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一首儿歌,浮水、拨水几个动作细节,表现出鹅的动态美;另一方面,又有“白”、“红”、“清”的色彩词,表现色彩美。于是鹅的活生生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此时,让学生想象,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该是多么绚丽的画面,该是多么富有童趣和生活气息。然后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鹅在池塘浮水的画面;模仿鹅的动作做一场游戏,就会让学生充满情趣和兴致。

二、倡导美读,感受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情感。”古诗更是如此。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使不唱,诵读也能琅琅上口,铿锵有力,自然而然地产生悦耳顺畅的韵律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一、二、四句中的“天”、“眠”、“船”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以读体悟,引起共鸣,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披文入情,体会情感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古诗的生命,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同时做到“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学会思考,才能使学生体验诗中蕴含的丰富感情,领会诗人的感情,通过审美体验收获心灵的陶冶。具体的做法有:

1.由景入情

在古诗中诗人通过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情景中,借景抒情。如《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字字含情。诗人闻鸟语、听风声、惜落花,把爱春和惜春之情寄托在落花的叹息之中。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景入手,再现画面,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再引导学生体会“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把握诗人爱春、惜春之情。

2.诵读悟情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乐感的语言中,要通过反复诵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把诵读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先让学生齐读,接着个别读,再边理解边读,然后分节奏读,最后表演读。以读促情,以读悟情,这样体会诗人的情感就会水到渠成。

四、放飞想象,领悟意境美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古诗言简意赅,为读者留下许多艺术空白,为了启发学生在这些空白中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再造,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我是这样做的:

1.再现画面

如《早发白帝城》一诗,整首诗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这种心情从哪表现出来呢?你瞧,江面上一叶小舟乘风而来,诗人伫立船头,把酒临风,两岸美景一闪即逝,如同那沉郁于怀的心病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天空晴朗开阔,两岸景色如画,江风清爽扑面,联想到那刚失去的东西,现在又奇迹般的回来了,同连日来诗人逆流而上、心情沉重相比较,如今这舒畅的心情,怎一个“快”字了得!

2.音乐渲染

第11篇

关键词:送别诗特点 意象 情感 表达技巧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例如今年江苏卷考查了王昌龄的《送魏二》,天津卷考查了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和雍陶的《送蜀客》,江西卷考查了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完成送别类题材的诗歌鉴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归纳总结其特点。

一、送别诗中常见题目

送别诗题目中往往有“赠、别、送”之类字眼。如:《赠汪伦》《别董大》《别舍弟宗一》《送元二使安西》《送魏万之京》等。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留赠送行者)两类。

二、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秋、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秋、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冷清的季节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除了上述意象外,送别诗还常用:酒、春草、寒蝉、兰舟、古道、西风、画角、鹧鸪、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寒鸦等。

三、送别诗中常见情感

送别诗大多是凄清缠绵、低徊留连,表现惜别恨别之意。周紫芝《踏莎行》“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黄昏时刻已经被无穷无尽的离愁所苦,主人公便担心今晚将如何度过,因别而愁情无限。

送别诗中也有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的作品。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

还有借别抒怀之作。柳宗元《别舍弟宗一》“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抒发的不仅有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更有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四、送别诗常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词鉴赏中主要指抒情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1.抒情方式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1)直接抒情的,如高适《别董大》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①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②借物衬情的,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③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这幅画除了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也令人回味不尽。进而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2.艺术手法

送别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有虚实、用典、比兴、衬托等。

(1)虚实: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虚实结合,前面写实景,后面为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2)用典: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的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2)比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的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运用了比兴手法。“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想见很难。

(4)衬托: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画面感强。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3.修辞手法

送别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对比等。

(1)比喻: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把自己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比成眼前无边无限的春色。

(2)拟人: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3)反问: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4)对比:既是修辞手法,也是艺术手法。韩愈的《青青水中蒲三首》:“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除上述几种修辞手法外,还有夸张、顶针、一语双关等其他修辞手法,也经常在离别诗中运用。

总之,送别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的主题。它有一些常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目、意象、情感、表达技巧上,熟知这些特点,将对我们阅读鉴赏送别诗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2]《宋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年版.

[3]《唐宋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第12篇

一、唐诗:中国古典诗歌的第一峰

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开始,经过长时期的酝酿和演变,到唐代登上了繁荣的高峰。[1]1唐诗选本之多,盖无出其右者,而尤以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传播最广。邵祖平、陈寅恪、闻一多、岑仲勉、王重民、任半塘、林庚、唐圭璋、程千帆、周勋初、袁行霈、吴世昌、邓绍基、张忠刚、陈伯海、萧涤非、霍松林、马茂元、傅璇琮、陈贻?{、罗宗强、莫砺锋、葛晓音、陈尚君、陶文鹏、尚永亮等现当代学者用力甚勤,对公众推广唐诗的热情接续前贤。作为有唐“一代之文学”代表,唐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已得到历代学者的公认。[2]对青少年而言,书店里学习读物销售长盛不衰的,除《新华字典》外,大概就是唐诗鉴赏类图书了。

近50年来,以中华书局《全唐诗》标点本、《全唐诗外编》、《全唐诗补编》为标志,大批唐诗整理、选注和欣赏本问世,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唐诗选》 、刘逸生《唐诗小札》等,而萧涤非主编《唐诗鉴赏辞典》的问世,则将唐诗鉴赏热推向。岳麓书社《唐诗三百首新编》、山西人民出版社《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 、复旦大学出版社《唐诗三百首全解》 、文化艺术出版社《增订注释全唐诗》 、浙江文艺出版社《唐诗选注》,更是普及与提高兼顾之作。然而,综合体现大众视角、学术视角、文学视角和现代视角的,还是王兆鹏等人的《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版)。

《唐诗排行榜》运用统计学、传播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等指标,测评出从唐代至今最有影响力、最受关注的39位诗人创作的前100篇唐诗,见表1。

表1 《唐诗排行榜》中的前100名唐诗

排名 作品 作者 排名 作品 作者 排名 作品 作者

1 黄鹤楼 崔颢 34 锦瑟 李商隐 67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

2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35 寒食 韩? 68 长安秋望 赵嘏

3 凉州词(黄河远上) 王之涣 36 石头城 刘禹锡 69 山行 杜牧

4 登鹳雀楼 王之涣 37 鹿柴 王维 70 鸟鸣涧 王维

5 登岳阳楼 杜甫 38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71 凉州词(葡萄美酒) 王翰

6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39 赤壁 杜牧 72 山石 韩愈

7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4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73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8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41 旅夜书怀 杜甫 74 兵车行 杜甫

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42 马嵬 李商隐 75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10 蜀道难 李白 43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76 从军行(青海长云) 王昌龄

11 次北固山下 王湾 44 蜀相 杜甫 7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2 枫桥夜泊 张继 45 望蓟门 祖咏 78 长安春望 卢纶

13 终南山 王维 46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缙? 79 晚次鄂州 卢纶

14 长信秋词(奉帚平明) 王昌龄 47 独坐敬亭山 李白 80 野望 王绩

15 登高 杜甫 4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81 贾生 李商隐

16 泊秦淮 杜牧 49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82 终南望余雪 祖咏

17 江雪 柳宗元 50 隋宫(紫泉宫殿) 李商隐 83 将进酒 李白

18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51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岑参 84 秋兴(玉露凋伤) 杜甫

19 乌衣巷 刘禹锡 52 春宫怨 杜荀鹤 85 登楼 杜甫

20 滁州西涧 韦应物 53 望岳 杜甫 86 月夜 杜甫

21 夜雨寄北 李商隐 54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87 北征 杜甫

22 燕歌行 高适 55 逢入京使 岑参 88 过香积寺 王维

23 琵琶行 白居易 56 春望 杜甫 89 竹枝词(杨柳青青) 刘禹锡

24 观猎 王维 57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90 从军行 杨炯

25 出塞 王昌龄 58 闺怨 王昌龄 91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26 过故人庄 孟浩然 59 终南别业 王维 92 春夜喜雨 杜甫

27 长恨歌 白居易 60 无题(相见时难) 李商隐 93 送魏万之京 李颀

2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61 江南春绝句 杜牧 94 早雁 杜牧

29 石壕吏 杜甫 62 春晓 孟浩然 95 雁门太守行 李贺

30 早发白帝城 李白 63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96 行经华阴 崔颢

31 静夜思 李白 64 商山早行 温庭筠 97 秋登宣城谢?I北楼 李白

32 咸阳城东楼 许浑 65 使至塞上 王维 98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33 山居秋暝 王维 66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99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100 羌村(峥嵘赤云西) 杜甫

资料来源: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著《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9月版)

诚如王兆鹏先生所言,给文学作品排座次、定甲乙,并不是当今才有的时尚,而是古已有之。至少从唐代起,宫廷和民间就常常举行诗词竞赛。而杜甫《戏为六绝句》之“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排行榜。[3]虽然作者早就言明,排行榜只能在相对意义上说明问题,而不能说排名前列的作品的价值意义比居后的作品高,[4]但《唐诗排行榜》出版后,还是引起学术界和读者的争议。[5]争议的焦点是定量分析研究方法在古代文史领域的应用问题。其实用定量方法研究古典诗词,并非自《唐诗排行榜》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的多元交叉是时代趋势。笔者认为,争议大多揭示的还是对唐诗理解、欣赏的差异,显现出认识、赏读唐诗的新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尚传播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电影:现代艺术之林的常青藤

电影诞生仅有一百多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雕塑等古老艺术相比,还十分年轻,但却是最有魔力的艺术门类。从无声短片到有声巨制,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宽银幕到环幕、从影院到院线、从电视电影到数字电影,从3D到4D,是现代艺术之林之中名副其实的常青藤。

唐诗题材在当代表演艺术中也不鲜见,如话剧和电视剧《李白》、电视剧《诗圣杜甫》、纪录片《唐韵》《杜甫》等,甚至有人认为唐诗影响了世界电影:以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和岑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启发了约翰福特等一大批西部片导演;连詹姆斯卡梅隆也通过《泰坦尼克号》致敬了白居易,此片将《琵琶行》的故事颠倒性别重讲了一遍。[6]

微电影是指在新媒体时代,为契合现代人碎片化的休闲时间和收视需求,“微规模”制作(较于传统电影投资少、制作周期短)、“微平台”(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移动视频平台)播出、“微时长”(短则一两分钟、长则三四十分钟)放映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7]微电影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电影解放,它使人人都是艺术家成为可能。

微电影与“微”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摄影、微支付、微社区等。有研究指出,微电影作为新生事物,成长在近五年,相关研究从近两年开始,但其初始形态 2002 年便已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8]2011年以来,国内微电影每年都以数千部的规模在互联网播出。

主题是一部微电影的灵魂,它作用于人的心灵。“优秀的微电影一定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反思在里面。真、善、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最高理想,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指向”。[9]唐诗极丰富的情感主题跨越时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可成为后工业“微时代”心灵的晴雨表。

实际上,运用网络传媒手段(主要是动画)传播唐诗起步较早,如《新编唐诗三百首》(少儿动画版),每集2分钟左右;《少儿动画唐诗》每集一般不超过10分钟,而系列动画片《唐诗故事》,则是从一百多位诗人的一千多首诗中,选取十几首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名篇佳作进行创作,但严格说,这些视频短片还不属于唐诗微电影层次。

三、经典:“唐诗微电影”再创造

(一)唐诗微电影项目的背景

2013年5月,中央电视台微电影频道正式上线开播;6月,大型公益性传统文化普及项目《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以下简称“唐诗微电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启动;9月,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教育与微电影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12月,唐诗微电影之《春风吹又生》、《悯农》、《游子吟》、《梧桐影》、《斜风细雨不须归》、《凉州词》在河南省济源市开拍。2014年4月,《离梦杳如关塞长》、《天街小雨润如酥》在四川省三台县完成拍摄。

唐诗微电影项目甄选初、盛、中、晚唐不同时期的经典诗词,每集长度大约15分钟。见表2。

表2 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片目

集次 微电影 唐诗 集次 微电影 唐诗

1 李世民/疾风知劲草 赐萧?r 55 卢纶/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

2 卢照邻/万古催残君炬知 行路难 56 李端/月落星稀天欲明 闺情/听筝

3 杜审言/今春花鸟作边愁 渡湘江 57 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 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

4 李峤/千里照相思 送崔主薄赴沧州 58 李益/别来沧海事 喜见外弟又言别

5 骆宾王/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 59 孟郊/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

6 王勃/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0 孟郊/谁言寸草心 游子吟

7 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 题滕王阁 61 陆羽/千羡万羡西江水 六羡歌

8 宋之问/劳者自为歌 渡汉江/旅宿淮阳亭口号 62 武元衡/春风一夜吹乡梦 春兴

9 陈子昂/今日狂歌客 渡荆门望楚 63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 秋思

10 陈子昂/岁华尽摇落 感遇 64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1 沈?缙?/更教明月照流黄 独不见 65 韩愈/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石

12 贺知章/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 66 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 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3 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 67 柳宗元/骚人遥驻木兰舟 入黄溪闻猿/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14 张说/天歌起大风 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 68 柳宗元/江流曲似九回肠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重别梦得

15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望月怀远 69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江雪

16 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 凉州词 70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

17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登鹳雀楼/凉州词 71 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 西塞山怀古

18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72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 竹枝词

19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宿建德江/春晓 73 白居易/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20 孟浩然/待到重阳日 过故人庄 74 白居易/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21 李颀/雨雪纷纷连大漠 古从军行 75 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兰 忆江南

22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 从军行七首 76 白居易/来如几多时 暮江吟

23 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塞/芙蓉楼送辛渐 77 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24 王湾/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 78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 大林寺桃花

25 王维/空山新雨后 山居秋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79 李绅/锄禾日当午 悯农

26 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 80 薛涛/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友人

27 王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观猎 81 薛涛/同心莲叶间 池上双凫/寄赠薛涛

28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行路难 82 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 离思五首其四

29 李白/日月照耀金银台 梦游天姥吟留别 83 元稹/莺藏柳暗无人语 古艳诗二首其一

30 李白/惟有饮者留其名 将进酒 84 贾岛/僧推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

31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聆听黄鹤楼上吹笛 85 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 寄韩潮州愈

32 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86 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

33 李白/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 87 李贺/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

34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 赠汪伦 88 李贺/蓝溪水气无清白 老夫采玉歌

35 李白/炉火照天地 宿五松山下荀温家/秋浦歌 89 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凭箜篌引

36 李白/我歌月徘徊 静夜思/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 90 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 题金陵渡

37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 别董大 91 卢仝/乘此清风欲归去 七碗茶歌

38 高适/男儿本自重横行 燕歌行 92 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 寄扬州韩绰判官/遣怀

39 刘长卿/风雪夜归人 长沙过贾谊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3 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清明

40 杜甫/会当凌绝顶 望岳 94 杜牧/天淡云闲今古同 题乌江亭/赤壁/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41 杜甫/尘埃不见咸阳桥 兵车行 95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

42 杜甫/城春草木深 春望 96 杜牧/多少楼台烟雨中 过华清宫三绝句/江南春

43 杜甫/暮投石壕村 石壕吏 97 温庭筠/水中莲子怀芳心 苏小小歌/杨柳枝

44 杜甫/与君永相望 新婚别 98 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

45 杜甫/好雨知时节 春夜喜雨 99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

46 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00 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 锦瑟

47 杜甫/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 101 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乐游原

48 杜甫/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102 贯休/万叠仙山里 怀武僧

49 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 碛中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03 罗隐/三千年后知谁在 自谴/蜂/黄河

50 岑参/瀚海阑干百丈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4 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 菩萨蛮

51 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105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 台城

52 顾况/玉楼天半起笙歌 宫词 106 杜荀鹤/零落岸边芦荻花 溪岸秋思

53 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 107 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不第后赋菊

54 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 108 吕岩/今夜故人来不来 牧童/梧桐影

唐诗微电影项目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36部。有的作者被摄制为多集,突出者如第一单元李白9集、第二单元杜甫9集、第三单元白居易6集。就每一集言,1集1首是主流,但也有1集含二三首的情况。多位著名演员参与影片演出,并有108位著名书法家、画家为唐诗挥毫泼墨,108位作曲家为唐诗配乐谱曲,108位歌唱家来演唱。希望通过这种“诗、书、画、情、景交融,视频、音效声情并茂”的方式,打造出一个立体高端的文化产品。那么,与《唐诗排行榜》有哪些关联呢?

(二)唐诗微电影的经典选择

1.从著名诗人选择看

《唐诗排行榜》前10名作者杜甫、王维、李白、李商隐、杜牧、孟浩然、王昌龄、刘禹锡、白居易、岑参悉数入选“唐诗微电影”,诗人群体有所扩大(由39人到58人),特别是薛涛的选入,打破了女诗人的缺席,具有重要意义。但《唐诗排行榜》第一名《黄鹤楼》却未入选,况且“唐诗微电影”中崔颢一诗未选,而在《唐诗排行榜》崔颢有2首入选。其他如常建、许浑、韩?、祖咏、赵嘏、王绩、杨炯、司空曙8人,“唐诗微电影”亦无作品。难道正应了王兆鹏先生所坦言,《唐诗排行榜》数据肯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参考性的答案。

文学经典有“恒态经典”和“动态经典”之分,具有典范性、原创性、思想性、可读性、长效性、包容性特征。[10]唐诗微电影增加了在唐代不能算作文学史上著名诗人的李世民、黄巢、吕洞宾3人的作品。平心而论,好处是范围更广,更符合大型文化普及项目的要求;坏处是恐怕会引起唐诗经典的误读,有伤文学经典传播本义。

2.从经典作品选择看

与《唐诗排行榜》相比,“唐诗微电影”108部演绎136首作品,容量增大。除了上面提到《唐诗排行榜》9诗人未选和同选作品之外,即使是同一作家的作品,选择篇目也有不同。如《唐诗排行榜》前10名中,第4名《登岳阳楼》(杜甫)、第7名《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第10名《蜀道难》(李白)就未选入“唐诗微电影”。这与我们日常读唐诗的感觉不太相符,从这一点来说,“唐诗微电影”在经典作品选择方面亦有偏颇。当然,从大众传播角度来说,“唐诗微电影”更侧重对故事和情节的关注,在实际运作中,可能促使其牺牲诗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时尚: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一)唐诗微电影的时尚表达

从审美形式看,读图时代的到来、阅读方式的转型和新兴媒体的强势,使唐诗微电影用现代手段创新唐诗阅读方式,更适应当今人们的欣赏和观映需求,成为创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典范之举。

从内容表达看,唐诗微电影播出时增加文化学者、国学大家、执行导演、吟诵嘉宾和访谈等内容(加上15分钟核心视频,总长度为45分钟),帮助观众进一步加深理解,更加丰富了唐诗微电影的思想和内容,也能在浮躁的社会氛围里让更多人接触和接受唐诗。[11]此言不虚。

(二)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唐诗不仅是唐人一代的诗歌,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缩影。千年以来,唐诗经典呈现的是一条选本传播、书画传播、音乐传播、影视传播、网络传播的进程图。布鲁姆斯说:“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12]唐诗微电影,在观照传统文化资源的景观里,可谓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唐诗微电影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效益并重,是近年少有的大项目。从样片《人面桃花》和《天地一沙鸥》片花来看,画面较为精美、音乐充满情感,但在编剧创意、演员选择、摄像技术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譬如富大龙饰演杜甫,阅历感稍嫌不足;人面桃花女演员,画面给出的一个面部特写韵味不足。恐怕是从编剧、导演到演员,还不能真正拿出院线大片的精致投入来做的缘故。好在项目组还计划在节目安排播出的同时开展投票评选,重新注资拍摄其中最优秀的10部作品,进军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