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

时间:2023-05-31 09:11: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风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风建设

第1篇

南开是民国时期一所著名的私立学校,它主要包括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南开学校一贯以校风良好著称。梁启超先生曾说:“贵校校风之佳,不仅国内周知,即外人来参观者,亦莫不称许。”[1]107家长送其子女来南开读书都说:“得入南开,便可放心。”[2]317张伯苓校长认为:“个人应具固有之人格,学校亦当有独立之校风。”[1]107“校风为学校之灵魂。”[3]213校风是一所学校传统风尚和特色的体现,是一种立体化、全方位的教育氛围,它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驱动力。

(一)严格校规校纪

校风建设,非一日之功。校风不可能自然而然形成,它一开始需要强有力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作保证。在一定程度上,良好的校风是规章制度规范、约束和引导的结果。早在民国初年,南开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校规校纪。它包括教学和生活管理两方面,如讲室规则、操场规则、寝室规则、调养室规则、书报室规则、食堂规则、饮茶室规则、沐浴室规则和接待室规则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具体,详细规定了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针对不同情况,“惩罚规定”载明了八级纪律处分:申斥、停学、通知家长申斥、记小过、记大过、请家长或保证人来校会同训诫、勒令退学、斥革。正是由于这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使得南开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南开校规校纪之严格有时超出常人的想象。如学校将饮酒、吸烟、赌博、早婚、妓等事,悬为厉禁,犯者退学,绝不宽假。学校规定学生一律住校,统一着装。男生一律光头,女生一律发不过耳。行为不检、衣冠不整、内务评劣、晚自习说话、出言不逊等都要记警告,私自出校门记大过,而考试作弊则当即张榜开除。三个警告折合一个小过,三个小过折合一个大过,三个大过就要被开除。校规校纪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绝不宽恕。张伯苓校长的儿子在南开上学,犯了错误照样受到批评教育。的儿子因学习不好,同样受到批评。教育部长朱家骅的儿子也因触犯校规而被开除出校。

(二)注重文明习惯养成

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张伯苓校长认为:“吾人平常所谓人格,莫非习惯之积体,习惯良好,即人格高尚,习惯恶劣,斯人格卑鄙。”[4]207“一好习惯,即将来之一好人格,一有用之学生。”[2]27在当时旧中国的社会条件下,许多陋习浸青少年。因此,南开校风建设把学生的文明素养摆在突出位置,特别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张校长强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2]219。文明习惯的培养注重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入手,具体细致,力求实效。就拿卫生习惯培养来说,学校提倡“节饮食、慎起居、勤运动和均劳逸”,专门编制了《学校卫生习惯自省表》,并拟定了《学生每日生活的正规》,从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寝,一天的生活、学习、饮食、运动、娱乐等都制订出规范条例,以供学生参照执行。例如,在《学校卫生习惯自省表》中有如下内容:“今日早晚及饭后刷牙否?今日按时大便否?今日做激烈运动否?今日饮水几大杯?睡时开窗否?”[1]112―113《学生每日生活的正规》共包括20条内容,其中有如下条目:“6点1刻醒来,想想今天应做什么事。(习惯了,到时自然醒来)……7点20分吃早餐……12点午膳(不要忙,要细细的嚼,食毕漱口)。”[1]114―115所有的内容细致但不繁琐,具体但不机械,符合人体生理规律,既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又能确保学校日常教学顺利进行,且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事情。

(三)抵制社会不良影响

教育是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就社会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张伯苓校长作过深刻分析,他认为:“盖少年之中具有自治力,而不为外魔所移者实鲜。类多自治之力薄弱,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2]35―36当时,邻近南开学校的南市是天津有名的“杂霸地”,地痞流氓到处横行,大烟馆、赌局、妓院充斥其间。由于南开学生多为富家子弟,优越的生活,使他们中间不少人染有不良习惯,少数人甚至还有赌博、冶游(妓)等恶习。为了不使学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学校竭力抵制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为了杜绝学生游访烟花柳巷的陋习,防止他们因为沉溺其中而损害身体和耽误学业,学校采取了十分严厉的措施。学校禁止学生去各处冶游,甚至连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落子馆也成为南开学生的“”;有时,学校还派人到这些地方去调查,看是否有南开学生前来游玩。每到假期,学校成立假期乐群会,尽量组织学生在学校度过假期生活,以防学生“归则易与社会相习染”。学校号召假期离校归家的学生,也像假期在校同学那样,过有益、有规律的生活。学校还经常召开家长会,要求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张伯苓校长语重心长地对家长说:“家中人往往因子弟一星期在校用功,至星期日则纵之使消遣于恶劣之地,学校六日建筑之功,每因此一日遂至破坏,是以格外请诸位注意。”[2]78

(四)校长教师以身作则

一所学校里,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行为举止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张伯苓校长说,要广造变革社会的新青年,“决不是书本上说就行,非得以身作则,用精神感动不可。”[2]89他要求全校教职工:“正人者,必先正己。要教育学生,必先教育自己。”[1]77他还用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话,说明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由于“学生与其所信仰崇拜之教员,朝夕亲炙,即无直接之训练指导,日久其思想行为,亦必为之潜移默化,于是所收间接训练之效果,必甚宏远”[4]206。学校特别强调师德的重要性,崇尚教师的自尊自爱,要求教师把为人师表视为天职和约束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法度。号召教师处处以身作则,谈吐、衣着、外表、人品、风度等,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如不许学生赌博,教师也不准打牌。职工在办公时间内,不许看报或干私事。张校长不仅严格要求教职工,还严格要求自己,自律甚严。为了言传身教,酷爱听戏的他从不在天津戏院听戏。就是和他颇有交情的京戏名角在天津表演,他也决不前去捧场,而宁愿大老远地跑到北京去听他们唱戏。原因很简单,他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真可谓是煞费苦心。许多人在回忆张校长时都谈到两件小事:一是他不许学生吸烟,但自己却吸旱烟。当学生指出时,他将烟袋一折两断,从此不再吸烟。二是他年轻时留着胡子,为了给学生做表率,他的胡子越来越少,最后干脆全部剃掉。

(五)培养集体意识

南开“公能”校训中“公”的一层含义是“爱群”,也就是集体意识和团体精神。除读书外,南开学校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团体生活”。张伯苓校长认为,学生成立学会、团体,有利于他们“学共同生活”,“发展集合性及作事心”,形成共同的集体观念。团体有一种无形的规范力量,“他们的力量可以超过本校的管理员。这种令人惊奇的成绩,我敢说是我们南开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南开的教育方法”[2]94。培养集体意识,是南开教育的一个特点。从校舍的建筑和使用,到课程的实施,到课外活动的提倡,时时处处都着眼于大小集体意识的培养。培养集体荣誉感,离不开学校最基本的单位――班级。南开努力营造班集体荣誉的氛围。学校的比赛,许多是班际比赛,不是个人比赛,奖状、旌旗发给班级,不发给个人;个人受到表扬时,总要提到某班某人。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组织,以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服务精神和合作能力。南开的学生社团很活跃,1915年前后南开中学就有各种社团组织达26个。学生除了参加他的班集体外,总会参加一个乃至几个跨班级的团体。通过班集体和社团组织的共同生活和学习,校集体意识也就自然形成。张校长特别重视学生学校荣誉感的培养。他对学生说:“诸生须知既为学校中之一分子,则汝实栖息于此全体之中。学校而良善,汝亦随之受益;汝而良善,学校亦随之与有荣。反言之,学校而有缺点,汝亦不完;汝而有败行,学校亦玷污。利害相关,休戚与共。”[2]14学校荣誉“较物质百倍可贵,则维持之,发扬之,应其尽力之所能及。”[2]16

(六)弘扬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校风的精髓。在培养校风的初始阶段,张伯苓校长就注意到精神建设的作用。他说:“无论何事,无精神亦必归失败。”[3]418“中国近来之巨患不在有形之物质问题,乃在无形之精神问题”[2]34。“精神聚,虽亡,非真亡;精神涣,不亡,亦必抵于亡。”[2]34张校长对学生说,物质是精神造的,只要精神专注,样样事都可以成功。建一所学校,精神难而物质易。当天津南开中学被日本人炸毁后,他大声竭呼:南开被毁,精神未死。他说:“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故本人对于此次南开物质上所遭受之损失,绝不挂怀,更当本创校一贯精神,而重为南开树立一新生命。”[2]278张伯苓重视教育的精神文化价值,大力弘扬学校精神即南开精神。要言之,张伯苓校长所倡导的“南开精神”就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和一心为公的精神。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南开作为私立学校,既无政府资助,又无充裕资金,举步维艰。张伯苓校长坚定地说:“南开之精神在于无论多难,亦开”,“南开、南开、越难越开”[3]55。为了把南开精神贯彻于师生的言行,学校还编写了校歌。南开校歌歌词的第一句就是:“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并且“于聚会之时,千人合唱,以期神会而铸成南开真精神。”[1]121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张伯苓团结和凝聚广大师生员工,同心同德,艰苦奋斗,铸造了南开的辉煌。“南开精神”流淌在师生员工的血脉中,体现了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七)注重环境熏陶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环境的力量就是如此巨大而神奇!校风建设需要营造文明、整洁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养成良好的品格。正如张伯苓所说:“青年学生日处此安定秩序、优美环境中,自必潜心默修,敦品励学,养成一种笃实好学之良好校风。”[2]319南开大学景色迷人,柳亚子先生曾赋诗赞美:“汽车飞驰抵南开,水影林光互抱环。此是桃源仙境界,已同浊世隔尘埃。”[5]在重庆南开中学,端庄的“范孙楼”,肃穆的“芝琴馆”,雍容的“午晴堂”,秀丽的“受彤楼”,幽雅的“忠恕图书馆”,以及广阔的运动场,美丽的“莫愁湖”等等,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这里,春天群花开放而幽香,夏天佳木葱郁而繁荫,秋天风霜高洁而气爽,冬天梅林花开而独俏,它们使学生铭记难忘。学校的物质环境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在重庆南开中学,隔着大操场就看到对面用兰草种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8个大字,从左到右足足排列了约100米,每天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在学校教学楼入口处竖立大的穿衣镜,横额镌有“容止格言”几个大字,两边书写:“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2]309它对学生的仪态形象、气质风度均提出了具体要求。这面镜子和40字的容止格言,对南开学生确实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甚至还引起了美国朋友的关注。

(八)强调自觉自立

强调学生自立、自觉的行动,是南开校风建设上的一个特点。校风建设最终不是依赖强制规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关键要成为个体的自觉行动。因此,学校的教育政策“意在造出一班自动的人来”,校风建设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自动力”,南开的教育宗旨“在使学生‘自动’、‘自觉’,自负责任以求上进;于是造成一种良好校风,而全校学生于不知不觉中随之亦好。”[2]205张校长主张校风建设,“诸位先生倡之,老学生行之,新学生效之,无须个个提耳谆嘱也”[2]13。他很欣赏美国学校培养学生自立精神的做法,他在修身班上说:“美国学校多令年长生友年幼生,扶之助之,使自立,愿诸生履行之。”[2]9谈及学校的教学管理,张校长以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作比方:“如幼稚园之幼稚生然,唱歌时每须举动其手足,为之保姆者,不过略一指点,其前列聪颖之幼稚生立时领悟,余者即自知如法仿效,无须事事人人,皆须保姆为之也。”[2]13张校长强调:“我南开学生,有知之机会,有作之机会,有听之机会,故应练习自动,勿只信教员,勿尽依学长。”1923年9月3日,在南开中学第20周年的开学典礼上,他说:“此次开学后,新生甚多,高二、高三学生一切行动务须自检,以作新生之表率。”“本学期改革,在教务上,注重学生自修,以期养成学生自己负责任之习惯,庶几当将来应事,不致如旧日未受此种训练之学生,只是能盲从,不能自动。”[2]106 他经常以‘自动’二字勉励学生,希望人人可以自立,不劳教员之管理,浸久而成一完全独立之人格。

综上,南开学校的校风建设既强调学校的作用,又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既强调纪律强化,又重视人格感化;既强调物质环境,又重视精神建设;既强调个人习惯,又重视集体意识;既强调制度约束,又重视自觉自立。

参考文献:

[1]梁吉生.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2]崔国良.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沈卫星.重读张伯苓[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4]天津市南开中学.天津市南开中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第2篇

一、以身作则树正气,好干部赢来好教风

俗语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带好一支教师队伍,并非想在心头,写在纸上,挂在嘴上就可以做到;也决非靠单纯的权威、命令可以达到目的,而是要靠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来示范、带动和引领。为了消除领导干部“说多做少”的不良风气,树立和弘扬“工作第一,学生第一”的教风,我们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做教师的表率。

1.做教学的表率。领导干部承担教学任务,并努力取得优异成绩是做好管理工作最具有号召力的方式。因此,我校的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承担了教学任务,同其他教师一样参与教学成绩的考核,促使领导干部在做好分管工作的同时,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成绩。尤其是在学校组织期中期末考试的过程中,学校干部同其他教师一起认真阅卷,仔细统分,不搞特殊。这样,他们在教学管理中就敢于说“向我看齐”,就敢于向不良的工作作风和现象说“不”。老师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表现在行动上就有了干劲,也就不再发“站着说话不怕腰疼”之类的牢骚。大家都把精力用在教学上,为提高教学质量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积蓄了力量。

2.做教研的表率。我们根据干部的学科专长,将干部挂靠学科教研组。每周至少走进课堂两节次进行听课评课,为同学科教师上一次示范课,同老师们一样参加教学比武和达标课活动。我们就是通过“讲课、听课、评课”这三个关键的教研环节,不走形式,不摆花架子,引导、督促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带头教研,做教学研究的骨干,老师们的榜样,为教学研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3.做管理的表率。由于我校实行寄宿制,1200余名学生吃住在学校,加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和班主任的工作负荷。为此,学校根据干部所教年级,让干部与三至四个班级结对子,指导、帮助班主任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他们早来晚走,在宿舍、餐厅嘘寒问暖,在楼道、门口等人群容易聚集的地方值班巡查、督促指导,放学后还要到校园周边的路口值班,为学生安全回家保驾护航。特别是在有风雨雾雪等恶劣天气的时候,领导干部更是比班主任到校早离校晚。他们一心扑在学生管理工作上,为创造良好的校园秩序付出了很多辛劳,给班主任带了好头,树立了榜样。

正是有这样一支乐于奉献、善于在各方面为教师做出表率的干部队伍,在教师心目中树立起有办法、有能力、肯务实的内行形象,从而产生了信任和尊重,并乐于服从管理。这样就带出了一批精于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学骨干,一批能承担重任、无怨无悔的班主任,形成了以工作为重,上下齐心,正气浓郁的教风。

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好习惯变成好学风

学生是体现校风的主体,学风是校风的反映。为了形成优良的学风,我们本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的原则,将“扫天下”的理想教育和“扫一屋”的习惯教育相结合,努力培育积极向上、勤勉踏实的学风:

1.让理想成为指引学生前进的航灯。我们通过思品课,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成才观;通过“未来的我”、“我的遐想”、“当我白发苍苍的时候”等作文课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利用重大节庆日,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系列活动,如在“五四”青年节举办《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少年》手抄报展览,国庆节举行“二十年后的国庆节”征文评比等,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引导他们畅想未来;结合时事,开展国情教育,如“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后,举办了“在另一个星球上”的主题演讲会,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弘扬民族自信心;适时开展“未来属于我们”以及“信仰、信念”等主题教育,激发学生对未来的责任感;举行“理想、空想、幻想”、“理想——奋斗”等主题辩论会,引导学生抒发为未来而拼搏的豪情,把理想前途教育同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些活动,学生言谈笔论,触动了心灵,激发了情怀,使他们树立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理想,为形成良好学风奠定了思想基础。

2.让榜样在学生身边闪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通过树正面典型、寻找学生中的亮点,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学校创设了一项传统而经典的教育方式,即在每次升旗仪式结束后,就安排一个简单而隆重的颁奖仪式——无论多么忙,校长总会在庄严的升旗台上为上周涌现出来的获得学校“好行为奖”、“进步快奖”、“责任心奖”等奖项的同学颂读根据他们的事迹编成的颁奖词,并为他们颁发小奖品。那些获奖的同学因自己的努力获得光荣与快乐而感到激动无比,台下的同学那羡慕的眼光里也分明折射出自己不甘落后、跃跃欲试的激情。

不仅如此,我们还在每学期举行德智体美劳等“十佳标兵”评选活动,并将“十佳标兵”的照片、当选理由张贴在宣传栏内。颁奖情景和先进事迹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鼓舞着他们为进步而拼搏,为光荣而努力。

我们还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经常结合学生中出现的好人好事,进行就事论理,使学生思想洞开,着眼未来,从现在做起,在新的起跑线上向远大目标飞奔,让学生的生命之火为崇高理想而燃烧。

3.让习惯成就学生的未来。

培养良好的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在培养学习习惯上,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从书写、计算、审题等最基本的细节入手,严格要求,反复训练,逐步使学生具备认真、细心、审慎的优良素质,帮助他们消除自身那些影响提高学习成绩的消极因素。

在培养生活习惯上,把辅导员工作延伸到学生宿舍和餐厅,从学生的饮食起居、内务整理、个人卫生等小事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学会生活,为安心学习、愉悦学习扫除障碍。

在培养行为习惯上,首先是通过正面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好习惯的养成源自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其次是引导学生对存在的诸如迷恋游戏、网吧、说脏话等不良行为进行反思,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的危害性;学校还成立了多个“纠风小组”,由团委组织管理,轮流在校园内巡查值班,及时记录和制止不良现象和行为。

细节往往是整体的亮点。我们就是从学生举手投足、一言一行、读书写字等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抓好落实,即把学校的要求变成学生的意识,把学生的意识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良好的习惯,把良好的习惯发扬成传统,进而形成了积极向上、勤勉踏实的优良学风。

三、比、学、帮、超,高素质带出好班风

班主任的作风就是班风的直接体现,班风的好坏与班主任息息相关。我们在班主任中开展了“比、学、帮、超”活动,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此推动班风建设。

比:将班级的各项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每周公布一次。通过比较,促使班主任对照别人的优势,查找自己的不足;根据自己的不足,调整管理方式和策略。

学:举行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介绍先进经验,推广先进做法,探讨破解新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举办假期培训,提高班主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管理班级的水平;安排班主任外出参观学习,借它山之石以攻玉。

帮:在班主任配备上,我们从多角度考虑,按照“优势互补”原则,合理搭配合作班级的班主任。工作态度端正的与稍差的搭配,年龄偏大的与年轻有朝气的搭配,性格稳重的与脾气急躁的搭配,能力强的与能力稍弱的搭配等,达到优势互补和互相帮助、相互促进的目的。

第3篇

毋庸质疑,校风就是一所学校的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是学校一般的良好风气和学校的独特作风。调查发现,有的学校学风差、学生厌学、逃学、吸烟、酗酒、恋爱、打架斗殴等时有发生,这既不是校纪、班规不严,也不是教师管理不力,相反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健全,领导、教师身心疲惫,无不叹言学生太难管。校风出现了问题,这种校风之下谈课堂教学改革,很难,即便有,也只是个别课堂的表演,时间一过又回到紧张的学生管理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学校花大代价,换来稍好的学生纪律,却顾此失彼,如严重影响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的精力,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等,校风建设势在必行。

良好的校风需要与远大的理想目标相联系,需要创设有利的情景,需要培养集体的光荣感、自豪感等方面的基本心理条件。可是,在这些基本的条件上,有的学校所得甚少,教师倡导和实践钻研的风气被繁重的业务以及管理工作基本覆盖,导致教师的自身行为影响不力,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课程形同虚设,根本没有科学、合理的时间去组织进行;忙于管理和繁重的业务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师难以起到整体的模范带头作用,宣传力度不够,校史展、校庆、校友返校日等活动无从谈起等等。失去了有利的校风形成的心理条件,没有精心设计、计划、实施和长期坚持的校风建设,当然不会显示出来。良好的校风没有成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保障,传统教育精华、先进的教育理念无法充分体现,所以具备基本的校风形成的心理条件,才能做好良好的校风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方能顺利开展。此外,为使校风心理条件更好呈现,笔者认为应该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使校风的生命力更加强大。

一、学校管理要关注教职工的需要。

在学校的所有工作中,人的管理是首要工作,要使全体教师能以更好的状态为学生和学校工作服务,就要关注教师的需要。教师的工作在人类文明的延续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多年的职业准备,长期的职业实践,使教师吸收了人类历史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同时又不断地吸收着当前和现实中创造出来的新鲜的精神、文化成果等,这些都会影响着教师的心理,这就需要学校管理工作中,关注教师的精神文化需要,做好教师整体的提高,使坚持信念、不服强制、悦于论理、逼视粗野、敬慕德才的教师群体更好地为人师表、学之楷模。众多的教师通常不表现为“锦上添花”而是“无求益之,唯忌损之”,对自己的才学声誉有着特别的重视和关切,要以很高的热情来爱护、激发和培养教师的创造和成就的需要,要让教师当教育家、教法家,而不是“教书匠”。

引动教师的需要,调动积极性、科学合理的评价教师、恰当处理好各种需要,做好个人需要和集体需要的统一,教师全心全意投身教育教学各种工作,以生为本就不会流于形式。

二、做好班风建设要关注学生需要。

在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中,中小学学生需要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自尊、荣誉、创造和成就感等,关注学生需要,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有这么一个事例,某校为了争取中考成绩优势,在八年级学习阶段结束后,把学生分流。统考科目成绩优异的学生集中到一起组成中考班,学习困难的学生组成职教班。进入九年级后,原来两个班的班风完全改变,中考班学习课本、资料堆满学生课桌,班级纪律等各方面很好,职教班呢?逃课、酗酒、打架、赌博等成家常便饭,开学不久不少学生早已不知课本放在何处,两个班形成鲜明的对比。且不说职教班教师怎样劳累,仅班中的部分学生,在无形中带动七、八年级中的部分学生一起厌学和不断滋事。上海市和平双语学校万玮教授说:“当代的教师要善待每一种类型的学生(好、中、差生),不一定是用成绩来衡量的他们的未来,教师要用二十年后的他们的发展去衡量他们,教育他们。”在学习成绩上的困难可以逐步解决,哪怕是今后再补,但是学生的人格形成决不能忽视。因为没有顾及学生的需要,职教班变成“后进班”、“鸭子班”,学习困难的、厌学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让本来自尊方面很薄弱的学生进一步受到伤害,良好的班风荡然无存,谁敢带这样的班级?谁能带好这样的班级?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被扭曲的同时班风受到重创,校风受到影响。用心灵赢得心灵,在活动中、生活中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之中,敏锐地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与他们心心相印,所以在相关学生需要与学校管理的选择上,关注学生需要的活动最为科学。

另外,要做好引导学生产生合理需要。好的校风离不开每一个良好的班级,学校工作和班级活动,简单进行、草草收场的做法均不可取。有的学生问:“老师,今天获得乒乓球比赛第一名的同学得到什么奖品?”这是荣誉需要与物质需要的理念碰撞,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规范好需要心理,让学生认识到荣誉需要的实质所在。

所以自尊、荣誉、创造和成就感等需要能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三、学校管理要关注群体行动的一般心理。

群体行动的一般心理主要表现为模仿、暗示与被暗示、从众、服从、认同等。要使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学生凝聚成为一个整体,在管理上关注师生行动一致化的心理机制,就能充分发挥团队力量。例如模仿的心理问题,必须避免生硬说教,可以以校内外的先进人物作为榜样,通过学习、动员、号召等方式,感受名人、专家、学者的严谨治学精神,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优点。学校活动的各种集体姿态,都与学校教育目标、校风的长期建设等根本内在因素有关,与内在群体行动的一般心理相联系。在活动中所产生的良好心理,有时候力量大得惊人,这个力量不光能帮助学生和教师学习知识,增进友谊和增加凝聚力,有时候更能深刻领悟到民族大义、爱国精神。

第4篇

一、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内涵

校风、教风、学风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学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教风是基础,是良好学风的导向;校风则是教风、学风的综合反映,是高校师资队伍精神面貌和优秀校园文化的体现。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反之,教风和学风建设也会直接影响校风的建设。

首先,校风建设是根本。高校的校风是一所高校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效果等多要素的综合体现,是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管理者的作风和校园环境氛围等一系列行为习惯的总和。其次,教风建设是关键。高校的教风是指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和作风,是高校教师精神风貌、行为风尚、职业道德、教学方法等要方面的综合体现。教师的教育和教学价值观念是教风的根本,它决定着教风发展的方向。最后,学风建设是核心。所谓学风是指教师、学生求学的一种风气,学风是校风建设的基础,是学校文化长期沉淀的精华。高校的学风建设不仅是大学生学习方面建设,也是高校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二、当前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校风不良,管理不够完善。当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良的社会风气传入校园。比如,社会上盛行的一些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了校园的风气。其次,学校规章制度不规范,管理措施难落实,这也是制约校风建设的主要因素。再者,教风不正,教师治学态度不严谨,教学质量下降。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着一种以科研能力作为高校教师聘用、职称晋升、奖励待遇发放的重要考评依据的风气,这必然使部分教师扭曲学术研究的本义。最后,学风不正。比如: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毕业、就业压力的影响导致学生对学习不脚踏实地,急功近利,从而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一心向“钱”看的不良作风。

三、高校校风、教风、学风互动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搞好校风建设重在营造蓬勃向上的学风环境,打造创新求实的教风氛围,促进三者良性互动发展需要创设科学规范的管理环境

以沈阳药科大学校风、教风、学风互动发展的实现途径―我校药用植物园教育实践活动为例:药用植物园作为具有规模的综合性实验园地,既是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又是课外活动的重要基地,对本校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药用植物园教学实践活动有着多年的历史,多年来已经营造出科学规范的管理环境以及良好的教风、学风氛围,是体现我校校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在这里的教育实践活动传承我校文化,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巩固提升我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推动我校校风、教风、学风的互动良性发展,目前该活动正在进行且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二)加强教风建设,发挥其在学风建设和校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良好的大学校风建设,只有依靠教师才能实现。因此,对高校的教师,学校应从法律上保障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应由的权利,从规章制度上科学管理,多加鼓励。优良学风源于优秀教师身上,不具备优良教风的学校也不会拥有优良的学风。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应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氛围,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只有教师真正的认识到自身天职并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保证三风建设取得实效。

第5篇

一、假期情况

1、在寒假期间,我校教师对自己严格要求,遵纪守法,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在调理好个人休息的同时,还不忘自身学习提高,根据学校假前的统一安排钻研教材,人人备出一周的课程,为新学期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放假前,学校印发了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为确保学校的财产万无一失,假期期间领导带班,教师24小时昼夜值班不间断,重点部位做到了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结合。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假期期间学校财产无一损失和损坏,师生安安全全的度过了寒假。

二、开学情况

1、新学期开始,全体教师按时到校上班,清理环境卫生,小学这边各自整理本班教室,幼儿园那边除清理本班教室外、还要清理幼儿的休息室任务较重。总之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开学初的各项工作准备就绪。2月18日正式开学,学生到校情况良好,首先学生打扫校园卫生、安排座位、发放书本,各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假期结束学生收心教育和开学前安全、纪律教育。

2、召开全校教师会议,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xx县教育局开学初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校风建设年”的工作目标、思路,明确了XX年我校工作的重点。

三、新学期的打算

1、以XX年“校风建设年”为契机。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推行电子备课模式。

2、努力创建本校的特色,树立独特的学校形象。

3、安全教育常抓不懈,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4、狠抓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第6篇

1.1校风建设的意义

校风是学校所有成员共同的理想、精神和行为习惯等因素的集中反映,是一把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对于高校来说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有着重要意义。首先这种良好的校风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及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还能使人在安定和谐、互相支持的环境中不断进步,拖沓懒散的校风会使整个学校处于松松垮垮的状态;其次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精神道德风貌,就会对全体师生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推动和鼓舞力量,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步的精神道德。可见学校的校风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力量。在建设良好校风的同时也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首先思想与业务的统一,校风建设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既要遵循思想教育规律又要遵循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规律。其次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校风建设一方面要继承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要能够适应新形势,建立适合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体系;最后是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在坚持基本原则的情况下校风建设会朝着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发展。

1.2教风建设的意义

教风是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风格,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分院的教风是“严谨、求实、爱生、进取”,优秀的教风能引导并促进积极向上、严谨务实、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和发展。

1.3学风建设的意义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的生活学习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等。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分院的学风“勤学、善思、精技、向上”,优良的学风能促进班集体积极向上,调节班级成员间团结友爱、刻苦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学生本人及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一个人只有在集体中他的各方面能力才能得以最大的成长和发挥。一个班集体若有了良好的学风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另外调动班干部力量也很重要,只有这小部分学生各尽其职才能促进班级的班风,带动全班整体积极向上。挖掘各个学生的闪光点,将其进行鼓励和放大,激发班级的正能量。如目前我所担任的11服装设计(2)班的班主任时,有很多情况都可以适当、适量的交给班委干部,学生也都能积极配合,这也是锻炼的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又促进学生间相互配合、协调、接触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

1.4学校人际关系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人际关系包括领导之间、领导与普通教职工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成员之间的相处和合作。比如我们班有位学生干部,办事能力很出众,但是平时不太注意与同学间的相处,再加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身子女,大部分人都敢于展现自我,以致有段时间有些同学都不愿意配合该干部工作甚至逆反与其唱反调,事后我就同学间人际关系做了一次主题班会,也与该学生干部进行了一次深谈,在这之后就明显能感受到班级同学间相互团结关心的氛围,也正是这股良好的氛围带动班集体团结向上。高职院校的学生跟同学交往主要以手机、网络为手段,走在校园路上随处可见边走边玩手机的“低头族”,有时甚至在专业实践练习课都会看到偷偷抽空玩手机的学生,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中不可自拔。作为班主任,要深入了解这些特殊的学生群体,加以引导,多组织班集体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良好的相处模式,学会处理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2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校园制度文化是在校园内需认真遵守并执行,包括校园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北认为是学校基本的管理方式,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因此校园内教职工有职工手册,学生会有学生手册,它渗透在学校各个组织部门,明确记载着各种注意事项,如学生每学期如何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正如人们常说的文化无好坏区别,学校制度也是如此,各个学校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和本身学校发展历史不同,必定会有适合自己的制度文化。比如苏高职在学校制度里德育学分的记录、使用和实施就是一特色、一亮点,在班级实际管理工作中可适当的利用德育学分给学生奖励和惩处,相应的加减德育学分,也会给学生之间一定的竞争力,学生会默默较劲,形成良好的班风。随着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也极为重视。因此学校的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在高职院校文化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其他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依据,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更是学校的教育资源,若没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就无法给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更无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及其场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培养人才起着尤为关键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行为习惯和思维意识的影响起关键性作用,可以说物质文化建设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便是环境的感染作用,举例说明,在一个激情演说会的现场人们也会心情澎湃激动,在一个整洁庄重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会产生严肃的心境,不文明行为会相对减少。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的感染给校园内的每一位成员。良好的校园文化像温暖的阳光遍布校园每个角落,积极创建和谐、平等、自由、向上的校园氛围,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中进行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标。

4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目前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中,人们往往忽视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意义,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理解和实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过多重视,未能发挥良好的学风,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会产生消极作用。相对这些问题学校要加大投入,重视各种教学实施手段的设施建设,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思想,还要不断更新扩充教学设备,是教学环境更具现代化和专业化。精神文化作为内在核心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注意积极开展校园文化,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修养,还要注意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5结语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问题学生”;成因分析;转化;对策

“问题学生”在中职学校较为普遍,主要指的是受到家庭、社会及自身等不良因素影响,淡漠学校纪律,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低,行为方面缺乏积极的价值观可遵守,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问题学生”在中职学校占据着相当大部分的比例,这些学生的存在,使得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都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也使得教育者对这些“问题学生”揪心烦恼。因此,加强“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将“问题学生”转化成新时代的新青年,是我国新世纪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建设文明社会的要求。我们首先就来看看“问题学生”的成因。

一、中职“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一)心理发育的不成熟是中职“问题学生”成因的根源。中职学生大多是十六七岁的年纪,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虽然已经渐渐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他们的心理不成熟,依然比较脆弱,在遇到成绩差或其他挫折之后,容易对自己自暴自弃。

(二)学校教育的不得当问题,是引发“问题学生”的重要方面。一些学校的教育者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使得学生对教育者比较抵触,然后是学校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后,得不到及时解决。还有便是一些学校的校风文明建设不到位,学生打架斗殴、旷课等情况比较严重[1]。

(三)家庭教育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由于父母离异或者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在“问题学生”的比例中占据了60%。父母亲感情不和,当着孩子面吵架或者打架,使得孩子感觉不到家庭温暖,或者由于缺乏得当的管教,孩子没有可靠的价值观,所以步入中职学校之后,逃课、旷课的事情自然很寻常。

(四)社会因素的影响。学校的校风建设不到位,学生打架斗殴、旷课等情况比较严重,也是“问题学生”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学正是人价值观、社会观形成的时期,然而这时期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看,一些学生打架斗殴,是因为看了相关的香港电影,比如《古惑仔》之类带有暴力的电影。

以上种种因素都是中职”问题学生“的成因,严重影响了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成才。

二、中职“问题学生”的转化对策

目前“问题学生”在中职学校较为普遍,除过中职学校学生适逢青春期发育时期,心理不够成熟,使得他们的行为较为失当的原因外,还有家庭、学校教育的失误问题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然而中职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力军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其当中的“问题学生”进行转化,是我国教育事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

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作为教育人员而言,应该对“问题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尊重他们,帮助“问题学生”树立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同时教育者可以定期举行一些郊游活动或者课外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学生之间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2]。

(二)加强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首先要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在孩子出现困惑的时候,要及时进行引导,帮助孩子解决心理疑惑。父母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要学会适当的鼓励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但是也不能过于溺爱孩子,比如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父母不能一味的哄孩子高兴,告诉他们那样做是对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加强校园校风建设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学校要加强校风建设,坚决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可以开展建设文明班级的活动,对文明班级给予彩旗或者其他形式的奖励,带动其他班级文明班风的构建[3]。对于出现影响校园校风建设的问题,也要给予通报批评,做到真正的为学生的成长、成材服务。

三、结束语

中职“问题学生”的形成因素来自方方面面,因此要加强各方面的配合,将“问题学生”转化为优秀的中职学生。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加强校风建设,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有利的校园环境;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加强和学生间的密切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而家长,要注重学生的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同时积极引导“问题学生”走出青春期的阴影,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鲁惠萍.浅谈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225-228.

第8篇

[关键词]德育;德育工作;育人实效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做为培育者,要让高职学校的毕业生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技术人才,在为学生们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注重育人实效,这既是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所决定的。

一、加强教师思想建设,塑造良好师德风范

“教书育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而要教好书育好人,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职工队伍是学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校一直非常重视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教职工思想素质。倡导敬业奉献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对事业无怨无悔的奉献,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对学校情真意切的热爱,学校的每个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都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

二、努力培养学生成才,积极开展德育工作

十九、二十岁的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受社会上的一些消极、负面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贪玩好耍、厌学、厌教,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种天然的逆反心理。对此,我们要采取“区分层次,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工作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从新生一进校就抓紧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的纪律观念,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对学生从基础的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法制观念抓起,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专业思想的教育,使之振作精神,恢复上进心,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

坚持每周的班会和团员活动制度。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才干,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班主任掌握好尺度,进行适当的引导。活动的内容形式多样,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总结,“三个代表”的学习讨论等等。长期坚持班会和团员活动制度,不但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可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锻炼能力的场所。

坚持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通过大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实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求职应聘、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为此,学校可利用一切节假日时间,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日、“十・一”国庆节、元旦等开展活动,其他如定期的书法美术展览,迎新篮球赛,排球赛,校园艺术节等,形式上有文艺演出,诗歌朗诵、讲演比赛,歌咏、卡拉OK比赛,征文演讲比赛等,充分注意活动的思想性,趣味性和学生广泛参与性。另外,我觉得学校还可以成立各种第二课堂兴趣爱好小组,充分调动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他们独立开展自我教育和管理体制工作以及文艺演出、书法、舞蹈、体育、读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了既让同学安下心来认真读书、安心读书,又让同学们了解当前社会、开拓视野,不闭塞,可以外请各有关企业的专家到校作报告。如,请当地药厂的一线人员到校作报告;请有关职业部门的同志到校作当前就业形势的报告;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了“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校园内与校园外相结合”,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三、认真抓好校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一个学校校风好坏是衡量学校德育工作好坏的重要依据,良好的校风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搞好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一所学校成功的保证,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把抓好校风建设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结合起来,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第9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硬件;软件;大学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大学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可以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大类:软件方面主要指学校的传统等;硬件方面包括校园的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和美化绿化等物化形态的东西。

一、硬件方面的建设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很多大学都在提倡“四育人”理念,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其中,“环境育人”与校园的硬件环境关系密切。校园外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它主要包括校容、校貌、建筑、绿化及各种设施等,是校园文化最直接、最具感官性的反映。

(一)校园建筑规划和建设

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正是由于文化土壤的培育,才使建筑有了“记忆中的活力”,而不是那种“瞬间的活力”,文化的自身积淀和发展使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因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绘画。校园群体建筑是一个学校文化品位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历史传统的象征,因而应当具有比其他建筑类型更高的审美价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校园主体建筑尤其应当在“文”与“雅”上下功夫,使之具有良好的文化品格,从而鲜明地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精神。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创造物之一的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老名校的建筑,式样各别。例如,剑桥的校舍,按建筑年代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比如,建于15世纪的国王学院是哥特式的;建于19世纪的纽南学院则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风格。我国大学校园建筑中同样不乏一些陶冶功能较强的优秀之作。比如,作为近现代中国建筑中名作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是经过80多年,三次建成的,三个部分浑然天成,体现了清华园一贯的文化品格和特有气质,让人感到厚重而明亮,亲切而不陌生,幽静而又有生气,透出浓郁的学院气派。一流大学校园的每一座建筑都是精品。而新的建筑都应当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若干年甚至几百年以后,每一所大学都应当是一所建筑博物馆,能够反映其历史文化。

(二)校园的绿化

校园环境既是学生休憩、活动、学习的场所,也是校园人文精神的体现,反映了校园文化品位及师生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座雕像都具有文化意义,置身于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让人们在自然的山水树木、艺术雕塑、纪念场馆、警言语录中耳濡目染,情操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心灵会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大家美好的情感,这是一个学校实现其育人功能的重要条件。

校园绿化首先要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各种绿化带、花圃、草坪应星罗棋布般分布在校园内,做到从校门口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处处绿树环绕,鲜花娇艳,碧草如茵,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另外,校园绿化强调植物的合理配置及校园生态的多样性,目的是使绿化空间表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做到“远近高低各不同”,“浓妆淡抹总相宜”。

在校园的绿化上,不要急功近利,要秉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要选择追求卓越,坚持宁缺毋滥。应尽可能多栽种一些生命期长的名贵树木,若干年后,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因为古树以其优美的形态、丰富的人文内涵,被人们尊称为“凝固的诗,动感的画”。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古树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人们尊敬它、崇拜它。以古树为题材的神话传说、人物事迹、历史典故、诗歌及绘画作品构成了我国丰富的人文资源,它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绿化还要追求绿化和建筑以及校园雕塑、雕像的完美结合。表现校训、校园文化精神的雕塑、纪念雕像、碑刻等要注重与整体校园建筑风格的配合,并与校园的其他环境因素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应该把整体布局与零星点缀协调起来,使实体象征与抽象隐喻相结合,形成一种意象共存、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建筑文化。

二、软件方面的建设

(一)和谐是校园文化的基础

各高校的知名度可能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但有很多共同的东西,其中,和谐就是最基本的。和谐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国家的和谐昭示着辉煌。单位的和谐孕育着希望。学校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方面,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和谐是完成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包容、自由精神是校园要素和谐相处的前提与“溶剂”,是大学精神灵魂之所在。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正如他在北大任校长时那样,对各种学派,依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大度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直面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气度,大学作为社会精华浓缩的特殊存在,必须拥有这种气度,才可能让校园的一切尽可能地归位于和谐的范畴。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增强高校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也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建立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之上,有助于促进大学各主体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有助于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最终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二)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的保障

各项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就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提高。要定期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整理,按照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修订、废止、补充和规范。通过制度建设,使学校制度更加健全、内容更加科学、形式更加规范,科学管理上水平。

制度建设必须建立民主、公开的程序机制,民主、公开的制度建设机制本身既是高校制度建设的组成部分,又是制度建设工作持续良性运行的基本保证。民主、公开的制度建设机制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制定制度的程序和制度的内容合理合法,而且能够让制度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有利于制度的实施和遵守。

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十分关键,再好的规章制度,如果不能落实,等于废纸一张。要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制度的学习宣传工作,增强教职工和学生的制度意识,为制度执行奠定思想基础,确保制度贯彻执行的有效实施,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做到奖惩分明。

(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其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精神风貌、文化内涵等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参与活动时感悟科学的力量与人文韵味,体验到校园文化的精神和魅力。

社团组织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参与社团活动是结识朋友、娱乐、增强自信、补充学业知识的最好途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等,不仅能训练体能、增强体质,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及拼搏精神。

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还可以培养个人领导才能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一所大学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四)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教育的成败,关键不在于它有什么样的校舍,或有什么样的现代化教育设备,而在于有什么样的校风。校风是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而成的,反映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是一个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统领,它反映了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校风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学风和师风。学风以学生为主体。其核心是学习风气,其中既包括学习的动机、目的、态度、兴趣等内因要素,也包括学习的方法、纪律、主动性、刻苦性、创造性等外显要素。师风的主体为教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气、学术风气、育人风气,以及教研室、院系、实验室等风气。

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风中,人们在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中能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示,并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振奋精神的作用。师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基础。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导者,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靠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人格魅力,即自己的信仰、品格和言谈举止。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到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培养和造就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天职,也是学校工作的根本着眼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学风建设时,注重客观环境的变化,化被动为主动。通过积极引导和严格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崇尚真理的风气、刻苦钻研的风气、富于开拓的风气,在考试中培养诚实守信的风气、耐心细致的风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敬重师长的风气、诚恳礼貌的风气、遵纪守规的风气、服务奉献的风气等。要引导教师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心公益,大力倡导追求真理、追求卓越、清除赝品、拒绝平庸的学术风气,着力构建以人为本、尊重差异、鼓励创新、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

(五)创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教育部日前的《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 907万人,在校生规模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新跨越。而与此相反的是在世界前100名的一流大学中,难觅我国高校的踪影。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在教学和科研上培养创新人才、创造一流的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初、高中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就是升学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的一切工作重心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当今中国的高考仍然是以试卷成绩为唯一依据,而试卷考试只能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难以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即使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但那也是在预做了大量高难度的习题后的结果,他们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任何提高,根本无法形成创新精神,所以,那些早期获奖者至今仍鲜有成为国际大师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中国的大学,即使是最顶尖的大学在生源上都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中国的高中毕业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培养不出创新的科技人才,创造不出最新的科技成果,就不可能成就世界一流大学,因此,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更加艰巨。一个事实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美国在世界上的排名仅在第28位或30位,但在诺贝尔奖的排名上,美国是世界排名第一,而且这个第一还将多年保持下去。美国成为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除了他们舍得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大之外,他们的教育比我们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的是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这是中国的大学教育最需加强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创新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人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尽快培养和造就出大批高尖端的人才,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抢抓机遇,加快科技发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杨河.加强校风建设 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J].求是,2009,(8).

[2]秦延红.浅谈大学校园精神[J].中国教育报,2000,(12).

[3]李莉.培育大学精神 促进校园和谐[J].光明日报,2008,(1).

[4]王荣华.加强校风建设营造育人氛围[J].文汇报,2001,(2).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途径和方法

现代社会发展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大多是通过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的实践而培养出来的。大学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其劳动价值体现在对学生心智的开启和人格的塑造上,因此,大学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则会直接影响对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正如《礼记》记载:“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可见,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拟从师德涵义的角度出发,分析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探求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高校师德的涵义和意义

教师的道德素质简称为师德,是教师具体化、职业化和个性化的社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教师职业价值取向、职业情感、职业原则与规范等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职业特征及其专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的人格要求。师德时时体现在教师高尚的人格中,它具有感召力和激励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追求和品格造就。因此,教师的特殊职业决定了师德是教师应具有的综合素质中的统帅和灵魂。

高校历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幅射源,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联系着整个社会和人才培养质量。师德已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的特殊性和社会性对两个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它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努力以自己崇高的道德行为和完善的人格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人格,以自身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为此,高校的师德不仅具有突出的先进性,同时也具有明确的典范性。

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内在本质要求

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是以一流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一流的专业人才,而一流的教育教学水平是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前提条件的。因此要把师德建设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整体建设规划中加以实施,作为教师素质提高的首要任务加以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加强师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第一要素

高校教师是高级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学术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更是优良学风,校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素质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需要。

(三)加强师德建设是学风校风建设的推动力量

师德决定教风,教风决定学风。教师自身道德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修养对学生的启迪和熏陶无处不在。师德高尚,教风廉政,学风随之而佳,反之亦然。因此,校风建设中,师德建设是源头性工程。

(四)加强师德建设是学校各类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

在学校各类人员的职业道德中,师德是处于首位的。良好的师德不仅可以影响和教育学生,而且会带动整个学校的道德建设,进而影响和促进全社会的职业道德建设。因而抓好学校各类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首要是抓好师德建设。

三、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师主体方面

1.加强道德自律。教师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世界发展的前沿科技知识传播给学生,要用自身完美的行为感染学生。进行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关键在于建立内化自律机制。内化就是教师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修养规范。建立内化自律机制,使教师从满足社会的希望到履行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这是师德建设的目的,也是师德建设的关键。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我国教育家刘佛年指出:“所谓师德,或者说教师修养,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我以为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就是对事业的态度,这是修养中最重要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对每位学生施以真诚无私的爱,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建立教师的影响和权威。

四、学校组织方面

1.建立师德学习教育机制。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只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一套完整教育体制,才能使师德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首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学习和培训,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要加强经常性的师德建设学习教育,并形成长效机制。

2.建立师德激励约束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学习其他高校教书育人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又要注意发现培育身边的教书育人典型。身边的典型更具有说服力和教育作用,要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者,要在教师职务评审、人才选拔培养和评优奖励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3.加强师德考评和监督机制。加强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考评和舆论监督,是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为了保证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充分发挥考(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86页)评工作的积极导向作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必要建立师德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为此,可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督导参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考评相结合的师德评价机制,并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和考核评价标准制定师德建设考核办法。同时应加强在学生中、在教学评估中开展师德考评。此外,应针对师德建设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设立一些调研课题,组织人员来开展研究。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学风校风建设的推动力量。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需要从教师主体方面和学校组织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完善。只有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高尚的师德师风视为承载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坚强基石,才会使高校教师这一职业为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玉峰,田桂莹.简论高校师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8).

第11篇

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1―0022―01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和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中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完善的校园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有助于陶冶师生情操,有助于塑造师生美好心灵,有助于激发师生开拓进取精神,有助于约束师生不良风气和行为,有助于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校园环境建设就是要对教学楼、宿舍楼、校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有统一规划,使其布局合理规范,给人以整洁美观、赏心悦目之感。为此,学校要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人文环境,精心布置校园环境。要力求做到让优美的校园环境起到熏陶师生的德育功能。

二、以“三风”建设为重点,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涵盖校园历史传统和师生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体现形式上,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师生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师生协调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和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能够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只有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没有良好的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规范管理机制为依托,夯实制度文化建设基础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要加强常规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校园管理制度,把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同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建设 。

第12篇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配置齐全音乐教学的一切条件。比如,充满艺术感的校园建筑装饰、合理的校园以及教室的布局、完善的教学设施(音乐器材、音乐活动舞台)等等。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完善的教学条件,能够让教学活动中开展的一切教务活动顺利展开,并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条件完善的教学环境中,心旷神怡、赏心悦目。齐全的音乐教学条件是校园的物质文化,艺术的建筑装饰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艺术品味,让教学与学生的情操得到升华。齐全的教学设备是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二、音乐教育促进高校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是制度文化的建设。建立统一、严谨的规章制度,不仅是对学生的约束与管制,也是对学校领导与教师的要求。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是促进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保障,是维护校风的基础。音乐教育在音乐的教学上,要求学生能够按照音乐的旋律、结构、织体等有组织的进行音乐学习。在此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规范性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与道德观念。而音乐教育中规范的学习习惯,正是能够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相匹配。

三、音乐教育促进高校精神文化建设

(一)音乐教育促进校风建设

音乐教育对高校的校风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校歌上。校歌作为一件音乐作品,要体现校园的教学理念、文化观念等校园的核心思想。音乐教育不仅是对音乐作品的演绎,还要表达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形象与音乐情感。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情感细腻而震撼,优美的旋律能够表达校歌的听觉美感,内在的细腻能够表达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校训,并能够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真诚勤恳的人生态度。

(二)音乐教育促进教风建设

音乐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不同,因其属于艺术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一样,主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教学。音乐教学过程,在对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动手练习能力,此为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在长期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够让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特点与风格,并且,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以及对音乐的学习效果,无不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耐心,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音乐教学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专业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

(三)音乐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所谓的学风,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音乐教育,要求学生对音乐旋律、结构、织体的学习,在此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天赋,还需要学生能够按部就班的掌握学习方法。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培养人优雅的气质、儒雅的内涵。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音乐教育促进校园人际关系建设