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五星漂流

五星漂流

时间:2023-05-31 09:11:14

五星漂流

第1篇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 殖民主义; 殖民话语; 文化殖民

丹尼尔笛福是英国18世纪伟大的英国小说家。他的巨作《鲁滨逊漂流记》可以说是一片英国先驱探险小说或者是一部典型的殖民文学作品。殖民主义是西方资本积累的了结果,直到维多利亚女皇执政时期,英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的海上霸王,相反,他们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是:抢夺他们的土地,亵渎他们的神明,磨灭他们的语言,通过传染欧洲的疾病消灭他们的人口,征服他们的子孙,以使得他们变得顺从和依附。在殖民文学中,殖民者的所有邪恶行径都是呗抹掉的,他们自己宣称他们接受上帝的召唤来为了下等野蛮人带来文明教化。实际上,这是流行的殖民话语,便于文化殖民和侵略。

一. 殖民主义话语

殖民主义文学中,殖民话语是主流的。《鲁滨逊漂流记》是典型的殖民主义文学因为它的主体---殖民主义-很好的从一系列的殖民话语的二元对立中体现:鲁滨逊作为声称自己为文明人的殖民者的一部分,有能力奴役他者并且将所谓的文明带给劣等民族,因为他的文化是主流文化。

《鲁滨逊漂流记》和其他殖民文学一样,把白人描述成了"优等种族",公正善良的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他者"----非洲黑人和美国的印第安人则被描述成"劣等种族",呗固有的认为成是以原始的方式生活,举止不文明的,用奇怪丑陋的方式跳舞和具有不人道的吃人肉的习俗的一种未开化的生物体。西方人抓住机会对"他者"的形象进行了建构并且寻找理论支撑。因此,为"他者"传播文明成为了鲁滨逊自然不可避免的一项计划,教化这个野蛮人星期五成了一个文明人的重要任务。

二. 殖民主义的体现

1. 卖苏里成为黑奴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曾描述鲁滨逊一度成为自己的摩尔人的奴隶,但后来,当他是一个自由的人,他卖了一个小男孩又买了他的种植园干活的黑奴。然而,我们知道苏里的命运曾是卖给那个帮助他们逃出陷进的船长,但是后来船长使他改变的原因是如果他在十年后成为基督教徒就有义务让这个男孩得到自由。在殖民地文学中,"他者"总是称为寂静无声的,从此,他就证明了奴隶制度合乎情理的。在小说中,鲁滨逊是笛福,以及那些支持奴隶交易和奴隶运动的商人和资本家的代言人。

2. 将他们原始的生活方式改变成简单的生活

解决吃人的习惯,改变星期五食人族的天性。给星期五做衣服,在白人式的装扮下,殖民地人民看起来和白人一样好看。相反,裸体的人意味着丑陋,不文明的形象。进而,笛福曾经描述过在岛上"天气异常炎热,根本不用穿衣服。"(笛福,107),尽管鲁滨逊争辩过他穿衣服是为了防止皮肤被晒伤,空气本身的流动可能比没有衣服更凉爽。事实上,印第安人并不像殖民小说里描写的那么赤裸。在欧洲入侵之后,他们的着装完全被西方服装取代,这意味着他们的文化业同样被取代了。西方人确实带来了一些文明,但是这是基于削减和舍弃本土文化的前提下,毫无选择的吸收外来文化,这是一种文化的入侵的另外一种象征。教星期五使用工具和武器,鲁滨逊发现星期五学习新事物很有天赋而且做的很好,他还被教授如何制作工具盒面包,他做的和鲁滨逊一样好,笛福宁愿将这些成就归功于鲁滨逊从而展示白人的文明和和蔼。禁止星期五说自己的语言,教他英语。在现代,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学习一门国际语言对人们很有用。然而在殖民地时期,为了完善殖民法规,殖民者要求当地人讲殖民者的语言,精致讲本土语言。在小说中写到,为了便于交流鲁滨逊教星期五英语。首先教授的几个词是星期五-这个野蛮人的名字,主人-星期五需要这样叫他。鲁滨逊曾经养过一只鹦鹉,他教鹦鹉叫他的真名字---鲁滨逊。对于星期五,鲁滨逊意在告诉这个野蛮人他的名字是主人。这几个词认为这鲁滨逊比星期五优越,星期五将会是他永远的仆人。这样看来,教星期五说英语只是为了将他变为仆人的一个借口。

3. 取笑星期五的神明,向他们介绍真正的神-上帝

为了使得星期五转信基督教,鲁滨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星期五变得比很多西方人更加信教,星期五按时阅读圣经,祷告。他甚至认为星期五的宗教是一种迷信。事实上,他证明了野蛮人的宗教是迷信,而上帝才是唯一可以值得相信的。鲁滨逊回答不上来星期五的问题时,作为借口说道"尽管我是老人,但确定一个年轻的医生....".从这里我们会怀疑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有文化的布道者,他真的相信上帝吗!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鲁滨逊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因为他信基督教是为了个人的目的,然而,通过他的布道,星期五变成了一个 "传教士"比许多西方人还更相信宗教。星期五成了"文明的西方人"。

三. 失去民族文化身份的困顿

星期五的忠诚赢得了鲁滨逊的信任,他成为了鲁滨逊后半生忠实的随从,助手和守卫者。伴着主人回到欧洲,尽管主人非常赏识他,他依然陷入了失去民族文化身份的困顿中。作为一个仆人,星期五按照主人的吩咐去做事情,在漂流记第三部中,有一个场景描述了星期五利用陷阱猎杀熊。熊如同马戏团里的小丑一样呗引到树上被困住,多么可笑的场景。而恰恰这只离开了自己生活环境的野兽的遭遇体现了这种困境,这是荒诞的,正好是星期五的一个遭遇,他逐渐的失去了民族的文化身份。在鲁滨逊教导星期五信上帝的过程中,他们之间有一定的交流,星期五不仅仅是一个被灌输的受众,他问了一个甚至连布道者都无法回答的问题,而到最后,是星期五解决了这个问题。戏剧性的是野蛮人的真诚和认真才使得他信了基督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思想意识的殖民手段 。总之,殖民主义文化侵略从未带来好处,知识一种强化殖民文化的策略而已。

结束语

《鲁滨逊漂流记》不仅是一部冒险小说,同时也美化了殖民和文化殖民。如今,这不小说为文化交流而变得家喻户晓。全球化进程使得文化殖民发展成为文化的互相影响。当一个国家面对文化潮流的冲击时,其国民也将意识到保留其主题文化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国民也乐于权衡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从小说中,我们发现所谓的"他国文化"无非是无条件的接受殖民者的文化,赤裸地殖民文化入侵整个社会。《鲁滨逊漂流记》与其他英语冒险小说一样,家喻户晓的同时,已经潜移默化的将殖民主义注入到英国大众的思想中。

参考文献:

艾勒克. 博埃默. 殖民和后殖民文学. 盛宁, 韩敏中译. 吉林: 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出版社, 1998.

彼得.休姆. "鲁滨逊.克鲁索与星期五". 张中载, 赵国新编. 文本.文论-英美文学名著重读.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陈兵. 所罗门王的宝藏:殖民掠夺的合法性问题.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6).

丹尼尔.笛福. 鲁滨逊漂流记, 郭建中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6.

黄伊梅.从葛兰西到赛义德:文化领导权理论与后殖民主义.深圳大学学报,2004, (6).

李伯庚. 欧洲文化史(下) , 赵复三译.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刘意青. 英国18世纪文学史.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马克思. 资本论. 纽约,1906: 88.

斯. 尤. 阿勃拉莫娃. 非洲:四百年的奴隶贸易. 陈士林, 马德平合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1983.

王岳川. 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易小斌.后殖民主义批评初探.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4,(3).

张德明. 空间叙事、现代性主体与帝国政治-重读《鲁滨逊漂流记》.外国文学, 2007, (2):113.

朱桦. 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鲁滨逊.嘉兴学院学报, 2006, (5).

翟文明.  话说世界.文明(下).第7卷.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6: 319-320.

第2篇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 话语权力 殖民

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从出版至今,大多数的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的目光都集中在鲁滨逊“经济人”的角色上,对于鲁滨逊在小说中的“殖民者”这一角色却少有关注。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鲁滨逊勇敢、坚韧的优秀品质,只是希望大家在看到他光明的一面的同时,也能看到其“黑暗”的一面,唯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人物。

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将它的触角伸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技术的革新,圈地运动带来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原有的旧的、僵化的体制明显制约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新兴资产阶级也不满足于自己原来的社会地位,开始积极争取更多的权利。与此同时,物质财富变为社会价值的核心,结果导致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狂热的追逐和对道德、责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而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所塑造的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不仅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欧洲殖民主义者的典型代表。下文就试图从这一历史背景出发,对《鲁滨逊漂流记》中反映出的殖民侵略方式做出解读,还原出殖民主义的殖民真相。

一.话语与权力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发源处,法国哲学家福柯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话语即权力。在《话语的秩序》以及1970年法兰西学院的就职讲座上中他第一次提到了话语与权力的结合,认为话语绝对不是一个透明的中性要素,话语其实是某些要挟力量得以膨胀的良好场所。福柯所谓的“话语”并非指语言学和文艺学中的话语概念,而是“权力”的表现形式之一,话语不仅是施展权力的工具,也是掌握权力的关键。福柯这句话隐含一种前提假设:话语是一种资源。所以,掌握话语这种资源的人,也就拥有了一种权力,即话语权。话语权的丧失意味着他权力的丧失,进而影响到主体性的存在。权力话语通常借助一些核心概念如爱国主义等,把对方罪恶化。每个社会和官方的传统都反对外人对自己所允许的叙述话语的干涉。这么下去,这种话语就获得了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语言上就深深地打着鲁滨逊的话语权力烙印。鲁滨逊刚刚来到荒岛的前两年,没有同行的人,因而他根本无法找到机会讲话。但是鲁滨逊一直在找机会说话,他并不想成为一个“失声者”。当他看到有船只遇难时,他心里产生了强烈的求伴求友的欲望“啊!哪怕有一两个人―就是只有一个人能从船上逃出性命也好啊!那样他能到我这儿来,与我作伴,我能有人说说话也好啊!”无法和人交流,鲁滨逊退而求其次―后来我们知道鲁滨逊养了鹦鹉,并且教会了鹦鹉说话,但是这些动物只会说给他听,他和动物之间并不存在言语的交流,因而他到荒岛以来使用语言的机会很少,就是对鹦鹉也仅教会了“可怜的鲁滨克罗索,你在哪儿?你去哪儿啦?你怎么会流落到这儿来的?”这时,星期五的到来,是他荒岛生活的转折点,星期五给他带来了快乐,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和星期五交流,所以当鲁滨逊第一次听到星期五说话时,他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虽然我不明白他的意思,可对我来说听起来特别悦耳,因为这是我二十五年来第一次听到别人和我说话。”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鲁滨逊用自己的语言压过了星期五的土著语言,星期五因此丧失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只能用英语和自己的主人交流。自己本民族语言的丧失,背后隐喻的是种族的不平等――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言论自由是人的一种基本的自由。也唯有这种自由,人才能显现他的尊严。”星期五不仅丧失了本民族的语言,而且更扼腕的是,他同时丧失了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也即星期五丧失了言论自由。从救下星期五以后,星期五没有获得一丝一毫的说话的权利,主人的权威高于一切,“首先,我告诉他,他的名字叫‘星期五’,这是我救他命的这一天,这样取名是为了纪念这一天。我教他说‘主人’,并告诉他这是我的名字。”在与鲁滨逊的交往中,星期五是沉默的,除了沉默,他没有任何权利。小说的叙述主体是第一人称“我”,“我”在遇到星期五时,不管他原名叫什么,就用自己的话语系统凌驾于土著话语系统之上,直接给他起名为星期五,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他并没有告诉星期五他叫“鲁滨逊”,而只是说我的名字是“主人”。从这些话语和称谓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种族歧视和等级高低,而作为奴隶的“星期五”,以后也在“主人”的压制下,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惯甚至是,这一过程正是一个被改造和被同化的过程。至此以后,作为土著人的“星期五”消失了。

二.外来宗教的渗透与本民族信仰的丧失

大部分的国家几乎都有本国的。有些国家同时属于宗教型的国家。在18世纪,英国就产生了两种的趋向:刚崛起的新兴资产阶级信奉的是新教,而其他阶层信奉的则是国教。英国对国教以外的新的教派和信徒实行的是一种专制统治。笛福在宗教思想上深受洛克的影响,属于新教徒,因而其对国教的专制统治极为不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在行为和思想上无疑都会有作者的思想痕迹。早期资本主义进行殖民掠夺往往以传教的方式进行,这是进行思想控制最强有力的手段。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往往承担着两种作用,一是鼓励当地人民皈依基督教,二是宣扬西方的知识和文化。如在鸦片战争以前,西方传教士来华都是被禁止的。西方传教士就在中国的广州、澳门等地通过办学校的方式,给传教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大力教授当地学生学习英语、皈依基督教,从而培养本土的传教士,进行宗教和文化渗透。因此,传教士被称为“西方文明的先锋。”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所塑造的鲁滨逊身上注入了自己的信仰,同时传播了这种信仰,在作品中表现为鲁滨逊一直在为星期五灌输自己的宗教思想,以致其最终丧失了自己的信仰而成成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

在作品中,和经济个人主义是两条平行的线索,那么我们把抽出来,先理清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的的过程,再看他用宗教“驯化”星期五的这一现象。

鲁滨逊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荒岛生涯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即鲁滨逊在荒岛上完成了从无神论者到基督信徒的转变。鲁滨逊安全抵达陆地发的第一个感慨就是“感谢上帝令我绝处逢生”。鲁滨逊发现了搁浅在岸边的他们的大船,从船上运一些生活的必需品,我们且看他运了些什么:食物、酒、火药、枪、纸笔、墨水、罗盘、日规仪等等,这里戏剧的是没有任何信仰的他竟然把《圣经》和天主教祈祷经也带上了岸。这样,鲁滨逊也开始了之旅,我们且看一下他的过程:

来荒岛前,豪无信仰初到荒岛,感谢上帝日子推移,热情渐退无意播种收获,感激上帝遇到地震,虽祈祷,过后上帝印象马上消失身患疟疾,再次祈祷经历疟疾,跪下向上帝祈祷历经宗教仪式,祈祷和读圣经必不可少。

当鲁滨逊完成了从毫无的人变成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的过程后,那种改造他人思想,传播这种信仰的行为就开始了,也即用宗教“驯化”星期五的开始。与鲁滨逊一样,星期五对于主人的也并非一开始就全盘接受,他也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民族的信仰,但其信仰被驯化的过程比鲁滨逊要简单的多,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保留有自己的信仰,即相信造物主是贝木基老人。第二阶段,在鲁滨逊教他认识上帝和魔鬼的时候,提出了质疑――“既然上帝比魔鬼更强大,更有力,为什么上帝不把魔鬼杀死,免得他再做恶事呢?”。第三阶段,丧失信仰。在这个阶段,星期五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相信了贝纳不基是一个谎言,取而代之的是上帝。丧失信仰之时,也即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之刻。

在经历了的驯化,星期五头脑中原有的神灵的信仰彻底消失了,无端让星期五接受外来的非本民族的信仰也就意味着接受欧洲人对他们落后或者退化的性质的一种判断。星期五最可悲的地方莫过于就是他放弃了对贝木基的信仰,转儿忠心耿耿于鲁滨逊所传播的信仰,甚至表示要返回自己的家乡将鲁滨逊传播给自己的文化传播给自己的同胞。

总之,《鲁滨逊漂流记》通过主人公鲁滨逊这样的一个早期资产阶级开拓者的形象,以及他征服荒岛的过程,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暴力征服世界的过程。小说通过鲁滨逊对“星期五”话语权的控制和的控制,也是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对被殖民地输出自身语言文化和,从而达到控制被殖民者思想信仰的两种主要手段,小说也处处体现了宣扬西方中心主义以及种族歧视等等殖民思想,因此,我们在阅读小说过程中,对这种资本主义的文化殖民要有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丹尼尔・笛福:郭建中译.鲁滨逊漂流记.译林出版社.2010

[2]黄梅:推敲“自我”: 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蹇昌槐:西方小说与文化帝国[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4]张瑜:文学言语行为论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9.

[5]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第3篇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500字

韩莎莎

那个周末,我又把《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重新又读了一遍,我的感受更加的深刻了,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迪福,他是一个英国人丹尼尔·笛福,英国作家,新闻记者。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

鲁滨逊漂流记这个故事是一个关于冒险、智慧和勇敢的故事。

鲁滨逊热爱航海,他的梦想是乘着风浪,做一个远航到世界尽头的水手。可是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律师,因为他的大哥在与西班牙人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了,二哥的下落,鲁滨逊至今一无所有,所以父母希望我能永远留在他们身边。

最终,鲁滨逊终于出海了,可是他的运气一直不怎么好,多次厄运来袭,最终把它遗落在一个荒岛上,鲁滨逊在这个荒岛上奋力生存,还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伙伴:星期五。在鲁滨逊整整28年的自救过程里,这个荒岛已经成了可以居住舒坦的世外桃源。

我印象最深的角色就是鲁滨逊忠实的朋友:星期五了。他在荒岛上和鲁滨逊一起生活,可以说他把一生都给了鲁滨逊,他说的一句话我印象最为深刻了:

“你杀了星期五吧!不要干星期五离开。”他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里噙着泪。

他的真诚和坚定感动了鲁滨逊,也感动了我。

第4篇

随着莹儿的一声叫唤,流星立马退到了莹莹的身后!

只见莹莹前面二十米的范围内!开始聚集了五光十色的魔法元素,风.火.雷.水.木.光.甚至连暗系的魔法都有!那两个家伙呆呆的看着这一幕,眼睛里面是前所未闻的震惊.他们居然呆呆的站在了那里,忘了怎么躲避.

颜色越来越鲜艳,光芒也越来越耀眼!那两个人被困在那个魔法里面!两道青色的风刃以飞快的速度向着他们飞了过去!唰的两声!他们两个人都被身上的痛处唤醒了.目光不在呆泄.开始集中精力来躲闪!

两道风刃过后,紧接而来的便是漫天的火焰,那两个人只感觉好像被困在火炉里面一样!他们两个人站在了一起!然后那个高高的家伙居然开启了暗紫的斗气!包围着自己和同伴.抵挡住火焰的袭击.

流星在外面静静的看着,当看见那家伙开启了暗紫色的斗气后!他感觉到奇怪!那家伙和他打斗的时候居然一直都在隐藏实力.那家伙已经是大剑师的实力了.如果刚刚他用全力和流星打的话,流星也不能简单获胜.

那两个家伙发现火焰的温度好像开始慢慢的下降了.以为莹莹已经没有魔力,就这样可以结束了.谁知道!紧接着漫天的飞雪开始飘落!他们不由的开始有点沮丧.但是却没有放弃,那高高的家伙咬着牙抵挡着寒气的侵袭.

莹莹高举着双手,观察着里面的情形,那弓箭手居然是个魔弓手!开始用魔法帮自己和他的同伴加上防御.莹莹似乎没有想到,他们两个人的都隐藏了实力!于是莹莹咬了咬牙!然后紧握着魔杖!开始释放全身的魔力!接着将那些魔力引入到魔法里面!

那两个家伙只觉得周围的魔法气息越来越浓厚!他们正在苦苦的支撑着这一轮的攻击!他们认为只要一轮一轮的撑过去就应该没事了,谁知道他们的周围开始出现飓风!飓风带着风刃开始袭击他们的斗气护罩!但是还没完!只见他们的头顶上!闪电开始跳蹿!他们的脚下,树枝带着可怕的毒刺开始蔓延!他们的身后!火焰又开始燃烧!一个个光球带着耀眼的光芒撞击着他们的护罩!最可怕的就是那些黑暗的气息!穿过护罩!围绕着他们的身体!他们顿时觉得自己的力量开始慢慢的消退!他们恐慌的望着这一切!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他们感觉自己活在了地狱里面!

莹莹因为体力透支的关系,躺在了流星的怀抱里面!流星扶着他!两双眼睛看着眼前这个五光十色的画面!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精美的图画,脸上透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漂亮吗?”莹莹转过头!用微弱的声音问到.

“我觉得和你一样漂亮!”流星对着莹莹回答到

“那你说,我漂亮吗?”莹莹好像还不肯罢休.

“漂亮!”流星盯着莹莹长长的睫毛说到.

“有多漂亮呢?”莹莹好像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小嘴翘的高高的!

考虑了后久!流星才转过头!蹦出一句话!

“有我这么漂亮!”流星嘻皮笑脸的说到.紧接着便是莹莹粉嫩的一拳,砸在了小脸上!

里面的场景和外面的刚好相反!那两个家伙好像已经到了极限了.全身都是伤口!烧伤的,冻伤的,砸伤的,刺伤的什么症状都有!他们的心里越来越渴望那个信号的出现了!他们不在用斗气去硬抗了!而是不停的闪躲着!那弓箭手还好点!那高大的家伙就有点惨不忍睹了,毕竟那家伙的速度可不快!每次一个攻击下来!接着便是轰炸般的袭击!他们的行动也越来越慢了!就这样恶性循环着.

第5篇

《鲁滨孙漂流记》写的是鲁滨孙出海冒险,在途中遇到了大风,船翻了,船员全部淹死了,却只有他活了下来。鲁滨孙漂到了一座荒岛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鲁滨孙漂流记名著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鲁滨孙漂流记名著读后感范文1在生命的旅途上,也许我们经常遇到困难,如果我们整天沉浸在这些挫折不能自拔,那么我们将永远走不出这道坎,要乐观面对才能解决,才快乐地生活下去。这是我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得出的观点。

《鲁滨孙漂流记》中记述了主人公鲁滨孙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遭到了暴风雨的袭击,除他外其他人全部遇害。他漂流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他心中充满了无助及孤独不知道该如何在这个孤岛上生活下去,但他又不断地安慰自己,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把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并且找到了许多生活的乐趣,在他渐渐淡忘要回到文明社会中去的时候,他却得到了获救的机会。

在故事中,坚强不屈鲁滨孙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在废船上找到的工具,在荒地上建起了住所,种起了麦谷,还饲养了动物,完成了生活基本所需。他在这个过程中也遭到了困难和挫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例如,他那个有两层围墙的房子差不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建成的;他在第一次播下大麦和稻谷的时候,由于刚播种的种子被鸟类袭击,这些宝贵的存货就浪费了一半;为了挖几个地窑贮存淡水,鲁滨孙辛辛苦苦干了几个月。但是,这一切的困难都要被鲁滨孙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给征服了。每当我看到这些片段,我内心的感觉简直不能只用一个“佩服”来形容,我真正地被鲁滨孙那可贵的精神征服的五体投地。

《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以后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上,只要我们像鲁滨孙一样,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有他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在绝境中有求生的信念,还有什么事情不会成功呢?又有什么事情比鲁滨孙的遭遇更糟呢?

现在我们就像是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过人生真正的挫折,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鲁滨孙漂流记名著读后感范文2我读了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我深深的被这本书所吸引。它让我体会到鲁滨孙那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英国青年鲁滨逊不愿在家过富裕日子,去外地冒险经商,在去非洲途中遭遇风暴,船沉后孤身一人流落到荒岛上,凭个人智慧和勤劳,在荒岛生活。后来,他从来岛上杀浮的生番人手里救了一个土人,给他取名礼拜五,把他调教成自己的奴仆。28年后,一艘过路的英国船只发生水手叛乱,他帮船主镇压了叛乱,带着礼拜五回到阔别三十多年的英国,成了受人尊敬的创业英雄和拥有一个岛国、大片巴西蔗田的大富翁。

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如果我也遭遇到像鲁滨孙那样的困境,我能够像他一样顽强生存下去吗?不,我做不到。因为我几乎没有生存、自理的能力,不会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生活。对我而言,钉纽扣、缝衣服,这些工作都很费力。

从小到大,父母就一直保养着我们,没有风浪和挫折。整天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可我们还在抱怨这,抱怨那。。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又一次:我的辅导班书丢了,我找遍了所有房间,可还是没有。所以,我就心里一团糟,真想发脾气。我已经灰心了。书丢了还找什么呀!真是浪费时间。可是过后,冷静一想,不对,好像放在教室里了。于是,打电话跟老师询问,果真如此。其实,只要我们像鲁滨孙一样,有那种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和在绝望中生存求生的信念,并在平时坐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即使在艰难的困境,我们也能够化解。

鲁滨孙漂流记名著读后感范文3如果我们遇到这种事,可能会不知所措,也有可能像故事的主人公鲁滨逊一样吗,沉着,冷静,但只是少数,我来跟你们讲讲他的故事吧。

鲁滨逊是一从小有一个爱冒险的心,不顾父母的阻拦劝告,踏上了冒险之路,历经几次“翻船”也没有阻止他爱冒险的心,之后他又一个人在孤岛上生存,救下了‘星期五’,和“星期五”在孤岛上生存,直到最后乘上了一艘开往英国的船。

鲁宾逊身上的聪明能干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一开始并没有住处,第一晚只好在树上睡觉,他还把一根树枝削尖,拿来做防御。第二天他就动手把那艘破船上的东西朝陆地上搬,然后建起了“房子”,当晚就住了进去,还自己去砍树,做成树桩,做起了一道“护墙”,然后自己利用一点点种子反复播种、收获,最终能够吃到自己做的面包和种的粮食。

他很善良,遇到野人“星期五”时“星期五”正在被追杀,他开枪把追杀的野人打死,与“星期五·”建立了友谊。后来遇到一位船长,他的船员背叛了他,船长答应鲁滨逊只要帮他夺回船,他就带鲁滨逊回英国,鲁滨逊靠着自己的智慧,其他人的帮助,替船长夺回了船,船长说到做到,载着鲁滨逊回到了英国。会到了英国后,鲁滨逊就开始了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

鲁滨逊身上的好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说的只有两样,如果想真正了解他,不妨走进《鲁滨逊漂流记》里认识他。

鲁滨孙漂流记名著读后感范文4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小说。读完后,深深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鲁滨感动。

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流落到了一座无名的荒岛上,后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住所.,驯养野山羊,养蜂:种植粮食,一个人独自生活了20多年。最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在这个故事里32年这么长的时间里,主人公,不仅要战胜饥饿疾病,更要克服寂寞和孤独在困难面前他总是乐观地去面对一切,不放过每一个可以让他生存的机会。在困难面前他也曾经逃避过,害怕过,也想过放弃过,但最后战胜了自己而获得了生的机会。他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把自己从绝望中解救出来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他百折不绕的毅力,鲁滨逊在荒岛上二十几年靠的就是毅力,和永不放弃的的精神。

我要有主人公百折不绕,永不放弃的精神去面对我们遇到的压力和困难,才能战胜困难,在战胜困难的同时我们会在不断的进步,让自己学到的东西更充实,要知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见,只要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在学习和生活中就会迎刃而解。平时我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有时候就放弃了,可是在考试时却总是找到头上来了,那时候才后悔没有把难题克服。

当我们遇到挫折要积极对待,《鲁滨逊漂流记》给我们的启示是:遇到困难,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不抱怨,不放弃,努力去克服。

鲁滨孙漂流记名著读后感范文5我轻轻地翻过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结束了我对这本书的探索。想感叹一句:“好跌宕起伏的故事!”我崇拜着鲁滨逊,他像一座山似的那么雄壮高大,他是崇光精神的象征,是一种难以倒下的学习榜样!

鲁滨逊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家庭,但他为实现自己的航海梦想,毅然放弃那安逸舒适的生活,去远航,实现他的人生理想。也许如果是我,我会胆小,我会不敢坚持自己的梦想,会退缩,会逃避。

他经历各种挫折,在灾难中仅自己幸运存活,一个严峻巨大的挑战正在他面前。沙浪把他卷到了一个荒岛上,他并没有为之而放弃生命。他心中的希望正在一点点地发芽。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逊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逊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为了造船回乡,鲁滨逊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一切希望都破灭了。他发现一群野人在吃人肉,鲁滨逊决定要救出受害者,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鲁滨逊成功救出了一个人,并为他取名为星期五。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辛勤的劳动使他在小岛上生活了28年最终回到家乡。

也许现在的生活让我们都很满足,父母的努力让自己感受不到一点艰难。遇到挫折,幼时的我们会以哭泣对待,现在的我们会以逃避对待。人身处逆境,就是应该要有鲁滨逊的这种精神,不向任何困难低头,不放弃任何希望。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不是抄袭而是努力征服它;生活上,遇到苦难不是哭泣而是面对。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愿面对挫折。

第6篇

十年是可以改变许多东西的,十年前我还是一个一二岁懵懂的孩子,可十年之后却开始思考一些关于理想关于生存的事情,这是老师给我的,而让我收获最多的一本书便是《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历险小说,我只读了几句,就深深地迷上了这本书,爱不释手,这本书主要讲了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船不兴撞上了暗礁,水手们全死了,只有鲁滨逊一个人活了下来,海浪把他卷上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鸟上,开始了他长达28个的历险生活。他自己在岛上做了许多生存的物品,救下了一名俘虏“星期五”以及“星期五”的父亲和一名西班牙人,之后,鲁滨逊又遇上一艘英国船在海岸抛锚,船长和另外两个人被船上闹事的水手抛弃在岸上,鲁滨逊带领“星期五”夺回了船只,因此也回到了家乡。

我很喜欢这本书中的作者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实际上确是这样: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只要心中永存信念,勇往直前,不要坚险,百折不挠,那么他终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从鲁滨逊的事中,我想到了自己好朋友。她的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在外地工作,于是1、2岁就被丢在爷爷奶奶家生活,她告诉我,她和妈妈相隔千里,一年才能见上两次。每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她就想起了妈妈。上学了,烦心事接踵而至,缺少了母亲的关爱,她的童年世界变得那么苍白。就在五年级的一天,她结识了《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身上那遇到困难坦然面对,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是啊,逆境才能锻炼人,小鹰不经受磨练怎能练就搏击长空地本领。由此我想到了带妹求学的洪战辉,身残志坚的张海迪阿姨……他们都是生活的强者。而她觉得,仅仅母亲不在身边,就颓废,丧志,自觉汗颜。五年级的下半期,她渐渐地从狭隘地思想低谷中走了出来,没有了悲伤,没有了哀怨,她渐渐地变得阳光起来。优异的成绩,侠胆义肠的性格,使她渐渐被老师欣赏,被同学信任。现在的她自觉请缨,担任着她们班里的要职,以此来历炼自己。我坚信,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她会创设机会来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鲁滨逊漂流记》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漫漫长路,它将永远携我同行。

六年级:刘彦?

第7篇

我读了《鲁宾逊漂流记》,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鲁滨逊是一个机智的现代人,有一次出海。船上的的水手都死了,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他凭着自己的毅力,学会了怎么做粗糙的面包,他捕捉并驯养山羊作为肉食的来源,还养了一群鹦鹉作伴。

有一天早上,鲁滨逊发现岛上到处都是人的骨头,才知道四周有一片大陆岛上的人抓住就俘虏就杀掉吃掉,鲁滨逊怕被他们吃掉就藏身在一个山洞里,就这样鲁滨逊在荒岛上度过了23个年头,他忍受的孤独我们无法想象,直到一个俘虏朝他跑来,后面还跟跟着三四个生番。他一枪打死了那三四个生番就下了那个俘虏。那天是星期五,所以他给那个俘虏起名叫星期五,很快星期五成了他忠实的仆人和朋友。鲁滨逊从星期五口中得知还有三个人流落在旁边的大陆上,鲁滨逊想救他们,和他们一起回到文明社会去,最后又救下了一艘正在抛瞄的船,自己也得到了回文明社会的机会。

我很喜欢鲁滨逊漂流记,他让我明白了怎样生存!

四年级:夏宇

第8篇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位于贵州省兴义市境内,东北距贵阳334公里,西距昆明321公里,总面积450平方公里。由于地处云贵高原隆起的乌蒙山与广西丘陵之间,三叠系碳酸盐可溶岩石分布广泛,岩层断裂褶皱复杂,集中体现了喀斯特多层次、多类型地貌景观,与东西两边的黄果树瀑布和云南路南石林竞展风姿,构成冠盖中华的喀斯特风光。

马岭河峡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马岭河峡谷、万峰湖、万峰林三大景区构成。其中,马岭河峡谷景区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剖削深切的大裂谷地缝,谷内群瀑飞流,翠竹倒挂,溶洞相连,两岸古树名木点缀其问,千姿百态。万峰林景区东峰林层峦叠嶂、西峰林山寨田园交相辉映。万峰湖景区则有上万个岛屿。如今,马岭河峡谷漂流更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马岭河峡谷景区。面积74平方公里,以地缝嶂谷、群瀑横飞、碳酸钙壁挂而著名,是喀斯特多层次地貌景观的集中表现,有“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疤”之称。景区有大小瀑布56条,瀑高120-170米,瀑宽5-100米,壮如银河缺口,柔似袅袅娜娜“百帘”。有名泉120余处,如洗心泉,车榔温泉,千眼泉、天潭、地潭等。“万峰环绕,千泉归壑,溪水溯蚀,江流击水”孕育着多姿多彩的“百鱼、百瀑、百帘、百泉”奇观,构成了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丰富多彩的山水画。马岭河峡谷是从地面向下剖削深切的凹形河谷,两岸峭崖对峙,谷深流急,银瀑飞泻,浓墨重彩,形似一幅幅壁画;滩险急流处,水石相搏、惊涛拍岸、震耳欲聋。从河床昂首两岸,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犹如天沟;从峡谷大桥俯视谷底,湍急的河流恰似地缝。马岭河峡谷交织成群的瀑布气势磅礴,尖峭的锥峰密集丛生,两岸峰林之中,还有古庙、古桥、古战场、古驿道等人文景观,充满了古野的情趣和神秘幽深的色彩。根据不同的景观特点,景区自上而下分为车榔温泉、五彩长廊、天星画廊和赵家渡景观。马岭河峡谷景区雄、奇、险、峻的景观,十分有利于开展漂流探奇和观光活动,被誉为“天下第一缝,中国第一漂”,首届中国国际皮划艇漂流赛就曾在这里举行。

车榔温泉地处马岭河上游车榔布依族古寨。峡谷从寨前穿过,河谷两岸各有一处温泉,左称“儿子泉”,右称“姑娘泉”,水温38℃-40℃,泉水四季清澈。古往今来布依族男女对河而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充满情趣。

龙荫至马岭镇20公里的峡谷段,被誉为“五彩长廊”。谷内有三条清泉流淌,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此“一彩”;马保树龙头山溶洞处高水头瀑布,水花飞溅、草木飘动,与彩虹相辉映,此“二彩”:长廊内泉水叮咚、溪水潺潺,水族动物穿梭不息、生机勃勃,此“三彩”;百花异草映水而生、随风摆动、充满活力,此“四彩”:长廊两岸的猪场河、木榔河秀水相映,称为峡谷“瑶池”,此“五彩”。

天星画廊是峡谷景区精华核心部分。它以规模宏大的瀑布群和岩页壁挂形成主要景观特色,堪称一绝。从马岭古桥到天星桥9.7公里段有56条瀑布,终年长泻36条。其中长仅1.7公里的天星画廊段就有万马咆哮瀑、珍珠瀑、面纱瀑、间歇五叠瀑、捞月瀑、洗心瀑、路帘瀑、飞厅瀑等13条。瀑高120-200米,瀑宽20-110米,壮如银河缺口,柔如轻纱袅娜。悬挂堆积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等景物构成一座座立体的“琼楼玉宇”。景区从上至下有彩岩峡、三古峡、天赐石窟、五里幽谷、彩水河、古驿道、霞光浴场、海豚拜佛、画中游、雨洒芭蕉、天星桥等奇特自然景观。

马岭河峡谷滩多水急,迂回曲折,是漂流旅游的好地方。在马岭镇至天星桥之间被称为“天下第一缝,西南第一漂”的漂流区,游人穿上救生衣,坐上橡皮船,在总落差27.2米、全长13.8公里的河道中漂流,可观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两岸壮观神奇风光。而登上峡谷两岸依山势建筑的旅游山道,坐上空中缆车,便可把峡谷奇观尽收眼底。

万峰湖景区。位于马岭河下游,处于云贵高原向广西过渡的南盘江大裂谷断层地带,由天生桥一级电站大坝将南盘江拦截而成,湖面面积176平方公里,蓄水102.6亿立方米,内有30多个全岛、58个半岛、82个港湾,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万峰湖景区以红椿坡阳口内湖景观为主,景观面积50平方公里。它的主要景点有红椿水上石林、马岭河坡阳入湖口、水上布依山寨等。万峰湖美景天成,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烟波浩渺,重峦叠嶂,鱼肥水美,是众多钓鱼者聚会的天堂,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它早、中、晚景致各异,有“一日三景”的美誉。景区气候宜人、四季可游,融山、谷、湖、林于一体,既能乘船畅游、又可临湖垂钓,还能体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里不但是黔、滇、桂三省(区)的水上黄金运输线,更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万峰林景区。长200多公里,宽30-50公里。根据峰林的形态,分为列阵峰林、宝剑峰林、群龙峰林、罗汉峰林、叠帽峰林等五大类型,是中国西南三大喀斯特地貌之一。从地质学的角度看,北部为峰林盆地,中南部为峰林洼地和峰丛山地,峰林、峰丛大多为锥形,部分为钟状、平顶状和马鞍状,堪称一座“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下五屯南北两段峰林也各具特色,北部峰林如同一道屏风,护佑着耳寨、鱼陇、双生、乐立一带的村寨田园。这里奇峰如林,田坝似锦,河水如带,村寨如云,充满诗情画意,恰似一幅朴素、涪丽的布依族织锦。而中南部纳灰村一带,只见一座座奇峰从锦绣田园中拔地而起,瑰奇挺秀,姿态万千,峰与峰之间若连若断,错落有致,具有极强的通透感。夏天,游人从观峰道上往下望去,一座座峰峦分布于绿色秧田之上,好像是碧玉巨盘上托起一颗颗硕大的翡翠。下五屯这一奇异的峰林带,几乎包含了锥状喀斯特地区所有的峰峦形态,其间还有河流、溶洞、伏流、漏斗,单单西峰林风景区大小漏斗就有三十多个,组成一漏斗群奇观。这里也是中国锥状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完整、最集中的地方,并作为贵州锥状喀斯特的典型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预选名单。

(作者单位:贵州省写作学会)

第9篇

关键词:多重叙述 女性声音 话语权力 二元对立

作者简介:黄晖,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当代外国文学研究。

《福》(foe,1986)是南非作家库切对笛福《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1719)的重写。基于笛福的小说叙事和文本中所包含的帝国思维,身居后殖民语境中的库切对之进行了颠覆性的重写,从而建构起新的文学形象。

一、历史叙事与阐释空间

小说《福》重返历史叙事的想象空间,假设一位女性叙述者苏珊·巴顿来到了克鲁索所居住的岛上。苏珊为了寻找被拐卖的女儿,离开英国准备到巴西去。途中她遭遇船难,漂流到海岛上,遇到了克鲁索和星期五,但这个克鲁索没有枪、圣经与制造工具,是个沮丧、没有活力的人,而星期五则是个没有舌头、无法自我表达的沉默者。后来这三个人被过往的船只救走,但克鲁索死于归途中。返回英国后,苏珊找到作家福(foe,即笛福成名之前所使用的名字),希望他能如实地记录下这个漂流、劳作、征服、救赎的荒岛故事。《福》的第一章是苏珊回忆她在荒岛上与鲁滨逊主仆二人的共同生活,实际上就是向福先生叙述自己经历的一个草稿;第二章由苏珊写给福的一系列信件和便条组成。在这些信件中,苏珊讲述了她和星期五回到伦敦之后的情况,并诉说了自己书写的困难。

但是福对故事的事实本身并不感兴趣,这个曾经穷困潦倒为了躲债而东躲西藏的家伙所感兴趣的是故事能否卖个好价钱。在福看来,苏珊提供的荒岛故事缺乏可读性,应该添加一些富有异国情调的情景,如克鲁索在荒岛上遇见食人族的情节,以便能更好地吸引读者。于是,福自作主张篡改了苏珊的讲述,而且又加进了另外一条更加离奇的线索,即失散的母女相互寻找的故事,将故事分为五部分:女儿失踪,巴西寻女,荒岛历险,女儿寻母,母女重逢,而荒岛经历只能算是其中的一个插曲。《福》的第二、三两章就是按照这样一条线索展开的,直到小说的最后,苏珊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我们只看到了苏珊和福的尸体,还有一本署名丹尼尔·笛福的作品。

如果说现代主义是以描写“自我”为中心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以“话语”为描写的中心,所有的一切归结起来就是个话语问题。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福》不仅是对帝国霸权的解构,同时也是对作者话语权的解构。福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可以任意改变荒岛故事的原貌,远离了苏珊口述的历史。福与苏珊二人对在讲述故事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争斗,表明将事件转变为话语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行为,涉及创作者的意识形态、文本理念等,从而展示了历史形成背后的权威运作机制。传统的小说用虚假的语言虚构出虚假的故事来反映本身就是虚假的现实,把读者引入到多重的虚假之中,从而远离事件的真相。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所面临的任务之一就是去揭示这种虚假与欺骗,用戏仿或者反讽的方式把它们展示在读者面前。

库切借用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策略,消解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用语言和叙述所建构的历史真实感,揭露了历史写作中的权力结构,从而体现了对历史与殖民话语权威的反抗,最终形成了对帝国文化霸权颠覆的主题。在库切看来,“历史不是现实;历史是一种话语”(coe-tzee,the novel today 2)。以这种话语为表述媒介的历史也是不客观、不公正的,这恰好表明殖民者对殖民地历史的操控是通过话语霸权实现的,从而揭示了作为官方权威的殖民版本的历史的虚构性。正是认识到殖民语境中语言的这种特殊的叙事功能,库切在《福》中就充分利用这一功能重新谋划了历史,以反抗历史的权威。

在库切看来,作为一种与历史话语相悖立与对抗的文学,“是以自己的程序和事件来运行的,得出的是自己的结论,而不是根据历史的程序来运行,最终得出可被历史检验的结论”(coetzee,the novel today 25)。可见,库切主张小说作为一种话语事件,其意义自然会在叙述的进程中产生,而不是对先在历史意识的印证和阐释,它不附属于历史,它本身就是历史。所以说,通过设置女性叙述者苏珊,小说《福》呈现了多种历史叙述存在的可能性,解构了大写历史的神话身份,为被压抑在权威历史之下的边缘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提供可能的阐释空间,从而最终挑战了历史叙事的权威。

二、女性话语与叙事艺术

库切为了打破帝国文学经典中白人男性主导历史话语的神话,重新塑造了一个女性叙述者苏珊·巴顿,以她的视角来讲述历史,荒岛故事的叙述主体也就由鲁滨逊转换成苏珊,巴顿。通过苏珊对荒岛奇遇的叙述,库切似乎在有意识地提醒我们注意苏珊与笛福笔下著名的女主人公罗克塞娜的相似之处:两人同样美丽、对男性富有吸引力;同样经历坎坷;更重要的是都同样具有坚强的意志,敢于冲破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既定框架和游戏规则。

在归航的途中,苏珊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了船长,船长鼓励她“应该将故事写下来交给出版商”(库切35)。尽管苏珊决定讲述自己的荒岛故事,但她认为自己缺乏写作技巧,因而回到英国后找到作家福。苏珊对自己写作能力的不自信,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18世纪的欧洲女性生活于传统的父权体系中,和政治、经济以及文学创作活动并无任何关联,以至于“女性性别本身就被认为是被动、屈从的”(cixous 127)。在给福讲述巴伊亚妇女的生活情况时,苏珊就用了一句葡萄牙谚语来说明女性在当时受压制的地位,“葡萄牙妇女一生只有三次离家的机会,分别是——受洗、结婚和葬礼”(库切102)。然而,在与福的接触过程中,苏珊越来越不相信他能如实地再现自己的荒岛经历。因为福对事实的真相并不感兴趣,而是任意地杜撰与改编苏珊的荒岛故事,使其叙述离真实越来越远。

福把苏珊引以为豪的荒岛历险压缩为她流浪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而把重心放在挖掘苏珊荒岛之前的生活上。苏珊难以接受这样的安排,为争夺女性的话语权利愤而抗争,她努力把自己从惯常的话语体系中挣脱出来,而不至于落到男人预设的语言牢笼之中,她这样告诉福,“我之所以选择不说,是因为对于你或是其他任何人来说,我都没有必要用一长串的历史证明我曾经存在过。我宁可选择我在岛上与克鲁索和星期五共度的时光,因为我是一个自由的女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希望选择说出自己要讲的故事,这是我的自由”(库切119)。从一开始不相信自己有写作能力,到希望成为男性作家的替身,再到质疑男性作家的叙事权威,最后到发现当作家是件多么简单的事情,苏珊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克服写作的焦虑的过程,终于实现了从边缘到中心,从弱势到强势的历史转型。 但同时必须注意到,苏珊·巴顿是一个十分复杂且自相矛盾的人。尽管她不断地抗争,但迫于现实的压力,她又不得不妥协。如前文所述,我们在比较《鲁滨逊漂流记》和《福》时,发现了叙述主体的改变,由鲁滨逊的叙述转到了苏珊·巴顿的叙述。库切切入了这种长久以来封闭的空间,用女性叙述者的声音搅乱了鲁滨逊、笛福这种“他的世界”,让历史、故事不仅仅掌握在男性手中。但是叙述主体的转换是否能带来历史的真实?这便是库切提出的疑问。鲁滨逊的死亡,星期五的无舌使一切岛上经历的真相掌握在苏珊·巴顿的手中,鲁滨逊的所作所为经过苏珊的口述,完全变成了她操纵、捏造的对象。苏珊一再提及书本与真相的对比,生命是一回事,小说则是另一回事,她有意地转换真相,使文字始终无法描述具体的现实,逼得故事的记录者福先生无法掌握故事的真实内容。库切的高明之处也许就在于此:女性叙述主体的介入同样无法呈现出本真的历史,因为语言和真相并不能合二为一,它只能无限地接近历史,却不能成为历史本身。

在《福》这部小说中,语言与真相的鸿沟作为当代元小说的基本元素,由于苏珊的性别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变得令人难以捉摸。苏珊在返回英国的船上就开始对外声称自己是克鲁索夫人,这已经是对男权的妥协,苏珊回归到女权主义声称的男性的附属品,但这也赋予了苏珊讨生活和引诱其他男人(船长、福、星期五)的资本,苏珊这个特殊的人物设置也使叙事艺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苏珊毫无连贯性的叙述中,库切向我们展示了主体话语的矛盾会导致文本表述的不确定性和读者解读的多重性。库切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充满真实与谎言的话语世界,也许目的就在于证明“语言是一个开放、随心所欲的系统,允许多种不同的可能性,周旋于各种意义和解释之间,并能做到游刃有余”(waugh25)。

三、帝国幻想与叙事机制

库切之所以选择鲁滨逊的荒岛经历这个主题加以重写,实际上是从白人男性的帝国叙事及其潜在的焦虑出发,对鲁滨逊神话的封闭结构加以解构,使帝国那种定于一尊的政治经济体制可随时宣告瓦解。

笛福笔下的鲁滨逊不仅在空间上建立他的双重围墙,而且不断通过叙事、札记、历史编年纪事的方式去断定事实。例如,最令他感到惶恐的一件事是在荒岛上突然发现了一个人的脚印,但是在惊慌之余,鲁滨逊仍以对自己有利的观点去推断那个脚印可能是自己的,“有一天大约中午时分,正当我走向船去,极其惊异地发现岸上有人赤足的脚印,在沙滩上脚印看得十分清楚……也许这是我的脚印吧,我从船上走下时所留”(defoe 162)。这段文字最能展现鲁滨逊及白人男性殖民者的不安及自恃,如果我们将这种心理再往更大的范围去推想,帝国疆域之内更是到处充斥着无法指认的脚印,殖民者只能通过幻想或想象将帝国视作同形同构的空间,认为所有人都在同样的时间结构中走向团结与统一。库切切入这种同质、封闭的叙事框架,以女性叙事者的声音打破、搅乱了鲁滨逊拟或笛福的故事,让历史不再掌握在鲁滨逊、笛福之类的白人男性手中。

鲁滨逊之所以被认定为资本主义与原罪体制的代表人物或帝国寓言的残简断片,主要原因在于笛福用鲁滨逊日记的形式十分精心地营造出叙事结构的封闭性与话语的权威性,故事的真实性及其意识形态作用遂被正常化。不过,这种封闭性随着一位女性漂流者来到荒岛后逐渐解开。克鲁索这位众所周知的叙事者在小说《福》里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变得目光呆滞、视野狭隘、自欺欺人,甚至对自己的过去也难以确定,“他给我讲的关于他的故事有好几个版本,各个版本之间如此不一致,以至于我越来越觉得年纪和独居已经抽走了他一部分的记忆力:他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真相,什么是想象”(库切8)。克鲁索除了老弱、善忘之外,在被救上船前,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有一次克鲁索因发烧而神智昏沉,爬到苏珊身上,苏珊看他可怜而任他为所欲为。在苏珊的心目中,这位帝国的男性代表所象征的征服、支配及统治力已经微不足道,马上可以被推翻、颠覆。

库切笔下的鲁滨逊就如一个苟延残喘的老人,他不仅记不清楚自己的经历,视野狭小,而且每次讲的内容都与上一次不一样。克鲁索除了异想天开之外并不能讲出事实的真相,他没有任何文字为依托,没有用笔记录下只言片语,他总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我所忘记的事情,也就是不值得记忆的”(库切13)。这就与帝国的权威叙事形成强烈的反差。叙事、文字摘录使帝国的真理变为现实,它需要常常去叙述、回忆,才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而鲁滨逊放弃了这种权利,他希望他的岛上故事随着离开荒岛的那一刻而沉寂。

如果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的一个不折不扣的殖民者(novak 36),那么《福》中的克鲁索则变成了帝国没落时期的象征者形象,他逐渐拉开了帝国没落的大幕,象征着统治、征服的能力已经被颠覆。苏珊和克鲁索之间是性别的对立,鲁滨逊·克鲁索这位殖民者的软弱无能,已经完全暴露了启蒙理性的虚构本质。克鲁索在返回文明世界的途中病逝,加上星期五的无舌与沉默,使荒岛生活的真相完全控制在了苏珊·巴顿的手中。后来出现了作家福,他又蓄意改变了苏珊的叙述,使话语权得到了分流,故事也就离事情的真相和现实越来越远了,甚至让人分不清楚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而真相其实只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那就是哑巴星期五。

四、二元对立与叙事结构

由于《鲁滨逊漂流记》通篇采用了鲁滨逊自我讲述荒岛历险的叙事模式,作为他者的星期五只能是一个被观照的客体,鲁滨逊用枪和《圣经》让星期五臣服于自己的行为是西方帝国殖民行径和殖民策略的表征。在《福》中,星期五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倒不是因为星期五的自我言说,而是他的沉默,库切让这种沉默在文本中尽情地表演,从而成为压倒一切的叙事力量。星期五的出现使文本呈现了一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即男人与女人的对立,白人与黑人的对立,发声与沉默的对立,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对立。小说《福》呈现的这种二元对立关系是一种既敌又友的关系,甚至是敌友难分的,纵然库切并不愿意看到黑白对立的情形出现。星期五的无言和无知是一个黑人形象对白人世界进行的反抗。在苏珊看来,星期五的沉默不同于自己的沉默,“星期五的沉默是一种无助的沉默。他是沉默之子,未出世的孩子,等着出世却又无法诞生的孩子。而我对于有关巴伊亚和一些其他的事情所保持的沉默是有选择、有目的的,也就是说这是我自己选择要沉默的”(库切109)。

苏珊发现星期五是她的叙事结构中的重要元素,如果不讲述星期五的故事,她自己的故事也就缺乏真实性。她希望通过启蒙教育,尽量把星期五教化成一个和她同样的文明人,而不再是食人族中的一员。她试图教星期五英语,与星期五进行对话,而星期五眼中充满的尽是空洞迷茫。苏珊又找了铅笔和石板,教星期五写字,但星期五却在石板上乱画一气,画了一些花叶之类的东西,苏珊仔细一看却发现,“叶子其实是眼睛,睁开的眼睛,每一个眼睛都长在一只人脚的上面:一排排的眼睛都长着脚,成了会走路的眼睛”(库切136)。这个神秘 的意象在给读者留下诸多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宣告了苏珊和福希望通过教会星期五写字,以便将他引入话语世界的努力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星期五虽然已经被收服,但却从未被征服”(guha 92)。星期五引出了许多激起人们好奇心的线索,他的舞蹈和音乐十分玄妙,然而神秘的非洲文化和生命激情并没有使西方世界发生改变,星期五的无声、沉默也没有多大地改变白人世界,“星期五的象征意义就在于:代表着失去舌头的这些人利益的历史空白该由谁来填充呢?”(morgan 90)

对于星期五而言,他并不懂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自由之于星期五只是一个空洞的词汇,甚至只是从嘴里发出的无力的声音。在他们返回英国的时候,苏珊试图解救星期五,把他送回非洲故乡。苏珊把星期五送到船上,并在他的脖子上系上了一些交代其身份的文字资料。苏珊当时就意识到,星期五没有防御的能力,也许不久便会被卖掉,恢复奴隶的身份。一个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他的反抗也是无力的。星期五其实是在抗拒霸权或与之共谋之间摇摆,最终陷入了权利话语的框架之中,只好采取一种不合作的姿态,以沉默作结。

作品结尾处,星期五的无言溪流是超现实的、神秘的,“他的嘴张开了,从里面缓缓流出一道细流,没有一丝气息,就那样不受任何阻碍地流了出来。这细流流过他的全身,流向了我,流过了船舱,流过整艘船的残骸,冲刷着悬崖和小岛的两岸,朝着南方和北方,流向世界的尽头”(库切147)。库切的这种结尾处理,表明星期五无言的抗议将既有的叙事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库切说过,“虽然星期五是哑巴,但是他并没有消失,因为他还有身体”(coe-tzee,doublingthepoint 248)。一个匿名的叙述者“我”潜入福的小屋,发现星期五的脖子“有一道疤,像项链一般,好像是绳子或是链条留下的痕迹”(库切144)。后来,“我”潜入星期五撒花瓣的水域,发现了沉船,在船里,“我”试着与星期五对话,“但是,这里不是一个依赖文字的地方。每一个音节一说出来就被水侵蚀和消融了。在这里,身体本身就是符号,这是星期五的家”(库切146)。星期五无舌、阉割以及身体上的伤痕,均指向看不见的压迫并对之进行有力的控诉。让·鲍德里亚在分析“大众的沉默”时曾经称它是一种具有“反讽性”的权力,“沉默是大众以退出的方式所做出的集体应答,沉默是一种策略……他们(大众)消解了意义。这是一种真正的权力……他们从实质上吸收了所有的系统并将他们折射在空无之中”(ritzer 113)。

第10篇

《鲁宾逊漂流记》是英国18世纪的小说家笛福的代表作。他生动形象的刻画了鲁滨逊、星期五等人物形象,大概内容是这样的:由于船只失事,鲁滨逊漂流到了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鲁滨孙漂流记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鲁滨孙漂流记读书心得1我不知阅读了多少回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大作《鲁滨逊漂流记》,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我一次又一次地体验了鲁滨逊丰富多彩的冒险生涯,每一次的阅读,都让我受益匪浅。

本书主人公鲁滨逊自幼喜爱冒险,,在后来的一次航海中,船不幸触礁,船身破裂,造成全船人都葬身于海,除鲁滨逊一人生还,鲁滨逊飘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靠自己的机智和勇敢生活了28年,学会做各种各样的农活,还救了一个野人“星期五”作为自己的仆人和朋友。这漫长的28年,鲁滨逊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生活得井井有条,那种面对困难永不畏惧,乐观顽强的精神深深的令我折服!

本书最令我欣赏的一句话便是鲁滨逊得救后说的一句话“在那么多的日子里,尽管我遭遇了很多危险和困难,但我的收获也是无法计算的。”他得救后,并没有抱怨那28年中遇到那么多的危险,抱怨老天对他是多么的不公,而是觉得,那28年,让他学会了做面包,做陶瓷,捕猎等等,让他收获了许多许多,是“无法计算”的。我还觉得书中在鲁滨逊遇险后,有一段描写得很精彩。就是鲁滨逊把他流落荒岛后所遇到的福与祸整个列了起来,从篇幅上来看,福居多,而且还在后面写到“上帝神奇地把船送到这个海岸附近,又使我可以从船上取下许多东西,让我终生受用不尽。”从以上可以看出,鲁宾逊是一个勇敢无畏的人,但更是一个从不抱怨命运,乐观顽强的人。正是他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这本书在给我带来收获的同时,也使我深深得反思。如果命运也让我流落荒岛我会怎么样呢?我是在城市里娇生惯养的子女,在荒岛上我一样事情也不会做,包括烧饭洗衣等,我只会在那儿怨天尤人,或者是怀着侥幸心理等着人来救我。可我在荒岛上的命运还是只有一种,要不是饿死,就是冷死。这些立马提醒我这个娇生惯养的城市女孩,要学会生存,学会独立,不要去抱怨生活,去抱怨老天,在平时生活中也应该学习一些生存的基本。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像鲁滨逊一样面对困难用不畏惧的人,比如说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教师谭千秋在危险来临时,并没有逃走,而是护住了自己的学生,最后自己死了了,学生活了,面对困难不畏惧的他,就是一名如鲁滨逊一样的英雄。

读完此书,种种思考过后,我觉得鲁宾逊是一个不抱怨命运,乐观、勇敢、顽强的人,而懂得此番道理的背后,带给我的则是警示,作为一个女孩子,是不是应该去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独立,学会不抱怨命运,做一个“现代的鲁滨逊”呢?

鲁滨孙漂流记读书心得2放寒假了,我缠着妈妈给我买本书。妈妈被逼无奈,只好给我买了一本《鲁滨逊漂流记》,我和妈妈利用过年前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里面鲁滨逊的智慧和勇敢让我和妈妈都很敬佩。

这本书讲的是:鲁滨逊一心想要航海,在他朋友的帮助下来到巴西,开起种植园。本来日子过得很好,有一天他邻居提出去非洲抓黑奴,鲁滨逊和其他邻居都同意了。可航海过程中浪涛汹涌其他人被淹死了,就鲁滨逊被卷上了岸。就这样,鲁滨逊长达28年的生存历险就开始了.就在鲁滨逊被卷上岸的第2天,他看见那艘船停靠在岸边,他就把很多很多有用的东西搬到岸边,他用树木做成自己住所的城墙,再用两层帆布挡雨,鲁滨逊的小屋就做成了。从此以后鲁滨逊就靠岛上剩下的食物生活。后来他发现了山羊,便以山羊作为肉食的来源。

几年后,鲁滨逊开始种植水稻饲养山羊和制作粗糙面包。有一天鲁滨逊救下了一个俘虏。那天是星期五,所以给这个俘虏取名星期五。于是星期五就成了鲁滨逊最好的朋友与忠实的仆人。最后鲁滨逊与星期五发现了一艘英国船。鲁滨逊与星期五终于得到了一个离开孤岛的机会。.

读完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鲁滨逊居然会在孤岛上生活了这么长时间。要是我的话,我肯定不会像鲁滨逊那样自立更生,而是在孤岛上等死.在书的扉页上有一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上一万倍,意思是一个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鲁滨逊是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正是他在危险面前保持一种不怕危险的心理,他才能在危机四伏的荒岛上生存了28年,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奇迹。

鲁滨逊这个人物我也喜欢。他在既无帮手,也无伴侣,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在孤岛上开发资源,饲养山羊,在令普通人完全绝望的情况下生存下来。他不怕苦,不怕累,在工具与人力缺乏的情况下做出那宏伟的帐篷作为住处。他还十分勇敢,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与几十个野人大战。他这种智慧与勇敢不但令我佩服还是我们要向生活挑战的榜样,我在生活和学习一定要向他学习这种不怕生活之危险和学习之艰难的精神!

鲁滨孙漂流记读书心得3当我读完这本被誉为“美国小说之父”的丹尼尔·笛福在59岁高龄写出的着作——《鲁宾逊漂流记》时,我被书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深深地震撼了,他在孤岛上生活了28年。28年!多么惊人的数字呀!最后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回到了欧洲。

鲁滨逊是个不知疲倦,永不安生的行动者。他不屑守成,精心开拓,三番五次地不听父母的劝告离开家,出海闯天下。他遭遇海难流落荒岛,但他并没有丧失信心,而是充分利用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纫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的家园,他在海外冒险多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完成了他的创业历程。

鲁宾逊克服了工具少,没经验的困难。失败了也不灰心,总结经验再继续努力,直到成功为止。辛苦的劳动总会有回报,经过努力,鲁滨逊在荒岛上有吃的、有喝的、有菜园、有牧场、有住所、有船只、有奴隶,甚至还有宠物!在荒岛上过的生活丝毫不比别人差,可能比一些人过得还好。怎能想象这是一个人在一个荒岛上造就的成就。这样的生活,又是经历了多少困难,付出了多少汗水才换来的。相比一些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的人来说,鲁滨逊是多么的坚强,多么的伟大啊!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比如说我。有一些父母很“爱护”自己的子女,什么活都不让孩子干。他们认为不让孩子干活的好处有很多:一方面可以用干这些活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多看会儿书,多学会儿习;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不受一些干活带来的劳累或者受什么伤,一举两得。可是他们考虑的不周全,有因必有果,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好了,但体能却因为不怎么干活而大大消弱了。假如我们这些独生子女因为什么事情流落到一个荒岛上,我是说假如,试问:我们这些人中能有几个人靠自己的能力生存下来?我们会打猎做饭,会砍柴吗?我们会制造房屋,种植菜园吗?最简单的洗衣服可能都没有人会。我们应该学习鲁滨逊的这种不怕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无论如何都要坚强的生存下去,要学习有希望把握希望,没希望创造希望的这种不屈精神,永不放弃!我们要向鲁宾逊一样,有信心,有志气,爱动脑,爱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创造奇迹,创造美好的未来!

鲁滨孙漂流记读书心得4《鲁宾漂流记》这本小说,大家一定不陌生,有的甚至读了好几遍,正巧,在我们这侧书中干好有这部小说的梗概和作品的精彩片段,在梗概学过后我知道了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主人公鲁滨逊遇难流落在荒岛上,在岛上居住了二十年后最终回到英国的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他面对危险的处境毫不畏惧,并用自己的机智与坚强克服了重重困难。作者笛福从鲁宾孙航海冒险入手,在我们眼前展出了一幅幅主人公遇难流落荒岛后所发生一件件的不幸之事,并对我们描述了鲁宾孙是如何克服这些事,如何在这荒岛上生活了整整28年的画面。在这些画面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鲁宾孙刚来到这荒岛的时候调整自己失望心情的那一部分。“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来找到聊以自为的事情。”这是鲁宾孙在调整心态的过程中所说的一句名言。

如果遇到不幸处境的认识我。我会怎样?我想我在那荒岛上只有绝望,无助,孤独。没有食物,我甚至可能没几天就饿死在这荒岛之上。离开了亲人,朋友,老师,我只是一只断了翅膀的小鸟,不管怎样都飞不出困境。那我们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学会生存呢?我想我们首先要勇敢的面对任何困难处境,学习小说中鲁兵孙那乐观心态。可我们在拥有足够勇气的同时,我们也要拥有充足的智慧来应对突发的灾难。说到智慧就应该联想到读书,只有我们博览群书了才能开阔我们的知识与智慧。有了足够的勇气与充足的智慧,还差点什么呢?对了,就是实践。《文心雕龙》中曾提到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是说,只有实践了,才能出真知。所以说我们要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才行。如过失败了就要重新再来,直到成功为止。以上就是我认为在生存过程中所要具备的要求。

读过这部作品后,我对生存有了更高一层认识。还懂得了灾难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我们要随时做好准备。

鲁滨孙漂流记读书心得5“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今天我读了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感触很深。。这本书讲述的是英国人鲁滨逊不听父母劝阻出外探险,不幸遇难,他乘坐的大船搁浅,自己流落到荒岛。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我们都早已习惯了父母为我创造的优越条件。像温室里的花朵,不经历风雨,没受过生活的磨砺,根本无法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学习中,我常遇到一些困难,但这点困难与鲁宾逊自己生活在荒岛上遇到的艰难险阻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他能用双手创造奇迹,我为什么不能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呢?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爬山一样,当你在半山腰克服了疲惫,当你在后悔时选择了坚持,等待你的将是山顶的美景。鲁滨逊的故事同样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心,就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我们难道不能像鲁滨逊一样直面挫折吗?

第11篇

《鲁滨孙漂流记》讲述了一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他在一次航海中遇险,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顽强的和自然做斗争,还救了一个野人——星期五,并和“星期五”在孤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最终获救,回到自己祖国的故事。

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可见鲁滨逊是多么乐观向上!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不要把任何事都看的那么绝对,遇事要乐观,要多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不放弃!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想到我们自己,我们对生活,对学习是不是也应该向鲁滨孙学习呢?遇到困难是不是也应该勇敢的面对,不逃避呢?有些同学跟鲁滨孙就正好相反,有问题却不提出,就让问题一直留着,下次遇到相同的问题时还会是不懂做。

从《鲁滨孙漂流记》中,我明白了:生活中,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遇到许多困难,有些看来是根本不可克服的,但只要经得起失败的,有坚强的毅力,最后一定能成功。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面对并克服困难,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挑战厄运。

第12篇

关键词: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 “自我”身份

1.引言

《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以一名苏格兰水手航海遇险漂流到荒岛上,单独留居了四年才被救这一真实故事作为素材加工而成,也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近三百年来在世界各地读者中广泛流传,历久不衰。《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主人公不安于中产阶级舒适生活,离开家门出海冒险的一系列经历。本文主要分析鲁滨逊不停地变换身份,寻找“自我”身份的一系列过程。

2.自我

弗洛伊德提出“自我”的概念,他认为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里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1]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说的代表人物,他的自我发展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独立性,不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他把自我看做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着的意识活动,是可以加以控制的。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即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里能力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自我的作用远远不仅是防御性的,其表现得言语、思想等都带有自主性,具有对内外力量的适应性。

3.鲁滨逊“自我”身份的探寻过程

《鲁滨逊漂流记》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中用“我”指代鲁滨逊,“我”是主体和叙述者。

3.1混杂的“自我”

小说的开端介绍了鲁滨逊出生在一个商人家里,是个混血儿。“我父亲是来自不莱梅市的外国人,他先是住在赫尔市,发家后金盆洗手,定居到约克城。在那里,他娶了我母亲。母亲娘家姓鲁滨逊”。[2]他是一个具有混杂性的人。从词源上来讲,混杂性一方面指生物或物种意义上的混杂,特别是人种方面的混杂。

3.2探寻“自我”

作为中产阶级,笛福塑造了中产阶级人物形象。鲁滨逊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父亲让他接受教育并让他学法律,而他一心想着出海远航。此时的鲁滨逊正处于埃里克森所说的第五阶段的发展(青春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鲁滨逊在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的意识。

鲁滨逊的父亲充分预料到他的梦想将会给他带来不幸,便劝告他并帮助他分析了中产阶级的种种好处,要他安享中产阶级的安定富足的生活,而鲁滨逊对一切都没有兴趣,只想航海。鲁滨逊并不认同父亲给自己的地位,陷入了埃里克森所说的“同一性混乱”。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向,他们经常考虑自己是怎样的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与各种人和事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如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等。

于是鲁滨逊离家出走,决心周游世界以实现梦想,不停地变换着身份,寻找自己期待的自我角色。他先登上朋友父亲的船成为一个年轻的冒险家。途中他结识了一位好心的船长,和他一起出行时可以带着货卖,此时的他既成了水手又成了商人。后来鲁滨逊有幸逃脱,和他一同出来的少年成了他的奴仆。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船所救,到了巴西,船长买了他的东西和奴仆,鲁滨逊用这笔钱经营了一个种植园,成为一名种植园主。

3.3实现自我

几年后鲁滨逊再次航海打算同黑人做生意,不幸遭遇风暴,船上的其他人都丧生了,鲁滨逊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在荒岛上,他寻找到了“自我”,他对自己在荒岛上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把这块荒地看做自己的殖民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产生了自我优越感的自我体验。此时他既是个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的典型殖民者和资本者的形象,又折射出他是一个持欧洲中心论、种族至上论者。

17、18世纪是殖民主义运动的鼎盛时期。18世纪的英国处于对外扩张、掠夺资本的时期,作者笛福曾参与殖民运动,《鲁滨逊漂流记》就是在18世纪的殖民背景下完成的。主人公鲁滨逊就是一个典型的殖民者形象。他是在岛上居住的第一人。他在岛上稳固地确立了自己的帝国,称自己是国王。他加速王国的殖民化,对小岛的资源进行掠夺性的深度开发。他本身具有英国资产阶级资本家积累财富、掠夺财富的特点。

鲁滨逊是一位欧洲中心论持有者,“欧洲文化的核心正是那种使这一文化在欧洲内和欧洲外都获得霸权地位的东西――认为欧洲民族和文化优越于所有非欧洲的民族和文化”。[3]鲁滨逊用欧洲文明的眼光看待野人吃人的习惯,称生番部落为食人者、野蛮的畜生、魔鬼般的吃人畜生,对他们互相吞食这种灭绝人性的罪恶风俗深恶痛绝。

鲁滨逊的自我形象中折射出种族中心主义,“你之所以成为‘白种人’是因为你生来就是‘白种人’;更重要的是,由于生来即‘受饮那杯圣水’”。[4]看到野人互相吞食的痕迹,鲁滨逊怒气冲天,恨不得一刀杀死他们。但他转念一想,认为自己如果这样做的话,就等于承认西班牙人在美洲所采取的种种野蛮行径是正当行为,会遭到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唾弃。于是打算搭救一位被其他生番部落杀害的野蛮人,教导其学习基督教,有个基督教伙伴以解寂寞,便搭救了“星期五”,将其视为奴仆,教导“星期五”称呼自己为“主人”。

在荒岛上,鲁滨逊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反映了当时西方殖民文化的霸权主义,这是一种将“我们”欧洲人与“那些”非欧洲人区分开来的集体观念。鲁滨逊“觉得有必要把每件东西都教给他,好使他对我有用,好听我使唤,对我有帮助”。[3]他教“星期五”英语,“星期五”学得很快,能够和鲁滨逊交流了。“殖民就是一个民族的扩张力,他的繁殖力,它在空间上的扩大和激增,就是将宇宙或宇宙的部分完全纳入这一民族的语言、习俗、观念和法律中”。[6]

鲁滨逊想要改掉“星期五”吃人的坏毛病,请他吃烤羊肉。“星期五”吃了鲁滨逊按照英国烤法烤出的羊肉后,告诉他从此以后不再吃人肉了。鲁滨逊向“星期五”传授的基本知识,想有个基督教同伴。鲁滨逊否定了“星期五”的信仰,认为他所信仰的是世界上最盲目无知的,便引导他了解上帝,使其认识到上帝的伟大及神的启示。鲁滨逊又教给“星期五”如何使用枪和火药,如何种植,等等。

后来鲁滨逊又救出了“星期五”的父亲,几个西班牙人和英国人,自己以总督身份在岛上建立了稳固的殖民统治。在小说最后,鲁滨逊有幸离开荒岛回到英国,再次返回荒岛看望他的殖民地时,他将土地划分给殖民者,自己则保留全岛的。

4.结语

鲁滨逊不满足自己中产阶级身份,离开家寻找“自我”身份,经过一系列的生活经历及身份变化,最终通过在岛上开拓自己的殖民地而最终寻找到了自我,得到了自我满足。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6――自我与本我[M].长春出版社,2001.

[2]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M].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1.

[3]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78:10.

[4]同[3]: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