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1: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物肖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那女孩的脑后拖着一根猪尾巴似的小辫。
2、妈妈明明就是方圆五百米之内的大美人,直到四十岁都还保持着少女一般的玲珑身材,白皙的面孔,精致的五官,淡棕色的及腰长发,不说话的时候媚眼一抛活脱脱一狐狸精嘛。
3、她那黑亮黑亮的头发像柳丝一样轻柔。
4、她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白净的瓜子脸,弯弯的眉毛下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她爱唱歌,更爱跳舞,还参加了校舞蹈队呢!她穿着那件红地白花的连衣裙,跳舞时,动作优美极了!
5、老人的手每一根指头都伸不直,里外都是茧皮,整个看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6、我有着一个像葡萄一样大小的眼睛,高而直直的鼻子,大大的嘴巴,阳光般的笑脸,活泼好动。
7、他的一双小腿练得像小铁棒那样坚硬。
8、二道杠周莉,是我们班最厉害的女同学了。她长得黑黝黝的,一双小圆眼总是灵活地转来转去,小嘴唇很薄。我奶奶说嘴唇薄的人会说话,这不假,周莉说起话来像打机关枪。每当她说话时,脑后那把蓬松松的大刷子还神气地一摆一摆的。她看见我和施同在一起,就把小嘴一撇,毫不客气地说:“施同在打保镖呢。”
9、他的两条长腿瘦得像鹭鸶。
10、他有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额头下浓浓的的眉毛,黑溜溜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下又一张大嘴巴。
11、老人的手指瘦得像螃蟹腿。
12、这小女孩长着金黄色的头发,像玉米穗一样。
13、他浑身都是圆圆的,特别是肚子像酒桶一般凸起来,人没到,肚子先到了。
14、她露出一口排列整齐的牙齿,好像珍珠一般。
15、我长着椭圆形的小脸蛋,梳着两个长长的辫子,一双大大的眼睛,一笑起来就变成了弯弯的月牙儿。我的皮肤比较黑,这是爸爸遗传给我的最大特征。
16、我的弟弟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圆圆的脑袋,胖胖的脸,一对大眼睛乌黑发亮,一笑,嘴边还有两个小酒窝。他的个儿跟我差不多,有人还以为我们是双胞胎哩。其实,他才刚过十岁,比我小三岁。
17、他黑里透红的脸上露出一排白玉米似的牙齿。
18、我的表兄旭旭,今年才十岁。他长得白胖胖的。圆圆的脸蛋上挂着一对好看的小酒窝,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不时滴溜溜地转动着,显示也一股机灵而淘气的劲儿。聪明的一休比起他来还要甘拜下风呢!对了,我的表兄还挺要强呢!
19、她有一双灵动俊俏的小眼睛,小巧玲珑的鼻子,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巴,一笑起来还有两个浅浅的酒窝。她那长长的秀发,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非常漂亮!
20、两只突出肥大的耳朵守卫在脑袋的两旁,像两扇屏风似的。
21、小光是五年级的学生,圆圆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他学习不错,就是不爱干活儿。偶尔让他干点活儿,他就噘着嘴,耷拉着脑袋,老大的不高兴,走起路来也懒洋洋的,所以,爸爸总是喊着“小懒猫”,妈妈也常说:“小懒猫啊,小懒猫,你什么时候才能变成小蜜蜂啊!”说来也奇怪,没多久,他真的变人。
22、我的妈妈在卫生学校当老师。她浓浓的眉毛下面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端正的鼻子下面有一张爱唠叨的嘴,胸中却有一颗关心人的心。
23、看上去,杜老师也就30来岁,那张严肃的长方形脸上戴着一副黑宽边眼镜,两只不大的眼睛在镜片后边闪着亮光;两个嘴角总是紧紧闭着,平时很不爱说话。在我的记忆里,好像他只有那么一身半新不旧的蓝衣服,袖子也总爱往上挽一截。每当下课的时候,他就把书本往胳肢窝下一夹,把用剩下的半截粉笔往口袋里一装,低着头,像找来时的脚印似的,慢慢地,一步步向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可是,在课堂上,他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他讲起课来滔滔不绝,朗读起课文来声音异常洪亮,有时还会激动得脸上放出红光,一步跨到讲台前,挥舞着手臂……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住了,睁大眼睛看着他。
24、他是一位爱说爱笑的男孩。圆胖的脸蛋,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特别是那张大嘴巴,笑起来嘴角微微上翘,说起话来非常响亮。他最爱发言,课堂上常常响起他回答问题的声音。他爱穿白色短衬衫,蓝色短裤,又整洁又大方。
25、在盯着父亲的眼睛瞧,觉得他那双笑眯眯的小眼睛也和夜空一样深邃、神秘。
26、她梳着一条小辫子,像麻雀尾巴。
27、这姑娘手指细细长长的,像雨后新出的笋芽尖儿。
28、李老师有一头漂亮得头发,乌黑油亮,又浓又密,她站在阳光下,轻轻地一摇头,那头发就会闪出五颜六色地光环。
29、他那双手毛茸茸的像熊掌一样。
30、那深陷的双颊上,长满了胡须,毛茸茸的,像个刺猬。
31、他的头发又稀又黄,蓬蓬松松的像个乱草窝。
32、她那张开的双臂摇动不停,如同翻飞的翅膀。
33、她的脸上有一双带着稚气的、被长长的睫毛装饰起来的美丽的眼睛,就像两颗水晶葡萄。
34、他那红嘟嘟地脸蛋闪着光亮,像九月里熟透地苹果一样。
35、他的肚子膨胀得像一个气打得过足的大气球。
36、玲玲不到两岁,胖墩墩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眼镜。小辫儿朝天翘着,粉红色的发带在头上一颠一颠的,像两只飞舞的彩蝶。尤其逗人喜爱的,是她那张伶俐的小嘴。
37、我给爸爸画个像。爸爸鼻粱上架着一回黑框眼镜。他在学校教地理,这副眼镜帮着他看见了中国,看到了全世界;他也教历史,这副眼镜又帮着他看到了书中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了解到变化万千的史实。爸爸的眼镜可真是个望远镜呀!我在给爸爸画眼圈时就画了一副大大的黑眼镜框,在镜片上还画了很多圈圈。别看爸爸的鼻子能托起“望远镜”,可是却不怎么灵。那回他在家里炖肉,把锅坐在火炉上就趴在桌子上备起课来。肉糊了,他却没闻着,还是我从外边跑进来告诉他的。是不是爸爸的鼻孔小呢?
38、他黑苍苍的脸上长满了密匝匝的络腮胡子,像一丛被踩过的乱糟糟的茅草。
39、我的妹妹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她有一头黄黄的、细细的头发,胖乎乎的小脸,水灵灵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眨着,樱桃小嘴叫起人来可甜了,就像一个洋娃娃。
40、他的头发和平时一样,乱得像一把破笤帚。
41、她高高的个儿,一头乌黑柔软的头发,梳着许多根又细又长的小辫子。雪白的瓜子脸,细长的眉毛下闪动着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流露出聪颖的光芒。她平时爱穿红黄相间的长条衬衫,配上浅绿色的紧身裤,多么像一位从新疆来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啊!
42、妹妹今年十岁,读小学三年级。她那红扑扑的脸蛋上,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适着聪明伶俐的神色。乌黑的头发下,两条弯弯的眉毛,像那月牙儿。她那一排雪白的牙齿当中,缺了颗门牙,一笑起来,就成了个豁牙巴,十分逗人喜欢。
43、小丫头脑后那两绺随便扎起的头发,像公鸡尾巴一样,走起路来,一跳一跳的。
44、他的眉毛时而紧紧地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
45、这双手,皱纹是那么多,那么深,就同山坳里挖出的老树根一样。
46、她的黑发像轻纱一样垂在肩上。
47、他腔子里好似有根棍儿支撑着,总是挺着高高的胸脯子。
关键词:曾鲸;墨骨技法;成因;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24-02
一、曾鲸肖像画在明代兴盛的社会历史背景
谈到明代的肖像画,曾鲸及他的波臣派可谓是独步当代。在我国古代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无论是写实的还是写意的,性格鲜明的个人肖像还是记述事件的群体人物,从上层贵族到黎民百姓都可以作为绘画题材,历代名家不乏其人。至唐的时候人物肖像画,可谓是形神兼备且富于鲜明的时代特色。直到宋元之际,以自然山水为中心的绘画活动与日俱盛,而人物为中心的绘画活动相对减少了。
在唐以前,肖像画和人物画是没有专业分工的。迨山水、花鸟、风俗人物故事兴起以后,肖像画才和人物画逐渐的分工出现了专门的画家,在元代王绎《写像秘诀》就出现了相关的专业理论著作。明清以来,由于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在照相术未传入之前,作为纪念和欣赏的肖像画便成为一种需求,明代的肖像画日益分为民间化和专业化趋势。从明末到清中叶300多年期间,肖像画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末清初的肖像画家曾鲸,在技法和创作观念上推陈出新,对当时的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鲸,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是明代著名的肖像画家。曾鲸的一生主要活动于闽南沿海一带,后期活跃地区为江苏金陵(今南京),主要从事专业的肖像画创作。《海盐县志》卷十五说他尚“兼善花卉”,但至今未能见到他的真迹。从他肖像画描绘的人物能看出,曾鲸当时结交的多为上层名流,如董其昌、陈继儒、黄道周,葛一龙、陈洪绶、黄宗羲等人。
二、曾鲸的艺术特点及墨骨技法成因
(一)曾鲸肖像画的继承和借鉴
从曾鲸的历史画作看来,他的肖像画继承了古代的优秀传统,以写实传神著名,这也是追溯了古代绘画强调写实这一传统审美观点。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尽管韩非的本意不在论画,但它传达了一种重形似的传统艺术审美观。曾鲸的墨骨肖像被誉为“犹有宋人浑穆之意”(《论画绝句》),“兼得笔墨之灵,衣纹配合各得其当”(《图绘宝鉴续篡》),“妙入化工,道子、虎头无多让焉”(《乌青文献》)。成书于清初,专录明代画家事迹的《无声诗史》中,便如此形容曾鲸的肖像画作:“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傅色淹润,点睛生动,虽在楮素,盼睐颦笑,咄咄逼真……然对面时精心体会,人我都忘。”
曾鲸的肖像画成功的借鉴了传统的白描技法和江南的渲染技法。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不落窠臼的创新精神,形成可特色鲜明的墨骨技法。《王时敏小像》为曾鲸早期作品,从人物的面部看来刻画细致,面部烘染所产生的立体效果不如晚期明显。人物的轮廓用明显的线条勾勒,真实的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曾鲸晚年的代表作品《葛震甫像》,人物用笔极为细腻,墨髯如缕,人物面部的凹凸明暗强烈。人物衣纹的线条简单劲挺,略施白粉,极具表现力。人物的面部以淡墨出形,鼻洼、双颊以赭石层层渲染,面部的层次感真实自然。人物的目光如炬,面部的刻画细致,神清气朗,再现了明代文人葛震甫的儒者风范。
(二)受西洋技法影响
曾鲸著名的肖像画作为《王时敏像》、《张卿子像》、《葛震甫像》等。姜绍书评其画作为“写照如镜取影,妙得情神”。并说他“每画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在这里提到曾鲸的肖像画作逼真如镜中影像,与同时期的欧洲油画的人脸像比喻颇为相似,因此曾鲸很可能受到西洋画法的影像。闽南一带自16世纪初就与葡萄牙人通商,利玛窦作为一名传教士也活跃于南京地区,这些现象都可能为曾鲸借鉴西洋画提供机会。曾鲸注重墨骨,用淡赭按面部结构层层晕染。曾鲸肖像画的墨骨写实技法的确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
(三)良好的工作环境助益技巧发挥
曾鲸的一生刻苦进取,尤其再其晚年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作品,诸如《沛然像》、《张卿子像》、《赵庚像》、《李醉鸥小像》等优秀的肖像画作品,均为曾鲸晚年所绘。在绘画方面的杰出造诣,使得曾鲸晚年的生活也极为乐观。清代姜绍书《无声诗史》卷四载:“(曾鲸)风神修整,仪观伟然,所至卜筑以处,回廊曲室,位置潇洒,磅礴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通过记载曾鲸每到一处,便得“回廊曲室”,使其能够畅所自如的作画。可见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曾鲸的这种写实传神的肖像画创作是极为重要的。
三、曾鲸肖像画的艺术成就
曾鲸为明代后期画坛的重要写实画家,他的墨骨技法盛极一时,学者众多,为“臣派派”的创始人,对当时以及后人影响重大。曾鲸的墨骨技法使中国画笔墨的运用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探索。“用笔之道譬如盖造房屋,勾取大概则如梁柱墙垣,写及皴纹则如窗棂阶砌,虽未经丹雘之施,已具连云之观,工夫大要全在用笔,需将前代妙手如曾氏一派细玩其下笔之道,再于临时能从面部相取下笔的确道理,勾勒皴擦,用惟其宜,浓淡轻重,施得其当、无模糊著迹之弊,有圆和流润之神,则不仅独步一时,且将卓绝古今矣。”(《沈宗骞》)。此番论述足见沈宗骞对曾鲸笔墨运用之肯定,曾鲸墨骨技法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曾鲸的工笔肖像画不及山水、花鸟画中笔墨丰富。但曾鲸的墨骨技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肖像画下笔应根据人物面部的各种皮肤纹理皱纹走向,这些结构决定了用笔的方向。对人物肖像画的创作不以求真为目的,而是通过刻画传达人物的内在气质和性格特征。在所绘制的肖像中将作者自身的审美理想融入其中,通过传神使人物鲜活。
曾鲸的墨骨人物,通过淡墨或赭色反复渲染、皴擦来强化线的作用,丰富人物面部的体积感。在曾鲸之前,古代人物画平涂来表现人物的体积感,须髯、头发、五官多用墨色勾勒。如唐代周昉《虢国夫人游春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曾鲸的凹凸技法运用之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洋画法,将墨线立意,淡墨渲染结构后以淡色烘染。曾鲸将墨骨技法成熟运用创造了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形象。曾鲸通过墨色的运用表现出人物的神情仪态,通过墨色的层层烘染,增强面部质感和体积感,这种对墨色的独创是前所未有的。正如沈宗骞所得出的用比如文章主见,用墨如文章辞藻的结论。
俞剑华在其所著《中国绘画史》中这样写道:“其技巧神妙足为明代传神画之代表作者为曾鲸。其法重在墨骨,再加敷彩晕染,妙入化工,俨然如生,说者谓颇受西发之影响,遂于传神法中出一新机杼。”陈衡恪在其《中国绘画史》中提出“传神一派,至波臣乃出一新机杼。”两者的观点不谋而合,足以证明曾鲸的肖像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积寅编著.曾鲸的肖像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王伯敏著.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朱晓红编著.沈宗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高居翰著.气势憾人.三联书店.
[5]俞剑华著.中国绘画简史.上海书店1992年10月重印本.
肖像瓷画的创始人是“珠山八友”之一的邓碧珊先生,他在民国时期首创以九宫格绘画人物肖像这一绘画方式,直至今天依然是陶瓷肖像绘画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入门必学的技法。肖像瓷画一般是用新彩绘制,因为新彩的颜色丰富、表现力强,可以画出彩色的浓淡层次,并可以调出各种不同的色相、色调并能反复烧制和罩色。这一陶瓷绘画材料为人物肖像绘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陶瓷肖像绘画是在传统人物绘画的基础之上广泛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并结合了摄影技术,利用陶瓷新彩在瓷板、瓷盘上绘制人物肖像。二十世纪初景德镇从事肖像瓷画的有不少人,其中“珠山八友”中的王琦将西洋绘画中的阴暗光影彩绘手段引入陶瓷人物脸部的刻划,使人物形象表现得更逼真。这一技法,老辈景德镇人称“王氏人物画”,为“西洋头子”。它对景德镇的陶瓷人物绘画影响很大,对肖像绘画同样有较大影响。
二十世纪中期,肖像画大师吴康先生的肖像瓷画大胆创新,借鉴西洋油画艺术吸收摄影技术,准确表现人物肖像的光影透视,再加上吴康先生对陶瓷色彩的精深研究,以色造型,色调丰富。因而人物的像貌,人体的肌肤、服饰的质感特别逼真。与此同时在南昌以杨厚兴为首的陶瓷肖像画派也是当时引领画派之一,杨厚兴的画,可谓丹青独创一家风,他以人物为主,兼画山水、人物舞蹈和古代传统画。尤其是他的人物画像,笔法细腻,色彩讲究,人物形态逼真,细腻,质感等均
属国内外一流水平。其后很多传人都是当代陶瓷肖像画举足轻重的人物,如冯杰、武育伦、杨平等一大批肖像大师活跃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市场上,他们都为肖像瓷画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今天,肖像瓷画更多的是艺术家和所画对象之间灵魂的沟通,再借用形象的特征进行表述,更多的是表现画家对所画人物的主观看法,更多地体现了画家自身的存在。画家不再是简单完成定件的艺人。
人物肖像瓷画具有静态的特征,它是人物瞬间形神的凝固,怎样对这种凝固的形貌进行艺术创造?首先要求绘画者要有极其严谨的绘画态度,只有这样才可把特定光影背景下“形有酷笑”表现好。光影表现要准确,若无坚实的素描能力,没有纯熟的造型能力和一丝不苟的再现能力,是很难做到对“肖像”的形似刻画。其次肖像瓷画并不等同于摄影的再现,它是对人物肖像材料的第二次艺术创作。因此绘画者在追求人物肖像形貌逼真的前提下,一定要对描绘对象进行深层次的艺术考量,力求在瞬间凝固的形貌中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绘画者要从艺术的角度用色彩和色调去表现各种光影条件下人物五官形体的纤细变化,深层次地刻画出人物此时此刻的内在心理。肖像画重形似,要求写实逼真,但一味求真而忽略了对人物精神层面的艺术再现。这样的肖像瓷画,只能是摄影作品的复制。那么瓷上肖像画如何才能做到传神呢?首先,绘画者对人物的形态有理解,各种人物形态不仅是其血肉之躯的实体,而且是繁复思想情感的载体。人物的精神变化是极其丰富和微妙的。其次,在具体创作时,须充分理解构成人物形神状态的本质特征。古人画人物时要求“传神写照,尽在阿堵”意思就是,人物绘画要对物写照,具有写实性,更重要的是抓住特征细节传达人物的精神气质,而人的精神气质基本是人物面貌的细部变化。因而肖像瓷画则须重点关注人物面貌的精确描绘,不可差之毫厘。然而,人物的整体精神显现又是和谐统一的,人物的五官面貌和四肢躯体的关系是统一的整体。人们思想活动与人的形体动作是不可分割的。就如“惊恐万状”,惊恐是精神的层面,而“万状”则是人的外部动作,对内在精神的各种展现,要在肖像绘画上去表现这一层次的内在精神,仅写“万状”之实,而不抓住人物的“惊恐”就很难达到“尽在阿堵”之中。“传神写照”重在传神,重在注意人的面目活动与四肢躯体的情状联系,即使是人物的服饰的衣纹变化的线型有时都不可忽视。
画好一幅陶瓷肖像画,不是简单的技术好就可以画好的,更重要的是画家善于和对象心灵相通,这或许正是肖像画的难度所在。画肖像的过程好比是和朋友作一局长谈,絮絮细语,不知不觉,心目相交,灵犀相通,这朋友的形象、气质,神韵就显现在眼前,凝于笔端了。确实,艺术只有用心去理解,去表现时才会凸显出生命力。
由于肖像瓷画的特殊性,它向来是画家综合能力的试金石,众多经典的绘画名作,都是画家以肖像画的方式,探寻表现对象的外貌、内心和精神过程。
在绘画的过程中,艺术观念和艺术追求的差异,形成了不同艺术风格的画面,也形成了不同的关注点和表现方法。有的注重逼真地再现对象的外貌,有的注重揭示对象莫名的内心世界,有的则借题发挥探索抒感。这样肖像瓷画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所画对象的肖像了,不过一旦肖像瓷画中的像失去了可识别的意义后,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就成为首要的了。
李振兴 江西丰城人,进修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师。
人物的肖像描写,要以形传神,达到形神兼备,才能更好地突出个性,展现真实的自我。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一枝竹十五片叶呈七太守》题画诗云:“敢以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努力作秋声,瑶窗弄风雨。”何以仅凭画面上的一枝竹十五片叶就能“作秋声”乃至“弄风雨”呢?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形神兼备。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文艺理论观点之一。它不仅是对艺术技巧的一种评价和认识,而且是对文学写作某种规律的探讨。形是神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主观形态,只有形与神的有机统一才更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记叙性文体中的人物肖像描写就生动有力的体现了其中的道理。肖像描写之所以与“传神”相联系,就因为它以现实生活为依据,但又高于生活去塑造,抓住人物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的表现特征,渗入作者的精神实质,写出现实中人的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使读者由表及里,洞察人物心灵,并了解人物的个性风采及神思韵味。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肖像描写艺术十分高超,他从不“细画须眉”,不求过分逼真的形似,而追求在大体形似的基础上的高度神似,使笔下人物形神毕肖,呼之欲出。例如《孔乙已》中的主人公是”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幅神态描写,逼真地表现了孔乙己的颓唐潦倒而又自视清高的生活境遇和性格特征。可见,人物的肖像描写只有传神,才能更好地张扬个性,突现自我,使人物真实自然,活灵活现,这样才能塑造出独具特征的这一个“真我”的形象。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曾说:“描写人物,最难得的地方,是怎么使人物立得起来。”而“立得起来”之要义是“写人之精神”。出色的肖像描写不一定是面面俱到的描写,而是选择局部或有代表性的形象进行刻画,以利于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特征;出色的肖像描写是将人物外部体貌与内在心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描写。在这样的描写面前,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人物的外在骨架,而且是表现“真我”的灵魂内核。
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将文学作品称为“生命的形式”。的确,写作活动是穹作主体创造性精神劳动的过程:它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流程,从灵感的突现,到构思的完成,无不体现为一种动态效应。写作过程由于有了主体理性意识的参与,有了主体思维之弦的弹拔,便使写作活动成为了一种动态生命。各种艺术理论是这一动态生命的灵魂,而作品的语言形式则是它的外在躯壳。倘若有了人的活动,有了成功的肖像刻画,这一外在躯壳便会有血有肉,充实而饱满,健康而真实。人物的肖像描写在记叙性文体的写作中可以看作是作者借用画家的“写生艺术”,成功的“写生”可以为艺术作品增光添色,也可以令人物形象突现个性,张扬自我。这种“写生”出来的“真我”形象,犹如一束亮丽的光环,紧系在写作这一动态生命之中,不仅闪现出写作者一种全新的意识流程和精神实质,形成个案为人瞩目,而且在艺术作品的表象上,也极具一种尤为耀眼夺目的美刺之功。
人物的肖像刻画要立体化,达到形神兼备,需要写作主体具备深厚的写作功力和精湛的表现技巧。而写作的功力和技巧又如激光灯的聚集点,引爆炸药的导火索,一旦需要便精确而迅速“引燃”,有了这样的技巧储备,人物肖像又怎能不突显精华,不形象逼真,不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艺术共振?另外,作者要敲开写作灵感的门扉,使“真我”形象“立得起来”,还要有源自生活的真情实感。所谓“诗缘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真挚的感情,才能产生多姿的语言,也才能令描绘对象流露出本真和自然,体现出艺术真实的魅力所在。在此,笔者根据学习体会,尝试介绍几种塑造“真我”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望能给广大写好者提供一点借鉴。
1 寻声捉影――远程“扫描”闪光点
在写作记叙性文章时,我们不妨采用“寻声捉影”的方法描写人物肖像。具体而言,在所写人物亮相之前,让他的声音首先出场,先声夺人,也就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于这种方法首先突现的是声音,声音是远处传过来的,因而可称为“远程”,声在人前,再将笔峰转向人物肖像,故称远程“扫描”。通过人物的声音即语言引出所要描写的人物,再根据一定的感彩刻画其肖像,即所谓“寻声捉影”。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形式,读者可以先从其语言特点方面对出场对象作一个基本估测,然后再通过对肖像的察析,逐渐了解人物个性,直至熟稔和完全看透。这种寻声捉影的方法,不仅将人物肖像刻画得形象逼真,维妙维肖;而且还能将人物写活,展示其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张扬其个性风采,突现真实的自我。例如,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刻画人物肖像就有独特的造诣。他在描写王熙凤的出场时,就铺张笔墨,采用“寻声捉影”的技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看《红楼梦》第三回中描写王熙凤的一段精彩章节,作者通过林黛玉的视角对王熙凤的出场进行了如下的描写:“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段精湛的描写,便是通过声音的远程传播,“扫描”王熙凤出场的美貌肖像,既刻画了她性格中的泼辣和放诞无礼,又暗含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可见,大作家的思维精敏,匠心独运。再如伟大文学家鲁迅笔下的《故乡》,作者在着墨描写杨二嫂的出场时,也用了这种“寻声捉影”的方法。当“我”和宏儿正在闲谈时,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声“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接着,“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我吃了一下,赶快
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段由声音引出肖像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杨二嫂这一尖酸苛薄的小市民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由此看来,名家笔下的人物肖像刻画具有共性特色,这种通过声音的远程传播来“扫描”闪光肖像的写法,的确易于突出”真我”。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语言是人的内部向外界自动的表现。……就象花木的抽芽显示花的内部结构一般,说话的人自动地表现了他的内部存在。”可见,语言不仅能够显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更能流露其内在心理和思维流程。用语言辅助肖像描写,是”寻声捉影”的主要特点,而采用这种描写技巧,不但能够令人物真实生动,形神毕肖,而且又能为整部作品的构建巧作点缀,展现文采,使艺术作品在莘莘读者面前闪现灵光。
2 漫画素描――诙谐妙笔绽理花
在对人物肖像进行刻画时,还可采用“漫画素描”的艺术技法。这种方法是以文字描述的方式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幽默诙谐的图画,它能吸引读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迹,使人恒久不忘。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此种方法不可忽视作者的理性思维,描绘画面时语言的运用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切记随意性。俄国作家契诃夫在《套中人》中刻画别里科夫的肖像时,就是这样漫画的:“他所以出名,是因为他即使在顶晴朗的天气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雨伞总是用套子包好,表也总是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包好;遇到他拿出小折刀来削铅笔,就连小折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一个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睹上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来。总之,在这人身上可以看出一种经常的、难忍难熬的心境,总想用一层壳把自己包起来,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这段肖像描写,真让人忍浚不禁,作家以诙谐的笔法漫画了一个与外世隔绝、封闭自我的“套中人”形象,突出表现了他真实的自我。由这幅“漫画”,我们既了解了别里科夫胆怯、憎恶现实、怀恋过去和虚无的真实性格;同时也深谙作家“画笔”的高超魅力,因为“漫画”里体现了作家理性的意识流程,若稍稍随意,便会显露败笔,使所“画”人物丢掉个性,无法充分展示“真我”。再如,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写爱钱如命的严监生疾终正寝时,突出了他竖着的两个手指头,这两个手指头象征了他全部性格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守财奴的视财如命。作者在写两个手指伸出来时的情境,也采用了漫画方式,这种方法不仅节省笔墨,而且又易于张扬个性,呈现出更有力更强烈的艺术效果。由名著可见,越是知名作家,越具有高妙的写作技巧,也越具有高度警醒的理性思维。鲁迅也善用此法,并认同地说:“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夸大这些特征不仅不会失真,反而使形象鲜明突出。”运用“漫画素描”的写作技法,更是为了人物写真的需要,写作主体的妙笔诙谐有力,所漫画的形象必然生动传神,在读者眼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闪耀理性光芒的“真我”奇葩。
3 对比写真――纵横运笔两分明
文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需要达到一定的强烈程度,才能激励和感染读者。而最显反差效果、最使个性特色泾渭分明的,莫过于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了。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中就有“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对比之句,他的《旅夜书怀》中也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句,这样的对比,效果集中凝练,含蓄深沉,开阔了诗的艺术境界,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技巧。记叙性文体中的人物肖像描写也可采用对比手法来体现个性,突显“真我”。对比可分为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两种,纵向对比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状态、环境、矛盾等的转换下自身前后的肖像对比,横向对比是指两个或以上的人在同一时间、场合、境遇下的肖像对比。无论是纵向对比还是横向对比,首先须考虑其能否准确地显示人物的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矛盾和差异就是其根据。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说:“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把这种关系或趋向反映在作品之中,既能表现出所写人物的本来特征,又能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特征或同一人物前后的内在性格变化,常常处于不协调的矛盾状态中。为了显示性格的差异,突出人物的本真,须用对比手法对人物肖像进行描绘。鲁迅的《故乡》中,作者运用了纵向对比的方法,刻画了闰土少年时代和中年时代的不同肖像。在描写少年闰土时,作者这样刻画:“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虽只几句简短的描述,少年闰土健康活泼,天真可爱,充满着灵气,并对未来充满着希望的性格特征呈现于读者面前。但作者在着笔描写中年闰土的肖像时,则大相径庭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穿着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显而易见,中年闰土已大有变化,完全失去了少年时代的健康和灵气,而是成了一个衰老、麻木的“木偶人”。作者通过闰土肖像的纵向对比,表明了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下农村遭受破产,农民濒临绝境、生活困窘的残酷现实。这种一个人自身的纵向对比,更易于令读者了解人物在不同时段的性格变化,从而体现了作者对“真我”形象的高妙的写真艺术。纵向对比能够将人物个性刻画得生动、丰满,而横向对比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与之殊途同归。请看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作者运用横向对比,生动刻画了厂长乔光朴和党委书记石敢的不同肖像。作者在刻画乔光朴在会议室的首次亮相时,这样着墨:“这是一张有着铁矿石般颜色和猎人般粗犷特征的脸:石岸般突出的眉弓,饿虎般深藏的双睛;颧骨略高的双颊,肌厚肉重的阔脸:这一切简直就是力量的化身。”通过这段成功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乔光朴有着火热的心肠,豪爽的性格和智勇深沉的个性特征。由此一来,一个真实自然、立体化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而当作者转笔刻画石敢的肖像时则又不同了:“他身材短小,动作迟钝。仿佛他一切锋芒全被这极平常的外貌给遮住了。斗争的风浪明显地在他身上留下了涤荡的痕迹。虽然刚交六十岁,但他的脸已被深深的皱纹切破了,象个核桃。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得多。他对一切热烈的问候和眼光只用点头来回答,他脸上的神情既不热情,也不冷淡,倒有点象路人般的木然无情。他象个哑巴,似乎比哑巴更哑,哑巴见了熟人也要呀呀咿咿地
叫喊几声,以示亲热:他的双唇闭得铁紧,好像生怕从里边发出声音来。”石敢的这段肖像与乔光朴的完全不同,他缺少乔光朴的健康气息和铁的力量,而是木然无语;但我们若仔细阅读,再联系全文,则又知道他是一个历尽沧桑,阅历很深,谨小慎微的老人,由此可见他性格中的复杂、深沉的一面。从上述二人肖像的横向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同为领导干部,厂长和党委书记不仅肖像不同,而且思想性格和生活阅历也相异。再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也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表现人物形象。敲钟人卡西莫多和军官法比肖像的丑与美的对比,心灵的美与丑的映衬,由于作者技法高超,刻画有力,最终令人性的美丑更加分明。运用对比手法,写真人物肖像,不仅有助于展现外表体貌,更利于将人物个性特色刻画分明,让读者了解人物的内在神韵和本真。
4 瞬间闪光――刹那追踪韵无穷
刻画人物,还可采用瞬间的肖像描写。瞬间的肖像描写,是强调某一特有时刻的人物形态,也可以称为“神态肖像”。抓住人物在瞬间的情态闪光之处,快速“追踪”,有利于体现人物性格,展示“真我”。张爱玲在《白玫瑰与红玫瑰》中,描写了一位姑娘的瞬间肖像:“玫瑰(她的名字)……家里养着一只芙蓉鸟,鸟一叫她总算它是叫她,疾忙答应一声:‘啊,鸟儿?’踮着脚背着手仰脸望着鸟笼。她那棕黄色的脸,因为是长圆形的,很古人样,可是这时侯显得很稚气。大眼睛望着笼中鸟,眼睁睁的,眼白发蓝,仿佛是望到极深的蓝天里去。”作者运用一个快速推进的特写镜头,真好象悄悄为我们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窥见姑娘温柔纯洁的女儿心的一角儿。这种瞬间追踪的方法也能将人物性格体现出真实性来,并且使之在特定的情境下更具魅力,韵味无穷。“能够注意到运用这样的瞬间肖像描写的作家并不多,虽然人们可以看到人物瞬间情态的时侯并不算少。”汪曾祺在《大淖纪事》中描写女主人公的肖像,也采用了瞬间描写的方法:“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身材、脸盘都象妈。瓜子脸,一边有一个很深的酒窝。眉毛黑如鸦翅,长入鬓角。眼角有点吊,是一双丹凤眼,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是经常眯唏着;忽然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像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汪老把瞬间的肖像“敲”进静态肖像中去了,产生的感觉很特别,好像我们先看到一个静态的美人像,看着看着她突然活了,真有点白居易诗里“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韵味。当然,运用瞬间肖像描写时,对象最好是非常熟悉的人,这样更利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及内在神韵,突现生活中人物的”真我”形象,从而增加作品无穷的韵味,产生更多更诱人的艺术魅力。
5 镜头特写-局部点染更流情
人物的肖像描写并非一定要面面俱到,采用“镜头特写”的方法,在特定情境下更利于将人物写活,现出其自身的本真和自然。特写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方法,即用极近的距离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放映时可以使这一部分特别放大。这个镜头叫“特写镜头”。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笔墨集中点染,更利于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当然,要突出的局部不一定非是脸部,因为生活中人的肖像引人注意的部分也不都是脸。赵树理在短篇小说《套不住的手》中,重点刻画的是陈秉正老人那双劳动者的手:“手掌好角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就象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象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这段对手的特写,洋溢了作者对同陈秉正老人一样的劳动者的赞美,老人的手象“小耙子”,表明了它坚硬有力,连”刺针蒺藜”都刺不破,从中褒扬了老人那种勤劳朴质的品质,使老人的“真我”形象跃然纸上。再看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作者突出刻画的是父亲的整个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在这段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中,穿插了一系列动作描写,由于这些动作对肖像刻画在特定环境下有辅助和补充作用,因而令整段描写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朱自清先生以饱蘸挚情的笔墨,突现了父爱的质朴感人、博大深沉。这缕真挚而美丽的情感波澜,正是镜头特写、细节刻画后带来的艺术底蕴。当然,运用特写镜头,要有的放矢,要找得准。“摄特写镜头,必须选择能表现人物性格或揭示主题的最关键部分。”其实,用这种方法描写人物,犹如给人物进行局部拍照,描写对象越是具体细微,镜头中的轮廓就越真切清晰,这样一来,人物的肖像描写便越真实越立体化,也便越能体现人物的独特性格和内在神韵,从而突显出他在特定环境下的“真我”形象来:从写作主体的角度而言,在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情感,是源于现实生活的,主体由于心灵触及了生活中真挚动人的东西,因而在刻画“真我”形象时,能将这段真情实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6 美玉求瑕――缺陷最展个性美
在刻画人物肖像,特别是描写正面人物或美貌女子时,许多作者常喜欢用尽绝美的言词,将人物的容貌或体态刻画的完美无瑕,让人挑不出丝毫缺陷。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人并非美到一点瑕疵都没有的极至。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一块美玉,也会或多或少存有一点瑕疵:即使是绝代佳人,也不能从头到脚都美妙无比,无可挑剔,某些时侯,只不过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罢了。因此,在描写人物的美态时,切记不要刻画得完美至极,虽然完美的刻画在形式上可能会给读者带来感官享乐,但内容上却是空洞的,失去了生活中的真实性。鉴此,我们不妨采用“美玉求瑕”的方法描写人物肖像,即使是一个公认的完美者,也要“求”出一点缺陷或不足来,这样更能收到真实明显的艺术效果。脂砚斋在《红楼梦》批语中就指出了“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只有将人物肖像美处的描写与合乎情理的陋处的描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展示人物的”真我”形象,取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立体效果和艺术魅力。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玛丝洛娃出场的肖像描写,就是运用了这种“缺陷美”的方法,写她的身量、年龄、衣着后,接着是:“……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分明故意让几绺蜷曲的黑发从头巾里滑下来。那个女人整个脸上现出长期幽禁的人们脸上那种特别惨白的颜色……她那双短而且宽的手和她大衣的肥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的白脖子都是这种颜色。在那张脸上,特别是由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他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为带点斜睨的眼神……”这里,作者刻画了一个既美丽又堕落的女人像。玛丝洛娃因为美丽,才会被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看中并玩弄。但是这种美中又分明带着的故意做作和卖弄风情,并且分明地带着长期囚禁的特征,这样描写便体现
出人物的缺陷所在。我们从中不仅看出了她肖像上美中有“瑕”,也了解了她在经历上的转变和性格上的消极。据说作者对这段描写曾作了二十余次反复修改,经历了“丑一美一既美又丑”这样一个构思过程才完成。可见,大作家往往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斟酌和推敲后才可将一个人物形象定形,即使写她的缺陷,也并非轻易落笔,“缺陷”也源于生活真实,没有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也便难于闪现。再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肖像刻画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他在描绘黛玉的美丽肖像“娴静时若娇花照水”的同时,不忘写她“泪光点点,微微”“病如西子胜三分”等体弱多病之态和天生喜哀愁的性格特征。黛玉的肖像是美的,但缺少健康气息和乐观的生活观念。这段描写,美中带有“病态”,更利于展示黛玉的性格特点和内在神韵,使人物更突现真实性和个性化。由此可见,人物美中存有不足,方能展现其性格上的与众不同,美人的“陋处”是独特个性的表现,也是动态写作中“真我”形象的体现,有了缺陷美,人物才能真正的存活,也才能在艺术作品中闪耀本真的光辉。
写作活动是写作主体的动态意识流程,而写作技巧则是写作主体成功完成作品的有力武器,有了一定的技巧储备和生活积累,写作便会得心应手,作品便会成功问世。我们上述分别从六个方面浅析了人物肖像的描写技巧,这几种方法并不具有密切的联系或相关的逻辑顺序,可以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也可以联合使用两种或几种。或许,人物肖像描写早有学者和作家进行过探索和尝试,且已被人们接受和认可;但这里需言明一点,无论是继承前人观点也好,还是总结前人著述也好,笔者上述的六点技巧都是从理性出发,经过自己头脑的再创造而成,因这几种方法渗入了自己的思维意识和心机构建,从另一种视角进行了思索和整合,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构筑成篇,或许也有可取之处罢!诚然,这几种由自己头脑中再创造出来的描写技巧,也无不源于生活实践。人物肖像是一个人整体形象的代表,是其思想性格的体现,是其内在气质和神韵的流露,也是其自然和本真的外显。无论是哪种方法和技巧,就其本身来说,都是为人物描写服务,为整部作品的成功问世服务的:都是真我形象展示的基底,是在艺术写作这一动态生命中闪光的内驱力!
关键词:影雕艺术;审美意识;传承与发展;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影雕根植成长于厚实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土壤,它把南派石雕精巧纤细的艺术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体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思想内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审美意识。
一、影雕的发展历程及工艺手法
影雕在艺术表线和构图上,不仅能在薄如卡纸的石板上,也能在厚度至几十公分的石料上自然勾画惟妙惟肖的书法、篆刻、写意、工笔山水、人物、动物、花鸟鱼虫等作品。影雕作画以针,层层细雕,凿点成面。其勾点苍劲、超凡脱俗,犹如中国画风般古朴神韵。影雕艺术可以最大限度对接、融合、表现历史、文化、艺术、国粹的神韵,达到天衣无缝、直击人心的艺术效果,这是影雕艺术所特有的,是别的艺术手段无法取代的。比如,中国画是以其特有的线条和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用“勾”、“渲”、“染”、“点”的技法,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状、外貌、结构、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不管是水墨交融的水墨画,还是细节入微、层层渲染的工笔画;不管是线条灵动、笔意墨象的名家书法,还是复现真实、借影还魂的精彩摄影作品;都可以用影雕艺术细致入微、形象逼真的进行最有效、最直接、最完美的创作和再现。影雕不仅能充分地表现出原作的真实意境,而且能通过石雕独特的艺术风格,使祖国的名山大川、英雄人物,乃至世界各国的趣闻异事,尽现在这小小的石板画面上。
二、影雕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价值
影雕艺术这一富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手工艺,需要创作者善于发现和挖掘真善美,美源于生活,只有厚实的生活积累,摒弃以概念化的方式直接借用照片资料,通过对创作情感的积蓄和题材内容的梳理,才能进入到创作的冲动期。笔者的影雕作品《福到》就是有了创作情感和创作素材的丰厚储备,并对生活中的人物进行艺术的提纯,才能获得业界赞誉,凭此摘得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银奖。在创作这件作品时,笔者将人物设定于特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妙龄少女剪纸的平常举动,以影雕的艺术表现手法,赋予人物丰富的情感内容,让人物具有了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兼之回避了既往影雕创作中的情节性描述,作品中人物肖像的形式更集中、更明确、更单纯,人物性格情感的揭示也就更丰富、更透彻。
在多年的创作过程中,笔者还善于吸取西方古典主义人物肖像画的长处,即在人物刻画方面,除了细致地捕捉人物的面部特征外,还善于挖掘人物形象的第二审美客体,从而达到表现的极致。西方古代人物肖像画表现的手法不同于中方,它主要针对于表现画中人的性格与情感,属于真实的描写。西方肖像画起源于古罗马帝国,最初是从宗教画分离出来的,之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名家辈出,风格和技巧不断创新日臻成熟[1]。西方古代肖像画的鼎盛时期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绘画以借鉴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将透视法与明暗法逐渐完善,画家们都努力适用于探索这些方法来进行绘画立体造型[2]。在笔者的许多人物肖像作品中就吸纳了西方古代肖像画的这些特质。《延延欲滴》这件影雕作品就把人物对象的嘴巴作为人物的第二审美客体,进行了入微的描绘,使人物形象及作品内涵更趋完善,从而在艺术上进行升华。笔者从事影雕创作多年,也创作了许多人物影雕作品,在整体面貌统一性的前提下,部分作品又表现为不同的样式,这种丰富的表现也是对人物本体的完善。肖像人物群体的身份、年龄、性格、情绪和外在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别性,这无疑增加了表现的难度,需要创作者善于观察生活,通过生活对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提升和强化,在面对困难时,应该体现出艺术家坚韧的毅力和异于常人的执著的艺术探索精神。影雕从业者透过影雕这项技艺撷取的不是对芸芸众生相泛泛的复制信息,而是通过优雅抑或是夺人心魄的画面,寻求有如天堂之锦的美奂美伦的审美体验,进而满足对生命的渴求和人生境界的完善。
三、新时代背景下 影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凡是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审美文化等对社会文化生活起积极作用的传统工艺都能经受得起时间的洗礼,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护,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延续发展。中国传统的影雕作品以人物、山水、动物、风景等单件小幅作品居多,以观赏收藏、家居装饰、办公点缀为主要功能,随着人们审美感觉的不断变化,影雕已经不单单具备了个体的审美需求,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挖掘新的功能和作用,推广其社会作用,让它在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中起作用成为了保护传统影雕艺术最好的出路。
一门艺术的生命力顽强与否,发展交流、与时俱进尤为关键。影雕艺术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仅单纯依靠传统的锤打斧凿之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创新性潮流观念的注入,更需扩大合作领域,拓宽发展渠道,多与大型企业及市政单位合作、交流和探索,积极参与国内外各大城市举办的各类型展销会、展览会、博览会等。近年来国内的很多工艺美术博览会的获奖作品都有影雕艺术的身影,一些知名影雕大师更是走出国门,与国外一些知名的艺术家和雕刻行业的人士相互交流、学习,从而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影雕艺术这一传统民族工艺迈向国际大舞台,为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新的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收藏市场做出了积极一步。
参考文献:
南京博物院收藏有大量的、极其珍贵的明清肖像人物画作品,并曾由文物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专集和画册的形式三次出版,在海内外美术史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美术史界提到中国明清时期的绘画,不是四王就是四僧,不是花卉草虫笔墨游戏,就是春山夏雨披麻折带,似乎明清两代的人物画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明清两代的仕大夫们重山水花鸟,轻人物所致。如果人们在通览这些神情毕肖的作品之后,我相信对明清两代中国肖像人物画的成就,是自会有公论的。
中国绘画历史很悠久,发展得最早而且最先形成体系的便是人物画。古时称为写真的画种,便略等同于我们现代所说的肖像画。在六朝时期,肖像画被称为“传神”、“写照”。在唐宋两代,几乎所有人物画者都有肖像画作品传世。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很多一流大文人也参与到肖像画的创作之中,如王维为孟浩然画肖像,李公麟为坡、王安石作肖像。凡此种种都说明在唐宋时,中国人物肖像画在这个时期已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这种情况到明清两代便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山水、花鸟异峰突起之时,人物肖像则持续发展,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画家和流派,并且成为和西洋绘画最早进行相互融和吸纳的画种。如明末的曾鲸,就有意识地吸取了西洋人物画中的明暗对比和体积感,不着痕迹地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体系中。并且,这个体系连绵不断一直发展到清代中叶的徐璋,出现了像《淞江邦彦画像册》这样肖像画史上杰出的具有经典性的作品。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绘画本身具有自我更新和整和的能力,具有强大的吸纳变革的内在能量。那种所谓中国画末日论和取消论,都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轨迹的。下面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试作分析,希望有助于读者的欣赏和鉴别。
明清两代的肖像画创作,就其风格流派而言,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派系:一是注重线条的钩勒,主要是靠骨法用笔为主,而敷色仅是为了烘染和丰富人物形象,我们称之为墨线淡彩派。该派既为文人仕大夫所喜又能为贩夫走卒所接受。如明代的曾鲸,清代的禹之鼎、徐璋都可以归入此派;另一派是重敷色,在墨线钩勒之后,主要是靠颜色的反复渲染,以期再现对象肌肤、衣着的真实感和自然属性。这种用淡墨定型着意于颜色烘染的肖像人物画创作方法起源于元代。元代王绎在《写真秘诀》中提出“淡墨霸定”、“逐旋积起”的方法来进行肖像画的创作。清代绘画理论家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写真有两派,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傅彩,以取气色之老少,其精神早传于墨骨中矣,此闽中曾波臣之学也;一略用淡墨,钩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色彩渲染,此江南画家之传法,而曾氏善矣”。张庚对这两种画法的描摹极其准确,明清两代人物肖像画的基本面貌尽在此中。同当时的山水画有南北两宗一样,人物肖像画的这两个派系彼此补充互有长短。我院所藏的肖像画作也基本上体现了这两个派系的特征。其中《明人肖像册》属于淡墨重彩派,而《淞江邦彦画册》则属于墨线淡彩派。
我院收藏较早的一件肖像人物画作,是明代人作的《范仲淹像》。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镇守陕西一带,也是军事指挥家。这件肖像画中的范仲淹手持芴板,神情庄重,刚毅的胡须透露出一种英武之气,表现出他的文治武功兼而有之的内在精神气质。此画原为苏州范氏义庄的旧藏,后捐我院。故虽是明人的手笔,但其祖本应 是有相当的真实性和可靠度的,让我们在一千年后,仍可见这位古人的风采。曾鲸(1568-1650)是明末著名的肖像人物画家,字波臣,福建莆田人,长期居住在南京,后世尊其画风为“波臣派”。《顾梦游像》是他肖像画中的代表作,画中的肖像主人顾梦游是著名的诗人,善写行草,书同著名的文人黄道周、周亮工都极友善。曾鲸在刻画顾梦游时着重表现了他作为诗人的山林气象,特别是脸部的描摩尤为生动。面部开相细腻入微,肌肤和骨骼似乎能让观者能从纸面触及。究其原因是曾鲸作肖像画时往往在脸部烘染数十层,层层推进彼此共存。中国画的烘染和西方油画的覆盖是不一样的。中国画讲究的是罩染,即多次烘染如同加一层纱罩,即不能盖住原物,又要能将每层纱罩割离出来。这种方法属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之一。近世黄宾虹作山水烘染十余层,依旧不腻不脏无黑气,同曾鲸作人物之烘染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曾鲸作人物在脸部的着力烘染之余,对人物衣纹的钩勒则逸笔草草,表其大意而已。这张肖像中的钩线介乎于传统的兰叶描和春蚕吐丝描之间,细而不散,起止有度,笔之起处微呈钉头之状。然后用花青稍稍罩染以达其意耳。画人物最难的是传其神而不是形其貌。此画中的顾氏独坐在山林间,脸上漂浮着一种不可琢磨的笑,此笑是发自心间的括然自得的,反映出一种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格魅力。曾鲸的这种形神合一的创作思想对后来的徐璋有很大的影响。此图的补景为当时南京的另一位画家张大风,张的绘画风格自由奔放,不受前人技法的约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个性。这件山水画中的补景用长线为之随便而又轻松,潇潇洒洒,淡淡浓浓,和画的主人的性格配合的圆融无碍浑然一体。《顾隐亮像》也是一幅反映仕大夫独立自由精神的优秀肖像画作。顾隐亮是和冯梦龙同时期的文人,他爱好唐寅的书法并精于鉴赏其子即是著《平生壮观》的顾复。画中的顾隐亮身着素衣,端坐在石上,周围有几株老树。画家皇甫纯用墨线浅染法,用细劲而文雅的线条钩勒出主人翁的雅人深致。如果讲前面那幅画的精神内核是动的话,那么此幅则是静,一种地老天荒式的静谧安宁。此卷后面的名家题跋累累,其中有冯梦龙、阮大铖等人。冯在跋中道:尔非儒,淡谐博有余。尔非侠,肝肠一何热,尔非僧,潇洒绝尘情,尔非艺,手口俱灵异。观此跋赏此图,一个醉心文艺古道热肠的明代高士跃然于纸上矣。此画的作画皇甫钝作品传世不多,其生卒也难考是其憾事也。
《明人肖像册》出于明代的民间画师之手,这主要是从其画风上去判断的。但就其艺术水准而言是普通的“喜神像”之类无法比拟的,当出自于高手无疑。此册共计有十二页,纸本。所描绘的人物多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有一代大写意花卉巨匠徐渭,著名书画鉴定家和收藏家李日华等人。这个像册就其技法而言属典型的张庚所说的重色派。如“略用淡墨,钩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的江南画法之传法。这组像中人物面部的大体结构骨骼主要是用淡墨来固定其位置的,这正符合传统肖像人物画创作中“四要”之首的准则,而肌肤衣纹则主要运用粉色的层层罩染。在罩染的过程之中又要能体现出笔和笔法,即染不是用毛笔随意的涂上去,依旧要能见到笔意,要像写书法那样写上去。我们细观此册的罩染便能知其三味也。在面部,这位民间画家刻意表现了对象的额、鼻、颏三个部位,用此来表现人物的肌肉内在张力,观之似凸于纸面有立体感也。连人物的皱纹、胡须、雀斑、肉痣、目疵及因病症而引起的生理上的一些变异也被逼真地刻画出来。这组画像中最让观者心仪的便是一个个肖像主人的眼睛。古代的画论中对刻画人物的眼睛有着各种精彩的论叙,东晋的顾恺之谓传神正在阿睹,阿睹者即是眼睛也。细观此册中每个肖像主人的眼神都是那样的不同,通过这些心灵的窗户,让我们可以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如李日华的眼睛是智慧的豁达的甚至有点嘲弄的意思,他平生看古代的书画名迹无数,有的一打开便能立判真伪,著有《紫桃轩杂缀》,这是一双“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被世人欺”的眼睛。而徐渭的眼神则充满着无奈和凄迷,他的神情是木讷的看不到生气的。卑微的出身坎坷的道路,将这位一代艺术天才变成了风尘俗客,真时也命也运也。看着这张像,使我们自然想起他那首著名的题画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置野藤中”。清代绘画理论家沈宗骞讲:“耳目口鼻固是形之大要,至于骨骼起伏高下,皱纹多寡隐现,一一不谬,则形得而神自来矣”。我们认为此册的作者是完全做到了。这里想说明的是,这部册页从纸张、构图、用笔等方面来考核,徐渭的像和其他人的像显然不是出于同一个人之手。徐渭像的创作时期为万历中叶,而其余者则在明代末年。李日华诸人在明代的官职有高下,但画家都统统以乌纱帽,着圆领红色袍服,分明有着褒扬的寓意在其中,今特为指出以告知者。(未完待续)
(作者 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
前不久,笔者参加学校年级组集体备课后,主讲了《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第一次备课,笔者将这篇文章确定为“主题型”文本进行教学,并据此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2.品析精彩语段,了解文本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欲扬先抑手法的表达效果。3.感知列夫・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简介了托尔斯泰的生平及创作情况,配乐范读了文章的精彩段落,引导学生赏读了精彩语句,并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整堂课上,学生在预设的一个又一个问题的牵引下疲于应付,被动接受,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课后,P者带着不解和疑问,在班上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作品,无法与作者和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因而品不出托尔斯泰的伟大;二是感觉文章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很独特,很有趣,但体会不出这样描写妙在何处。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明白了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所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认识的模糊点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作者用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对于广大热爱托翁及其作品的读者来说,从文中读出的是满溢的崇敬赞美之情。阅读过程中,如果联想一下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和他毕生的抗争,我们的内心会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然而,很多学生没有读过托尔斯泰的作品,对其十分陌生,仅仅凭借教师介绍的有限资料难以对托尔斯泰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也难以品出其伟大。因此,将“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之一无疑是不当的。
那么,这篇文章中哪些地方是学生的疑惑点、兴趣点和最近发展区呢?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中人物肖像的描写很感兴趣,尤其是对文本前半部分用大量的篇幅写托尔斯泰外貌的丑陋却没有降低其在读者心中的高大形象的原因感到疑惑,这正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着力点。
经过教研小组的反复探讨,第二次备课时,我们把这篇文章确定为“写作型”教学文本,并据此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2.了解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并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托尔斯泰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笔者设定了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是教师讲名人故事,学生猜人名,了解人物背景;二是要求学生初读课文,研读人物肖像,体会这样描写的妙处;三是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语句,感受文学大师深邃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对他的崇敬之情;四是为身边的同学描肖像画,并组织开展“猜猜他(她)是谁”的展演活动。
实际教学中,开讲伊始,学生就被托尔斯泰的精彩故事吸引住了。列夫・托尔斯泰在不幸人生中勇敢抗争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为接下来走近人物作了很好的铺垫。在研读人物的肖像描写时,教师设问:“作者笔下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你们想象中的样子吗?他最大的面部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为什么全部用贬义词?”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努力抓住文中的语句进行探究,思维深度超出了课前预期。在体会写作妙处、学习肖像描法时,笔者又采用改句、换词、调顺序等方式引导学生品读,着力让同学们自主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欲扬先抑手法的妙处。在反复的朗读比较中,师生共同归纳出了肖像描写的几点要诀:描肖像,抓特征;细观察,序在心;巧修辞,印象深;合身份,显品性;词句间,溢感情。学生颇有成就感。最后的课堂练笔环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用文字为同学描画出一幅幅传神的“肖像画”,他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以至于下课铃响了仍意犹未尽。
综观两次教学设计,第一次将文本确定为“主题型”文本,力图挖掘出文本的教育价值,但因学生对文本及人物的陌生,教学以失败而告终。第二次教学时笔者选择了“写作指导”这一核心价值,把它作为“写作型”文本来挖掘。课堂上,笔者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如何的伟大,而是着力引导他们品读语言和写法,学习本文肖像描写的精妙之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通草纸水彩画 人物 风景 动植物 题材内容
十九世纪的通草纸水彩画是清代中晚期中西交流的一种特殊商品,然而,它们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无声无息,消失于国人的视野中。其实这些通草纸水彩画在十九世纪的广州产量巨大,内容涉及面非常宽泛,婚丧嫁娶、市井风情、花鸟草虫、风景园林等等都被囊括进去,可以这样说,它们是中国晚清百科全书式的珍贵图像资料。由于通草纸水彩画涉及的题材范围太过宽泛,无论用哪种方法对之进行分类似乎都难以涵盖全部。尽管如此,为了研究的便利,我们还是对之进行宏观概括,分为人物、风景、动植三大类,下面以次对之进行探讨分析。
一、人物
1、人物肖像。通草纸水彩画中人物肖像内容异常丰富,上至皇帝、皇后、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无所不包。可以这样说,通草纸水彩画涵盖了清代社会的各个阶层。这些人物画,并不类似于明末出现的肖像人物,他们几乎都是全身像且具有一定情节性,很少有孤零零的肖像刻画。人物动态、神情是丰富多彩的,或手持扇子,或肩挑花篮,或手擎水壶,或腋藏帽子,很多肖像人物被置于某一背景中,或桌边裁衣,或桌边绣花,或缸前观鱼,或亭下纳凉,给人以想想空间。
2、市井风情。市井风情类内容也极为丰富。比如舞龙、舞狮、抬寿桃、扛元宵牌、抬鸳鸯、抬宝塔、抬大象,以及游行童子乐队等等都是通草水彩画的常见题材。老百姓的生活被表现的深入而全面,光表现商业贸易方面的就包括买白菜、买水果、买书、买猪肉、买字画、卖油、卖烟斗、卖饰物、卖糖饴等等,相当全面地表现了底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官宦人家在画中也有表现,小人对主子的打躬作揖、女人对男人的毕恭毕敬、仆人给主人更衣试装等都被表现的惟妙惟肖。
3、耕种养殖。耕种养殖题材往往以画幅的连续性表现为特征。比如耕作收获方面的题材,从农民耕地、插秧、播种、施肥,到收获、入仓整个耕种过程都展现出来。此类题材在中国美术史上并不罕见,但是在刻画的生动性上,是超出前人的,因为他们并没有政治企图,完全是朴实的客观再现。此类题材应该是继承了传统艺术的册页形式,表现一连串的动作。又如茶叶的生产销售就表现制茶的整个过程,从种树、浇水,到摘茶叶、窃茶叶、炒茶叶、烘茶叶,再到茶叶装箱,给茶叶箱上彩,最后到卖茶、品茶,整个过程都无一不缺地来描绘。
4、手工制作。手工艺制作类作品似乎为传播技艺而作,这样既能满足西人对异邦手工制作的好奇,又可以把一些手工技术传播出去。这类作品保留了很多工艺制作流程,这对我们研究清代工艺设计无疑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丝绸的制作,缫丝、纺纱、染色、搅丝、锤丝、晒丝、卖丝、纺纱、织布、上色,一整套繁琐复杂的工序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
二、风景
风景一般以反映来华洋人熟悉或亲眼看到的内容为主。比如,在描绘香港和澳门方面,均以习见的维多利亚岗和澳门南湾一代风景为主;在描绘广州口岸时,又分为“五口通商”之前和之后的不同,之前主要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十三行商馆风貌及十三行商馆区发生的事情和虎门、行商花园、广州河南、黄埔古港、乡村等地风貌;通商之后,随着外国人进入广州城,反映城中建筑画面如镇海楼、城墙之类随之增多。此外通草纸水彩画还描写了很多岭南一带的园林,对园林的台榭、池沼、曲径都有展现,对研究清代岭南园林提供了珍贵资料。
三、动植物
动植物画可谓无所不包,天上飞的,水中潜的,地上动的,土中长的,可以说飞潜动植样样都有,而这些飞潜动植的取材范围是远远超过古代文人花鸟题材的。光花卉题材就有长春花、鸡冠花、安石榴、秋海棠、月季、黄花菜、金丝桃、含笑、金樱子、蓝蝴蝶、莲藕、玫瑰、茉莉等等。很多花草、鸟兽的表现都极为写实,甚至达到自然主义的程度,显然这也是水彩画工们迎合西方而为。由于植物标本在许多方面不如水彩画那么逼真,所以表现动植物的水彩画代替了原来流行的标本,成为西方人研究、收藏的对象。
单元人物特点回顾:故乡中那_______的小英雄变成
_______了的_______,那_______的豆腐西施变成了
_______,那个不断在探索改造_______,创建_______的
_______“我”……
方法小结:作者刻画出他们栩栩如生的性格都分别用了
_______的描写方法,这源于作者对人物的细致观察,观察方法有_______看_______,听_______,想_______,感_______……
第一步:外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
知识储备:1.文中的外貌描写片段(个人提前巩固)
文段欣赏①警察生怕抓错人,定睛一瞧,没错,眼前的确是个恶魔的样:年龄20有余,身高不足1.6米,尖嘴猴腮,黄绣牙,一头像被火燎过的黄头发又长又乱,活像一个鸟窝……
②看图填空: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_______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的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
_______的大胡子。宽约一指的眉毛像_______。
方法链接:外貌描写金点子: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
小练习:看人物肖像说性格。(见课件)
第二步:语言描写展现人物个性
知识储备:单元人物中最能代表他们个性的话你记得――
文段赏析:天刚蒙蒙亮,一股刺鼻的脂粉味便把我“刺”醒。我知道,小姨又开始她每日的“常规作业”――化妆
打粉底,涂眼影,画嘴唇,抹口红……这些事情别说做,想想都烦死了。索性不去想这些,再睡一会儿!
“小姣,看我化得怎么样?”迷迷糊糊中,听见小姨叫我。
“不――看”
“你就看看吧!”小姨央求着,坐在了我的身边,那浓浓的味几乎让我晕厥。
……
“小姨,你是去上学还是去参加舞会?”我不无嘲讽。
小姨听了这话,反倒一脸喜悦,头一扬,“啪”地打了一个响指,说:“当然是去上学啦――”“啦”字拖得很长,听起来港味
十足。
小姨转身走了,望着她一扭一扭的腰肢,我不知道该说些
什么。
小姨的语言配上典型的肖像和动作让你感到她是一个_______
的人。
方法链接:语言描写金点子: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
小练习说一说:
你最熟悉的老师,同学或者父母等人能代表他个性的口头
禅是――
第三步:动作描写体现人物的特点
知识储备:单元人物的典型动作
短文欣赏(画出动词,归纳人物特点)①那孩子擤了一把鼻涕,往墙上一抹,接着用手背对着鼻孔擦了两下,又伸出舌头,往上唇舔了舔。
②罗纳尔多在中场挺身收腹,接住了同伴传来的一记高球,习惯性地用小腿轻轻一颤,球魔术般地跳过对方防守队员的头顶。他飞速插上,以灵活逼真的假动作……
方法链接:动作描写金点子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
小练习:观短片写出人物的动作。
第四步:心理描写体现人物性格
爸、妈上街去了,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当我看到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看),或是听到厨房里传来“砰砰”的声音(听),我便以为小偷来了,吓得说不出话来(感)。假如小偷来了,他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偷我家的钱,搬走我家的电视机(想)。我不敢捉小偷,所以跑进卧室里,锁起了房门,躲在被窝里(做),在被窝里,我一直祈祷:爸、妈,赶快回来吧(想)
思考:作者通过对人物的看、听、感、想等活动细致地刻画了他的_______的心理。
大作文欣赏:阅读《这伸来的手》画出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变化过程
方法链接:
心理描写包括:_______等情绪!
心理描写金点子
①_______②_______
小练习:看视频写人物的心理。
课堂小结: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观察法――看、听、想、感
描写法――肖像――抓特征
动作――用词准
语言――合身份
心理――切处境
教师寄语:
用眼睛去观察 用耳朵去聆听
用大脑去想象 用心灵去感悟
――绘百态人物,秀鲜明个性
课外巩固练习:1.片段练习
(1)此人很胖(瘦)又很开朗。(要求用上外貌描写)
(2)怕辣的小明吃了辣椒。(要求用上语言描写)
(3)我的一次洗窗帘,晒被子,洗球鞋等劳动。(要求用上动作描写)
(4)昨天英语考试,我几次想拿出英语书看,但由于老师看得紧,都没有成功,最后还是被老师看见了,很不好意思。(要求用上细致的心理描写)
2.小试牛刀
在你短短的人生经历中,一定有一些朋友,导师,或是特别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把他(她)刻画出来。
题目《他(她)留在我的记忆里》《心弦上的一道风景》
要求:1.写出这个人的个性。
艺术价值
清代宫廷油画家主要由精通绘画的欧洲传教士马国贤、郎世宁、王致诚、潘延璋等人组成。其中最有名望与影响力的是郎世宁。广州外销画家除了英国籍乔治•钱纳利为主的欧洲传教士外,还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本土底层的民间画师。如同其他画工一样,在史料中很难找寻他们的名字,有迹可寻的有史贝霖、蒲呱、林呱等。
按照创作的题材与内容来说,清代宫廷画以帝王妃嫔的肖像画、宫廷的装饰和重大事件的纪实性创作为主。而广州外销画所绘题材范围很广,包括民间风俗、港口船舶、地域风光、人物肖像、市井生活、植物禽鸟等,甚至还有描绘商品的制造过程。颇具中国特色,满足了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猎奇心理与渴望。
意大利人郎世宁于1715年来华,为清朝服务了51年,也最能代表当时的宫廷油画家水平。他初来皇宫时,向皇帝展示了透视学、明暗色调对比和人体解剖等西洋技法。聪慧的郎世宁发现单纯用西洋技法为帝王所绘的人物肖像画,虽然逼真,但是却不被帝王所欣赏与认可。中国人习惯于欣赏前朝平面性的肖像画,不喜欢脸部有明暗阴影。于是,郎世宁在康熙晚期后的艺术活动,为了迎合中国人的这一欣赏习惯,为了迎合皇宫贵族的审美情趣――自然含蓄、精细气派、文雅脱俗,创造了融汇中西的新颖绘画流派――海西体,也确立了他首席宫廷画师的地位。这种新画法,即改变了传统的西洋画技法,讲究造型准确的基础上,在人面部省略了明暗关系的处理,选取中国人喜欢的正面角度正面受光,使肖像画符合中国人喜欢的五官清晰感,而在衣服纹饰上借用明暗阴影画出立体感并注重解剖学的运用,如《平安春信图》《乾隆皇帝与后妃像》《木兰围猎图》《木兰图》《乾隆皇帝岁朝行乐图》可以见得。但是,郎世宁毕竟没有系统地学过中国传统文化,他的画作缺乏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有些画作只是把中西两种画法生搬硬凑到一起,没有达到“形神兼备”的高度,并不得到帝王的推崇,地位远不及中国传统艺术。其影响也仅局限于宫内。清代宫廷油画的艺术水平与同时代的西方油画相比也逊色得多,毕竟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宗教。但这种中西合璧的画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出生市井的广州外销画画家自然也不能与同时代的欧洲高水平的画家相比,也不能与传统的文人墨客相提并论。他们早期学习西洋画的方式主要来自于临摹西方油画。他们没有表达自由的个人情感、思想和追求。是一种不经过加工提炼、不创造出一点新形式与内容的不动脑的照搬性绘画。据史料记载,有些建筑物的轮廓线条是直接用尺子绘制而成的。在人物形体、明暗光影和透视法则等方面运用显得生硬刻板。广州外销画也有中西融合之处。这种融合不是宫廷油画那种生搬硬凑,而是经过思考理解的取长补短。比如在植物画中,以白描线条勾勒外形,注重线条的优美流畅,层层晕染,在写实的基础上以中国画的“没骨法”对植物进行涂抹,制造出立体感。虽然大部分是手工复制品,但也不乏一些佳作,特别是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如史贝霖的肖像画,笔法细腻熟练、色彩自然,着重刻画眼睛的传神与形体的轮廓,与中国传统写真肖像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对于郎世宁的海西体,这些创作更加自由。这些作品的艺术地位不亚于同期的北美和欧洲,所以在北美一直对外销画评价颇高。广州作为对外开放港口,这个有利条件,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模仿的西洋画,受到了西方商客的喜欢,并作为贸易商品远播海外,其影响也远比宫廷油画深。
市场价值
清代宫廷画大都用作描绘人物肖像和装饰宫殿,极少用于主题性绘画创作,即便是油画肖像也是作为绘制大幅的帝后朝服像收集素材用的,而不是作为绘画创作来对待的。清代宫廷画是为帝王服务的,没有作为商品来交换。
广州外销画的民间画师们是将油画作为对外贸易和交易的对象,具有较为浓重的商业性。广州外销画的影响是通过商业交换进行的,外销画家按照市场的需求,批量制作符合买主口味的商品,他们追求的目的当然不是艺术上的造诣,也不是抒发个人情感与思想的产物,而是追求商品的利润价值。所以说,外销画的商品价值远远超过其艺术价值。有学者这样评价钱纳利对广州画家的影响:“钱纳利对广州画家的影响也许商业利益更多于艺术价值。”因此,与宫廷油画相比,清代广州外销画是根据民间的商业要求而发展,向外传播到香港、上海以及国外等地.其影响远比宫廷西洋画要深远。
清代宫廷的油画,大部分是用于装饰的屏风和墙画,建筑物重新翻修时,就会被掩盖或堆放在仓库的角落里,加上皇帝不重视它们,宫廷也没有专门的油画修复人员,所以当年尽管有不少宫廷画师画过油画,但留下来的作品极少,又因为是皇家财产,流出国外的亦不多,至今仅有几件收藏于博物馆中。清代油画在其流传的过程中,藏于宫廷之外,民间藏有的宫廷绘画十分少见,而在市场中流通的清代宫廷油画则几近绝迹。
而清代广州的外销油画,在当时就已经通过大量的中西贸易流传到了西方国家。而其在西方国家风靡一时,受到欧洲公私收藏家的竞相收藏,如英国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就收藏了清代的广州外销画几十余幅。而在国内,这些油画却鲜为人知,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市场价值来说都远远没有得到重视,多为民间所收藏,保存状况也多不完好。但相对于清代宫廷油画而言,如今在市场中可见的作品数量也相对较多。而外销油画主要是应来华洋人的需要而绘制,因此成为了对外贸易的商品之一.外销油画通过广州及通商口岸的画店销售到香港以及国外等地。与此同时由于外销油画带有中国画的绘画特点,在国内市场中也很受欢迎。因而,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中流通的清代油画大都是外销油画作品,以及为数极少的清代宫廷油画。
在闪光灯的自定义功能可以设置后帘同步。前帘同步和后帘同步应该是慢速同步的两个形式。慢速同步是指在拍摄夜景中的人物肖像时既用闪光灯保证人物的正确曝光,又用慢速快门保证背景夜色的正确曝光。
而闪光灯的闪光方式又分为前帘和后帘,因为焦平面快门,由前帘和后帘两部分构成。平常,快门帘的动作是在按动快门瞬间前帘移动,打开快门,胶卷(或影像传感器)曝光,然后后帘移动遮光完成曝光。这两种方式的区别对于拍摄静物来说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在拍摄运动物体(比如开着车灯的汽车)的时候效果还是很不一样的。
(来源:文章屋网 )
《蒙娜丽莎》-----解说词
欢迎您来到卢浮博物馆参观.
现在呈现在您眼前的是达.芬奇创作的人物肖像画杰出的《蒙娜丽莎》,画中的女人是佛罗伦萨商人F.DEL乔孔多之妻,当时年约24岁。
《蒙娜丽莎》这幅画是画家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
他创造这幅画时在艺术上可谓孜孜以求,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秒,背景山水幽深茫茫,他力图使人物的丰富的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型达到巧妙的结合,他对与 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辨证关系达到神韵止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魅无穷,神秘莫测,那如梦似的微笑使观看者如坠云雾,直叹妙不可言.
在1804年蒙娜丽莎被请进今后的长久栖息之地----卢浮宫.同年12月份在意大利巡回展出!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