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1: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月的英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壮族;民俗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 ― 0122 ― 02
一、引言
在民族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下,壮族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的需求不断增长。“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像,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壮族作为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其民俗文化在中华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民俗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壮族民俗文化翻译现状
在中国壮族人口最大的聚居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壮族民俗文化。然而,翻译作为壮族民俗文化对外展现自身独特魅力的窗口和与走向外界的桥梁,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可以说,目前在壮族民俗文化的翻译状况令人堪忧。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可利用的壮族民俗文化翻译资料数量不足
根据笔者搜集到的各种资料来看,壮族民俗文化翻译的可利用资料多见于区内一些民族博物馆展厅,旅游景点的介绍和旅游指南,少数节庆活动的宣传资料,以及一些相关文化部门的门户网站介绍当中。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系统性的较全面的广西壮族民俗文化翻译资料。
2.壮族民俗文化翻译质量较低
上述的翻译材料很大一部分是个人成果,也就是说广西壮族民俗文化翻译缺乏统一性,多数情况下是个人翻译活动的成果,即使是最简单的一个壮族民俗文化事像都可能会出现多个不统一的译文版本,译文存在着拖沓、晦涩、错译、漏译等诸多问题,造成了壮族民俗文化信息的大量缺失,无法较好地完成壮族民俗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信息传递功能。
以上情况可从笔者从收集到的材料中选取例子进行说明。
原文(1):……武鸣三月三歌圩、宾阳炮龙节、马山黑山羊文化旅游节、上林生态旅游养生节、隆安“那”文化旅游节、邕宁八音、良庆香火龙等②。
译文(1):…Wuming March 3 Song Fair Binyang Gun Drangon Festival, Mashan Black Goat Festival, Shanglin Eco-travel Health Festival, Long'an "Na"Cultural Tourism Festival, Yongning Eight Musical Instruments Festival , Liangqing Incense Dragon Cultural Festival②.
原文(1)中提到的几个节庆都是具有一定历史的颇具壮族特色的民俗文化节庆,其对应的翻译表面看来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实际上却值得商榷,尤其是“武鸣三月三歌圩”的译文。首先,“三月三”直接套用了“March 3”来表述。但是此处的三月三并非公历三月三日,而是指农历三月三日,与英文的“March 3”所指的日期相去甚远。把“三月三”译为“March 3”会在异文化中造成一个常识层面上的错误理解,无法实现传达正确文化信息的功能。三月三不仅是在广西壮族地区盛行的节日,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盛行不衰。由于这个节日的影响性较广泛,在翻译上大多数译者都借鉴了“九月九”的译法“Double Ninth Day”,译为“Double Third Day”。《China Daily》今年4月20日在其官方网站上的新闻报道中,对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相关报道中同样采用了“Double Third Day”的译法。由此可见,把“三月三”译为“Double Third Day”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向异文化读者传播正确的壮族民俗文化信息,实现“三月三”这一民俗文化节日的跨文化信息传递功能。此外,“歌圩”对应的译文“Song Fair”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英语文化的角度看,“Song Fair”可理解为歌曲博览会或展览会,歌唱集市等,译文所传达的歌圩之名与其在本文化中的歌圩之实被割裂开来,“歌圩”这个民族文化负载词中包含的文化被“Song Fair”剥离得所剩无几。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区内外学者对广西民俗文化翻译的发展表示关注。在2013年第12期的《广西社会研究》杂志上,杨琳和刘怀平学者发表的《广西边疆地区民俗文化翻译研究――民族身份认同与翻译策略互补》一文中,两位学者同样用原文(1)和译文(1)作为举例分析,他们认为选用“SingingFair”或更能体现歌者的参与性与愉悦心情。“Singing”替代“Song”的确与壮族民俗文化中的歌圩这一民俗事像更为贴切,然而“Fair”的保留却不尽然。在壮学学者潘其旭的著作《壮族歌圩研究》一书中对“歌圩”的定义为:“所谓‘歌圩' , 原是壮族群众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里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唱歌活动形式” , “由于这种活动是以相互酬唱为主体, ‘每场聚集人众不下千人’,‘唱和竟日(《龙州县志》),犹如唱歌的圩市, 后来人们把它统称为‘歌圩’。而《壮学丛书・总序》把“歌圩” 定义为:“所谓‘歌圩’,壮语北部方言叫‘圩蓬’, 意即欢乐的圩场;南部方言叫‘航端’,意为峒场圩市。是因其群集欢会酬唱, 情如欢乐的集市而得名。”由此可见,“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展会或集市,而是其氛围和情境犹如集市一般热闹,“歌圩”其实是以唱歌的形式开展的集会。因此笔者认为把“歌圩”翻译为“Singing Gathering”更能真切地体现出壮族民俗文化中歌圩的真实含义,同时达到预期的文化传播效度。
原文(2):春节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节前各家包年粽,杀年猪,做年糕、糍粑,备齐年货,贴春联。除夕夜家家团聚守岁,正月初一儿孙给老人拜年,以大粽、年糕、米花、果品祭供祖先。初二开始走亲戚、回娘家。春节期间还组织各种文娱活动,有舞春牛、木偶戏、唱彩茶等①
译文(2):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day of a year. Before the festival, every family enwrap Zhongzi, kill pigs, make festival rice cake and Ciba, do special purchase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stick the couplets up. People get together on the eve waiting new year. On lunar February the first, children pay a new year call to the old, and sacrificing ancestors with big Zhongzi, spring festival rice cake, popcorn and fruits. The next day they begin to go the relatives’ home each other, or the signora go their parents’ home. There will be many entertainments, such as playing cattle, playing birds and drinking Caicha②.
原文(2)及其译文来自于广西百色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是一段关于壮族春节的介绍和翻译。春节是一个专有名词,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首字母是必须要大写,此处的译文中却用小写,此为译文的错误之一。做年糕是壮族过春节的风俗之一,年糕对应的英文翻译可为“New Year rice cake”或者“Spring Festival rice cake”,“年糕”的译文在介绍中出现两次,但是两次的译文却不统一,这是译者的又一个疏忽。此外,“守岁”这一习俗被译为“waiting new year”此译法显然是硬译。正确的译法应为“People get together and stay-up to welcome the new year”。“,正月初一儿孙给老人拜年,以大粽、年糕、米花、果品祭供祖先。”英文“popcorn”指的是爆米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玉米膨化食品,并不能等同于与壮族过年用糯米和熬制的糖浆做成的米花(也称米花糖),其对应的正确译法应为“candied cake of popped rice”。文中的“走亲戚”“回娘家”“舞春牛”“木偶戏”“唱彩茶”均有错误,把这些民俗的恰当译法为“visit relatives”“or wives go back to their parents”“spring cattle dance”“puppet show”“tea-picking drama”。原译文之所以出现硬译、错译的现象,在很大程度是译者对这些民俗事象没有基本的了解,翻译的时候只能望文生“译”。
原文(3):…Copper drums were widely used in ancient times in sacrificial ceremonies, in battles, and in festival celebrations. On the drums in use now, there are often carved patterns of the sun, frogs, dancing human figures with wings, and boat racing. These reflect the Zhuang people’s traditional culture. They worship the sun, believe in the Frog Goddess and beat copper drums when they celebrate the Maluo (a name given to the frog by the Zhuang) Festival, and hold boat races. ③
此段英文截取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的英文版网站,原文是对壮族铜鼓习俗的介绍。壮族铜鼓习俗蕴含的文化内容向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壮族铜鼓习俗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铜鼓”一词早就有其对应的专业译文,为“bronze drum”,而非“copper drum”。铜鼓上的是饰纹和图案正如原文(3)所说的一样,反映了壮族先民对太阳和蛙的崇拜。蛙崇拜是壮族非常古老的图腾崇拜,在至今的红水河流域仍然盛行着有关于蛙神的节日――蚂虫另(拼音:mǎ guǎi)节。然而,“蛙神”被称为“Frog Goddess”是有待商榷的。因为在壮族的蛙神崇拜中,蛙神并没有被赋予性别,在壮语中只统称为蚂虫另,所以此处的翻译并不妥当。“Frog Goddess”这一译法已经偏离了源文化中的正确信息,拉大了壮族民俗文化与英语文化交流的鸿沟。
三、改善壮族民俗文化翻译现状的建议
1. 提高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
广西壮族民俗文化翻译质量的改善有赖于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区内开设有外语翻译的专业的高校应该提高全球化意识,把翻译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培养出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高质量翻译人才。这就要求地方高校积极探索,找出培养地方特色的高质量翻译人才的培养途径,解决民族文化翻译人才的缺口。
2. 发挥相关机构的主导作用
向外推介和传播壮族民俗文化,树立正面积极的壮族文化形象,为壮族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或者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并取得一定的民族话语权是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协助。相关机构如文化部门,政府宣传部门,旅游部门等在壮族民俗文化翻译工作中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四、结语
文化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壮族民俗文化翻译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目前仍然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希望相关的政府文化部门能够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加大对壮族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更好地推动壮族民俗文化翻译的发展,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壮族民俗文化的翻译中来,让壮族民俗文化对外展现出更耀眼的光彩。
〔参 考 文 献〕
〔1〕 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2012,(01):208-211.
〔2〕 杨琳,刘怀平. 广西边疆地区民俗文化翻译研究
――民族身份认同与翻译策略互补〔J〕. 广西社会科学,2013,(12):46―50.
关键词:旅游资料 翻译 方法
来中国旅游的国外游客一般是通过阅读旅游资料,包括景点介绍、民俗风情画册、告示标牌、图片、古迹楹联解说等内容来了解我国的奇观异景。隐含文本特征的旅游资料,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外国游客对中国的了解,也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影响我国文化的传播。由此看来,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料翻译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旅游资料的英译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进行探讨。
1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写作方式等行为习惯。中文写作的功能与价值都强调“表达”,而英文写作的功能与价值都注重“阐释”。强调表达的中文写作传统使中文写作充满了主观的意识、想象和情绪。而强调阐释的英文写作传统则使英文写作充满了客观的反映、分析、推演和论证。英汉两种思维的差异,易导致翻译错误。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汉语中有些旅游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词汇,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古迹、历史传说、典故、民族风情、和思维模式等,相关词语出现缺失现象。如“紫禁城”没有对等翻译。
2 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为了加强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外国旅游者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更直观、准确地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与沟通,应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进行文字的转换与文化的传播。
2.1音译法
在中国的人文景观的名称前常用汉语拼音方法给出英语对等词语。例如:岳阳楼,Yueyang Tower;峨眉山的宝光寺,Bao Guang Monastery ( Divine Light Monastery)等。因其文化内涵需要解释性词语加以说明,有时不可避免地需要音译,音译是外国人和中国人对中国思维模式和名胜古迹的认同。
2.2增补法
因文化差异,英文读者对富含文化背景的译文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料英译时,译者可以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解释,努力将原文中的特色文化传达到译文中,即增添适当的理解原文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发生年代,名人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等。以满足国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理,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如:“岳阳楼”中的“岳阳”是指古时一个地名,因此得名岳阳楼。三月三节,可译为“San Yue San Festival (a festival that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 when minority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 or making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三月三节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极具民族色彩,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日子,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举行歌舞大赛,并借此交朋友。如果不加上解释性翻译,国外游客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
2.3减化法
在旅游文本惯用的表达方式中,许多汉语词语往往只是为了渲染气氛或顺应行文习惯的需要,本身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而在英语中,这些介绍往往让人觉得繁琐冗长,抓不到重点。因此翻译时可以省略那些华而不实的“溢美之词”,省略原文中累赘或不重要的信息,进行适当地简化可以使译文简洁明了。
例:崂山,林木苍翠,繁花似锦,到处生机盎然,春天绿芽红花,夏日浓荫蔽日,秋天遍谷金黄,严冬则玉树琼花。其中,更不乏古树名木。景区内,古树名木有近300株,50%以上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著名的有银杏,桧柏等。
译:Laoshna ScenicAreaisthickly covered wihttrees of many species,which add credit for its scenery.Among them over 300 ale considered rare and percious,half of which ale plants under top-level protection.Themostf~tnlous species include gingko an d cypress.
原文用许多夸张性词语形容崂山的景色,如“林木苍翠”、“繁花似锦”、“玉树琼花”。在西方人眼里,这些形容词缺乏实际内容,夸张余而真实感不足。因此,译者将这些虚化朦胧的词语省略,只译出原文主要内容,使译文景物描写真实客观,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2.4 借喻法
借喻法就是借用英语文化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人物事件,来解释中国文化有的内容。可以借西方文化来比喻中国文化,从而国外游客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例如,在翻译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我们用“Chinese Romeo and Juliet”要比“Love legend of Liang and Zhu”好得多。这种类比的翻译可以让游客联想到罗密欧和朱丽叶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与此有许多类似之处,这样可以使读者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之上接受异国文化,加强文化交流。
3 总结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的对等,而是一种文化的对接和转换,对旅游资料的翻译要和国际接轨,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译文,利用文中提到的适用翻译方法,地道的表达,才能被外国游客理解,语言才能有效传递文化信息,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效地宣传,从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邓红顺.旅游文本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3期
一月成功开好头,
Love for Feb,
二月幸福满枝头,
Peace for March,
三月平和不离手,
No worries for April,
四月万事不烦忧,
Fun for May,
五月欢乐时时有,
Joy for June to Dec,
剩下都是好时候,
Have a lucky and wonderful new year.
祝新的一年快乐美满走大运。
HAPPY NEW YEAR!
新年快乐!
Receive my simple gift of LOVE,
请接受我充满爱意的小礼物,
Wrapped with SINCERITY,
它用真诚来包装,
Tied with CARE & Sealed with BLESSINGS,
用关心来系劳,用祝福来封住,
2 Keep u HAPPY & SAFE all the life long.
为的就是祝你一生平安快乐。
HAPPY NEW YEAR!
新年快乐!
Keep the smile, leave the tear,
要微笑,不要泪水
Think of joy, forget the fear…
要快乐,不要恐惧
Hold the laugh, leave the pain,
要欢快,不要伤痛
Be joyous, Coz its new year!
HAPPY NEW YEAR!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23-03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把跨文化交际列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使学生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英语较好的学生却不了解本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母语失语”,即不能用英语介绍和说明本国的文化,达不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高校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护母语文化,应对英语的强势渗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将壮族山歌(本文指英文山歌)融入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是我们结合艺术院校的特点,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在英语课中进行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尝试。
一、将壮族山歌融入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义
将壮族山歌融入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对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壮族山歌内容丰富,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壮族人民以歌会友、以歌择偶、以歌传情,在英语课中融入壮族山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壮族山歌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充满自豪感,在跨文化交流中满怀自信心和自豪感,向他人介绍本民族优秀文化,达到交互式跨文化交际。
(一)将壮族山歌融入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壮族山歌是壮族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山歌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壮族人民就开始创造山歌文化。有记载的最早的山歌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越人歌》。壮族山歌传唱的地域曾经十分宽广,但现在仅分布在广西的南宁、崇左、柳州、来宾、河池、百色等地,面临传承上的断层和衰微的边缘。因此,壮族山歌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将壮族山歌融入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传播模式,使更多的艺术院校学生接触壮族山歌,再由他们传扬出去,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接受壮族山歌,使更多人支持和保护壮族山歌,扩大支持和保护的群众基础,壮族山歌的传承才得以走得更远。
(二)将壮族山歌融入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意义。壮族山歌表现了壮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表达了壮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展现了几千年壮族文化的累积。壮族山歌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独具艺术特色。鲁迅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壮族山歌,由学生担任壮族山歌对外传播的使者,向世界人民展示壮族优秀的文化,有助于加深世界人民对壮族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树立广西的国际形象,使广西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得更顺利,从而促进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将壮族山歌融入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在跨文化交流中,仅仅掌握一种语言并不意味着能和说这种语言的人进行成功的交际。如果在交际中不了解他人和自己的文化,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和让别人理解自己,在交流中发生障碍、误解甚至冲突。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文化能力;既要让学生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又要让他们了解本国的文化。从理论上看,将壮族山歌融入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能够实现英语教学的既定目标,是切实可行的。
(一)音乐和语言有许多内在的联系和共同的特征。语言产生于劳动过程中的音乐和节拍,它们都具有声音的基本性质,即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这些既是音乐的基础,也是构成语言的基础。音乐和语言在感知和认知方面相似性极高。正是这些相似的特征,为将音乐融入大学外语教学提供了语言学上的依据。
(二)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将已有的经验与外界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学习者才能习得语言。山歌教学能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语言,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以及运用语言。在翻译山歌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大量地听英文歌曲,熟悉英文歌词的表达方式,必须学习各种语法、句型、选择合适的词汇,将原有的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将一首山歌翻译出来。在听、唱山歌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原有的经验听辩英文歌词,理解歌词的意思,然后能更好地演绎山歌。这种活动和情境有利于他们完成意义的构建。
(三)适应当前的文化教学需要。文化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适当地向外国传播本民族的文化。高校英语教育比较重视对英语文化的教学,母语文化的缺失严重。教材上介绍英语文化的内容很多,对母语文化的介绍几乎没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重视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输入,致使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母语失语”,不会用英语表达和说明自己的文化。壮族山歌源于壮族民间,有即兴演唱的特点,内容包罗万象――自然景观、农工技艺、婚丧嫁娶、动物植物等,壮族山歌中含有丰富的壮族文化,深刻地反映了壮族人民形式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因此,将山歌引进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弥补教材中母语文化的不足,纠正文化教学思想的偏颇,使学生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学会用英文表达本民族的文化,在日后的跨文化交流中不至于“母语失语”。而且,壮族人民以歌传情,山歌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使听者随之而喜怒、而哀愁”,在跨文化传播中,向外国人介绍山歌更容易使他们理解和接受壮族的文化。
(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在学习情感因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事实证明,兴趣是外语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大部分艺术院校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英语学习目的,缺乏英语学习的动力,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壮族山歌跟音乐类学生的专业息息相关,在英语课中引入壮族山歌,可以使他们将专业和英语学习相结合。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壮族山歌看似跟他们的专业没有关系,但是,壮族山歌源于民间,贴近他们的生活,艺术是相通的,艺术专业的学生有很强的艺术领悟力,对艺术有超强的感受能力,壮族山歌能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扩大艺术视野。由此可见,壮族山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壮族山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消除焦虑情绪,完成语言的学习,从而将对唱山歌的兴趣和动机转移到英语学习上来,实现“兴趣迁移”。
三、壮族山歌教学的实施
(一)选歌。壮族山歌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根据内容进行划分,一般分为情歌、劳动歌、生活歌、庆贺歌等。我们认为,用于教学的歌曲,应该是使学生通过山歌学习,既陶冶了情操,又学习了语言和文化的歌曲。所以我们在选歌的时候,首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选歌,克拉申i+1语言输入假说认为,人们通过接触并理解略高于自己目前的语言能力的材料输入而习得语言,所以选择一些比他们实际水平稍高的歌曲。其次,选择那些最具有审美价值和永恒生命力的作品。壮族山歌的优秀作品比比皆是,例如《同甘共苦天作证》表达了壮族人民不畏艰难,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的坚贞的爱情观;《夜莺声声动我心》出现了多个壮族民歌中常出现的意象,如夜莺、画眉等;《儿女情可贵》表现了壮族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照顾父母的崇高品质;《敬茶歌》表现了壮族人民热情好客的传统。这些山歌富于壮族民族精神、注重民族性格的开掘和塑造以及富于壮乡民情习俗和地方色彩,而且语言通俗押韵,朗朗上口,所以我们将之选为教学歌曲。
(二)山歌英译。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过程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阅读能力、听力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中外文化。首先,好的山歌翻译是建立在对山歌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我们要求学生对作者的个人特点及作品的时代、民族、流派等诸方面作深入、广泛、具体的研究,深刻地挖掘作品的含义,学习和了解壮族文化的过程,学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进一步加深对壮族文化的了解。如在翻译《壮乡三月风光好》这首歌时,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说三月风光好呢?广西一年四季绿树成荫,风光什么时候都好呀!”笔者顺势鼓励学生深挖壮族山歌里蕴含的壮族文化,在笔者的引导下,他们查找资料,发现壮族有个“三月三”歌节,从“三月三”歌节又了解到歌中提到的歌圩,进而又了解到歌中未提到的五色糯米饭、竹竿舞等具有壮乡特色的东西。壮族山歌几乎贯穿于壮族人民生命的全部阶段和全部情感,通过对歌曲文化内涵的一层层深挖,学生对壮族文化的了解日益丰富,为翻译壮族山歌打下了本土文化的基础。其次,了解英文歌曲的表达方式。学生必须大量听英文歌曲,特别是英语民歌,了解外国人的听觉习惯,学习英文民歌的表达方式,为将壮族山歌翻译成外国人能接受的山歌打下基础。这是一个了解异族文化的过程,外国歌曲中含有大量的文化因素,学生在听唱英文歌曲的时候,可以了解到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信念、价值观等,并自觉将之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学生在听英文歌曲的时候,如果对某一首歌曲感兴趣,他们会不停地听唱,还会试图去挖掘这首歌背后蕴含的文化。如有学生对Yesterday这首歌感兴趣,他们不仅把歌曲模仿得惟妙惟肖,而且对歌曲的背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查找演唱者披头士的相关资料,了解摇滚歌曲的历史和特点,了解嬉皮士文化。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了解到了西方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信仰、爱情、劳作方式和社会变迁等。
2.分组将歌曲译成英语。分组将歌曲译成英语,这既是一个旧经验重组,新经验的构建过程,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山歌的词汇、句式、韵脚等,对学生进行翻译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用相应的英语句式、词汇和韵脚,运用正确的翻译手段将山歌译成英语。鼓励学生发挥译者的能动性,不必拘泥于原歌曲的形式,进行翻译创新,翻译出来的山歌要能唱、中听、表现壮族文化的特征,既要追求内容的同一性,又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中的美学内涵和文化差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文化误解。由于英语言和汉语的差异巨大,学生们下足了工夫,运用替换、增益、简化等技巧,对词句斟酌推敲,尽其所能既保留山歌的风味,又使外国人能够接受,译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作品。如《看河》:
这是哪条河 What’s the name of the river
河水清又清 with clean and clear water?
妹到河边看 I’m watching by the river,
水中有漩涡 seeing whirlpools in the water.
译作用词简单,全篇没有生僻的词语,符合山歌的口语习惯;句式变换多样,运用了with+名词,现在分词作状语等句式;句末押韵,朗朗上口。在翻译手段上,采用了增益、替换等技巧,通观全篇,“妹”即是歌者“我”,所以“妹”用“I”表达。又如水中有漩涡一处,是“妹”看到的景象,所以前面加上了 “seeing...”整首歌的翻译表达流畅,保留了山歌口语化的特点,又不拘泥于原作的句式,符合英文的表达方式。
3.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中外资料。在平时观察中我们发现,影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词汇量、语法、语篇知识等语言因素,还有阅读技巧和策略的运用。在翻译山歌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背景资料,掌握相关中外文化,学生接触到各种话题的词汇,词汇量扩大了,教师讲解一定的语法知识,学生在阅读中运用这些语法知识去分析长难句,使长难句更容易理解;在阅读中,学生接触到各类题材、体裁的阅读材料,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阈。另外,教师给予一定的阅读技巧和策略的指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使阅读技巧和策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通过大量阅读和教师的适当指导,影响阅读的因素迎刃而解,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准确率提高了。
4.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词汇量的扩大,语法知识的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增加,经常听唱英文歌曲积累的听力经验,使学生有更多的前设经验去理解所听的材料,这时,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利用这些前设经验,更快地抓住关键词和主要内容,在听力理解的时候,自动利用有效的听力策略,根据听力理解的实际情况调整听力策略,如“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
(三)唱山歌。在唱山歌之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读山歌,遇到把握不准读音的词务必查字典弄清楚读音,过了语音关之后,各个小组演唱自己翻译的山歌。教师应利用好这一过程,对学生进行语音和口语能力、句型和语法的训练。
1.语音和口语能力训练。在英语学习中,语感非常重要。我们利用听唱山歌和英文歌曲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山歌教学中强调语音语调,使学生能在说话的时候语音语调更加标准,这恰恰是以往教学中所忽略的。在朗诵歌词的阶段,教师强化学生的语音、语调及朗读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语音、语调,在朗读的时候,要求他们注意连读、失去爆破等技巧,久而久之,学生渐渐摸清了英语的发音部位、舌位、口型变化等,逐步改变以往的不良发音、语调,语音、语调有了很大的改善,培养了良好的语感。壮族山歌源于壮族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有即兴演唱的特点,所以壮族山歌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因此在翻译和演唱壮族山歌的时候,要求学生采用口语化的英语而不是书面英语。学生在翻译和演唱壮族山歌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英文口语表达方式来表达壮族山歌,这样,学生对英语口语表达的某些方式的记忆就加深了,久而久之,便可以模仿英文口语表达创造自己的句子,提高了口语能力。山歌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唱,这种形式类似于对话,在一问一答的演唱中,学生犹如一问一答在说话,口头交流的能力得到加强。
2.句型、语法训练。壮族山歌来源于壮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非常生活化,句式变换多样,同一首山歌的句式往往重复和连贯,歌词朗朗上口,这使得学生们在轻松的状态下不断练习某一句型、某一短语和某一语法,从而能够比较自然地熟练和使用这些句型、短语和语法。如《盼雨》这首歌,Looking forward to raining出现了很多次,唱完这首歌,学生对look forward to这个短语已经非常熟悉,教师再讲解这个词的用法,学生结合山歌出现的句型,对这个词的用法就理解得更深刻,记得更牢了。
四、壮族山歌教学的效果
第一,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壮族山歌教学中,我们在每个过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因此通过山歌教学,学生的词汇量扩大了,语法、句型掌握得更牢固,语音语调更准确,社会文化知识面拓宽了,有了语言知识做基础,听、说、读、写、译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第二,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壮族山歌的学习,学生对壮族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并学会用英文表达壮族文化,例如向外国人介绍绣球、铜鼓、歌圩,等等。在学校进行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学生不再“母语失语”,他们自觉地向外国人介绍壮族的优秀文化,在介绍壮族文化的时候,用词准确,表达流利,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关键词:《威海午报》;评论;现代社会;启示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1-0067-02
《威海午报》创刊于1927年12月,由孙汉川等人发起,庄士敦为该报写发刊词。由于接受了西方关于报纸言论公正的基本观点,孙汉川认为报纸应该是不偏不倚的,遂取“午”字,为“中而不偏之谓也”,提出了用报纸使国事光大,指出报纸可能对政局的影响。
《威海午报》是威海历史上第一份有影响的中文报纸,也是民国短暂的报业繁盛期的一枝新秀,创办初期曾引起各界极大关注,刊载的文章大多是批判卫城里和界外混乱的局势及社会阴暗面,针砭时弊、彰善瘅恶,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文明开化,也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威海午报》开设的栏目多种多样,涉及面广。正面以本馆启事、昨日银市、广告为主,反面主要有小说连载、当头棒、言论、新闻、电讯、琐闻等等,内容涉及评论、广告、财经新闻、社会新闻、文学等文体,其中尤以评论见长,评论的两个重要栏目是“当头棒”和“言论”。
评论是一份报纸的灵魂,是报纸传达声音的渠道,也是报馆参与话题讨论和议题设置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由于英租时期的威海卫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社会制度,加之民国多元政治背景下报纸本身文人论政角色定位,使得《威海午报》的评论文章在针砭时弊、启迪民众的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对《威海午报》的评论文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力图归纳其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意义。
一、提出依法治国,追求法治天下
英租时期威海卫的法律制度相对较为完善和成熟,民众也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够自觉运用法律武器解决争端,这对于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专制社会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即使对今天的法治社会建设也有其借鉴意义。
《威海午报》评论文章反复声明,法律乃是根本,只有依法办事,才能解决争端,而武力只会让矛盾升级。评论文章有言“本馆亦在大英政府立案,对于报馆交涉,自有法律手续,非空言所可威吓,亦非武力所可解决”(民国十七年三月四号,第四十号,“当头棒”):“即有违反报律之处,亦当按法律施行,岂武力所能解决耶?”(明国十七年三月三号,第三十九号,“当头棒”)。
国家民主法治的建设立足于法律意识的普及,普通民众自觉地尊崇、运用和维护法律,是推动法治建设的强大力量。时值当代,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不断凸显,政治体制改革方兴未艾,各种冲突不断升级,民众怨声载道,经济社会发展随时都有停滞甚至崩溃的危险。在这种局面下,增强民众的法律意识、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提倡言论自由,并以法律范围为界
民国政治的多元化,使得各种政治力量相互牵制,任何一方都难以控制整个社会,进而对思想形成控制,在这种背景下,言论自由的社会风气得以空前高涨。
比较有名的即是民国时期盛极一时的“文人论证”的风潮,譬如《大公报》、《文汇报》、《观察》等等新闻报刊,张季鸾、王芸生、徐铸成、储安平等知名报人。这一风潮的形成基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思想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结合,更有赖于政治环境的开放和统治阶层以及整个社会对言论自由的容忍。
在这一风潮的卷挟下,《威海午报》并未落伍。其一评论文章指出,“意出于口之为言,言其事之是非之为论。”文章批评了“言论出于法律范围之外”观点,主张“以法律范围为界”“夫所谓言论自由者,必以法律范围为界,苟言所不当言,论所不当论,譬如泄人秘密,毁人名节,实为法律所不容。”(民国十七年二月十八号,第二十九号,“言论”)
借古喻今,在当代社会,实现言论自由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构建一个双方能够良性互动的公共空间,需要统治阶层对民间舆论有足够的宽容,需要现代知识分子自觉担当起忧国忧民的责任。“以法律范围为界”,使每个人的言论自由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三、针对“哑巴英语”,提出学以致用
由于英国“文明之进步,商业之交通,工厂之发达,学术之兴隆”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英租时期的威海卫已经掀起了英语学习的热潮,以至于“我国自初等以上之学校,皆有英文一科”,虽然如此,但却出现了“满腹英文,无所不知,而于谈话之时,默然不能置一词”的现象,是为“哑巴英语”,文章遂发出质问“其英文虽佳,究何益哉?”(民国十七年三月七号,第四十二号,“言论”)
文章指出了哑巴英语的弊病,并提出直到今天仍在应用的解决方法,“故学生在校时,宜设话谈会,以练习之,互相谈论”。今天看来,这种观点虽然并不新鲜,但在当时却也属于真知灼见。
联想今天,英语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了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附属。在全民英语的号召下,英语被作为重要的评价体系横亘在升学、求职的太门前,致使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哑巴英语”的困境,结果是劳民伤财,不得其利。究其根源,就在于现行教育体制扭曲了英语作为生存工具的根本属性。《威海午报》评论文章指出开设英语课乃是“以期学生努力前进,为将来谋生之计”。现代社会较之以前更加多元,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依靠英语谋取生计,既然如此,就完全可以不用全民学习英语,而是大家各自专心致志钻研领域内的工作,由专修英语的人才来负责翻译已经足够。鉴于此,笔者呼吁,大众英语必须要转为精英英语,废除各行各业对英语的硬性考核要求,还英语以本来面目。
四、点明媒体的功能,论证其存在的必要性
威海地方虽小,新闻也少,而且相互传播速度极快,人们往往朝发而夕知,但这并不能说明报纸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报纸的功能并不唯一是登载新闻,还有教化民众,启迪民智的作用。
文章有言:“虽然,本报馆之设,岂特为报新闻而已哉?实欲启迪人心,开发民智,使人人嫉恶而趋善,以造福于地方耳。”(民国十七年三月十五号,第四十九号,“当头棒”)
在中国当前的语境下,媒体需要承担超出其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在西方,新闻是用来娱乐的,而在中国,新闻却关乎人们最根本的一些东西,自由、权利、恐惧和利益。这也是转型国家新闻媒体的共同境况,当社会制度尚未趋于完善,道德体系处于混乱状况,就像《威海午报》评论所言,媒体便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教化民众、启迪民智”的责任。而当中国最终走出转型期的躁动后,这些责任也就自然消解,
媒体将最终还原其本来面目。
五、阐述人人生性相近,指陈权利平等
贫富不均是自古以来从未消失的社会现象,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贫富分化的程度不宜过大,而且贫者不仅不应该“自放其权利”,而应该为权利而斗争,这样才能阻止富者“将天下之幸福吸收”。
时逢民国纷乱之际,社会贫富不均,人民苦不堪言。《威海午报》评论文章指出:“天之生人性相近也,皆为人类,即皆有权利,权平等也,即利平等也。”即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缘何“人逸而我劳,人暖而我寒,人饱而我饥。”并指陈其原因在于“贫者自放其权利,而甘受不平等之淘汰也”。(民国十七年一月十三号,第二十五号,“言论”)
以史为鉴,可以看出,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往往容易忽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被时代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不是他们不愿意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斗争的机会和能力。在社会主义的国度里,平等往往不难实现,但最重要的还是机会、过程的平等,要保障每个人都能实现其自由发展的权利。
六、阐述“心战”概念,主张提高国民素质
连载评论在《威海午报》中并不少见,关于“心战”的论述更是连发六篇文章对其进行透彻的分析(第六十三号至六十八号,“言论”),六篇文章层层递进,说事论理极为详尽。心战的概念和商战兵战相对,指出国家富强不惟商战和兵战。而所谓心战,笔者认为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努力。
文章指出“乃秉国钧者,亦知以商战以兵战,而中国之贫且弱也如故”、“以商战,以兵战,而尤以心战”(明国十七年三月三十一号,第六十三号,“言论”)。论者认为国之不强的根源在于国民缺乏“恭敬之心,勤劳之心,节俭之心,公正之心,诚信之心,慈祥之心”,遂指出“心之所虑者,无不足以胜人”。(明国十七年四月一号,第六十四号,“言论”)
阳春三月,暖风徐徐。柔和的阳光抚摸着大地,为万物大地染上了斑斓的色彩。
3月4日,长兴的梅花节。身为一个在长兴土生土长的孩子,自然有责任去观赏那些着名的长兴红梅。
上午,我乘车经过一路颠簸,车子终于在梅花坞停了下来。踏进门内,沿着蜿蜒的水泥小路。我看到了路边的红梅盆景,姿态万千:悬崖型、自然型、盘绕型……各种千奇百怪的造型应有尽有。虽说是红梅,其实是各色皆有:粉红的像霞、白的如雪、绿的似翠鸟的羽毛……闭眼一嗅,淡淡清香缭绕四周,正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园中央,矗立着一个巨大的枯木。或许一棵枯木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它的树根足有几米长,向四周延伸着。但走到背面一看,这棵枯木竟是空心的,只剩下一个空壳。
远处,两位身着运动装的外国人正和几个懂英文的女孩子侃侃而谈。我看了心中不禁一喜:长兴的红梅真有名气,竟然“招蜂引蝶”地越过国界,把外国人吸引过来了。喜归喜,但也不能浪费了与外国人说话聊天的机会,毕竟,我是第一次有胆量跟外国人说话我走上前,先同外国人合了张影。说真的,他们的个子很高,年龄大约20岁左右。高高的鼻梁,白色的皮肤,爽朗的笑容,还有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随后我便与他们聊了起来:“Nicetomeetyou。”“Nicetomeetyoutoo。”他们友好地问我:“Howareyou?”“Fine,thankyou!”……每一句语言中,都透露出外国人的友好。罢了后,我也微笑地朝他们挥了挥手。我想,大概这会成为我这次梅花节中最难以忘怀的情节,真有点后悔没有留下自己学校的地址。温馨的空气中,流动着丝丝甜甜的香味。梅花的香气和它们独具一格的姿态,将这个美丽温暖的春天烘得更加令人深刻脑海。
老实讲,敝人在下小弟我的胆子不算太大,但是只要是一个人单独行动,上天下地都可以考虑。大前提是单枪匹马才可以。为什么?江湖道义嘛!总不能临死还拖人下水吧。
首先要声明的是,小弟的日语程度只有“阿里阿豆”和“狗没拉屎”而已,在此之前虽去过日本四次,却都是跟团出去;此次单独行动算是临时起意又没有时间研究相关旅游资料,虽然有些后悔,但机票出了、日签也办了只有勇往直前,就这样阿德的日本冒险就此展开。
“比手”┼“划脚”=万事OK
带着“标准”行李―雪板、雪鞋、个人装备出现在候机厅时,同机的人也不禁好奇地询问。当他们知道我要去日本滑雪,无不以“崇拜”的眼神看着我,让我好生得意。出关时海关人员得知我是来滑雪的,马上对我极为和蔼可亲,还祝我滑雪愉快(因为是日语发音,我是猜的)。
好在日本的旅游信息获得极为方便,很快找到进东京的电车,先到上野。下电车后问题就出现了,我总共有两大袋行李。一袋是衣服和雪鞋,另一袋是长190厘米的雪板。拖着行李到处走也不是办法,只有先找办滑雪团的旅行社。因为已是三月底,大多旅行社的滑雪团都收摊了,扛着两袋行李从京成上野站走到JR上野站,逛了三家旅行社才找到一家。一进旅行社,我用极不流利的英文向前台人员说明来意时(切记在日本讲英文能多一些方便,除非日文很好,否则说日文会很累),看到他们用很无辜的眼神互望,我就知道我吓到他们了,赶快把他们的滑雪旅行简章打开,上指下点左划右甩一番,很幸运地得到响应。再就是一阵行程讨论(用手和笔),由于我单独前往,所以无法参加滑雪旅行团,只能买滑雪巴士车票。反正都已来了,只有如此行事。一切必要手续办好后,就去“瞎拼”。到神保町逛雪具店(这条街也是我前次去日本在书局翻地图翻出来的),花了四个小时(每间店逛了三遍以上),买了一套很“花”的雪服,直到现在心里还是很爽。
轻松逍遥又诗意
晚上依照地图指示找到搭车地点,报到时服务人员又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堆听不懂的日文,大意就是要我到某个站去等巴士。我挑的雪场是位于长野县的“野泽温泉”,又是一阵上下左右的比手划脚,找到一间离雪场仅五分钟路程的旅馆(因为我只有一人,无法住民宿)。慈祥的妈妈桑领进房间,还带我去看放雪具的储藏室。野泽温泉滑雪场有三十多条缆车,坐缆车至山顶要半小时左右,从山顶滑到山下最长的滑道有十公里。我曾经尝试不休息从山顶冲到山下费时约二十分钟(膝盖快断掉了)。原本准备在此滑上五天的,不过由于天气回暖,每天下午,雪就像“Ice Cream”,所以只好浓缩成三天(春天滑雪要看天行事)。野泽温泉是一个极富古味的温泉区,看过电视剧《阿信》的人,或许还记得剧中和片尾都有个凄美的冬景镜头,野泽温泉就如同那般。滑雪之余踏雪而行,看着温泉源头袅袅清烟,真够诗意!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完成日期?
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
实习名称
毕业设计实习
实习地点
济南、校工厂、泰安柴油机厂、肥城矿务局机械厂?
姓
名
张蕊
组 别
同组实习者
于文龙、张苓霞、于洪顺、隋龙、佟秀秀、张蕊、马秀莲、马艳、
亓洪亮、秦培敏
指导教师
王叶青
实习日期
3月至5月
?
?
指导教师
评语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 ____ 月____日 ?????????????????????????????????????????????
实习成绩
一、毕业实习目的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结束了全部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以后所进行的一个大型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全面的工程技术训练,并根据设计题目要求搜集必要的设计资料,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的工程技术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能力,培养与工人相结合,与生产相结合,向实践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通过实习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技术调查研究、拟定设计方案、技术设计经济分析。通过毕业实习,收集相关的资料,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
二、 毕业实习要求
1、明确实习任务,认真学习实纲,提高对实习的认识,做好思想准备。
2、认真完成实习内容,按规定记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收集相关资料。
3、虚心向技术人员学习,尊重知识,尊重他人,甘当小学生。及时整理实习报告等。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自觉遵守学校、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服从实习教师的指导,培养良好的风气。
5、实习结束后,应在规定时间内交齐实习笔记、实习报告等。
三、毕业实习地点及时间
1、中国济南国际会展中心(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济南市二环东路3966号三月十九日至三月二十三日
2、校内实习基地,三月九号、三月14号
3、泰安柴油机厂? 4月6号?
4、肥城矿务局机械厂? 5月17号
四、毕业实习内容
(一)中国济南国际会展中心《机床展览会》参观实习
本着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认清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当前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的目的,我们到济南国际机械展览会,参观了机床设备及工艺装备。我们借助于机床展览会的特点,了解到了当前先进机床的技术、机床的发展方向、当代制造技术发展的新水平。从多方面了解不同的金属切削机床、组合机床、电加工及特种加工机床、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加工设备的结构、组成。专用机床与锻压机械、折弯机械、相关加工设备等;机床新型配套件、机床元部件、附件及辅助设备;量具量仪、刀具、工件夹装置、磨料磨具;快速成型技术及设备,检查、测量和试验设备、激光等;各类模具、模具材料、模具标准件、模具检测设备及模具加工设备;控制系统(nc、cnc、dnc、plc)及柔性加工系统(fmc、fms);机械制造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通过展览厂家的设备演示了解相关零件的加工工艺流程并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听取机床展览会开展的学术交流会了解机械行业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开阔眼界。
在展览会上我们了解了国内外许多知名厂商:浙江于环航空器材,上海欧地系机电、机宁海博卡特切割焊接、厦门西霸士、安良科技、正翔机械、华兴数控、山大液压、国锋塑机、美国邦纳传感器、荣泰电炉、远达锯业、金丰达实业、济南一机、浙江恒力机械、河南超硬刀具、广泰数控、天津华实工程、鲁南机床等企业生产的各类数控加工设备,测量仪器,工具和量具看到了很多先进的机械制造设备和先进的加工工艺装备。
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是展会的一大主题:
1.广泰数孔展出的reat-150im铣削加工中心数控系统,
该机床的功能非常强大,数孔系统的功能特征:
(1)直线、圆弧、螺旋线插补;钻孔、镗孔、攻丝等多种固定循环加工宏指令;全屏幕编辑系统,前后台操作,可实现加工过程中可同时进行编程、参数修改等操作;加工前,二维和三维图形预览及仿真运行;加工过程中,坐标显示、二维和三维图形显示任意切换,且图形可任意放大、缩小、平移和旋转;加工过程中,单段与连续随意切换;任意程序段开始加工,任意刀具号开始加工;主轴、进给速度实时修调;实时全方位自诊断功能,实时显示系统各种状态,可实现多级密码保护,如程序、参数保护,方便现场设备管理,分进给、转进给,公制、英制输入方式,机床回基准点,各轴独立自动背隙及存储型螺距误差补偿。刀具长度自动补偿,刀具半径补偿自动内、外尖角过渡,各轴最大速度、升降速独立设置,比例缩放,坐标系旋转,镜像功能,编程单位公英制切换功能,辅助轴角度、位移编程设置,多组坐标系设定,最大行程软、硬限位功能,丰富的刀具管理功能:99把刀具(每把刀具4个刀沿)的管理能力;多达99组刀具寿命管理组的功能,可控制多种刀库,适应不同类型机床。
(2)中英文界面切换,显示当前时间,开机时间,单件时间,加工时间等信息,各种插补指令功能及m、s、t功能等。兼容国外主流数控系统指令代码,多数程序无需修改可直接运行,usb可移动u盘拷贝接口,并可实现u盘dnc功能,实现外接海量存贮器; rs232通讯接口传输速率达115200bit,用于程序参数的传送和rs232dnc功能,程序预处理功能,可实现程序段(行)之间平滑无缝连接,特别适用于模具加工和雕铣设备,系统内置plc功能,并可在线编辑。
黑莓在很大程度上将自身命运押注于Z10,这家公司一度曾在智能手机市场上占据过主导地位,但自从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以来,黑莓就拱手交出了这一宝座。无疑,黑莓希望Z10的强劲势头能够扭转公司6个季度的销售下滑局面。黑莓一向以手机中的贵族自居,但是高端低价难以兼得,在市场的选择上,黑莓很纠结。
国货当自强
加拿大人一向支持国货,尽管iPhone推出已有多年,黑莓仍然坚持在当地居第一,直到2011年才被苹果超过。据IDC数据显示,去年三季度加拿大黑莓出货23万台,占总手机出货的7%,iPhone占了31%。
2月6日,黑莓Z10在加拿大无线运营商BCE获得破纪录的预订量,黑莓公司表示,“从开售首日收到的分销商回馈显示,Z10相当正面。”海因斯称,加拿大的销售会为美国上市预热。他说:“加拿大会搭好舞台,它会为黑莓Z10造势,从而影响美国市场。”
在黑莓的家乡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滑铁卢小镇,Z10重燃了小镇人们对于黑莓的热情。
大众汽车经销商挂出了横幅,上写着“大众汽车以黑莓服务支持为荣”;在星巴克咖啡店内,可以看到服务员身着黑莓T恤来回穿梭;如果你是黑莓的手机用户,还可以享受到当地汉堡包快餐店推出的打折活动。小镇上的每个居民都会为黑莓祈祷。黑莓是他们的家乡英雄。
欧洲战况
在欧洲,黑莓的最大市场为英国。黑莓表示,与此前任何一款黑莓智能手机的销量相比,Z10在英国全球首发后第一周的销量要高出三倍之多。英国媒体界的一个代表Uswitch宣称,黑莓Z10在发售当天便成功售罄。
而在德国,近期德国联邦信息安全办公室本周批准了一份合同。根据合同,德国政府部门采购5000台黑莓Z10手机供政府雇员使用。尽管美国一些政府部门正在放弃黑莓手机,但黑莓的国际业务仍表现不错。
对黑莓而言,这份合同是一次重要胜利。过去几年,黑莓在企业市场的领先地位逐渐被削弱。目前,凭借黑莓10系统和Z10等智能手机,黑莓希望留住重要的企业客户。与德国政府的合同是一个积极信号。
印度与印尼
在亚洲新兴市场,黑莓Z10于2月25日、3月15日,分别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推出。
黑莓本身并未根据国家划分营收来源,但IDC研究数据指出,在2012年,印尼是黑莓除了美国、英国之外的第三大市场,而印度则是第九大市场。
另外一家市场研究机构ABI Research也表示,2012年印尼市场销售的智能手机中,黑莓产品占了近50%的份额,而在印度,黑莓智能手机出货量位列第三位,仅次于三星电子和诺基亚。
而黑莓在印度、印尼等关键新兴市场碰到的棘手难题是:既要快速推出便宜手机吸引低端用户,但同时也要销售高价产品,重建已经受挫的品牌定位。
黑莓在印度和印尼拥有数百万用户,该公司主要凭借廉价手机和服务方案吸引客户,最低收费每月仅2美元。而黑莓Z10机,每款售价高达约750美元,这几乎不太可能吸引到其在印度、印尼的客户群。因为在印尼市场上,最便宜的智能手机售价仅为40美元,Z10的价格对众多消费者来说仍是偏高。
忽视中国
黑莓Z10的设计初衷,是针对北美和欧洲的高端设备市场。但对中国等移动市场的不作为或许让其难以翻身。从首发地看,黑莓Z10将率先在英国上市,二月中旬在加拿大上市,美国则要等到三月份,至于中国还完全没有时间表。黑莓系统版本所支持的语言目前只支持英文、德文、法文,而不支持中文,由此可见黑莓依旧没有很看重中国市场。
如果说苹果因为每次都没有将中国大陆作为产品的首发市场,频频遭到国内消费者口诛笔伐,那么黑莓的表现则更为糟糕。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黑莓每一次推出的所谓新品,都是北美市场上开卖已久的产品。
然而目前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智能手机市场之一,不仅手机用户的普及率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其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更是高居世界之首,就连诺基亚也放低姿态加强与中国国内运营商合作,忽视中国市场对于黑莓来说显然会加大它收回失地的难度。
黑莓Z10也是如此,中国消费者想要通过正式行货渠道买到黑莓手机,依然是遥遥无期。
目前,黑莓Z10手机已经登陆了英国、加拿大、阿联酋、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市场,按照计划,三月即将上市美国,这将会成为检验黑莓Z10的又一大标准。
不过,三月惊蛰,万物初醒,无论是花的绽放,还是鸟的鸣唱,热烈者毕竟不多,所以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独唱”―要到四五月份,鸟语花香、蜂飞蝶舞的“春之声大合唱”才会真正到来。
下面,让我们感受一下春之序曲的美妙独唱吧!
“你回去,我不回去”
早春的阳光下,我行走于山间小路,忽然听到灌木丛里传来独特的鸟鸣:先是一阵持续、悠长的上升音―“weee”,接着声调突然急转直下,以干脆利落的爆破声―“chiwiyou”结尾。稍停片刻,“weee,chiwiyou!”这歌声又反复响起。
这是《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上对强脚树莺叫声的描述,大家可以试着用英文发音读一读,真的很形象。
强脚树莺在中国南方分布广泛,但往往只闻其声而不见其鸟。它比麻雀还娇小,常年披着一件暗褐色的旧外套,胸腹部较白但也染着一点褐黄。幸好,它浅色的眉毛与尖细的喙,总算让它看上去多了点机灵劲儿。它打扮得如此低调,以深居简出而闻名。强脚树莺绝不轻易抛头露面,常隐藏于浓密的灌木丛中,轻巧地跳来跳去,觅食昆虫之类。
有一年冬天,我安静地蹲守在水库边的杂木丛里,企图拍一只捕鱼的鹗。忽然,身边传来了“啧,啧”的鸟叫声,慢慢由远及近。几秒钟后,一只强脚树莺就跳到了我身边,几乎触手可及。我屏声静气,仅用眼球的转动追随它灵巧的身影―这种感觉好奇妙!小家伙浑然不觉,东张西望找东西吃,约一分钟后才离开。
待到春风拂得游人醉,强脚树莺终于抛却了“啧,啧”的单调叫声,站在密丛中的一根小树枝上,伸长脖子,发出了拖长悠扬的鸣唱。台湾的观鸟人士是这样模拟其歌声的:“你……回去!我……不回去!”这歌声拥有清晰、圆润、婉转的哨音,尾音高扬而富有激情,堪称完美!
一只树莺的鸣声刚落,另一只就不甘示弱地展示自己的歌喉,此起彼伏,好不欢畅。其貌不扬的强脚树莺,终于用它极富个性的独唱证明了自己的不凡。
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是一个有名的故事:
有一年夏天,作家老舍给齐白石出了一道难题,请他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创作一幅画。这句诗出自清朝诗人查慎行的七言绝句《次实君溪边步月韵》中,原文是:“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新诗未必能谐俗,解事人稀莫浪鳌!比羲怠坝鹨恍恰北臼鞘泳蹩吹降模尚容易画出来,可这“蛙声十里”属于听觉范畴,该如何艺术地表现呢?总不该直接画一只鼓着腮帮子的青蛙吧!
然而,齐白石交出了一份完美的“作业”,他用焦墨画了两壁山涧,中间是湍湍急流,几尾蝌蚪顺水而下……看了这幅画,我们仿佛感受到,阵阵蛙鸣顺着山涧飘出了很远。
还别说,我还真在现实中听到过“蛙声十里出山泉”呢!去年3月初,我在四明山中拍野花,忽然,从一旁的深涧中老远传来了“桀,桀”的蛙鸣声。这是武夷湍蛙率先鸣叫了。每年,都是它拉开蛙鸣的序曲。
顾名思义,湍蛙就是生活在湍急溪流中的蛙类。在中国南方,武夷湍蛙与华南湍蛙是最常见的两种湍蛙,同时也是很难分辨的两种蛙:它们体型差不多,全长5厘米左右;皮肤都比较粗糙,体色也差不多;习性也类似,都生活在山区溪流中。最可靠的分辨方法,是观察雄蛙的脚趾。武夷湍蛙雄蛙的第一指基部有黑色婚刺(所谓“婚刺”,是指雄蛙为了便于抱紧雌蛙进行繁殖而于脚趾上生出的刺状物),而华南湍蛙的婚刺为乳白色。
后来,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专家、中山大学的王英永教授为我一语道破了一种更简便的方法。那就是:凡是会鸣叫的肯定是武夷湍蛙,反之就可能是华南湍蛙(因为华南湍蛙没有声囊,不会鸣叫)。不过,这种方法跟上述看“婚刺”的方法一样,只利于分辨雄蛙。
空谷幽兰独绽放
鸟和蛙都会鸣叫,自然可以称之为独唱。而野花默然无语又怎样歌唱呢?你若在野外见过中国极稀有的野生兰花之一―独花兰,相信一定会“听”到她那美妙的歌声。这无言的声音,乃是对大自然的礼赞。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中最早开放的兰花是春兰,2月就开花了。其次,就该是独花兰了,它的盛花期在3月下旬至4月。历经多年苦寻,有着宁波“植物猎人”之称的林海伦老师终于在2016年早春,于宁海县的深山中找到了盛开的独花兰。事后回忆当时的情景,林老师依旧难抑激动之情:
“之前,我打听到有药农曾在宁海的高山上发现过独花兰,于是一直在当地搜寻,但始终没见到它。后来,我都感觉没希望了,谁知有一次,在穿越海拔才300多米的山坡密林时,我望见不远处铺满枯叶的地面上有一朵淡紫色的花,起初还以为是宽叶老鸦瓣。跑过去一看,居然是独花兰,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与名字相符,一株独花兰只开1朵花,叶片也只有1片。花朵和叶片都是从地下根茎中直接抽生出来。林海伦仔细观察这株宝贝兰花:花的直径约4厘米(属于花朵较大的兰花种类),宽阔的淡紫色唇瓣上有深红色的斑点,使整朵花显得高贵典雅;唇瓣下面有一个漏斗形的“距”―那是独花兰贮存花蜜的器官。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关键词:羊蹄甲属;观赏植物;文化意蕴;园林应用
1 概述
羊蹄甲属乔木在我市园林绿化的应用中主要有红花紫荆、宫粉紫荆、羊蹄甲3个品种,其中宫粉紫荆包括粉红和白花2种花色,羊蹄甲花色则有粉红、粉紫红等色。红花紫荆以花大色艳、花期长而著名;宫粉紫荆则开放时烂漫如云霞,花谢时落英缤纷,蔚为壮观,具有“南国樱花”之美称;羊蹄甲开花时花叶并茂,花色不如红花紫荆鲜艳,因此比前2种品种逊色很多,常用于边坡绿化、林相改造、绿地边缘等地。由于该属乔木叶片心形,圆整而有光泽,似绿蝴蝶又似青苹果,尤其在阳光下,光影相互掩映,开花时节满树皆花,幽香浮动,因而广泛用于公园、街道、庭院等园林绿化中。
2 文化意蕴
席慕容的散文《羊蹄甲》中描写:“整棵树远看像是笼罩着一层粉色的烟雾”、花朵“精致如兰”;秦牧的《彩蝶树》则这样描绘:“一树繁花,宛如千万彩蝶云集”。其中红花羊蹄甲更是因其具有花期长、花大形美等特点而成为香港的象征 。
宫粉紫荆的原产地之一为印度,本种还被称为南洋樱花、兰花木、印度樱花等。从它的英文名“Buddhist Bauhinia”可以看出本种与佛教有很大关系,梵文称为拘毗陀罗、领毗陀罗、俱毗陀罗、拘陀罗、波利夜多,出现在《法华经第六》、《立世阿毗昙论第三》、《华严惊探玄记第二十》等多本佛经中。本种作为佛经中“装饰花 ”的植物,可见其在佛教文化中有非常深刻的精神价值。
由于宫粉紫荆花期集中,且先花后叶,在华南农业大学网站里有文章《紫荆花开春满园,何羡他乡樱花美》写道:“每年三月初一到,粉红色的小花苞,就星星点点地挂在枝头上。三月底,花苞们竞先绽放,都等待着四月里能花开满枝,自是美得一塌糊涂。若是遇上风雨,花瓣随之飘落,这‘紫荆雨’则又是一场美丽的盛宴”。典雅浪漫的宫粉紫荆在华农学子的眼中堪比武大樱花。
3 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3.1 庭院种植
红花紫荆冠阔荫浓,枝桠开张略弯垂,终年绿叶婆娑,花如兰,色艳丽,略带香气,花期长,无论是自身独立成景还是和周围环境配合造景都能展现出美好的景观效果,是良好的观态、赏叶和观花的园林植物。宫粉紫荆开花时,花先新叶开放,满树繁花似锦,呈现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繁荣美景。此外,因为宫粉紫荆是落叶乔木,故而还可以在季节变换的过程中,欣赏春天萌发的新芽或美丽的花朵,夏天乘凉于绿荫之下,冬季落叶后观赏枝干的线条和透射枝丛的阳光,营造了冬暖夏凉的舒适环境,在景观设计上比常绿的红花紫荆更胜一筹。
3.2 道路景观种植
红花紫荆作为行道树应用时,因其枝条长而弯垂,常需修剪用以提高林下枝的高度,避免枝条过低阻碍交通;又因其树干并非完全通直而影响行道树的景观效果。但是在道路中间分隔带、退后绿化带则不会影响其景观效果。宫粉紫荆树干通直,枝桠向上举,但在落花时候和果实成熟季节会满地落英或种子四处而落,增添了道路清扫的难度。建议不要在主要交通要道上种植,而是在小区、厂矿、公园、景区小道上种植,可以营造“紫荆道”,并欣赏落花铺满小道的浪漫美景。
3.3 景区种植
利用红花紫荆枝条长而弯垂的特色,种植于水景边,甚至人为向水面倾斜种植,使之与水的柔性之美结合,即可丰富水体景观,又可令长垂的花枝倒映于水中,加强水体的美感,进而营造自然生态美景。人们喜欢宫粉紫荆繁盛之美,其实也是欣赏她的群体美,故而成片集中种植,待到开花时节,满眼粉粉紫紫如云似雾的花海,置身其中,相信任谁都会被这种场景深深吸引。落花时节,或被如蝶如梦的“紫荆雨”深深陶醉,或为之产生心灵震撼,感悟人生。可惜的是这种种植方式只有华农在打造“紫荆校园”才有大面积成片种植。目前,园林景观使用宫粉紫荆造景,大多是3~5棵丛植配景。
3.4 专类园种植
羊蹄甲属植物还有很多种,有些也颇具观赏价值,比如嘉氏羊蹄甲(B.galpinii N.E.Brown)、首冠藤(B.corymbosa Roxb.Ex DC.)、 龙须藤(B.championii Benth.) 等等,如果建立专类种植园,收集羊蹄甲属的更多植物,让人们了解有着绿蝴蝶般叶子的植物不仅仅是乔木,还有灌木、藤本植物;除了成株可以欣赏,幼树种植,并加以修剪,也是风格独具的植物景观,尤其是在夜晚,幼树的叶子真如蝴蝶安睡一般,合拢“双翅”;园内加以部分说明,引导游人对植物科学、植物科学应用产生兴趣,体现专类园的科普、教育作用,实现“寓教于乐”。
参考资料
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发展势头较强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资料的翻译也日趋重要,本文从分析旅游英语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着手,来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料的翻译的准确性,从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关键词 旅游英语 修辞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旅游业已成为一项飞速发展的重要产业,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涌入中国,来了解,感受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外国游客一般是通过阅读旅游资料、观看图片简介及聆听导游对景点讲解来了解我国的奇观异景,而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外国游客在陶醉于美景时,不仅使感官上得到满足和享受,更重要的是感受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某些方面成为旅游的障碍,由于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视角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碰撞”。由此看来,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料翻译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旅游英语翻译中修辞差异和文化差异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差异
汉民族具有综合型思维方式,注重整体和谐,修辞手法喜用横向铺叙、层层推进的句式结构。而西方民族审美情趣看重简洁,所谓“Brevity is the soul of the wit.”(言贵简洁),句子结构倾向于主次分明、层次分明,这与他们注重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分不开。由此可见,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审美情趣的不同,必然形成汉、英两种语言在修辞方面的差异。
(一)重复结构
重复结构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排比句现象,汉语、英语里都有。排比句通常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语义相联、语气连贯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达到“壮势”、“达意”的目的。但汉语和英语的排比结构有很大区别,汉语的排比结构不仅强调齐整美,而且强调反复关,共同词语反复出现,这种排比辞式齐整是汉语重复结构的重要标志。反观英语的排比辞式,“英语的排比一般只强调结构上的整齐匀称”而不刻意于共同词语的反复出现。两种语言不同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一斑。比如的一句名言:“我们说,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宣传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其译文为:“ We answer that the Long March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the annals of history, that it is a manifesto, a propaganda force, a seeding-machine.”试比较中文与英文,在原文中“”一词反复出现了三次,而在译文中这一词仅出现了一词,其余用代词it 来指代,这是因为在英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对于汉语中反复出现的名词用代词取代可以使译文更简洁。
(二)四字结构
“四字成语”和“四字格”是四字结构在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比如成语“星移斗转”、“南辕北辙”等。“四字格”是一种音调铿锵、排比连用、势如行云流水的修辞方式,如“中华大地,江河纵横,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烟火怒放,火树银花,灯舞回旋”等等。汉语的“四字格”行文的风格为形式整齐悦目,音调抑扬顿挫,语气连贯自然,这与汉语言行文讲究酣畅淋漓的审美情趣有关。但这样的修辞方式却有可能被西方读者误认为堆砌辞藻,华而不实,故弄玄虚,因为他们审美的情趣在于简洁、严谨。因此,在面对这样的旅游解说内容时,必须让学生对语义进行提炼概括、删减调整,以使译文语义简洁明了,比如峨眉山导游词中的一段:峨眉山月清凉皎洁,光华如洗,熠熠生辉,丝丝扣人。在旅游英语翻译中大多数采用副词或形容词来解释这些四字结构,这样比较符合西方的修辞审美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国游客对眼前的美景产生共鸣。
二、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为习惯。旅游英语是一种应用性语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与游客之间的一种纽带和交流桥梁。旅游翻译主要是通过翻译让翻译后的旅游资料符合各种游客的审美情趣,起到传递信息、诱导游客、宣传当地文化等功能。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处理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如“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如果勉强将“饺子”译成“dumpling”,不仅后者意思要宽泛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其乐融融的场面的联想。“粽子”可以解释为“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但是外国朋友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楚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被传递过去。例如,“作为炎黄子孙,还可以去拜谒离西安不远的黄帝陵”。译文:“Ifyou are of Chinese descent, you may pay tribute to the tomb of Huang di (Yellow Emperor), first Chinese emperor”。这则译文看似比较通顺,但稍留意便发现其美中不足之处。因为中国传说中,黄帝和炎是上古时期部落的首领(chief),而并非皇帝(emperor)。皇帝指的是君主制国家的元首名称之一。自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称皇帝。此后我国历代封建君主才称皇帝。译文中将“黄帝”译为“Yellow(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31页) Emperor”或“First Chinese Emperor”并不十分合适。再如三月三节,可译为“San Yue San Festival (a festival that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 when minority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 or making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三月三节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传统阶梯,极具民族色彩。在阴历三月初三的日子,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举行民歌大赛,并借此交朋友。如果不加上解释性翻译,则外国游客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翻译旅游资料的时候,不仅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化和对比,还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注重文化的准确传达。
正如文章开头所述,旅游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并迅速发展着。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名胜的文明古国,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旅游英语资料承载着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使命。因此旅游资料的翻译更应该从中西方文化和修辞差异着手,注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运用合适的策略进行处理,采用各种翻译技巧,尽量使译文能够唤起游客的共鸣,更好地传播文化。
参考文献
[1]袁鑫.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旅游英语翻译.科技信息,2006(7).
[2]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中国翻译,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