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

时间:2023-05-31 09:11: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资本充足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资本充足率

第1篇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 指标 商业银行 财务分析

近日,接触、学习了一些监管指标,对资本充足率有一定的认识和想法。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其中有不妥当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参与是一种快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种境界。

一、新监管标准出台的背景及主要变化

金融市场竞争激烈,金融创新加大了风险管控的难度,现有监管体系越发显得局促。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震撼了全球银行体系,监管改革势在必行。巴塞尔委员会自2009年以来,相继了一系列银行业监管新标准(统称为Basel Ⅲ,以下简称新标准)。这些措施旨在提高整个银行体系抵御金融震荡和经济波动的能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既包括微观层面上提高银行个体的抗压能力,又涵盖宏观层面上降低银行系统间风险、减轻银行体系的亲周期效应。新标准体现了微观与宏观有机结合的审慎监管思维,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并重、资本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并行的基本原则。

新标准的核心要素是资本监管,而普通股又是持续经营条件下吸收损失的最佳工具。为此,新标准修改了监管资本的定义、提出了更严格的资本标准,加强了对普通股净额的比例要求。在重视资本数量的同时,更加强调资本质量。新标准中资本充足率指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

(一)更高的监管标准

新标准中最低资本要求是国内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5%(其他银行7.5%)、一级资本充足率9.5%(其他银行8.5%)、资本充足率11.5%(其他银行10.5%)。

(二)扩大的风险范围

资本覆盖的范围在原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基础上,增加操作风险。

(三)更审慎的监管资本计算规则

实施严格的资本扣除项目,统一在普通股层面上进行扣减,进一步提高资本工具的吸收损失能力,提升资本质量。

二、资本充足率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家知道,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净额(总资本减去对应的资本扣除项)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值。新标准下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呢?

某区域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2013年末为11.24%,2012年末为12.85%。通过结构和敏感性分析,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分子上的资本扣除项目“对未并表金融机构大额少数资本投资”2013年增加4.6亿元,导致资本净额的增幅缩窄,分子上的资本净额增长率只有7.38%。二是分母上的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长变动幅度达到22%。分析发现主要贡献因素是对企业债权和对未并表金融机构大额少数资本投资(未扣除部分)两项内容的增加,二者分别导致2013年表内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较上年增加25.6亿元和2.7亿元,最终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较2012年增加37.2亿元,增长率22%。

该商业银行2013年经审计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其对各家金融机构的长期股权投资较2012年增加5.1亿元,主要原因是按照权益法确认投资收益导致长期股权投资增加3.4亿元,同时当年新增股权投资1.7亿元。按照新标准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大部分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作为资本扣除项处理,一部分以2.5倍的权重计入风险加权资产中。无论是对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分子还是分母,长期股权投资均产生了非积极性影响。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举措

商业银行应加快经营方式的转变,适当发展表外业务、改善表内业务结构;完善单一的资本结构,增加资本补充渠道、适当发展债务型资本,审慎合理选择会计处理方法,促使新标准下的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要求,提升风险应对能力,稳健发展。

(一)适当发展表外业务,调整表内业务结构

从长远看,商业银行应积极发展诸如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及咨询服务等表外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寻找新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应积极调整表内信贷业务结构,有助于降低表内信贷业务消耗的大量资本。银行信贷应重点向个人、小微企业贷款倾斜。根据新标准下资本充足率指标计算的风险权重分配规则,商业银行应重点发展个人贷款业务,以此降低分母中的风险加权资产,减少资本占用。某商业银行2013年末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0.32%,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占比1.19%、剔除上述小微企业后的公司贷款占比80.12%。可以看出,该商业银行表内贷款结构仍有较大的战略调整空间。

(二)合理审慎选择适用的会计计量规则

第2篇

摘要: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目前还是偏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日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资本充足率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巴塞尔协议;核心资本;不良贷款

中图分类号:TU2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7(c)-0061-01

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的资本净额与其加权折算后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用以表明银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它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考核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的重要监测指标,由于我国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因此资本充足率可以说是抵御银行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但我国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上相对于巴塞尔协议放宽了标准,不利于反映银行的真实风险状况。

巴塞尔协议的实施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我国应依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则要求银行业,努力缩小与国际金融业的差距。因此,结合中国国情,自觉遵循“巴塞尔协议”的规则,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要提高资本充足率,首先应做好对资本比率的管理,以下是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资本比率管理的一些建议:首先,要充实核心资本,适当增加附属资本项目。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仍有未达到8%的标准的,因此要注意充实核心资本。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外的股份制银行不同,它们都是国家全资本的银行,资本增长的途径要少些。一方面取决国家增资,另一方面是通过自身积累。在非股份制的国有商业银行中,自有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的信贷基金,一是银行创建时国家拔给的信贷资金;二是银行从每年盈利中提留的信贷资金。其次,控制不良贷款数量,提高真实资本水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内在机制上的原因,导致了大量不良贷款的发生,背上了沉重坏帐、呆帐负担。尽管近年来国家及国有银行自身都采取了很多措施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降低经营风险,但这些巨额的坏帐、呆帐却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提高真实资本充足水平的一大障碍。为此,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加快不良资产的剥离工作,加快对坏帐、呆帐的核销。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还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对信贷行为的监管,加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从根本上改变形成不良贷款的机制,防止新的坏帐、呆帐的发生。最后,改造资产负债表项目。进行资产负债表项目改造,这主要是为计算比较规范的资本比率和风险资本比率打下基础。主要是将资产负债表中一些内容比较模糊的项目明确化,比如对“其他项目”、“外汇业务资产”等项目进行明细,把不同风险度的资产做出新的识别,剔除不真实、不必要的因素。再次,对于怎样才能具体的提高资本充足率,主要可以考虑以下两方面:

一、商业银行依靠自己力量提高资本充足率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资产业务扩张速度很快,超过了资本金的增长速度,所以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资本金,使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并且应以依靠自己力量达到要求。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实现:提高盈利水平。由盈利转增核心资本是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基本途径。为增加盈利,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多渠道运用资金,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不断扩大盈利空间;另一方面,在财务管理上要加强核算,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和管理会计,开源节流,以创造更多的利润充实核心资本,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清理和重置固定资产。国有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中,自建或购置了一批固定资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不断扩展,地价和房价上升,一些功能性的内部管理和信息应用系统价值也在提升,对这些固定资产,国有商业银行应重新进行评估,将增值部分计入资本金。此外,在金融秩序混乱时期,国有商业银行曾通过账外经营、虚列支出、使用信贷资金等形式购建了一些固定资产,这部分资产,虽经多次清理,仍有一部分滞留在账外,应对这部分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入账,真实反映资产状况以便相应增加部分资本金。实施资产证券化或资产出售。资产证券化和资产出售可以把风险权重较高的贷款和其他资产转化为现金,降低资产方的风险水平和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从而降低对资本的要求,相应提高资本充足率。减低表外风险资产。表外业务的风险权重较高,要谨慎发展表外业务。特别是在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较弱的时期,从保持资本充足率的角度考虑,要适当控制风险权重较高的业务的发展。降低表外加权风险资产总额,同样可以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

二、依靠国家帮助和政策支持提高资本充足率

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出资人,在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特殊时期,国家应对国有商业银行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政策支持。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国家注资。国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不到监管要求时,国家要履行出资人的职责,直接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因此,国家应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量的资金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减税返税。税收的多寡直接影响利润的高低,进而影响转增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缴纳的税收包括营业税及其附加、所得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在数量上以营业税和所得税为主。近年来银行业的税负水平有所降低,但是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的税负水平仍然比较高,特别是营业税偏高,美、日、英、法等国对银行均不征收营业税。剥离不良资产。剥离不良资产可以直接减少风险资产总额,从而降低对资本金的要求。1999年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曾分别向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近14000亿元的不良资产。虽然直接剥离不良资产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减轻国有商业银行自我消化不良资产的压力和责任感,但是,对由于历史性原因特别是政策性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同时又没有包括在前一次剥离范围内的,应考虑再次实施剥离。

综上可知,商业银行要实现其资本充足率,可以通过加大实行资本比率管理力度,对一些现状进行改革,并依靠自身力量和外界协助来完成。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第3篇

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资本金相当于风险资产的比例,用以表明银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资本充足率指标反映了商业银行最基本的损失承受能力,因而成为各国监管当局一个很重要的监测指标。198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简称《资本协议》),把银行的资本分为一级资本(核心资本)和二级资本(补充资本)两部分,一级资本包括股本金和从留存收益或其他盈余中形成的公开储备,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储备金(仅限于加权风险资产的1.25个百分点)、混合型债务资本工具、次级长期债务(不超过核心资本的50%),并要求二级资本总额不得超过一级资本;风险资产包括表内外加权风险资产,风险权重根据资产性质划分为五个档次。《资本协议》提出国际活跃银行要达到4%的一级资本和8%的总资本的最低比例。1996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又颁布了“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案”,把市场风险纳入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并引入“三级资本”的概念,专门用于抵御市场风险。

由于《资本协议》对各类资产风险权重的分类较粗,对同一类贷款采用同一个权重,如公司类贷款风险权重统一规定为100%,不考虑贷款对象的信用等级,而且风险权重是以资产形成(如贷款投放)之初的还款风险性质确定的,没有反映随后资产质量的变化,使资本充足率缺乏风险敏感性。因此,最新修订的资本协议,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方面实施了两大改进:一是改变以往确定风险权重的方法,引入计量信用风险的内部风险评级法;二是由以计量信用风险为主,改为全面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资本要求。这两项重大改进,将有助于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计算资本充足率基本是采用现行的《资本协议》,资本总额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附属资本包括按照风险资产计提的呆账准备和五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券。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还要从资本总额中扣除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中的投资、尚未冲减的呆账损失,然后再除以表内外加权风险资产。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2006年将由国际活跃银行率先实施。尽管我国推迟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时间,但是新资本协议所确定的监管理念和测算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是今后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所以,必须从新老资本协议两方面的要求综合考虑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立足自身努力提高资本充足率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资产业务扩张速度很快,超过了资本金的增长速度,所以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资本金,使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并且应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要求条件为主要选择。

提高盈利水平。由盈利转增核心资本是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基本途径。为增加盈利,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多渠道运用资金,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不断扩大盈利空间;另一方面,在财务管理上要加强核算,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和管理会计,开源节流,以创造更多的利润充实核心资本,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

通过改制和公开上市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资本募集资本金。吸引境内外资本加入、建立开放的股权结构,是国际上大银行的共同特征。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快公司制改造步伐,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实施股份制改造并上市,适时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资本。2003年12月,银监会颁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将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最高比例由以前的15%提高到20%,为国有商业银行吸引外资提供了更大空间。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的过程中还要积极探索和尝试吸收民间资本,推动股权结构多元化和资本总额的增加。

清理和重置固定资产。国有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中,自建或购置了一批固定资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不断扩展,地价和房价上升,一些功能性的内部管理和信息应用系统价值也在提升,对这些固定资产,国有商业银行应重新进行评估,将增值部分计入资本金。此外,在金融秩序混乱时期,国有商业银行曾通过账外经营、虚列支出、使用信贷资金等形式购建了一些固定资产,这部分资产,虽经多次清理,仍有一部分滞留在账外,应对这部分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入账,真实反映资产状况以便相应增加部分资本金。

发行次级定期债务。发行次级长期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是国际上商业银行通行的做法。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可以将不超过核心资本50%的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比例低,有发行空间,而且,居民个人和投资机构的资金充裕,潜在购买力也比较大。银监会已出台政策,允许商业银行发行符合规定条件的次级定期债务,这将推动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定期债务补充附属资本。

尝试发行混合资本工具。混合资本工具是一系列同时具有股本资本和债务资本性质的特殊工具,如长期优先股、永久次级债务、可转换债务工具等。巴塞尔协议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混合资本工具可以纳入二级资本。与次级定期债务相比,混合资本工具可以用于银行持续营运的损失,而不必同时停止交易,在银行盈利不敷支出时还可以推迟支付利息;次级定期债务仅在银行破产清算时才可用于清偿银行的损失。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创造条件探索发行混合资本工具补充附属资本的途径,可供考虑的混合资本工具有长期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务等。

实施资产证券化或资产出售。资产证券化和资产出售可以把风险权重较高的贷款和其他资产转化为现金,降低资产方的风险水平和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从而降低对资本的要求,相应提高资本充足率。

减低表外风险资产。表外业务的风险权重较高,要谨慎发展表外业务。特别是在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较弱的时期,从保持资本充足率的角度考虑,要适当控制风险权重较高的业务的发展。降低表外加权风险资产总额,同样可以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

改善资产质量。按照现行办法,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须直接冲减呆账贷款。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多,特别是呆胀贷款规模大时,会造成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如果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不良资产高,还将导致风险资产总额的增加,同样会造成资本充足率下降。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不断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大力清收盘活不良资产,努力改善资产质量,这样近期可以减小核销或冲减呆账的压力,长远可以直接减低风险资产总额,二者都有利于资本充足率状况的改善。

调整经营结构。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调整资产结构。《资本协议》对资产的风险权重是按资产的性质确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资产业务的风险状况。所以,调整资产结构要首先增加低风险权重业务的占比,如大力发展个人住房贷款或以个人住房为抵押的贷款,这些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讲也是优良业务。二是发展中间业务。除了其中的或有业务以外,开展中间业务不会增加风险资产总额,所以不会要求资本金的相应增加。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远远低于国际大银行的水平,应高度重视发展中间业务。另外,中间业务带来的利润还可以转增资本金。所以,发展中间业务可以从分子和分母两个方面同时提高资本充足率。三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考虑永续发展、适度增长、结构合理等因素,就要控制资产规模的扩张,甚至压缩资产规模,使资本充足率回升到合理水平。

需要国家必要的帮助和政策支持

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出资人,在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特殊时期,国家应对国有商业银行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政策支持。

国家注资。国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不到监管要求时,国家要履行出资人的职责,直接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因此,国家应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量的资金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2003年年底,国家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中行和建行,但考虑到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缺口比较大,如果上市其资本充足率还要再高一些,不可能一次性补足,可以考虑定向发行特别国债的办法,补充某些资本金缺口较大国有银行的资本金。

减税返税。税收的多寡直接影响利润的高低,进而影响转增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缴纳的税收包括营业税及其附加、所得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在数量上以营业税和所得税为主。近年来银行业的税负水平有所降低,1997年国家把银行业的所得税税率由55%调低到33%,并从2001年开始把商业银行的营业税税率由8%逐年降到了5%.但是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的税负水平仍然比较高,特别是营业税偏高,美、日、英、法等国对银行均不征收营业税。而且,目前商业银行的营业税以同业往来以外的营业收入为计税依据,纳税基数较大,而在国外如德国征收营业税仅是以利润为纳税依据。在所得税方面,还存在内外资银行税负不公平问题,外资银行除了享受特殊的减、免、退所得税和税前扣除政策外,所得税税率仅为15%,不到中资银行的1/2.

从公平税负的角度出发,一是要将商业银行的营业税税率再进一步降低到3%,与其他服务性行业营业税税率基本接近。二是要减小营业税税基,从现行营业税计税依据中扣除利息支出,即主要对增值部分纳税。三是要尽快统一内外资银行所得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营造公平的税收环境。此外,为了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在实施股份制改造以前,对其上缴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应实行暂时返还政策,返还部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

第4篇

诚然,这是银监会的“识时务之举”,是体现宏观调控灵活性、有效性的应急之策,对促进银行业务转型和支持国民经济稳中求进将发挥积极效果。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实施《通知》、《指导意见》时,有关部门有必要把消极作用考虑得全面、清晰一些,尽可能避免监管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受到损害。

过渡期3年即可

《通知》中,对构成资本充足监管要求四个层次中的第一层次——最低资本要求和核心资本要求未作变通,但对第二层次的储备资本(总量为2.5%)设置了6年过渡期,即要求商业银行2013年增加0.5%,以后5年每年必须增长0.4%,以在6年内把2.5%补齐。其实,6年的过渡期有些过长,3年内、也就是在2015年内实现储备资本2.5%完全达标更为合适,具体额度可由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情况,丰收时多增,欠收时少增。对不能按期完成增资的银行,银监会可按照相关监管法规落实责任追究。

三年调整到位凸显紧迫性,但也有可行性。银监会2012年6月7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后改为到2015年完全满足第一、第二层次的资本监管要求,已整整延后了3年。其实,这3年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从2007年的次贷危机算起,到2015年已达8年之久,这一轮全球金融危机和部分国家(地区)的经济危机应该能够在2015年前结束,如果迟迟不能结束就说明上述问题可能无解或者说未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答案。尽管美欧等国家目前提出无限期推迟或尚未明确表态未来实施时限,但不排除2013年或2014年在其经济、金融格局缓和、复苏后就立马兑现《巴Ⅲ》的可能性。对中国来说,中国加入WTO的15年过渡期将在2015年宣告结束,中国银行业将与全球主要银行接受同一套国际监管标准。由于话语权、操控权掌握在别国手里,届时如果我国商业银行未达标,将会给这些规则制定者以变本加厉约束我国的口实。这意味着,只有带头落实和遵循国际规则,才能在未来的国际金融舞台上增加话语权和竞争力。而“提前”实施《巴Ⅲ》正是有实力和有诚信的展现,将给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国家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几大银行资本充足率基本达标,只宜向前进,不必向后退。尽管业界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和评价,但实践证明,大型银行并没有因为实行相对严格的“腕骨”监管体系而停滞发展或失去竞争优势,反而因势利导获得了资产、负债、资本、利润、质量、效益的同步快速增长,保持了在国际国内的领先地位。如果不是从2010年下半年起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全面的风险管理和内控规范,可能中国银行业目前的困难、风险、案件、损失会更多、更大。

降低杠杆率、提高充足率是一流银行的正确选择。《巴Ⅲ》的推出就是为了降低杠杆率,设置提高资本充足的门槛,收敛那些以所谓创新(甚至是欺骗)为自己谋求过高利润收益的行为。这对银行业的长远稳健发展是有利的。中国的国有银行改制上市后,已基本认同并遵循上述理念。中国银行业通过市场化融资和内源性增资,能够长期安全运转,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主导地位,这也是金融体制改革带来的红利。对此红利,银行不能坐吃山空,而是要持续改革,不断扩大和创造新的红利。在这种背景下,保持适当的经营杠杆率和安全的资本充足率就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其实,我国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连续几年都在两位数以上,并不存在因揭不开锅而无法生存的危机,商业银行只需要放缓过去数年不尽理性、稳健、科学、可持续的发展速度罢了。

差异化监管力戒实用主义

《通知》中,银监会区分已达标银行和未达标银行,分别制订了时间表和提出差异化的监管要求。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些银行不满意。尽管监管与被监管始终是一对矛盾,但背后的问题不容轻视。

在我国既有的银行监管法规约束下,对各类商业银行都必须明确,依法经营的底线不能跨越。然而在实践中,越线行为屡禁不止,因为商业银行的逐利本性会驱使或引诱其冒险甚至损人利己。在现实监管背景下,就有许多商业银行与监管当局玩“猫捉老鼠”、“老鼠戏猫”或“老鼠气猫”的游戏,甚至有部分钻孔子、踩红线、在不同监管规则下谋取“监管套利”的案例,值得监管当局和有关银行深思。

建议有关不达标银行要努力早日达标,而不能用监管要求的差异化作为挡箭牌或遮羞布,对自身的不达标心安理得,并寻求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保护。达标银行更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用更高标准激励自己、引领同行。对监管机构而言,则要加强法治,减少人治和利益交换,用标准化、公平化取代差异化、特殊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企业效率效益的双向提升。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提高 资本充足率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只有一家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也办理商业银行业务,且人民银行与财政的关系界定不明确,没有所谓的资本充足率一说。随着改革开放对银行的改革,中国逐步形成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并存的银行体系,但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一直很严峻。2002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除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8.2% 外,其余三家银行均低于巴塞尔8% 的监管标准。国家为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2003年底成立中央汇金公司向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入450亿美元的资本金,2005年4月为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这一举措大幅提升了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分别达到12%、8.6% 和9.1%。

但是近年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快速扩张,资本充足率却逐年下降,同时随着各国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像《巴塞尔协议Ⅲ》草案这样提高现有商业银行资本充率标准的进程也逐步加快。因此,分析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寻找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对我国商业银行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

资本充足率是自有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自有资本是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对资本充足率起到正向影响作用,而作为资本充足率分母项的风险资产则起到负向作用。

(一)分子项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是银行的自有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增加自有资本就可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加附属资本可以发行金融债券或可转换债券,但作用比较有限,核心资本的来源主要是发行普通股和提高留存利润。上市募股筹资是在既可以筹集大量资本又可以改善资产质量,成为提高资本充足率最有效的方式,我国自2004年以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助推上市就大幅提升了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此外,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积累留存利润,增强内部融资额度也是增加核心资本的途径。

(二)分母项的影响

提高资本充足率,除了要提高自有资本外,还要减少加权风险资产,即减少分母项。风险加权资产根据相应的评级确定风险权重,进行加总得到。减少风险加权资产则要多开展风险权重较低的业务优化业务结构、加快处理和剥离不良资产。针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我国银行业中间风险业务开展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现阶段处理不良资产是重中之重。

三、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一)内部融资

上面提及的增加分子项的正向影响,提高留存利润进行内部融资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之一。相比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存在着融资规模小,注重银行的逐年积累等特点,但内部融资是增加资本金最廉价的方法,因为节省了上市融资所花费的各项成本费用,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防止股东权益被稀释,影响股东控制权。

(二)外部融资

1.国家注资。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状况,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控股的,应首先考虑代表国家所有权的国家财政注资。随着近些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从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国家财政潜力很大,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缺口比较大,不可能一次性补足,可以考虑发行特别国债来筹集资金。

2.公开上市。银行上市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没有偿还期限,不需要偿还本金,这部分资本可以相对稳定地留在银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上市融资是商业银行扩大资本规模, 特别是筹集长期、稳定资本的基本途径之一。从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到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上市,我国银行股份制改革在几年内初见成效。商业银行通过上市获得大量充足的自有资本,2010年我国银行业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16家上市银行中的14家募集资金超过3400亿元,从而使资本金得到有效补充。中国银监会2011年2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大幅提升,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

3.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和可转换债券。此种方法从增加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入手,目前我国居民和企业的资金充裕,潜在购买力较大,债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可转换债券利息成本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可转换债券占附属资本的比例没有限制,银行可利用可转换债券的灵活性调整资本金。但是债券是需要到期偿付本金,定期给付利息的,因此商业银行须要合理安排债券的期限和利息。

(三)处理不良资产

由于历史制度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高,不良贷款余额大,造成风险资产过高,资本充足率低下。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几轮的剥离,成功将不良资产率降到一定范围内。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我国银行业制度不完善,加之银行本身内部制度上的缺陷,不良资产余额也不低,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该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 加快对之前坏账、呆账的核销,同时有必要进行深层次改革,在银行资产管理时切实建立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力求从根上改变不良贷款形成机制,从而减少风险资产数额。

参考文献:

[1]夏华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9;1

[2]韩吉茂.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3]赵雨洁.试析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时代金融》,2008;6

[4]洪菲.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现实途径.《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7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提高 资本充足率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只有一家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也办理商业银行业务,且人民银行与财政的关系界定不明确,没有所谓的资本充足率一说。随着改革开放对银行的改革,中国逐步形成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并存的银行体系,但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一直很严峻。2002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除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8.2% 外,其余三家银行均低于巴塞尔8% 的监管标准。国家为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2003年底成立中央汇金公司向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入450亿美元的资本金,2005年4月为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这一举措大幅提升了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分别达到12%、8.6% 和9.1%。

但是近年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快速扩张,资本充足率却逐年下降,同时随着各国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像《巴塞尔协议ⅲ》草案这样提高现有商业银行资本充率标准的进程也逐步加快。因此,分析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寻找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对我国商业银行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

资本充足率是自有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自有资本是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对资本充足率起到正向影响作用,而作为资本充足率分母项的风险资产则起到负向作用。

(一)分子项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是银行的自有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增加自有资本就可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加附属资本可以发行金融债券或可转换债券,但作用比较有限,核心资本的来源主要是发行普通股和提高留存利润。上市募股筹资是在既可以筹集大量资本又可以改善资产质量,成为提高资本充足率最有效的方式,我国自2004年以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助推上市就大幅提升了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此外,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积累留存利润,增强内部融资额度也是增加核心资本的途径。

(二)分母项的影响

提高资本充足率,除了要提高自有资本外,还要减少加权风险资产,即减少分母项。风险加权资产根据相应的评级确定风险权重,进行加总得到。减少风险加权资产则要多开展风险权重较低的业务优化业务结构、加快处理和剥离不良资产。针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我国银行业中间风险业务开展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现阶段处理不良资产是重中之重。

三、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一)内部融资

上面提及的增加分子项的正向影响,提高留存利润进行内部融资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之一。相比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存在着融资规模小,注重银行的逐年积累等特点,但内部融资是增加资本金最廉价的方法,因为节省了上市融资所花费的各项成本费用,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防止股东权益被稀释,影响股东控制权。

(二)外部融资

1.国家注资。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状况,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控股的,应首先考虑代表国家所有权的国家财政注资。随着近些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从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国家财政潜力很大,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缺口比较大,不可能一次性补足,可以考虑发行特别国债来筹集资金。

2.公开上市。银行上市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没有偿还期限,不需要偿还本金,这部分资本可以相对稳定地留在银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上市融资是商业银行扩大资本规模, 特别是筹集长期、稳定资本的基本途径之一。从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到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上市,我国银行股份制改革在几年内初见成效。商业银行通过上市获得大量充足的自有资本,2010年我国银行业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16家上市银行中的14家募集资金超过3400亿元,从而使资本金得到有效补充。中国银监会2011年2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大幅提升,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

3.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和可转换债券。此种方法从增加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入手,目前我国居民和企业的资金充裕,潜在购买力较大,债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可转换债券

利息成本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可转换债券占附属资本的比例没有限制,银行可利用可转换债券的灵活性调整资本金。但是债券是需要到期偿付本金,定期给付利息的,因此商业银行须要合理安排债券的期限和利息。

(三)处理不良资产

由于历史制度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高,不良贷款余额大,造成风险资产过高,资本充足率低下。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几轮的剥离,成功将不良资产率降到一定范围内。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我国银行业制度不完善,加之银行本身内部制度上的缺陷,不良资产余额也不低,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该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 加快对之前坏账、呆账的核销,同时有必要进行深层次改革,在银行资产管理时切实建立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力求从根上改变不良贷款形成机制,从而减少风险资产数额。

参考文献:

[1]夏华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9;1

[2]韩吉茂.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3]赵雨洁.试析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时代金融》,2008;6

[4]洪菲.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现实途径.《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7

[5]郭琼琼.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及其提高途径.《时代金融》,2008;5

第7篇

(一)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

一般而言,上市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大,其经营实力也会更加雄厚,相应的抗风险实力会更强,这些银行会比一些小银行占有更强的弹性负债能力,赢得客户信任的机会更大,因此其开展信贷业务只需少量的自由资本;规模较大银行的破产风险很小,原因在于其自身收益与成本简单可控。与其相对,小规模的银行社会公众的信任度相对较低,造成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特别是在经济形势不明朗或者吸收了大量不良资产等问题时,其获得救济资金的能力较差,造成小银行经营业务难以持续,随之而来的是储户的挤兑风潮,严重时会发生银行倒闭。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和其自身的资本充足率呈反方向变化。

(二)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长率

1969年戴维?贝勒首先提出银行资产增长的基本模型,其基本表达式是:

SG1=ΔTA/TA=ΔEC/EC

上式中,SG1表示资产增长率;TA表示总资产;ΔTA表示总资产增长量;EC表示总资本;ΔEC表示总资本增长量。

上述公式描述了银行资产增长的约束条件,总资产的增长率和总资本的增长率是相同的概念。也就是说,银行的风险资产允许不同于资本增长额,然而必须要有相同的增长率。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上市银行业的快速增长注入强大动力,各银行充分利用自身竞争优势,扩大其业务市场,在努力扩增市场份额的同时刺激了其对于资本金的强烈需求。当银行业体制对于银行资产规模扩张缺乏相应的约束时,市场竞争激烈到一定程度后,难以避免会发生盲目扩张的现象,最终的结果是;风险资产的增长速度将会远远超过银行自身的资本增长速度,进而降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因此,资产增长率较快的银行即预期成长性较高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会太高。

(三)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

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的表达式: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它代表银行的盈利水平,反映银行资产的获利能力。银行资产收益率高,这就说明了银行资产的获利水平较高,反映了银行经营效率较高。依据公司财务理论,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会随着业务规模的加速扩张相应的增加,因此,企业会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吸收最便捷,最低成本的资本金,这其中最优质的资产就是公司每年的留存收益,之后才会考虑进行外部融资。同理,我国银行业的快速扩张所需要的资本来源首先会是银行内部的留存收益,其次才是同业拆借,目前我国银行业股利支付比例普遍不高,净利润的高低决定了银行内源融资的比例。因此,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正比于其资产收益率。留存收益比例较高的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较强,以留存收益增加资本金,大大提升其资本充足率。因此,资本收益高的上市银行会有更好的资本充足率。

(四)上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在我国评价一个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程度的最重要指标就是不良贷款率。较高的不良贷款率,表明商业银行产生坏账的几率非常高,回收风险资产的可能性较小;当不良贷款率较低时,表明商业银行的风险较小,贷款损失的可能性较低。当分析不良资产如何影响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时,不良资产和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表面上没有明显关系,然而,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例如银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规定,不良资产禁止计入商业银行资本金中,而资本净额中必须剔除未提足部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冲减商业银行的资本会随着不良资产的增加而提高,所以商业银行的一部分损耗来自于一定程度的不良资产。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的权重会随着不良资产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不良贷款率和资产充足率成方向变化。

(五)上市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比率

商业银行在的固定资产反映了银行可以对外担保?r值的大小。一般来说,银行的信用强弱和银行的固定资产相关联,银行的固定资产越多,信用越高,其产生违约的概率越小;对外担保能力较强,其获得外债达到扩大银行自身资产规模的能力越强,这会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产生负面影响。

(六)上市商业银行的存贷比

所谓的存贷比指的是贷款总额和存款的比值,它能够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侧面反映出商业银行的扩张速度,存贷比能够双向影响资本充足率。单纯从银行盈利层面考虑,存贷比越高越好,毕竟存款需要利息,当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多,贷款较少,这就回造成银行的资本成本较高,降低银行收入,其盈利能力降低。反之,假如存贷比例上升,银行的盈利能力提高,促使增加银行资本,进而增加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银行作为存贷机构必要的资本用来支付客户的现金支取必不可少,银行从风险的层面考虑,必须预留一定量的库存现金,当存贷比太高,这部分资金必然减少,当出现挤兑时,可能出现支付危机,对银行和本地区经济造成较大危险,因此,银行存贷比也不能太高。我国银监会对于商业银行存贷比的最高比例为75%,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的盲目过度扩张。从该层面来看,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例对资本充足率起反作用。

三、实证研究

(一)变量的选取

对于变量的选取,采用资本充足率为解释变量,用Y表示,总资产(X1)、总资产增长率(X2)、资产收益率(X3)和不良贷款率(X4)作为解释变量,并且选取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规模大小。用总资产增长率来代表商业银行的成长性,对于成长性较强的企业而言,它们自身的负债要求也就相对来说较高,表现在在资本充足性上就是两者之间应该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当总资产一定时,那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利润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两者之间应该存在正相关关系;不良贷款率是指不良贷款占总贷款数额中的大小,它和资本充足率之间应该呈负相关关系。

(二)模型的建立

本文选用8家股份制银行2012~2016年间连续5年财务报表的历史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行计量分析,采取的?量模型为:Yi=β0+β1LnX1i+β2X2i+β3X3i+β4X4i+μ。

(三)回归结果

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计量方程的表达式为Y=-0.123582LnX1-0.045672X2+12.49663X3+0.129165X4

t:(2.115645)(2.690123)C(5.190143)(1.96745)

四、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上面的计量模型得出的结果,本文针对总资产、总资产增长率、资产收益率和不良贷款率进行进一步分析。具体如下:

(一)总资产分析

由最终计量方程式可以看出,总资产的系数为小于0的值,且其对资本的影响显著,这也正应证了新资本协议中的对于规模越大、声誉越好的银行,监管当局应适度降低审查和监管力度。同样监管当局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应制定不同的监管政策,做到最优化监管。

(二)总资产增长率监管

有分析结果可知总资产增长率与资本充足率呈负相关关系。针对两者的负相关关系,本文认为由于近年来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追求规模庞大和快速成长成为股份制银行的发展目标,然而这就使得其面临的风险资产剧增,要远远高于其资本规模的增长速度,因而本文的实证结果现实两者的负相关关系。

(三)资产收益率分析

在本文模型的分析中,资本充足率与资产收益率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且正相关显著。衡量银行盈利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资产收益率,因此银行为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需要注重资产的合理安排,尽量提高资产收益率。同时应该注意到,由于中间业务在我国股份制银行业务中所占比例较小,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经营管理模式并不成熟,较低的效率严重拉低了资产收益水平,造成资本充足率的低水平状态。

(四)不良贷款分析

计量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不良贷款率的系数为负值,这看上去与理论相违背,但实质上正好反映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的黄金发展时期应当为这个世纪前十年,房地产带动了经济的发展,银行业贷款业务也蒸蒸日上,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房地产业已不在是黄金行业,因此我国银行业的很多贷款成为了不良贷款,导致了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普遍不重视不良贷款的清理工作,但是如若进行清理工作,必将导致利润中很大一部分用来消除呆账,资本充足率必然下降。

第8篇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货币政策

风险指的是可能发生的危险,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构成,具有客观性、偶然性、损害性、不确定性、相对性、普遍性和社会性七种性质,一般通过多样化选择、风险分散和保险三种途径来实现对风险的降低。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风险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照性质,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按照标的,风险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按照行为,风险分为特定风险、基本风险等。商业银行区别于国家最高货币金融管理组织机构中央银行和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投资银行,是通过存贷款之间的利差作为营利的主要途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的储蓄机构,具有调节经济、信用创造、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五种基本职能。与一般风险的不同,商业银行风险指的是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银行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不能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四种类型。

一、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

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的是以影响经济活动为目的,以中央银行为颁布单位,以全社会总的购买力为调节对象,通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三大工具对市场利率进行调整,从而利用利率的变化对民间资本的投资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央银行主要通过控制货币发行、对政府的贷款、推行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选择性信用管制、直接信用管制这几个方面来实现对货币政策的整体调控,具体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指的是通过利用一般扩张性货币政策控制工具和选择性扩张货币政策控制工具这两种工具来提高货币的供应速度,从而实现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这一目的,因此货币政策多用于经济萧条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反,指的是通过减少和降低货币的供应速度,从而促使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数量减少,一般用于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增长过热,通货膨胀大的经济环境当中。不管是紧缩性货币政策还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希望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其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收支的最终目的。

2.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经过1977年至1986年的改革初期阶段和1987年至2002年的深化改革阶段以及2003年至今的改革攻坚阶段,从而形成如今的商业银行体系。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被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国有商业银行例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第二种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例如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浙江商业银行等;第三种是城市商业银行,例如深圳市城市合作银行、江苏银行、锦州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督机制由外部金融监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组成。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发展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需要从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加速多元化的金融创新、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加速实施国际化战略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及激励机制这几方面来做起,从而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的长远发展。

3.二者关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需要根据中央银行颁布的货币政策对本银行相关的货币规章制度进行调整和改变,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储蓄、贷款、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和影响。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带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当前应该加大对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两者之间关系的重视。首先,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一方面为商业银行带了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另一方面也对商业银行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为了更好的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获取更多的利润势必需要淘汰传统落后的监管体制,对监管体制进行改革,为其赋予新的内容和含义。与此同时,市场化改革对处于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商业银行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市场化改革和监管体制改革的双重影响下,商业银行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加速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导致商业银行的趋利动机更加强烈,造成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风险识别、数学领域的测度和市场营销的定价在商业银行决定资产组合行为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方面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其次,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不管是在信用环境还是在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同国外银行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为了减少银行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因此更加偏好抵押贷款,认为即使贷款人无法按期还贷,还有同等价值的抵押物来偿还给商业银行,以此来降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而当前我国的抵押物多以房地产、车等一些硬件资产为主,因而在这种背景的影响下,房地产等资产变成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识别和测度的重要因素。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以全面周详、综合考察、量力而行、科学计算为原则,识别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和人事风险六个部分。最后,当期我国很多银行在业务内容等方面有着很多的重复部分,市场上有着很多同一种性质和类型的银行,使得银行和银行之间的竞争十分的激烈,银行规模和所占市场份额的多少也成为衡量一个银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准。随着资本的全球化,更多的外国的银行开始在中国建立,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银行市场规模竞争行为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在改革开放和大的环境影响下,我国银行大部分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是国有控股银行仍然有着绝对的影响力,而这些银行或直接或间接的都受制于国家,因此国家颁布的各种货币政策对其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从而大大增加了货币政策救助行为的发生。除此之外,虽然近年来我国试图通过多种方法让我国的货币调控体系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接轨,但是受制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银行的现状,使得我国的货币调控体系与欧美国家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差距。我国银行在利率方面当前还是由中央银行统一进行制定,并没有完全实现利率的自由化,而且货币政策的实施也主要依赖于价格型工具和非市场化的直接调控工具。

二、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理论机制

传统的信贷渠道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利率这一个中间媒介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从而对微观主体的投资和融资成本以及信贷产生影响。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是信贷渠道的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表示的是一个企业在一定日期内的财务状况,具有揭示公司的资产及其分布结构,反映公司的资产来源及其构成,了解企业现有投资者在企业投资总额中所占的份额,评价和预测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作用。资产负债表渠道是在1989年由Bernanke和Gertler所提出的,以利率为对象,在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因利率的上升造成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从而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恶化,最终使得企业的投资减少,企业所获得利润降低,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银行贷款渠道是一种典型的信用传导机制理论,强调的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银行的准备金数量的影响。传统的信贷渠道理论只是将关注的重点投放在信贷提供的数量上,至于信贷所提供的质量是好还是坏,并没有给予关心和重视。资本充足率指的是一个银行的资本总额对其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反了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是一个用来衡量金融机构资本与资产风险预防程度相对而言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随着国际银行数量的增多,不同的银行为了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纷纷采取更有利于本身的制度,从而加剧了银行业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各种摩擦不断,扰乱了国际银行的正常发展。为了避免这类事情的再次发生,通过巴塞尔委员的努力,终于在1988年签订了一份巴塞尔协议。该协议主要包括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机制、加大对银行监管的力度和市场对银行业约束的三个部分,并且对资本充足率的标准和各个方面有着一个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具有扼制与债务危机有关的国际风险的功能。随着2006年《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资本充足率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以美国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为研究基础而提出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理论与传统的信贷渠道理论有着十分显著的不同,该理论以“金融加速器”机制、“追逐收益”机制、“习惯形成”机制、“央行沟通”机制为作用机理,强调银行在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主动性作用。因此从理论上而言,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入和估值效应。估值效应是指给定国际投资的资产,负债结构和规模不变,由汇率,资产价格和收益率变化所引起的国际净投资头寸的变化。当前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业务时,主要就是通过贷款监督和抵押合约这两种途径来减少银行本身所需要承担的各种风险。当中央银行实施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带来物价的上涨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与此同时,由贷款人抵押给银行的抵押物值也会随之上涨,从而容易让银行放松警惕,片面的认为既然抵押物的价值如此之高,贷款违约的可能性会随之降低,因此降低了信贷的标准,导致银行对风险识别和测度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银行忽略了贷款人所处的复杂的市场环境,除了贷款人的主观还款意愿之外,重要的是贷款人挣钱的能力并不会完全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上升,因此使得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上升。第二,竞争效应。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而保持货币政策这一个变量的情况下,当实施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时候,因为利率比较低,使得很多的人不愿将钱存在银行当中,造成整个银行市场资源变得减少,但是商业银行的数量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在蛋糕减少而分蛋糕的人数并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势必会加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一些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往往会采取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放低贷款标准的方式来争取更多的客户,虽然从短期来看在这些优惠政策的影响下,会为商业银行带来不少的利润收益,但是与此同时,也埋下了风险,增加了风险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无疑加剧了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第三,保险效应。当货币政策变得更加透明化和准确化时,会有效避免因猜测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道德风险,从而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是一旦货币政策变得不透明,势必会引起市场的恐慌,一些投机分子甚至会利用信息的不确定来进行投资或者贷款,从而使得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上升。而从某个层面来讲,这个问题属于道德范畴内所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

三、小结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之间具有十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着关联。与此同时,收入和估值效应、竞争效应和保险效应也成为货币政策来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主要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赵雨洁.试析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J].时代金融,2008(06).

第9篇

作为巴塞尔系列协议以及各国监管当局的监管指标,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监管被认为能够约束商业银行的风险行为,增强其稳定水平。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承担的风险越低。本文使用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作为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的度量指标,通过分析影响银行资产风险水平的不同因素,建立理论模型,对资本充足率和银行资产风险的关系做实证检验,并以实证结果为依据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选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的2004年至2010年的面板数据。使用的数据来自商业银行的年报以及中国金融年鉴。

二、变量选取

1、风险度量

Shrieves和Dahl(1992)认为银行的资产风险主要由银行资产的质量和各种资产的组合所决定,提出采用风险加权资产比,即风险加权资产总额除以总资产来衡量银行的资产风险。本文同样使用这一比值作为资产风险的度量值,数值越大表明银行承担的资产风险越高。

2、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监管强调了资本在商业银行资产组合配置中的作用,限制了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的过度扩张,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从资本的定义和用途上可以认为资本充足率与风险水平负相关。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承担的资产风险水平越低。但是从各种文献中不难发现,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是否降低了银行的风险至今仍然没有定论。

3、其他变量

研究资本充足率与银行承担的资产风险的关系时,需要对影响银行承担的风险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有比较客观和清晰的认识。其他变量包括:银行规模SIZE:本文引入银行资产的对数,考察规模因素对银行承担的风险的影响;规模越大的银行一般拥有较多的营业网点,能面向更广泛的客户群,享有更多的顾客、更低的成本,更容易取得规模效应。财务杠杆率LEV:本文使用资产负债率作为商业银行的财务杠杆率,资产负债率等于负债余额与资产余额的比值,反映了企业的举债水平。资产收益率ROA:ROA为净利润与总资产之比,该指标反映了银行的获利能力。贷款占比LAR:LAR就是用贷款及垫款余额与总资产的比值,反映了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贷款占比越高,银行的信用风险就越高,资产风险就越高。GDP增长率GDP:GDP增速反映了一国的整体经济水平,本文使用滞后一期的GDP增速作为影响风险的因素。

三、实证检验

本文建立以下实证模型:

RISK(it)=a0+a1CAP(it)+a2size(it)+a3lev(it)+a4ROA(it)+a5LAR(it)+a6GDP(it-1)+E(it)

根据本文研究的对象的特性,选择面板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为:资本充足率(CAP,系数:-0.673985,Prob值:);银行规模(SIZE,系数:0.002279,Prob值:0.9106);财务杠杆率(LEV,系数:-2.323963,Prob值:);资产收益率(ROA,系数:0.377146,Prob值:0.8850);GDP增速(GDP,系数:-0.510586,Prob值:);贷款占比(LAR,系数:0.437288,Prob值:)。

从实证结果分析可得到:

1、资本充足率和资产风险的关系。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银行承担的风险呈较稳健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资本充足率的提高能降低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这与吴俊、张宗益和徐磊(2008)以及陈冠华和杨晓奇(2010)的结论相近:提高资本充足率对降低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有正面作用。

2、其他变量和资产风险的关系

财务杠杆率与风险呈稳健的负相关关系,与本文的假设相反。这与本文对财务杠杆率的定义有关,本文的财务杠杆率的定义为:总负债除以总资产。银行业与普通企业的很大不同正在于其高负债。资产负债率作为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企业融资能力。负债吸收的越多能够利用的资金越多,以此创造更多的利润。就能有越多的资本来抵抗风险,银行的承担的资产风险就越低。贷款占资产比与银行风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贷款作为银行较高风险的资产,贷款占总资产比例越高,资产组合的风险就越大,银行承担的风险就越大。滞后一期的GDP增速与风险呈显著负相关。当GDP增速回落时,由于滞后效应,各部门的需求在来年可能会减少。相应的,银行的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会随之减少,同时经济不景气会影响企业的效益或生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可能会提高。这些影响都会使第二年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水平上升。

银行规模和资产收益率与风险正相关,但不显著。

四、对策与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为确保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营,针对我国资本充足率现状,结合当前形势,本文认为银行需提高盈利能力,降低风险水平。加强资本管理,建立多渠道的资本补充机制。监管层应完善资本监管,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加强信息披露,推动市场约束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朱元倩.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85.

[2]陈冠华,杨晓奇.资本充足监管与商业银行风险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5:69-73

第10篇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

一、资本充足率与《巴塞尔协议》的发展

是指银行监管机关要求各个银行在确定的资产规模下必须持有的资本数量,也就是银行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之间的比率。资本充足率是银行对风险抵御能力的体现,也是各家银行展现其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1998年,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巴塞尔公布了《巴塞尔协议》,这个协议规定了凡是参与国际业务的银行,其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及以上。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银行体系的风险不断增加, 直至1999年6月,《新巴塞尔协议框架第一次征求意见稿》才要求将最低资本作为银行的第一大支柱。巴塞尔委员会于2004年6月出台《新资本协议》,新协议不只要求将资本充足率作为新协议框架中三大支柱的首要支柱。以上,证明了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制度是一家银行在运营监管中不容忽视的重大因素之一。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及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辅的银行体制。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时间相对较晚且其经营相对灵活,管理机制相对健全,其资本充足率水平普遍高于国有银行,但相对于其他西方大型商业银行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随着银行资产的快速增加,使得国有银行原有的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稍有改善。

从总体加权平均的情况上看,从 2009 年至今,我国商业银行的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维持在 11%以上,核心资本充足率在各个季度基本上均超过 9%。从商业银行的资本质量上看,核心资本与资本比率约可达到 80%,可见我国银行资本质量较高。从不同的时间段上看,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质量都维持了较高的水平。

但是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质量差等问题不容忽视。在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中核心资本占了较大的比重,而附属资本非常少,这种情况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更甚。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单一,附属资本所占比重严重偏低。实际上,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占比并不少。如四大国有银行为例,其核心资本充足率均高于4%的最低标准,但是其附属资本充足率却远低于标准。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差这个事实皆为人知,首当其冲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庞大的不良资产由来已久。信贷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业务,信贷资产所占比重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在我国银行中,信贷资产的质量偏差,不良贷款率严重偏高。在经济快速发展中,银行的信贷资产也随之高速增长,但随之不断出现的新的不良贷款需要有大量的资本用于冲抵不良贷款的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完成核销不良贷款的任务十分艰巨。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不仅使风险资产增大,而且冲销不良贷款需要消耗资本,这些情况都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

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充足率管理制度不健全:1、资本充足率的评估程序或评估办法不一致,董事会和管理层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力度不够,银行资本评估、资本风险的评估、监测和报告这一系列制度不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控制检查不足。2、资本充足率管理目标不明确,商业银行在自身的发展规划中并没有做资本充足率的资本扩充规划。3、资本的投入与转让的手续不合法规,这使得法律风险隐患有可能发生。4、存在违法抽逃资本金和违规吸收虚假的投资入股的现象。5、没有设置专门的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岗位,基本上无人处理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工作。

(二)会计帐务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1、会计账务处理上并未制定资本金、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等权益类科目,会计核算办法不够科学、核算制度不够完善。2、未建立“实收资本”科目的会计明细分户帐,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内部股票配股统计表”替代实收资本分户帐,这种做法被称之为“以表代帐”,实际上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会计法》的规定。3、存在“实收资本”科目的帐帐、帐表不相符的现象。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对策建议

资本充足率对于衡量一家银行竞争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同时也是保证一家银行的资金安全乃至整个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资本充足的水平高或低,不仅对于银行、国际信用评级、融资成本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将影响银行未来的市场份额。我国银行业必须针对资本结构失调和资产质量问题给予及时解决。不断健全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机制主要是专注于强化资本覆盖风险以及资本回报约束的理念,不断加强完善各类风险量化技术以及拓展经济资本管理方法,科学、有效地衡量分支机构经营业绩,同时引导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促使资本的效用达到最优。具体措施如下:

(一)主动调整经营模式,制订战略目标,实现经营业务和盈利模式的转变,努力提高经营绩效。当前的商业银行在本质上是现代金融服务行业,银行自身须明确自身的核心领域和资源投入重点,不断加强对市场的细分,最终明确银行核心竞争优势不是同质化而必须以差别化服务为导向。根据不同银行其自身的特色,发展特色业务,不断优化资产结构以及资产质量,沟通协调各个业务系统的发展,形成重要局部领域突出相对优势。

(二)树立资本约束的经营发展理念。商业银行务必强化在风险和资本约束为导向的经营发展理念,在打破单纯满足监管的观念上转向注重绩效管理,树立以资本管理为主的发展理念。这样是为了形成以资本约束为核心业务增长模式和组员配置方式,务求在高质中求稳。此外,更应坚持不变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效益、质量和规模三个方面。

(三)加强资本总量和资本结构管理。银行持有资本过多虽然满足了监管要求,但却错失投资机会,会影响资本回报率,从而不能实现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在监管当局最低资本标准上,根据自身发展战略要求确定合理的资本总量区间和资本充足率目标。同时结合成本,质量、对股权的影响等因素,加大研究深度和广度,确立势力的资本筹集方式和渠道。

(四)以资本充足率为准绳,正确评价商业银行治理水平,强化风险管理能力。资本充足率对始终意义深远,其重要性也随着银行的发展持续不断提升。因此,银行仍需要通过强化自身内部的监督和完善公司体制,不断优化风险评价机制,加强风控理念的树立,进而落实到银行的风险管理。

(五)加快业务创新,优化资产结构,开发信用与市场风险管理技术。扩张银行资产规模关键在于强化资产的管理和提升资产的质量,而非消极减少银行的资产规模。要实现这一想法的具体措施有:优化资产结构,增加风险权重较小的中间业务或低风险业务如为客户量身定做开立无敞口的银行承兑汇票或保函;完善金融风险转移技术,同时本土化各类金融衍生品,从而降低银行资产的风险系数。

(六)杜绝新发生的虚假投资入股现象,并积极消化处置原有的虚假资本,从而使得资本真实化,才能增强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一是尽快消化历史遗留的存款化股金和集体资本。二是督促财政出资消化虚假的国家资本。三是积极消化法人资本中的虚假部分。

参考文献:

[1]吕少杰.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姚路. 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影响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2.

[3]蒋海,孙. 金融危机背景下重温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02):41-48.

[4]薛德余,高雷.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技术经济,2009,(07):90-99.

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148-02

1 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银行资本是银行经营的基础,是吸收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损失的保证,是维持公众信心的前提。现阶段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规模扩张冲动和业务结构不尽合理并存

近几年,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快速扩张,纷纷扩大市场占有率。规模的扩张主要是依靠贷款来支持,结果使得资本充足率逐年下降。而西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40%-50%左右,有的高达70%,中小银行一般在20%-25%。

1.2 股东持续注资能力不足,资本补充途径有限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东基本上都是国有大型企业,没有能力持续的向股份制商业银行注资,而商业行始终面临着资本的约束,从而导致了其资本充足率的逐年下降。另一方面,资本补充途径有限。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途径主要是:首先,通过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问题是,国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绝大多数已经成功的引入了海外战略投资者,而银监会规定:单个外资机构投资者在一家中资银行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一家中资银行的外资持股比例总和不得超过25%,因此再采用这种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效果并不明显;其次,通过在香港上市筹资。最后,提高银行自身盈利能力。但是,以目前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来说,依靠保留利润来弥补资本金不足的局面,难度较大。同时,一些银行通过增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来补充附属资本,这种方法对于补充资本的作用很小,不能满足银行业务对资本需求的增长。

1.3 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不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重点集中在信用风险领域,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很不完善。但是,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是银行应关注的核心。这种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要求为各种业务配置更多的资本,并将三大风险整合于最低资本要求这一监管要求下。

2 提高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对策

2.1 重构银行组织构架和业务流程

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是全球银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商业银行要以利润为目标,以客户为中心,围绕产品、市场和风险管理三条主线重新构建组织构架和业务流程。比如,在组织构架上,除设立传统意义上的分支机构外,还可以在有些地方单设零售业务部门,作为与分支行平行的独立的机构集中开展零售业务。在产品创新上,从总行到一级分行都可以设立研发部门,创造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在市场营销方面,逐步变“小总行、大分行”为“大总行、小分行”,同时设立一系列专业化的作业中心和经营中心,对资金清算、大额贷款、离岸金融、资金市场业务等进行集中化、专业化运作和管理。

2.2 确立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的发展模式

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既是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的经验,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约束下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日益受到“脱媒”的影响,这些变化要求商业银行转变对企业融资的服务方式,逐步从单纯的贷款业务过渡到为直接融资提供服务的综合业务经营,达到贷款业务与直接融资服务并重,逐步实现业务和收入的多元化,降低业务发展和盈利增长对资本的过度依赖,重点发展项目融资、银团贷款、贸易融资、资产证券化和现金管理。

在重视中间业务发展的同时,不能弱化资产业务。虽然近年来直接融资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与间接融资相比,仍然相对落后。在这一大背景下,更多的企业仍然要依靠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支持,因此,资产业务仍将是我国商业银行今后较长时期的重要的利润来源。

2.3 建立以RAROC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与资本配置体系

商业银行要建立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量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统一、优化的风险管理模式,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经济资本配置水平。通过风险体系的建设,使风险管理的工作重点从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转变到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中来。改进传统单纯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考核方式,建立以RAROC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完善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确保及时真实、全面、准确地披露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

2.4 提高银行盈利能力,扩大资本补充来源渠道

商业银行的新增核心资本主要依靠利润留存,这样的资本补充方式不依赖于市场,成本较低,是银行补充资本的第一来源。因此,努力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是提高其资本充足率的现实选择。与此同时,发行长期次级债券补充银行附属资本。发行次级长期债务补充附属资本是国际上商业银行通行的做法,一些实力雄厚的银行利用次级债券进一步优化了其资本结构,次级债务利息支出也可以免税,减轻银行的财务负担。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股本扩张融资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发现长期次级债务,既可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可以丰富我国债券市场金融产品,克服产品单一的问题。

2.5 加大对问题资产的处置力度,降低风险资产总额

问题资产不仅使银行风险资产增大,更降低了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现阶段,虽然股份制商业银行问题资产的比例在下降,但与国际性大银行相比,仍然比较高。因此,加大对问题资产的处置力度,因户施策,分类清收是提高其资本充足率的现实要求。对不同种类的问题资产采取不同的回收措施,分别采用变卖抵押物,追究保证人的保证责任等措施,既可以挽回部分损失,也可以使风险资产总额下降,改善其资本充足水平。

2.6 完善信息系统的功能,建立覆盖银行所有业务的信息系统

首先,要根据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确定规范、合格、一致的内部评级数据库标准,明确数据定义,建立数据质量管理规章,确保业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其次,以实施内部评级法数据库标准为基础,规划建设全行统一的数据平台。

第12篇

关键词:资产流动性 资本充足率 商业银行稳定性

一、引言

随着全球金融的高速发展,银行危机频发。2007年8月始于美国,席卷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致使大量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美国出现银行倒闭潮。银行倒闭会产生很高的财政成本和社会成本,另外由于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的高度传染性和溢出效应的原故,一旦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或银行危机,将会迅速地波及到其他国家,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亦是如此。因此,金融稳定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寻求各种途径强化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提供健康的金融环境。而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因此银行稳定是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重中之重。

银行由于资产和负债在流动性上的不匹配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和反映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程度的资本充足率是影响银行稳定性的两个重要因素。

其中,流动性风险作为影响商业银行安全经营的主要风险之一,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相比,成因更加复杂,通常被看成一种综合性的风险。流动性风险的产生除了因为银行自身流动性管理的缺陷以外,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等的管理缺陷也会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次贷危机中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迅速显现,如果一家银行缺少足够的流动性即使该银行具备债务清偿能力也会出现严重经营困难。流动性风险转化为实质的危机,公众将失去对银行的信任纷纷到银行提取存款,导致银行挤兑,最终使银行面临破产的危险。流动性管理水平对银行稳定性影响重大,成了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面临的重大难题。

资本充足率是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受损失后,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从1988 年的巴塞尔协议(I)到巴塞尔协议(II)到2010年巴塞尔协议(III)的正式颁布,三大支柱中的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已成为现代金融监管的核心制度。理论界对资本充足率要求与商业银行风险之间关系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它对金融风险防范和银行稳定性的效果却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资本充足率要求不论是对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还是约束商业银行的风险行为,都起到积极作用,当也有学者认为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对银行风险和稳定性作用不明显,甚至起到消极作用。因而研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风险和稳定性的关系,对银行业稳健性,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银行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紧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第三部分构建理论模型,进行理论推导和数理论证,最后是全文的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二、文献回顾

有不少西方学者对商业银行的稳定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影响银行稳定的因素。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如Beaver (1966) 、Altman (1968) 、Mayer 和Pifer ( 1970) 、Martin ( 1977)以及James Kolari (2002) 建立了一系列的计量模型来分析和测算企业或者银行倒闭的可能性,取得了比较好的实证结果。Allen and Gale(2002,2004)从银行利润和资本角度,认为银行业的适度集中可以减少竞争,从而使银行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和获得较高的利润;而高利润会提高银行的特许权价值,从而增加银行对金融震荡的缓冲,阻止银行从事高风险的业务活动。De Nicolo(2000)、Laeven and Levine(2006)等人有关风险或稳定度量的思想,将银行的风险用破产风险来表示,即定义为亏损(利润为负数)超过股本(净资产)的概率,或者说是净资产无法抵补亏损的可能性,他们用Z值作为破产风险的度量,Z值越高,表示的是破产风险就越低,而稳定与风险的含义正好相反,所以,Z 值越高,银行的稳定性就越好。

Diamond和Dybvig(1983)在其著名的流动性保险模型中证明了银行天然脆弱性,资产缺乏流动性为银行的存在与银行面对挤兑时的脆弱性提供了合理解释。这一脆弱性是由于在不同信心水平上存在着多重均衡导致的。认为银行体系脆弱性主要源于存款者对流动性要求的不确定性以及银行的资产较之负债缺乏流动性之间的矛盾。

关于资本充足率和银行稳定性的研究主要有:Merton( 1977) 建立了最初的银行资本充足监管的理论基础,它将存款保险视为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卖出的看跌期权,对银行股东来说,存款保险的价值随银行资产价值以及财务杠杆比率的提高而提高。Kareken 和 Wallace( 1978) 然而通过提高资产风险和财务杠杆比率,能最大化存款保险期权的价值,从而使银行股东的价值最大化,因此银行有降低资本金的动机。Hellman, Murdock and Stiglitz(2000)认为,较高的资本要求可以降低银行冒险的动力。由此,资本充足性监管成为防止商业银行滥用存款保险和降低银行风险的重要工具。

已有很多学者对实行资本充足监管下的银行风险变化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的结果却截然相反。Kahane(1977),Koehn和Santomero(1980),Kim和Santomero(1988)运用资产组合模型中的均值-方差方法证明,提高资本要求会增加银行资产风险,资本监管的预期收入效应对银行风险行为具有逆向激励作用。Peltzman(1970 ) 、Dietrich 和James( 1983)使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商业银行资本投资模式进行了研究, 结果认为银行资本充足监管并不能降低银行资产的风险。而Mingo( 1975)在Pelt zman 模型的基础上作了部分修正,其结果表明对银行的资本管制能降低银行资产的风险。Wall和Peter son ( 1987) 采用非均衡分析框架考察了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他们也认为资本充足性管制能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行风险。Furlo ng 和Keeley ( 1989) ,通过银行价值最大化假定,运用期权模型证明了银行资本充足要求对银行资产有降低风险的激励,而Blum(1999)分析了动态环境中资本充足率管制的跨期效应(inter-temporal effect),证明了资本不足的银行为了在未来达到资本充足要求,会在当期增加高风险资产的投资。

也有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了资本监管对银行风险选择行为的影响,结论也不一致。Shrieves和Dahl (1992) 的研究支持Koehn 和Santomero (1980) 、Kim 和Santomero (1988)的预期收入效应理论;而Jacques 和Nigro (1997) 的实证研究却表明,资本监管能有效激励银行持有较多的资产,并减少高风险资产的投资。

三、 数理模型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银行风险资产持有的增减变动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及其对银行稳定性的效果,推导出保持银行稳定性的最低资产收益冲击。另外,资本充足率监管是否对银行稳定性有效。

(二)数理模型

理论模型分为四期:■。当时■,假定银行存款D,资本总额W,投入的风险资产X,准备金R为外生变量。

■ (1)

其中,准备金具有完全流动性,收益为■0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为:。资产收益冲击■服从■的均匀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时,银行卖出部分风险资产给投资者,由于风险资产不具备完全流动性,银行自能获得部分价值。我们假设风险资产由无限小等分资产j组成,■。j是不具备完全流动性的,所以只能以一定的折损率■(■)卖出,我们定义■为风险转移成本,银行在这一时期卖出的风险资产数量为Y,则银行获得的收入为:

t=2时,资产收益冲击■和收益率r不确定性问题解决。当存款人决定取出存款,而银行的流动性不足时,则需清算风险资产。我们简化认为这时出售风险资产的流动性成本为■,■,且■>■,因为在t=2时期清算风险资产更加紧急,所以风险转移成本要高于时期。此时银行的流动资产为L,L若高于存款本息和■,即使存款人挤兑,银行仍有能力支付存款本息,所以挤兑不会发生。当L

■ (2)

令■,表示在二级市场上卖出一部分风险资产后留存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于是不等式(2)可写作:

■ (3)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令■。通过(3)我们定义防止银行挤兑发生的最小资产收益冲击为:

■ (4)

当L

■时,若银行存续下来,则银行利润■为:

■ (5)

那么资本的期望收益是:

■ (6)

银行存续时,存款人的收益是■。银行违约时(■),存款人的收益是■。

存款的均衡利率必须满足:

整理得:■ (7)

我们用违约概率来衡量银行的稳定性:

■ (8)

违约概率■取决于最小资产收益冲击■,于是银行的违约损失率(LGD)可表示为:

■ (9)

假定银行经营的目标是最大化股东利益,既最大化■,并且风险中立,而D、W、i、■已知,Y、Z是独立变量。将■对Y求导数,令■,解得:

最优解■

接着我们研究银行关于变量Z的选择,通过(6)对Z求导,令导数等于0:

■ (14)

上式中第一项(■)表示留存风险资产的边际收益,■所以边际收益■。第二项(■)表示留存风险资产的边际成本MC,利用方程(4)可以求得■,所以■。

(三)银行资产流动性、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稳定性

假定:■(Z足够大时■为1);■(保证函数的凹性);■(Z增加时会引起■同时增加)。且■,于是风险资产■(通过■对Z求导,令导数等于零求得■)。风险资产Z在■有唯一内点解。下面我们来讨论银行资产流动性、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稳定性的关系。

1,在危机时期,流动性成本Y减少时,流动性资产L的变现价值增加,■降低,银行稳定性提高。但边际成本MC也会下降,银行选择自己持有风险资产Z,又降低了稳定性。那流动性Y成本减少时的综合效果是怎样的?我们将通过数理证明。

根据■,将■,对Y全微分,整理得:

因为■,于是有■。

利用(7)得■,

对上式Y求全微分:■

由于■,■,所以■,■已证明,因此■。得出结论,风险资产Z的增加抵消甚至超过了Y的减少对稳定性的积极影响,最终在危机时期增加流动性时,银行风险资产增加,银行稳定性下降。

2,银行资本受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而银行监管部门对资本的监管是否对银行稳定性有积极作用,效果如何,我们将通过数理推导来证明。

首先假定在t=2期银行银行权益低于出售风险资产价值的一定比例■时,银行经营失败,那么这是银行不发生挤兑的条件为:

最小资产冲击变为■,边际收益MB和边际成本MC变为:

根据上面的MB、MC,■=MB-MC,有:

因为■,■,所以■。

又■,■,推得■。

得出结论:资本监管与银行风险资产Z和银行稳定性成反向关系,即资本监管提高时风险资产减少,银行稳定性提高。

四、 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模型说明在危机时期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增加时,银行的稳定性下降,持有的流动性资产减少时,银行的稳定性增加,二者成反向关系。资本监管即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时银行的稳定性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时银行稳定性下降,二者成正向关系。

(二)对策建议

首先是结合不同经济体的不同金融体系开展的研究。金融市场主导和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 虽然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都观察到信用风险转移, 但是信用风险转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会因为金融体系的差异而发生何种差别值得深入研究。其次是结合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的实证数据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实证方向研究存在的困难在于,信用风险转移现象发生的时间较短,更主要的是信用风险衍生工具的交易属于场外交易,数据难以统计。第三是结合新兴市场的金融实践进行的研究。第四,政府部门做好监管,对银行的资本进行监管,以提高其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Diamond D. W., and Rajan R. G.. Liquidity Shortage and Banking Crises[J]. Journal of Finance, 2005, 60:615-647.

[2] Diamond W. D., and Dybvig P. H..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 Journalof Political Economy, 1983,91:401-419.

[3] Wolf Wagner.The Liquidity of Bank Assets and Banking Stability[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7,31(1):121-139.

[4] 程建伟,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J] .投资研究,2007.

[5] 刁云涛,论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建设[J]. 济南金融,2007.

[6] 黄海源,吴显龙.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基层央行的工作难点及建议[J]. 南方金融,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