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1: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素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231-01
前言:从客观角度来讲,我国的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在近些年有较为明显的加强,但是在科普宣传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如何针对新时期新时代下的青少年素质进行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等,是现在的重点,但有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地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我国国民素质的良好的发展势头。
1.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的基本概况
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其实在我国应该是实施很久了,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中,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决定了他在成年后的很多方面,比如说生活、工作等等。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已经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新颖。
现在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顾名思义就是如何通过科普宣传进行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工作。科普就是科学普及的简称,就是像普通大众宣传科学文化知识的办法,令普通大众通过参与更好的了解现在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方便的了解科学技术等,是一种可以更好的传播科学的活动。使得大众的科学价值观是正确的,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进而青少年素质教育结果也更令人满意,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事业的根基更为牢固。
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是一种是通过各种科普宣传活动,来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程度以及增强青少年的对现在科学技术的正确理解。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离不开不断发现在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对应的正确的解决办法。一个国家的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程度是否强大已经成为现如今各国实力比拼的一大看点。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地加强,将大力增强我国青少年素质,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家实力,加速科学技术地快速发展。
现在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是一种大热的趋势,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已经深入我国各个社区或者学校中。特别是因为它自己本身的优势,被很多教育机构所关注。可以说现在的形势是一片大好。不过因为我国在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现在我国发展还有着很多待于解决问题,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尽快的解决现有问题,不断完善我国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的发展体系,为我国的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大力的支持。
2.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的基本现状
2.1 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的必要性
我国在新时期下提出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对我国的青少年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上占得先机,就是在国家的未来发展中占得先机,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也有利于更好地青少年成长,更好的为国家服务。
我国现在在世界大舞台上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民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青少年打好基础就更为重要,所以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中应大力的创新以及推广,实践出真知,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程度,为以后的深入生活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受教育的重要阶段,人们在青少年接受到的教育往往一生难忘,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往往可以让一个人受益终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开展科普宣传可以使青少年素质教育更为生动,更为形象,更为快速的令学生学习到科学技术的意义以及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加大科技知识的储备。老师也可以更为便利地讲解科学技术,更为便利地调节教学进度,令教学方式不太枯燥,更有意思。这些才是现在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中的重点问题。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早就有,如何令它更为适合现在的国家情况以及现在的青少年的情况,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虽然现在许多地区的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还处于初步阶段,宣传程度还不够成熟,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现在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已经初具规模了,现如今的发展水平主要就是利用绘画展以及科技展等形势是科技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加大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加大学生的记忆点。
综上,我们必须注重科普宣传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上的应用,其实也不应该仅仅是在青少年上,也可以是在各个年龄阶段上,因为现在有的初中生,高中生或者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相当不过关的,存在很大的问题的。换句话说就是我国应该在各种教学中都大力推进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
2.2 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
我们现在已经清楚了发展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对新时期新时代下的中国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就目前我国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的建设还是有很多的问题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第一点就是有些教育单位并没有对事业单位的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的事情重视起来。这种情况是十分可怕的,特别是这些事业单位大多是中小型事业单位,在规模上本就与大型单位存在差距,如果在素质教育方面还落后的话,他们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应该极力反对。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我国对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单位甚至并不知道这种手段的存在。解决这种问题就是应该加大对事业单位的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力度。
第二点就是现在的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的环境良秀不齐,发展不平衡。像是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地区,科普宣传工作吸收新鲜正确思想或者人才的速度会比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快,经济发展也会快不少,长久以往下去,有损于地区间的发展,不利于国家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需要国家对经济基础较弱地区经济的大力扶持,还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分配到各个地区,并尽量做到每个地区的生活工作得到相应的保障。
第三点就是现在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出现了许多宣传工作中较为浮夸的问题,工作中有弄虚作假,不切实际,不够严肃认真的问题存在,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是一个需要脚踏实地,能吃苦,付出很多的工作,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时的工作态度。
3.结语:
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使青少年素质教育建设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宣传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不能就此否定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对全面推行科技素质教育缺乏认识
科技素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全面的科技素质教育课程的支撑。全面的科技素质课程应包含科技知识理论课程以及科技应用实践课程。然而,当前科技素质教育课程大多数是传授科技理论知识的课程,涉及科技应用实践的课程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学校没有认识到仅设置科技理论知识的课程难以真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学生仅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掌握科技知识,这种课程设置不全面的状况难以促使科技素质教育全面推行。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青少年学生开展的。然而,大多数学校在科技素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对少部分优秀学生进行科技素质培养,目的是培养他们去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为学校争荣誉。这种做法明显是对全面普及科技素质教育的精神缺乏必要认识,导致青少年学生科技素质整体偏低,影响科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2.教学资源缺乏
人力资源方面,高水平科技教师短缺。在我国,高水平的科技教师非常短缺,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年长教师过去因条件限制,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科技素质教育。大部分年轻教师虽然受过一定程度的科技素质教育,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他们也没有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高水平科技教师短缺,使得青少年想要接受良好的科技素质教育非常困难。科技教育专用实验设施设备欠缺。科技教育专用实验设施设备是保障科技素质教育正常开展的必需品。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在开展科技素质教育活动时并没有专用的实验设施设备,其所使用的实验设施设备均是与物理、生物、化学等其他学科共享的。由于物理、生物、化学等均为升学必考科目,实验设施设备会被优先安排给这些学科使用。专用的实验设施设备欠缺无法保障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正常开展,科技素质教育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不足。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技知识时刻都在更新,数字化科技教学资源也在不断更新。一直以来,我国的科技素质教育所使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大多比较陈旧,与青少年学生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在科技与生活高度融合的今天,陈旧的数字化科技教学资源无疑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科技素质教育也难以高水平地开展。
3.教学方法单一
近年来,我国一直主要采用“讲授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技素质教育,传授科学技术相关概念和原理、科技符号术语和公式、科技规律和规则等科学知识。这些相对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仅靠老师的讲授难以对这些知识深入理解,导致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进而出现上课“抄科学”、课后“背科学”、考试“答科学”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青少年学生只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科技知识,只能用题海战术来应对考核,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单一的科技素质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青少年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使青少年学生丧失了获取科技知识的乐趣。
4.教育经费使用不到位
科技素质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学生学杂费以及教育集资等组成。用于解决科技教师工资、购买科技教科书、建设科技活动设施、购买科技设备、选购科技书刊杂志以及与科技素质教育有关的其他物资。调查发现,经费使用不到位的状况在科技素质教育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多数中小学校仅把科技教育经费放在外聘专家讲座报酬的发放以及科技教科书的购买上,而没有用于更新科技活动设施设备以及购置科技新书刊新杂志等方面。陈旧的设施设备和过时的科技书刊杂志无法与新时代的科技发展相适应,从而成为科技素质教育的绊脚石。其二,有些学校科技教育经费使用不合理,使得科技素质教育绩效低。经费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决定科技素质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经费使用不到位以及经费投入绩效低的情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二、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根本原因: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了科技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科技素质教育因与中、高考没有直接关联而显得不太重要。青少年学生毫无疑问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升学考试科目的学习上,以求考上理想的学校。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会把与升学考试有关学科教学列为首要教学任务。尽管落实“科教兴国”国策的要求在相关教育政策文件中多次出现,大多数学校对于科技素质教育的态度可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应试教育无疑已成为科技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重要原因: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科技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
传统教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大多数学校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科技素质教育过程中着重对青少年学生灌输科学技术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科技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学生书本知识学得不错,但是科技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传统教育思想难以真正让青少年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成为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3.直接原因:教师的学科本位观念阻碍科技素质教育的施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承担语文、数学、外语等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师大多都持有学科本位思想,在课堂上总会有意或无意地引导学生重视与升学考试相关的科目,忽视甚至忽略诸如科技素质教育等科目。青少年学生受到教师诸如此类的引导后,自然而然地认为科技知识的学习可有可无,从而降低了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教师的学科本位观念导致青少年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是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解决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
基于当前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采取以下对策加以解决。
1.提高认识,全面推行科技素质教育
学校要设置全面的科技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全面的科技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包括科技知识理论课程与科技能力实践课程两个基本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科技知识理论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应在科技能力实践课程中有对应的应用实例。这样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理解所学的科技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践,并且能够通过对应用实例的学习来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到的科技理论知识。学校要加强对全体青少年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科技素质教育不应以培养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为主要目标,而应把提升全体青少年学生的科技素质作为培养目标,让全体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2.加强资源建设,提高科技素质教育水平
学校要建设高水平的科技教师队伍。在我国,教师科技素质水平极大地影响科技素质教育的质量。因此,应将教师的科技素质培训列入计划,有目的地以外出进修、远程教育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科技素质培训。推行科技教师名师工程,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不同地域之间科技教师互访、研讨等活动,让教师能够受到科技新知识的熏陶,不断提升其科技素质。此外,还应积极开拓社会上的科技教育人力资源,聘请科技专家、工程师作为科技教育顾问,吸收有经验的科技教育志愿者、在校研究生担任兼职科技教育老师,使其与校内教师有机组合,共同组成一支高水平的科技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学校要配置科技素质教育专用设施设备。科技素质教育设施设备是科教体系的一个基本组织部分,更是科学技术与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各学校必须为科技教育建造专用的活动设施,以及购置专用的实验设备,保证这些设施设备为科技教育活动所用。只有设施设备得到必要保障,科技素质教育活动才能够正常进行。学校要采用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是青少年学生系统地接受现代化科技教育、提升科技创造能力的必要保障。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的“新”应体现在这些资源是与青少年学生实际生活相关,且能够引起青少年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不是与青少年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样能够帮助他们认识这些教育资源的实际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3.优化教学方法,使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应在保留以往“讲授式”教学方法基础上,增添科学实验法、问题探讨法、科技角色扮演法等方法。教师要使这些方法相互结合,形成能够引导青少年学生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动手进行科技实验操作、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科技教学方法体系。进而根据现阶段的实验条件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取若干种教学方法,各种方法优势互补,让青少年学生在科技探索与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4.合理使用科技素质教育经费
关键词:博物馆;青少年;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5(C)-0114-02
青少年始终是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青少年的成长固然离不开学校,但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良好环境。博物馆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天堂,青少年可以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多方面得到熏陶。2004年4月,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向全国博物馆下发了“关于博物馆向未成年人提供免费参观的通知”,并于5月1日在全国推广实施。2006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青少年”,这也是全球化下的各国博物馆共同关心的话题。、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又于2008年1月23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作为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承载着提高全民素质教育、推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那么,在这样一个文化生活繁荣的年代,如何把青少年吸引到博物馆里来呢?让他们感受博物馆,并从中提高综合素质,为了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博物馆该怎么办?如何为青少年提供符合其心理、生理特点的服务?搭建一个为青少年吸收素养的平台,就此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一、博物馆设立“学生课堂”
实际上,长期以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少关注博物馆。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深浅不一,社会的博物馆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在校外教育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纪念馆才受到全社会的真正关注。
大家都知道,现在青少年在学校接受的仍然是“应试教育”。博物馆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填补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空白?让学生掸去由“应试教育”片面追求高分升学率带来的郁闷和烦恼,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畅游在博物馆,既休闲、娱乐又在玩中学习。博物馆要找到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设立"博物馆学生课堂"是对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设立一系列以“参与式、感受式”为主旨的,适合不同年龄青少年需求的服务设施,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来感受博物馆给他们带来的诸多乐趣。
坚持“寓教于乐”的德育意识,博物馆要在拓宽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上多下功夫,如:“巡展”、“送电影”、“办讲座”、“学打拓片”、“我问你答”、“有奖竞猜”、暑期与城区学校联手开展“异地生活”、招募文物资料寻访员等都是很好的方式,既活跃了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了才干,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树立了自信。如设立儿童展厅,少年儿童在家长及志愿者的陪同下,动手制作陶瓷、学剪纸、打吉祥结、捏面人,绘画京剧人物脸谱等活动。手脑并用启发心智。如开设科普乐园。开展科普工作,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专家指导下,青少年学习陶器、青铜器、瓷器的文物鉴赏与修复;请专家定期讲课,鉴赏明清家具等;到博物馆利用电脑查询、学习其他科普知识。科普乐园是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一项活动,请青少年走出学校,到博物馆社会大课堂来探究新知。以后我们还可以开辟“电脑课堂”、“历史课堂”、“手工课堂”、“音乐课堂”,我们要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心智,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去发现和创造。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智能发展、身必健康、审美情趣、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方面得到熏陶。
二、博物馆找到与学生课本的结合点
让文物“说话”是博物馆的语言特色,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先进传统理念,这些体现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史上先进传统理念,这些体现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史上传世不衰,而在我们这个社会经历深刻变革的时代,一些青少年由于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易走极端,容易崇尚绝对自由、突出个人利益,因此博物馆要多用历史故事、先进事迹,让文物开口,细细感染的方式,使博物馆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升华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文物语言最具有真实感和原始性,直观、形象的文物是历史的直接记录和见证物,是任何教科书,任何艺术作品所不具备的特殊的形象“语言”,它的历史真实感和直观性的感性认识,具有文字所不能替代的感染力。让文物“说话”,来营造凝重、庄严的历史氛围,带领青少年走进历史,促使思考。笔者认为,博物馆让文物“说话”,找到与学生课本的结合点,可以引起共鸣,震撼心灵。这一点,实践已证明是毋庸置疑的。青少年到博物馆参观展览,可以学到、看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扩大知识面,通过许多感人的文物加深和休验书本知识,而且可以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受到启发和感染。通过讲解员互动式、提问式、恩辨式的讲解,拉近了文物内容与同学们的距离。使历史与现实衔接起来,引发思考。
三、坚持走联合之路,共同繁荣青少年的德育工作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德育工作是中国最大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奋斗,现在遍布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方面由于各地博物馆所承办的展示主题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规模各异,在对社会所承担的宣传教育职能上,要相互联系,资源共享,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另一方面博物馆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相关单位也很多,有教育部门的、也有街道、部队、社会团体的,充分利用好学校、社区等文化网络资源,发挥大家所长,联合起来为青少年服务好,已成为当今繁荣农村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之,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迎接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最大的问题是素质和人才问题。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笔者认为,博物馆应首先关心儿童教育,使他们具备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的自治和自学。这就要求博物馆配合学校来实施素质教育。博物馆对于青少年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美育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博物馆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博物馆学生课堂”,使其受到良好的博物馆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大有稗益。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全球化下的博物馆共同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江门市恩平市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文物工作》.2008.
[2]林南红.浅析博物馆、纪念馆与青少年素质教育,2010.
[3]青少年为何少去博物馆.山西日报,2009.
一、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对人体运动有极大的影响,是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力量素质可分为速度力量、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不同的力量素质有着不同的发展敏感期。
速度力量是力量和速度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力量素质,具有力量和速度的综合特征。女孩在10~12岁阶段进行速度力量训练时要小心谨慎地进行,12~14岁女孩方可进行提高性训练,高水平的训练年龄女孩在14~16岁。男孩在整个速度力量的训练阶段比女孩晚2岁左右,男孩开始小心谨慎训练的年龄在12~14岁;16岁以后方可进行行高水平的速度训练,男女过了速度力量发展的敏感期仍能发展提高,但主要依赖于训练的影响。
最大力量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肌肉工作克服最大内外阻力的能力。青少年13~17岁最大力量进入快速增长的第一个高峰,这个年龄段的力量的增长与体重的增长同步,而且最大力量增长最快,相对力量却增长不大。这时肌肉向长度增长比向横度增长要快,因为此时也正是身高的快速增长期。16~17岁是最大力量快速增长的第二高峰,这时肌肉向横度增长的速度加快。最大力量和相对力量增长均很快,这是力量素质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女孩力量耐力的最大发展时期是 16~18岁,而男孩是在18~20岁。
力量耐力男孩和女孩的发展敏感期和速度力量的发展敏感期是一致的。青少年的力量训练即使在敏感区内也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采取各种手段全面训练运动肌群,促使各肌肉群均衡发展,避免采用高强度发展最大力量,高强度只会带来短暂的最大力量提高,却妨碍了持续发展,从而导致青少年过早的中断训练。青少年期的力量训练,应以爆发力为主。在全面身体训练的前提下,力量训练以动力性练习为主。其练习的负荷、运动量要以重量能重复8次以上的中小负荷为宜。另外,腰腹力量训练要贯穿在力量训练的始终,努力提高腰腹的稳定性和旋转脊椎肌群的力量。由于每个运动项目都有适合自己项目特点的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因此力量训练应与专项训练相结合,为专项训练打基础。
二、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不同运动中的速度素质发展是从7岁开始的,最快的发展提高是在14~17岁。男孩到了18岁以后还会有进一步发展。肌肉反应速度的最显著发展是在7~11岁。其中对复杂运动顺序反应速度的发展约在11~16岁,而对运动频率反应速度的发展基本在10~13岁,且18岁之前还会继续提高。因此反应速度无论男孩女孩均可在8~12岁开始进行小心谨慎的训练,一周可进行1到2次的中低强度的训练,12~16岁可以进行提高性训练以一周进行2到3次训练为宜,到17岁以后可进行高水平的训练;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女孩开始训练的时间早于男孩,女孩在10~12岁可以开始谨慎的训练,而男孩则在女孩提高期12~14岁才开始训练。男孩的高水平训练开始的时间与女孩是一致的都在16~18岁以后。
三、耐力素质
青少年耐力素质的发展较速度素质晚。男女有氧耐力均在16~18岁才可以进行高水平的训练,无氧耐力女孩在16~18岁、男孩在18~20岁方可进行高水平的训练。因此,只有在达到全部生理成熟之后,耐力的最高峰才可达到。有氧能力发展的最敏感时期是在性成熟时期。从有氧供能能力来看,最大吸氧量,男孩在12~16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18岁达到高值,女孩从13岁开始稳定,这提示青少年具有一定的有氧供能能力,对一般的耐力也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有氧耐力男女青少年在12~14岁则可以进行每周2~3次的提高性训练,无氧耐力的训练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严格控制训练的强度和时间,女孩在12~14岁,男孩在14~16岁方可进行小心谨慎的训练,一周不要超过2次。事实证明,青少年在12~13岁无氧耐力发展甚微,而到了16~20岁(生理成熟时期)才会有更实质性的发展提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体质与健康。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整体身体素质不升反降,诸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率继续呈上升趋势,这些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和心理。
太极拳作为一种推广极为普遍的中国传统健身项目,练习群体逐渐壮大。其将健身、表演技术为一体,要求动作缓慢柔和,连绵不断,心平气和。很多院校都开设了教练太极拳的课程。
学生有着显著的特点,他们知我意识明显,自主性强,见识广,眼界开阔,对外界的变化反映敏捷。他们存在的缺点就是缺乏坚韧,容易浮躁。在平常的学习当中,压力比较大,脑力活动比较多,因此一部分同学参加的体育活动相对较少,个别同学除了学习外,很少参加体育运动,运动量比较小,大部分时间没有达到运动效果。太极拳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它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价值很高,对健身养生有着特殊的功效。太极拳以意念引导动作,符合人体的生理保健要求,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还能对人的心情进行调节。使大脑和身体、心理得到安静和平衡。消除头脑的紧张、忧愁、恐惧,摆脱病态心理,可以对人们身心进行调节,使人的心情愉快、心情平静,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学生学习太极拳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太极拳练习对青少年体质的柔韧性影响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太极拳练习的健身练习提供理论指导,以及为太极拳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对象和方法
设计:随机对照观察。
单位:福建华夏武术发展中心太极拳练习班。
对象:于2012—7/2012—10选择72名学生。纳入标准:身体无严重疾病(系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肾炎、身体畸形、或急性炎症)。实验前较长时期未参加体育锻炼,近1个月内未有重大情绪变化;为保证其科学性,要求实验对象在实验期间不参加其他别的体育锻炼,饮食习惯不变。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人,一组为太极拳练习组(以下简称练习组),一组为平常人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练习组锻炼时间为6个月,锻炼内容是太极拳竞赛套路,对照组无锻炼内容。笔者为设计、实施、评估者。
方法:练习组在太极拳专职教师带领下集体锻炼6个月,内容为竞赛套路第1,2,3,4路,每周4次,2 h/次,对测试指标的测试时间为集体练习太极拳之前(以下简称实验前)和6个月,练习时间期满后(以下简称实验后)各1次。
测试内容及指标的确定:体制测量的内容及指标选择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体制研究的价值和效果。因此,选择测量指标时,必须遵循测量的有效期、可靠性和客观性、经济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本文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定项目中初中组的项目坐位体前屈,反映其身体的柔韧素质。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实验前后坐位体前屈值的变化。
统计学分析:对有关参数运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处理由作者本人进行统计学处理。参数符合正态分布。选用样本£检验。如果没有说明,均在95%置信区间进行检验。
实验结果
经检验,表1中练习组对照组在实验初期各体质指标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从表中的数据计算数据统计可以看出,练习组练习前与联系后实验结果中坐位体前屈在水平上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讨论与分析
·太极拳练习对柔韧素质的影响
坐位体前屈反映了髋关节的柔韧程度及掴肌的伸展性,髋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是行走、坐和蹲的保证。本文结果显示,练习组在此项指标练习前与练习后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
·太极拳练习对青少年柔韧素质产生影响的原因
青少年肌肉随着骨骼的变化而变长加粗。肌肉力量显著增加,但较成人的肌肉柔软.肌纤维较细,肌力及肌肉耐力都较弱。
经常进行太极拳练习能增强肌肉的收缩能力:太极拳是在意念引导下的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经反复地缠绕绞转,使全身各部分肌肉和肌纤维都参加运动,并使肌肉得到充分拉伸,因此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不仅能增强肌肉的收缩能力,而且使肌肉变得更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经常进行太极拳练习还能促进骨的生长发育:这是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肌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强,进一步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得以迸一步改善,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周,提高骨的抗折、抗压、抗弯、抗脱臼能力。此外,太极拳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关节及其周嗣的肌肉、肌腱和韧带都受到良好的锻炼。从而使关节的稳同性、柔韧性和灵活性大大增强。
结论
青少年训练中必须有长远的观点,打好两个基础。一个是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素质基础,另一个是专项技术基础,这两点不能取-舍-有所偏废。如何抓好全面身体训练,专项素质训练,以及它们之间有机的结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身体训练
身体训练是运动员提高健康水平、机体能力和掌握合理技术的基础。要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必须有高度的身体训练水平作为基础,身体训练要全面。
在全面身体训练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使身体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增强人体的活动能力,同时要掌握大量的运动技能,有利于专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我们必须根据青少年不同的发育阶段,着重解决各项身体素质功能。反复去练习专项运动技能。这样能使神经肌肉的反应更快,功能更协调。少年时期的运动员模仿能力强,易于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因此,青少年时期进行多项运动训练,对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是有帮助的。例如:滚翻与翻腾动作对提高平衡能力有着极好的作用,同时又可提高协调性,跨栏可提高髋关节的灵活性,培养勇敢精神,各种跑跳训练,可提高踝关节力量与下肢反应等等。
二、速度训练
速度有不同形式的表现,如:人体某部分动作速度、短距离移动速度、最高跑速等等。它们之间并不是一种速度快,表示其他速度也快。除了要提高跑速以提高下肢反应外,短距离的移动速度及人体某部分的动作速度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关于不同年龄速度素质的变化,在10~13岁时期增长率最大,假如不从事训练的话,14岁以后肌肉的收缩速度就逐渐缓慢下来。16~18岁以后,变化不明显。在速度训练中,应注意反应的训练,反应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强,男女之间的差异是男稍快与女。根据速度素质年龄变化的特点,在12、13岁以前训练中,可采用一些要求动作频率和反应速度快的项目进行练习,如乒乓球、羽毛球、各种跑跳练习等等。在儿童时期。由于大脑皮层兴奋性和神经过程灵活性高,所以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13~14岁时,可安排长跑和球类运动等练习,以便发展速度耐力。
三、弹跳力的训练
弹跳力的增长,对很多项目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不同年龄阶段运动员的生物学条件和发育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运动水平和负荷能力。训练儿童、少年的弹跳力时,尤其应该重视这一原则,不然就会助长缺点,引起器官受伤。10~12岁儿童有很好的神经生理学条件,这对发展速度力量是很有利的。在发展弹跳力时,一定要与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弹跳能力特别是速度力量得以顺利地提高。根据儿童少年的年龄特点,可进行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弹跳力练习,在训练方法上可先采用单个双足跳、原地双换跳、单个单足跳、逐步过渡到双足连续跳、双换跳、带助跑的单足跳、连续单足跳、跳深或负重跳等,以上练习可发展双腿、单腿的爆发性弹跳能力,提高协调性,下肢反应能力和节奏感。
四、力量训练
肌肉力量的大小,是随着年龄增长力量也相应增长的。力量训练如果违背青少年的年龄生理特点是不行的。另外认为力量的增长会导致肌肉僵硬,妨碍速度和灵活性的发展,从而忽略儿童少年力量训练的必要性,这也是不符和实际情况的。对他们的力量训练应注意方法手段的适宜,多做一些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或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以此来提高关节力量与肌肉的协调性,并注意训练后的放松活动安排。力量训练后的柔韧性练习,对恢复肌肉疲劳与提高力量训练效果有着极大的作用。根据力量素质年龄变化的特点,在力量训练中应首先考虑以下几点:中小学生在成长阶段具有适应运动活动的能力,各年龄阶段都可以进行力量练习。但要正确掌握所给予的负荷和身体可以承受负荷之间的关系,要量力而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年有区别。在身高加速生长期,可采用伸展肢体、弹跳、支撑自己体重和中小重量的力量练习,这对促进身体发育及增长力量素质是有益的。少年时期肌肉主要往纵向生长,固定关节的力量还很弱,骨骼还处于迅速生长时期,过大的负重练习容易引起关节受伤,抑制骨骼的生长。青春发育后期,性别差异显著,女子肌力较小,因此在安排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发展肩带肌、背肌、腹肌和盆底肌的力量练习,以适应性别差异的不同需要与特点。
一、武术运动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按心理学的理论,好外动的人内心都比较平静,而外表平静的人内心思想波动较大。少年时期正处于幻想阶段,活泼好动阶段,外界任何一件事都足以使他们想象出五彩世界。
人人都渴望有一个发挥情趣、爱好、才能的空间,如果孩子们在这一年龄段,没有可以使他们发挥性格特征的空间,满足不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外在要求,这时,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更加活跃起来,性格受到压抑,就会出现上课发呆、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而这种现象一般在家里或在普通学校里得不到调整(有的家长限制孩子打闹跑跳。我见过一重点小学为搞好学校秩序,限制学生带足球篮球进校,而校外小区内又没有活动场地)。使他们变得不听话,对大人有反抗情绪,乱发脾气,跟人相处不好,变得孤僻。孩提时期,正是培养他们初步人格的关键时期,这时,他们获得的对这世界的感受和印象,将直接影响他们以后人格的发展。很多成年人性格有缺陷,都可追溯到幼年时期的生活环境。
二、武术运动可使大脑聪慧
根据生理学研究分析,武术运动是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下进行的。长期科学系统地进行武术锻炼,可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提高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的转换能力,增强身体的调节功能、活动强度、反应速度和精确性等。比如,我们较长时间地看书学习,感到头昏眼花,注意力不集中,思考问题变得迟钝,这时只要起身练一套太极拳,尔后再去看书学习,就会觉得头脑特别清醒。这是因为看书学习时间较长,相关神经就会产生疲劳而引起一系列反应。当练太极拳时,运动神经开始工作,主管看书学习的神经得到了休息和调节。因此,武术运动起到调节神经,消除疲劳的作用。同时,在武术锻炼的过程中,由于提高了肌肉的收缩与放松的转换能力,加速了心跳,促进了血液循环,使单位时间内流过大脑的血液量增多,脑细胞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氧,这样,加快了神经疲劳的消除,进而提高了长时间学习工作的能力。
据解剖学展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半球功能各不相同。由大约两亿条神经纤维,通过连接大脑左右半球的胼胝,有70~90%经锥体交叉到达对侧,且对对侧骨髓肌运动交叉支配。如一般人右手比左手灵活,这使左脑比右脑发达。而武术运动则讲求上下结合,左右结合,内外结合,协调发展。它的动作有其独特的逻辑性、艺术性、创造性,对大脑均衡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使大脑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变得更加聪慧。
《学习的革命》中提出“全脑思维”,研究揭示和证明,左脑主要侧重理性和逻辑的知识功能,而右脑则侧重形象艺术和图像的创造功能。有专家提议,在日常生活中多动左肢,有利于开发右脑。在小学教学中,通过图像、实体情境、模拟情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学习记忆。而武术运动的一招一式就是一幅图像,长期从事武术运动,可有效的开发右脑功能,必将造就左右脑并用、以动促静的全脑思维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
三、武术运动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人的思维与智慧,都是以人体为载体,而没有饱满的精神,强壮的体质,何以承受繁多的脑力劳动。庄子曾说,“四肢强梁,思虑恂达,耳目聪明”;荀子也认为,“形具而神生”。这方面两者是统一的,都说明身体强壮对思维感觉器官精神境界所起的作用。自西周时期就有倡导文武兼备思想的。《说苑・君德》记载:周成王对伯禽说:“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及成。”前者说明强壮的体魄有助于敏锐的思维,后者提出文武兼备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孔子曾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知”是文化知识,“仁”是伦理道德,“勇”指武勇的精神和行为。以此要求人的智德体三者全面发展。先圣们的众多思想已表明了以武促文,以动促静的哲理。
1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的功能
绩效评价具有导向功能。绩效评价的导向功能体现在绩效目标科学的制订,而绩效目标的制订又要参考绩效评价指标。因此,绩效评价在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发挥导向性的作用。绩效评价具有诊断功能。通过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能更好地获悉、判断和反馈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实施的绩效信息,通过信息反馈可能达到诊断与调节项目实施效果的作用。绩效评价具有监督功能。通过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能够把握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表现状况,不仅能够分析项目经费支出绩效的影响因素,还能够提出督促的措施。绩效评价具有激励功能。激励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活动,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或个人活动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地实现活动目标。通过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能够使得项目团队更加振奋精神,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绩效评价具有鉴定功能。鉴定是对组织或个人在一个时期活动成效大小的判断。通过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可以判断其项目的效益与效率,进而对项目成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
2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模型设计的依据
依据系统科学理论。从系统科学角度来看,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是一个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因此,要把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分析与评价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使其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国外科技教育评价经验。与许多发达国家的科技教育相比,我国科技教育起步较晚,绩效评价更晚。因此,借鉴国外科技教育评价的相关经验,可使我们少走弯路,而且还可以提高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项目功能与特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有基础建设项目,有队伍建设项目,有实践探究项目,有科技竞赛项目等等。如何评价这些内容不同、实施方式不同的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是对绩效评价的一个挑战。因此,在设计评价模型时要充分考虑这些项目之间的差异。项目实施目标。目标是项目实施的出发点,也是项目评价的依据。衡量一个项目是否有成效,最重的一点就是看其目标的达成度如何。目标达成度高,则绩效就明显,否则绩效就差。
3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模型
系统科学理论提出任何一个系统只要存在着输入就会存在一定的运作现象和结果的输出,人们称这种运作现象和结果为绩效。系统的输入、运作和输出都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也不能忽略这些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和绩效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根据绩效与影响因素关系,再结合管理科学理论、绩效评价与项目实施过程密切相关。
(1)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目标。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作为评价对象,其类型是多样的。因此,评价对象的性质直接决定着评价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因此,要科学设计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要对评价对象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是提高国家和民族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升青少年科技素质。科技素质包括科技意识、科技知识与技能、科技应用与创新能力、科技活动成果。
(2)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权重。由于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评价涉及的因素多、层次多,因此,评价指标也是多层级的。
(3)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实施设计。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实施前,要根据项目性质、目的、实施条件进行科学设计。包括针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总体绩效的项目总体目标设计,根据目标设计相应的任务,设计基于任务驱动的运作过程,以及预期的绩效。项目设计后就要付诸实施,实施中可能会因实践条件的限制或现场影响,目标可能会有进一步的调整,但实施目标不能偏离项目的总体目标。项目实施步骤、实施过程、实施方式方法等直接影响着实施效果,项目绩效完全取决于实施效果。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模型是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评价模型也是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的基础。
(4)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评价指标项的设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指标项系统是关键。指标项是有层级的,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项等。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依据某种特定的目标,将其分解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又可分解出若干组成要素,依据每个要素和每一结构层次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形成评价指标系统。根据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特点,运用系统科学观点可将其分为七个一级指标项,二十三个二级指标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目标与内容评价:科技教育目标、科技教育内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环境评价:科技教育环境条件、科技教育环境资源、科技教育环境领导、培训文化;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过程评价:活动安排、活动内容(课程设置)、活动方式、活动安全;青少年科技素质提升状况评价:科技观念、科技知识与技能、科技应用与创新能力、科技成果;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管理评价:科技教育管理制度、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科技教育后勤服务;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结果评价:项目效益、项目效率;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持续发展评价:队伍发展、条件改善、未来规划。
1舞蹈艺术的特性
舞蹈是综合性的艺术,它和音乐、美术等姊妹艺术关系密切,有类似和共同点,舞蹈的动、舞姿造型与音乐的节奏、旋律、结构,与美术的线条、色彩、构图有近似之处,但是在表达方式上各有不同。音乐的概括性、抽象性以及在一定条件下抒发与展现表演者的内心世界,使心灵形象化等方面,则与舞蹈更为接近。舞蹈不能等同于它们,舞蹈有属于自己的特殊性和特点。
舞蹈和音乐有一定联系,但是舞蹈不是音乐。音乐是以人的声音和各种乐器的声音为工具,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有:旋律、节奏、和声、力度、速度、音域、音色、曲式、配器等,它是时间和听觉的艺术,是以唱和听来培养孩子的素质发展。而舞蹈它结合音乐,运用身体、肢体语言来表现万事万物,舞蹈展现的是视觉形象,用动作、表情、内心情感等。舞蹈与美术相比,美术是以笔墨纸砚为工具,运用线条和色彩为表现手段,是一种静态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展现的、视觉的、再现性的艺术。舞蹈和美术有本质上的区别,舞蹈是肢体动作的艺术,它是动态的。舞蹈也离不开美术。舞蹈的演出环境、场地设施都靠美术来完成的,演出用的服饰、道具、灯光布景都属于美术范畴。在塑造人物、表现技法上,舞蹈、美术两者多有相似之处。
2舞蹈艺术教育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智力
加强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情操,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大脑智力发展。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常常欣赏和接触舞蹈艺术,可以促进人们视觉感知能力的提升,为创新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青少年的大脑思维也变得越来越活跃,而舞蹈主要是以运动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可以有效满足青少年的发展需求。因此,在舞蹈教育中,青少年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通过敏锐的观察不断的去发展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美,并且能够通过思维构思和身体动作有效的展现这种美,从而不断开发青少年的大脑智力。青少年大多都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着好动好学的特点,舞蹈教育充分利用了这种特点,抓住青少年的好奇、求知心理,通过各种音乐节奏、舞蹈动作来提升青少年的想象能力和模仿能力,增强青少年对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此外,舞蹈作为一种无声的艺术,表演者可以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和心灵感悟将内心的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所以,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舞蹈的特性,不断培养青少年的想象能力,提升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3舞蹈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优雅气质
沃尔特·特里表示:“舞蹈训练能够增强青少年的体质,促进他们肢体动作的协调性,提升动作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培养他们的模仿能力,锻炼正确的姿态。从情感的角度来看,舞蹈教育对青少年遵守纪律、接受组织领导、适应集体活动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青少年的情感表达和言行举止也有着很大的益处。同时,舞蹈训练不仅要情感和身体并用,还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身体在根据规定动作进行舞动时,舞蹈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敏捷性。”这里主要从情感、身体素质、注意力等方面说明了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舞蹈教育可以让青少年在舞蹈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下形成良好的人体美的素质,提升协调动作的能力。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艺术,它主要就是通过各种肢体动作来反应真实情感和现实生活的艺术。青少年大多都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体的新陈代谢较为旺盛,加强他们的舞蹈训练能够有效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锻炼青少年的感知能力;同时还可以美化青少年的身形体态,纠正他们含胸、驼背等不良习惯,帮助青少年逐渐养成优美挺拔的体态;此外,在舞蹈形式和音乐旋律的熏陶下,可以协调青少年的运动和动作,展现个人的优雅气质,让他们保持端正的仪态和仪表,实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4利用舞蹈的动态性可以解释人生美
舞蹈是动作的艺术。舞蹈的动作是以虚拟、象征、写意、夸张、浓缩、扩大、变形等方式处理而成的舞蹈动态。表演者动作的起伏变化蕴含的是情感的起伏变化。这种用动态反映生活情感的艺术,它不仅可以将蕴含在人的心灵深处的人情善、人性美通过人体美的形态表现出来,而且还可以把人生的哲理熔铸于有节律的动作之中。所以舞蹈家以哲学的力度和诗意的柔情、最高理性和最大浪漫者一经一纬构成思维创造空间,并把人生体验世界和宇宙的内心独白,溶解在人体文化延伸上,蕴含了无限的人生。舞蹈的特殊性和对青少年的素质美育作用使舞蹈将会有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希望每一位热爱舞蹈、喜欢舞蹈、重视舞蹈发展的朋友们,都关注舞蹈教育以后面临的问题,针对舞蹈教育发展的不足,多提一些意见和构想,为舞蹈的发展和舞蹈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实施开拓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
5结论
舞蹈教育对青少年一代的作用是其他艺术教育不能替代的,它在道德品质、思想情操、身姿形体、内心世界等方面都给人以影响。它不是以某种理论说教,而是把道德标准通过审美功能来体现的,使人们从情感上受到感染,使其发自内心地体验到这种美的崇高性。
参考文献:
[1]颜萍.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理论与当代,2014(01).
【关键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目标
Study on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of Young Table Tennis Players
ZHU Jian-jun1,ZHANG Kai2
(1. Third High School Weishi County, Henan Weishi 475511;
2.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 Qinghai Xining 810008 )
【Abstract】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ertion of technique and tactics of the young table tennis player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a game. The essay has an overview of the effects of the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the effects of our young Table Tennis athletes psychological quality to the game in the last few years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rough the video data observed national table tennis players’ mentality change in the critical moment of the major events of the game , it shows that mentality has an enormous impact before the game and the game process even after the end of the game. Therefore, for the youth table tennis athletes, long-term targete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in a sen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training.
【Keywords】youngsters, Table Tennis athletes,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training objectives
1前言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正处于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期,接受能力强,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是磨练心理素质的有利时机,应高度重视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各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战术和身体素质都基本趋向一致,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比赛取得胜负的关键。在大型乒乓球运动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的成绩,所以,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论文数量不多,研究主体过于集中在竞技乒乓球运动及高水平运动员身上。
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心理变化、心态的分析与心理素质培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类型进行分析,试图弄清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从而找出对应的训练内容。其次是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过度紧张的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探求加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训练方法,为今后乒乓球运动员日常的心理训练、赛前的心理准备、赛后的心理调整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与个性心理特征等若干心理因素的联系,为乒乓球运动在新世纪的重大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作出理论上的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决定比赛胜负
第一,通过多年来对赛前青少年心理素质变化的研究表明,乒乓球比赛前对对手战术、技术的了解,是扬长避短、树立必胜信心的首要条件。随着乒乓球技术越来越向近台、凶狠、积极主动进攻方向发展,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更应该锻炼其自身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团体赛更要料敌如神,才能做好排兵布阵,从而做到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第二,赛前平静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是乒乓球运动员积极进攻的基础。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不管是年纪还是阅历上都处于成长期,对赛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尤为重要,青少年心理的特点表现为不稳定、情绪化、易焦虑,这都会成为影响比赛的不利因素。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特点,制定长期、稳定的训练方法是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关键。
3.2比赛过程中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的微妙变化
比赛的过程中,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上会有很多的微妙变化,例如对手技术水平的高低,教练员的临场指导,比赛场地的差异,裁判员公正程度等,都会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变化。所以能及时调节好比赛时心理的微妙变化成了关键。乒乓球冠军邓亚萍,虽然个子低,但在人高马大的外国运动员面前,除了发挥高超的技术水平之外,还有“拼命三郎”的精神,正是这些帮助她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多次夺得世乒赛冠军,并且在奥运会上一人独得两枚金牌。
从乒乓球比赛过程来看,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的因素还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点:
3.2.1对手技术的高低
如果对手是自己的手下败将或者技术方面不如自己,容易出现轻敌的态度,懈怠比赛,从而忽略技战术的细节和比赛的连续性;如果比赛进程我占上风,则会出现骄傲自满的现象;一旦比赛失去控制,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从而失去这场比赛的主动权。例如在第12届亚运会乒乓球比赛中,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以1:2败给香港队队员陈丹蕾,而以往比赛中,陈丹蕾一直输给邓亚萍,所以她改变了战术,多发长球打相持,相持中争主动先扣杀,这种搏杀型的打法令邓亚萍心理准备不足,她依仗半个月前刚刚胜过陈丹蕾的优势想先声夺人,不料欲速则不达,反而以10:17落后;当18:18以后,陈丹蕾心态正常,以22:20赢了第一局。虽然第二局邓亚萍以21:7的悬殊比分取胜,但终因心理因素丢失了决胜局,中国女队团体赛失去第一分,香港队形势看好。第4场还是邓亚萍出场,迎战香港队的齐宝华。开局后,邓亚萍小心谨慎攻防,以17:10领先,谁都以为大局已定,不料厮杀惯了的邓亚萍觉得不过瘾,非想打几个漂亮的扣杀显显乒乓女皇的威风,心理的失调导致技术上的失常,反而以19:21失利,多亏教练及时指正,调整后的邓亚萍接连以21:10和21:8连胜两局,为中国女队夺冠奠定胜局。这些告诉我们,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多种多样,但是这些微妙的心理变化则决定了整场比赛的胜负。
3.2.2比赛中占据主动权
根据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分析,发现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有着急于求胜,易骄傲自满,占据上风时洋洋得意,注意力分散,满足于暂时的小胜利,一旦局面失去控制,就会意志松懈,失误增多,关键球处理随便,导致整场比赛的失败。但是大部分优秀运动员会保持比赛中心态的平稳,和战术的灵活运用,从而压制对手的发挥。
3.3国际乒联新规则对我国乒乓球训练的影响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是我国乒乓球储备力量,随着国际乒联新规则的出台,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中应认真学习和理解新规则的实质并尽快适应,尽快走出新规则对于运动员们技战术的影响。世界乒乓球运动水平的整体提高,表明乒乓球这项运动也将成为大负荷的运动项目。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调节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取得比赛的胜利,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容易在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被忽视的工作。新规则11分制度的改革缩短了比赛时间,方便了电视和网络的转播,更增加了比赛的偶然性和风险性。
3.4培养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原则和方法
3.4.1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原则
(1)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及时处理
在乒乓球比赛之前就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前处理要发生的问题。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技战术的不同,在赛前就要教会其自我调节的方法,争取赛场上将技术发挥到最好。
(2)做到长期系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
青少年乒乓球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其技、战术的训练一样,都必须经过有计划的长期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得以发挥。如运动员的赛前焦虑,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的心理状况,都得通过长期的、有计划性的训练来完成。
3.4.2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
(1)学会自我放松和减压
比赛中如果发现心理过于紧张,则会导致肌肉僵硬,全身发冷;而心理放松时,骨骼肌也会自然放松。这是因为大脑与骨骼肌具有双向联系的功能。乒乓球比赛具有快速、多变、激烈特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学会身心放松和减压特别适用赛前进行,通过一些手段使队员全身心集中于本场比赛,从而消除紧张和疲劳感,但减压和放松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出现赛中懈怠的情绪出现。
(2)队内对抗比赛训练法
队内的对抗练习目的是通过对抗比赛来熟悉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及时的处理和调节,从而提高队员在赛中处理临场问题的能力,不至于因为一定强度的刺激和局面一时失控而失去整场比赛。队内对抗练习需要选择不同的对手作出不同的分析,从而了解各种打法和战术,提高自我应变能力。
4结论与建议
青少年乒乓球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有计划性的抽象技术,但它又是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必修课。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不可懈怠的任务,教练员通过长期的实战经验和临场心理的微妙变化作出详细的训练计划,进行各种针对性强、有计划的长期训练,从而提高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为我国乒乓球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禹雪璐.乒乓球比赛节奏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9(04).
〔2〕苏淼.乒乓球比赛中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1(11).
[摘要]博物馆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成为以文化精品为基础的文化教育机构,是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复合体。在博物馆与学校青少年的关系中,博物馆始终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目前,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广泛地与基础教育相结合,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积极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地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博物馆工作的重心之一。
[关键词]博物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99-03
博物馆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以文化精品为基础的文化教育机构,是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复合体。197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中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这只是国际性的一般定义。实际上,各个国家由于地域、认识等的不同,对博物馆的理解也稍有差别。我国对博物馆的定义在1979年的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通过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明确的规定: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从以上对博物馆的解释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博物馆的三大功能之一就是对社会实施教育,教育职能是博物馆工作极为重要的一项。博物馆能够把各类极为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存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集中展示,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精彩的文物知识信息,以最直接的形式传递给观众,从而激发参观者的兴趣和主动思维,引领其参与并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特殊的教育效果。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包括社会的各个阶层,而青少年则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在博物馆与学校青少年的关系中,博物馆始终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目前,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广泛地与基础教育相结合,21世纪,在全社会都在关心青少年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改革主题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整个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青少年的素质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积极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青少年是人生中从童年期向成人期过渡的一个阶段,按教育学对这一时期年龄阶段的划分范围来看,少年期即小学至初中阶段,年龄约11~15岁,年龄约14~18岁为青年初期,大致为高中阶段,年龄在17~23岁属于青年晚期,基本在大学阶段。据2001年1月出版的《辞海》解释,青年是指18~25岁由少年过渡到成人的阶段。所以,青少年就是指年龄在25岁以下的年轻人。处于这个时期的个体发育从小到大、从低到高、思想上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生理成熟水平大大提高,认知水平及能力显著增强,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维能力,在智力发展意志力表现方面均有明显的变化及独特的特征。这时,个体的世界观逐步形成,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慢慢提升,且感情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更加趋于成熟。鉴于青少年的这些有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征,2006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与青少年”为主题,国际博协前主席亚历桑德拉·库敏斯对此是这样解释的:“通过认识年轻人在社区中的现状使博物馆与他们更亲近,博物馆可以为年轻人做很多事。这样博物馆就能帮助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建立彼此的理解,并在此期间扮演一个交流与对话窗口的角色。年轻人对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有着全新的视角,而博物馆恰恰是了解世界的窗口。”因此,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地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博物馆工作的重心之一。
一、博物馆在对待学校青少年素质教育上,应从传统的教育观念向现代的教育观念转变,这样才能为学校青少年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学校的青少年学生,是我国博物馆中数量最大的观众。学校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教育质量的高低,事关民族素质和国家前途。当然,培养学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而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配合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传统教育观念向激发学生潜能、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转移,博物馆也应适时地从传统教育观念向现代教育观念上转变。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如果要吸引学校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到博物馆中来参观,而不是由学校组织的带有强制意味的浏览,博物馆首先要在广大观众中建立、塑造好自己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这种形象的树立离不开大众传媒与综合性传播媒介,诸如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社会公共传媒的记者、编辑等方面的关系都是必须努力争取的重要观众,要下大力气与其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这也是一种使用最迅速、最广泛的宣传手段。同时,博物馆也要力求进行多角度宣传,诸如门票的设计、简介的印刷均要考虑到知识的获取、收藏、宣传等多种因素,也可定期在报刊杂志上登载宣传文章,在电视台制作专题片,经常性循环播出等等。从各个侧面,以整体推进的方式极力扩大宣传面。其次,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或举办临时展览等也能从不同的渠道赢得观众,获得多方面的报道与传播。博物馆如果在当地较大范围内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与支持(其中当然包括了学校的青少年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的功能。学校的青少年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博物馆,才能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这就要求博物馆从以前单一的说教灌输模式向多渠道、开放互动的教育模式转变,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激发观众的参观兴趣,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使观众参与其中,让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向往的精神乐园。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青少年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 心理健康素质,应对风格,青少年,发展。
分类号 B848.9
1引言
在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对心理健康的界定不一致,应用的研究工具也不尽相同。我国学者提出了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和基本的心理特质和身体特点的整合,这些心理特质和身体特点的整合影响或决定着个体对于各种内外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和适应水平。”[1,2,3]这一概念为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奠定了理论基础。
应对风格作为心理健康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在各种应激情境中都可能会表现出来的、带有个人特点的应对方式的组合形式。一个人的应对风格是其人格特征在应对活动中的表现,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理应激和健康的联系中,有一个重要的调节(或中介)变量,这就是应对方式。面对同样的应激源,不同个体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和心理后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同的人采用了不同的应对方式[4]。因此,关于应对方式的调节或中介作用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各个领域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的问题[5,6]。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青少年应对风格的一般特点和发展水平,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供借鉴的实证性资料,并进而丰富和发展心理健康素质理论,本文以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
2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梁宝勇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风格分量表》分为7个理论维度。这7个维度及其含义是:
(1)针对情境的行为应对策略(行为―情境策略):该维度得分越高,表示受测者在应激条件下越可能采取实际的、针对问题情境的行动,以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或者暂时脱离问题情境。
(2)针对情境的认知应对策略(认知―情境策略):该维度得分高,说明受测者在应激条件下倾向于采取认知策略来处理问题情境。
(3)针对情绪的身体策略(行为―生理策略):该维度表示采用体力活动来减轻应激所引起的生理(身体)反应的努力。得分高,意味着受测者习惯于通过身体活动来减轻压力。
(4)针对情绪的行为表达策略(行为―表达策略):该维度得分高意味着受测者较多地采用各种情绪宣泄和压制等行为方式处理情绪困扰。
(5)针对情绪的认知表达策略(认知―表达策略):该维度得分高意味着受测者经常采用诅咒和祈祷的方式处理情绪痛苦。
(6)针对情绪的防御机制(防御策略):该维度由4种较成熟的防御机制组成,是个体处理心理应激的“无意识的”心理手段。
(7)混合的策略:该维度所包含的应对方式既可以服务于问题的解决,也可以被用来减轻由应激所引起的情绪困扰。
该量表各维度及总量表的重测信度系数都在0.8左右。结构效度的分析结果显示,应对风格分量表各个维度大多呈中低程度的相关。各个维度同分量表总分间的相关在0.379~0.644之间,而且均高于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这说明,本分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以国内研究者肖计划编制的用来评估青少年应对方式的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做效标,《青少年应对风格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两个量表的相近维度间大多存在中度的显著相关。
2.3数据的统计处理
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应对风格的整体情况
对参加调查的44063名被试的有效数据进行频数分布分析,结果(图1)显示青少年在应对风格量表上得分的平均数为2.70,标准差为0.31,数据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形态。
分析数据在两个标准差以外的被试人数发现,有687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08(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1.6%;有1736名青少年得分高于3.32(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3.9%,结果见表2。
青少年应对风格各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3.2青少年应对风格的年级发展特点
3.2.1不同年级青少年行为―情境维度的发展特点
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行为―情境维度上的特点,见表4。
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行为―情境维度上差异显著,F(7,44055)=28.77,p
3.2.2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情境维度的特点
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认知―情境维度上的特点,见表5。
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认知―情境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F(7,44055)=79.08,p
3.2.3不同年级青少年行为―生理维度的特点
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行为―生理维度上的特点,见表6。
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行为―生理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F(7,44055)=30.30,p
3.2.4不同年级青少年行为―表达维度的特点
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行为―表达维度的特点,见表7。
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行为-表达维度的分数差异显著,F(7,44055)=34.43,p
3.2.5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表达维度的特点
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认知―表达维度上的特点,见表8。
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认知―表达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F(7,44055)=9.61,p
3.2.6不同年级青少年防御策略维度的特点
不同年级青少年在防御策略维度上的特点,见表9。
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年级青少年在防御策略维度上差异显著,F(7,44055)=13.71,p
3.2.7各年级青少年混合策略维度的特点
不同年级青少年在混合策略维度上的特点,见表10。
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年级青少年在混合策略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F(7,44055)=16.25,p
4讨论
在对44063名青少年应对风格的频数分析中发现,有687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08(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1.6%;有1736名青少年得分高于3.32(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3.9%。
我国青少年在应对风格量表的行为―生理、行为―表达、认知―表达、防御策略和混合策略维度上表现为从小学五年级逐渐上升至初二年级,之后不断下降,高二时达最低,高三年级回升,到大学又有所回落。
分析其中的原因,初二是个转折点,在这之前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虽已有相当的发展,但基本上属于经验型,理论思维发展尚差。在遇到应激事件时,还不能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也比较活泼好动,更容易通过一些身体的活动来减轻压力。初二以后到高二年级,学生的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起来。这时,青年开始能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提出论证。他们力求对各种经验材料作出理论的、规律性的说明,用理论作指导来进一步扩展知识领域。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所以这一阶段的学生通过身体的活动来减轻压力呈下降趋势。但是到了高三年级学生通过活动来减轻压力的趋势又有所上升,这可能与高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重有关,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所以这阶段他们更倾向于简单地用身体的活动来应对所面临的应激事件。
从初一到高二年级采用各种情绪宣泄和压制等方式处理情绪困扰趋势逐渐下降,分析原因可能是:在中学生的情绪表现中,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随着中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扩大,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像以往那么单一了,他们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了解了不同的情绪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同作用的事实。因此,他们的情绪表达已不是很外露,并能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现。中学生已逐渐克服了儿童时期情绪体验的单一性和粗糙性,情绪表现变得越发丰富和细致。中学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各种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9]。因此,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采用各种情绪宣泄和压制等方式处理情绪困扰趋势逐渐下降。高三年级由于学习任务重,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就削弱了,所以较之于高二年级,他们更多地用情绪宣泄来解决所面临的应激事件。
从初三年级开始到高二年级运用防御策略逐渐降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可以多方面地选择其他的应对策略,因而较少选择防御策略来解决应激事件。
我国青少年行为―情境和认知―情境维度的年级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和初中阶段得分高于高中和大学阶段,从初中阶段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到高二年级之后回升,在大学阶段呈较快上升趋势。这两个维度所包含的应对方式均属于Lazarus和Folkman的应对分类体系中的“注重于问题”的应对方式,在应对研究文献中通常被看作是“适应的”或成熟的应对方式[10]。小学和初中阶段较高的得分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已经发展形成这些较成熟的应对方式,恰恰相反,这个结果说明他们还没有学会针对问题的有效的解决方法,他们尚处于积极尝试、探索和学习阶段。伴随着对应激问题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成熟,到高中阶段,他们逐渐减少或放弃那些对问题解决无效的应对尝试,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到大学阶段,他们越来越多地尝试面对问题并采取解决问题的认知和行为应对策略和多种多样的应对方法。
5结论
我国青少年应对风格的年级发展特点,在行为―生理策略、行为―表达策略、认知―表达策略、防御策略维度和混合策略维度中,我国青少年的年级发展趋势表现为从小学五年级逐渐上升至初二年级,之后不断下降,高二时达最低,高三年级回升,到大学又有所回落。在认知―情境策略上和行为―情境策略有着相似的年级发展趋势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初中阶段逐渐下降,高二年级之后回升。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 马惠霞. 论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67~571
2 张大均, 冯正直.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82~585
3 梁宝勇. 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77~581
4 梁宝勇. 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5 Somerfield M R, McCrae R R. Stress and coping research: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6): 620~625
6 梁宝勇. 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 心理学报, 2002, 34(6): 643~650
7 梁宝勇, 郭良才, 刘畅等. 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 应付的概念模式与效果估价.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9, 7(3): 188~190
8 梁宝勇.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分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3): 161~167
9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10 李士保, 席波, 付茂笋等. 城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5(5): 398~400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A STUDY OF COPING STYLE
Hao Zhihong, Liang Baoyong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