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1: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蟋蟀的住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师:老师要看看同学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这个字认识吗?(师出示字卡“搜”,生读)
师:课文中除了“宅”和“搜”,剩下的字都藏在课文第2自然段中,谁能把这一段读准?(屏显第2自然段,指名读)
师:老师要表扬你,生字读得特别准确,但有个小问题,“隐蔽所”是个词,不要断开,你能再读一读吗?(生读)
师:“隐蔽所”就是藏身的地方,我们来看看“蔽”是什么意思呢?(课件映示“蔽”的小篆写法及图片)这个是“蔽”的小篆写法,你能发现什么吗?
生:这个字左半边像个山洞,上面很像一些草。
师:对。是覆盖,遮挡的意思。会认了,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好不好?(师范写“蔽”,提示注意点)
师:第2自然段中,除了会认的5个生字,还藏着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呢。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快速看看,识记生字,过一会儿我看谁能写得端正。(屏显8个生字,学生书空练习)
师:拿出你的练习纸,开始描红。(练写生字,师提示坐姿)
师:瞧,隐蔽的“蔽”写得多漂亮啊!这个“遇”有个成语,叫——
生:随遇而安。
师:快速读读课文,看看“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
生:它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遇到什么地方,就安心地住到什么地方。
师:它指的是课文中的谁呀?
生:其他的昆虫。
师:你这叫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点评】以上教学片段中没有运用“声光电”,却几乎囊括了传统识字教学中的所有环节,教者根据课文中生字特点,从“读——识——写——理解”做了精心的设计,重难点突出,学生趣味盎然,学习效率高,这样朴实扎实的语文教学风格值得提倡。
【教学片段二】
师:蟋蟀与别的昆虫不一样,它不肯随遇而安。小动物们在昆虫集会上,要举行“住宅修建比赛”,蟋蟀也想参加,但是要提供一份“住宅修建比赛报告书”,我们帮它一起来完成好不好?(生:好)要完成这份报告书并不难,你们只要仔细读读课文就一定能完成。(屏显报告书图片)先自己独立读,再小组合作完成,好吗?(生开始读书,并合作完成报告书,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设计师的,请你们派个代表来给我们说一说。(实物投影出报告书)
生:修建总理念——不肯随遇而安;选址说明: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要有温和的阳光;住宅结构图:草丛里面是平台,草丛稍后一点是门,这边光滑的地方是大厅;施工时间: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冬的时候;施工方式: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
师:这份报告书写得怎么样?能提提意见吗?
生:报告书蛮好的,但还不够完美,没有卧室。
师:你来帮他补上好吗?(另一生到台前补上卧室图)
师:小小的蟋蟀真了不起,像人一样,设计的多精妙啊!
师:小动物们看了这份住宅报告书,一定会和作者法布尔一样,发出这样的赞叹——(屏显,生齐读板书:伟大的工程)
【点评】好课一定源于好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做到因“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而精彩。怎样是好的教学设计呢?以上片段中“提供一份住宅修建比赛报告书”的教学设计,就是如此好设计的教学例证。
【教学片段三】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就这么画着画着、读着读着,发现了蟋蟀住宅的秘密。法布尔能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有趣,也有秘密,这就需要我们走进语言文字去发现:他为什么能把枯燥的说明文写得这么有趣呢?(生默读思考后交流)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因为课文里面有拟人句。比如,“有的蟋蟀会在洞的平台上弹钢琴”。
师:瞧瞧,在法布尔的笔下蟋蟀就成了一个很会生活的人。
师:再来读一读,把它当成我们身边的小朋友,你就会读得更有趣了。
生:(再读句子)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师:我觉得是因为里面用了许多的问号,就能让读者有许多的好奇心。
师:就这是你发现的语言的秘密。写得真有趣呀!
【点评】学语文不仅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要会运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有了关注写的意识,引领学生研究“法布尔为什么能把枯燥的说明文写得这么有趣呢?”通过师生的经验分享,注重读写结合,读中学写,以读促写。学生也因此有了关注写的意识。通过课文的学习,从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学会表达,这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终目的。
【总评】今天的阅读教学需要删繁就简后的返璞归真。如何简简单单教语文呢?在姜老师的课堂上看到的就是扎扎实实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实实在在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和环节主要有三个:“识字写字”,读懂“写了什么”,研究“怎么写的”。教师所有的设计就是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的——识字写字的指导更有侧重;创设举行“住宅修建比赛”,蟋蟀要提供一份“住宅修建比赛报告书”的教学情境,旨在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写了什么”, 变学生被动答题为主动发现,引发出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与新问题解决所需知识、能力的矛盾,使其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形成了一个积极的思维意向和学习态度,同学们智慧的火花在浓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不断闪现……
我们说简简单单教语文绝不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化,而是追寻着语文教学的真实,一种真真实实地引导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寻求着语文教学的朴实,一种朴朴实实地引领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展现着语文教学的平实,一种平平实实地启发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体现着语文教学的扎实,一种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训练的过程。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徐悲鸿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艺术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就是简洁。我想语文教学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也就是简洁。
摘 要: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其教学理念与内容编排上有着很大的革新与优化,更趋向于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小学生进一步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地开展学习,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针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生活情境教学,让课堂愈加生活化与实际化,从而全面性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生活情境教学
一、引言
笔者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生活化的学科,只有提升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使其与现实生活构成一定的联系。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其知识内容更应体现学生实际生活的运用能力,让文本教学回归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改变思路、思考角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强调其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与实践,从而实现检测知识的掌握以及提升学习效率。
二、简述小学语文生活情境教学
1.课前准备
笔者认为,要实现小学语文生活情境教学的深入浅出,必须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及学习活动的开展,让其能够对教学目标与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认识,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前,教师可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想去观察大自然中哪些动物的住宅(巢穴)?”如此设计,既能丰富学生的休闲活动,又能为教学做出良好的铺垫。
2.生活情境教学的开展
生活情境教学的开展,其作用是联系课本内容以及现实生活,进而全面性地提升小学生听、说、读、写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从而学习与掌握课本中的知识以及其教学内涵。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中,为了让学生更贴近自然生活情境,可预先购买一只蟋蟀放入笼中,可设计问题:“同学们,这个小东西你们生活中见过吗?知道它的名字吗?”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总结学生的回答蝈蝈、蛐蛐、蟋蟀等,教师可引出“蟋蟀”二字如何书写的教学,并提问关于生活中蟋蟀所拥有的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并围绕“蟋蟀的住宅”进行展开活动讨论,并取得其教学成效。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带有情感地齐声朗读,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与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手法,最终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这样再次把精神回归于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去体会与实践这种精神。如,帮助父母做家务、做社区义务小志愿者等,把语文所传达的内涵精神融实践生活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与思维能力,更能提升其个人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应把教学内容、知识、内涵、方式、生活情境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全面地提升小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的综合素养,最终推动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和林格尔县蒙古族学校)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变“先讲后练,以讲为主;先教后学,以教为主”为“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从而把由教师灌输的讲读过程,变为生动的学生自学的阅读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下面介绍几种经过反复实验而确立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中的某个重点段落,然后集体讨论,教师相机指导深化,以“主”带“次”,理解全篇。
如:《小音乐家扬科》的自学可以这样安排:
1.从解题入手,抓住重点。出示思考题:从课题《小音乐家扬科》中,你觉得课文应写些什么?扬科成了音乐家吗?
2.?编列提纲,理清层次。自学课文,思考:扬科喜爱音乐,课文写了哪些事?除了写扬科喜爱音乐,课文开头还交代了什么?扬科的结局又怎样?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
3.?出示习题,指导练习。围绕下列问题,准备自学讲析课文重点:(1)扬科是怎样欣赏大自然中的“音乐”的?(2)扬科怎样陶醉在旅店的音乐声中的?扬科爱小提琴,设想他是怎样想的?(3)扬科看见地主食具间的小提琴,又是怎样想的?“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在讲述第三点时,可结合观察课文的插图,想象描述当时环境和扬科的心理活动。
4.?自学课文,尝试讲析。学生先按自学要求,自学课文。第二步分小组讨论,排疑解难,互相补充,准备作尝试性讲解分析。第三步学生尝试讲解分析课文重点,注意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学生评析时,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拓宽,落实训练。
二、抓住思路,理解课文对思路较明显的课文,通过抓住文章思路的方法,去分析理解课文。
如《桂林山水》一课,有经验的老师是这样安排的:
1.?审题,预测思路。出题后先提出桂林在地图上的位置,然后让学生思考:(1)看了题目,你认为文章是写什么的?重点应该写什么?(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以设置悬念。
2.?感知课文,理清思路。通过以下“练读”,理清文章脉络:(1)哪几段分别写桂林的山和水?(2)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3)在段落结构上,本文有什么特点?给课文列思路图。
3.?阅读分析,理解思路。教师激情朗读,学生自读体会。指名列思路图,全班评析。在评议中,渗入必要的词句和读写训练,并组织质疑。
三、抓住中心,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中心词或中心句。然后以此作为自学题统摄全篇,读懂课文。
如《草船借箭》一课的自学题可以这样设计:
1.?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思考“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
2.?找出中心词,统摄全篇。明确“草船借箭”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直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心词语:“神机妙算”,并理解什么叫“神机妙算”?
3.?细读课文,抓住主线。思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自学“借箭”一段时可启发学生找出描写第三天四更时的景色和诸葛亮与鲁肃的问答,借箭的巧妙调度等情节的重点词语。如“大雾漫天”“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笑着说”“……只管……就……”等,还可简单地勾划出受箭时船头船尾的方向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当堂讲解,集体评议。
4.?反复诵读,深挖开拓。有感情地朗读,体味诸葛亮成竹在胸、足智多谋的气度和周瑜妒贤忌能、心胸狭窄的性格。
四、抓住提纲,理解课文要求学生列出课文的详细提纲,并以此深入理解课文。教师可在学生讨论评议时相机诱导。
如《蟋蟀的住宅》一课的自学题可以这样安排:
1.?联系已有知识初读课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蟋蟀的知识,了解蟋蟀的特点。尝试讲述对蟋蟀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2.?细读课文,编拟提纲。先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提纲,后再根据分段,写出段意,然后集体交流讨论,充分评议、修改。教师从中点拨。吸收反馈信息,作针对性的重点讲解。
1.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2.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春》)
比较两个句子,我们不难发现,句1是个“素面女子”,它没有采用任何化妆方式,直接写来,让人看不出它的美丽所在;而句2不同,它通过拟人的“化妆”方法,把百花盛开的情景用一句“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容,就使句子表达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不仅句子生动形象,还给人以联想,想象到“赶集”时人多热闹的场景。
这种方法在作文中经常运用。例如: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这段话采用了“补妆”的方法,即在“静”“清”“绿”三个词语的后面,分别补上一句“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样不仅写出了漓江水静、水清、水绿的程度,还让人在脑子里产生出一幅水的静态画面:波澜不惊,清绿辉映,生动、具体,形象可感。如果作者不“补”这一笔,内容就会显得空洞无物。
作文除了“补妆”的艺术外,还有“换妆”“涂色”等方法。所谓“换妆”,就是变换词句的说法,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例如:
4.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洞穴里叫。
5.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蟋蟀的住宅》)
二个句子,采用二种不同的说法,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效果却大相径庭。句4,采用的是原生态的写法,“洞穴”是指蟋蟀的巢穴,“叫”是说蟋蟀后腿摩擦翅膀发出的吱吱声响;句5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平台”是供人休闲娱乐、晒太阳和看风景的地方,“弹琴”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声音比“唱歌”更优美,更动听。比较二种说法,我们不难发现句5,作者经过艺术“化妆”,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的时候,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
6.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敌人来了,敌人来了――就都跑了。”
7.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夜莺的歌声》)
句7是小夜莺回答德国鬼子的问话。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采用隐晦含蓄的“换妆”方法,即把敌人比作“野兽”,把“敌人来了”说成“野兽来了”,这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是小夜莺的匠心独运,它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视线,又把敌人痛骂了一通,起到了一箭双雕的表达效果。如果像句6那样,毫无掩饰地说“敌人来了”,试想,鬼子听了会觉得舒服吗?
8.桂花开了,很远的地方就闻到香味。
9.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句8,是对事物的直接叙述;句9,则采用了“夸大其词”的说法,把桂花飘香的程度通过数量词“十里”来说明,可见其香之浓郁,范围之广泛。这远比一个“很”字要生动、具体得多。这种方法在课文中比比皆是,我们需要仔细体会、揣摩。
“涂色”是作文给描写的对象添加表示色彩的词语,以增强语言的色彩美。例如:
10.人行道两旁,排放着各种各样的名花异草,有红色的,有白色的,有粉色的,有蓝色的……这些花朵为春天增添了色彩,点缀了校园,让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花廊背后是草坪,里面的小草密密麻麻的。草坪中间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路面上排列着杂而不乱的卵石,间或排着彩砖,好看极了。
这段文字,是写眼前所看到的校园景色,涉及到花、草坪、小路等景物,写到了各种色彩,可以说“有彩”,也可以说“多彩”,但写色彩的词语不够“多彩”,如“有红色的,有白色的,有粉色的,有蓝色的”,太呆板了。在写“草坪”和“小路”时,应该是有色彩的,但是没有写色彩的词语,使文章也逊色不少。如果把这段文字这样改一下就好了:
人行道两旁,排放着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红的似火,白的如雪,粉的像霞,蓝的如海,黄的若金……五色缤纷的花朵,为春天增添了色彩,点缀了校园,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花廊背后是碧绿如茵的草坪,里面的小草密密麻麻,翠绿横流……
【关键词】激趣;探究;实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做法。
1. 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是激发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1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四年级语文课《蟋蟀的住宅》中,我创设了情境。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同学们,你们见过蟋蟀的住宅吗?今天,老师将带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看一看,逛一逛,好吗?不过,请同学们看仔细了,他们的住宅到底怎样哦?”出示课件让学生看图观察思考。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样,学生对蟋蟀的住宅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都想去深入了解蟋蟀的住宅。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1.2 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教师应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不断创设情境,形成连动的整体情境,使情境得以持续。
2. 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引导探究 要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2.1 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大大提高。还以《桂林山水》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探究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2 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2.3 读画相结合,感知内容。 学生的潜力真是无穷啊!有时完全能超出教师的想象,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读得花样翻新,读得多姿多彩,读得津津有味,最终都离不开读的真正目的——读中思,读中获,读中领悟文章传达的内涵。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让学生边读边思,一直是笔者不断尝试和不断恪守的原则。每篇文章引导学生读前,笔者都充分咀嚼文章,力求提出精、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考了文章的内容,又明白的文章的内涵,从中感悟出文章要传达的真谛。
[关键词]语文课堂;词语教学;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54-01
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正确理解词语意思,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为学生灵活运用词语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使词语教学更有效呢?
一、辨析对比
词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同样的词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不同的词语也可以表示同样的意思。因此,要想使学生获得对词语的真正理解和感知,教师就要善于从辨析对比的角度出发,引领学生对词语进行涵泳。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蜜蜂》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在学习“推测”一词的时候,许多学生把握得不够准确,有学生认为“推测”就是“猜测”,有学生认为“推测”就是“推理”。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就意思相近的词语进行辨析对比。教师让学生把原句的“推测”一词与“猜测”进行比较,并思考:“在这儿,为什么用‘推测’而不用‘猜测’呢?它们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经过比较,学生认为“猜测”是没有根据地胡乱猜想;而“推测”是有缘由的,是在有一定道理或者依据的基础上进行的推想。这样,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近了一层,也提升了学习效果。
这样教学,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量,使学生在辨析对比中获得了对所学词语的深刻认识。
二、揣摩联想
词语的运用与文本的意境是密切相关的。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文本中的一些特殊词语,学生如果凭借工具书或者辨析对比等形式仍不能获得对词语的真正认知的话,教师就要善于从联想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所学词语进行揣摩,从而真正体悟到词语所要表达的意蕴。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一课的时候,文中有@样一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教学的时候,针对“翠流,流入云际”这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如果只凭字典里的解释或者教师的口头描述,那么学生很难真正懂得其内涵。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可以借助联想或者想象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为了使学生学习词语的过程不那么枯燥乏味,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又特意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草原上小丘的图片。这样一来,在图示的推动下,学生借助联想与想象,很快就理解了“翠流,流入云际”的意思。这样学习词语简单、轻松,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
这样教学,不仅赋予了文本中的词语以极强的画面感、动态感,而且词语所赋予文本的内涵也被激活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补充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心的读者会发现,即使是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表达意义也不一样。因此,要想使学生获得对所学词语的深刻感知,教师就要善于从拓展补充的路径出发,引导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地走向丰富与完善。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在教学的时候,在“随遇而安”一词的理解上,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师的鼓励下,有学生说:“‘随遇而安’是指其他昆虫对住宅的要求不高,怎么样都行。”有学生说:“‘随遇而安’是指到了哪就住哪,很随便。‘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是说蟋蟀对住宅要求很高,不能满足于这些。”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又引领学生继续思考:“‘随遇而安’除了运用在这里外,还可以运用在哪些方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以及知识经验纷纷发表看法。有学生说:“‘随遇而安’还可以运用到人的身上。比如,有的人就喜欢随遇而安,不思进取;有的人就不肯随遇而安,有着很高的目标追求。”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又趁机进行了“随遇而安”一词用于人方面的知识的拓展与补充,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述案例中,在“随遇而安”一词的学习上,教师没有局限于教材文本,而是引领学生结合生活阅历与知识经验,补充或者拓展词语的内涵或者外延。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从多维和立体的层面关注文本内容,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能力,活化词语的理解。
一、 把握关键词句的说写训练
大多数说明文语言比较平实,不注重生动的描写,但它用词准确、精炼、严谨、科学,不失为语言实践训练的好材料。
如《我爱绿叶》一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叠词和修饰词,使文章有一种韵律美:“朋友,在大自然中,你最喜欢什么?是蓝天上的缕缕白云?是苍翠的座座山峰?是香味四溢的奇花异草?还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至于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份殷情”。在这一段话中,“缕缕白云”和“座座山峰”、“香味四溢”和“碧波荡漾”是两对结构相似的短语,可引导学生找找规律,在说的基础上模仿写一写;同时,这又是一段运用设问和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尝试着让学生模拟写一段话。这些都是说明文当中的语言训练点。
再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中有这样一段话:“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语言上进行了巧妙的安排:“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的结构形式相似,进而让学生观察到“洞察天体”和“探索奥秘”也一样,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连线练习,积累文本语言;此外,“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则是另外一组事物专用名词,两组词语在语言形式和结构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说话练习:20世纪,人类 , , , ;20世纪, 、 、 以及 、 、
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学生自然能辨析填空,发现语言的特色。
在说明文教学中,如果能敏锐地抓住文章中一些精彩、准确的词句进行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词句的运用能力,而且还能弥补说明文内容枯燥的弱点,增强说明文教学的艺术性,让教学的过程更加精彩。
二、 挖掘转换人称的说写训练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说明文都是用第一人称来写,这样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有一种亲近感。到了中高年级,说明文的人称有了变化,而且大多数都是用第三人称来写,为了增加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亲近感,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转换人称的说写训练。
如在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后,可以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来介绍爬山虎,使文章更有童趣。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大家好,我是给人类带来凉意的爬山虎。许多人很奇怪我是怎样往上爬的,让我来告诉大家吧。我是有“脚”的,就藏在茂密的绿叶下面,免遭阳光的直接照射。其实这“脚”是长在叶柄上的细丝,细丝头上的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粘在墙上。可别小瞧这“脚”,我就是靠它来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就让我布满墙头,为人类作贡献吧!
再如,在学完了《蟋蟀的住宅》后,学生们感受到了蟋蟀的勤劳与坚持,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以“蟋蟀,你真让我骄傲”为题,赞扬一下蟋蟀。这时,学生们的思绪被打开,不乏精彩的评价:
蟋蟀,你对自己的要求真严格,从来不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选择自己的“家”,而且是排水优良、阳光充足的家,我要向你学习不随遇而安的品质。
蟋蟀,你真是一个技术高超的建筑师。到你家做客,可以看到光滑的墙壁,还有清洁、干燥、卫生的环境,真是让人羡慕。
蟋蟀,我被你的坚持不懈感动。你用自己娇小的身躯,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而且一刻也不闲着,就是在冬天,也能看到你忙碌的身影,装扮着美丽的家。
……
这些语言是多么精妙,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与运用,也是对学生想象、表达、体悟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所谓“言”、“象”、“意”的统一, 从形式到目标都彰显出语文的特质,体现着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
三、 尝试文本间的说写训练
在语言实践训练中,文本内部、文本与文本之间、课内和课外间的说写训练同样重要,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平台。
如在学习完《新型玻璃》一文后,有学生模仿文章开头创设了一个导入情境:一天,小红到小明家去做作业。一路上,小红想:小明家住在马路旁,每天有许多车经过,噪音是那样刺耳,怎么能做作业呢?可是,一走进小明家,什么声音也没有。原来,这是“吃音玻璃”的功劳——它是消除噪音的能手。
这种模仿文本的语言创设情境,尝试着改变文本的排列顺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丰富的想象能力,更是对语言积累运用的提升。我们要充分利用说明文容易延伸、拓展的优势,让说明文教学“活”起来。
又如学完《松鼠》一课后,让学生比较《松鼠》和《鲸》这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改写练习,即将课文《鲸》仿照《松鼠》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松鼠》一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说明文。
通过课文,我们知道了蟋蟀的洞穴很整洁甚至可以称为住宅,暗门蛛的洞穴也不例外,它的洞穴不但是它们捕食的方法,也是它们住的地方,还是它们逃跑的秘密通道。
放假了,我的作业也写完了,我觉得非常开心,因为我可以去外婆家玩了。
早晨,我和妈妈坐着长途汽车向外婆家出发,大约在中午,我们就到了外婆家里了。下午的时候我见外婆戴上草帽,还扛着锄头要去田地里,我也吵着要跟着去,外婆拿我没有办法,只好答应让我去,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连忙带上我的镰刀,兴高采烈地跟着外婆走向田地。
我在一块菜地里看见一些枯枝败叶,忽然,那一些叶子和树枝缓缓地向右边移去,里面爬出一只比黄蜂小一点点的蜘蛛,它就是暗门蛛,它有一对又尖又大的钳子,用来咬碎猎物,暗门蛛和一些蜘蛛不同,它们是靠洞穴生存的,洞穴就是它们生存的法宝。下面就让我来告诉大家,暗门蛛法宝的厉害吧!
我看见一只蚯蚓一不小心掉进了暗门蛛的洞里,暗门蛛马上就把它吸成空壳。为什么蚯蚓会不小心掉进暗门蛛的洞里呢?因为,暗门蛛的洞穴外是一丛草,草中间就是暗门蛛洞穴,暗门蛛的洞穴不是倾斜是的,而是像井一样,洞口有我的三个手指大,洞有十七寸深,洞口上盖着几条芦苇丝条条,还盖着几根草,这么隐蔽的洞穴,这也难怪蚯蚓会掉进“陷阱”了。
暗门蛛有一点跟蟋蟀一样,那就是不愿意随遇而安,它的洞穴有四条排水管,假如你泼五盆水进去,不到几分钟洞穴又会干了,如果下暴雨的话,暗门蛛也不怕,因为,要是下雨了,暗门蛛会感到潮湿,它就会用大一点的树叶盖上每一个洞口,并用一些枯枝败叶掩盖洞口,避免被一些雨中掠食的鸟儿发现暗门蛛的洞穴。
暗门蛛的洞穴有很多通道,那些通道是为它逃跑准备的。如果被一只鸟儿发现了暗门蛛的洞穴,要想吃它,它就像玩“打地老鼠游戏”一样,鸟儿打这边,暗门蛛就逃到那边,大自然有很多优秀的猎手都捉不到它。
暗门蛛的洞穴厉害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如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生本互动——主动探索,成为主流。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得、多角度得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西湖》一文用优美而带韵味的语言,叙述了西湖的秀丽多姿。虽然文本中有许多适合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如文字情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成了一个整体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索。我首先以录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又以当小导游、小讲解员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二、 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尽情交流。
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众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唤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分组学习交流中,教师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与发散性,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就安排了足够的学生议一议,比一比,演一演,说一说,如让学生自学第二次与第一次比,第三次与第二次比,你发现狼和小羊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猜一猜为什么狼不想再争辩了?对于这些问题,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或小组合作,或个人自学,同时又将全班讨论与教师点拨有机结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尽情交流,同时,学生独特的见解也得到了显现。这可是靠老师的一味讲解永远也得不来的呀!
三、 师生互动——民主平等,乐于交流。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教材实现思想交流的对话过程。师生交流,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要实现师生互动,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互动氛围。学生不仅有机会说书,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我就曾经有一次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那是在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蟋蟀这样可爱、可敬,同学们想不想演一演小蟋蟀?(学生回答:“想!”)那我现在就是咱蟋蟀王国的首领了,谁让我老蟋蟀比你们岁数大点儿呢。我老蟋蟀刚刚接到这样一封邀请函,(点击课件,出示信函内容。)昆虫联合国总部快要召开昆虫国际建筑经验交流会了,请咱们派代表参加。去参加这次盛会,展示咱们蟋蟀杰出的建筑才能,这可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啊!谁想去?(学生争着回答:“我!”“我!”)有这么多勇士!可只能去几只小蟋蟀,这样吧,我们先来个人才选拔赛,好不好?大家满口答应。那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建筑才能呢?学生有的表演,有的画图,有的讲解,有的歌唱,有的朗诵。大家各展所长,把小蟋蟀的本领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一过程中,我把“讲台”搬到了学生中间。我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不再板起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师道尊严”的面孔。而是一只快乐的老蟋蟀,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巧妙地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建构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老师与学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其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奔跑、跳跃、呼吸新鲜空气。
导游词,主要就是说明一个地方的景色,各位,我们看看下面 的浙江安吉百草园导游词吧!
浙江安吉百草园导游词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当时私塾的教学,老师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
三味书屋的老师名叫寿镜吾,这是他的画像。鲁迅评价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子,园内种有两株桂花和一株腊梅,当年鲁迅和小伙伴常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脱壳的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游戏。
请来宾们随我穿过马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组颇具规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台门建筑群,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绍鹏因家业发展的需要,举家迁址于覆盆桥,营造这座台门大院,成为颇具规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鲁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台门主体建筑有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东首有坐东朝西的厢楼九间,西首有坐西朝东的厢楼七间,堂屋之间均有明堂和廊屋贯通。现由“鲁迅祖居复原陈列”和“绍兴民俗陈列”两部分组成。现在请各位先随我参观“鲁迅祖居复原陈列”。
这沿街第一进俗称“台门斗”,建有头门、仪门。头门就是这六扇黑漆竹丝大门,俗称“竹丝台门”。接着便是仪门,左右各有耳房,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书着“翰林”两个字,左右还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下款:“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这位钦点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鲁迅的祖父。这对周氏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荣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个台门斗里都挂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进为厅堂,绍兴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举行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的公共活动场所。大厅是三开间的一个通间,正中上方挂着一块长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寿堂”大匾,这是周氏老台门的堂名。大厅两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大厅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进,俗称“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龛,存放周氏历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间,左边为客厅、餐室,右边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个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进。俗称“座楼”,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区。座楼中间一问小堂前一般作为平时会客、祭祖用。
一、 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的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可爱的草塘》时,我创设了图片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我先将有关的图片展示出来,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或去过草塘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参观在'北大荒'的一个草塘。”然后请学生说出对草塘的感觉。有的说“很美丽”,有的说“很迷人”,还有的说“很清新”,于是我就顺势问他们:那为什么作者要叫它可爱的草塘,而不说它是美丽的草塘呢?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去了。通过图片情景的创设,既给了学生直观的认识,又引发了他们的探究的欲望。
另外,除了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还可以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我播放了配乐,使学生的情绪先受到感染再学习课文。无论是因为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下面还是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课前利用音乐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使学生融入情景中去。然后请学生想象,假如你在这种情景之下,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不用我教授,学生也能体会到人们悲痛的心情和对总理的热爱。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让他(她)来做好组织工作,从而保证了每一次的讨论结果。另外,我还会给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教《古诗三首》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朗读。可以自由读,也可以小组读,要读准字音,读出情感。(2)我会理解。古诗的教学应避免老师逐字逐句地解释,所以要求学生借助参考书自己去理解发挥。(3)我会画图。根据课后的要求,我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出其中一些诗句的景象出来。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提出问题。有学生就问:“住宅是对人来说的,为什么蟋蟀这种昆虫也会有住宅?”在初读课文以后,学生又会问:“为什么蟋蟀可以做出那么复杂的住宅?”随着这些问题就可以层层深入地去学习课文了。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丁香成人社区能力。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
一、诊断:传统导课的特征与缺陷――以内容分析和情感体验为主
以内容分析为主的阅读教学,课的开始往往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去分析描写的对象――文中人、事、物,让学生对这些人、事、物产生好奇,进而进行详细分析;以情感体验为主的阅读教学,课的开始往往想方设法触击学生已有的情感基础、情感经验,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的导入,从一开始就忽略“语言”的学习,不利于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些课例加以说明。
1?郾指向描写对象,轻视语言载体。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激趣导入”:①展示中国地图。提问:你们听说过西沙群岛吗?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上,你能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吗?②播放多媒体风光片。这节课我们一起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美吗?一会儿我们读了课文,大家将会有更美妙的感受。这个导入的指向很明显是了解西沙群岛“这个地方”,从美丽的西沙群岛入手,引导学生感悟西沙群岛是富饶的,而作者是怎样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郾偏向理解难点,忽视教学重点。如《给予树》的“激趣导入,引出课题”:①多媒体展示圣诞节场景,了解圣诞节,感受圣诞节的欢乐气氛;②预习已知的内容,了解金吉娅给大家带来的礼物。这个流程设计意图是“缩小文化差异的影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以为,激发阅读兴趣是没有错的,但这里激发的是了解圣诞节的兴趣,着力点是故事情节,不是描写故事的语言。
3?郾引向活动内容,忽视语文能力。如《一次成功的试验》的“游戏激趣,导入新课”:①学生分组游戏,比一比哪一组将玻璃球从瓶中取出所用时间最短;②参加游戏的同学交流成功和失败的原因;③教师小结导入;④出示课题,教师问:对于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带着问题学习课文。这个导入的意图是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要求,初步感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为突破教学难点铺垫。导入但围绕着“活动”转,把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分内事冷落在一旁。
4?郾带向文本事理,忽视语言形式。如《掌声》的“游戏激趣,创设阅读动机”:①游戏:举起你的双手,按照“×―×―×”的节奏击打;②揭题谈话: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掌声,它给人以激励;给人以信心,以勇气,以奋进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学会鼓掌:为别人鼓掌,为自己鼓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9课《掌声》;③出示课题,齐读课题;④质疑解题:读了这个题目,你有怎样的疑问?课的导入不能说不精彩,可惜的是指向的是“掌声”的力量,而“表达”的力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创新:“语用”背景下导课的特征与方法――以语言文字运用为取向
导入要从指向描写对象和审美情趣转为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种转变不是对传统导入的彻底否定,是加以改进。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导入同样要轻松、有趣、简洁、轻巧;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导入还是要从文中的人、事、物、理入手。当然,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导入更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关注文本语言,为后面的理解语言、欣赏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打下基础。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些课例谈谈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导入的设计。
1?郾开门见山,关注作者表达特点。课的导入不必追求花哨,可以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告诉学生学什么。如《母鸡》的导入: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描写身边熟悉的事物的。又如《白公鹅》的复习导入:我们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是俄国著名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板书课题:白公鹅。这样的导入简洁、明了,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让学生自觉比较两个作者不同的描法,感悟不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郾寓庄于谐,关注文章表达方法。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导入可以寓庄于谐,在貌似不经意间,要求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如《蟋蟀的住宅》的“激趣导入”。①师(课件出示蟋蟀):认识他吗?他还有一个曾用名是――②师:“蟋蟀”这两个字不好写,说明蟋蟀不简单,小家伙有大本领,是建筑高手,课文是怎样介绍这家伙的住宅呢?寥寥数语,既提示了学习内容,又点明了学习重点。
3?郾巧妙渗透,关注文本语言。如《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采用对比手法呈现故事情节,进行生字预习检查时,将两组词语进行对比展示,给学生感觉上以直观的暗示,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①板书课题、读课题。
②出示词语,比较阅读。
鲜花盛开 鲜果飘香 绿树成荫 草翠花开
狂风大作 冰雪覆盖 雪花飞舞 鲜花凋谢
③轻读课文,在以上词语中选几个说说主要内容。
这样的导入,紧扣主要内容的把握,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如《观潮》一课的导入。
师:“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钱塘江卓绝奇特的江潮,千百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我们今天就与作者一道去领略钱塘大潮的雄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一句话,既让学生知道钱塘江潮千年前就倾倒游客,又让学生感到诗句特有的魅力。“与作者一道去领略钱塘大潮的雄奇”能激发学生探究钱塘江潮的欲望,又能提示学生要从文本的语言入手。这样的导入看似简单,却富有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